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会说话,就是懂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6 13:10:39

点击下载

作者:梁礼堂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所谓会说话,就是懂心理

所谓会说话,就是懂心理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所谓会说话,就是懂心理 / 梁礼堂著. --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8.7

ISBN 978-7-5101-5814-8

Ⅰ.①所… Ⅱ.①梁… Ⅲ.①语言艺术-通俗读物Ⅳ.①H019-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66913号

所谓会说话,就是懂心理

梁礼堂 著

出版发行 中国人口出版社

印   刷 三河市明华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710 毫米×1000 毫米 1/16

印   张 12.5

字   数 160千字

版   次 2018 年 7 月第 1 版

印   次 2018 年 7 月第 1 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01-5814-8

定   价 49.80元

社   长 邱 立

网   址 www. rkcbs. net

电子信箱 rkcbs@126. com

总编室电话 (010)83519392

发行部电话 (010)83530809

传   真 (010)83538190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 80 号中加大厦

邮   编 100054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质量问题 随时退换前言Preface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班得勒曾说过:“当你对一个人说话时,你不是想向他传达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是双方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否能成功、沟通的目的是否能达到,一方面要看你说了什么,另一方面要看对方的反应如何。

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心理沟通的过程。懂得说话心理学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准确把脉对方的心理走向,通过言谈举止等一系列的外在变化,看透出对方内心所想,从而在交谈中做到有的放矢,把该说的话说出来;既满足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那么,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了解对方的内心变化呢?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每个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并将这些进行积累和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和经验。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如何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名把控对方心理的高手呢?本书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逐渐学会了解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心理变化,从而在交谈中占据主动。

本书共分为九章,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剖析了一个人在说话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让读者能够在交谈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至于让交谈出现不愉快的场面。例如,在与人交流时,要吃透对方的心理状态,摸清对方的情绪变化,然后把“暖心”的话说给对方听,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说服有技巧,有应注意的地方,比如,要有自己的主见,忌盲目,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总之,懂得说话心理学,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这对于你的事业、你的人生会有所帮助!第一章话从口出:做一名机智的心灵“捕手”

说话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语言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方的想法和诉求,同时也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意图。懂得说话心理学的人,可以通过语气、语速、声调等,捕捉到对方的心理变化,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辨析语速与声调,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变化

有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男人在外面做了对不起自己妻子的事情后,他可能会买一些鲜花、首饰、衣服等来讨好妻子。在妻子表现出有所觉察时,他就会比平常说话更流利,语速更快。

一对夫妻吃完晚餐后,闲坐在沙发上,一边品茶,一边翻阅着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拍下的照片。突然,一张陌生女人的照片进入妻子的眼帘。凭着女人的直觉,她觉得很有问题,于是她问丈夫:“这是谁呀?”“她是我朋友,以前的同学。”“哦?我怎么没听你提起过?而且这张照片我以前也没在影集里见过。”

这时,丈夫突然间语速加快:“哎呀,你肯定是平时工作太忙了,以前就有,那次我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的,顺手就放在里面了……”

妻子明显感觉到有问题,但是她并没有跟丈夫大吵,而是温柔地说:“亲爱的,我相信咱们的感情。既然是过去的同学,留一张照片也没什么。”

丈夫抬起头,看着妻子真诚的眼睛,终于卸下防备,缓缓地道出了实情:“其实,她是我以前的女朋友。我们曾经同窗五年,感情很好,可毕业分开后,就再也没有彼此的音讯。前几天我在外地出差,竟然碰到她了,于是去她家坐了坐,这张照片就是上次从她家带回来的。如果你不高兴,就把照片丢掉吧……”

如同这位丈夫一样,在遇到不想谈的话题,或者被发现了某些不想被人知道的事情时,我们的潜意识里会有“赶快说完”的想法,因为我们希望倾听者能立即结束这一话题,以便结束我们内心的尴尬与不安。

当然,语速加快不一定都是说谎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平时语速就很快,那么他就很可能不是在故意掩饰。相反,如果平时说话慢条斯理的人,突然加快语速、拉高声调,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想通过语速变化来掩盖内心的不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像上面那位妻子那样进行完美的引导,从而在疏导对方内心不安的同时,获得你想要的结果和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你看透了对方的谎言或不安,也不要过度逼问,而应创造轻松宽容的话语环境,让对方自己说出真相。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对某个重点一再强调,之后他想看看学生是不是已经听懂了,于是问道:“你听懂我说的内容了吗?”

这个问句很简单,就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完全明白了他讲的内容。但是,如果他的问话是这样的:“你——真的——听懂——我说的内容了吗?”拖长的声音,是不是让你感觉不安?

一个人的表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面部表情,就是脸上的肌肉反应;另一个就是他的“语言表情”。所谓的“语言表情”,就是这个人言谈的语气、音调上一些很细小的反应,很细微的变化。通过他的语气变化、语速快慢、音调高低,就能察觉他的心理变化。

声音会随着一个人的“气”而变化。所谓的“气”,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它看作内心的反应。内心世界有变动,声音自然不会一成不变。1.语气

内心平静,语气就顺畅、自然、平和,声音也会比较响亮;如果情绪比较激动,反映在声音上就是急促、激昂、高亢,声音开始往高音走。这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

一个人说话支支吾吾的,说明他很可能在撒谎,因为这是没有底气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很诚信,很少讲谎话,对别人表达的意思没有半点儿虚假,那么他的语气就会很自然,而且听起来很顺耳,节奏分明,干脆利落。内心卑鄙龌龊、心怀鬼胎的人,一般说话阴阳怪气,有时候可能很刺耳,让人听不下去,也可能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内心比较柔和的人,讲话就像是小溪流水一样,缓缓而行,不急不躁,有韵律,不停顿,舒缓有致。2.语速

语速是话语的又一重要方面,给人的印象也往往比较深刻。语速非常快的人,往往擅于交谈;语速很慢的人,多数不善言谈。这是正常情况下最自然的两种情况,但在非常情况下,就会发生变化。平时语速很快的人,突然结结巴巴、讲话不连贯,或者是平时讲话很慢,突然口若悬河,长篇大论,这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就要进行不同的分析。

一般来讲,平时讲话比较快,但在某种场合下突然变得缓慢了,不那么快了,半天冒两个字出来,很可能说明这个人当时内心充满了不满或不安的情绪,对对方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平时讲话速度比较慢,但在特定情况下突然快起来,很可能是因为别人讲到了他的痛处,或者是碰触他的短处或隐私。自己的负面信息暴露了,他便要为自己挽回颜面,保护自己的社交安全,就会本能地加快讲话的速度,并用这种方式来掩盖问题。3.音调

除了语气、语速,音调也会透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音调拉高,说明他要开始反驳了,转防守为进攻,因为他要用这种方式从气势上来压倒对方,但这并不一定能达到效果。事实上,这只是他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反应。另外,提高音调也可能是希望别人能注意自己,比如,婴儿想母亲注意自己时,就会放声大哭。★★★小贴士★★★一般来讲,自信的人,言谈多用肯定语气,但也会表现出固执的一面,不容易采纳别人的意见;缺乏自信或一向软弱的人,讲话一般会比较慢,甚至是慢吞吞的,让人很着急,不过他们一般做事很沉稳,属于较为成熟的类型。不同“口头禅”的心理解码

口头禅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用的地方不一样,用的对象可能也会有差别。这是一个人长久的习惯,是语言上的一种本能流露。比如,有的人喜欢用“真是的”,有的人喜欢说“可以,可以”,有的人则常说一些“骂人”的话,其实并不是骂人。

不同的口头禅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表露的个人性格也不一样。人的性格差异很大,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口头禅。日常生活中,有以下几类口头禅使用得比较频繁。在谈话中,通过这些口头禅,有助于读懂对方的心理。1.单字

习惯在说话时加上“嗯”“哦”“啊”或“呃”等单字。这类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总是在谈话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停顿。一个在言语表达中经常停顿的人,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因此往往选择最简单的单字。此外,习惯说单字的人可能是思维反应缓慢的人,他们在言语表达时常常用单字停顿,从而给思维提供缓冲的时间。

当然,并非所有说单字的人都是这样,做事谨慎小心的人也会在对话中以单字来延长思考时间。假如你仔细观察,还是很容易区分的。因为做事小心谨慎的人只在他们需要思考时才会偶尔使用单字,而词汇贫乏或思维缓慢的人在对话或演讲中总是重复使用单字。2.强调真实性的词汇

经常使用的强调真实性的词汇有“说真的”“不骗你”“你知道吗”和“跟你说实话”等。

在陈述一个事实时,为什么有人会习惯性地加上这样的词语试图说服他人呢?这是因为有这种口头禅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他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魅力缺乏自信,对说服他人没有足够的信心。他们经常使用强调真实性的词汇是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认可。3.命令性词汇

命令性词汇较多,如“你应该”“你必须”“一定会”“一定要”和“肯定是”等。常使用命令式口头禅的人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很强,喜欢赢的感觉,对输可谓是“深恶痛绝”。他们专制且固执,领导欲强,总是试图控制他人、影响他人,希望他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4.结论性词汇

有些人在讲话之前会很习惯地带上一句“所以说……”这类人一般很喜欢将自己之前讲过的话做多次强调、重复,然后做一个结论性的陈述。这种人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有先见之明,能够比其他人看得更远、望得更高,因为一开始他们似乎就知道了事情发展的方向,弄明白了所有的事实。5.敷衍性词汇

常用的敷衍性词汇有“可能”“也许”“还好”“大概”和“差不多”,最常用的是“不知道”和“不清楚”。将这些敷衍性词汇常挂嘴边的人,往往自我防御程度高,不喜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透露给他人。他们做事时沉着冷静,总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不想因为自己说错话而破坏了人际关系。6.迎合性词汇

常用的迎合性词汇有“好的”“是啊”“不错”“有道理”和“你说得对”等。总是迎合他人的人通常不够自信,总认为他人做得比自己好,或者害怕与人交恶,总是对他人的观点采取肯定态度,知道怎样与人和睦相处。7.模糊性词汇

模糊性词汇就是那些将话题来源或话题的准确性模糊化的词汇,诸如“据说”“听说”“他们说”“都说”“一般来说”“不过”“但是”“不全是”“也不是”等。经常使用这类口头禅的人通常是圆滑世故的人,不想承担责任,会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开脱,将自己的责任转移给他人。8.转折类词汇

有些人在谈话过程中会频繁地用到“但是”这个词。“但是”表达的是一种转折语气,当他认为对方的话讲得不对,或是认为事情并不尽然如此时,就会用到这个词。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使用得太频繁时,表明他们不想单纯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而要作为“焦点”出现在大家面前。★★★小贴士★★★“口头禅”是心理的一种反射,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上进的口头禅,表明说话者是积极向上的;而消极的口头禅,则表明说话者比较消极。招呼打得好,才能沟通好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交往行为,通常展现的是一种友好、开放、接受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你冷冰冰的,连个招呼也不打,那你难免会觉得不爽或尴尬。

早上来到单位和同事们说声“早”,下班时说“拜拜”,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也是很符合社会交往规范的。从这些词语上,我们可能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不过,从一些特定的打招呼的方式上,我们就能有所收获了。1.打招呼时的用词

其实,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打招呼的方式和打招呼的用词。“你好”是最常见的,但也是生疏感比较强的。习惯用这种打招呼方式的人通常比较冷静,很有礼貌,但这种礼貌往往带着一种疏远感,尤其是对已经很熟悉的同事或熟人打招呼时用“你好”的人,虽然他们的礼貌和教养会令人产生好感,但他们很难成为别人推心置腹的朋友。“嗨”是从英文单词“hi”音译而来的,和“你好”的意思相近。由于“嗨”是从英文演绎而来的,所以听起来更时尚、更有活力。习惯用这种打招呼方式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有一颗年轻的心。他们大方开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时俱进,待人亲切且易于交往。和这样的人交往会感到轻松、舒服。“喂”这个词乍听起来很不礼貌,如果在朋友之间使用却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常用这个词打招呼的人通常活泼大方、直来直往,他们在生活中时刻充满活力,也不乏幽默感,对待朋友能够敞开心扉。

见面就问“最近怎么样”的人通常比较自信。这类人希望自己给他人的感觉是热情友好的,他们愿意向他人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感染力,也有耐心去处理好一段友谊。他们通常是行事作风具有领导风范的“能力派”,会让人产生敬畏感。2.打招呼的距离

人和人的距离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在打招呼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察觉出彼此的距离,就能很容易摸清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他的性格倾向。比如,你和某个人打招呼,这时候他却退后了两三步。对你而言,这是什么信号呢?你可能在想:这家伙真不礼貌,我和你打招呼,你却离我那么远。但可能他认为这是谦虚的一种表示,但这种行为如果出现在社交场合,就会被认定为不礼貌。

有意拉开彼此的距离,表示的意思是戒备、疏远。如果是无意识的行为,就意味着对方潜意识里想避开你、远离你,同时希望在彼此的关系上找到优势心理,给你一种心理压力,让你一开始就在心理上处于劣势。3.微微点头,目光紧跟

有些人和你打招呼的方式是点点头,同时眼睛一直在盯着你看,这说明对方想在彼此的关系中占据主动。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你的眼睛,说明他在猜测你的心理,想了解你在想什么。

和这种人打交道,不要过于急切,如果想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关系,那么就需要循序渐进,要保持你的诚意。4.目光不予直视

有的人打招呼一直都不看对方的眼睛,虽然你在看他的眼睛,希望得到一个正面的回应,但是始终得不到。有人认为这是对方的一种傲慢的态度,其实并不是这样;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对方自卑感很强或非常胆小。

与这种类型的人打交道,要注意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平静地对待他的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反应,平等地看待彼此的关系,这样就能比较容易搞好双方关系。5.打招呼时的热情度

一般来说,打招呼的热情度说明了和对方的亲疏关系。打招呼热不热情,不仅要听声音的大小,还要听语气。如果一个人在和你打招呼时声音很大,并且语气上扬,说明对方很喜欢你。相反,如果在打招呼时声音很小,语气低沉,没有任何的愉悦情绪,说明这个人对你的感情很平淡,甚至对你有些厌恶。★★★小贴士★★★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小看。对自己周围的人,包括同事、邻里、同学等,都应该一视同仁,要亲切、友好地打招呼。打招呼看似是小习惯,但实则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恰当的称呼,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在人和人进行交流时,称呼是一种标签,贴上不同的标签,不同的人之间就会有不同的关系界定。如果能用好称呼,让对方听着舒服,对方自然就愿意与我们多交流;相反,如果称呼得不好,让对方听着反感,对方自然就不愿意与我们多打交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不用称我老师,叫我名字就行了。”听了这话,你便会感觉彼此的关系进了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彼此的称呼与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关。两个人称呼的改变,通常意味着两个人心理距离的变化。

与人初次见面,人们一般会以对方的姓加上头衔来称呼对方,如刘经理、张老师等;相处久了,才会直呼其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两个人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近时,他们对彼此的称呼会从姓加头衔,到直呼其名,再到昵称。

然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虽然相处不久,关系不算亲密,但也以名字或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其实意味着一方希望尽快拉近与另一方的心理距离。

销售员小刘去拜访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见到前台负责人陈小琪,便说:“陈小姐,我是王总的朋友,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他谈。”“对不起,今天王总吩咐不见客。”对方一点都不给面子。

第二天,小刘又来了。在彼此有些熟悉之后,他改变了风格,说道:“呀,发型变了,这个很适合你!以后就叫你‘小琪’好了。小琪,我有重要的事情想跟王总谈。帮我转告一声好不好啊?”说完,他热切地看着对方。

陈小琪这次没有拒绝,立刻帮他去通报了。

一般来说,比较正式的称呼,如“某小姐”,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始终与对方保持着一段距离,对方自然也就与你保持距离了。但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便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感情。可见,如果总是局限于陌生人的礼仪,你可能根本无法再进一步加强两个人的感情。要想与陌生人迅速建立关系,或者改变与朋友、客户之间的关系,就要改变对他们的称呼,用一些亲切的称呼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然,如何改变称呼还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越早改变称呼就越好。应该根据双方关系的进展情况随机应变,有时需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对方慢慢习惯,而不要太过急躁,这样才能在改变称呼时尽显自然。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初次拜见嵇鹤龄时,先是称对方为“嵇大哥”,然后称“老兄”,最后又改为“鹤龄兄”,在不露声色中就将彼此的关系加深了。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随机应变,在适当的时机用恰当的称呼去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例如,遇到难以接近的朋友,我们不妨直呼其名;面对自己想要接近的同事,我们不妨偶尔称呼他的昵称。当然,我们要表现得尽可能自然,不要让对方感觉我们是在装腔作势或有意拉拢。

那么,我们怎么在称呼中了解彼此的心理距离呢?1.姓加职称或头衔

这种称呼方式,不管是用在上下级之间,还是用在同级别的同事之间,心理距离都是很明显的。比如,我们称呼对方为“×××先生”,或者是“×××科长”“×××部长”一类,虽然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但彼此的关系一定是比较生疏的。2.直呼其名

直呼其名一般表示两人已十分熟悉。这种称呼在男女恋人关系中的表现尤其明显。一般来讲,女性如果和男性的关系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叫“×先生”,但是一旦关系亲密起来,尤其是两者确立了恋爱关系,那么女性一般都会改口,直呼其名;男性如果改口称呼女性的名字,有把女性一方当作“自己的人”的表示。3.“您”与“你”

对于“您”这个字眼,一般是在初次见面或见面次数不多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它是很典型的社交礼仪用语,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如果朋友交往很久了,通常会称呼“你”,这是缩小彼此距离的一种表示。4.“那个”或“那谁”

如果这两个词出现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那很可能是一种不礼貌的称呼。不过,如果用于老夫老妻之间就另当别论。有些老年男性碍于面子会喊自己的妻子“那个”,意思类似于“那谁”,这其实是很私人的一种称呼。

以上讲的这些称呼,只是平时所用称呼中很少的一部分。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含义和用处,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细心去分析和体会。★★★小贴士★★★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随机应变,在适当的时机,用恰当的称呼去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例如,遇到难以接近的朋友,我们不妨直呼其名;面对自己想要接近的同事,我们不妨偶尔喊他的昵称。学会从微动作识破对方的谎言

一只躲避猎人追杀的狐狸逃到了一个樵夫家里,哀求樵夫给自己一个栖身之地,为此它愿意在得救后将自己的尾巴交给樵夫。于是,樵夫就让狐狸藏进了小屋。

不久,一个猎人追来了。他向樵夫打听狐狸的去向,并愿意用一只兔子来交换。面对这样的情况,樵夫一面对猎人说狐狸往后山跑了,一面却用手指向小屋。然而,匆忙的猎人并没有注意樵夫的手势,便直接向后山追去。狐狸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猎人离开后,狐狸从小屋中出来,径直溜走。樵夫大骂狐狸背信弃义,狐狸却冷笑道:“你以为我会像猎人一样相信你的鬼话吗?如果你不指向小屋,我一定会把尾巴交给你。可惜,你的手出卖了自己……”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识破他人的谎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结合对方的行为判断他的话。心理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心理学规律:心理活动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而非语言。

人撒谎时的某些行为,和正常说话时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仅仅凭借日常生活的一些经验就能一眼看出某个人在说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撒谎信号都那么容易辨识。这就需要我们对撒谎者表现出的一些特殊信号进行分析和了解。1.眼神的反应

通常我们会认为一个人如果眼神游移不定,目光转移就是撒谎。因为人在撒谎的时候一般会心虚,所以眼神就会出现逃避行为,移向别处,而不是当事人。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人在撒谎时的确会出现眼神游移的情况,可是有些撒谎的人会盯着当事人看。凝视有一种控制对方的效果,他们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对方,他们讲的是真话。

另外,撒谎的人可能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知道人在撒谎时眼神会游移,所以就会本能地做与之相反的动作,证明他们是诚实的。并且,转移目光有可能说明他们在思考,可能是一种自然反应,而不能说明他们在撒谎。

还有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动作,就是眨眼过快。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眨眼频率是每分钟20次,但是当他处于高度思考状态,或者是神经过于紧张,压力很大的时候,也会出现眨眼频率过高的情况。所以,如果对方眨眼过快、频率过高,不一定就是在撒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