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15:53:02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军事

现代军事试读:

编写说明

一个诞生了《孙子兵法》的国度,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个曾威风凛凛的东方巨人,终于在十九世纪无可奈何地衰落了。曾几何时,这个国度曾最早使用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发明了火药、火器,诞生了姜尚、孙武、吴起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涌现出白起、韩信等无数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的著名将帅,创造了驱逐匈奴、连通西域、横扫欧亚大陆的历史神话。然而,先哲已逝,辉煌不再,战争带给这个国家的,更多的竟然是屈辱。时至今日,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依然能感受到这份屈辱所带来的隐痛。历史告诉人们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军事百科》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回首往事,为昔日的辉煌而自豪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昨日的屈辱,当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每一个理智的炎黄子孙都会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中国军事百科》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中国军事历史的大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军事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地介绍中国军事历史的发展进程,全方位介绍中国军事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中国军事的各个领域。

全书共分为24卷,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军事百科第1卷:国防历史

中田军事百科第2卷:著名战役

中国军事百科第3卷: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百科第4卷:军事统帅

中国军事百科第5卷:军事名家

中国军事百科第6卷:历代军制

中固军事百科第7卷:军事制度

中国军事百科第8卷:古代水军

中国军事百科第9卷:军事科技

中国军事百科第10卷:军事工程

中国军事百科第11卷:军事生产

中国军事百科第12卷:军事通信

中国军事百科第13卷:治边方略

中国军事百科第14卷:边疆治理

中国军事百科第15卷:雄兵利器

中国军事百科第16卷:军事韬略

中国军事百科第17卷:历代兵书

中国军事百科第18卷:军事宝典

中国军事百科第19卷:兵家智慧

中国军事百科第20卷:谍海寻踪

中国军事百科第21卷:用间奇计

中国军事百科第22卷:军事典故

中国军事百抖第23卷:世界影响

中国军事百利第24卷:现代军事

全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一致的原则,在把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整体发展的基本前提下,以军队和战争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努力探索和再现武装力量在建设和运用中的运动轨迹,翔实客观地记述和评析了我国5000年包括历代军制、重要战争、武器装备、军事地理、军事后勤、军事思想、军事人物等有关方面在内的军事历史基本内容,力求正确地总结前人在军事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军事百科》的出版发行,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军事历史,提供了一部较全面系统的专著。

由于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中国军事百科》编委会

壹 现代军事

辛亥革命前的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起义新军烈士墓《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初步成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组织革命团体,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和各省革命分子联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成员依照同盟会纲领,积极开展反清的革命军事活动,在全国各地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许,在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发动下,湖北新军工程营熊秉坤率队占领楚望台军械局,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后各营奋起,向总督署进攻。11日黎明,起义军占领武昌,随后攻取汉阳、汉口。

11日上午,经过通宵战斗的革命党人代表和立宪派骨干聚集到了湖北咨议局,决定成立革命军政府,同时推举新军21混成旅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并按同盟会《革命方略》精神议定: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废除清朝年号;以都督黎元洪名义布告地方,通电全国;定军旗为十八星旗。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武昌起义后,清军和革命军除在武汉三镇进行争夺外,在南京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南京据长江天堑之险要,是东南各省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政府对南京颇为重视,一向驻有重兵。鉴于南京的战略地位,革命党人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决议策动江浙各军组成联军,主攻紫金山的天保城,然后居高临下,控制全城。战幕于孙中山像1911年11月25日拉开,12月1日攻克天保城,2日晨联军胜利进入江南第一重镇——南京。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从此,南京代替武昌成为新的革命中心。护国战争爆发

武昌起义震动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赶往武昌镇压。无奈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培植的,荫昌指挥不动,清政府只得起用借口养病的袁世凯。但袁世凯几番对“出山”讨价还价,直到清廷答应了他的全部条件,才督师南下。

袁世凯重新上台后,对南方革命势力一打一拉,即令清军先后攻占汉口、汉阳,威胁武昌,袁世凯像又和英国公使勾结,派人去南京诱和。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施压、威胁和革命党人的动摇、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迫于形势的变化,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一上台,便以“统一武力”、“统一行政”为名,大抓军政大权,排除革命党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袖人物宋教仁,4月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并镇压“反对借款,不服从中央”、发动“二次革命”的国民党人。1915年,袁世凯要复辟帝制的反动面目暴露于天下,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在全国人民反袁斗争的推动下,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通电全蔡锷像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分三路向四川、湖南等地进军,讨伐袁世凯。护法战争爆发

1916年,“辫帅”张勋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1917年6月7日,张勋打着调停府院之争、维护京城治安的旗号,率领4000名辫子兵北上。6月14日,张勋率辫子军入京。一时间,复辟的逆流甚嚣尘上。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策划,7月1日,张勋与康有为拥10岁的溥仪复辟。

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孙中山愤怒地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也打起反复辟的旗子,宣布重新就任国务总理,并率讨逆军向北京大举进攻。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溥仪再次退位。这次复辟,只上演了12天,就匆匆破产了。

张勋复辟垮台之后,黎元洪下台,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段祺张勋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继续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并以参战为名扩充军备,准备发动内战,实现所谓“武力统一”。广州大元帅府旧址

孙中山看透段祺瑞的野心,1917年7月17日率两艘军舰南下广州,举起“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大旗。9月1日,护法军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护法战争正式开始。北洋军阀混战

护法战争爆发后,段祺瑞被迫下台,冯国璋发布停战布告。西南军阀立即准备抛弃孙中山,与北方军阀妥协,并开始酝酿南北议和。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职务,返回上海,护法战争失败。

南北议和最终破裂,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南军息战言和,矛头指向皖系,直皖战争爆发。1922年4月,为争夺地盘和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张作霖统兵入关,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1924年9月,直皖江浙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相继爆发。10月,直军将领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政府。黄埔军校的创办孙中山、宋庆龄在阅兵台上。

1923年2月,孙中山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这时,广东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而早在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时,就向他建议“创立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痛苦教训,孙中山在筹划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也积极酝酿创立一所军官学校。

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港附近的长洲岛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共产党与黄埔军校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在孙中山这面颇有号召力的革命旗帜下,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加速推进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叶剑英像

黄埔军校创办后,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恽代英、聂荣臻也先后来军校工作。中国共产党还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黄埔第一期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共有56人,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这正像毛泽东后来在《战争和战略问题》里所说,“我们党……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黄埔军校校军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后改称教导第一团),成为创建革命军队的开端。当时恰逢广东商团武装叛乱,孙中山在广大革命群众的支持下,依靠黄埔校军等部,采取断然措施,平定了叛乱,给予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势力以有力的打击,使广东革命局势转危为安。就这样,这支组建不久、训练时间很短、人数也不多的黄埔校军,凭借革命思想的武装,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能够出人意料地屡摧强敌,建立赫赫战功。东征和南征

1924年10月,率部倒戈、发动北京政变的直系将领冯玉祥,电邀孙中山赴京共商国是。孙中山11月离粤北上,占据粤东地区的军阀陈炯明乘机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率部进犯广州。1925年2月,广州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生队为主力组成东征军,出师东征。在粤东农工群众支援下,东征军势如破竹,3月底陈军余部退入闽赣,4月惠州陈军投诚,第一次东征结束。6月初,盘踞广州市内的杨希闵、刘震寰部公开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经过激烈战斗,6月12日平息了叛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儿子孙科在孙中山灵堂前

乘东征军回师广州之机,被打败的陈炯明部重占粤东,准备再犯广州。10月初,以国民革命军第1、4军为主的东征军首战惠阳,14日攻克素称天险的惠州。11月底,革命军全歼陈炯明残部,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在第二次东征的同时,革命军还分兵进剿盘踞广东西南的军阀邓本殷部,1926年2月收复了海南岛。东征和南征的胜利,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巩固的后方基地。国民革命军的成立

1925年7月1日,广州大元帅制军政府正式改组为合议制的国民政府,汪精卫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将黄埔校军和驻地在广东的粤、湘、滇等各系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5个军。到年底,共有8.5万人,6万支枪,加上各军校学生6000人,成为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国民革命军炮兵

国民革命军学习苏联建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由于共产党在军中做了大量的政治工作,这支军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但它的军事指挥权仍掌握在旧军人手里。建立工农自卫武装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领导工农运动,并开始建立工农自卫武装。1924年7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创办,它是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教育机构,一共办了6期。其中前5期以培养广东的农民运动干部为主,各期主任分别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彭湃;第六期扩大为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所长为毛泽东。讲习所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注重军事训练和实习,前后共培养了近800位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2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在安源、上海等地也建立了部分工人自卫武装。广州誓师

东征的胜利,广东根据地的统一,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空前高涨,这都为北伐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1926年2月,共产党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在广州誓师北伐,沿途受到热列欢迎。北伐的政治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扫除封建势力!”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并援助北伐。向湖南、湖北进军

当时的北洋军阀表面强大,其实四分五裂。它主要分为三支:一支是直系吴佩孚部,兵力约20万,控制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及陕、冀部分地区;一支是奉系张作霖部,兵力约35万,控制东北各省和北京、天津等地;另一支是从直系分化出来、独成一派的孙传芳部,兵力20万左右,割据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

而北伐军一共只有8个军约10万人。根据敌众我寡和军阀内部矛盾等特点,北伐军兵分三路,重点向湖南、湖北进军。计划先打倒吴佩孚部,占领武汉后,再集中兵力,出兵东南,消灭孙传芳部,然后再考虑在适当时机消灭张作霖部。北洋军阀覆灭

1926年7月11日,北伐军胜利进占长沙。吴佩孚看到北伐军有直捣武汉之势,急忙调主力南下,并在地形险要的汀泗桥一线布防。8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4军向汀泗桥发起总攻,战斗异常激烈。斗志旺盛的北伐军一鼓作气,终于在27日攻下汀泗桥,随后又协同第7军攻占贺胜桥,打开了通向武汉的南大门。

很快,北伐军势如破竹,胜利占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西北冯玉祥积极响应,率领所部进军到河南。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所部数十万北洋军大部分被消灭,奉系张作霖部也受重创。北伐中途夭折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北洋军阀的土崩瓦解,都是帝国主义列强没有预料到的。他们于是制造“万县惨案”、“南京惨案”,并实行联合武装“保卫上海”。五原誓师均未奏效后,就进而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从革命阵营内部寻找代理人,企图破坏中国革命。而混在革命阵营内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蒋介石,正伺机反水。一个找工具,一个找靠山,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之间,一拍即合。

1927年1月,国民政府迁至武汉。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18日在南京另立了“国民政府”。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也在武汉“分共”,公开背叛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与蒋介石合流,使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途夭折,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南昌起义

为了挽救革命,对蒋介石的大屠杀实行武装抵抗,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

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约2万人对南昌守敌发起进攻。激战4个多小时后,全歼守敌3000多人,控制了全城。南昌起义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汪精卫急调主力向南昌反扑。起义军按计划决定南下广东,夺取海口,求得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8月3日起,起义部队分批撤离南昌,沿抚河南下广东。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会议决定秋收时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起义。会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负责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从破坏汉粤铁路开始了。11日,工农革命军5000人分别从江西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出发,进入湖南境内,会合平江、浏阳地区的起义农民,准备会攻长沙。但起义军一路上损失很大。19日晚,起义军决定放弃会攻长沙,迅速脱离平、浏地区,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之地。10月3日,起义部队进到宁冈,毛泽东同袁文才、王佐两支农军取得联系,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的茨坪。广州起义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广东的军阀混战,实行武装起义。12月11日凌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与叶挺、叶剑英、恽代英、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广州之敌发起攻击。激战后,大部敌人被歼,起义部队占领了大部分市区。当日下午,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12日,敌人疯狂反扑。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张太雷和几千起义者英勇牺牲。13日,起义军余部1200余人撤出广州。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革命政权的大胆尝试。

这个时期,除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了洪湖起义、黄麻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海陆丰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同时为发展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军井冈山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的统治力量薄弱;大革命时期曾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并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武装。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井冈山和靠近井冈山的宁冈、永新、遂川、茶陵、酃县(今湖南炎陵)都为工农革命军控制。同时,毛泽东对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农军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毛泽东用过的油灯第2团,成为人民的军队。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攻占宁冈新城,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成。红四军和中央根据地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部队和湖南农军举行湘南起义,4月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为打破国民党军新的“会剿”,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取得了大柏地、长汀等战斗的胜利,先后建立起赣南、闽西两个革命根据地(后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设在此,通称中央苏区或中央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余人,“工农武装割据”的熊熊烈火燃遍中国农村的广大地区。红军的游击战术

红军创建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游击战以奇袭为主要战斗方式,具有分散和流动的特点。在红军游击战的实践中,毛泽东、朱德总结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简明扼要地概括出红军游击战术的最基本内容。十六字诀是红军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能动地夺取红军自制的手雷作战胜利的可靠保证,因此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三湾改编红军军服和帽徽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对当时人数不足1000的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三湾改编,在人民军队建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随着红军建设实践的发展,军队的任务和纪律逐步明确和制度化。1927年11月,毛泽东派第1营到湖南茶陵筹款和发动群众。12月部队回宁冈后,毛泽东对部队的这次行动作了总结,提出部队必须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和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

红军执行三大任务,要有纪律保证。从1927年10月起,毛泽东陆续制订并完善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它对于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立人民军队对待俘虏的正确政策,提高人民军队战斗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红军留给老乡的字条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底,红4军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九个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问题、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士兵政治训练问题、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问题、废止肉刑问题、优待伤兵问题和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

古田会议决议强调了红军必须置于共产党绝对领导之下,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决议是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红军建军原则的形成。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1928年4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组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军“继续北伐”,6月进占北京、天津。12月,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张学良宣布“易帜”,服从南京政府。至此,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从1929年3月起,又先后爆发了蒋桂、蒋冯战争。1930年4月起,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双方共100多万军队在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北到河北,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混战,最后以冯玉祥、阎锡山的失败而告终。参加会议的全体委员红军的发展和壮大

国民党新军阀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大混战,无疑给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大会,促成了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会议确定了集中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建设正规红军的决议,由此开始了以转变作战形式为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的战略转变。

红军的这次战略转变,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由游击战向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的转变,它为此后夺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

红军和苏区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威胁。1930年10月,中原大战一结束,蒋介石便调兵遣将部署军事“围剿”,准备在3至6个月内消灭红军,摧毁苏区。“围剿”的重点是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

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作战方针,连续粉碎国民党军三次“围剿”。同时,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等苏区的红军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

从1930年夏开始,红军相继建立了军团和方面军一级的正规兵团,逐步实行由游击战争向张辉瓒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红军在接连打破敌人的多次大规模“围剿”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作战原则。也就是在强敌进攻前面,先进行战略退却,利用苏区的民众条件,保存兵力待机破敌,造成敌兵力分散,削减敌人优势。而后,红军转入反攻,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其中,运动战成为红军的基本作战形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红军将“走”与“打”相结合,以运动战的机动性、灵活性调动敌人,战胜敌人。

就这样,红军在作战中基本形成了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等作战原则。这些原则紧密相关,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红军正是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才取得了多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不久,由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周恩来、贺龙、林彪、张国焘、徐向前、叶剑英等15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中革军委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和总经理部。这时,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撤销,方面军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称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2月至3月,红一方面军(约7万人)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运用并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粉碎国民党军40万兵力的“分进合击”,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并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歼敌的范例。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约50万人的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蒋介石确立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相结合的战略,用“以守为攻”、“合围之法”的战术,在苏区周围广筑碉堡。此时,经过四次反“围剿”斗争考验和锻炼的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地方部队已发展到约10万人,如果战略战术得当,红军有可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可是,已在中共中央取得统治地位的“左”倾领导者,首先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当9月28日敌军攻占黎川之后,他们指挥红军仓促向敌人重兵扼守的堡垒地带进攻,结果连连失败,遭受到重大的伤亡。

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重新开始“围剿”。这时,“左”倾领导者完全放弃了红军擅长的在运动中歼敌的打法,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他们命令红军在苏区的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构筑碉堡,以阵地防御和阵前反冲击的“短促突击”战术,抗击敌人的进攻。结果,红军在阵地防御战和“短促突击”战斗中付出了重大的牺王明牲,却没能阻止敌人推进。

7月上旬,敌人向苏区中心发起全面进攻。“左”倾领导者仍命令红军“六路分兵”、“全线抵御”。在激烈的战斗中,无数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央苏区大部分丧失,形势危殆,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红军初征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党政军机关和直属队,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等“左”倾领导者,又由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消极避战,以红军主力掩护庞大的后方机关,形成甬道式阵势。行军队伍还携带大批行李辎重,沿崎岖山路缓慢而行。在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剿”下,中央红军先后闯过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湖南。长征前的红军队伍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这时,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向红军猛烈攻击。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5昼夜,主力才于12月1日渡过湘江。为此,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这是“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严重恶果。通道转兵和遵义会议

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迅速调集兵力,企图在北去湘西的路上围歼红军。1934年12月10日,当中央红军行至湘桂边境的通道时,20万国民党军已在前方张网以待。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提出放弃北上湘西的计划,全军西进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经过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的建议被通过。红军在通道转兵,避免了覆灭的危险。

1935年1月初,红军强渡乌江,进占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不久,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四面包围过来,妄图一举围歼红军。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敌重兵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1935年2月18日,已经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的红军,暂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月24日,红军发起遵义战役,5日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红军为了寻求新的战机,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蒋介石急令大军向川南进击。红军突然转向东北,21日四渡赤水河,并以红9军团钳制敌人,主力南渡乌江,兵临贵阳。

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惊恐万分,急令各路兵马回援“保驾”。中央红军趁滇东北敌人兵力空虚之机,绕过贵阳,急进云南。红军主力在昆明虚晃一枪,即转向西北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这是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民区,来到四川西部的大渡河畔。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水深流急,两岸群山险峻。蒋介石调兵遣将,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围歼红军。1935年5月24日晚,红军先头部队冒雨急行军80多公里,占领了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渡口。25日,红1团的17勇士冒着枪林弹雨,仅以一只小船强渡大渡河成功。飞夺泸定桥

为迅速渡河,红军主力分兵夹河而上,准备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泸定桥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国民党军在红军到达之前就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29日22名红军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攻克桥头堡,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主力北上的道路。北上南下之争

1935年6月上旬,中央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8日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胜利会师。两大主力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各个歼灭红军主力的企图,鼓舞了全党全军的信心,会师后的红军总兵力达到10多万人。

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会议,确定了红军继续北上,在川陕甘三省建立苏区的战略方针。会后,红军主力分路北上。但先头部队到达松潘以西的毛儿盖后,张国焘却按兵不动。党中央为顾全大局,实现党的战略方针,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才率红四方面军继续北上。

8月15日,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左路军由卓克基经阿坝北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由毛儿盖经班佑北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8月底,右路军攻占包座,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9月1日,毛泽东等联名致电张国焘,要求左路军迅速东进,向右路军靠拢,共同北上。可是张国焘再次变卦,下令左路军全部停止北上,并要挟党中央南下。为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党中央率右路军中红一方面军主力7000余人迅速转移,先行北上。9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

10月5日,张国焘另立“中央”,公然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等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后来,红军8万南下部队发动了几场战役,于1936年4月进入西康甘孜(今属四川),部队减至4万余人。6月,经过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其第二“中央”。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不仅要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艰难险阻。他们在饥饿、疲劳和衣衫单薄的艰苦情况下,翻越了数座鸟兽绝迹、空气稀薄、气候瞬息万变的大雪山,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红军过草地

而方圆数百里的茫茫草地,气候恶劣,没有道路和人烟,地表腐草之下多为沼泽,往往成为神秘的死亡地带,稍不留意便会深陷其中,许多红军战士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红军指战员以坚忍的毅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走过雪山,走出草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1935年9月16日,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连闯敌人两道封锁线,翻越高耸的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历经一年长驱转战,纵横11个省,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3月底,转战湘、黔、滇等省的红2、红6军团攻克贵州盘县,抢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7月初到达甘孜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胜利结束。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

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长江南北各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5万多人,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15个地区,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保存了革命火种。以后,又成为抗日战争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了奉天南满铁路的一处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借此突然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中国守军在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下,未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大多不战而退。短短4个多月,日军仅以4万多兵力,就迅速占领整个东北三省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拉开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序幕。东北抗日义勇军

从1931年10月开始,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人数发展到约50多万,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的进攻,给日本侵略者以一定的打击,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但这些义勇军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领导人物成分复杂,意见分歧,奋战年余,到1933年春大部溃散。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仍坚持斗争,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白山黑水间的艰辛奋战

东北抗日联军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大体杨靖宇像经历三个阶段:反日游击队阶段(1933年5月之前)、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1933年5月至1936年2月)和东北抗日联军阶段(1936年2月至1945年)。为巩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日军加紧对抗日联军进行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推行各户互相监视、互相告发的“保甲连坐”手段,隔离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破坏抗日联军的生存条件。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独立奋战在长白山和黑龙江之间,战斗数万次,给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以有力的打击。从1931到赵一曼像1945年苏联出兵前,日军在东北共死伤约17万人,伪军死伤5万多人。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共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上,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提出红军的行动部署应以“打通抗日路线”为中心任务,规定必须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扩大陕甘苏区。

瓦窑堡会议后,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2月至7月,先后发起东征、西征战役,发展了根据地,扩大了红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在陕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领导人张学良和西北,17路军领导人杨虎城,扣留了在西安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随行军政要员十多人,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史称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南京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阴谋扩大内战,准备派飞机轰炸,对西安进行“讨伐”。中共中央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12月17日,以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参加谈判,经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红军积极准备抗战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红军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从多方面作了积极的准备:政治思想上,红军通过一系列思想教育,巩固和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明显增进了全党、全军的团结;军政训练上,大抓军事政治学校的训练,把整个部队变成了大学校;组织整顿上,大力进行扩军工作,积极动员根据地青壮年参军;根据地建设上,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建立抗日团体,发展地方武装,为红军出师抗日打下牢固的后方基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或“抗日军政大学”。它来源于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各红军部队的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改称中国红军大学。1937年1月,“红大”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强调“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抗战八年共培养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卢沟桥事变埃德加·斯诺像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索。被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发动突然进攻,当地中国驻军宋哲元部第29军奋起抗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此为标志,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建立在卢沟桥边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庐山将《中共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蒋介石。《宣言》强调,“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淞沪会战

1937年7月日军侵占北平、天津后,即调集30万大军对黄河以北地区展开战略进攻。8月13日,日军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武装挑衅被击毙为由,制造“八一三”事变,在上海燃起战火,企图迅速夺取上海、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中国第9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这场战役历时3个月,中国方面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多万人参加会战,日军也逐次增兵,总兵力达9个师团22万多人。

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均遭顽强抵抗。11月5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守军被迫撤退。12日上海失守,战役结束。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迫使日军改变了战略主攻方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淞沪会战给国民党当局以极大的震动,它表明不仅卢沟桥事变失去和平解决的希望,就连国民党自己统治的心脏地带也岌岌可危。于是,国民党当局在1937年8月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全国抗战。朱德、彭德怀在抗日前线

蒋介石因急欲调红军赴前线参战,被迫同意红军设独立的指挥部,并不向红军派遣国民党人员。而红军取消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关头为促成国共合作,向国民党作出的重大让步之一。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