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教育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6 14:51:35

点击下载

作者:赵志军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创”教育论

“三创”教育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三创”教育论作者:赵志军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ISBN:9787206135293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从创新、创业,到创新创业创优三者高度集成,这是思想理念和社会发展上的与时俱进。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创优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有品质。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党建载体。从毛泽东的“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到习近平的“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无论做人、做事、做产品,创优理念深深地嵌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巨大力量。

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延续并直接起作用的,却常常不是那些高明的思想,而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知识与思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思想”纷纷被提出,努力破解人才短缺、创业短板、创新短视等弊端,但真正破解这些弊端必须回归到那些“日用而不知”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知识与思想”之中,学校教育中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优教育便属于这些“知识与思想”。因为只有回归到学校的创业、创新、创优教育中,才能从本源的视角提高创业、创新、创优教育的成效。

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听取专家学者等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时,明确指出:“怎么才能够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发动机、新引擎。如果有一两亿人能够去创业、创新的话,这对我们整个经济结构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更多的是靠勤劳的话,再往后走,我们更多的应该靠智慧,要靠政府简政放权,把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让愿意创业的人能够创业,然后,在市场中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如果说,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政府的改革。”而政府的改革不仅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宏观问题,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努力营造创业、创新人才充分涌流的“新常态”,进一步深化教育方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值得关注的是,在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被普遍性提倡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有那么多小微企业能够创业却难以守业,总在若干年后趋于败落、消声灭迹呢?为什么那么多创新性人才在迈向社会的过程中难以脱颖而出,逐渐陨落呢?我们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究竟有没有缺陷?的确有缺陷,我们必须找到并加以修补和完善。

近年来,在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但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当前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能够引导事业或企业的创建,但对于企业持续发展与创业品质的培育等维度所开展的教育却远远不够;我们所开展的创新教育虽然能够引导创新思维的生成,但对于新生事物的服务方向和性质的关切却远远不够,创新人才在社会中的持续作为也难以为继。虽然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学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出现了结构性缺陷:创业教育,缺乏对创新精神特别是创优目标的追求;创新教育,缺乏对创业行动以及创优价值的倡导,缺乏对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前提约定。换句话说,不强化创优,创业的后果可能是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制造垃圾;不强化创优,创新的后果可能是损人利己、魔高一尺、不择手段。可见,我们所进行的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现存缺陷问题不解决,中国社会的创业与创新所隐含的祸端就难以避免。没有创优为前提,只讲创新、创业,这种教育上的先天缺陷,很可能导致大量畸型人才的生成,创业与制造“垃圾”相伴,创新与制造“隐患”同行,即使强化依法治国,也只是亡羊补牢,补偿人的创优教育缺失要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必须与创优教育(简称“三创”教育)实现高度集成,才能真正把握创新、创业的方向性,提升创新、创业的实效性,促进创新、创业、创优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创新、创业做出品质的规定,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优”完整的时代旋律。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树立“改变它”的意识为“机会”源,以做成一个项目、产品为教学导向,让学生参与做真实的项目与产品,进而引起学生对知识、技能、路径、方法的渴望、探索和建构;积极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的既有结构,以创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的有机融合;既要研究草根创业及“互联网+”,也要关注“工业4.0”和“智慧工厂”,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没有创优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等于没有方向的“标量”,创优是为创业与创新提供了价值导向与终极关怀,使得创新、创业成为朝着优质化方向迈进的“矢量”。

应该说,对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一个较为严谨的问题,我对这一论题的思考已经持续了20多年。无论在吉林工学院(现为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高校工委、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还是在白城师范学院、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吉林体育学院,我始终没有放弃对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的理论思考,始终没有离开对培养创新、创业与创优人才的实践探索,始终没有停滞对“三创”的倡导。2005年,在白城师范学院,我和十几位对“三创”教育富有热情的同志共同创建了“创业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就如何发挥师范院校在“三创”教育中的“母机”功能等研究论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该中心被批准为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而后,在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体育学院,我继续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三创”教育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将“三创”精神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用“三创”精神引领吉林体育学院成为“全国文明单位”。

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的内在逻辑、基本结构、实施路径与方法,我们将这一研究课题申请并被批准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的系统化建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IB120446),吉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三创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以“三创”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架构为经线,以“三创”教育在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探索为纬线,以期系统化建构“三创”教育理论,并为实施“三创”教育开辟新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清晰的问题导向下,多元化的研究提升了本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在许多研究结论上实现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当然,由于研究能力、研究周期所限,本研究难免在学术观点、研究指向、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不足,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推出本成果权当引玉之砖,旨在引起大家对“三创”的关注、研究和积极探索。可喜的是,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发[2015]4号)第一次提出“动员群众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在中华大地,深化“三创”教育、唱响“三创”旋律、树立“三创”理念、增强“三创”能力,不仅是学者的呼声、百姓的愿望,而且成为党的号召和国家的意志,必将为打造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人民之幸、国家之幸和民族之幸。愿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是为序。2016年12月20日于吉林体育学院引言实施“三创”教育是发展的必然

站在21世纪的历史新起点,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绵延悠长,60多年来新中国建设的筚路蓝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探索,我们总能发现,创新精神、创业行动与创优意识始终是推动国家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始终是促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创业行动与创优意识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不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与创优观念和能力的人才,不断开展具有能够生成创新、创业与创优理念、品质、能力的教育。为此,改变既往单纯开展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优教育的碎片化,特别是创优教育严重缺失的状况,不断进行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以下简称“三创”和“三创”教育)的系统化集成和体系化构建,努力开创“三创”教育学理研究与具体操作的协同探索是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时期,大力推进“三创”教育更具有客观必要性、现实针对性和操作艰巨性。第一节实施“三创”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的系统化集成和体系化构建不仅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与环境优化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一、实施“三创”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唤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创新、创业与创优品质的人才。人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的培养来自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的目标、规格、内容、过程与方法等都影响着人才的成长。为此,我们试图从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和效益提升三个维度审视“三创”教育的必要性。(一)产业升级需要“三创”教育提供创新驱动“以农立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始产业特点,这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传统产业格局是由中国特殊国情以及长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更加需要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服务业、旅游业、食品加工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传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深刻影响着国家发展,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基础的巩固、基础工业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单纯地以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仅仅注重发展速度而极易忽视资源保障、社会发展、环境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维持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急需调整经济发展理念,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以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由以投资拉动为主到以创新驱动为主,由以规模、速度型向效益和质量型转变。这样的产业升级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进入4.0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催生智慧工厂。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新时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需要实施“三创”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创优能力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为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奠定人才基础。(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三创”教育提供动力和保障

三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同志的推动下开启了中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无疑是这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越来越清晰。而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在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创新和伟大创业。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人民大众的支持和参与。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创新创业创优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安于现状、畏缩不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观念必然会阻碍改革的全面深化。这就需要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创优教育,培养人的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创业意识和勇于创优的意志。有了人民群众的创业动力、创新渴望及创优行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可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三创”教育提供动力和保障。(三)质量效益提升需要“三创”教育提供创优引领

质量和效益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短命的。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如何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成为国家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和经营性行为的核心追求。于是,很多地方政府以GDP为唯一衡量标准,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果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失衡、食品安全,如饮用水、空气等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速成肉等纷纷进入消费者口中,危害着百姓的身体健康。可见,绿色发展理念、官员和企业家的高尚品德、商品的高质量是当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那种以环境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只能以牺牲人类本身而告终。这就要求社会各个方面牢固树立创优意识,以创优为前提真正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加强“三创”教育,特别是创优教育,在人品、产品、作品等方面全面创优、提质增效,为质量效益的提升提供创优的理念、知识、人才和社会氛围。二、实施“三创”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是支撑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一直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我国全面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并不是固守传统文化,而是创新发展优化中国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培养起中国人奋发进取的精气神,彰显出中国气派的真善美。创新、创业、创优教育在中国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一)创新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力量之源。作为文明古国,我国一直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著称。从茫茫戈壁中的大漠飞天,到白山松水间的萨满祭奠,从椰风海岛旁的渔舟唱晚,到蒙古草原上的那达慕会……舞蹈、音乐、壁画、石窟、剪纸、根雕、鱼皮衣服、精美玉器、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形式的文化符号在显示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充分表明文化建设的异彩纷呈,文化发展的多样化繁荣景象。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在彰显人类生产生活的原生态面貌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的反映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文化来源于生活但却总能以超越于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生活的变迁呼唤文化的创新。一件优秀的文化作品,一首动听的乐曲,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舞台展演,都是创作者们辛勤劳动、长期生活经验积淀的成果,也是人类不断创新的成果。因此,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生成创新品质的创新教育,必然会推动文化建设的持续进行。(二)创业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文化建设不仅从精神层面提供了创新动力,而且也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开展创业行动的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创业文化的塑造上。创业文化是创业意识培育、创业行动生成的外在因素,也是能否成功守业的重要因素。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能够推动个体形成创业意向,并将这些意向不断地转化为现实行动,最终形成成功创业的局面。当前正处于销售增长期的淘宝网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的幅度,正在于马云的团队里融合许多具有创业热情的青年人,这种创业文化不断激发团队成员接续进行创业,而绝非固守现有方案。于是,“天猫”网、“支付宝”衍生产品等相继被推出,并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很多人都将马云视为时代精英,其实马云只是我们这个时代中能够快速而准确识别创业契机的一个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给每个人更多的是一种敢于创业、善于创业、乐于创业的创业精神,而这恰恰是文化建设对创业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三)创优教育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究其实质而言,文化本身具有持续性、超越性的特点。前人所写的词作诗赋,所创作的音乐舞蹈,所建造的亭台轩榭,所构建的价值体系,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后人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并试图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这种持续性和超越性总是在不断推动文化本身的延续、发展和繁荣。然而,那些低沉萎靡、腐朽没落的文化也没有完全消失,而总是以时代化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电脑算命”“科学测字”“大数据预测人生”等伪科学的持续出现恰恰表明,文化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对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清理与抵制,文化的正能量和负能量总是在进行激烈的较量。如何辨别和选择则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为此,必须积极开展创优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创优至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的道路上立志追求创优的人品、创作优秀的作品、制造优质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优秀的品质,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对全社会创优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为国家文化建设提供创优的精神内核和方向引领。三、实施“三创”教育是优化环境的必然要求

教育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的质量、规格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程度;而教育发展的过程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进而对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发展链条中,只有具备创新、创业与创优品质的教育才能对环境产生积极的正能量,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而多变的国际环境、复杂的国内社会环境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呼唤“三创”教育的持续进行。(一)多变的国际环境呼唤“三创”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这样诡谲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我国要想紧紧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外交战略。既要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更要不断创新外交思路,改善国际环境,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在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上创业,不断追求更加优质化的协同发展格局。而这必然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和创优品质的人才。(二)复杂的社会环境呼唤“三创”教育发展

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国内的社会环境也逐渐进入更加复杂的状态。这些因素从宏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理性的心态,能够正确理解、应对这些危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除此之外,摔倒的老人无人去扶起正拷问着国人的良心,市场上的短斤少两正折射着商人的唯利是图,而更多人以善良之举扶持着社会的正义和良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正能量。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不仅要以现有的舆论方式呼唤人性的回归与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还要依靠教育来逐渐改善社会的文明程度。为此,创新教育可以为社会环境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创业教育可以为社会环境的变革呈现创造与革新的社会风气,而创优教育可以为社会环境的发展创设和树立优秀与优质的永恒追求。(三)脆弱的生态环境呼唤“三创”理念嵌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文环境渗透着人的因素,人类发展的进程都与人文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生态环境所呈现出的自然性与客观性,正呼唤人类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生态环境的当下处境。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正呈现出总体恶化、局部改善的整体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统计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而根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经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的农田、7400万亩草场以及2000多公里铁路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保守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种以上,而大熊猫、东北虎等很多珍贵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正显著缩小。

大气污染严重:作为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耗能大国,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渣就已超过5亿吨,每年北方采暖期燃烧煤炭所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正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等受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以及市场压力正呈现出日益严重的状况。这些由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反过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这些难题,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工业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进行二次创业,不断追求更加优质、高效的发展模式。而这就要求创新、创业与创优理念深度嵌入到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依靠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用“三创”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的根本变革,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四、实施“三创”教育是教育回归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教育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综合素养培育、教育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化改革,而这就需要将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生命,将创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使命,并将创优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本质。(一)创新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生命

教育活动是一项具体的系统性操作过程。正是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接受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引导和知识教育。然而,当前所进行的很多教育活动却出现了虚假化、功利化以及程序化的状况。一是社会教育呈现出虚假化的状况。很多社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仅仅只是设置了一些宣传板、活动室,而没有对所辖社区内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这与我国社区教育功能的设置有关。然而,很多少年宫和青年宫尚没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走出来,对青少年的教育还在沿袭知识教育。二是学校也往往难以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表现出功利化的趋势。受制于考试等外在因素,很多中小学往往更重视学生的智育,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进而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因而在这样错误的观念误导下,很多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往往呈现出较强的功利化特点。三是很多家庭开展的教育具有程序化的特点。在当前这样一个少子化或独子化的时代里,“2+1”“6+1”的家庭模式使得青少年成为家庭的核心,对青少年的教育也往往是走走过场罢了,对青少年的成长并未取得相应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活动,尤其要促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二)创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使命

现代教育发展表明,教育本身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这样的短暂时期。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从初中教育到高中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引导占据了很大的成分,而青少年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样的基础教育之后,却让青少年接受具有职业选择特点的高等教育,无疑会弱化青少年的职业感知度。当前,很多行业都出现了“职业倦怠(burnout)”。具有这种“职业倦怠”的人往往很容易出现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也是个体伴随长时段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一种衰竭趋势。产生“职业倦怠”的缘由虽然很多,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如何面对自身所选择的职业与接受教育时的职业倾向有关。为此,教育发展理应为人的职业选择提供依据。当前,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职业的选择等应对性的层面,而上升到如何创业、营业、守业等的“创业教育”新阶段。因此,教育发展应更加重视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三)创优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本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供社会服务、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引领性和前提性的重要功能。一般而言,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没有经济和实施发展的物质基础,便无法形成教育发展的崭新模式。然而,教育本身所培养的人才以及整体教育发展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因此要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深化教育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不难发现,教育改革就是要在优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教育本身的优质化,进而培养优秀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优教育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本质追求。第二节实施“三创”教育的针对性

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的高度集成不仅有着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多维度需求,而且也是教育本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三创”教育正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通过“三创”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化解教育内容不完善的难题;能够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化解教育功能不适应的困惑;能够增强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化解素质教育空泛化的困境;能够增强学校文化的辐射力,化解校园文化滞后的难题。因此,大力实施“三创”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面对教育内容的不完善——通过“三创”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学校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方式,也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具有科学而完善的教育内容,能够为人才成长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然而,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内容尚不完善,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内容。为此,应不断改进创新教育、深化创业教育、推动创优教育,进而为增强民族创造力提供有力保障。(一)以“三创”教育改进创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写的那样:“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然而,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与知识经济所倡导的创新尚不能完全适应,难以推动知识经济社会的形成。为此,大力开展有建设性意蕴的创新教育尤为重要。虽然很早人们就认识到“创新”对于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创新教育”的界定大多是描述性、操作性的,但没有具体地进行界定。朱永新在《创新教育论纲》中对“创新教育”的理解被学术界所广泛认可,他认为:“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可见,创新教育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实化处理的能力和追求更高标准的能力,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创业能力和创优能力。因此,“三创”教育系统化实施正是针对创新教育的不足而做出的一种正确抉择,能够改革传统创新教育实施的片面性和单一性。(二)以“三创”教育深化创业教育

当前,创业教育正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不断发挥高校自身集聚的资源优势,采取了开办创业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各项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新时期的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的主体性容易被忽视。当前创业教育研究过于重视创业教育的宏观需要,对创业教育主体的反思与追问明显不足。而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的举动来达成,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实现创业的真正前提。提升创业品质、凝练创业精神都离不开对创业主体的密切关注。

二是创业教育的整体性容易被忽视。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狭义范畴,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统整更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指向。因此,不同学段中的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学校、社区与家庭之间的契合,整体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创业教育空间格局,使社会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引导与家庭的创业需求、创业激励辅助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是创业教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容易被忽视。某种意义上,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克难攻坚、顽强抗争的创业史。人类不断开创家业、事业,乃至开宗建国、树本立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创业的优良传统。虽然隐藏于这些创业历程背后的创业动机各不相同,但回顾并反思中华民族自身的创业史,总结和凝练这些创业经验,对于今天的创业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启示与影响。这种影响说到底是人自身的精神动力与民族性格的反映,是一个民族自身独有的思维品质与发展渴求。因此,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进行创业教育史的深度挖掘,充分关照创业教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四是创业教育的学段性容易被忽视。教育发展的整体过程表明,教育对象在不同学段适用不同程度和深度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创业教育理应注意到教育对象这种特征。而当前创业教育的重心还仅仅局限于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明显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更新创业教育理念,急需整体化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融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全过程,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精神培育与创业人才培养的全程化、体系化,将创业教育由“一时之需”内化为“自觉选择”,使创业教育能够真正关照到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

五是创业教育中问题的生成性容易被忽视。创业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密切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问题与创业经验总结,然而对于创业、创业教育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却未能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关注。对于既有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深化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生成创业教育新的研究命题,从而形成有关创业教育理论群集。然而,那些经过建构的问题在被推演的过程中,问题研究本身很容易产生与实际生活脱离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既有的理论假设与问题情境往往被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所突破。因此,创业教育要着重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从而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基于当前我国创业教育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实行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而理应追求更优质、更能反映创业者实际的教育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深化创业教育。(三)以“三创”教育推动创优教育

创优品质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只有不断实现创优教育与优质人才的有效生成,才能优化创业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创优,不仅是要培养和强化自尊心、自信心,实现个人或组织实力的持续增长与优质标准的逐步提高,而且是实现有效创业的根本动因,是对创新与创业的质的规定。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美好生活必定是相对优质的生存状态。我们需要抛弃那种劣质型与普通(合格)型的创新与创业,实现创新与创业的优质化。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评优”“选优”问题。在分数已经逐渐褪去神秘面纱,仅仅是衡量标准之一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正是要积极推动创优教育的有效变革,真正发挥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引领性功能。二、面对教育功能的不适应——通过“三创”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育之所以形成,正在于人类自身需要借助习得一定的规则、经验和知识来形成生存、生长和生活的本领,进而融入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拓展自身的才能,并对社会和组织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育本身便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基本功能。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重新从功能角度审视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整体推进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长效性。(一)实施“三创”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不断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人才辈出的社会发展格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拓展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提升人才的创业本领,引领人才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培养人才的基本功能。(二)实施“三创”教育可以切实增强学校的科研功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之所以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贡献,正在于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功能。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科学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业部委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众多科学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而这些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转化,不断转变为能够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因此,教育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行动和创优品质,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提供积极的正能量。(三)实施“三创”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结点。一所学校,需要社会提供水、电、书本等物质保障。没有社会的强有力支撑,学校教育便无法正常开展。同时,学校也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的文化建设与繁荣,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将“三创”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大力培养人的“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并通过多种途径将“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辐射与传递到社会实践中,必将有力地增强社会的创新的活力、创业的动力和创优能力。这个角度说,“三创”教育开展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社会服务的功能。(四)实施“三创”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教育的另一个基本功能,也是教育过程之所以能够完成的基本要素。人类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究竟是如何传承千年而不衰、不绝的呢?归根到底,在于人类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人类自身对于这些文明的再创造。然而,人类不是随意地进行创造,而是创造出那些符合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符合人类本身发展需要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固化、传承。这样,那些优秀的文化就能够在人类的遴选中不断积淀,成为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暴力和恐怖为代表的“黑色文化”、以封建迷信为代表的“灰色文化”、以毒品和枪支为代表的“蓝色文化”以及以含有色情内容的“黄色文化”等都在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与国家所倡导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面对这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教育要主动承担起反对腐朽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使命,以创新的精神传承,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创业的行动壮大我国文化产业实力,创造优秀的主流文化,以学习和创优的追求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而创新精神、创业行动与创优追求只有通过教育这一基本方式才能形成。因此,实施“三创”教育可以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荣使命。三、面对校园文化的滞后性——通过“三创”教育增强学校文化的辐射力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如果校园文化,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校园创业文化虚弱、创优精神缺陷,必然导致校园文化的滞后性。因此,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优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和辐射力。(一)“三创”教育推动校园创新文化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凸显。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遇到了诸多挑战。一些学校积极开展竞赛类校园活动,以选拔性为杠杆,忽视了为“弱势”学生展现自我才华提供平台及其自尊心、自信心的有效保护,致使多数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很多学校善于组织文化娱乐性活动,较少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科技性、学术性的文化活动,致使部分缺少艺术天分的研究创新型人才缺乏舞台,创新的天性得不到激发和展示;很多学校对纪律抓得很到位,但对个性化培养落得不实,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缺乏,个性发展得不到尊重。大众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强化“三创”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校园创新文化虚弱的突出问题,以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品质,以创业教育巩固创新教育成果,以创优教育端正和引领创新方向,使每个学生都会在“三创”教育中增强自信,健康成长。因此,实施“三创”教育,搭建全体学生成长的文化载体,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二)“三创”教育营造校园创业文化

创业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这里的“创业”是广义的,不只是创办企业,而是指开创和拓展一切事业、企业乃至家业;既可以是独创,也可以是集体合创。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使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方法等深入学生心灵,并不断积淀成为素质,进而传承与弘扬创业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创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只有具备具有创业素养的教师,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在校园中形成。学校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启迪、熏陶和影响转化为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普遍性地缺少创造财富的价值导向,那种重视知识而忽视才能、重视集体而轻视个体、重视纪律而忽视胆识的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对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普遍存在着抵触的社会心理。因此,要从青少年的培养抓起,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夯实崇尚创业、扶持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系统性建构贯穿各级各类学校的创新、创业和创优教育体系。只有“三创”教育的整体推进,才能真正为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打造坚实的教育基础,营造宝贵的创业文化氛围。(三)“三创”教育张扬校园创优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温床,浸透在学校人的言行、制度、建筑等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学校的党风、校风、教风、学风,无不影响着校园的每个师生员工。当前,教学活动标准不高、科研活动弄虚作假、管理服务漫不经心的情况在学校随处可见。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学生慢待学业、轻视纪律和学术的尊严、做人做事做学问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自然难免。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能否造就千百万追求卓越的优秀人才、培养学生志在一流的优秀品质,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积极开展“三创”教育,尤其是创优教育,大力营造崇尚创优、志在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优素质、建设学校的创优文化、扭转创优意识不强的教育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克服我们文化短板的必然选择。第三节实施“三创”教育的艰巨性

虽然实施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时代针对性,然而真正具体实施“三创”教育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三创”教育的整体推进毕竟是教育研究的一项新课题,“三创”教育整体性地嵌入教育实践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学校也需要为“三创”教育融入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做出艰苦的努力。所有这些无疑为实施“三创”教育增添了极大的难度。一、“三创”教育整体推进是教育研究的新课题“三创”教育是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解决创新、创业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的情况下形成的。创新需要价值导向,创业需要优质支撑,创优由此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三创”教育整体推进无疑成为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和教育制度研究中的一项崭新课题。(一)“三创”教育整体推进着眼于教育理论的新进展

教育理论是教育的相关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的综合性体系,也是对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化后的一种理性认识。教育理论以其缜密的逻辑性、周严的系统性和内涵的全面性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抽象化、概括性的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科学的教育理论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教育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提升,也是对教育实践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虽然由教育实践决定,但也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理论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范式,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可以对教育理论进行再创造和再解读。虽然创新教育理论、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优教育理论已经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丰硕的成果。然而,仅仅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理论研究无法展现教育活动的过程性和复杂性,将“三创”教育理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正是着眼于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二)“三创”教育整体推进着眼于教育实践的新现象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等教育顶层设计的相继推出,各地在探索本土化教育方式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实践模式,成为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新亮点。以基础教育为例,山东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是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自1998年以来不断尝试新的课程改革、践行学生主体地位而逐渐摸索创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经过了一个由“乱”到“治”再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艰难发展道路,最终成为享誉全国的薄弱学校转型的成功案例。而江苏洋思中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有效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东北师大附小所倡导的“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对小学教育的综合化改革进行了大胆而有创建的实践。其实,近些年来的教育实践还有很多新现象。而所有这些新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都在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以及对社会的认知;都在进行创优教育,不断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因此,“三创”教育整体推进正是着眼于教育实践的新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三)“三创”教育整体推动着眼于教育制度的新要求

作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教师、学生各种行为规则或规范的高度集成,教育制度正借助规定学校、教师和学生具体的职责、权力和义务等使教育过程中的个体或组织明确什么事情可做或不可做、事件应或不应怎么样处理等,从而发挥制度对教育行为的规训和约束功能。而教育制度之所以能产生规训和约束功能,正在于教育制度是基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所订立的一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文本性约束条件,在符合大多数人意愿的基础上彰显出强烈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因此,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也必然发生修订、调整、更新或剔除等一系列措施。当前,我国各地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国家层面统一的教育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各地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诉求。而各级教育实践也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不同层面也表现出对统一性教育制度的个性化要求,需要进行创新性的贯彻落实。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重新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发挥教育在培养人的职业倾向、职业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优教育正是着眼于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制度所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整体推进。二、“三创”教育整合嵌入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育实践的复杂性表明,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融入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都需要教育观念的更新,树立科学而合理的人才观,进而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而“三创”教育思想嵌入教育实践之所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在于“三创”教育思想的有效嵌入是教育观长期博弈的过程,“三创”教育内容的有效嵌入是人才观逐步统一的过程,而“三创”教育方法的有效嵌入则是质量观不断调整的过程。(一)“三创”教育思想嵌入是教育观长期博弈的过程

从康德以来的新要素主义一直倡导培养人的理性精神、理性思维和理性能力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通过培养人的理性品质来验证人的教育选择,推进人不断反思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方式,不断让人在现代性的基础上追求合乎人性的教育观念。为此,从这种理性教育观诞生之日起,便迎来了批判、反思理性的浪潮。理性教育观以知识、经验的理性化为主要模型,在缺乏人情味、生动趣味性的同时也可能变得冷漠、死板,让人对知识和经验的习得失去了兴趣。而这必然引起人们对后现代教育观的欢迎,那些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后现代教育观全面拆解和批判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理性思维方式,进而凸显后现代的非理性认识方式和教育方式。因此,任何一种教育观融入教育过程都是一个博弈的艰苦过程。“三创”教育思想是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理念的高度集成,要想真正嵌入教育实践,必然要历经复杂的过程,这也正是“三创”教育实施艰巨性的重要表现。(二)“三创”教育内容嵌入是人才观逐步统一的过程

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最为关注的要素。然而,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不同的教育内容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回应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每个人的存在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价值,这些价值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但只有那些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人才。面对应试压力,很多教师都将分数较高的学生作为人才来看待,结果很多“三好学生”只有学习成绩较好,而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并不好。这种错误的学生观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误,不仅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成绩较高的学生的长期发展。面对市场经济压力,很多企业将那些能跑市场、搞好销路的员工称为“人才”,然而任何企业都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这种错误的人才观不利于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优势,保持企业长期发展。而很多不同的人才观之所以难以统一,正在于学校对所开展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优教育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三创”教育内容的有效嵌入也是人才观逐渐统一的长期过程。(三)“三创”教育方法嵌入是质量观不断调整的过程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党和国家关注教育发展的关键词,也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如何衡量教育质量成为摆在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有的教育专家认为,那些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因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发展的主旨;有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认为,那些能提高学生分数,帮助学生考上理想大学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毕竟升学考试是学生面对的首要问题;有的从事教育实践的高校校长认为,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没有任何应用价值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其实,还有很多教育质量观在拷问着人们对教育的看法,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质量观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需要适恰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质量,而利于创新、创业和创优的教育方法不断嵌入的教育实践过程,必将促进教育质量观的进一步调整。三、“三创”教育成为学校自觉尚需艰苦努力

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之所以如此艰难,还在于“三创”教育在学校发展中面对着强烈的时代化诉求,需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三创”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面对着一定的碎片化现象,需要努力构建完整体系;“三创”教育在学校改革中面对着迷离化推进的现象,需要努力明晰推进路径。而所有这些努力都需要学校自觉做出符合学校发展要求和人的成长要求的现实探索。(一)“三创”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时代化诉求——努力适应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竞争激烈以及冲突频发等一系列挑战。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约40%的企业在开业一年内就纷纷倒闭,能生存五年的只有大约20%。虽然美国是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国民创建和经营管理的企业素质普遍较高,但在2002年新成立550100家企业的同时,登记破产的企业也高达38155家。据保守估计,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失败率大约为90%。虽然创业初期很多大学生都很乐观,但绝大多数未能成为胜出的10%。显然,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波折也折射出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的弊端。而如何实现创业与创新、创优的有效融合,正成为当前时代对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为此,“三创”教育应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强烈诉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实施具有内在逻辑的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并自觉践行教育发展的科学化思路,推动“三创”教育在学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益。(二)“三创”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碎片化现象——努力构建完整体系

教育发展的整体过程表明,教育对象受主观因素影响,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学段性特征。这就是说,学生在不同学段内适用不同程度和深度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与课程方案。当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优教育分别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体系。以创业教育为例,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重心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阶段,很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较为明显。但与之相反的是,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三创”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碎片化现象,学校应整体性构建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体系,打破三者“各自为政”的教育壁垒,打通三种教育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而这种艰辛的探索过程也正需要学校大量的资源投入与合理的制度设计,才能真正保障“三创”教育的有效实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