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中国史·三国两晋南北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18:16:42

点击下载

作者:童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看得见的中国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看得见的中国史·三国两晋南北朝试读:

前言

峰皑皑,群山巍峨,河川蜿蜒,平原辽阔,大自然的恩赐,雪让中华民族拥有无与伦比的大好河山。在这片沃土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明。

考古发现的20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经证实,华夏的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早已展现出自己的风姿,虽如星星之火,却是划破文明长夜的璀璨光芒。仰韶、龙山、红山、良渚……向人们揭示着中华大地新石器时代的辉煌,玉器、陶器、石器等在先民的手中散发出宗教之光、科技之光、艺术之光,奠定了华夏文明蓬勃发展的始基。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尧禅舜让,禹封启继,划时代的变革将神话和现实悄然撕裂,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此拉开帷幕。二里头展露了夏王朝的冰山一角,殷墟揭开了商王朝的神秘面纱,片片甲骨记载着一个王朝的历史,尊尊鼎彝昭示着一个王朝的变迁。武王伐纣,封建以为藩篱;周公制礼,教化以为根本。平王东迁,五霸的更迭成为时代标志。三家分晋,七雄的霸业在铁血中诞生。这是一个战乱仍频的时代,这更是一个中华文明喷薄而出的时代。

六王毕,四海一,书同文,车同轨,这是秦皇的丰功伟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扫匈奴,西开新域,这是汉帝的奇勋大业。三国鼎峙,南北分割,说不尽的文韬武略,看不厌的魏晋风流。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隋虽短暂,却开启了唐的辉煌,天可汗的威名传扬四海,丝路上胡商来往络绎不绝,典籍中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歌。统一是如此的短暂,战乱旋即接踵而来。五代十国结束了盛唐的辉煌,宋、辽、西夏、金在对峙中变迁,大漠草原孕育出别样的英雄,长江黄河依旧映照着诗意的月光。蒙古的铁骑踏破了欧亚分疆,大明的衣冠讲述着帝国兴衰。康乾盛世如昙花一现,近代的屈辱让中华民族浴血重生。

从夏商周时代开始到清朝灭亡,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文明史。五千年的风雨历程,让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永不能忘的历史,也是我们编辑出版《看得见的中国史》的根本出发点。《看得见的中国史》系列丛书共14册,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清朝灭亡。着眼于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璀璨的文化和文明结晶,以独特的视角全面深入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紧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与“魂”。

通俗流畅的文字叙述,让每一段历史和每一个瞬间清晰可见。《看得见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从编辑体例角度来说,摆脱了市面上历史读物单纯讲故事的单调体例,而是以基本史实为基点,将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分门别类地予以展示。同时以附录的形式,将每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考古发现和思想文化等内容着重予以介绍。全书内容有教科书式的严谨,却没有教科书式的死板生硬,将深厚的理论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讲述出来是该系列丛书的一大特色。

历史遗留的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和城池等图片素材,则让中华民族的历史能够被真实地复原与再现。书中这些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内各大博物馆以及英国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日本东京美术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文物精品图片,与文字内容完美结合,向读者多维展示了中华民族“天人协和、穷极造化”的无穷创造力和智慧结晶。书中所涉及的图片均尽量予以详细说明,使之和正文内容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书中插图尽量避免生搬硬套,让图片真正起到使得历史真正能够“看得见”的作用,这是该系列丛书的另一显著特色。《看得见的中国史》,一部真正能了解中国历史的历史通俗读物!

第一章 动荡纷争四百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由割据产生分裂,数十个政权辗转更替,历史过程一波三折,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变幻莫测的战争形势、机敏多变的用兵策略等,都在历史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社会等级结构空前加强,士族门阀制度达到极盛,形成了士庶等级分明的特有生活方式。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大高潮。

1.三国鼎立竞风华

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全面爆发,它不仅是备受煎熬的民众愤怒情绪的一次大释放,也揭开了割据政权的大混战。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宦官与权臣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日益公开化,最终酿成了董卓之乱。董卓虽然通过武力在京城拥兵自重,却引来了众多地方割据集团的讨伐……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奠定了其在黄河北部的基础和地位;赤壁之战,则形成了曹操集团与刘备、孙权两大集团的南北对峙。孙、刘虽联合对付曹操,但二者也是各有所图,历史的车轮滑进了英雄人物竞风华的三国时代。《车骑图》·三国在三国以前,陆上交通运输所用的车辆,大多为双轮车。这种双轮车只适用于平地大道之上,在山间小路上则无法使用。三国时,工匠蒲元发明了独轮车,这种车辆适用于山间崎岖小道,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使用。∷群雄开始逐鹿之争

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死后,皇宫里照例上演了一幕宦官与外戚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外戚权贵何进与时任司隶校尉的袁绍联手,并联络凉州军阀董卓,欲夺取政权,但是他们的密谋却被宦官所察觉。此后,先是宦官段珪等率先下手杀死了何进,接着宫中宦官2000余人又被袁绍所杀。这场激烈的争夺和打杀还没有结束,董卓却率3000精兵开进了洛阳,他吞并何进旧部,实力很快壮大,开始拥兵擅政。

九月,董卓先废黜了何进所立的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是为献帝,董卓自任太尉兼前将军。此后董卓为所欲为,自任相国,总揽朝纲于一身。与此同时,他又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掳掠财物,奸淫妇女,以致人人惶恐,怨声载道,内外官僚也感觉朝不保夕。由于袁绍、袁术、曹操等人既不满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又对董卓乱政极为反感,所以纷纷离开京师,联络各地拥有实力的官员,准备讨伐董卓。献帝初平元年(190)初,关东州郡共推袁绍为盟主,正式起兵。董卓见关东联军势盛,便挟持献帝退往长安,但他依然不遗余力地拔擢亲信,广树党羽。初平三年(192)四月,司徒王允与董卓部将吕布合谋,终于杀掉了董卓。此后虽然董卓旧部进行了大规模报复,但其余党很快又被其他割据势力所消灭。铜轺车·东汉此车为铜车马仪仗中前导轺车之一。两辕向上仰曲,两轮重毂,车有圆形伞盖。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各地实力集团纷纷借机扩大自己势力,因而此次讨伐战争也为以后的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袁绍虽然被推为盟主,但此前他只辖有渤海一郡,他便利用自己的盟主地位和为豪杰所归向的优越条件扩充势力,先后吞并了冀州、幽州、青州等,很快成为北方地区最为强大的割据力量。与此同时,曹操的势力也与日俱增,曹操一方面遣使到长安,表示忠于朝廷,以此赢得人心;同时在许县(今河南许昌市西)附近开展屯田,聚集粮食,招纳军队,逐渐将据有南阳的袁术逐至淮北,两次进攻徐州,并一度将据有兖州的吕布逐至徐州。兴平二年(195)十月,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兖州牧,此地成为日后曹操消灭北方割据群雄的势力基础。环绕式神兽纹铜镜·三国∷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曹操两大势力的迅速崛起,使北方黄河流域的局势逐渐由多级混战走向了二虎争雄。袁绍虽然领有青、冀、幽、并四州,地广人多,兵强马壮,经济实力也远比曹操强盛,但是曹操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舆论上占尽了先机。建安元年(196)七月,曹操抵达残破不堪的洛阳,谋臣荀彧向他提出了三条重要建议:“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曹操深以为是,遂采纳荀彧的建议,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

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以汉献帝名义下诏责备袁绍“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随后又下诏给吕布,称赞其平定董卓之乱的功绩,令其与曹操共辅朝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的确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效果,各地势力较小的割据政权也望风披靡,纷纷归附,曹操聚集了一大批智勇双全的谋士和战将,为他在不久之后的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示意图

一山不容二虎,袁绍与曹操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兵刃相向。建安四年(199)六月,袁绍选精兵十万,开始南进,曹操也驻兵官渡,与袁绍形成了对峙。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率大军以黎阳为大本营,曹操也进一步加紧战略部署,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就此开始了。曹操或声东击西,或以退为进,以灵活战术出奇制胜,很快在战争中取得了主动,双方在官渡相持一年多,最后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辉煌的一页。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于建安七年(202)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消灭了袁氏军事集团,让战乱多时的北方地区基本实现了统一。此后,曹操一方面着力整顿北方社会秩序,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另一方面重振军备武装,计划着更大范围的征伐战争。彩绘陶马首·东汉∷三国鼎立分天下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站稳了脚跟,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为他继续南下征战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与南方割据政权的战争也势在必发了。

曹操虽然在北方战胜了最大的对手袁绍,但南方还有几支强大的割据力量,他们就是占据荆州的刘表、占有江东的孙权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刘备等。

建安十二年(207)七月,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整之后,曹操开始南下攻打刘表,但是刘表却在此时病死,刘表集团四分五裂,很快瓦解。刘表的次子刘琮嗣位,他在部下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其他部众则多数追随了刘备。刘备派诸葛亮随同前来荆州探察局势的孙权部下鲁肃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讨抗曹大计,达成了孙刘联合抗击曹操的协定。

此时,曹操大军在到达江陵之后也停止南下,转而由水路东进,而孙刘联军则由樊口、夏口溯流而上。两军于赤壁相遇,一场激烈的战争就此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因长居于北方而不习水战,并且军队中瘟疫流行,因而士气大减;而孙刘联军不仅占有地理优势,而且军事谋士群英荟萃,战术精妙而指挥得当,因而孙刘联军最终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

曹操虽然败北,但是他也占据了军事重镇樊城,并非一无所获;孙权因占有了荆州东部等地而扩大了地盘,增强了实力;刘备则获益尤多,因为此战也奠定了他在西南地区的地位和基础,其后天下三分而刘备居其一。可以说,赤壁一战,基本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也逐渐呈现出了各有千秋的画面。陶船·东汉这件陶船船首有碇,用于船只的停泊。船后有舵,舵杆通过舵室固定在尾部。它不同于近代的舵,还保留着由梢演变而来的迹象,但比梢短,比一般河船的舵则长些。舵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上的重要发明,这是现知最早之例。陶船上塑有6个人物,分立各处作操作状。如按陶塑人物身高比例推算,真船可长达14米?15米,载量约有“五百斛以上”。此外甲板上还布置有6组矛和盾,说明这是一艘有武装保护的内河航船的模型。∷曹操开创魏国霸业

赤壁之败挫败了曹操南下的锐气,他深知此时尚难以战胜强大起来的刘备与颇有实力的孙权集团,于是决定退而求其次,先在北方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壮大自己的实力。因此他以征讨张鲁政权为名,首先把兵锋指向了对他若即若离、拥兵自重的关中张鲁集团,于建安十六年(211)基本上平定了关中。接下来,曹操又于建安十八年(213)再次南下攻打孙权,无奈没有收获。

曹操在四处征伐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对汉献帝的控制和自己的权势,逐渐使汉政权在实质上成为曹魏政权。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在洛阳,同年十月,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而登基称帝,建立了魏国,并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从而正式结束了东汉政权,昭示了三国时代的正式开始。

曹魏率先建国而取代汉政权,并开创北方地区的霸业而称雄中原,与曹操的雄才大略有很大关系。曹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在用人上奉行“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原则,因而团结了一大批俊杰,这些人才不仅对他在北方的崛起和建立霸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其后魏国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九品中正制作为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对魏晋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操势力得以不断壮大,也离不开他在经济上的重要措施,规模庞大的屯田不仅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也使北方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饱尝战乱之苦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除屯田之外,曹操还调整租调制度,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所有这些,既为北方地区的统一和魏国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使魏国能在三国中占有相对优势。玉枕·东汉玉枕长34.7厘米,高13厘米。玉青绿色,枕面两端隆起,中间微下凹。饰阴刻双线勾连云纹,线条清晰流畅。此枕系用整玉雕琢而成,在汉代较为罕见。∷刘备建蜀汉

刘备是赤壁之战的大赢家。曹操败走后,刘备分兵取得了荆州长江以南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市)、长沙(治今湖南长沙市)、桂阳(治今湖南郴县)、零陵(治今湖南零陵)四郡,并在不久之后自领荆州牧,从此站住了脚跟。但是从战略形式上来看,在东部,孙权虽然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示友好,但同时也阻挡刘备势力的东进;北方的关中和汉中地区也是曹操夺取的重要目标,因此刘备集团把目标瞄准了西南益州。

益州包括今四川全部和云贵大部分地区,也是诸葛亮向刘备提议的可图长久之计的地方。益州本是刘焉的根据地,刘焉死后由其子刘璋继任益州牧。刘备巧妙地利用了刘璋集团与曹操政权的矛盾,赢得了刘璋的信任,并借机笼络益州部众,最终于建安十九年(214)六月使刘璋投降自己,夺取了益州地区,并迅速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夺取益州之后,刘备又迅速北上攻打本为益州一郡的汉中,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地区。但收之桑榆而失之东隅,刘备虽全据益州,荆州却被孙权乘机夺走。不过从长远战略上来看,汉中作为益州门户,对整个益州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汉中的取得使刘备占据了益州全部,为以后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指南车模型·魏

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之后,诸葛亮等人也以继承汉统为由劝请刘备称帝,于是刘备也于魏国建立的第二年(221)四月正式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刘备称帝之后第二年便开始东征,意欲攻打孙权,但是由于指挥不当而遭受重大损失。刘备也因忧愤一病不起,终于在蜀汉章武三年(223)四月病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后主。刘禅庸碌无为,不谙政务,因此国家政务事无巨细均由诸葛亮决断。诸葛亮分析形势,决定先与孙吴恢复友好关系,因此他立即派邓芝前去谈判,最终再度与孙吴结盟。外交上的成功使蜀国摆脱了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为进一步整治内政提供了方便。在国内,蜀国虽然立足西南,但国小民弱,处境艰难。为此,诸葛亮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以壮大经济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则着手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诸葛亮对他们剿抚并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七纵七擒降服孟获之举传为历史佳话。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蜀汉边疆的稳定,增强了蜀汉国力,也促进了西南落后地区的开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青瓷猪圈·三国∷孙权江东立国

孙权18岁时其兄孙策被人刺杀,孙策临终前留下了“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遗言,孙权从此代兄统众,谨遵教诲,在战乱纷争的多变时代牢守着江东基业,并不失时机地图谋发展。赤壁之战时孙权只有26岁,但他已经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突出才干。随着战争的胜利,孙权的势力得以进一步向西拓展,使孙权立基江东而西望楚荆,江南大部分便处在了他的控制之下。

赤壁之战虽然使交战三方各有所得,但在战后,又围绕荆州的控制权而开展了激烈的争夺战。因为荆州不仅对刘备进取关中和孙权保守江东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也是孙、刘政权阻止曹军南下的战略要冲。为此,孙、刘双方还为争夺荆州大动干戈,一波三折地上演了刘备“借”荆州,最终孙权又夺回荆州的拉锯战。虽然荆州最终被孙权全部控制,但此时刘备也已经拥有了益州和汉中,在西南确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历代帝王图》局部·唐·阎立本此图描绘了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这张局部图包含了三国时代的三位帝王——魏文帝曹丕(右)、吴主孙权(中)、蜀主刘备(左),这三位开国君主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现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孙权在与刘备争夺荆州时,称藩于曹魏,因此曹魏曾于黄初二年(221)封他为吴王。第二年,孙权大败刘备军队,占据了荆州,经过一番调整之后,孙权便也于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为吴,年号黄武,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孙权在建立吴国以后,继续施行了一些发展社会生产、稳固和开拓边疆等重大举措,使吴国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为了维护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孙权先后征讨了吴郡、会稽、建业等地的山越人以及荆州的蛮族、交州的夷人等,不仅使他们归降于孙吴,而且在这些地方设置郡县、发展生产,对这些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次,孙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大规模屯田,兴建水利工程,使社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此外,孙吴政权还利用临海的自然条件发展贸易交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孙吴的万人船队还曾到达夷洲,即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在中国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关羽擒将图》·明·商喜铜熨斗·三国

2.魏晋禅代与西晋的短期统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变的动荡时代。经过从黄巾大起义到孙吴建国的近半个世纪的频繁征战之后,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三国间相互的制衡和牵制也换来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三国各自为巩固政权,增强实力,先后都在本国内实施了一些发展生产、稳固边疆的措施,在动荡的年代里给凋敝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发展的宝贵的机会,也让饱尝动乱之苦的人民得到了些许安慰。

但是继曹操、刘备、孙权以及曾经辅佐他们的那些贤士名将相继谢世之后,迅速转入动乱的社会,清晰地证明了他们的后继者是多么的庸碌无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的稳定随着开创者们的离世而相继结束了,历史再次转回到了纷争和动乱之中。青瓷仓院·三国仓院模型,明器(随葬的缩小实物模型)。∷曹魏的统治与魏晋禅代

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魏国霸业,不仅为曹魏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对此后三国政局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生前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也不负其后继者给他太祖武皇帝的尊称。

但是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就开始腐败了。曹魏政权的第一位皇帝曹丕,虽然在镇抚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铲除部分地方豪强大族以及打开西域交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朝廷内也采取了一些加强中央皇权的措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却与其父曹操大相径庭。虽然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制度化,但同时,陈群、司马懿、曹真等不为曹操所重视的世家大族却成了曹丕政权的左右手,这种用人上的大变化对曹魏政权尔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黄初七年(226)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立其子曹叡为皇太子,并以时任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等4人为辅政大臣,这些人的势力从此不可一世。不久之后,曹丕死,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此时,东吴孙权趁曹魏政权交接之机举兵进攻襄阳;次年,蜀汉也开始了北伐活动。此时曹真、陈群等人或病或死,危难之际,司马懿受到重用,战事几乎都由他来主持,而司马懿也借自己的军权和取得的胜利而提高了政治地位。此时的曹魏社会,不仅玄学之风渐盛,朝野清谈盛行,而且风气也渐趋奢靡腐化。景初三年(239)魏明帝病死,立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为帝,以武卫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墓壁砖画《放牧图》魏晋

此时司马懿已经功勋卓著、权倾朝野,而曹爽则年轻气盛、权重势弱。曹爽好玄学,笼络和接纳了朝野间正在兴起的清谈浮华之士,与司马懿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利用曹爽陪侍曹芳到魏明帝高平陵去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击垮了曹爽集团,史称高平陵事件。此后,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控制朝政,铲除异己,同时又笼络世家大族,政治野心日强一日,以至于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说。而此时,司马氏的篡位也指日可待了。青釉谷仓罐·三国·吴罐高48厘米,江苏金坛出土。谷仓罐又称为“魂瓶”,是江南地区孙吴时期墓葬中独特的随葬物品,其渊源于汉代随葬墓中的五联罐,到孙吴时在罐盖上堆塑楼阁门阙等建筑,是孙吴时期专为丧葬制作的物品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文物。∷蜀汉与孙吴的相继倾倒

刘备死后,由诸葛亮辅佐无能的刘禅,对西南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在平定了南中之后,诸葛亮于建兴六年(227)春上书刘禅,要求“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随即进军关中。诸葛亮指挥大军先后进行过6次路线不一的进攻,与曹魏司马懿指挥的军队有多次交锋,互有胜负。在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河两岸对峙,司马懿采取拖延战术,双方还未交战而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也人心涣散,反而陷入了内讧,这次进攻最终无功而返。

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先后执掌蜀汉大权,二人采取保守防御政策,使蜀汉维持了短暂的安定。费祎之后姜维执掌了军事大权。姜维力主奉行诸葛亮的军事进攻政策,先后对曹魏陇西一带发动多次大规模军事进攻,这些进攻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却使蜀国元气大耗。而此时的蜀汉国内也因宦官专政、豪强兼并而朝政腐败,日渐虚弱了。蜀汉炎兴元年(263),执掌魏国实权的司马昭则瞅准蜀汉内部空虚、人才匮乏的时机发动了主动进攻,以三路大军直逼蜀汉。蜀军虽奋力抵抗,但还是节节败退,当成都被围,后主刘禅终于向魏国征西将军邓艾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与蜀汉相比,孙吴政权后期虽然没有频繁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但是政局也非常混乱。孙权建国之时,多依靠江东大族,因此难免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使他们坐大分权。孙权晚年,朝廷内部又因为继承人的问题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并分为了两个派别,以诸葛恪为首的一派支持太子孙和,而将军步骘、大司马全琮等则拥护鲁王孙霸。史称当时“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这无疑给孙吴政权尔后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柿蒂八凤镜·三国

孙权最终采取不偏不倚、另择新主的方式,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孙亮,结束了皇权之争,但是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又开始了。诸葛恪为诸葛亮之侄,他主张孙吴积极进取,不能坐以待毙,并对魏军发动了军事进攻。他的做法引起了江东豪族的不满,于是宗室将军孙峻联合皇帝孙亮谋杀了诸葛恪。此后,孙峻兄弟又与皇权发生了冲突,上演了一系列的宫廷斗争。而在孙吴政权内部进行着复杂交错的权利之争的时候,社会经济则日渐凋敝、军队也逐渐废弛,更重要的是司马氏掌控的魏军已经消灭了蜀汉政权,正觊觎着孙吴政权。永安七年(264),孙亮的后继者孙休死,庸庸无为而残暴专横的孙皓继位,此后国内形势更加严峻,大臣将相各图自保,虽然司马氏忙于代魏立晋而没有立即进攻,但孙吴已经难逃灭亡的命运。《帝鉴图说》之晋武帝焚裘示俭·明这幅图册讲述了晋武帝刚刚登基称帝时,太医司马程据献上一件用野鸡头上的毛织成的毛衣,司马炎命令把这件衣服在殿前烧掉,并宣示全国,从今以后不许再贡献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奢侈服装。∷西晋的短期统一

司马昭灭蜀之后的第二年,便因“卓著”的功勋而晋升为晋王,虽然他没有来得及当上真正的皇帝就死了,但是自魏文帝曹丕以来,司马氏父子通过长期的偷梁换柱、明争暗夺,实质上已经逐渐取代了曹魏政权。而在孙吴政权大势已去之后,司马氏政权便开始操作真正的魏晋易代了。司马昭死后,其长子司马炎继承了王位。司马炎于延熙二年(265)十二月用“禅让”的办法登上了皇帝位,并将魏帝曹奂封作晋陈留王,改元泰始,历史由此转入了西晋时期。曹魏以“禅让”方式取代了东汉,而最终又“禅让”于司马氏,结束了自己的统治,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西晋建立之后,首先着手巩固政权。先后确立三省制度、实施宗室封国,并设立了地方都督制。为了防止曹魏代汉、西晋代魏的“禅让”重演,司马炎认为必须要将地方大权收归宗室手中,因此大封同姓诸侯宗室,封国分为王、侯两级,并仿照西周古制,设立爵位制度。这种分封制度虽然在短时期内对西晋政权的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于西晋封国诸王同时担任一方都督,掌控地方军政大权,所以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此后地方权重、割据一方的局面。

司马炎继位之时,蜀汉政权已经投降,西南地区已经处于西晋统治之下,但是东南的孙吴政权还没有正式归降。司马炎担心自己落得“有禅代之美而功业未著”的骂名,因此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就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正式下诏讨伐孙吴,采纳征南将军羊祜的建议,对孙吴开展全面进攻,并实施重点突击。而腐败的孙皓政权虽然也组织了全力抵抗,但已无法力挽狂澜,吴军节节败退,而晋军所向披靡,于次年三月就逼到了吴都建业(今南京)附近。穷途末路的孙皓放弃了抵抗,束手就擒,孙吴统辖的扬、荆、交、广四州,共43郡300多县全部并入了西晋的版图,西晋就此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青瓷羊·三国·吴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是不久之后,各种内忧外患又迅速袭来,使得西晋的统一犹如流星一般短暂,历史再次进入了更加纷繁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青瓷灶台·西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黑瓷也有生产。∷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瓦解

晋武帝司马炎平吴之后,改元太康,西晋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统一、安定、发展的新时期。西晋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司马炎在位的25年中,社会还是相对安定、有一定发展的。太熙元年(290),晋武帝死时,诸子尚幼,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白痴,因此权臣外戚开始争权夺利。以惠帝外祖父杨骏为一派,惠帝皇后贾氏为另一派,展开了激烈的宫廷斗争。贾皇后颇有政治野心,而且手段毒辣。武帝死后,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掌握着朝政。贾后则串通楚王司马玮发动军事政变,消灭杨氏势力夺取了政权。此后不久,贾皇后又借机除掉司马玮,独揽朝政,开始专权。

惠帝虽然是个白痴,但太子司马遹却聪明英武。司马遹非贾后所生,因而贾后深为畏忌,于永康元年(300)三月假借皇帝之命将太子杀害。四月,梁王司马彤、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借口,起兵铲除了后党,次年,司马伦自己称帝,将惠帝尊为太上皇。而司马伦的篡位则引起了其他割据一方的宗王的不满,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等先后起兵讨伐司马伦,史称“八王之乱”。自此开始的16年间,西晋政权犹如烫手的山芋,虽然人人觊觎,但谁也拿不了多久,在诸宗王中传来传去,混乱不堪。直至惠帝永兴二年(305),东海王司马越将惠帝迎还洛阳,次年,惠帝中毒而死,东海王立皇太弟司马炽为怀帝,朝政大权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八王之乱也就此结束。《帝鉴图说》之晋武帝羊车游宴·明这幅图册讲述了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之后,开始纵情享受,荒于政务,每天在宫中乘坐羊车巡行,羊车来到哪个嫔妃的住所,就住宿在哪个嫔妃之处,再无执政初期励精图治的态度。

贾后专权和八王之乱对西晋的政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战乱不仅使朝政混乱无序,也使社会生产蒙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天灾连年,使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史称“流民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与规模庞大的流民相伴随,流民起义也此起彼伏,西晋的统治机能从此瘫痪,一蹶不振。

与流民起义相比,以匈奴为主的内迁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反晋行动,则对西晋统治形成了更为直接的威胁。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和羯人石勒以反对民族和阶级压迫而起兵,在八王之乱中得以进一步壮大。他们不断出兵南下,并多次直逼洛阳,对西晋统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到永嘉四年(310),石勒已经攻占了洛阳周边地区,刘聪也对洛阳发动了数次进攻。永嘉五年,司马越病死,刘聪便一举攻陷洛阳,俘虏了怀帝。此后晋人虽然又立愍帝于长安,但已经只是一个西晋灭亡之后残存的符号而已。镇南将军印·西晋镇南将军是中国古代杂号将军中的一种,与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并称“四镇”,属于高级武官。宣成公印·西晋金印边长2.5厘米,1991年出土于湖南省安乡县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

3.十六国与东晋的偏安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到西晋统治时期,史称“西北诸郡皆为戎居”,身为中原腹地的关中地区也是“戎狄居半”。这些少数民族既是为了反对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同时受八王之乱北方各王的支持和拉拢,先后加入不同阵营,使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强大起来。因此在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了近20个民族政权。他们之间民族矛盾尖锐,战乱不断,而他们的政权更替也非常频繁,因此社会动荡不安……

与北方不同,此时的南方地区,乘北方战乱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再次建立起了新的汉族政权。因此,南方的历史进入了偏安的东晋时期,北方大批人口的南迁,客观上为南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南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弓箭、箭袋·东晋十六国弓作为远射兵器,在中国古代曾被各民族的武装力量广泛使用,甚至有“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之说。∷民族林立十六国

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他们从北方草原进入农耕地区之后,散居于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西自今青海、甘肃,东经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以至辽宁,南到河南,都有少数民族与汉人错居杂处,其中并州、关中一带尤为集中。这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程度虽然参差不齐,但是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也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民族文化的交融并没有消除民族间的矛盾,胡汉上层对下层人民的压迫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则利用本族人民,壮大了实力,加强了割据,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纷争中积蓄力量,于是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建立最早的是略阳氐族人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成汉政权和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建立的汉(前赵)政权。李氏是西晋末年略阳、天水人民向巴蜀地区流徙时的流民领袖。李特等率领流民进入巴蜀之后,因晋廷逼迫流民迁回原籍、镇压流民而与朝廷发生冲突,于是李氏父子前赴后继开展了反抗晋廷压迫的斗争,最终于西晋太安二年(303)十二月,李雄逐走益州刺史罗尚,攻下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刘渊则为匈奴南单于的后裔。他的祖父被东汉派去镇压黄巾起义而留居内地。八王之乱时,刘渊受匈奴贵族拥戴,称大单于,建都于离石(今属山西),并于晋永嘉二年(308)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以汉为国号。虎犬纹金饰牌·东晋十六国饰牌上是一只伏虎和一只狗。虎身上铸有两个马头。这种由虎、犬、马组合在一块的饰牌,是鲜卑人吸收了匈奴文化后的产物。

自从氐族人李雄和匈奴人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到北魏太延五年(439)灭北凉的136年间,各少数民族先后在北部和西南地区建立了很多民族割据政权,习惯上称之为十六国。而以晋太元八年(383)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的建立过程可以分前后两个时期:此前建立的政权有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此后建立的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等,此外还有前期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和冉闵建立的魏,以及后期建立的西燕政权还不算在十六国之内。

这个时期的北方,各族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经常变换,民族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反复进行。长期的动乱,统治者的狂暴屠杀和劫掠,漫无限止的劳役,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一个政权刚刚建立,另一个政权又要取而代之。这种频繁的权力更替和转移,使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生产极不安定。德清窑黑釉鸡首壶·东晋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是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东晋时期,德清窑烧造的器型主要有鸡首壶、盘口壶、碗、罐、三足砚、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