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男孩应该这样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6 09:40:42

点击下载

作者:方益州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才男孩应该这样教

天才男孩应该这样教试读:

前言

每一个婴儿都是带着嘹亮的啼哭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是因为他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而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经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考验。一个对外部世界懵懂无知的小男孩,他在潜意识中已经提前感觉到自己未来要面对的风风雨雨了。

每个男孩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但是若干年后,他们就截然不同了。有的成为商界精英,有的做了辛辛苦苦的打工族;有的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有的却一文不名,庸庸碌碌。也许你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的人生来就是天才,智力超常。确实,这个世界上诞生了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天才,但事实上,天才只是极少数。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天生智力超常的人,如果不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努力,也不会取得什么成就。

就大多数人而言,先天条件基本上不会差太多,之所以会有后来的巨大差距,是因为所接受的后天教育不同。可以说,后天教育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家长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甚至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些现象的背后除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之外,还有来自现实社会的压力。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充满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只有强者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作为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智商、情商、逆商、德商……这些因素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男孩有着不同于女孩的心理特征,只有先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把握男孩子成长中心理变化的规律,才能够有的放矢,做到“对症下药”。

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教育事例,针对男孩的性别特征、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更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处理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讲解,本书将成为您教育孩子的好帮手,希望每一位阅读它的家长都能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第一章从心入手,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觉得,养育男孩要比养育女孩困难,因为男孩调皮、爱动、难管教,其实,那是不了解男孩。男孩有哪些有别于女孩的心理特征?为什么男孩都有英雄情结?每一个男孩都有竞争心理吗?男孩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情绪?如果巧妙地利用男孩的心理顺势利导,你会惊奇地发现:教育男孩,原来这么简单!“乖”男孩的听话心理

过于听话的男孩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孩子,是一种有缺陷的孩子。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总是夸奖这类男孩,赞美这类男孩,把男孩们的听话视为优点,大加赞赏,把不听话视之为叛逆,大加斥责。这是极不正常的一种教育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男孩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存在,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份天空,应该允许孩子有适度的自由空间(当然,这个自由是有限度的、合理的自由),让他们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做家长或老师的,不要凡事都要求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限制太多,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死板、木讷,缺少个性了,将来更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同一样模式。在教育孩子方面,观念一定要跟得上形势的发展,一定要熟悉和发展教育理论,再不能一味沿用一些过时的观念来影响和教育孩子了。

父母们应该提倡男孩的自我发展,老师们应该主张学生个性的张扬,并不是要淡化家长和老师的作用,让孩子随意发展,而是提倡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和培养。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还是应该主动地帮助纠正,特别是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人格追求。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灿烂辉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或者顽皮就下什么结论。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小时候,大人总是以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小孩,不听话的还要打,于是渐渐地孩子的思维就沿着大人们指定的方向走。

甚至,等孩子大了,上了学,基本上也延续着这种成长模式,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多了服从,少了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与锐气。

于是,更多的人们似乎总是在一个圈子里走,而能够走出那个思维的圈子,走自己的路的人很少,很少。

太听话的孩子没有个性锋芒,人云亦云;太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能力,循规蹈矩;太听话的孩子没有鲜活思维,思想僵化;太听话的孩子缺少批判眼光,服从权威。

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玩玩吧,可只有两三个学生站了起来;再次提醒,又站起了几个,而且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两手在胸前交叉,双肘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是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许老师走到前面几个学生中间,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终于,后面的学生也放松了手。于是,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举手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句,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课上着上着,他们原先拆散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

孩子们在老师的调教下,显得那么可爱听话,习惯在老师的训练下,那么有条有板。这样的孩子的确受国人喜爱,但长大后的他们,会受世界欢迎吗?他们能接受世界的挑战吗?他们的创新意识还剩下多少?太听别人的话,将来他们什么也干不了,事事都听别人的,因而没了自信心。难道听话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吗?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引导自己的男孩既听话又有自己的批判眼光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男孩为自己的事拿主意

培养男孩的领袖素质非常重要。父母不要替男孩安排他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不应要求男孩唯唯诺诺,而应尽量教他学会自己拿主意、作决定,锻炼果断决策、组织和指挥别人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2培养训练男孩的男子汉独立性

在家里,父母要将男孩当做真正的男子汉,给他独立做事的机会,并及早给他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要有自己的小房间,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独立起来。

3尊重孩子的喜好

家长可根据孩子对某一科的喜好,鼓励孩子将来向这一方面发展,将来做个“个性独特”的人,而不是打压孩子对某一科的喜好。

4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家长在平时应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多分析、多思考,并努力通过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青春期男孩想和父母老师做“战斗”的心理

叛逆就是反抗,叛逆就是奋争。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由于他们对万事万物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他们总觉得,长期以来,父母与师长对他们灌输的思想与理念,竟然有许多地方是“不对”的。于是,他们就滋生了叛逆的心理,希望能得到家人与外界的认可。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它不过是男孩渴望独立的信号,是一种希望得到认可的方式。“唉,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这是许多父母经常发出的感叹之言。是的,男孩的叛逆是现在许多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许多家长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也没有,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当男孩从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独立意识的增强。男孩的叛逆心理也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也不是孩子越大就越不听话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的叛逆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渴望独立的信号。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不再对父母的话语“唯言是听”,而是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这时候,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懂得及时沟通,及时了解,仍然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把他们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很容易使孩子听不进去,也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从而使矛盾不断升级,变成和父母对着干了。

一个刚满17岁的孩子洋洋,正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为了使洋洋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洋洋的父母为孩子找来了三位辅导老师,分别对洋洋的“语数外”进行课外辅导。谁知,洋洋根本不听话,每当辅导老师登门授课时,他就对辅导老师爱理不理的,有时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外面上网去了。弄得登门的辅导老师来过几次后,就再也不愿意来了。眼看高考即将临近了,洋洋的家长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你能理解父母为你请辅导老师的用心吗?”洋洋的妈妈问道。“这还用说吗?当然理解,只是不想说出来而已!”洋洋回答。“那你为什么对辅导老师,这么冷淡呢?”“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干吗还要把我当做小孩子一样呢?”洋洋反问起来。

……

面对孩子的回答,洋洋的父母似乎无言以对。

洋洋已经17岁了,虽然不是特别的成熟,可他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了,如果做家长的还把他当成一个需要随时呵护的人,那么,孩子肯定受不了。

由洋洋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的家长由于历史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愿望不能完成,因此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女身上,全心全力地想把他们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应该说,家长总是想把孩子纳入自己所设计好的轨道。而当家长的以成人化的理念和要求与孩子的想法以及目标相逆时,便会产生碰撞。然后家长就认为是孩子在学“坏”,孩子变得叛逆,却不曾想,孩子是想有自己的主见。

面对男孩青春期的叛逆,家长需要正确对待,而不是一味地以父母的姿态压制他们。家长们可用下面几点方法对待:

1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以让孩子找要好的朋友或亲人尽情倾诉,或是让他用积极的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另外还可以用优美、轻柔的音乐来感染孩子,从而使他的情绪得到调节。

2要摸清原因对症下药

男孩叛逆是有原因的,根据孩子叛逆的原因对症下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若孩子对某人或是某事偏见、有畏难心理,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3正确对待孩子的“个性独特”

孩子想做“个性独特”的人,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个性独特”只能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绝对不百依百顺的叛逆心理

孩子听话,百依百顺,对于做父母的来说,自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可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他们急于在万事万物中寻找独立的方式,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副和父母格格不入的姿态。父母说好的,他偏要说差,父母说差的,他偏要说好。

于是,“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孩子与家长各执一词,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别人,不愿改变自己。久而久之,父母便觉得,这孩子太不听话了,简直没法交流。作为孩子呢?他们也想不通:“我的父母,为什么这么不理解我呢?”

在家庭生活中,作为父母,你也许不知道,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们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总觉得父母“跟自己过不去”,也因此形成强烈的的逆反心理,心灵的大门朝着同龄人开放,却对成人紧闭。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如果在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理解孩子所处的生理周期,一味要求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便会产生强大的逆差。一方面,觉得辛辛苦苦苦地把孩子养到这么大,原指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茁壮成长,谁知,孩子一大,所有的计划都只能付诸东流。另一方面,自己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常常心急气躁。这时的自己同样需要关怀,需要理解和谅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个“特殊”时期的两代人,有着共同的要求:理解、尊重和沟通!如果双方都改变一下自己,情况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别希望孩子百依百顺;做孩子的,也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许多父母经常抱怨说,我家的孩子,你要他读书,他就要上网;你要他干点家务活,他就要去外面打球;你如果多说了他几句,他就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烦啊!

许多孩子则经常和他们的同龄人说,我妈太烦了,我想放松一下心情,在网上浏览一下新闻,我妈看见了,非说我不好好学习,总是强行将我的电脑关了;我想去外面和朋友打打球,可我妈非得要让我把家里收拾好了才能走。

你看,同样的两件事,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的心态却迥然各异。如果只听一家之言,他们所说的,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当你仔细地综合了双方的话语后,我们便会发现,这里面缺乏的就是沟通与理解。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进步,不少家长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工作之余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育事业,这都是很可喜的现象,是一种进步。但是教育思想的滞后又使得家长们面对孩子们的反叛与不屑感到束手无策或力不从心,而且越是那些执著地力图改变孩子的家长挫折感、失败感越强。所以,与其跟孩子过不去,还不如好好地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千万不要试图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对方。尽管孩子们有许多超前的行为让大人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但它们毕竟是一种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唯有疏导才是上上之策。

孩子为什么要叛逆?因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这时候的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反而觉得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在从前,他无法意识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家长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家长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压制。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家长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面对叛逆的孩子,家长该如何疏导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1给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2父母要把握住关键期

两岁左右的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执拗期”。家长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时地提供给他适当的帮助、指导和赞美。

3允许孩子“辩解”

当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与家长争辩时,家长千万不能斥责孩子“顶嘴”,要给孩子充分的辩解机会;当孩子与他人争执时,家长也不需要立即去调解纠纷,可以在旁聆听和观察,看他说话是否合理,是否有条理。

没有主见男孩的自卑心理

有人说,没有主见的人是天性使然。其实不然,每个人的天性是一致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影响到自身发展的,不仅是外界,还有自身的心理因素,这些都让人在长大后有了千差万别的性格特征。没有主见的人,究竟是因为什么才失去了自我做主的能力,只能随波逐流,甚至盲从他人呢?回答是惰性使然。

当我们原地转圈圈,转来转去十几圈后站住,结果会如何?身体还是会惯性地继续旋转。如果继续思考惯性,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多得很。当所有人在被问一个问题时,回答“是”。突然轮到你的时候,提问者突然转换了话题要求你回答的是“否”。想想结果如何?大多你还会惯性地回答“是”。在这种情况下,惯性思维就是一种惰性。

当一件事情被反复强调,思维势必会“懒得”去改变它。长此以往,就会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做主的愿望,随着这种愿望的丧失,他连自我做主的能力也丧失了。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在“听话”听久了以后,他会在以后的行为中,继续脑袋空白,潜意识里会小声地说:“随便你吧,按既定方针办。”“随便”不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出现,时间长了更会在口头中出现。学生时代,面对不及格的试卷,有些人会说“随便,反正我的成绩就这样了”。工作时代,面对派下来的工作,大大咧咧地说道“随便,爱咋地咋地”。

其实,“随便”这个词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它使我们失去了不少想要的和得到了许多不想要的。知道了想要的,就明白了最需要的;知道了不想要的,就懂得了放弃,进而减轻身上的重压。在懂得了不想要的和想要的之后,我们才能找回自我、杜绝盲从。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就是自我努力。没有自我努力即使你是天才都不会成功,如果你有自我努力,即使你是草根也会获得成功。草根周星驰的成长道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周星驰从小和四个姐弟在母亲的抚养下,艰难地上了初中。初中还没毕业,周星驰便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梦想着去当明星。许多人认为他不行,原因就在于演员或者长得很丑或者长得很帅才可以出镜率高一些。然而,周星驰的模样却并不帅。

他和好朋友梁朝伟一同去考试,结果梁朝伟非常顺利地进入了影视圈,从此一帆风顺,红了二十多年。而周星驰第一次考试便失败了,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终于考入。当好朋友已经和刘德华、黄日华等人并称“五虎将”的时候,周星驰还只能当一名跑龙套的演员。起初,在《射雕英雄传》剧中扮一个被抓来给梅超风练“九阴白骨爪”的倒霉蛋。最后,终于有了说台词的机会,被黄蓉、郭靖暴打一顿之后跪地求饶。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带着对影视的热爱,对导演说“我伸掌挡一下再死吧”,导演非常蔑视地说道:“快点拍戏,不要话那么多!”其实,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喜剧之王》中,便有许多情节是他的亲身经历。

好友的飞黄腾达、人们的蔑视与戏谑,并没有让周星驰气馁。他仍然抱定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心去体验角色。《射雕英雄传》中,他的镜头虽然很短,但却仍透露出了某些成功基因。就在梅超风一掌抓住周星驰脑袋的时候,他那痛苦的夸张表情在日后许多周星驰电影中都可以看到。从那个时候起,他便在摸索着自己的道路。

果然老天不负有心人,周星驰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获得了成功。“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其实,这里的学习千万不要以为是学习文化知识,这里的学习是一种更大的学习。它包括: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会自省、学会自主学习等多种技能,其中关键的就是“自主学习”。

每个人都要学会自主学习。在学生时代就是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并从中具备做事的能力和知识;到了社会就是自主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学习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等。

没有独立思考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不知道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思考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思考自己能做什么,思考现在的环境是否允许我做我想做和我能做的事情。如果允许就去做,不允许就要思考环境不允许下,还需要积累什么样的能力等。

个人的发展和企业、团体一样,都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如果不事先确定这些,其他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永远跟着潮流走,哪个赚钱就做哪个,最终也会因为看走了眼而丧失一切。

在进行上述思考的同时,要学会拒绝其他人,特别是父母长辈对自己规划的干扰。倾听他们的意见,如果经过仔细思考觉得他们的建议有正确的地方就应该采纳。相反的情况出现,就需要加强和父母长辈的沟通,直到他们理解和支持为止。

只有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变得有主见。“自我”这个词有时会带有些许贬义。“这个人很自我”“他自我得让人接受不了”……是的,极度自我的确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茫茫人海中,如果没有自我,混迹于常人又如何被人认出来呢?极度自我不可取,但是,没有自我却不能成功。为了成功,还是试着让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认识、个性和爱好吧。找回自我,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试着去培养男孩的兴趣爱好,并不仅仅是爱好本身,通过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自我,找回自信。你可以任意按照孩子自己的选择去选择,兴趣未必高雅,只要喜欢就可以。哪怕是做软陶、橡皮泥等小手工,也会在玩的同时,让孩子认识到“这就是我要玩的东西”。

2教孩子学会思考问题

试着找一件人们争论的事情,例如一则新闻、一种现象、一件事情,让孩子把自己对它的看法写出来,和其他人的回答进行对照,寻找哪些评价得比其他人更好一些。

3试着接触社会

每个人都要接触社会,不论是女孩子也好,男孩子也好,都是如此。让他们早一些接触社会,可以让他们提早明白真正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只是在这期间,时刻注意不要让他们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毕竟,孩提阶段的他们判断能力还有限。

具备胆识的“野孩子”有探索心理

在男孩小的时候,家长很不希望孩子有“胆识”,因为那意味着孩子“野”“调皮”“不踏实”“容易闯祸”。诚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有胆识”确实很容易给家长们带来麻烦,给孩子自身带来伤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胆识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重要,适当地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锻炼胆量、增长见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至为重要。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好的男孩显得比“坏孩子”更加缺乏胆识。就“胆”而言,“坏孩子”往往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相对于中学环境,大学更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个人人脉和交友圈子基本都要自己去开拓,认识新朋友,融入某些团体,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做。“坏孩子”具有这种“天然”优势,因为他们本来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好孩子则多少有些不适应这种“小社会”,他们往往是“不敢”主动接触,有点不知所措。他们从小就被人“领”着去接触社会,从小就缺少一种“从零开始”的经验和胆量,在交往中表现为“怯”。同时,各种学生团体、爱好组织中,处处也都有“坏学生”的身影。

当然,好学生们也有着特长和兴趣爱好,他们也乐于参加一些社团,参与一些社团组织的活动。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些个性张扬、彰显特色的兴趣社团更多地属于“坏学生”,尤其喜剧、音乐等需要表现个人能力的社团更是如此。令人更奇怪的就是,“坏学生”在这些团体中,往往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或“意见领袖”出现,而好学生显然更加愿意服从社团的组织,不太愿意挑选角色和位置,通过自己的特长和努力为组织“添砖加瓦”。

就“识”而言,坏孩子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一般来说,坏孩子往往比好学生有更多的见识。因为坏学生一般不会满足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一般会很丰富,朋友也会很多。所以,更多的经历使得他们比好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单纯对于学习来说,“见识”并不能起什么直接的作用。无论你眼光多么独特,也不会比千年来、无数人总结的理论更正确。因此,要学习好这些理论,“见识”的作用并不大。

但是,在今天多元化教育的时代,一个学生的见识,更能体现他的综合素质。我们记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我国教育界启动以后,“新概念作文”成了语文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强调让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新概念作文”培养出的作家中,许多人成绩并不好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坏学生”,但他们却在学习之外的其他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

具备胆识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之路。因为具备“胆识”,在需要力排众议的时候,不会瞻前顾后;在发现机遇的时候,不会犹豫不决;需要作出果断的处置时,不会畏首畏尾。

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说,失去了机会就失去了很多,但是如果丧失了勇气那就失去了全部。

若想成就事业,胆识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特质。在一定时候,胆识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凡是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无不胆识过人。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快”地注意到机会的来临并把握它。机遇总是转瞬即逝,当机遇擦身而过时,别人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考虑清楚是否需要把握它,有胆识的人已经在瞬间作出了决定,也许别人还在观望,但此时的他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准”地把握时机。他们的思想从来不会被过去的经验和条条框框所左右,他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如此,他们就会更多地尝试他们那些大胆的想法,使得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机会多,成功率自然就高。

真正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有“智”。有胆识的人绝不是一介莽夫,他们往往智勇双全。他们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路”,并且用自己的头脑判断这些新发现、新思路。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能“隐”。这个“隐”指“隐忍”,人总有失败的时候。面对失败,有的人输得起,有的人则一蹶不振。有胆识的人相信自己能赢,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服输、不认输,他们往往像一名坚强的战士,在生命的战场上总能“背水一战”、绝处逢生。无疑,以上这些心理素质使得有胆识的人更接近成功之路。

如何培养男孩子的胆识?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做事

父母教育孩子,对孩子未成熟期的保护应该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减少,并随着孩子的成长加强对孩子单独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2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

一些孩子不喜欢说过多的话,对这种孩子,爸爸妈妈应尽量少讲“你一定要这样或那样做”之类的话,而应多讲“你看怎样办”“你的想法是什么”这类的话,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3鼓励孩子多与社会打交道

有些性格懦弱的孩子仅仅习惯于同自己熟识的人待在一起,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就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因此,爸爸妈妈在孩子小时就要培养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勇敢的男孩都有冒险心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的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家长应该在日常的小事中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一个美国家庭决定全家去爬山。在爬一个小坡时,3岁的福特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

因为爸爸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福特看爸爸并不来帮助自己,只得小心翼翼地往上爬,但还是不时地看着爸爸,不过,每次都看到爸爸鼓励的眼神。终于,小福特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爬到了山坡上。“福特,你真勇敢。”

听着爸爸的表扬,小福特心里很高兴,小脸笑成了一朵花。

孩子的勇敢精神,是从小被父母培养起来的。如果孩子在第一次面临小困难时,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鼓励,那么孩子就能够勇敢地走下去,而且将这次勇敢的成功作为下次勇敢的资本;如果父母这也怕那也怕,害怕自己的孩子磕着碰着,不论什么事情都不敢让孩子自己去尝试,那么孩子就不会有勇敢的资本,更不会有勇敢的精神。

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他们“敢”字当头的勇敢精神。

有一次,小立着凉患了感冒,吃了一些药仍不见好转。妈妈只好带他到医院看病,医生建议要打针,否则高烧可能引起肺炎。可妈妈听到后有些担心,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

小立第一次听到“打针”这个词,然后看到妈妈神情紧张,又看到医生忙碌地摆弄针头和药品,就“哇”的一声哭起来。当医生把注射器扎下去时,小立哭得更厉害了,妈妈后来知道是自己紧张的神情影响了小立,她决定第二天采取另一种态度。

第二天,妈妈又带小立去医院打针。小立一看到昨天那个医生就立刻哭起来,这一次,妈妈平静地说:“小立,打针没什么可怕的,你昨天不是刚打过吗?没什么啊。”“可是,我怕疼……”“疼有什么好怕的,妈妈小时候不知道打过多少次针呢,为了治病,这点疼算得了什么?我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小立听到“勇敢”这个词,顿时忘了害怕,这一次,他不仅没有哭,还和医生聊起天。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锻炼孩子的勇气,往往是对父母勇气的考验。如果父母对困难或危险感到害怕,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可能勇敢。每当孩子遇到“棘手”的事情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让孩子勇敢地去闯,那么孩子也是能闯过去的。

庞秀玉的三个孩子自从出生以来,由于家庭变故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从来没有进过公园。

前些天,庞秀玉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人民公园,三个小家伙立刻撒开了欢儿,老大要爬假山,老二要去草坪上捉蝴蝶,老三则非要开“坦克”。三个孩子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使劲拽着妈妈的衣襟,一时间庞秀玉被搞得焦头烂额。“谁大听谁的。”妈妈提高了嗓门,三个孩子顿时安静了下来,广韵、广雅小姐妹还有些愤愤不平。因为身旁的大哥正朝她们俩做着“鬼脸”,嘟囔着“我大”。

站在“航天飞机”前,三个孩子再也不想动了,大眼睛死死地盯着正在头顶上“飞翔”的“飞机”。但当给他们买好票,送他们上“飞机”时,广韵、广雅小姐妹却没有征兆地哭出声来,拽着妈妈死活不肯上“飞机”。

最终,还是大哥最为“勇敢”,咬牙跺脚地上了飞机,条件是必须由妈妈陪伴。5分钟的飞行很快结束,走下“飞机”时,这个小家伙的额头已经沁满汗珠,手心也是冰凉冰凉的,可却依然保持着勇敢者的姿态,不断东张西望寻找着两个妹妹。

此时的广韵、广雅小姐妹已经在妈妈的一再鼓励下壮着胆子走上了旋转滑梯,很快,银铃般的笑声连成了串。

可见只有让孩子勇于尝试,他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有锻炼孩子的勇气,才能让孩子变得勇敢。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重要的是大人们要去挖掘。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也是一样,只要家长肯给孩子鼓励,那么孩子是不难做到勇敢的。

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父母要找到孩子的恐惧源

只要找到孩子的恐惧源,才能对症下药,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一个幼年孩子也许会怕黑暗、动物、噪声、陌生人等,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害怕被同龄人遗弃、害怕失败、害怕失去亲人、害怕原子弹爆炸后的人类灭绝等。

2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

如果孩子害怕的东西很实际(例如怕狗或是怕黑),那就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它,只有经过耐心的循序渐进的鼓励和引导,孩子才会慢慢克服恐惧的心理。

3让孩子在挑战的环境中锻炼勇气

我们不仅仅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还要把孩子放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让孩子得到勇气的锻炼。只有经过失败和风险的磨炼,孩子才会真正勇敢起来。例如,骑马、搏击、潜水、登山、探险、极限生存挑战等,都是孩子锻炼体能和勇气的方式。但是,要想超越感情和精神的极限,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生经验了。

正确面对挫折的男孩有竞争心理

当今的很多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往往不知所措。而孩子成长的道路并非一直都是平坦的,因此有必要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约翰在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从学校哭着回家。当时他满脸通红,看上去像刚刚挨了一顿打。他告诉母亲,有个小子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尽力躲避,但是没有躲开。母亲抚摸着他通红的脸,问他:他为什么要打你?

他回答:我没得罪他,他叫我“黑鬼”,然后就打了我。

母亲的脸色突然变得非常冷峻,显然她非常生气:你以后永远不要让别人叫你黑鬼并且打你。嘿,听着,我要你反抗和斗争,为你应该拥有的一切而斗争。

一个星期后,在学校里,仍然有一些小坏蛋跟小约翰过不去,骂他骂得非常难听,然后就咯咯笑着跑了。他知道,他们就是希望他不痛快,但是他不。他感到非常愤怒,但他并没有试图躲避,而是勇敢地面对他们,进行了应有的反击。他和那伙小坏蛋并没有谁输谁赢的问题,重要的是他不再躲避而是直面他们的挑战了。

从那时起,他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反击那些欺负他的人,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他一定会获胜。他一定不会再让自己难堪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是,面对他人的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不再躲闪,而是懂得要自强、要反击。

这应该算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约翰正是在母亲的教导下,直面成长道路上的挫折,才成为日后的传奇歌手,如果当初他在同学的欺负下退缩了,很难想象日后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们几乎都有这样的毛病,他们在经历了挫折后,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而且会越来越惧怕挫折。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之前,他们总会自我设想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产生忧虑和恐惧,于是总想回避。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走出这个误区,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在美国有一个黑人男孩,他心中有很深的自卑感。一次,他对妈妈说:“我想当医生,可我是一个黑人,黑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我只是奴隶的后代。”

妈妈马上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黑人也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包括你在内,所有美国黑人的血统都来自非洲,你应该以黑人的血统为荣,因为在美国黑人是非洲所有的子孙中能生存下来的人。弱者在未离开非洲之前,就死在森林里或船上,留下能够生存的黑人,有知识有才能,又有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生存的条件,所以在美国的黑人和其他种族一样强壮和优秀,这种优秀的血统会一直延续下去的。”

从此,每当这个男孩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妈妈的话,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不论受过多少苦,经历过多少磨难,他从未想过放弃理想。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医生。

由此可见,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走出挫折的阴影,孩子就会勇敢地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

让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迁就孩子

无数事实证明,父母的“不迁就”,带给孩子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能够让孩子从小经历挫折从而学会接受现实,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的规范。

2建立“失败”的正确观念

父母可以通过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或现代成功名人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永远地放弃自我。

3创造挫折的机会

虽然我们不会让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承受挫折的机会,为孩子打下勇于面对困难的预防针,提高他们受挫的免疫能力。例如,家长可让孩子负起某件事件的责任,从做事的过程,去考验孩子的处事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同时,也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态度是看重过程重于结果的。

面对挫折,自强者终会知道这是人生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更能从中体验到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坚持目标的男孩有不服输的心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许多男孩做事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最终都不能善始善终。对此,家长不可视而不见或迁就放任。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你不能半途而废啊!”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子后来成为发扬儒家学说的大家,这不能不说和孟母教子不能半途而废有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像孟子那样,听取母亲的一次教诲就能够做到有始有终。

情境一:明明剥毛豆时,开始觉得很好玩,可是剥了一会儿觉得心烦,就不想剥了。

情境二:冬冬擦玻璃,擦了半天总也擦不干净,只擦了一块就不擦了。

情境三:王立课间主动擦黑板,擦完黑板后,他看见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就把抹布随便一扔,连同学的椅子都还没摆放好就跑出了教室。

上面三个情境中,三个孩子的起点都很好,可是最终都半途而废了,其原因就是没有耐性,也都没有坚持到底,更重要的一点是前两位孩子遇到了一点小困难,就都退缩了。

可见,有无坚持力是做事能否有始有终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培养孩子的有始有终,就应该训练孩子的坚持力。

坚持力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坚持力进行训练,当然也需要父母的坚持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坚持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身边的小事来锻炼孩子做事的坚持力。比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孩子可能会边说边做,父母可以在一旁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去做,直到把一件事做完为止。要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把它做完。

在经历了日常生活中小事的锻炼后,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为孩子提供克服困难的锻炼机会。因为,坚持力是靠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越能锻炼孩子的坚持力。做父母的要鼓励孩子做事不要半途而废。孩子经过努力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强化孩子做事能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当孩子做事不能善始善终时,父母可以这样鼓励他:“你要坚持一下,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再试试其他办法。不管是直接走还是绕道而行,只要能够走过去,你都应该试试。当你想要放弃时,你要告诉自己:坚持下去,我一定会成功的!”

同时,父母也可以加上鼓励的话:“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你做得确实很不错!”“既然你已经开始了,就坚持到底!”

在这些温情话语的鼓励下,孩子就会激发出做事情的热情,心中充满了信念,并不断地自我暗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父母要做好表率

父母首先要求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

2父母要从生活细节入手经常鼓励孩子

对于意志力差和好胜心不强的孩子,家长应注意激励培养他。当孩子不想学习时,鼓励孩子:“把这篇文章看完就休息!”当孩子想让父母陪着出去玩时,对孩子说:“等妈妈(爸爸)把碗洗完就陪你出去!”当孩子不想走着去公园时,对孩子说:“我们一边走一边拍照片,10分钟后就可以到公园了。”从生活细节入手,日久天长,孩子的坚持力就会不断增强。

3父母要指导和监督孩子做事

孩子做事的全过程中,父母在关键时刻要给予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当孩子想不出办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懒或依赖父母的迹象时,父母应注意说服鼓励。必要时给予批评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一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

坚持力是创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只有保持足够的坚持力,他心中的目标才会实现。所以在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中,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凡事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二章性别差异,要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

阳刚之气是男性美的体现。可是,现在的很多男孩却缺乏男子汉的这种阳刚之气,显得有些“娘娘腔”和闷葫芦,更有甚者是现在网络上充斥着的“伪娘”,缺少男性应有的气魄。身为父母,必须严格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要灌输给男孩阳刚的气质,让他们像雄鹰一样长击碧空,像猛虎一样咆哮青山,像蛟龙一样飞龙在天。

让男孩顺着阳刚天性成长

男孩的阳刚之气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但是当今的家长却忽视了对男孩阳刚之气的培养,致使很多男孩越来越软弱,逐渐失去了男子汉的气魄。这种现象对于个体、社会乃至对整个民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男孩缺乏阳刚之气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你把他雕成温柔的羔羊,长大后他就是温柔的羔羊,你把他塑成勇猛的雄狮,长大后他就是勇猛的雄狮。

有个男孩名叫聪聪,他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特别像个女孩。因为他的妈妈非常喜欢女孩,希望聪聪将来能有出息,于是就给聪聪穿上花衣服和裙子,扎上两条可爱的小辫子。很多人见了,都说“这个小姑娘长得真漂亮”。

而聪聪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他性情粗犷,从来没有与儿子谈过心,父子俩一年难得有一次交流的机会。妈妈一直把聪聪带在身边,晚上抱着儿子入睡。直到聪聪长到9岁,才让他分床自己睡。

可是这个被人夸的“小姑娘”,在他15岁的时候,因为爱上同班的一个男生,向对方表露爱意时被拒绝,最后选择自杀,所幸因抢救及时而保住生命。心理医生的检查结果让男孩的父母大吃一惊:父母培养孩子性别失衡,造成了儿子的性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父母培养男孩时若把握不当,把男孩子当做女孩来培养,就会造成孩子的“性心理障碍”。

身为父母,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不要阻碍男孩阳刚气质的发展,比如说“你不能这样,你也不能那样”,更不能把男孩女儿化。只有这样,让男孩在男人阳刚天性的支配下,自由地去成长,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男孩。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们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们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看,你们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

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去种在地里。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时不时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

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说的那样,长出的葫芦都很大。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你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

庄子笑着答道:“你错了,其实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时不时也要去地里转转吗?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这么说来,还是我害了它们?”“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万物的拥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性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男孩和女孩生来就具备自身伊始的性别天性,比如在做游戏时,女孩常常玩的是过家家,而男孩常常是舞刀弄枪、追追打打。而现在的许多父母在管教男孩的时候,往往会限制和禁止他们的行为,这就无端地抹杀了他们成长的性别天性。

所以,培养男孩就应该像庄子种葫芦那样,采用自然之法,让他们顺着男人的阳刚天性去成长,而不是禁止和限制他们的天性。

培养气质阳刚的男孩,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培养训练男孩的男子汉独立性

在家里,父母要将男孩当做真正的男子汉,给他独立做事的机会,并及早给他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要有自己的小房间,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独立起来。

2父母要注重培养男孩的领袖素质

培养男孩独特的个性,父母不要替他们安排他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不应要求男孩唯唯诺诺,而应尽量教他学会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组织和指挥别人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3父亲要给男孩做好男性榜样

父亲要给男孩做出好的男性榜样来,要给他鼓励、支持和时间与空间都到位的父爱,因为缺少父爱的男孩会“人格缺钙”。

4培养男孩适应社会的能力

父母要培养男孩的适应社会能力,让他与同龄人能广泛地交往,树立自己的良好公众形象与公信力,这是男孩走向心理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战争”观念和成人的“战争”观念不同,前者是一种游戏行为,而不是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丹尼鲁·庞斯认为,儿童之间的“战争”游戏应该说是正常的,有助于儿童建立社会正义感。

引导内向男孩激发自己的热情

好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会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学习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闷葫芦”的自闭性格,这是非常严重的。“我儿子大伟从小就是一个‘闷葫芦’,不爱说话,不喜欢与小朋友玩,每天就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同一本卡通书,家里人为他换一本,但他的反应很强烈,无奈只好随着他了。

原以为上小学后就会好些,可是在学校他总是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们交往,即使有同学主动和他一起玩耍,他也不理睬。

更为奇怪的是,在老师上课时,他从来就不看黑板,现在都三年级了,一次也没有举手回答过老师的提问,即使老师点名让他回答,他也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像没有听到老师的话似的。”

孩子的自闭非常可怕,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孩子的生活。更可怕的事情是,一旦孩子走到了自我封闭的边缘,便会自动脱离社会。“小南11岁了,每天放学回来从不主动和小区里的伙伴们玩。到家后,家里人问他十句,他偶尔回答一两句。

可是,他只要一见着奶奶养的那只猫,就会把它抱在怀里,自言自语地对猫说起话来,有时还自己大笑,偶尔会哭。但只要我们大人问他原因时,他就沉默。”

由此可见,自我封闭的孩子,一旦走进自我孤独的世界最深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据研究调查发现,孩子的自我封闭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在孩子还小时,如果父母管教过分严厉,孩子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看书,也不愿外出活动。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时如果父亲或母亲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爱,孩子也会因在感情上出现“饥饿”现象而产生自卑感,会认为父亲或母亲不爱自己,不重视自己,从而不愿与父亲或母亲沟通。

另外,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时在外面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打击”“欺侮”,这也会摧毁他们仅有的一点自尊与自信,从而不愿与同龄人相处,甚至不愿与周围的长辈们交流。

以上这些都是儿童产生自闭心理的因素。产生自闭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但综合起来,绝大多数状况与家庭及家庭的早期教育有关。

我们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自闭性,如果有,就要帮孩子改变;如果没有,就要防止孩子出现自闭性。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自闭的原因,对症下药,具体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

父母不要摆出长者的架子,给孩子威慑和压力,而要蹲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当孩子感觉到父母重视他时,他就会重建自尊和自信。而这些也是他敞开心扉,有勇气与外界交流的前提。

2留心观察孩子的表情

很多孩子人小心思重,他们常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藏在心里,不轻易外露,但时间长了,就容易积压在心里,为“自闭”留下隐患。如果父母平时注意留意孩子的表情,就能从“蛛丝马迹”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再针对这些情况“对症下药”,就能及时帮助孩子消除“心疾”,使自闭这颗“毒瘤”失去生存的土壤。

3允许孩子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的孩子在遭遇不幸或遇到挫折时,往往会用哭泣或砸玩具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悲伤,这时父母应允许孩子哭泣或砸玩具,切忌要求孩子停止,更不能用打骂等方式来威胁孩子,因为这样做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累起来,时间一长,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悲观心态。

4与教师沟通,一起帮助孩子克服自闭

当孩子有自闭倾向时,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协助,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孩子进行帮助,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热情、友好的氛围。老师可选择合适的同学主动接近他,并在学习或集体劳动中,给他分配“搭档”,使同龄人能陪在身边。这样,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就会产生需要与依恋感,这是帮助孩子转变个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在条件。

父母要更多地和孩子沟通,这是帮助孩子远离自闭的良方。当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尊重及来自小伙伴们真诚的友爱与关心时,他们就会感受到生活在家庭中和集体中的快乐。

帮男孩打造完美的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典型的、特定的心理特点,是人行为的心理动力。气质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化涵养,它是通过人的外在行为如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显现出来的。

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要靠培养得来的。每个人都具有超凡气质的潜质,只要父母顺应孩子的先天潜质精心打造,定能培养出气质超凡的孩子。但是,如果家长把握不到位,很可能就会让你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