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英国史(2018)(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2 02:59:49

点击下载

作者:仇振武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可不知的英国史(2018)

不可不知的英国史(2018)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不可不知的英国史(2018)作者:仇振武排版:HMM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30ISBN:9787568048125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历史的魅力

任何人都需要历史知识,其用意不仅在于预测未来,而且回味过去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当我们阅读优秀小说时,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并且将自我塑造成小说世界的一分子。而当我们阅读历史,也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可以假想身处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并且由于这种情境是真实存在的而觉得惊心动魄。历史有疆而阅读无界,即便作为中国人,一本有关英国历史的书也能引发起我们的无限遐思,这就是历史阅读之无穷魅力所在。

有一部热门的美剧,名为《权力的游戏》,改编自小说为《冰与火之歌》,借鉴了许多真实历史尤其是英国的“金雀花王朝”。许多朋友在观看该剧的同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看作了“史塔克”家族或者“兰尼斯特”家族(对应着玫瑰战争中的“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一员,似乎自己也卷入到王位的纷争之中无法自拔。我们必须得承认,这还是“历史的魅力”。对于历史专业的学者来说,“历史的魅力”算是严谨枯燥学术中的一份调味品;而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大众来说,并不必“上穷碧落下黄泉”,仅仅就历史之宏阔与微约加以相互印证而得出的一份震撼,便能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感。作为一名英国史专业的研习者,笔者撰写此书的用意,也无非是想尽力为读者提供一个入口,使各位能在读完此书后,可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即便有些读者在阅读之后将此书束之高阁,或将英国历史全数抛诸脑后,只要在阅读的当时有所感、有所想便已足够了。

历史的魅力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同质性。就拿现代化来说,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英国社会发展的某些模式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也不是全无裨益。从一个蕞尔小邦到横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再到如今的欧洲大国,历史在北大西洋这一片岛屿上勾画出优美的弧线。英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从最开始向罗马帝国学习,接受基督教,到中世纪向法国学习优美的语言文化,再到近代以荷兰为榜样,崛起为欧洲最先进的农业经济体和最强大的金融中心,进而锻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帝国。英国的发展纵然颇为坎坷,却从未停滞不前。观察英国发展带来的“现代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国家所共有的那些历史变革的模式。

作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英国很多时候其实并无教材,也无老师,往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英国的内部始终有一股团结凝聚的力量,使英国这艘大船得以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稳定,而不至于偏离航道。这种力量,人们有时将其称为“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并非后人冠之于英国的哲学名词,而是根植于英国历史发展的一种经验传统。看似为悖论的是,追求自由、追求改革也是英国的传统经验之一,每当社会面临危机,英国人便会搬出其“古老而光荣的自由主义传统”,由此推动社会改革。由此可见,自由与保守就像是双螺旋缠绕共生的DNA,承载着英国历史最本质的基因密码,为英国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

笔者也必须承认,尽管笔者野心勃勃地想为读者提供一场有关英国历史的饕餮盛宴,但由于英国历史枝繁叶茂、源远流长,其中牵涉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等内容,若没有多年治学钻研的“板凳功夫”和精深独到的理解与思考,仅凭一己之力,便阐幽抉微、钩沉索隐,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碍于笔者能力,将一些深刻复杂的内容略去不谈也许更为妥帖,贻笑于大方之家不谈,误人子弟则更是罪愆。除此之外,“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然本书名为《不可不知的英国史》,那么笔者便致力于将“不可不知”的部分以轻松有趣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可以不知”的部分便忍痛割爱,干脆不写,防止此书堕入管弦嗷嘈、杂乱无章之中。至于本书体例,则与其他系列的国别史一道采取按时间顺序簌簌写就,未能按照专题来写,这也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毕竟英国史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它不仅是一本纵向的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的时间流水账,也是一个不断在空间范围内横向拓展而成的世界帝国,这一现象在19世纪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属性意味着对于英国史必须要“平行叙述”,否则便会挂一漏万,顾此失彼。而英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共同开花结果的过程,其中多有重复和交叉之处,在具体的写作安排上也较费思量。对于历史的书写,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有一言可为最高境界,即“方以智而圆而神”。不论是何种体例,都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其达到极致,笔者虽身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本书也极力保持客观。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固然是绝对的,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这种历史事实总不能被后人篡改。但历史的理解却是相对的,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制于叙述者所浸润的文化环境以及专业知识素养的影响,同样也与具体的文本表达有所关联。仍拿“光荣革命”来说,它究竟算不算得上一种革命?这至今仍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书的写作受到笔者自身知识素养的裨益,亦受其限制。尽管笔者极力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英国历史的发展,但为了保持整书的脉络清晰,对于许多表述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求使读者在阅读此书时有更清晰、更明确的印象,而不至于堕入云雾中。除此之外,笔者虽然是历史的叙述者,但同时也是历史的聆听者。面对英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也不由地产生一种激动和敬佩之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客观主义”而变得“理想主义”了。这大概也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最后,感谢导师刘金源教授在此书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励,笔者许多启发性的思考都是来自刘老师的谆谆教诲。同门的张迅实师兄、初庆东师兄以及莫磊师兄等人也在百忙之中给予笔者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时值寒冬,呵手作序,言不尽意,还望海涵。2017年12月31日第一章混战的岁月:从远古到封建的文明进程

大不列颠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距今50万年海德堡人的出现,到公元前3000年『巨石阵』的建造,时间的步伐缓慢至极,自然的演化平静至极。进入青铜器时代后,人类文明呈加速度发展,随着凯尔特人和比尔盖人的涌入,所谓的『不列颠凯尔特人』到公元前后已经形成,不断富庶起来的大不列颠也遭到罗马统治者的入侵。

大不列颠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距今50万年海德堡人的出现,到公元前3000年“巨石阵”的建造,时间的步伐缓慢至极,自然的演化平静至极。进入青铜器时代后,人类文明呈加速度发展,随着凯尔特人和比尔盖人的涌入,所谓的“不列颠凯尔特人”到公元前后已经形成,不断富庶起来的大不列颠也遭到罗马统治者的入侵。然而,罗马人在带来暴力的同时,也为大不列颠人带来了文明,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宗教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罗马人撤退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成为大不列颠的霸主,一时间七国争霸,战火四起。与此同时,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也纷纷南下,在大不列颠烧杀抢掠,开疆辟土,大不列颠岛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到艾尔弗雷德大帝即位后,文化繁荣,生活安定,英格兰君主制和王权的雏形也随之形成。1066年,来自欧陆诺曼底公国的威廉在黑斯廷斯大败英王哈罗德,开启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第一节海洋情结:大不列颠岛的自然环境

在地球北部广袤的大西洋中,在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的包围下,一系列神奇的群岛位列其中,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爱尔兰岛”面积次之,其北部属于“北爱尔兰”地区,与大不列颠共同组成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英国”。爱尔兰岛上的其他地区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即“爱尔兰共和国”,在历史上它曾多次臣服于英国,却又最终获得独立。分布在大不列颠岛周围的星星点点的小岛,则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有着复杂的关系,它们有的属于联合王国,有的属于英联邦国家,有的还拥有独立主权。如今的英国总面积24.4万多平方公里,比我国广西的面积稍大;人口估摸有6500多万,跟我国湖南省的人口不相上下。不甚广阔的面积和以大不列颠岛为主体的地理环境加强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间的交流,也有助于政治制度的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凝结。

英国的地貌大致分为低地和高地两部分,低地主要指英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如英格兰;高地指西部和北部地区,如苏格兰。地貌的划分深远地影响着英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军事文明,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发展道路。从气候上来看,英国总体温暖舒适,但因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是淫雨霏霏,大雾弥漫。以首都伦敦为例,因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伦敦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但空气湿润,雨雾较多,全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雨天。这种多雨多雾的气候不仅是小说中常有的情境,也是英国人日常闲聊中并不罕见的话题。

然而,对于想要追溯英国诞生之源的人来说,遥远的地质时代才是英国这部历史剧的第一幕。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前寒武纪(地球诞生—6亿年前)时期,整个地球存在一块统一的“泛大陆”。到中生代(2.5亿年前—6500万年前)早期,泛大陆一分为二,南北两块渐次漂移,经过长时间复杂的板块运动和地质变迁,欧亚板块缓慢形成,开启了一段新的自然史。我们如今所了解的大不列颠岛,便位于欧亚大陆西海岸的大西洋中,由于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人类和动植物得以在此繁衍生息。大不列颠这种与其他大陆分离的岛屿状态,也使其历史发展天然地具有独特的岛国气质。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英国并非天然的“岛国”,在大不列颠岛与欧亚大陆之间还有一座大陆桥相连,只是随着气候变暖而逐渐被上涨的海水淹没,脱离母体的地域最终形成了“大不列颠岛”。在这种地理的分野后,大不列颠岛也逐渐演绎出一场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剧。

在大不列颠还与大陆相连之时,它的史前时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大不列颠史前史分为三个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中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旧石器三个阶段。在英格兰苏塞克斯的博克斯格罗伍地区发现的50万年以前的海德堡人的胫骨碎片和两颗牙齿,证明了大不列颠岛上最早的古人类的存在。约23万年以前,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抵达大不列颠,他们的遗骸出现在威尔士的庞特纽威德洞穴中。学者在德文郡肯特洞发现的3.1万年前的现代智人的踪迹,预示着现代人类祖先在大不列颠的出现,也预示着更高级文明的诞生,其显著标志包括洞穴壁画以及更复杂的葬礼仪式等。至此,大不列颠的旧石器时代宣告结束,中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万—公元前5500年前)揭幕了,大不列颠的气候从凛冬逐渐转向温暖,大量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公元前6000—公元前7000年,连接大不列颠和欧亚大陆的大陆桥被上涨的海水淹没,从此大不列颠成为与欧洲隔海相望的群岛,大不列颠也自此从大陆时间进入岛屿时间,其历史发展逐渐与大陆分道扬镳,由此不断形成的岛屿形态如山谷溪流般不断冲刷和重塑着英国人的信仰观念和精神理念。

海洋既是屏障也是优势,在大不列颠成为岛屿之后,大不列颠人在与海洋不断的搏斗与和解中书写着传奇故事。纵观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少都与海洋密切相关:欧洲大陆的诺曼贵族跨海征服了大不列颠,开启了英国的中世纪;来自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登陆,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历史上的无数海战也在不断地铸造着大英帝国,比如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特拉法尔加战役纳尔逊率海军击败法兰西联合舰队……海洋影响着英国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英国历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使英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大不列颠岛上的文明不断更迭,而海洋却始终以冷酷而宽容的态度凝视一切。

气候变暖不仅使大不列颠脱离大陆形成岛屿,也将岛上的冻土和干草原变成了温暖的草地和森林,人类活动的足迹开始遍布整个岛屿。早期人类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他们制造类似于带柄石斧或弓形猎器等工具,建立起小型聚落,但仍处于不停的迁徙之中。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2500年)后,农耕文明诞生了,人们懂得了如何种植大麦和小麦,提高了驯化牛羊等牲畜的方法,掌握了制陶技术,定居的生活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墓葬文化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一块块巨石开始耸立在英格兰的索尔兹平原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位于威尔特郡的巨石阵。巨石阵在1986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每年特意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关于巨石阵建造的原因众说纷纭,它很可能与早期的某种墓葬仪式或宗教祭祀有关。占地约11公顷的巨石阵,其修建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300年,从中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的延续。巨石阵也是工程史上的奇迹,当时没有大型起重机,无人知晓巨大的石块是怎样被运输和堆砌的、统一及进行指挥和领导的又是何人。总而言之,巨石阵的出现是大不列颠早期文明中一道耀眼的曙光。

进入青铜时代后,大不列颠的文明有了新的进步,人们开始制作一些更为精巧的私人物品,青铜武器和工具继而出现。随着不同社群之间的跨越和重叠,暴力和冲突开始增多,外来移民不断冲击着本土居民,这一现象在大不列颠南部地区尤为显著。从公元前750年左右开始,来自欧陆的铁器文化传入大不列颠。显然,铁器比青铜器更为坚硬耐用,能制作的工具也更多。人们不仅用铁器对抗,也用铁器进行农业耕作,铁器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铁器的使用者是我们熟知的凯尔特人。从广义上说,凯尔特人是铁器时代欧洲和前罗马时期印欧民族的一个部分,大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公元前7世纪,来自欧洲大陆的凯尔特部落入侵大不列颠;公元前1世纪,一支来自高卢北部的比尔盖人入侵,这支比尔盖人很可能是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的混种。恺撒在《高卢战记》中记载道:

住在大不列颠内地的人,据他们自己的历代传说,是岛上土生土长的;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则是为了劫掠和战争,早先从比尔盖迁移过去的,通常就用他们原来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名字称呼他们。打完仗后,他们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并且开始耕种田地。居民很多,简直难于计数,他们的房舍建得很密集,大部分跟高卢的很像。

说这段话时,恺撒正与庞培和克拉苏争权夺势,很可能为了出征大不列颠以建功立业、提高声望而故意夸大了大不列颠和高卢之间的联系。不过,强大的罗马对大不列颠垂涎三尺,进攻只在旦夕。公元前55年,恺撒率先入侵大不列颠,开启了罗马对大不列颠的入侵,大不列颠的历史也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开始了新征程。第二节文明使者:来去匆匆的罗马统治者

在罗马人造访之前,最早发现并探索大不列颠的应当是希腊人。据公元前4世纪罗马诗人阿维努斯的作品《海岸》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时,有一位来自希腊殖民地港口马赛的水手,曾在航海手册中描绘了通往大不列颠的海上航道。两个世纪后,另一个来自马赛的希腊人毕提亚斯很可能沿着这条航道周游了大不列颠附近的水域。据说最早发现大不列颠是个岛屿的也是毕提亚斯,但这一发现却被罗马的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嗤之以鼻。公元83年,大不列颠总督阿古利可拉派遣舰队绕岛一周,这才证实了毕提亚斯的观点。阿古利可拉的女婿、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则在其著作《阿古利可拉传》中记载了其岳父在大不列颠服役的经历。

公元前55年,恺撒对大不列颠的入侵正式揭开了罗马征服的序幕。那年夏天,新任高卢总督尤里乌斯·恺撒率领着两个罗马军团、80条快船从法国布洛贡出发,直向神秘的大不列颠驶去。当他们接近多佛峭壁时,却惊讶地发现大不列颠人早已厉兵秣马,守株待兔。罗马军仓皇北上,双方在一片开阔的海滩上短兵相接,罗马军首战告捷,初步控制了海滩区域,大不列颠人妥协求和,将之前罗马派去劝降而被扣押的人质尽数奉还。然而海洋不作美,正在恺撒等待增援的骑兵登陆之时,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暴阻挡了船队的抵达,而高涨的海水又使得原先的战船互相碰撞、支离破碎。大不列颠人闻风而动,趁乱突袭罗马军队,并召集各路援军前来抵抗入侵。不得已之下,恺撒只能放弃入侵计划,乘船返回大陆。次年,恺撒汲取了初战失败的教训,又在春季重整旗鼓。这次他改造了船只,并且率领了5个军团和超过800艘战舰,对于征服大不列颠胸有成竹。罗马军团气势恢宏、锐不可当,在登陆海滩后鱼贯进入内地,越过泰晤士河,打败了在大不列颠南部雄霸一方的国王卡西维隆弩斯。但由于高卢内部发生叛乱,恺撒自顾不暇,才又不得不匆匆撤出大不列颠,返回大陆。

恺撒的入侵揭开了大不列颠神秘的面纱,也使罗马在对大不列颠的征服中尝到了甜头。公元43年,刚刚登基的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继续恺撒未竟的事业,派遣亲信率军分三路进攻大不列颠,待顺利登陆后,又乘胜击败由托哥杜姆努斯和卡拉塔库斯领导的原始武装。随后克劳狄御驾亲征,一举跨过泰晤士河,直捣卡图维拉尼王国的首府科尔切斯特,迫使许多大不列颠部落纷纷归附。到公元47年,罗马人陆续征服了大不列颠低地,建成从埃克塞特到林肯的壕坑大道。为了表彰克劳狄的功劳,罗马元老院授予其“大不列颠征服者”的光荣称号。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罗马对大不列颠的早期统治并不理想,激起了本土居民的反抗,大不列颠的督伊德教徒试图通过宗教权威予以抵制。“督伊德”意为“熟悉橡树的人”,表现在其对橡树的神灵崇拜,督伊德高级教士是凯尔特社会中地位尊贵的祭祀阶层,掌握着宗教和医学等知识,奉行人祭(通常是割下头颅插在专门的围场上),善于利用树上的槲寄生治疗居民的不孕不育。正所谓“知识即权力”,当时许多年轻人,甚至是王室中人都仰慕并追随督伊德教,学习文化和知识,虽然在当时没有留下文本记载,但相关的传说一直活跃在古代民谣和诗歌之中。然而,罗马的入侵破坏了督伊德教在大不列颠的宗教权威,督伊德教士明白在罗马的统治下无法继续对大不列颠进行控制,于是便支持一些部落联合起来反抗罗马人,但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在罗马军队的残酷镇压下,督伊德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消失了十几个世纪,直到18世纪,英国才又出现了督伊德宗教重建运动,使人们对这一久远的文明有所了解。在现代奇幻文化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德鲁伊”,其思想的直接来源就是督伊德教。

罗马人的统治是残酷的,横征暴敛和蹂躏居民的现象时常发生,给被统治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在反罗马的情绪下,公元60年,来自普拉苏塔古斯的布狄卡女王举兵起义,联合大不列颠南部埃克塞特的特林诺瓦提斯攻占科尔切斯特,袭击伦敦,差点使得皇帝克劳狄的征服行动功亏一篑。据说布狄卡“身材高大、外貌可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王,只可惜大不列颠部落既没有像样的盔甲和武器,也缺乏更为高级的战术组织,以至于起义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布狄卡女王反抗罗马的传奇故事一直为英国人所称道,它见证了早期大不列颠人反抗外来统治者的勇气与荣耀。

在大不列颠的反抗之下,罗马转而采用较温和的统治方式。公元78年,阿古利可拉出任大不列颠行省总督,他革除税弊、鼓励教育,采用一些贤明政策,使大不列颠逐渐接受了罗马管理,在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上也不断罗马化。罗马人还不断建造大型建筑来维护统治,比如以伦敦为中心开辟“罗马大道”,作为调兵遣将的交通线。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22年出巡大不列颠时,又提出建造“长城”的伟大计划,并予以实施,这就是闻名后世的“哈德良长城”。它西起索尔威湾,东至泰恩河口,约长118公里、3.1米厚、4.65至6.2米高,城墙上设有塔楼,每隔1.6公里建有城堡和兵营,有效地拦截了北方部落与南方部落的联合,巩固了罗马的统治,但也表明了罗马对北部地区的放弃。之前热门的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抵御“异鬼”的长城便是受到哈德良长城的启发。公元142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又在原长城以北160公里处修造另一处长城,名为“安东尼长城”,只是后来的皇帝弃而不用,仍以哈德良长城为界。哈德良长城给罗马在大不列颠赢得了300年的和平,直到5世纪初罗马人被驱逐出境。

罗马的到来使大不列颠从史前时代跨进了文明时代。在罗马人的建设下,大不列颠开始了城市化进程,整个大不列颠岛上大约建立了25座城市。这些城市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殖民市,主要由迁入的罗马公民组成,如科尔切斯特、林肯和格洛斯特;第二类是自治市,市民大多只享有“拉丁权”而没有公民权,如圣奥尔本斯和伦敦;第三类是异邦城市,处于罗马统治的边缘地位。三类城市的法律地位渐次降低。随着城市的发展,大不列颠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不断增多,文明生活也日益丰富。罗马在大不列颠建立了许多笔直的道路,在道路交叉处建造市政广场,作为整个城市的中心,这些市政广场往往发展成早期的集市,在此流通的杯盘碗碟和各种装饰品甚至出口到欧陆地区。市政广场也是政治生活的公共场所。广场的另一面是大会堂,供人们交流政治意见、举行政治集会;外设一座半圆形的元老院,负责审理诉讼。大会堂附近往往还有以罗马-大不列颠式风格为主的神庙,既有着祭祀的功用,又同样具备政治空间的功能,因此罗马的元老们常常在此聚会,商讨国是。此外还有作为娱乐场所的公共空间,如竞技场、圆形剧场以及闻名遐迩的浴场和澡堂,英文中洗澡一词“bath”就出自罗马大不列颠的一个温泉小镇“巴思”,据说这里的温泉水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各类特色小镇的兴起造就了罗马大不列颠时期的繁荣景象。大不列颠第一位殉道者圣·奥尔本

在被罗马征服之前,大不列颠人信奉原始“万物有灵论”,崇拜一切自然力量,比如山川湖泊、风雨雷电等等,而罗马将具有人形的奥林匹斯山神和其他罗马式宗教仪式引进,丰富了大不列颠的宗教形式。不过原有的凯尔特文化并未消失,有的还融入罗马宗教中,以至于在大不列颠南部出现了“罗马-凯尔特”的混合风格神庙。罗马虽然对奉行人祭的督伊德教予以镇压,但罗马文明本质上更注重吸收而非排斥。公元2世纪,基督教传入大不列颠,最早因传教而被杀害的殉道者叫圣·奥尔本,伦敦北部的“圣·奥尔本市”便因此得名。在公元313年“米兰敕令”颁布后,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其在大不列颠的传播也就顺风顺水,逐渐生根发芽。

罗马的影响还体现在军队、政治、商业以及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然而,不应夸大罗马对大不列颠的影响,毕竟大不列颠地域广阔,而罗马的统治范围极其有限。正如我们在接下的历史中所看到的,罗马只是为早期英国的历史带去一道微光,美好的远大前程还在后面。第三节群雄争霸: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熊熊战火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六卷本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从尚武精神的衰亡、宪法自由原则的破坏、宗教崇拜的狂热以及道德风尚的堕落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罗马帝国式微的原因。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的罗马无法维持对大不列颠的统治,被迫在公元406年从大不列颠撤军,宣告其在大不列颠4个世纪的统治正式结束。

据英格兰史学之父“可敬的比德”(公元673—公元735年)记载,(在罗马撤军之后),大不列颠南部的部落首领为了抵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入侵,邀请了一个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的部落入驻王国。这一举措无异于引狼入室,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摇身一变成了大不列颠的主人。公元5世纪中叶,大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移居大不列颠,前后持续大概150年。据说这一过程遭到了当地部族的反抗,以亚瑟王为领袖的圆桌骑士还在公元500年左右的巴顿山战役中击溃入侵者而成为民族英雄,不过这一传说更多是在金雀花王朝时期才被编造而成。对于比德来说,这些日耳曼部族主要分成三类: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朱特人在大不列颠建立了肯特王国;盎格鲁人建立了东昂格利亚、麦西亚和诺森伯利亚;撒克逊人则分为三支:南撒克逊人、西撒克逊人和东撒克逊人,分别建立了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和埃塞克斯。因为盎格鲁人占据了大部分大不列颠地区,所以这部分地区叫“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e-land),也就是后来的“英格兰”(England)。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带来了许多传统习俗,他们所讲的盎格鲁-撒克逊语塑造了古英语,他们所信仰的那些北欧神灵如提乌(Tiw)、沃登(Woden)和托尔(Thor)等分别演变为星期二(Tuesday)、星期三(Wednesday)和星期四(Thursday)。从国家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他们在大不列颠建立了众多部落小国,但这些小国很多都在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军事争霸的过程中被消灭或吞并。烽火狼烟之下,肯特、东昂格利亚、麦西亚、诺森伯利亚、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埃塞克斯这7个势力强大的国家最终屹立,“七国争霸”的局面也便形成了。奥古斯丁给埃塞尔伯特洗礼

在公元6世纪后期首先强大起来的是肯特王国,国王埃塞尔伯特(Æthelberht,公元589—公元616年在位)统治期间,肯特王国的霸权范围一直扩展到亨伯河以南地域。公元597年,埃塞尔伯特在肯特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大格雷戈里派出的传教使节奥古斯丁,并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第一位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大不列颠国王。显然,部落军事首领们皈依基督教的好处就是使自己成为上帝的合法代言人,从而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除此之外,埃塞尔伯特还建立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奥古斯丁也在公元601年顺利成为坎特伯雷的首任大主教。到公元7世纪中后期,诺森伯利亚、威塞克斯以及麦西亚等王国也纷纷皈依了基督教,英格兰修道院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黄金时代,与形形色色的宗教单位共同构成了英格兰早期的文化教育中心。

从公元7世纪后期开始,肯特国力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麦西亚和威塞克斯的崛起。到公元716年,麦西亚国王埃塞尔巴德(Æthelbald,公元716—公元757年在位)已经对埃塞克斯和伦敦实施了有效管辖,至其继任者奥发(Offa,公元757—公元796年在位)统治时达到巅峰,东昂格利亚沦为附属国。奥发的实力不容置疑,当时雄霸欧洲的查理曼大帝甚至称其为“我最亲密的兄弟”。不过,威塞克斯的国王埃格伯特也不甘示弱,在他的领导下,威塞克斯征服了肯特和麦西亚,又在公元825年迫使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萨里纷纷臣服。到这一时期,大不列颠内部及其与欧陆的贸易往来已经十分频繁,连修道院的僧侣们也忍不住过上了纸醉金迷的浪荡生活。

如果不是维京人的入侵,威塞克斯或许能趁势统一英格兰也未可知。维京人素有“海盗”和“海上异教徒”之称,是中世纪居住在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的总称。北欧地区寒冷贫瘠,土地匮乏,其居民靠捕鱼和抢劫为生,到了公元8—公元9世纪,不断增长的人口迫使维京人出海远航,探索更大的生存空间,最终发展成为日耳曼民族的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前后持续约3个世纪,史称“维京时代”,有的维京人靠贸易为业,有的则直接则以抢劫为生,后者因此被称为“维京海盗”。

维京人的入侵是一个全欧的现象,大不列颠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大约从公元8世纪末,维京人就开始入侵英格兰和爱尔兰,他们乘着特制的翘尾战船,戴着可怖的牛角头盔,挥着利斧洗劫了众多沿海地区。公元793年,维京人劫掠了英格兰东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抢夺圣物并残杀教友,引起了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震惊。公元835年,维京人开始大规模入侵肯特,进攻东昂格利亚和林赛。公元842年,维京人进攻伦敦和罗切斯特。在公元869年丹麦维京人击败东盎格利亚国王埃德蒙后,大不列颠版图上便只剩威塞克斯王国能够与之抗衡了。1899年尼古拉斯画作《海外来客》中庙会的北欧海盗

公元871年,威塞克斯国王艾特尔雷德去世,其弟弟阿尔弗雷德即位,是为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公元871—公元899年在位),盎格鲁-撒克逊历史上伟大的英雄国王之一。阿尔弗雷德甫一即位,便率军与维京人交锋多次,无奈出师不利,只能赔款求和。公元878年,由古思伦率领的维京人卷土重来,凭借武力席卷威塞克斯大部分地区,阿尔弗雷德大帝匆忙逃窜至密林沼泽之中,幸亏各个忠诚于阿尔弗雷德的塞恩(即军事贵族)率军前来支援,偷袭丹麦战舰,并在埃丁顿战役中大败古思伦率领的丹麦人,才挽救了这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性命。此役之后,丹麦人与威塞克斯达成《韦德莫尔条约》,并在英格兰东北部定居下来。他们以伦敦向切斯特西北划定边界,北部为“丹法区”,以莱斯特郡为中心;南部则归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相当于现在英格兰的西部和西南部,阿尔弗雷德借此构建起由众多公共要塞组成的防御体系。

经过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的内部混战和对维京人的一系列对抗,除了“丹法区”以外,大不列颠其余地区基本完成了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威塞克斯王国。阿尔弗雷德大帝在军事行动中,进行了英国史上最早的军事改革,他不仅创建了军队和有效的防御体系,还亲自设计战舰,发展海军力量。除此之外,他热心于内政和司法改革,使王国在他的统治下秩序井然,甚至达到路不拾遗的地步。但是阿尔弗雷德最杰出的成就是他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他的鼓励下,许多拉丁文典籍,如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历史著作《英吉利教会史》等都被翻译成古英语,方便大不列颠人阅读,后者更是由阿尔弗雷德亲自操刀翻译。此外,他还吩咐僧侣们合编了一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了从公元前55年恺撒入侵大不列颠到公元891年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作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英国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也打破了把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称为“黑暗时代”的说法。

正是在阿尔弗雷德的武功文治下,大不列颠各部落开始从军事民主制阶段向统一王国领导的王权国家过渡,国王开始拥有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各种职权。这种地域的联合与王权的加强使得英格兰逐渐凝为一体,文字和语言的统一也塑造着英格兰的民族意识,标志着英格兰君主制国家的萌芽。阿尔弗雷德大帝去世后,其子继承王位,称“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公元899—公元924年在位),继续扩展着威塞克斯的疆域。接着,爱德华之子埃塞斯坦(Athelstan,公元925—公元939年在位)、埃德蒙(Edmund,公元939—公元946年在位)、埃德雷德(Edred,公元946—公元955年在位)以及埃德加(Edgar,公元959—公元975年在位)等几任国王致力于收复丹法区,最终迫使维京人臣服于威塞克斯王国。从此,定居大不列颠的维京人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并将威塞克斯国王视为其统治者,丹法区被纳入威塞克斯的管辖范围。在埃德加的统治下,英国的修道院进行了制度改革,国王的神圣权力也再一次得到了确认。至此,一个联合的基督教化的英格兰统一王权已然成形。

在年幼的“无主见者”国王埃塞列德(Æthelred“the Unready”,公元978—公元1016年在位)统治期间,由数个王国联合起来的君主国丹麦崛起为强国,开启了对英国的新一轮侵犯。面对丹麦强势的进攻,埃塞列德无力抵抗,只能通过缴纳“丹麦金”的方式换取和平,“丹麦金”从此成为英格兰的一项沉重赋税。然而贪得无厌的丹麦并未就此罢休,公元1012年丹麦人洗劫了坎特伯雷大教堂,次年又在斯韦恩的率领下进攻英格兰本土,迫使整个英格兰俯首称臣。可惜斯韦恩不久便暴病而亡,此前迫于压力流亡的英格兰国王埃塞列德重新坐上王位,但也在不久后死去,其继任者铁边埃德蒙(Edmund Ironside)在登基7个月后就撒手人寰。混乱之中,斯韦恩之子克努特(Cnut,公元1016—公元1035年在位)登上英格兰宝座,并于公元1017年与埃塞列德的遗孀、诺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玛联姻,由此取得了英格兰人的信任和诺曼底人的支持。在异族国王克努特的治理下,英格兰与丹麦和平共处,直到公元1035年克努特逝世后,英国才又重新堕入王位纷争中,以王后埃玛为首的一派主张推举埃玛之子哈萨·克努特为国王,而以利奥夫里克为首的另一派则推举克努特与诺森伯里亚公主所生的儿子哈罗德(Harold,公元1037—公元1040年在位),后者成功继承王位。公元1040年,哈罗德病死,哈萨·克努特顺理成章入主英格兰称王,这也是丹麦人在英格兰最后一次当国王。等到哈萨·克努特去世后,英格兰人迎来先王埃塞列德与埃玛所生的爱德华即位,史称“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公元1042—公元1066年在位)。“忏悔者爱德华”在任期间勤政爱民,虔诚礼教,获得了很高声誉,但他的统治却软弱无力。当时的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温位高权重,早就对王位垂涎三尺,在第一次兴兵造反失败后,公元1052年他又和次子哈罗德一道率军进攻英格兰,并成功控制朝野,与爱德华分庭抗礼。公元1066年爱德华去世后,羽翼丰满的哈罗德在贤人会议的推举下继承王位。然而,当时觊觎英格兰王位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却信誓旦旦地说,爱德华曾许诺他为英格兰的王位继承人。挟此口实,他率军进攻英格兰,并在公元1066年10月的黑斯廷斯战役中大败哈罗德,成功入主英格兰,掀开了英国历史崭新的一页,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宣告终结。第四节封建嫁接:黑斯廷斯战役与诺曼征服

诺曼底人本是来自北欧的海盗,公元10世纪初叶在法国北部建立了诺曼底公国,随后融入欧洲大陆之中。公元1066年,来自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英国黑斯廷斯地区击败了国王哈罗德二世,成功入主英国,史称“诺曼征服”。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简述这次黑斯廷斯战役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幅史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贝叶挂毯。

贝叶挂毯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连环画,它是在威廉征服大不列颠后命工匠缝制的,详细记录了从英王爱德华病逝到威廉征服英国的历史过程。整个挂毯由8种颜色的细绒线在亚麻布上缝制而成,色彩鲜艳,细节精美,全长70米,高半米,所绘场景波澜壮阔,栩栩如生,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史料价值。据说挂毯上还绘制了天空出现的一颗拖着尾巴的怪星,那就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公元1705年观测到的“哈雷彗星”。

根据贝叶挂毯等史料所记录的内容,当爱德华之死和哈罗德即位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耳中时,威廉怒不可遏,他宣称自己才是王位的合法继承者,于是厉兵秣马,计划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在一番精心的战前准备之后,威廉率领一支7000人的军队和6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地跨越英吉利海峡,朝着大不列颠岛进发。贝叶挂毯中威廉军队渡海的场景

9月28日,威廉军队抵达英国南部海岸,在帕文西顺利登陆,士兵们继续朝着苏塞克斯南端临海地黑斯廷斯山进攻,并在驻军后大摆宴席,准备迎战哈罗德。然而哈罗德此时正焦头烂额地与挪威王哈德达拉在北方交战,听闻威廉入侵后,哈罗德又在胜利后匆忙率军南下,不论是弓箭手、步兵还是粮草辎重都丢在了后头。10月14日,双方在黑斯廷斯展开较量,双方人数相当,但威廉手上有2000余名骑士,而哈罗德的步兵不论是使用弓箭还是盾牌,都无法抵御骑兵的冲锋。威廉利用骑兵的优势对英格兰军队进行合围,瞬间哀鸿遍野,血流成河,哈罗德的两个弟弟战死。混乱中,有人传说威廉已经牺牲,威廉于是摘下头戴的锥形盔证明他还活着,并且继续率领士兵英勇作战。威廉的军队占尽上风,哈罗德的军队则死伤惨重,许多人被斩首,哈罗德先是眼睛中箭,随后又被诺曼骑士刺倒,最终战死沙场,战争正式结束。随后,威廉于当年的圣诞节在威斯敏斯特举行涂油圣礼,加冕为英格兰国王,称“威廉一世”(William I,公元1066—公元1087年在位),因其依旧兼任诺曼底公爵,历史上把这一诺曼人建立的王朝称为“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公元1066—公元1154年)。贝叶挂毯中庙会的哈罗德之死

从黑斯廷斯战役可以看出,除去哈罗德两线疲惫作战和战略失误以外,落后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应当说是罪魁祸首。当时的大不列颠仍处于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时期,而西欧早已建立了封建主义的军事制度。在封建制度下,骑士为君主效忠,不仅军队管理有序,以弓箭手殿后的新式骑兵在遇到大不列颠以长矛、战斧为武器的步兵时更是势如破竹。黑斯廷斯一役之后,威廉趁势攻陷丹佛港和坎特伯雷,并一举拿下伦敦。经过5年的不断攻城略地,威廉于公元1071年全面征服了英格兰。《末日审判书》中的一页

威廉最大的贡献是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移植到英格兰。为了掌握英格兰的人口和土地,以达到征兵和收税的目的,他于公元1085年在格洛斯特召开会议,并在会后派遣调查员赴英国各郡,完成对全国土地赋役的调查、登记和造册工作。其调查结果之所以被称为《末日审判书》,乃是因为这项调查面面俱到,连一海德土地、一头牛甚至一头猪都不放过,接受调查者如同面临末日审判一般。《末日审判书》的完成宣告了威廉对全国资源的支配和对各级封臣与臣民的控制,也确立了英格兰所有封建土地来自国王的观念。

在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的旧贵族消失殆尽,威廉趁机将他们手中的土地收为己有,并以诺曼底的封建制为模板,按功劳大小分配给随他出征的诺曼底骑士,成为新贵族的骑士们又将土地再分给次级封臣,从而建立起层层分封的封建制。与欧洲大陆的封建制不同的是,英格兰的所有封臣都必须服从国王,即“国王附庸的附庸也是国王的附庸”。接受土地的贵族成为国王的封臣,须履行各种封建义务,其中包括“骑士役”。原来,为了保证作战时的兵力来源,封臣有义务每年向国王提供一定数量的骑士,完成40天(或30天)的服役,这一义务通常由更次一级的受封者提供,后来逐渐被“盾牌钱”(又叫兵役免除税)所取代。除此之外,受封者还有其他不同的义务,如在领主长子受封骑士、长女结婚时需向领主缴纳一定的献纳协助金、出席各种法庭会议等。作为回报,他们可以收取获封土地上的经济利益以及一定的司法统治权。究其实质,这是一种包含多层次等级身份制的不平等契约制度,其最大好处在于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与之前盎格鲁-撒克逊落后的统治方式相比,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中央政制方面,威廉建立起司法和财政机构,设立法院和国库,由宗室大臣掌管;地方行政上设郡长,由国王任命,对国王负责。正是在威廉手中,英格兰完成了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过渡,同时期的苏格兰也在国王大卫一世的领导下加快了诺曼化的进程。

诺曼征服还将法国在语言、文学、音乐和建筑等方面的先进成就引入英国,形成了一股“法国文化热”。当时的法语是通行欧洲的语言,上层人士尤其是宫廷以能讲述优雅而委婉的法语为荣,至于粗鄙乡野的英格兰方言则不值一提,因而金雀花王朝的许多君主都不会讲英语。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也多为“罗马式”和“哥特式”,后者起源于法国,以其线条明快的尖拱门窗、挺拔高耸的尖塔、尖券和扶壁取代前者沉重的半圆形拱券与穹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建筑风格——最著名的莫过于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末日审判书》完成的第二年,威廉一世病逝,由于长子罗伯特反叛,王位传给次子鲁弗斯,是为“威廉二世”(William II,公元1187—公元1100年在位),又名“红脸威廉”。长子罗伯特仅仅继承了诺曼底公爵的爵位,不甘心的他于公元1088年在大贵族的拥护下起兵反叛,却被威廉二世镇压;直到公元1096年威廉二世以一万马克的价格从罗伯特手中买回诺曼底,才总算平息了这场兄弟间的权力斗争。总的来说,威廉二世是一位勇猛果敢的国王,不仅数次平定贵族反叛,还多次对外进行军事征讨,取得一定成就。然而他终生未婚未嗣,还经常在巡游之时为非作歹,四处窃掠奸淫,引起国民很大的愤慨。公元1100年8月2日,威廉二世在温切斯特森林狩猎时被人用暗箭刺杀,其弟亨利在第一时间赶回威斯敏斯特,是为“亨利一世”(Henry I,公元1100—公元1135年在位),其速度之快让人不禁怀疑威廉二世死于亨利精心策划的谋杀。

亨利一世雄才大略,他上位后认真总结诺曼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采取了革除弊政、废除恶习的措施,实行擢新保旧、刚柔并施的统治策略。一方面,他大力培养血缘低贱的新人成为官吏,与势力庞大的旧贵族分权抗衡,凭借新贵族控制朝政;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赐封地产和伯爵领地的方式安抚旧贵族,对有军事和理政才能的贵族后裔予以器重。除此之外,他还努力恢复与教会的亲密关系,缓解教权和王权的冲突,但事实上仍将教会掌握在王权之下。亨利还改造中央王廷,并规定国王巡游期间不得强取豪夺,必须量价购买,国王不在时则由宰相总理朝政。司法方面,他还加强中央集权、创建巡回法庭。王廷逐步树立起强大的政治权威,成为囊括国家立法和行政的统治中心。就这样,亨利一世逐步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组织,构建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尽管如此,由于同法国国王、安茹伯爵和佛兰德斯伯爵之间的战争,亨利一世的后半辈子基本都在诺曼底度过,为此也给国库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亨利一世的合法子嗣不多,只有一男一女。公元1120年,“白船失事”的噩耗传到宫廷,说王子在横跨海峡时不幸遇难。悲痛之余的亨利转而立女儿玛蒂尔达为王储,但由于玛蒂尔达当时与安茹伯爵之子杰弗里成婚,很少回国,与英格兰大贵族关系疏远,因而遭到了各大贵族的反对。见此,亨利一世转而扶植对其忠心耿耿的外甥——布伦伯爵斯蒂芬。公元1135年12月1日,亨利去世,斯蒂芬(Stephen,公元1135—公元1154年在位)在宰相罗吉尔与大贵族的辅佐下顺利继承王位,但此时的英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公元1153年1月,具有王储身份的玛蒂尔达之子、安茹伯爵亨利率军抵达英国,斯蒂芬只得收其为义子,方才避免了一场兵祸。公元1154年斯蒂芬去世后,因缺乏合法子嗣,使得具有王室血统的亨利名正言顺地取得王位,并且建立了安茹王朝,是为“亨利二世”(Henry II,公元1154—公元1199年在位)。因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喜好在帽子上佩戴金雀花作为装饰,故安茹王朝又称“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诞生了许多武士国王,谱写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传奇故事。金雀花王朝的很多政治和文化传统一直保留在英国历史的血脉之中,至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第二章权力的游戏:金雀花时代的腥风血雨

随着『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的爆发,英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封建制度不断没落,英国的中世纪也宣告终结了。

金雀花王朝是一部现实版的《权力的游戏》。诺曼征服后,欧洲的封建制度被嫁接至英国,英国进入中世纪时代。但是此“封建”与我们理解的“封建社会”有本质区别,它的内容其实是“分封制”,将权力通过土地的方式层层分割,领主和附庸有着契约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国王成为最大的贵族。在金雀花王朝,杰出的国王层出不穷,各大贵族的权力也不容小觑,一旦遇到国王滥用权力或是行为不端,贵族便就要联合起来与国王进行对抗,《自由大宪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最初是国王和贵族妥协的产物,但它所发扬的“自由”观念却根植于英国人心中,成为民众对抗不公、反对压迫的精神来源。在这种“自由”的影响下,在英国的中世纪还诞生了议会的雏形,它对于英国的发展意义非凡。除此之外,王权和教权之争也是这一时期国家发展的主线之一。随着“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的爆发,英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封建制度不断没落,英国的中世纪也宣告终结了。第一节王权缔造:从亨利二世到“失地王”约翰

亨利二世身材中等,却具有狮子般的可畏面容以及金雀花王朝典型的红发灰瞳。12世纪的法国教士、布洛瓦的彼得评价道:“他的眼睛在平和时如鸽子仁慈,却在发脾气时燃烧着火焰,汹涌的激情澎湃而出。”作为一名勤政的君主,亨利二世经常往返于大陆和英格兰之间,有效地实现了跨海而治。在中央,他扩大了王权会议的政治职能,加强集权统治;为了控制财政收入,他又将财政署发展为国家机关,固定在威斯敏斯特办公。公元1159年,他推行“盾牌钱”制度,使封臣得以用交税的方式替代骑士役。在地方,他不仅经常巡幸各地,还大力整顿地方郡政。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实现君主政治集权,推动封建王权的发展。亨利二世

金雀花王朝是英国法治大发展的时代。亨利二世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法学家,也是英国习惯法即“普通法”的奠基人,他使英国走上了与欧洲不一样的法治道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主要流行日耳曼习惯法,杀人后可以用金钱赔偿,否则便允许血亲复仇。司法审判则往往要求助神灵,称为“神裁法”,即使用火灼或者水溺的方式决定某人是否有罪,还有的会让诉讼双方采用决斗的方式定罪。如福柯所说:“如果受刑者有罪,那么使之痛苦就不是不公正。如果他是无辜的,这种肉体考验则是解脱的标志。”这种“神裁法”总是能够自圆其说。忏悔者爱德华和亨利一世的贡献就在于他们促进了法兰克习惯法和日耳曼习惯法的融合,使其成为英国普通法的重要渊源。威廉征服后,许多大陆的高级教士和法学家也随之来到英国,对英国法律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亨利二世时期,王国司法权和普通法法庭建立起来,国王御前会议制定和皇家法庭颁布的法律经由国王指定的各地巡回法官依照执行,这种新的“法律令文”乃是普通法的一个里程碑,法律逐渐成为国王表达个人意志与行使公共权力的主要途径。

金雀花王朝时期,英国王权和教权之争处于你死我活的状态。早在斯蒂芬国王统治时,罗马教廷就对英国颐指气使,英国教会也处于罗马教廷的掌控之下。为加强王权,亨利二世宣布将犯罪的教士从教会法庭转移到王座法庭,此举本质上是对司法审判权的争夺,防止教会法庭为犯罪教士开脱。此举不出意料地遭到了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的强烈反对。公元1164年2月,亨利二世召集教会和世俗贵族出席王廷会议,通过著名的《克拉伦敦宪章》,规定王廷拥有决议圣职荐选、审判犯罪教士、没收教会财产等权力,并将贝克特作为逆贼进行审判。贝克特赶忙投奔法国,法国君主为了打击英国,联合罗马教廷对亨利二世施压,亨利二世害怕被教会逐出教门,只得让贝克特回国。然而贝克特并不死心,依然鼓吹教权至上。国王身边的骑士听到国王对贝克特的谩骂后,以为得到了国王的暗示,便私自行动,将贝克特杀死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之中。贝克特在教会的地位崇高,他的死引发了基督教世界的一场地震,亨利二世作为元凶遭到了国内外的严厉谴责,无奈之下只能对教会作出让步。为了免除罗马教会的惩罚,亨利二世与教皇达成协议,宣布废除损害教会利益的各项政策,并归还部分没收的教会财产。托马斯·贝克特则在死后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并于1173年被基督教封为圣徒。14世纪英国诗人乔叟以伦敦方言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生动地描绘了朝圣者前往贝克特坟墓参拜的过程;T.S.艾略特1935年的作品《坎特伯雷谋杀》也是对贝克特之死的回顾。尽管如此,在亨利二世的统治时期,王权对教权的斗争仍然取得了较大的优势。托马斯·贝克特谋杀案,《时间之书》

从表面看来,亨利二世权力极盛,荣华富贵应有尽有,实际上却永远处于焦虑与痛苦之中,这一切都要从他的妻子说起,也就是有名的“阿基坦的埃莉诺”。这位埃莉诺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而是当时欧洲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她原本是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的独女,父亲死得早,以至于埃莉诺13岁便继承了阿基坦公国的领地。当时阿基坦公国面积广阔,相当于法兰西的四分之一。继承了父亲遗产的埃莉诺,俨然成了一个人人追求的热门对象。父亲去世三个月后,她嫁给了当时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的长子路易七世。随着路易七世继承法兰西王位,埃莉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兰西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埃莉诺出落成容颜姣好而又见识广博的交际花,她的性格热情奔放,整日纵情于宫廷生活,有关她的丑闻不断传出。相比之下,路易七世却是一位虔诚的教士,将毕生精力放在宗教事业上,以至于夫妻之间相处总是不甚愉快,埃莉诺甚至抱怨说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僧侣而不是一个国王。路易七世对妻子的风流和羞辱忍无可忍,终于向教廷申请撤销其与埃莉诺的婚姻关系。

离婚之后的埃莉诺倒是如释重负,紧接着又为自己的下半辈子着想。放眼望去,当时欧洲权力最大的莫过于三个人:亨利二世、德皇腓特烈一世以及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于是埃莉诺把眼光瞄准了比她小十一岁的亨利二世,并主动向其示好。亨利二世收到埃莉诺的求爱信后,顿感喜从天降,因为他一旦与埃莉诺结婚,就意味着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阿基坦公国和附属地区。公元1152年5月18日,亨利二世快马加鞭赶到普瓦捷的圣母大教堂,与埃莉诺秘密完成了婚礼。两年后,亨利二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埃莉诺也就摇身一变为英格兰王后。

埃莉诺的肚子十分争气,给亨利二世生下了一连串健康的孩子。只可惜最早出生的儿子威廉三岁便夭折了,幸好女儿玛蒂尔达得以幸存。此后埃莉诺再接再厉,接连为亨利二世生下四个健康的男性子嗣:亨利、理查、若弗鲁瓦和约翰,然而就是这四个孩子的叛乱,给亨利二世的一生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本来,亨利二世对各个儿子都疼爱有加:先是立长子亨利为太子,打算让他继承英格兰王国和诺曼底公国;次子理查跟母亲关系融洽,亨利二世就让他继承母亲的阿基坦公国;三子若弗鲁瓦继承布列塔尼公国;四子约翰除了爱尔兰以外,还拥有希农、卢丹和米雷伯三座城堡,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塞。然而谁能料到,最先造反的竟是“储君”亨利。原来,亨利虽然拥有王位继承人的地位,但手中没有实权,自然也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满足他的骄奢淫逸。眼看父亲把其他地区分给他的弟弟们,他愤怒得失去了理智,竟然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怂恿下投奔法国,宣布造反。

长子亨利叛逃之后,埃莉诺也按捺不住了。她本来就对亨利二世侵蚀阿基坦公国不满,如今更是感觉自己沦落为生育工具,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于是,她煽动其他两个儿子,也就是野心勃勃的理查和若弗鲁瓦反叛父亲。在她的唆使下,理查和若弗鲁瓦叛逃到法国,而埃莉诺却不幸被捕,遭到亨利二世软禁。

突如其来的妻离子散使亨利悲痛不已。虽然有传闻说他豢养情妇,抛弃了妻子埃莉诺,但那只是谣言,不足为凭。经过一番混战,亨利二世终于平息了反叛势力,宽恕了儿子们的罪过,但始终消除不了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