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内向者的自我提升书4册套装 隐形人格+深度影响+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恰到好处的挫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2 15:25:31

点击下载

作者:(澳) 海伦·麦格拉斯,哈泽尔·爱德华兹,(新加坡)凯伦·梁,(英)雅基·马森,(美)格雷格·S·里德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写给内向者的自我提升书4册套装  隐形人格+深度影响+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恰到好处的挫折

写给内向者的自我提升书4册套装 隐形人格+深度影响+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恰到好处的挫折试读:

隐形人格

(澳)海伦·麦格拉斯 哈泽尔·爱德华兹著 沈英译九州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隐形人格/(澳)海伦·麦格拉斯,(澳)哈泽尔·爱德华兹著;沈英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3ISBN 978-7-5108-6805-4Ⅰ.①隐… Ⅱ.①海……②哈……③沈… Ⅲ.①人格心理学-通俗读物 Ⅳ.①B848-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56224号Copyright©Dr. Helen McGrath and Hazel Edwards,2000First published by Choice Books,2000.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by Penguin Group(Australia),2009.This edition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Penguin Random House Australia Pty Ltd.版权合同登记号图字:01-2018-2319隐形人格作者 (澳)海伦·麦格拉斯哈泽尔·爱德华兹著 沈英译出版发行 九州出版社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甲35号(100037)发行电话 (010)68992190/3/5/6网址 www.jiuzhoupress.com电子信箱 jiuzhou@jiuzhoupress.com印刷 三河市华成印务有限公司开本 710毫米×1000毫米 16开印张 13.75字数 240千字版次 2018年5月第1版印次 2018年5月第1次印刷书号 ISBN 978-7-5108-6805-4定价 45.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推荐序 通向安全有效社交的通道萧秋水(作者、自媒体人、知识管理专家)

在我阅读这本书稿期间,2017年12月20日,轰动国内的江歌案在日本宣判,凶手陈世峰被判有期徒刑20年。对照着书中所描写的各型人格,江歌案尤其令人唏嘘,善良的江歌已经故去,不能复生,假如她在生前能够学会辨识人格,明白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处理面前的困境,可能结果会有不同。

然而世事往往这样残酷,无法假设,无法扭转,而不同的或类似的悲剧,仍然在不断发生。2017年12月10日,中兴程序员欧先生选择了从高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42岁的短暂一生。没人知道在最后一刻他在想些什么,是否会后悔。

同为程序员的苏享茂,本是WePhone创始人,在世纪佳缘网站遇到了翟欣欣,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也以跳楼身亡的悲剧收场。

这一幕幕、一桩桩,让人痛上心头。在自我、他人、世界之间,仿佛都隔着厚厚高墙,人们在其中如同困兽,无法突围,要么被他人凶狠地杀害,要么万念俱灰地自我了结。然而死亡并非结束,他们自己含恨离去,留给亲人的,是日日夜夜的煎熬。

我之所以强调“安全有效社交”,就是因为我们一向所受的是善良的、阳光的教育,却对邪恶、黑暗缺少了解,疏于防范,即使反社会人格近在咫尺,也不见得能够辨识出来。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告破,凶手高承勇伏法,邻居至今不敢相信他杀了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沉默但是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与邻居们的相处很和睦。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小概率事件,普通人的生活中通常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如果说,普通人身边也并没有潜伏着很多变态人格,的确这样说也都是成立的,对于普通人,更多的是发展路途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各种磕绊,然而这些磕绊的发生,大大小小的纠结,其实也还是源于认知。

古希腊谚语“人啊,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如黄钟大吕,响彻人心,然而认识自己,似乎又是非常难的事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却活在蒙昧和混沌之中。

这本书稿我反复读了几遍,一边读一边和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听说的别人的故事相印证,虽然不能说解决所有疑问,但是读完以后,感觉心里通透了很多。

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建议中,又有针对他人和自己的。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剥洋葱一样,剖析自我和他人的过程固然会痛苦流泪,但是在明白了根源之后,就会感觉洞察力突然提升,仿佛整个世界亮堂了很多。

假如说一个人独行在黑暗里,自然会充满对未知的恐惧,那么,知识就是一盏明灯,照亮前方的路途,让人走得自信有力。《隐形人格》全书都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书中强调:“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和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认知,不是为了去伤害,而是为了避免伤害,包括因无知而对自己产生的伤害。与其在命运里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还不如捧起这样的一本书。

对于人格,先不必区分好与坏,先要了解各个维度,了解外向型人格与内向型人格、计划控与即兴选择者、思考者与感觉者的差异性。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是复杂的,在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汇聚了这些特质,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阅读的过程,仿佛手持解剖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明白自己的思维和做法由何而来,应该如何改进。如果能够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目的去读书,那么效果会更好。

令人抓狂的人格类型——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书中简练概括出一张人格地图,并指出应该如何辨识、如何应对,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指引了。

除此之外,本书还给出了“有效社交心理指南”——CAST四步法,该方法提供的四种行为“改变、接受、留下受苦、离开”和圣严法师著名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适度地坚持自我”让我再一次想起江歌,假如她明白,为了不值得的朋友挺身而出,虽然看似仗义,却为自己招来无妄之灾;假如她明白,对于超级敏感的陈世峰,原本就应该特别小心;而假如更早一些,江歌能够理性地应对刘鑫来借宿的要求,那么,就从根本上防范了悲剧发生。

书里有很多的案例,其实很多都可以在真实的生活里看到,这也是这本书接地气的地方,它不像很多心理学著作,充满了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这本书所引起的不适,主要是因为深度剖析自我和他人,而在习惯了这种不适之后,就会带来心智成长。穿越非理性的情绪,获得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是一本书从阅读到应用的有效过程。

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典型的阅读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一位成年人,拿起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各种事情,回想起遇到过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用新学到的知识,对这些人和事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他们,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过去的事情,有些已经不可挽回,但是未来,却可以因为这种清晰的认知而变得更好。通过这种做法,一个人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减少非理性的时刻,将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对于父母来说,和自己接近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孩子一起阅读本书,也是有必要的。社会不是象牙塔,孩子走上社会,终究要脱离父母的翼蔽,让他们了解各型人格,了解在遇到的时候怎么应对,该闪避的时候要闪避,对孩子来说,是很必要的安全防范。

对于职场中人来说,观察自己身边的领导、同事、客户都是什么样的人格,根据人格特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要比盲目地讲人际关系要好很多。毕竟,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不同,没办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想要让自己的职场生涯发展得更好,让自己的社交更安全和有效,这本书里的人格地图是不错的工具。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与自我和谐相处,如何与不同人格的人打好交道,如何在挫折、危险来临时,能够辨识出来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归根结底,这是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赢得稳稳幸福的保障。前言 普通人也没那么普通

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不好相处的人?又或者你是不是别人眼里难相处的那个人?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对那些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与行为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让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令人困扰的焦虑型人格,直到给人带来严重伤害的反社会人格。

与绝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曾被家人、朋友、同事或伴侣伤害过。他们要么让你遭受情感上与经济上的损失,要么让你整日苦恼和悲痛。了解人们是怎么想的,了解那些让人困扰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构建有效的人际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人格”是相对恒定的、可预测的个人特质和行为模式。在本书中,我们也会讨论“人格类型”,“人格类型”是由可预测的特质和行为模式组合构成的人格类别。

下面是一些我们用来辨别与思考这些行为模式的指导原则。(1)人无完人

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让自己心碎、感到挫败或恼火的人,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偶尔也会伤害别人。

当你在阅读某些故事蓦然发现曾经的自己时,不要沮丧,因为是人就会有弱点和局限。也许阅读这本书的所有人都可能符合某一个模式,至少轻微地符合。恰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说的,普通人也没那么普通。(2)互不相容的人格特质

一般来说,人与人的行为模式越相似,相处越容易,然而,太多的“相似”则会导致停滞僵化。本书将探讨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如何应对彼此,“思考者”与“感觉者”怎样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解决分歧。当喜欢“计划为先”的人努力和喜欢“随遇而安”的人共同工作或生活时,会发生什么?(3)没有“单一的”行为模式

人是复杂的。几乎没人能够被纯粹地归到“单一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类型中。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归属于若干个类别,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有一点儿,那个有一点儿。

绝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展示出本书描述的所有类别中的某些方面,他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具体展示出哪些行为,展示多少,在哪些情境中展示,以及展示出的行为的强烈程度。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在每一个行为连续统的不同位置上。本书采用这个视角,概述的每种人格类型、特质和行为模式都被视作连续统。绝大多数人在所有连续统的底端,不过,他们的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模式。其他一些人位于中端,显示出中等程度的、但足以伤害自己和/或他人的行为模式。少数人在连续统的顶端。他们的行为模式如此有危害性,因此可以被认为是具有“障碍”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即广泛地),而且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了巨大的痛苦。(4)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行为通常有两面:积极的和消极的。极端地看待事物的人难以相处,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僵化、狭隘、不切实际。他们没能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问题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混沌不清的,然而,有的时候,他们不现实地将一个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能力也是有用处的。同样的,一个焦虑的人,虽然总是害怕事情出错,令人厌烦,但是,他们的警醒有助于发现其他人可能错过的潜在危险。本书尽可能地覆盖每种行为模式和人格类型中“光明的一面”,以及让人难以承受的一面。(5)我们都有用来解释生活中所发生事情的前提假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指引我们的思考、感觉、诠释和行为。这些前提假设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眼中的世界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一些前提假设要比另外一些更有益处,而改变行为的关键就是选择一个更贴近现实的前提假设来引导自己。本书介绍了一些人格类型的前提假设,并提供了相应的备选项。(6)行为背后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过分简单化是有害的。如何思考人们的行为或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单一”的方法。不幸的是,为了娱乐大众并符合时间限制与预算,电影、电视节目和书籍都宣传了一种过分简单的理解行为原因的方法。

众所周知,三岁看到老,一个人的某些“脾气秉性”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显现出来。他们特别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非常持久,可以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时期。这些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的一些因素包括:·活跃水平·注意力分散程度和容易厌倦的行为倾向·面对挫败或困难时的坚韧程度·社交能力(与害羞怯懦相对)·对变化的适应性(与不知变通和非适应性相对)·占优势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反应和情绪的强烈程度

归根到底,绝大部分行为是个人经历与遗传倾向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积极与消极的经历能够节制或强化遗传倾向。一个人的经历可能暂时地或永久地改变大脑神经递质和大脑的运转。年龄是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减弱。我们的行为模式好像一个交响乐团,许多乐器共同演奏出一个持续的主题,不过,在某些时候,一种乐器支配或影响着其他乐器。然而,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越来越不把“坏父母”当作主要的诱发因素。我们现在更加重视“失调的大脑神经递质”,所以不再那么责备我们的父母。我们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如果可以确定生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我们就需要寻找策略和支持,抑制遗传倾向。PART 1 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1 将冲突重新界定为差异29岁的黛布拉和32岁的艾莉最近开始在一家城郊的健身中心担任教练。正在接受“铁人三项”训练的黛布拉是个内向的人,非常注重隐私,有的时候,她受不了艾莉的多变。艾莉是社区篮球队的队长,每天似乎总是忙个不停,和黛布拉一起工作时,她经常和黛布拉说她的各种新想法。当黛布拉对艾莉的点子似乎没那么热情时,艾莉就像一只“叼着骨头的狗”,不停地说她的想法为什么是个好点子。每当这时,黛布拉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逃回私人空间独处一会儿。艾莉曾向主管杰夫抱怨说,和黛布拉共事让人感到灰心泄气,因为太难了解她。艾莉解释说,尽管她经常提议一起吃午饭或一起跑步,但黛布拉总是拒绝她。当杰夫和黛布拉谈起这个问题时,黛布拉则愤愤地表示,如果艾莉在工作中投入的时间能和她用在与顾客拉关系上的时间一样多,健身中心应该早就盈利了。

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指标(MBTI)是众多心理医生和组织用以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需求、优势和局限的工具。拥有完备研究基础的MBTI也许是过去十年间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测试。

基于20世纪20年代瑞典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伊莎贝尔·迈尔斯与凯瑟琳·布里格斯开发出MBTI。MBTI被用来辨别人们面对世界和他人时,会倾向于选择怎样的行为方式。从此之后,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典型行为或人格特质,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际关系。试着了解你以及那些对你而言重要的人是哪种人格类型,你就可以洞察自己和他人。这样你就知道什么时候你们可以共事,什么时候会引发冲突。

本书第一部分将会讨论支撑MBTI的四个“类型”维度中的三个。这里的术语可能与在MBTI中使用的有所不同。在此讨论的三个维度是:・你更加外向还是更加内向・你更喜欢弹性灵活、有更多选择的生活,还是井井有条、规律有序的日子・你更喜欢以逻辑还是情感作为你决策的基础

我们没有涉及MBTI的第四个维度:你更喜欢关注全局还是细节。因为研究显示,这个维度对人际关系的直接影响较小。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你可以接受MBTI测试。如果你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在向咨询师求助,可以考虑填写一份MBTI记录表,或者阅读一些有关人格的书籍。内向或外向

这个维度决定你从哪里获得内心的力量。如果外界发生的事件让你充满活力,那么,你也许是外向型的。如果能给予你力量的是一目了然的例行程序、内心反省和理念,那么,你可能更加内向。内向外向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话题,MBTI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辨识内向外向的心理测试。计划或即兴

这个维度反映出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是井然有序的,你制订计划并通过相对快速地做出决定来“锁定结局”;还是以即兴、灵活为显著特征的,允许你做出更少的承诺,这样就可以对其他可能性保持“开放”。思考或感觉

这个维度显示出你更倾向于以什么为基础做出决定。一些人习惯于以逻辑为基础做出决定;另一些人更喜欢凭借感觉、个人的价值观做决定。

关于这三种类型维度,有若干关键点:・这三种类型维度虽然能够被分开独立研究,但是,应该综合考察你习惯采取的行为模式。总体的效果大于三个维度简单的相加(或者,如同在MBTI中一样,总体效果大于四个维度简单的相加)。再次提醒一下,这本书中仅仅关注四个类型维度中的三个。四种类型维度中的倾向共同构成你的“人格类型”。・你所属的类型反映的是你的本能倾向,不是你永久的行为方式。就像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一样,你的反应是自然的。然而,在极端情况下,你也可以选择做出相反的行为,即那种不会自然而然出现的行为。例如,我们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外向或内向的行为。・“类型”不是由一系列不能改变和不可改变的特征组成的死板范畴,在每个“类型”中都存在着差异。一些人是极端的或“肆意的”,其他人是“居中”或“一半一半”,他们似乎在应用一种模式的同时也同样会展示出相反的行为。・在每个维度中,没有哪一个特定的类别是“更好的”。在许多情况下,合理的平衡模式才是更好的。・总体而言,当一对伴侣在人格类型上明显拥有许多相似之处时,婚恋关系更容易稳定。如果存在极端差异,则很难跨越这个鸿沟。在一对伴侣中间,当男性极端内向而女性极端外向时,非常有可能出现最严重的关系难题。

人们总是以为别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自己一样,但事实上这往往是挫败和冲突的根源。另一方面,你也有可能太过执着于差异,而忽略了共同之处。所以,重要的是理解并尊重差异,努力包容与协调。理解他人是如何思考的,将会减少家庭中和职场上的潜在冲突。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和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这样你便可以理解他人的行为。

将冲突重新界定为“差异”,而不是一些无法容忍的事情,是非常有用的。2 外向型人格与内向型人格苏茜和亚伦一回家就吵个不停。亚伦是外向的人,工作却很无聊,大部分时间都要独处。当他回到家时,他非常想交流。苏茜内向些,工作的压力让她有些难以承受。所以回家后,她需要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在家中的行为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你错了。我是对的。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那他们更容易吵架。但是,如果他们将其界定为“差异”,并且有商有量,那么就未必造成关系紧张。(“回到家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我们都先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恢复,然后再花十五分钟,坐在一起,聊聊我们的一天,怎么样?”)“外向”“内向”是人们经常使用却又不十分精准的标签。这是对心理差异过分简单化的简称。

我们所有人都倾向于或外向或内向的人格类型。在我们所做的几乎每件事中,都能见到这种倾向。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是非此即彼的。同时,我们倾向的类型,无论主要是外向的,还是主要是内向的,都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其他特征可以改变这种倾向。

没有谁优于谁,它们不过是在为人处世和获得力量时的不同倾向而已。我们的主流文化倡导外向型人格(占75%),大家往往认为只有外向型的行为方式是“正常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人多而已。

一些人十分内向或十分外向,都是典型的内向或外向型人格。一些人兼具两者,内向外向各占一半。随着经历的丰富,我们修改了自己的外向或内向特征,不再是年轻时的我们。

典型的外向型人格被人们称为“派对动物”。不过,这同样是过分的简单化。外向型人格的行动动力主要源自外界的人和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外界的经历中,他们收获更多力量。他们欣赏并追寻多样性,喜欢有人做伴。他们往往反应迅速,变化很快。但是,每个在人格类型中更外向的人,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情境中也愿意采取更内向的行为方式。

内向型人格的行动动力是他们思考与感觉的内心世界。能赋予他们更多力量的不是外界的人或事,而是自身的反省与诠释。他们欣赏并寻找能够独自反思的时间,做事情时喜欢追求深度。但是,每个更内向的人在某些时候也愿意采取更外向的行为方式。外向型人格

外向型人格多半具有如下特征:・通常非常友好、健谈,自来熟。他们喜怒形于色,你看到的他们就是真实的他们。・常常是做了再想。・为了追求效果,使用戏剧化的语言。・往往边说边想。他们在谈话时挖掘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别人讨论之后,经常改变主意。他们喜欢讨论问题。・喜欢多样性。他们一般交友甚多,喜欢在社交活动中放松自己。・对于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相对轻松自如。・往往说的多,听的少,经常打断别人,自己却意识不到。内向型人格

内向型人格多半具有如下特征:・相当自给自足,通常乐于与自己为伴。・常常先想再做。・一般对几个至交好友非常忠诚,朋友并不多。・喜欢依据惯例,喜欢深度胜过广度。・非常注重隐私,不愿意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遇到太多的人之后,通常感到精疲力尽,在说话之前,需要不受干扰地在脑海中演习。他们喜欢在独处中放松。・往往听的多,说的少,可能被距离最近的外向型人格的人打断。・你能看见的不是他们的全部。・克制内敛,但内心世界中蕴藏着丰富的观点、情绪和感觉。他们喜欢将想法与感受留在心中,其他人需要直接去问,不要去猜。潜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

下面是一些存在潜在冲突的领域以及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记住,它们是差异,不是缺陷;需要理解、尊重、接纳和包容,而不是谴责与嘲笑。

节奏与冲突

在生活或工作中,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节奏不一致,尤其是事关冲突时。外向的人想要立即着手,敦促内向的人,试图马上展开讨论,开始解决问题。他们希望一直讨论,直至找到解决方案。内向的人不喜欢对抗,会尽力避免。内向的人往往觉得被“逼到角落里”,进而选择“停工”,拒绝立刻讨论问题,试图以逃跑来推迟讨论和反思。不过,他们通常不会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外向的人对内向的人想要后退一步去思考的需求不敏感,会将他们的“临阵脱逃”解读为缺乏关心或缺乏勇气;而内向的人则深恨自己被困住的感觉。

外向的人想要了解内向的人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特别是在发生冲突之后。因为不了解,所以外向的人开始“读心”,然后想象内向的人生他们的气或厌烦他们。如果没有帮助他们判断局势的“资料”,他们就朝最坏处想,担心自己被拒绝或失去什么。当内向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退缩和/或不表达感受让外向的人不安时,他们可能因此发展出一种不健康的力量感。

你能够做什么呢・外向的人应该做好准备,简要总结自己的观点,然后给内向的人思考权衡的时间。可以要求内向的人提供一个应该何时讨论的最终期限。外向的人应该利用中间这段时间不断思考与演练,不要抱怨。・内向的人必须让外向的人相信他们的诚意,并且在思考阶段结束后,履行义务,重拾讨论,而不是放任自流。重启有关这个问题的沟通是他们的责任。・当面对比较私人化的问题时,内向的人要敢于说出他们的感受。他们要意识到,对于一个外向的人,面对一个对于双方都非常重要的问题时,却无从了解自己所爱的人的想法与感受,是何等的心急如焚。为了让外向的人安心,可以对他们说:“没有,我没有生气。我只是有些受伤,需要一点儿恢复的时间,但我没有生气。”・外向的人需要学会自如且理性地接受模棱两可的情绪。例如:好吧,之前关于控制预算的争论,我还是觉得有点儿不安,其他人可能也是如此。但经验告诉我,他们在发生冲突之后走开,只是需要独自思考一会儿。如果不得不等待一下才能确定我们的工作关系,没问题,我可以忍受。将他们的退缩和沉默自动当成一个不良信号是不明智的。他们只是需要更长时间去反思,更多的空间去处理事情。

谈话风格

外向的人想要更多的谈话空间。他们更快、更咄咄逼人以及较少反思的谈话风格可能会压制、排挤到内向的人。外向的人打断谈话,不让内向的人说完;而内向的人说的太少,似乎没有在谈话中回应外向的人。

外向的人也许会假设内向的人不在乎,根本没有在听。而内向的人回应的越少,外向的人越恐慌,说的也越多。反过来,内向的人确定,尝试着说点儿什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根本没有谈话空间,而且外向的人只是想说,不是想听——内向的人感觉非常厌烦。

外向的人滔滔不绝,但是,他们的话未必是最终的想法。他们通过说话来理顺自己的思绪与感受,因此,他们的思维似乎经常跳来跳去,想法不断改变。而内向的人如果在思考之后下定决心,就很难被动摇。内向的人的话,特别是在思考一段时间之后说出的话,通常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话更正确!)

内向的人认为外向的人肤浅,流于表面。外向的人则断定内向的人早已做出决定,根本不打算讨论。

你能够做什么呢・外向的人需要自律,给内向的人说话的机会。不打断,不插话,更多地聆听。要相信自己有机会说话,并理顺想法与感受。外向的人担心的是,如果不说出来,他们就理不出头绪。在他们的脑海中的想法太多了,他们想要说出来,并得到回应。他们担心在能够说出来之前就“弄丢了”这些想法。他们害怕沉默。・内向的人需要更果断,坚定自己的想法不被干扰。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注意不要采取令人讨厌的方式,不要说含有敌意的话,例如:“你会介意吗?!”或者“你能不能让我说完!”・相反,内向的人可以运用“保护性的声明”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能维护好和他人的关系。此时,可以使用“当你……我感觉……因为……”这样的表达结构,加上更克制的表达情绪的语汇以及自己的信息,例如:“我觉得很沮丧,因为我没有机会说出我的感受。我们可以轮流说吗?”然而,如果你更关注的是捍卫自身权益,而非人际关系,那么,你可以坚定地表示:“请让我说完我已经开始说的话。”

一成不变与多样性

外向的人不想要一成不变的生活,喜欢丰富的变化与不断的刺激;内向的人想要生活中有更多的惯例,能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某项兴趣爱好,不那么渴望外界的变化。比起内向的人,外向的人可能更喜欢外出交际。虽然内向的人也喜欢社交生活和外出,但不会那么频繁。外向的人也许觉得挫败、愤慨,认为内向的人无聊乏味、缩手缩脚;内向的人则觉得力不从心,疲惫不堪,认为外向的人肤浅、难伺候。

你能够做什么呢・协商好如何共度休闲时光。外向的人要减少成群结队的社交活动,而内向的人需要更积极地外出交际。外向的人要找到额外的社交动力源泉,例如朋友与家人。・协商好彼此需要何种程度的变化和惯例。外向的人需要多接受一些惯例,虽然他们不喜欢;而内向的人需要接受有更多的变化,更少的常规,尽管他们不愿意。外向的人可能需要用工作、运动爱好来满足自己对变化的需求。

亲密关系

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一样需要亲密关系,但是,他们需要的方式和数量不同。外向的人想要通过与他人在一起、分享深刻的想法与感觉,来收获许多亲密关系;内向的人也想要一些亲密关系,不过,是与另一个自己的亲密关系。外向的人需要通过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来获得亲密关系。

外向的人通常很难与内向的人形成亲密关系。外向的人坦露自己,而这是走向亲密关系的第一步。然而,内向的人更加克制,不那么愿意付出信任,他人很难知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他们往往不会主动提供这类信息。内向的人极少吐露心声,而且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外向的人一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交际和沟通。他们无穷无尽的要求让内向的人感到有压力。对于内向的人而言,连续不断的谈话令人心力交瘁,难以承受。外向的人可能会逼得内向的人在面对他们希望陪伴、关注和深度谈话的要求时望风而逃,退回独处状态。

你能够做什么呢・面对内向的人,外向的人要慢慢来,直到对方愿意进行更亲密的谈话。有趣的是,内向的人通常非常鼓励外向的人展露内心,虽然他们几乎从不会谈起自己的心事,仿佛他们需要外向的人做出许多“第一次”,然后才可以缓缓跟上。但是,内向的人永远不会像外向的人那样坦露自己。・外向的人必须承诺更加自律,除非必要,否则不要去打扰内向的人的内心清静。・“饥渴的”外向的人可以靠朋友、家人来满足自身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不要为此感到愤恨,因为关于如何满足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没有“正确的方法”。・内向的人可以稍微离开一下自己的舒适区,学着更加主动地走向自己的伴侣,试着接受更频繁的接触和关于感受更深入的讨论。

职场交往

外向的人喜欢花费许多时间开会、打电话;内向的人喜欢独处,不喜欢过多的会议或电话交流。

你能够做什么呢・外向的人可以使用电子邮件,以免浪费工作时间或对内向的人提出过多要求。和内向的人的电话通话应该相对言简意赅。・内向的人要更开放一些。一些工作中的谈话和联络虽然严格意义上说可能不是“必需的”,但仍是维护团队团结与提升士气的有效方式。

行动vs思考

外向的人不会事前思考,行事太冲动;相反,内向的人可能想得太多,行动得太少。

你能够做什么呢・在人际关系中,一点儿幽默是有帮助的。不要轻视他人,相反,和他们一起大笑、自嘲。试着成为他们最好的支持者,在你觉得结果可能会是“思考太少”或“想法太多”时,给他人一个信号。・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内向的人如果需要更长的思考时间,可能会试图“放慢”行动过程。内向的人要记得,应该只是放慢些许,给思考留一点时间,而不是停下整件事。持续不断地放慢进度会招人怨恨,而且也会因此错过迅速采取行动带来的益处。3 计划控与即兴选择者这个大项目的截止时间是周一上午九点钟。直到上周五,利娅(一个即兴选择者)还没有完成她那部分工作,但是她表示会在周末继续做。她的同事乔非常生气,因为利娅周五中午外出吃了一顿大餐,直到下午三点钟才回来,而且坚持说还有很多时间,来得及。其他已经完成各自任务的同事也十分恼火,因为利娅整个周末不断从办公室打来电话,核对细节或提出建议,并做出最后的修改,导致他们周日不得不回到办公室加班。周日中午,当利娅突然“计上心头”,要求改变报告封面的颜色与字号时,平面设计师和利娅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利娅在周一上午差一刻九点钟的时候完成了她的工作,但是,因为她周日熬通宵,整个周一都没办法正常工作。其他同事讨厌她逃避责任,虽然最终的工作成果非常出色,客户十分满意。不过,客户不是办公室的同事,他们无需应付累得脾气暴躁的利娅。而且,利娅家里没有孩子和爱人需要照顾,但其他同事有。他们觉得利娅本该更好地规划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些人喜欢过相对稳定的生活,希望一切是有序的、可预测的。为了简单起见,我们称之为“计划控”。他们更喜欢生活有规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迅速地做出合理的决定。他们遵守约定,欣赏常规和秩序。在合理的范围内,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一目了然。

另一部分人不喜欢这么条理分明的生活方式,其特点就是对诸多选择保持开放心态,我们称他们为“即兴选择者”。他们迟迟不愿做出决定,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也许还会发生更好的事。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是灵活、随遇而安、自然而然的,没有不必要的限制和可预测性。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是比较随意的即兴选择者。其他人则是一半一半,这些人可能是最好相处的。在某些情况下,所有人都可能会选择“自己不那么喜欢的”行为模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生变化:计划控开始更看重灵活性,而即兴选择者则认识到组织与结构的更多优势。

无论倾向于哪一种,人格类型都只是一个人的一个侧面。没有哪种是更好的,它们都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最好的”方法无疑是两者的结合。计划控“计划控”多半有如下特征:・喜欢有控制感的生活,设定程序,确立惯例・为做出决定而按部就班地收集信息・相对快速地做出决定・轻松满足进度要求・列出“待办事项”清单,并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常重视工作胜过玩乐即兴选择者“即兴选择者”多半有如下特征:・喜欢灵活弹性的生活方式・总是在最后一分钟猛冲,赶进度(但一般能赶在截止期限之前完成)・喜欢“随波逐流”,看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在最后一刻做出更改・觉得永远没有可供其做出决定的足够信息・通常重视玩乐胜过工作潜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

作为计划控或即兴选择者,当你和一个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或生活时,在某些领域会出现潜在的冲突。这里也提供了一些应对不同人格类型的人的建议。

做决定

即兴选择者经常责备计划控太迅速地得出结论,都没有和他们商量。在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即兴选择者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因为整个过程嗖的一下就结束了。即兴选择者可能会觉得自己被计划者“钉住”了,而计划控则认为即兴选择者在逃避责任。

你能够做什么呢・允许对做出的决定采取不同的态度,避免错误判断。计划控做出他们认为是最终的决定;而即兴选择者喜欢寻找其他备选方案,拒绝一锤定音。他们认为决定是尝试性的,如果有更好的方案出现,他们往往会在最后一分钟建议推翻之前的决定。・如果你是个计划者,在做出决定之前应该多咨询他人的意见,并且要坦陈你对整件事的感觉。例如,你可以说:“当事情一直悬而未决时,我真的感到不舒服。我可以等上一阵儿,但我需要得到保证,我们将在现实的时间框架内做出决定。”

紧张与压力

计划者可能顽固死板,让自己和他人紧张,因为他们想要的结构和计划超出实际所需,比如说,多余的会议、列表,过分地组织统筹他人,要求苛刻。如果你是即兴选择者,既要尽可能地支持,也要坚定地表明你所能接受的程度。例如,你可以说:“我理解你想要把接下来半年中的每一次会议都敲定,可是,那样的话,我这边就没有了足够的灵活性。”或者“我了解你想提前知道我们在复活节要做什么,但还有五个月呢。在我们做出最终安排之前,我希望再想一想。”

你能够做什么呢・提供一份清单或议程表给计划者,为他们制定目标。他们喜欢清单,日程表会让他们安心,让他知道会议已在规划,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在计划者要求尽快结束时,即兴选择者应该尽力避免设置障碍,不要跃跃欲试地采取不合作态度。相反,即兴选择者可以明确表明观点,例如:“我觉得有点儿不胜其扰。我需要一些思考的空间。如果你不得不现在就根据我的感觉做出决定,那我的想法恐怕会不够明智。”・计划者应该尽力避免扮演即兴选择者的“家长”,进而避免激发出他们的叛逆心理。你要相信即兴选择者会履行他们的承诺,除非你有可以证明他们言而无信的证据。・如果你是一个即兴选择者,不要太随便,或说出像“那就让我们等着瞧吧!”的话,这会让计划者感到紧张。你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计划者喜欢表示具体行动的词汇,例如,“执行”“开始”“结束”。・如果你是一个计划者,可以稍微放松些,少点儿担心,主要关注即兴选择者积极的方面。・如果你是一个即兴选择者,可以将生活中的计划者看作让你避免行错踏偏,并帮你组织生活的人。

守时习惯

即兴选择者对于时间的态度非常随意,经常惹恼更加重视时间的计划者。另一方面,坚持绝对的准时和最后期限的计划者,会把氛围弄得十分紧张。

你能够做什么呢・在与计划者打交道时,即兴选择者应该努力遵守时间。对于计划者而言,时间很重要。他们不喜欢中途被打断、取消日程和超过截止日期。・计划者应该提醒自己,如果即兴选择者迟到了,他们不是故意这么没心没肺的,他们只是不那么重视时间。对于不是非常重要的截止日期,计划者要灵活和放松些。

发展进程

即兴选择者可能在项目完成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兴趣热情,留下计划者因为“被浪费掉的时间”而愤懑沮丧。有的时候,一个计划者决定做得太快,由此产生错误的决定,会令即兴选择者郁闷,因为他们要和错误决定带来的糟糕后果“干耗”。即兴选择者不喜欢例行程序,但他们在懈怠的状态中却可能突然迸发出力量。即兴选择者明显的不作为和最后期限的逼近让计划者绝望紧张,而不断地强调“我们的进度,我们的进度”的计划者,则会让即兴选择者倍感压力。

你能够做什么呢・计划者可能需要对即兴选择者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给出反馈,让他们一直受到鼓励。・即兴选择者应该考虑定期通报最新进展:“我现在做到这里了。”让计划者放心,项目会如期完成。・在会议之后给即兴选择者分配“行动清单”,不过,在完成的方法上,给他们一些选择的余地。・如果你是一个计划者,在调配你自己和他人之前,应该与即兴选择者讨论预期的计划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计划者可以给即兴选择者一些时间考虑各种可能,但要确定一个最后期限。・设置10%的弹性时间,为一项任务或项目预留额外的时间。这期间监督即兴选择者的工作进度,但私下里,计划者自己另有一个最后期限,要比给即兴选择者的稍晚一些。

休闲玩乐

对于即兴选择者而言,计划者无聊又死板,因为他们经常把工作放在玩乐之前。

你能够做什么呢・即兴选择者应该尊重计划者的“工作至上”,但是,可以时不时地制造更多欢乐来调节一下氛围。・即兴选择者应该确保计划者没有封堵了太多的“开心一刻”。虽然计划者不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做好玩的事儿的人,但仍然可以温柔地鼓励他们。

冲突

计划者可能会敦促迅速决定或解决冲突,而即兴选择者更愿意暂缓搁置。面对彼此时,两者都会感到挫败。

你能够做什么呢・即兴选择者需要打消计划者的顾虑,让他们相信冲突会得到解决。・计划者可以要求得到这样的保证:“好吧,我们不必现在就弄明白这个问题,可我需要你保证我们会在周五重新讨论。”・虽然感到不舒服,但计划者需要忍受更多的模糊混沌与不确定性。4 思考者与感觉者阿丽莎是极端的感觉者,而大卫是极端的思考者。这种差异在他们之间引发了一些问题。当他们不能就某事达成一致时,大卫会觉得挫败,因为他觉得阿丽莎完全没有逻辑。阿丽莎会越来越生气,因为她无法让大卫明白,除了逻辑之外,还有其他做出决定的方法。而与阿丽莎在第一次婚姻中生下的儿子保罗有关的事,经常导致阿丽莎和大卫都怒气冲冲的。大卫认为现在已经19岁的保罗从阿丽莎这里索取得太多了。保罗在另外一个州上大学。不像大卫自己的两个孩子,保罗业余时间从不去做兼职。他不断打电话向妈妈要钱,如果遇到问题或危机,他希望妈妈为他放下一切,更改计划。阿丽莎通常会满足保罗的愿望,这让大卫非常生气。他觉得这样做不能帮助保罗成长进而学会承担责任。他也生气保罗不尊重阿丽莎有过上自己生活的权利。然而,阿丽莎意识到了保罗不够独立,他比别人需要更多的支持,她还察觉到,如果她不支持保罗,保罗很可能会辍学。而且他的成绩不好,与同学相处得也不好。阿丽莎和大卫两人为此爆发了激烈的争执。阿丽莎称大卫“冷血”“太强硬”,大卫说阿丽莎如果不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将会毁了她自己的儿子。最终,在多次令人怒火冲天、精疲力竭的冲突之后,他们向咨询师寻求帮助。想要解决这个威胁到他们婚姻关系的问题,所需时间不是很长,仅仅去了三次,在意识到两种视角都是合理的、无分对错之后,他们取得了和解。阿丽莎承认,在为保罗设置一些可以期待什么和不可以期待什么的界限时,大卫提供了很多帮助。大卫也接受了阿丽莎对这件事的“情感”解读可能是有道理的。与他和他自己的孩子相比,保罗确实需要阿丽莎更多的支持。“思考者”做出决定一般都是理性客观的;而“感觉者”一般是以个人的方式、以价值观为导向做出决定。

这里的“思考者”与“感觉者”比较简单。只有少部分人是极端或“肆意的”思考者或感觉者,但许多人是一半一半。没有人是非此即彼的,你身上的其他特征会改变你的人格类型。

思考者与感觉者之间没有谁比谁更好。这两种看待情境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无疑是两者的结合。“思考者”不等于是迟钝或无情的。思考者通常和感觉者一样温暖、体贴、敏锐。但是,在需要做出决定时,他们更喜欢运用逻辑。与他们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牵涉其中的其他人可能会有的感受相比,他们更侧重事实、理性的隐含意义以及行为背后的逻辑。“感觉者”并不意味着无视逻辑。感觉者一样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只是在做出决定时主要关注情绪反应和个人的价值观。他们更重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这种情境如何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感受。

随着人们生活经历的增多,他们在面对这个世界时会更努力平衡情绪与逻辑。虽然,有的时候,人们需要提醒才能想起这种平衡,特别是在家庭和婚恋关系中。

有关这个类型维度的研究表明,通常思考者与感觉者会结成伴侣,很可能是为了获得平衡。在婚恋世界中,男人往往会发现,跟具有思考者人格特质或兼具两者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更幸福融洽,而女人则跟感觉者或兼具两者的男人更容易天长地久。思考者“思考者”的特征:・常常以某种情境或观点中的事实或逻辑作为参考,不怎么谈论感受・认为公正诚实的批评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可以接受的过程。他们面对冲突时毫不退缩・直言不讳,关注他们所认定的“真相”,把真相看得比圆融练达更重要・非常重视公平与公正・看起来冷酷迟钝,可能无意中伤害到他人的感情・如果“规则”被违背,就会感到不安愤怒,因为规则代表着逻辑秩序・享受“辩论”的过程,更多地将其看作思考练习,而非争执・会假定别人了解他们的欣赏和敬意,因为“根本不用说嘛”。同样地,他们也不会说“我爱你”“你看上去棒极了”或者“你做得好”,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能够看到瑕疵,愿意批评・希望得到公平对待感觉者“感觉者”有如下特征:・更重视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凭心做出决定・更关心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努力以局内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意味着努力共情・不喜欢告诉他人不愉快的事实,因此发现自己很难与人对峙或开除他人・喜欢讨得他人的欢心・相信如果人们知道你理解了他们的感受,他们会做得更好・想象他人的感情受伤,因为如果易地而处,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受伤・希望被友好地对待・往往回避冲突、批评和对抗看向光明的一面潜在问题与处理方法

你要明白,你面临的只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你们的交流方式出了问题。要尊重差异,不要将之视为缺陷。如果你是一个思考者,要明白,在任何争论或决定中,情感视角都应有一席之地。承认两种方法的正确性;保持开放心态,不要做出错误判断。

在某些可预见的领域,思考者与感觉者也许会产生矛盾。下面列出一些这样的领域,并就如何应对给出一些建议。

沟通交流

思考者不谈论感情。在感觉者眼中,思考者看上去冷酷无情;而在思考者看来,感觉者似乎完全没有逻辑,太过感情用事。

你能够做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感觉者,请注意自己的措辞。提醒自己,思考者对逻辑的关注可能让人产生误解,但事实上,他们对正在讨论的问题也有深刻的感受。倾听思考者的话语,在其中寻找隐含的情感。当你直接询问他们的感受时,比如:“你个人对这件事是怎么想的?”经常会得到不同的回应。思考者不是非要故意克制自己的感受,他只是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讨论自己的反应。・感觉者应该运用更多的事实和因果解释,以情境中的逻辑与事实为参考,同时提醒思考者有其他看待问题的方法。例如,你可以说:“是的,我知道我说的话有时前后矛盾,但是,感受也很重要啊。”・思考者应该关注谈话中传达的情绪。

解决冲突与问题

感觉者可能关注情绪太多,而思考者关注情绪太少,彼此都觉得对方无法沟通,在以“错误”的方法处理问题。

你能够做什么呢

・预判。如果你的伴侣跟你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你得注意你们之间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比如说,在管教孩子或金钱问题上你们会有分歧。在职场中,要预计到可能会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在工会、管理风格、员工友谊、理想主义、晋升和工资等问题上发生争执。

・思考者希望客观地讨论问题,为实施解决方案制订战略计划。因此,感觉者需要接受这种看待事情的方法,承认它同样正确:“是的,你所说的在许多方面非常有道理,但这件事还有另外一面。”

・感觉者应该尊重思考者的想法,但要指出还有一个情感视角,坚定地表明情感视角和逻辑视角的重要性。不要退让,即使思考者努力劝说你相信逻辑才是唯一的方法。

・思考者要接受,某些时候,以情感和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决定更有效,虽然它们不那么符合逻辑。要学会在这些问题上做出让步。

・思考者应该停一下,听听情感的声音,不要急匆匆地去解决问题。要圆融练达,问一问:“关于……你有什么感觉?”,而不是说:“关于……你是怎么想的?”首先,肯定感受,这意味着你听到并认可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责怪他们感情用事。例如,你可以说:“是的,我知道上次去那里碰到的事情让你生气了。”

・思考者一般不畏惧对抗,而感觉者为了维持和睦,往往对此避之不及。两者都需要往中间走一步——感觉者应该准备好直面冲突,而思考者应该理解,不是每件事都需要针尖对麦芒。

敏锐体察

思考者常常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还不知道为什么。(“那你为什么不高兴了?如果你那么说的话,我根本就不会生气。”)他们直来直去,关注“真相”,总是没个轻重。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批评、挑错儿,在给出负面评论时,忘记用正面评论去平衡。

你能够做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思考者,说话时就要更多地运用正面词汇,减少负面词汇。・思考者享受辩论的过程,很有“逻辑战斗力”。如果你是思考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记得这句话:“比起成为正确的那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思考者不那么愿意说出赞美或欣赏的话,而感觉者却最需要这些话。・在思考者眼里,如果你们在一起合作愉快,那么就代表他认可了你的投入和付出。既然他已经看到了,你为什么还需要别人告诉你呢?这不合逻辑啊。同样,他们通常也不会对伴侣说“我爱你”“我感谢你特别的付出”或“你看起来真美”之类的话。他们反而会说:“你为什么没有意识到我爱你,我也觉得你很有魅力呢?我不是还在这儿吗,是不是啊?”但感觉者却可能认定思考者根本不在乎。感觉者要直接去问他们,如果他们竖起藩篱,感觉者可以说:“是的,我知道我可能有一点儿缺乏安全感,但我想知道你的感觉/我是否看上去很美……”PART 2 令人抓狂的人格类型5 消极型人格我们40多岁的邻居在当地是有名的“怨妇”。同一条街上的邻居来来去去,但她在这里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她写信给当地报纸,投诉在她家前院“干好事”的狗。她频繁地打电话给市长办公室,要求他们带走流浪动物。当对面家的孩子提前告诉她,他们要举行的学期末派对将在半夜一点钟结束时,派对还没开始她就向每个人抱怨,在派对当晚,她打了三次电话控诉噪音太大。每天,她去当地的商店拿报纸,都对那里的顾客和店主说整个社区有多么破败不堪。她迎接新住户的礼物是简要介绍一下这里每位居民的缺点。比如说,他们不把垃圾桶收回去,允许他们的狗到处乱逛,栅栏早就应该粉刷了,等等。她志愿组织起社区联防,监视一切。邻居们开始会体谅地说“她很孤单”“只是喜欢讲闲话而已”。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接二连三的消极评论让他们受不住了。如果见到她派发社区联防宣传册,他们宁愿绕路。虽然承认“联防”是个好主意,可他们希望她不要一直批评邻居。家人不再来看望她,她控诉说家人都变得自私自利,不顾及她的感受。事实是,他们不喜欢和她在一起,因为她的谈话和关注点总是消极的,永远在抱怨。她总是让家人觉得他们从来没做对过什么事,即使在他们做对了的时候!

谁能拍着胸脯说自己从来没有毒舌、挖苦、批评或抱怨过?我们都有过。但是,当这种消极行为的频率和密度变成一种行为模式的时候,就会让人头疼了。典型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批评、挑刺儿、悲观、毒舌、毁人声誉或贬低奚落别人,那么别人会认为他自带消极模式。通常情况下,在很多场合,他对许多人都是这样的,这主要是因为他缺乏自尊和理性的思维。

人们总是对消极的人敬而远之,而消极的人也会发现自己难和什么人交好。与这样的人相处起来让人很疲惫,无论是对于组织还是个人而言,在许多方面,他们都极具破坏性。首先,消极的人喜欢贬低别人,其他人意识到之后会尽量避免与之共事。其次,消极是传染的,如果你与消极的人关系很近,你也将变得消极,然后开始不喜欢自己;或者你不屈不挠地假装积极、盲目乐观,以对抗他们的消极,这会让你神经紧绷。第三,消极的人不仅对自己的生活过于苛责,他们也会用这种态度审视你的生活。在他们周围,你会觉得不安全,害怕自己犯错或显露出弱点,因为一旦他们发现你的错误或弱点,就会广而告之,或者记录下来,留待日后使用。他们怎么对待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当消极言行成为一种模式时,他们会做出如下这些事情:(1)指名道姓、羞辱或责备

在谈论某人或直接与某人对话时,消极的人会直呼其名,还会奚落、侮辱他人,使用贬低的词汇。例如,“约翰真抠门”或者“你永远正确,是不是啊,吉尔?”

如果他人犯了错,甚至在没有犯错时,消极的人都试图让他感到羞愧。比如,“你真的意识到了那对预算的影响?”“在说出你都做了些什么之后,你怎么还能心安理得地原谅你自己?”当然,他们的“羞辱”战术通常要比这巧妙得多。

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们就会推卸责任。在某件事确实是,或本应该是“你的错误”时,他们会确保你和其他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总是非常擅长把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怪到你头上。(2)夸大“消极”

他们会把一个消极的事实放大。例如,如果看到你有一天上班迟到(即使你也许已经参加完一个早餐会议),他们会念叨“你经常上班迟到”。

他们从怀疑直接跳到结论。比如,塔米怀疑她的上司和另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可能有婚外情。她曾经见过他们在周六早上一起喝咖啡,但在对别人说起时,就变成了“他们有一腿”。

他们夸大“消极”或鼓吹任何坏消息,使之听起来更加戏剧化。(3)传播不利于他人的谣言和内情

他们小声而神秘兮兮地说:“当然,你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是吗?”而且,他们会确保对每个人都说上不止一次。

他们从不保守秘密,也不会对同事忠诚。(4)“看到末日然后忧郁”

他们一心只想什么事都可能出错,假定最糟糕的事情必然发生,然后一遍一遍地描述。他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这事儿没准就会……”(5)“背后说人,搬弄是非”

他们恶劣地评论他人及其动机。他们的话当中可能包含一些事实,但他们总是用轻蔑的语气说出来,为的是毁掉目标人物的名声或者让人们对目标人物产生负面印象。(6)满腹牢骚

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抱怨个不停。一旦找到令人不快或生气的地方,他们就盯住不放,然后宣泄他们的郁闷和苛责。(7)“瑕疵自动监测仪”

如果有错误或瑕疵,他们一定会发现。例如,在年度报告中,照片下面的名字是错的,他们会注意到。如果你忘记做某件事,他们会喋喋不休,却只字不提你已经完成了多少。

他们的前提假设是:“关注错误和瑕疵是最有趣的,在别人的生活中找到错误和瑕疵,就可以打败他们,让自己感觉高高在上。”(8)“像烈士一样悲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