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孝经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23:00:20

点击下载

作者:曹建功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孝经故事

图说孝经故事试读:

虞舜孝感动天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湘妃竹”的由来,也知道“尧天舜日”对仁德的称颂,更知道尧帝因为舜的宽仁大度、深得民心而将王位让给舜的传说,可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舜还是一个受尽折磨孝心不改、宽容父母、恪守孝道的孝子,还是一位感天地、美教化、爱民众、受拥戴的圣人。

生母早逝濒于厄境

很久很久以前,在离九曲十八弯黄河不太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只有夫妻二人。农夫名叫瞽瞍,他老实巴交,但愚笨迟钝,顽梗不化,且耳软心活,极易被谎话欺骗。他的妻子名叫握登,心地非常善良,秀外慧中,精明能干,真的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这个家一大半是靠她支撑的。自从她来到这个家,日子才好过了一些,虽说不上富裕,但也衣食无忧。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就遭逢上了十年九不遇的大旱。那一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往年虽积存了一点粮食,但在这荒时暴月里无异于杯水车薪,难免饥肠辘辘。两人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无奈之下,只得忍着饥饿,爬山越岭,如同野兽一般在野外寻找食物,春天捋榆钱,夏天挖野菜,秋天摘野生植物的果实,冬天下套子捕捉野兔,再加上一顿稠、一顿稀的合理安排,周密调剂,还能凑合着度命。

难以预料的是一关未过,一关又至。他妻子有喜了。按理说,这应该高兴、庆贺。可他们俩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遇上闹灾荒,两个人已度日如年,要是再添丁,多一个嘴,那日子更没法过了。两人为此愁眉不展。

满脸愁云未散,令他们愁苦的事情又接踵而至。妻子妊娠反应特别厉害,不用说到外面寻找食物,连家里的活也干不成了。稍微吃一点,就呕吐不止,甚至一闻到饭菜的味儿就反胃。可口的饭菜一点没有,勉强吃上几口又都呕吐了。这样一直折腾了近两个月,人一下子瘦了很多,与先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家中积存的一点粮食即将告罄,可旱象依然严重。若不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那就非得饿死不可。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只有到远在二三百里外的深山老林一带采摘可食的野生植物的果实,才有活下来的可能。

瞽瞍背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行李卷儿,妻子拖着日渐沉重且日益疲软的身子一路同行。一路上,他们看到尽是土地龟裂、田园荒芜、饿殍遍野、白骨累累的悲惨景象,伤心的眼泪直往下落,并产生了不想活的念头。转念一想,我们可以一死了之,可一个无辜的小生命不就被作践了吗?那可是造孽啊,天理不容!必须坚强地活下去,才能对得住那还在腹中的小宝贝。

到了深山老林,两人居山洞,饮泉水,食野菜、野果。若有剩余,都放在背阴处阴干。几个月下来,除了自己吃,还积攒了不少的干菜、干果。

天渐渐冷了起来,再待下去,虽然饿不死,却可能冻死在山洞中。就在打算回家的前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握登在上山途中,一脚踩空,从山上滚了下去。一只胳膊的桡骨碰在了坚硬的石头上,断成两截,幸好胎气未伤。

回到家中养了一段日子,伤势倒有些好转,但仍时常隐隐作痛。此痛未消,又添新痛。腹痛一日比一日加剧,这是临产的前兆。她强忍着钻心似的疼痛,三天后才分娩,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虞舜。父母为他起了个姚重华的名字。他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活泼可爱,还不足三岁就懂得给疾病缠身的母亲端饭倒水,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用他丰满而柔软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脸庞,显得十分亲昵。他的母亲凝视着如此聪明懂事的儿子,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

小重华的母亲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病魔缠身,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瘦得皮包骨头,面色蜡黄,气力衰减。如同一盏残灯,随时可能熄灭,又好像风雨飘摇中的一只破船,随时可能沉没。小重华的母亲在期盼儿子快快长大的幻想中顽强地同死神斗争着。可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病还是让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小重华刚刚四岁就没有了疼他爱他的娘,经常背着父亲偷偷哭泣。小小年纪的他哪里知道灾难和不幸正在悄悄降临。

受尽折磨孝心不改

小重华和父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清苦,每日粗茶淡饭,几个月连一丁点儿荤腥也见不到,可仍能经常听到欢声笑语。

过了一年左右,他的父亲在别人的撺掇下张罗续弦。不久,娶来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从外表看,确实年轻貌美,比小重华生母要漂亮一些,但心地却不像小重华生母那样善良,而是蛇蝎一般的心肠,且又会花言巧语,背后捣鬼,阴一套,阳一套。成年人恐怕也对付不了,何况是年仅五岁的小孩儿!

但小重华生性孝顺,尽管是个继母,仍把她视为生母一般,一口一个娘地叫个不止。可他的继母从一进这个家门,就把小重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一样使她满意,差不多每天都得把小重华毒打一顿。开始是背着小重华的父亲打,后来是当着他父亲的面毒打。小重华被打得体无完肤,行动都有些不便,可继母还要让他干这干那,一会儿都不让他闲着。

继母如此待他,可小重华从来不在父亲的面前说继母的不是,而是反复检查自己,心里老是在想: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好?为什么总是惹得继母不高兴?……

又过了一年,小重华的继母有了自己亲生的儿子,起名象。继母对她的亲生儿子真是宠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对小重华的态度却更加恶劣,手段也非常残忍,非要把他置之死地。当她想到她的亲生儿子因为小重华的在世而不能享有财产继承权时,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虐待小重华是她的第一招。她让小重华干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稍微歇息,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打得鼻青脸肿,而流出来的鼻血还不准擦洗。挨骂那更是家常便饭了,粗话、脏话张口就能说得出来,每天最少也得骂上三五次。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褴褛的衣衫。从外表看,和叫花子没有两样。

俗话说:“旱地的葱,后娘的心。”此话一点不假。小重华的继母刻毒的心比别的后娘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对瞽瞍的性格比谁都了解,知道他耳软心活,非常容易哄骗。因此她就千方百计地编造谎言,在瞽瞍面前时常说小重华的坏话,挑拨离间,恶语中伤。渐渐地,父亲也站在继母一边,合伙折磨小重华。这是她的第二招。

第三招是更损的一招。小重华的继母为了免背恶名、骂名,施展了更损的一招,这就是背后教唆其亲生儿子象肆意羞辱小重华。象生来就是傲慢无礼之辈,再加上父母的宠惯,更为狂率不逊。小小年纪就好吃懒做,耍赖撒泼,平时就倚仗着父母欺负其哥哥小重华。这一回有其母亲明目张胆地撑腰,更加肆无忌惮。有一天,他按照母亲设下的毒计,坐在炕上干号,一边干嚎一边嚷着要骑马,其母亲乘机把小重华喊来,让他当马叫弟弟象骑上。这小东西心狠手辣,骑在小重华的身上还嚷嚷着快点爬,并用小木棍在小重华的屁股上使劲地抽打。不一会儿,小重华已汗流浃背,累得爬不动了。可象还是不依不饶,骑在小重华的身上赖着不下来。小重华只好缓慢地爬行,象十分不高兴,抡拳砸向小重华的后脑勺,接着从后面又打了小重华几个耳光,这才罢休。

如此泯灭人性的羞辱仍然不能解其继母心头之恨,她还要和其丈夫、亲生儿子合谋害死小重华。

有一天夜里,等小重华熟睡后,他们三个人来到一间黑咕隆咚的小屋里,在这里密谋烧死小重华。天刚麻麻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把小重华喊了起来,令其在日上三竿前把粮仓修葺完毕。正当小重华专心致志地往仓顶上抹泥之时,小重华的弟弟象鬼鬼祟祟、蹑手蹑脚地进了粮仓,乘机把梯子搬了出去。接着小重华的继母就纵火烧起粮仓来,顿时粮仓变成一片火海。这突如其来的大火,把小重华吓呆了。稍过了一会儿,他才清醒过来,急忙用一顶斗笠遮挡向身边烧过来的大火,一只手拿起铁锨从仓顶捅去,不知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气,竟然一下子捅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借机钻了出去,用力一蹦,蹦到了院墙外面,逃过了一劫。

小重华的继母看到小重华安然无恙地归来,气得差点儿背过气去。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小重华的继母阴险诡诈,花花肠子特别多。她又同丈夫合谋害死小重华,谎称地里要打井取水浇田,利用小重华下去挖井的机会往井里填土把小重华活埋。小重华特别乖顺,大人们叫干啥,他就去干啥,从来不往坏的方面想。在挖井的过程中,小重华一直就在井下面挖土,他父亲在上面用小筐子提土。在一上一下中下面装土的人相对轻松一点,小重华从小就非常勤快,又好动,在闲着的那一会儿,突发奇想,从井筒旁往倾斜向上处挖了一个暗道,以供捉迷藏之用。挖好不久,小重华正在往小筐子里装土的时候,忽然从井口处掉下来一大堆土和小石头,砸在小重华的身上,接着又是一大堆。小重华急忙跑到为捉迷藏所用的暗道里躲了起来。

小重华的父亲把从井下提上来的土和石头全部推到井里,兴冲冲地回家向老婆报功。他老婆听他一五一十地说完,高兴得蹦了起来,并夸赞了她丈夫一番,同时允诺用过年时才能吃上的饭菜奖赏有功之人。

小重华的父亲、继母和弟弟象正狼吞虎咽地吃着美味佳肴、庆贺小重华被活埋时,小重华泥土满身地回到了家里。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脸色通红。

尽管如此,但小重华的继母仍然贼心不死,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又密谋了一个更为残忍的淹死小重华的毒计。

小重华的继母暗中将这个毒计告诉她的亲生儿子,安排他要下毒手,在池塘里从后面突然推倒小重华,摁住头在水里淹上几分钟,管保让小重华见阎王。

象把小重华骗到河塘边,按照他母亲的鬼主意行事,很快就把小重华淹在了河塘里。在他看来,小重华必死无疑。

善有善报。小重华平时就善待他们家养的那条狗,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喂一喂狗。因此,那条狗也设法保护小重华。那天,狗就一直蹲在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看着河塘边发生的事情。它看见小重华被象淹在河塘里时,就想去救。待象离开后,它急忙冲进河塘里,用牙咬住小重华的衣服,把小重华拖到河塘边。幸好小重华不清醒那会儿喝进去的河塘水并不多,拖到河塘边控了一阵水,就慢慢地苏醒了。

小重华回到家里,浑身还是水淋淋的。他不敢向父母亲说出事实真相,只说是自己不小心掉进了河塘里。

小重华一向是逆来顺受的。对父母从不怨恨,依然竭尽全力地孝敬父母,照样端饭送水,嘘寒问暖。他对小弟弟象比过去更关心,他觉得这是当哥哥的责任。多替父母分点忧,这也是孝敬父母啊!

即使这样,小重华的继母仍不放过小重华。她对小重华的父亲说:“小重华是咱们家的祸根,除不掉,也必须把他撵得远远的,不要让我看到。否则,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小重华的父亲也有此意,一拍即合。

翌晨,他们把小重华喊来。小重华的继母一脸怒色,对着小重华厉声喝道:“你这个小杂种,给我好好听着!从今天开始你就必须离开这个家,到历山(今山东济南东南)给我种地去。假如有一棵草没有锄掉,就要了你的命!”

小重华听完继母的怒叱,在向二老磕过头后,扛着锄头往历山走去。

宽容父母恪守孝道

历山地广人稀,几十里内没有人烟。但野兽成群,凶猛异常,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它们的食物。

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小重华从不担心自己的安危,而是日夜思念自己的父母和弟弟,担忧家里的活没人干,为父母的身体安康与否而担心,为弟弟如何才能走上正道而发愁。

在这里,他对虎豹豺狼虽然避之唯恐不及,但对大象之类的不伤害人类的动物却能善意地对待,相处和谐,关系融洽,连小鸟都在他的善待之列,一群一群地在他的田地上空不停地盘旋。

小重华在历山耕田种地时,大象从山上下来帮助耕田,小鸟从林间飞来帮助除草。为了防止凶猛、残暴的老虎、狮子伤害小重华,猴子在树上望、放哨;为了给小重华消愁解闷儿,百灵鸟飞到树枝上不停地唱歌。

闲下来的时候,小重华仰望天空中朝着家乡方向飘去的朵朵白云,诚请它们代自己问候父母。

当春天小燕子飞来的时候,小重华就请它给弟弟带个话,希望他孝敬父母,明了事理。

假若遇到过往行人,他一定要麻烦人家给他的父母亲捎封信,婉言劝说他们不要干力所不及的活,待他回去由他来完成。

小重华在农闲的时候,就出外走村串户,了解民俗风情。当他得知周围的农户常常因为争夺田界而拳脚相向、邻里不和,更为严重的是部落之间因此发生过多次仇杀。小重华用自己的尊老爱幼、礼让他人的实际行动,感化了当地的人们,他们从此开始谦让起来。

有一次,小重华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看到当地年轻力壮的小后生,都占着鱼较多的地方,而一些年纪大、身体弱的人却在鱼比较少的地方打鱼。他带头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这些老人,而自己却到水浅鱼少的地方打鱼。小后生们见此情形,也都纷纷让出水深鱼多的地方给年老的人。

不到一年工夫,这里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了,尊老爱幼、礼让他人已蔚然成风。很多外地人从几百里之外的地方搬到这里居住。

小重华的孝心和高尚的德行,不仅方圆几百里的人受到了感化,而且孝名得到了传扬,连尧帝的大臣们都知道了姚重华历经磨难而依旧孝心不改的动人事迹。

尧帝多年来一直在觅求德才兼备的人,尤其重视有孝心的人,希望将来能使仁孝行天下,尧帝也打算启用这样的人来辅弼自己治理天下。

当大臣们纷纷向尧帝举荐姚重华时,尧帝当时十分高兴。高兴之余,觉得有点不太放心,决定明察暗访一番。

尧帝到历山微服私访,沿途看到民风淳朴、生产发展的景象,十分欣慰。再细细一打听,农夫们几乎都对姚重华赞不绝口。老百姓的口碑,是一个德行的最好的见证。

尧帝决定启用姚重华,令大臣把姚重华请到宫中来。姚重华得到尧帝的召见,与尧帝一起纵谈天下大事,探讨治国之道。

姚重华的许多见解,尧帝非常赏识,并希望他留在朝中。

姚重华向尧帝述说了家中的情况,三番五次地请求尧帝让他回家服侍父母,照管兄弟。尧帝摇头不许。姚重华无奈,便留在朝中辅弼尧帝。

姚重华在朝中对所有官员都提出上下谦让和宽容的要求,又极力提倡孝道,并带头执行。由此朝中风气大变,官员们相互尊重,和睦团结,尧帝感到十分满意。从此,尧帝几乎就不再像过去那样为朝廷的政事而日夜操劳了,由姚重华主持朝政,大小事悉数由他全权处理。

只不过有时过问一下,或者指点一下。尧帝看来看去,觉得姚重华德高望重,值得信任。当时,尧帝有两个聪明伶俐、神采飘逸的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正待字闺中,尧帝就决定把这两个可爱的女儿嫁给姚重华。

姚重华自主持朝政以来,殚精竭虑地处理多种政务,忙得不亦乐乎,很少有空闲。待晚上回到家里已筋疲力尽了。虽然困乏之极,但由于思念父母和弟弟,还是经常失眠。

尧帝发现姚重华瘦了,精神也大不如从前,便问其缘由,姚重华如实禀告。尧帝只得准其省亲。

回到家中,依旧向父母三跪九叩首,并把同他一起回来拜见父母的两个妻子介绍给父母亲。还未等两个儿媳妇给二老行大礼,姚重华的父母就破口大骂起来。

他们骂道:“一个穷小子还竟然娶了两个老婆,还想当个花花公子,你撒泡尿照一照自己,配不配?真的是个败家子!”

持续骂了很长时间,有些话简直不堪入耳。但他们仍然觉得不解气,又把姚重华狠狠地捧了一顿。

弟弟象妒火中烧,就想杀兄霸嫂。他以井里沙子和土太多,需要淘一淘为由,让其哥哥下去淘井。娥皇和女英从象凶恶的目光中看出下井是凶多吉少,便悄悄地将对策告诉了姚重华。当象投下石头妄图砸死其哥哥时,姚重华早已躲到安全地带,这才得以逃生。

父母和弟弟这样对待他,姚重华既无怨言,也不计较,而且还原谅了他们,继续履行为人之子的义务,担当起为人之兄的责任。

省亲期限已至,姚重华带着两位妻子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中,回到宫里。

孝感天地终成大业

姚重华继续主持朝政。为便于称呼,上上下下一律叫他舜。

尧帝用心栽培舜,派他治理夏地。他爱民如子,以高尚的德行感化人。舜的行孝天下,感动了天。夏地在他治理的几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济繁荣。不久,四处的人闻风而来,人口数量骤然上升。夏地很快就由一个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大都。

舜在夏地期间,到一个地名为陶河的地方,用孝道教化人们,不但感化了人,而且还感动了地。这里用来做陶器的土质量不好,做出来的陶器格外粗糙。后来,土质渐渐变好,做出来的陶器质地细腻、光滑,质量上乘,成了远近闻名的陶都。

10年后,尧帝诏令舜回到都城平阴安邑,在朝中当了国相。

接着,舜把父母和弟弟都接到宫中。如同先前在家一样,清晨起来向父母跪请早安,晚上也要跪请晚安,端茶送水,照顾十分周到。舜的孝心终于感化了父母,继母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由原来的视同仇敌变为现在的亲密无间。弟弟对哥哥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了,兄弟俩真的是情同手足。

舜代理摄政28年后,尧帝经过对舜的各种考验,认为舜能够担当得起继往开来的大任,实现宏图大业,又因自己年事已高,神思困倦,因而作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决定。舜多次推让,但尧帝态度非常坚决,一定要把帝位让给他。

舜推让不掉,便接受了重托,从此便是舜帝时期。

舜帝果然没有辜负尧帝的重托,执政期间,重视教化,推行仁政,关心民生,体察民意。不几年工夫,孝行天下,财源滚滚,百姓富裕,社会安定,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因此,他受到了人们的拥戴,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圣人。

老莱子戏彩娱亲

【原文】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故事】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古代人,能活到七十,那真是高寿了,快成了“稀世珍宝”。可竟然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须发苍苍的老翁从不言老,为父母解除寂寞而经常扮演顽童,以博得父母开颜一笑。他就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

一代学人自耕蒙山

老莱子,楚国人,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他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是名副其实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一代学人。

老莱子因看不惯尘世间的名利角逐和诸侯争霸,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元前479年)发生了“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家人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过着垦荒耕种,饮泉水、食杂粮、树枝架床、蒲草作垫的艰苦日子。

老莱子对父母特别孝敬,他生怕二老遭难受罪,始终不出门远行,不受聘居官。据说楚惠王很赏识他,欣赏他渊博的知识,看重他高尚的品格,曾亲自登门请他出山,他都婉言谢绝了。

他对楚惠王说:“一个人不能在家奉养双亲,只图高官厚禄,只贪自己享受,不是有违人性吗?”楚惠王无言以对,只好打道回府。

老莱子蒙山自耕,用辛勤汗水换回了衣食丰足。他和妻子给双亲做最香甜可口的饭菜,给二老穿质地最精美的衣服。晨夕侍奉,天天问候,使父母心情愉悦,安度晚年。

老莱子不仅自己孝顺父母,还要求儿孙们也必须孝敬,做不到或做得不好的,竟按家规惩处。

孝父母忍饥佯饱汉

有一年旱魃为虐,几十天滴雨未下,禾苗枯焦,致使颗粒未收。尽管老莱子辛勤耕耘,子孙们也能勤俭节约,但天旱造成的深重灾难,使一家人缺吃少穿,经常处于揭不开锅,不能按时节换衣的困难境地。为了免除两位老人的忧愁,老莱子想尽办法,尽量在老人面前假装出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样子,也安顿儿孙们不要在两位老人面前说出实情。

一般情况下,都是老莱子陪着父母吃饭。老莱子每次都把三碗大米饭端到炕桌上,给老父母各一碗,自己留一碗。其实,他自己吃的那碗大米饭,只有上面那一点点米饭,下面的全部是野菜。一次,忙乱中出了纰漏,把一碗本应留给自己的饭错给了老母亲。当他发现时,立马要和老母亲换了过来。

老莱子的老母亲虽然是九十多岁的人了,但眼不花,耳不聋,也不糊涂,马上就明白了。她知道儿子的一片孝心,激动得泪流满面,同时也把儿子责备了一番。

他的老母亲情真意切地说:“渡过灾荒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家人都要共患难,齐心合力过难关。你每天还要干活,这样长期下去,弄垮了身体,这个家靠谁来撑呢?”老莱子急忙向老母亲解释,他说野菜极富营养,对身体大有益处。说完,腰一挺,用力拍了拍胸脯,便问母亲他像不像个大小伙子,逗得父母开怀大笑。

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和老父老母一块儿吃饭了。他急急忙忙地吞完糠、咽完菜后,再给两位老人端饭,且边走边佯装打饱嗝。有时父母让他再吃点儿时,他便装作生气的样子,一边跺着脚,一边揉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