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季羡林的人生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9 07:01:0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军娣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品读季羡林的人生智慧

品读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试读:

前言

最早知道季先生,是在读初中时,当时语文考试试题中,常以季先生的散文为阅读材料。第一次看的散文集是季先生的《病榻杂记》。当时深深为季先生的照片所吸引。那是一张普通老人的脸,然而,那张脸上却写着常人没有的故事。每当看到季先生老年的照片,我都想更多地去了解他一点;而每当我了解他多一点,我都深深被他所打动。

世人常说,他是一位学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作家。九十八年的风雨历程,五十多年的卓著成就,一生一世都笔耕不辍。于是人们称季先生为学术泰斗、国宝、国学大师。然而季先生却欣然请辞,句句出于真心,发自肺腑,其谦虚之情,实在让人为之所折服。并非出于一己之偏爱,我觉得季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他的离去,不仅是学术界的悲伤,文坛的缺失,更是众多人一生的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术家,也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大智大慧的长者。相信很多人都如我一样带着沉重的心情读过《牛棚杂忆》,认真地读过《我这一生》、《风风雨雨一百年》、《谈人生》……翻开每一本书,看到每一张照片,品味季先生的每一句话,都无不感受到他的真诚,他的豁达,他的泰然自若,他的大智大慧……

这位世纪老人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迈过了艰苦贫穷的童年,度过了战争动乱的青年,经历了艰辛飘零的国外求学时代,又遇到了是非不辨的十年浩劫,风风雨雨几十年,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我们看不到他吃苦时的表情,听不到他受辱时的声音,难以想象他一生所经历的困苦与绝境,也无法体味他所忍受的磨折与经历的苦痛。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季先生的顽强不屈与难能可贵。纵然人生百态,大起大落,但是他有他的应对方法。

对于人生,他敢于正视缺憾,他说:“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然而,他仍然保持“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一生中,他有着“须尽便尽,无复多虑”的达观与融通,也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执著与坚定。

对于生活,他“纵浪大化,不喜不惧”。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工作。”不论是处于青壮年时期,还是到了老年,季先生自始至终都做到“闻鸡起舞”,笔耕不辍,风雨无阻。

对于做人,他保持善心,不丢本心,正如他所说:“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他一生与人为善,问心无愧。其为人正如他笔下的文字,浅显平易,却又充满着大智大慧,无处不显人生之真谛。

对于处世,他要求自己“洞明世事,反求诸躬”,怀有理解、宽容、感恩之心。他也奉劝世人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告诉人们,凡事在于一真一忍。

对于人生困顿,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死面前,他笑谈人生,“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困境面前,他忍辱负重,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从宾客盈门到门可罗雀,再成为一个“极可接触者”,一生浮沉,不为所动,仍能游然物外,坚持自己的初心。

对于做学问,他曾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他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认真思考,勇敢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出新的文化道路。

对于名利与荣誉,他居功不傲,再接再厉,淡然处之,一生谦虚。特别是在老年时,季先生自己主动请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和“国宝”三顶桂冠,其谦逊之深,让人折服;其品行之高,让人敬佩。

……

如此泰然,如此真诚。然而,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却已与世长辞。这对任何一个喜爱他、敬重他的人来说,都是无比沉重的。

悲伤之余,我静静地读起了季先生,慢慢地去追忆他的人生历程,去感知他的苦,去领略他的人生智慧。渐渐发现,不论是他对人生、对做人、对处世等的看法,还是他对做学问、对名利荣辱等的看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智慧。有感于此,于是提起拙笔,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本书,以期通过对季先生一生思想精髓的细细品读,得到一些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启示,同时也希望将这种感悟与更多的人分享,以期帮助大家收获一份淡然的心境和幸福的人生。

然而,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对季先生的人生智慧的品读可能不会那么深刻与全面,在此,还望大家海涵,也请方家指正。

衷心地希望本书能为更多的人打开一扇了解季先生的窗,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从季先生的人生智慧中获得启示,以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刘军娣2012年2月第一章坚守本真,完美人格至高境界俗话说:人不仅要有外表美,还要有心灵之美。美,能表里如一,由内而外,这样的人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可能我们无法改变天生的容貌,但是我们能完善自身的内在美,其中不容忽略的便是人格之美。可以说,人格魅力,是自我完善、保持本真的高境界,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财富。为别人着想百分之六十

季先生语录: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就越高。

人们常说:“生活是一张网。”的确如此,生活中,我们总是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比如说,之于自然,我们依靠自然而生存;之于社会,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之于他人,我们要与他人不断地打交道,哪怕是上街去买个菜,也需要和他人交涉。特别是与他人之间,几乎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着各种联系。

而这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它定义为社会关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可以说,社会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当今社会还有谁能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士?能自给自足一切?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莫过于利益关系了。对此,季先生认为处理利害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在季先生看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而且也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种利益又常常会同别人有矛盾的”,常常是“有了你的利益,就没有我的利益。你的利益多了,我的就会减少”,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季先生认为这才是“芸芸众生最棘手的问题”。

事实上,这的确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恰如季先生所说,是最棘手的问题。当提到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我们最熟悉的榜样,莫过于雷锋了。世人评价雷锋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季先生谦逊地说:“大概由于我水平太低,我不大敢同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提法。”

季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这八个字说得太满,满到不能再满的程度。确实如此,世上如雷锋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的确是有的,但是实在很少。这也正是雷锋之所以高大、伟岸的原因,因为他有常人没有的人格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良知和爱心的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我们可以不要求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在考虑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为别人着想,即也考虑别人的利益。谈到这一点,季先生认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事实上,季先生是个处处为人着想的人,用他的计算方法,是远远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但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为别人着想只有百分之六十,只能把自己归为好人一类——一个及格的好人。他曾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谨小慎微,性格内向”的人,他也常常是考虑问题时细如毫发的人。而在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方面,他总是“自认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因此他才将自己划归好人一类。“我过去犯过许多错误,伤害了一些人。但那绝不是有意为之,是为我的水平低修养不够所支配的。”季先生说这样的话,足以让我们看出他对自己修养的高要求,更体现了他即使拥有伟大的人格却依然谦虚的品质。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而利益冲突也此起彼伏。人们常说,吃亏是福。事实上,为别人着想,未必就是吃亏。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心境。在利益面前,考虑到别人,于他人,你的人格魅力会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于己,那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原则和方法,这样的人,容易与人为善。这并不是退缩和忍让的表现,而是一种“有福同享”的至高的人格境界。

生活中,利益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哪怕是与最亲的人之间,也可能会涉及这样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不妨听取季先生的意见,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六十。这样一来,我们既能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又能不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是我们应当拥有的品质,也是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保持真我的一种好方式。

当然,生活中,为他人着想不单局限于利益关系问题上,还包括众多方面,比如,体会父母的操劳,关心朋友的处境,等等。我们可能无法做到时时刻刻都守在父母身边,但是,逢年过节回家,替劳累的父母洗洗衣服、洗洗碗、打扫卫生总是可以的;对朋友,我们可能难以做到每时每刻都去关心他们,但是若他们一有困难,你就能站出来,帮助他们,这也是为朋友着想的一种表现……

不论为之着想的对象是谁,性质怎样,人生几十年,我们都不能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我们不要求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是我们却可以如季先生所说: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六十,即做一个及格的好人。

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做一个有本真,有人格魅力的人,季先生“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六十”的方法,不失为我们完善自我人格的好方式。临财不苟得

季先生语录:《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种教导属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列。然而,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所以老百姓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风之普遍,至今尤甚。什么叫“贪污腐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钱。

所谓“临财毋苟得”指的是,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而应该廉洁自律。在钱财的诱惑下,能做到临财不苟取的人,很少。所以,季先生发自肺腑地感慨道:“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我们不能说,世人都爱钱,但是世人或多或少都需要钱,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讲到钱财问题,古今中外,人们都持有不同的态度。最主要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见钱眼开,一种是如季先生所说的,“临财不苟得”。

当提到对钱财的态度时,我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为官者对金钱的态度。事实上,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无法否认,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不高,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用俗话来说,就是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钱财的多少。

可见,钱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每一个人都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在钱财的诱惑下,人们难以不为所动。特别是对那些注重名利钱财的人来说,他们所持的态度,大多就是第一种,即见钱眼开。正是因为社会上有这样的人,所以,才会有一些贪污腐化的现象,社会上才会有一些所谓的黑幕。

对此,季先生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一些不尽相同的原因,贪污腐化之风,颇有抬头之势。贪污与腐化,虽名异而实同,都与不同形式的“财”有关。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最后又必同归于尽,这已经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了。

可见,季先生对此是看透了。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最后都“必同归于尽”,一切终成空,不是自己的,拿着也终究不会是自己的。

那么,我们对待钱财,该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关于这个问题,季先生非常推崇陈寅恪先生的态度——临财不苟得。所以季先生称赞道:“寅恪先生,一介书生,清廉自持,不该取之财,一文不取。他是我们学术界以及其他各界的一面明镜。”

历史上,临财不苟得的人也很多,唐朝的李勉就是其中一个。据说,在李勉为官之前,有一次,在他外出学习的时候,偶遇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两个人很投缘,一见如故,常常在一起评诗论书,非常要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这位书生忽然患了重病,并且自此一病不起。临死前,这位书生对李勉说:“兄弟,我可能不行了。我的行囊里有一百两银子,这是我进京赶考的盘缠。现如今也用不上了。我死后,还得麻烦兄弟你帮我办理后事。剩下的银两,区区小数,算是我答谢你的,你不要嫌少,千万要收下,我才能走得安心。”

李勉听着书生说这番话,很是痛心。当面收下了银两,好让书生安心。不久以后,书生就死了。李勉尽心尽力帮他办理丧事,丧事办完之后,还剩下许多银子,但是李勉一两都没有动,全都包好,放在书生的棺木里作为陪葬。

后来,李勉考取功名,做了大官,他也始终保持着临财不苟得的真我品格,一生廉洁,深得百姓的赞许。

世上真正能够像李勉、陈寅恪一样做到临财不苟得的人,不多。所以,季先生才会对很多人追名逐利而感慨万千。一个能做到临财不苟得的人,并不是他不需要钱,也并非他讨厌钱,而是他有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这样的人,身临钱财的诱惑,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降服贪婪之心魔,不为所动。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坚守真我,完善自身的人格,临财不苟得这条路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但是,真正能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将会如季先生及其所颂扬的陈寅恪先生一样,成为坚守真我的典范。

因此,我们都应该像季先生,像陈寅恪,像李勉这样的人学习,做一个临财不苟得的人。如此方能做到,一生该坚持的都坚持,一生该摒弃的都摒弃,做最本真的自我。“商不厌诈”不可行

季先生语录:

中国古代兵法主张“兵不厌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却万万不能提倡“商不厌诈”,这样做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绝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谓“兵不厌诈”指的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它主张作战前故意隐瞒自己的实力,然后“出其不备,一举攻之”。在战场上,这是一种作战的权术。

但是,这种权术在今天,被人运用在为人处世上,就变成了季先生所说的“商不厌诈”。所谓“商不厌诈”指的是行商的人为了获利而造假,与此同时,还让假冒伪劣产品打着名品的头衔去销售,进而大获其利。在商界,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此,季先生深表痛斥,说:“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掺假逐渐会变为大大的掺假,则几百年的盛名会毁于一旦,岂不大可惜哉!岂不大可哀哉!”

做生意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若是做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假货”,并且不因此感到可耻,反而到处耍小聪明,企图蒙混过关,骗倒众人,自己获利,这到底还是行不通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表现。

的确如此,人生在世,我们要做一个表里如一,有真才实学,诚实的、经得住考验的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亦是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该有的修养。否则,即使暂时可以蒙混过关,甚至春风得意,但是,长此以往,自己几斤几两,别人终究掂量得出。那时候,最后要栽跟头的人,还是自己,不可能是别人。另外,这样的行为不仅害自己,而且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利益。所谓害人害己,百无一益,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历史上,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最后落荒而逃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当南郭先生混在人群中吹竽的时候,他能蒙混过关,为此他沾沾自喜。可是当要求单独吹竽的时候,他就立即现出原形,因为害怕被惩罚,他不得不匆匆逃跑了。

试想,若是南郭先生有诚实的品格,那么他又怎么会落个逃跑的下场呢?相反,他可能会在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上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本真,最终取得成就。

而北宋晏殊正好同南郭先生相反,晏殊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既有真才实学,又有诚实品格的人。

晏殊十四岁时,有位官员很欣赏他,认为他是个神童,于是竭力向皇帝举荐。宋真宗召见了他之后,决定让他参加进士考试。考试的时候,晏殊发现试题是他考前反复练习过的,于是他实言相告,向真宗申请换题。换题之后,晏殊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如此一来,真宗非常欣赏晏殊。他发现晏殊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有着常人难有的诚实品格。真宗欣然赐给晏殊以“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后来晏殊就职。京城的官员们经常举行各种宴会,由于家境贫寒,晏殊从不参加,只是在家中读书写文章。有一次,真宗得知了这一情况,以为晏殊好学,认为他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精神正是贪玩的太子该学习的。于是,真宗将晏殊提拔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晏殊去谢恩的时候,实话告诉真宗:“其实,我也喜欢吃喝玩乐,只是因为家境不好而已。我要是有钱,我也会去参加宴会。”真宗听完之后,更为欣赏晏殊,从此更加信任他、器重他。

正因为晏殊既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又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才能深得真宗的赏识与器重。

人生中,我们应当和晏殊一样,做一个有着良好的人格,坚持本真的人,而不应当和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正有实力的人,讲诚信的人,走到哪里,碰到什么样的考验,都不怕。须知,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话说得再好,圆得再好,也会有被戳破的那一天。

因此,不如澄澈到底,做一个坚持本真、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以诚信为本,同时不能忘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诚如季先生所言:唯“诚实”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本真,拥有完美人格,“商不厌诈”不可行。做人要有正义感

季先生语录:

我虽然在任何书里还没有找到关于“正义”的定义,但一般人却对“正义”都有一个不成文法的共同看法,只要有正义感的人绝不许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打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在小说里我们常看到一个豪杰或剑客走遍天下,专打抱不平,替弱者帮忙。虽然一般人未必都能做到这一步,但却没有人不崇拜这样的英雄。

何谓“正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如此看来,正义也是一种品格,一种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品格。

在中国的传统美德中,正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正义的民族。

在西方,很多民族认为,力量等于正义。也就是说,谁有力量,谁就有正义。譬如,伊凡四世,纵然那个时代的人民痛恨他,但是时代一过,后来崇拜的、赞美的还是他。因为他有无穷的力量,代表着人民心中的正义。

而在中国,正义不等于力量。正义代表公正。譬如,在众多武侠小说中,那些行侠江湖,为老百姓伸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正义。像西门庆这样的恶霸,纵然他有钱、有才、有权,无论时代怎么变,他始终都不可能成为正义的象征。

人生中,要坚守本真,成为一个拥有完美品格的人,首先就得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有人说:正义是第一美德。还有人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由此可见,正义,是我们完善自己人格的法宝。事实表明,一个始终都讲正义、有正义感的人,才能坚持自我,成为一个坚守本真的人。而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也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便是正义的化身,因为正义,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树立的是一种伟岸的英雄形象。

可以说,“三打白骨精”将孙悟空的正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起初,唐僧以慈悲为怀,阻止孙悟空打白骨精。但是,白骨精的原形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为了铲除这个祸害,不让它伤害师傅,祸害百姓,孙悟空不顾头痛,一棒打死了白骨精。

但是,唐僧却认为孙悟空这是杀生,是不慈悲的表现,是滥杀无辜。因此念起了紧箍咒,要把孙悟空逐走。孙悟空痛得打滚,对着师傅拜了三拜,便离去了。

尽管孙悟空这次被师傅严厉惩罚了,但是,之后在“八十一难”的其他磨难中,遇到祸害人间的妖怪,它还是毫不犹豫地与它们斗争到底。这就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它的正义感。

这是神话中的正义感。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进而坚守本真,完善自己的人格,也可以从许多方面去努力。

比如说,在生活中,遇到蛮横不讲理、仗势欺人的人,可以勇敢地站出来,为他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在当今社会,恃强凌弱、以大吃小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哪怕是小孩子之间,这样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如要杜绝这样的现象,作为旁观者,我们就当秉持自己的正义感,站出来维护正义的一方,驳倒非正义的一方。而作为当局者,非正义的事,我们不要做。要敢于用正义来要求自己,要让自己拥有正义这样的美德。

否则,正义得不到伸张,非正义占据整个社会和人生,黑的反而成了白的,而白的却只能含冤变成黑的。这是非常可怕的。

人生中,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打击一切非正义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有真我、有良好品格的自己,才能为社会的和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同时,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必须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而不是奢望别人主动站出来为你伸张正义。

只有首先自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正义这一品格,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愿意主动站出来,为你伸张正义。而这,也正是季先生从自身的经历中所总结出来的道理。

总而言之,坚守真我的人生,需要正义这样的品格,人生在世,做人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做人要讲礼貌

季先生语录: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

松苏内吉说:“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可见,礼貌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社会,若是不讲礼貌,将会成为一个混乱而又野蛮的社会。因此,礼貌是一个社会的必要条件。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少不了礼貌。中华民族向来以优良的道德传统著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道德情操和个人修养上,人们都予以礼貌以高度的重视。的确如此,生活中,处处需要礼貌。

例如,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熟人之间需要讲礼貌,古人所提倡的“礼尚往来”就是一种礼貌。除此之外,封建社会的“三纲六纪”、“人伦五常”等也是一种礼貌,尽管在如今看来,这样的礼貌有糟粕的地方,但是,诚如季先生所分析的,它们还是有可取的一面,因为它们能为良好的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不仅熟人之间要讲礼貌,就算是陌生人之间,也要讲礼貌。比如,受人恩惠,要说“谢谢”,这是一种“轻礼”。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提倡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则是一种“重礼”。再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礼。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人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礼貌关系。但是,这样的礼貌关系,事实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关系,但是,它需要以环境为衬托。举个例子来说,现如今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会,许多年轻男女公然在公共场合卿卿我我,搂搂抱抱。对此,季先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礼貌的表现。用老一辈的话来说,叫“伤风败俗”。事实亦如此。尽管这是一个倡导自由的社会,但是所谓的“公共场合”就是公众共享的场合。既然如此,在公共场合忘我地亲热,就未免表现得有些自私,势必影响他人。拿高校来说,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若是每个学生都沉迷于这样的花前月下,那大学就不是铸就人才的熔炉了,反倒是浪费青春的场所。

对于这一种不讲礼貌的表现,季先生语重心长地劝诫说:“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

综上可知,生活中,礼貌有许多种。身处社会中,不论是何时,都应当做一个讲礼貌的人。这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修身之道。德国诗人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事实上,一个人的礼貌不仅能照出他个人的肖像,还能照出他的内心。因此,一个人若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问心无愧的、有修养的人,那么,礼貌这一课是不容落下的。

古时候有一个叫牛皋的人,很不讲礼貌。有一次,他迷路了,向一个老大爷问路,老大爷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骂他没教养,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也迷路了。他看到老大爷,立即下马,然后毕恭毕敬地给老大爷鞠了个躬,很有礼貌地向他问路,这位老大爷见岳飞是个很有修养的小伙子,便热心地给他指了路。老大爷指完路后,岳飞又郑重地向老大爷道谢、告别。

一位穿着高跟鞋的年轻女士不小心踩了一个年轻小伙子一脚,这位女士连忙诚恳地说:“对不起!”小伙子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的争吵避免了。诚如季先生所说的,因为这样微不足道的事而不讲礼貌,而大动干戈,是小题大做,是自找麻烦。

确实如此。因此,生活中,我们应当做一个讲礼貌的人。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季先生所说的“眼下,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的现象。须知,礼貌是使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催化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最主要的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礼貌不仅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宽容、理解的桥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格。一句话,拥有完美人格的人生少不了礼貌。君子成名不逐利

季先生语录:

我们常讲,在世界上,争来争去,不外名利两件事。名是为了满足求胜的本能,而利则是为了满足求生。二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成为人类的公害,谁也铲除不掉。古今中外的圣人贤人们都尽过力,而所获只能说是有限。

古人云: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概莫能外。从古至今,多少人因追名逐利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从中,人们的名利之心,可见一斑。这是一个极端。还有另一个极端,它深为世人所推崇,即如陶潜那般对名利予以淡泊的态度。前者是不当为我们所取的,因为将名利作为人生的追求,不仅是人生价值缺失的表现,也是人格上的一种缺陷。而后者,人生在世能淡泊名利,是坚守本真,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表现,自古以来,深为人们赞许。

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一个毫无名利之心的人,可以说,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一旦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求胜之心,而这不正与名或利密切相关吗?说完全没有求胜的渴望,那是非常牵强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求胜而变成一个彻头彻尾追名求利的人。这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亵渎,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毁灭。

试问,当今社会的一些贪官腐败之徒,若不是追名逐利之心过剩、过强,他们能走上被枪毙或者是被终身监禁的道路吗?“自作孽不可活”,到底还是追名逐利之心让他们自食苦果了。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人生中,该拥有的名誉或者利益,用正当的手段去争取,是无可厚非的。这样的人,其为人是坦荡的,其品行是端正的,其人格是良好的。但是,如若将逐名逐利定为人生的全部或者是最高追求,那么,这样的人格是不足为道的。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他被宋王作为使臣派往秦国。他出发的时候,宋王给他的全部财产是几辆车。但是,曹商从秦国回来的时候,却带回了一百辆车,还有许多银两和珠宝。

曹商回国后见到庄子,便不断地炫耀自己。他说:“先生啊,像您这样长年住在偏狭的陋巷里,穷得揭不开锅,饿得面黄肌瘦,每天只能靠编织草鞋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我一天都过不下去!您看看我现在,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赢得秦王的欣赏,秦王一高兴,便赏了我一百辆车,我现在的生活多好啊。这就是我曹商与您不同的地方。”

庄子轻蔑地看了曹商一眼,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秦王在生病的时候召来了许多医生,对他们当面许诺:凡是能挑破粉刺排脓生肌的,赏车一辆;而愿意为其舐痔的,则赏车五辆。治病的部位愈下,所得的赏赐愈多。曹商你得到的赏赐这么多,一定是舔了秦王的痔吧?你还是离我远一点吧!”

曹商为了赢得秦王的赏识,为了追名逐利而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一切以“利”为重,把名利当作是自己的最高追求,试问,这样的行为是可取的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庄子蔑视和嘲笑曹商的缘故。曹商的例子对于生活中那些以追名逐利为最终目的的人来说,不失为一面明镜。

那么,我们究竟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名利,才不损害我们的人格,至少不给我们的人格带来负面的影响呢?对此,季先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季先生直言不讳地相告,“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但是,他也坦诚地告诉人们:“即使我想再往上爬,我也绝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的确,季先生一生对待名利的态度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比如他在《病榻杂记》中的“三辞”就将他对名利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季先生是一个极为谦虚的人。纵然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有名利之心的人,但是,他不会刻意地追名逐利,更不会因利而求名,相反,他的做法是:成名不逐利。

何以见得?拿“学术泰斗”一名来说,不论是从季先生在语言学上的成就来看,还是从他在比较文学上的成就来看,“学术泰斗”这一桂冠戴在季先生头上都是当之无愧的,试问,当今学术界,还有谁能如季先生一样在梵语研究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再问,又有谁能如季先生一样,精通几十种冷僻的外语?然而季先生用自己的成就铸就了自己“学术泰斗”之名,却不去争夺“学术泰斗”之利,而是公然请辞“学术泰斗”之冠冕,把自己打成一个“平民泰斗”。

与学术界那些为了争名逐利而卖弄玄虚的人相比较,季先生真实、坦然、谦虚的品格更为突出。而这也正是季先生完美人格的真实写照。

人生于世,对待名利之心,我们应当以季先生为榜样,成名不逐利,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却又不追名逐利的人。这样一来,我们自身的人格也会因之而不断地完善,而不会沦为名利的囚徒,成为一个人格有缺陷的人。第二章正视缺憾,不完满才是人生真相真正的人生是不完满的。假如人生是一个既定的圆,那么它总是会在某些地方有缺口,而之于人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缺憾。雕塑维纳斯之所以美,美在她的断臂;月亮之所以美,美在它的圆缺;而生命,也会因为它的缺憾而美。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先生语录: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先生认为,不完满才是人生,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子也包括在里面。事实亦如此,对于任何人来说,人生都是有一点遗憾的。所谓功德圆满、死而无憾,可能是因知足而有的达观,亦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和期望。

漫漫人生路上,就算我们再努力、再用心,也有到达不了的彼岸。跌跌撞撞,风风雨雨才是人生的常态。一路走来,有失败,有遗憾,有打击,有痛苦,还有成功和快乐。所谓的“一帆风顺”,几乎是不可能的。试看,从古至今,有哪一个最后取得卓越成就、获得成功的人没有经历过一番挫折?有谁的人生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又有谁,一生的成功能面面俱到,没有任何缺憾?

事实上,是没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是要受点磨砺的,也总是要带着些许遗憾而去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就拿季先生来说,他的一生,正所谓“风雨雷鸣”,无所不有。如今,他是众所周知、广为称颂的大作家,大思想家、大学者,但是季先生的一生,是非常坎坷,更是有缺憾的。

季先生常提到母亲,他说自己是一个缺少母爱的人。这未免不是人生的一种缺憾。而一向爱赌的父亲,对季先生付出的爱,也是极少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如此看来,缺憾应当有主观与客观之分。像季先生小时候缺少父爱母爱这样的缺憾,属于客观的缺憾。而所谓客观的缺憾,是既定的事实,是自己无法弥补的缺憾。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缺憾,所以,人的一生,难以圆满,甚至无法完满。就连皇帝老子也逃不过这一定律。生来富贵的帝王将相,一生享尽荣华,但是一生当中,也有众多的烦恼。拿皇帝来说,纵然他们君临天下,举天之下,没有人敢违逆他们的意思,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江山被别人掠夺而去,皇权不保。自古宫廷斗争惨不忍睹,如此,他们人生中的缺憾可见一斑——一生几乎毫无宁日。而面对生死这样的大问题的时候,他们更是难逃一劫,不论是功绩显赫的李世民,还是暴戾恣睢的商纣王,终究不能长生不老。

而主观缺憾主要来自个人的某个错误的选择或是决定。这样的缺憾,一想起来可能让人捶胸顿足,人们常说的“把肠子都悔青了”的情况也是有的。当然,抱着“往事随风”的心态一笑而过的情况也不少见。历史上,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导致最后自己失去了江山,就属于其人生中的主观遗憾。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缺憾,比如由于学生时代没有认真对待学习而导致错失了最佳的学习机会,这也是因为主观原因而让人生产生的一种缺憾。

总而言之,真正的人生是难以圆满的。正如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个我们必须了解的道理。对于这一点,季先生说:“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的确如此,人生旅途中,我们若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对很多客观上的遗憾,也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相反,会转而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眼下所拥有的事物或者是人身上,幸福、快乐、认真地去生活。而对于因主观原因而产生的缺憾,我们也不会活在后悔和自责中,而会寻找弥补缺憾的机会。如此一来,人生,反而会因为缺憾而更完满。

事实上,很多时候,反而是缺憾成就了我们。换句话说,人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缺憾而改变。比如,作家史铁生,当他残疾之后,曾几度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经受了一番又一番心灵的磨折之后,他反而悟出了一个要活下去的理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残疾是他的缺憾,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缺憾的磨砺中,他用笔杆子写出了铁铮铮的生命气质,也为自己的人生写出了新的一片天。

对于季先生来说,这样的缺憾,更是数不胜数。从他的《牛棚杂忆》中我们能略知一二。在那十年中,季先生被人打得鲜血直流,苦不堪言,一度想过要了断自己。但是,有一天,当他又被人打得在地上打滚、血流不止的时候,他决定,还是活下去吧,活下去才有希望。后来,季先生自己坦言,正是因为人生当中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才成就了他后来受用一生的好性格。

可见,缺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人生也会因缺憾而更美。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明白,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对于缺憾,我们要有正视的勇气,还要有弥补的决心和行动。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如季先生一样在不完满中不断地完满自己的人生。福祸相依,凡事切莫强求

季先生语录: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绝不想倒霉。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古时候,有位老人因常年居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而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过客称为“塞翁”。一天,塞翁无缘无故丢失了一匹马。塞翁思来想去,觉得可能是因为那匹马掉队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邻居知道这件事以后,都深表惋惜,并劝塞翁不要难过。谁知,塞翁却说:“谁知道丢了马究竟是坏事还是好事呢?说不定反而会带来好事呢。”

结果如塞翁所言,不久以后,那匹丢失的马自己回来了,身后还跟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听说了这件事,纷纷过来贺喜,并夸奖塞翁很有眼光,说话也有预见性。这时候,塞翁说:“谁知道这是不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呢?天知道它带回这匹马来会不会惹上什么麻烦?”

塞翁的儿子非常喜欢胡人的那匹马,一段时间相处下来,主人与马之间非常有默契。于是,塞翁的儿子经常骑着这匹骏马去外面奔跑、驰骋,并且乐此不疲。这天,塞翁的儿子照旧骑着马出去兜风,谁知,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结果摔断了一条腿,导致终生残疾。

邻居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很痛心,过来安慰塞翁。塞翁又说:“说不定反而会带来好事呢。”

果然,第二年春,胡人侵占中原,为了抵抗胡人的进攻,国家到处征兵。后来士兵们大都战死沙场。但是,塞翁的儿子,却因为是残疾而没有被拉去服兵役,父子俩相依相靠,反倒其乐融融。

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说,凡事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福与祸亦然。因此,人生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人生的缺憾,也要看到人生圆满的那一方面;既要看到“福”,也要看到“祸”,不能用静止与片面的眼光想问题、办事情。这是为人处世的技巧,也是季先生所要告诉世人的人生智慧。

季先生认为,上至天皇老子,下至吾辈小民,“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进而季先生认为,祸福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而这,也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所体现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所以,季先生劝诫世人: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这就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人生态度。要知道,人生在世,憾事有许多,圆满之事亦如此。倘若要有一个明确的划分,那么,“福”应当属于人生中的“完满之事”,而“祸”则属于人生中的“憾事”。事实表明,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的事”,而没有“憾事”。诚如季先生反复强调的,“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福祸乃常事,我们不能因为生活中有“祸”而一蹶不振,相反,我们应当如季先生所建议的那样,始终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与稳定的情绪,而非一味地强求“福”,接受不了半点“祸”。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因此,季先生对那些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福祸”的人,不予以肯定,更不予以赞扬。所以说,人生中,不论是走运碰到了大福,还是因倒霉遇上了大祸,都不该让心态随之大起大落,相反,应当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正视人生中的缺憾,才能因祸得福,才是真正领悟“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一道理,才能做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

季先生语录: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谈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先生痛心地慨叹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可见,人活一世,要活出人生价值和意义来,这才不枉费为人一场。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非体现在财富的多寡、活得快乐与否上。纵然家财万贯,但是若活得浑浑噩噩,在世时做尽坏事和恶事,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和时代没有一点责任感,那么这样的人,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无从谈起的。因为他们除了为非作歹、吃喝玩乐、追名逐利以外,不会思考应该为社会、国家和时代做些应有的贡献。换句话说,他们活着,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

所以说,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不然,就如季先生评价的那样:“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

如此看来,人生在世若是没有责任感,就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实在的意义和价值,每天都过着同样的昏昏沉沉和浑浑噩噩的日子,一生如此。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才知道人生缺乏实在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那么责任感又是什么呢?对此,季先生也给予了中肯的解释。季先生说:“我觉得,在人类前进的极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接力赛来作比喻,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人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人。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由此可见,人活着,要与社会、国家乃至时代紧密地联系着。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人又并非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换句话说,人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与一个社会的人,无论何时,无论做什么,总是与他所处的大背景、大环境紧密联系着。一个人,若是赋予他自己的人生以高度的责任感,那么他不仅能完善自己个人的人生,更能对社会、国家、乃至他所处的时代做一定的贡献。这样的人,便能成为“国家的脊梁”,而不是国家的蠹虫。

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这个民族以及整个国家的人民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何近代中国曾遭受各种疯狂的侵略甚至吞噬,而中华民族依然能岿然不动呢?这就与中华大众坚韧不拔、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密不可分。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生活背景和条件下,我们可能容易忽略对时代、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有很多人对此会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其实不然,越是安宁,我们越要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民族危亡的时候,我们要做民族和国家的脊梁,奔走呼号,死而无憾。民族兴旺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做国家脊梁的准备,认真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如此一来,在和谐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而不至于每天都稀里糊涂地度过,一生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抑或是每天都欢天喜地,却又无所事事。这样的人生是华而不实的,也是非常可悲的。

试想,若是每个人都这样,那社会、国家或是时代遇到危险的时候,该怎么办?因此,每个人活着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看到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并且用自己的责任感勇敢地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在大事上能有这样的胆识、眼光和战略的人,哪里又会每天都浑浑噩噩地度过呢?这样的人,之于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哪里又会找不到呢?

人类的共同理想,不是一个时代中的几个人倡导一下、实践一下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无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诚如季先生所言,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所以,人生在世几十年,我们要争取一个更为完满的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可不知。而要了解并且收获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应该做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总而言之,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地正视人生的缺憾,并且不断地完满自己的人生。而这,也正是季先生寄予后辈的期望。缺憾有时也是一种机遇

季先生语录:

我认为,“机遇”(在一般人嘴里可能叫做“命运”)是无法否认的。一个人一辈子做事,读书,不管是干什么,其中都有“机遇”的成分。

人并非生来就什么都有,也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没有。同样,人生不会因为个人自身的努力而变得圆满无缺,也不会因为无所事事而自动完满。诚如季先生所言: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是,人这一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的。具体地说,如果人生是一个圆,那么这个圆中的缺口会因为个人的努力与付出而减少。总而言之,命运可以改变,哪怕是缺憾,也可以当做是机遇来加以利用。只要积极去行动,任何时候都存在转机。

季先生将成功描述为天资、勤奋与机会之和。由此可见,成功的人生少不了机遇。

季先生说:“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条路,那么机遇就是这条路上的岔口,而通过这些岔口,人的一生则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若是没有机遇,那就算天资再高,再勤奋,可能还是无法拥有成功的人生。季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大起大落”,除此之外,还是坎坷不堪的。但是,让人佩服的是,季先生并不因人生中的缺憾而沉沦,相反,他善于在缺憾中寻找或是抓住机遇。

季先生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童年的伙伴评价说“你家连贫农都算不上”。在这样的条件下,连饭都吃不饱,何况是上学?但是,季先生在济南有个“九叔”,叔叔家境较好,而且膝下无子。因此,季先生离开家乡,被“九叔”接到济南,并开始读书。

由于家境贫寒致使少小离家,可以说是人生的一种缺憾,但是季先生却并未在这种境况下消沉,而是很好地利用了这次机会勤学奋起,从而为季先生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季先生人生中因缺憾而得到的第一大机遇。

后来季先生报考清华与北大,同时被录取,但是季先生选择了清华。大学一毕业,“立即失业”,最后季先生回济南教了一年书。这时候,清华正在与德国交换留学研究生。这对大学期间主修德文的季先生来说,又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大好机遇。用季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而留德期间,本来留学的期限是两年,但是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季先生被迫滞留在德国。表面看来,“有家(国)不能回”是一场灾难,亦是人生中的一种莫大的缺憾。但是客观上正因为这样的滞留,他才得以继续留在德国深造,在学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后来的事实也有力地表明,季先生后来的成就离不开他滞留在德国的十年苦读。而这,可以说,又是季先生因缺憾而得到的另外一个机遇。

……

谈到机遇,季先生常说:“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机遇’不垂青,我至今还恐怕是一个识字不多的贫农,也许早已离开了世界。”

虽然季先生将自己的一些成就归功于是机遇的垂青,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机遇并不会垂青所有的人,季先生之所以有幸成为机遇的宠儿,是跟其善于把握机遇密切相关的,即使是在很多人看来是痛苦和灾难的境遇下,季先生也能够将这种不利的情况很好地利用起来。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缺憾有时的确是一种机遇。只要你能够擦亮眼,敞开心,就能够利用这缺憾中隐藏的机遇,让自己曾经的和正在经历的人生缺憾也变得有意义,让自己今后的人生少一些缺憾。尽人事,听天命

季先生语录: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饼绝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云谲波诡,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先生在《缘分与命运》一文中写道:缘分和命运可信不可信呢?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比如说,真正的爱情,不是和每个人都能发生的。须得是某一个人,才会对上眼,才会有感觉。又如,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人群中,那么多人,偏偏就是那两个人,在一起结婚生子,而不是与其他人。这其中,需要缘分,亦是某种命中注定。

人生是有一定的缺憾的,我们须正视人生中的缺憾,须知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是我们不能借此故而对自己的人生坐视不管。换句话说,就是自己该努力的还得努力,该付出的还得付出。总而言之,须得“尽人事”。

但是,也不要以为“尽了人事”就万事大吉,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还要相信“缘分与命运”,即要“听天命”。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尽了人事”,要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要能“听天命”,如此一来,也没什么值得悔恨的了。

事实上,“尽人事”与“听天命”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甚至缺一不可。试想,若是“尽了人事”,便想心想事成,那么世上只要努力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这样一来,人世间,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怨恨与抑郁不得志呢?另一方面,如果企图“尽人事”就能让梦想成真,取得一个完满的人生,那么当触碰到残酷的现实的时候,就可能会因此而让心灵受挫,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便是苦果了。

而若是完全“不尽人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完全听天由命,也是不行的。这样只会让自己人生的缺口更大,毫无完满可言也是可能的。可见,“听天命”并非听天由命的意思,而是秉着按规律办事的心态,泰然处之。一句话,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

所以说,“尽人事”与“听天命”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谁都不行。

我们要“尽人事”,因为只有努力了,付出了,才有成功的可能;而不努力,不付出,就一定没有收获。就算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得弯腰捡起来,才能成为自己的,不然就可能会成为别人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尽了人事”而想一步登天,一劳永逸,世上是没有这么好的事的。凡事都是有缘由的,成功也是如此。

假如我们能很好地将“尽人事”与“听天命”结合起来,那么,我们至少能做到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命中注定,是你的就是你,该是你的总会来。而不是你的,也不必为之而过于伤悲,凡事莫强求,过于强求,累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轻则,只是一时沮丧,重则可能失去自信,失去信念。这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无法决定和改变“天命”。但是我们能左右我们自己。因此,在行动上,“尽人事”要竭心尽力。生活中,我们不妨时常问问自己:“我到底有没有‘尽人事’?”

为父母的,对子女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养之、教之?

为子女的,对父母有没有竭心尽力地侍奉、赡养?

为学生的,有没有用心学习,并且尽力学到最好?

为老师的,有没有几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教好每一个学生?有没有严谨治学,用心教学?

为官的,有没有秉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

如果“尽了人事”,那么,即便失败了,还是会问心无愧,内心还是能平静。否则,将终日悔恨。

真正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但是,为了让它更圆满一些,为了让遗憾更少一些,我们须得“尽人事”,也得“听天命”。价值就表现在“变态”上

季先生语录:

我越过第一阵强烈的风暴,问题算是定了。我逍遥了一阵子,日子过得满惬意。如果我这样逍遥下去的话,太大的风险不会再有了。我现在无异是过了昭关的伍子胥。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这是常态;但是有时候我胆子又特别大。在我一生中,这样的情况也出现过几次,这是变态。及今思之,我这个人如果有什么价值的话,价值就表现在变态上。

向来,世人对季先生的评价也毁誉不一。诋毁他的人说季先生是个懦弱的人,而季先生也一向强调自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他说,这是他的常态。但是,有的时候,他的常态会发生变化,导致“变态”。此“变态”,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变态,而是一改常态,实现某方面的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季先生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变态中。

事实上,不仅仅是季先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变态中,几乎每个人都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若是不一改常态,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人生就没有价值可言。何况,要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不是自己想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光靠自己的行动就能实现的,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时机。

但是,人生最突出的价值,或者说,生命最突出的价值,还是体现在一个敢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的“非常态”,即“变态”中。因为在“变态”中,人们能克服自己固有的缺点,甚至是不好的习惯,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季先生之所以说他的“变态”体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就是因为他在“变态”中克服了自己“胆小怕事”的性格。“文革”期间,季先生敢主动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位“没有人性,只有兽性”的反动派的“老佛爷”,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被扣上各种莫须有的帽子,誓死捍卫“人间正道”。这样的行为,在当时那样的形势下,几乎是没有人敢做出来的。但是,季先生“为了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虽粉身碎骨,在所不辞”,这不正是体现季先生高尚的一面吗?

人生在世,个人的人生价值,也一样主要体现在“变态”之中。人生中,我们必须看到,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更有甚者,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倒霉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所以说,人生中,其常态是磨难重重,考验重重。没有谁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没有任何波折。从这一点来看,更能说明人生的缺憾性。而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在逆境中爆发自己的威力,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