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想去京都:带你感受千年古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8 08:19:24

点击下载

作者:赵斌玮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还是想去京都:带你感受千年古都

我还是想去京都:带你感受千年古都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我还是想去京都/赵斌玮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感受世界名城细部丛书)

ISBN 978-7-313-21840-7

Ⅰ.①我… Ⅱ.①赵… Ⅲ.①京都-概况 Ⅳ.①K931.3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82757号

我还是想去京都

主  编:赵斌玮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  话:021-64071208

印  制:苏州市越洋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8.75

字  数:132千字

版  次:2020年1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13-21840-7

定  价:68.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512-68180638内容提要我们习惯将京都称为古都京都。漫步京都的街头,随处可见的神社、寺庙和木质的老房子或许会让你有穿越到古代的感觉。当然,京都的迷人之处,不全在于其古朴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京都是四季常新的,每个季节的京都都有其特别的气质;京都是精致的,在这座古城里栖息着最精进的职人,诞生了最有灵气与温度的器物;京都是文人的,川端康成笔下的凄凉,谷崎润一郎眼中的美人,都是这座或荣或枯皆野草的古城;京都是茶人的,一碗宇治抹茶的香气里,藏着京都惊心动魄的过去,也安放着京都人岁月静好的当下。序 读出另一个京都李长声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不一样,日本则东西有异。我们通常说日本,实际上说的是东京。东京是一个大杂烩,日本一亿多人口中有十分之一还多点聚集在这里,人口密度为京都府的十倍多。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东京人自有东京人的气质,也有别于以前的江户,这正如北京。作为外国人,一般没必要了解各地日本人的差异,九州男儿什么的,但唯一的例外是京都,或者再加上大阪,那是从历史到文化与东京都有些两样的。

京都不易懂。有个叫井上章一的京都人写过《讨厌京都》,似乎他很爱说京都的坏话,但心里着实爱京都,只是要告诉日本人一个真实的京都罢了。听说读此书的反倒多是京都人。井上很爱讲这个例子:邻人说,你家孩子钢琴弹得真好啊,这时若回答谢谢,甚至有一点得意,那可就错了,因为那可能是反话,其实是你家的钢琴声吵到了左邻右舍,诚惶诚恐地道歉才是。

游客看见的往往是表面,虽然足以尽游兴,但了解一些底里,乃至阴暗面,会别有乐趣。例如经典景点之一的“花见小路”,石板铺地,两边栉比着二层木屋,潘金莲挑帘会打着西门庆,游客却是想遇见舞伎。京都的招贴画上画的就是寺庙和舞伎,梅棹忠夫在《京都导游》一书中痛斥这两者什么也不生产,“京都的艺伎、舞伎本来是京都有钱人挥金如土而精心培育出来的极为特殊的玩物”,“是愚劣的存在”。

梅棹忠夫是有名的民族学家,以自己是四代的“京都纯种”为荣。对于京都人来说,唯京都话字正腔圆,其他地方的人一张嘴都是乡下话,这种意识和心态被叫作“京都中华思想”。梅棹说:“京都人心中潜藏着难以去掉的中华思想。所谓中华思想,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准看世界的想法。也许‘化外之民’的人们对这种想法有时要惊愕,有时甚至觉得很滑稽,但京都确实有这种思想传统。”他去外地,感受到人们对京都抱有很厉害的反感,不由得脊背发凉。这令人联想上海人,却不是北京人,莫非因近代以后中国能仗恃的不是“中华”而是“西洋”。

京都多老铺,令我们大为佩服。东京人来自四面八方,多是老二、老三们出外谋生,而长子留在家乡继承田产或家业。京都手工业繁多,尤其重家业,由长子或者长女的赘婿继承。招牌写上几百年前什么年间创业或皇家御用,是祖传的骄傲。媒体采访总要问店家是“何代目”(第几代),当然哪家也赶不上万世一系的皇家。点心铺、茶具店之类的家业,现代年轻人不愿意继承,所谓工匠精神后继无人。井上章一说,京都人家的儿子一旦读京都大学,家里就不好让他继承基本落后于时代的家业,毁了大好前途,家长们希望儿子上同志社大学,这所大学给传统的京都培养接班人。

从京都站前乘上巴士去某处景点,拥挤中张望窗外,路上很少见树木,“简素”的房屋也没有什么特色,但跨进寺社便别有天地。四十多年前评论家加藤周一说过:“大有变化的是京都有名的庭园不再是安静的场所了。”不消说,现在更加不安静。加藤说这话的时候游客应该大多数是日本人。京都向来是修学旅行的首选,但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日本人已不愿去京都,因为各处的景点都爆满外国游客。一方面想赚外国人的钱,另一方面又觉得外国人破坏他们的环境和文化,很有点两难。

京都是现代的工商业城市,感觉慢节奏,也许是游客本身的悠闲。真想懂京都,需要读点书。看京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的是美;读则可能读出趣,雅趣和乐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前言 我还是想去京都

我们习惯将京都称为古都京都。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明治天皇奠都东京,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京都扮演着日本中心的角色,而正是其非常地位,也让这座城市在享有荣耀的同时,几度遭受战乱、大火等灾难。

漫步京都的街头,随处可见的神社、寺庙和木质的老房子或许会让你有穿越到古代的感觉。很多人都说,在京都可看到古代长安。长安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但京都其实并“不老”,这是有数据佐证的。我们口中的古都京都,于公元1889年起施行市制。据当时统计,京都内残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平安时代终结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而更多的建筑则因为各种原因,经历着各自的命运轮回。例如,在公元1708年(宝永五年)3月的大火中,京都有497个町、14 000间房屋被烧毁,80年后的公元1788年(天明八年)正月的大火则烧毁了1 424个町,37 000家的房屋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浴火重生”大概是对京都这座城市演变过程最好的概括。

尽管京都现存的建筑并不老,但它却保留了很多“老”的东西。日本历史学家高桥昌明曾将京都的独特气质概括为新与老的结合。尽管在京都的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乱和火灾,但千年来日本人对神佛的信仰,使得佛像总是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被优先保护起来。京都的很多建筑虽然都是重建的,但其里面保存的佛像却真正是古老的,“新建筑+古佛”的组合,这便是我们作为后人所感受到的京都“古老”的一面。

当然,京都的迷人之处,不全在于其古朴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京都是四季常新的,每个季节的京都都有其特别的气质;京都是精致的,在这座古城里栖息着技艺最精湛的匠人,诞生了最有灵气与温度的器物;京都是文人的,川端康成笔下的凄凉,谷崎润一郎眼中的美人,都是这座或荣或枯皆野草的古城;京都是茶人的,一碗宇治抹茶飘香之处,便是这座城市的秘密花园。时间赐予这座城市无数的城、神社、寺院和宫殿,而京都则在用尽全力保护这些宝藏。京都,或许是与自然神明共生的日常,或许是千人千面的印象古都,或许是千年历史的斑驳印记,又或许只是似水年华的无声流淌。

千山万水走过,我还是想去京都。京都印象——与自然神明共生的日常京都四季库索

季节感这件事,是到了京都才懂得;春夏秋冬都有该做的事,也是到了京都才学会的。春日赏樱,夏日纳凉,秋日赏月,冬日迎新,种种在别处看来具有仪式感的做法,到了京都却是日常,是古都人的每一天。与自然神明共生的日常,令我那过去在城市生活中丧失已久的五感,缓缓地苏醒过来了。春樱

京都人以樱花昭告春天的开始,花季要到四月才来,但在寒冷的二月中,各地已经有了开花预告,此后每隔一阵更新一次:三分开、五分开、七分开、满开……具体到某一天。京都专门的樱花网站上,便会开始汇报花苞状态以及未来走势,各处赏樱名所也顺势公布这一年要推出的赏樱活动,大抵是夜间亮灯、花见料理和特别公开之类。

也是从二月开始,鸭川东岸堤坝上的樱花树还鼓着花苞的时候,京都的花店里已经能买到大枝的樱花了。此时登场的是名为“启翁樱”的种类,有些花道教室里在正月就能看见它的身影,不是京都本地的樱花,多栽培在东北地方的山形县,是温室培育的花朵。二月的京都花道教室里常常有菜花,我的花道老师颇为钟爱用樱花与菜花作为组合花材,要我想象樱花开在菜花地旁的画面,那是在京都见不到的田园风情,却能在小小的花道教室里得以重现。把挂满花苞的樱花枝带回家插上,不过三五天就迎来满开,春天的造访就从自家开始,由内向外,也像这个城市的性格。

这个城市的人有多热爱樱花呢?据说京都的赏樱名所超过250个,多在寺院神社之中。江户时代黑川道佑所著《日次纪事》中,记载着当时的众多赏樱胜地:北边的下贺茂、松之崎和鹰之峰,南边的泉涌寺和稻荷社,东边的白川、吉田和黑谷,然后是西边的嵯峨清凉寺和小仓二尊院。书中将这些地方称为“樱花有处”,比今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满开之际,古都处处如同花吹雪一般,飞舞的粉色花瓣淹没了整个世界。▲ 醍醐寺

京都是不易变的城市,从前的赏樱名所,今日亦然。人们有句话叫“北野的梅,平野的樱”,说的是平野神社的樱花京都第一,如今每年四月十日仍会举办樱花祭。平安神宫的枝垂樱和哲学小道上的临水之樱也是名物,被川端康成念念不忘地写进了小说《古都》之中。偏郊外的一些地方,首推自平安时代就是名所的醍醐寺,后来丰臣秀吉在这里召开过赏花酒宴,如今四月的第二个周日,寺内也会举行“丰太阁花见行列”。除了樱花如同潮水一般涌来的岚山,圆山公园的枝垂樱也备受推崇,从前我对公园中的樱花兴趣索然,觉得它不过是为了观赏而存在的,并无内涵,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一带从前也遍布着寺院,圆山公园的樱花树幼时长在寺院内,直到明治时期此地改建为公园,才改变了立场,又听说如今这株被无数文豪咏诵过的枝垂樱其实是二代目,第一代已经在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枯死了,便因此对它有些肃然起敬,古都人对于事物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或手艺,也包括一草一木。▲ 枝垂樱

无论怀揣多少期待,樱花的满开期却只有一周,是日本人奉为人生真谛的“一期一会”。从前日本武士的一期一会是喝一杯茶,奔赴战场,不知生死;而如今现代人的一期一会则是赏一场花,尚有来年,下一年兴许仍在同一处,去年一起赏花的人却不知去向。正是这样一期一会的心情使然,每年到了四月的第一个周末,京都的赏花名所处处是游客激战区。有一年春天父母来京都,我认真计划了一番,三人将醍醐寺、清水寺、平安神宫、哲学小道、圆山公园转了个遍,人比花更多,实在无暇惊艳,很快就疲惫了。只是那个时节在京都吃怀石料理,也处处点缀着樱花,去了一家懂得的店,不仅是择花朵或花瓣,而且还带着短短一截花枝,尚有两片翠绿的嫩叶,就令自然风物在料理中真实地活了过来。

生活在京都之后,就不再去旅游书上提到的景点,只固定去几个喜爱的地方。每年都要去看一眼的是谷崎润一郎的墓地,墓前一株瘦长纤细的枝垂樱是从他生前热爱的平安神宫移种而来,每到花季,一片清冷幽寂之中便浮起一丝粉色,不禁感叹赏花这件事,本质也许是不分生死的。赏过谷崎润一郎墓前的樱花,顺道还能去一趟法然院,低矮茅草门前的石头参道上,掉落满地红色的椿花,法然院内此时有五颜六色的山茶花正开得热闹,我却永远中意门前的点点赤红,听说古代的日本武士忌讳这种花,因它们常以整个花苞的形态从枝头猝然落下,像是断头一般——如此说来,掉落在法然院门口的,恰像是壮烈的死。

多年前刚到日本之时,恰好遇上京都水道局为了复活水道事业“琵琶湖输水道”推出的乘船体验,无奈1:21的抽选率,最终没能如愿。此后关注了水道局两年,后来他们终于决定再开这艘船,来一场乘船赏樱的试运行,我也如愿抢到了首发日的首班,搭乘仅有12人的小船在不足10米的水道中逆流而上,时而进入隧道,时而在两岸樱花树下,终点滋贺县三井寺又有开阔风景和特别展出的密佛,使这次乘船成为难忘的赏花之旅。▲ 龙安寺枯山水

如今喜爱的另一个樱花景象在六角堂的星巴克店内。因为要去花道教室,每周要路过一两次,那家星巴克有巨大的落地窗,正对六角堂,每当寺院的几株樱树开花之时,就正式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时光。运气好的时候落地窗前恰好有空位,我定会在那里坐一坐,看樱枝与柳枝一同在风中飘摇,也和坐在周围的人们一样,聊天和读书都有些心不在焉,抬起头来就长久地走着神。

我也曾疑惑过:难道真的是别的地方都失去了季节感而它偏偏留在京都吗?似乎又不是的。到了春天樱花就会开,在日本的每一个城市,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如此。别的地方都失去了却依然还留在京都的,不是季节,而是人们因四季变换而生的仪式感,那份将赏樱视为春天头等大事的心情,现在我也稍微懂得了些。夏凉

京都的夏天来得也比别处更早。五月的第一天,鸭川东岸的先斗町纳凉床登场的时候,似乎就已经进入夏天了,作为古都夏季风物诗的代表,它将会一直持续到九月的最后一天。

纳凉床原本是出于实用目的而产生的,作为逃避京都酷热的手段之一,江户时代的人们在鸭川河中搭起台子,享用美酒和料理的风流之趣。据说在那个时候,对鸭川纳凉床的使用时间有严格限制,要在七月里祗园祭的第一项神事结束后才正式登场。从我还是京都的旅人之时,夏日造访的去处就必然要有鸭川纳凉床,最初是出于对《四叠半神话大系》的憧憬,坐在那台子上喝酒吃饭,也真的能看见河岸上传说中的“鸭川等间隔法则”。日子久了,渐渐在这条小巷中也出现了许多可以享用美食的店铺,一家是吃牛肉寿喜烧的,另一家在电视剧《半泽直树》中登场过的一家有“京都第一”之誉的猪肠火锅,它隔壁的隔壁是司马辽太郎曾经最钟爱的京都居酒屋。最近新造访的一家,虽然没有纳凉床,却有着坐拥鸭川风景的窗户,二楼正对着窗户的位置只能坐两个人,炖牛肉和盐烤秋刀鱼都十分美味,重要的是,还能喝到罕见的“幻之清酒”十四代。▲ 六角堂的天鹅

鸭川纳凉床登场后不久,街上就能看见下鸭神社的葵祭的游行队伍了,穿着时代衣装的人们从御所出发,经过下鸭神社,又沿着鸭川上游的贺茂川一路走向上贺茂神社。此时整个京都都绿了起来,如同葵祭的神职人员头上戴着的三叶葵一样,是明媚而无边的绿,我也便私自给那样的颜色取了个名字,叫它“京都绿”。▲ 葵祭

西方寺和祗王寺的苔庭,贵船神社的参道,源光庵的窗户,都是京都绿的代表。洛北的三千院和寂光院也极好。一年夏天,我和友人住在大原的温泉旅馆,夜晚寂静无声,早上醒得极早,两人便漫步去了寂光院。从参道上高大的绿树下走入空无一人的寺内,有工作人员正在给花木浇水,万物睡意朦胧,后山雾气腾起,再回顾那扇山门,门外的绿色仿佛要溢出来一般,世界竟比夜晚更加静谧。那一刻我便顿时明白了:难怪是平安时代最知名的贵族隐居之地,因为这样的风景能镇静人心。

夏日里另有一处风景很好,即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美术馆的一楼有家餐厅,特色菜是利用京都食材烹饪的意大利面,偶尔还会推出与展览相关的主题餐单。这家餐厅常常人满为患,某天终于排过长队得以一食,四周多是独自一人的女性,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想必这是大家看完画展的必选项。餐厅的落地窗正对着河,河边也设置了用餐位,一株高大的樱树正绿意盎然,可惜那日刚刚下过雨,只能暗自许愿下次再来。

也不必非得去餐厅,美术馆大厅的深处有更加巨大的落地窗,正对着窗户的位置摆着一排椅子,显然是为了让人们观看风景而设计的。我去了好几次,总是零散地坐着些人,有时候看完一场展览出来,一个小时前坐在那里的那位,亦然失神地呆坐着。今年夏天,美术馆为正在展出的东山魁夷画作邀请唐招提寺的住持做了一场演讲会,我慕名去听,到了现场才被告知整理券已经发完,等着入场的尽是些悠闲的老年人。那一天我在正准备离去时,连续接到了两个旧友的电话,于是就坐在那正对着落地窗的椅子上,听他们无助地讲起各自的困境,家人的急病和突然的死亡,人生的愧疚和虚无,在真相面前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的怯弱和无能为力……后来再想起那排椅子,眼前出现的就像是一个人生的隐喻:来的时候坐满人,离开的时候空荡荡,好像我们今后的人生便是这样,把椅子上的人一个接一个送走,终于空无一人。

夏天的京都还有一项季节风物诗,确实是为了被送走的人而存在——每年8月16日晚上的五山送火。当其他城市在举行热闹的烟火大会的时候,古都的人们在四周的山上点亮火把,将在盂兰盆节迎回家的亲人灵魂送回另一个世界。这些年来,五山送火变得越来越像是一项观光活动,人们坐在鸭川河岸远观,当远方山上的“大”字亮起来时,齐齐鼓起掌来,欢喜大过哀思。

在炎热的夏天,京都的神社都会举行名为“夏越”的活动,门口放一个圆形的茅轮,是京都人的日常迷信,笃信钻过去就能洗清过去半年的罪恶,迎来美好的下半年。这在旧历里是固定在夏天结束之际举办的活动,明治时代之后,各家神社便根据新历衍生出各自的做法:一些执念于日期的,诸如上贺茂神社、北野天满宫、贵船神社和城南宫,依然固定在每年的6月30日举行;而另一些重视季节感的,例如下鸭神社,则是在立秋的前一天举行。

祗园的八坂神社要到七月的最后一天才会举行“夏越”仪式,在这之前是持续一整个月的祗园祭。每年祗园祭的山车巡游之际,总有大量海外游客蜂拥而来,各地的电视台也一早就在街道上架好摄像机,不想错过这古都最热闹的一天。我去看过一两次,对人山人海感到害怕,后来索性只去前一个晚上的宵山,将遍布在街巷中的山车一辆接一辆看过去,遇到排着长队的鸡蛋饼小摊就去买一袋,边走边喝冰啤酒。街巷中的旧屋和老铺里此时亦会举办屏风祭,展出自家所藏的美术品和旧家具,遇到中意的就也进去逛一逛,以微醺的眼光打量町家的夜色风情,远处隐隐传来奏乐声,那是一个失去真实感的时刻,像是进入狸猫和天狗存在的世界。

夏天结束时,我依旧搭乘巴士从出町柳到六角堂上花道课,巴士经过三条大桥时,透过车窗看到人们依然排着长队在等待星巴克的鸭川纳凉床,河边等间隔的人们保持着微妙的距离一字排开。因为天气晴好,还能看见远方鸭川尽头清晰而分明的山线。这是我作为游客时曾经热爱的京都风景,而它的魅力在我成为鸭川居民后依然不减,这大抵就是京都在四季流转之中的魅力:不变。秋月

虽说古都人雪、花、月都赏,但古时人们最爱的仍是明月。说到明月便是秋天,说到秋天也只有明月。京都的酷暑转凉之际,明月就升了起来,悬挂在东山上的那一轮自古就是无数风流名士的向往。

古时京都的赏月名所是嵯峨野、岚山和宇治川,至今仍旧未变。到了十五夜前后,很多寺院神社都会举办赏月会,和果子店里也会开始卖一种叫月见团子的点心,这些都是京都人的风俗。在京都赏月,名气最大的必须是大觉寺的大泽池,被奉为日本三大明月观赏地之首,千年流传延续着平安时代贵族优雅的观月会。几年前我去看过一次,到得晚了没能搭上泛舟池上的观月小船,只得买了张茶席的票,一杯抹茶,一碟点心,终因时间匆匆,并未能真正进入风雅的意境。后来独自闲逛,沿着大觉池走向寺院深处,倒影在池水中的月亮,倒是真的营造了一个幽玄的世界,尽头的堂前坐着一对少年少女,就在那样朦胧的月光下,小声地谈着恋爱。后来一年又去下鸭神社听过一次明月管弦祭,人们端正地坐在殿前听着神乐演奏,非常有氛围。▲ 金阁寺

京都的月亮和别处的总有些不太相同。今年秋天我长途旅行回来,和许久不见的邻居相约在御所附近吃了顿饭,晚饭出来发现天上挂着很好的明月,就随意走进了寂静的街道和空荡荡的神社,一路闲逛到出町柳,跳过鸭川三角洲,一起坐下来聊了会儿天,抬起头时,有一轮硕大的月亮悬挂在贺茂大桥之上,那是不能忘怀的时刻。京都没有高楼大厦,只要月亮升起,处处都能看见,因而并不需要在某个特定的场所等待或观望它,在某个猝不及防的时刻与它相遇,才能获得最多感动。

搬到鸭川沿岸不久后的秋天,有个傍晚下班从町柳车站走出来,径直去商店街的超市买了蘑菇、牛肉、花甲和扇贝,回来经过北边的葵桥,正看到一轮朦胧的月亮挂在鸭川上,像是绣在和服上的一幅画,令我觉得自己误入了一个昨日的世界。当然并不能用相机拍下它来,只能就这么看着它温婉柔和的身姿,想着同一个月亮千年前也有人看过,千年后一样有人对着它掉下泪,人间不过是当下这一秒,完满或是不完美,又何妨呢?于是就想永远地站在这里,永远地看着那个永远的月亮。

明月之后便是红叶,十一月中旬的京都其实已有初冬的寒意,但此时却是赏红叶的最盛季,也是观光客达到最高峰的时节。西山的高雄,东山的东福寺,北边的大原,都是观枫的名场所。红叶不如樱花那般无常,可以整整持续一个月,慢慢地看着颜色变换,更像是成年人的做法。▲ 散红叶

京都的秋天还常有各种焚火祭典,是古都人为了感谢这一年的五谷丰登,祈祷家人安全和无病无灾而举办的神事。又有另一种说法,说冬至是一年之中太阳光最弱的时候,原始时代人们担心太阳会这样死去,于是开始了焚火仪式——倒是令人颇为中意。京都规模最大的是伏见稻荷神社的火焚祭,据说全国各地都有信者赶来,在夜里燃起超过十万根火焚串和稻穗,又有神乐演奏和奉纳舞蹈。坊间也还流传着类似的仪式,在上京区和中京区的一些住宅区,到了十一月底就会举行町内的火焚祭,堆积木材烧起火来,向神明供奉以酒和盐之类,这是自古传下来的做法。仪式结束之后,人们会在残留着火星的火堆里烤橘子吃,据说此举可以防止中风——那传说中烧烤橘子的美味,令我至今向往。冬夜

京都是三面都被群山包围的盆地,夏日如同蒸笼一般,冬天从底部升起寒气。住在鸭川沿岸,刚进入十二月就冻得人瑟瑟发抖,阳台不得不装上加厚的玻璃门,到了正月前后,连三条四条一带的游客区都凄清得很。冬天更早从北边的山里来,一年我去京北采访,住在山里的人们虽然有着远离尘世的快乐,但每到冬天却只能冬眠——蜗居家中,或是去更温暖的地方度假。听说京都特别冷的时候,连水管都会冻住的。

冬天却是比任何时候都适合逛寺院的美妙时刻,因为凄清寒冷,脱鞋踩在地板上有刺骨的痛,游客不会成群造访,反而应了寺院里该有的气场。京都每年推出的“冬之旅”,限定开放一些寺院或塔头,一个冬天我只顾去禅寺,建仁寺、东福寺、相国寺一路看过去,各家的天井上都有栩栩如生的龙,连做梦都是它们活过来的身姿。那年冬天南禅寺又将天授庵特别开放,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南泉斩猫图,仍不解真意,连池水中的鲤鱼都充满了禅机。

岁末的京都更加有趣,传统的城市对于事物的开始和结束都慎重而虔诚,更何况是年的更替。为了结束过去的一年,完结的仪式必不可少。日本人把十二月叫作“师走”,意指连和尚也忙得四处奔走,正月里为了祈愿新的一年的幸福,供奉先祖和神明是很重要的事情,师走就是为了诸事而做准备的时期,是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时候。▲ 鸭川

京都师走从祗园花街开始:十二月十三日,祗园舞妓带着镜饼去拜谢师傅,之后便进入“事始”,意指开始准备正月之事。正月之前要做的一件大事是“煤掃き”,就是古代的大扫除,据说是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规定并固定下来的,必须全日本人一起做这件事才有意义,从前每到这个时候,沿街都能听到叫卖扫除工具煤竹的声音。东西本愿寺至今还延续着在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进行大扫除工作的传统,早上7点准时开始。我看过新闻照片,人们排成一列用煤竹敲打榻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