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产业集群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3 14:46:20

点击下载

作者:安丰春,徐彬,杨玉玲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多重产业集群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

多重产业集群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试读:

前言

大庆油田在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石油的战略价值更加重要,因此大庆市在中国石油工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经过40多年的开发,大庆油田面临资源萎缩,产量下滑的窘境,如何实现大庆老石油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大庆石油人面前的一个巨大课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会给中国其他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与参照。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型,从成功的经验分析,进行产业集群创导,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庆老石油基地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调查,在分析世界进入产业革命新时期的大背景情况下,对中国石油城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论证了产业集群创新对中国老石油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重产业集群理论,并建立了多重产业集群的结构学和经济学理论模型,论述了多重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以产业集群动力核为核心,利用产业集群孵化器形成集群体,并辐射相关产业,最终形成大规模的集群联盟体。

本文就产业集群几个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1)产业集群的“多重孵化”理论。对集群孵化器的组织和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重集群孵化器的动力要素和动力模型。(2)产业集群的多重创新集成理论。通过研究得出:产业集群不但是创新模式的创新,而且还是一个包含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动力创新、科技创新以及知识传播机制创新等的多重创新集成。(3)产业集群的多重竞争理论。产业集群是整体竞争、行业内竞争以及企业间竞争的集成,以集群跨国竞争为突破方式而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实现集群竞争力的提升。(4)产业集群“资源—经济—生态”多重持续仿真理论。建立了区域的“资源—经济—生态”的仿真模型。

笔者通过产业集群理论的认识和发展研究,在分析大庆老石油基地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原理,提出大庆多重产业集群体总体规划及设计、大庆产业集群体发展战略、大庆产业集群体跨国竞争战略,并重点阐述了大庆油田建设原创集群竞争体的战略措施:发展、集成并创新油田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基于已有成果,以气态能源主体产业更新换代为突破口,实现大庆老石油基地的主体产业更新;以现有科技体系为后盾,全面建设大庆老石油基地的科技产业化输出体系,引导和建设信息咨询产业,同时健全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融资机制,实现大庆产业集群体跨国竞争。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主张以油田现有基础为依托,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从而最终实现产业集群的建设,实现老石油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大庆油田工作、学习、生活了16年,对有着英雄历史的大庆市具有深厚的感情,对大庆的未来发展比较关注,因为参与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大庆老石油基地创新体系研究》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源战略研究》的研究,对老石油基地的改造积累了一些认识,在其博士生导师——葛家理教授的鼓励下,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在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出版。在此,谨向葛家理教授对本人在研究工作和求学期间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引用了很多专家和作者的资料或观点、参考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尽量列明出处,但因为水平限制和注意不够,可能有遗漏之处,敬请谅解!在此谨对所有参与工作,以及被引用观点的研究者表示感谢。限于水平,书中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作者2006年4月第一章 世界进入智力产业革命新时期第一节 世界进入智力经济新时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物力资源时代、资本资源时代和智力资源时代。

物力资源时代。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 自然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起源时期的资源是食物、土地,直到19世纪初,国家之间争夺的也主要是土地、矿产资源等物力资源,争夺的手段是占领、战争等方式。

资本资源时代。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除了生产之外,流通、交换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物力资源受到“地租”级差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工业依赖于新的资本投入,资本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类社会争夺的除了资源之外,更深入市场、金融等领域,使用的方式不再血腥,也不再赤裸裸,但激烈程度、危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智力资源时代。在资讯(科技)时代,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和智力资源,可以大大提高投资回报率,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而智力资源除了知识、信息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人的创造力,是人脑根据所拥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创造,人类能够整合物力资源、资本,从而获得更高的产出。物力资源时代落后,可能因为发现新的矿产、新的资源,并在获得资本之后取得一定的后发优势,而智力的竞争,隐蔽性更强,在竞争中的失利者与胜利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目前,全球正处于资本资源时代向智力资源时代转型时期,中国必须抓住机遇,才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在资本资源时代,世界最发达的7个国家(称为“七国集团”)把持着世界重要的经济命脉,其余的国家要么依附在其周围,得以发展;要么被边缘化,坐视其资源、资本被源源不断地掠夺走,而自己国家却处于贫困之中。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这3个时代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如图1-1所示,是递推关系,这就是说:新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旧时代的完全消亡,在旧时代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在新时代将处于从属地位,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多元并存的过渡历史时期。图1-1 各发展阶段对各类资源利用的效益图

对应着上面3个社会时代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跨越了3个阶段(见图1-2)。图1-2 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一、农业经济阶段

生产要素相对简单,只要扩大生产规模,铺开新的摊子,就能获得收益,并得到发展。典型的就是农业,开荒之后,种1~2年作物,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只好继续开荒。虽然有收成,但留下了大批荒地,占有土地越多,收益就越有保障。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王朝更替与兴衰,大都是由于土地所有权变更而引起的。这个时代占有资源规模是制胜之道,规模经济成为经济驱动力,“扩大规模”是经济活动的竞争点。总之,这是一个以“规模取胜”的时代。二、工业经济阶段

传统经济专家普遍认为:工业经济资源的稀缺、不可再生和“地租级差”,需要大量新资本的投入。小农经济已经被淘汰出历史的舞台,国家缺少资本,其资源将无法被有效利用,只能作为初级品输入到资本强国手中。被加工后的产品又会以百倍的价格卖给资本弱国,使资本强国获得巨额利润。强国越强,弱国越弱。因此,如何投入资本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成为新的驱动力。“利润”就是新的竞争点,这是“利润取胜”的时代。三、智力经济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高新技术取胜时代。各国、各地区和各公司的取胜,已取决于其驾驭和创新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品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即使公司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在价格低、人员少、技术障碍大的环境下,规模取胜和成本取胜的战略,已难以奏效。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高新技术。正如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所述:谁能适应潮流,尽快占领高新技术前沿阵地,谁就能抢先“摘取挂得最低的苹果”。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智力资源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简称为“智力经济”时代)。第二节 智力产业基本概念一、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指同类性质的生产和服务企业集合总称。按照现代产业概念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力生产产业,另一类是智力生产产业。二、“双元产业”观念

21世纪新时代的特征是出现了8大双元经济要素:双元资源、双元劳动、双元技术、双元产业、双元商品、双元资本、双元价值体系和双元经济体系。在这8大双元要素中,又以双元资源(物力资源及智力资源)及双元产业(物力产业及智力产业)和双元劳动理论是最重要的,这是由于:第一个是智力经济时代的资源源头,第二个是智力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果,而第三个是对当代社会制度的理论分析。只有智力产业的出现和不断取得经济规模时,才能改变“物力型经济”的一统天下。在物力资源经济社会阶段,本身也有两种资源,两种技术,甚至于也存在着两种潜在生产力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只把电脑、网络当成一种制造产品的工具,只把智能优化技术当成决策的方法,而不是以形成“智力产业”为目的的话,就不能形成为经济的推动力,从而促进智力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三、两种产业转化过程

物力生产和智力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是按着下面7个顺序转化的(见表1-1),即物力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化,物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化,物力型技术向智力型技术转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按这7个顺序转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以智力为主导的社会结构。这种转化既反映出两种产业化的进程模式及内容,又反映了两种产业化过程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实际上某些知识的创造,新技术的产生,无论在物力资源时代还是智力资源时代,都没有中断过。但是,直到智力资源时代,智力创造才被社会广泛认可,非理性的知识才会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创造,而不是成为权贵的休闲玩偶。四、两种产业结构模式

智力产业的出现,是20世纪末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将产业结构分为3个层次(即农业、工业和传统的服务业),而自1977年以来,美国马克波拉特(Mark Parrot)等人出版的《信息经济》一书中,将信息产业列为第四产业。中国学者张守一又提出第五产业是“知识产业”,金周英教授更提出第六产业是“生命产业”的观点。这些学者都是阐述了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研究现代产业结构,由于智力产业的出现,不再只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增加,而是表现为结构性质的变化,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物力产业的纵向层次结构向智力产业的横向网络结构变化,见表1-1、表1-2及图1-3(a、 b)。表1-1 两种产业转化顺序表表1-2 双元产业结构组成表图1-3a 传统产业层次结构图1-3b 现代双元产业网络结构

另一方面,现代产业结构模式特点又是开放的、互动的、不断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物本化结构”到“人本化结构”的进化过程,它包括3点:(1)目的产业:从维持人类的生活为目的产业向以延长人类生命为目的产业的进化。(2)条件产业:从制造物力工具产业向制造智力人体延伸工具产业的进化。(3)环境产业:从提供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基于物力服务产业向为人类物质及精神生活双元服务的智力服务业。

在演变发展的同时,物力产业与智力产业还同时存在互相推动形成开放、互动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发展的一种形式会形成产业集群,而以智力产业为主,对资源进行改造从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则成为多重智力产业集群。五、多重智力产业集群新模式

多重智力产业集群是指以智力产业为核心,多种类型的智力产业在同一个区域内耦合发展(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北京的中关村等区域),最终形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智力产业的集群体。除了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之外,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以及第六产业(生命产业)等将综合在一起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区域性的智力产业集群新模式。

随着智力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形成智力产业的多重产业集群。这种多重智力产业集群将是物力产业和智力产业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第三节 智力产业化趋势

无论是农耕梭织的农业经济时代,还是蒸汽机车的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经济都有特定的产业支柱。那么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又有哪些产业成为智力经济的支柱呢?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支柱产业都必然以高科技为核心。一、高科技产业是智力产业的基础

在今天的新技术革命时代,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高技术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在对物质结构、生命本质、宇宙起源、智力形成的奥秘等科学前沿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取尖端科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开发了新技术。在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探索中,开发了新能源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科学技术;在对生命的本质和演化的探索中,开发了生命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中,开发了环境科学技术;为探索宇宙而发展了空间科学技术;在对人类智力探索的过程中,又发展了信息科学技术和软科学技术等。以这些技术为主导的相关产业如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空间技术产业、环境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成为智力经济的支柱,它们将逐渐膨胀和扩大,带动整个时代的发展。二、智力产业更新加速

目前在世界上“高科技”的概念,已经国际规范化,是特指的,不是比自己以前层次高的科技就是“高技术”,也不是全国最新的技术就是“高技术”,而是以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高新技术。和以前不同,高科技的分类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为标准。如信息科学就是要加大、加快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光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科学都为这一目的服务。同时和以前的科学不同,从科学到技术的周期大大缩短。1831年,从发电机原理出现到1872年发电机发明,用了41年的时间,跨了两代人,无法在一代人手中实现;而从1974年提出无线移动通信的原理,到1978年出现无线电话机只用了4年时间,因此科学技术在短期内直接产业化并在全世界普及已成为现实。

因此,当今时代的“高科技”,更多的是指能够产业化,能够应用于服务人类的生活,而不是“评奖之后束之高阁”,更不是“奇技淫巧”。高科技产业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的发展速度,必然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而现有的一些高科技的产业集群,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政府的支持,研究机构、大学等的残余也成为高科技产业化与腾飞的物质保障。三、智力产业广泛渗透

由于高科技具有如此多的特性,如: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这和传统科学自销在学院象牙塔中完全不同,它将直接而迅速地向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广泛渗透,改变了人们观念、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智力产业的渗透还在于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这种改造,又是传统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式和唯一的基础,包括传统的采矿业,也包括科技含量极高的石油行业。四、智力产业向软性转化

工业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更重要的是利用智力产业对制造业的改革、革新与改造。智力经济时代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服务产业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以至“数字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成为智力经济时代的新特点。智力经济的推动力量,是电子和信息革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化信息革命。随着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虚拟技术、显示技术、自动翻译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趋势,再一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数字化是技术特征,网络化是实施途径,信息化是要达到的目的或得到的结果。信息化导致制造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过去的手工制造、机械化制造、自动化制造,发展到信息化制造。信息化制造出现“无人车间”,智力资源将跃居人力、土地和资本之上,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五、智力产业促进重新就业的文明革命

智力经济不是以稀缺资源为主要依托,而是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它通过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并开发出新资源,由此导致大批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从而触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六、智力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智力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作为智力产业代表的科技创新已经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能够完成的任务了。科技创新也不再是针对某一类型技术的创新,而是对所有已知技术的综合创新和发展,尤其是以系统工程、控制论以及信息论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智力产业的发展逐渐的集群化,例如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智力产业集群化的典型区域。第四节 智力时代新型产业革命一、“智力时代的新文明革命”正在启动

目前,世界正从以体力劳动、生产工业品为主的传统工业社会,向依靠智力、以处理信息、运用知识为主的智力经济时代转变。一方面知识密集的新产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部门经过改造、知识含量大幅度提高,直接从事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大大减少,而从事智力生产和传播的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西方社会一场日益引人关注的就业领域的变动,这一变动的特点是大量传统就业领域的“缩小”,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加速升级换代,大批劳动力需要重新就业,智力时代的新文明革命正在开始崛起。

智力时代最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更进一步说,是人进行智力创造的能力。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人只要拥有智力创造的能力,就有了进行创业的机会,而不一定依赖于对物力资源的占有。因此,智力时代的革命启动后,必须要注意到3个冲击,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获得改革的利益。二、世界新文明革命的3个冲击波

1.科技强烈冲击“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殿堂

拥有创造力的人才资源是智力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教育,历来是传播、扩散、应用、创新知识的重要基础。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智力资本。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处于物力资源时代,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处于智力资源时代,教育或者说“知识和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这种改变既是对教育的冲击,又指明了教育在智力产业中的作用,即教育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或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教育”应该如何改造、发展和创新?

2.智力产业强烈冲击传统的物力产业结构改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语言识别技术、虚拟技术、可视化技术、自动翻译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革命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趋势,再一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见图1-4)。数字化是技术特征,网络化是实施途径,信息化是要达到的目的或得到的结果。信息化导致制造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过去的手工制造、机械化制造、自动化制造,发展到信息化制造。信息化制造催生了“车间无人化”,多数人用多数时间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知识将跃居人力、土地和资本之上,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图1-4 智力产业推动物力产业结构改造

智力经济不是以衡量物力资源为主要依托,而是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它通过智力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并开发出新型资源,由此导致了大批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时代正从以体力劳动、生产工业品为主的传统工业社会,向依靠智力资源的经济时代转变。一方面知识密集的新产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部门经过改造,知识含量大幅度提高,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依靠从事智力生产和传播的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西方社会一场日益引人关注的产业领域的变动。这一变动的特点是大量传统就业领域“缩小”,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加速升级换代,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关人类重新就业的文明革命。

3.脑力劳动冲击体力劳动就业的重组

随着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力经济时代的转变,就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与更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以智力密集型为特征的新经济过程发源于1956年,当年美国社会劳动者中的白领工人总数已经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据法国学者高兹的统计,在1975年到1986年的11年间,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业工作已在几个欧洲国家消失。又据美国《民族周刊》报道,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现有的1.24亿个工作中有0.9亿个将被自动化系统所代替。在这场跨世纪的劳动革命中,尤其是在制造业、电脑、机器人、电信设备与其他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取代人的位置。在21世纪的前25年里,装配线上的蓝领工人将几乎消失。美国学者乔治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蓝领工人将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0%缩减到10%,甚至更少。同时由于办公的自动化,非专业白领工人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0%减少到20%~30%(见图1-5)。其余的60%~70%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知识型人员组成,包括教授、经理人员、科学家、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掌握技术的制造人员等。但这种转变也为智力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为智力创造奠定了广泛的人力资源基础。图1-5 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三、智力化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智力化产业正在向集群化发展,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主要原因是集群具有如下几种优势:(1)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并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产业集群现象相对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3)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以上的3种优势更能作用于智力产业,作为智力的载体——具有高新技术的人才的自由流动,能够为区域内智力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而且,智力的载体在集群中活动,使得知识可以更迅捷的传播,可有效地被创造,也是智力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一。四、多重产业集群展望

产业集群,从其发展历史来说,也经历着从资源、资本到智力的过程。最初的产业集群是以物力生产产品为主的集群,如意大利的制鞋业集群,中国佛山等地的陶瓷业集群,或者中国浙江的服装、灯饰等集群。这些集群中,有的因为重视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得以继续发展,并发扬光大;有的因为内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集群萎缩、未老先衰或者消亡。而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形成的产业集群,虽然在形成知识方面有其偶然性,但形成之后,发展速度比较快,质量也比较高,如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集群的发展方向也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产业集群,而是以智力产业为核心,形成多重的产业集群,这从目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强。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工业有很大可能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在进行产业发展时,一定要以多重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国老石油基地进行改造,从而实现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产业改革新时期第一节 中国石油企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一、中国石油企业体制改革历程

中国石油企业体制改革经历了4个主要的阶段,从最初的政府化管理成功的过渡到企业化管理,然后进行自主化经营,目前已进入全球化竞争的阶段。

最初,中国的石油工业属于“石油师+会战”模式,其间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名称的转换,但这时候明显属于政府控制阶段,无论是生产指标还是销售方向,都是政府的意志在起作用。

1982—1983年,中国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开始了政府直接经营向委托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

1988年石油工业部被撤销,形成了五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管陆上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石油化工总分司主管下游业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进行海上石油的勘探、开发与相关下游业务;新星石油公司主营石油勘探与开发业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竞争(但实力太悬殊);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拥有石油及其产品的一切进出口权。

到1998年,国家按各公司的地域、业务,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为上下游一体化的两大集团油气公司,剥离了两公司的行政职能。

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重组,独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国石油),于2000年4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功,踏上了中国石油企业全球化的征程。

中国石油企业进入了全球化竞争阶段,下一步目标是实现公司的信息化,将信息在全公司范围内迅速共享,以节约学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石油公司的改革,其目标是实现公司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二、改制后石油公司成为国家经济支柱

中国上市的3大石油公司中,2001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营业收入进入世界500强,分别列68位和83位。3大石油公司近年利润见表2-1。表2-1  3大石油公司利润表(亿元)注:指指3大石油公司上市部分。三、巨型石油公司是国家面对世界能源竞争的主体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原油产量居世界第4位;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居世界第3位;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居世界第4位。这说明,中国石油公司已具有和世界其他大的石油公司竞争的资本,能够代表国家参与世界能源竞争。表2-2 世界石油企业排位表(1998年)四、巨型石油公司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器

中国国企改革达到“基本解困”,中央决策以20家国企作为突击队,实现现代化、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使中国国营支柱产业从“内部治理”走向“外部进攻”,中国3大石油公司均在突击队之列。这些企业的成功改革,将会为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大大加快中国国企改革的步伐,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率。五、中国巨型石油公司已走向全球化经营

目前,中国石油公司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分别在苏丹、中亚、两伊以及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等国,这表明中国石油公司已经初步走向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经营,中国石油工业已经进入新的产业革命时期(见图2-1)。图2-1 中国境外经营的油田分布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选择一、实施海外资本运营、进入国际石油领域

加强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积极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体系,降低经营风险,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实现由国内单纯的“油气生产者”向具有复合功能的跨国“油气供应商”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核心是要强化与国际化经营战略相适应的资本运营能力。

在实施海外资本运营战略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到国际石油资本的大规模重组对中国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近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导致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加大了国际资本运营的难度;另一方面,到2007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5年过渡期将结束,国际大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将凭借自身技术、装备和管理优势,全面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对国内石油公司构成威胁。二、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的战略,减少大国单边主义的影响

“走出去”是指:一是广开国际市场货源,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保证中国原油进口的稳定供应,将产油国的政治风波及地区冲突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干扰及影响降到最低,这是中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要渠道。二是大力鼓励中国石油公司遵循国际石油行业资本运作规律,到国外进行石油开发。尽管海外份额油所占的比重不会超过直接进口,但对于提高中国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自主性很重要。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这对石油生产者、供应者、消费者规避风险都有好处,最主要的目的是参与国际石油定价游戏,为中国取得石油价格制定的权利。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竞争的同时,也要适度采取“请进来”的策略,与世界跨国石油企业合作,方式之一为建立三方合资炼厂,即发达国家出技术,中东产油国出原油,中方出市场,通过三方面利益紧密联系,可以取得“三赢”。方式之二为开放终端市场,一方面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合作构筑利益共同体,在具有足够利益、利害的条件下,可能使这些合作者在中国的石油供应出现危机时,运用自身政治、经济的影响,从国际范围调动其资源保证中国的石油供给。同时,由于合作而使相互间加深的了解和信任,也可以避免出现误会,对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三、发展多元化的海外石油生产和供应体系,努力实现渠道多样化

1.跨国选区的多元化

除了巩固目前中国在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取得的成绩之外,作为新加入国际竞争的石油需求大国,应鼓励石油公司加快进入西非地区的国际竞争中。2005年韩国在尼日利亚获得了两个区块的成功投标,中国利用政治优势,积极扩大跨国共享区域。

2.石油贸易及运输方式的多元化

目前,中国80%的进口石油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而该海峡的石油运输已经接近饱和,并且也处于非友好国家的控制之下,未来要扩大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更多地从中亚地区,利用中哈石油管道进口石油,使进口来源多元化、运输方式多样化。还要进一步和俄罗斯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印度洋布置中国的桥头堡,如与东南亚的缅甸合作,建设中缅油气管道,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中巴油气运输线

3.进口方式的多样化

本文进口方式的多样化是指中国进口石油的方式,如期货、现货、长期合同等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同是石油进口国的国家组成合作团体,如与印度合作组成南亚联合体,也可以与日本、韩国合作形成东北亚石油合作体。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由于石油安全问题已不再是单一国家内部事务,建立稳定、安全的石油供应体系是所有国家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及有影响的大国,可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样化手段构筑中国乃至影响全球的石油安全体系。四、加快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

目前,中国石油和成品油库存水平很低,而且主要是用于生产经营的日常库存。战略石油储备尚属空白,应对进口石油中断能力极其脆弱。因此,尽快推进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是确保石油安全的有效方式之一。进口石油加工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以外,要建立和增加相应的额外储备,建设商业储备体系,从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可作为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

通过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可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抑制石油价格上升,避免由于政治性石油供应中断而造成的社会恐慌及石油危机。五、在积极开源的同时,重视节流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中国既是油气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十分严重的国家。2003年,中国GDP增长9.1%,占世界GDP增长总量的4%;钢材消耗2.6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3 ;水泥消耗8.2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2;能源消耗(含石油) 占世界总消耗量30%。另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增长1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法国的7倍,日本的14倍。由此可看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之低、浪费之严重。因此,必须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节能型经济体系,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六、单一石油企业向智力型多重产业集群基地化迈进

目前,中国的石油企业,主要是以大型石油公司为主,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大石油公司下属许多地区公司。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比较大型的石油地区分公司所在的城市,都是依托这些石油公司建立起来的,例如大庆油田所在的大庆市,新疆油田所在的克拉玛依市。 目前这些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以石油企业为依托,逐渐实现企业转型,实现依赖单一企业向多重智力产业集群基地的转变。

产业集群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它并不是单纯的产业链,也不是某一个工业园区,更不是单一的大企业。“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竞争性配套与合作,它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网络和产业链,企业空间高度集聚并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所以,目前中国的石油城市都已开始进行产业集群建设,并向多重产业集群基地化建设方向发展,把“拓宽资源开发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就是指在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快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次,“拉长资源产业链条”,就是指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

石油城市一般可以沿着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链条延伸。比如,美国著名的石油城市休斯敦,在开发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炼油、石化工业,使其在石油开采萎缩后成为一个重要经济支柱。中国著名的石油城市,如大庆市、克拉玛依市、盘锦市等,也都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了炼油、石化工业。

资源型城市在一定时期内,一方面要继续依靠资源性产业,另一方面又必须拓宽资源利用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但是,这并不是石油城市最终的发展目标,而是要更进一步发展智力产业,向智力产业集群基地化迈进。众所周知,美国的休斯敦曾经是一座著名的石油城市,现在则成了著名的航天城。出现这一重大转变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在休斯敦布点了宇航中心,随之带动了为它服务的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门类涉及电子、仪表、精密机械等行业。德国的鲁尔区石化工业也是由于国家建立了一条从鹿特丹及威廉港通往鲁尔区的输油管而发展起来。 日本的九州地区,原为传统的煤炭产区,现已转换成日本新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区。这种转变是因为日本政府在规划时将其定位为新的高技术产业区,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推动。中国有少量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也是需要国家或所在的省份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在国家的支持下,由资源型城市转变为别的类型的城市。第三节 中国石油基地的现状分析

从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有3个较大的石油城市,即大庆市、东营市与克拉玛依市。一、大庆油城调查

1.大庆市简介

大庆市是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影响。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东与安达市、肇东市相临,西与泰来县交界,南与吉林省毗邻,与扶余市隔江相望,北与齐齐哈尔接壤。距省会哈尔滨市159千米,滨州铁路横贯东西,让通铁路穿越南北,哈大高速公路与省会连接,交通便利发达。

大庆市现辖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和大同5个区及肇州、肇源、林甸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全市幅员面积2121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为5107平方千米;总人口243.6万,其中市区人口106万。

2.大庆油田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大庆油田发展现状

截止到2002年底,大庆油田公司已取得勘探权的领域包括黑龙江省境内松辽盆地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盆地、吉林省延吉盆地,以及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藏羌塘盆地。其中东北探区2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沉积盆地有30个,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松辽盆地北部、海拉尔等12个盆地的面积都在3000平方千米以上。探矿权面积154961.566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21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2亿立方米。

大庆油田经过42年的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使油田开发水平不断提高。(1)大庆油田5000万吨以上稳产长达27年,与国外油田相比,稳产年限最长,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

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42年来,到2002年底,大庆油田已动用地质储量486400万吨,可采储量229432亿吨,投产油水井51582口,累计生产原油17.26亿吨,天然气733.9亿立方米,地质储量采油速度1.03%,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8.12%,地质储量采出程度35.49%,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5.23%,剩余可采储量56827万吨,综合含水87.98%。与国外油田相比,大庆油田5000万吨以上稳产长达27年,稳产年限最长,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2)全油田标定采收率达到了47.2%,其中喇萨杏油田采收率达到了50.4%,比国内其他油田高15个百分点。(3)聚驱年产油量突破1000万吨,使大庆油田3次采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聚合物驱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区块已达到25个,3次采油面积237.93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4.05亿吨,油水井总数4206口;技术不断完善,在区块整体调剖技术、采出井压裂、解堵技术、注入井分层技术、高分子抗盐聚合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2002年聚驱工业化区块年产油1056.7万吨,使大庆油田3次采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4)外围油田连续4年保持年产油量400万吨以上,“三低”油藏开发技术不断提高。

近年来外围油田加大了水平井、微生物驱、蒸汽吞吐等新技术攻关,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和区块评价力度,采取新的管理机制,使老区产量递减、含水上升得到控制;新区储量不断动用,为外围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外围油田年产油量达到428.4万吨,呈平稳态势。(5)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海拉尔盆地石油预探取得了历史性新突破和新发现。

2002年,徐家围子断陷发现了大型天然气藏,徐深1井(探井) 日产天然气53万立方米,估算天然气地质储量 300多亿立方米,是中国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最大发现;卫深5井日产天然气46万立方米,是大探区砂砾岩储层中产量最高的井。这两口井预示着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具有非常好的勘探潜力。海拉尔盆地圈闭预探发现了高产高丰度规模石油地质储量,贝16井获得日产125.82吨的高产工业油流,估算石油地质储量 2500万吨以上,储量丰度每平方千米600万吨以上,是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之外发现的丰度最高油藏,展示了海拉尔盆地具有加快勘探的良好前景。

2)大庆油田发展存在问题

在大庆油田创造辉煌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发展中也积累了3大矛盾:主要表现为产业矛盾、体制矛盾和文化矛盾,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1)产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①石油勘探开发主业发展后劲受资源限制,制约了油田的持续发展。

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接替率低,勘探接替领域不足,入不敷出矛盾不断加大;

大庆油田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储采失衡日趋严重;

大庆长垣外围已探明未开发储量数量大、储量品质低,在现有机制和技术经济条件下,近期可利用的少,动用难度大;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出现了“三高两难”的境地;

基础设施老化,套管严重损坏,危及油田正常生产;

随着油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措施工作量的增加和产量下滑,油田开发效益下降,产量、投资、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有以上这些矛盾,都给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

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油田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老区和外围经济有效开发这两个领域的重大课题攻关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离工业化应用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满足油田持续发展的需要。

③产业结构单一,持续发展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庆油田公司的主营业务被限定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和试采、录井、测试、修井等技术服务业务上。公司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原油销售收入,缺少能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下游板块的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才能延续大庆的整体辉煌,实现可持续发展。(2)体制和机制性矛盾。

目前大庆油田受发展区域的限制,向外部市场拓展的步伐受到制约。与大庆油田稳产和稳定的需求相比,大庆油田后备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已形成了一支有技术、有经验、装备较好、管理先进的勘探开发及服务队伍,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面临的国际化经营大环境中,有能力与一些国际石油公司同台竞争,共享丰厚的国际石油资源。但由于大庆油田被定位在地区公司,在海外业务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没有对外投资权和资本运营权,不能直接投资或参与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而且,进入外部市场的测试技术服务等单位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加上组织形式、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进入市场的规模还较小,从持续发展来看,产业单一和限制在区域内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

同时,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使大庆油田缺少自我发展能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地区公司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财务上实行收支两条线,地区石油公司实现利润全部上缴,成本支出按计划申请。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造成地区石油企业缺少创新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也给油城的改造带来许多不利影响。(3)文化矛盾。

从宏观环境看,大庆油田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在这个大前提下,关注计划多于市场、关注生产多于经营、关注产量多于效益、关注平均分配多于个人贡献。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表现出了竞争意识差、创新观念不强;效率意识差、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风险意识差、依附心理严重。

从微观环境看,大庆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是地上服从地下的建矿方式,形成了区域分割、“卫星城”式的布局,是厂矿样的城市,城市样的厂矿,或自成社区或工农混杂。周边社区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且相对落后,致使员工产生了很强的优越感,小富即安,缺乏竞争,贪图安逸,害怕变化,依附观念强,“等、靠、要”思想严重。

从文化基础看,大庆油田文化主要来源于部队文化、矿山文化和乡村文化。这些文化固然有其先进的一面,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深化改革、谋求发展、保持稳定的新形势下,也暴露出了不足的一面。这些文化虽然讲求纪律,但有些则显得呆板教条;虽然讲求艰苦奉献,但是缺乏效益意识;虽然朴实厚重,但却有些封闭保守。

从文化走势看,大庆油田文化中传统意识多于现代意识。旧的多、新的少,过去的多、现在的少。而传统文化的历史质量越是优良,内在的惯性就越大;计划经济色彩越是浓厚,市场经济文化就越难形成;“老路”走的时间越长,对“老路”的依赖心理越是严重。这种文化基础往往会造成重过程而轻结果,重任务而轻开拓,重控制而轻激励。

这些文化及其所产生的消极思想和不稳定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二、胜利油城调查

1.东营市简介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东营市境流入渤海。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千米,东西最大横距74千米,总面积7923平方千米。

东营市域由广饶、利津、垦利3县全境和博兴、沾化2县的一部分乡镇组成。至2003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74个村民委员会,1864个自然村。

2.胜利油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资源接替不足,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经过40多年开发,胜利油田多数主力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新投入的油田多为规模小、探明程度低、情况复杂的断块油藏和岩性油藏。

从产量结构上看,断块、岩性油藏等难采产量和措施产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全油田三次采油和热采稠油产量占总产量的22.1%,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是增幅最快的一年。而1995—2003年平均增幅为1.3%,这些产量不但成本高,而且上得快、掉得也快,稳产风险大,稳产基础十分脆弱。 目前,油田勘探已进入隐蔽性油气藏勘探阶段,新增探明储量主要以低渗透、稠油、复杂潜山油藏为主。三类油藏勘探新增探明储量比例上升,由“九五”期间的53.1%上升到“十五”期间的61.4%,上升8.3%。并已成为产能建设的主要阵地,三类油藏建产能动用储量占油区建产能储量的比例由“九五”期间的25.9%上升到“十五”期间的50.4%,上升了24.5%,建产能比例由“九五”期间的27.6%上升到“十五”期间的51%,上升了23.4%。

产能建设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为:勘探新增探明储量动用率下降。陆上勘探新增探明储量五年阶段动用率“八五”期间为77.9%,“九五”期间为57.3%,比“八五”期间下降了20.6%,“十五”期问为49.5%,比“九五”期间下降了7.8%。油区探明储量两年动用率由2001年的48.9%下降到2002年的39.4%,2003年的探明储量两年动用率只有13.3%,充分表明储量品位下降,产能建设前期准备周期延长,动用难度加大。新区产能建设区块稳产能力下降。低渗透、稠油、潜山、零散小断块油藏进行产能建设,储量基本上是一次动用,进一步打井调整增加可采储量的潜力小,稳产基础差。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1999年以来的新区产能区块大部分没有稳产期。新区对当年产量的贡献率降低。“十五”前三年胜利油田当年新区产建比只有53%左右,比“九五”同期的71%下降了18个百分点,当年产油减少27万吨。2004年新建产能区块中探明储量占37.2%,滚动建产50.9万吨,达到39.8%,新井当年产油40万吨,同比减少8.5万吨,新区产量占油田当年产量的比例由“九五”期间的4%~5%下降到2%左右,上产和替补产量递减的难度越来越大。

2)综合含水上升,油田开发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增多

2004年油田综合含水超过90%,已进入特高含水期。这不仅是一个信号更是一个标志,说明油田开发工作已进入更加复杂和困难的阶段,高含水单元增多,油藏水淹严重。油水井损坏仍很严重。套损井每年以近400口的幅度增加,对老油田的开发基础造成了很大威胁,致使注采井网不完善、甚至出现有井无网的现象,损失了大量水驱储量。注水问题仍很突出。分层注水合格率低,呈逐年下滑趋势,2001年为66.6%,到2004年降至58.7%,下降7.9%。地面设施老化严重,需要更新改造的设施很多。

3)开发技术接替矛盾突出,制约了油田生产和发展

随着油藏类型的日趋复杂、难开发边际储量增多、老区挖潜难度的加大、三次采油转入后续水驱等,油田开发面临诸多新的矛盾、问题和挑战。储层描述与预测技术的适应性须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须进一步扩大;剩余油定量描述精度须进一步提高,精细研究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模式,丰富定量描述手段,提高描述精确性和精确度;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急需攻关突破;复杂潜山油藏、特低渗透油藏、深层、特稠油等特殊类型油藏缺乏成熟的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等。在油田勘探开发上,还缺少一些行之有效的“杀手锏”和“绝招”、“绝活”。

4)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在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仍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很严重。决策不科学甚至错误决策、管理粗放、大手大脚、油藏经营理念淡薄、基础工作薄弱、素质较低、执行制度不严、纪律松懈等现象依然存在,给油田开发、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造成了不良影响和损失。三、新疆油城调查

1.克拉玛依市简介

克拉玛依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北傍加依尔山,南依天山北麓,东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平均海拔高度250~500米,全市总面积约9500平方千米,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312千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克拉玛依市仅有油井2口,每天产油2~3吨。1955年1月,勘探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从1955年起,国家在这里进行大规模原油勘探开发。1958年7月25日,克拉玛依市成立。现在克拉玛依市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石油联合企业和新型石油工业城市。

克拉玛依市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区、2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09个居民委员会和20个村民委员会。境内有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4个团场。新疆石油管理局及新疆油田公司机关设在克拉玛依市。石油管理局与克拉玛依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下政企分设的两套管理体制。

克拉玛依市地形呈斜条状,南北长,东西窄,东西最宽处110千米,南北最长处240千米,中部、东部地势开阔平坦,向准噶尔盆地中心倾斜。

克拉玛依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大陆性强,冬夏温差大,干燥少雨,积雪薄,蒸发大,冻土深,春秋季多风。累年平均气温8.3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16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7.6摄氏度,平均年降水量为108.9毫米,累年平均大风日数约71天,平均风速3.4米/秒,风力最大达12级以上,风向多为西北。无霜期22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70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1%。

2.新疆油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疆石油管理局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的地区综合服务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及天然气的钻井、录井、测井、试油、井下作业、钻采工程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与施工、机械制造、公路运输、发供电、供排水、通讯等业务,是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为主,生产服务、多元开发并举,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在区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西部最大的实力强、技术先进的大型石油技术服务企业。

通过50多年的勘探与开发,至2000年底,发现有油气田23个,石油地质储量17.62亿吨,投入开发的油田有克拉玛依,白口泉等17个,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0.84亿吨。至2006年底,新疆石油已经达到了年生产原油1191万吨,全年生产天然气29亿立方米。

1)石油生产处于上升期

从新疆油田开始开发,产量一直在上升,2002年,新疆石油的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