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的古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7 13:02:05

点击下载

作者:倪青义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悠远的古街

悠远的古街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藏人圣路——拉萨八廓街

6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为了纪念泥婆罗尺尊公主入藏,下令在卧堂湖修建了大昭寺,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4座宫殿,这4座宫殿就是八廓街的最初原形。

大昭寺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朝圣者前来朝拜,久而久之就在大昭寺四周踏出了一条小径,形成了早期的八廓街。

八廓街又名八角街,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中心,是拉萨宗教、文化乃至西藏风土人情的集结地,被藏族同胞称为“圣路”。

八廓街由来与古建筑

6世纪中叶,美丽的泥婆罗尺尊公主远嫁西藏,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一位妃子。

松赞干布为了纪念她,并感谢她将佛教带入了西藏,决定修建大昭寺。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展,松赞干布亲自监督工程,他率领王妃们和各位臣子住到了工程附近的涡汤湖。■ 拉萨大昭寺

松赞干布在涡汤湖旁边修建了一幢名为“曲结颇章”的二层小楼,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法王宫”,是一个简朴的行宫。后来,人们在行宫前建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中放置着一个白色的香塔,相传是人们为了给财神爷烧香而特建的,祈求能够保佑自己财源滚滚。■ 拉萨大昭寺

人们为了表达对赞普的尊敬,又在涡汤湖的北面、东面、东南和西南修建了四处房舍,供松赞干布和他的臣子、嫔妃们居住。

等到大昭寺建成以后,四面八方的游僧和八面的信徒便纷纷前来朝拜。于是,在大昭寺周围就建起了18座家族式的建筑,成为这些远道来朝佛或做买卖商人的落脚之地。

其中,有一个三层建筑叫吐巴,是西藏文字的创制者、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最有名望的重臣吞弥·桑布扎的府邸。

位于大昭寺的东北部是木鹿宁巴,也就是旧木鹿寺,吐蕃时期属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是五世达赖为了解决大昭寺事佛的僧人和高僧的住宿问题而建的。赞普 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3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吐蕃分裂后,吐蕃各部的酋领也称赞普。

木鹿寺建筑前低后高,寺前部为僧舍,后部为主殿。主殿第一层为经堂和佛殿。经堂面阔9间,进深7间。佛殿为3间,中间佛殿近于正方形,面积近110平方米。藏历 我国藏族的传统历法。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0年之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7世纪,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先后入藏,带来唐朝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至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一的独特历法。

寺院其余三侧则是三层楼高的僧舍,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木鹿寺就会举行盛大的年祭,并跳神舞木如古朵。

木鹿寺有上、下两座密院,是吐蕃法王赤热巴巾赞普创建的,赤热巴巾赞普热衷于倡导并发展佛教,是吐蕃时期著名的“三大法王”之一。

木鹿寺内保存了自五世达赖以来的藏文版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木刻雕版约数万块。此外,还有在十三世达赖时期由藏传佛教著名高僧喜绕嘉措大师亲自负责刊印的藏经《甘珠尔》木刻雕版。

传说在藏王朗达玛灭佛之初,有一位印度高僧班智达曾在木鹿寺闭关潜修财神法,但是修行了好长时间,却迟迟没有应验。于是,恼怒的班智达就拿起身边的禅枕敲击财神像的腹部,就在这个时候,财神像的腹中竟然流出了金子。■ 拉萨八角古街■ 拉萨八角街上的大昭寺一角

因此,班智达恭敬地重塑了喀萨巴哩财神像。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主张灭佛的藏王朗达玛封闭了桑耶寺等其他寺院,唯独没有封闭木鹿寺。

位于旧木鹿寺大门西面的色拉达廓,是专供寺庙僧人进出的大门。色拉达廓正对的,是大昭寺中的主佛,也就是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像,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

藏传佛教弟子最信仰、最崇拜此像,把它作为最大的精神支柱,称此像为觉沃仁波切。

有一幢涂满了黄色颜料的别致二层小楼是达赖密宫,这并不是寺院,而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秘宫。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传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的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区。桑耶寺 又名存想寺、无边寺,始建于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 拉萨八廓街上的庙宇密宗 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8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我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密宗讲求密法的奥秘,不经传授不能随意传习并显示给别人,所以被称为密宗。

有一天,他在一个小酒馆里休息,门外有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这个少女叫玛吉阿米。

仓央嘉措圆寂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个小酒馆叫作“玛吉阿米”。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梦。

后来,西藏的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们经常到这个小酒馆里聚会,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魅力的高雅场所。

这里是一个集中了家庭气息、艺术品位和藏族风格为一体的休闲场所,四周的墙壁贴满了图片、画作和手工艺品,书架上有中外许多著名作家的原作和汉文版的西藏题材书籍。

几百年后,特别是到了15世纪,大昭寺便成为传播佛教的中心,周围也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僧舍、宗教学校和小寺庙之类的建筑。很多虔诚信佛的人干脆背起行囊,不远万里到大昭寺附近定居。

随着大批人员的入住,大昭寺周围的服务设施、货摊店堂和手工作坊等开始建立并完善起来,这里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

后来,大昭寺宗教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进行顺时针的绕行称为转经,这种转经行动就表示了对供奉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于是,大昭寺周围便成为转经道,这里逐渐成藏族人心目中的圣地。

在藏语中“八”意为中,“廓”意为转。沿着大昭寺围墙绕一周称小转,藏语叫惹廓;沿着长方形帕廓街绕一周称中转,藏语叫八廓;沿着拉萨旧城绕一周称大转,藏语叫林廓。八廓街即由此得名。

转经道的出现,证实并维护着大昭寺的中心地位,寺内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佛像及圣物的殿堂,更是佛教经典中关于宇宙理想模式的现实再现,就是指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阅读链接八廓街在拉萨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但是一提到八廓街,人们总会第一时间将之称为八角街。殊不知,八廓街才是八角街的正确称呼。据说,当时的拉萨,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尤其是四川人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四川方言中,“廓”与“角”的发音很相近,所以四川人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人们就将“八廓街”叫作“八角街”了,甚至有很大一部人以为叫“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呢。

八廓街是西藏历史的缩影

■八廓街上的桅杆

八廓街经过多少年的不断扩建发展,最后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是一个多边形的街道环,周长约1000多米,街内岔道较多,沿途分布有各种各样的古迹。

在转经道的道口上,修建起了一个高高的“觉牙达金”大法轮柱。凡是藏族姑娘年满16岁的时候,就会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举行一个庆贺成年的仪式。

转经有着特定的时间,每至傍晚,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们就会集结在大昭寺,严格地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沿着大昭寺周围环形的道路走下去。■ 八廓街上供祈福的转经筒

大昭寺周围是藏传佛教信徒们转经的最主要的线路,每天都有佛教信徒来到这里。他们到大昭寺来朝拜佛祖,并在光滑发亮的石道上投下一道道长长短短的影子。

在法王宫北面是一座顶部为红色草墙的三层楼房,是清朝驻藏大臣的衙门。后来从雍正皇帝开始,就派遣驻藏大臣管理西域事宜,直至辛亥革命前,清朝朝廷共派遣了84任驻藏大臣。

在位于转经路的终端有一个小广场叫松曲热,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大昭寺举行传召大法会期间,西藏佛教界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考取拉然巴格西的公开辩经大会。驻藏大臣 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是清朝朝廷派驻西藏的地方行政长官,驻藏大臣代表朝廷同达赖一起监理西藏的地方事务,并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为“帮办大臣”。■ 八廓街上的货摊唐卡 也叫唐嘎、唐喀,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夏帽嘎布是八廓街著名的老店,由尼泊尔人巴苏然纳创办。夏帽嘎布意为“白帽子”,因为当时的藏族人都不会叫“巴苏然纳”这个名字,看到他头戴尼泊尔白帽在店中忙着照顾生意,就亲切地叫他“夏帽嘎布”,久而久之,巴苏然纳就将店名改为“夏帽嘎布”。

夏帽嘎布刚开始做羊毛生意,巴苏然纳从拉萨收集各地产的羊毛,运往尼泊尔交换糖果和布匹等生活物资,最终在拉萨创建了西藏第一家羊毛洗涤厂。除了卖羊毛,巴苏然纳还做清油、酥油等生意,获利很大。

雪域唐卡店是一个集中展示唐卡艺术的地方,主人叫次旦朗杰,是西藏著名的唐卡艺术师。唐卡是一种藏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朱砂 古称“丹”。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中国人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为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人把朱砂磨成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后世的皇帝们沿用此法,用朱砂的红色粉末调成红墨水书写批文,称为“朱批”。

涉及佛教的唐卡装裱后,一般会请僧人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高僧的金汁或朱砂手印。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们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八廓街的外围是相对宽敞的,达官显贵们都将自己的府邸建在八廓街外围。在那个时候,八廓街是拉萨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在八廓街的街面上到处都是藏式楼房。这些楼房有的白墙红顶,气派宏大;有的披满灰尘,墙体歪斜,简陋残败。

八廓街里既有原来的噶厦政府、地方法庭、监狱等机构,又有后来的商店、摊点、手工作坊。这里有贵族、僧人、学者,也有木匠、画匠、裁缝等手工艺人和平民。■ 八廓街上的商店念珠 指佛教徒在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串珠,是佛教为了摄心一念而拨动计数的工具。串珠用材不一,粒数有18、27、54、108之分。

在小货摊、小帐篷下,是一间间向里伸展进去的小店,在小店里进行着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交易。

在八廓街的手工作坊里,人们还生产了氇氆、地毯、藏被等生活用品。可以说,八廓街成为西藏商品、物资的集散地,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了老式藏房建筑。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

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百余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个售货摊点,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 八廓街上的饰品■八廓街上的商品

有卡垫、氆氇、围裙、皮囊、马具、鼻烟壶、火镰、藏被、藏鞋、藏刀、藏帽、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风干肉等生活日用品。

还有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土特产等蕴含民族特色的商品。另外,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

街内遗存的名胜古迹众多,有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尼庵、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12座。

下密院始建于1433年,距今约570年。系宗喀巴八大弟子中的第七位杰尊·吉饶僧格所创建。下密院主要建筑包括经堂、佛殿、辩经场、印经房等。主殿设在密院中央,坐北朝南,高4层,有房屋70余间。在主殿西边有一辩经场,中为露天场地,周围是回廊建筑,其南与印经房相通。■ 拉萨八廓街

在这里,信徒每天早晚都会绕大昭寺按顺时针方向转经,也成为这里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在这里,餐饮的主体是藏族风味,饮酒前要敬天、地、神。

这里的餐饮除了主体是藏族风味外,其他饮食种类也很丰富,拥有各种风味的饮食,广东菜、北方菜、湖南菜等都有,最多的是四川菜。

千年八廓街集宗教、文化、商业为一体,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西藏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缩影。阅读链接释迦牟尼的12岁等身像,最初和8岁等身像都供奉在波斯匿王那里,至印度法王达摩波罗时期,秦王苻坚曾送给达摩波罗3件无价之宝,其中一件是无缝的锦衣,并向达摩波罗求取了一尊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弘扬华夏佛法。达摩波罗为了印中两国的友谊,决定将国宝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送往中国。当达摩波罗走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时,发现这尊本来朝南而坐的圣像,居然面向东方了。达摩波罗想:“原来佛祖早就心向华夏了。”于是,达摩波罗建造了一艘又大又结实的船,船身挂满了旗幡彩带,乐工们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将佛像送往东方的秦国。苻坚以最隆重的仪式将释迦牟尼的12岁等神像供奉在用金子镶嵌的宫殿中央。后来,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带到了拉萨,并供奉在小昭寺。

古城的缩影——苏州平江路

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的城址一直未变,格局尚存,是我国古代城垣的一个活标本。而平江路则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隅,全长1.6千米。

平江路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因在宋、元时期苏州又名平江,故命名为平江路。这里的河路都不宽,在河上行驶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通一辆车而已,故有“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说法。平江路也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

始建于宋代的平江古桥

南宋绍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寿明刻绘的《平江图》,是苏州最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图,其中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平江路因苏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夜幕下的苏州平江路■ 苏州平江路上的特色建筑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们称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街区,与只有一巷之隔的观前街相比,独特的清静古朴气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为两个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道路,平直通达,中无杂树,左右穿插精致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业店铺,往来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娴静与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现出一种碧玉般的绿,似乎还平添了一丝娴静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桥很精致,虽然可以通车,但是很隐蔽。有时一路走过,都未必可以发现脚下流淌过的涓涓细流。

拱桥通常坐落在平江路边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这里,船和桥不仅仅是人们看风景的工具,而是组成风景的鲜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桥的存在,才使得这条条的水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拱桥 我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拱桥是由伸臂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也常称为曲桥。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献中,还用“囷”“窌”“窦”“瓮”等字来表示拱。钦差 明、清时期的一种临时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是皇帝差遣之意,因此钦差大臣是指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钦差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地位十分了得,担任该官职的往往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高官,能得这个职位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情办完复命之后,就会取消该官职。

在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桥,绝大多数为梁桥,仅胡相思桥为拱桥。

有些梁桥原本是拱桥,后来由于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经改成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这些桥大部分保留了原有的名称,并保存着宋代的墩台结构和武康石构件,十分难得。

相传,岳飞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战果颇丰。后奉诏回京时,在平江府的马交桥附近遇到了皇帝派来的钦差,要将岳飞捉拿回临安。

当时,在岳飞身边有两员大将,一是张保,号称马前张保;一是王横,号称马后王横。王横从马后走上前去阻止,却被当时朝廷派来的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血溅当场。

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苏州百姓思念忠臣,就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又看到石头上的斑驳血迹,就将石块珍藏了起来。■ 苏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桥■ 平江路上的马交桥

宋孝宗时期,岳飞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将那块石头凿成一尊石像,并在王横殉难的桥上修建了一座小庙,将石像供奉起来。

因为马交桥上的马茭草沾染上了王横的鲜血,朱红一片,所以人们就将桥叫作朱马茭桥。朱马茭桥为花岗石梁桥,桥面以6条石梁并列而成,桥长6米,宽4米,高2米。武康石 一种是建筑用石,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但表面一经风雨侵蚀就氧化成美丽的紫色,在古代紫色象征着祥瑞,因此人们习惯把这一类石头称为“武康紫石”。武康紫石还被广泛地用于其他古建筑,如古寺庙台基、石塔、古镇驳岸,甚至佛像。

唐家桥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桥,桥上有一圆一方两个桥孔,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唐家桥也可以在宋代的《平江图》中找到踪迹,桥长4.4米,宽3.5米,跨2.7米,高1.9米。

桥面为6条石梁并列而成,其中两条为武康石,4条为花岗石。桥台两边立武康石条柱,中间横叠花岗石条。■ 苏州平江的胡相思桥六道 佛学术语,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其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较善良而得名。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得名。佛教认为,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

胡相思桥是平江河古桥中最能诱发人想象力的一座桥,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唯一的拱式单孔石桥。宋代的《平江图》有所绘制,不过当时名为“胡厢使桥”,据记载,厢使是宋代设置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转化为胡相思桥,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桥全长14米,净跨4.1米,中宽3.2米,矢高2.9米。桥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又称“连锁法”,苏州清代的石拱桥大多是采用这种方法。

条石栏板的南、北两侧都镌刻了“重建胡相思桥”6个字,桥孔两旁的明柱上则镌刻了“乾隆九年署元和县正堂加六级张曰谋重建”等字样。

胡相思桥的桥面中心石板上浮雕着轮回纹,意在宣扬佛教“生死六道轮回”的观念,劝诫人们及时行善积德。桥孔拱券的外沿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强了桥的立体感。

胡相思桥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岗石拱桥,金刚石墙体上夹杂的青石和武康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在桥南侧的金刚石墙上有一方“桥神土地”刻石。根据清朝所著的《吴门表隐》记载:

崇正宫桥南堍塑桥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厕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说明以前在民间一直都有祭祀桥神的习俗,胡相思桥上的“桥神土地”已是极为罕见的遗迹了。

苏军桥又称苏锦桥,俗称青石桥,是座单跨石梁桥,东接卫道观,西接南石子街。宋代的《平江图》有绘制,从桥身上叠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3种石料可以得知这座桥具有悠久的历史。

苏军桥桥长7.5米,跨2.5米,宽2.6米,高2米。栏杆为花岗石材质,桥面由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西的南、北两侧有一宽一窄的河埠。北河埠已被后来修筑的河岸石栏拦断而废弃,南河埠仍然可以拾级而下。桥东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临河小楼,与古桥相映成趣。■ 江苏青石桥■ 平江路上的石桥镌刻 镌是雕的意思,指一般文章或诗词郑重地刻在木头或石头上。两个字连在一起便是雕刻的意思。一般古代的文人墨客会在名胜古迹上刻下自己写的诗词,而且政府的公文类表勋在立碑时也用“镌刻”等字样。

苏军桥再往北百余米,一座与平江路和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桥叫作小新桥,与被称为大新桥的众安桥呈犄角之势,形成“双桥”和“三步两桥”的格局。

小新桥又名新桥,在宋代的《平江图》中被称为北张家桥,在清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中改名为新桥。

通利桥距离小新桥不到百米,单跨石梁的通利桥与朱马交桥相衔而成为“双桥”格局,曾于1814年进行过修葺。

通利桥的桥长6.4米,跨2.8米,宽3.5米,高2.4米。桥身主要以花岗石构筑,桥面由6条并列的石梁组成,其中两条为宽约0.4米的武康石,为宋代遗物。桥台立有石排柱,桥栏为简洁的通长条石构筑。通利桥两边的桥台并不相等,西桥台有长长的缓坡引桥,有一种不对称的美感。士绅 又称缙绅、乡绅、绅士,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在朝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退居乡里的官员和退隐的官僚的亲戚,虽然没有政权,但是非常有势力。绅士在朝为官时,称为官绅,捐来的生员、举人,称为商绅。

通利桥所在的地段,既是两条河道的汇流处,也是两座桥的直角相连处,所以就将通利桥的西引桥延长,在桥畔形成一个河湾,供往来的船只停泊、转弯和掉头。

相传在通利桥的桥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题记刻石,镌刻着如下文字:

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千贯,提举宝章判部赵郎中助钱二千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一千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古史、干缘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题。■ 苏州平江路上的潘家桥

据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桥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发起和主持的,费用来自官员、士绅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积庆桥跨平江河,桥名与宋代的《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积庆桥的桥宽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3米。

雪糕桥在宋代的《平江图》中也有绘制。相传有一位书生家住桥西肖家巷,非常孝顺,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飞扬,病重中的母亲呓语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断粮,哪里还有粮食为母亲做糕呢?不得已,书生只好含泪把雪捏成糕状拿给老母看,聊以安慰。

谁知当雪糕送到母亲面前时,竟然真的变成了一块热气腾腾、香味儿诱人的米糕,人们都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的结果,桥上也凭空多出个观音堂来。书生故去后,乡邻凑钱将他安葬在桥的附近,这座小桥也就称为雪糕桥。

雪糕桥的桥长5.8米,跨3.6米,宽3米,高2米。桥面以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其下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由4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在一起。桥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观音堂,俗称桥驮庙。■苏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桥■ 苏州平江路上的潘家桥

思婆桥是一座单跨石梁的东西向古桥,在宋代的《平江图》中已有此桥,名为寺东桥,因为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

据说,因为资寿寺是座庵堂,每天都会有尼姑从这座桥上经过,尼姑俗称“师婆”,属于“三姑六婆”之一,所以此桥早先也就叫师婆桥,后来讹传为思婆桥。

思婆桥的桥长11.2米,跨4.4米,宽3米,高2.9米。桥面以4条宽0.5米的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栏是高约0.4米的不加雕饰的长条花岗石,可供过桥人坐在桥顶上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10级石阶。

石栏外侧横刻着楷体大字“重修思婆桥”,桥台南侧石柱上刻有“嘉庆乙丑四月”等字样,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样,都是在1805年重修时留下的。尼姑 也称比丘尼,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也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等,我国对比丘尼的俗称则为尼姑。尼姑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尼姑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后尊称尼姑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的高深。癸亥 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60个。前一位是壬戌,后一位是甲子。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癸属阴之水,地支之亥属阴之水,是比例和好的意思。常见于风水学。也指我国传统纪年农历中干支纪年的一个循环,即第60年称为“癸亥年”。

思婆桥历史悠久,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桥身还保留着许多比花岗石更早用于造桥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的排柱以及两头雕有灵芝和宝莲的长系石都为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证明思婆桥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桥西北的金刚墙上还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

寿安桥在思婆桥北面三四十米处,是座单跨石梁桥,在宋代的《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为桥位于资寿寺的后方。清初称资福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

寿安桥的桥长4.4米,跨3.8米,宽4米,高2.3米。桥面主要由6条石梁并列而成,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的4条为花岗石梁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

东西桥台排柱各由5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为宋代建构。寿安桥的石梁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势,即下部平直,上部两端稍低,当中微隆,远远望去,造型十分流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