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与勤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6 09:25:39

点击下载

作者:《天赋与勤奋》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赋与勤奋

天赋与勤奋试读:

前言

刚出生时,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天赋秉性,而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决定着我们能否将生来具有的天赋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取得成功。鲁迅先生就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只是这天赋能力在后天的诸多因素中有了大小之分。

那些将天赋发挥到极致的人在我们眼里就成了天才,然而,殊不知天才的背后是十倍的努力和汗水。高尔基总结得很棒,他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很多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学者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将自身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伟人们不是生而知之的,他们的智慧也都是在勤奋的努力学习和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因为勤奋,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因为勤奋,维纳成为了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的奠基人;因为勤奋,莫扎特创作了许多著名歌剧;因为勤奋,董仲舒成为了令人景仰的儒学大师;因为勤奋,爱迪生有了一千多项伟大发明;因为勤奋,巴尔扎克写下了不朽巨著《人间喜剧》;更是因为勤奋,达·芬奇留下了让世人惊叹的伟大艺术作品《蒙娜丽莎》……伟人们的事迹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真理:天赋加勤奋才最终成就了天才。

不仅如此,即使那些资历平庸的人,因为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的精神,也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少年牛顿并不早慧,相反特别贪玩,学习成绩也平平,却在后来的勤奋学习中登上了数学的高峰,发明了二项式定理;高尔基一生不幸,困境却造就了他创作的灵感,写下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明末清初文学家叶奕绳小时候生性迟钝,记忆力非常差,发奋苦读却让他成了一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宋代著名学者陈正之先天智力发育不良,却博览群书,最终以勤补拙,成为了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平凡的人也为我们证明着一条真理: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

天赋只是一个基础,要想建起成功的大厦,必然少不了勤奋的添砖加瓦。本书收集了许多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成功的故事,他们的事例无一不证明着一点:无论你智力超常还是资质平平,勤奋是唯一通往成功的捷径。但愿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能从中受到启发,从此开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编者

第一辑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天才的“基因”是什么

天才必然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这个观点,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专门研究天才的科学家所认可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里克森博士却根据某个实验推翻了这一观点。

实验是法国凯恩大学的佐瑞欧·马佐尔博士和其同事共同进行的,实验对象是一位名叫瑞格·盖姆的数学天才。瑞格·盖姆有着超常的计算能力,他能够在数秒内计算出一个10位数的5次根;在同样短的时间里,他还能够计算出一个2位数的9次方;而在被要求将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时,他能毫不迟疑地讲出精确至小数点后6位数的答案。

佐瑞欧·马佐尔博士的实验过程,就是在这位数学天才进行计算表演时,对他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精密的检测。通过运用正电子放射层X线照相术,佐瑞欧·马佐尔发现:与常人相比,瑞格·盖姆在计算表演时的大脑活动部位多了5个。由于可以使用这种额外的记忆区,所以他可以避免发生常人易犯的计算错误。由此看来,所谓天才的“特殊基因”似乎的确是存在的。但现年26岁的瑞格·盖姆并非生来就具备这种超强的计算能力。20岁时,他还是一个与常人没什么两样的普通青年。20岁之后,他接受了一位专家的训练,每天进行4个小时的记忆练习。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原本与常人无异的他便成了人人惊叹的数学天才,这正是“天才”非“天生”的最好证明。

除了上述实验之外,佐瑞欧·马佐尔博士及同事还对瑞格·盖姆进行了他所不熟悉领域的技能测试。结果证明,他根本没有任何不同于常人的表现。

看来,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和努力,任何人都可能拥有这种因为“长期工作记忆功能”而产生的天才表现。事实是这样吗?阿里克森博士通过对只能记住7位数字的普通人训练一年,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都可以记住长达80~100位的数字。

而匈牙利的拉兹罗·波尔加及其夫人,也用试验证实了这一点——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宜参加激烈的西洋棋比赛,而他们,却把3个经过严格心理训练的女儿培训成了具有世界级水准的西洋棋大师。“天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阿里克森教授总结说,“那种貌似天才表现的‘长期工作记忆’,是能够通过训练刻意培养的。”

名人箴言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暧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郭沫若

勤奋学习的牛顿

一谈到近代科学开创者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时身体瘦弱,脑袋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很广泛,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意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曾精心制作了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做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飘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16岁时数学基础还很浅薄,对高深的数学知识还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情况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得几何学浅显,便悉心钻研笛氏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后来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对待学习、研究,牛顿总是身体力行,勤勤恳恳。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似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被沙尘迷了眼睛,几次被风吹走了算纸,风几次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地测量,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数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22岁时开创了微分学,23岁时又开创了积分学,为人类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牛顿还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名人箴言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神算少年杨辉

在南宋中宗年间,古城钱塘(今杭州)有一位少年,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但由于当时数学书籍很少,这个少年只能零碎地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着的算题,并反复研究,从中增长知识。

一天,这个少年无意中听说100多里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不仅精通算学,而且还珍藏了许多《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数学名作,非常高兴,急忙赶去。

老秀才问明来意后,望了望这位少年,不屑地说:“小子不去读圣贤书,要学什么算学?”

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老秀才无奈,于是说:“好吧,听着!‘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阔不及长十二步,问长阔共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864平方步,已知它的宽比长少12步,问长和宽的和是多少步?)你回去慢慢算吧,什么时候算出来,什么时候再来。”说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闭目养起神来,心里却暗暗发笑:“小子一定犯难了,这道题老朽才刚刚理出点头绪,即使他懂得算学,一年半载也是算不出来的。”

谁料,正当老秀才闭目思量时,少年说话了:“老先生,学生算出来了,长阔共60步。”“什么?”老秀才一听,惊奇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少年演算出来的草稿纸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啊,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居然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算出来了。妙哉!老朽不如。”老秀才转过脸来,对少年夸奖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请问高姓大名?”“学生杨辉,字谦光。”少年恭敬地回答。

在老秀才的指导下,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名人箴言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一生都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首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他被禁止去图书馆,他的助手与学生被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以教育青年一代勤奋学习。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讲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在20世纪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研究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提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研究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研究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与“大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会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说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自己。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时,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说:“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多做工作。”这种顽强的精神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名人箴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天赋+勤奋=天才

高斯很早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3岁时他就能指出父亲账册上的错误。但是,他父亲是个“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才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所以,高斯一边读书,还得一边帮父亲干活。

高斯的老师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很固执,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做个泥水匠,而且他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尽管他们不知道要上哪里找。经过这次的拜访,高斯被免去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晚和老师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老师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允许他不必再上数学课了。

高斯虽然有天赋,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反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他对工作的痴迷,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当他的妻子病危的时候,他还在书房里埋头工作。女仆突然急急忙忙地跑来找他:“先生,如果您不马上过去,就不能见她最后一面了。”高斯回答说:“我马上就要结束工作了,叫她等一会,等到我过去。”让人看了既好笑又心酸。其实,高斯不是不爱妻子,不过他最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名人箴言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郭沫若

爱迪生蓄电池

一旦确定了目标,爱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头脑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

一天,爱迪生在家里吃饭时,举着刀叉的手突然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惯了他的这种表现,知道他正思考蓄电池的问题,便关切地问:“蓄电池‘短命’的原因在哪里?”“毛病出在内脏。要治好它的根,看来要给他开个刀,换器官。”“不是大家都认为,只能用铅和硫酸吗?”夫人脱口而出。她想了想,对她的丈夫——爱迪生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他不是在许多“不可能”之中创造了奇迹吗?于是,夫人连忙纠正道:“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对吗?”

爱迪生被夫人的这番话逗乐了。“是啊,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爱迪生暗暗地下着决心。

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比较、分析,爱迪生确认病根出在硫酸上。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与原来设想的一样:用一种碱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后找一种金属代替铅。当然这种金属应该会与选用的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并能产生电流。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只要选定一种碱性溶液,再找一种合适的金属就行了。然而,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做实验。一个春天过去了,又一个春天过去了,苦战了3年,爱迪生试用了几千种材料,做了4万多次的实验,却依然没有什么收获。这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向他袭来,可爱迪生并不理会,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向他问道:“请问尊敬的发明家,您花了3年时间,做了4万多次实验,有些什么收获?”

爱迪生笑了笑说:“收获嘛,比较大,我们已经知道有好几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蓄电池。”

爱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场的人一片喝彩声。那位记者也被爱迪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红着脸为他鼓掌。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爱迪生将他的试验继续下去。

1904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爱迪生终于用氢氧化钠(烧碱)溶液代替硫酸,用镍、铁代替铅,制成世界上第一块镍铁碱电池。它的供电时间相当长,在当时可以算是“老寿星”了。

正当助手们欢呼试验成功的时候,爱迪生却十分冷静。他觉得,试验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对新型蓄电池的性能做进一步的验证。因此,他没有急着报道这一重大新闻。

为了试验新蓄电池的耐久性和机械强度,他把新电池装配上电动车,并叫司机每天将车开到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跑100英里;他还将蓄电池从四楼高处往下摔来做机械强度实验。

经过严格考验,不断改进,1909年,爱迪生向世人宣布:他已成功地研制成性能良好的镍铁碱电池。

为了纪念爱迪生付出的辛勤劳动,人们管镍铁碱电池叫“爱迪生蓄电池”。

名人箴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孔子的故事

少年时代,孔子就很好学。孔子刚刚3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4岁时,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孔妈妈问孔子:“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子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子和哥哥睡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子说:“我已经练了很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感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子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起字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子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到了晚年,孔子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做成的绳子编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常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勤奋。

正是靠着“勤奋”二字,孔子成为了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正所谓“天才来自勤奋”。

名人箴言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

才气就是坚持不懈

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自私的本质。

莫泊桑13岁那年,考入了里昂中学。他的老师布耶,是当时著名的巴那斯派诗人。布耶发现莫泊桑颇有文学才能,就把他介绍给福楼拜。

福楼拜是世界闻名的作家,当时在法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看了看莫泊桑的作品,冷冷地说:“孩子,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表明你有某些聪明,但是,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坚持不懈,你得好好努力呀!”

莫泊桑点点头,把福楼拜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福楼拜想考一考莫泊桑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功底。一天,福楼拜带莫泊桑去看一家杂货铺,回来后要莫泊桑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的货商必须是杂货铺的那个货商,所写的货物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并且所用的词,应是别人没有用过甚至是还没有被人发现的。

多苛刻的要求啊!但莫泊桑理解福楼拜的良苦用心,他写了改,改了写,反反复复,努力朝福楼拜提出的要求奋斗着。

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莫泊桑的学业进步很快。后来,他开始写剧本和小说,写完就请福楼拜指点。福楼拜总是指出一大堆缺点。莫泊桑修改后要寄出发表,但是福楼拜总是不同意,并且告诉他,不成熟的作品,不要在刊物上发表。

刚开始,莫泊桑唯命是从,福楼拜不点头,他就把文稿扔在柜子里。慢慢地,文稿竟堆起来有一人多高,莫泊桑开始怀疑:福楼拜是不是在有意压制自己。

一天,莫泊桑闷闷不乐,到果园去散心。他走到一棵小苹果树跟前,只见树上结满了果子,嫩嫩的枝条被压得贴着了地面,再看看两旁的大苹果树,树上虽然也果实累累,但枝条却硬朗朗地支撑着。这给了他一个启示:一个人,在“枝干”未硬朗之前,不宜过早地让他“开花结果”,“根深叶茂”后,是不愁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来的。从此,他更加虚心地向福楼拜学习,决心使自己“根深叶茂”起来。

1880年,莫泊桑已经到“而立”之年了。一天,他拿着小说《羊脂球》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看后拍案叫绝,要他立即寄往刊物上发表。果然,《羊脂球》一面世,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莫泊桑顿时成为法国文学界的新闻人物,同时,他也登上了世界文坛。

名人箴言只要有一种无穷的自信充满了心灵,再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不羁的才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莫泊桑

隔篱偷学

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幼时丧父,母亲又体弱多病,时常需要人照料,因此生活非常艰辛。贾逵的姐姐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精心照料母亲,关爱弟弟,家中虽然清贫,却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贾逵从小就十分聪明、勤奋,他爱刨根问底,爱思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贾逵家的附近有一个学堂,学堂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深深吸引着贾逵。他看见其他孩子都去上学,非常羡慕,便央求母亲也让他上学堂读书。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心里十分难过,对贾逵说:“孩子啊,咱们家太穷了,没有钱给你交学费,家里的钱都为我治病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说完,母亲便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贾逵的姐姐看到这个情景,便走过来,安慰了母亲一番,然后拉着贾逵走了出来,对他说:“弟弟,母亲身体不好,别让她再操心了,我带你去学堂看一看吧。”

姐姐领着贾逵来到学堂外,学堂里又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贾逵一听到读书声,便忘却了刚才的烦恼,忙跑了过去。

可是,贾逵只能隔着学堂外面的篱笆往里张望,他踮起脚,伸长脖子,还是无法看到学堂内的情景。

姐姐见状,赶紧跑过来,抱起贾逵。这下,他看见了老师在讲课,学生们正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读书。贾逵高兴极了,也跟着读起来。老师让学生写字,贾逵便用小手在空中比划着学写字。

从此,贾逵天天到学堂外听老师讲课。他个子太小,看不见学堂里的情景,便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篱笆边上,然后站在大石头上,透过学堂的窗户听课。

有时候,天下大雨或漫天风雪,姐姐便劝贾逵不要出门。可贾逵有很强的求知欲,一天都不肯中断学习。大雪纷飞时,依然披着蓑衣站在篱笆外听课。

几年来,贾逵风雨无阻,从来没有中断过学习。他一回到家中,便把听的内容记录下来。一有时间,就拿着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贾逵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地学习着。

后来,贾逵终于成为著名的大学者,他的学说被世人称为“贾学”。

名人箴言天才就是这样,终生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刻苦读书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名叫玛丽,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出生在波兰的一个教师家里。在父母的教育下,玛丽从小就十分爱学习。

玛丽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生活很艰苦。为了补贴家用,她的父母招收了一些寄宿生住在家里。这样一来,玛丽的学习环境就不如以前安静了。但她仍能闹中取静,认真、刻苦地学习。每天晚上,当家里的寄宿生还在玩耍时,玛丽就拿着一本书,悄悄地走到书桌旁坐下,两手托住脸腮,两指塞住耳朵,聚精会神地读书。伙伴们喊她、逗她,她也置之不理,仍继续看自己的书,连眼皮也不抬起来。

一天,玛丽的表姐来了。饭后,玛丽又独自捧着书专心学起来,表姐想让她一起玩游戏,见她不理会,便想出了一个花招捉弄玛丽。她悄悄地搬来一些椅子,在玛丽低头看书时,她把几把椅子叠在一起,堆放成一个一碰就倒的三角塔形,摆在玛丽身后,然后捂着嘴悄悄地躲在一边,准备看玛丽的笑话。谁知玛丽看书入了迷,根本没有发现她的恶作剧,很长时间过去了,她竟没有一点动静。表姐等得不耐烦了,正准备叫她时,玛丽刚好读完了一章书,想站起来休息一下,一抬头,只听得“哗”的一声,椅子倒下了,砸到玛丽的肩膀上。表姐拍手大笑起来,等着玛丽过来追打她。可玛丽只是轻轻地抚摸着被碰痛的肩膀,无奈地摇了摇头,平静地说了声:“真无聊!”又捧着书本,到隔壁屋里读去了。

受母亲的影响,玛丽从小就爱好科学。1891年,她如愿以偿地到拥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和教授的巴黎大学学习。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求知欲很强,她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课后不是搞实验,就是上图书馆读书或学习法语。为了抓紧时间学习,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又小又简陋的阁楼。那里夏天闷热,冬天寒冷,也全然不顾。为了节省灯油,她晚上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关门后,她再回家点起小煤油灯,一直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

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物理系毕业,获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获得数学硕士学位。玛利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她从小勤奋读书换来的结果。

名人箴言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居里夫人

给播种者的种子

明智的人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不在家庭、城市、山区或海市蜃楼里寻找幸福,浪费时间。谁在绝望中耽于分析自己的内心,以探究自己痛苦的原因和深度,那就宛如把玫瑰枝插在土壤里又每天去掘它,看它在怎样生长。为培育你心灵的插枝而操心吧,可不要在傍晚或早晨把它挖掘出来,以断定它是否抽出了幸福的幼芽。不懈地用功吧,你会完全忘怀你的幸福。而这,我以生命起誓,正是真正的幸福。

劳动的主要长处在于它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欢乐在于劳动,而不在于劳动的成果。

生命,是两个永恒之间的一片峡谷,两朵黑云之间的一次闪电。

如果你的两个朋友不和,你不要赶在时间的前面去调解,时间才是医治怨意最好的良药。匆忙连缀起来的维系友爱之情的红线,往往像痊愈之前结疤的伤口。

最高尚的爱是这样的爱,它在消失之前是不让人察觉的。高尚的人不在顺境里向你献上友谊作为你欠下的债务,而在逆境里却向你索还友谊,还要你付出利息。

我爱有某种丑的美,我爱优雅曼妙的风姿,我爱胜过滔滔雄辩的沉默。

我宁可一天十次看到丑,只要其中有闪光、新意和智慧,而不愿在一个月里看见一次灵魂空虚的渺小的美。

急风暴雨强化和激发着感情。在风雨的压迫和摇撼下的植物比在玻璃房里生长、开花的植物更强劲。

对心灵和肉体的一定限度的压迫,能产生并不缺乏崇高思想和见解的潜在力量。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产生绝望和冷漠了。而绝望,如果抖落它的冷漠的灰尘,是包含着一种凶恶的、散布死亡的力量的,这种力量既无理智,也无理解力。

有些人赞美历史上的英雄,却模仿他们的劣迹,而不效法他们的优点;由于愚蠢,他们以曲高和寡来解嘲,而以短处作为仿效的榜样。

聪明人不拒绝改变或纠正自己的信念,如果真理要求这样做的话。

名人箴言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西塞罗

天堂与地狱比邻

本文是美国石油大王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诫儿子:“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从中受益。

亲爱的约翰: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我感触良多。那则寓言说:

在古老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您可以拥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的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龄美女,都可以让您尽情享用。”

这个人听了以后,感到有些惊奇,但非常高兴,他暗自窃喜: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梦想吗?一整天他都在品尝所有的佳肴美食,同时尽享美色的滋味。然而,有一天,他却对这一切感到索然乏味了,于是他就对侍者说:“我对这一切感到很厌烦,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给我找一份工作做吗?”

他没想到,他所得到的回答却是摇头:“很抱歉,我的先生,这是我们这里唯一不能为您做的。这里没有工作可以给您。”

这个人非常沮丧,愤怒地挥动着手说:“这真是太糟糕了!那我干脆就留在地狱好了!”“您以为,您在什么地方呢?”那位侍者温和地说。

约翰,这则很富幽默感的寓言,似乎告诉我们: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要在失业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一点。这真不幸!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这并非我运气好,而在于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却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我初进商界时,时常听说,一个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很多牺牲。然而,岁月流逝,我开始了解到很多正爬向高峰的人,并不是在“付出代价”,他们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真正地喜爱工作。任何行业中往上爬的人都是完全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且专心致志。衷心喜爱从事的工作,自然也就成功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做的第一份工作——簿记员的经历,那时我虽然每天天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里点着的鲸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和喜悦,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热心。而结果是雇主总在不断地为我加薪。

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地完成你该做的事,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那些头脑活跃的人拼命劳作决不是只为了赚钱,使他们工作热情得以持续下去的东西要比只知敛财的欲望更为高尚——他们是在从事一项迷人的事业。

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同样都是石匠,同样在雕塑石像,如果你问他们:“你在这里做什么?”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就会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累”。

另一个人可能会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酬劳很高。毕竟我有太太和四个孩子,他们需要温饱。”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负担,在他嘴里经常吐出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

第三个人可能会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一件艺术品。”这种人永远以工作为荣、工作为乐,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句话是“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天堂与地狱都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乐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无趣,当你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即使你不卖力气,你也会感到精疲力竭,反之就大不相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约翰,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爱你的父亲

名人箴言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

白居易问道

白居易,这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诗坛如雷贯耳的名字。

白居易年幼时身体娇弱,却是个聪明绝顶的神童。长到半岁时,妈妈时常抱着他到屏风前,教他念字看画。生下来六七个月时,小居易就会认“之”和“无”两个字了,这在当时被传为奇闻。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良好的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更为刻苦。在良好的教育下,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学写诗,9岁通音律(即音乐),10岁能解读诗书。

后来回忆起青少年时代的求学情景,白居易撰文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居易白天要去学堂上学,晚上回家还得温习书本上的知识。有了空闲的时间,就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作诗,如此刻苦地学习,以至于都要挤出时间才能休息。这样,导致了他身体经常生病,不仅口舌生疮,而且手和胳膊上也长了厚厚的一层茧子。这些刻苦的求学经历,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伟大诗人。

在白居易12岁那年,河南一带发生战争,父亲便送儿子到越中(今天的江浙一带)避乱。从此,白居易就离开了故乡,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也因此打开了他四处求学的大门。

年轻时候的白居易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依然很好学。他经常到处求教学问。奇怪的是,他每次遇到高人学上几天之后,就觉得师父的学问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高深,于是就离开这位师父去寻找知识更为渊博的人。就这样,他请教过的高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仍然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白居易听说千里之外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他立刻收拾行李,一路上风餐露宿,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谁知,禅师在静心修养的时候很少会客,偶尔会出来会见一些有缘人,为他们指点心中的迷津。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白居易决定在附近住下来,一直到禅师会见他为止。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白居易依然没有放弃,等待着禅师的会见。

这一等,就等了大半年。

有一天,忽然有人通知他,禅师终于肯会客了。白居易喜出望外地进了寺庙。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他便虚心地问:“师父,我一直在向人求教如何才能学到更深的学问,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老禅师淡然地看着他,没有直接回答白居易的问题,反问他:“你知道一个人怎样才能得道吗?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

白居易想了想,还是没有答案,只好恭敬地说:“请禅师为弟子解惑。”

禅师缓缓说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个道理就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么能说是道呢?”

禅师微笑了一下回答道:“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但八十岁的老翁也难奉行啊!这就是道啊,它和你找的学问是一个道理呀。你明白了吗?”

名人箴言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勤学好问的列宁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从小就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想必大家都听过砸花瓶的故事,他不仅是个诚实、敢于认错的人,在学习上他也同样诚实,从小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时,他认真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做完学校的功课,列宁还会读很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听。有人问小列宁读书成绩优异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秘诀,读书是我喜欢做的一件事,而且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一定要搞明白。”

列宁就是这样一个勤学好问的人。有一次,列宁和几个小朋友在外面玩。他们有的拿着小铲子,有的拿着小桶,这里铲铲,那里挖挖,还不时地给小树们浇点水,玩得不亦乐乎。

忽然,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忽然大喊起来:“你们快来看,我挖到了什么东西呀?”小朋友们一窝蜂似的朝发话的小朋友跑去。原来这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壳郎的窝,里面还有很多圆圆的粪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粪球啊?”忽然有个小朋友问道。“肯定是屎壳郎把粪球带到窝里去了呗。”“真是奇怪哦,屎壳郎为什么要把粪球带到窝里去呢?”

小朋友们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问题和回答也稀奇古怪的。可是,这个问题大家一下子都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旁边的一个小朋友问列宁:“列宁,你的学习很好,你不是也经常看一些课外书吗?你给咱们说说为什么屎壳郎会把粪球带到窝里去呢?”“让我来想想吧。”列宁挠挠头说。可是想了好久,又观察了半天,列宁还是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屎壳郎会把粪球带到自己的窝里去。这个问题真是把小列宁给难住了。不过,列宁还是没有在问题面前退缩。他告诉小朋友们,三天以后给他们解开谜团。

一路小跑回家的列宁,找到哥哥后向他求助。可是哥哥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究竟是什么原因。于是,哥哥就建议列宁去找找家里的书,看看是否能从书上得到答案。小列宁翻遍了家里所有的书后,发现藏书大都是成年人看的,根本没有他要找的相关知识。

但是,小列宁并不灰心。第二天,他一大早就跑到了图书馆。在那里待了整整一个上午,在查阅了好多书籍后,终于在其中的一本中找到了他所需要的答案。

第三天,小列宁按时为大家带来了详细的答案:屎壳郎学名蜣螂,是甲壳类昆虫,主要以动物的粪便为食,有着“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屎壳郎为什么会把粪球带到窝里去呢?小列宁继续为大家解释道,原来是屎壳郎把卵产在了粪球上,幼虫孵出来以后,就可以把粪球当成食物吃掉了。

小列宁的答案,不仅为小朋友们解答了他们心中的疑问,而且也告诉了他们许多还没有想到的问题。屎壳郎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小朋友们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名人箴言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走上勤奋之路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著。

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勤奋向上的,在他青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他不好好读书,赌博、借债、鬼混,足有一年的时间是在不务正业中度过的。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每天过着奢华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不久,他就厌倦了这种生活,对自己的现状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无异于禽兽。他又把自己堕落的原因详细地找寻出来,写在日记本上,计有8点:①缺乏刚毅力;②自己欺骗自己;③有少年轻浮之风;④不谦逊;⑤脾气太暴躁;⑥生活太放纵;⑦模仿性太强;⑧缺乏反省。经过这一次反省,好像当头棒喝,他决心结束放荡的生活。他跟着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并迈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托尔斯泰一走上文学之路,就表现出了他伟大的文学天赋,可是托尔斯泰之所以能成才,主要还得益于他的勤奋。

在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这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最后他长叹一声,说:“关在屋子里是不行的,我要去战场上亲自考察一番!”

托尔斯泰果真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地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地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条地平线和许多树林,标明每个村庄、河道的名称,以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等。经过实地调查,他心里有底了。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一切鲜明具体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他才坐在桌边,划去以前那段描写,重新写起。他写得不仅具体、生动,而且色调明朗、壮观。他自己默读了一遍,嘴角浮上了微笑。

托尔斯泰写作最追求真实。

在他读完《复活》的初稿时,不禁眉心皱起了个疙瘩。他对卡丘莎的结局很不满意。初稿中是这样描写的:贵族老爷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使卡丘莎深为感动,于是她不念旧恶,欣然与聂赫留朵夫结了婚,并双双移居国外,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怎么可能呢?”“一切都虚假、杜撰、拙劣。”

托尔斯泰意识到自己这样安排太蹩脚了,这样大团圆的结局,是违背生活真实的。于是他推翻了原稿,重新精心构思,决意要为卡丘莎“物色”一个合适的对象。最后将作品改为:在流放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卡丘莎在思想上、道德上都逐渐成熟起来了。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与政治犯西蒙相爱。这一改动,不仅使作品更符合生活真实,而且使主题更为深刻、鲜明。

托尔斯泰改作品总是不厌其烦。

在创作《婀娜小传》时,首先是在报纸发表,他亲自校对报纸底样,一边看,一边改。开始是在报纸边上加各种符号,删削句子等,接着又改字、改句,后来索性大加增删,到最后,底样成了大花脸,不可辨认了。幸好他的夫人能够辨认他的字迹,就连夜替他誊清。第二天一早,她把抄写得整整齐齐的稿子放在桌子上,等待托尔斯泰送到邮局去。这时,托尔斯泰拿起稿件走到书房,准备再看“最后一遍”,可是,他又不由自主地改起来,而且改得比第一次还要乱,他的夫人只好又替他抄一遍。托尔斯泰不安地向夫人道歉说:“真对不起,我又把你抄的稿子弄脏了,我再也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谁知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延至数星期或数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接着又把稿子都拿去改。有时,稿子已经发出去,他忽然想到要改几个字,就又打电话去吩咐报馆替他改过来。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在勤奋中完成自己的所有作品的,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家。

名人箴言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托尔斯泰

有始有终才能成功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在中学当教师,有一天,他对班里的同学说,我们来做个甩手的游戏吧。游戏很简单,就是把手使劲往前甩300下,再往后甩300下,但要求每天都这么做。同学们纷纷觉得这个游戏容易,保证能做好。一个星期以后,苏格拉底问同学们游戏完成得怎么样?同学们全部举起了手。一个月以后,苏格拉底再次向大家了解情况时,全班仍有90%的同学坚持做游戏。一年以后,当苏格拉底在课堂上再次调查时,只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就是接下来成为大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凭着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终于在哲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哲学思想直到现在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个甩手游戏从动作上看似很简单,但要每天坚持,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人们常说,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敢于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希望的顶点。让我们认准自己努力的目标,不断地鼓励自己,这样我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

名人箴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巴尔扎克与死神抢时间

1850年的秋天,51岁的巴尔扎克自我感觉这次心脏病是大发作了,他不得不问医生,他还能活多久,活半年可以吧?只见医生摇摇头。“6星期如何?”巴尔扎克又问。医生还是摇摇头。“至少6天总可以吧?我还可以写个提纲,还可以把已经出版的50卷校订一下。”巴尔扎克急着说。医生的回答是:“你还是马上写遗嘱吧。”

巴尔扎克把医生的劝告扔在一边,还像往日那样生活和写作:深夜十二点,他点起蜡烛,开始写作,一直写到旭日东升。早上八点,他休息一会儿,洗个澡,接着就处理日常事务。九点钟,他又开始写作,一直干到下午五点钟。晚上八点钟他才上床睡觉,可是,才睡了4个小时,他就起床,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写作……

巴尔扎克就这样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持续了20几年的写作生活。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留下的是他写的由96部中长篇小说组成的雄伟史诗——《人间喜剧》。

名人箴言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巴尔扎克

十五年没有休息过的柏格森

柏格森是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同时,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古今各种哲学著作,并不断思索,进行自己的哲学研究。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论意识的即时性》及其他论文,他的学说——“柏格森主义”开始逐渐形成。

长期的研究和繁多的工作使柏格森感到极度疲劳。他曾经对朋友说:“近15年来,我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或半天。”

66岁时,柏格森瘫痪了。后来病情严重,柏格森不得不辞去工作。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他与病魔顽强地搏斗着。他坐在写字台前,为了防止跌下来,必须像婴儿一样被系在椅子上。他的动作十分困难,连吃一顿饭都得需要几个小时。然而即使这样,柏格森也从不放弃写作。晚年,他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先拟出提纲,而是直接着手写正文。他的右手几乎僵硬,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

名人箴言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为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大海边的阿基米得

阿基米得11岁那年,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古希腊最大的城市之一的亚历山大里亚求学。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是世界闻名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城中图书馆异常丰富的藏书,深深地吸引着如饥似渴的阿基米得。

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后当作纸,订成后粘成一大张再卷在圆木棍上。那时没有发明印刷术,书是一个字一个字抄写成的,十分宝贵。阿基米得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点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阿基米得攻读的是数学,需要画图形、推导公式、进行演算。没有纸,就用小树枝当笔,把大地当纸,因为地面太硬,写上去的字迹看不清楚。阿基米得苦想了几天,又发明了一种“纸”,他把炉灰扒出来,均匀地铺在地面上,然后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时天公不作美,风一刮,这种“纸”就飞了。

一天,阿基米得来到海滨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数学问题。无边无垠的沙滩,细密而柔软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铺展在脚下,又伸向远方。他习惯地蹲下来,顺手捡起一个贝壳,便在沙滩上演算起来,这种方法又好又便捷。回到住地,阿基米得十分兴奋地告诉他的朋友们说:“沙滩,我发现沙滩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它是那么广阔,又是那么安静,你的思想可以飞翔到很远的地方,就像是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一样。”神奇的沙滩、博大的海洋,给人智慧,给人力量。打那以后,阿基米得喜欢在海滩上徜洋徘徊,进行思考和学习,从求学的少年时代开始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占了阿基米得的家乡叙拉古城。当时,已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得正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对于敌军的入侵竟丝毫未觉察。当罗马士兵拔出剑来要杀他的时候,阿基米得安静地说:“给我留下一些时间,让我把这道还没有解答完的题做完,免得将来给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证完的难题。”

由于阿基米得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人们甚至称他为“数学之神”。

名人箴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坚韧不拔的求职者

“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永远没有‘失败’一词,因为每一次失败是我弥补某种不足的一次机会。”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对他的下属这样说道。

在松下幸之助年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他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谋生,这也养成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个性。有一次,他按报纸招聘广告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又瘦又矮的松下向工厂人事主管介绍一番自己的情况后,请求道:“请给我一份工作做吧,哪怕是最危险、最低微的工作。”

人事主管瞧瞧其貌不扬的松下幸之助,根本不想聘用他,便对他说:“真不凑巧,我们刚刚聘用了一位。要不,你过一个月后再来看看。”

一个月后,松下幸之助真的准时出现在这位主管面前,这位主管心里在嘲笑松下:从未见过这种不懂领会辞退话的傻老冒,不妨随便打发他走人。于是,这位主管对松下说:“年轻人,你总是不凑巧,我们的老板出去开会了,得过两三天才能回来。”

到了第三天,松下幸之助又来了,这次这位主管真的有点不耐烦了,直接说出不想聘用他的原因:“瞧你穿的,这样破旧是进不了我们厂的!”

松下什么话也没说,下午就去借钱买了一套新衣服穿上,找到那位主管说:“你看现在我够条件吗?”

主管打量他一下,说:“从你的履历介绍,看不出你有任何有关电器的知识,我们厂是从不用这种人的。”“没关系,我不会但我会学,一个月以后见!”松下说完,果真回去自学了一个月的电器知识,又跑来找那位人事主管。

这位主管说:“一个月能学到什么知识呢?”

松下说:“一个月不行,我用两个月,两个月不行,我用三个月……”

话未说完,这位人事主管再也坐不下去了,他拉起松下的手说:“你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韧性的求职者,我已被你打败,从今天起,你来工厂上班吧。”

松下幸之助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谋得一份工作,并靠这种精神走向了日后的成功。

名人箴言如果你有智慧,请奉献你的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请奉献你的汗水;如果两者你都没有,就请你离开公司。——松下幸之助

决不背叛自己梦想的艺术家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虽然有着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品的日益成熟,等待着他的却是贫困和压迫。他那些严肃的、带有进步思想的作品,越来越不为追求浮华的贵族们所接受。22岁以前,莫扎特两次旅行求职,都没有成功,不得不返回萨尔斯堡当宫廷乐师。

新任的萨尔斯堡大公十分专横,音乐家在他的眼里连厨师的地位都不如。他给莫扎特规定了两条:一、不准到任何地方去演出;二、没有主教允许不得离开萨尔斯堡。每天清晨,他让莫扎特和其他仆人一起坐在走廊里等待分派当天的工作,并把莫扎特当作杂役使用。

1780年,无法在家乡忍受屈辱生活的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开始了他一生中音乐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虽获得了自由,但接踵而来的便是贫困。为此,他工作十分勤奋,每天很早起床作曲,白天当家庭教师,晚上是繁重的演出活动,回来后再接着创作乐曲,直写到手累得拿不起笔为止。

26岁的莫扎特成家之后,生活依然非常贫困。有了子女之后,更是难以糊口,全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为了改变这种处境,莫扎特经常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躯举行长时间、超负荷的音乐演奏会,只要挣了一点钱,他总迫不及待地买些食物,急匆匆地赶回家去,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饱饭。看着自己幼小的孩子和孱弱的妻子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莫扎特多少次难禁热泪,他叩问上天,为什么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很多时候,贵族们也会慷慨地施舍一些财物给莫扎特,但是他们的施舍是有目的的,他们希望听到莫扎特为他们演奏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可是莫扎特没有妥协,他深信:真正的音乐应代表人民的心声,即使饿死,他也决不背叛自己的梦想!

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贵族们于是恼羞成怒,他们讥笑说:“你个穷小子也有梦想?哼,梦想救不了你,总有一天,你会饿着肚皮来乞求我们的施舍!”

在这样的逆境中,莫扎特仍不丧失高尚的情操。他鄙视那些仰人鼻息的乐匠,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思想。正是在他生活最困苦的时期,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著名的歌剧。

名人箴言在艺术上我绝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范曾

苏步青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

名人箴言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茅以升苦练记忆力

茅以升是我国第一位著名桥梁专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善于读书。许多人惊羡他神奇的记忆力,殊不知这是靠他勤奋的背诵锻炼出来的。

为了锻炼记忆力。茅以升每天早上就站在河边背诵古诗、古文。河面上,风帆往来,渔歌阵阵,他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沉浸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海洋里。天长日久,他不仅背熟了许多古诗、古文。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一天,他爷爷用毛笔抄写古文,茅以升站在一旁默记。等爷爷搁下毛笔,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赋》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茅以升不仅背诵古诗、古文,而且还不畏枯燥,背诵那些抽象的数字。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把圆周率的近似值写到小数点后面100位,就决定背诵这些枯燥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于是,他一节一节地来记这一长串数字: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尽管很难记,但从小数点后十几位,到几十位,直到100位,他硬是熟练地背了下来。在他八十高寿时,他还能奇迹般地背诵少年时代记下的这100位数字。

名人箴言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袁隆平勤奋研究

袁隆平,一个世人瞩目的名字。他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被人们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而今,以他为首的一批农业科学家群体,即将掀起新一轮的绿色革命,攻克超级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成功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81年,国家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及他的研究小组,袁隆平也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8项国际大奖,并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1987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同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牵头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研究过程中几经波折,甚至出现重大挫折,袁隆平以中国科学家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相继研究成功。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锐命题。袁隆平相信中国人一定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他决定向更高峰发起冲击,选育超级杂交稻!计划用3—5年时间育成每公顷日产中晚稻100公斤或早稻90公斤、米质达部颁二级、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的超级杂交稻。这一项目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1998年,总理特批1000万元予以资助。

在跨入新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袁隆平称自己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在袁隆平制定的选育超级杂交水稻技术路线与超高产稻株形态模式的指导下,科技人员克服“重库轻源”的倾向,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出一批超级稻苗头组合。如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培矮64S/E32,1997年在江苏三个地方试种0.24公顷,平均产量为13.26吨/公顷,生育期130天,日产量达到102公斤/公顷。在小面积上达到了超级杂交稻的选育目标。1998年又在江苏、湖南几个点试种2.5公顷,部分点的平均产量仍然超过了12吨/公顷。今年仅在湖南已布百亩片点26个,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袁隆平担当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袁隆平亲自倡导并积极创办了“湖南农平杂交水稻种子公司”和“杂交水稻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全世界推介杂交水稻,培训技术人员,至今已先后成功举办了3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和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余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

有关评估机构评估:“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袁隆平虽然淡泊名利,不想用自己的名字去赚钱,但以“袁隆平”名字作品牌创办股份公司就可以融集社会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股份公司的创立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走向市场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股份公司拥有袁隆平、周坤炉、张继仁等一大批世界及国内知名的科技家和丰富的技术成果储备,具有知识、技术、产业三大优势,将把具有世界性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使科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粮食问题作出贡献。

袁隆平在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诗词表明了他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现已年届七旬的袁隆平每天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稻试验田观察研究,他已经将杂交水稻研究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依然执著地为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名人箴言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歌曲大王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1000多首音乐作品,后人称他为“歌曲大王”。

舒伯特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教师家庭,8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与钢琴。11岁时,他被送到免费寄宿的神学院充当童声合唱团的歌童。歌童的生活非常单调,不管春夏秋冬总是练琴、作曲,且生活艰苦,早餐到晚餐相隔8个小时。他在这家神学院呆了5年时间。后来舒伯特称之为“牢狱般”的生活。

舒伯特创作非常努力,他15岁时就写出了第一部交响曲和100多首歌曲。

21岁时,他只身到了维也纳。在那里,他没有工作,没有亲人,没有关怀与温暖,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为了糊口,他当了家庭音乐教师,收入极少。他和朋友租了一个很简陋的房子。白天朋友出去上班时,他就自己一人在小屋里作曲。当时的稿酬很少,每首歌曲只值两毛钱,虽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且常有不朽的作品问世,但他却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有时连买五线谱稿纸都有些困难。

有一次,他和朋友在小饭馆吃饭,突然来了创作的灵感,心中涌现一个动人的旋律,他冲他朋友说道:“很好的旋律出来了,没有五线谱怎么办?”朋友就将饭馆的菜单翻过来画了五条线递给他。舒伯特一口气便写成了一首歌曲,这便是著名的《听!听!云雀》。

还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饿,却已身无分文。没有办法,他硬着头皮走进了一家饭馆,坐下来在菜谱上作了一首曲子。饭馆老板以为他是一个要饭的,想赶他走,后来看到乐谱,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于是,老板收下了乐谱,给了舒伯特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闻名于世的《摇篮曲》。许多年后,饭馆老板在巴黎拍卖这首乐曲时,售价高达4万法郎,而当时却只值一盘土豆的价钱。

按理说,作曲家应该有自己的钢琴,但舒伯特没有——他甚至连一把小提琴都没有。他的一位画家朋友同情他,答应让他到自己家里弹钢琴。但画家工作也很忙,不能总被打搅。于是,两人商定,当画家家里白色窗帘挂起来时。就表示他可以进去弹钢琴。有一次,画家家里的白窗帘一连几天都没有挂起来,他只好在窗外面不停地徘徊,非常渴望把心里的情感在钢琴上宣泄出来。终于,他看到了朋友家的白窗帘在风中飘舞,他急匆匆地推开朋友家的门,坐到钢琴边不顾一切地弹了起来。其实,这只是风大吹动了白色窗帘而已,而画家正在家里作画,他的琴声打断了朋友的工作,招来朋友的责备,而他竟然没有听到。

现在,舒伯特的许多作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像《小夜曲》、《摇篮曲》、《魔王》、《圣母颂》、《野玫瑰》等歌曲,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已成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另外,他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等器乐曲,至今还经常在世界音乐舞台上被演奏。

名人箴言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我要吃多少鱼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由商人转向文学创作之后,才华迅速展露了出来,并因一本《跳蛙》而声名鹊起,一下子由原来的穷困潦倒变成了腰缠万贯。这不但刺激了大量热爱写作的人更加坚守自己的梦想,还吸引了一些无所事事但自以为是的青年投入写作,罗杰尔就是后者当中的一个。

不得不说,罗杰尔真是没有写作的天分,但是他却一直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当作家的料。在遭遇出版社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之后,骄傲的罗杰尔自视其作品为无人理解的阳春白雪,便把他的退稿连同一封信一起寄给了马克·吐温,并在信的末端写了这么一段话:“听说,磷质非常有益于大脑,而鱼骨是含磷最丰富的东西,所以我天天都吃鱼,以便能够早日成为像您那样的大作家。请问您吃过多少鱼?吃的是哪一种呢?”

马克·吐温看过这个青年的稿子又看过这个青年的信之后,感到哭笑不得,于是便提笔给这位青年回了一封极短的信:“照你的稿子看,你得吃一对鲸鱼才行。”

名人箴言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就投入工作。——谢觉哉

经常埋头于工作

他是一个瞎子,患有严重的神经痛,脚也是瘸的,和别人相比显得比较迟钝。同时他又是一个富家子弟,他的双亲留给他一大笔遗产。凭着这两个条件的结合,他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把自己扔在家里,很悠闲地度过这一生。

可是,他并不这样认为,他经常出现在马路上、图书馆中,人们看到他工作个不停。他有意识地要给自己更多的工作。

比如说有时他调查的历史文件之一是用外文书写的,于是他就开始对这种语言加以研究。他用16根线索制成一种可以使手臂前后左右挥动的装置,以便学习书写外文,当神经痛突然发作时,他还曾卧床书写。对于他,这种研究工作又比常人难了不知多少倍,但是他不断地让自己做更多更困难的工作,并用这个来锻炼自己无坚不摧的意志。他甚至还设立了自我惩罚的制度,如果他不能按照所计划的进度研究,就把对自己的罚款捐给社会福利院。

这个人就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学者威廉·布列斯柯,他常忠告人们:“经常埋头于工作吧!”

名人箴言要成功一种事业,必须付出毕生精力。——肖殷

第二辑

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寻找智慧

有一富家公子,不学无术,却又极爱卖弄他那蹩脚的文才,结果可想而知,总是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实在是心有不甘。后来他听说智者非常有智慧,便叫人把智者叫来问道:“智者,你的智慧是从哪儿找来的?你放心,我有的是钱。”“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到的!”智者回答说。“智慧也能通过劳动找到吗?”公子问。“对,通过艰苦的劳动定能找到智慧!”智者回答。“我现在就想多找一点智慧。”公子说。“这个好办,请您拿上锄头跟我走,我会帮助您找到智慧的。”智者胸有成竹地说。

公子心想:别人都说我缺少智慧,这回我一定得多找一些智慧把脑子装满,有可能的话再装上两箱子智慧带回来,留着给孩子们用。然后,他拿上一把锄头跟着智者就走。他们走了很长时间,来到一片荒滩上,智者对公子说:“好了,尊贵的公子,请您脱下长袍开始劳动吧!”

公子只好跟着智者抡起锄头来。干了一会儿,公子的手掌起了血泡。公子受不了了,他说:“智者,你说的智慧在哪儿?我们怎能找到它?你就干脆点告诉我吧,我有的是钱。”“请别急,公子,”智者笑了笑说,“我们就这样艰苦地把锄头抡到秋天,待把这片土地开垦出来,到了春天我们再把智慧种上,等到了秋天我们就可以收获到一麻袋一麻袋的智慧。不然,我们上哪儿去寻找智慧呀?”“你说的这个智慧是粮食吧!”公子问。

智者说:“对,公子,这只是寻找智慧的第一步。”

公子无奈,跟着智者整整苦干了一年。到了秋天收完了丰收的粮食后,公子对智者说:“智者,我感觉到粮食吃起来容易,可种起来就难了,你说我说的对吗?”“非常正确,您现在找到了一条最重要的智慧。”智者回答说。

名人箴言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宋庆龄

燃糠自照

在南朝时,有个齐人叫顾欢。他非常聪明,六七岁时就能推算四时节气和六十甲子。邻居们都夸他,说他长大一定会有出息。

有一年秋天,稻谷熟了,爸爸让小顾欢去看稻田,还特意嘱咐他:“可别让麻雀把稻子给吃了。”小顾欢满口答应,还没等爸爸说完,就一溜烟跑了出去。他来到了稻田边,那金灿灿的稻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粒粒金豆子。在稻田上空有一群麻雀。小顾欢见麻雀叽叽喳喳怪好玩儿,突发奇想,坐在田埂边写起了《黄雀赋》。

晌午,爸爸来叫小顾欢回去吃饭,看见稻田里的稻子被麻雀吃掉了一大半,原先鼓鼓的谷粒,刹那间变成了空壳儿,稻秆东倒西歪的。爸爸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你瞧瞧你,稻子都快给麻雀吃光了,你在干什么?”小顾欢战战兢兢地回答:“我……我在写《黄雀赋》呢!”“哦?《黄雀赋》?让我看看。”爸爸说。小顾欢用发抖的小手把写的文章递给爸爸。爸爸看了看,叹了口气,说:“可惜我们家穷,不能让你读书啊!”

顾家附近有个私塾,小顾欢白天常常跑去偷听。只见他拿着纸和笔,歪着小脑袋,仔细地听着,遇到精彩或重要之处就记下来。晚上,他就在家里复习。顾欢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他就点燃稻糠、松枝照明。

顾欢就是这样勤奋好学,老了也是这样。朝廷要让他做官,他却不肯,一直隐居在天台山。

名人箴言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凿壁偷光

汉朝时,有个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他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他想继续多看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名人箴言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英国民谚

头悬梁锥刺股

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他出身寒微,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了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却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以帮助他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糊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后来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名人箴言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民谚

数学神童维纳的年龄

20世纪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小就智力超常,3岁时就能读写,14岁时就大学毕业了。几年后,他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

在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10个数字0、1、2、3、4、5、6、7、8、9全都用上了,不重不漏。这意味着全体数字都向我俯首称臣,预祝我将来在数学领域里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维纳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大家都被他的这道妙题深深地吸引住了。整个会场上的人,都在议论他的年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答,但是需要一点数字“灵感”。不难发现,21的立方是四位数,而22的立方已经是五位数了,所以维纳的年龄最多是21岁;同样道理,18的四次方是六位数,而17的四次方则是五位数了,所以维纳的年龄至少是18岁。这样,维纳的年龄只可能是18、19、20、21这四个数中的一个。

剩下的工作就是“一一筛选”了。20的立方是8000,有3个重复数字0,不合题意。同理,19的四次方等于130321,21的四次方等于194481,都不合题意。最后只剩下一个18,是不是正确答案呢?验算一下,18的立方等于5832,四次方等于104976,恰好“不重不漏”地用完了10个阿拉伯数字,多么完美的组合!

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博士,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通过勤奋的学习研究成为了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的奠基人。

名人箴言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好学不倦的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是美国18世纪的大科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父亲原来是英国人,为逃避教会当局的迫害,全家远渡重洋逃到了美国。

1706年富兰克林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家境不是很富裕。富兰克林从小喜欢读书学习。他8岁的时候,进了一所公立小学。他的所有成绩都是优秀,因此父亲曾打算把他培养成牧师。但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学,10岁的时候就终止了读书。

12岁的时候,富兰克林被送到哥哥詹姆斯经营的印刷所当学徒工。詹姆斯性情暴躁,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叫富兰克林干。富兰克林都忍了。印刷所里有很多的书,富兰克林就利用这里特殊的条件,每天晚上读书到深夜。他对知识如饥似渴,因此他读了很多书,自学到了许多基础知识,然后便开始学习写散文和诗歌。

在富兰克林15岁的时候,哥哥詹姆斯办了一份报纸,叫他学习检字,还叫他送报、卖报。刻苦的富兰克林这时已经能写很好的文章了。他很想试一试,把写的文章在哥哥的报纸上发表。他就把这想法告诉了哥哥:“哥哥,能不能把我写的文章在你的报纸上发表?”

哥哥回答说:“你不要瞎胡闹,写文章哪有那么容易呢?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印刷技术吧,多练习检字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就会一辈子有饭吃。”

尽管哥哥反对,但是他并不死心。于是他偷偷地写了一篇文章,落款用“莫名”的笔名。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地跑到印刷所的大门口,把封好的、写有收件人詹姆斯名字的信封放到那里。第二天,詹姆斯还以为是哪位知名人士寄来的呢,仔细阅读了以后,对寄来的文章大加赞赏,马上就在报上发表了。文章见报后反应很好,使富兰克林大受鼓舞,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富兰克林在一年之中写了很多的文章,一律用“莫名”这个笔名,并且利用送到印刷厂交给哥哥这种投稿办法,都在詹姆斯办的报上发表了。

一年多的时间里,“莫名”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得多了,名声也就大了。詹姆斯决定要见见这位仰慕已久、名声大振的“莫名”先生。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位“名家”呢?他寄来的文章没有写地址,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晚上在印刷所的大门口等候他。于是詹姆斯真的每天晚上去等。他等了好几个晚上,等到的却是自己的弟弟。他埋怨富兰克林没有向他说明真相。富兰克林告诉詹姆斯:“你如果知道那些文章都是我写的,肯定是不会采用的。”听了此话,哥哥也就无话可说了。

在富兰克林17岁那年,詹姆斯的印刷所倒闭了。此后富兰克林没有了工作,他的生活又非常困难了。

后来,富兰克林到了伦敦,当了印刷工人以维持生活。他的生活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又辗转回到了美国,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新闻报》,他担任主编,写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报纸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他又创办了一所图书馆,并创立了美国哲学会。

富兰克林在生活中发现用于取暖的火炉不理想。特别是荷兰式的火炉,不装烟囱,使用起来烟雾弥漫;另一种德国式的火炉过于简单,简单得就像个大铁箱子,煤灰混杂。两种火炉用起来都让人感到不舒服,应该好好地改进。于是他开动脑筋,经过反复改进,终于制成一种特别的新式火炉,简单、美观、实用。这个火炉比荷兰式和德国式都先进,受到了美国人的欢迎,并起名为“富兰克林火炉”。它结构合理,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因此从美洲传到了欧洲。火炉的发明引起极大轰动,也把富兰克林引上了科学发明的道路。

富兰克林不但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他在美国摆脱殖民统治和争取自由解放运动中,始终站在一线,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第一部宪法。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长辞。美国人民怀着深切悼念的情感致哀一个月。富兰克林在自撰的墓志铭中以“印刷工”自称。他是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名人箴言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勤奋成大业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英国的牛津,他年轻时就身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讲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他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从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折磨而放弃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轰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此书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没有未读过这本书的。

名人箴言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霍金

奴仆的杰作

穆律罗是17世纪西班牙著名的画家,他出身于贵族,身份高贵,在当时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有一段时间,他和他的学生总不时地发现画布上有一些未完成的素描。它们线条优美、轮廓清晰,笔触极具天赋。每当穆律罗挨个询问学生素描是否为他们所画时,得到的都是遗憾的摇头。“是哪位神秘的造访者大驾光临呢?而他为何总是在深夜里留下丹青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直是穆律罗心中的一个谜。

又一天早晨,穆律罗的学生像往常一样陆续来到画室,又一次发现了一幅未完成的美轮美奂的画。他们一个个聚集在画架前,不由得发出惊讶的赞美声。画布上呈现着圣母玛丽亚的头部画像,不但画面相当协调,许多笔调更是独创。这更令穆律罗震惊不已。他觉得这作画者极具潜质,将来一定能成为大师。当时,他的学生中没有一个承认自己是作画者。

其实作画者就是穆律罗身边颤抖不已的塞伯斯蒂,他是穆律罗众多奴仆中一位年轻的奴仆。塞伯斯蒂对画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好,每当穆律罗给学生上课时,塞伯斯蒂就在一旁聆听。每当夜深人静、别人酣然入睡之际,他总是忍不住偷偷地画上几笔。每到天明之时,害怕被主人发现的塞伯斯蒂准备将前夜的作品涂掉,可每当笔即将落在画上时却不忍心下手了。塞伯斯蒂心中总是有一个声音在呼喊道:“不!我不能,绝不能!”于是,未完成的画就留了下来。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里,奴仆是不配作画的,如果被发现,不但会受到严惩,还有可能被处死。虽然塞伯斯蒂很想得到穆律罗的指导,可他不敢说出口。

一天晚上,塞伯斯蒂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他在画架前铺好床后,却怎么也睡不着。凌晨3点,塞伯斯蒂忽地从床铺上蹦了起来,自言自语道:“这三个小时是我的,让我把它画完吧!”

他提起画笔,一会儿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时而添上一笔,时而点缀色彩,然后再配上柔和的色调。4个小时不知不觉悄然而逝,晨光从窗户中透过来,而蜡烛的火苗却仍在不停地跳动着。此时,穆律罗已经站在他身后多时了,但他并没有惊动塞伯斯蒂,而是静静地望着他笔下优美的线条出神,当塞伯斯蒂画完最后一笔时,才猛然发现主人已在他身后。

此事后来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纷纷猜测如此“大逆不道”的奴仆会受到何种惩罚。然而,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穆律罗不但免去了塞伯斯蒂的奴仆身份,给了他自由,还将他收为弟子。穆律罗说:“我是幸运的,竟然造就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塞伯斯蒂会是我最大的骄傲!”

后来在穆律罗的精心指导下,塞伯斯蒂成了名垂青史的大画家。如今,在意大利收藏馆珍藏的名画中,有许多就是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的作品,它们都一样价值连城。

名人箴言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华罗庚

嗜书如命的伟大文学家

1868年3月28日,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中部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匠家庭。他的童年几乎总跟不幸连在一起。

5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只好带着高尔基投奔了开染坊的外祖父,但外祖父家的人口众多,而且染坊的生意也不十分景气,一大家子的生活非常艰难。

在高尔基10岁的那一年,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母亲因为一场急病而离开了人世,紧接着外祖父的染坊又面临破产,这个时候,高尔基只好辍学进了一家鞋厂当学徒。

在鞋厂里高尔基虽然勤勤恳恳地干活,但是不仅吃不饱,而且有时干活慢一点还要遭到凶恶的老板的打骂。于是高尔基决心离开这里,后来他又在一条船上找到了洗碗的工作,在这里干活的人都非常喜欢他。

有个大胖子厨师经常给他讲故事,并且还把自己的书借给高尔基看。有一次,高尔基在烧茶的时候,抱着一本书看,他被书中的主人公给迷住了,结果茶壶被烧坏了,船主把高尔基狠狠地打了一顿。

高尔基只好把看书的时间放在每天干完活之后。他开始接触到果戈理和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作品,书中的故事吸引着他,同时也使他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由于船主太过凶恶,高尔基又换了一个工作,到一家画铺去当帮工。他的运气实在不好,这里的老板娘也很凶,有一天,他深夜里还在看书,被老板娘发现了,于是老板娘就用木棍打了他一顿,她认为高尔基把她的蜡烛用得太多了。

为了能在干完活以后多看点书,高尔基便把蜡烛盘里的蜡油刮下来,再动手制成一支小蜡烛。

1884年,高尔基决定要去读书、上大学,于是他来到喀山。来到这里后他才明白,上大学的理想难以实现。为了生存,他只得干着各种各样的杂活,如劈柴、搬运货物,生活在那些流浪汉之间。在这里,他不仅耳闻目睹,更是亲自饱尝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些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都提供了真实而重要的参照和素材,也使高尔基的内心充满了对正义的无限向往。他说:“我身上一切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

名人箴言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高尔基

达·芬奇画鸡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曾产生过许多画家、雕刻家、建筑家,而达·芬奇被认为是这个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方面最杰出的巨人”,他在许多领域都有发明创造。这样一位伟大的先驱者,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和他在年轻时努力探求知识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达·芬奇从小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对绘画有特别的爱好,也喜欢玩弄黏土做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他常常跑到小镇的街上去写生,邻居们都称赞他是“小画家”。有一天,达·芬奇在一块木板上画着一些蝙蝠、蝴蝶、蚱蜢之类的小动物,他的父亲看见了,觉得画得不错。

为了培养他的兴趣,1466年,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佛洛基阿的画坊去学艺,那时,他正好14岁。

佛洛基阿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画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教达·芬奇的第一课就是画鸡蛋。从此,达·芬奇根据老师的要求,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过了一年、两年,达·芬奇有点儿不耐烦了。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便问道:“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呢?”佛洛基阿听了,耐心地对他说:“别以为画蛋很简单,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比如,把头抬高一点儿,或者眼睛看低一点儿,这个蛋的轮廓也有差异。如果要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多画蛋,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等到手眼一致,那么对任何形象都能应付自如了。绘画,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你不要浅尝辄止,要耐心地画下去啊!”达·芬奇点头称是,于是更加刻苦认真地画起来。

这生动的一课,不仅为达·芬奇的绘画艺术打下了基础,而且对他以后钻研多方面学问都很有启迪。达·芬奇在此整整苦学10年,不但在艺术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学习和训练,而且还结识了一批艺术家和学者,阅读了很多书,在许多领域都打下了知识基础。

后来,达·芬奇在总结童年学画的经验时,他告诉下一代艺术爱好者们说:“你们天生爱画,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若想学得物体形态的知识,须由细节入手。第一阶段尚未记牢,尚未练习纯熟,切勿进入第二阶段,否则就虚耗光阴,徒然延长了学习年限。切记,艺术靠勤奋,勿贪图捷径。”

名人箴言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生活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它。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名人箴言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宋濂刻苦求学

宋濂是浙江金华人,他曾经主编过历史书籍,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宋濂多才多艺,被认为是明朝初期文化人中的第一名。这些成就与宋濂小时候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宋濂自幼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宋濂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来看。每次借来书以后,宋濂就赶紧用笔抄写下来,这样就能如期还给人家了。但有时候,天很冷,写字用的墨都被冻住了,手指也都冻得伸不开,他也不敢停下来,就用体温化开墨汁,搓搓手,继续往下写。宋濂借书到期一定会还给人家的,一天也不敢拖延。这样一来,人们认为宋濂是值得信任的,就乐意借书给他,宋濂由此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后来,宋濂长大了,自己的学问增长了,他听说几百里以外的地方有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师,就想前去拜访。但是由于家里很穷,买不起马匹,也雇不起车辆,他就走着去几百里地以外的地方,找这位有名的老师请教问题。由于老师的名声很大,拜访他的人很多,因而,老师对所有的人都很严厉,对宋濂也不例外。宋濂为了得到知识,每次请教问题,都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听老师讲解。有时,老师发脾气,宋濂就更加恭敬,不敢出口顶撞。等老师高兴了,就再接着问。所以,宋濂的收获是很大的。

宋濂步行几百里路去老师家里,有时下好几尺深的雪,他一个人背着书,冻得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了,以至于手脚上的皮冻开了也不知道。到了老师家里,四肢冻得都不能动了。仆人就用热水喂他,给他盖上厚厚的棉被,好长时间,宋濂才暖和过来。

宋濂就这样艰苦地学习,在他看来,这也正是他快乐的源泉。终于,宋濂成为当时最有名气的文学大家,深受皇帝的赞赏。

名人箴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求知如采金

须知,获得知识就如同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物质一样,也是需要聪明才智的。

有这样一种看法,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是无从解释的:即大地为什么不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把所有蕴藏在地底下的黄金都统统集中到一个山头上去呢?这样一来,王公贵族也好,平民布衣也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知道黄金的所在,并能无所顾忌地去进行开采了吗?或者凭借一种热望,或者依仗一次良机,或者花费无数时光,谁都可以吹尽狂沙始到金,还可以用所得的黄金随心所欲地滥造金币。但大自然偏偏要我行我素,她总是把这种珍贵的金属小心翼翼地藏在地底下的细缝狭隙之中,使谁都无法知道。你可以凭一时的热情猛挖一阵,但终将两手空空。而只有当你历尽艰辛开采不息的时候,兴许有可能挖到芝麻大的那样一点。

这与获取知识的情形又何其相似。当你捧着一本好书的时候,应当扪心自问:“我该不该像一个澳大利亚矿工那样工作呢?我的尖镐利铲都随身带好了吗?我的准备工作都无懈可击了吗?我的衣袖是不是挽得高高的?我的劲儿是不是鼓得足足的?我的胆儿是不是练得壮壮的?”请你永远保持这种英勇无畏的矿工精神吧。尽管这意味着艰难困苦,但功夫岂负苦心。你梦寐以求的黄金就是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渊博的学识。他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加以熔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你的尖镐利铲则代表着严谨、勤奋和钻研,而你的熔炉就是你那善于思索的大脑。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