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5 04:39:05

点击下载

作者:《世界能源中国展望》课题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

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试读:

前言

一 报告性质、研究对象与基本框架

1.性质与目的《世界能源中国展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IWEP)世界能源研究室以中国为变量,独立调研、分析与展望世界与中国能源发展趋势和相互影响的年度报告;是IWEP对当年和来年世界能源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与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直接对接、互动分析的产品。《世界能源中国展望》不是单纯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也不仅是中国能源年度分析报告,而是二者之结合,以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为背景,以IEA的年度报告为参照,观察、分析和展望中国能源发展趋势;同时以中国能源现状、中国能源政策和规划为变量,反观、评论或修正IEA对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突出中国能源发展情景及其与世界能源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报告的目的是以中国能源专家的眼光,向国内外读者(尤其是能源政策制定者、能源领域投资者、能源安全和公共利益相关者)提供观察分析中国能源政策特点和走势、中国能源安全态势的变化、中国能源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的独立视角和判断,尤其是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议程中,对中国的能源战略、能源发展方式、能源供需走势与全球影响的分析判断;同时也通过本报告与IEA等国际能源机构在同一领域、相近的问题和方法上进行国际对话。

2.研究对象

本报告的主线是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发展趋势,研究对象覆盖能源产业、能源政策、能源经济、能源生态和社会利益等方面,主要思考当前世界经济“再平衡”背景下能源产业和能源政策的相关性和态势、新“能源革命”趋势下世界与中国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源结构的变化、未来中国能源战略与政策的重构方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中国参与地区性和全球性能源合作的安全利益。

本报告侧重中长期分析,主要分析展望2011-2035年这个历史时期,重点分析2011-2020年(即中国“十二五”规划期和“十三五”规划期)中国和世界能源发展在不同情景下的演变。其中,对2013-2014年的态势进行年度数据更新、观点更新和分析更新,对我们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对IEA前一年和当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作出评论和修正。

3.基本框架

本报告参照IEA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设立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除了序、执行总结和本前言外,本报告分世界与中国互动展望和能源安全专题研究两个部分、八章和两份附件。本前言介绍本项研究的性质、研究对象、基本框架和假设、所用能源数据库和基本方法。

八章内容的布局如下:

第一部分“世界与中国互动展望”是2013-2014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共五章)。第一章从2013-2014年度的时空,分析当前全球能源发展总态势,包括全球能源需求东移和能源供应多中心化趋势;能源价格变化、地区贸易和投资趋势;美国和中国分别在“再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独立”优势和“能源依赖”趋势对世界能源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从较长的历史跨度分析世界能源结构的变迁,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主导能源的变化特点,分析了新“能源革命”的趋势和影响,为适应未来中长期中国发展目标和全球新“能源革命”趋势,提出中国能源战略思路如何适应全球趋势,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为前提,以新的战略思维,展望未来能源发展方向。

第三章以IEA的2012年和2013年《世界能源展望》内容和方法为参考,分析了2020年及2035年前各国不同的能源政策目标和全球能源发展趋势,重点对中国现行能源战略和政策进行回顾和研究,反思中国能源政策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能源发展新战略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同时将这一新战略作为本项研究的核心情景(即“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与IEA的新政策情景、现行政策情景和450情景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中国能源发展情景对全球能源和环境发展,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若干方面对IEA的情景分析进行了诸多修正。

基于对新“能源革命”趋势的认识,第四章在了解IEA全球天然气展望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北美、欧洲,特别是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供需、基础设施、区域天然气价格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的变化趋势。本章深入调研了中国和世界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性因素,提出中国开始步入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时代,中国的天然气发展情景对中国、亚太地区和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消费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分析了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态势,强调了技术进步和投资增长对新能源发展的作用;展示了IEA对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展望,并以中国的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和现代生物能源)政策和新能源发电为特定对象进行了情景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道路和配套条件。

本报告第二部分为“能源安全专题研究”,即以此为子研究对象,阐述中国与世界各国能源安全认识的过程和近年来中国在能源安全领域的表现。第六章主要梳理能源安全观点,即从传统能源安全观到新能源安全观的演变,继续沿用情景分析方法,提出中国“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下能源安全的基本内容、基本走势和对外合作趋势。

本报告第七章以中国与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为例,阐述中国对外双边能源合作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分析这一双边合作在现行政策情景和“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下的不同趋势。中国为推进这一双边合作战略、政策诉求以及与俄罗斯的合作策略成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分析中国从双边合作走向多边合作的过程,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多边合作范围、程度、姿态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原则、政策选择和配套条件。

除上述研究框架外,附件一对我们研发的IWEP能源展望数据库基本框架作了简要说明,以便读者更好理解本报告的数据来源、数据关系、数据意义和局限性;附件二提供了缩略词、统计单位和换算公式的对照表。二 研究思路、核心方法和基础模型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性质、研究对象和特点,特别是本报告与IEA《世界能源展望》直接对接的关系,我们采取了以下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第一,以IEA的《世界能源展望》为基础研究背景,重点考察中国能源发展趋势、政策和全球影响,特别是这些能源趋势在展望期内(2011-2035年)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二,设定展望期内年度更新内容,包括跟踪和更新2013年中国和世界能源的发展变化,对2014年作出合理的预测,对2015年前和2020年前的趋势作出相对2020-2035年更加具体的分析。

第三,本报告与IEA《世界能源展望》的分析内容和方法相对接。在方法论上,情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是本报告的核心方法。IEA的情景分析包括:(1)IEA的新政策情景,(即其《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的核心情景)。这一情景基于现行政策、措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近期国家计划和政策承诺的贯彻实施,对2035年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分析。(2)现行政策情景,即仅考虑当年年中之前公布和执行政策的中长期发展影响。本报告的现行政策情景与IEA的定义相近,具体内容在不同章节具体阐述。(3)450情景,即2050年将每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浓度控制在450ppm以内,温度控制在2℃以内的倒逼发展机制。

本报告的核心情景是根据第三章有关“生态友好的中国能源发展新战略”研究转化而来的“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简称EES情景)。这一情景和分析方法借鉴了IEA的情景方法和特点,这一情景的政策依据和认识体现了本报告的核心观点和分析特色。

上述设定的情景均为IEA或我们对未来的期待,所沿用的分析方法不是数理模型推演或数学预测方法。固然,我们的展望报告中包含诸多在特定条件下的假定或预计,但是情景分析方法是我们对未来若干趋势的期待,即在既定政策、规划和政策意图下期待的发展方向和结果。因此,情景分析不同于数理模型预测,不存在中间方案、高方案或低方案。

2.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处理方法

为开展本项研究和情景分析,我们以中国政府能源统计和“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为基本数据,以2011年为基期,根据“生态能源新战略”的基本要求,研发了“IWEP能源展望数据库”,为本报告分[1]析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数据依据。这一基础数据库借鉴了IEA数据库的系列假设条件,力图更加符合中国国情。IWEP能源展望数据库(见附件一说明)包含中国能源供需基础库、新能源发电子库和碳排放子库。每个子库以2011-2035年为展望期,以五年为子展望期,逐期评估和展望。在评估和展望中,基础数据库来自作者的积累,有关系数参照了IEA上述三个情景下的不同设定。我们展望重点放在2011-2020年展望数据,以我们的政策分析经验,确定2020年前的发展依据和合理趋势。

我们对2035年前的基本前提和假设依据与IEA基本类似。世界能源的历史数据主要采取IEA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年度能源报告数据,个别数据取自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2011年基期的中国能源数据来自中国政府政策文件、五年规划和现实调查,也参照IEA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

我们对不同能源供需增长率和碳排放系数分别作了设定。在调整能源部门需求增长速度和碳排放系数时的基本认识是:2020年前突出以“降煤、稳油、增气”为重点的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同时优化不同能源使用方向/用途以及地区结构,大力推进碳捕捉与封存(CCS)等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2020年后突出能源效率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推广。注解:[1] 本报告中对于2035年前的展望数据、“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下的数据以及在“本报告认为”和“我们认为”等语境下的数据或依据均来自“IWEP能源展望数据库”,除非另有指向、说明或注释。三 情景分析和假设条件

1.核心情景和基本观点

正如上述,本报告对“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的定义是:基于中国现行能源政策、发展规划以及政策指向或意图,分析对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趋势的影响。这里的能源政策因素包括中国现行能源战略、能源法规法令、“十二五”规划及其分项、依然有效的能源政策和2013年各有关行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发布的部门政策、2013年中国对外能源政策,中国政府和部门发展规划和计划。这些战略、政策、规划、承诺的具体内容在本报告相关章节给予具体论述。但是,“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中国必须立足于绿色增长,追求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必须在能源领域将能源开发与节能减排目标紧密结合,将化石能源使用与包括CCS技术推广在内的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将国家的能源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将中国的能源发展与世界气候变化和全球能源治理秩序相协调。具体地说,能源发展不仅必须解决本国的碳排放问题,还必须考虑公众利益和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本报告认为,2030年前煤炭依然居于50%以上的主导地位,但是煤炭需求比例稳步减少,煤炭清洁化利用逐步提升;油气并举依然是基本方向,但是需要加大天然气的发展力度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速度以及能源转换。我们期待2020年前煤炭需求比例可能下降到60%以下,2030年可能下降到50%左右。2030年煤炭的发电比重可能下降到42%。导致这一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和新能源使用比例的大幅提升。在本报告的核心情景中,唯有大幅提升天然气和新能源的比例,才能使中国的能源结构更加优化、碳排放更加合理。因此,“减煤增气”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中短期的选择。

第三,在2020年前,我们期待中国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过程中更加突出能源利用方向、方式和手段的重大转变,突出信息化带来的创新发展模式,期待“新四化”有助于中国寻找节能降耗减排的发展方式。

第四,“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离不开全球能源发展进程,尤其是全球能源安全利益和全球气候变化议程。我们期待中国在2020年前后着力大幅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结构,使“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下的碳排放低于IEA的新政策情景下的碳排放水平,为缓解全球气温上升作出中国的贡献。为此,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加速从双边走向多边,体现地区或全球合作安全的共同利益。

2.“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的假定条件

我们对“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的系列前提条件(如中国GDP、人口、价格、补贴、二氧化碳排放和技术等对能源供需均有制约的因素)作了不同于IEA的设定,因此展望的结果不同(见表0-1)。表0-1 “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与IEA新政策情景对比续表(1)经济增长因素

经济结构变化、能源效率提高和燃料结构转移,使得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低于GDP的增长。世界能源强度在1971年和2012年间下降了32%。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能效较低,使用结构转移有限,能源需求仍然与其经济增长速度紧密关联(这也是全球能源需求东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历金融危机后五年来的复苏,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依然脆弱和不平衡,具有下行的风险。在目前世界经济的三级增速中,构成第一级增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快于构成第二、第三级增速的发达国家,但是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出现了放缓的势头。第二级增速中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近期日本的增速快于复苏中的欧元区许多国家。IEA按照购买力平价,设定2011-2035年世界GDP年均增速为3.6%。IEA的中期预测主要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以及其他地区性预测,而长期预测则基于多个不同的经济预测机构成果以及IEA自身对劳动力供应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分析。IEA预计2015年非OECD国家的经济增速超过OECD,2035年将大于后者1.6倍。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约占世界经济活动的一半以上。

IEA预计,2011-2015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为8.6%,2011-2020年为8.1%,2011-2035年为5.7%。本报告核心情景认为,2013年为7.5%,2014年为7.25%,2020-2035年GDP增长率为4.78%。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2020年以后由于经济成熟度高,人口增长放缓,经济增速会降至前十年增速的一半以下。印度在展望期的增速为6.3%,巴西为3.7%,比整体拉美地区略高。

但是,世界经济增长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欧元区能源需求放缓,失业率较高,财政部门虚弱,紧缩政策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效应逐步衰竭。经济危机对各国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构成了冲击。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退出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对能源市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能源需求增长趋势、能效技术和节能减排的效果短期内难以评估。世界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性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不确定性。(2)人口和城镇化因素

人口增长通常是能源需求的基本驱动力。根据2013年联合国UNDP预测,世界人口将由2012年的70亿增长到2035年的87亿。世界人口的总体增速继续放缓,从2012年的1.2%下降到2035年的0.9%。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人口可能增长较快以外,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平稳。而在发展中国家,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人口增长最为迅猛。IEA预计,203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增长明显趋缓,2012-2020年人口年均增速为0.77%,2020-2030年年均增速0.21%,明显低于世界增速和其他国家。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消失。

城镇化是世界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全球人口的城镇化率将由2012年的51%提高到2035年的62%。这一趋势对能源使用数量和类型具有直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要求使用更多和更现代的能源资源。同时,老龄化和家庭规模也对能源消费构成影响。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5%,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可能达到65%以上,这一趋势不仅对本国人口变化,而且对世界能源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到底是刚性影响还是软性影响还有待观察(见表0-2)。表0-2 世界和中国的GDP和城镇化数据假设

人均GDP收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具有正效应。从总水平看,到2035年OECD国家的人均收入仍高于非OECD国家两倍。但是两者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则截然不同。由于能效、结构调整和使用方式的转变,前者人均收入对能源需求增长为软性影响,而后者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是刚性的。一般在人均GDP收入超过4000美元以后,私人汽车拥有率会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特别是中国和印度。IEA认为,2030年后中国的人均收入将提升四倍,超过中东的平均水平。(3)能源价格因素

世界能源价格变化取决于能源供需基本面和大量的非基本面因素。2003年以来和2009年中期以后,世界能源价格处于高位震荡,不同地区能源价格差别拉大。能源价格的变化对于未来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需求方面,能源价格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对设备与技术服务的选择,在供应方面,价格直接影响能源生产、投资水平和投资决定。

2010年以来世界平均原油价格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石油供需基本趋势和石油资源国的财政诉求。在IEA的新政策情景里,2020年全球原油进口价格为113美元/桶(以2012年的汇率为基准),2035年为128美元/桶。这一价格水平低于IEA的现行政策情景(分别为120美元/桶和145美元/桶),略高于其450情景(分别为110美元/桶和100美元/桶)。

我们认为,2020年和2035年世界原油价格可能游离于上述IEA的新政策情景的水平和现行政策的水平。中国的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中国石油进口需求是推高世界油价的一个因素。但是,在2020年后随着中国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主要进口通道的建立和成熟,特别是进口需求的稳定,将导致全球原油价格增长趋缓。

天然气价格地区差别依然较大。北美天然气价格已经形成气对气的竞争,反映的是区域内的供需情况。但是,目前3美元/MMBTU的价位使得美国能源企业难以为继。欧洲的天然气市场取决于多种来源,也部分形成气对气的竞争,价格为12美元/MMBTU,大大高于美国气价,低于日本气价。日本的天然气价格取决于长期合同,与石油挂钩,价格为17美元/MMBTU左右。在IEA新政策情景中,2035年前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基本保持平稳,而日本的天然气价格在2020年前逐步明显下降,到2035年分别保持在12.7美元/MMBTU和14.9美元/MMBTU,而北美地区天然气价格将从3美元/MMBTU逐步回升到6.8美元/MMBTU左右,因此2035年北美和日本在天然气价格上的差距缩小为2.2倍。我们认同这一增长趋势。

全球煤炭市场是由拥有不同煤炭质量和基础设施的地区市场组成的。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的煤炭价格相差较大。国际煤炭交易市场规模较小,地区性的煤炭价格的变化程度与其和国际市场结合的程度紧密相关。目前全球大约1/5的蒸煤产量进入国际市场交易。而国际市场基本分为亚太市场和大西洋市场。两大市场之间的交易和影响随着供应源的增加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更加紧密了。虽然煤炭市场中的长约合同在某些场合依然重要,但是国际煤炭市场基本按现货价格交易。

IEA分析,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煤炭价格变化较大,2008年曾达到200美元/吨。但是此后的金融危机使得煤炭价格一路下滑。未来对煤炭价格的展望主要取决于需求因素,特别是气候政策和煤炭与天然气之间在发电部门的竞争。在IEA的三大情景分析中,煤炭价格差距较大。在新政策情景中,2020年OECD蒸煤的平均价格将由2012年的99美元提高到106美元/吨,2035年缓慢提升到110美元/吨。但是煤价在IEA的现行政策情景下增长更快,而在450情景中下降较快,反映了强烈要求降低碳排放的气候政策的影响。

在IEA的新政策情景中,随着碳价格的提升(即到2020年中国的碳交易覆盖所有部门,价格将从2020年的10美元/吨提高到2035年的30美元/吨),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交易比重将由2012年的8%提高到2035年的34%,如果IEA对中国的假定不成立,2035年的这个比重将下降到5%。在欧洲,碳价格将从2012年的10美元/吨,提高到2020年的20美元/吨和2035年的40美元/吨(见表0-3)。表0-3 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价格趋势(4)技术因素

这里的技术是指在能源需求和供应方面当前正在使用和即将商业化的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改进措施。IEA阐述了在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能源需求高涨方面的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趋势,比如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效率技术措施和低碳技术在电力部门的应用(如核能、可再生能源和碳捕捉与封存)以及低碳燃料和高级清洁运输工具在交通部门使用等(见表0-4)。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对这些技术进展和前景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还特别增加了煤炭清洁技术(煤制气技术)、页岩气等非常规开发技术、深海资源开发和环保技术。表0-4 技术进步分类描述续表

除了以上因素外,与IEA的情景分析不同,“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还考虑了能源安全因素和公众利益因素。

能源供应安全形势是中国处理与世界能源发展关系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与全球、地区和中国的能源供需关系、能源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能源合作等问题紧密关联(详见本报告第二部分)。

本报告认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取决于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相互影响。能源资源在许多国家首先是战略资源。因此,能源产业大多是垄断性行业或大公司占主导的行业,能源产业又是国家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同时,由于能源产业属于高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行业,能源产业,特别是油气产业显得远离大众利益。然而,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无论作为燃料,还是作为化工原料,都是重大的民生商品,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必然涉及民生诉求,何况能源项目的外部负效应(比如各种有害物体的排放)直接损害公众的利益。目前,煤炭和石油消费带来的排放直接损害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在全球引发了新一轮有关能源公共利益的呼声。在中国,能源项目的负面效应在国内若干城市引发质疑,直接冲击着政府的能源政策属性、决策程序和产业行为。这些因素在IEA的情景下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报告在“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下将能源产业、政策和公共利益结合进行分析(见表0-5)。表0-5 中国能源产业—政策—公共利益设定四 局限性

作为首部年度报告,本报告存在以下局限性:

1.本报告侧重中长期世界和中国的能源发展分析,短期分析重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的2011-2012年的情形分析和更新,并据此对2013-2014年作出合理的推断。对于2013-2014年的数据和认识不一定反映实际情形,仅供研究参考,并将在2014-2015年度报告中尽力加以更新。

2.本报告的数据和分析覆盖2011-2035年世界和中国能源发展涉及的所有能源领域,但是,在化石能源领域,主要联系分析煤炭,重点分析天然气市场;在比较中,突出亚太天然气市场变化。因此,煤炭和石油领域并未作为重点或专题加以分析。本年度报告重在分析非化石能源的整体变化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各可再生能源均未加以逐一深入分析,特别是用于发电的新能源还缺乏深入研究;与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分析相比,核电和水电领域的分析较少。

3.本年度报告的能源安全专题研究,侧重双边合作安全和多边合作安全。前者主要以中俄油气合作为案例,并未涉及中俄在核电和水电等非油气领域的合作前景;后者侧重整体分析,未深入分析任一多边合作方向。

4.本报告的展望立足于IWEP能源展望数据库,而这一数据库仍处于开发初期。外部假设条件仅与我们的主观分析判断相关,但是并未为能源生产和需求建立完整的技术经济分析模型。比如国际油价变化对国内需求的影响程度等。2015年前和2020年前各能源部门的供需增长速度主要参考国内产业规划和专家分析,2020-2035年的供需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本课题组在“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下的综合分析,实际上是对未来不同时段做出的期待。因此,本报告的这些数据与各能源部门的产能建设、开工利用率和能源转换无直接相关。

5.本报告的数据库对于2035年前碳排放系数的测算基本参考IEA的水平。对于中国能源政策和技术措施(如CCS)的判断主要采取专家分析法,带有主观因素。今后这些因素将通过专家调研逐步加以客观化。第一部分世界与中国互动展望第一章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和中美的影响一 全球能源发展趋势

从全球视野看2013年,世界能源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能源需求继续向更高水平上升,能源需求重心持续东移。但是,不同地区的能源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美国和中国的能源需求变化具有全球性影响。同时,不同能源部门的供需受各国能源政策的影响出现抑制或刺激而变化。天然气和新能源仍然是今后全球能源趋势的最大变数。

无论从地区结构还是种类上看,全球能源供应继续趋于多中心化。在这一过程中,全球能源需求和市场变化继续受新兴经济体的制约以及发达国家能源效率和创新机制的制约。2014年全球能源供应增长相对缓慢。虽然化石燃料拥有庞大的资源基础,依然是目前满足世界能源需求的主要能源,但高排放的能源生产受到严格控制;中国、澳大利亚、波兰等国家将制定更加清晰的非常规天然气政策;核能和其他新能源的生产能力将会调整。

中国和美国的能源发展趋势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是上述发展态势的两个典型代表。1.全球能源需求东移

根据2012年和2013年国际能源署(以下简称IEA)的分析与展望,在IEA的新政策情景下,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11-2035年展望期内将提高1/3以上,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其中,石油需求从2011年的41.13亿吨(8740万桶/日)提高到2035年的46.56亿吨(9970万桶/日),煤炭和天然气分别由2010年的34.74亿吨和27.40亿吨提高到2035年的42.18亿吨和41.06亿吨,分别增长21%和50%。可再生能源将迅速发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0%提高到31%。核电由2010年的7.19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11.38亿吨。核电的比例比IEA的先前预期略有下降,而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的比例增速较为明显(见表1-1)。表1-1 IEA新政策情景下的世界一次能源需求

从地区能源需求的趋势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能源需求将由2010年的54亿吨稳步增长到2020年的55.30亿吨和2035年的55.79亿吨。2010-203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0.1%,整体上处于持平的状态。2013-2014年欧洲的能源需求基本不变,而日本的能源需求依然处于下降的态势,且部分能源需求因核电站停运而受到抑制。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五年来,欧洲和日本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减缓和下降。

目前,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特别是亚洲的中国与印度、拉美地区(如巴西)、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其中,印度、巴西、中国以及中东地区的增速较为突出。根据世界新增能源需求结构分析,在2010-2035年,新增煤炭需求几乎100%来自中国和印度,95%以上新增石油需求来自中国和印度,相应地,近80%的新增二氧化碳排放也来自中国和印度。新增核能需求的65%、新增天然气需求的35%左右和新增可再生能源需求的20%来自中国和印度。足见东半球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增长尤为突出,呈现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东移的突出特征。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5%,2014年有可能缓慢降至7%,但依然是仅次于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长风向标(见表1-2)。表1-2 IEA新政策情景下的不同地区能源需求2.全球能源供应多中心化

全球范围的能源资源依然丰富,但分布不平衡,特别是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非OECD国家的能源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其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全球占比分别在86%和88%以上。从化石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可采资源量的储采比看,煤炭、天然气的储采比均大于石油(见表1-3)。表1-3 2011年全球化石能源的储量和可采资源量

根据资源量简单推测,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具有较高风险,影响能源供应趋势的不确定性较多。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石油逐步占据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位于石油供应的中心。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逐步失去了二战期间世界石油生产中心的地位,中东的海湾地区快速成为世界石油供应的主要中心。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石油生产主要控制在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一石油卡特尔联盟手中。但是,80年代末以后OPEC内部对石油供应的协调能力下降,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下降了。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和俄罗斯成为世界新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中心,近十年来,西非和拉美的油气供应地位明显上升。全球油气供应走向多中心化。

在1955年前,美国的能源发展完全立足于国内,且有一定的出口和援助盟国的能力。而1957年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能源进口量大幅提升,能源自给率明显下降,到1978年能源自给率降至79%。此后在《能源独立计划》和《能源独立法案》的推动和影响下,美国国内能源供应能力逐步回升。在里根政府放松能源管制的政策下,1982年后美国的能源消费水平持续上升,能源自给率持续下滑,到2005年降至69%。但此后美国的能源自给率(或“能源独立”趋势)奇迹般地再次回升,在2010年达到78%(见图1-1)。图1-1 美国一次能源自给率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0年度能源报告数据编制。

美国能源供需关系中的最大变量是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供应能力。美国国内石油产量于1970年达到历史高峰(年产41.23亿桶)后缓慢下降,到2005年降至29.7亿桶的谷底后出现回升,2010年升到35.37亿桶,2011年为36.97亿桶,2012年继续升至40.55亿桶,预计2013[1]年产量为44.20亿桶。而国内石油消费量在1950年后开始上涨,到1978年达到53.69亿桶,之后逐年提升,到2005年达到75.9亿桶,2010年下降为70亿桶,2011年降为69.13亿桶,2012年降为67.7亿桶,预计2013年为66亿桶。因此,美国的石油自给率从1950年的95%大幅降至2005年的39%,然后缓慢回升到2010年的50.75%,2011年为54.99%,2012年为59.16%,2013年为66%,预计2014年仍有提升的[2]趋势。与石油相比,美国的天然气供应自给率较高,20世纪90年代维持在90%上下,此后趋于下降,到2000年降至82.2%,之后又小幅回升,2010年回升到89.99%,2011年更上升至94.96%,2012年为[3]93.56%,2013年为95.11%,预计2014年为95.65%。

油气产量回升的动力在于美国页岩气、致密气和致密油的大量开采和供给。根据花旗银行研究,到2020年,美国不仅将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如果考虑到加拿大的油砂增长和墨西哥深海石油供应潜力,还可能推动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石[4]油供应的“新中东”。到2020年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产量将从2011年的1500万桶/日提升到2500万桶/日以上(见表1-4),约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25%左右(其中美国占15%),仅次于目前中东地区的供应比例。*表1-4 石油供应“新中东”地区的产量地位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世界的油气生产中心将移至西半球。然而,通过全面分析目前及2020年和2035年前全球油气资源开发和供应的趋势,本报告认为,未来的世界能源供应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美国本土页岩油气资源、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的超重油、巴西的深海石油、中亚里海、北极海域、西非海域和东非地区,以及伊拉克将成为全球油气供应新的中心。其中,北美地区将成为非常规油气开发的代表,并可能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巴西将成为深海开发的代表,将自身的进口国地位变为出口国;伊拉克可能成为世界少有的陆上常规油气增长最快的产油国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重要石油出口国,继续增强中东的石油供应能力,特别是对亚洲市场的供应能力;全球天然气投资和液化天然气供应竞争更加激烈。综上,全球油气供应并不会西移,而会出现多中心化或分中心化。换言之,世界将不再过分依赖于中东或OPEC的石油供应。供应多中心化对提高全球能源供应能力、扩大能源投资和贸易是积极的信号。3.能源价格变化多样化(1)石油价格趋势

在IEA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中的新政策情景下,2020年全球原油进口价格设定为113美元/桶(以2012年的实际汇率为准),2035年为128美元/桶。这一价格水平低于IEA的现行政策情景(分别为120美元/桶和145美元/桶),略高于其450情景(分别为110美元/桶和100美元/桶)。

我们认为,2011-2013年以来世界平均原油价格维持在100美元以上,反映了世界石油供需的基本趋势、石油资源国的财政诉求以及石油消费国的承受能力。从2013年上半年看,北海布伦特原油在2-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