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9 07:17:11

点击下载

作者:吴艳龙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

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试读:

前言

20几岁的年轻人,或许才刚刚走出象牙塔,对社会这个大染缸还缺乏清醒的认识;或许还挣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或许正忙于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对于人生还没有更理性的思考;再或者20几岁的你已经小有成就,但事业有成的同时却对爱情和家庭有着颇多的无奈和不解……

这些是每一个正在经历或经历过20岁的人都有过的困惑和烦恼。每一个20几岁的人都希望能够在这个从年轻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想要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前程无忧的充足准备。然而,大多数的人还是迷迷糊糊、莽莽撞撞就过了20几岁,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也留下了许多依然不解的疑问。

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门叫“经济学”的学问。

随着经济学的日渐成熟和发展,这门学问中的理性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当中,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或许在你的认识里,“经”邦“济”民的经济学更多时候带着高深而神秘的气息,与我们20几岁的青涩人生还相距太远。然而,正如有人把经济学调侃为“一门由简单的常识加上复杂的术语包装起来的学科”,经济学的“身世”正是来源于生活。“economy”一词,源自古代西方的希腊语,原意就是家计管理。经济学,其实从诞生到现在,从来没有脱离过我们的生活。

当你完成高中学业的时候,你是去工作还是去读大学?当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是继续读研还是去找工作?当参加了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后,你该如何安排你的收入,是消费还是投资?当你拿定主意要去投资的时候,你是储蓄,还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或者是买房产?当你要开启一段感情生活的时候,你和恋人在一起是不是很如意?当你结婚生子,居家过日子的时候,你会不会计较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说:“无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其实,人生时时有经济,生活处处是经济。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选择中度过的。当有一天你面临选择,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你需要补充点经济学知识了。经济学就是一门有关个人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决策。

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杰文斯认为,经济学不过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有的人说,钱越多我就越快乐,可在经济学家眼里却未必是这样。经济学家把快乐的方程式定义为“效用”与“欲望”之比,一个人的快乐是和他的欲望呈反比的。这也正应了我们“知足常乐”的古训。

经济学还是一门经世致用的科学。当我们被GDP、CPI这些陌生的概念团团围绕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不学点经济学还真是寸步难行。经济学的品格就是不逃避生活,敢于直接面对生活。学点经济学,我们就能在两难之间作出更好的选择,就能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更好地谋求自己的利益,整个社会也会因此变得和谐。

萨缪尔森说,学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天才;但若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20几岁的我们学经济学,不是要去读懂斯蒂格利兹、萨缪尔森的大作,我们不是为学经济学而学经济学,而是为了让经济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发,赐予我们生活的智慧。

还等什么呢?从20几岁的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向经济学家取经,在经济学的智慧指点下,必能拥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未来!序章 20几岁,学好经济学,才能比别人更胜一筹20岁以前的你,钱是父母赚父母给,自己的所谓理财顶多也不过是考虑该将零花钱用于买零食还是买漫画。可是,一旦走出校园,你得学会自己赚钱自己花,你会有家庭有孩子,要负担车子、房子、柴米油盐,渐渐老去的父母需要你赡养……各项大大小小的支出接踵而来。你需要越多越好的资金,你需要理財、需要投资——而这些,都与经济学脱不了关系。从年轻走向成熟,不能不学习经济学

在大学里,经济类专业是最热门的,非高分者不能进。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大学期间没有机会读经济学,研究生阶段再也不能错过,于是跨专业考经济学研究生成为了热门。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尽是财经新闻、股票行情;经济学家们经常被邀为政府的座上宾,为国家经济政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图书大厦里,经济学读物被摆在显著的位置,有给孩子读的,有专为女性读者准备的,也有妙趣横生的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经济学,讨论经济学……生活在当下,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不知道需求、供给、GDP、CPI、股票指数、个人所得税,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无法与世界接轨。

20几岁的年轻人,或许还是习惯于认为经济学是胡子花白的老教授在满黑板的曲线与公式之间演算着生涩难懂的生产与成本曲线,研究着些与我们生活毫不相关的经济问题。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经济学的历史很短,只有200多年。1776年,一位叫亚当•斯密的英国人写了一本书《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称的《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是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亚当•斯密也因此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在此之前,未成型的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的思想家对当时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的见解,形成的某种经济思想。由于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思想,该学科常常与这些思想家们的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可以说,经济学诞生之初,就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这样评价道:“这就是经济学,它是研究人类一般事物的学问。”

20几岁的年轻人正在从年轻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们,对于这个社会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人生还需要更理性的思考,甚至更具体一点看,对于自己口袋里的钱,我们奇怪为什么总是人不敷出……这些问题,都需要经济学来为我们一一解答。20几岁的我们应当开始明白,经济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间,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1.这个世界是由经济原理支配的

毫不夸张地说,经济原理是支撑整个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史,是维持并获得更多物质条件的挑战和应战的历史。经济问题或许会表现为政治、外交等问题,或许表面上看起来是政治的历史的事件,其核心归根结底起源于经济利益。可以说,经济是支配世界的原动力,从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2.经济学关系着我们的钱袋子

哪怕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会很自然地将“经济”与“银行”、“投资”、“理财”这类名词对应起来。的确,经济学就是与每一分钱息息相关的学科。

20岁以前的你,钱是父母赚父母给,自己的所谓理财顶多也不过是考虑该将零花钱用于买零食还是买漫画书。可是,走出校园的你,开始自己赚钱自己花,你会有家庭有孩子,要负担车子、房子、柴米油盐,渐渐老去的父母需要你赡养……各项大大小小的支出接踵而来。你需要越多越好的资金,你需要理财、需要投资——而这些,都与经济学脱不了关系。

或许你已经在不懂经济学的情况下摸索出了自己的理财方式,或许你在同事朋友的指点下投资股票照样能小赚一笔……似乎即便不学经济学你同样过得很好,可是,如果学好经济学能让你过得更科学更好呢?再想远一些,现在的你或许过得尚且不错,但30岁、40岁以及更老的将来呢?20几岁学好经济学,才能为将来打下更加牢固的生活基础,20几岁以后的未来才能无忧。

3.学好经济学,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智慧

你或许还是认为只有教授或生意人才需要懂经济常识,那么我要直接地告诉你:你错了。

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下面这样的情景:

带上密友去相亲,结果对方却选择了密友;

在考研与就业的无奈选择中,不知何去何从;

懊悔于曾经荒废的美好时光,不能自拔;

忘了带钱,楼下的小贩却不允许你先带走西瓜再把钱送来;

……

为什么你被密友取代?为什么你会迷茫?后悔有用吗?小贩为什么如此不信任你?经济学能为你揭开这些谜底,这是因为:你不懂得你和密友各自的比较优势;你没有算清楚考研和就业的机会成本;你不知道过去的事情就是覆水难收,属于沉没成本;你不清楚小贩和你在进行一次性博弈。

经济学就是这样简单而有趣。只要你愿意用生活的眼光看经济,你就能够享受到经济学的魔法给你带来的人生馈赠。我们应该开始意识到,越是年轻的时候学习经济常识,我们越能迅速获得和利用人生的智慧。用“经济人”的理性看象牙塔外的生活

20几岁的你走出校园,开始融入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国家的宏观经济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钱总被商家的鬼把戏骗走?

为什么明明赚得不算少,却“月月赚钱月月光”?

为什么混迹职场颇多艰辛却总是不尽人意?

为什么理想中纯真的爱情总是难寻?

……

如果你懂经济学,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不是指你在大学修过的生涩难懂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而是指懂得基于现实的经济学常识。

20几岁的我们刚刚走出象牙塔,往往对校园以外复杂的现实感到措手不及。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用经济学的眼光和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让一切事物更加本质也更加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正如经济学家所一贯坚持的那样,用理性来对待一切的问题,会让我们更加“智慧”地认识生活。

对经济学稍有些了解的人,首先应该知道经济学最根本的假设——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又称为“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

正如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所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的人。

经济学家对事物有一套独特的思考和解释方式,他们总是拥有在纷乱中建立起条理的本领。以眼前经过的一辆汽车为例。一辆进口跑车迅速滑过眼角,物理学家关注这辆车的内在设计是否符合工学原理,社会学家关注这辆跑车主人的社会地位,心理学家则从火红的外观颜色联想到汽车的主人可能性格热情奔放,但是缺乏内在安全感。而经济学家关注的则是,从购车的动机到需求理论,再到汽车的主人是否达到了效用最大化,以及影响效用的诸多因素,如汽车价格、汽车的油率、其他车型的售价,等等。

无疑,经济学家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分析判断都是以理性为标准。正如凯恩斯所说,经济学并未提供一套既定可用的完整理论,经济学能够给予人们的是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全新的尝试。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理论。

诚然,经济学对生活的分析不一定总是正确,更不会唯一正确。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学是一门仍在发展的学科,而且还在于我们的学识,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有限。20几岁的我们涉世未深,在未来的路上,经济学会不断发展,而我们在经济学的理性指导下,一定也会不断成长,会对事物有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学好经济学,获得人生的“比较优势”

20几岁与30几岁和40几岁相比,具有的最为优势的资源就是年轻。20几岁拥有开放的可能性,对未来还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但年轻既是优势也是劣势,20几岁的我们收入偏低,没有过多的资本积累。20几岁的年纪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所以,我们20几岁的年轻人步入社会,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培养我们的竞争力。

正如韩国财经专家金永镐所说:20几岁,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学习经济。为了资产管理,为了成功就业,为了事业的成功,每一个人都必须首先学好经济学。

对经济学有了解的人或许会知道经济学有个概念叫“比较优势”。而我们认为,学习经济学,就是为人生争取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

比较优势最早起源于国际贸易,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后来突破了国际贸易的范畴,被广泛用于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如行业间的经济合作,求职者之间的能力比较,公司之间的发展能力比较,等等,任何可能发生比较和差异的地方都能用到比较优势原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曾经说过:“经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系统,要想寻求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只要坚持自己的“比较优势”,你在与别人的合作和竞争中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用收益。

了解比较优势原理,有助于我们在人生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经营商业、在选择学习科目,甚至在恋爱中,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加专业化,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都是你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学习经济学本身,就是一个为自己锻造比较优势的最有效的方法。

经济原理是这个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石,是支配世界的原动力。所以,懂得经济学常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必要技能。只有理解经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对经济原理的熟悉,会指导你以更智慧的眼光去看待其他领域的问题,你的比较优势自然就会越来越大,并形成我们将在之后章节中介绍到的”马太效应”,也就是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我们不能肯定学经济能让你立刻成为富翁,但肯定至少它能让你获得安宁的晚年,让你能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人生。

要获得人生的比较优势,就从现在起,就从学习经济学开始吧!成功的人生就是一连串对的选择

有位上了年纪的单身汉乘坐飞机,他的座位靠着里侧,坐在他右边的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临时出现一点小故障,飞机延误了起飞的时间。起飞后,机长向乘客们致歉,并宣布马上有免费的饮料招待大家。

当迷人的空姐推着手推车过来时,单身汉向她要了一杯果汁。空姐接着问那位小伙子要不要也来一杯果汁。小伙子有意调侃,说:“不,谢谢!我宁愿和你谈一场恋爱,也不要喝果汁!”

单身汉一听,马上把他的果汁退还给空姐,说:“小姐,我刚刚不知道有另一个选择!”

假如航空公司真的提供和空姐谈恋爱的机会,当单身汉决定端起那杯果汁的那一瞬间,他的机会成本就已经出现了——他失去了和空姐谈恋爱的机会,而那位空姐有可能成为他的妻子。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农夫也会羡慕国王的权势。只要做抉择,任何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一件事,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

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由自己选择——自己的出身。其他的一切,皆是由你自己选择而来。人生不过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从你早上起来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门开始,你在选择;中午要去哪里吃饭,你又在选择;女孩子有众多的追求者,在考虑结婚的时候,到底哪一位男士比较适合自己呢,要选择;男生找工作时要从多家大企业中选择。以上的选择有大有小,但每一次选择累积起来,将影响你人生的结果。

一个选择对了,又一个选择对了,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成功的结果。一个选择错了,又一个选择错了,不断地做出错误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失败的结果。若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们必须降低错误选择的几率,减少做错误选择的风险。这就必须预先明确你人生中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明确你人生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这本身又是一个选择。

选择决定我们的生活状态。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未来。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你的今天是由你的昨天决定的,你的明天将由你的今天来决定。

选择的内容决定选择的结果。有选择就有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短处和长处,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改变,才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专业的人员。改变要从自身开始,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第一个要战胜的就是我们自己。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你的人生中,因为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许你曾经错失过许多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你可以洞悉未来,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如果你能够预见未来,你又能否把握机会?有什么股票你应该卖却没有卖?有什么商品你应该买却没有买?有什么机会你应该把握而又错失?你一生中又能遇到多少机会呢?这个时代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所以,每一次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都请以理性来认真决择。今天的一小步决定明天的一大步

据说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长达70岁。不过要活到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很艰辛的选择。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已长得又浓又厚,飞翔十分吃力。

这时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者,经过一个痛苦的更新过程获得再生。老鹰再生所要经过的过程是:在150天漫长的操练里,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得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要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用新指甲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从此,它又可以重新再过30年的岁月!

对于老鹰来说重生过程,是它人生中必须经历的。如果不经历这一艰难的选择过程,那它面临的将是过早的死亡。

我们已经知道,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的选择,我们当然希望在选择中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在经济学家看来,所有的选择都必然要考虑到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或许并不像第一眼看时那么明显。比如,当你在面对是工作还是继续读书时,如果你选择了继续读书,你要付出的成本将不仅仅是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费用的总和,还有假设你选择了工作后,每个月的工资以及将来可能在这份工作上取得的成就,这些将成为选择读书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用途中使用某种资源,而没有把它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上所放弃的利益。机会成本是因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也被称为选择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始于资源的稀缺性。在这个世界上,资源的稀缺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资源又可以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就会在同时放弃其他选择。经济学假设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比尔•盖茨于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三年级时选择了退学,与同伴创办电脑公司。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应邀回母校哈佛大学参加募捐会,当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学习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时,他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比尔•盖茨曾告诉他的大学老师要在30岁的时候成为百万富翁,而在他31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1999年《福布斯》评选,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净资产850亿美元。如果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分析,比尔•盖茨拿到哈佛大学毕业证的机会成本可能是世界首富的地位,那么,他选择从哈佛退学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20几岁,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也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毕竟,光阴一去不复返,年轻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在这仅有一次的年华里,我们更应当在每一个人生选择面前保持理性,以经济学的眼光来分析现实,分析未来,考虑每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走对了今天的一小步,才能走对明天的一大步!从今天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先生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有一章的题目非常醒目:“像经济学家那样地思考”。斯蒂格里茨认为,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与一般人得出的结论往往偏差很大,甚至完全相反。像经济学家那样地思考,意味着更多的理性和智慧。

所以,20几岁的我们,需要从今天开始,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培养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

1.一定要养成看财经报纸的习惯

为了熟悉经济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养成每天看新闻和读报的习惯。把看电视剧的时间节省下来看新闻,并且每天只需要1~2元钱的报纸。也许你会觉得报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让人头痛,枯燥的经济新闻也让人提不起兴趣。但其实只要利用上下班搭乘地铁或公交的时间看一看,你会发现报纸上那些可能并没有八卦有趣的财经新闻是如此的实用,与你的日常消费、理财和投资是如此的息息相关。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为了充实自己的钱包,你也需要了解财经信息!只要坚持下来,你就能慢慢地感觉到经济就在你的身边,也能感觉到资讯真的能变成钱。或许,最后你会发现,财经新闻其实也很有趣。

2.报纸和网络都要看

你或许会质疑,在网络时代,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应有尽有,为什么非得买报纸看呢?其实,这就跟在家里看电视和去剧场看舞台剧感觉不同一样,看报纸的时候是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会有“吸收”资讯的感觉,这和随心所欲在网上浏览网页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收获是不一样的。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从网络上获取更多免费的财经资讯。报纸和网络新闻各有自己的长处。比起网络新闻,早报和晚报出来的时间都比较晚,同时它要收费。而上网看新闻不用收费,而且还可以每时每刻都得到最新的情报。可是,就是因为很迅速,所以让人们会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于是还得到好几个网站上去查找,更会由于只看想看的情报而忽略看别的内容。

现在有许多专业的财经资讯和个人理财的网站,既有为入门级的财经新手准备的上路指南,也有为已经通晓经济的人准备的理财工具。这一代的年轻人应当庆幸,我们生在一个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一天24小时都用于和金钱和经济打交道,上班的时候看看网上新闻,下班的时候看看报纸,如果看得头痛的话,你也可以依然不放弃手上的漫画书和爱玩的游戏。

3.用笔记本和博客,把重要资讯记下来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变成大企业董事长的秘书会是什么样子?每天早晨读完经济类的报纸后把重要的资讯勾起来,然后再拿给董事长看。虽然开始会很辛苦,很累人。但长此以往坚持下来,慢慢地你就能判断什么是比较重要的新闻,而且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舍不得丢掉报纸了。

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最好方式是将其记录下来。读报纸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快,或许再重要的内容读过后也很快忘了,所以你需要随时把重点记下来。记录信息最原始且管用的方式就是用一个小笔记本进行记录。

当然,现在还有比笔记本更快捷方便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我们可以上专业的理财网、记账网了解理财和财经知识,同时,还可以申请一个个人博客,作为自己的财经知识的记录和整理的平台。在自己的博客中既可以记录有用的经济情报,还能写下自己的心得日记,不仅不用花钱,同时还能在网络中和全世界的理财达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学习经济学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稍加用心,即便成不了经济学家,也能随时找到赚小钱甚至赚大钱的机会。第一章 20几岁,破解那些挑战你思维的经济学现象美貌是一种稀缺资源。经济学认为,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资源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像美女这种先天性占决定作用的资源更是稀缺。物以稀为贵,市场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给美貌这种稀缺资源开出髙价就不足为怪了。商家偏好毗邻之谜

经常光顾麦当劳或肯德基的快乐一族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麦当劳与肯德基这两家店一般会在同一条街上选址,或在相隔不到100米的对面或同街相邻门面。更细心一些的朋友们还会发现,不仅麦当劳与肯德基的布局如此,大多数类型相似的商场、超市的布局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在北京的北三环两侧不到15公里的道路两侧,已经驻扎了国美、苏宁、大中三大家电连锁的8家门店。

你一定会奇怪,麦当劳和肯德基、苏宁和国美,这些不都是行业中竞争最激烈的几大“死敌”吗?从一般的角度考虑,集结在一起意味着更大的竞争,为什么这些商家们不对自己的“死对头”避而远之,反而在火药味更浓的同一商圈中争夺市场呢?这样的选址会导致商家的利润下降吗?会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让经济学家来为你解开这个谜团。

在经济学上,我们将麦当劳与肯德基的经营选址叫做“聚合经营”,“聚合经营”要实现的就是“聚合效应”。

假定市场上有甲、乙两个商家,他们向消费者提供的是相同的商品和服务,两者具有优势互补关系;假定甲、乙两个商家的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在理性的基础上谋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如果甲乙都选择分散经营,他们各自获得的利润各为3个单位,如果甲选择与其他超市聚合经营,乙选择分散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5个单位和1个单位。总效用还是6个单位。

我们常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购物时总希望多看几家再做决定。试想,如果两家商店分别分布在城南、城北,这显然不如他们毗邻而居更能吸引消费者的到来。人流对一个店面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品牌扎堆正是为了吸引人流,也就是说,只有商家先扎堆弄出热闹氛围,顾客才会过去凑热闹。

聚合经营追求的聚集“人气”的效果,在经济学上可称作“马太效应”。罗伯特•莫顿是这样解释“马太效应”的: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因此,“聚合效应”有利于商家形成积累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散经营使企业无法获得与其他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反而会使得市场风险明显增大,企业获利能力下降。在上例中,甲乙两商家都选择聚合经营时,由于两家企业具有优势互补,所以,两者的利润都会增加为8个单位,将远远大于一方或双方分散经营产生的效用。

当然,聚合选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加入规模经营的企业要想在强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形象。因此,商家扎堆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倒是件好事。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麦当劳与肯德基,苏宁与国美,还是在大型的汽车城、家居建材城中,各家商户都在十八般武艺地进行促销宣传和活动,为的就是树立起区别于其他门店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到来。

那么,让鹬蚌扎堆争斗吧,我们消费者正好乐得坐收渔翁之利!智慧小品: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谁不想变成俊男靓女

韩国只有4000多万的人口,却以“整容大国”之名闻名于世。1990年韩国整形外科专业医生人数还只有276人,但是截至2005年已经超过1100人。而美容院更是数不胜数,韩国业内权威人士估计,包括整容美容、化妆品以及减肥食品、健身俱乐部等在内,韩国的“美丽产业”价值高达120亿美元。

说韩国男女老少一起加入美容行列,一点也不夸张。连已逝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也进行过两次整容,希望好的容貌能助其更得民心。据悉,在韩国70%的父母同意子女做整容手术。许多受访者在调查中认为,外貌对人生的成功起着巨大作用。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外貌与就业面试结果有直接关系。有80%的人承认,评价对方的时候会以貌取人,87%的人认为外貌影响人际关系。

不仅仅是韩国民众,相信正值20几岁的你,一定也对外貌的影响力深有感触。外貌对我们择友、恋爱以及我们的社会地位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还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就业、升职和仕途发展。

如果你有过找工作的经历,那么你一定不难理解这一现象:长相英俊、漂亮的求职者总是更容易受到青睐。据专家调查,我国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做了美容整形手术,其中女生居多,但也有不少男生悄悄加入。毕业生们希望借助靓丽一新的外表,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为自己增添一份自信。

1994年,劳动经济学家丹尼尔与杰夫考察了美国和加拿大个人调查资料,对调查者进行相貌评分,再考察工资与其相貌、教育、工作经验的关系,结果发现,无论男女,相貌有吸引力的人比平常人收入高出5%,而平常人又比相貌吸引力差的人高出5%~10%。

我们应当承认,漂亮的确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在有些高效益的行业,如演艺界、电视主持、模特行业,脸蛋和身材至关重要。而其他行业中,好的外貌无疑也是成功的“助燃剂”。例如,漂亮的服务员能为饭店招来更多的客人,漂亮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病人对漂亮医护人员的服务更满意,漂亮的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中可能获得的提问的机会也更多。

有关研究指出,面容姣好的男女,即使居于幕后,亦具经济效益。雇主决定雇用某个应聘者,不仅要看他是否具有职业所需专业知识,还关注他是否能够很好地融人企业之中,能否很好地与顾客打交道,能否与同事和睦相处。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雇用一个员工所付出的成本不仅仅决定于支付给这个员工的工资(显性成本),还和同事的幸福程度有关(隐性成本)。新进员工越难相处,工作环境越差,同事的幸福程度就越低,而相应的,公司就需要提高工资以抵消员工的不满意,以留住人才,从而间接地提高了雇佣新员工的成本。而漂亮的同事能提高大多数员工的幸福度,公司所支付的成本就越低。因此,雇主作为经济理性人,自然会选择相对成本最低的雇员。

再者,美貌是一种稀缺资源。经济学认为,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资源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像美女这种先天性占决定作用的资源更是稀缺。物以稀为贵,市场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给美貌这种稀缺资源开出高价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美貌并不是万能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收入差别取决于人的个体差异,即能力、勤奋程度和机遇的不同。漂亮程度也是其中的差异之一。另外,漂亮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培养。属于天生能力的部分包括脸蛋身材,它可以使漂亮的人从事长相平平的人难以从事的职业,如演员或模特。除此之外,漂亮还包括个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人内在修养与文化的表现。一个外在美的人如果缺少气质、内在修养,举止粗鲁,我们还会觉得他“漂亮”吗?相反,一个外在普通的人若有修养、有内涵、有内在的“知性美”,同样人见人爱。

读到这里,如果你是一位形象好的人,那么恭喜你获得了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如果你的气质修养俱佳,那你一定是很抢手的“商品”。如果你没有长相方面的先天优势,或是你长期醉心于专业钻研、工作、商战,你同样不能忽视外表的修饰,你的自信和乐观同样会成为你的永久魅力。智慧小品:五招为你的形象加分

1.包装自己:衣服能帮助别人重视你的表现。

2.强调特点:对你的外表要有自信,树立一个强势形象。

3.拥有自己的“标志”:不妨试一下U2乐队主唱波诺的太阳镜,让自己拥有独树一帜的标志。

4.重视“软实力”:用你对事情的独到见解吸引人。

5.磨砺口才:除了有思想,擅长自我推销同样非常重要。为什么餐馆里的酒一定不便宜?

20几岁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吃大餐、看电影、泡酒吧等活动相信对你而言并不陌生。在去过饭店、电影院后,你一定会有这样一个感受:餐厅里的酒水非常贵,而电影院的爆米花也从来没有便宜过,让人有种被狠狠“宰”了的感觉。

餐厅的酒水和电影院的爆米花的确贵。有报纸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对比:

一瓶500毫升可口可乐在普通商店里的价格是4元,而在饭店的菜谱上价格可高达20元。酒就更不用说了,超市卖一两百元的酒进了饭店、酒吧后,价格翻番的现象并不鲜见。电影院里爆米花的价格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这是为什么呢?所有人都知道这些饮料、食品在普通商店的价格,为什么餐厅老板和电影院的商贩还是坚持这样“赤裸裸”的暴利经营?

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并不感到奇怪。

首先,在酒店和电影院里,酒水和爆米花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这两个场所中,酒水和爆米花资源相对于不停流动的大量人群的需求来说,是有限的。并且,顾客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里,方便地找到替代品。因此,在“物以稀为贵”的形势下,其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其次,高价定价也是商家定价的一种策略。来餐厅宴请或是来电影院看电影的顾客,大多是对价格并不敏感的高消费能力群体。由于看电影和下馆子都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行为,而是偶尔和亲戚、朋友或是恋人来消费一次,这一类消费更追求精神的享受,玩得开心就好,对于价格也并不是很计较。同时,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心理也会支持商家把价格定高,陪恋人看电影、请贵宾吃饭的时候,买单者哪怕明知价格高昂,却还是会咬咬牙“打肿脸充胖子”。

再者,酒水、爆米花这类商品是餐厅、电影院经营的利润来源。从餐厅来看,很多商家将酒水中的收益作为很大的一部分利润。据有关业内人士透露,酒店、饭店里餐饮收入的30%来自酒水一项,而酒水的利润则比饭菜高出70%!当然,30%还只是平均值,不同的饭店、酒店,对各类酒水标价不同。倘若你去五星级大酒店,酒水的价格可能就是普通饭店的几倍了。越是高档的餐厅,在为你提供更为高级的服务的同时,其成本和收益的很大一部分更是通过酒水来买单。

你或许还是有疑问,为什么电影院不提高电影票的价格,而偏偏选择在爆米花中谋取暴利呢?因为,大多数的电影院希望通过平价的电影票吸引更多的观众,购买电影票是光顾电影院的消费者的必需消费,而购买爆米花或是其他纪念品等则是可买可不买的选择性消费。因此,电影院将场地租给商贩进行相关商品的经营,一方面能给自己带来高额利润,另一方面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饭店中的高价酒水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酒店里酒水和电影院里爆米花的价格贵是有原因的,有些时候也是必要的——当然,如果你嫌贵,你可以选择不吃它的爆米花,不喝它提供的酒水。智慧小品:电影院的爆色花为什么卖得贵《电影院的爆米花为什么卖得贵》。作者理查德•麦肯齐,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保罗•莫里芝商学院的教授,他已创作了很多关于经济政策的书籍,最为熟知的一本是关于微软反垄断一案。《电影院的爆米花为什么卖得贵》试图解决一系列定价之谜:

你是否曾经为此感到疑惑:

为什么所有的电影,不管是轰动的大片还是悄然到来的小片,票价都是一样的呢?

为什么有时能享用免费的午餐?

为什么这么多的标价都以“9”结尾?

为什么墨盒花费的钱和打印机一样多?

为什么商家要搞促销、优惠和返券这些活动?

为什么顾客总经不住长队的诱惑?

为什么全世界的男人都比女人挣得多?而且会一直比女人挣得多?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呢?如果你加以思考,反复地思考,你就会知道答案。

在《电影院的爆米花为什么卖得贵?》一书里,你将发现令人吃惊且复杂的真正原因。进口药效果更好?价格偏见

你或许有着这样的思维:

4000元的沙发比400元的舒服;

设计师款的牛仔裤肯定比沃尔玛的普通货缝制得更好,穿着更舒服;

高级豆浆机肯定比低档货好用;

全聚德一两百元一只的烤鸭肯定比王老五面条铺十五块一只的烤鸭美味得多;

……

这些都只是无关痛痒的消费体验,而延伸到与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为中,你是不是也一样地相信,越贵的药会对身体有更好的效果?

真的是这样吗?价格低廉的止痛片就不管用,价格高的止痛片就立竿见影吗?感冒的时候,平价药房买的感冒药就不见好,医生开的高价处方药吃了就真的好多了吗?患哮喘病的外婆,普通药品对她并不见效,著名厂家刚上市的新药就能药到病除吗?

换言之,药品也和沙发、牛仔裤、烤鸭一样吗?是否高价格就等于高质量,高价药品的客观功效就一定比价格低的药品低吗?

事实是,你可以穿低价牛仔裤,也可以将就用便宜些的沙发。但当事关身体健康,你还能够讨价还价吗?普通的感冒先放下不说,如果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我们还有多少人锱铢必较?我们总会为自己、为家人倾尽全力解除痛苦,哪怕用最贵的最好的药。

可是,经济学家却没有那么感情用事。他一定会问,最贵的药一定是最好的吗?

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普通的维生素C胶囊包装成能有效消除电击疼痛的“维拉多尼”特效药,并标价2.50美元。实验中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声称“维拉多尼”能有效降低疼痛。但是,当该药的标价改为折扣价10美分的时候,这样说的人就只有一半了。

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价格偏见”。丹•艾瑞里等人还研究发现,价格与安慰疗效的关系因人而异。最近一段时间倍受疼痛折磨的人,对价格与安慰疗效的关联有特别深刻的体会。换言之,人们接受疼痛折磨越多,对止痛药品的依赖也越大,这种关联感也就越强烈,价格越低则他们感觉受益越少。

事实上,我们在价格上打了折扣,注定得到的东西就差吗?如果我们依赖自己的非理性的直觉,实际上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看到半价商品,本能地会断定它要比全价的差——事实上,当我们把它看得差了,它就真的差了。“价格偏见”有效地驱动了安慰疗法安慰剂、止痛药和能量饮料的功效。这看起来是个骗局,却真真实实的能够在我们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或许每一个相信科学的医生都不喜欢这样如江湖郎中、巫医骗子一般的“江湖骗局”,但如果它确实对病人有作用,有良心的医生还是愿意把药价定高的。

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无论是面对身体诊疗还是日常消费,我们应当要注意识别“价格偏见”。如果我们理性地拿产品与价格做一番比较,就能克服无意识的冲动,不再把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内在质量挂钩了。智慧小品:警惕越贵越好现象

进补药材不是越贵越好:

消化科的裴医生说:“秋冬进补,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在于药材有多名贵,主要还是要因人而异。”裴医生说,中医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等9种不同体质,进补时关键要找到最适合自己体质的药材和进补方法,而不要以药价推断药效,有时候两三百元的常用药材就可以调理一个冬天了。

新药、贵药谨慎用:

在用抗菌药时,很多人还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越贵的药,越新的药,越能治病。专家指出,新药的开发成本高,宣传成本也高,售价通常都要比老药贵。价格并不是决定药效的因素,贵药不一定适合你,对症用药是最重要的。

购买血糖仪并非越贵越好: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血糖仪日常监测血糖是必不可少的,而选择一款合适的血糖仪,对控制病情起着重要作用。专家指出,购买血糖仪并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患者应该了解各种血糖仪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比如,想方便一点,可以选择能够自动调码和连续测试的血糖仪;老年人则可以选择试纸比较宽的。节俭何时成了不被提倡的传统“这是你的错,至少一部分是。你作为一个美国消费者,花了太多钱。你买了太多或太大的房子,背了太多债务,没有量入为出。你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现在,你得为结束这场危机尽自己的一份力。如何做到呢?通过消费。你们中的很多人突然间开始节俭起来,还是趁早歇歇吧。国会和奥巴马总统即将给你寄一张退税支票,鼓励你去刺激经济。所以,出去花钱吧,国家的未来全指望你的消费了。”

这篇出自《纽约时报》的著名言论,看起来颇为自相矛盾。但若是20世纪的大经济学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还在世,一定会非常赞同。凯恩斯在他提出的“节俭悖论”中认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一位有识之士站出来说,弟兄们,咱们这么挥霍,对资源是多么大的浪费,那可不应该啊!众蜜蜂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大家吃得也少了,用得也省了,开支立马少了许多。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每天干活都不必那么起劲了,因为不必挣那么多呀!没过多久,这群本来挺兴旺的蜜蜂,变得没有生气,日渐衰落了。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这则蜜蜂的故事,与凯恩斯的“节俭悖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俗地说,节俭悖论说的是在艰难时势下,个人的合理行为(节俭)对整个经济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由于大家都在存钱,很多省吃俭用者最终将会失业。

或许你觉得纳闷,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向将“节俭”作为美德来倡导吗?为什么美德反而是错的了呢?

凯恩斯对此给出了让人们信服的经济学解释,他认为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从宏观上分析,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公众节俭→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社会商品总销量下降→厂商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将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正如凯恩斯在1931年1月的一个广播节目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说“如果你们储蓄5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这就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不同。社会学家可能鼓励你坚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但经济学家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出发,理性的指出节俭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当前,要拉动经济更要刺激消费。智慧小品:节俭,消费,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节俭对我们的个人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一是“过分节流”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忽视了“开源”,从而失去了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靠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只能达到小富即安的状态,并且这种安逸有时候是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的。

二是节俭有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去投资理财。当满足于目前的消费水平时,自然会想,何苦再去费力地赚更多的钱。

三是为了省钱买便宜的某些日常用品和重复性消费品,好像每次都很节省,但加在一起却是惊人的浪费。很多人有随身听或MP3,发现耳机非常易耗,为省钱我们大多买小摊上的便宜货。结果耳机更为易耗,经常断线,过段时间就不得不更换耳机。几年下来,花在廉价耳机上的钱要比买品牌耳机的钱多得多,而且还得忍受很多时候仅一只耳机响或是音效不好的状况。生活中类似耳机消费的事还有很多,看似节约,实则危害多多。

四是消费上的节俭往往派生出投资方面的过分保守和稳健,而个人的投资组合中,如果连一项积极性的理财产品都没有,那指望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就好像足球比赛,如果一方全部是后卫的话,再努力,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平局。要想赢对方,只有指望对方球员踢错球门。第二章 20几岁,拥有从身边小事窥宏观经济的智慧一个经济学家这样比喻:比如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当一两个人站起来的时候,这相当于微观经济,在座的观众自己说了算;当全场的人都站起来的时候,这就是宏观经济了,这个时候每一个个人都无法左右全场的局面,他只能想办法去适应这个局面。这个时候只有国家伸出它的那只大手才能发挥作用。个人的钱包离不开国家的“经济”

你或许听过这样一个经济学寓言:

乌托邦国中,一片混乱。整个社会的经济完全瘫痪,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许多人无家可归,政府也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一位经济学家向政府提出一个建议:雇佣200人挖一个很大很大的土坑。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这200人必须要购买200把铁锹,于是,生产锹把、钢铁和铁锹的工厂开工了,这些工厂原来的工人也因此重新被雇佣。工人们开始上班了,有了工资,有钱吃饭、穿衣了,于是,服装厂、食品厂、交通部门也都随之运营起来,两个月后,大坑终于挖好了。然后政府又雇佣另一批200人再将大坑填埋,这时又需要200把铁锹……萧条的市场就这样慢慢复苏了,逐渐地,经济恢复了,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则寓言故事实际上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编造的一个经济学寓言,为了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的时候,国家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应该采用宏观调控的办法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走上正常的轨道。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支配着市场有规律的运行。而当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后,凯恩斯提出了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应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那么国家通过什么办法来调控整个社会的经济呢?

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的手段之一。传统财政政策的任务就是为政府的各种支出筹资,能够实现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的最高目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调节经济实现稳定成为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

财政政策主要有鼓励消费、扩大投资、加大出口三大手段;而政府的另一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的手段就更多了,比如汇率的变动、利息率的变动、货币发行量的变动、发行国债,等等,都会对一国的经济走势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0几岁的年轻人或许还是会觉得国家宏观经济是如此地生涩难懂,自己并不是政府决策人员,所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些复杂的经济名词或许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真是这样的吗?

这样的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或许能够得到认可,但是,正是从凯恩斯提出“看得见的手”开始,我们分析和预测经济问题的视角得到了彻底的颠覆。过去我们重视微观经济问题,也就是个人、家庭、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开始更看重宏观经济的问题了。

你或许炒过股或者至少关注过股市,那么你一定明白,在股市上,我们不能只是死死盯着自己手中的股票,而是要注重各股的业绩分析、学会看企业发布的公告和各种消息。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会观察国民经济的大势,观察利息率、汇率和货币发行量等对股市的影响。我们会渐渐知道,当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下行的时候,各股的业绩再好也不可能有大的利好消息,因为各股是脱离不了大势的控制的。正所谓孙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们每一个人的经济生活,也一定脱离不了国家的总体经济大势。

一个经济学家这样比喻:比如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当一两个人站起来的时候,这相当于微观经济,在座的观众自己说了算;当全场的人都站起来的时候,这就是宏观经济了,这个时候每一个个人都无法左右全场的局面,他只能想办法去适应这个局面。这个时候只有国家伸出它的那只大手才能发挥作用。智慧小品:3个指标助你看清日常经济现象

1.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PPI: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es),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当通货膨胀来袭……

20世纪初的德国,曾发生过一件看似笑话的事情。有天晚上,一个小偷去别人家里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装满了钱币,他把钱倒了出来,把筐拿走了。这件看似不可理解的怪事,却揭示了当时德国的真实状况。

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支付战后的巨额赔款,德国政府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筹资。然而,当德国政府日夜不停地开动印钞机,把纸币发行到天文数字,德国货币的贬值也到了几乎无法想象的程度,物价被推到了天文数字。如果你在1922年初的德国拥有价值3亿元的德国债券,你是那时的富豪。然而,仅仅两年后,这么多的钱却连一块冰糖都买不到。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历的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货币相对贬值的意思。简单地说,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同样多的东西了。比如在以前,8元钱能买1斤猪肉,可是现在却需要13元才能买1斤猪肉。当你环顾四周,发现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时,那么,通货膨胀就真的发生了。

通货膨胀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变得不值钱了——尽管在通货膨胀时,人们往往赚得更多。通货膨胀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一、爬行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率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2%~3%。有经济学家认为,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才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低于2.5%都不能算是通货膨胀。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的动乱,相反,还会对社会有利,因为物价提高可以使厂商多得利润,可以刺激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润滑”作用。

二、飞奔的通货膨胀

飞奔的通货膨胀亦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会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造成经济社会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三、超速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种通货膨胀率非常高的通货膨胀,一般会达到三位数以上,且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很可能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这种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一战后的德国是其中一例。

四、受抑制的通货膨胀

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所以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当政府一旦松手,通货膨胀就会发生,因此又被称为隐蔽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种,也比较复杂,如物价指数提高、经济过热、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升、政治因素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关键是如何应对,以减少压力和损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