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临床医案存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7 22:15:06

点击下载

作者:樊永平,王煦,张庆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绵之临床医案存真

王绵之临床医案存真试读:

编写说明

王绵之先生在60余年的临床、科研、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处方用药特色。由于先生生前医、教、研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在世时除了撰写《方剂学讲稿》并付梓外,无暇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迄今没有一本介绍王绵之先生临床经验的专著。虽然在期刊杂志上也有一些介绍先生经验的文章,但毕竟不是先生自己所写,内容也只是一鳞半爪,难以完整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对于那些迫切希望学习、研究王绵之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广大学者来说,总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政府为了抢救先生的经验,成立了王绵之工作室,并要求其弟子们努力做好先生学术思想的整理和传承,防止先生宝贵的经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由此,我和其长子王煦等依据跟师学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此书。

我自1993年起读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跟随先生左右侍诊三载,寒暑不辍,深得先生垂爱,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天坛医院工作,利用跟师所学,并通过自身创新,开拓了天坛医院中医脑病新局面。毕业后每次探望先生,先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将其治疗脑病的经验倾囊相授。王煦系王氏医学第20代传人,始终相伴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耳濡目染,深得真传。此外,张庆也在帮助整理先生资料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书第一部分概括介绍先生的医案特点,即简明扼要,辨病与辨证并重,重视脾胃,主张王道,注重气血,

强调舌脉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医案,为了方便起见,将医案分为儿科、妇科、内科和其他四个部分,各部分又按疾病所属的不同系统归类。但有些疾病归类比较牵强,因为医案中仅有中医的症状描述而无疾病诊断,按主要症状放在某系统疾病中未必科学;有些疾病,如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应该属于传染病,但为了方便起见,将之分别归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之中。部分系统医案后附有先生的手书真迹和笔者对先生经验的总结。从医案的理法方药中,充分体现了先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疾病驾轻就熟的能力。

在本书选择的医案中,由于患者来自外地,或者患者身份特殊,或者先生多处坐诊而跟诊学生未能及时收集,导致部分医案没有复诊,无法判断最终疗效,诚是事实。但是书中的每一次诊治、每一张处方,都理法方药俱备,都能示人以法、授人以渔,足以垂范后世。

由于先生每次看诊患者多,故医案比较简单,为了保持本色,尽量原汁原味,不作润色修改,读者领悟主要精神即可。手书真迹即先生的手书处方,早年(1975年)的处方由当年的学生施雪筠教授提供。王煦师兄提供了10张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处方。其他处方均为笔者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跟师出诊时先生写的处方(1993~1996年)。这些处方前后跨度20年,处方的用药、书写风格均有变化,为研究先生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借鉴,读者如能细心体会,定有收获。由于先生的手书真迹保存时间长久,笔者已尽量挑选颜色均匀、字迹清楚的处方,但仍不尽人意,望读者谅解。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本书中的处方图片均做一定程度的遮挡。另外,本书的医案中未明确中药付数者均为先生用药的常规付数(7付)。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由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对王绵之先生学术思想的认识与其实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希望藉此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同道从中获益。衷心感谢华中健编审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樊永平2014年5月

王绵之先生医案特点

王绵之先生医案语言简练,字体清俊有力,初诊患者病史叙述清楚,中西医诊断兼顾,理法方药严谨。

简明扼要,惜墨如金

医案早期称诊籍,是医生诊治疾病的真实记录。医案具有实时、真实的特征。传世的医案很多,风格各异,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简意赅,临床实用;《静香楼医案》《问斋医案》说理透彻,文采飞扬。

先生的医案可谓简明之极,这与就诊的患者太多有关,也是先生的风格使然。有时仅一句话点明病机并针对病机而处方用药,如:高某,女,28岁,1995年1月26日,体弱易感,带下腰酸,治宜健脾化痰。医案提示:女性患者,平素体弱,容易感冒,现有带下、腰酸;病机责之脾肾亏虚,盖脾虚气弱、卫表不固而易感,脾虚带脉不能约束而带下,肾虚腰府不强则腰酸。有时仅几个字概括治法,如:徐某,男,5岁,健脾益肺以杜痰源而固表。从医案中可知,患儿系脾肺两虚,表虚不固,痰湿内盛咳嗽,治以健脾益气以固表,杜痰肃肺而止咳。

先生善言辞,理透彻,无赘言。如:范某,男,2岁,昨晚发热39.1℃,咳嗽。再如:王某,女,11岁,发热已经13日,至40℃,用抗生素静点治疗而热未退,也服过中药(白虎汤等剂治疗),痰多咳嗽,头不疼,咽痛,恶寒发热,脉浮滑而细。

先生的医案有多种描述方法。约半数以上首先描述舌脉,如:脉细,寸小而缓,舌有齿痕,苔薄腻,此心脾两虚;舌胖淡,苔白腻,不厚,脉沉细,寸小,此气虚有痰,血少而滞。也有先描述症状,后有舌脉,如:黑带,月经多色不正,腰酸,舌苔白腻,根厚,脉细弦;感冒后面多痤疮,鼻部尤多,舌有齿痕,苔薄白,脉细。也有仅描述主要症状,如:心中发热,憋气,气短,乏力。也有先描述西医诊断,后有简要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轻度关闭不全,高脂血症,胆石症,舌胖苔中剥,脉弦滑濡;或只有西医诊断或者治法,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健脾助运,解表杀虫等,当然这种情况很少,想必先生对患者病情极为了解,才只写诊断或治法。总之不管病案如何描述,简明是其共同的特点。

先生的医案除了病情的描述简明扼要,处方用药也简明。有些处方初看觉得平淡无奇,用药多在调理脾胃或者补益气血,没有奇特之处,而恰恰就是这些平淡的处方,疗效卓著,具有细雨润物之功,能“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并暗合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意,这才是真正大家的上乘功夫。

辨病与辨证并重

先生为王氏中医第19代传人,虽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基本功,但他决不排斥现代医学,并努力将现代医学的优点为我所用。先生治病既强调病,又强调证,常病证结合,在先生的医案记载中,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胶质瘤、帕金森病等现代疾病名称比比皆是。先生认为,临床要拓展方剂的应用范围,以便更好地提高疗效。他说:“这个提高不单是方剂本身……特别是要通过这个东西(方剂),对于新发现的一些病如何找出最有效的治疗。”先生指出,比如从肝炎到肝硬化到肝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证,因此对病要有全面的认识。只有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才能审证求因,立法处方,落脚到方药的治疗上。如有案云:贝某,女,6岁,小儿多动症,交通心肾兼平肝。此案虽然没有描述症状,但只要交代了系小儿多动症,其症状无非是挤眉弄眼、嗅鼻清咽等,病因多端,感冒、劳累、精神紧张等均可引起,病机责之肝风,责之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又如:宋某,女,13岁,先天不足,幼儿时又发心肌炎,脉细舌嫩,苔白不匀。案中先天不足提示孩子出生时不足月、不足重,又有心肌炎病史,故体弱易感。还如:牛某,女,4岁,先天大脑发育迟缓,手脚乏力,语迟,行迟。案中先天大脑发育迟缓即脑瘫,表现为中医的五迟。又如:刘某,男,41岁,突然左肢不遂,经同仁医院CT证实脑多发性梗死。此案表明患者左肢不遂与脑多发性梗死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先生的医案中,重视疾病的西医诊断,尽量避免传统中医光重视辨证不重视辨病的片面性,防止漏诊误诊,提高临床疗效。

因此,在处方用药中先生也会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将其用之临床实践。如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抗肿瘤,加桃仁、红花、赤白芍等活血化瘀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先生认为炙甘草汤在临床上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好,如瓣膜狭窄、瓣膜闭锁不全、窦房结综合征者,临床多见苔薄,甚至无苔,舌质嫩,可以是但嫩不鲜或有瘀斑等阴虚之象。从炙甘草汤的具体临床应用,充分反映出先生临床中西结合、病证结合的理念。

重视脾胃,主张王道(喜用生姜)

先生临床重视脏腑辨证,尤其重视脾胃功能,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脏腑器官、四肢九窍无不需要气血营养,而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气血的生化。在金元四大家中,先生最推崇李东垣,认为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李东垣是从脾胃理论,侧重调理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人的整个生命。他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人体的营养都是从脾胃而来,先天所有的东西非常有限;而人之所伤,以脾胃为主。

当讲到用药时,先生指出,古人用药如用兵,讲究王者之师,讲究王道,不强调霸道。这是中医的一个特色,也是优势,它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当然它是根据中医整体理论的特点而来。先生还指出,从辨证到变成一个方子,不但要考虑病情,还要考虑病因;不但要考虑病,更要考虑人,所以在这里着重强调,我们治病不要忘记人,用药不要仅取效一时,要做到王道,对峻烈药要炮制制约。用药太过、不及都不好,不能偏颇,不到危急的时候,用补药宁使不足,不使有余,这也是先生的王道思想。

先生重视脾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脏腑辨证常从脾胃入手,盖脾胃是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从脾胃入手调理脏腑功能者尤多;②上中下三焦俱病取其中,临床疾病错综复杂,多脏兼病,很难理清头绪,从脾胃入手调理常会迎刃而解;③久病重病多从脾胃入手,盖久病重病脾胃多虚,气血不足,脏腑失养;④处方用药切忌过于苦寒,过于苦寒必伤中阳,损伤脾胃;⑤处方中喜用生姜。先生用生姜代替炙甘草作为使药,有三个理由:其一,加生姜有助于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其二,加生姜有暖胃和胃之功,防止服药时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不良反应;其三,生姜调和诸药,防止药物刺激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有助于药物吸收,确保治疗收到预期的效果,更有利于长期服药的患者。这也是先生王道思想的又一具体体现。因此,在先生的处方中,健脾益气养血的药物用得最多,如生黄芪、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当归、炒白芍等。

先生强调脾胃,强调从脾胃入手,利用自身的能力调整人自身的生生之气,把人的生机、正气,也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慢慢地恢复过来。这就是先生主张的王道思想。

注重气血

气血乃人身之宝,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离开气血的滋养,气血不足,机体营养不足,则四肢九窍百骸失养而枯萎无力;气滞血瘀,血脉不利,不通则痛,则机体疼痛;大惊卒恐,暴饮暴食,气血逆乱,则会晕厥仆倒,不省人事。所以,人的养生无非气血二字,要在气血二字上下工夫,治病也是如此。故先生的处方中生黄芪、当归两味配伍常见,取当归补血汤气血并补之意,心脑供血不足者用之,脑梗死后半身不遂者用之,肢厥不温者用之,脾虚血少者用之,等等。气血宜常动,方有活力,处方用药不能死补、腻补,死补、腻补必碍气血的运行及脾胃的运化,药甫入口,则脘腹胀满,纳呆少食,导致气血无以生化而反生痰湿。所以,先生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常配伍理气、行气之品,如枳壳、陈皮、木香等,防止补而滋腻之害。

气血不足需要补充,而内科杂病中所见更多的是气血的运行障碍。先生在《王绵之方剂学讲稿》中说:“中医目前治疗内科病,气、血、痰是主要的,抓住了这些环节,对当前的一些内科杂病大有好处。这里讲的气不是补气,血也不是补血,痰当然更谈不上补了,这是从祛邪的角度讲的,而这些方面的配伍离不开气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所有的方子,基本上99%有辛散或芳香的气分药。病了以后总是影响气血,而首先是影响气,气受了影响以后血运行也就不正常。而作为痰和瘀血来说,当为有形之结的时候,更需要理气。所以,气、血、痰当中,气最重要,而气的配伍必须是升降并用,随着主题的不同以升为主,或者是以降为主。”因此,人体气血要常活,这是健康的需要,也是用药的要求。强调舌脉

先生的医案,一半以上首先描述舌脉,有些甚至仅通过舌脉,提出治法,足见先生对舌脉的重视程度。舌象属于望诊的内容,舌象包括舌体形态、大小、颜色、润燥、质地,舌苔的颜色、厚薄、部位、润燥。脉分左右,有时详细到左右三部脉象。根据舌象、脉象结合症状就能探究病机,指明治法用药。先生认为,舌脉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疾病情况,故问诊相对简略,仅针对性的采集主要症状。如有案云:舌胖嫩,苔薄见底,脉细弦沉而劲而缓,此脾胃虚寒,心肝失养之故。案中舌胖嫩属气血虚,具体而言,舌胖形容舌体大,与舌嫩同主虚,与气虚血少有关;苔薄见底,指没有明显舌苔,一望见底,底即舌质;脉细为血虚,因血不充脉,脉道不充盈故细;脉沉为有寒;脉劲乃肝气不舒;脉缓为气虚,行血无力。所以,此病案通过舌象、脉象告诉我们,患者脾胃虚寒,气血亏虚,心肝失养。又如:舌胖,有齿痕,色淡苔白滑,脉弦而濡,此心脾虚而肝失养。仅通过案中描述的舌脉分析,基本可以推出心脾虚而肝失养的病机。还如:脉弦不匀而细缓,舌胖暗,苔薄白腻,头晕胀,心悸,耳不聪,此气血虚而瘀痰互结,病在心脾。案中脉细乃气血不充血脉;脉不匀而缓系脉代,即脉来无力,时有间歇,也是气血不足之象;脉弦为气滞血瘀;舌胖、苔薄白腻为痰湿之征;舌暗系血瘀之象;气血不荣头目而头晕、耳不聪,不养心神而心悸;痰瘀阻于脑络而胀。故先生指出,此病机为气血虚而痰瘀互结,病在心脾,其病机的得出可谓顺理成章。

先生对辨舌有独特的经验。如见舌中剥苔,中医系胃气胃阴损伤,若成人做胃镜提示有胃黏膜肠化,异形增生,属癌前期病变,则治疗用药宜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化瘀软坚之品;如见舌中纵向裂纹,系心气大亏,不管患者是否出现症状,处方用药需兼顾补益心气;如见舌面两侧由津液凝聚而成的两道白色的似苔非苔的隆起,常与血糖增高有关;如见舌体不正、萎缩,可能有脑部梗死、积水或肿瘤。脉象是中医的不传之密,“指下难明,心中了了”。先生告诫我们,中医脉学有深刻的内涵,只有勤学苦练,方能掌握,临证在患者身上学,在家按在沙发把上体会,即“进与病谋,退与心谋”,道出了学而时习之、学而思之方是掌握脉学的唯一途径。

书法俊秀,自成一家

先生留下了许多处方真迹,从处方而言,自然项目填写完整,布局合理,病案书写讲究章法,诚如一幅书法作品,值得后人欣赏珍藏。先生的处方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多用行草,结构严谨,字体清秀,笔力遒劲,虽有欧体的内秀,羲之的洒脱,米芾的怪异,但自成一家。

从先生不同时期的处方中,可以看出先生书法的变化,1975年正值“文革”后期,先生被下放改造,在京郊煤矿医院带教实习,此时,先生处方药味少,书写略显拘谨,大概此时此刻,先生身为“反动学术权威”,心情压抑,谨言慎行。90年代以后,“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已经摘掉,中医药事业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先生的书法自然飘逸、气韵流畅,体现出先生在诊脉处方过程中心静如镜,胸无挂碍,一气呵成,其磅礴气势了然笔下。

书法虽非医生必学之艺术,但系一位中医大家必备之本领。作为中医大家,必兼通文史、艺术、心理、哲学,对人生社会的了解也要多于其他的职业,对身心的体悟更要高于常人,所以,学中医易,而成大家难矣。先生作为一代宗师,知识渊博,从其书法方面的造诣可见一斑。

处方写成书法作品要求有点高,但认真书写处方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处方书写的要求,先生说:“我们在开方的时候,一定要把炮制方法、药名、药量写清楚,有特殊的要求也要写清楚,包括煎服法。现在有些人剂量写得不清,因为单位都用克,所以前面就只写数字,后面简单的一个‘克’字也不写,这是不应该的。在处方上一定要书写清楚,预防抓药当中出错。写处方,字的好看与否是第二位,首先要清楚。”因此,书写处方要认真、严谨、清楚,而字写好了就是锦上添花,像先生的处方就是中医处方的典范,单从书法而言,也是值得珍藏的艺术作品。近年随着电脑处方的推广,这样的处方就像改革开放前的粮票,将永远退出生活,变为收藏家的珍藏。

王绵之先生临证医案

儿科医案

呼吸系统疾病

裴某,女,15岁,1994年12月9日。

热退,仍咳,心电图(ECG)示I度传导阻滞,中日友好医院怀疑心肌炎,已住院治疗,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滑。

二诊(1995年2月10日),咳嗽平,不发热。

三诊(2月28日),偶有胸闷。

四诊(4月11日),胸闷消失,心电图示仍有传导阻滞。

注:小儿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常于感冒发热后或过程中出现胸闷、心悸,检查心电图、心肌酶异常。西医认为与柯萨奇病毒感染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以扶正祛邪并举。该患儿先予化痰理气,活血化瘀,药用清半夏、炙紫菀、炙冬花、旋覆花、桔梗、大贝母、陈皮化痰止咳,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连翘清热解毒,制香附疏肝理气;二诊结合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三诊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养血宁心,理气化痰。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疾病过程中病机和治法用药的变化。治疗心肌炎早期使用少量的清热解毒药是先生辨病用药的体现。

赵某,男,5岁,1994年12月13日。

发热39℃,咳嗽,咽痛,鼻流涕,舌苔黄腻,脉浮滑。

注:感冒发热是儿科常见病。临床上流行一见发热即用大剂寒凉甚至苦寒之品,先生对此特别指出,小儿乃纯阳之体,稚阳之体,是嫩阳,不能伤。对小儿来说,阳气是其生长发育的动力,又脾常不足,脾喜温而恶寒,故苦寒不仅直折阳气,损伤脾气脾阳,严重者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该患儿属风热外感,故先生用银翘散出入。方中荆芥穗、淡豆豉辛温,而薄荷、炒牛蒡子、焦山栀、连翘、黄芩偏凉,因为是风热外感,故凉药多于热药;大贝母、化橘红清热化痰散结;射干和牛蒡子解毒利咽;制香附疏肝理气;焦三仙消食导滞。全方清而不过凉,凉中有透,不留凉遏之弊,透热与内清并举,结合化痰、理气、消食之品,考虑周到。先生解表剂中常用香附,取自香苏散之意,发表宜生用,本方用制香附乃行气和血有助于解表。

范某,男,2岁,1995年1月13日。

昨晚发热,咳嗽。

注:本案以发热咳嗽为主诉,表明邪在肺卫,因正邪相争而发热,因痰热蕴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方中荆芥穗、生姜辛温发表,薄荷辛凉透表,焦山栀清里热,桔梗、炒枳壳、杏仁宣降肺气,化橘红、紫菀、大贝母化痰止咳,制香附行气和血,焦三仙消食导滞。处方温清并用,理气化痰,消食导滞,配伍无大寒大热之品,符合小儿的生理特点。

王某,女,11岁,1995年1月20日。

发热已经13日,至40℃,用抗生素静点治疗而热未退,也服过中药(白虎汤等剂)治疗,痰多咳嗽,头不疼,咽痛,恶寒发热,脉浮滑而细。

注:发热已经13天,高热至40℃,虽然期间叠进中西药物而仍有发热恶寒,说明表证未解。风寒不解,部分入里化热,炼液成痰,影响肺之肃降,故咽痛、咳嗽、痰多。方用荆芥穗、淡豆豉辛温散寒,祛风解表;薄荷、连翘、炒牛蒡子、射干解毒利咽,止咽痛;淡豆豉配焦山栀为栀子豉汤,宣泄胸中烦热;大贝母、化橘红、茯苓清热化痰止咳;旋覆花下气止咳。处方配伍严谨,散表寒,清里热,以清为主,表里兼治。

祝某,女,6岁,1995年2月7日。

经常感冒咳嗽,近又发作,经治咳减未止,且查心电图不正常,脉细缓。

注:针对四时感冒,先生推崇香苏散。他认为,香苏散适用于身体比较弱的小孩,因为本方有理气健胃之功。为何出现四时反复感冒?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虚是指机体的卫外功能低下,脾肺气虚,而其根本在中焦脾胃,所以,用香苏散加味与病机相合。该患儿易感兼有咳嗽,故在香苏散基础上加止咳化痰之品。方中香附、苏叶、化橘红为香苏散原方,理气解表化痰;桔梗宣肺,枳实下气导滞,两药相配为枳桔散,宣降肺气,宣降胸中气机;二陈汤理气化痰;旋覆花、前胡下气止咳,紫菀止咳化痰。方中为何用桃仁不用杏仁?杏仁入肺,降肺气有助止咳,用之当然恰当,但在方中只是作用的叠加;而配桃仁,更具深意。《本草求真》认为,桃仁辛苦甘温,入肝经、心包经,活血润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润肠通便有助降肺气,活血有改善心主血脉功能(因为患儿心电图不正常),用此组方用意更为深远。

李某,男,1岁,1994年9月6日。

发热,咳喘,指纹青,苔薄白,脉浮数。

注:小儿望指纹属于望诊的范畴,适用于3岁以下儿童。望指纹是根据小儿食指上的形色来辨别病情,有风关、气关、命关三关之分,颜色分青、黑、赤、紫、黄。《幼幼集成》认为,诊察指纹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该患儿指纹青属风,系风邪外感;正邪相争故发热;内蕴痰热,肺失宣肃而咳嗽。方中炙麻黄既散风寒又宣肃肺气,桔梗助麻黄宣肺,杏仁、苏子、旋覆花、炙桑皮助麻黄肃肺,陈皮理气化痰,大贝母清热化痰,生姜、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药少而轻,有“治上焦如羽”之意。

治疗1岁患儿看似案中处方药量偏大,其实不然,了解先生的煎服方法后就明白了。先生治疗小儿疾病时有特殊的煎服方法。一般将药物先用温开水密封浸泡半小时,煎煮开锅后10分钟关火取汁,只煎一次,吃药不分次数,少量多次喂食。小儿每因哭闹,药物泼洒比较常见,无法保证处方中的药物用量全部进入体内,且处方药味较少,所以,处方中单药药量看似等同成人,实际进入体内的药量与成人比较要少得多。

张某,女,5个月,1995年2月16日。

感冒咳嗽,鼻塞,流涕,发热不甚,舌苔中部白厚,指纹青紫逼二关。

注:幼儿咳嗽,治以疏表、化痰、肃肺以止咳,药性平和,切忌过于辛温或大剂苦寒。

王某,男,3岁,1995年2月9日。

时为鼻衄,易受外邪,而为咳喘,咽痛。此肺气虚之故。

注:民间常云“小儿鼻衄是上火”,结合患儿咽痛,辨证上火似有理由,但先生却认为此乃肺气虚之故,理由是易受外邪,诚经验之谈。治以健脾益肺,即补土生金。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桔梗宣肺,二陈汤理气化痰,当归、赤白芍养血凉血,百合润肺,焦神曲消食,生姜和胃。

陈某,女,12岁,1995年1月26日。

药后大便不畅,复感冒发热,咽痛,用西药仍未尽解,月经昨至。

二诊(2月9日),消化不良,大便一般3日一行,最长至5~6日方行,每次用开塞露后解,经行尚正。

注:素有便秘,又感冒,复值经行。先生未用小柴胡汤,而是用其擅长的表里双解法。方用荆芥穗、淡豆豉、羌活散寒解表邪;用薄荷、连翘、焦山栀、黄芩清里热;大贝母、桔梗、化橘红宣肺理气,清热化痰。消化不良容易导致儿童挑食、偏食,若食物纤维素不足,极易便秘;长时间便秘则反过来造成纳谷不振而腹胀。所以,二诊时当表邪已除,便补消结合,补益气血,滋肾润肠,结合酒大黄、郁李仁、肉苁蓉通便,冀图标本兼治而收功。

郭某,男,4岁,1995年5月12日。

感冒咳嗽服凉药,痰闭于内,肺气不宣,久久不愈。仍宜宣肺止咳。

注:感冒咳嗽是儿童常见病,但容易误治,如用凉药,甚至大剂苦寒,造成阳气被遏,肺气不宣,痰闭于内,迁延不愈。医案首先指出病因,故治疗不但针对病之害,还要纠正医之误。方用辛温之麻黄为主药,且用量较大(先生一般只用3g,用5g极为少见,何况是4岁儿童),以救其寒闭寒遏之误,旨在发越阳气,鼓邪外出,宣肺止咳;麻黄经蜜炙辛温而不燥,不伤肺气肺津,配桔梗加强宣肺力量;用苏子、杏仁、旋覆花、炒枳壳宽胸降肺气;制香附疏肝理气,肝气调则肺气易降;大贝母化痰散结;生姜调和诸药。全方药证相合。

李某,男,5岁,1995年5月30日。

时为咳嗽,甚则喘,用镇咳剂则缓解,稍受凉则又发。

注:儿童慢性咳喘责之肺脾,甚者在肾,盖慢性咳喘存在脾之运化、肺之宣降、肾之蒸腾气化失职,津液代谢异常,痰液内生并停于体内,若遇外邪、饮食不慎或情志不遂,触动伏痰,导致咳喘发作。然病有标本缓急之分,急者治标,以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平喘为主;缓解期则健脾益气补肺,严重者补肾。该患儿在急性期,方中炙麻黄、杏仁、桔梗、旋覆花、苏子宣降肺气,清半夏、化橘红、茯苓(二陈汤)理气化痰,炙冬花下气止咳,制香附疏肝理气,生姜调和诸药。诸药治标为先,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的作用。

张某,男,11岁,1995年6月15日。

素体脾肺两虚,易感,善咳,今又受凉,发热不甚,不喘。

注:该患儿易感,善咳,先生责之脾肺两虚,治疗用药偏重脾胃,盖补土即可生金,健脾气可以益肺气。因为又有受凉外感表现,所以兼顾解表。时值夏天,用广藿香、苏叶芳香醒脾、理气和胃兼解表,桔梗宣肺,清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炒白术配茯苓健脾益气,制香附疏肝理气,焦山栀清内热,焦神曲消食,生姜和胃。诸药配伍,重在脾胃,很好地体现了先生治疗儿童感冒的组方思想。

李某,女,5岁,1995年6月9日。

3个月来,连续发热数次,无汗,伴腹痛(脐痛),大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浮不数。

注:患儿体弱易感,反复发热,伴腹痛。临床见小儿腹痛,首先排除虫证。该患儿腹痛与发热并见,亦要先排除胃肠疾病,是否有腹泻、痢疾等,然患儿大便正常。故患儿腹痛当脐,应该由虫积所致,由于患儿有发热,故先要解表退热。方中广藿香芳香化湿,淡豆豉辛温解表,薄荷、连翘辛凉解表,桔梗宣肺理气,化橘红、大贝母理气清热化痰,焦山栀配淡豆豉清热除烦,制香附疏肝理气,生姜调和诸药。

邱某,女,7岁,1995年7月21日。

舌胖苔厚腻,脉滑数,大便干,不能每日行,时为发热,咳喘,咽痛。

注:大便干是儿童的常见症状,多责之饮食结构不合理,偏重高脂、高蛋白食物,缺乏蔬菜、水果搭配,因而造成大便异常。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容易造成浊不泄而热内生,内热生则招引外邪,故反复感冒发热、咳喘、咽痛。治疗当健脾助运通便,药如炒白术、炒枳实,取枳术丸健脾导滞之意,焦三仙消食导滞;清半夏、化橘红、茯苓(二陈汤)理气化痰;木香理气,醒脾胃之气;黄芩清热,防痰食化热,同保和丸中连翘之意;生姜调和诸药兼和胃。组方简明有效。

李某,女,1岁3个月,1995年8月18日。

感冒发热已1周,诊为肺炎,经西药治疗热咳未清。

注:小儿肺炎,西医已经治疗1周,发热未退,而且咳嗽,中医治疗仍以疏表、化痰、利肺。从季节上看,本病处于夏末秋初,暑湿未尽,藿香是芳香化湿的好药,且能醒脾和胃;薄荷、连翘辛凉透表;桔梗、杏仁、炒枳壳、旋覆花宣降肺气;清半夏、化橘红合二陈汤理气化痰之意;制香附疏肝理气;焦神曲消食导滞;生甘草清热;生姜和胃。诸药结合有疏表、化痰、宣降肺气的作用。

殷某,女,5岁半,1995年9月15日。

感冒咳嗽,服多种中西药不效,舌苔白腻,脉滑而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