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一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3 15:40:12

点击下载

作者:马未都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都嘟(第一季)

都嘟(第一季)试读:

文化百态

方言与文化

不懂方言闹笑话

今天的中国,无论走到哪儿都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语言的畅通无阻。三十年前我去广东,差点没把我急死。我字正腔圆地去问道儿:请问哪哪哪该怎么走?结果一个广东人跟我说了一句“炖母鸡啊!”我当时听成了“一直走”!然后就一直走。问谁都是“炖母鸡”,那肯定没错了,我就一直走走走,然后就从城里走到沙河去了。广东沙河,你们吃的河粉就是那儿出的。

后来去香港,问题就更大了。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去的时候,香港人是一丁点儿普通话都听不了,也不认识中文。当时香港的司机基本上都说英文。我那次住在港岛,打了个车说去希尔顿饭店,我问司机听懂了没有,他说听懂了,你不是去“喜来登”吗?他用广东话跟我说的,我听着跟希尔顿差不多,就说对,我就是去那儿。那天我是要赶去拍卖会的,结果眼瞅着车经过希尔顿直奔隧道去了。当时香港的隧道特别堵,只要你进去就很难调头,小半天就过去了。我赶紧跟司机说:“咱不是去希尔顿吗?我刚才都看见了,你这是往哪儿拉啊?”“喜来登在九龙。”他要往九龙拉我。我趁塞车的工夫,赶紧拉门下车逃了出来。结果那司机在后面一个劲儿地骂。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一路小跑着去了拍卖会。

三十年来,普通话的推广,好处极大,今天我们走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交流都变得十分顺畅。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保护方言。今天的方言消失得特别快,大部分地区的孩子都处于能听不能讲的状态。等他们成年了,等他们再有了孩子,方言恐怕就要彻底消失了。

方言的传播是无形的,不可能靠文字。比如说,过去一到香港,字虽然全是中国字,可中国人一个都不认得。所有的字都加个口字旁,不会念,更不知道啥意思。因此,方言一定是能说的。各种方言都有着极为生动的一面,只因我们不懂,才不能理解,无法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我们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一方面更要保护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方言。

仔细想想,方言真是挺有意思的一种文化现象。下面我就来具体说说。什么方言区易出作家?

中国有四大方言区,常出好作家。从民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是这个规律。

第一个是北京方言区,最著名的作家是老舍。我们都读过《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完全用北京方言去写。后来,北京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王朔,一口新京片子。北京方言代表了北京的一种皇家文化。过去北京四九城说话是不一样的,东城和西城的人说话都比较提着;南城的说话都呜哩呜哩,有些连我也听不太懂。我们小时候,某个同学一张嘴就知道他是东城的还是宣武的。南城人说话语速快,而且呜秃。所以,凡公共汽车上报站名你听不太懂的,那个售票员八成是南城人。

第二个是四川方言区,像巴金、郭沫若都是。四川方言今天也可以读到,一些文艺作品喜欢用四川方言来表现。比如前些年姜文拍的《让子弹飞》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普通话版,一个就是四川话版。你会觉得四川话一下子变得非常有魅力。

第三个是湖南方言区。我们知道的大作家有沈从文、周立波。湖南方言极具魅力,尤其在写优美的景象时。我们读沈从文的《边城》就能感受到他语言的那种魅力。

第四个是陕西方言区。出了许多作家,比如柳青、路遥、陈忠实、杨争光等。

这四个方言区为什么会出那么多的好作家呢?因为他们的方言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既有特色又能看懂。有人会问:上海话有没有特色?太有特色了!上海人告诉我,他们有一份报纸全是用上海话写的,但是上海人自个儿都看不懂,必须找人用上海话念一遍才能明白。

再比如说老婆这个词,北京话叫老婆,书面语是妻子,革命的书面语叫爱人,湖南话叫堂客,陕北话叫婆姨,一听基本上都能懂。可如果用温州话写你知道叫什么吗?叫“了鱼”。这就完全听不懂了。上海话叫“介子婆”,写成文字也准保你看不懂。

有人会说,鲁迅不属于这四大方言区,但也是大作家啊。对,鲁迅是浙江人。我小时候读他的小说总觉得不是那么通顺,像翻译过来的。他说话为什么总爱用倒装呢,为什么老是别别扭扭的呢?可能就是因为江浙语的优势用文字很难表现出来。所以说其他方言区不是不出大作家,依然可以出,但是他会写得很辛苦,他必须抛弃从小熟知的方言,用另外一种语言,即普通话来写作。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作家写出名的相对少一些。

今天的作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从小都受普通话教育。今天四十岁以下的作家,基本都是用普通话写作,已经失去了方言的魅力。我当然希望看到具有方言特色的文学作品出现。像《金瓶梅》,语言非常有特色,有人通过研究其中方言的运用,确认是山东人写的。

我们的方言有两种特性,一是语调,二是择词。比如北京人说“我钱包鼓鼓的”,上海人则说“我皮夹子鼓鼓的”。上海人不但不说钱包,也不说钱,他们把钱叫钞票。八十年代我去上海出差,那时候编辑部的人总让我捎点吃的回去。带什么呢?带糖,水果糖、软糖、硬糖等。我去买糖,售货员问我:“要男糖还是女糖?”我一听就懵了,什么男的女的!其实,她是在问我要硬糖还是软糖。

记得当时在上海坐出租,我跟司机说右拐,结果司机说“小转弯”,我听成了“向左弯”。我说右拐,他又说小转弯。我说你怎么老跟我拧着呀!他说不是向左弯,是小转弯。后来我才知道,咱们一般说的左拐右拐,上海人说成小转大转。大转是左拐,小转是右拐。由此可见,方言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失,是非常可惜的。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刚才说到有四大方言区出作家,中国还有四大方言区出商人。这也是特别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第一个是潮汕方言区,以李嘉诚为代表,最近几年是马化腾。第二个是宁波方言区,今天的宁波出了很多商人。第三个是闽南方言区,历史上有陈嘉庚,一会儿我要重点讲一个人,比他还牛。第四个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温州方言区。

我们发现,这四个地区的方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难懂。温州话除了温州人谁也听不懂。有个笑话说当年在越南战场上,温州人可以随便传话,跟密码一样。再比如闽南话也很怪异。他们管眼泪叫“目屎”,即眼睛里的屎,而北京话管眼睛里的屎叫“痴抹糊”。闽南话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古老语言,有人还说唐朝时闽南话是国语呢。

因此,这四个方言区的商人利用各自的“语言密码”,在经商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今天,我们可以当着别人的面自由交换信息。怎么交换?发短信。估计谁都这么干过。而过去的交流系统都是当着人谈价钱。那么,如果你多了这套方言系统,第三方听不懂,就你们俩明白,你就会占便宜。所以我们说这四个方言区容易出商人。

闽南地区出过一个大商人,有多大呢?比今天任何一个商人都大,起码比马云大。就算把马云和王健林两个加起来,也没有这个闽南商人的地位高。

此人在1914年就进入了《世界商业名人录》。他叫黄奕柱,活了七十八岁。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学了一门手艺——剃头。后来闯南洋,到了印尼,天天给人剃头谋生。后来,他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金主,但这个人给他的是道理,不是钱。他说你剃一辈子头,可以谋生,但不能发财,你要想发财,就要去做生意。黄奕柱说我做生意没有本钱啊,他说本钱我可以借你,但你必须表一个决心,你得把这个剃头挑子扔海里去,断了走回头路的念想。结果黄奕柱真这么干了。这个人就借给他五块大洋。此后,黄奕柱踏上了商业之路。他是个经商的天才,一战期间经营糖,发了大财。当时印尼的荷兰殖民者把他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让他交巨额的税,要不然就赶他走。黄奕柱毅然决然卖掉所有财产,带着现金回到了中国。

他带回了多少钱呢?一亿美金。他是福建南安人,就在今天离厦门不太远的泉州附近。回到家乡后,他开始投资,厦门的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都成了他们家的。他在厦门岛上一共有一百六十栋别墅。今天一栋别墅卖个一千万都算便宜的,贵的要卖好几千万。黄奕柱最重要的别墅在鼓浪屿岛上,1949年后曾改为鼓浪屿国宾馆,接待过很多世界级的领导人,尼克松、邓小平等都去过。我去参观的时候,看到里面全是大理石。讲解员告诉我,这是当年从意大利运来的大理石。它的装修也特别有意思,墙上所有的花纹都跟剃头有关,比如胡须刷、刮脸刀、推子,净是这些怪东西。这个人的别墅有多大呢?三座大楼。三座楼都是他们家的,几个太太就住在里头。他们家还有一个足球场,我不知道今天中国有没有富豪家里有足球场的,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足球场,今天还在使用。

这还不算稀奇。黄奕柱回国后为母亲过生日。那时候没有太大的空间,只能搭大棚。他就在四个路口搁四个大木桶,木桶里灌满了红颜色的水,装满了银元,所有路过的人都可以随喜,伸手捞一块走人,手红了就不能再捞了。我们今天有这样的生日宴吗?都是来收钱的。人家过去随喜都是拿钱。这才叫牛呢!

有人说黄奕柱这个首富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一百六十栋房子我今天不想要,想要我也买得起;自来水公司不赚钱,我买它没意思;电话公司现在不让我买,都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垄断的。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指标,他的财产有多少。民国时期,中国的银行多如牛毛,但具有发钞权的只有三家。一个是中国银行,一个是交通银行,一个就是黄奕柱他们家的中南银行。国民政府允许中南银行发钞。我到香港去,知道就三个银行能发港币——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今天的钞票不管是从哪个银行取出来的,拥有发钞权的却只有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你想想,民国政府居然允许黄家的银行发钞!黄奕柱当时在中南银行占股百分之七十,超级大股东呀!这个闽南人当真是富可敌国。

有点跑题了,我们今天谈的方言,问题非常复杂,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都嘟》。刚才说到咱们有四个方言区的方言,变成文字非常漂亮,出作家;还说到有四个方言区的方言非常难懂,出商人。温州人就是,他们那个发音连字都写不出来,只能听,也只有温州人自己能听懂,所以温州很难出作家,但温州商人遍天下,法国最多,据说有五万。

也有特例。当年北京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的时候,代表团团长叫林斤澜。林斤澜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是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当时温州的社团组织听说林斤澜来了,欣喜若狂,举办了场面盛大的宴会,因为林斤澜是温州人。他们说:你看,谁说我们温州人没文化,这不也出了一个大作家吗!

我在三十年前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作序的就是林斤澜先生。

在此怀念他。脱手秀

这盘子放半天了吧,我先让您看背面。背面其实啥也没有,白的。但这白是个特点。这么白的,康熙时期的为多。翻过来是康熙的五彩。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彩多的就叫五彩。今天说五彩缤纷指的就不是五个颜色。这种比较素的五彩里红色很少,黄色也少,总之是暖色少冷色多。这幅画非常有名,叫《携琴访友》,描绘出很逍遥的一种生活。

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小盘子拿到这一集说呢?因为我刚才讲到方言中有一个择词的问题。这东西我们叫“盘子”,但上海人管它叫“盆”。现在老派上海菜的菜单上还把一盘凉菜叫“冷盆”呢,可你要真的以为那是一个盆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我早年在上海旧货商店买盘子,说你把那个盘子给我拿过来。售货员回头看了看说没有啊。我说就是那个盘,他说这怎么是盘子呢,这是盆啊!我说这你就不懂了,北方人认为能把两只脚都搁进去的东西才叫盆呢。

妓女与文化

妓女的EMBA课

前些日子,东莞重拳治理卖淫嫖娼,国人议论纷纷。其实,卖淫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历朝历代都有。民国时期妓女最盛行的地方,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北京的八大胡同很多人都听说过;南方呢,很多名妓至今也还留有照片,我看过不少,但就今人眼光来看,确实都不怎么样,也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干上这行的。

那时候的妓女怎么称呼嫖客呢?上来都叫爷。来了一位爷,一看是军人,就叫军爷;一看是文化人,就叫师爷;碰着看不明白的,就都叫大爷,说大爷您来了。注意啊,这里的爷不能读轻声,要读二声。北京话中的大爷(轻声)有点骂人的意思,比如“你大爷”。

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没有妓女的,妓女被新政权一扫而光,都去“重新做人”了。改革开放以后,从广东开始死灰复燃,因为那边开放早。刚开始有妓女的时候,她们认为中国社会就是个江湖,来的人全是大哥,嘴上大哥长大哥短的感觉倍儿亲切。几年之后,经济开始好转,有钱的人越来越多,再称大哥就有点不恰当了。那叫什么呢?叫老板。于是,客人一来,就张老板、李老板这么称呼着。妓女嘴上这种身份和称呼的变化,实际上配合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悄然改变。九十年代以来,大家有目共睹,到处官商勾结。中央最近大力度反腐,那些贪官当年跟商人勾结,被商人招待到色情场所,你猜妓女怎么称呼他们?叫领导。谁来了都叫领导。这说明妓女最能审时度势,政治觉悟很高。

这些年有些现象非常有意思。当下中国,任何一档电视节目里人们都在互称老师。搁过去,这是作家之间互相挖苦调侃的一个称谓。一开始叫得你浑身不自在,可时间长了,不叫你老师你反而不自在了。因此,这些年妓女也都把嫖客改称老师了。你看,从大哥、老板、领导、老师一路走来,一路变化。是什么东西导致这些称谓的变化呢?是文化。是文化和商业之间的一种互动。我想,这些妓女其实是给商学院的学员上了一课生动的EMBA课。我们过去的商学院讲的全是理论,后来发现西方的商学院尤其美国的商学院最爱讲案例,英美的法律体系也注重判例法,一个一个给你讲例子,经过学习后,你掌握了一百个案例,你就会对新的案例做出自己的判断。可以说,这些妓女很好地给中国的EMBA班上了一堂文化课。三种坏文化

中国的文化非常复杂,一两句话很难说清,但我还是想试着总结出中国文化中的几个要点。

首先是枭雄文化。中国人永远盼着出现一个枭雄,中国一旦失去集权,就会陷入混乱,比如我们的五代十国时期、民国时期。为什么呢?因为最大的领导人没出现,一旦出现,社会就变得比较安定。这就是我们的枭雄文化。所以,作为农民的陈胜、吴广起义时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是个枭雄啊。

其次是不妥协的文化。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某些人一张嘴就说我这人可不能商量啊。这种心态导致中国人很难从谈判中获得利益,经常吃亏。我们解决分歧的方法要不就硬打,要不就吃亏认栽,反正都是走极端。中国人的谈判都是让人拿枪顶着后脖颈子才谈完的。没有人愿意发自内心地去谈判,也不懂得找一个中间点,双方说和。因此,在这种不妥协的文化中,社会交易成本极高。

第三是推卸文化。有事儿了先推出去,千万别找我,不是我干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最经典的画面是,在公园里,一个学步的孩子突然摔倒,爷爷奶奶一定冲过去,一定要找个事去赖,没有赖的地方也要赖到地身上。我见过无数个老太太抱着孙子拍着地说,都赖它,都赖它。这就等于从小给了孩子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出了事一定先把责任推出去。这让我们成了一个不会道歉的民族,给外人的普遍印象就是中国人不会道歉。我小时候就不会道歉,也绝不道歉,最后都是被老师拧着去道歉的。两个人吵架,吵到最后经常是这两个人梗着脖子说“我是不对,但你也不怎么样”。这就已经算道歉了。你看外国人就很会道歉,他们经常是高跟低道歉,比如父亲跟儿子道歉,丈夫跟妻子道歉。丈夫跟妻子,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按中国的传统,总认为男比女高一头。在西方,丈夫跟妻子道歉的事比比皆是,张口就来。可中国人不会,中国人最多说一句“这事过去就拉倒了”。明白了吧,只要你家丈夫说“这事过去就拉倒了”,那已经是在跟你道歉了,你就赶紧就坡下驴别再不依不饶了。中国人的这种推卸文化导致我们严重缺乏反思精神,出了什么事一定都是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永远不承担责任,怨天尤人,不是赖领导就是赖制度,总之先把自己摘干净再说。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包容的力量

说了这么多枭雄文化、不妥协文化、推卸文化,这些都是负面的,我们也有好的文化。那就是包容。中国人心胸最宽,有容乃大。

文化可以把什么东西都牵进来。比如说我们的餐饮,全世界独树一帜,光是那些古怪的字眼,就连中国人自个儿都说不清楚。比如炝炒和爆炒有什么区别?这中间的分别极其微妙,中国的烹调术语能写满满一本书。西方人有什么烹饪手段啊?少得可怜,但是它能长驱直入。改革开放没多久,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门开业,那队排得一眼望不到头。然后麦当劳也来了。今天全世界的麦当劳、肯德基有上万家,你出国万一人生地不熟,不确定上哪儿吃饭放心,你就去这两家,绝对不会上当。我在土耳其试过,一尝,跟北京的没啥区别,跟美国的也没啥区别,就是多了一点咖喱。你看中国的麦当劳、肯德基,早餐都有炸油条、蛋花汤了,现在还有麻婆豆腐盖饭呢。你想想,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才多久?不到三十年。我看再过三十年,我们就得挤对得他们掂勺了。一百年后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全是厨子在那掂勺。这就是包容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们好像是在不断改变自己,其实是先让你进来之后再悄悄把你改变。我们一般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以汉族为主,但是汉族人所有的生活习惯全是学来的。你的起居原来是坐地上的,现在坐椅子上了;你原来的衣服是宽袍大袖,现在都是紧身的;你吃饭过去是分餐(到了明朝还是分餐呢),清朝人让我们共餐了。大家围在一个桌子上吃,明朝人认为是种野蛮的吃法,应该一人一张桌子,自个吃自个的。日本人现在吃饭都是一人一份,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若真按明朝的吃法,今天的我们还真不习惯了。你想想,十个人十张桌子,一人一份地吃,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在号子里。文化输出的无尽遐想

文化是社会变革最大的一股力量,如果你不能理解文化是你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背景,你做什么事都不会太顺。所以官方今天不停地讲要把我们的文化输出去。

美国人靠好莱坞大片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我们靠什么呢?我走过全世界很多国家,走到哪儿都发现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我想,如果通过餐馆来输出我们的文化,那一定事半功倍。我们今天在世界各地看到的中餐馆一般都偏小、偏杂乱,档次不高。我今年去了一趟慕尼黑,人家介绍说有一个特别好的中餐馆,就是有点贵。我问是不是中国人去得不多,他说基本上都是外国人去。我去了之后发现那个餐馆的菜式都是很传统的中国菜,但它的布局和上菜方式非常西化。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特别好的文化输出的场合,大量的外国人在里头悠然自得,很享受那个环境。其实,只要你让一个人从胃里爱上你这个国家的菜,他一定会对你的国家有无尽遐想。脱手秀

这件东西摆半天了,它叫什么呢?叫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什么时候的,宋朝的。这种安逸的文明是宋朝最为推崇的。这是当年的一个摆件,也可以算是一个玩具。上面是一只公鸡和一条花狗。

生活中关于鸡犬之间的故事很多,比如成语中的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等。先说鸡。鸡可以下蛋,我在农村的时候当地人管鸡下蛋叫鸡屁股银行。那时候农民说我们干一天活还不如鸡下一个蛋呢。

再说犬。犬可以看家,人类饲养史上豢养的第一种动物就是犬,这是有据可考的,大概在一万五千年前。犬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成长,为人看家,但今天基本上都变成了宠物犬。

方言与明星

东北话为何风靡中国?

今天讲娱乐方言。

就是说什么样的方言在娱乐上占便宜,对吧?大家熟知的首先是什么呢?二人转,东北方言。东北方言呢,有一股味儿,叫大碴子味儿。说这人说话大碴子味儿,那肯定是东北的。

什么叫大碴子?就是老玉米豆粉碎一下,大概一个老玉米豆粉碎出五六块七八块十来块,不能再小,再小就叫小碴子了。大碴子煮,那个煮啊,反复地熬,特别香。

我在东北那两年,经常喝大碴子粥。这大碴子粥啊,你喝一次,肯定是很香的,天天喝你那胃就受不了了。东北话是什么话呢?是说侉了的山东话。过去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山东话到东北那儿被东北人改造改造就说得很侉,就是一东北味儿。东北过去没方言。

所以东北话呢,还是以北京方言为准。

今天,东北话之所以有这么大影响力,是因为大部分人学会了普通话。因为普通话的推广,导致跟普通话相近的东北话呢,就非常占便宜,所以就出了大家熟知的二人转。

我第一次看二人转是在1969年,十四岁。恍如隔世啊。我那时候在东北,1968年年底去的东北。那是冬天,当时中苏关系非常紧张。我们去的是东北空军的五七干校。当时,经常走很远的路,锻炼反应能力,军事名词叫“拉练”。全副武装,就是没枪,你该背的背包、水壶都得背着。水壶都不敢装水,装半壶酒,因为水会上冻;即便装水,也要掺大量的酒,防止上冻。拉练到目的地以后,就驻扎在村里。我住的那屋有俩上海知青,在我眼里他们已经算成年人了。我们在炕上坐着,这俩上海知青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我今天回想起来就算是二人转了。两个人边唱边跳,唱的是毛泽东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连唱带跳。

其中有一段,我印象极为深刻。这女孩子舞蹈功夫非常好,我小时候对柔软的女性都感兴趣。我现在也感兴趣啊。她突然身体弯过来,胸脯冲上,那男孩在她胸上轻轻踩了一脚。当时我觉得,她真可以啊,我们那时候也只能饱这种眼福。

现在回忆起来,这一段就受当时二人转的影响,所有节目,都是两个人,一男一女,在舞台上连跳带唱。一别多少年,等我再看到二人转,就是在春晚上,看到了赵本山他们的各种表演,东北风刮遍全国。他说的是什么话呢,东北话。

东北话,虽然满嘴大碴子味儿,但它非常有意思,比如“这事老稀奇了”,现在很多人都说这句话吧,“这个东西老好了”,这就是东北话。说“你嘚瑟什么”,这都是东北话里常用的。

方言在传播中,最有力量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听懂,其次是要有你的个性存在,东北话这两点都具备,所以这些年跟很多人就很熟了。天津话的味道也不错

第二种娱乐方言是什么呢?天津话。天津人天生就哏儿,你看,他有一东西叫什么,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说的都是一口天津话。天津话呢,我算半熟半不熟,为什么?北京离天津近,天津过去是北京的门户。我喜欢古董的时候,古董都不让进京,被天津拦住了。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收藏文物都是奔天津去。

一到天津就有意思。最早是坐火车去,后来条件好了,开车去。开车去就得问道儿,北京人方向感很强,干什么都说东南西北。老北京人的方位感有多强?我告诉你啊,过去两口子睡觉,嫌床上挤,丈夫说你往南一点,不会说你往里一点、往外一点,告诉你方向,这就是北京人。

可北京人跑到天津就瞎了。天津那路没一条直的,我每回到天津都问道儿,问问就问熟了,因为有人认得我。上来说,呦,您还收藏家呢,连道儿都找不着啊!我说冒牌的,您就告诉我怎么走吧。每次都是经过人家反复指路,才能找到常去的那个地儿,这事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凡是沿河存在的城市,道路都不正,你比如说巴黎,你到巴黎也找不到道儿,你要不问道儿,你绝对找不到。那路都是放射状的,绝对会迷路。

天津人特逗,有自嘲精神,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跟北京人不一样,北京人都是大爷,晃晃悠悠,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天津人不是,天津是码头文化。

我老说天津是一个土洋结合最好的城市,它既有洋房,也有特土的码头文化。有一回去天津,开着车到那儿,警察招手,我心说坏了,警察拦了,不知道啥事。一拦下来,那警察就说:“哎,天津黑吗?”我心说什么?天津什么黑吗?他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警察是要黑我们还是怎么着?我们说不黑啊,天津不黑啊。他说:“不黑开着大灯干嘛?”才明白,我们那车一直开着大灯。

典型的天津话的笑话是这样的,说是一个小苍蝇问老苍蝇:“妈妈,咱为嘛老吃那粑粑呢?”这就是天津话的自嘲精神,它描述一个童话的景象呢,用这样一种调侃的口气。我那时特别喜欢去天津,喜欢跟天津人聊天,喜欢跟他们做买卖。

天津话的这个特征,就衍生出了天津快板。天津快板的历史并不长,它是1949年后才有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好多说相声的演员,尤其北京和天津的,若不会打快板,就不是相声演员。山东话、唐山话、河南话的魅力

第三种娱乐方言,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山东。我老家的山东快书,就是那个“当了个当,当了个当,武家好汉武二郎”,这就是我小时候知道的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有一位很著名的演员,叫高元钧,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恐怕没有人没听过他讲的《武松打虎》吧?

山东快书的历史也就百十年。山东话非常有特点,我爹是山东人,说一口胶东话,可我死活学不会他那口话。我生在北京,一口京片子。山东人管伙计叫力巴。我说小力巴,你把那个东西踢个稀碎。这就是山东人说话,非常有力量。所以,在过去的相声演员中,模仿山东话的非常多,比如侯宝林先生,他说的很多山东方言,每次都令人喷饭。这就是山东方言的魅力。

再有就是什么呢,唐山话。唐山话大家在电视上没少领略。比如马季先生卖的宇宙牌香烟,然后是赵丽蓉的精彩节目。我觉得赵丽蓉是个大师,她把那个民间文学演绎得非常到位,她说一口地道的唐山话。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里,女主角说的就是唐山话。唐山话呢,有它的魅力。

再有,我觉得可以媲美的就是河南话。河南话我小时候听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豫剧《朝阳沟》。河南人很有意思,他经常无缘由地发感慨,比如河南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叫“咦——”,他先来这么一个长声,不管他是生气,还是惊讶什么的,他先来这么一个长声,这就是他们语言的一个特点。

还有一两个地方的方言很有意思,比如四川话湖南话。你看汪涵特别爱说湖南话,他主持节目经常会冒两句湖南话。那么四川话呢,它也属于北京语系,它的语言呢,北京人静下心来的时候,基本上能听懂,起码知道他在聊什么。

像刚才这些话,都是北京语系,都建立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容易听懂。南方娱乐方言的局限

南方也有有影响的方言,上海有滑稽剧,广东有粤剧,浙江有越剧,但那都是区域性的,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因为听不懂,确实听不懂。我听过周立波的清口,很有意思,是带字幕的,他是用普通话和上海话夹杂着说。很多上海人跟我讲,他这种夹杂着说非常有喜感,如果完全用上海话呢,就喜感不足,完全用普通话说就没有了喜感。

我最怕听吴语系的,再有就是潮汕跟闽南话,那就干脆听不懂。闽南人管吃饭叫“驾崩”,“驾崩”就是死了,对吧。完全是两个意思。

早年去福建那会儿,我还跟人学了两句当地方言,省得人家蒙你去买东西。我学了一个数字,到今天都记得。那时候去买衣服,不管什么都还价,人家只要一说闽南话,我就彻底歇了,我就会说一个“五十”,发音“果杂”。甭管什么东西全还价“五十”。其实想想六十说不来,不会说。

各地方言如果不是在普通话基础上或能够贴近普通话的话,它就没法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娱乐方言。比如电影《疯狂的石头》,完全用四川话,很有意思,很有喜感。它除了表演有喜感,更多的是那种配音。如果你把《疯狂的石头》改成天津话,也非常有喜感,改成唐山话也非常有喜感,改成东北话也有喜感,那就变成另外一种喜感。你仔细想想,若把它变成英语,还能不能看了?

讲了半天娱乐方言,方言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无形文化资产,必须靠口授去传承。大家若都学普通话,文化的个性存在在将来就是问题。将来或许只能用现代化的手段,比如录音,把各地方言保留下来。因为现在能说的人还比较多,但是年轻的一代,二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处在能听不能讲的状态。

语言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今天在这种节目里能够探讨清楚的。我们讲了很多方言的情况,在各个方面都展现了各自的功能,比如在文学方面,方言是有魅力的,每个地区的方言落在文字上,表现能力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商业上,由于语言的这种密码关系,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比如娱乐方言,在共同的普通话背景下,很多地方方言是可以使十亿以上的人听懂的。这种方言的存在,是一笔丰饶的文化遗产。脱手秀

这是一个梅瓶。梅瓶这名字是晚清才出现的,梅瓶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第一造型,是最漂亮的造型。它重心在上,今天所有的瓶子,一般都是重心在下,上面是丰肩,很丰满。模特都是丰肩,把肩膀支起来,就是这感觉。

这上面画着三个人物,画得硕大,顶天立地,这是康熙五彩的一个典型特征。这东西就是康熙年间的。这三人是谁呢,是水浒中的人物。每人身上都有一个腰牌:智深,鲁智深;俊义,卢俊义;呼延灼。这种人物画片儿在康熙时期非常流行。明朝末年的时候,流行一种印刷品,叫水浒页子,就是一页一页的,专门画这种图案。这个图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明朝晚期一种版画的画法,只不过画在清朝的瓷器上,使用了清朝康熙年间最为丰富的五彩。

这三人,熟悉水浒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身份。那时候人说什么话呢,山东话。

杜甫很忙

没标准就没有好诗

今天谈诗。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大家都很清楚。过去是,现在也是。今天创作了很多新的诗体。过去的诗先不谈,先说说今天创造的诗体。

首推这些年最先兴起的一种体,叫梨花体。

为什么叫梨花体?是因为这个女诗人叫赵丽华,谐音“梨花”,一树梨花压海棠,多么美的诗境。

但梨花体的诗境可没这么好。我给你念念她那首诗。

赵丽华最有名的一首诗叫《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是这么写的: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听明白了吗?每一句话都折行,不折行就不叫诗了,她就是把一句完整的话折成若干行。今天好多孩子就说,这就能作诗了?那我也可以作诗。我记得我当编辑的时候,有人写了一首诗,叫意境诗,我想起来比她这还有点意境。诗是这样写的:

一字一行。过去诗歌是按行给稿费的。只要是一行,不管写一个字,还是写一百个字,都是按一行给钱。所以那些诗人绞尽脑汁写,比如:

挣了四行的钱。

这著名的梨花体,没有意境,就是把一普通的句子,切成几段端上来。

这些年还出现一个羊羔体。一开始我都不明白什么叫羊羔体。一打听敢情这作者叫车延高,谐音羊羔体。羊羔体是什么呢?他有一首诗叫《徐帆》,你没听错就是徐帆,演《唐山大地震》的女主角、冯小刚的太太徐帆。我跟徐帆认识。那么他写的那个是什么呢?这羊羔体的代表作写道: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

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

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

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  

这就是所谓的羊羔体,被网友在网上恶炒一番。

最近有一个新诗体,叫“乌青体”。就是一拳打得你眼圈乌青,就那意思。这乌青体就更有意思了,比如《天上的白云》,写道:

天上的白云真的白

特别的白

那是叫贼白

非常的白

全是啰嗦话,全是废话。

还有一首诗就是《假如你想给我汇钱》,上面就写他的真名和卡号,他的各个银行的卡号。你要脑袋有水,照着上面汇钱,他肯定能收到,那是真的账号。他写的完全是一些废话。

这些诗歌依然有人赞许。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我觉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管它能不能生存,它刚出现的时候,一定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道理它就不能出现。我们知道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还有主流各种体,今天的诗歌就如雨后的蘑菇,不是春笋,在各种地方长出来了。你见过蘑菇怎么长吗?那蘑菇有时候一丛一丛的,有时候一个一个的。

刚才说的那个羊羔体,获过第五届的鲁迅文学奖。最近有一个作家,叫周啸天,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有人把他的诗扒出来看,其中有一句话叫“不争馒头争口气”。“不争馒头争口气”是个俗语,顺口溜。有人说这水平怎么能得奖呢?说句实在话,我读过他的诗,此人意象很好,有个别诗句也很好,我觉得得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他不成,是那奖不成。

什么叫奖不成?就是那奖逮谁就给谁。跟那个羊羔体比起来,他的还要强一点。羊羔体能获奖,他获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顾城北岛海子的诗很有味道

今天的诗歌,是没有规矩的诗歌。我年轻时喜欢文学,大部分的现代派诗人我都见过。比如顾城、北岛、海子,我都见过。有的是远观,有的是聊过天。这些人都有他们的代表作。我们都知道。

顾城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黑眼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有意境,有哲理。

北岛最著名的诗就是: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非常有哲理的一句话。

再有就是海子,海子这句话在这《非诚勿扰》中应用过,好像是葛优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常好的意境。

那么这些诗,你们注意看,像顾城、北岛的诗,那是完整的诗,不是一个诗句,你不要以为那是个诗句,那就是一首完整诗,那个诗就那么短。这是当时现代派的诗人。传统的诗人看现代派的诗人,他会觉得现代派的诗人都不正常。这叫什么诗?就叫一句格言嘛!

但你今天再读这种废话体、乌青体和梨花体,你要比较起来,现代派这些诗人所描述的这些诗歌,远比它们还强呢。杜甫的诗为什么耐读?

诗歌为什么一路走下坡路呢?文学修养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原来跟儿子说过,他早年出去读书,我说你这个中文我就不太指望什么了,但有一个事儿,唐诗宋词一定扔在枕头边儿上,看多少遍都没有坏处只有好处。我到今天有时候睡不着觉了,我还拿一本唐诗翻翻,唐诗我翻了无数遍了。

诗歌的表现力我们都知道,是无尽的。我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词——是无尽的?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用一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唐诗,作一个简单的解释。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唐诗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听着好像就是一个简单的意境。这诗有什么好处呢?它怎么写得好呢?

先说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个颜色吧!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顺畅地把四个颜色熔铸在一句诗之中。前半句是满足你的听觉,“两个黄鹂鸣翠柳”;后半句满足你的视觉,“一行白鹭上青天”。能有感受吗?它在两行诗中,非常自然地把四个颜色和听觉及视觉全部都容纳在里头,天衣无缝。

第二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西岭”什么意思?这个“含”字非常重要,“西岭千秋雪”是一个物像,如果“窗含”这个框架在里头,没有这个参照物,那东西就显得比较寡味。这个之间的感觉叫什么?叫空间感。后半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不管是从东吴来的船,还是即将发往东吴的船,这是一个时间概念,非常漫长,是可以让你遐想的。

我们仔细一想,刚才听觉、视觉、时间、空间,你有什么办法自然地融入四七二十八个字中,而让读者不轻易察觉?这就是大诗人杜甫的能力。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甚至没有欣赏的能力。

刚才讲了杜甫的诗,从中能感受到那么丰富的意象,很多东西是我们没有想过的。但现在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感受不到。不是说它不好,是它不可以流传。也许在将来的文学史上,会这样流传,说当时中国人思想混乱,诗歌也出现这种混乱状况:任何人都觉得自己说一句话就是诗。我说今天的艺术跟过去的艺术不能相比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今天失去了标准。没有标准大家都觉得自己行;如果有标准,大家就不会认为自己行。比如唐诗是有标准的,什么标准呢?绝句和律诗是有字数限制、有韵律限制、有对仗限制、有用典限制的。它有很多限制,所以才好玩儿,它才能分出高低。就跟踢球一样,不管是踢足球打篮球,还是打乒乓球,一定是规则在前;如果没有规则,这个球赛就变得非常没有意思。脱手秀

这首诗能知道的人我估计不是太多,但是一定有人知道。因为观众能人多了,比我能的人多了去了。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归去马如飞

这是苏东坡写给他同乡张师厚的。中国古代社会最优良的制度是科举制度,只要你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你就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当年苏东坡曾从密州迁到徐州来。到这儿来的时候,张师厚要到洛阳去殿试。乡试、会试、殿试,到殿试就是最后一关。张师厚要去赶考,途经徐州跟老乡苏东坡见面。苏东坡作了两首诗送给他,这是其中一首。

这些字非常有意思。你们前些天看过苏东坡的《功甫帖》了吧?这字像不像《功甫帖》里的字?宋代的字就是这个状况。

被玷污的艺术

权力正在强奸艺术

最近有一段视频特火,一开始人跟我说我还多少有点不信。人家说你看看吧,可笑之极。我这一看呢,原来是一特正经的搞笑片。

看的是一场新春晚会,由四川省交响乐团演奏的前奏,中间有一主角。这主角是谁呢?是四川省一个县委书记。他正襟危坐,拿着一把二胡,很投入。等他拉这主曲啊,这主曲叫什么呢?叫《江山》。这主曲拉出来的第一声,你就错愕啊,在那儿看着,就是你替他难过,他自己一点都不难过。

网上有人说特有意思,说他自个儿忍了一分十八秒,谁能比他忍的时间更长?我就比他忍的时间长,我整整把它看完了。书记拉完以后有人叫好,还有人送花呢。

这事后来就越炒越大,虽然过去有两年时间了。有人说呢,这叫权力强奸艺术。立刻,四川省的交响乐团出来声明:我们没被强奸,我们叫与民同乐。

且不说这县委书记算不算民,我觉得一县之内的老大,怎么能够正襟危坐在这个舞台上,拉着这样一支惨不忍听的曲子?当然,出台费不是县委书记自个儿出的,如果这钱是他自个儿出的,那我倒认为没什么可说的。可是这钱呢,是谁出的,也不清楚,反正是有人出了,据说是八万元。

如果县委书记一人独奏,我认为什么问题都没有,虽然他那技术,以我对音乐考级的了解,我估计他连业馀一级都考不上。那不是难听,是太难听了,基本上是在拉锯,有人说他难道是木匠出身吗?我觉得曲子拉成这样,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过去我们家邻居学小提琴的时候,天天都这样。

问题是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他怎么能够上台呢,是因为他拥有的权力,所以有人才说权力强奸艺术。这是不是权力强奸艺术,我们不做评判,那是老百姓的话,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全是金钱强奸艺术。文艺有一个普世尺度

我小时候对文学艺术充满了憧憬,觉得那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我那时候就因为喜欢文学才读书写小说,然后如愿以偿进了出版社当编辑。我当时就下决心,为文学事业奉献一生。结果,甭说一生,我连半生都没坚持完,干了十年,我就熬不下去了。为什么呢?这个地方铜臭气越来越熏人。

我们知道,艺术市场的所有产品,不管你是看一次演出、一场电影、一台晚会,还是看电视节目,你看什么呢,它实际上都在灌输一种人生思想。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生,但我们的趋势是一样的。我们不是讲过文明趋同嘛!无论如何,地球人的价值观是趋同的。

可是,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价值观却完全不是这样。一些低俗的片子票房很好,所有人都无可奈何,觉得只要票房好,其他的事都可以忽略不计。

老说物极必反,今天的市场就有点走到头了,所以就要回头走,往回走,要强调文艺作品的正确引导。一般人听到这个词就很反感,啥叫正确引导啊?

非得按照你那套路子才叫正确吗?不是,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

人类共有的价值观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在价值观上大家都可以达成共识:首先,不能杀人越货吧;其次,不能随便脱光衣服上大街吧,除了有些国家允许开放的天体浴场外,剩下任何地方都不可以。你不要以为跑到美国你便可以随便脱掉衣服,那也不可以,马上就有人告诉你,这叫有伤风化罪,警察上来就可以把你抓起来。你到西方去你会发现,人家比我们还不自由呢,我们已经很“自由”了。

对文艺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你是喜欢诗歌还是喜欢音乐,或者喜欢电影,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呢?在人类文明积累的过程当中,这些东西给了你一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那么,如果混进杂音,比如那个县委书记拉的那段《江山》,你心里就会很不适。好在中国人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方法。网上有人说得很有意思,说这支曲子,如果你拷贝到MP3里,你带着耳机走在中国的大街上,看着歪七扭八的建筑,你一定会觉得还挺匹配的。我走在北京东三环上,一看到拧巴着的那个大裤衩,心里就不舒服。那个楼进去吧,看着哪儿都不直,在一个斜着的空间里,你心里怎么能够正起来呢?

我想,这种歪七扭八的建筑肯定会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你们家爱盖多歪盖多歪,但是这样大体量的建筑,这么重要的一个建筑,当年怎么就能草率通过,矗立在中国最重要的街道旁边?每个经过的人,很少有人说这个建筑是美的。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上讲,首先它不对称,它不平直,这些都是国人从心目中不能接受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能接受的建筑物,今天竟然堂而皇之地矗立在北京交通干线旁边,这就叫权力强奸艺术。金钱强奸艺术的典型:金色大厅闹剧

还有一种呢,是金钱强奸艺术。今天中国人热衷于镀金,上音乐学院镀一金;不够呢,上国外镀一金;实在不行呢,花点钱,上哪儿呢?金色大厅。

有篇报道很有意思啊,说维也纳周圈有六十多家中国餐厅,厨师都很苦闷,每天早上起来洗菜,中午掂勺,晚上刷碗,就这点事。

突然有一天,有人笑嘻嘻地送票来,哎呀,祖国的亲人来了,要给你们唱一支歌,你们晚上去看节目吧。厨师们拿着票就去了,不花钱啊,好,去。去了一听,唱得呢,好赖不计,是听不懂。隔两天又有人送票,最后到什么程度呢?厨师们说,一听说有人送票,立刻就藏起来,不见。

报道说,某某艺术家,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盛况空前,掌声长达二十分钟。散场以后有些人围着金色大厅转悠,久久不愿意散去,长达一个多小时。二十多分钟是什么概念呢?我今年去与奥地利交界的地方,听德国一出最著名的歌剧,叫《玫瑰骑士》。我从屁股坐到那椅子上算起,六点钟准时,德国人不会迟到,到最后起立站起来鼓掌是十点五十,四个小时五十分钟,中间有两幕休息。掌声雷动,非常有礼貌地鼓了很长时间,我一看表就五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长时间,除非你在朝鲜,金正恩讲话后鼓掌,后面有人盯着你,谁先松手谁就有被处决的危险。

那最后怎么样呢?有社区老年合唱团登上金色大厅,有小学生合唱团登上金色大厅……于是就有新闻报道告诉你,用五万欧元将金色大厅租下来,谁都可以去演。五万欧元是什么概念呢?大概合四十万块钱人民币。从理论上讲,你准备个一二百万人民币,就可以启程了。金色大厅这些年累计进了多少中国艺术家和准艺术家及假装艺术家呢?我估计那数字惊人。

金色大厅过去经常一年中都是空着,自打中国人喜欢上金色大厅,几乎没闲着的时候。金色大厅这个名称,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觉得什么东西只要一镀上金,这个东西就价值连城了。镀金从战国到汉代非常流行,在铜器上鎏一层金,鎏上的这个金呢,长时间不能脱掉。

当时为什么鎏金呢?因为金器不足。谁都喜欢纯金的东西,对不对?纯金的东西呢,你不可以拥有啊,在古代社会那个太值钱了,只好鎏一层。

鎏一层金呢,薄薄的一层,你不上手你也觉得就是金的。久而久之,就流行镀金了。镀金其实是个外来词,唐代就有了,唐诗里就有这个词了,但过去老叫鎏金,说那儿有一尊鎏金佛就是个意思。

这个鎏一层金呢,就是为了使东西漂亮,如果你的艺术追求达不到你预想的高度,那你就只好去镀金了。所以,今天去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呢,已经变成一个笑话了,我想也没有人再去追求了,到此为止。脱手秀

先说服饰,这是最正宗的旗袍,你们今儿看的各种旗袍,都是在这个样子上改良的。旗袍,首先是袍,所以它宽大,看到了没有,很宽大,对襟。过去不像现在,齐着胳膊就把那大肥膀子露出来了,直接的宽松大袖,很漂亮。这是旗人的主要服装,贵族妇女穿的旗袍。

这小美人是什么时候的呢?是雍正年间的,如果有机会去英国,你到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一进中国馆大厅,就摆着这俩人,跟这个尺寸一样,非常漂亮,俩红脸蛋。这件东西大概有二百七八十年的历史,手里还拿一个手帕,很雅。你注意看,身上有描金。你看这个袖口、裙边,都是盘金的。这种细眉细眼的中国人是外国人最喜欢的,浓眉大眼在国外不时髦,很多在中国长得浓眉大眼的,一出国就瞎了。

裸体的底线

裸体有高雅下贱之分

今天谈谈裸体,你们一定感兴趣吧?

人类文明有一个节点,什么节点呢?从穿上衣服开始算,不穿上衣服都属于野蛮。早期的人类不用问,一定是裸体的,后来知道拿些树叶、兽皮往身上缠,慢慢就形成了衣服的概念。当有了衣服的概念,最初肯定是要保暖,保护皮肤。时间长了,就要追求美观。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华丽的服装。从出土文物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早期汉朝人的服装,宽袍大袖,非常宽松,人在里头非常自由。今天穿的服装都是西式的,尽管穿着精神,但不舒服。

摆脱裸体,这是一种文明。这一百年,彻底解决了穿衣问题。我们小时候还有人为穿衣发愁呢,就是永远没穿过新衣服,能够买一身新衣服,都高兴得不行。今天只要不追求名牌,就想穿舒适,衣服就显得非常便宜。有趣的是,人类却多了一个毛病,就是脱,往下脱,把衣服一件一件地脱掉。

现在经常能看到这些。比如各地办的性文化节,穿得是少得不能再少,这还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汽车展。今天与车展共生的一个职业叫车模,模特都以穿得少著称。最少的是什么样呢?我见过穿两根绳子就出来的,跟手指头差不多粗的两根绳子。我当时就想,这绳子怎么能在身上不动弹呢,她居然把自己最隐私的地方勒上一根绳就出来了。我估计绳子后头有双面胶粘着呢。看完这个车模,容易有误会。有一回,我去做一个活动,人家说送你一个车模,我说我要车模干吗呀,我不要那东西,人家说那车模挺贵的,我说什么车模啊,他说是汽车模型,不是活的汽车模特,我才松了一口气。

在网上搜照片,经常会看见一些古怪的照片。看到这些照片,我就有感受,我说为什么我们的照片跟人家的就不同呢?比如看到这样一组照片,英国的一个大学,叫华为大学,它的滑艇运动员照了一组裸体,是为了募集善款,每一个照片都积极向上。毫无疑问,裸体也可以拍得积极向上,古罗马的雕塑经常表现人的裸体,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

偶然地我又看到中国人拍的一组照片。不知道哪个地方过什么“泥巴节”,请了一堆女模特,跑到烂泥里滚来滚去。过去的话叫泥母猪,滚成那泥母猪,每个人还高兴得不行。我就想,每个时代都有其要表现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代表其想法,那么这些女孩子,漂亮的女孩子,都滚到这个泥塘里,要表现什么呢?这泥巴有什么可过节的呢?就是让这些人在泥巴里打滚吗?

为什么人愿意在泥巴里打滚呢?是源于人类的动物性。你注意看,那动物一到泥巴里就高兴,只要泥巴不要它的命,它就高兴。过去我在农村养过猪,那猪一到泥塘里就哼哼唧唧,高兴得不行,满地打滚,为什么?舒坦。小孩都愿意玩泥巴。我们在农村干过活,在河边柔软的那种泥地,光着脚踩上去是非常舒服的,比沙地舒服,没踩过你是不知道的,踩上去是有快感的。过去干活,到河边就愿意把鞋一脱,光着脚就下去了,很舒服,那种细泥,尤其那种沉淀的细泥,里边什么杂质都没有。

今天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通过这样的照片可以看得出来,其追求的是什么,从我这种老朽的眼光去看,属于不健康。我们先说别的,看看古希腊的雕塑,无论男女,都非常积极健康向上。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都是裸体的,因为没有女性观众。后来即便加了女性观众,他遮掩的部位都非常少,那让今天的女观众看着非常过瘾,男性的那个肌体,不要说女人爱看,男人都爱看。我们没那么好的身体,没有那么矫健的身姿,只能欣赏别人。

西方有一些天体爱好者,有一些天体浴场,天体浴场很自由。有的严格的呢,是任何人进去都要脱光了,不严格的呢,是你愿意脱就脱,不愿意脱就穿着。穿着衣服进到裸体浴场,你自己会觉得很别扭,就跟别人都穿着衣服,你脱光了一样,它是一种文化心理。这些年,中国也有很多人喜欢天体运动,三亚就有男性裸体海滩,也叫天体海滩。日本人比我们开放、自然

邻国日本在男女方面比我们大方得多。日本的男女共浴是有传统的,即便到今天,依然有男女共浴的浴场。我去日本的时候很好奇,老跟人说,说那个浴场咱能不能也进去看看,洗个澡。人家告诉我说你别进去,进去你就后悔。我说为什么后悔啊?人家说进去里头全是老太太,人家就看你了,说你看不着人家什么,这可把我吓回来了,没敢去。

我早年去过日本浴场,那个浴场不是咱们游泳的地方,就是浴池。我进去以后,日本的男浴场里,随便有女人出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老太太。一开始我们还不好意思,还紧着躲,人家日本人都没有反应,说这老太太,人家看多了,就你那个没什么可看的,别自个儿捂着,你捂着,她倒觉得你挺奇怪的。所以我们在那呢,就是在日本的那个温泉里,经常有中老年妇女出入,人家收拾卫生、叠毛巾都很自如,日本就有这种文化,这种共浴的文化。

前些年,我跟着一个文化代表团去访日,参观了很多地方,其中有一个安排,大概在九州,安排去洗温泉。因为日本我去过多次,对日本还是有点了解的,洗温泉的门和门基本上是挨着的,挂一个裤衩门帘。你懂什么叫裤衩门帘吧,就是像一个裤衩似的,中间有一缝,中国的门帘就是一块布,日本的门帘是一块布中间,给一刀,像一大裤衩子。上面写着什么呢,写着姫的汤,殿的汤,姫就是女姫,一个女字边,一个大臣的臣;汤是热水,过去相声中说的,掌柜的你那汤馊了,就是喝人家洗澡水去了。殿的汤,就是我们殿下,是男的,殿的汤,这部分是男宾,姫的汤这部分是女宾。你去洗澡,人家领队的跟你说,到这儿来住,一天洗三遍,早中晚。早上起来告诉你们,明儿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去泡澡,泡完澡吃早餐。早上我下楼,走到那个门口,就看见一帮人,跟我们一起来的,惊慌失措地从里头窜出来。我说怎么回事儿?他说出事了,这里头全是女的。我说怎么会是女的呢,他们没看门帘。大家都记住了,日本这种公共空间,比如男女都有的这种温泉,在夜里一定掉换门帘,里头什么都不动,只把门帘咣当挪过来,表示平等。中国人不知道,晚上进去的时候,左边这门是殿的汤,右边的门是姫的汤,半夜给挪过来了,早上起来你不大注意那日文,它又不像汉字里男女二字区别得那么清楚,你根本看不出来。所以那哥儿几个,早上积极,去了把衣服一脱,直接到温泉,刚要下去,一看里头有几个老太太冲他们乐呢,老太太就别提多高兴了,他们就别提多狼狈了,就窜出来了。人家没有大呼小叫,人家没有花容失色,人家高兴着呢,只有这些男宾自个儿把自个儿看得特金贵,捂着就跑出来了。商业性暗示口味太重了

裸体文化,东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在历史中还是比较开化的,有很多历史你未必知道。有文献记载,在宋朝集市上还演裸体剧呢,这超乎想象吧?今天的农村经常有裸体表演,拉个大棚,女孩子上去跳舞,跳着跳着就开始脱,吸引逛集市的观众。历史上,集市是一个攒人气的地方,它一定要有一些过火的表演,所以今天看到中国农村有这个事,不足为奇,一千年前就有过。

绕了这么多圈子,又说到泥美人,那泥美人中有一个人抱着什么东西呢,鸭子。在泥巴里抱一个鸭子,什么意思呢?我先跟你们说,动物都很无辜。古代管招妓就叫招妓,妓这个音,一旦你音发平了,就叫鸡,所以生活中的公鸡母鸡,就背上了一个不良的名称。今天大家都知道鸡的含义,鸡有了含义,就殃及了鸭子,鸭子就有了另外一个社会含义。欧洲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列达与鹅》,达·芬奇画过。在欧洲艺术品当中,凡是画一个女子旁边有一个鹅的,不管这个鹅是天鹅,还是生活中的大鹅,都有色情或者有性的暗示的。列达是斯巴达国王的王后,她以美貌著称。天神宙斯迷上了列达,请爱神阿芙罗狄忒(维纳斯)帮忙化身为一只雄鹰,自己则变成一只洁白的天鹅。当善良的列达看见那楚楚可怜的天鹅遭到老鹰猛烈的攻击,正朝自己飞来时,她便动了恻隐之心,张开双臂让天鹅投入自己的怀抱,又把老鹰驱走。这时天鹅变回了宙斯的模样,并向列达表示爱意。列达被宙斯的诚意打动,接受了宙斯的求爱,然后生下了四个孩子。

凡是抱着鸭子,一定是有性的暗示的。一个在泥地打滚的女人,抱着一个鸭子,实际上是一种很不健康的暗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告诉你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性解放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必须在泥地里进行性行为,才能达到高峰体验,才能满足人性的本能,因为人是从泥巴里滚出来的。

有个非常火的电视节目,叫《奔跑吧兄弟》,“跑男”。这跑男跑到哪儿去了?最后也跑到泥巴坑里去了,泥巴坑里也有一堆鸭子,连男带女都抓那泥巴鸭子,我告诉你,这些事情今天会被聪明的商人利用。北京最近有个食品品牌很火,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叫个鸭子”。一打电话,说我叫个鸭子,那边就说“嘎”,他问你是单飞还是双飞,双飞就给你个双黄蛋,给你送到家里去,据说口味很好。市场调查称,“叫个鸭子”的客人主要是女性,占百分之九十。

最近有一个厂家,把一个我不知道的明星注册为茶叶商标。茶叶是普洱茶,并不贵,但它的口号很深情,说让你一次泡个够。广告牌很有意思,说把某某抱回家,你随便泡,泡到没味为止。说得非常深情,非常煽情,它问你:“你今天泡了吗?”在看到这个广告之前,我不知道那是个人名。我听人家说这个随便泡,我说随便泡就随便泡呗。人家说这女子,现在是当红女星,专门参与重口味的节目,比如这“跑男”。在泥巴里打滚的,就是那个女孩,抱着鸭子的也是这个女孩。我想在泥巴地里看她,看不清楚,百度出来一看,还眉清目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