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0 09:58:21

点击下载

作者:贤宗法师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

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试读:

前言

“八正道”就是佛教所说八种正确的修行方法。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一直用这些修行方法来教诫弟子以此调整自己的身心,让众生从错误的知见,逐渐切入到正见、正知、正思维。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凡成圣的一条捷径,是让我们从迷惑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真实的引导方法。

佛教的理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主要的方面以及修行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我们生而为人,受固有的思维方式所束缚,对世间很多事物没有办法产生正确的理解。佛学的思想,就是让我们从更积极的角度、更高更广的层次,去思维每天遇到的各种事情,并领悟人生的真谛。所谓真谛,就是这个道理永远不会改变,哪怕再过千万年都是如此。

八正道的每一个道前面都有一个“正”。我们中国人受佛教的影响,很喜欢用“正”、“光”和“大”等字眼。以前的皇帝宝座上都写着“正大光明”。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健康的意思,就是祝福你和阿弥陀佛一样健康长寿、积极快乐、光明正大。这样的祝福我们每个人都是希望的。所以要多念佛,少唠叨我很难受、我很白痴,因为这种负面信息是给自己减寿的。

一定要时刻给提示自己,讲正面的、积极的、能让我们的生命得到提升的话。说话,就要说光明、快乐、清净,说理解、尊重、包容、自在、超脱。用这些词不断地要求自己,你就会发现人生的一切都是正面的,这样你就能创造奇迹。

如果某个人一开口都是负面的话语,就可以断定他活得不快乐,甚至会污染身边的环境。如果每个人说的话、以及念头都是正面的、光明的,那就如佛教所讲的口吐莲花,清香无比了。

像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这些世界级的企业家,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寺院去静坐观心。禅修早已为国外著名企业家所推崇,不单单是为了做好企业,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健康、快乐。我们平时会借用一些方法,譬如书法、绘画、音乐、太极拳、瑜珈等,实际上这些只是一些最表面的静修。只有真正把禅修运用到生活起居中,我们的人生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章 正见

往往拦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认知思维。它把我们捆绑在某一个别扭的角落里走不出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也就是要具有“正见”。

如果我们不具正见,邪见、邪思和邪想就会把你带到负面的角落去而不能解脱出来。当你住于负面的境地,那跟这个世界上所有正面向上的东西都是背道的,正面的朋友不会跟你在一起,正面的事业跟你也不会沾边,你会一直处在失败的状态中。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从一开始就切换到正确的方向,引导自己逐渐走向光辉的彼岸。那首先就要树立光明正大的思想。

有人可能认为,佛教的思想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理解的不一致。逆耳忠言才最是真理,我们这个世界往往都是这样的,说真实的话大家不喜欢听。譬如我们说“生必有死,合必有分”,好像不中听,但是你用智慧思索一下,就会明白这才是真理和正见。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最终的结果是死亡,如果你真正明白了生,就能彻悟其结果必然是死。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人、事、物,都是这样的规律,聚则必散,高则必堕。

有的人家庭幸福、其乐融融,可是哪一天突然间出现了问题,他就不知道如何面对了。刚刚有位朋友给我发来一个信息,说他那么信任对方,怎么为对方付出,全身心地为对方考虑,可是对方一点都不兑现承诺,反而背叛他,他实在不能接受。我跟他讲:当你付出的时候,就不要期待回报,当你觉得付出是一种快乐的时候,你就享受那种快乐的过程,不要再去想别人会不会把相同的付出回报到你身上,否则你永远会有思想落差。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一切事物不断变化、流动、生灭的无常之理。了知无常,会让我们在这个多变的世间随缘自在、活得从容。正因为从生下来我们的生命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我们才能成长,不再幼稚。

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当你把鞋脱掉上床的时候,就要做好打算,明天不一定能起来。我们每一天活着,都要好好地珍惜。今天见到一个朋友,要感恩他、理解他;明天分开了,你也要无所挂碍。

两个人走在一起,如果希望缘分稳固,那就要不断地创造能吸引对方的闪光点,你能给予对方的越多,对方就会越离不开你。但是从生生世世来看,这也无法永恒,所以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就是空性,空性是从无常之理深化而来的。空不是了无所有,而是要我们从事物暂时存在的表象,认识到它无常的坏灭性以及因缘和合的假相。

所有的一切都在刹那生灭,存在即是坏灭,这种本性叫做空。空是无自性,不是一无所有。比如这个椅子从造起来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刹那刹那变坏。刚开始买的时候很好、很漂亮,但是现在角已经碰掉了。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到时又会怎么样?对于万事万物的这样一种存在,佛教把它叫做“无自性”。如果我们了知万法性空之理,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一切事物存在的规律,就能从容洒脱地随缘活在世间。所以八正道修行方法中,首先教导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即正见。

仰望星空,不如行如虚空

智慧,佛经译作般若。般若不是一种特定的智慧,而是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是世间最普遍的、最究竟的智慧(佛教的般若不是研究具体的、个别物的知识,它的目标是追溯万物的本源。编者)。故用音译,称“般若”。就是要我们超越世间的高度,去看待万事万物的变化与发展。

昨天有几个人跟我聊天,说自己要成为公司里最优秀的人。我告诉他:欲得其中,必求其上。要成为公司最优秀的人,就要站在行业的高度去看待你这家公司;如果要在这个行业里做到最优秀,就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去看待你的行业,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政策以及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定位;要做到全国第一,就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要做到世界第一,要站在宇宙的高度。你一定要了解到比你自己所追求的还要更加高远的领域,你才能有正确的定位和展望。

我们要有超越凡俗的思想境界,才能明白你现在处在哪个位置。这就要解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存在的规律,就看不清楚事物的发展过程。在佛教看来,一切事物都在“生、住、异、灭”中流变,无一例外。

佛教的思想之所以是人类最终极的智慧,就是因为它所讲的每一件事情都超出了世间的认识,很多人觉得很玄乎,那是因为没有一个适合的梯子跟它的高度连接起来。

人存在于世间,只从自身角度看问题,是看不清楚的,不明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迷失自我。只有站在超越自我的角度,最终或许可能有所小成。如果你所属的行业能推动世界某一部分良性运转的时候,你和你所从事的行业就有意义。有些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名人,是因为他所做的是普泽万物的事业。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和敬仰?因为他所感念的是众生的痛苦与欢乐。

当一个人有知见、贪执、挂碍时,身心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绳子绑住,没办法放开手脚,不能用更高远的思维去经营人生。

当我们把原本主客对立的“自我”修成“真我”时,就不会把我与他人对立起来,把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对立起来,也就能够达到“心物不二”的境界,做到“无心”、“无念”了。

我所说的“无心”、“无念”绝不是悲观郁悒的,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豁达。心境开阔了,就不会再去计较一些本来很微末的东西,不会再为一己的名利而与人争执。这时候的心是宁静的,因而是广阔的。“我”与“众生”无二,所以普度众生与自我的修行实际上也就是同一件事情了。许多先哲伟人,具有这样的胸襟,所以他们就会成就一代青史。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庄子宁可老死于荒野而不求位于庙堂,他们内心饱满,参透了“真我”的意义。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这就是佛教的慈悲。“为人民服务”的人,心中必有大我。如果自己存在的使命就是为所有人服务的,你想不成功都难;当你把别人的梦想都实现的时候,你自己的梦想也就实现了。

计较自己得到多少,那是小聪明,不是智慧。如果我们做每件事都想着自己得到多少利益,脚步就迈不开,打不开格局,不能用高远的境界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所以要学会把心打开,打开一米有一米的宽度,打开一丈就有一丈的高度,给你多大的平台你就能成就多辉煌的人生,这都是由自己的心量决定的。自我设定就等于是自我局限,自己应当反思,在我内心当中还有多少私欲在作祟。当你以一辆名车、一座豪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即使你最终得到了这些东西,内心也不会得到满足。

越是不能安住,越是不安,就越是想要变化,这就是“异”(佛教心法:“生、住、异、灭”);殊不知“异”的下一步必然会“灭”的。不具大胸怀的人,不具安住的能力,他生不知为何而活,死不知何路可归,最后只能沦为外物的奴隶。在寻找小我的同时迷失了大我,这是非常可怕的。

佛教讲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施者不求回报,受者不生妄想,施物视为空无,以此达到清净的境界。今天布施了,就在此刻放下,不要感觉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今天帮助了谁,明天就盼望着要回报,这不叫布施。有这种心态的人格局就很小,而格局会决定你的人生。“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要把我们的心打开到没有边界,像虚空一样,这样,自我设定的局限就放开了。因为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也不是这个社会,而是自己的我见、我执。

不管什么事,都要学会去面对,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贤宗法师的的正见

1、大事情、大方向要非常清晰,小事情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不管你做什么,担任什么职务,都要有大格局、大方向,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大家要思考我过去做了什么?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未来要往哪里走?如果连自己的定位都不知道、不明白的时候,就不知道往哪里走。

2、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佛教里有“四摄法”,指修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摄即摄受,意思是菩萨想要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归大乘正道。

四摄法中有一摄受是“同事”,指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做出与众生所求相同的样子,给众生想要的东西,使其各沾利益,因此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到真理。

这就像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能面对的就不要让别人去面对,将心比心才会使别人接受。用同事心、同理心,同情心去面对身边的人,我把这件事情交给他,他为什么做不好?找出那个为什么,然后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不是让他一个人承担,而是你跟他一起来完成,你要给他一个引导,他就能乐意地去做。

3、坚守承诺。答应了就一定要兑现,不能做到就千万不要承诺。诚恳是发自内心的,用心跟别人交换,自然而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像克林顿与人交谈,从始至终,看着你的眼睛,非常真诚。

4、善于学习,富于创新。奥康集团每年都会举办一个思考周,邀请我做他们的演讲嘉宾。他们人力资源总监跟我讲,他们把我们寺院每天发送的香海飞信编成了一本书,这次的思考周就要学习我们寺院出版的书刊。他们老总说一个寺院都有这么多创新,作为企业高管得到什么启发呢?当那几百个高管在一起听我介绍香海禅寺的经营理念,我当时真正地为这个领导的胸襟所折服。我们的光盘和书寄出去,很多人都不会看,我有时候打电话问他们,却说我不知道啊,我让秘书找找等等。而这个老总不但自己亲自看,还让自己的高管专门去讨论,这是什么样的学习精神呢?他一点都不会怠慢,这么小的事情他能重视,用一切有益的知识去激发员工,我很受感动。

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无止境,在老师、同事、朋友那里都可以学习,有心学习,时刻都能学习到东西。学习没有难易之分,愿意学,难也会变得容易,反之亦然。

所以学习实际上需要的就是一颗谦和的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很喜欢读书,买车票要排队,有10分钟时间我都会看书,哪怕看一页也行;在等车的半个小时内我可以看完好几页书。主动学习,自然不容易受到干扰。

学习像海绵挤水,比如我每天晚上坚持读完20页书再休息,给自己布置任务,然后一点点积累起来。时间像水,不挤很快会挥发、消失。

还要注意不要完全沉浸于作者的思想,哪怕他所说再有道理,我们如果只是单纯的认可作者,那就永远没办法超越他。思维被局限,再怎么学也还是在他的思想框架里。

要有创新的思维,超越别人之前先要超越自己。我在普陀山教书的时候认识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有十几个学位,现在还在继续攻读。在加拿大,每读一个科目政府都会有一定的津贴,整个国家的人都热爱学习。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我们嘉兴要打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城市,就应该想办法提升教育,否则文化城市永远只是一句口号罢了。

杭州一些咖啡吧每周都会请各种各样的人来开讲座,讲艺术、家庭、高考等等。把各种各样的讲座嫁接到这样的场所,受众虽然就几十个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和事业圈,只要他受益,他就会通过自己影响力扩散出去。

5、寸阴是金,做一个智慧的时间管理者。我们的时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管理,要把握四个字,就是轻、重、缓、急。最重要、次要的、再次要的,要分的很清楚,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去分配时间。还有要根据自己的身心调养以及学习和对家庭的关爱,去把时间做一个划分,有禅修的时间,运动的时间,看书的时间,和孩子的沟通等等。

6、如果你是女性,就要善于利用女性的优势。女性做事细腻,稳妥,比男性更懂得沟通的技巧;女性的耐力要远远强于一般的男性。那么就把女性优秀的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劣势的一面就要学会如何去避免。

7、微笑是最好的彩妆。微笑,就说明我们的心打开了。当一个人微笑的时候内心就很柔和、善良、宽容;当你内心急躁、充满憎恨的时候,身上负面的能量就会成倍地增加。当你乐观向上的时候,正面的能量就会积累,那些有病的细胞就会被吃掉。

8、用心打扮你自己。别以为自己已经是总裁了,着装就可以很随便,要知道一个人站在别人面前就是一个品牌。甚至要学会色彩的搭配,和一些基本的礼仪。在不同场合,要学会如何打扮。比如今天王会长就告诉大家来寺院不能穿高跟鞋,不能穿领子太低的衣服,还有裤子不能太短。

9、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母亲。一个母亲的责任很大的:长辈因为你的关照,可以得到幸福的晚年;先生因为你的照顾,可以让他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孩子得到你的呵护,可以茁壮成长,富有爱心,性格不偏激,那都是母亲的功劳。所以人家说,娶一个好妻子,会影响一个家族的三代,所以你们身上的任务好重啊!

第一章 正语

所谓正语就是正念正见、符合实际、积极向上、令人悦意喜听、婉约柔和的言语。

佛教讲,有几种不好的语言要杜绝,那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绮语就是不实在的语言;恶口就是用很恶毒的语言诅咒人家;两舌即离间语,就是把这话传到那边、那话传到这边,搬弄是非;妄语就是说虚假的话、骗人的话。这些都不是佛教所提倡的正语。

我们常常会看到,在有些场合,某些人说话时,说得嘴巴都停不下来,夸夸其谈几个小时,只是其中的两句到三句话有点意义,有时候连半句都没有,无非是绮语、妄语。这样纯粹是浪费别人的生命。他自己可能很快乐,但别人感到很无聊。

所以古人告诉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所以出门的时候别的东西少带一点,多带一些书,有空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你可以念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这样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交流、互动,生活氛围就会因为不断的正面引导,而不断得到净化。

中国有一句话: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的思想、你的言行都是正面的,负面的东西就会慢慢地隐去。如果那个环境有问题,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就像孟母三迁。如果和一些坏朋友聊赌博、喝酒等觉得没劲,你可以和一些爱学习的人走在一起,互相探讨、共同提升。

有人问为什么香海禅寺推荐的书都能让人阅读以后充满惊喜?原因就是我身边有好多喜欢读书的人,他们经常和我分享。我们知道,读一本好书就是跟非常有智慧的哲人在一起交流,有时候得到一本好书真是会觉得如获至宝。以后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加入我们这个团队一起学习。

一个谨慎言辞的人,他的行为表现也会很出色;相反,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往往言行不一。所以在某些场合,特别是寺院,我们的话尽量少讲一点,事情尽量多做一点。然后慢慢地要求自己在人生的修行过程中,每一句话讲出来都要有意义,不要讲无义之语。

正语之道

1、不妄语

妄语就是讲假话,虚妄的语言叫做妄语。你对一个朋友一直讲实话,但如果讲了一次假话,那你在他心目当中的形象,就会无可挽回的破裂。我们要一言九鼎,不管讲什么就一定要落实到位,说到一定做到。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随意去做承诺。

2、两舌

把这个人的事情跟另外一个人讲,搬弄是非叫两舌。大家知道吗,凡是在我们面前讲别人是非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大问题。和人交流,应该中肯地告诉别人我们真实知道的东西,不能简单的转述我们所听到的,因为听到的都有很多水分。即便一些事情存在着缺陷,那我们做一些简单的提醒,不刻意地去渲染。不要把别人听过来的东西,添油加醋。否则当别人知道真相的时候,你的行为就是给自己头上倒污水。

3、绮语

就是虚妄不实的言语,比如花言巧语,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平常我们不要去闲聊,闲聊的时候不要去评论人家的是非。没事的时候,多念一声佛,少说一些闲话,多看一点书,让自己的内在得到净化和提升,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生命尽量地利用起来。

最近有人邀请我去参加一些活动,一定要给我一个时间让我去分享,一些开光仪式要我讲话。我就通过这个讲话,把有益的东西做一个简短的分享,介绍一些佛法精要的东西,这样大家就会有收获,同时跟这些人结一个善缘。

你一定要学会分享,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讲出去,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总是让自己坐在某一个角落里浪费时光。比如你最近所看到的书,听到某一个长者的教导,把你内心当中触动最大和别人分享。分享也是把知识在我们的脑海里面过滤、升华和实践的最佳方式。

4、恶口

恶口就是用恶毒的语言去骂人家,说一些像毒箭一样的言语。我们要学会讲赞美的语言,讲肯定的语言,要用欣赏和喜悦的心去肯定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我们把身边的人全部转换为正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没有黑暗。对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你的公公婆婆,对你的岳父岳母都用肯定和赞美语言,你就发现他们就会特别开心,他们开心了就会有更多的爱回馈到你身上来,这种幸福就在这样的肯定中延伸扩展。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做了一个实验。他打了三碗饭,一碗饭放在办公大厅里,要求每一个员工上班的时候对那碗饭说一句赞美的话:哇,你好香呀,你好漂亮呀,我们很喜欢你等等;另一碗饭放到锅炉房里,永远没人理它;第三碗饭放在走道上,让员工每天上班对那碗饭说一句难听的话:你很丑,你很难看,我看到你就很恶心。一个月以后,放在锅炉里的那一碗饭臭得不成样子;放在大厅的那一碗饭,它的颜色变得很漂亮,而且还有点酒香的味道;放在走道上每天被人家骂的那碗饭,它很黑,但没有恶臭的味道出来。

一个人完全不理他,那他在你面前就像一个空气,他受到的打击就会最大;如果你去回骂他两句,他反而还好一点。如果一个人不断受到肯定和赞美,他内在所有的潜在的能量会发挥得淋漓尽致。连一碗饭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更何况是我们人呢!

我以前在宁波跃龙禅寺的时候,方如君妈妈经常会拿一些花插在我那边,很多人都会说,师父呀,放在你这里的花怎么会开这么久,而且会这么漂亮?我就跟他们讲:因为我每天跟它说的是赞美的话,我每天都会给它换水,把下面烂的尾部剪掉,所以,它就会绽放得特别久。

我们每天也要跟自己身处的环境说赞美的言语,这个空间都能接收到,你会感觉到很舒服,这就是正面的能量磁场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结果。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办公室,我们的工厂,如果每天都洋溢着笑声和赞美,那就变成了天堂。这样的环境,是靠什么改变的?是靠我们自己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很多风水大师讲,这里要放一杯水,那里要放一块石头,实际上能改变能量磁场的是什么?就是你那颗喜悦的心。所以当发现家里磁场不好的时候,每天就要微笑,就要赞美,就要有一颗悲悯的心,去面对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者在家里唱歌,把歌声唱给你的房子听,唱给你的花草听。真的,当你那颗微笑的心展开了,当你的歌声从窗户里漫延开来,你房子的能量磁场就会改变。

如果你们家连一颗草都养不活,那个地方住着人肯定会生病。如果一颗草越长越旺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很适合于你居住。不要太相信风水先生说的话,他们所讲的你听信20%就差不多了。每个人都会成为风水大师,但是我们往往不相信自己,认为只有别人才是正确的。就像我经常跟他们讲,如果床位面对的就是门,每天睡觉的时候总是在担心门突然会被打开。于是就有一种挂碍,第一睡眠不好,第二老做恶梦,长时间下去肯定会生病,生病之后就会认为这个地方有问题。实际上最主要问题就是因为你的床面对着那个门。所以你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研究风水,没必要找什么大师给你指点。

所谓的风水就是最合理的居住环境,有树木,有溪流,每天窗户打开,可以看到很舒服的环境,它就是最好的风水。

为每一个敌人谱写一首乐曲

佛教里面讲到如何消除怨恨时,首先要你明白的是:什么是怨恨,以及怨恨是怎样产生的。仔细想一想,怨恨的对象就是一个与我们观念不同或立场有别、且又存在利益冲突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因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时刻与“我”保持一致。编者),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我们,然后我的情绪就会产生,把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定位成我最大的敌人,时刻想报复他、伤害他。或者看到他受到挫折、遇到尴尬,我们则会感到欣悦。

在怨恨产生时,似乎只有使“敌人”受挫,我们才能感到怨恨消除。这就是怨恨惯常出现的面目。它开始于伤害,又告结于另一个伤害,再以这个伤害为起点,滚起雪球来,一直不断地相互伤害下去。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是台湾慈济功德会,创办人是证严法师。法师有一个弟弟被人家杀死了,按照法律会枪毙凶手。证严法师拉着她母亲到凶手那家人去,跟母亲讲,一个母亲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们可不可以让另一个母亲不要失去她的孩子,因为他并不是故意的。你想想看,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也只有这样的胸怀才可以泯除生死仇恨。

我们每天走在路上踩死了多少蚂蚁每天上餐馆点了多少生猛海鲜,有很多众生可能因为我们的一念死在我们的足下、刀下。如果它们都要跟我们一样想着要复仇,那你说我们猴年马月才能偿还债务?——永远没有止境。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一颗同理的心,否则的话,我们很难在人生当中找到喜乐。当自己失去喜乐的时候,其实怨恨所伤害到的是你自己。它使你的人性扭曲,让你的身体产生毒素。

观音菩萨有个愿望叫“与乐拔苦”,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别人痛苦就要当作自己的痛苦;别人跟我们没有缘分,我们就要想尽办法结上善缘。正因如此,观音菩萨有那么多人供奉他、礼拜他。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以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去面对生命,想一想,何愁有什么事情会做不成?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吃亏是福”。

我们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难放下那一份执着,很难放下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不会从更大、更高、更宽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就会陷入到窠臼里走不出来。

学佛就要学会放下一切,包括好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当我们站在一米两米高的地方来看这个世界,那这个房子那个杂草都会把我们的视线挡住。你如果站在屋顶,这些东西还能影响你吗。再高一点,如果站在外太空又会怎样呢?在地球上我们认为珠穆朗玛峰高可冲上,在外太空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生的眼界,就看你的高度。如果站的低,什么都会成为你的障碍,所以我们才会被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所困扰。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眼界和认识远远超越物质世界的高度,那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人间的种种而忽喜忽忧。

一般人惯用加法,越多越好,越多说明成就越大。佛教的思想要求我们用减法,我们的财富会增加,但是我们的心要用减法,直到减到零、减到空。当任何东西在你面前都归零、归空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的力量会乘以倍数地增加。

请记住这句话:当我们对面对财富,不是用贪婪、占有的心态去看待它的时候,你就会充满智慧,你就知道你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我们的产品能让更多的人受用和喜欢,有超出他们预期的价值,那你的生意能不好吗?可是我们往往首先考虑降低成本,然后考虑如何让员工跟牛马一样彻夜加工,员工短时间离岗,或者做事不够认真,就要扣他工资和奖金,用很多方法去惩罚他。你们看看,这个企业最后会走到哪条道上?

如果贪图名利,每天就会像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一样,笑着去迎合大众,迎合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如果我贪名,就成为名的奴隶;如果贪钱,就成为金钱的狗。多么可怕,你一天到晚追求这些东西,就会迷失自己,其实你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不能活出自己,就会被别人左右,被这个世间的名利所左右。

因为怨恨,最后会报到你自己的头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何消除我们的怨恨,就是要从原先看待问题狭隘的角度解脱出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者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世界万事万物的角度去看待,你就发现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你就不会有执着,不会放不下,不会解不开了。

“冷”的智慧

——探寻百年金婚的奥秘

很多在家的朋友结婚之后,会送给他们几个字:“包容”,“尊重”,“理解”,“喜乐”。

两个人生经历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如果你要按照你的设想去经营婚姻,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亮剑》里面的李云龙,老婆出自书香门第,结婚前对他很崇拜。结婚之后,发现他经常不洗脚就上床,有时候一边坐在那里讲话一边在抠脚,竟然还把她家里一幅名贵的油画扔掉,把钢琴也搬走了。他老婆简直郁闷死了,最后要想跟他离婚。可见人走在一起,即便互相都深爱着对方,因为习俗和兴趣的差异,还是会出现碰撞。

你既然喜欢一个人,就要接受他所有的东西,就要尊重他,理解他的不足,如果不能接受的话痛苦的是你自己。

两个人走在一起,实际上是选择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你既然选择这个婚姻,那么对方的家庭、对方的生活习惯、对方的人生观,都要全部接受过来,你没得选择。夫妻在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会有磨合,但是内在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要家庭幸福,就要你让一点,他也让一点,在生活中不断地让步,直到两人的习惯能融合起来。

有一个记者去采访一对过百的老人,问他们婚姻是什么?老人回答就说了一个字:“冷”。现在的年轻人个性都很张扬,靠“冷”过日子谁都不愿意,但生活确实就是这样。

我有一次去开会的时候,跟别人住在一个房间,我喜欢早睡,他喜欢看电视,我就把头包起来,在被子里面休息;我喜欢早起,不好意思出声音,于是就抱着一本书,跑到洗手间里面看。如果婚姻也是这样,那简直是痛苦。所以真的不容易,我也很佩服你们有勇气结婚。

佛教的观点是这样的,你前生欠他感情,今生就要把感情还给他。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一样,神瑛侍者精心灌溉绛珠仙草;后来绛珠仙草修成女体,化作了林黛玉,就要把这一世的眼泪还他。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男人因为被心爱的女子抛弃伤心,这时一个智者就来劝他,给他看了一面铜镜。铜镜里面有一个女尸赤身裸体躺在海边,一个男人经过,看了一眼,害怕地走了;第二个男人经过,叹息了一声,给她盖上了自己的衣服,也走了;第三个男人走过,轻轻抱起她,把她埋葬了。那个失恋的男人不明白镜子里的内容。大德告诉他,那个女尸就是这个女人的前世,第一个走过的人今生只能和她擦肩而过;第二个人是你,你为她盖上一件衣服,她今生就来还你一段情;而第三个人则是她今生的丈夫,因为她要终生报答埋葬她的恩情。

这就是佛教对于婚姻的见地。孩子要么是来还债的,要么就是来讨债的。如果你的孩子很孝顺,他就是来还债的;如果这个孩子来讨债,那么他一生下来就会有一大堆毛病,父母一天到晚要抱着他往医院跑。

把握人性的需求

——企业经营的奥秘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经营企业似乎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企业经营跟我们经营家庭、经营自己的人生都是相通的。小事做不好,大事肯定也做不好。所以做人跟管理企业一样。

比方说人得吃喝拉撒,企业就得有财务、经营、管理、销售、生产。你把所有相关的事情处理地适合于它的度的时候,不管是生活还是企业的运作,都会很顺。所以关于企业经营的理念,稻盛和夫总结这么几句简单的话:首先要有正念,念正则企业正;企业正,就能长期发展下去。

中国有一句话叫“正则通,通则达”。一个人如果起正念,行正行,邪恶的人和诡异的事都会远离你;一个人如果想用什么技巧能够让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那么每天都会活在诚惶诚恐之中。用投机的办法,企业可以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捷径并非阳光大道,走到某个地方,你就会再也走不下去,甚至那个时候就算你想改正过来也会错失良机。这就像大海弄潮,你的船驶上了错误的暗流,就怎么也不可能掉头转向了。

一个做金融的朋友跟我说,他在金融行业里面呆了30多年,每年会淘汰一批企业,三十多年能坚持下来的基本上没有几个。

中国企业目前碰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急功近利。老板会不断地给员工加压,所有的人都很浮躁。压要有度(底线),压要有空间(比如市场空间),压要有渠道(方式),才可以正常地释放。如果只有这么一块空间,你再压也只是这么一点。佛教讲,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去做事。比如说我可以一口气跑100米,你加压,最多就跑到105米左右,如果让我跑200米,再怎么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的效率和创造力,企业的产值和市场份额,在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去突破,当突破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一个极限。

有很多培训公司,不断给员工加压,每天要打多少通电话,每天要成交多少;还一天到晚激励:我要成功,我今天要完成多少,最后这些员工都被老板压得生不如死。甚至连我这个出家人一天到晚也会接到这种电话,有时候叫我贤总,你有做股票吗?你对商铺有兴趣吗?然后说他们这边有什么课程,是总裁班的,是某某国际大师操刀的,你有没有兴趣来听啊?来听的话对你的事业会很有帮助等等。我就跟他讲,我有兴趣的时候会跟你联系,你可以发短信告诉我,可以发传真给我,也可以发邮件给我,但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看我的兴趣和需求。

市场有什么空间?你所针对的群体是谁?如何吸引客户?如何激励员工?这些问题你都要静下心来思考。我们香海禅寺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通知对方,平时每天就发一个短信分享一些警策的话,这样大家也都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寺院如果有什么活动,四面八方有需要的人就会过来。上一次大殿开光的时候,我们预设有400个人参加,最后来了将近有3000多人。我们没有推销,他们自己就来了,有些嘉宾还带上自己的朋友一起过来。这是靠什么力量?你发自内心地关心对方,你送给他们想要的东西,自然而然的,你就会吸引他们到你的身边,这就是人性的力量。

所以即便是做企业,也一定要把握住一种人性的精神。企业的市场关系,这不单纯是商品交易的关系。物质的需求,归根结底也是人性的需求。

我对一个服装厂老板说,怎么去预想明年的时尚潮流呢。你把今年得奖的电影、今年得奖的建筑、今年流行的发型、今年最新上市的汽车,所有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就能够推测出明年流行的服装款式的走向。不要觉得电影跟我设计服装有什么关系?建筑跟服装又有什么关系?某个艺术会展上的艺术品跟服装又有什么关系?好像都没关系,但是实际上都有关系,这个社会,很多消费理念和需求都是相通的。当你把这些东西全部想透以后,你就知道如何去捕捉灵感把握市场了。

做企业,说白了道理很简单:你要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如果能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包括潜在的、未来的都满足了,那就自然不用担心企业没有市场。可我们往往只考虑企业一年能赚多少钱,能卖出多少产品,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本降到最低,只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没有从社会潮流上去考虑。不改变这种自利的思想模式,就没有办法真正做好一个企业。

所以经营企业正像稻盛和夫先生讲的:首先要正心,然后要利他,第三要养德,第四要坚持。心念正,你的企业会越走越开阔;利他的思想是指不断帮助别人实现他的梦想,那也会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理想。(法师多次讲过:要成就,就需要积累成就的缘分,能够顺缘,就好比借力打力,事半功倍。编者)

关于德行,一艘船船越大,水就要越深,才能承载得住,这水就好比德行。你下面有十几个人的时候,做事情你要带头冲在前面。到几百几千人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的人格修养,如果没有德行,你的企业就像空中飘拂的纸老虎,很快就会被淘汰。年轻人即便现在还没有踏出学校,现在也要开始培养你的德行和素养,这些东西将来都会影响你的人生和事业。《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很多东西真的不是无缘无故来的。稻盛和夫先生提升员工到一定岗位的时候,要求的第一个标准就是他的德行,他的悲悯之心,他的利他精神,他的付出;第二步才考虑他的能力。

最后一点就是坚持。认定方向,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们建设香海禅寺也是这样坚持过来的。我们要办禅修中心,就先设一个小禅修教室,慢慢积累经验。后面60多亩地会建设禅商学院,到时候就把这个小班嫁接过去。我跟慧海法师讲,就算禅修班学员只有十个人我们也要做。如果说有一天我们很辛苦,建设还是走不下去,那也只是说明我们的付出还是不够,没有到位——我们不会放弃,不会怀疑方向,这就是坚持。

经营企业也是这样的精神,让一个客户都觉得不好意思不签你单的时候,那你的付出就已经到位了。他不愿意签你的单,就说明你的付出没到位。

所以关键就是你的心念要正,帮助对方跟对方给我多少钱是两个概念。我们看到有一些酒店,你点菜点得越多服务态度就越好;但有些酒店就会跟人讲,三个人点三样菜就差不多了,再多就浪费了。他还会告诉你点什么东西合适,什么最好吃,你就知道,这酒店很仁义,很会为我们着想。

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当你不断地想到对方的时候,就能够在利他的过程中自利。人和人就是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双赢,达到和谐。

第二章 正业

屠宰业、酿酒业、歌舞妓院、毒品业等,佛教认为都不是正业。所谓正业,就是正确的行为,要符合佛陀的教导,而杀生、偷盗、邪淫等都是恶行。所从事的行业要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能推动社会积极向上发展。这样的行业才是正业。

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能数百年持续发展下来,肯定是因为它能不断地有利于社会,所以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相反,有的行业对环境、对社会有害,那么它就是夕阳企业。你看品牌老店往往是药店,要么是出版社,这就是因为它们都能长久有利于社会和大众。

佛教要求我们选择的行业,一定要符合正道,一定要有利于社会,这样就会真正利益自己并利益别人。

人我和同的销售之道

在进行关于销售之道的分享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一说佛教何以可以言商。众所周知,出家人要修行的正果自然是要六根清净的,那么追求六根清净的修行与言商、言世是不是冲突的呢?

其实在佛教看来,只要是正业,都是敬重而且圆融的。因为佛教从来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间的,要弘法利生,一无农民种地,二无工人织布,三无商人促进社会的发展,试问我们如何立身?如何修行?如何弘法?那么既然我们接受四众的供养,就应该用善知识来回报四众,大家有生活、工作、学习、婚姻中的困惑或问题,当然可以与我们互动。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弘法的事业,佛教也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佛陀曾经接纳迦陵长者与频婆娑罗王共建的竹林精舍以及须达多与祇陀供养的祇树给孤独园作为弘法的道场。在竹林精舍中,佛陀宣说“布施”之义,收得舍利弗、目犍连等重要弟子;而在祇园精舍中,佛陀更是广说佛法。佛涅槃后,他的弟子还聚集于此,集结佛经多部。由此可见,佛商渊源有自,从不是以分裂或抗衡的关系相处的。

既然是这样,那么今天我们从佛教的理念来谈销售之道,也是可取的。《逐步销售》这本书的作者,曾经来我们寺院。我跟他沟通过几次,当时作者的初步想法是想在书中阐述如何销售,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让人成交等实用技巧,这诚然是非常有益的做法。但是我跟他讲,如果你想让这本书得到其它行业的认可,甚至连哲学家、文学家看了也有启发,那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还是不够,应该要提升到“道”的层面来分析。

你们可能要问了,所谓的“道”又是什么呢?在最高的意义上,道当然是形而上的,但是沉降到人生的层面上,“道”就是规律,就是“德”。我们做销售的时候,有没有符合人性的规律呢?有没有符合道德律令呢?这才是我们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的问题。

我曾经给安利讲过课,那一次我分享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销售以前,首先要问一问自己对这个产品有没有使用过,自己对这些产品的性能了解多少。如果这个产品是对你有益,然后再由己及人,给别人送去福音,这样就自然会有许多的回头客了。

理想的销售应该是长期的,应该是不断辐射的。但是在实践中,多少人就是在做一次性的销售呢?多少人在销售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卖了一件产品就再也卖不出第二件呢?为什么现在销售培训那么火爆?从业人员既然需要被培训,就说明他们在实践中还是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才有培训的诉求。

在销售业中,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产品呢?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销售的产品,那怎么能够做到多次销售甚至累积型的销售呢?

在最高的销售境界中,销售者应当与销售物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的,甚至两者应该是混融的。产品在销售者的生命之中具有至深的意义,销售者才能自然地将产品推介给更多的人,而产品的使用者又会成为产品的二次、三次推介者,使产品深入到家家户户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家来到香海禅寺,看见这里朱楼错落,道路畅达,水流依依,诸佛庄严相好,仿佛从来便是这样。殊不知当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只有一个残破的殿堂,此外尽是荒芜,断垣残瓦,狼藉一片。有人会疑惑:你们又没有销售,除了政府的扶持,是从哪里得来的捐款造起今天的寺院呢?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断地把爱与我们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不论是谁来到香海,我们都会想着如何去为他服务,能从思想上去关怀他,或者站在他的角度上,去为他做一些事情。

当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奉献和付出上,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我在付出、给予、布施,但到最后往往得到果报和福泽的也正是自己。这不是一种权谋,教你怎样去获得,而是要学会付出,心地一尘不染地付出。至于果报,那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强求如此,不强求也是如此。

如果总在种地的时候拼命想着要收获多少庄稼,那精神就不能集中在耕耘上,最后收获的,就自然是非常少的粮食了。

除夕之夜,我收到了几百条祝贺新年的短信,但是在这几百条的短信当中,真正能让我好好看下去的却不超过十条。可以说,如果这也是一种自我销售的话,那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功了。你在发这个祝福短信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的手机里存的都是什么样的短信,删掉的又是什么样的短信,那些写着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日进斗金什么的,是不是很快就被删掉了呢?为什么删掉这些?因为这种问候没有任何价值。一不能教人开怀,二不能教人义理,三不能给人温暖,那留着它们有什么用呢?

从这里就可以解读到一个关于销售的基本规律。就是以客户之需求为出发点,如果客户求的是鱼,你不往水里去寻找,反而爬上树去,那你说这样的销售能成功吗?

在此基础上,你给客户怎样的第一印象,可以说就是“术”的问题了。闹市中每条街上都有那么多的店铺,如何把行人的眼神吸引到你这个店里,这是你要下功夫做的;你跟客户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句话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语调,也是值得研究的。你必须先要了解你的客户,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在什么时间段心情比较好,他们能够接受怎样的话语方式等等。

很多人认为销售很难,那只不过是你还没有把握好要点,不得要领而已。很多人印宣传品,往往喜欢非常详实地印上这是某某公司什么产品,放上照片,还要加上很多专家的宣传词,印上很厚一本,又找很多人去发,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你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想一想,当你那么热切、那么急迫地去宣传一样产品时,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个东西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所以才要不惜重金去宣传啊。

一些外国的药妆品牌,从来不在国内做广告,但是他们的产品卖得非常好。他们的口碑已经在消费者的使用中被无形地树立起来。他们的宣传册上只是印着这个产品是怎样生产的,从哪里取样等等,看上去像一本科学手册,但就是非常有说服力。他们从不吹嘘自己的产品,也不找人代言,但是每一个用过他们产品的客户都自愿地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我们寺院的所有宣传品,很少有人把它随便扔到垃圾筒里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我们的小册子上,有90%都是对四众很有裨益的智慧故事或者短语,看了以后真的能够使他们得到收获。很多人跟我讲:你们的小册子我已经拿到了,我一天到晚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拿出来看,有的故事读过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乃至读了几十遍以后还在读,每读一遍都有受益。当他看了前面90%的内容以后,再来瞄一眼后面10%关于“下蛋的鸡”的宣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你的产品,你对客户的服务是他们所重视的那个“鸡蛋”,只有鸡蛋好吃,人们才会顺便来看一看这只“下蛋的鸡”,不是吗?

我刚到濮院镇的时候,问三轮车夫知不知道香海禅寺,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是就在这几年的时间内,我敢说濮院大部分的三轮车和出租车肯定都知道香海。这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用感恩、奉献的精神来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尊重甚至接受了我们的理念。

不要认为销售很难做,或者客户很难弄,问题就出在市场、客户的身上,实际上从佛学的角度来讲都是由于我们的内在还没有降服自己,所以自然无法去降服别人。当你把内心当中的思想境界修炼到圆满、喜乐的状态之后,只需站在他们面前,你所展现的那种笑容和姿态,自然而然地就能让别人折服。

传说佛陀曾率千余弟子往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闻之,在城外竹林迎接。君臣远远见到佛陀徐徐而来,法相庄严,态度安详,便受到震慑,心知这释迦族的王子已修成正果,于是趋前顶礼佛足,敬问安康。这就是圆满的状态和从容的形貌所展现出来的内心了,外表只是内心世界的显现,因此,我们想要度人、劝人、说服人,首先就要修自己的内心。

以心书写自己的历史

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生活是最舒服的?其实这个根本没有止境。反而因为比较,你的内心永远都得不到平衡。

在日本,很多人并不想当老板,而想当员工。因为员工很轻松,没有那么多负担。五天班上完,工作一撂,就可以开着车去旅游。不要认为当老板很风光,那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老板的滋味。可能赚了十年的钱投资进去,最后却变成泡沫,那时哭爹喊娘都没用。

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吧。也许我只适合扫地,那我就好好把地扫好,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就行了。这样也可以养活自己,不用去操心股市风波、房地产的行情,不用每天提心吊胆的,不是也很快乐吗。生活要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就是因为很多人不安分:我要创业,我要当老板,我要干嘛干嘛。于是就把老妈的钱借了,把亲戚朋友的钱借了,能借的钱全部借来,胡乱投资,结果破产了。

所以当你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人生就会出问题。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这件事情因缘成熟了,那你也不要害怕,可以去尝试一下。

就像我原来在普陀山教书,后来下海跑到这里来。当时跟我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师兄。那时有个老人家整天管我们。他是抽签算命看卦的,说是政府派他来这个寺院管我们。我们出门还要向他请假。我的师兄才来没几天就跟他吵了七次架,最后很生气说再也不来了,就走掉了。

当你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方向的时候,这些纠纷其实都是小事。你如果把这些小事当作一个天大的事情来面对,那驱赶你的永远是你自己,不是别人。

比如我现在管理香海禅寺,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就是寺院的主宰者,只不过是带领大家共同去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

这就是对自我的正确定位,正确的定位就是“安住”。禅修就是让你时刻能够觉察自己,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该提起什么,该放下什么,这样你的心就能安住。当你的心能安住,生活处处都充满着喜乐。

禅修结束以后,大家回到社会上去,走路、吃饭、工作、交谈,随时随地都要让自己安住下来。当你发现你的心游离失散的时候,就赶紧提醒自己,要收回来,专注眼前。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这样的觉察力,时刻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行为等等。当你不断这样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身心在某个层面上其实是可以掌控的,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身心状况,乃至主宰自己的命运。

“义工银行”的思考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企业责任的问题。

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领导人不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对社会也不会有多少消极影响;但企业做大了,企业的决策和领导人的风范常常会成为新闻的焦点,这时你考虑问题就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

就像一个塔尖,越是顶端的人,底下辐射的面就越大。所以企业越大,你的德行就要越厚,才能承载这么大的事业。就像一艘万吨游轮,需要很深的水去承载它。这水就是我们的德行,德行就是我们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我们内在的素质和高瞻远瞩的品质。

浙江有很多私营企业为什么会走入瓶颈?不是他们不聪明,也不是没有魄力,其实就是格局问题。他们不愿意放开原有的经营模式,不愿意让企业的利益面对社会,只是局限于自己家族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

那怎样放开手脚让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是要我们不断地把思维格局打开。我建议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有空读一读《孙子兵法》和《道德经》。带兵打仗跟我们领导企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为真正的智慧在人类的所有事业上都是适用的。

前几天国家统战部在复旦大学做关于未来佛教的调研工作,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就在全国选了四个寺院来做研究,分别是北京的龙泉寺,苏州的西园寺和东林寺,还有就是我们香海禅寺。香海禅寺名不见经传,原因就是我们提出的很多理念突破传统,具有现代意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