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2 05:00:13

点击下载

作者:珊瑚海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逆反心理学

儿童逆反心理学试读:

前言

许多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让孩子往左走,他却偏往右走;让孩子帮着拿点东西,他却偏不拿;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即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联系的,并且主要受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学校不良因素、同一群体不良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0~12岁的儿童处于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所以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但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较大的叛逆性。因此,他们常常任性,不听话,开始和父母“对着干”,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

比如,出门的时候动不动就撒泼、发脾气,吃饭、起床从来没有好好合作过,卧室乱糟糟的,从来不自己收拾,跟父母顶嘴、说谎更是家常便饭。逆反的孩子总是向大人发出抗议信号,传达这样的心声:“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更多的自由”“我想独立成长”。

儿童的这种反对父母权威、规矩的心理让父母很是头疼。如果父母对逆反的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则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如果父母总是顺从逆反的孩子,则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任性,越来越逆反。父母应明白,正确引导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很多人误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事实上,逆反心理并不是不健康的心理,而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功能。它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因此,父母要学会因势利导,悉心挖掘孩子逆反心理中积极的潜能,这样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效化解亲子矛盾,不能仅仅依靠爱心与耐心,还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对无理取闹的孩子应予以积极暂停;孩子外出爱撒泼,要事先“约法三章”;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缓解他的逆反情绪;孩子爱说谎,要先找出原因;孩子爱顶嘴,要耐心倾听,做好沟通;孩子做作业拖延,切忌不停催促;孩子上课爱走神,可通过培养好习惯来提升他的专注力;孩子爱抢玩具,要循序渐进地纠正孩子的独占行为……想要知道更多实用的教养方法,赶快翻开本书寻找答案吧!第一章逆反心理,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

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的逆反期就是“家难期”。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逆反不过是孩子渴望独立的信号,是希望得到认可的方式。可以说,逆反也是孩子心理的一次涅 ,以心理安全感的丧失为代价,来换取心理成熟与独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逆反心理的相关知识“逆反”是指对权威性的思想、行为准则的否定。“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由这种心理衍生出来的行为被称为“逆反行为”。

下面就介绍下逆反心理的相关知识。

1. 逆反心理的三大要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大要素构成。(1)认知。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人在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时,在心理上都具有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是拥护、支持,还是反对、逆行。(2)情感。情感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具体地说,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时,一般会感到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3)行为意向。将这些对观念、信息与原有的认知加以比较,如果确认和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当不良情绪不能被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逐渐增强,导致人们产生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这种倾向如果越来越严重,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

2. 逆反心理是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过程

一些父母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逆反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儿童的心理会逐渐发生变化,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当儿童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父母还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他们时,结果必然会引起他们种种的反抗行为。从另一角度看,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而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经历反抗期是儿童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逆反心理也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表现。

3. 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

很多父母认为,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有着消极的影响,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然会妨碍儿童身心发展,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逆反心理包含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阔、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有逆反心理儿童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就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泄,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父母应知道父母常出现的两种不良心态:一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拥有绝对权威,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听指令;二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这两种不良心态要坚决杜绝,否则,孩子的逆反心理会更严重。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儿童时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表现为儿童认识上的逆反和情绪、行为上的对抗。儿童时期的孩子慢慢地开始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排斥不喜欢的东西,对大人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行事,给大人的感觉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那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 主观因素

儿童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和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联系的。(1)儿童时期由于脑的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健全,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和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越来越丰富,其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其思维方式和思维视角都已经超越儿童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较为明显。正是儿童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2)儿童在性方面开始发育并逐渐趋于成熟,性的发育又导致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使其形成渐趋强烈的自我意识。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长成大人,应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所以会对父母的教育有意无意地采取回避,甚至背离的态度。(3)儿童尽管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的发展,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经验和阅历的缺乏,造成了儿童心理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看待问题还是比较片面、单一的,很容易把父母的教育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的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

2. 客观因素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父母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有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的温暖和理解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父母的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等。可见,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儿童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儿童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的不当;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儿童,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教师不能客观地评价儿童的性格、能力等方面,而且过于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学校施教内容和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3)同一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一群体是指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儿童受同一群体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同一群体的依赖。因为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儿童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类似的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容易相互转化与感染。因此,同一群体中的儿童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势必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应知道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孩子形成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其心理还可能向犯罪心理转化。儿童逆反心理的正确引导

父母在面对逆反的孩子时,如果实施高压政策强行让孩子屈服,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孩子不仅不服,而且以后父母也不容易管教,甚至也会被弄得筋疲力尽;但如果父母直接顺从孩子,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因此,正确引导孩子的逆反心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如果孩子跟父母说心里话,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要急着反驳,否则,就有可能听不到他内心真实的声音,也有可能加深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当父母耐心倾听时,孩子有可能会说一些抱怨父母的话,这时父母要解释并告诉他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还要告诉他父母很爱他。其实,孩子叛逆大多是因为他感受不到爱。

2. 多用选择法

选择法是在孩子与父母发生对抗冲突时,可假设孩子已经同意,然后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它的优点是在不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的同时,能让孩子享受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决定的过程。比如,孩子不愿穿衣服,可先假设他喜欢穿,之后说“是自己穿衣服,还是妈妈帮你穿”,或“穿绿色的,还是蓝色的”等。

3. 必要时进行冷处理

当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时常会以哭闹、耍赖的方式来和父母对着干。这时,父母要先学会忽视,不理孩子的哭闹行为,等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再尝试与其沟通。

4. 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对待孩子的叛逆,父母不要一味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事、不能做某事。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告诉孩子可以做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明白自己的做事方向。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比一味地制止孩子要好得多。

5. 融入孩子的生活

父母要想让孩子与自己交流,最好的方法就是试着去融入他的生活,看看他平时喜欢干什么,想想为什么他喜欢。父母也可以试着去喜欢,这样他会觉得父母更像他的朋友,他也就会向父母倾诉心里话,这时父母就可以给他正确的指导。

6. 用幽默与孩子沟通

比如,一些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说:“别的小朋友都是大口吃饭,他们都会长成‘高朋友’,你如果不吃饭,就会变成故事里的‘矮朋友’,天天仰着脖子看别人,多累啊!咱们快大口吃饭!”这种以幽默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比用强硬的方法更能让孩子接受。

7. 设置底线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涉及人身安全,而是自主地表达愿望,那么父母要予以理解和鼓励,让孩子做主。比如,对于孩子自己洗碗、穿鞋、穿衣服等行为,父母要鼓励并给予方向性指导。当孩子的叛逆危及人身安全时,父母必须第一时间阻止,并讲清道理。父母应知道对于不同情境下儿童的不同行为,父母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只有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才能让他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的心理时期。儿童逆反心理带来的正面效应

许多父母误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实际上,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而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它虽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本小节将对儿童逆反心理带来的正面效应进行简要的分析,以让大家对这一心理现象重新认识。

1. 保持儿童身心健康(1)防止儿童不良心理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逆反心理可以防止儿童不良心理的形成,从而使其保持身心健康。在遭遇挫折时,逆反心理强烈的儿童敢于主动宣泄消极的情绪,表达出被压抑的真实情感,以保证情绪的稳定,从而不容易产生封闭心理、畏缩心理和压抑心理。

现代情绪心理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一旦产生,人就一定会寻找发泄的地方和对象。儿童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如果不敢主动宣泄消极情绪,或者不及时宣泄,而是用意志努力压抑和控制,使它不形于色,它就会在体内寻求发泄,给内脏器官的活动造成损害。(2)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人通常在刺激强度过大、机械重复次数过多的情况下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又被称为“超限逆反心理”,意为外界刺激超过人一定的忍受程度之后产生的逆反心理 。因此,教育者不恰当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或者学习目标过高、压力过大、任务过重等,都会使儿童寻求解脱以逃避种种伤害,从而获得新的身心平衡。

2. 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

儿童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意识得以强化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在发展儿童自我意识方面有以下作用。(1)加速儿童的自我认识。儿童在与父母的对立中,逆反心理能相对加快儿童自我认识的进程,使儿童不仅作为认识的主体,也作为认识的客体,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对自我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2)加深儿童的自我体验 。逆反心理的产生,意味着儿童有了强烈的社会独立性,有了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追求独立、自尊。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就能使他们产生更为积极乐观的自我体验 。(3)加强儿童的自我监控。 逆反心理的存在能使儿童根据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和监控,主动寻找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积极地探索和设计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

3. 促进儿童思维发展(1)促进儿童逆向思维发展。逆反心理的产生要依赖逆向思维,以达到求异的目的,因此,这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来说是有促进作用的。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它要求儿童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从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和思考,从相向的视角来看待和认识客体。(2)促进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中,儿童具有积极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时刻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样能促进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4. 发展儿童的创新意识

儿童喜欢与众不同,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与热情,这与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他们自信,不轻信权威,敢于捍卫自己的观点,并且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事物,不满足于现状。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要进行合理引导,对他们在某个方面的独到见解,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维持浓厚的兴趣;当孩子的想法异想天开时,父母不要对其进行指责、压制,而应先肯定其大胆的设想,再进行合理的引导。

5. 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

儿童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大人享有同样的权力,如父母对他们控制过紧,必然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为了获得心理上的独立感受,儿童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人类成长的最终目标是做一个能够独立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父母应对孩子的独立行为加以表扬,保护和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向和要求。父母应知道父母要深入学习与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对儿童的逆反心理加以扬弃,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转变其消极因素,引导儿童积极上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从儿童的逆反心理中看健康心理的培养

当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时,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不当,可能会加剧儿童的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应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儿童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培养心理健康的儿童。

那么,父母具体应当怎么做呢?

1. 注重情感教育,使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

情感对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优良的品德,及其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拥有健康的情感,才有健康的人格。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父母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尊重和满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比如,父母要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孔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跟他们亲切交谈,适当地抚摸、拥抱他们等,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以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为孩子创造情感表现和情感调控的条件。

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的孩子会哭闹、打滚等,这时父母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使其发泄出来。同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提高情绪表现的自控能力。要让孩子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2. 注重行为培养,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些现象:玩具掉在地上时,孩子不会捡起来;搭积木时,不管积木在谁手上,

孩子会马上抢过来。由此可见,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非常重要。为此,父母首先要教育孩子辨别行为的正确性,其次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且要求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观。父母应知道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 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基础。

3. 注重意志培养,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当孩子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父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引导并帮助孩子一起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而不是用“美丽的谎言”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无视挫折的存在。比如,孩子被绊倒后,如果父母立马将他扶起,那么久而久之,当他再摔倒时,他就会趴在地上等待别人扶他起来而不是自己站起来。这样会剥夺孩子从生活中获得经验的机会。知识链接 父母意见统一,孩子才能听话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宝,父母一心为孩子打算,生怕耽误孩子的成长。可是,生活中不少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意见不一,没少为教育孩子吵架。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怎么办才好?

放学后,东东放下书包,拿出自己的课本,开始写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真是不少,东东一直写到妈妈把晚饭做好。

妈妈把炒好的菜端到餐桌上,对东东说:“东东,写完了吗?先来吃饭,吃完饭再写作业。”

已经很饿的东东,听到妈妈喊吃饭,就赶紧跑过来,顺手打开电视,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吃起香喷喷的饭。不一会儿,东东被电视节目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饭含在嘴里半天没动。

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呵斥他:“现在立马把电视关掉,先吃饭!”

东东回答说:“妈妈,您就让我看一会儿吧,这一集特别好看,这个时间不看,一会儿就看不到了。”结果可想而知,严厉的妈妈还是没有同意。

东东又开始哀求爸爸:“我亲爱的爸爸,我就看完这一集,好不好?”

爸爸露出温和的笑容,说:“那好,看完这一集吧。”

妈妈对爸爸说:“不行。在教育东东这方面,你为什么每次都跟我对着干?咱们就不能统一战线吗?”

爸爸反驳妈妈:“你总是催着孩子干这干那,让孩子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对?”

结果,两个人又像往常一样吵起嘴来。东东看到这场景,立马关掉电视,安静地吃完了碗里的饭。

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所以两个人不停地吵架,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破坏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权威。

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的环境里,孩子会受到怎样不良的影响呢?

1. 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受到侵犯

父母经常吵嘴,甚至大喊大叫、大打出手,都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害怕。孩子对父母的爱患得患失,时刻担心父母会离婚,或者不要自己了。而且孩子由于年龄小,所以会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造成的,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长期被恐惧、不安和紧张折磨,所以孩子会严重缺乏安全感。

这会在其他方面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在学校打架、斗殴或者不合群,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父母吵架导致的。

2. 导致孩子性格存在缺陷

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敏感、怯懦、胆小,还有些人容易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有个孩子说过,小时候父母吵架,他一直都是忍着;后来,父母吵的时候,他会朝他们怒吼;而现在,他觉得自己的暴脾气已经不受控制了,有不顺心的事就忍不住想要发泄出来。

3. 使孩子恐惧社交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长大后都或多或少有社交恐惧,不喜欢和陌生人来往,也不善于和同学深交。心理防线太深,导致他们很难向人敞开心扉。也许有些孩子外表看似乐观外向,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谈,可真正能够走入他内心的朋友寥寥无几。

请记住,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互相指责对方,受害的都是孩子。其实,夫妻吵架,通常都是因为他们总按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情,而往往忘记了合作。要想改善这样的局面,需要夫妻双方学会换位思考,统一意见。

家庭关系和谐并且对抚养孩子有相同见解的父母,对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适用于父母,也同样适用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以及朋友和老师等。

对于教育孩子所持有的不同意见,父母可以在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找个时间坐下来聊聊应该怎么做,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来共同教育孩子,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为此,夫妻双方聊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相互认可对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积极成效。

其次,客观描述存在的问题,并确认对方对这件事有所了解。

再次,换位思考谈论问题。

最后,控制情绪,适当妥协。在聊天的过程中,夫妻,难免会再次发生分歧,这时双方要控制情绪,冷静地分析,然后得出统一的结果。

总之,要记住:父母统一战线是保持家庭关系健康、平稳发展的一剂良药,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小测试 您的孩子逆反吗

请让您的孩子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作答,用“是”与“否”在每题后面做标记(也可用“√”和“×”)。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你的父母多次叮嘱一件事,你会感到厌烦吗?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画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项规定时,你感到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做一些使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呢?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不可行,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

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26.当你被别人说得火冒三丈时,你会偏偏不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班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29.对伤了你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让他感到你不是好惹的?

30.越是禁止的东西,你越想方设法得到吗?评分标准:

第19题答“是”计0分,答“否”计1分;其余各题答“是”计1分,答“否”计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然后统计总分。得分结果分析:

0~9分,你逆反心理很弱,这使你只做并且只喜欢做你该做的事情,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激动时你可能丧失理智,意气用事,有时会做一些不该做的傻事。

21~30分,你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所做的总是与众不同,与习俗和规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努力加以克服,你只会成为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独行者。第二章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关键

现在的父母不仅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孩子身上,而且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加民主。可是,现在的孩子却比以前的孩子更逆反、骄纵和难管了。其实,这主要是由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大喊大叫,使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强烈

家有叛逆孩子的父母,下面的情景是不是经常在家里上演?你们对下面虎妈的遭遇是不是感同身受?

虎妈:“虎儿,等你写完了作业再去玩啊。”

虎儿:“我就要先玩,玩够了再写作业。”

虎妈显得有些生气,声音也提高了,喊道:“你为什么总是不听妈妈的话?让你‘快点穿衣服,不要迟到’,你说‘迟到没关系的’;让你‘做事情认真点’,你总是反着说‘我就要马虎’;让你‘停止大喊大叫’,你就说‘我就要大喊大叫’。虎儿,你知道吗?你的这些话真的把妈妈气坏了!”

虎儿也提高了声音,喊道:“难道您现在不是在大喊大叫吗?这样的妈妈气坏才好呢!”虎妈听了虎儿的话,气得火冒三丈。

当孩子表现出逆反行为时,如拒绝写作业时,父母已经多次告诉过孩子该做什么事,可仍然毫无效果,很多父母一定会抬高自己的声音,像机关枪发射子弹一样,“噼里啪啦”把孩子怒吼一顿。即使父母自己知道不应该这样大喊大叫,而应该理解叛逆的孩子,也忍不住数落孩子一番。

有研究表明:许多父母,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发脾气,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孩子对父母的大喊大叫产生了免疫力,开始充耳不闻;经常使用大喊大叫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约束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更加有可能出现人身攻击、言语攻击和社会退缩,而且缺乏积极的行为表现。

其实,当父母对孩子大喊大叫时,等同于在教孩子大喊大叫。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父母成功阻止了孩子的不当行为,事实上父母是在助长孩子的叛逆行为和挑衅行为,而且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对父母大喊大叫。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作为父母,很有必要认真思考冲孩子大喊大叫所造成的伤害,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也就是说,父母对此要将心比心:想一想当自己的家人、老板或其他人对自己大喊大叫时,自己会有怎样的回应。比如,自己被别人大喊大叫后产生的消极想法和消极感受,是不是很久都不会消失?自己被别人大喊大叫后是不是觉得特别无能为力?相信父母经过反思,一定会懂得要尽量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从而减少孩子的逆反行为。

在这里提供一些能够帮助父母们避免大喊大叫的有效方法。

1. 父母要主动倾听孩子的话

父母在面对逆反的孩子时,要尽量避免当众评判孩子,因为当众评判会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指责批评,从而产生防范的心理。这时,父母应该主动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通过理解使自己平静下来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先不要急于对孩子大吼大叫,而要先想好自己到底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样的改变,然后理性地解释给他听。比如,孩子的床总是乱七八糟,这时父母要先问一问自己孩子的床怎么样才算整洁,然后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理解孩子的逆反行为,有助于让父母的情绪平静下来。

3. 与孩子说话时要低声细语

在公共场合,低声细语地和孩子说话,能避免孩子当众出丑。首先,父母要平静地走向孩子,并引起孩子的注意;其次,直接盯着孩子的眼睛,停顿一会儿再说话,如果需要,可以轻轻地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最后,简单扼要地小声说出要求,语气要坚定,随后转身离开。

4. 对待孩子的错误要适可而止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那么父母再去训导孩子是没有必要的。这时父母再用刺激的语言辱骂孩子,会深深地伤害他的自尊心。

5. 提前认清愤怒的信号

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怒火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愤怒、生气并不意味着“我必须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因为这样只是在解气,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此,父母不要把大喊大叫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信号,这样有助于父母保持理智,从而减少对孩子大喊大叫的可能性。父母应知道当父母想要对孩子大喊大叫时,请记住:对孩子大喊大叫只会起到反作用,因为大喊大叫会强化孩子的逆反行为;情绪化的大喊大叫是在用不健康的方式,让父母和孩子变得更加疏远;理解大喊大叫的原因,有助于父母减少这种消极行为。溺爱,孩子逆反的温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恰当的,是过度的。父母的无限溺爱给孩子的性格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爱对孩子是一种幸福,但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却是一种伤害。

一天,彤彤的爸爸从超市买了一盒巧克力,巧克力的口味各有不同。彤彤开心极了,因为这是她最爱吃的。平时妈妈总是顺着彤彤的心意,因此,彤彤都是想吃几块巧克力就吃几块。

有一次,彤彤把刚放入嘴里的巧克力吐了出来,又拿了一块。妈妈发现后,对彤彤说:“彤彤,你这样做可不是一个好习惯,吃完再拿才对,而且也不能总吃巧克力啊。”妈妈只是随意地说了一句,并没有跟彤彤进行正式谈话。

这个时候,彤彤却因为妈妈的这句话而噘起了小嘴。妈妈一见孩子不开心,立马就什么话也不说了。接下来,彤彤还是像之前那样,吃一口巧克力就吐出来,然后再去拿其他口味的巧克力。

妈妈觉得这样实在不好,就又对彤彤说:“一会儿就该吃饭了,好孩子,咱不吃巧克力了,好吗?”可彤彤一撒娇、一假哭,妈妈又心软了,于是不再说彤彤了。

到吃饭的时候,妈妈叫彤彤吃饭,彤彤却发起小脾气,对妈妈说:“我不吃,就不吃。刚才没见我吃巧克力吗?我真的吃饱了。”

妈妈只能无奈地说:“不吃就不吃吧,等一会儿饿了,妈妈再给你热一热。”

孩子被溺爱的直接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直让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很多无理的要求,慢慢地,孩子的骨子里就养成了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所以导致孩子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

爱孩子没错,但爱一定要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只对孩子顺从并不是爱,不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在父母的溺爱中迷失,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因此,父母既要懂得如何爱孩子,也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平衡的爱中健康成长。否则,过分的爱将成为孩子逆反的温床。

1. 不轻易满足孩子,更不要有求必应

一些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哭闹,因此,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生活,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并且毫无忍耐能力和吃苦精神。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2.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硬起心肠说“不”。如果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哭闹而一次次地妥协,孩子慢慢地就会知道父母的软肋,今后再想教育孩子就会很困难。只有在一开始就采取果断的态度,对孩子说“不”,才能够避免孩子一直耍无赖。

3. 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

容忍孩子的无礼,就等于埋下了逆反的隐患。因此,孩子出现过错时,父母要及时找到孩子犯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

4. 让孩子了解约束性规定

孩子是约束性规定的具体执行者,因此,这些规定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和家里其他成员则是执行约束性规定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父母应知道父母要避免溺爱孩子的十大表现:特殊待遇、过分注意、轻易满足、生活懒散、祈求央告、包办代替、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期望过高,让孩子更想反抗“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们共同的心愿,尤其是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的新世纪,每个父母都希望下一代比自己强,出类拔萃,能以高学历、高水平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因此,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人之常情。合理、适当的期望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强化学习动机,激励孩子通过努力去获取成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就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一次,涛涛妈妈和其他几位妈妈聊天,说着说着便难过起来,后来还哭了。原因是涛涛现在经常逃学,涛涛妈妈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了。

涛涛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可他的成绩一直处于下游水平,涛涛的父母非常担心他考不上重点中学。为了能让涛涛上一所好学校,他们费了不少心思,帮涛涛在课外报了很多课程:周一晚上有外语课,周三晚上有数学课,周五晚上有阅读课,周末上冲刺班。这么多的课外辅导让涛涛感到压力很大。

这样的生活让涛涛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课余时间。涛涛根本不喜欢这样,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因为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听音乐,所以他总是晚上偷偷戴上耳机听自己喜欢的歌曲,只有这个时刻他才是最放松的。不幸的是,这件事情被父母发现了,父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会耽误学习,于是,严格的父母断然把他的耳机和手机都没收了。

后来,涛涛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了,自己还时常在屋里发呆,成绩也一直下滑。妈妈看到后越来越着急,以致采取了错误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每天一等到涛涛放学,就陪着他学习。但涛涛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最后干脆逃学。

案例中的父母不断督促涛涛学习、努力,给他制定了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涛涛的心理压力很大,长期如此,尤其涛涛还是一个不懂得自我调节的孩子,慢慢地就会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最终导致了涛涛的逆反行为——逃学。

另外,父母把自己过高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很可能会让孩子丧失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当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落空时,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失望情绪,无论是表现出来的,还是没有表现出来的,都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使其变得自卑。

因此,父母要避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享受他的童年。

具体建议如下:

1. 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爱好,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要真正地了解孩子,让孩子做适合他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自身的潜力,否则,只会让孩子更想反抗。例如,案例中的涛涛对音乐很感兴趣,可父母让他学的都是他不感兴趣的科目,并且逼着他学习,慢慢地“成就”了一个逆反的涛涛。

2. 要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一味地去鼓励孩子非要考班级前几名,因为当孩子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太远时,他就会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孩子一旦建立了自信心,就会削弱原来的自卑感。自卑感对孩子的危害取决于他们所感受的程度,感受太强,会使他们缺乏自信,放弃努力。在一定承受能力范围内的感受,便会变成一种刺激的动因,促使他们去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3.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迎接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因此,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不要处处管着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父母应知道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当发现孩子厌学问题严重,自己无力解决时,要积极寻求外界的辅助手段,和学校的老师积极沟通,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让孩子走出厌学的困境。简单粗暴,把孩子逼向对立

一些秉持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教子观念的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驱使下,就想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一举“驯服”孩子,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

路路上小学后,英语成绩一直不好,爸爸特别着急。每次看完路路的英语试卷,爸爸都发现了同一个问题——粗心。于是,他斥责路路:“你怎么回事?怎么那么不认真,长眼睛是干吗用的?”面对爸爸的斥责,路路只是沉默地低着头。

等到下一次考试成绩出来,路路的英语成绩还是不见提高,而爸爸慢慢地从试卷中发现:路路除了因粗心而犯错,还经常将不会做的题直接空着。爸爸生气地说:“这么容易的题你都不会做啊?你上课的时候怎么听课的?”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当路路犯错时,爸爸不仅批评他,有时还会打他。渐渐的,路路不但变得讨厌上学,不爱说话,还变得爱逃学了。有一次考试,路路的成绩特别糟糕,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一,他非常害怕爸爸会像往常一样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于是,他在家门口附近的小亭子里待了一夜……

案例中的爸爸面对犯错的路路总是不断地斥责,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仅容易导致爸爸的威信丧失,而且还会重重刺伤孩子稚嫩的心灵,伤害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甚至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另外,研究表明,体罚(如打骂行为)是没有积极效果的。特别是对叛逆的孩子,体罚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告诉他错在哪儿,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斥责和打骂。体罚只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头脑里只留下痛苦的体验,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和恐惧感。

应该说,教育孩子可以批评,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地批评呢?

1. 低声批评

父母批评孩子时,应用低于平时说话的声音。低而有力的声音,会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斥责更有效。

2. 保持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如他所想的责备他,那么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里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 暗示错误

孩子犯了错误,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错误,那么孩子就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 多用良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父母是深知良言的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给予语言的抚慰、温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反之,横挑鼻子竖挑眼,不加分析地乱指责,以长辈自居,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容孩子分辩,这种教育方式有害无益。父母应知道研究显示:父母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父母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率直,有活动能力;父母过分严厉,子女的表现则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胆怯;父母处事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子女多表现为神经质、自以为是、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心等。冷漠忽视,孩子逆反的“隐形杀手”

孩子是脆弱的小生命,我们经常说不能打骂孩子,不能暴力,但是,冷漠忽视同样不可以。首先,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周一,张老师在班里上了一节主题课,主题的名字叫《小朋友,为什么你爱你的爸爸妈妈》。张老师对所有小朋友说:“大家为什么爱爸爸妈妈呢?”刚问完,小朋友们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为我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特别关心我,喂我吃药,照顾我,我爱他们。”玲玲说。“因为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好多玩具。”“因为爸爸妈妈为了我工作很辛苦,我也很爱他们。”“因为……”

然而,这时浩浩闷闷不乐,眼睛一直盯着地板,好像在想什么事情。张老师发现后,叫起浩浩说:“浩浩,你来说说,你为什么爱你的爸爸妈妈呀?”可是浩浩一声不吭,看起来非常难过。

下课后,张老师把浩浩单独带到办公室,温和地说:“浩浩,刚才为什么不开心呢?心里有什么事情可以告诉张老师哦!”

浩浩低着头小声地说:“我也很爱我的爸爸妈妈,但我好想和他们天天住在一起。”原来浩浩一直是和姥姥姥爷一起住,父母因忙于工作而很少关心他。张老师从他的眼睛里看得出,他是多么希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爱。后来,张老师去浩浩家进行了一次家访,把浩浩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家人。

没过多久,浩浩在学校的表现与之前大不相同了,他开始开心起来,上课特别认真,说话也变得更自信、乐观了。这时,张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家访真的起到作用了。

案例中浩浩的父母之前给予他的关爱和关心极少,无视孩子的情况和需要,与孩子的沟通也极少,从而导致浩浩各方面的发展滞后。如果父母长时间对孩子冷漠忽视,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灵不健全,这就有可能转化为孩子的性格特征。具有冷漠心态的孩子,对周围一切的人和事物都会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老师讲课和提问等;不能和他人进行沟通;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也看不到心灵深处高尚美好的东西。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南希·麦克威廉斯曾说:“家庭对儿童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儿童遭受创伤和丧失事件后所采取的漠不关心和冷漠的态度,这会直接导致孩子从此不再相信他自己的知觉和感受。因此,未来他也不会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真正的关系,他所能发展出的只有敏感、警惕、恐惧、不安等这些原始的防御机制。”

可以说,父母的冷漠忽视是孩子逆反的“隐形杀手”。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了解、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父母应该注意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建立亲子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1. 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思想是不同于大人的,在他的世界里有鬼怪,有王子和公主,有会说话的小花……当孩子和父母讲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的时候,父母要学会倾听,和孩子一起交流、讨论,让孩子觉得你能理解他,你和他的内心其实是很贴近的。

2. 通过故事,耐心地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听话的时候,也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时,父母需要用言语表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认同和爱,而不是冷漠忽视或者指责他。父母可以通过故事,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思维,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和应该如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

3. 多和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

孩子很喜欢被父母抱,当被温暖的怀抱抱着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这对孩子信任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身体的接触是最贴近的,也是最能体现爱的方式。父母应知道父母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孩子淘气、犯错后,父母怒气未消时,故意直接拒绝或者冷漠对待孩子的道歉,以示惩罚;在父母比较忙,或者正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时,无意地忽视孩子的呼唤,对孩子不耐烦,故意不回应;父母带着情绪与孩子相处,拒绝孩子提出的建议;心不在焉地陪伴孩子。知识链接 鱼缸法则:孩子成长需要自由

走入美国某大公司在纽约的总部,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办公室门口的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有十几条游来游去的热带鱼。然而,2年过去了,这些小鱼似乎没什么变化,还是10厘米长。

有一天,董事长顽皮的孩子来找爸爸,他对小鱼感到十分好奇,结果在玩耍中不小心把鱼缸推倒了,玻璃碎了一地。其他人赶紧把小鱼捡起来。但没有了鱼缸,他们只能将小鱼放在院子中的喷水池里,作为它们暂时的容身之所。

2个月之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当人们来到喷水池边准备捞鱼时,令他们惊讶的是,那些小鱼竟然疯长到了30厘米长!

这就是著名的“鱼缸法则”。对于孩子的教育,道理也是如此。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空间去体验生活中遇到的不同情况,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以指导他们今后要面对的种种困难;而如果将孩子束缚在父母的“鱼缸”中,控制他们玩耍、实践的自由,他们就会像鱼缸里的小鱼一样,虽然有长大的先天条件,但因为外部环境的限制,永远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给孩子“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我定位,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孩子们根据对生活环境的理解,已经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处事方式,因此,父母不要过于强求孩子做不愿做的事情。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会令孩子生出逆反心理。

父母要从鱼缸法则中得到启示,应该成为明智的家长,让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中去探索、去发现。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呢?

1. 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给孩子越来越多的空间和自由。父母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和冲动,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

2. 学会宽容和鼓励

孩子天生就拥有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那么结果很有可能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辣椒是辣的,苦瓜是苦的,泥巴是腥的……这是我们大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但因为孩子是不知道这些的,所以他们很想去尝试。即使孩子做的事情是不明智的,父母也不应该去斥责和限制,而应想办法去引导他们。

3. 要有保护性地放养

父母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孩子由于年龄太小、经验不足等,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自己的事情,这就需要父母有保护性地放养,既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又要进行必要的保护。

具体需要父母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能够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则和思路,让孩子进行具体选择,承担后果。第三章情绪化?不打不骂,给孩子正面教养

当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时,不管是吼叫式还是打骂式的教育方式,都不能教出好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正能量,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做好榜样,这样才能给孩子正面的教养。了解儿童情绪中的小秘密

情绪是指感觉及伴随感觉而来的想法、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同时,它也蕴藏着表现某些行为的倾向。

由于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所以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很容易受自身素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父母不能简单地进行压制,而是应该正确地接纳和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比如,对于儿童逆反心理中的情绪问题。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他们的思维水平会急剧下降,词汇量会相对减少,词汇使用正确率也随之降低。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简单、不规范的语言。但是,如果从语言的表面意思解读孩子的心理,父母就会难受,甚至生气,通常还会责备孩子不懂礼貌。因此,父母要学会准确解读孩子气话中的真实意思。如以下这些气话。

1.“不!”

心理解读:“我不知道您想让我做什么,但我又不好意思去问。”

2.“我不要!”

心理解读:“我知道您想要我做什么,但这看起来很难,我认为我完成不了。”

3.“我不做!”

心理解读:“做这件事情让我很担心、很害怕。”

4.“我讨厌您!”

心理解读:“我很生气,我不知道要怎么说、怎么做。”“我觉得很丢脸。”

5.“很无聊。”

心理解读:“这很难,我怕自己无法完成。”“我不知道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一点儿都不酷,我的朋友们会看不起我的。”“我不喜欢。”

6.“您不是我的妈妈!”

心理解读:“我特别沮丧,很不开心,我不知道要怎么说、怎么做。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您的爱和支持。”

我们要知道孩子是不能准确表达他内心的想法的。因此,父母不能一生气就说气话,而是要教导孩子学会用完整、有礼貌的话语说话。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他通常会以简单、生硬的方式去理解,有时还会扭曲大人的真实意思。下面就列举一些孩子对父母语言的理解。

1.“不行!”

孩子解读:“妈妈想要控制我。”

2.“你不能这样!”

孩子解读:“妈妈生我的气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错了,因为我不听话,所以妈妈不爱我了。”

3.“你怎么会这样跟妈妈说话呢?”

孩子解读:“妈妈不爱我了。”“我是个坏小孩。”

4.“你太调皮了。”

孩子解读:“妈妈说得对,我很调皮。因此,我就做一个调皮的孩子。”“我不调皮,妈妈这样说是因为妈妈不爱我了。”

上面只是列举了几个重要的例子。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多观察、学习和总结。孩子有情绪问题没关系,只要父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的情绪,就能解决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及时矫正,这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情绪的养成。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呢?

1. 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既是长辈,也是成长伙伴,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树立正面的榜样;如果父母不善于管理情绪,在孩子面前放纵情绪,孩子也会模仿。

2. 父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儿童情绪的相关知识

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认同和理解他的情绪和背后的诉求,父母才能更好地管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既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又能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和场合。

3. 找出孩子负面情绪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已经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应思索这种负面情绪背后的原因,及时阻止孩子放大这种情绪,而不是满足或者纵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养成以哭闹为威胁手段的坏习惯。同时,家长应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出现暴躁、恼怒、焦虑等情绪,不要为此感到羞愧,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和释放情绪即可。父母应知道情绪是不分对错的,都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会有快乐、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悦或令人伤心的情绪。因此,父母应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并应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无理取闹,采用积极暂停法效果好

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正因为这样,孩子有时候无理取闹才会让父母很头痛。父母这个时候该怎样应对呢?

一位妈妈这样谈论自己的孩子壮壮:

壮壮有时候会无理取闹。比如,有一次我们曾承诺周末要带他去野外露营,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周末两天的天气骤变,阴沉沉的。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有点多,最终我和壮壮的爸爸不得不将这个计划推迟。结果,壮壮又哭又闹。任凭我们怎么解释,他都不听,甚至还打算自己背着帐篷去野营。我既担心又愤怒。这个时候,我提议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冷静角待会儿。等想好了,我们再商量。

于是,我去客厅继续读书,壮壮的爸爸赶紧忙自己的工作,壮壮则去阳台上的冷静角坐着。20分钟后,我们再来商量这件事的时候,彼此都冷静了许多。壮壮开始认为下周去野外露营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阴沉沉的天气真的不适合野外露营,如果下雨,那就没办法玩了。最后,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周,我们也遵守了承诺。

在这个案例中,壮壮的妈妈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采用的是积极暂停法,有效地缓和了孩子的情绪。那么,什么是积极暂停法呢?

积极暂停法常常被用于孩子犯了错或无理取闹的时候,当提醒、警告、制定规矩、商量等都变得无效时,而采用的一种马上喊“暂停”的方式。它主张父母和孩子都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各自待在自己的一个特定区域,让自己冷静下来,几分钟或半小时后再继续商量处理之前的问题。

那么,怎样使用积极暂停法呢?可以通过以下几步来进行。

1. 解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