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心理图画看中学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1 08:36:13

点击下载

作者:严文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透过心理图画看中学生

透过心理图画看中学生试读:

引言 中学生图画的心理特点

在图画心理方面,中学生及其图画有以下特点:

一是中学生的图画进入注重写实阶段。按照Lowenfeld和Brittain(1987)的艺术发展阶段理论,个体会经历涂鸦阶段(scribbling stage)、前图式阶段(preschematic stage)、图式阶段(schematic stage)、党群—写实萌芽阶段(gang age-drawing realism)和决定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涂鸦阶段、前图式阶段、图式阶段和党群—写实萌芽阶段,中学生的图画进入了拟似写实阶段,作品更接近实物,强调像和不像。图画创作过程也由无意识地自由表达,转到有意识、有控制地表达自己。他们尝试追求真实性,把忠实于自然、再现自然作为图画的最高标准,经常会把像或不像作为评价图画作品的准则。

二是中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创作过程逐渐转移到关注图画作品上。此前,儿童会专心致志地画画,画的过程比画什么更重要。即使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孩子,也有可能喜欢画画,不论画得多么糟糕,孩子都有可能和别人津津乐道地分享自己的图画,因为画画的过程让其特别满足,画画的过程是其无意识得到满足的过程。但随着青少年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环境和自我批判能力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会有批判性,会忽略自己创作的过程,而用画得是否像、是否达到自己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图画,有时也会不太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图画。

三是更为直白,表达更直接,掩饰性更少,也会更深刻,因为直接、防御更少,有时甚至会入木三分。如图1.87,是位女中学生画的,她直接说自己想穿越成为秦始皇。如果是成人画这样的图画,就会有很多的犹豫,也会有很多的预判,担心自己画出来之后和社会主流评判标准不吻合,而且自己是女的,穿越成一个男的是不是不好?会担心别人是否会产生不好的看法,但中学生不太会顾及这些;如图1.11,作者用蝎子代表自己,表达出自己是一个孤单但有力量攻击和防御的女生,而且给蝎子设定的生活环境是在沙漠中。如果换一种动物和故事设定,那种深刻的孤独和环境的险恶就会被淡化。

四是想象力更加丰富,富有意蕴,空间思维和抽象思考能力将帮助他们传神地表达出想象中的画面。中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虽然不是有意识地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但由于受到的束缚较成人少,再加上空间思维和抽象思考能力也趋近于成人,所以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一方小小的图画中展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结,此地和彼地的联结。如图1.90,画的是对学校的感受,作画者把自己的愤怒、不满和担忧画了出来:“这就是不久后的未来学校的实景,只有学生傀儡和学习用品。”这还不是现实,作画者把它设定为未来。学生不仅是被线吊着、完全被动、没有思想,而且没有生命力,面目恐怖,很像骷髅。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体现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性。

五是有天真幼稚和不成熟的部分。中学生处于从童年到青年转变的时期,既有青年的朝气蓬勃,又带有童年的天真烂漫,所以在他们身上也会体现出成熟与不成熟并存的矛盾性。如图1.45,作画者对自己的图画有一段描述:“我成为死神之后,会把生人带向死界。生人是指我所厌恶的人。我会跟死神一样去杀人,但我同时还会救人。死神过着没有幸福、没有挫折、没有苦难的生活。我不想改写这种命运,我愿意享受世俗权力。”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他用笔的老练,从文字描述当中,可以看出他对权力的渴望,这些是很像成人的部分。但他对死神的理想化,认为死神过着没有幸福、没有挫折、没有苦难的生活,同时他还把人分成自己厌恶的人和不厌恶的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好人和坏人,这些又体现了他不成熟的一面。

六是中学生倾向于夸张或者省略艺术作品当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其作品能够反映出作画者内在的世界。由于这种夸张或省略,中学生的图画有时候对比更强烈、冲突更剧烈,入木三分,视觉上十分具有冲击力。在画人物的时候,中学生有可能倾向于画出夸张的性别特征,女生的图画可能会突出胸部、细腰、苗条的身形,而男生的图画可能会突出肌肉、宽肩和强壮的身形,这表现出中学生对自己身体发育情况的不安、焦虑和期待。

七是绘画技能的自然发展在青少年时期就趋于停止,图画作品的个性化在这个时期会更加明显。个体画画的能力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从完全随意的涂鸦,到能够有控制地、自主地画出线条,一直到空间概念建立,开始用写实的方式描画,能够自觉地用色彩表达自己。而到青少年时期,绘画技能的自然发展趋于停止,在迈向成熟的过程当中,个性化的差异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在此过程当中,社会文化、绘画训练、个人经历和天赋等会起作用。Feldman(1980)曾补充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五个层面的发展框架:1.世界性的,即所有的人类均可达到的。2.文化性的,即在某一特定文化里的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的。3.有训练基础的,即只有在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少部分人经过训练可以达到的。4.特异的,即在某一特定文化里的极少数人可达到的。5.独特的,只有个别人可以达到的。有一点非常重要: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并不等于创作者没有艺术性。

八是图画作品的类型从童年期偏重触觉型发展化分为视觉型(visual type)、触觉型(haptic type)和未定型(indefinite type)三种,或者已经有端倪。Lowenfeld(1939)提出,根据个体对外在环境不同知觉组织方法和内化的模式,图画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视觉型、触觉型和未定型。从图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类型。视觉型作者喜爱视觉刺激,关注光线照射下所产生的色彩变化和阴影。通过观察认识和熟悉环境,是一个观察者,通过眼睛描画自然。对于视觉型的人来说,物体的外表非常重要,他们是通过物体的外表去认知物体的,他们通常都是先看到物体的整体,然后才会注意到细节。他们会关注物体的外形是怎样受到光影、颜色、空气和距离的影响的。他们力图让自己的画面符合透视的原理,符合大自然当中光影的变化,追求图画与实物越像越好。

触觉型作者专注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对外在世界的感觉、对自己身体的感觉。触觉型的个体是一个参与者,在图画当中会表达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情感。他们依赖肌肉的感觉和运动的经验,运用触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动觉和平衡觉等感觉物体,感觉物体的质感、肌理、温度、大小和形状等。在其作品当中,作画者往往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作画者的感受决定了线条、颜色和构图。能精准地表达一个人感受的图画才是好图画。触觉型的作画者也会采用透视的原理来画画,但他们的透视更多是符合自己内在的感受,而不是现实当中客观的透视成像。

而未定型者则处于两种类型当中,没有明确的倾向性。他们在画画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图画作品有拘束感。与即兴创作相比,他们更愿意临摹或模仿别人的画。

在世界艺术品瑰宝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种类型的艺术品,比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大卫》、莫奈的《睡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都属于典型的视觉型,注重写实和逼真,注重光与影的关系,而蒙克的《呐喊》、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康定斯基的《秋》等,属于典型的触觉型,注重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这两种类型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同。莫奈《睡莲》梵高《向日葵》康定斯基《秋》蒙克《呐喊》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更多用触觉型的图画作品来表达自己,这些作品更朴素、更注重内心的意象,更倾向于描绘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正如个体的成长就是人类演变的缩影一样,儿童最初的图画也是以触觉型为主,具有天真和拙朴的特点。

九是中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用颜色表达自己内在的情绪感受。视觉型的中学生已经发现:周围的事物并不具有固定的色彩,其颜色会因为光线的变化、所处的位置和季节等有所不同。在他们的作品当中,他们会呈现自己对于光影的感知。触觉型的中学生可能在观察光影变化方面并没有这么敏锐,但他们的作品当中会体现一点:周围事物的颜色似乎会因为他们的情绪变化而有差异。不论哪一种类型的中学生,都会有意识、有目的地用颜色表达自己的情绪。只不过对触觉型的中学生来说,颜色是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重要媒介,色彩的运用取决于自己主观的感受,有时与现实中的色彩并不相符。

十是中学生有能力用各种艺术媒材进行创作,所以可以利用多种媒材让其创作。从画材来看,可以用铅笔、水笔、勾线笔、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国画颜料、水粉颜料、水彩颜料和油画颜料等。从画纸来看,可以用不同大小的纸,从明信片大小的卡纸到1开的大纸,也可以用不同质感的纸,如素描纸、宣纸、水粉纸、水彩纸和画布等。

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粘贴的素材,如旧杂志、旧报纸和旧课本等,让其创作粘贴画。

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超轻黏土、陶土和橡皮泥等,让其完成立体的雕塑作品或浮雕作品。

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水果蔬菜和颜料,让其创作拓画。

可以给学生提供白色的面具,让学生在面具上创作作品。

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DIY的材料,如彩色折纸、纽扣、羽毛、亮片、毛绒球和彩色木棒等,让学生创作手工艺品。

此外还有非常丰富的作品形式,如剪纸、制作面具、彩绘蛋壳、改造旧书本和用废旧物品创作立体雕塑等。

同时,在电脑上或在平板电脑上面进行图画创作也是非常好的尝试,这也是中学生乐意接受的创作形式。

可以根据中学生以上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图画活动。●

第一部分 多个主题图画中的中学生

图画治疗的基本特点

图画治疗的独特性

图画与媒材

中学生的意象图画

第一篇 自然界

■ 大自然当中的事物■ 蔷薇花■ 动物■ 树■ 山■ 水■

第二篇 地下和其他的世界

■ 井与井里的世界■ 黑洞■ 地下室■ 钥匙■ 成为小说或电影中的人物■ 门■

第三篇 宇宙

■ 多维空间■ 天使与魔鬼■ 外星人■ 魔法师■ 穿越■ 身体里的小人国■

第四篇 感觉

■ 愤怒的感觉■ 痛苦的感觉■ 分离的感觉●

第二部分 中学生和父母共同作画

图画活动设计思路和具体操作

图画活动背景信息

设计思路

第一次图画工作坊:画出自己和父母/孩子

活动现场感受

强势的妈妈与弱势的儿子

包办和控制的父亲与想要平等的儿子

严谨的妈妈与随性的女儿

父亲的“儿童画”与儿子的“成人画”

期待儿子像丈夫和“小小的”儿子

强势的妈妈和不付出努力的儿子

妈妈的幼稚画和女儿的潦草画

以儿子为中心的父母

母亲的好心情和儿子的阻抗情绪

默契的父子画

烦恼的妈妈和刻板的儿子

父亲的颤抖图画和儿子的擦拭图画

无奈的母亲和恶搞的儿子

母亲的回忆画和女儿的字符画

第二次图画工作坊:家庭动态图

活动现场感受

母亲缺席时父亲出现在孩子的画面中

父亲繁复的图画和儿子简单的图画

■“ 为什么把我画得这么矮?”■ 不自信的妈妈和自己的儿子■ 分隔开的母子与想要隐藏的儿子■ 和女儿很像的妈妈与漂浮的女儿■ 打电脑的儿子与背起妈妈的儿子■ 空眼人儿子与遛狗的儿子■ 一家三口全部出现在图画中■ 父亲和儿子一起做事情■ 看电影的母子与玩电脑的儿子■ 姐弟一起参与游戏● 第三次图画工作坊:家人在一起做事■ 活动现场的观察■ 信任行■ 家庭共同作画活动■ 小剧场活动■ 姑侄共同创作的“海滩度假图”■ 以父亲为主完成的“晚餐图”■ 母子共同完成的“泳池图”■ 母子共同完成的“九阳图”■ 各自作画的母女■ 被认真画出的母亲■ 一家三口共同完成的“欢乐一家人”■ 让儿子骄傲的父子共同创作■ 在图画中被反观的“母子QQ交流图”■ 姐弟共同完成的“上台阶图”■ 父子共同完成的“动物家庭图”■“ 船撞冰山图”■ 对图画和活动的总结■ 缺乏表达情绪的能力和共感能力■ 缺乏倾听能力■ 冲动性表达和冲动的行为■ 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参与者的进步第一部分 多个主题图画中的中学生图画治疗的基本特点

艺术是人类心灵最基本的安慰。艺术是人类各种情绪升华后的表现形式,哪怕是最邪恶的念头、最黑暗的想法,如果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就成为了人们可以观看的、欣赏的客体。艺术创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表达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艺术创作是一种升华。图画治疗的独特性

图画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类型,除了以上提及的特点之外,图画治疗还有自己的独特性。

图画技术的一个特点:不必打破或消除人们的防御,而是绕过防御,在当事人觉得安全和有防护的环境之下进行工作。这是图画治疗容纳性(containing)的体现。当事人个体的任何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图画表达出来,包括敌意、挫折感、悲伤和被抛弃感,表达出来后不会被指责,更不会被社会所不允许,因为这种表达方式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而且画出来的图画还是审美对象。而那些积极情绪被画出来之后,不仅情绪本身会被强化,图画同样也会成为审美对象。图画提供给作画者一个合理的、安全的、自由的空间,一个不被评判的空间,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空间。

艺术治疗关注的是个人内在的经验而非最后的作品。艺术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非常重要,因为每一部分都反映出个体的人格发展、人格特点和潜意识(Wadeson,1980)。

艺术作品是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体验的桥梁(Edwards,1976;Irwin,1984;Stewart,1984),通过图画或其他艺术作品,当事人能够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积极情绪,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澄清。

图画治疗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够把无形转化为有形,把抽象的部分具象化。这是图画治疗外化(externalizing)的体现。把无形的情绪、感受、想法和体验转化为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的图画时,当事人需要同时调动自己的左脑和右脑,既进行抽象思维,又进行形象思维,这个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多种可能性:这可能是一个困难的、会卡住的过程,需要当事人去面对和处理,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这可能是一个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过去模糊的、朦胧的部分变得清楚或清晰;这可能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在想象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最初的画面发生了变化,最终创作出来的是一幅全新的或不同的画面,而这种变化本身是有意义的;这可能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某一根线条、某一种色彩、构图或图画本身会触动当事人,让其产生联想,把图画与自己的过往经历或当下事件联系在一起,领悟到其中的某些信号或深意。

画画的过程是自发和自控的过程,由当事人自己来决定画什么、怎么画、画多久。当事人可能在生活中饱受无法作决定的折磨,对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拖延作决定或逃避作决定,但在画画的过程中,当事人被赋予了完全的自主权,他不被强迫,也不被评判,而是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每一根线条都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当事人内在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他可以在此过程中练习作决定、练习进行掌控,至少是对画画媒材的掌控。画画过程中当事人也是被充分尊重的,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他是不被评判的,他作画的过程和行为、他完成的作品,都不会被评判。图画创作能够强化生命的意义,彰显个体生存的价值。

图画作品是很好的客体。当图画作品还没有产生时,心象(mental image)是和当事人一体的。而创作图画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当事人孕育和表达想法的过程。图画作品完成时,也是图画作品独立于当事人、成为一个客体的时刻。这个客体是由当事人创造出来的,当事人会有创作的自豪感,也有对它的理解,但它同时还可以被别人看到、被别人解读,它给了别人与作画者“分享同一个现实的机会”(Robins,2006)。咨询师也可以从图画作品中解读出非常多的信息。当事人和图画之间有了一个清晰的边界。而图画本身会创造出一个空间,让当事人的想法、感受在这个空间里得到表达和容纳。图画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们的过渡客体,而画画本身就是过渡空间。

图画作品具有凝固性,能够跨越时空保存,所以具有反复被观看、被领悟的可能性。而心理剧、身体舞动、音乐治疗等则具有一过性,除非借助影像记录过程,否则其过程或结果不具有凝固性,无法被反复观看。因此,图画作品更好地体现了客体恒常性的特点。图画是用隐喻方式表达的作品,蕴含丰富的情感内容。图画不仅传递了作画者在当下的情绪感受,还包含了其生命空间的丰富内容,有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在时间轴上所延展开来的空间,这些丰富的含义可以在反复观看当中,一层一层地被揭示。另外,图画作品也具有可改变性,当事人完成图画一段时间后,随着内在的变化,当事人还可以对原先的图画作品进行修改,以表达和体现这种变化。

图画还有再组织(reorganization)功能(Robins,2006)。在图画治疗当中,图画作品的功能从开始画画一直到作品呈现始终存在。画画的过程本身是作画者内在整合的过程,是当事人“寻找真正的内在表征和象征性符号,然后再赋予这些符号更丰富的、与现实生活更相符的美术形式”(Robins,2006)。图画完成之后,图画成为一个可被反思的客体,当事人在观看、联想、解读图画的过程中,可以再次深化对自我的理解,从而重新协调或理顺自己内在的冲突。图画治疗的目标是促进当事人“更好地完成过去真实和现在真实之间知觉和情感的分化过程”(Robins,2006),再组织的功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图画与媒材

每一种媒材都有自己的特点,作画者使用这些不同的媒材,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会有不同侧重点。比如铅笔、水笔等更容易画出具体的形象,而且细腻的笔触也可以传递出细节的信息。而水粉、水彩等更容易传递情感方面的信息。进行图画治疗的时候,要根据目标和受众,选择合适的媒材。

如果一味追求媒材的新奇性,在活动当中过快地更换媒材,或者同一时间呈现了过多的媒材,会让没有受过美术训练的作画者产生挫折感。在设计活动时,媒材的选择和呈现一定要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渐进地、有序地呈现。不能单纯靠不断地更换媒材来引发作画者的创作兴趣。作画者需要熟悉每一种媒材的特性,在掌握了媒材使用的方法之后,才能够自如地创作、探索和表达。

在使用媒材的顺序上,通常是遵循先易后难、先固体后液体、先硬笔后软笔、先小后大等原则。先易后难,是指先使用更容易掌握的画笔和画材,比如说水彩笔和彩铅,熟练之后,再使用比较难的画材,如水粉、水彩和油画颜料。先固体后液体,是指先用油画棒、蜡笔、彩铅等固体形式的颜色,再用水粉、水彩和油画颜料等需要用水、用油的液体颜料。先硬笔后软笔,是指先用铅笔、钢笔、水笔等硬笔,再用水彩笔、水粉笔、油画笔等软笔。先小后大,是指画画的纸张,可能先从尺寸较小的纸张开始,比如从32开、8开的纸张画起,再逐渐用到4开、1开的纸。当然,纸张的大小也要根据目的来,需要画精细的图画时,就可能需要更小的纸张,而需要自由挥洒、表达情绪的图画时,就要用更大的纸张。

介绍完图画治疗的基本特点之后,下面将呈现中学生在21个主题上的112幅图画,以及对这些主题和图画的心理学解读。中学生的意象图画第一篇 自然界大自然当中的事物“如果你有足够的自由,能够成为大自然万事万物当中的一种,你愿意成为哪一种事物?”对这个命题,你会画出怎样一幅图画?壁炉的故事

一位14岁的初三女生通过图画作品(图1.1)传递出:“如果可以,我愿意成为一只壁炉。”图1.1

她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只在老房子里的壁炉。老房子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这只壁炉在一楼的书房里,左边画的是书架。只有冬季才会使用。它最喜欢的三件事情是:一是有人住在这座房子里;二是有人经常燃起壁炉;三是有人坐在壁炉旁,并且经常说说话。如果壁炉也有一生的话,它是从房屋建好时就诞生了,历经了很多任主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个主人的小女儿,从小就喜欢在壁炉边玩耍,在壁炉不生火时,还会爬到壁炉里去玩,甚至试图钻进烟囱里,弄得一身灰,被妈妈说。后来她长大出嫁了,这家主人也跟着她搬走了。现任的主人是一位20岁左右的英国小伙,常在家里办公,所以经常坐在壁炉旁。有一只黑色、灰白纹的猫陪伴着他和壁炉。猫常常跳到壁炉上趴着取暖,壁炉很喜欢它趴在那儿,因为猫软乎乎、毛茸茸的,壁炉很喜欢这种感觉。“壁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我问。“随着房子被拆迁,壁炉也被拆掉啦!可是……”“可是什么?”“可是我觉得在英国说拆迁这件事总有点奇怪。”“那你给壁炉设计的结局是什么?”“那就在二战中被炸掉了吧!”“哦,是被外力毁坏的。”“可是……”“可是什么?”“这个结局还是有点怪怪的。”“那请你设计一个感到舒服的结局。”“嗯……那就是这片地要有新的用途,所有东西都被拆掉盖新的建筑物了。”“哦,了解了。能给这个壁炉起个名字吗?”“起个名字?”她微皱着眉头。“可能会有点难,但就像给人取名字一样,给它取一个名字。”“亚瑟。”“亚瑟,听上去是个男生的名字。你觉得壁炉像个男性是吗?”“哦,这样啊!我还是取个女生的名字吧!”她沉吟了一下说,“安西卡。”“能告诉我,你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当中挑选了壁炉,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只叫安西卡的壁炉,为什么你想成为这只壁炉?”“因为它是安详而平和的。”“安详、平和是你已经拥有的,还是没有拥有但希望自己拥有的?”“有时会有,有时没有。”对图画的心理分析

从图画的构图和线条来看,占据最大面积的颜色是红色,而且作画者创造了深红、浅红等层次感,可以感到作画者内心的温暖感。画面中心燃烧的木头、跳动的火焰增强了这种温暖感。这种温暖感体现在图画中,也一定在作画者的内心。

占画面面积最大的是墙壁,一块又一块的砖。作画者用了最多的时间在处理这些砖。从那些线条看,作画者似乎还借用了尺子一类的工具。和作画者先打草稿、再用笔描实的作画风格联系在一起考虑,可以看到作画者做事认真仔细、关注细节、追求完美。这种追求完美在整幅画中都有体现。如作画者画的书架,每一本书都会画出书脊。作画者画的地毯,地毯的边线被细细地画出。就连那只夹木柴的火钳,也被细致地画出。

作画者的这种关注细节、追求完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她带来好处,因为作为初中生,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中,老师和父母都有这样的期望和要求。但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是影响她的效率和自我评价。她可能会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同样的事情,或者花80%的时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或者因为很细微的错误而对自己评价不高。对她来说,如果学会平衡效率和细节,会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一个14岁的女孩,希望成为一个拥有两百年历史的壁炉,从这个愿望中可以看到她有着比同龄人更成熟的一种心态,甚至带着一种沧桑感。这可能和她自身的阅历比较丰富、比较愿意思索人生有关。这有可能会沉淀为她的气质,但也有可能会让她与同龄人相处时有些隔阂,因为很多青少年不具备也不理解这种历史感。

壁炉的愿望就是作画者的愿望。壁炉拥有的安详而平和,就是她想要的。而且壁炉可以一直很舒适地待在那儿,和她目前忙碌的毕业前夕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反映出她目前感受到的压力比较大。

另外,壁炉作为房屋的一个部分,它更多的是安静地待在那儿,见证着房屋主人们的生活和变迁,这反映出作画者的一种世界观:观察世界比参与其中更有意思。这个定位将来会影响到她对专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甚至会影响到她自己组建的家庭。

最后,从她对壁炉结局的安排、取名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有些犹豫不决,在多种可能性之间拿不定主意,这其实代表她仍然在发展自己,未来有无限可能性。而且,她未来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她的空间是整个世界。

壁炉也有多重含义,除了前面提到的部分,它还可以象征着子宫,代表着作画者渴望与母亲在一起的原初的联结和幸福。这几乎是所有人都渴望回到的胎儿状态,与母亲合而为一,温暖而被保护。

小小壁炉,没有耀眼光环,不是房屋最核心的部分,却在悠长岁月中见证着无数人的生活,给人们提供着温暖和憩息之所。用这个事物来比喻自己的中学生,是一个细心的、充满温暖的、有着完美倾向的女孩,她渴望安详与平和,不愿成为别人聚焦的中心,但愿意观察世界,具有丰富的阅历,未来发展空间大。蔷薇花

蔷薇花是大自然中一种美丽的花儿,在西方文化中,它代表着爱情、友情和浪漫,自古就是佳花名卉,而且在广袤的大地上随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心理学中,蔷薇花可以有多种含义:一是代表着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花形、颜色、形状和大小,可以看出作画者对自我的评价。二是代表着对内在女性意识的认知,这一部分的认知会决定人们如何运用自己内在的女性意识力量,主要包括活力、创造力、柔性和仁慈等,有时它也反映出在现实中人们如何看待和对待异性。三是表达了作画者的情绪状态,借助植物,尤其是花朵,作画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情绪状态。四是象征了作画者的生命力和生命能量,如生命力是否旺盛,生命能量是否通畅等。

作画的主题是:“请想象自己走在寻找蔷薇花的旅途中。不知走了多久,你终于找到了蔷薇花,你变成了蔷薇花。想象下你变成的这朵蔷薇花是怎样的?”成为哪一朵蔷薇?

图1.2的作画者是一名女生。她画了森林及森林中的小路。主角蔷薇在路边,有两朵,一朵粉色,一朵蓝色。周围有小草和树木,天上有蓝天和白云,还有鸟儿在天上飞。蔷薇的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清澈见底,里面有小鱼儿在游。作画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图1.2“画蔷薇时我本想画蓝色,但想到花就不由自主拿了粉色。画完后我觉得还是蓝色更好,所以又在一旁画了一朵蓝色的蔷薇,它开放得非常灿烂。这朵蔷薇的名字叫‘冷幽’,它孤寂、清高,没有人理解它,但它有时又很快乐,感谢着世间万物。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只是有一天被风吹到了这里,然后在这里生根、发芽和成长。最开始时它既来之则安心,但久而久之,它开始害怕这里陌生的一切,它觉得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到了夜里,它就会特别紧张和害怕。它和周围的小花小草关系都挺融洽,但却觉得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最后,它又被风吹呀吹,吹回了它原来待的地方,和那里的亲人相聚,它的下半生过得很快乐。”

图画和故事投射出作画者最主要的情绪:孤寂,不被人理解,有矛盾的心理,既想与别人有联系,但又不主动去接触别人,很多时候陪伴她心灵的只有她自己的影子。同时,从描述中可以看出,作画者对环境不是很适应,有无根的感觉。作画者心里知道,自己“应该”适应环境,“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由于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她对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没有清晰的想法,有一些矛盾的想法在头脑中打架:有时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随和的、与其他人一样的女孩,有时又觉得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哪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图画里两种视角并存也体现了这种矛盾性:图画大部分地方都用了平视视角,但也有个别地方用了俯视,比如说最下面两棵行道树的画法,是从高处向下看的场景。

这个女孩正走在寻找自我同一性的道路上。到底是成为那朵粉色蔷薇,和所有的蔷薇花变得一样,还是成为那朵蓝色蔷薇,高冷但独一无二?或者她有成为两朵蔷薇的自由?这需要她自己去探索。蔷薇与蝴蝶

图1.3的作画者是一位女生。画面全部画满。面积最大、色彩最浓厚的是桃红色。只在画面右下角,有一朵粉红色的、小小的蔷薇花,花儿边上还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飞舞。作画者写道:图1.3“桃花纷飞,溪水长流。蔷薇花儿,默默绽放。小蔷本来是一只蔷薇花精,她美丽、安暖、可爱,可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她用自己的修为交换了自己心爱的人的生命。她的爱感动了上苍,上天将她变成了一朵蔷薇花,生长在山坡上。她的爱人醒来后找不着她,不吃饭、不睡觉,最终上天把他变成一只蝴蝶。他找到了她,生生世世跟她在一起。”

整个画面构图非常美,而且非常有生命力。不光是漫山遍野的花儿,还有潺潺流水。从笔触来看,作画者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人,在情感体验方面也非常丰富。她的故事既可以是关于爱情的,蝶与花天然是追逐与被追逐的一对;也可以是内在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的融合,两种意识和力量发现了对方,并且接受对方。这对她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相信她会因此而获得更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画中所占面积最大的并不是蔷薇,而是桃花,蔷薇只是缩在小小的角落里。这可能表明作画者还不够自信,她需要更自信、更舒展,然后才能自如地绽放。也可能表明作画者对爱情非常向往,在她懵懂的爱情观中,牺牲和奉献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内容。她认为只有付出和牺牲,才能赢得真正的爱情。破灭还是重生?

图1.4是由一名男生所画。整个画面全部被铺满了颜色,以黑色和褐色为主,整个画面有非常强的视觉效果。作画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图1.4“这是世界破灭的时空。这朵蔷薇名叫‘凋零中的璀璨——天使的凝视’。大地已经四分五裂,但这朵蔷薇却发出淡淡的光芒,以一己之力,独立照亮了视野。它没绿叶,没有资源给予它,它是天使的种子,要么一念破碎,要么努力绽放。虽然有干旱、烈日、狂风不断侵蚀,但它仍然在继续努力。”

可以看出,作画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描述了一个玄幻故事的一部分,让人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前缘和后续。作画者内在的感受力也非常强,所以会画出具有震撼效果的图画。画面中充满着冲突与挣扎,比如破灭的、被割裂的时空与蔷薇花光芒形成的完整空间之间,恶劣的环境与蔷薇花儿的生命之间,没有资源与努力绽放之间。

尽管这像是一个玄幻故事的画面,但它仍然象征了我们内在的意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有男性意识和女性意识,或荣格所称的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玛斯,但作为男生,其女性意识的获得和定位和女生不同。这幅画的主题是用象征性的语言,讲述其女性意识的艰难处境。在故事部分,作画者特别强调了蔷薇花儿没有任何支持,再加四周破裂的空间、黑色的太阳,更显其孤立的状态。在每个人内心,其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达到一种平衡和整合,将是一种最佳状态。这位作画者正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他的内在是非常有能量的,但这种能量只有在他找到平衡后才能转化为建设性的能量,否则会是支离破碎的、破坏性的力量。被大手抓住的蔷薇花

图1.5是一名女生所画。画了一朵长在花盆里的蔷薇,在室内的空间里。画面全部画满,蔷薇在画面的右边,占据画面中央和左侧的是一只很大的手。作画者写道:图1.5“这朵蔷薇花的名字叫‘欣乐’。它很欢喜,有好奇心,无忧无虑。它非常洁净、纯洁,不受一丝沾染。它是突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一朵花儿,它可以说话,可以听懂人类的话。可是,人类却并不知道它的特殊,因为它只是默默无闻地看着这人世间,很累,很不公平,但这都不是它能管的,它只想做好自己。可是,过了很久很久,不知多少年,它也被这人世间的琐屑给锁住了,它很想逃离,却好似被一双大手紧紧拦住、抓住,它知晓它终被这人世间的琐屑捆住与融化,可却依旧有那份想要摆脱的心,所以它知道,它已属于这人世间的琐屑,而它能做的就是学会让自己快乐,学会制造快乐。”

这幅画的主题是在讲一个14岁的女生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当下又不得不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人,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无限的憧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同时他们又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如意。这幅图画中表现出了作画者不愿意沾染任何世俗的气息、更不甘心被这个世俗的世界同化,但又不得不屈从的心态。

从画面的处理来看,作画者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仔细的人,画面上很多的细节她都画了出来。她对自己的评价较高,那朵花儿很美,而且她画出了花瓣、花萼、叶子、茎,还画了花茎上的刺。

这朵蔷薇的命运会怎样?是被这个尘世所同化,去追寻大多数人正在追寻的“廉价”快乐,还是保持自己的冰清玉洁?在图画里,蔷薇是非常无助的,除了远远地观察这个世界、保持自己冰清玉洁,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

那只手看上去像一只女性的手,看上去干干净净,却是抓住这朵蔷薇、迫使这朵蔷薇成为尘世中普通花儿的力量。从画面的比例来看,手要比蔷薇更大,更突出了蔷薇强烈的无助感。手指甲和衣服的蓝色与蔷薇的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蓝色在这里可能代表郁结的、压抑的、沉重的能量,而红色代表绽放的、自由的、纯净的能量。两者之间有剧烈冲突。

在图画当中,作画者传递出的一个信息是:蔷薇别无选择,也没有力量作出自己的选择,只能是非常被动的。如果转换一种视角,意识到蔷薇也拥有力量,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结局就会不一样,而作画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力量。动物

所有画出的动物,其实是我们内在自我的一部分,是我们内在的一种愿望、欲求或自我形象,也更接近本我。作画的主题是:“如果你能够成为一种动物,你愿意成为哪一种?”追求友谊的狼

图1.6是一位15岁男生画的狼。他对图画的描述是:图1.6“这是一只狼。它从出生到死亡都与同伴在一起,注定了一辈子不会孤单。狼很团结。它没有什么天敌,不用整天担惊受怕,可以算是食物链最顶层的动物,可以每天无忧无虑地玩耍。”

在画中,狼顶天立地,除眼睛用了绿色外,全身都用了黑色。浓重的黑色透出了孤单感。虽然作画者在语言描述中说这只狼不孤单,但可能在现实中,作画者的感受是孤单的,没有很亲密的同伴。虽然狼是群居动物,但孤狼也是狼的典型形象,如歌曲《北方的狼》中所唱“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狼的形象是沧桑的、孤独的,又如《风之彩》中所唱“Have you ever heard the wolf cry to the blue corn moon?(你可曾听到,野狼向着冷月哀嚎?)”描绘的也是一只在黑色的夜空里哀嚎的狼。

从这幅画狼身体各部分比例上看,狼的头所占比例最大。这表明作画者对自己智力的评价很高,认可自己的聪明程度。

另外,这幅画表现出了作画者的攻击性,只是这种攻击性没有被凸显出来,因为狼的牙齿是用单线勾勒出来的,并没有反复描画或填充任何颜色,不细看的话很容易被忽略掉。但作画者并没有忽略它,相反作画者是非常看重它的,因为作画者给这幅画取名“狼牙”,他其实是注意到狼的牙齿很锋利,能咬碎很多东西。看起来作画者能够控制这种攻击性,并且不希望别人关注到这种攻击性。这幅画里除了眼睛的绿色,狼身上的野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攻击性的部分都是小心翼翼的,这表明作画者对狼的野性其实是有忌惮的,他更看重的是狼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不用整天提心吊胆。这反映出作画者的一个愿望:希望生活能够过得更有掌控感。无拘无束的马图1.7

图1.7是一匹马。是一位14岁的女生所画。她对图画的描述是:“我画了一匹无拘无束的马,它自由奔放,热爱大草原。它有着蓝色的马鞍。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也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它象征着自由、无拘无束和幸福快乐。”

用马来代表自由是很常见的。而作画者给马加上鞍,突出了这种自由被掌控、被驾驭,其实也表明作画者在现实中是个受到拘束的人。因为在现实中没有这种自由奔放,所以她更渴望拥有。

从整个画面来看,这匹马被突出的是它温驯的那一部分,画得更像是宠物马,像是给孩子骑的矮种马,而不是那种在草原上自由奔腾、像风一样快的骏马。结合马背上有马鞍的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作画者渴望自由时是多么怯生生,连想象出自由的样子都是一种奢望。无忧无虑的火鸡

图1.8是一位15岁女生所画的火鸡。她这样描述:“这是一只生长在草原上的火鸡,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维他命。他非常可爱。他出生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虽然在火灾中失去了父母,但因为他坚持、努力、战胜困难,现在生活得无忧无虑,以后他也一样会有美好的生活!”图1.8

整个画面上流露出和谐、乐观和积极的氛围:天空中有太阳和云,远处有山,近处有一只精神头十足的火鸡,充满了阳刚之气。可以感受到作画者有较为清晰的自我意识,对生活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而故事当中这只火鸡命运多舛,出生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并且后来在火灾当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一只孤儿火鸡。这种情节经常与青少年的一些幻想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父母管束,我会是一个多么自由的人!”也会与青少年的一些自怜情绪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我、理解我,我就像一个孤儿。”但从给这只火鸡起的名字“维他命”这个细节来看,作画者能够感受到她对别人是多么重要。熊妈妈和熊宝宝图1.9

图1.9是唯一一幅画了两只动物的图画,是由一位15岁的女生所画。她写道:“我画了两只熊,它们是一对母女,它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它们渴望到下面的尘世去看看,于是熊妈妈就带着熊宝宝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它们对新的世界充满了憧憬。但是了解了这个新世界后,它们还是觉得自己的家好,于是它们回到了自己的家,和熊爸爸团聚了,于是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幅画画面流淌着和谐与温馨。对这幅画的描述也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妈妈爱宝宝,宝宝受庇护,一起探索家以外的世界,回归家的世界,家庭团聚。

在现实世界中,熊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充满了力量和危险。但在童话中,熊被描写成一种萌宠生物,毛茸茸的,憨态可掬,善良友好,人畜无害。而这幅画就用了童话中熊的卡通意象,取其萌宠、无害的含义。而画面中数个蘑菇的造型以及作画者所编的故事又强化了童话情境,作画者似乎生活在一个童话的世界中,而且在童话中,她可以自由选择生活在哪个世界、和谁生活在一起。

图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天上的世界,一个是下面的尘世世界。这样的区分也是有深意的:天上的世界是指家庭,尘世的世界是指家以外的世界,上和下的区分是说在作画者内心里,家的世界在地位上是更高的,而外面的世界则位居其下,没有那么重要。当她探索家以外的世界时,她需要妈妈的陪伴。爸爸则是在家里等着她们的人。五彩蜜蜂

图1.10是一位15岁的女生所画。她写道:图1.10“我画了一只既像蜜蜂又像小飞虫的昆虫,背景是粉色、蓝色的绵绵云。五彩的动物,载着梦在云端。我很喜欢它,它就像我的梦想,带着我的梦,飞上云端,去看那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体会别人不曾体会到的感觉。在它刚刚降生时,它十分天真、可爱,可因世界无奈与成长的挫折,而不得不走向防备,没有一个朋友,把所有的人当成假想敌,想要改变世界的不公平。可是慢慢地,它找到了梦想,想要一个平静的心灵,归隐山林,做一个怡然自得、清淡出世的动物。”

作画者正处在做梦的年纪,所以整幅画有梦幻般的感觉。作画者做事非常仔细认真,彩色的背景是她用彩笔涂出来的。蜜蜂的每个细节都被细细描绘。可以看到作画者有时过于注重细节,为此可能会迷失整体。

从作画者的描述来看,她似乎有过挫折,目前正在修复阶段。这种挫折可能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对整个世界的感受。这在她的年龄阶段非常具有代表性。蜜蜂尾巴上的刺尽管被装饰过、看起来比较柔软,但仍然是具有攻击性的武器。这代表着她的防备和戒心。她目前选择的“归隐山林”只是她当下想到的解决出路,未必代表她真正的行动。

从画面整体来看,昆虫占据了主要位置,用了多彩的颜色来画,而且还画了彩色的云和花儿来陪衬,这表明她对自我的评价较高,相对比较自信。“相对比较自信”是因为这只是一只小昆虫的自信,当她更有能量时,也许会是骏马、苍鹰、大鹏的自信。孤独的蝎子图1.11

图1.11的作画者是位女生。和图1.6相似,图画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攻击性。图中的蝎子有一对大螯,还有一只带有尖刺的尾巴,再加上它体内的毒性,它的攻击性是非常强的。

除了攻击性之外,图画中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孤独。蝎子是褐色的,代表了一种情绪上的低落。除了画出主角的孤独,作画者觉得还不够,她还用漫天的褐色的点画出弥漫的寂寞。在作画者对图画的描述中,她把这种孤独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一只在沙漠中寻找食物的孤独的蝎子。他一生都是孤独的。他出生在沙漠中的岩石缝里。一出生他父母就不在了,只能靠自己。他不群居,而是独自觅食、交配。他面临的环境是弱肉强食。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他一直不放弃。他的寿命不会很长,也许会被更凶猛的生物吃掉,也许会一直寻找比自己弱的昆虫作食物。”

作画者的画和对画的描述,其实也是她感受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残酷的、弱肉强食的,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孤独就是每个人的宿命。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位15岁的女生会有这么深重的孤独感,有可能是她气质中与生俱来的,有可能是她在后天环境中强化出来的。她所创造的这个动物与生俱来就是孤独的。它出生和生活的环境也是孤独而恶劣的,而且没有可以依靠的支持力量:父母不在,没有同伴。

除了孤独外,故事中的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生存环境的险恶:沙漠是严重缺乏水的地方,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暴晒,晚上气温骤降。生物的生存非常艰难,捕食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生物所有的精力都会放在生存上。

故事中主人公的设定和所有环境的描绘,是作画者想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强烈的孤独感,生活的艰难,没有人可以依靠。即使拥有攻击能力,也是为了生存。不论这是作画者真实世界的反映,还是她想象世界的描述,这里面都有她自己的影子。

画面中有一种可贵的力量感。蝎子有一对大螯,几乎和身体一样长。蝎子有一只带毒的尾巴,比身体还长。这是一只战斗的蝎子。它有力量,有独立性,有顽强的生命力,永不放弃。尽管这是一个女生的图画,但在故事中她把蝎子设定为男性,是因为她需要这种力量。

当人们孤独到极致时,渴望与他人联结的种子就已经种下。如果能够根据从画面中得到的信息帮助个体发生行为上的改变,现实中的变化就会带来图画内容的变化,与他人联结那部分就会出现在画面中。树

树木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它的渊源比人类更长久。在心理学中,树木常象征和代表人、人的个性和人的发展。树木站立在大地上,根扎进大地、枝桠升向天空,就和人站立在天和地之间一样。树木的成长会有年轮做记录,与人的成长会有记忆一样。树木从地下吸收水分、从天空获得阳光,与人从内在和外在获得成长资源一样。通过人们画的树进行人格分析,具有天然的适切性。

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树木人格图:画面大小、树的位置、笔触、力度、树木生长的环境、季节、树木的整体形状,树木整体的生命力,树木内在的通畅性,树冠、树枝、树干、树根的形态、其比例和相互关系,树木的果实,图画整体所传递出的情绪及附属物等。生活在阴影中的树

这是一幅高一男生所作的图画(图1.12)。他17岁。他自述这是一棵春天的树,结的是不知名的野果。图1.12

从图画中来看,树有两个特点:一是树有阴影,树干上有阴影,树在地上也有阴影,甚至连地上的苹果也有阴影。这么多的阴影往往代表作画者心情忧郁,有很多心思。这是他情绪的主调。二是树下有掉落的苹果。掉落的果实通常象征着从比较好的境况掉落到不太好的境况,或者是隐喻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堕落”、水平下降等。如果是自然成熟后掉落的果实,通常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如果是被风或其他外力吹落的果实,被动、无奈的含义更多。如果掉落的果实能够食用、没有坏,通常含义更积极。如果掉落的果实已经腐烂、无法食用,通常代表更消极的心态。

这幅画中掉落的果实对作画者的意义是什么?根据作画者的描述,是他父母的离异。在父母没有离异前,他觉得生活充满阳光,就如同画面左上角那太阳。父母离异后,给他带来的是阴影,他从温暖坠落到冰冷。那细细密密的阴影笔触,其实就是他多疑、多虑心情的写照。

看到这样年纪的学生,在画中透露出如此沉重的忧虑和心思,总是让人心生担忧。他需要周围温暖的关怀。如果条件许可,最好接受个别心理辅导。比较积极的信息是图画中的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树,具有较强的生命能量,而且处于生命的春天,有巨大的成长潜能。阴影只是暂时的。结多种果实的树

图1.13来自于一名高三女生。她画的树为“多果树”。她说这是一棵秋天的树,长在草原上。附近没有其他的树,只有这一棵树。图1.13

这棵树最引人注目的是树上结了多种果实:苹果、柠檬、香蕉、西瓜、草莓、樱桃、橙子。作画者说:“这是经过基因改造的树,现在已经是这棵树的第二年,所以它成功地结出了不同的水果。”从树的形状来看,树干是笔直的,树形也比较大,在整个画面的正中间,这代表了作画者自我评价较高。

而多种果实可能有多种含义:有可能作画者有很多个目标和想法,都想去尝试一下;也有可能作画者想做很多件事情,或者她的兴趣爱好特别多;结合她目前在高三年级,也许意味着她未来的选择有很多种,而她举棋不定。从果实的类型来看,都是自然的、天然的水果,这可能也代表她想要的事物可能属于同一种类型,但是有差异,而作画者就在这些选择面前举棋不定。

这是现在年轻人常见的一种状况:有太多的可能性和诱惑,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觉得不能丢下,会出现选择困难。

画面上还有掉落的苹果。作画者说:“这是已经成熟的苹果,被风一吹就自然地掉落下来。”果实掉落的含义通常是从高的地方坠落下来,或者从好的境遇转为不好的境遇,在这里,可能代表着收获和成熟,需要有人来分享收获的感觉;也有可能代表自己的状况不如以前好了。

从整体来看,作画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编出一个基因改造的故事,对自己也有较高的评价,成长的过程也较为顺利,但是作画者在面对现实当中的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时,会犹豫不决,什么都想要,而在时间和精力有限,需要她作出决定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困难。茁壮的家庭树

作画者是一名高一的女生。她说自己画的是春天的树林。她说每一棵树都代表一个家里人,从左到右分别是爸爸、自己、妈妈以及其他亲人和朋友。在作画者眼中,爸爸因为常年不在家,在外地工作,所以代表爸爸的那棵树在图画当中只出现了半边,但爸爸是非常温暖的,每次回来都会给她带好吃的好玩的,所以她用了红色来画代表爸爸的这棵树。作画者把自己画成了一棵正在开花的小树,在爸爸和妈妈的庇护之下。妈妈是家庭当中最大的那棵树,在妈妈身边的树代表其他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图1.14

从画面来看,作画者画出了温暖的家庭,画作充满了和谐与生机。作画者也有较好的审美感受,所以把这幅画画出了层次和光影的感觉。能够用树木来代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表明作画者具有很好的想象力,也代表了她对于家人的关注,家庭关系对她具有重要的意义,家人的支持对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图画当中,作画者把代表自己的那棵树画得很小,有可能在爸爸妈妈的眼中,她仍然是一个孩子,但她其实也正在迈向成人的队伍。另外,在家庭关系当中,妈妈显然是家庭的顶梁柱,所以代表妈妈的那棵树在画面当中所占的位置更大,家庭当中来自母亲一方的家庭支持也会更多,而爸爸这一方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爸爸在家庭中有些缺位。这位作画者的图画里面藏着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爸爸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在家里,增加存在感。被修枝的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