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电子采购,外包,交易成本理论,做还是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8 23:42:26

点击下载

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商务,电子采购,外包,交易成本理论,做还是买

电子商务,电子采购,外包,交易成本理论,做还是买试读:

《信息系统学报》编委会

主编 陈国青(清华大学)

副主编 黄丽华(复旦大学) 李东(北京大学)

李一军(哈尔滨工业大学) 毛基业(中国人民大学)

王刊良(西安交通大学)

编辑部主任 黄京华(清华大学)

主编助理 郭迅华(清华大学) 卫强(清华大学)

编委 陈华平(中国科技大学) 陈剑(清华大学)

陈晓红(中南大学) 陈禹(中国人民大学)

党延忠(大连理工大学) 甘仞初(北京理工大学)

李敏强(天津大学) 刘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仲英(同济大学) 马费成(武汉大学)

邵培基(电子科技大学) 谢康(中山大学)

严建援(南开大学) 杨善林(合肥工业大学)

张金隆(华中科技大学) 张朋柱(上海交通大学)

仲伟俊(东南大学)

CHAU Patrick Y.K.(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EN Yesho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HUANG Wayne (Ohio University)

LIANG Ting-Peng (Sun Yat-Sen University,Taiwan)

LU Ji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ydney)

SHENG Olivia (Utah University)

TAN Bernard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AN Felix B.(AUT University)

THONG James Y.L.(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EI Kowk Ke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ZHAO Le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ZHU Kev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Editorial Board,Chin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itor    CHEN Guoqing (Tsinghua University)

Associate Editors  HUANG Lihua (Fudan University)

LI Dong (Peking University)

LI Yiju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O Jiy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ANG Kanlia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Managing Editor HUANG Jinghua (Tsinghua University)

Assistants to the Editor GUO Xunhua (Tsinghua University)

WEI Qiang (Tsinghua University)

Members of CHAU Patrick Y.K.(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itorial Board CHEN Huap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 Jian (Tsinghua University)

CHEN Xiaoho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EN Yesho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CHEN Yu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DANG Yanzho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AN Renchu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NG Wayne (Ohio University)

LI Minqiang (Tianjin University)

LIANG Ting-Peng (Sun Yat-Sen University,Taiwan)

LIU Lu (Beihang University)

LIU Zhongying (Tongji University)

LU Ji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ydney)

MA Feicheng (Wuhan University)

SHAO Peij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SHENG Olivia (Utah University)

TAN Bernard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AN Felix B.(AUT University)

THONG James Y.L.(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EI Kowk Ke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XIE Kang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YAN Jianyuan (Nankai University)

YANG Shanli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ANG Jinlo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ANG Pengzh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ZHAO Le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ZHONG Weijun (Southeast University)

ZHU Kev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信息系统学报》审稿专家

《信息系统学报》对审稿专家们的辛勤劳动和对本刊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2007—2009年审稿专家名单如下(按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安利平(南开大学)    陈华平(中国科技大学)

陈晓红(中南大学) 李一军(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禹(中国人民大学) 崔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党延忠(大连理工大学) 甘仞初(北京理工大学)

黄丽华(复旦大学) 赖茂生(北京大学)

李东(北京大学) 李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敏强(天津大学) 李倩(中国人民大学)

李勇建(南开大学) 刘红岩(清华大学)

刘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仲英(同济大学)

卢涛(大连理工大学) 卢向华(复旦大学)

马费成(武汉大学) 闵庆飞(大连理工大学)

毛基业(中国人民大学) 邱凌云(北京大学)

任菲(北京大学) 邵培基(电子科技大学)

王刊良(西安交通大学) 闻中(清华大学)

卫强(清华大学) 吴俊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谢康(中山大学) 徐心(清华大学)

严建援(南开大学) 闫相斌(哈尔滨工业大学)

杨善林(合肥工业大学) 余力(中国人民大学)

袁华(电子科技大学) 张金隆(华中科技大学)

张楠(清华大学) 赵捧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仲伟俊(东南大学) 左美云(中国人民大学)

Zhao Le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Huang Wayne (Ohio University)

Chau Patrick Y. K.(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编的话

2009年10月23—25日,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第三届全国大会(CNAIS 2009)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外80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300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中国信息系统研究: 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国内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系统研究工作的交流和发展。国际信息系统协会(AIS)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Bernard Tan教授,丹麦皇家信息学院Peter Ingwersen教授,以及经典教材《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作者、美国丹佛大学Steven Haag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常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李一军教授,武汉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陈传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党延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毛基业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康教授,东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仲伟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主任张朋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刊良教授分别作了有关学术前沿与学科建设的专题报告。会议还以分会场报告的形式对收录于大会论文集的140余篇研究论文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期《信息系统学报》为总第6辑,主要作为CNAIS 2010特辑(special issue)。在综合考虑论文方向、评审意见以及到会报告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从中遴选了部分稿件,并经由作者的进一步扩展和修改,形成了特辑中的7篇论文。这些论文的领域范围涵盖了当前信息系统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重点反映了我国学者在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部分学术进展。

此外,本期学报还发表了两位享有盛誉的海外学者所发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商学院管理系的Joey F. George教授的文章重点讨论了在群支持系统研究中对群体的关注;信息系统协会意大利分会(ITAIS)主席、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Universit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 )的Marco De Marco教授等就电子商务与电子采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希望本期刊登的这些文章能够在促进科学探讨、启发创新思维、分享学术新知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希望《信息系统学报》得到大家的更多关注并刊登更多高水平的文章。谨向关心和支持《信息系统学报》的国内外学者同仁及各界人士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感谢参与稿件评审的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并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编辑和出版过程中的勤恳努力!主编 陈国青副主编 黄丽华 李东 李一军 毛基业 王刊良2010年4月于北京[1]

电子商务与电子采购——外包视角

122

Marco De Marco,Cecilia Rossignoli,Lapo Mola,Alessandro 2Zardini

(1 Scienze delleconomiae della gestione aziendale,

Universit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Italy

2 Business &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Verona,Italy)

摘要 “做还是买”的难题在信息系统领域已经被广泛地分析过了。这类文献的汗牛充栋主要是因为“信息系统职能”是企业中首先被外部化的职能之一。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导致企业外部化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动机纯粹是为了提高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却见证了企业重要职能外部化的开端,而这些职能中有的一直被认为是核心业务。这样一来就提升了对组织间依存性管理的重视,强调了外包已被视作一种组织架构工程手段的事实,并引导企业去建立新的组织设计标准。实际上,做“做还是买”决策越来越需要组织结构变量根据流程来安排而不是根据职能来安排,以便明确地促进组织间依存性的管理,使得外部化决策更加透明且客观可测。本文所研究的课题旨在理解某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比如电子采购,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归类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外包。在这里,“外包”的含义是一种介于“层级制”和“市场制”之间的混合组织形式。我们采用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TCT)从理论视角对“外包”进行分类,以案例分析作为研究手段。本文将关注某个流程,即采购。这一流程中的活动会涉及外部化过程。文中分析了一个关于整体宏观层面采购流程的外包案例。文章结论强调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该趋势从表观上看会使这一领域产生重大的变革,有诸多变数,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往往不可辨识与测量。采购外部化在实践中已经有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理论上来看还不甚完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该应用课题研究的正规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 电子商务,电子采购,外包,交易成本理论,做还是买

1 介绍

在文献中,“外包实践”的研究经常采用交易成本理论[1-4][5](Transaction Cost Theory,TCT)。根据Dedrick at al.的论述,学者们一般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将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2,3]IT)与“买方和供应商交易”治理联系起来。Williamson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用以解释经济理论和企业实践的不一致。早在科斯(Coase)的著作《企业的性质》中,他就对企业边界提出了疑问。在科斯的文章中,他说明了“层级制”的使用如何提供了另外一个方法。该方法是市场“看不见的手”之外的治理交换的一种选择。提出这一方法的原因与组织效率方面的问题有关。

当采用市场(方式)的边际成本过度增长,管理上的“看不见的[6]手”在管理这些旨在“协调交易”的活动就越有效率。

当采用市场的成本超过使用组织的成本,改变治理形式在经济效益方面就更为有利。一个关键点就是“层级制”在信息加工过程具有低成本效益。这使得该方法能够降低不同交易步骤产生的不确定性。科斯的直觉是: 一方面,企业制度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互补的治理机制; 另一方面,用来管理信息的手段会影响组织形式的相对相率[7,8]。[9]

Willcocks 和 Lacity提出,交易成本理论仅仅能被用于某些情况下,因而需要用其他理论来解释一些其他情况。作者描述了一些与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和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相关的本质问题。这类决策需要适当的理论工具支持。

因此,采用传统方法的组织设计与选择最有效率的交易治理形式有关。市场和层级制代表了一系列体制中的两个极端,而其他的准市[6]场和准组织的配置形式都可以在这一系列体制中找到。所以,在选择最有效的交易治理形式时,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都需要最小化。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做还是买的两难境地。结果是,从理论视角来看,关于哪些企业活动能够在内部执行带来经济效益,哪些在外部执行(比如外包)效益高的决策十分重要。重要性体现在这种决策会确定一种均衡。而该均衡治理着内部层级制结构,或者另一个极端情况——市场结构这两种背景下的交易。[10]

根据Konsynski 和 McFarlan 的观点,外包可以视为一种战略信息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可以给双方提供共同地获取信息、资源和顾客的渠道。从更广义的定义上来看,信息系统外包可以理解为“交由第三方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资产、资源和/或为特定目的的活[11]动”。Goles 和 Chin 通过把外包中的服务这一方面吸收进来,扩展了上述定义。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理解,即“与一个或者多个第三方服务商合作,让他们提供一个组织部分或者所有的信息系统功能,而这里的‘功能’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随时间推移逐步提供的信息技术[12]活动、过程,或者服务”。

这一定义强调了信息系统外包的组织间交换,同时考虑到了合约[13,14]和相关方面。外包因此可以被称为合约基础上的交换关系。

根据这一方法,外包可以被作为一种优化组织结构,使其更加弹性化、模块化、精简化。以组织设计的观点来看,自己做还是买的决定需要组织变量、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通过流程而不是功能来组织,这也需要具备合理的“管理相关性”的理念。

2 新的协作形式

事实上,通过使用外部业务单元的市场和层级制混合配置被更为频繁地采用。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降低成本,从一方面讲,是为了取得差异化优势; 从另一方面讲,是为了重塑价值链。而从组织的观点来看,通过外部化策略发展的公司能够优化各个合作伙伴的集[15]合优势。

当企业可以将自身从赢利较少或者一些需要(企业具有的)特殊能力的活动中解脱出来,把这些代理给有能力高效率地完成这些工作的合作伙伴,企业“领导团体”的价值链就改变了。这些活动可能涉及设计、制造或者服务。在一个网络中组织起来的企业的运行方式与传统企业采用的方式不同。网络化的企业需要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新的管理能力和经过训练,能够在特定团队中采用特别弹性化方式工作的专业人员。

因此,理解“电子采购工具”如何促成了购买供应关系十分重要,这由于不同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对供应链[5,16,17](Supply Chain,SC)的采购环节产生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促进了向网络化组织的过渡,因为它使得价值链能够整合各种各样参与其中的企业并且使得协议——即使是极为复杂和管理起来很困难的协议——更为容易和弹性化。新技术在其中起了基础性作用,因为新技术削减了不同经济利益相关方的洽谈成本,但主要还是由于这促进了企业创造出新型的关系和协作模式。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企业在供应链合作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外部化一些内部管理不再有经济效益活动的方法。这导致了企业间新合作形式的产生。这种形式会是倾向于双边方式的更为紧密和个人化的协作关系,或者是从某些方面看,发展多边关系的弱战略性形式。结果是协作企业发展了真正战略性的网络。这一状况使得信息通信技[18]术在“虚拟集成”过程和建立具有更少预选供应商的增值伙伴关[5]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与上述方法一致,电子市场可以被认为是真正的被某些企业用于外部化采购流程的战略性网络。这种关系的整体结构至少包括两方。它们有长久的联系,相互依存,因而依赖于协同行动以及为共同利益[12]而进行的合作。

文献中采用了不同的理论研究分析了电子市场现象。根据[19]Hopkins的看法,电子市场发展的不完备性和在市场短暂生存期中出现的众多变化,使得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定义阐明什么组成了电[20][21]子市场。电子市场的定义仅在2003年由Greiger给出,即(电子市场)通常把买家和供应商聚在(在“虚拟”意义上)一个集中的市场中,并潜在涉及了商业融资机构、物流公司、税务部门和监管机构。

本文采用交易成本理论和战略网络理论分析电子市场的演进和所有与企业活动分拆相关的现象是如何成为组织学习的目标的。我们会特别关注对采购流程中战略性外包的研究。[22]

数字市场是促成企业间交易和互动活动的开放电子平台。[23]Hopkins指出,该研究,即对加入电子市场过程进行研究,以及挑选、评估哪个(市场)提供了为某一非特定或特定业务最相关的服务组合,不是一件简单工作。

第一代电子市场优先进行的是开创一个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和无摩[24]擦的贸易。然而,因为参与者的数量很少,这也有很多局限性。

以创造一个更具持续性商业模式为目的,一些电子市场转向了所谓的第二代电子市场。第二代电子市场的首要目的是执行完整的交易流程,即只要允许,就从在线设定和管理订单一直到通过虚拟市场所[25]提供的工具组织物流。然而,许多用户不希望遇到的所有这些服务都有如此之高的成本,而且目前的参与者数量太少以至于无法保证这个平台的存活。因此,事情的关键就是吸引大量的用户。这尤其给[26]供应商造成了问题。此外,在接受潜在的新进入者时,长久的、富有信任的企业间关系成为了相关的判别因素。大部分企业不希望放弃它们传统的采购链,这使得它们倾向于选择电子市场。该市场能够[27,28]提供新协作关系,且可以与战略合作伙伴保持长久联系。

简而言之,这些新功能包括: 经过改进的信息搜集方法,进一步提高的协调不同地点工作的能力,更有效率的消费者—供应商管理,潜在分销渠道的增长,由市场渠道孕育的机会增加,虚拟工作地点的创立,虚拟企业的引进,电子市场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削减了不同业务相关方的合同成本;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使得企业能够创立新的关系和合作模式、种类,[29]提供了一个通常会变成组织平台的技术平台。

电子市场,也就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被当成管理交易的工具,创造了不再依赖某一企业物理边界的扁平化的业务架构。实际上,终端看起来是涉及价值链的所有阶段(采购、生产、分发、销售)的数字化整合。这与这些过程是由一个领导型企业控制,还是由在不同部分相互独立的企业控制无关。

最后,电子市场驱使的整合在组织上具有双重影响,因为它导致了:

(1)重构并且改变了已有的流程和功能,以便能采用信息通信技术;

(2)在供应链中吸收了新的参与者,进而产生了建立和管理新关系的需要。

在这种情形下,做还是买的战略抉择不再是关于单个产品或者某个产品要素,而是成为了关乎一系列服务的决定。这些服务已被安排成了一个特定流程中的成组活动。即使发展方向是提供协同服务,在电子市场中的协同仍然要合理实施,关键是这已被转化为一个更为广[30,31]义的术语,对不同问题意味不同。

3 购买外部化: 电子采购

电子商务与两个层次上的企业业务组织有关。其一,采用新技术导致了已有流程和功能的重构和修改。其二,它在供应链中吸收了新成员,这些成员需要企业努力管理新关系。

在一个数字化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中,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运营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一个网络化的业务可以显著地降低用于完成一次购买和/或销售的时间,然而,与此同时,数字化供应链的成员需要迅速获得并治理必要的操作工具。[5]

根据Dedrick at al.的观点: “在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理念下,不同的关系是一致的。这一理念认为传统的货物采购更多地涉及资产专一性的供应商关系,有更多的投机可能,而电子采购使得买者可以选用更多的供应商,因此可以避免商家造成的阻滞。相比而言,对于商品来说,有效运转的透明市场降低了投机的风险,所以电子采购可以使频繁的供应商更少的交易自动化。”

这意味着可以设计新的业务系统。这些系统整合了传统的和虚拟的价值链,在其中,内中元素、与介入方法相关的内容,以及典型的电子市场技术基础设施都会呈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这一转变过程正在涉及所有行业,不仅仅是那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行业。每天,组织把自身努力重点放在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改善供应链,在其他企业间改善伙伴关系。因此,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成本并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表现。

与传统的市场交易不同,下文分析的案例说明电子市场不是自由进出之处。的确,如果他们想参与交易的话,成为电子市场参与者必须满足一系列质量和可靠性规范。有趣的是,虽然电子采购过程看起来是一个由市场规则规范的关系,它却引入了一些典型的其他组织形式,例如小集团和战略网。互联网是参与者可以互相见面的虚拟地点。然而,尽管传统的市场对所有人是开放的,电子市场的参与者要经受一个旨在核实他们满足成员需求能力如何的选择过程。

采购的外包是一些极具创新力的企业决定采用的选择之一,为的是获得短期的有用结果。

特别地,电子采购可以被定义为属于电子商务类的多种服务之一,并且,刚好属于B2B一类。它包括需要用来支持两个电子采购过程的所有工具,电子采购和电子目录。前者可以被定义为以寻找互联网上潜在供应商为开始的过程,并且包括在线拍卖和协商。后者,如果它们与商品或者服务相关,则被定义成以管理购买要求为开始,以向供应商传送包括发票在内的订单为结束的过程。

主要的电子采购支持活动可以被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需求分析、搜寻、评级、请求报价(Request for Quotation,RFQ)、协商]。在第一阶段,从资产负债表和采购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H)中提取出的数据,被预处理用于识别“真实”的消费模式。搜寻用来识别潜在的卖家,把他们按照商品类别和可信度分类(预评级)。在评级阶段,每个卖家会获得一个可信度评分。这个评分的数值与商品/服务的质量、提供时间、(态度)客气、价格和其他一些独立变量相关。就请求报价来说,每一个买家可要求在搜寻过程中选出来的供应商进行报价。最后,协商可以通过虚拟拍卖或者通过买卖双方的直接协商进行。

两种模式被用于电子采购平台的管理: 一个是在企业里的(内部的); 一个是企业之外的(外部的)。企业之外的平台可以被分为通过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的外部化和通过外包流程的外部化。在内部管理中,组织开发并管理内部的技术搜索平台,或者使用它们所属集团实施的技术方案(内包)。通过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外部化管理是由一个外部的专业公司,定制并主办一个技术平台,收取一定费用。在通过外包商进行外部化管理的方法下,整个电子采购平台转让给了一个外部操作者,从而提高了搜索循环的效率。该解决方案通常被一些每年要出售大量商品或服务的公司采用。

4 案例分析:Brav0o方案

Bravo方案是Italcementi 集团于2000年发起建立的,旨在专业化地提供电子采购方案。该集团拥有超过80%的股本。创立一个专业化的电子采购工具的决定是Italcementi集团实施的总体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通过集中化、合理化、标准化全集团范围内的采购流程来重新提高采购方面的效率。

后来,Bravo方案向所有属于五个专业领域的企业,开通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和采购服务。(五个领域是: 制造、建筑、政府、食品和交通运输)。此外,该方案启动了一项全球服务,以10种语言部署先进采购技术并且以18种语言提供在线协商支持。

Bravo方案与少量的信息通信技术伙伴进行合作来管理和维护这一平台。伙伴包括: 提供数据库和设施管理的Oracle和Sun公司; 提供企业间通信服务的Colt公司; 提供需求和供应链管理平台服务的TXT电子解决方案。大多数的操作由Italcementi集团通过一个成熟的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系统在内部进行管理。

企业的门户网提供给顾客,通常是买家,电子采购和电子目录服务,以及在采购过程中的最佳技术/物流支持。

采购被认为是每个企业最重要的获利业务流程之一。这使得Bravo方案开发了很大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服务,用于优化购买流程的每个阶段。这一流程从分析特定需求和相关供应市场,到通过平台检查报价和在线协商(管理和使用电子市场)。

到2005年,对平台注册供应商和买家持续的挑选和控制使得这些门户,从简单的用于“点式”购买低附加值的产品/服务的简单电子市场,转变为威胁到“客户型公司”整个供应链的真正的“战略网络”。

对于客户来讲,Bravo方案是一个采购流程方案的外包商。就这点而论,它可以被叫做电子采购应用服务提供商系统的供应商(定制系统的提供者)或者全球电子采购外包商。

Bravo方案整合了电子采购、电子目录方案与供应管理(Supply Management,SM)的方案,并且提供了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方式。

由于技术工具和专业服务的结合,这些方案支撑了整个采购过程,包括: 识别分析购买需求和供应市场,报价评估和最后的基于网络的协商。可采用的模块范围可以总结如下:

(1)搜索并选择符合特定要求的供应商。扫描内部平台的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全世界数以千计供应商的交互每日更新或更改。

(2)对请求报价准备和规格说明书起草的支持。专注于不同业务行业(制造、建筑、政府、食品和交通运输)的职能中心可以让全面理解不同顾客的需求成为可能。

(3)分析和报价联盟。这一服务将一些参数赋予每个卖家。这些卖家被按照质量级别、价格、整体企业信息、提供时间等信息分类排序,使得买家可以进行更简便迅速的决策。

(4)在线协商和拍卖决定因素的战略制定。依据商品种类、所需的数量等,制定最佳的、最具效率的购买方式决策(通过电子市场在线拍卖或通过电子目录购买)。购买方式一旦被选择,协商规则就被制定了(比如,拍卖价格、拍卖种类、授权供应商等)。

(5)整个协商流程的自动管理和在线识别。自动把积极参与在线拍卖所需的信息和协商事件时时通知传递给所有供应商。

(6)在协商期间对买卖双方提供帮助。可以获得很多服务,包括: 技术帮助、组织帮助、语言翻译和不同阶段的流程支持。

供应管理平台也通过管理以下功能支持整个顾客价值链:采购、商家管理、费用的可见性、合约管理和程序管理。商家管理功能使得买家可以浏览“潜在(商家)”和核查“真实性”,通过整合两个信息系统中保存的信息,控制供应商。费用的可见性对决策制定流程提供支持,定位在战术/战略采购政策(制定)并提供对采购流程的全面支持工具。合约管理核对列在合同中的产品与实际收到产品的一致性。最后,程序管理工具使得每一个功能管理者可以在严格预定义的流程阶段基础上,监控并评估外包给不同供应商的采购项目的进程。

由于电子采购平台的发展和使用,Bravo方案每天支持着世界范围内超过500家企业的供应链。超过20万的买方、卖方企业在这个平台进行了注册。根据该公司(预测),Bravo方案将在2009年创造大概70000万欧元的销售收入。

5 结论

在传统上,外包被企业视作管理次要业务,尤其是成本控制主要在决策层面的非核心活动流程的运作机制。

虽然传统的外包概念可以理解为,仅面临外部化或是内部化生产决策的企业,调查各种可用的方式。但是信息通信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可以很容易加入进来,这造成了如今组织间依赖的复杂性,也就需要采用新的决策标准。市场的观念在改变,因为愈加重叠的企业组成的网络造成了相互竞争和/或相互合作。

这给了企业三个选择:在企业边界内部生产;在一个封闭市场进行购买; 在封闭市场外购买。

如今,企业活动的外部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仅仅是战术或者操作层面的决策,而且是一个战略抉择。因为这注定要在各自组织中和它们所属的行业中重新形成结构平衡。外包流程的进一步的典型特点是——文献中也有提及——它属于长期选择。这其中暗含着持续的关系,并因此在各部分间形成很强的整合与协作。所有这些都移动了企[32]业的边界,在各部分间引入了很强的关系。

在Bravo方案的案例分析中,主要的导致外部化的战术原因之一是困难的管理和对采购职能的控制。实际上,甚至是一个像采购功能那样的核心功能,也需要流程的合理化,形式化和控制。然而,这些活动不仅复杂、花费很高,而且需要特定能力和持续的监控与更新。

在所分析的案例中,使用基于网络的平台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全部问题。因为采购流程已经被分割而且模块化,以便允许使用局部(单一的活动,例如仅仅是电子采购或者数字目录)或者全球(整个采购流程)的外包。在两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流程的分解。这其中,技术扮演了一个旨在使支持、设计、实施流程成为可能的角色。

进行成本节约,一个驱动了许多企业选择的目的,是在“做还是买”决策背后的典型原因之一。成本的减少不是通过重新定义企业边界使得企业规模减小产生的,而是通过合理化操作流程和为门户而做的相关关键步骤的外部化产生的。就战略方面而言,案例分析似乎指出了降低风险,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在全球范围寻找并选择供应商的需要,同时也指出了利用供应商的更为内行,来优化作为采购流程目的的核心业务的需要。选错合作伙伴的风险是大多数出资者无法承受的奢侈品。

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成熟的或者极具创新性的技术上投资会被阻碍,因为需要财务上和文化上极度的努力。外包决策,无论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手段还是通过与特定技术供应商制订特殊协议,使得企业能够扩展到一些新的竞争情形。以往,这些情形因全球市场典型的复杂性使得企业无法涉足。

Bravo方案平台采用的技术不仅对“我们如何能改进采购流程”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而且帮助企业理解了“在采购流程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使得组织流程的各个阶段清晰化,甚而提供了通过采用专业化的实际的引擎。这样,Bravo方案实施的电子市场倾向于供应链买卖双方战略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把传统市场中存在的“弱”的[32]联系转变成为“强”的并且长期存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Coase R.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 386-405.

[2]Williamson O.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1975.

[3]Williamson O.Transactions-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 233-261.

[4]Williamson O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 : Free Press,1985.

[5]Dedrick J, Xu S X,Zhu K X.How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pe supply-chain structure? Evidence on the number of supplie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5(2): 41-72.

[6]Chandler A, Jr D.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M].Massachusetts,USA: Cambridge,1977.

[7]Ciborra C,Lanzarra G.Designing dynamic artifacts: Computers systems as formative contexts[C].Gagliardi P Editor.Symbols and Artifacts: Views of the Corporate Landscape.Berlin: Walter De Gruyter,1990: 147-165.

[8]Ciborra C U. Teams,Markets and Systems: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9]Willcocks L,Lacity M C.Relationships in IT outsourcing: A stakholder perspective[C].Zmud R.Editor.Framing the Domains of IT Management B2-Framing the Domains of IT Management.Pinnaflex Inc.: Cincinnati,OH,2000: 355-384.

[10]Konsynski B,McFarlan E.Information partnerships—Shared data,shared scal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5): 115-120.

[11]Willcocks L,Kern T.IT outsourcing as strategic partnering: The case of the UK inland revenue[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8: 29-45.

[12]Goles T,Chin W W.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 factors: Detail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itial evidence[J].SIGMIS Database,2005.36(4): 47-67.

[13]Kern T,Willcocks L.Explo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0,9(4): 321-350.

[14]Kern T,Willcocks L.The Relationship Advant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Sourcing,and Management[M].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5]Jarillo J C. On 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1): 1-41.

[16]Granot D,Soaiic G.Formation of Alliances in Internet-Based Supply Exchanges[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 92-105.

[17]Zhu K,Kraemer K L.Post-adoption variations in usage and value of e-business by organizations: Cross-country evidence from the retail industry[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5,16(1): 61-84.

[18]Bakos J Y. Reducing buyer search costs: Implications for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12): 1676-1692.

[19]Hopkins B. Are simplicity and consolidation in records management technology mutually exclusive?[J]. Infonomics,2008,22(5): 20-20.

[20]Daniel E M, et al.A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e-marketplaces[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04,10(3): 277-289.

[21]Grieger,M.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call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4(2): 280-294.

[22]Holzmüller H H,Schlüchter J.Delphi study about the future of B2B marketplaces in German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1): 2-19.

[23]Hopkins J L,Kehoe D F.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a relationship matrix-bas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e-marketplaces[J].Electronic Markets,2006,16(3): 245-260.

[24]Bakos J Y. Reducing buyer search costs: Implications for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Management Science,1997: 1676-1692.

[25]Philipps C,Meeker M.The B2B internet report: Collaborative commerce[J].Collaborative Commerce,2000,Morgan Stanley Dean Bitter Research.

[26]Helper S,MacDuffie J P.B2B and mode or exchange: Evolutionary and trasformative effect[C].Kogut B,Editor.The Global Internet Economy.MIT Press,2003.

[27]Christiaanse E,Markus L.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channel relationship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CIS).Barcellona: AIS Electronic Library (AISeL),2002.

[28]Wang S,Archer N P.Electronic marketplac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clarifications[J].Enterp.Inf.Syst.,2007,1(1): 89-112.

[29]Ciborra C U. The platform organization: Recombining strategies,structures,and surpris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2): 103-118.

[30]Wang B,Archer N.Supporting collaboration in 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04,2(2-3): 269-286.

[31]Wang S,Archer N.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7,13(2): 113-126.

[32]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1360-1380.【注释】[1]本文由作者提供英文原稿,清华大学李乃宸等翻译并校对。

E-commerce and E-procurement: An Outsourcing Perspective

122

Marco De Marco,Cecilia Rossignoli,Lapo Mola,Alessandro 2Zardini

(1 Scienze delleconomiae della gestione aziendale,Universit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Italy

2 Business &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Verona,Italy)

Abstract The make-or-buy dilemma has been greatly analyzed by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unity.This type of literature has thrived mainly because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 was one of the first enterprise areas to be externalized.While,traditionally,it was purely the need to achieve efficiency gains that led companies to externalize some non-core activities,the late 1990s saw them start to look at the externalization of essential functions,in some instances,also those that have always been considered the core business.This emphasized the role played by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ies and highlighted the fact that outsourcing was perceived as an organizational engineering solution,steering enterprises towards new organizational design criteria.In fact,make-or-buy decisions increasingly require that organizational variables be structured by processes and not by functions,precisely 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ies and make externalization decisions more transparent and objectively measurable.This paper's research question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much a particular form of electronic commerce,such as e-procurement,can be categorized as a special form of outsourcing,where “outsourcing” is meant as a hybrid organizational form,midway between hierarchy and market.We have adopted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CT) to categorize outsourcing from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and a case study as our research method.The paper will focus on one particular process,i.e.,procurement,of the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externalization process.The paper analyzes an outsourcing case applied to an entire macro-process of procurement.The conclusions highlight the evolving trends in this research field,which appears to be undergoing substantial change and becoming increasingly volatile,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not always easily recognizable and measurabl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lization of an application subject,namely,the externalization of procurement,largely diffused in practice but underdeveloped from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Key words E-commerce,E-procurement,Outsourcing,Transaction Cost Theory,Make or Buy知识积累与共享影响服务业电子商务绩效的实[1]证研究

刘谆,赵晶,池毛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 本文以企业资源观为理论依据,提出知识积累与共享在IT资源-价值产生中的作用模型,研究了知识积累与共享同企业电子商务流程绩效的关系;分析了知识积累与共享作为交互变量,对IS集成和人力资源产生流程绩效的影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我国185家服务业进行实际调查,得出企业可以应用知识积累与共享来提高电子商务流程绩效,IS集成是企业知识积累与共享的有效途径,同时电子商务高素质人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积累与共享,IS集成,人力资源,流程绩效

中图分类号 F014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服务业正从传统模式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变,特别是旅游业、物流业、信息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咨询业等新兴服务业。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旅行网站定制自己的出行路线、机票、旅馆等; 物流公司通过网络为人们提供实时的物品传递信息; 很多软件公司为用户提供免费的试用软件; 金融保险业为人们提供大量的金融理财、资本运作等信息。现代服务业就是依托这种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企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具有知识性、高技术性、员工的高素质性等特征,在国外被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KIBS)。我国现代服务业已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知识作为组织的一种无形资产,知识积累与共享的应用成为加快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最强有力的措施之一。但是服务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有时因为员工的离去抑或是项目重组导致企业的知识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知识的有效管理与利用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知识如何加以利用,使之成为组织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业已成为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等广大学术界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知识积累与共享是否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什么途径可以促进企业知识的积累与共享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近期的研究指出知识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发展并迅速成长的基础,它能够沉淀企业文化、凝聚企业价值与核心能力。企业应利用数据库系统或网络数据库[1]将有用的知识积累下来,汇集成组织的知识仓库,这使得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以及跨组织的企业之间能进行知识的共享。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是竞争者难模仿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组织的集体学习能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知识的共享和经验的共享有助于将企业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提高个人或组织的创新能力。知识共享将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部尽可能公开,使每个员工都能更有效地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那么每个新项目的运行都是建立在全公司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的,能尽可能地达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目的。同时知识共享有利于建立企业开放融洽的文化环境,对于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1][2]作用。知识管理能促进新技术的应用,知识共享对企业的流程绩效有一定的影响,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与组织的成功有一定[3]的关联,知识资源与其他补充性资源结合起来能创造价值,例如[4,5]IT资源等。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数是从行业层面来研究知识积累与共享与绩效的关系,几乎没有从企业层面通过流程的视角来叙述知识积累及共享与流程绩效的关联关系。同时这些研究偏重于研究知识积累与共享对绩效的直接关联关系,很少有研究知识资源与互补性资源交互效应对绩效产生影响的文献。而且前人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是薄弱环节。

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企业资源观(Resource Based View,RBV)的角度研究知识积累与共享同IS集成和人力资源的交互效应对流程绩效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185家现代服务业进行了实际调查,收集了一系列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积累与共享不仅能直接作用于电子商务流程绩效,而且知识积累与共享对IS集成和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电子商务流程绩效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将为服务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为将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提供理论指导。1 理论模型与假设[6]

本文依据赵晶教授提出的“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战略—资源—能力—价值”之间的因果关联关系,揭示企业电子商务价值产生机理。本文基于企业资源观,重点研究知识积累与共享在企业利用IT资源获取电子商务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理论模型(图1),描述知识积累与共享影响IS集成和人力资源产生流程绩效的作用关系。分析和研究知识积累与共享对电子商务流程的影响,以及知识管理作为交互变量,在IS集成和人力资源产生流程绩效的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图1 知识积累与共享在IT资源-价值产生中的作用模型

RBV被广泛地应用于IS领域来研究企业如何得到和维持竞争优势[7-11]。本文基于RBV理论对IT资源与IT价值产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1.1 基于RBV的IT资源与IT价值产生

RBV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资源、资产和技巧,这些资源应该具备稀缺性、异质性、难以模仿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对这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8]势,创造和维持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企业成功的关键。RBV理论认为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价值,强有力的战略有助于培养和[8]利用有价资源。

在信息系统(IS)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产生IT价值的资源主要包括IT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和补充式组织资源两类,这些资源是产生[4]价值的基础。Barua(2004)的实证研究证实了IT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商务资源(包括商务流程以及伙伴就绪)是产生电子商务价值的[12]主要来源。Bharadwaj(2000)研究证实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以及IT使能无形资源是信息技术能力改善和产生IT价值的最重要的三类

[13]资源。Melville(2004)等人提出了IT商务价值模型,指出IT商务价值是IT在流程和组织两个不同的水平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流程绩效决定了组织绩效,从理论上明确了采用流程绩效衡量IT价值的观点[4]。Ray和Barney(2004)等人认为IT产生的组织竞争优势首先表现在流程水平上,业务流程是公司资源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管理者应该根据资源配置状况重新设计公司商务流程,从而更有效率[12]地开发其已有的组织资源和能力,并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他们的实证研究整合和完善了关于将流程绩效作为检测IT价值的观点[14]。1.2 假设模型

基于上述相关理论,我们主要分析与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紧密相关的两类IT资源: 信息系统资源、复合型人力资源。这两类资源对电[14,15]子商务实施的影响在先前的研究中都已分别得到证实。定义信息系统资源为“支持组织内外信息共享的企业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集成程度和应用水平”。复合型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整合和利用IT技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客户之间的知识的积累和共享的程度来衡量企业知识积累与共享的水平。定义电子商务流程绩效为执行具体电子商务流程的终端绩效,是IT资源在电子商务流程中转化为企业独特的电子商务能力所产生的电子商务价值。

(1)IS集成与流程绩效的关联关系[16-18]

早期的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可能会对组织绩效产生作用。当IT资源能提高企业流程的效率和效益时,它是有价值的。有很多因素会影响IT价值的产生,如IT的类型、管理实践、组织结构,以及竞争[19-21]环境。由于信息系统易于模仿,很容易扩散到竞争企业中去,IT所产生的价值可能会被贸易伙伴所截取,竞争对手提供的更低价格[22,23]或更好的产品质量会导致终极客户的大量流失。这些可能导致IS集成在一定程度上不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应来自于企业所特有的异质性资源而非与其他企业相近的同质性资源[24]。

综上所述,提出假设:

假设1a(H1a):IS集成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没有显著性影响。

(2)复合型人力资源与流程绩效的关联关系

复合型人力资源作为IT互补性资源在电子商务执行过程中是很重[4]要的因素。复合型人力资源是企业所独有的,难以模仿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主要指企业员工用于提高IT应用所具备的基本的技术,[25]当这些技能能够有效地应用于企业时,它们是有价值的; 当这些技术异质性地分布于企业的不同地方时,它们富有特色的变动将很[26]难被竞争者所模仿。更好的人力资源将有利于整合IT与商务流程,使之产生更高的效率,同时可以加强流程的应用从而支持快速变化的商务需求,此外还将促进团队合作产生更高的合作效率,通过员工参[13]与组织生产管理会产生比竞争者更好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提出假设:

假设1b(H1b):人力资源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有显著性影响。

(3)知识积累与共享、IT资源与流程绩效的关联关系

知识管理关心的是人员、流程、技术使能如何影响知识资源,从[27,28]而影响流程、组织的单元或企业的绩效问题。Kwan (2003)认为知识管理涉及建立一种环境: 允许组织的员工通过创造、获取、[29]共享和平衡知识来取得绩效。收集我们已经了解的IT商务价值知识,通过知识共享来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通过积累的IT商业价[30]值知识来了解IT资源如何在流程中产生绩效。

对跨流程的知识的合作交流和整合对企业的绩效有积极的影响[31]。组织内部更多的知识共享可以提高企业服务的专业性和企业运作效率,企业市场管理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场,从而取得比其竞争对手更多的市场优势。知识共享与创造将使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更加合理高效,从而带来更加便利和快捷的跨部门以及跨功能的商务信息的共享。

知识管理是人与技术相互的配合,IT技术只有为人所掌握和运[32]用,才能发挥作用。知识管理能增加IT的使用,能增加IS团体的[33]可操作性和使用性能。知识管理能提高各部门员工获取和共享商务信息的能力; 能支持合作伙伴的数据获取、传输、整合和利用; 能提高员工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时间,有助于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同时,对知识共享的理解程度比较高的[32]个体,对知识的转变和整合有积极的作用。知识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促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或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2a(H2a):知识积累与共享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有显著性影响。

假设3a(H3a):知识积累与共享同IS集成的交互效应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有显著性影响。

假设3b(H3b):知识积累与共享同人力资源的交互效应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有显著性影响。2 实证研究

依据上面的研究假设,我们拟采用统计调查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参照一般的实证研究方法步骤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2.1 量表设计

本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设计,采用5级评分,即“没有(没有作用)、不好(不显著)、一般、比较好(比较显著)、非常好(非常显著)”。本研究问卷主要分为企业属性和企业电子商务资源与绩效状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企业以及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性质、规模、电子商务实施的情况,以及问卷填写者的职位、学历等因素; 第二部分测量企业电子商务的资源配置情况以及电子商务流程绩效的状况。2.2 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从2007年5月开始,截至2008年6月。调研小组通过E-mail、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向武汉市及全国典型的服务型企业发放问卷约800份,共回收233份问卷,最终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共185份。

问卷填写人中中层及高层人占57.8%; 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占27.6%; 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凭者占81.1%。公司中层管理者和电子商务项目负责人是参与企业电子商务决策的主要群体,这些成员具有较高学历能够更好地理解组织电子商务的实施情况。因此,该管理群体填写的问卷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IT资源和流程绩效的状况,问卷的可靠性能够得到保证。

用于分析的185个企业的基本数据: 正式职工100人以下的占50.3%,50000~100000人的占19.7%; 年销售额10000万元以下的占49.2%,10000万~50000万元的占20.1%; 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占73.2%。主要包括金融证券企业(占1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占33.9%)以及旅游服务业(占12%)等现代服务型企业。2.3 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

由于调查问卷的变量是由一系列指标组合来测量的,因此我们利用SPSS16.0软件对量表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表1)。

本文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对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合信度检验删除部分测量效果较差的指标。在进行EFA之前,要根据Kaiser-Meyer-Olkin(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对进行EFA的所有指标进行评价。表1因子分析的结果,KMO值均接近0.9,因子分析的效果最佳,说明每个变量所包含的指标基本能够解释变量的含义。因此,这些指标组可以用于测量相应的变量。说明大部分信息已被提及,符合要求,问卷具有很好的效度。根据每个因子的因子得分,我们通过对测量指标的加权平均,可以得到每个变量的得分。

问卷除了信度检验外,还需要信度分析,是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就是用于评价问卷这个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它一般用信度系数来评价,通常用Cronbach的α系数来衡量,一个量表的信度越高,代表量表越稳定。SPSS16.0检验结果显示(表2)四个变量的α系数都接近于0.9,因此,问卷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很好,量表较为稳定。表1 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2.4 数据分析

本文首先采用SPSS16.0进行相关分析,然后采用OLS(Ordinary [35]Least Squares)多元线性回归验证模型中的假设关系。OLS线性回归是处理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常用统计方法,要求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即Durbin-Watson残差统计量要求取值在2附近,保证残差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方差膨胀因子系数VIF远小于10,保证不存在显[36]著的共线性问题。

(1)相关性分析

为了明确组织IS集成、人力资源、知识积累与共享、电子商务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利用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和协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2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IS集成、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绩效均是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0.705()、**0.678())。可当知识积累与共享成为控制变量时,IS集成对电子商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从0.702()下降至0.42705,人力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从0.653()下降至0.26909。由此可见,知识积累与共享同IS集成和人力资源的交互效应可能会影响电子商务流程绩效。表2 相关系数矩阵**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2)聚类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

我们依据知识积累与共享的实施情况,采用SPSS16.0中的K-means Cluster过程对知识积累与共享进行聚类分析,将企业分为高知识积累与共享企业(n=94)和低知识积累与共享企业(n=91)两类。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两类企业在三个变量上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不同知识积累与共享水平下,企业的IS集成、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绩效有明显的不同。表3 两类企业在各变量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3)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知识积累与共享作为交互变量对IT资源价值产生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四个模式(如表4),采用逐一纳入变量的方法,对比研究IS集成、人力资源、知识积累与共享以及它们的交互效应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的影响。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杜宾-沃特森(D-W)检验。从表上数据2可以看出所有模式的D-W都在2附近,从R、F值可以看出,方程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其中模式1的VIF远远小于10,表明回归模式1消除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模式2、3、4存在少许的多重共线性。表4 回归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四个模式中,IS集成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有显著性影响,H1a不成立; 人力资源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的影响不显著,H1b不成立; 知识积累与共享均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有显著性影响,H3a成立; 知识积累与共享与IS集成的交互效应对流程绩效的产生有显著性影响,H2a成立; 知识积累与共享同人力资源的交互效应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没有显著性影响,H2b不成立。3 讨论与结论

随着现代服务业在IT上投入资金比例的增加,很多研究者指出企业IT投资对绩效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复杂的结果,同时指出IT资源要与互补性的资源相结合才会对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RBV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知识积累与共享是如何影响IT资源产生电子商务流程绩效的,本研究证实知识积累与共享对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有直接的影响,它能推动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的有效实施。研究和证明知识积累与共享作为交互变量对IS集成以及人力资源产生流程绩效具有调节作用。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第一,知识积累与共享能推动服务业电子商务的有效实施。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性,通过对新产品或新服务的知识积累与共享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服务、及时有效地了解客户的反馈意见,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同时通过客户服务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服务时间。通过对市场管理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来促进利用早期的市场分析表来预测后期市场的进程等。因此,服务业电子商务的有效实施必须着眼于企业内外部知识的积累与共享。

第二,IS集成为知识积累与共享提供了技术平台,为企业的商务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了企业流程绩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系统提供一系列服务。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商务信息的积累与共享能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或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来实现,企业外部伙伴和客户信息的积累与共享能通过与伙伴之间的有效连接来实现。

第三,知识积累与共享对人力资源产生电子商务流程绩效的影响不大。现代服务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电子商务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电子商务认知、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能力等要素,否则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实施效果; 而目前我国服务业电子商务实践中,企业的员工达不到高素质性的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员工不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

(2)企业对员工信息化培训的关注度不够,几乎没有建立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的能力。

(3)员工不具备运用IT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4)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不会通过企业的内部网或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或决策。

(5)企业的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对接受这一新型的商务模式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知企业所积累的有价知识。

(6)服务业人员流动性大。

因此,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知识性、高技术性,以及员工应具备的高素质性等特征,本文认为企业IS集成平台是企业知识积累与共享应用的有效途径,可以应用知识积累与共享来提高电子商务流程绩效,但是当前服务业内企业员工的电子商务素质明显不合要求,要求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课题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变量层的关系,下一步将深入到指标层进行分析。

(2)本研究的电子商务绩效主要通过企业流程绩效来衡量,下一步我们将分析对战略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参考文献

[1]王德禄,宋建敏,黄波.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J].洞察,2003(5): 22-30.

[2]Lester M.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long view [J].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10 (3): 165-176.

[3]Alavi M, Leidner D E.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J].MIS Quarterly,2001,25(1): 107-136.

[4]Melville N,Kraemer K,Gurbaxani V.Revi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 [J].MIS Quarterly,2004,28(2): 283-322.

[5]Marchand D A,Kettinger W J,Rollins J D.Information orientation: People,technology and the bottom line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0,41(4): 69.

[6]赵晶,朱镇.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6(S1): 914-922.

[7]Amit R,Schoemaker P J 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1993: 33-46.

[8]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99-120.

[9]Barney J B.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 656-665.

[10]Rumelt R P.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J].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1984: 556-570.

[11]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 171-180.

[12]Barua A,Konana P,Whinston A B,et al.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net-enabled business value [J].MIS Quarterly,2004,28(4): 585-620.

[13]Bharadwaj A 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MIS Quarterly,2000,24(1): 169-196.

[14]Ray G,Muhanna W A,Barney J B.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ustomer service process: 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J].MIS Quarterly,2005,29(4): 625-652.

[15]Clemons E,Row M.Sustaining IT advantage: The role of structural differences[J].MIS Quarterly,1991,15 (3): 275-292.

[16]Brynjolfsson E,Hitt L.Paradox lost? Firm-level evidence on the returns to information systems spending [J].Management Science,1996,42(4): 541-558.

[17]Kohli R,Devaraj S.Measu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