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5.6小时高清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19:59: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5.6小时高清视频】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5.6小时高清视频】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王峥嵘,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战派考研辅导专家。学术背景: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化学者陶东风教授。在全国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0余篇。长期从事考研试题研究与教学工作,对考试、考题、出题有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试题分析和考情分析能力,辅导经验十分丰富。

授课特点:授课紧扣大纲,直击考点,逻辑明确,善于深入浅出地将复杂内容简单化,便于理解记忆。将试题与考情系统联结,使考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收获最有用的考研知识信息。

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6分,共30分)

1.“文笔”说

2.性灵说

3.解构主义

4.文体期待

5.大众文学

二、分析下列引文的文学观点和文论史价值(每题20分,共80分)

1.曹丕《典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自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2.《文心雕龙·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3.韦勒克《文学理论》:“无论是一出戏,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

4.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

三、从下列论题中任选一题加以论述(40分)

1.如果说,关于“文学性”的共识主要有“语言(符号)性”“情感(心灵)性”“意象(形象)性”“想象(虛构)性”四方面,你认为哪一方面尤为重要?请举例说明。

2.《孟子·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忐。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试论此说与两方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及“读者反应批评”的“阐释循环”论之间的理论关联。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6分,共30分)

1.“文笔”说【分析】“文”“笔”之分,较早见于颜延之的“峻得臣笔,测得臣文”(《南史•颜延之传》)。《文心雕龙》也曾反复使用“文”“笔”,如《时序》《序志》等篇。在《总术》篇中,刘勰还对当时的“文”“笔”之别作过概括:“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持此见解的。有韵或无韵这种形式上的区分虽然并非毫无意义,却并不能真正揭示文学和其他著作之间的区别。因为文学以外的各种著作,也可以以韵文形式出现。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中,对“文”“笔”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屈原、宋玉等的辞赋之类,“谓之文”,其特点是“吟咏风谣,流连哀思”,“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笔”则实际上是指章奏之类的应用文,所谓“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以这种观点来区分文学和其他应用文在性质上的不同,无疑是更切合文学艺术的特点的。【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认为:“文笔”之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是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

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萧绎对“文”“笔”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文的特点是“吟咏风谣,情灵摇荡”;而“笔”则实际上是指章奏之类的应用文以这种观点来区分文学和其他应用文在性质上的不同,无疑是更切合文学艺术的特点的。

2.性灵说【分析】性灵说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作为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诗歌主张,它主要是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艺思想斗争的产物。这一诗歌理论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参考答案】

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公安派强调诗歌的“真”“趣”“淡”,认为这是“真性灵”的体现。

3.解构主义【分析】尼采提出“上帝死了”可以说是解构主义的思想先驱。解构主义理论应用领域很广,文学理论是其代表。但正是由于他反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体系,而更像是一种理念、一种哲学倾向。德里达本人就说,对待解构主义的最好态度不是把它当作教条,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反观传统和人类文明的意识。【参考答案】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超越,所以又称为“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脱胎于结构主义,它认为后者仍未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因而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扬弃。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主要态度是反对传统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把理性或理性存在者作为最高存在,作为崇拜的对象,反对一切固有秩序,包括社会秩序、意识秩序、神学秩序、道德秩序等。因为这一切都植根于世界(或超越世界)的一个“终极存在”(如上帝、逻各斯、宇宙理性、本体)传统观念,解构主义就是要推翻这种观念。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我们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

4.文体期待【分析】解答这一名词,只需弄明白什么是“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可以分为逆向受挫和顺向相应两种为类型。而“文体期待”属于“期待视野”的第一个层次。【参考答案】“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文体期待”是对作品体裁、结构、叙述方式的浅层期待。

5.大众文学【分析】当代中国,纯文学已经逐渐没有市场。自从朦胧诗派之后,纯文学在走下坡路。看纯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与之相对,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学正方兴未艾。文学是要有读者才能活下去的。文字的内容与形式必将改变。结果是,今天纯文学让出了舞台,畅销书榜上十有八九是大众文学。【参考答案】

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的,纯文学,是高度抽象化的文学。大众文学是低度抽象化的文学。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都市人的阅读在决定今后的文学方向。我们已由读字时代逐渐过渡到读图时代。纯文学经历衰退,大众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性的、非精英化的文学应运而生已是当下不可避免的趋势,在社会上也引发了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讨论以及反响。

二、分析下列引文的文学观点和文论史价值(每题20分,共80分)

1.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自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分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参考答案】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文本同而末异”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文章“不朽”说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曹丕这篇《论文》,标志著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独创性的创作风格总是要通过不同文章体裁的熔铸,而呈现在具体作品之中。其中,“诗赋欲丽”一句,把文艺作品从非文艺作品中界限出来了。它已远远超越于其划分文体论的价值,而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它开始突破儒家“诗言志”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纯文艺观的萌芽。这也意味着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的成果,在曹丕心灵中的破土而出。正如鲁迅所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典论•论文》中的文论观,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分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重要著作。《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是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译文: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参考答案】

刘勰《神思》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生动地描绘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并且对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曾为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重视和提倡,黑格尔甚至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艺术想象是优秀创作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作者只有通过艺术想象活动,并加以适当的艺术处理,才能把精细入微的道理和曲折复杂的情致,表现得惟妙惟肖。而这也是在艺术欣赏中诱发读者想象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想象并不会凭空产生,没有广博的学识,以及理性的知识,想象就不会有驰骋的广阔的天地,而会成为不根之萌。刘勰《神思》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而且在这之后,提出了进行艺术想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精神心理状态要处于虚静,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思考和认识事物的必要的心理状态。

刘勰论述艺术想象理论中所提出的又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他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作为艺术想象的心理活动现象,虽神妙莫测,实际上却与外在的自然现象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离的状态,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正是关于艺术想象这一活动特点的形象说明。神与物游”要求神与物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在刘勰看来,如果没有对思想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是很难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的,神和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这种联系需要创作者的能力就是要发现这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将内心的情感用万事万物进行表达,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挫万物于笔端”的勇气是需要对整个世界的内在把握而实现的。

刘勰之后,“神思”一词作为艺术想象的术语,逐渐地被广泛采用,它强调了想象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提出“虚静”“神与物游”等观点。刘勰的“神思”对于中国的文学理论乃至美学、艺术理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韦勒克《文学理论》:“无论是一出戏,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分析】韦勒克在《文学理论》最后一章讨论文学史的编写问题时,特别注重作家、流派之间的因果序列,其根本依据,是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是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其实,文学发展的动因,是由社会生活和文学传统共同决定的,从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对文学的外因加以解释,当然就与从文学传统做出的解释一样,理应是文学史所包含的内容。【参考答案】

20世纪英美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认为:“无论是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那么,何谓“文学的传统和惯例”呢?文学的传统或惯例,指的是有特定时代或民族的文学语言、风格、技巧等形式要素所构成的一种形式体系,它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文学教育成为特定时代或民族的文学传统。文学的传统或惯例首先具有一种制约功能,它要根深蒂固地不知不觉地制约着作家的创作。其二,作为一种传统,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人们的文学意识中,成为人们衡量作品好坏的基本依据。此外,文学的传统和惯例也是我们理解文学创新性的基本依据,一切新作品的问世总是在与旧作的比较中获得自己优劣得失的评价的没有旧也就谈不上新。

新批评阵营的主将之一韦勒克认为,文学艺术并不是纯粹的“自我表现”。个人的感情和经验对于文学的意义是有限的。作品与作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生活摹本。不论人们对于作家生平的兴趣程度如何,文学批评解释的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作品之中,作家的经验仅仅占据了一部分比重。韦勒克看来,文学形式的成规远比作家的主观感情重要,所以他有一句话被文学理论家广为引用,那就是:“无论是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我们的思维与艺术作品的创造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之中体现的形式成规才是文学批评的考察对象,作家本人不该过多地干扰批评家的视线。韦勒克甚至建议,必须对于作家的经验主体与作品做出严格的区分当然,他们同样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表示不以为然。韦勒克曾经说:“即使看起来是最现实主义的一部小说,甚至就是自然主义人生的片段,都不过是根据某些艺术成规而虚构成的。特别是藉后来的历史眼光,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自然主义小说在主题上的选择、人物的造型、情节的安排、对白的进行方式上都是何等地相似。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就是最具有自然主义本色的戏剧,其场景的构架、空间和时间的处置、认以为真的对白的选择以至于各个角色上下场的方式诸方面都有严格的程式。不管《暴风雨》与《玩偶之家》有多大的区别,它们都袭用这种戏剧成规。”所以,单纯地谈论作品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特定的形式对于素材进行安排和组织,这些素材实际上不会产生任何美学效果。

从大文化的各方面对文学现象做出因果解释,这其实就是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的普遍思路。与“经济政治模式”同属背景研究,文化史方法在此却显示了特有的优势,关键在于它是从社会生活中与文学关系较近的诸环节来论述文学,从而能够解释既往模式说明不了的问题,也只有把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察,文学史才能涵盖丰富的内容。

4.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分析】这道题考查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文学反映现实的过程是构建文本世界的过程,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的交互作用与实践过程,也是构建、生产诸意识形态的过程。在文学活动中,读者通过所构建的文本世界理解、挖掘和生产发展相应的意义世界和意识形态。【参考答案】

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每个处于现实中的人都不能从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比如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主要活动在无意识层面上,将每个人变成一个历史性的主体,对自身和世界的某种想像性的错觉实际上就潜伏在人的主体性结构中。

伊格尔顿认为,统治我们的权力现在已经彻底内化了,他向我们揭示了作为叙事主体的作家,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从而使他创作的文本成为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从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出发,把文学活动看作是人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和反映。毛泽东提出:“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就涉及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即文学是意识的物化形式。唯物辨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文学作品作为意识形态之一必然受到客观实际的制约,同时又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客观实际,即我们常说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文学作品的源于生活,具有受动性,但并不意味着文学需要照搬生活。它同样具有能动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高于生活。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把文学看作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认识。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之与经济基础间接地发生作用。阿多诺也说:“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的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反映”论具有批判和拯救现实的功能,以否定的方式构建和生产现实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指出,“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就是说文学既是观察世界、反映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维系、批判生产现实世界的积极方式。这表明文学具有政治性和和意识形态性,它反映、构建和生产了主流及其边缘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三、从下列论题中任选一题加以论述(40分)

1.如果说,关于“文学性”的共识主要有“语言(符号)性”“情感(心灵)性”“意象 (形象)性”“想象(虛构)性”四方面,你认为哪一方面尤为重要?请举例说明。【分析】这道试题出得比较灵活,给予了考生很大的选择空间,主要是想考查大家对“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最主要的特性是哪一种”这一重大问题的看法。当然答案并不唯一,我们只要选择其一进行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

文学性也就是文学之为文学最本质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与其情感性、想象性都是分不开的,当然更离不开语言文字作为媒介。但文学最为本质的东西,是其想象性,也就是其虚构性。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被赋予了虚构的权力,被称之为庄严的谎话,正是因为其想象性特征。

文学想象具有自己的特性。文学想象源于现实生活,并以生活积累为材料,即使情节离奇的想象,也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理解的结果,或对外部自然现象的触发或他人语言描述、图样的示意才能获得,尤其是创造型艺术想象,瞬间发生,更需“触媒”影响,“原型”启迪,因而艺术想象具有引发性。艺术想象的始终伴有作者炽烈的感情活动,即过程和结果都受作者情感的驱使和驾驶,所以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想象者因其记忆、理解、生活体验、艺术修养不同,艺术想象的过程和结果也就千姿百态,各呈异彩,即使由同一“原型”启发,艺术想象也不尽相同。因此,艺术想象带有真切的个性痕迹,具有鲜明的个性。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感知事物的程度不同,记忆的方式不同,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导致产生的艺术想象不同。艺术想象的过程里渗透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没有对原积累的感象的理论,就不可能产生新的典型。因此,不同的作家即使对同一客体采取相同的观察角度,记忆方式,但理解深度不一,艺术想象的过程和结果必然有别。

作者的“原型”积累,主观愿望和创作目的、时代要求制约其艺术想象,即限制和规定了它的程度、范围及目标,故艺术想象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艺术想象以出现新形象为结果,而这个新形象既以大脑原积累的旧形象为基础,又明显区别于原有旧形象,甚至是离奇的、超现实的,即这个新形象是大脑原有积累的变形。即使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原始典型)也不能照搬在作品中,所以,艺术想象具有变形性。

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非常重要,它推动着文学构思的进行。大文豪雨果曾指出:“艺术家具有两只眼睛,前一只眼睛称为观察,后一只眼睛称为想象”。我们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功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我国西晋时代的文论家陆机在《文赋》里描绘了想象推动着构思进行的情状。他说文学创作:“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入极,心游万切”。构思就是一种想象活动,比如对事实和现象的取舍,对各种细节的提炼,对形象的丰富、完善,对情景的设置,对人物典型化的深入思考、对人物意识流动的探求等等,无不是想象在起作用。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的但丁,他在九岁时见到年轻的女子贝雅特丽齐,心中颇有好感,但丁为此怀着精神上的爱慕,将贝雅特丽齐想象成上帝派来的天使加以歌颂,创作了世界著名的诗篇《神曲》。《神曲》中的人物描写、场景与细节描写,虽有高度技巧,但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诗人奇特的想象力。

2.《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忐。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试论此说与两方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及“读者反应批评”的“阐释循环”论之间的理论关联。【分析】这道题看似一道题,其实可以拆分为四道小题,可以说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首先要答出三个概念,即什么为“以意逆志”、什么为“期待视野”、什么为“阐释循环”,然后再说明三者之间的理论关联。【参考答案】“以意逆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理论,出自于《孟子》一书,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就是说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可以分为逆向受挫和顺向相应两种为类型。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中,会形成一种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即“期待视野”,这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阐释循环”论,是指阐释者对一个文本整体意义的理解,必须通过局部词句的理解来完成,而对于局部词句的充分理解又必须以已经有了对整体的理解为前提。这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循环论证的过程。这种阐释的循环,不仅存在于文本字句与全文之间,也存在与文本细节与主旨之间。阐释的循环是文本阐释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它使几乎所有的阐释都成了一种无法断然判定正误的“自圆其说”。狄尔泰承认,“从理论上说来,我们在这里已遇到了一切阐释的极限,而阐释永远只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到一定程度;因此一切理解永远只是相对的,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

由以上对于三种文学批评的梳理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其实其中的参与因素是很复杂的。而这三种文学批评模式又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解读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去分析与理解作品。当然,无论哪一种解读模式,都有各自的优越性,但也难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品原意,是立足于作者本人的立场的。而“期待视野”更多的是以读者自身为其立足点,以自己的“期待视野”来阅读与理解作品,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阐释循环”论即不立足于作者,也不立足于读者,而更立足于文本自身,通过文本局部与整体的互证与阐释来解读文本。例如弗洛伊德从其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认定《哈姆雷特》表现的是“俄底普斯情结”,因而将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的原因解释为他从叔父与母亲的乱伦中看到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恋母倾向而导致的负罪感。反过来,弗洛伊德对这一情节的解释,又支持了他对这部剧作的整体认定。这三种批评方式如同一个三棱镜,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共同折射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与光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