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程序员——高薪编程、求职面试与成长转型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7 02:39:28

点击下载

作者:安晓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忧程序员——高薪编程、求职面试与成长转型宝典

解忧程序员——高薪编程、求职面试与成长转型宝典试读:

前言

搞定难题,解决 Bug,项目成功,奖金到手,升职加薪,获得认可,备受尊重……开发者的幸福大同小异,然而开发过程中的迷惘、困惑、痛苦却千差万别,你未曾经历时往往无法想象,你突然面对时常常不知所措。你常常会想,要是有个过来人能和我一起聊聊该多好;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你还想确认自己并不孤单。这就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它汇总了笔者从软件开发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到初创公司技术总监等各种岗位一路走来思考过的各种问题:

● 我适合做开发吗?

● 编程语言怎么选?

● 别人月薪 3 万元,自己只有 3 千元,想拿高薪,怎么做?

● 面对多个Offer,怎么选择才不后悔?怎么拒绝不喜欢的Offer?

● 简历投了几十份无人问津,问题出在哪里?怎么优化才能提高通过率?

● 公司都喜欢年轻、敢拼、能加班的程序员,我年龄大了怎么办?

● 程序员一定要转管理岗位吗?怎么转?有什么问题和挑战?怎么应对?

● 想跳槽,该怎么做准备才能找到理想的下家?

● 整天被Bug追着跑,怎么破?

● 怎样高效地阅读源码?

● 开发过程中经常要学习新技术,怎么学效率高?

● 感觉在混日子,领导安排任务才会去做,技术水平一般,也没动力学习提升,怎么办?

● 如何避免技术债务?

● 不知道设定什么目标,怎么设定才能让自己积极前进?

● 想参与创业公司,获得预期中的高回报,又怕风险,怎么办?

● 团队不稳,开发人员纷纷离职,我是离开还是留下?

● 想学习提升技术能力,可计划总执行不下去,怎么破?

● 面对多年的老代码,动还是不动?怎么动?

● 怎样激励别人积极工作?

● 想要转型,可除了技术,还能做什么?

这些问题,可能是你正在经历的,也可能是你将要面对的。当你被某些问题困扰、想看看别人怎么面对时,翻开这本书,它会默默地陪伴你,和你一起想办法,让你不再孤单;当你对现状感到迷惑、对开发者的未来感到担忧时,翻开这本书,看看走过山山水水的老炮儿留下的痕迹,它们可以作为镜子,照亮你脚下的路。

无论怎样,这本书,这些问题,这些思考,这些方法,都在这里,等待你需要它们的那一刻。

轻松注册成为博文视点社区用户(www.broadview.com.cn),扫码直达本书页面。

● 提交勘误:您对书中内容的修改意见可在 提交勘误 处提交,若被采纳,将获赠博文视点社区积分(在您购买电子书时,积分可用来抵扣相应金额)。

● 交流互动:在页面下方 读者评论 处留下您的疑问或观点,与我们和其他读者一同学习交流。

页面入口:http://www.broadview.com.cn/32610自我发现与选择职业四象限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根据喜欢和擅长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个象限,如下图所示:

该图中,横轴从左到右,表示个人对职业所需技能的擅长程度,纵轴表示个人对职业涉及领域的喜欢程度。

右上角为第一象限,所覆盖的职业自己既喜欢又擅长,是首选。

左上角为第二象限,此象限里的职业自己喜欢但不太擅长,可以作为备选职业。

右下角为第四象限,这个象限里的职业,个人擅长但不太喜欢,也可以作为备选职业。

左下角为第三象限,它涵盖的职业,个人既不喜欢又不擅长,是下下之选,若非不得已,可以直接放弃。

好了,简单介绍完职业四象限后,接下来我们展开一下,谈谈下面三个话题。

● 分析自己的职业象限

● 个人职业在不同象限间的转换

● 职业转换实例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象限

想要判断自己是否喜欢所从事的职业。大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 工作内容和对象

● 工作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 工作环境

●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上面四个方面的梳理和总结,你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眼下的职业。举个例子,比如杨大胖喜欢健身,李六块喜欢研究与健身相关的各种知识,王爱痴则喜欢到健身房里与教练聊天……这几个人都喜欢健身,但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

其实判断自己是否喜欢眼下的职业,往往不用去做特别详尽的分析,只要跟随自己的感受即可。你觉得自己想做,做得开心,那就是喜欢。你觉得懒洋洋的,这也不愿意做,那也不愿意做,面对分配的工作总是想办法推三阻四,那就是不喜欢。

喜欢,但不一定擅长。比如李二狗喜欢养狗,但是他不一定擅长养狗,可能养10只死8 只。比如猿大喜欢编程,但他不一定擅长,有可能写出来的代码脏、乱、差、运行效率低下,结果不符合预期。再比如刘四姐喜欢唱歌,可能不擅长,她唱起来就像驴叫……

擅长不擅长,每个人自己都能感觉出来。假如你遇到问题,能够很快运用知识、技能、资源找到策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那就是擅长;假如你总是感到很吃力,思虑几个月也找不到办法,那就是不擅长。

如果不能通过感觉确定自己是否擅长,那么可以通过与别人对比得出结论。比如同一个问题,别人三分钟搞定,你要三周,那你可能就不那么擅长。

倘若通过对比你也不能确认,还可以请别人帮你评价,让他列出你最擅长做的事情,多找几个人,总能得出结论。

总之,你闭上眼睛想几分钟,就可以判断出自己眼下的职业在哪个象限。

当你明确自己当前从事的职业所处的象限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详细地分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拙于什么。这个时候可以参考本节一开始提到的四个象限,详细的结果会对你后续的职业转型有很大帮助。个人职业转型

理想的职业转型,应该是往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方向努力。所以,对照职业四象限图,理想的职业转型应该是:从第二、三、四象限过渡到第一象限。

另外,从第二象限到第四象限,或从第三象限到第二、四象限,都是可以的。但是从一、二、四象限过渡到第三象限,则是要尽量避免的。

我们来聊聊比较理想的转型。

从喜欢但不擅长到既喜欢又擅长

第二象限到第一象限,从喜欢但不擅长到既喜欢又擅长,这是多么完美的进化啊。

当你处于第二象限时,会因为不太擅长做某些事情而有一定的压力,但因为你喜欢,很乐意去学,从而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压力反倒会成为动力。只要多做事,积极淬炼自己,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就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就极有可能晋级到第一象限,遇见完美的职场生活。

从擅长但不喜欢到喜欢又擅长

第三象限的你,有一点点悲催——一直在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可能是历史原因,比如毕业时就业形势不好,先随便找个机会上班了;比如父母认为公务员好,稳定又体面……

你就在不喜欢中因为长时间的锻炼,对某些不喜欢的事情却很擅长,而这些工作,恰恰又成了你的主要经济来源。

此时你要往第一象限转换,需要放弃你现在擅长的技能,进入到陌生的领域,从零开始学习新技能,开启新的职业篇章。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很可能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都会因此发生变化。

你可以从通用和专业两个维度出发,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那些可以在不同职业间迁移的技能,属于通用技能,比如英语、写作、开车、演讲、培训、组织、协调、沟通、项目管理、游泳、系统思维、高效学习、时间管理、领导、设计、审美、规划等。

受限于特定工作环境,离开那个环境就废掉的技能,属于专业技能,比如使用 C++编程、焊接、制作牛角梳、维护IBM Z主机等就是专业技能。

然后,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喜欢的职业,看它需要哪些专业技能、哪些通用技能,专业技能无法匹配的话,就选择那些能与你的通用技能匹配的职业,这样也会比较容易切入。如果一种职业所需的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你都没有,那么转换的可能性就会很低。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故事——“饭姐”李雯,就是从第四象限切换到第一象限。她在职业转换时,“设计”“审美”这两项通用技能就发挥了很大作用。“饭姐”李雯

李雯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设计师,头几年她和许多同事一样,每天睡到快迟到才起床,早餐要么在路边随便买个煎饼、饭团,要么就不吃。

在工作了七年后,李雯早上一想到要上班打卡,内心就有点畏惧,甚至都不愿意出门。她担心这样日复一日的煎熬会让自己患上抑郁症,就琢磨找点其他的事情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开心一些。她想起小时候,母亲端上餐桌的早餐总是特别丰盛,包子、煎面包夹鸡蛋、稀饭、豆浆等,热气腾腾香气迷人。于是李雯决定把早餐当作改变的开始,将其当作改变枯燥生活、与幸福邂逅的仪式。

每一天的早餐成了李雯对抗庸俗生活的武器。上班,不再是那么令人焦虑,而幸福感却越来越多。李雯体会到了以前从来没察觉到的幸福,“觉得生命好像被延长了,爱情也更加甜蜜了,感觉很幸福。”

有一天早上醒来,微博上有上千人@她,甚至有人在她发布的微博后面留言,“看到你的早餐,好想娶你回家”。吃货们羡慕而妒忌:“太凶残了,你怎么能把早餐吃得那么浮夸?”

事实是,李雯因为坚持做早餐、分享微博而红了,网友们给她一个“饭姐”的称号。她的每日早餐图也吸引了很多与美食相关的机构前来洽谈合作,于是她发现工作有了更多的选择,爱好也可以和事业结合起来。在2012年年底,她索性辞去了原来设计师的工作,做喜欢的事情,专心走进厨房,研发各式各样的菜品。2014年,她的美食图谱《幸福,从早餐开始》正式出版,走进了大大小小的书店。现在仅当当网上,这本图书就有将近4000条评论。

2014年4月,经过三年的积累后,李雯的美食创意工作室终于成立。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室的运作,也收获了满满的知足与幸福。

从厌倦的工作到喜欢的事业,这样关键的转变,对李雯来讲,却是从一份用心的早餐开始的。

工作之外,你可以做很多事情,那些你真正愿意做的、能够忘我投入的事情里,蕴含了潜在的机会,它们很可能导引你完成职业转换,让梦想照进现实,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又幸福。

李雯的故事,就是这样的,而这也是大多数试图转变却又顾虑重重的上班族可以采取的一个稳妥策略——业余时间丰富知识和技能。

这是非常棒的策略,适合大多数人,但前提是:你足够喜欢你想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来丰富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放下你的努力和坚持吧

我们总是非常努力地做一些事情,减肥、读书、跑步、理财、写作……但往往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这和我们常见的两种目标类型有关。两种目标

关于目标,心理学家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可称为接近型目标,该目标设立的公式表达为“如果我做了X事,就能达成Y事”;第二种,可称为回避型目标,该目标设立的公式表达为“如果我不做X事,那么Y事就不会发生”。

举个结婚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接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的区别。

阿妹今年28岁,到了结婚的年龄了。如果她自己想找一个男人结婚,享受幸福的家庭生活,那么结婚这件事对阿妹来说,就是她的接近型目标。而阿妹的妈妈比阿妹还急着想让她结婚,妈妈的出发点是害怕女儿大了砸手里,嫁不出去,妈妈的目标,就是回避型的。

再举一个加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张无忌的目标是成为软件技术专家。大学毕业后他到了一家互联网软件公司做软件开发工程师,他每天晚上加班,不是干工作就是学编程,再不就是看技术书籍。他的目标就是接近型的。而于田英也天天晚上加班,但他是因为公司有加班文化,不加班就不被领导待见,也没有好绩效,甚至还有可能被辞退,所以他为了保住工作,就天天不情不愿地加班。那于田英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回避型目标。

我们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接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的区别:接近型目标源自于内心对个体成长的积极渴望,而回避型目标则往往是出于对无法生存的恐惧。

拥有接近型目标的人,会主动攀援高峰,追求成长和极致体验。

持有回避型目标的人,其所有的努力,都是“不得不”,因为害怕自己不这么做就会掉下悬崖。你的努力和坚持为了什么

你天天辛苦工作,努力跟上公司“996”的节奏。

你的努力和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努力和坚持的目标又是什么?

这个目标是接近型的还是回避型的?

请选择下面一种方式来描述你的情况:

● 我想要……所以我努力……

● 我害怕……所以我努力……

比如,我害怕领导批评我不上进,所以我努力和坚持。

比如,我想要成为Swift专家,所以我努力学习,哪怕加班加点也毫不在意。

你的选择是什么?你不想做的,才需要努力和坚持

如果你非常渴望一个东西,你就会主动、自发地去接近它,你就拥有了一个接近型目标,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你根本不会觉得做这些事需要坚持和努力——因为坚持和努力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发的行为,你根本不觉得累,也根本不会有坚持努力的感觉。

一句话概括:如果你真的想做,根本没有所谓的努力和坚持。

如果你因为害怕某个东西,或者害怕不做某件事就会到来的某种惩罚而去做,你内心其实并不想做那些事情,而你却因为自己的恐惧而不得不做,那么你的动力必然不足,而没有动力还要完成事情,就需要坚持和努力。

你不想做而又觉得自己不得不做,才需用努力和坚持来克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阻力。

如果你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那么,你这一辈子都没有一天会觉得自己是在工作。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努力和坚持,你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快快放弃你可怜的努力和坚持吧,现在,去找你喜欢的事,开始做你喜欢的事。职业连连看模型

最近在分答(在分答搜索“安晓辉”可以找到我)上回答了几个问题:

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是行政前台,感觉在这里发展空间不大,想换一份工作,但又不知道适合做什么,我该怎么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呢?

老师,您好,我在一个公司6年了,现在是一个主管,感觉没什么上升空间了,工作很轻松,是继续留在这,还是应该走出去闯闯?能给我点意见吗?

对外汉语教师,女,32岁,本科学历。想转行到互联网,平时喜欢看理财的文章。请老师帮忙规划一下,谢谢!

老师你好!现在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金融专业,在班级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在大学应该怎样培养自己核心竞争力?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其实是下面两个共性的问题:

● 如何找到目标

● 怎样达到目标

下面就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职场连连看,迷惘的读者可以自己操作,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标,并规划出一个行动计划。职业连连看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个人战略是什么。

1.个人战略

个人战略有三个关键词:现状、目标、计划。一句话来讲,所谓的个人战略,其实就是如何从现状出发,抵达你选择的对你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所有的战略都可以简化为下面的个人战略示意图:

每个人各种各样的战略(比如你要成为什么样的职业人士,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拆解为上图演示的结构。

现状、目标、计划是上图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我们的职场连连看工具,也是基于这三个关键要素而来的。

2.职业连连看工具

假如你要制定你的个人职业规划(个人职业战略),要完成的事情有以下三大件:

● 找到目标

● 分析现状

● 导出行动计划

目标从哪里来?现状怎么分析?行动计划如何导出?这几个关键问题,都可以在下图连连看模型中找到答案。

在职业连连看模型中,位于内圈的是个人现状,我们可以从知识、技能、经历、人脉、天赋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个人的现状。

我们以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例,他可能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细致、自控力强,这些属于天赋,他拥有C++语言、Java语言、图像处理等知识,拥有编程、文案写作、项目管理等技能,在人脉方面可能认识很多程序员、项目经理、少数几个技术总监,在经历上,可能做过三年iOS开发、两年10人以下的团队管理工作。

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们,也可以分析出类似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要素。

职业连连看模型的外圈,则代表了你理想的职业目标。比如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他未来的职业目标可能是做一个中型软件公司(200~800人)的CTO。那他就可以在内圈和位于外圈的CTO那个小圈之间连一条阶梯状的线,这条线上将会填上多个阶段性目标以及对应的策略。

比如软件工程师张三,他的目标是将来做一个科幻小说作家,像刘慈欣那样,写出荣获雨果奖的科幻小说。那么他可以将内圈和位于外圈左上角的科幻作家那个小圈连接起来。

内圈,即现状分析,是有迹可循的,我们每个人在撰写简历时,都会做类似的梳理,现在只需要按照知识、技能、经历、人脉、天赋五个方面来分类即可。订阅号“程序视界”里的文章“程序员这样优化简历,一投制胜”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3.目标从哪里来

在职业连连看的外圈,放置我们想要的职业目标。那么这些目标可以从哪里来呢?

有这么几种可能:

● 现有职业的延伸。比如软件开发工程师可以考虑架构师、技术经理、CTO等。

● 各个时期的梦想。比如小时候你想长大了当个演说家、演员、歌手、科学家、记者等。

● 对理想工作与生活状态的分析。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也可以从想象你最理想的工作、生活状态出发。(比如你希望在干净、明亮的环境里对着很多人分享,那可能适合去做讲师、演说家;比如你希望在一个个城市、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河流之间穿梭,拍摄美轮美奂的风景与人物,那摄影师就可能是你的目标;比如你希望在一个温馨的环境里单对单、面对面的与人交流,帮助别人走出心理困境,那心理咨询师可能适合你;比如你就享受领导一个团队完成艰难的目标,就可以考虑项目经理;比如你喜欢讲故事,喜欢看到有人把你故事里的人物呈现出来,编剧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 榜样与偶像。很多人都有偶像,或者有一个内心的榜样,想成为像某个人那样的人。比如你想成为马云那样的人、马东那样的人、姬十三那样的人、罗振宇、黄晓明那样的人……从这些你羡慕的、想成为的人身上,也可以找到你的目标——你可以问问自己最喜欢的榜样具有哪些特质、最羡慕他们拥有的什么东西(物质、知识、技能、职位、身份、社会标签等),列出你想要的那些,可以组合出你的目标。

● 成就事件。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可以回想一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我因为什么而感到有成就感?在这件事中我用到了什么知识、技能?我是怎样做到的?还可以自我推敲一下,类似的事件,在什么样的行业、职业中可能重复发生?没准从这里面能找到非常理想的目标。

● 在没有金钱压力时你想做的事。当你不需要考虑经济压力时还愿意做的事,往往是你内心真正想做的事。那么这些事有没有可能现在就开始做起来?

● 低谷事件。我们都经历过一些让我们挫败、沮丧、情绪低落的事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感受的低谷情绪,是因为这件事挑战了我们哪些方面?当你看到你不想要的东西时,它们的反面,往往会有你想要的。因为想要有时是通过不想要来表达的。

● 未尽的责任。如果你用尽办法,也找不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目标,不妨退而求其次,问问自己对父母、妻儿、朋友、社会,还有什么未尽的责任,该如何去尽这些责任。为别人付出,通常会给我们带来自我认同和肯定、自信心和某种程度的存在意义。

4.目标所需技能分析

一旦你找到了几个目标职业,接下来就需要分析:这个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天赋、人脉、经历。这一点和现状分析是类似的。

有时目标职业与我们不相关或者距离较远,我们缺乏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无法直接拿到相应信息。下面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搜集到有用的信息。

● 公司内的岗位职责。很多公司都有岗位描述,每个岗位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有什么职责,都会列出来。如果要评职级,也会根据岗位和职级描述进行相应的考核。职级描述里的信息往往非常明确,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

● 招聘信息。公司在招聘人时提供的招聘信息里,一般都包含所需知识、技能、经历,以及通用能力的要求(如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规划、激励等)。

● 各种职位、职业信息百科。如中国教育在线的职业信息大全(http://career.eol.cn/html/sy/zhiye/),CNTV点亮栏目的职业百科(http://dianliang.cntv.cn/baike/index.shtml),学职平台的职业百科(http://xz.chsi.com.cn/occupation/index.action),类似的还有很多,他们都有行业、职业的说明,相关说明里就有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描述。

● 生涯人物访谈。如果你的人脉中就有人从事你想从事的职业,那么你可以直接找到这个人,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不但能了解到该职业所需知识、技能、通用能力,还能通过鲜活的样本了解到该职业的工作状态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能从这些人那里得到一些过来人的建议,这些建议有时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 搜索引擎。搜索职业的关键字,往往能看到你要的信息。

● 行业人物访谈。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些卓越的代表,这些优秀的职场人士,经常会被一些媒体访谈,这也是我们了解信息的有效渠道。

● 名人传记。有时你会对某个名人特别感兴趣,比如李嘉诚、马云、乔布斯、李开复、路遥、贾平凹、马化腾、张朝阳等,特别有名的人往往会有传记。从人物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完整的成长过程,他的性格、特质、习惯、经历,不仅能提供我们所关心的职业的信息,还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情感和人生方向上的启发。

当你知道了目标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天赋、人脉、经历时,就能够拿它们和你拥有的知识、技能、天赋、人脉、经历进行对比,找到差距。把这些差距一个一个列出来,就可以形成一条知识、技能演进线路,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丰富知识、技能的方法

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找到了目标职业,也列出了需要丰富的知识、技能、经历,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提升自己了。

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服务的链接如此方便,如果你想要学习某方面的知识,一定会找到很多方法。

像读书、看视频课程、慕课、培训班、主题社群、能得到相关技能的工作、拜师、在尝试中体验……都是非常不错的途径。职业转换策略“转行穷三年”告诉我们职业转换的成本很高,也正因为此,很多有换行想法的朋友们举棋不定,“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始终不能迈出第一步。

比较常见的职业转换策略有三种,一定有一种适合你:

● 业余时间丰富知识、技能,并利用相关知识、技能获取收入,等到新职业的收入差不多能满足你的生活所需或者可以明确判断出新职业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带来较好收入时,果断转换。我在“职业四象限”一节提到的饭姐李雯,用的就是这种策略。● 先从事目标职业相关的周边工作,适时转换。比如你想做软件开发工程师,但没有任何基础,就可以先到软件公司从事测试工作,然后应用上面的策略,适时寻求内部转岗。再比如你想做投资顾问,可以先从客户经理这个岗位做起。

● 不惧从零开始,直接跳到目标职业。有魄力,我喜欢。但是,可能机会成本比较高。怎么开始行动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有了目标、有了计划,可这才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坚定地执行。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但你得有开始才行!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始,第一步的行动计划一定要相对简单,可以立即开始,并且能够在较短周期内完成,给你带来成就感,形成初始的正向激励。

比如你想成为心理咨询师,那第一阶段的行动计划可能是这样的: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

而这个短期目标,又可以拆分:

● 了解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资格要求。

● 报名参加培训。

这个阶段以报名参加培训为完成标记,完成的时间周期,可以设定为两个星期。

一旦你报了名参加培训,接下来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 选择课程时间。

● 制定学习计划,比如每周花10个小时自学,3个小时现场培训。

● 选择考试时间。

● 在培训过程中,还可以和授课老师建立联系,了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情况,比如怎么提高实战能力、本地有哪些机构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如果想自已执业需要什么条件……

所有这一切,只要你开始了第一步,就会一步一步走下去。所以,最最关键的是,要开始,要尽快开始。

我们迟迟不能做一件事,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得这件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没有那种不做这件事就没法活的感觉。所以,在确立目标职业时,一定要找到那个你最想要的、错过就后悔终生的,这样就会有很强的内在驱动让你开始行动。

然后呢,梳理现状和目标,找出差距,制定计划,计划要分阶段,距离现在越近的计划要做得越详细,最后导出立马可以开始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刚刚举的心理咨询师的例子,第一步要足够简单,具备可执行性,能够马上去做。

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很快开始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开始之后,要时刻牢记你的目标和计划,把它们作为头等大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最终就能实现你想要的转换,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问答|我适合做软件开发吗

最初我在运营微信订阅号“程序视界”时,设置了两个免费的互动栏目:“程序员的职业规划”和“有问有答”。很快就不断有人加我微信,找我聊程序员职场相关的话题。短短两个月内,线下与5个人当面讨论过,微信和QQ上聊过的人就太多了。

后来我把聊天记录都汇聚在一起,回顾了一下,发现在初入行这个阶段,有一些共性的问题,特此写这篇文章,希望对将要加入计算机软件行业,从事开发工作的朋友和刚刚开始做软件开发的朋友有所帮助。

对于初入行的朋友来讲,有很多的忧虑和担心,我从整理的聊天记录里发现了下面 7个问题:

● 我是否适合做软件开发?

● 哪个方向好,比较有前途?

● 学哪种语言?

● 怎么学?

● 第一份工作怎么找?

● 怎样才能变优秀?

● 怎么才能开始行动起来?

这次我会着重说第一个问题,捎带着可能会提第7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去聊。三位朋友的提问

2016年1月1日,“小眼睛”在微信上问:

您好,我是一名23岁的建筑系刚毕业学生,对目前的工作确实提不起兴趣,没有成就感,想尝试考研转到程序员行列,不知道自己是否合适,很迷茫,不知道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016年1月6日,“想飞的小鸟”在QQ上问:

你好,我大学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快5年,但毕业之后转行从事了建筑建模工作近5年,而后跳槽,接着公司破产,现处于待业状态。现在又想转行做回IT,我马上29岁,外面有些iOS和安卓开发的培训,我在疑惑这些培训是否靠谱,我的年纪对于重新学习IT会不会有点迟……

2016年1月9日,“谁夺走了我的爱”在微信上问:

您好!我 29 岁,在北大青鸟培训 Java、C#,初级课程学完,中级开始,但是学得并不是很好。总是处在迷茫中……

前面是几位想要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朋友问我的问题,昵称是我随便起的。还有一些朋友问到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其实是一个问题:我是否适合做软件开发?我是否适合做软件开发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业界并没有一个标准,说哪种人适合做软件开发,哪种人做软件开发就一定能大有成就。

温伯格在《程序开发心理学》一书的第8章,专门讨论了性格因素对程序开发的影响。温伯格认为:

相比较为稳定的智力因素,性格特征对软件开发的影响更大,甚至远远超过人们通常的估计。

他提到了专业程序员需要的一些性格和能力,诸如“在高压力的环境中坚持一个多星期的能力”“适应变化”“爱好整洁”“谦逊”“幽默感”等。然而他后来又说,我们从正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人身上来寻找适合这个职业的性格,可能错过了那些适合这份职业但还未进入这个行业的优秀人员身上表现出来的其他性格。

MBTI把人分为16种性格类型,每一种都有相对适合的工作。其中,INTJ和INTP这两种类型的典型职业里有提到程序员、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人员。

也许我们做个MBTI测试就可以明确自己是否适合做软件开发?也不是的,我的MBTI类型是INFP,但我都做了十多年软件开发了……

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以判定一个人是否适合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

然而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失落,实际上MBTI性格类型、还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都提供了一些手段帮助我们界定自己适合的职业范围。温伯格列出的一些性格特点也确实是程序员需要具备的。

所有这些都从群体特征上,帮助我们缩小了选择范围。但对一个个体而言,到底是否适合做软件开发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具体因素需要区别对待。验证适合与否的实操方法

我知道一套具有很强可执行性的实操方法,能让一个个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来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软件开发工作。非常简单,就是:先评估性格和兴趣特征,然后通过实践去尝试。

性格特征评估可以用 MBTI,兴趣特征可以用霍兰德,都有标准的量表,这些理论和量表,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而且它们通常也不会板上钉钉那般给你一个方向,说“就这个了,去吧,信我者得永生”。

量表测试只提供一个相对适合的参考职业范围,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实践去验证某个职业真的适合我们。

结合提问的朋友的情况,还有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要从个人具体情况来谈如何通过实践验证自己是否适合软件开发,大概有三类:

● 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

● 正在从事其他行业的职场人士。

● 暂时无业者。

当下的职场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选择。上面的划分,正是从个人的职场状态来的。

有的人可能很不满意现下的工作但又忙得像高速旋转的陀螺,根本停不下来,更别说花时间去实践了。而对于学生来说,则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在较轻的压力下来验证(没压力也可能难以有动力^_^)。对于无业者来说,如果没有积蓄,也没有父母或另一半的经济支持的话,生活压力会比较大,会大大地影响选择;而如果还能过得去,就可以相对从容地去验证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软件开发。

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随随便便把自己像“行货”那样交出去,政府、家人都不能为你负责,只有你自己才能为你的选择担起责任来。

注:王小波有篇杂文,《“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可以看看。

好啦,现在可以来聊聊实践验证的三个步骤了。

1.职业信息搜集

想必你考虑是否要成为一个程序员时,已经了解了很多信息了。比如计算机软件行业是怎样一个行业、软件是什么、开发人员怎么生产软件、行业就业前景、典型的业内公司的情况等。

那这些信息够不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职业的定义说起。

通常我们所说的职业指职能,比如医生、教师、程序员,实际上包括两个维度:职能和行业,职业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

行业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企业或组织群体的集合,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从这个角度看,构成行业的很重要的基础因素就是知识组合,一个行业就有一套知识系统。

职能则着眼于企业内的岗位的技能分工,比如会计、出纳、招聘专员、软件开发工程师,要求的技能都不一样。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搜集职业信息时,要了解行业信息、行业内产品信息、知识范畴、行业内的企业构成、行业的前景、企业内的岗位信息、对应岗位的人具体干什么事情、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所有这些信息都是相对客观的信息,可以从网络、传统媒体、图书等各种渠道获取到。要大量的,详实的收集相关信息,这将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某个职业是否适合我们。

比如一个人对使用计算机完全不感兴趣,对编程语言完全不感兴趣,那基本上就可以排除做软件开发的可能了。

2.生涯人物访谈

我们搜集了客观的职业信息,还要了解从事某一职业的个体的感受,说白了就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状态如何。

以快递行业为例。当我们想做快递员时,了解快递员的日常工作情况、正在做快递工作的人员的感受,对我们的选择影响非常之大。比如你很难接受在寒风和雾霾中开着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那么快递员职业就不适合你。

以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例。很多人搜集了职业信息之后会对CBD、高薪、27寸大显示器、Mac Book、规律、专业、智慧等感兴趣,觉得所有这些点都是自己想要的,就准备报名上培训班了。然而,如果你不实际接触一个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活生生的人,就很难了解真实情况:需求经常变更、加班是行业潜规则、技术更新快、多数领导只关心进度不关心人、压力大、Bug会让你抓掉所有头发、随时可能被炒鱿鱼或者被告知公司关门……

所以,找到从事相关目标职业的人聊一聊非常有必要。我大学毕业时找工作,眼前一片茫然,不知道每个行业如何,也不知道找谁去问,可是我远在农村种地的父亲却深知了解具体工作情况的重要性,居然拐弯抹角托了一长溜人打听了四川成都一家航天研究所的情况。所以,有时我们找不到从事目标职业的人物,只是因为我们没把生涯人物访谈当一回事儿,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有时我们也会找错人,比如我们想了解程序员的工作状况,如果你找到一个祥林嫂式的人物,他强大的负能量和裹脚布一样长的抱怨,很可能误导你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我们要找那些看待事物比较客观的人,有时为了避免受单一样本的失真影响,还要多找几个人。

其实每一个人谈论的都是自己。看起来他在说公司、说产品、说团队的氛围、说加班的感觉、说需求的变更……其实都是在说自己的感受,而同一件事对人的影响,在不同的人身上差别很大,有人觉得无伤大雅,有人可能就痛不欲生。所以,我们在做生涯人物访谈时,也要有区别的对待、批判性的思考,不能学过河的小马。

了解、接触软件开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非常必要,可能你找个行内人聊上一个小时,就能得出自己不适合干软件开发这样的结论。当然也可能你聊着聊着眼睛就会越来越亮,越聊越发现自己适合干这个,那就可以进入职业情景体验环节了。

3.职业情景体验

现在有很多儿童职业体验馆,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同职业体验主题店中扮演各行业成人职业角色,在玩乐中培养职业理想,规划自己的未来。

对想要进入某个行业从事某种职业的成年人来说,职业情景体验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待上一天,就可能改变你对某种职业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职业情景体验分两个层次:

● 近距离观察。

● 实作体验。(1)近距离观察

近距离观察,可以在你无法立刻从事相关工作的情况下采用。比如你已离开学校,进入其他行业,就像前面提出问题的“小眼睛”那种情况,就可以先采取这种方式来观察。具体展开,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 到软件园附近,观察过往的人的精神状态。

● 中午混在去吃饭的人群中,留意大家在聊什么,是吐糟需求又改了,还是Bug找不着,还是领导又强制加班了,这些信息都能得到,到软件园附近的小饭馆,也可以听到很多有趣的谈话。

● 找一个从事软件开发的朋友,到他的公司待一天,看看大家的工作状况,多观察几个人,看他们的精神状态。

● 到车库、必帮或者 3w 等咖啡馆喝杯咖啡,支楞起耳朵听听周围的人是不是为创业疯魔了

……

只要有心,有很多途径可以让你较为深入地从活生生的人的角度来了解一种职业。

有时你看看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表现,就能笃定自己是否适合做这个。同一个行业的人会有很多共同表现,你看到的那些人可能就是你将来的样子,你可以选择是否成为那个样子。To be,or not to be,往往就在一瞬间。

刘邦见到秦始皇出游,说了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建立汉朝。

克林顿原本在读音乐系,吹萨克斯管,17岁的时候遇到肯尼迪总统,后来决定从政当总统,真当上了总统。

这些例子可能离我们较远,但他们确实说明了榜样的力量。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所以,你近距离地观察程序员的生活,留意上两天,就可能会做出正确的决定。(2)实作体验

你观察了某个职业人群,觉得自己就是要成为那样的人,那就可以再往前走一步,看看是否真能做起来。

去做做看,这就是验证是否适合软件开发的终极武器。

正在上班的人可能会说工作挺忙的没时间去做做看,其实时间总是有的,就看你是否真的渴望去做这件事。白天上班,那晚上呢、早上呢、周末呢?如果你真的重视一件事,就可以为它挤出时间来。当一个人不想做一件事时,总会找到理由的。

对于软件开发来讲,试试看的成本很低——因为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开发点东西出来。

所以,我给那些想转做软件开发的朋友的建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先找本教授写的编程语言的书(视频等)来自学,看自己能否学进去,能否自己把环境搞起来做点小实验,坚持一段时间,看看自己是否还有兴趣,如果还有兴趣,那就把它学完。也可以去报一个软件开发培训班,培训可以带你快速熟悉一个技术方向。但不能只依赖培训,更重要的是坚持自我学习和自主练习。

一旦你能通过自我学习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就可以继续往下走,做更深入的体验。比如自己去做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软件(像图书管理系统、记账、博客系统、待办事项等),或者寻找免费兼职的机会,这样你可以锻炼自己掌握的技能,也可以进一步积累经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往前走。

如果有机会,能免费进入一个公司去实习或兼职也是非常好的,在一开始,重要的是锻炼的机会。为将来正确的方向,花上一点时间和代价,非常值得。四句话总结

洋洋洒洒好几千字,其实总结一下,核心意思就四句话:

● 从性格和兴趣角度判断是否适合做软件开发。

● 搜集客观的职业信息,从知识、技能、工作内容上帮助判断。

● 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了解别人对某种职业的感受和看法。

● 通过近距离观察和实作这两种方式的职业情景体验,进一步验证软件开发是否适合自己。

如果我们能按照上面的方法走完整个过程,我们的决定就会靠谱很多。问答|当你选择编程语言时你在选择什么

在“问答|我适合做软件开发吗”中提到了“我是否适合做软件开发”和“怎样开始行动”两个问题,这次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应该学哪种语言?编程语言流行度在说什么

TIOBE编程语言社区排行榜是编程语言流行趋势的一个指标,每月更新,这份排行榜排名基于互联网上有经验的程序员、课程和第三方厂商的数量。TIOBE的排名很值得参考,但请注意这个排行榜只是反映某个编程语言的热门程度,并不能说明一门编程语言好不好。下面是2015年TIOBE的编程语言排行:

Stack Overflow是最火、最专业、最有效的IT技术问答网站,很多机构或个人通过它的标签来分析编程语言的流行趋势,也具有很强的可参考性。

Stack Overflow 2015年的开发者调查结果中最受欢迎的技术如下:

最被喜爱的语言如下:

Github是全球最火最流行的开源代码托管站点和社区,下图是其2015年8月份的数据,包含了最热的10大编程语言,以及2008—2015年热门语言的变化趋势:

关于编程语言和技术的流行度排名有很多,它们在说什么?我们能否根据它们来选择学习哪门语言?

编程语言的流行度说明了:

● 哪些语言当下一段时间内比较流行。

● 比较近的将来(2~3年)哪些语言比较有生命力。

● 语言的就业难度。

所以,在选择语言时,编程语言排行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编程语言的热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公司,获得什么样的项目。选择语言时你在选择什么

对还没入行的人来说,要选择一门编程语言,确实要考虑很多因素。在这里,我把我知道的列出来,供初学者参考。

1.技术图谱

当你选择一门编程语言时,你不仅仅选择了语言本身,还有围绕着这门语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应用框架。比如你选择C++,将来就可能接触到这些框架:

Boost、Qt、Silicon、TuFao、TreeFrog、WTL、STL、libev、Cocos2d-x、Dlib、Ultimate++、Asio、TinyXML、libxml++、CEGUI、FLTK、wxWidgets、Ogre 3D、Cairo、Skia、OpenCV、CxImage、Json++、Json11、CppUnit、OpenSSL、Crypto++、C++React、OpenCL、OpenAL、Vorbis、Memcached、libcurl、SQLite……

除了直接与你所选语言相关的技术框架,还有一些可能经常会与你所用语言搭配的其他语言,比如你选择C++,那么Java、C、Python、JavaScript就是与它搭配使用比较频繁的语言。像Node.js,就是混合体了;JNI也在Java和C之间搭建了桥梁……

你最终会根据你选择的语言构建出自己的技术图谱,你的技术图谱决定了你将来的发展和你在企业眼中的价值。

从这一点讲,应当关注流行度高、应用广泛、有大公司参与的语言。

2.行业

有机构通过分析与 C++语言相关的招聘信息得出的结果,使用 C++语言的前三个行业是:金融、银行和游戏。然后是:Front Office、通信、电子、投行、市场、制造业、零售业。

你选择了某种语言,就可能到该语言应用最多的行业里去。所以,在选择语言时,有必要了解对应语言被应用最多的行业。

也有时是你想做的产品决定了你要用的语言,比如你想么做iOS上的游戏,那么选择Objective-C就比较靠谱,而如果你想做跨平台的游戏,支持Android和iOS,可能C++和Cocos 2d-x会比较适合。

3.薪水

技术本身无优劣,应当根据特定场景下适合不适合来选择和看待。打个比喻,产品和需求是脚,技术是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择业时,不同的语言,薪水起点是不同的。

比如你选择Objective-C、JavaScript、Android,起点是不同的,到招聘网站搜索一下对应岗位用人企业给出的薪水范围就可以看出来。

职业规划公司Gooroo通过仔细查看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超过50万份的IT职位空缺,统计出了需求热度排名前 10 的语言对应的职位的薪水(http://www.sitepoint.com/best-programming-language-learn-2015-job-demand-salaries/,下面表格中的比率指某种语言在招聘广告中出现的比率,年薪指平均年薪,单位是美元):

语言有地区性差异,上面的数据可能更偏向美国。国内我没找到这样的数据,但语言与薪水有相关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4.同行多寡

不同语言使用的人数不同,你选择语言时还会选择和哪些人同行、和多少人同行。搞技术无人切磋是寂寞的。所以,使用人数多少也是一个考虑因素。有时一门语言的绝对使用人数并不能影响你,相对的,你身边有多少人使用这门语言可能会对你有很大影响。此时地理因素又很重要,比如Scala,可能在北京有一些人用,在西安则找不到几个人使用,你要在西安使用Scala,就很少能找到同伴来沟通。

如果你的身边有很多和你一样学习该语言的人,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寻求帮助。这一点也很重要。

2015年4月15日JetBrains发布了CLion,一个跨平台的C/C++IDE。还捎带着统计了 C/C++程序员及其他程序员的数量。以下数据是全球范围内的学习相关语言的程序员的数量统计。

● Java有900万人。

● C#大约780万人。

● JavaScript大约760万人。

● PHP将近600万人。

● C++大约440万人。

● Python有400万人。

● Objective-C大约330万人。

● C大约190万人。

● Ruby大约180万人。

5.气质

语言有性格,会与人的气质相互影响。有人就喜欢C不喜欢Java,有人就喜欢Java讨厌C#,有人就喜欢C#憎恶PHP……

为什么有时你对一种技术会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感觉?那是因为,你和这门技术气质相近,和创建者气质相近……总结

回顾一下,其实选择编程语言时经常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 应用范围,即行业和产品所需。

● 薪资多少。

● 同行多寡,和语言有关,有时也和地理属性有关。

● 热门程度。

这些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检索、整理得出,所以,你可以自己决定选择哪一门语言。领导不在,咱还干不干活

你不是为公司工作,不是为领导工作,也不是为薪水工作。“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为薪水而工作,如果你能不为薪水而工作,你就超越了芸芸众生,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这是订阅号“程序视界”每周一书栏目推荐《致加西亚的信》时摘录的一句话,值得细细品味。

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工作是成就自己的手段,吊儿郎当荒废光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所以,出于为自己负责的态度,领导在不在都应该一个样,该干嘛干嘛,一时没工作任务,就自我安排,要么学习提高,要么预测接下来的工作内容、储备相关技能与知识。

请谨记你是为自己而工作,谁都无法阻止你为将来所做的努力,谁都无法剥夺你因此而得到的回报。

为了能最大限度榨干自己的潜力获得更好的成就,我们需要告别没人监督就不干活、没人分配任务就无所事事的状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老早说过了。要告别没鞭子抽着就不干活的状态,就需要对自己有所规划。

规划可以分两方面:

一是工作任务的规划,比如今天做什么,这周做什么,下周做什么,把自己当作领导来俯瞰整个产品或项目,基于已有的任务和整体的目标为自己画一个路线图出来。这样即便没人在旁边监督,也知道自己该干嘛。

二是个人成长的规划,比如我这段时间要学习哪些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要提升哪方面的软实力(沟通、管理、计划、写作、信息搜集、文案、运营、英语、洞察力、归纳总结、演讲、组织、领导等),有了这种计划,即使领导不在,又没有工作可做时,也不至于混日子。

无论哪种规划和计划,前提是个人得有成长和成就意愿,愿意通过目标、自律、毅力来博一个美好未来,假如某人已决定把自己像行货那样交付给组织和领导,一点也不想对自己负责,总想被动等待发落,我只能说,这种不做选择的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而且,后果也还是要落到自己头上,到时再后悔便于事无补了。

假如觉得很难对自己做什么规划,有了计划也很难执行,可以看看程序视界的另一篇文章——“你的计划为什么执行不下去?怎么破?”。

请谨记,只有你自己能为自己负责,你的将来,由你现在的选择开始。什么样的程序员适合去创业公司

2015年11月25日早上,我宣布解散团队,结束了我的创业之旅。

吃过散伙饭,喝了二两西凤酒,回到办公室,再一次坐下来,我开始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程序员适合去创业?

在如今创业公司纷纷倒闭的寒冬里讨论这个问题似乎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然而正因为在这个倒闭潮里无数的程序员需要重新调整心态,再次出发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却恰恰显得重要。回答了它,我们就可以避免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从创业公司和程序员两个方面来看,有助于我们理清问题。创业公司都是什么鬼

我打算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创业公司的分类,二是创业公司的风险。

1.创业公司的分类

如果用万能的二分法,那么这世上的创业公司分为两类:

● 认真打磨产品做事的。

● 讲故事忽悠投资人或用户钱的。

有一些缩写,比如 B2B、B2C、B2B2C、O2O、C2C,讲企业或平台的商业(运营)模式。就是这种说出来别人不太明白、说的人却觉得很牛的、若干年后可能听起来会觉得很傻的缩写词,现在有了新的演绎,叫作 2VC、2pre-A、2 天使。就是用来讽刺那些只想讲故事忽悠钱的创业公司(团队)的。

当然,很少有哪个创业公司会说自己是2VC的。就算是真的,打死也不能承认啊。要知道在 2013 年、2014 年,很多人急吼吼地拿着钱要投创业团队,一张嘴就能拿到几百万元的投资,所以产生2VC、2preA的团队(公司)也很正常。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团队不少,花的钱不是自己的,烧起来就不知道心疼,又因为目的不纯正,没有抱持做事业的心态和情怀,所以,对技术、对产品、对研发团队、对程序员,都不怎么用心,也没什么追求,就急着捞一把变现。

这就是第二种。

但第一种是值得敬佩的。我始终认为,产品是王道,能解决用户问题的是王道,向他们致敬。

假如你是程序员,你要选择创业公司,我推荐第一种。不过还是等你看完我这篇文章再来定是否要选择一个创业公司。

另外一种常见的二分法是基于钱来的:

● 不缺钱的创业公司。

● 缺钱的创业公司。

有一些创业公司阵容特别豪华,堪称 MVP 团队,轻易就能拿到投资,比如创始人是来自阿里系、腾讯系、网易系、金山系、小米系、华为系等,那这样的团队多数都很慷慨,所谓和土豪做朋友,总是好的,如果这样的团队找你来谈谈,那么去打打酱油也是可以考虑的。

还有一些团队属于有点想法但没钱的,这时就要另论了,需要再回到前面那个二分法去。假如这样的团队是想做产品的,而且产品也蛮靠谱,那么可以考虑一下。假如他们是盲目创业跟风凑热闹,想2VC还没找到门道,那就别浪费你的大好青春了。

2.创业公司带给程序员的风险

有一部电视剧叫作《北京人在纽约》,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和王姬主演,真正的豪华阵容,男的既帅又有内涵,女的既漂亮又有气质,当时火得一塌糊涂。

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句话当年特别流行: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关于创业公司和程序员,我们可以套用一下:“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创业公司,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创业公司,因为那里是地狱。”

是好是坏,因人而异。所以,下面这部分罗列了一些风险与提示,仅供大家参考。

● 创业公司成功概率小,仅1%或者更低。

● 创业公司变现周期长,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股票和期权,这种变现方式,只能等到公司上市或再融资。以上市为例,第一视频2005年成立,2006年上市,那是火箭一般的速度啊;空中网也比较快,2002年成立,2004年纳斯达克上市,用了2年2个月;聚美优品2010年成立,2014年上市,用了4年2个月……这都是快的,阿里巴巴用了十几年才上市,还有很多公司根本就没希望上市,大多数人到最后都只能感慨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创业公司也不是人人都有股份和期权……你懂的,即便你选中了 1%的那些公司熬过了变现前的进行曲,也可能到时一切都与你无关……

● 创业公司工作作息不规律,这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各种加班,有段子说:结婚的加班到妻离子散,有女朋友的加班到单身,单身的加班到没有朋友……

● 个人定位不清晰,全栈,一个人顶 10 个人用,哪里缺人顶哪里,如果你缺乏适应性,可能会风中凌乱或精神分裂。

还有一些,不再赘述,如果你身边有创业公司,可以自己观察总结一下。

3.创业公司能带给程序员什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