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2 01:13:52

点击下载

作者:王艳红,赵丽丽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研究试读: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曾几度掀起如火如荼的创业高潮,涌现出了无数卓有建树的创业英雄,谱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创业诗篇。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创业时代,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风生水起,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创历史新高。在此情形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据《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测算,增加1名机会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数量平均为2.77人,未来5年带动的就业数量平均为5.99人,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力军更多的是机会型创业,对减缓我国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创业给予了更多、更广泛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创业的重视。为鼓励大学生创业,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成长的环境。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去甚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称,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跟国外比起来还是比较低,但差距本身就意味着潜力。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反映了当下环境中自主创业的艰难,也更能说明创业率1%的珍贵。自主创业的人尽管少,但是一个民族创新基因的残存和保留,仅此一点,就应当感到欣慰,也是对“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的国家”的论点的有力批评。作为一个创业教育刚刚起步不久的国家,大学生有1%的自主创业就弥足珍贵了,如果能有10%的自主创业,就说明这个民族具备了引领世界的基础。大学生是真正最有能力、最有潜力创造成长型企业的群体,而且自主创业这种更能体现创新精神的行为,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发展壮大的基因和根基。因此,我们应该优化国内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为有利的创业发展平台。

基于目前这种现状的考虑,作为高校长期致力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我们,更加意识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所以萌生了撰写《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专著的想法。我们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搜集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进行总结梳理归纳。与此同时,我们还走访了部分省市地区的30多所高校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体选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作为统一评价标准,问卷以创业环境指标体系为基础,涵盖问卷背景调查、创业大学生现阶段对创业政策需求程度、满意程度、获得难易程度等维度及创业政策建议等方面内容。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创业是发展的动力。唯有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创业实践,才能汇集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才能汇集成社会财富涌流的不竭源泉。创业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既要受创业主体内在素质的影响,又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可以说,它是创业者素质和外部环境的函数。没有好的创业环境,人们的创造性会受到限制,积极性会受到压制,各种创业活动会受到阻碍,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党深刻认识到创业环境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改善创业环境作为重要职责,通过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属于特殊人才群体,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知识创业模式的出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创业的广阔天地,开辟了新的道路和美好的前景。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和素质,有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渴望开创一番事业;同时他们又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是创业的雏鹰。由这两种因素所决定,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包括思想氛围、政策环境和创业机制,帮助这群雏鹰尽快成长,顺利地起飞,勇敢地搏击长空。

大学生处在走向社会、走向创业的前夜,应该做好创业的准备。除了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会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外,还要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创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创业学博大精深,其中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创业环境的理论和知识,包括创业与环境的关系,创业环境的概念、结构和类型,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方法,处理顺境和逆境关系的态度,以及怎样通过提高创业者素质去影响创业环境等等。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主持人赵丽丽,项目参与者王艳红、周博),该课题被列入河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课题编号:HB14JY051)。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深知自己的研究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不可能达到完善的水平。衷心地希望我们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为这个领域研究的深化抛出一块引玉之砖,并为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创业环境,顺利地适应和改造创业环境提供参考。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王艳红2014年4月第一章大学生创业环境体系概述第一节大学生创业内涵一、创业有关概念的界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实现创新的有效形式,也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形式。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氛围越来越浓重,而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得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创业在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创业教育与研究的先驱者美国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在《创业思维》中认为“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革命:人类的创新及创业精神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创业革命对21世纪所贡献的力量将相当于或远远超越工业革命对19世纪和20世纪所贡献的力量总和。”(一)创业涉及理论

创业涉及不同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复杂现象和活动。它涉及变革、创新、技术和环境的变化,涉及小公司的管理、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以及其长期发展等问题。不同的学科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从不同的维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创业活动进行观察和研究。下面选择代表性的学科,从不同学科领域对创业研究进行简要阐述。

1.经济学

纵观创业研究历史,“企业家”和“创业”的概念首先由经济学家提出并使用。R.Cantillon认为,“企业家”是指在商品市场上以市场价格购买生产资料,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市场价格雇佣劳动者,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商品,然后卖出产品的经营者。在他研究的基础上,熊彼特(A.Sshumpeter)、奈特(F.Knight)、冯·米塞斯(L.Mises)、柯兹纳(Kirzner)等提出了各自的创业观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来源于创业,创新是衡量创业的重要标志。在他的理论中,认为“企业家”指的是能够实现企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经营者,而“创业”则是实现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奈特的观点是,“企业家”指的是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承担创业风险并能够进行果断决策的人;米塞斯认为,创业的因素体现在人类征服困难的一切活动当中。

2.社会学

研究创业的权威社会学家Reynolds在梳理了国内外社会学家对创业的研究后,陈述了创业研究在社会学领域的最新进展。首先,近几年创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社会学家开始怀疑原来的“大规模生产型组织在社会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经济”的研究假设;其次,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影响创业的社会因素,例如国家政治、法律与政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对创业的影响。最后研究如何建立创业的行为方式,尝试用人口统计特征对创业的影响,社会关系与创业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3.心理学

心理学对创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家对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进行解释创业现象。他们将一系列的特性作为评判标准,比如:成就感、自我需要、创造欲望和自信心等。Shaver和Scott(1991)强调了社会认知理论和归因理论对创业的重要意义,这两种理论着重研究创业者的动机变量能够对创业者的行为选择造成影响。有的心理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创业者对创业认知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上。他们的观点是,虽然创业者的个性难以改变,但其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从而可以实现创业决策的优化效果。

4.管理学

管理学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研究创业活动。管理学认为任何组织内部均可能发生创业活动,管理学则主要研究对创业过程如何进行组织管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创业理论成果为管理学对创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学对创业的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理论、营销理论、财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诸多理论均对创业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战略管理理论对创业的研究意义更加重大。(二)创业的定义

创业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1775年,“创业”一词最先出现在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Cantillon)文献当中,创业的概念属于舶来品。在英文中,“创业”一词有好多种表达方式,例如:venture和start up表示创业企业;entrepreneur表示创业者;venturing和entrepreneurship表示创业行为、创业活动。而国外学术界则一致将entrepreneurship作为创业的专业术语。对于“创业”一词的规范性定义还没有形成,不同的专家学者基于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创业现象,分析研究创业活动,对创业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使创业理论不断完善和进步。以下从3个角度介绍有关创业定义。

1.捕捉机会的角度。国外学者柯兹纳(1974)在米塞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创业是企业家捕捉到市场获利机会,并通过对机会的把握,获取回报。Stevenson,Roberts和Grousbeck(1985)认为创业是一种感知机会并为此所驱动的行为,而不是被现有资源所控制的一种行为;霍华德·H.斯蒂文森(Howard·H.Stevenson)(1990)认为:创业是个人追逐和捕捉商业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创业者当时拥有的资源无关。我国学者李志能(2000)认为创业是捕获机会和识别机会的过程,并能够抓住商机创造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郁义鸿、宋克勤等人指出创业不但是一个发现、捕获和识别商机的过程,而且能够及时组织各种资源创造出市场上所需要的新颖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从而实现其潜在的价值;王会龙(2006)也认为创业的核心要素即为机会识别。

2.创业主体的角度。威廉·瑟斯顿(1988)认为,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作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者是否拥有非凡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超前的思考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冒险精神,并能够发现商机的能力;张玉利(2003)认为,创业是创业主体感知机会后组建创业团队,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获取创业必要资源,是创新冒险精神与理性决策的交织过程。

3.开创新组织与开拓新业务的活动。Schum Peter(1934)认为,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通过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新生产方式的引进、新市场的开拓、新原料的获取和新企业组织的实行等5种方式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Cole(1968)认为创业是创业主体以利润为价值导向而开始组建新业务活动的过程;Gartner(1985)也认为,创业是新组织的创建活动,主要通过资源获取、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来回馈政府和社会的过程;全球创业观察(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成立)认为创业是指个人、团队或者企业,组建新的企业或者建立新的业务或对现有企业进行扩张的过程;国内学者林篙和姜彦福(2005)认为,创业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广义上的从创业机会的识别到创建新的企业的过程,微观上的成熟大企业内部开展新业务的形式。

随着对创业的研究深入,创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升华。创业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6个方面:创业意识、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战略导向、资源控制、资源配置。本文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既定的目标为导向,通过组织管理、整合资源、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将市场潜在的机遇与自己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在承担各种潜在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新产品或全新的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从而实现创业者的既定目标。根据上述定义,创业的内涵被归纳为:

①创业是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即创业以机会而非资源为中心的行为方式。

②创业是一个过程,通过创业者从变化的环境中发现有利于价值创造并回报社会的机会,经过资源整合配置使得新创意最终转化为现实最后实现价值的过程。

③创业是一种活动,即创业是一种有目的驱使的,开创新事业、开拓新业务的活动。(三)创业概念的演进

对于创业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创业经济型”概念后,创业更加引起了全社会广泛而持久的关注。而后,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这一大时代历史背景下,创业对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解决劳动者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日益凸现。创业的作用和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从开始的对创业主体及创业者进行研究,到后来的对创业过程的研究,再到现在的对创业结果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创业概念的本质。

最先对创业的研究者认为,创业者(entrepreneur)就是指从事商业活动,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人。从20世纪30年代后,研究者将创业与小公司的创建以及公司的经营管理相结合。这一阶段的观点是:创业者是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他们在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进行组建和经营企业的人。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熊彼特和其他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创业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创新”研究,或旧的组织实现组织结构变革,进行资源重组,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围更加趋于细化,研究者试图将“创业者”和“创业”区别开来,以及将“创业者”和“管理者”加以区分,并重点研究影响创业过程的一系列因素。21世纪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谢恩(Shane,2000)的观点。他的观点是:创业是一种学术性的考察发现,在此过程中识别和评估未来产品及服务的机会。

通过以上分析创业概念的变迁,发现“创业”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创业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随着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其上升到学术的研究领域,并随着大家对创业的持续研究,其内涵也会随之变化的。(四)创业者的定义

创业者(entrepreneurs)是创业活动中的主体。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者。在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过程中,创业者有不同的角色。坎蒂隆(Cantillon,1775)认为,创业者是能够捕捉获利机会,冒着风险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萨伊(Say,1861)提出,创业者是能够预见市场需求,并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施生产的经济行为者。他们能够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地区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奈特(F.Knight,1921)指出,创业者是在极其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决策并能够承担后果的人;熊彼特(1934)认为,创业者是能够创造性的进行资源整合,并实现新的组合行为产生。因此他认为,创业者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历史使命,否定其是一种职业;科斯(R.H.Coase,1937)进一步指出,创业者是在充满竞争的经济环境下,代替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重新配置者;舒尔茨(Schults)在其人力资本理论中指出,创业者是人力资本的异质化,是经济从非均衡状态恢复到均衡状态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五)创业者的特质

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受到了创业者智慧、胆识、能力的约束。同时,创业又是充满风险和挑战性的人生选择。一个人获得创业成功就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和创业特质。

1.强烈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创业的首要因素。没有创业意识创业活动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一个人想要创业成功,必须具备追求成功、自我实现的强烈创业意识。

2.良好的创业道德品质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对创业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业心理品质能够对创业者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诚实与谦逊

诚实和谦逊是创业者获得别人信任和认可的最基本品质。

②热情与责任感

创业者对事业的热情能够影响每位员工,从而能够带动其他人员的工作激情。此外,创业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激发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坚强面对。

③兴趣与创造性

兴趣是创业者最大的原始动力,能够激发人的创业热情。创造性也是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④过人的胆量

创业需要胆量,需要冒险精神,因为创业本身是一项充满冒险的活动。因此创业者需要有过人的胆量。

⑤远大的谋略

创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因此创业者的智谋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这就需要创业者有远大的谋略,在当前产品日益同质化、市场空间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应该有出奇制胜的谋略。

3.顽强的创业精神

①自信精神

自信是创业者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一种表现。能够给创业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的精神。作为一名创业者就要坚定信念,顽强拼搏,直至成功。

②拼搏精神

这要求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不动摇、不放弃,顽强拼搏,下定决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③自主创新精神

创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新事业的过程。作为创新人才就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创新是创业者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④强烈的竞争意识

市场中充满了竞争。竞争是立足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它的目的就是取胜。作为创业者更应该具备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第二节创业的要素与类型一、创业的要素

创业的要素是指进行创业活动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影响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是进行创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一)创业者

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在创业过程中起着领导和推动的作用。创业者要能够捕捉商机,并能够为创业进行市场调研,获取各种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和开发。因此,创业者的才智、谋略及其素质是决定其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二)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是拥有不同天赋、不同技能的创业者组成的团队。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的创业梦而不懈努力。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协作力和拼搏力是一个创业团队成功的关键。因此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对创业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创业机会

创业需要识别市场机会,这是创业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创业活动中的关键点。创业机会不简单等同于新技术的开发、新生产方式组合、新产品的上市等。创业机会指的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创造性组合,通过调研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实现企业价值的可能性。可从三个方面寻找创业机会。

1.技术机会

技术机会即为技术变化带来的创业机会。这主要来源于社会科技进步以及自然科技的突破。因此技术上的任何变化都存在着潜在的商业机会。具体变现为:一是新技术代替旧技术;二是实现新功能、创造新产品这种技术的出现,会给创业者带来新的商机。例如随着国外苹果智能手机的成功研发,智能通信技术成为通信领域的革新,这一技术的变革为我国手机制造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国产手机制造商都迅速进行技术革新,积极推出智能手机。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有“中国苹果”美称的小米手机。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正是抓住了智能技术这一技术商机,并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这一“饥饿式”营销手段,促使小米手机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2.市场机会

市场机会是市场变化产生的创业机会。分为四类。一是市场上出现了新的需求;二是当期市场供给失衡带来的新商业机会;三是先进国家(或地区)产业专业带来的市场机会;四是从中外比较中找出差距,从而寻找商机。

3.政策机会

政策机会是政府为鼓励创业者进行创业,而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注册资金方面的优惠;创业初期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减免政策;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的政策;对初创企业服务费有减免政策等。这些政策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在实现就业的同时实现其人生价值,并为社会创造财富。

4.创业资源

创业资源是支持创业者成功创业的一切生产要素。创业资源根据资源性质可以分为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根据其他维度分为物质资源,如创业启动资金、办公场所、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如创业愿景、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等;离散型资源。二、创业的类型

根据创业者的动机不同,根据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lobal Entrepreneurship,GEM)可将创业活动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一)生存型创业

生存型创业(necessity-push entrepreneurship)被定义为创业者除了创业这条途径外,别无其他更好的选择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从而可以看出,生存型创业大多情况下是由于创业者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工作诉求,但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进行创业。这类人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这类企业特点是:规模一般较小,多为从事服务业或简单制造业。(二)机会型创业

机会型创业(opportunity-pull entreneurship)被定义为创业者能够及时捕捉商机,并拥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创业动机,创业有更好的机会实现其人生愿景。机会型创业主要是创业者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更多的利润而进行创业。特点是:一是创业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二是企业规模较大,追求规模效益,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节大学生创业的含义及特点一、大学生创业的含义

通俗来讲,大学生创业指的是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通过创业解决就业问题。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传统的就业方式不能满足巨大就业群体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其目的就是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从而成为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由于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是高素质、高智商的群体,是国家和社会重要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者和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创业可以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对大学生创业的界定,从广义上讲,ISBA Consortium将大学生创业定义为在职业选择和自主创业之间具有自主选择权,在大学教育和创业互动下进行的创业活动。从狭义上讲,大学生创业是指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个人或者合伙设立公司、创办企业的过程。

Slaughter&Rhoades指出,大学生创业是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三者结合下通过学术资本运作所进行的创新活动;郭必裕则将大学生创业定义为大学毕业生通过建立企业,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过程。通常,大学生拥有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使其成为知识创新的增长点,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周璐在总结郭必裕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或者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吸纳劳动力,从而可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陈琛指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在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之后,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并在获取资源后实现创业的过程;吴文娟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大学生作为创业者活跃在企业初创过程中,以创新的方式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总结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定义的研究,本文所指的大学生创业是将大学生作为创业者主体,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术专利或者非凡的创意,通过对国家创业政策的掌握,社会需求与学校创业教育相结合,组织资源,建立创业团队,在合乎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条件下,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其目的在于对财富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二、大学生创业特点

具备冒险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等等,这些都是创业者所具备的特质。而大学生作为创业群体中的一部分,同样拥有创业者的胆识、智慧和冒险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又和其他创业者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有如下特点:(一)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特质

1.心理特点方面。大学生毕业一般处于20~3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最为活跃。并且具备冒险、协作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敢于冒险尝试新鲜事物。

2.知识能力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比较完备,同时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为他们创业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3.性格特点方面。由于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大门,内心不太成熟稳定,遇事不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处理,因此在创业这个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再加上缺乏耐心,因此很容易半途而废。(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小

1998年由清华大学成功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之后,激起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但是大学生整体自主创业的规模却很小。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并不大。全球创业观察2005年的中国报告显示,美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达23%~25%,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只有1%~2%,虽然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各级政府、税务部门和各大高校都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应的优惠条件与政策,但是总的来说,有很多大学生仍然把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目标,对待自主创业的热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自主创业这一就业领域的发展步伐仍十分缓慢。(三)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我国大学生创业不但占毕业生比例小,而且通常创业成功的比率较低。导致创业失败的因素较多。比如一些创业者凭借创业前期的憧憬和一时的激情,对整体的市场把握不太准确,再加上缺乏经验,缺少后期资金,遇上困难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因此导致无法坚持而中途退出。另外,大学生所创企业通常规模较小,管理和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项目,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如此一来创业失败的比例要更高一些,高热情、低成功率便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四)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与所学专业不相符

大学生创业一般选择一些易于上手的创业项目,例如:通过B2C的网站开网站、小规模的推销零售、管理咨询、餐饮业、娱乐业等等,一般都局限于服务行业。这样既没有办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忽视了创新能力。导致大部分的创业大学生所从事的项目都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这也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三、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背景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揭开了我国高校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序幕,标志着我国自主创业的兴起。由于这次比赛的性质和它的首创性,引起了我国多家媒体、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风投家的极大关注。随后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在清华大学的成功举办,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的创新创业热潮。在大赛后有一些大学生创业公司进入实际运行阶段,取得了成功,比如被誉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创业公司的“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华行知网等。这些企业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典型代表。

由于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对社会引起的巨大反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对学生自身具有巨大的鼓舞力,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体现了人生价值。可见大学生创业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意义重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应“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满足创业教育需求的教学内容、方式;深入研究大学教育能够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创业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并不断进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但是,据权威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的统计调查数据表明,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与2008届1.0%的比例相比略有上升,但201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为1.5%,仅比2009届毕业生创业高0.3%。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相比发达国家20%以上的自主创业率和全世界10%的成功创业率,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全世界平均水平。即使被全国公认为创业氛围最浓的浙江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2011年的创业成功率大概在4%左右,也远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此外,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字显示,2011届有37.5万大学生毕业生,只有3865人(仅占总人数的1%)选择自主创业,而根据上海高校就业工作组的调研显示,调研大学生中有高达75.63%的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是只有1.84%的同学进行创业实践。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普及,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转向了大众教育。据统计数字显示,全国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突破了600万,而2010年上升到了631万,2011年涨到了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突破了700万,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要达到727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万~30万的速度在不断地递增。毕业生人数每年渐长及其如此大的毕业生规模,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从每年“国考”的招考人数到报考人数的比例即可看出,目前“国考”已经成为了天下第一大考。可想而知,好工作的竞争程度如此激烈,并且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此外,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环保政策的实施,企业岗位的缩减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导致我国大量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的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给城镇大学生的家庭带来无奈和困惑,尤其是对于农村大学生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出现了媒体报道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的一些高中毕业生宁愿放弃高考,出外打工”的现象,“读书无用论”也在民间时而响起。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铤而走险做出一些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政府频频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以及扶持政策,并将大学生创业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例如,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调研时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融资平台等等。而国务院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书”重大举措,目的是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在2014年5月刚刚出台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则更明确指出:“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毕业生创业比例。”四、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

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微观层面的个人生存问题,还关系到宏观层面国家的发展、稳定等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领域的问题。国家、政府在努力做好促进大学生传统就业的情况下,大力倡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对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中足以体现。(一)大学生自主创业初现气候

由于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市场对创业的需要,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创业在我国逐渐流行,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1.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普遍

随着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大学生创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已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创业不仅是一种就业,而且可以带动他人就业。

2.大学生创业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理性

随着我国自主创业社会环境的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创业不再盲目,而是变得越来越有理性。

①大学生能够理性地选择自己从事的行业。许多大学生在准备创业之前就开始关注市场信息并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因此能够理性地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项目或业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风险。

②大学生能够理性地定位创业目标。许多大学生认为创业不仅能够实现自己就业,而且能够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他们拥有正确的创业观,能够对自己的创业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能够准确地认识判断,对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能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为创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③大学生能够理性地为自主创业生涯储备能力和创造条件。许多大学生意识到为自主创业生涯储备能力和创造条件。自主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有创业志愿和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很早就开始做创业规划,并且抓紧时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和训练认知、交往、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技能;积极参加各种机构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和机会学习自主创业的经验和汲取别人的创业失败教训,能够为自己的创业规划储备知识和能力。

3.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力

近年来,历届政府均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方面,出台政策大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国务院、人社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委形成联动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今年5月份出台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其中第四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优惠、创业资金扶持等政策。通知要求:“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

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商登记、场地支持、税费减免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出资方式,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按规定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和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

创业资金扶持方面的优惠政策。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反担保难问题,切实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积极作用,推动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创业早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而社会上各种机构和许多企业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创业条件。学生家长也逐渐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坚强后盾。

4.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完善

①国家大力支持“创业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高校创业教育政策。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②各高校努力营造创业教育环境。体现在:一是大学开设一系列创业相关课程,能够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以及自主创业生涯规划大赛,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等,从精神、制度、行为及物质层面营造创业氛围;二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提供及时准确的创业信息、实践机会,并通过过程辅导和政府、社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努力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难题,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二)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障碍

在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之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创业比例并不高。究其原因,下列因素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

1.资金方面

对于创业者来说,资金是创业成功最关键的物质保证。大多数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在寻求外部融资时面临着极大困难。由于我国个人商业贷款主要是通过质押贷款、存单抵押、第三方担保等。而大学生很少有合适的抵押物或合适的第三方担保。银行考虑自身的安全风险,一般很少贷款给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资金大多来源于自有资金或亲戚朋友的借款或其他私人股权投资。这样导致创业启动资金拥有数量极其有限。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大学生创业课题研究组的调查报告显示:34%的大学生认为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相当部分学生虽然有较好的创业项目,却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将创业理想付诸实践。

2.能力经验方面

首先,市场经验不足。大学生在推出项目或产品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往往靠主观臆断市场需求,很少亲自调研市场需求,因此往往设计出的产品或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产品滞销或项目搁置。从而错失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创业失败;其次,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很乐观,创业风险意识较低,而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损失,便会失去重新崛起的希望;再次,综合能力较弱。刚毕业的大学生虽在学校学习过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于实际创业过程中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等涉及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的运用不太熟练;最后,团队的管理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开拓组织领导能力、协作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3.创业环境方面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大学生创业还是异常艰难。除了受自身因素限制,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表现在:政府层面,我国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体现在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社会舆论环境,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在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工作是理想的就业去向,而大学生创业则容易被人轻视。(三)大学生创业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项制度、法律体系的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树立,社会对自主创业者的认可,大学生自主创业必定会越来越多,创业成功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

1.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

由于高校扩招,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人数由2009年的600万到2010年增长至631万,再到2011年的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突破了700万,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要达到727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万~30万的速度在不断地递增。因此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问题,并且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近几年不会改变。与之相反的情形是,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环保政策的实施,企业岗位的缩减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会对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无名的困惑,而且会对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梦的实现产生巨大的阻力。因为就业是巨大的民生问题,是解决温饱的现实手段。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一切。因此就业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就业问题是历届政府工作的重点。在目前工作岗位与毕业人数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政府积极转变思路,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此外,专家学者也呼吁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在不能实现顺利就业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创业。因此,严峻的就业压力要求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的道路,从而来实现自身就业。

2.大学生自主创业迎合了产业发展转向“知识经济”的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逐渐形成,对人才的需求向综合型的复合人才转变。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及民营企业是人才的主要去向。但目前我国在科研、教育、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知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率仍然较低。因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使有可能从事知识、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大大增加,使智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促进知识产业大力发展,从而使高层次人才发挥重大的使用价值。

3.大学生创业必将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心

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在2014年上半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2014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第四条中明确提出“在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心。

4.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会更加理性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就业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够带动其他人就业,是大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目前大学生创业现象比较普遍,大学生创业行动也更加理性。

首先,对创业期望值更加理性。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受到比尔·盖茨成功创业的影响,总想着一夜暴富,对创业成功的期望值过高。这是不太理性的。因此,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科技含量比较低的行业,容易走入误区。创业很容易以失败告终。随着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出台,高效创业教育环境的完善,相信大学生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必定更加理性,会从实际出发,对创业的期望值更加理性。

其次,创业过程更加理性。在创业初期,一些同学在选定创业方向后就开始行动,并没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发展规划,创业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现在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更加理性的态势。由于大学创业教育的完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创业有很明确的创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因此,产品或项目上市前往往要经过周详的前期调研,在论证需求的情况下,稳步推出,故创业成功的几率更大。第四节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一、创业环境的内涵(一)创业环境的含义

创业环境指创业者在进行创业和实现其创业理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关于创业环境,学术界说法众多。

国外关于创业环境的研究成果中,最具影响的几个模型:一是由GEM(全球创业观察)提出的模型,指出创业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商业环境、教育和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基础设施、市场开放程度、文化与社会规范等九大方面的集合体。二是由Gnyawali和Fogel提出的五维度模型,包括政府政策、经济条件、资金支持以及非资金支持、工作程序、创业和管理技能。Gnyawali&Fogel进一步指出,创业环境能够影响到创业的各个因素,对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创业环境分成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创业意愿的一国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微观层面的环境是指创业者在创办企业的过程获得创业支持与帮助的难易程度。三是由Klofsten提出的创业环境。他认为,创业者在技术、人力资源、金融条件、市场准入、社会关系网和情境因素这六个环境因素中进行创新生产活动,并指出这六个环境因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我国著名学者迟仁勇认为,创业环境应该包括创业者培育系统、企业孵化系统、企业培育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成功报酬系统和创业网络系统等六个方面的子系统环境。朱仁宏(2004)参考了GEM报告和其他学者的相关论文,在此基础上将创业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和创业环境,一般环境是指国家的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环境及技术、基础设施条件;而创业环境主要指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微观环境,如政府的支持、融资环境、专业技术环境、文化环境、社会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经营环境等。(二)大学生创业环境内涵

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国家、社会、个人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并带动就业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具有两种作用:一是为创业提供平台的作用,具体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政府和社会为其所搭建的一个平台;二是对创业起到制约的作用,因为创业环境指的是创业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组合。范贤超(2001)认为“创业环境是指能够影响企业的成长、变化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例如创业环境中的科技创业环境,就是指与创业活动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因此创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创业者起到制约的作用。

陈裕先、郭向荣的观点是,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其中大环境所涉及的是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小环境则具体指向创业设备、创业场所以及创业工具。

衣红梅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包括创业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硬环境指的是创业基金来源、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实验室以及网络通信等有形基础设施的建设;软环境包括金融、服务和商务环境以及全社会所营造的创业人文环境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性舆论环境。

吴启运、张红将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上升到心理学的高度。他们的观点是,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是指创业者对社会宏观环境是否对创业有利的感知程度,是影响创业的外因。他们将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完善政府相关创业政策、完善学校的创业教育、家庭的鼓励与帮助。陈晓菁则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创业的客观因素,但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重要外在条件。能够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有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治安环境。

总结上述学者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归纳出其共性的特征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通过创业学的理论来界定创业环境。在对他们观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创业环境归纳为两点:一是影响创业者的创业选择、创业能力,进而影响创业的成功与否;二是影响创业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组合。(三)高校创业环境内涵

高校创业环境作为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一部分,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培育、形成等方面意义重大。高校创业环境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水平。高校创业环境能够给予创业者提供前期技术、知识培训或者专业培训环境。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环境支持。例如:可以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尤其是本校毕业生,举办创业讲座,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向学生教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和经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同时可以避免他们在创业初期可能遇到的问题,能够为他们创业提供捷径。

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报告中,其中一份提到,未来人应该拥有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指的是其中的一本即“第三本教育护照”。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完整阐述了“创业教育概念”,《文件》指出:“人们所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新能力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社交能力、管理技能等综合能力。”我国学者席升阳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够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宏观环境领域内,进行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机遇的探索性的教育活动”。

Ven de Ven,Hudson和Schroeder's(1984)对新创企业的研究中指出,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和商业观点的特殊性对新创企业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地说,他们发现,大学教育出来的企业家更易于与长时间存活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在对一个美国学校MBA学生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学生读过管理类课程的数目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课程的设置,模拟创业实践的开展等,这些对大学生日后创业奠定了基础。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多种渠道营造创业环境。除了开展创业课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分享成功经验、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等,还可以进一步营造就业环境。首先,组建由学校就业部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创业协会组织,并在学校网站上创办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进行宣传,介绍企业运营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等。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业群体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并定期组织协会成员定期调研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组织成员参观、访问成功企业和人士,尤其是本校成功创业的校友。协会能够帮着同学进行创业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其次,鼓励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对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创业者规避基本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风险。这对于创业企业在创办初期,对创业资金很少的大学生们尤为关键。高校这种通过孵化基地使创业者在基地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