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效行动指南系列(共9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6 12:04: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小墨,张萌,郝培强,赫哲,Susan Kuang,董泉,珍妮·马丁内特,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瑞安·尼科迪默斯

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高效行动指南系列(共9册)

2018高效行动指南系列(共9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2018高效行动指南系列(共9册)作者:李小墨;张萌;郝培强;赫哲;Susan Kuang;董泉;珍妮·马丁内特;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瑞安·尼科迪默斯排版:暮蝉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8-03-12ISBN:9782156936945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目录CONTENTS

封面

版权信息

个体崛起

请停止无效社交

人生效率手册

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经验

十定律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梳理:从混乱到有序

融入的艺术

极简主义

目录

CONTENTS

序言

现在是个体崛起的最好时代

1 在个体崛起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品牌

2 人与人的差距,真的不是金钱物质的差距,而一定是思维和格局的差距

3 稳定是最大的风险,动荡才有更多可能

第一章 只有超级个体才能领跑未来职场

你的一小时价值多少

1 没有什么成本比时间成本更高

2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3 真正的牛人都是反社交的

打工者思维的人,未来将被淘汰

1 打工者思维挣现在,股权思维要未来

2 打工者思维的人,在意所谓价值对等

3 永远别用静态的眼光看世界和自己

人家都出轨了,你为啥还没上轨

1 努力是必要的,但差距在于在哪个平台上努力

2 不能形成和巩固个人品牌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3 以时间为轴,塑造个人品牌,一是深耕,二是迭代

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未来

1 圈子就是眼界和格局

2 圈子就是平台

3 圈子就是城市

去大城市奋斗?你需要三思

1 在大城市,千万别玻璃心

2 给自己设一个在这座城市的截止期

3 哪有什么胜利,最后拼的都是体力

贬值还是增值,取决于你自己

要赚未来的钱

你笑他们太low,他们笑你不懂

致90后:请慢点把我们拍死在沙滩上

1 90后更容易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

2 90后的性格,就是互联网性格

3 90后的财商其实更高

30岁,重新思考房子车子和结婚的事

房子:一些人的资产,另一些人的束缚

车子:没结婚,买什么车!

结婚:没结婚,因为不懂爱,更因为不懂自己

我们眼中的中产,大多数只是解决了温饱

1 新锐中产究竟在焦虑些什么?

2 我们究竟该如何走出焦虑困境?

第二章 相比技能,思考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高收入,都是睡出来的

1 不要贱卖你的时间

2 批量贩卖时间

3 做事情一定尽可能产生复利

摆脱低水平的勤奋陷阱,获得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1 普通人是舆论认知,牛人是底层认知

2 普通人是经验认知,牛人是行动认知

3 普通人只一味提升技术效率,而牛人提升认知效率

为什么别人是高管,你只是员工

1 一流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呵护

2 更深层的执行力,才是我们的通行证

请警惕你的“弱者思维”

1 对于自己不懂的新生事物,拒绝了解

2 希望轻松得到,而不愿付出代价

圈子不同,更要强融

你说的话藏着你的气质、思维和世界

1 从土鳖到高级,差的也就是一门外语

2 很多思维瓶颈,一门外语就能跨过去

3 学好英语,世界就是你的

你同情我的辛苦,因为你看不懂我的幸福

最怕多年辛苦投入,最终发现下错注

1 及时止损,远胜孤注一掷

2 不要妄想一生只做一份事业

3 未来五年规划可能会毁了你

你不是精英思维,你只是精英姿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是有弯路

1 年轻的时候,别谈什么岁月静好

2 自己不学会觅食,别人也不会来喂你

不忘初心?也许“初心”没那么重要

成长很累,但不成长更累

1 成长确实很累,但不成长更累

2 光励志是没有价值的,关键是科学用力

3 适度焦虑,才是当下的健康心态

第三章 认清自己是职场进阶的第一步

工资是职场最大的陷阱

1 永远不要拿青春和钱去交易

2 最贵的是资源,最便宜的是钱

3 职场人,你的江湖地位从哪儿来

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

1 以前要稳定,现在要可能性

2 承认吧,靠工资走不向财务自由

害怕被压榨,那还混什么职场

1 没被压榨过,永远只能是职场新人

2 别在过早的年纪,降低成长速度

3 需要被哄才能工作的,请回到妈妈身边

老板和下属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

1 做好领导的前提,是自己必须足够优秀

2 做领导最重要的,是让团队跟着你有前途

3 大部分下属,高估自己的价值,低估老板的能力

用商业思维经营自己的梦想

发微信语音,浪费了谁的生命流量

这世上的大多数事,都是关我屁事

别错把平台当本事?平台就是本事!

1 好的平台就是本事

2 好的平台,就是好的圈子

3 好的平台,是你一生的信用财富

先装×,再牛×

你的收入,为什么还没有指数增长?

1 打造自己能力的“单品爆款”

2 做那些让自己更值钱的事

3 经常复盘

有一种人,一开口,就圈粉

1 魅力是一种选择

2 学会表达,再谈实力

3 “抓住”机遇是展示实力的前提

第四章 聪明职场人懂得用精益犒赏自己

你朋友圈发的每条信息,都在出卖你

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1 观念的转变比收入的转变,要难很多

2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在什么阶层

3 保持成长,不要太顾忌其他

什么样的人才叫见过世面

压力最大的人,往往最优雅

1 没有压力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2 在压力下努力保持优雅,需要自律

3 压力有多大,就能跳多高

4 习惯了有压力的生活,才特别珍惜没有压力的时刻

只讲对错是种病,爱谈是非loser命

管不住嘴的人,是没有资格谈未来的

你逃离不了的北上广

这个世界是属于俗人的

成长鸡汤,买给自己的春药

混乱才是人生常态

每种生活,都有代价

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坑爹

返回总目录

时间更自律,人生更自由

你的平台就是你的一生信用背书,

用来撬动你更大的事业

总之,你必须做点什么

你说的话藏着你的气质、思维和世界

既然未来不可测,把握当下就尤为重要

年轻时候偷过的懒,

都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加倍还

忙里偷闲,

苦中作乐,

才是生活真谛序言现在是个体崛起的最好时代

很多人只看到了互联网技术革命对产业和行业的冲击颠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真正深刻改变的,是每个人的命运轨迹。

过去一年,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元年。1 在个体崛起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品牌

古典老师今年一直在推“超级个体”的概念,吴声写了本书叫《超级IP》,李笑来老师一直在强调,未来商业,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这些嗅觉敏锐的大咖,第一时间捕捉到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能量的强大。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会被无限放大,达到很多人不可想象的规模。几个人就可以做出一份颇具规模的财经周刊,比如《李翔商业内参》。“自品牌”算是我自己创造的概念,前些天收到李笑来老师的邀请,在“一块听听”平台上做分享,主题就是“如何打造自品牌让你迅速增值”。因为通过我自己这两年的实践,结合自媒体和商业,结合文字和职场,确实让我从个人收入到影响力,都达到自己一年前想象不到的地步。

所以当投资人、品牌专家李倩老师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说“未来的商业,不再是渠道的竞争,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一定是品牌的竞争”,我特别同意她的观点。

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品牌。相信我,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溢价。2 人与人的差距,真的不是金钱物质的差距,而一定是思维和格局的差距

今年我自己的身份发生了不少变化,从打工到自己开公司,从员工到老板,从领工资到发工资。职场身份角色的转变,会带来一系列思维上的升级。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很努力,最后却还是没能摆脱平庸,不是差在行动,而是错在思维。正如人生从来不公平,努力和回报也从来不对等。所以说不能形成和加固个人品牌的努力,都是伪努力。努力是必要的,但决定差距的是在哪个平台上努力。你可以现在没有赚那么多钱,但是你一定要让自己很值钱。

很多人只有薪水思维,没有股权思维,不知道怎么造势,只想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

李叫兽2016年末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完成了人生的华丽升级。两个月前我在北京北三环和李叫兽一起喝茶的时候,发现他居然是1991年的,才26岁,让我自叹不如。

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想法,他的思路非常清晰,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聚焦。最终他实现了个人品牌的超大溢价,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在我写的《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一文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思维,才真正决定了你的阶级。

这段时间在筹备自己的学习社群,整理自己的知识系统,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给你带来启发。3 稳定是最大的风险,动荡才有更多可能

我越来越发现,在如今的职场生态下,所谓稳定,也是一个笑话。

在社会阶级不怎么流动,时代机遇不太多的年代,稳定是好的,是保障,不稳定的风险大过可能产生的收益。但是在如今中国这个到处是风口和机遇、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年代,稳定的风险反而急剧增加。因为当四周的浪大了,稳定的船又有什么用呢?不稳定的人反而会更有可能撞上机遇,踩到风口,借着互联网的浪潮,一下子就起来了。

其实在传统稳定行业里的人,比如体制内的公务员,只要他们够聪明,对外界的变化够敏感,这些人往往更焦虑,更害怕落后,更觉得自己需要学习成长。

而在外面职场的丛林里不断打拼奋进、撕裂般成长的人,虽然辛苦,但其实内心是踏实和充实的,他们知道“成长很累,但不成长更累”。因为他们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对未来的趋势判断更加准确,职场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他们也会更加自信。

未来职场,没有绝对的稳定,只有动态的平衡。只会有稳定的能力,而不会有稳定的工作。终身学习已不再是赞美,而是每一个职场人应该具有的标配。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用传统的老观念老思想来幻想自己未来生活的样子,甚至,那些仅有的思想都不是他们自己提炼的,而是父辈们喂给他们的。

大楼已经开始崩塌,一些人却还想着进入,手里拿着出现裂痕的铁饭碗,眼里充满了即将破碎的希望。

时间过得好快,快到每一个月每一周都在打仗,没有太多时间细细品味当下。

时间又过得好慢,经历太多,起伏太多,收获太多,像一场大戏,像一部小说。

我相信,互联网时代,至少给每个人一次个体崛起的机会。第一章只有超级个体才能领跑未来职场你的一小时价值多少

几年前我还在香港念研究生的时候,认识一位BCG(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管,她每天都特别忙,不停地飞行,不停地参加会议,不停地打电话。我说:“你这么忙,和你聊天都觉得特别有压力,生怕浪费你的时间。”

她说:“客观地讲,我们的时间是很贵的,你知道有个词叫hourly rate(每小时工资率),也就是说如果客户要买你的一小时,市场上价位是多少。”

我说:“你的hourly rate有多少?”“700美金吧。”

我的天,够我当年一个月的饭钱。1 没有什么成本比时间成本更高

越长大,越发现自己对钱的敏感度越来越差,因为钱肯定会越来越多;而对时间的敏感度会越来越高,因为时间越来越少。

我一直相信,抽象的时间价值,是可以用具象化的金钱来衡量的。你觉得自己的一小时值多少钱,你的一天值多少钱,基本上就能判断你在什么段位。

网络上有个词一直比较火,叫作放弃你的“无效社交”,说很多社交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自我增值才没有浪费时间。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当一个人的时间本身不值钱的时候,就会很难判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因为即使节省了所谓无效社交的时间,多出来的时间,也没有用在发挥更大价值的地方,更谈不上产生更大的收益。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放弃无效社交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正如另外一句被说滥的“鸡汤”,说“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其实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伪命题,浪费的前提是有价值呀,如果一个人的时间价值本来就低,哪来浪费可谈呢。

就好比谈恋爱,你判断一个男人是不是真的爱你的标准,不是看他是不是和你在一起,而是他为了你,拒绝了多少个喜欢他的女孩。

普通人和牛人的差别,就是一条:时间成本的高低。

当财富达到一定高度后,你其实自然就会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时间。你一小时100元和一小时1000元,甚至10,000元,分量当然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财富的积累程度和他对时间的吝啬程度,一般都是成正比的。

这时候就会发现,你舍不得花两三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因为花的时间比电影票贵太多,如果电影还不好看,那简直要骂娘;你舍不得花时间和没有深交的朋友吃吃喝喝聊些有的没的,于是你自然摒弃了无效社交;你舍不得买东西的时候货比三家,而更倾向于宁可花多点钱来过滤,你不是用时间换钱,而是用钱换时间。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花时间——这句话开始成为你的信条。2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网上有句话我特别认同:如果你想找人帮忙,去找那个特别忙的人帮忙,而不是去找那些比较闲的人。因为那个忙的人,只要答应了帮你,就一定会很高效地把事做好。反倒是那个闲的人,很可能会拖延低效,最终帮不了你。

所以你会明白,为什么越有能力选择悠闲的人,越是选择忙碌。而事业没起来,本应该忙碌的人,却往往越有时间。

马云前几年演讲的时候说,自己50岁之后退休,过自己喜欢的平淡日子。但你看现在他把公司交给下属,自己退休了吗?并没有,反而感觉他在网络上越来越霸屏,越来越忙了。

其实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正常的。

因为他的影响力更大了,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了,选择退休无所事事的成本已经大到根本无法计量。换句话说,他的时间更值钱,怎么舍得浪费。

所以,说白了,这是人性,就像人性里无底洞的贪婪、无休止的欲望。一个成功人士,只会把这些事情的优先顺序做个调整,而不可能只选择悠闲的生活。

财富越多,责任越大。

所以,当假期已经结束,大家都开始回到工作岗位,如果一个人的状态是“假期居然就这么快结束啦,我还想多玩几天,没休息够呢”,那么,很抱歉,这种心态的人,大多数(不是全部)事业还没有进入飞速上升期。

很多人不理解所谓工作狂的生活方式,觉得他们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其实不然,这些人确实在有意无意压榨自己的假期,但他们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作息时间。或者说,他们并不觉得别人在度假休息,自己就也要休息。

时间更自律,人生更自由。3 真正的牛人都是反社交的

我发现,当我们还在渴望社交和连接的时候,很多牛人的行为,往往是反社交的。

我们热衷去高格调的场子,就可以结交些所谓的人脉。有什么饭局都要去参与,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时候的我们,会更重视可能存在的价值,而不太关注时间沉没成本。

而你会发现另一些人,他们生活更简单,更有规律,所以更专注,更有效率。因为他们早早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有个理论:你要了解一个人的段位,你只要看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时间,和如何对待你的时间。

比如我经常不能容忍的就是找别人代购还挑三拣四的人,这就是典型的觉得对方时间不值钱。所以当现在还有人问我说我在香港,能不能帮他代购某样东西的时候,除非我们关系好到不行,不然他就是不尊重我的时间,一定不是我的好朋友,而我一定会拒绝。

约会的时候女孩平白无故地迟到一两个小时,没错,一次两次的话可以被原谅,顺便编两句“亲爱的做什么我都喜欢”这样的鬼话。但如果总是这样,我不得不怀疑你的价值观,难道我爱你,是为了被你消耗成没有时间观念的傻瓜吗?

别耽误我回公司搬砖了好吗。

我有个读者特别有意思,她每次向我咨询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很主动发一个金额不小的红包,并且说如果我没有时间回答也没关系,搞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我说你不用这样,搞得我都没法拒绝,不戳红包是反人性的好吗。她很严肃地说,当彼此的时间价值不对等的时候,这是唯一体现尊重时间的方式了。

这不是钱的问题,我也不缺这些钱。这是意识层面的,这情商真高啊。

所以,你认为自己的hourly rate值多少,就大概知道接下来,哪些东西值得追逐,哪些东西应该放弃。

宁可对时间焦虑,也好过对时间无感。打工者思维的人,未来将被淘汰

这两年自己开公司做团队,从领工资到发工资,从对上级负责到对公司负责,除了身份的转变,其实更大的变化来自不同身份带来的一整套思维变化。

领工资的时候,想的是工资什么时候到账,年底奖金有多少,明年会不会加薪,我出了多少力,拿了多少钱。而做老板呢,想的是我花出去的工资和成本,未来怎样才能赚来更多的钱,如何让团队和自己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原来那一套打工思维所带来的局限和陷阱,就是很多人的职场天花板。1 打工者思维挣现在,股权思维要未来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打工者思维更多追求当下的稳定,所谓稳稳的小幸福,每天的小确幸;而股权思维更看重的是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甚至可以为此牺牲还不错的眼前利益。

说白了,打工思维要的是现在,一分钱一分货的小作坊买卖心态;而股权思维要的是未来,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无所有,玩天使投资和杠杆,多少有点赌徒心理。

我倒不是说看重现在就是错,看重未来就一定好。因为这本质上属于风险保守型和风险激进型的区别,风格不同,没有对错。但问题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哪种思维更有利于长期发展呢?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跟我谈稳定,谈保障,我会觉得是个笑话。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被抛进时代快速发展的旋涡里了,而且未来的加速度还会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处的,不怕文艺的说法,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017年,我相信很多行业都会重新洗牌,或者加快洗牌的速度。我相信传统银行业的日子会更加艰难,互联网金融会渐渐满足大众理财需求,当政策更加开放,全套金融服务体系将更完善。我相信线上教育会真正迎来春天,看喜马拉雅、得到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平台增长的付费用户和不断进场抢夺赛道的投资人就看得出来,传统线下教育的市场份额会逐渐缩水。再加上AI(人工智能)和VR(虚拟现实)正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奔向大众的视野,更多行业会失守城门。

我经常说,我的总结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我的未来判断,也只看到三个月。这点我特别欣赏混沌研习社的李善友教授,每次他发表完长篇大论,末了都要加一句,我所讲的,可能都是错的——我很欣赏他这一点。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大批所谓工作稳定、旱涝保收的人在困惑,为什么人家的收入在指数级增长,我的收入却连维持基本的线性增长都困难?

虽然互联网的想象空间很大,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低估了互联网对自己生活和职业的冲击。“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今后,这种场景我们会习以为常。

那些执着于当下打工者思维的人该醒醒了,只看当下的人,一般都赢不了未来。2 打工者思维的人,在意所谓价值对等

给多少钱,就卖多少力气,其实这是在扼杀自己的职场未来,拿自己的青春开玩笑。

我的观点一直是,选工作的时候,薪水是应该考虑,但绝对不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而更要看你工作的平台和你跟的老板如何。平台决定你的眼界,老板往往能升级你做事的思维。好的老板会经常让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太年轻太简单,有时天真)。

同样两个人,目前都是一个月一万的薪水,但因为平台和老板的不同,几年后,可能一个人月薪十万,另一个人却只有一两万,或者更惨,甚至面临失业。真的,这样的现实例子太多了。

年轻人一定要争取到好的平台去发展,哪怕人家不付给你薪水,哪怕给他们端茶送水做实习,因为你其实是在投资你自己和你的未来。如果去一个普通的平台赚一些固定的小钱,等于把自己最宝贵的几年青春贱卖了。

你事业的大小,除了与平台的大小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天花板在哪儿。打工者思维的人,往往把一份工作想得太浅了。

我前段时间经常责备我团队的人,把我教给他们做的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能不能多思考几层,多想几个维度。

比如你做的是助理,弱者思维的人会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个打杂的,处理一些简单的琐事就好;而强者思维的人,会把这个职位当成公司的最强资源拥有者来对待。

比如我自己公众号的助理,除了帮我写的文章做校对和排版外,其实她也拥有了我新媒体这块的几乎全部资源。一些品牌方来谈商务合作,一般都会先联系她,因为我自己没那么多时间,所以她就拥有了对接各个品牌的人脉资源和渠道关系。她运营我几十万用户订阅的公众号,和去运营几千几万订阅的公众号,整体体验和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会差很多。

不管她现在从我这里挣多少钱的工资,那都是小价值;她真正的收获,是得到面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更优质的人脉资源。这两点会让她价值倍增。

这世上从来没有简单肤浅的工作,只有简单肤浅的人。3 永远别用静态的眼光看世界和自己

很多人都是自我设限,自我封闭。我和朋友或团队聊一些新鲜项目的时候,经常听到的话语是:这个我不擅长,这个我不知道,这个以前没有做过呀,然后就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不会那就学呀,不懂那就去理解呀,没有尝试过,所以才更要看看可能性啊。

因为怕犯错,怕打脸,怕没面子,于是小心翼翼呵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和仅存的骄傲感。

但是如果一个人永远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收获的就只是价值的存量,就无法产生新的收入增长点和价值增长点。所以你的收入和能力,永远只是一条可预见的,并不令人兴奋的线性增长曲线。

也许在目前的环境里感觉很舒服,但是,相信我,这个年代,任何舒服,都只是暂时的。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做事业的时候一定要做增量市场,而不要做存量市场。增长才是这个时代最有魅力的词语。

但是,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一颗好奇的心,需要一份尝试新可能性的勇气,需要不怕失败的强大心脏和自嘲自黑的幽默心态。

最重要的,就是承认这个世界是动态的,很多事情你是看不懂的,但是,你要去做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所以,从“我应该不行”,换成“要不试试,可能很好玩”。

你要相信,这世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什么都没做。

还在用静态的眼光看这世界,你只会越傻越迷茫。

和时代共振,你才会找到既焦虑又舒服的频率。

最后想说,毕竟大多数人都处在资本积累的初始阶段,所以我们都是打工者。虽然是打工者的身份,但一定要跳出打工者的思维,因为:今天越安逸,明天越危险。人家都出轨了,你为啥还没上轨

每当微博热点爆出明星出轨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天,又多一个;第二反应是,估计今天的公众号写手们有的忙了,这种实效性的热点,必须要蹭啊。果然,几个小时后,关于婚姻的爱与性,关于出轨的道德与审判铺天盖地,连保险业也伺机打劫凑个热闹——“再多的甜言蜜语都不如保险的不离不弃”。想到当年的王某某、陈某、文某等,都是一样的套路,类似的角度,好热闹,好无聊。

好戏再好,看多了,也会厌倦。咀嚼的,都是别人情场的风流,咽下的,永远是自己生活的苦水。

有一次,我和我助理聊起这些话题的时候,她叹了口气,抱怨了一句:为什么人家都已经出轨了,而我还没上轨?

我眼前一亮,破口而出——我天,你这角度厉害呀。好话题!

对呀。撇开那些被说烂的话题,抛弃所谓的道德是非,好好问下自己,为什么自己也辛苦努力,却没有踏上职场的快车道、人生的加速轨道。

朋友经常和我说,Spenser(作者英文名)你这两年的人生是开了挂呀,起来的速度也太快了。读者们经常给我留言说,一直看你的文章,看到这样的成长速度,觉得当时你还没起势的时候就关注你,果然没有看错。

我有时候也会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为什么都付出着同样的努力和辛苦,过去几年压根没起来,甚至还越活越觉得未来没有希望,而现在却以自己当年根本想象不到的速度在上升。区别到底在哪里?

现在我也想做个梳理,和大家聊聊自己切身的经验,反思总结。1 努力是必要的,但差距在于在哪个平台上努力

我以前当老师的时候,那日子过得其实比现在还要忙碌。教书的时候传播思想、知识、理念、价值观,给两个班级100个学生传道授业,而且一传就是三年,一样的用户群体,量小,且没有增长。而现在在公众号上写文,也是传播理念、价值、态度,却是在互联网的平台,面向几十万的用户,偶尔写几篇爆款文后,更是达到几千万的传播量。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量级。先说明,这完全是个人选择和观点表述需要,无关对错。

同样是个人品牌,因为在不同平台的曝光,达到指数差别的传播率和影响,从个人品牌成长的角度来看,哪个更强,一目了然。

前段时间在北京和如今新东方的明星讲师艾力一起吃饭。艾力在上综艺节目前,在新东方算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普通讲师吧,但后来因为连续参加了《超级演说家》,再后来上了《奇葩说》这类千万级曝光量的节目后,身价暴涨,知名度和影响力暴增,一跃成为新东方头牌。比普通新东方老师的晋升之路,快了不知道多少倍。那么问题来了,艾力的光速上升,并不是因为讲课水平突然变好了,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展示了自己。所以他的努力,会得到巨大的回馈。

所以,明白了吗,你所有努力的回报,不光是和努力程度成正比的,还与你所在的平台规模是正相关的。

所以,不要再用努力的姿态来感动自己,而是要静下心来反思下,我的努力,如何放在更大的平台上。

所以,那些一直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哪怕每天忍受着早晚高峰,租几平方米的空间,面对焦虑的城市节奏和并不怎么明朗的未来,其实真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大城市的平台,确实给每一个打拼的个体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人生可能。

我们可以忍受当下的局促,因为我们要的是未来。2 不能形成和巩固个人品牌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刚才讲了要在更大更高的平台上努力,那是努力的横向坐标,而努力的纵向坐标是,你所做的事情,努力的方向,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都是为了巩固个人的标签。

年轻的时候,赚不赚钱都没关系,因为在我们看来,你现在赚的钱都是小钱;你现在存不存钱也都没有意义,因为存的钱一般都买不起房。

你可以现在赚不了大钱,但是你一定要让自己越来越值钱。

我在给大学生或研究生们分享的时候,经常讲到的观点是,职场上尽量不要从事不利于自我品牌认知的事。比如你开个滴滴专车,一个月也有上万元收入,但是人家的品牌认知是对滴滴,而不是对你。说白了你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未来收入也不会因为经验或经历有大幅增长。

比如我的公众号随着用户订阅量大了,也会接一些我看得上的,或者我自己喜欢的品牌,在文末给他们植入广告,但其实心里清楚,写广告好处是给自己带来不错的现金流,但无法形成除了IP(知识产权)之外的个人品牌价值。想明白这点后,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在做好个人品牌的前提下做出取舍。这点在商业上很好理解,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给100个不同的品牌打广告,和给自己个人品牌做100次宣传,前者除了推广别人的品牌外不会给自我品牌带来溢价,而后者是有品牌沉淀,形成品牌价值的。而品牌价值,意味着更大的商业价值,更大的未来。

所以现在很多机构和公司来和我谈合作,我会和他们说,如果你只想让我做个通道或渠道,那我们就不谈了吧。要么我们参股,要么我们控股,总之,我们合作,一定是奔着更大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有一单做一单,赚点快钱而已。

在职场上也一样,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加固别人对你个人品牌的认知,不管这个品牌是好的或是差的,当然我们是希望往好的方向去努力。因为一个人没有品牌,就没有信用背书,就没有背后的商业价值,就更不用谈品牌溢价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做才能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

品牌最大的朋友或者敌人,都是时间,因为时间才能沉淀出品牌价值。3 以时间为轴,塑造个人品牌,一是深耕,二是迭代

深耕其实挺好理解,就是在一个专业领域不断精进,做到极致,成为行家,成为细分垂直领域的品牌标签,得到别人或至少行内认可,个人品牌自然就出来了。

迭代会更加高级,因为深耕是静态的,而迭代是动态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自身进化的需求进行的。因为社会在进步,技术在提升,就要求每个个体不断更新。

尤其在如今的互联网社会,任何商品的迭代速度都越来越快,看智能手机的厮杀就知道了。你只能领先几天,后面全是追杀。

没有迭代能力的品牌,即使形成了品牌势能,也会在时间的洪流下,被凋零,被遗忘。

我再反观自己,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的是,这一两年确实自己的职场、生活、思维都在不停地更新迭代,所以还算没有让那些一直关注我的读者失望,觉得我还是有营养有干货,没有浪费他们关注的时间。

以上几点,就是我自己发自肺腑的反思总结。

所以,年轻的我们,少谈些出不出轨,多想些怎么上轨,好吗?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未来

有一次在上海五原路一家颇有调调的别墅里,和钱皓见了面,聊关于新媒体未来垂直内容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和跨境金融的未来。

钱皓是微博和公众号大V(获认证的意见领袖),自带光环和流量,之前在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对行业的洞察和判断前瞻且独特。

和资深的投资人聊天,大脑是要烧一会儿的,因为往往一个问题会往下挖好几层,挖到本质,挖到人性。

聊天的过程中,他说了很多观点,其中最让我有共鸣也是谈话中最有价值的点,是这句话:“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尽早地融入行业内部圈子,更加核心或者更加前端,圈外人只有等到变化了才行动,就太慢了。”

我自己是心有戚戚焉的,真的就是这样。1 圈子就是眼界和格局

人们常说一句正确的废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问题是如何做正确的选择呢?前提是要有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那么再挖一层,如何获得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眼界呢?

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眼界和格局。

在各个行业,圈子外的人,看到的是发生的现象;圈子里的人,看到的是内在的逻辑,才会早一步嗅到行业目前的变化和未来的方向。在事件还没有成气候前,在获得大众认知和理解前,提前做好布局,早踏出一步,获得宝贵的时间优势。

要知道,现在的商业,做一件事情,时间的早晚,往往是能决定成败的。一条赛道就那么多人,早进来的人就卡住了位置,外面的人,要么没机会进来,要么花更大的成本挤进来。

就像微信公众号,2013年罗辑思维、和菜头等第一批进场的时候,一片蓝海。2016年罗辑思维700多万用户订阅,13.2亿估值,论商业变现能力,可以说是互联网第一大号;2014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开了吴晓波频道,抢占财经自媒体领域,不到两年时间积累了200多万用户订阅。其实论当年的江湖地位和名气,吴晓波是在罗振宇之上的,就是因为来晚了。2015年大家都看明白自媒体的IP魅力和流量价值,开始纷纷抢占的时候,此时的获客成本已经很高。

蓝海已经变成红海。今年当还有人说我想开通个微信公众号来创业的,我们只能表示呵呵了,大哥,现在都已经是直播和移动视频的时代了好吗。

而圈外人最担心的,并不是研究战术不努力,而是想错或者是想偏了战略方向。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钱皓说,今年AI和VR很热很火,但是并没有真正体验过,无法理解这个技术革命的价值,前段时间去了趟硅谷,开始真正相信这玩意儿真的能改变世界。

你不在这个行业内部圈子里,你无法深刻理解一样事物的现在和未来。等大家都理解,都明白过来的时候,你再进场,就没什么机会了。不要等风走了再行动。2 圈子就是平台

我之前的助理半年前拿到了上海奥美的offer(入职通知书),开始了广告人的职业生涯,这半年我和她都在各自领域低头耕耘,联系不多。昨天在上海的时候,约她吃了午饭,从气质、谈吐、想法,能看出这半年她在奥美的撕裂般成长。“在这里,能够跟甲方全球级别的人一起开会,内心经常很心虚,想想就我这资历,怎么可能呢。”

她说到奥美后,陆续收到了好几家当年她投简历时被拒绝的公司的offer,之前是3.5A级的,现在她是4A了。

之前爱搭不理,现在高攀不起,算是对这句话的诠释了。

况且还那么年轻,就踩在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前途不可限量。

我现在开始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不同级别的平台,对一个人同样程度努力的付出所带来的效益,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就像之前是靠贩卖自己的劳动力赚钱,后来开始用资本赚钱,再往后开始直接用资源赚钱,付出可能越来越少,但是回报越来越大。一个人如果一直长期处在同一个段位的平台,尽管吭哧吭哧地辛勤劳作,顶多就获得稳定线性增长的收入或成长曲线,肯定追不上房价增长的速度。但是如果能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会发现整片天空都是不一样的,思考的高度和连贯度也大有长进——恭喜你,进入职业的快车道了。

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只是,我们真的需要有更正确的努力姿势。

因为在当下,辛苦是廉价的,对吧。3 圈子就是城市

做文化传媒和互联网的,多半都要搬到北京来,哪怕北京各种硬件设施实在糟糕,就是因为这些圈子都在北京啊,行业最优秀的人和最雄厚的资本在这里,你不来到这里,就可能一直是雾里看花,隔岸观火。看到的不够直接,就导致理解不够深刻,就导致行动慢半拍,导致一直都是圈外人。

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除了周边城市也跟着涨,其他二三线城市似乎没什么动静,这就是一线城市巨大的虹吸效应。其实圈子也是一样,资本和人才都在高密度的地方。

有很多人不满足于现状,不甘平庸,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改变,因为自己四周的圈子就是自己眼界所能及的世界,看不到更多元的可能性。差不多的状态,差不多的阶段,差不多的收入,差不多的思维方式——四周没榜样,标签找不到。

所以我为什么还是一个大城市论者,说白了,就是圈子更密集,更前瞻,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更高维度的视野。

当身体在城市圈子里的时候,每天都有可能与四周的讯息、各个行业的人,发生碰撞,擦出火花。说不定某个机会或风口就被你抓住,一下子起来了。

如果你在千里之外的小城,除了每天冥思和臆想,难道要等机会自己长腿飞奔向你吗?

我平时一半的时间在香港,另一半的时间在北上广深杭。没办法,资源的密集度,让业务集中在这些城市里。前段时间新世相的活动“四小时后逃离北上广”,撩了大众想要短暂离开的敏感神经,但心里都清楚,这是逃离不了的北上广。

这些城市,就像是黄埔军校,在这里历练几年,思维、格局、想法,都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和时代同步,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不是没有风险,因为进入一线城市并不保证一定会融入圈子,在城里的大海里淹死了,或者一直漂浮着上不了浪潮之巅,也是大概率事件。

风险和收益的规律,放在哪里都合适。

就像当年如果我肉身没有选择去香港,就赶不上大众海外资产配置的这一波浪潮,也不会想到开公众号做自媒体,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你也许不能预见未来,但至少能增加被幸运女神看上的概率。

不管未来是什么样,总要先把自己这副皮囊扔进这座城市,呛几口水,只要没有淹死,慢慢学会游泳,慢慢学会掌控,当下一波大浪真来的时候,看有没有机会,站上浪潮之巅。

还有一点,进入一个圈子,和融入这个圈子,是两码事。毕竟,真正混好圈子的难度,不亚于混进一个阶级。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不断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专家,获得业界认可,获得江湖地位,才能真正成为圈内人。

另外,时间别拖太久,一步慢,步步慢。去大城市奋斗?你需要三思

某年年初的时候,上海的房价又迎来一波大涨。我的一位客户前一年准备出手买上海的房子,耽搁了,这一年得花更多的钱。

他无奈调侃:上海的入场券,是越来越贵了。

我苦笑:何止是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哪座城市的门槛低了,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好吗。

有时候觉得,大城市吧,就是一个“吸血鬼”。

大城市吸掉你最好几年的青春和精力。你白天堵车,晚上加班,租着香港不到七平方米的卧室,为了省租金恨不得去当“厅长”;吸着北京的雾霾,还自嘲说霾是“北京醇”。你存不了什么钱,你投入了所有,你帮助创造着这座城市的奇迹和繁荣。

即使这样,但并不保证一定能拿到这座城市的入场券。

而且,最终没拿到入场券,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几年后,容颜已回不去,蜕变却没到来。

当他们黯然离场,城市都听不到他们离开时的叹息,因为这座城市的聚光灯,都打在成功者身上,城市的麦克风,都握在成功者手里。在一座胜出率不会高于20%的城市,你能做的,就是和内心的不甘握手言和。毕竟,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成为传说。

所以,有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当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巨大的放弃,巨大的投入,来争取这种小概率的成功,好像和赌博也没什么区别。

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有一个露天场所,对面是维多利亚港,另一侧是干诺道中,旁边围着是J.P.Morgan(摩根大通集团)、IFC(国际金融中心)等一批金融写字楼。坐在这里喝咖啡,阳光能照到自己,感觉很好。从写字楼里出来的人,男士金融范儿,女士白领风。抽着香港特有的白色烟,他们不太多说话,一般都微皱着眉头,或者低头看看手机,或者抬头看看维港,眼神复杂,经常放空。我看着他们,想着,他们在最贵的地段,领着比普通人多几倍的工资,做着一般人都羡慕的工作,他们此刻在想些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满意吗?

都知道中环的夜景是最美的,因为中环的写字楼里晚上加班的最多。去坐下晚上十一二点中环站的地铁,车厢里灯光明亮,全是西装革履的人,你会误以为这是傍晚下班的点。

这时候,你能由衷地体会到一句话——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苟且。

上一周在北京,见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人,很多都是90后,年轻,热情,眼里装着梦想,笑容让你觉得北京好年轻。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够拼出来,几年后心里踏实下来,可以在这座城市继续下去。在北京的姐家,坐着喝茶,聊着北京和香港同样作为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的区别。我说在香港你月薪低于15K(15,000港币)就不要谈体面。她说这样比起来,北京就是一个特别包容的城市,月薪低于5K(5000)人民币的人也有他们的活法。

确实,在大城市,如果你真的想留,一般都能留下来,只要你愿意降低生活的品质。但是,我想问的是,那留下来之后呢,留下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前几年我一直天真而坚定地相信,年轻人一定要来大城市发展,因为机遇多,平台好,能力增值快。而现在,我不会那么激进,我会更保守地认为——有些人,也许就是不适合,和能力没有关系。

有人无法容忍未来的单一确定性,于是跑来大城市寻找不确定和未来的想象空间;而另一些人就是希望稳定的安全感和每日生活的小确幸,这些人,说实话,大城市未必适合你。人各有活法,大城市的生活状态,也只是适合一部分人而已。

比如以前在家乡的时候,夜晚一个人开车到海边,你觉得整条海岸线都是你的。当年的我,因为生活太单调而苦恼,因为未来太确定而迷茫,但是不会没有归属感,从来没想过在小城市怎么活下去这种基本问题。

以前担心的是过早的settle down(安定下来),现在担心的是再努力也不一定能settle down。当年的焦虑属于灵魂焦虑,现在的焦虑是生存焦虑——这怎么还越活越低级了。

有人说,在大城市混不好,大不了回家乡嘛。

我表示呵呵,开什么玩笑,回不去了好吗。

千万别天真地认为,当大城市的门逐渐关闭的时候,家乡的大门还永远向你敞开。错了,家乡的门和大城市的门,都是同时在关闭的。

我自己的经验是,有一批人,毕业后在大城市混那么一两年,再回二三线城市或回家乡,这些属于及时调头的。但是一般工作三五年的,即使还没有混出来,也一定要苟活地赖在大城市不走了。第一,这几年的时间成本、事业积累和社交圈子已经放在这里了,回到家乡重新开始的成本已经巨大。第二,很多事业的机会就是只有一线城市才有的,资本实力,就是在一线城市聚集,没办法的。在北京工作的人,搬去上海深圳发展是有可能的,甚至在旁边的天津都不太会考虑。回家乡,武功就废了。大城市的生存技能到了小城市施展不开,小城市需要的资源大城市带不回去。所以,家乡人民并不需要你。

现在市场上特别需要一本大城市生存指南,有哪些技能,能让我们活在大城市,内心不至于总是处在间歇性崩溃的边缘。我提供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1 在大城市,千万别玻璃心

要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对这座城市而言,根本微不足道。城市的本质是流动和动荡的。要接受没有什么是确定,更有没什么是你可以掌控的。玻璃心的人,更容易焦虑,更容易没有耐心,更容易情绪失控,更容易吸收城市带来的负面气质,周围的人流只会让你更加没存在感,城市的灯光会让你迷失得想哭。

此时如果还闹个分手,或爱人离开了你的城市,真是分分秒秒都怀疑自己在这个城市的意义。

伤感的情歌,都市的背景;情感的话剧,外滩的背影。所有人认识所有人,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孤儿。

都是这个套路。

我现在特别欣赏那些有自嗨和自黑气质的人,这是在大城市生活保持好心态的必备技能,每天的生活,就是一种修行,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世。

把城市生活,当作一场修行。反脆弱的能力,很重要。2 给自己设一个在这座城市的截止期

前两天回香港浸会大学,作为学长,在给马上毕业的研究生学弟学妹们做了一场关于职场的交流。被问到关于毕业后留在香港还是回内地的问题,我想起我当年毕业的时候,在毕业酒会上,也同样面临这个选择。一位老师和我讲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留在香港打拼,给自己一个deadline(截止期),不管是一两年或几年,关键要定好目标,不管是薪水还是其他,无论如何,要有个目标和deadline。能达成,就继续留下来,不能达成,就走。”

在大城市奋斗和在小地方工作的区别在于,在大城市奋斗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两个原因,第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光房价一条,就排除一大片;第二,你身边的人的素质往往都不差,和优秀的人一起竞争,不进则退。

而deadline是你内心的一剂猛药,而不是一碗鸡汤,会要求你随时开启人生的hard(困难)模式。既然a city never sleep(城市不息),那就a life never stop(生命不止)嘛。免得浑浑噩噩的,日后陷入更加尴尬和焦虑的境遇。3 哪有什么胜利,最后拼的都是体力

之前和一位在麦肯锡工作的朋友吃饭的时候,我问她在麦肯锡工作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聪明?她说,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其实吧,在麦肯锡最重要的是两个字——“结实”。“做项目的时候日夜颠倒,一周工作超过100小时。聪明只是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最后拼的都是体力。”

职场上看中的是结果,不在乎过程。身体素质不行,演不了苦肉计,得到的不会是同情,而是被替代。

大家都不是精力无限充沛,激素无限储备的小年轻了,身体也是有quota(限额)的,现在过度了,以后就没有了——省着点用。

总之一句话——进城有风险,决策需谨慎。贬值还是增值,取决于你自己

朋友在香港开公司,为了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并购一些公司,每天衣着光鲜地穿梭于各种饭局和半岛的下午茶,她已经开始产生恐惧了。

那天中午,香港下着雨,她从一幢写字楼去另一幢写字楼谈事,时间着急,太匆忙没带伞,被淋感冒了;还有前几天,大半夜应酬吃饭,喝了白酒,夜晚11点坐出租车回九龙的高架上,胃实在忍不住了,停了车,在高架上冲到旁边对着塑料袋呕吐。

我说你这身家也不少了,干吗这么拼?“要不然怎么办,租着这么贵的办公室,员工要养,不做事,每天坐着亏钱吗?”

她长叹一口气——现在,每天都在和时间抢时间。

以前我不太明白有些人会“奢侈”地放弃一些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不去国外旅游,比如拒绝参加一个海外会议,甚至放弃公司出钱去读MBA(工商管理学硕士)的机会,简直太暴殄天物了。现在明白,同样的时间价值,花在这里,就一定放弃了另一种更丰富或更值钱的机会。我们崇拜的东西,别人选择割舍,说白了,还是因为不一样的段位。

所以,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决定的,何止是对世界的认知——时间的价值,也会被重新贴上标签。

同时,一定会慢慢认识到——时间,是最大的风险。

世界越来越大,能做的事越来越多,降低时间成本,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会是我们越来越重要的功课。

有一种风险,叫“什么都没做”。“鸡汤”告诉你:如果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现实问题是:我怎么知道要去哪里。

所以鸡汤就是鸡汤,给汤不给勺,给一个包治百病的所谓单一解药,甚至都不说明如何拆封包装。

就像目前人民币的尴尬现状:货币恐怖地增发,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钱被稀释和贬值,如果前些年人民币至少还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如今已经“双贬”了。但是海外投资受外汇管制,国内投资又各种凶险。虽然理财规划师天天扯着嗓门喊要分散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废话,我也知道啊,我也想投资,但是往哪儿投呢,现在哪个篮子是安全的,难道还要逼着去炒一线城市的房吗?

然后吴晓波说:只有创业和股权投资才能扛住泡沫。

实在是逼得没辙了才会用的招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个套路——创业和股权投资当然能扛住泡沫,但是风险呢?

当人民币在用肉眼都能看得见的速度贬值的时候,让钱在银行躺着,是最大的风险。

所以,明知可能有风险,还是要把银行里的钱投出去。初期该交的学费要交,栽的跟头也要认,直到慢慢开始会辨别哪些靠谱,哪些是忽悠,至少不会因为送一瓶色拉油就去买理财,直到明白哪些钱该用来保命,哪些钱该选择激进。

In a word, you've got to do something.(总之,你必须做点什么。)

而在职场上,“什么都没做”并不是表示不工作,而是所谓的“混职场”。

貌似每天打卡上班,貌似一天八小时工作时长。但是,工作不上心,能力不见长,做错事不反思,工作的意义是等月底的薪水,这就是职场上的“什么都没做”。

别忘了,职场成长的窗口期也是没几年。

要么好好做,要么快点滚,不管喜不喜欢,总之,“混”的心态,是慢性自杀,是对自己极大的不负责任。

我现在很反感的一句话是“我也不知道要什么,这份工作先做着再说”。

什么叫作先做着再说,你以为工作是王菲的词“边走边爱,人山人海,拿着车票微笑着等待”吗?

你还在微笑,车子早就跑远了。

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为什么一般都要问你的长期愿景是什么,你的短期目标在哪里。你只要告诉他,有哪些成长的需要,要达到财物哪个阶段的自由,至于是属灵还是属世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你想要什么,再谈接下来的匹配问题。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也很难拖起一头想要赖床的猪。

这样的员工,面试官是肯定不想要的,你浪费青春是你的权利,我也不想浪费我的时间培训你,各自互道珍重就好了。

另外,无谓的负面情绪,也是消耗时间的杀手。

总有些人,看城市繁华的灯光就内心苍凉孤寂,听窗外的雨声一定要陷入莫名的忧伤。

迷茫,纠结,犹豫,愤怒,抑郁,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女孩的生理期,每个月都会来。正常,人之常情。对于情绪,成熟与非成熟的区别在于,成熟人的这些负面情绪一年来几次,偶尔释放,控制有方,不会侧漏;不成熟的人,搞不好负面情绪恨不能一周来几次,而且每次来了,都肆意打开情绪的阀门,任其泛滥,任其溃败,淹没内心的灯塔和明天的希望。

就像睡眠,正常人睡个六七个小时就够了,换来白天精神抖擞;但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睡个12小时,换来的不是精神更好,而是更加疲惫。这就是“过犹不及”,还浪费了一大早宝贵的光阴。

你听着薛之谦伤感的情歌,天天陷入自虐的愉悦忧伤,人家生活里可是段子手。演绎者尚且在情绪里切换自如,倾听者又何必自作多情,真是作了把好死。

你又不是文艺创作者,你的情绪转化不成美妙的音符和感动的文字,换不来商业价值,省着点用吧。“情绪”这种货币,“滥发”了之后,也会通货膨胀,也会贬值。一个处事专业的人,偶尔透露下情绪的另一面,如同福利,有惊喜感。如果一个人天天如同祥林嫂一样嚼烂舌根,只会留给别人一个满意的同情,而已。

太cheap(廉价)了。

别装,别端,别作,忧伤了今夜,明天又不会变得更好。

忙碌的人,没有时间难过,没有时间忧伤,也没有时间高兴。爬上一座山头,喜悦一分钟,就要重新背起行囊,攀下一座山。好风景,都在路上呢。

要现实的理想,做世俗的文艺,别那么市侩,也别那么矫情。要明白人生本来就不公平,也相信越拼搏越幸运。这片热土,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印钞的速度。有多少人在这里开出了花,有多少人在这里留下了泪。年轻的时候,别谈莫须有的诗和远方,如果不想在中年的旷野上一片荒芜,现在的工作,就是诗和远方。

未来,才能有机会,做个活得明白的“资本家”。要赚未来的钱“我对于赚当下的快钱,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一天晚上和Effie在红磡新开的Kerry酒店的长廊散步,她的投资公司希望投资我的新媒体。“我们认识两年了,我是一路看着你长成现在的样子的。我们入点股吧,让你们发展得更快。”

我想我肯定回不去领固定薪水的工薪阶层的固定收入模式了。

没有想象力的事情,不值得做。

当年是演员,如今是投资人的任泉有一次发言说,他尝到了股权投资的魅力,这两年赚的钱,比他过去那些年做演员的收入总和还要多。

一次性买卖,其实性价比最低。

我的公众号去年开始了一些商业上的变现尝试,比如广告,比如课程。一开始我觉得挺开心的,一篇文章就可以卖好几万,算是半个躺着挣钱的模式了。但是写着写着,觉得又没有太多意思。因为广告收入最致命的一点,属于一次性买卖,我写篇文章,拿一笔广告费。虽然从时间投入的成本来说,单位时间效率已经很高了。但是这种一锤子买卖的生意,犹如春药,如果一直希望用这种模式来赚钱的话,其实是赚了现在的钱,而失去了未来。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广告不能增值你未来长期的品牌价值,而是在消耗。

第二,广告收入是有天花板的,一个月100万撑死了,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而走资本市场的同道大叔,也就是这么几年时间,估值几个亿,自己套现了1.8个亿。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商业路径。

第三,以我现在的时间沉没成本,如果只是用广告模式,其实是不划算的,乍看现在赚得多,但是和未来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你今天的努力和付出,会让三五年后,甚至未来更长时间的收益,都和你今天的行动有关——这才是一门划算的好生意。

这里举个也许并不恰当但很有道理的例子,微商、直销的三级分销模式,或者保险的代理人制度,其实就是属于典型的让今天的付出在未来的每一天变现,甚至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模式,但是从时间价值的角度上,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

这就是时间的复利价值。

所以,为什么要引入资本,为什么要做股权投资,就是让未来价值更大。

再说得深一点,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像蓄水池一样,要沉淀出价值。

为什么说品牌越来越值钱?

为什么以前在纸上写文章的人,没有太多商业变现可能,顶多也就出书收版税,而在互联网新媒体写文章的人,就可以获得比传统写字的人多很多倍的商业价值?

因为新媒体平台,除了帮你提供了写文章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帮你沉淀了用户。你公众号有多少用户订阅,就是你的商业价值体现。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平台,你的每一篇文章都在积累你个人品牌的势能和价值,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工资收入永远实现不了财务自由,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可以解释。就是杠杆原理,一次性买卖是没有用杠杆的,而没有用杠杆的事情,其实撬动不了更大的价值。

有钱人为什么要负债,哪怕自己不缺钱,也要向银行借钱。因为负债就是杠杆,用100块钱做1000块钱的事。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固定的24小时,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工资只是时间和精力换钱的单次买卖游戏,当然很快到达收入的天花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