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21:24:53

点击下载

作者:黄鹤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语文(第二版)

大学语文(第二版)试读:

主编简介

黄鹤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美学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全国网络教育学院统考委员会“大学语文”课程组专家,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全国网络教育专家组语文组成员、广东省写作协会理事等。主攻方向为文艺学、审美文化学等。主持和参与教育部、省市和校级科研课题十多项,在核心刊物和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专著和教材十余部,多次获省、校级教学优秀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兼及文学欣赏、汉语运用以及写作知识的教材。本教材的编写宗旨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阅读,提高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掌握文章写作及口头表达的技巧,并在文学鉴赏之中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审美意识,拓宽社会视野,加深文化底蕴。本书适合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的文科与理科基础课使用,也可用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材。总 序

我们正处在教育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型期。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在我们中华大地,以校园课堂面授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的近代学校教育体制,正在向基于校园课堂面授的学校教育与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远程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整合的现代终身教育体制发展。一次性学校教育的理念已经被持续性终身学习的理念所替代。在高等教育领域,从1088年欧洲创立博洛尼亚(Bologna)大学以来,21世纪以前的各国高等教育基本是沿着精英教育的路线发展的,这也包括自19世纪末创办京师大学堂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史。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起,尤其在迈进21世纪时,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引发教育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学校教育体系正在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转变。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即要构建由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共同组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史上的这次革命性转型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的。诚然,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从校园课堂面授向开放远程学习、从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向现代终身教育体制和学习型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但是,教育形态演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革的需求。恰在这次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基于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知识创新与传播及应用、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和基础。而这些仅仅依靠传统学校校园面授教育体制是无法满足的。此外,国际社会面临的能源、环境与生态危机,气候异常,数字鸿沟与文明冲突,对物种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威胁等多重全球挑战,也只有依靠世界各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 “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缩小数字鸿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国策。其中,对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产业的确认,对高等教育对于知识创新与传播及应用、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的关注,以及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并进而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决策更得到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

在上述教育转型与变革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一直走在我国大学的前列。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办好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同时,一直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首创函授高等教育。1952年,校长吴玉章和成仿吾创办函授教育的报告得到了刘少奇的批复,并于1953年率先招生授课,为新建的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成为我国首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经过短短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创建的“网上人大”品牌,被远程教育界、媒体和社会誉为网络远程教育的“人大模式”,即“面向在职成人,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虚拟学习社区,支持分布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是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策划、创作、出版了国内第一套极富特色的“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这些凝聚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北京知名高校学者教授、教育技术专家、软件工程师、教学设计师和编辑们广博才智的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立体化教材的范式探索构建全新的远程学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这些教材已经被国内其他高校和众多网络教育学院所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基于“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理念的努力探索及其初步成果已经得到了我国远程教育界的广泛认同,是值得肯定的。

2005年4月,我被邀请出席《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远程教育教材的共建共享与一体化设计开发”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会后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委托为“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撰写“总序”,这是我的荣幸。近几年来,我一直关注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内的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这次更有机会全面了解和近距离接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及其编创人员。我想将我在上述研讨会上发言的主旨做进一步的发挥,并概括为若干原则作为我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内的我国网络远程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期待和展望:

●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的教学内容要更加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面对在职成人、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需要。

●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的教学设计要更加适应地域分散、特征多样的远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培养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者。

●在我国网络教学环境渐趋完善之前,印刷教材及其配套教学光盘依然是远程教材的主体,是多种媒体教材的基础和纽带,其教学设计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在印刷教材的显要部位对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陈述,要清晰地指导远程学生如何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多种媒体的远程教材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开发,要注重发挥多种媒体教材各自独特的教学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教学交互、学习评价及其反馈的设计和实现。

●要将对多种媒体远程教材的创作纳入到对整个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和开发中,以便使优质的教材资源在优化的教学系统、平台和环境中,在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和学习支助服务的支撑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效。

●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高校各自的学科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网络远程教育优质教材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顾问丁兴富修订说明

本教材已经面市几年了,在全国各地各类高校的使用中受到了欢迎。特别是在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本教材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本教材在选择篇目时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既兼顾了古今知名作家和经典作品的覆盖,也注意适应远程教育的全国统考和成人教育的需求,还显示了一定的个性特色。因而本教材亦可当作文学与汉语爱好者或自学者的日常读本。

在几年的运用实践中,我们也感到本教材在时代感、难易度以及与全国统考的接轨方面,还需要有所调整。因此,我们组织原编者重新讨论和理顺了所选篇目,在原体例不变的情况下,增删了部分课文及其课后欣赏诗文,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交互的设计。本书借鉴、吸收了一些优秀教材和同行的教学研究成果,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请广大阅读使用者批评与指教。编者古代篇第一章 千古风骚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的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戎族人入侵,诸侯们因为曾被戏弄而不相信幽王了,不再派兵勤王,西周由此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周平王被迫东迁,国势一蹶不振。东周的士大夫们对那繁华昌盛的故都,自然有着无限的眷念之情。

根据《毛诗传》的解说,本诗的背景是:周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至西周都城镐京,举目所见,没有了昔日的宫殿城阙和繁华都市,唯见茂盛的黍苗在尽情地生长,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对天呼号。由于本诗的流传, “黍离之悲”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种深沉的民族心理沉淀, “黍离”成了亡国遗民借以抒发爱国情愫的一种典型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抒发“黍离之悲”的诗、文、词、赋绵绵不绝,从向秀的《思旧赋》、杜甫的《春望》,到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的《扬州慢》等作品中,都能找到“黍离之悲”的影响。

对这首诗的主题历来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说是旧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有说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有说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之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有说是抒写诗人在迁都时难舍家园之情。在各家解说中,以感慨亡国之说影响最大。因此,本诗的主题是:借描写东周大夫返回西周都城镐京,见西周宗庙宫室坍塌毁弃,内心涌起了无限的痛楚,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黍离[1]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2][3]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4]

知我者,谓我心忧;[5]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6][7]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以黍离起兴,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了诗人悲怆的心情,又比喻了王室的衰败。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8]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9]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10]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以下两章仅仅通过部分“等位词”的变换,使诗的意境递进深化。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注释

[1]彼:那。黍:俗称“小米”。离离:一行行茂盛的样子。稷:高粱。

[2]行迈:远行。靡靡:犹疑不决。

[3]中心:心中。摇摇:不安,忧愁。

[4]知:了解,理解。

[5]何求:求何。

[6]悠悠:茫茫,遥远。苍天:青天,老天。

[7]此何人哉:造成这种境况的是何人?

[8]醉:因忧伤而恍惚。

[9]实:庄稼成熟结籽。

[10]噎:食物塞住咽喉,此处指内心难受,忧思重重。学习要点

1.理解“黍离之悲”的含义。

2.了解本诗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3.分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4.背诵全诗。阅读提示

这是一首抒愤之作。东周的士大夫来到西周故都镐京,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被夷为平地,长满庄稼和野草,沉痛万分。想到当年的盛世已逝,现在的王朝又逐渐走向衰败,万般感慨油然而生,心头更加沉甸甸的。

这首诗共三章,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具有《诗经·国风》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诗歌运用比兴手法,每章都用黍离起兴,章首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之穗、之实)比兴兼用,以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诗人悲怆的心情,比喻王室的衰败。这三章绝大部分语词完全相同,四言二拍的节奏形式也完全相同;只以“苗、穗、实” “摇摇、如醉、如噎”两组等位词的变换,加以递进,使诗之意境逐步深化。从“苗”到“穗”到“实”,时间跨度几乎是整整一个季节。这犹如三个场景不变而贯之以黍稷成长结籽的特技镜头,代表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流逝,在这时段中,诗人一直在彷徨凭吊。

本诗在抒情上运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感情真实强烈,抒情坦率直白,反复呼号亡国之痛。诗的内容没有严格遵守物理上的时空逻辑,而是按照艺术时空,将诗人从“摇摇”的心颤,到“如醉”的迷狂,再到“如噎”的哽咽这一系列的故国之痛层层揭示了出来。诗中使用的叠字“离离” “靡靡” “摇摇” “悠悠”等,营造了深沉悲痛的氛围。结语用反问语气,呼天喊地,更加强了感情效果,突出了诗人的心忧和无奈,充分传达出他心中的郁闷和激愤。2.诗经·采薇《采薇》选自《诗经·小雅》,这是一首戍边之歌,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对这首诗创作的时代, 《毛诗传》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 《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但都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而复杂。由于归期难定,又无法向家里人传递消息,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但是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自己军队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浓重的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了。[11]采薇[1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13]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14]

靡室靡家,狁之故。[15]

不遑启居,狁之故。

◇以下三章,着力描写士兵远离家乡的征战之苦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16]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17]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18]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19]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20]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21]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22]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23]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24]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25]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26]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27]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写艰苦而紧张的军旅生活,表现了士兵们勇于征战的豪迈情感。[28]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9]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30]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31]

岂不日戒,狁孔棘。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和上面的“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描写了盛大军容和精良装备,字里行间透出自信豪迈之情。[3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3]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4]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35]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士兵归家途中,触景生情,抚今追昔,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注释

[11]薇: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可食,俗称野豌豆苗。

[12]亦:助词。作:初生,刚出地面。止:语尾助词。

[13]岁莫:岁暮,指一年将尽的时候,即岁末。莫:古“暮”字。

[14]靡:无,指离开。狁:西周时北方的部族,春秋时称北狄,秦汉称匈奴。

[15]遑:闲暇。启居:在家安居休息。启,跪,周代人跪坐;居,坐。

[16]柔:形容初生的柔嫩。

[17]忧:因归期晚而忧虑。

[18]烈烈:火势很猛的样子,指忧心如焚。载饥载渴:又饥又渴。

[19]戍:防守。定:停止、结束。靡使:没有信使。归聘:捎信问候家人。聘,问候。

[20]刚:坚硬,指茎老而硬。

[21]阳:阳月,指温暖的小阳春,即夏历十月。

[22]王事:指战事。盬:停息。

[23]孔:很。疚:痛苦。不来:不归来。

[24]尔:花朵盛开的样子。维何:是什么。维常:即常棣(树名)。华:古“花”字。

[25]路:同“辂”,高大的车。斯何:同“维何”,是什么,是谁的。君子:指主帅。

[26]戎车:战车。既驾:已经驾好。牡:雄马。业业:高大的样子。

[27]捷:接,一月三接,言战事频繁,或指胜仗连连。

[28]骙:强壮的样子。

[29]依:依凭,乘坐。小人:指普通士卒。腓:隐蔽,指借车隐蔽。

[30]翼翼:行列整齐。象弭:弭是弓两端系弦的地方。用象牙作弭,形容武器装备精良。服: “箙”的假借,盛箭的器皿。鱼服:指用鲨鱼皮做的箭袋。

[31]日戒:天天戒备。棘:棘手难缠,或指“亟”,急也,指军情紧急。

[32]昔:从前。往:去。依依:柳枝轻拂的样子。

[33]来:归来。思:助词。雨:降,落。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

[34]迟迟:缓慢的样子。

[35]莫:没有人,不定代词。学习要点

1.理解《采薇》的征战题材,请对士兵归途中的思想情感加以分析。

2.理解诗中大量运用的复叠手法,学习运用复叠手法。

3.分析《采薇》末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艺术特色。阅读提示《采薇》是一首征战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反映了一种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和矛盾的心理:既表现了戍边士兵思乡怀亲的忧伤和对战争的厌倦,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

全诗分三段。前三章为第一段,描写士兵的征战之苦和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四、五两章为第二段,写艰苦而紧张的军旅生活,同时也表现勇于征战的豪迈情感。第六章为第三段,表达士兵归家途中的复杂心境。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点。

首先是起兴手法的运用:前三章皆以“采薇”发端,从“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暗含着一种时间的推移,表现了士兵连年征战、归期遥遥的内心忧伤。

其次是复叠手法的大量运用:这首诗歌既有句式上的重叠,如前三章的前四句,更有大量词语的重叠,即叠词的运用。本诗共有七组叠词,如“烈烈”表现内心的忧思, “业业” “骙骙” “翼翼”等形容军容之盛大, “依依”描绘杨柳姿态之袅娜, “霏霏”摹写雪花之飞舞,可谓形神兼备,富于表现力。

最后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结合:末章前四句表现了士兵离家远征的忧伤和有幸归来的喜悦,但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士兵内心的复杂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句诗在情景结合上与人们习惯用的情景结构不同,不是以春风春日表现喜悦之情,以雨雪交加表现悲伤情怀,而是以“杨柳依依”来反衬背井离乡的哀伤,以“雨雪霏霏”来反衬归来的喜悦,运用艺术上对立统一原则,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说的: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此外,这四句诗不仅在意思上前后相对,而且在句式上也是前后相对,且对偶匀称,所以一直为人所称道。欣赏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屈原 湘夫人

本篇选自《九歌》。 《九歌》是楚人祭祀敬神的一组乐歌,包括以下11首诗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礼魂》。 “九歌”原是古曲名,相传始于夏朝初年,后来一直流传于南方,成为祭神乐歌。现在我们看到的《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加工改写的,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九歌》中《湘夫人》与《湘君》两首诗结构相似,语气呼应,虽自成篇章而又浑然一体。湘君与湘夫人是楚人心中的湘水配偶神。相传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南望痛哭,投水以殉。他们都成了湘水之神,舜是湘君,二妃是湘夫人。 《九歌》并没把这些神灵刻画为等级森严、神秘莫测的人类制裁者,而以深切的关心和同情来歌唱这一对配偶神的爱情生活。这两首诗写他们不能相聚的思慕和哀怨。诗歌情意缠绵,婉转悱恻,文采华丽,虽写鬼神之恋却充满凡人的情趣,极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本诗抓住湘君、湘夫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主要描写湘君等待湘夫人而湘夫人迟迟不至时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表现了湘君对真挚爱情和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湘夫人[36][37]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38]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湘君在约会地点见不到湘夫人的忧伤。[39]

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40]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用反常景象进一步写湘君内心的懊恼。[41]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42]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湘君追悔过去没能向湘夫人当面诉衷情。[43]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44]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45]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湘君寻觅和想象结婚的情景和美好生活。[46]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47]

荪壁兮紫坛,芳椒兮成堂。[48]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49]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50]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51]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52]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53]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54]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55]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56]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君回到现实,离开时的自我宽慰。注释

[36]帝子:指湘夫人,传说是尧的女儿娥皇、女英。

[37]眇眇:远望而不见的样子。愁予:使我忧愁。

[38]嫋嫋:袅袅,风微微吹拂的样子。波:起水波。

[39]:生长在湖泽间的一种水草。骋望:眺望。佳:佳人,即湘夫人。张:陈设。

[40]罾:渔网。这两句比喻所愿不得、所处失常。

[41]茝:白芷,一种香草。公子:即“帝子”,指湘夫人。

[42]荒忽:恍惚,不分明。

[43]水裔:水边。这两句也是比喻所愿不得、所处失常。

[44]澨:水边。

[45]偕逝:同往。

[46]荷盖:以荷叶为屋顶。

[47]紫:紫贝。坛:中庭。匊:古“播”字。

[48]橑:屋椽。辛夷:木兰。楣:门上的横梁。药:芍药。

[49]罔:同“网”,编结。薜荔:一名木莲,一种开小红花的香草。擗:理清、剖开。櫋:屋檐上的木。此句意为:芬芳的蕙兰已经挂在屋檐边。

[50]镇:压住座席四角的玉石等物。疏:分布。

[51]缭:缠绕。杜衡:即杜若,香草名。

[52]庑:厅堂四周的廊。

[53]九嶷山:在湘水之南。传说舜死后葬此,这里指九嶷山神。灵:神。

[54]袂:衣袖。褋(dié):外衣。

[55]搴(qiān):摘取。遗(wèi):赠送。

[56]骤得:再得。聊:姑且。容与:从容悠闲的样子。学习要点

1.了解《九歌》的渊源。

2.体会《湘夫人》开头四句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对湘君的心理变化的描写。

4.概括《湘夫人》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阅读提示

本诗全篇沉浸在悲怨缠绵的思绪之中,曲折地表现了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四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情景交融,极富艺术特色,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首先,诗人选用传统文化中最能触发人悲愁之情的典型动态秋景来渲染愁情,所谓“女思春,士悲秋”。其次,诗人用“愁”字定下感情基调,再借秋景来渲染、扩散、深化愁情。最后,诗人运用了“嫋嫋秋风、洞庭洪波、落木萧萧”三个景语兼情语,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悲秋图。

诗中对湘君思恋湘夫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描写得十分精彩:湘君刚到北渚不见湘夫人时十分忧伤,久等湘夫人却一直未见其踪影时非常懊恼,由懊恼到追悔,由追悔到神志恍惚,以至于产生幻想,最后再从幻想回到现实,自我宽慰。其间感情跌宕起伏,写得细腻传神。具体来看:诗的开头写湘君的三次遥望:第一次,在交代约会地点后,用秋景衬托不见湘夫人的满怀愁思。第二次,登高远望,用鸟网的反常现象作比喻,说明湘夫人不在的境况。第三次,恍惚中的远望,写出失望中的深切怀念,又用流水作比喻,说明湘君的无限情思。接着,以麋和蛟的反常现象作比喻,既表达想见湘夫人却落空的心情,又引出湘君想象中的偕游。再通过幻想,描绘湘君精心修建的洞房:香花芳草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灿烂绚丽,还有群仙的热烈欢迎,表现了湘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写湘君的失望而去并自我宽慰。

这首诗集中表现出屈原诗作的浪漫主义特征。它取材于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描写了假想景物和幻想境界,富于理想色彩。诗中采用了反复变化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与环境渲染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欲见不能、欲爱不得的渴望、愁思、哀怨的复杂心情。诗人用衬托、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展开奇特的想象,构建美妙的意境,语言精美,风格清新,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欣赏国殇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4.汉乐府·陌上桑《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它叙述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她的美貌与坚贞。此诗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 “陌上桑”是指大路边的桑树,女主人公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的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秦罗敷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这首诗故事简单却结构完整,首尾相接,一气呵成。全诗以叙事为主,同时将抒情、描写、叙述融为一体。人物形象的刻画微妙传神,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素笔淡扫;尤其是在用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的美貌方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典型。全诗通篇五言,气韵流畅,语言浅近质朴,对后世影响极大。[57]汉乐府·陌上桑[58]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59]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叙述“好女”罗敷,勤于劳作,装束妍丽。[60]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61]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62]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63]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64]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65]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巧妙运用侧写手法,通过描摹旁观者的神态动作,鲜明生动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66]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67]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68]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罗敷与使君的对话显示出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罗敷的话语流利而略带嘲弄,可见她的开朗、大方、自信,以及聪明机警。[69]“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70]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71]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72]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73]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74]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75]

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夸夫,语言夸张而诙谐,客观上奚落了使君,具有喜剧效果。又一次运用了侧写手法。注释

[57]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58]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59]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 (善于、擅长)。

[60]青丝:黑色的丝。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笼钩:一种工具,采桑时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61]倭堕髻:汉代流行的女子发式,又称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明月珠:西域大秦(古代罗马帝国)产的一种宝珠。

[62]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襦(rú):短袄。

[63]行者:过路人。下担:放下担子。捋(lǚ):用手指顺着抚摩胡须。

[64]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65]但:只是。坐:因为,由于。

[66]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乘五匹马拉的车。踟(chí)蹰(chú):徘徊不前。

[67]姝:美丽的女子。

[68]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宁可:愿意的意思。共载:同车,同车而归。不:即“否”。

[69]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70]从:跟随。骊驹:深黑色的小马。

[71]鹿卢剑:用辘轳形的玉装饰剑首的剑。

[72]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专城居:独居一城。从文意看,所夸夫婿的地位远高于太守。

[73]鬑鬑(lián):这里是胡须疏长的样子。

[74]盈盈:形容步伐舒缓的样子。公府步:指常说的官步,即摆出做官的派头,踱着方步。冉冉:意同“盈盈”。趋:小步快走。

[75]殊:与众不同。学习要点

1.赏析诗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分析其特征和意义。

2.理解本诗独特的以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的方式。

3.朗诵这首诗,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语调。阅读提示《陌上桑》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描写了罗敷的美貌。第二段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丽,想要与她“共载”而归,但此举遭到罗敷的严词拒绝。第三段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使君面前夸赞自己的丈夫,以此打消使君的邪念,并使使君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陌上桑》塑造罗敷形象时,遵循辨识人物的一般规律,先识其容貌,再认识其品性。罗敷刚出现时,只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女”,随着叙述的展开,她的形象通过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她后纷纷倾倒的表现逐渐具体和鲜明起来。接下来,记叙了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充分展示出罗敷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罗敷回答使君的话语流利而略带嘲弄,从中可看出她开朗、大方、自信的秉性,以及善于自我保护的聪明与机警。品貌俱美赋予罗敷形象很高的审美价值,使秦罗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优秀艺术形象。

侧面映衬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是《陌上桑》最重要的也最受称赞的艺术特点。首先,用侧写来表现艺术形象。如第一段写罗敷之美,不用直接描写具体相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她的采桑用具和妍丽装束,重点渲染服饰之美。这些诗句没有一字提及罗敷的容貌,但她的容貌形态之美已经映现出来。更进一步, 《陌上桑》仍然不直接描摹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描摹路上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其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人类本就喜爱美好事物,对异性美更为敏感和热情。诗中那些旁观者被罗敷深深吸引,从她身上获得了审美满足;而通过他们的眼光,读者也好似亲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种以侧写方式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比起借助比喻等手段进行描写,更加生动和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扩大。

其次,用侧写表达人物意图,这主要是指罗敷夸夫的内容。罗敷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是有明显的意图和针对性的:调戏她的是有优越地位的使君,所以她极力显示丈夫的尊贵,以使使君变得可笑;使君贪慕她的美色,所以她盛赞丈夫的美好,以表明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这段罗敷的话句句夸夫,客观上又是句句奚落使君,这正是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也是从这里得到了体现。《陌上桑》还有一个明显的风格特点,那就是幽默风趣。例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好笑却又充满真趣。又如罗敷介绍自己时,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伶俐而又暗带调皮。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自以为是的使君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种将严肃的主题寄寓于诙谐风趣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汉代民间歌者的乐观和智慧,使《陌上桑》成为千百年来雅俗共赏的优秀诗篇。欣赏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5.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的作品,且非一时一人之作,梁代萧统将其收入《文选》后才题为此名。它们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在五言诗和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和“诗母”。这一组诗每首以首句为题。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写夫妇、朋友的离愁别绪以及失意文士的彷徨悲伤情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下层文士在东汉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不安的生活和苦闷的心情。如表现思乡怀亲的《涉江采芙蓉》 《去者日以疏》等,表现思妇游子的《凛凛岁云暮》 《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等,表现仕途失意的《回车驾言迈》 《今夜良宴会》等。由于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共有的思想感情与体验感受,因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五首。这首诗借感叹知音难遇,抒写了人生的落寞与失意之情。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76][77]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高楼突兀,浮云缥缈,虚实莫辨。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弦歌空灵,清越悲凉,听者动容。[78]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设问与用典:正面描绘乐声。[79][80]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81]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82]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83]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点题:知音之叹。情感交融激荡,生出双鹄齐飞的向往。注释

[76]疏:镂刻。交疏:交错镂刻。绮:有细花的花纹。此句说楼上的窗装饰有交错镂刻的花格子。

[77]阿(è)阁:四面有檐的楼阁。三重阶:阶梯有三重。这一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很高。

[78]无乃:莫非,岂不是。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这一句是说,莫非是杞梁妻作的曲子?也就是说其悲哀可比《杞梁妻叹》。

[79]清商:乐曲名,曲调清越,适宜表现哀怨的感情。发:传播。

[80]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萦绕,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81]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

[82]惜:悲,叹惜。知音: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这里引申为知心之人。这两句是说,我所痛惜的不是歌者心中的痛苦,而是其内心痛苦不被人了解。

[83]鸿鹄:大雁或天鹅一类善于高飞的大鸟。这两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自在地翱翔吧!这说明弹琴者与听琴者成了知音。学习要点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文学价值。

2.分析《西北有高楼》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阅读提示《西北有高楼》的主题是感叹知音难遇。这首诗以听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来结构全篇。作者先描绘产生音乐的环境,然后着意写歌声的哀婉悲凉,并引用杞梁妻之典为喻,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慨叹,既对歌者寄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又使听者和歌者的感情交融。由此观之,整首诗都处于感情不断发展的激荡之中,最后达到了高潮,引入了比翼奋翅高飞的境界。

这首诗将眼前静态的视觉意象与心底流动的听觉意象融汇一体,以实写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诗的开头四句突兀而起,既实写高楼的华美壮观,又渲染出一种飘忽迷离的氛围,接着引出对乐声的描写,并设置一问一答。 “无乃”一词透出一丝游移不定,增添了诗的凄迷气氛。最后在袅袅余音中点出“知音”之叹,生出双鹄齐飞的向往。至此,曲终人痴,与开头的危楼劈空遥相呼应。这种如细丝盘缠的章法,构成了此诗深婉悱恻的艺术风格。

诗中对抚弦悲歌的高楼女与闻乐感慨的失意人这两个艺术形象,并未具体描绘,只是影影绰绰点出,而对高楼华丽、浮云缱绻、弦歌清扬,则刻意着笔;操琴奏乐之歌者与心领神会之听者的心灵,也是凭借那一缕飘忽无形的乐声作了沟通。整首诗仿佛笼罩着一层缥缈的云雾,如梦如幻。弹者为何抚弦伤神,听者又为何闻声感慨,都不曾言明。读者感受到的只是那么一种幽怨的情调,那么一种空灵的艺术境界。正是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使诗的内蕴更为深沉宽广,更能唤起读者艺术想象和心灵感应,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欣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6.曹操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已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欢宴。酒至酣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 《短歌行》在汉乐府中属“相和歌”。曹操的《短歌行》有两首,这里所选为其中的第一首。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在丧乱之际渴慕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宽广胸襟。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二十岁取得功名,曾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后参与征讨黄巾起义。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采取抑制豪强、屯田求贤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后做了宰相,进而被封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称魏王。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今存诗24首,全用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反映汉末社会战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著名的诗篇有《薤露行》 《蒿里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等。其风格苍劲雄浑、沉郁古朴,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诗风。他继承发展了《诗经》、汉乐府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继《诗经》后写作四言诗最有成就的作家,而且对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建安文学成为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他所开创的“建安风骨”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短歌行[8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85]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四句流露出诗人对生命匆匆的深沉感慨。[86]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87]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四句表达诗人认识到人生短暂后的忧思和无奈。[8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89]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90]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以下引用《诗经》的典故,表达作者对大一统社会的向往和对贤才的渴望。[91]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92]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93]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94]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95]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以下四句写贤才的奔波择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96]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97]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表示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统一天下。注释

[84]当:意思同“对”,一说“作”。

[85]去日:过去了的日子。苦多:只恨太多。

[86]慨当以慷:慷慨,感慨, “当以”无意义,用作间隔。

[87]杜康:相传古代最初造酒的人,这里作为酒的代称。

[88]衿(jīn):衣领。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绵长,形容忧虑不断。这两句是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里的句子,表示对贤才的思念之深切。

[89]但:只。君:指贤才。沉吟:低声吟咏。

[90]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初生时可食。

[91]嘉宾:尊贵的客人。鼓:弹奏。瑟、笙:两种乐器名。以上两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 《鹿鸣》是欢宴宾客的诗篇,作者用在这里表达自己期待贤者、招纳贤才的热诚。

[92]掇:拾取。此句把贤者比作高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喻人才难得。

[93]忧从中来:指从心里生出。

[94]陌、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越陌度阡”,指贤士远道而来。枉用:指贤士屈尊相从。这是客气话。存:问候,慰问。

[95]契阔:久别。旧恩:往日的情谊。此句说:在今日的宴会上,与久别的贤士们促膝谈心,使我想起了往日的情谊。

[96]乌鹊:乌鸦。匝(zā):周,圈。这两句意思是还有大批的贤士像南飞的乌鸦,它们绕树徘徊,还没有选定最后的归宿。

[97]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相传周代周公因忙于接待天下贤士,有时连吃饭都要吃吃停停。吐哺,把口中咀嚼的食物吐出来。 ( 《韩诗外传》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学习要点

1.了解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

2.把握本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

3.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阅读提示

这是一首寄托深沉、气魄宏伟、感情充沛的政治抒情诗。曹操通过在宴会上慷慨高歌,抒发了渴贤求才的迫切心情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感到年事渐高,时日渐少,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紧迫感和焦灼感紧压心头。因此诗的开头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有了借酒浇愁之举。但曹操毕竟是位英雄,他求贤若渴,对于“越陌度阡”而来屈尊相从的人才,他“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于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他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袒露了渴求贤才的心迹,表现了礼贤下士的诚意,并昭告世人自己实现“天下归心”、完成统一大业的宏图大志。

这首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反映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爱才、礼贤、进取,胸襟开阔,目标远大。在他苍凉的诗句中,洋溢着慷慨放达的生命激情;他在发出的人生短促的慨叹声里,蕴藏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怀。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作为伟大文学家的艺术风骨:刚健清新,慷慨悲凉,撼人心魄,质朴自然,因而极富艺术感染力。在诗的语言方面,曹操采用庄重古雅的四言句式,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加强了诗的内在力量的表达;他还借用《诗经》、周公的典故,使诗的立意更加深远。特别是他继承并活用《诗经》的比兴手法,用“朝露”喻人生短暂,用“乌鹊择枝”喻贤士择主,用明月喻贤才,用山海喻志向胸怀,等等,形象生动而诗意委婉。欣赏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同时接受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他29岁出仕,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辞去彭泽县令官职是陶渊明一生的分界线,他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了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安贫乐道,嗜酒爱菊。酒与陶渊明的生活及文学创作紧密相连,他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菊是陶渊明的化身和象征,也因此成了中国文学中象征高洁致远的意象。也因此,陶渊明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文人自尊自强的精神准则。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今存诗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诗歌创作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田园诗。他的田园诗不仅描写田园景物之美、田园生活之趣,而且真切写出了自己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和隐居躬耕的甘苦。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20首,诗中或斥责上流社会的黑暗,或揭露官场的腐朽,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归隐后怡然之情,或宣泄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20首似非同一时期的作品。这里所选为第5首,当写于其归隐后不久。题为《饮酒》,据诗序说,是因为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实际上是借以述怀,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此诗通过对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悠然自得的心境。饮酒(其五)[9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大隐隐于市,心静世无喧。[99]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忘俗即“心远”,远世则“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为持守, “悠然”得超越。[100][101]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景情互交融,物我偕坐化。[102]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悟道会真意,得意而忘言。注释

[98]结庐:建造房屋。

[99]尔:如此。

[100]日夕:黄昏之时。

[101]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102]真意:自然意趣。忘言:不可言说。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学习要点

1.掌握陶渊明诗中表现出的人生境界。

2.理解“心远”一词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

3.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4.背诵这首诗。阅读提示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备受赞誉的田园诗,诗中体现了陶渊明摒弃世俗功名、安贫乐道、沉醉田园山水、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心远”是全篇的纲,诗人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它的内涵。开始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身居“人境”而精神却能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这是“大隐隐于市”的境界。接下来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静观周围景物而陶然欲醉、意与境会的物化忘我心态,这是“人淡如菊”和精神超越的境界。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其诗意愈加深醇,意境更为悠远,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至此,这首诗由“心远”统领,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意境层层推进,成为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和返朴归真的诗歌精髓最充分、最精妙的体现。

此诗具有陶渊明诗的典型风格特征,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之中蕴含着幽美而和谐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情趣。本诗用意深微而语言质朴,用字自然又极为精当,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拈出,实则精心锤炼,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功力,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淡而有味、意蕴醇厚的特点。欣赏读山海经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8.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他的山水诗代表作。诗中抒写了诗人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美景以及遥望京城引起的思乡之情。这首诗约作于495年谢朓赴任宣城太守时。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李白诗《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就是在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后,发出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李白的叹赏,更使此诗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10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04]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总起:登山临江,回望京邑,抒发怀乡之情。[105]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10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107]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以下六句写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108]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109]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110]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由登临之意转到抒发乡愁。呼应开头,归到“还望”的本意。注释

[103]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104]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 “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105]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 …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méng):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106]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107]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108]方:将。滞淫:久留,淹留。怀:想念。

[109]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110]鬒(zhěn):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学习要点

1.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对诗中为后世传诵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加以赏析。

3.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笔法和清丽自然的诗风。阅读提示

本诗先写在春天傍晚登山临江,回望京邑所见的景色,然后抒发怀乡之情。开头两句用王粲离开长安时登灞陵回望长安和潘岳在河阳县望洛阳的故事,比喻自己登三山还望京都建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于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接下来六句写景,六句写情。前六句,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诗里:远望京都的繁华和壮丽———皇宫贵宅屋檐飞耸参差,在傍晚的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后世传诵的名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 “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诗人观察事物很细致,语言运用十分准确:余霞的色彩不太浓烈,所以用“散”字;江水澄清,没有风浪,因而用“静”字。作者炼字传神,用语精确,既刻画出景物的真实面貌,又给人以美的感受。接下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这里众鸟的喧鸣与花儿的遍发相映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不禁为之感怀,进而引起诗人的怀乡之情。

诗自然转入到最后六句: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无怪诗人叹息道: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却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 “去矣” “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真切道出了诗人内心的乡愁与期盼。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写情单纯温婉,全诗结构完整对称,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与清丽自然的诗风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 (《云仙杂记》)。欣赏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