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挖掘数字背后的商业价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1 10:26:41

点击下载

作者:吴坚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分析:挖掘数字背后的商业价值

财务分析:挖掘数字背后的商业价值试读: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1997年年底,我离开会计师事务所之后,一直在企业里做财务分析和财务计划方面的工作,到今年正好是22年了。2002年4月,我通过几年的自学和考试,拿到了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的会员证书。大概从2004年起,我开始利用工作之余去当培训讲师。我主要是做ACCA课程的讲师,有时也做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授课的时候,总有刚刚开始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或者对财务工作不太了解的人问我,会计和财务人员在企业里到底是做什么的?会计不就是记记账、输入一下数据,之后电脑会自动出报表,那岂不是只要认字会算数的小学生也可以做吗?这些问题的一再出现,让我开始去认真思考财务工作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财务人员是为企业“管钱”的,同时也是企业的“看门人”。既然财务部门的领导是“财务总监”,那么重点当然就在这个“监”字上,即要监督和管控。所以,财务部门主要的工作是既不让其他部门随便浪费企业钱财,还要保全企业资产,避免企业资产损失。这并没有错,但这只是会计在企业中最基本的作用。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逐渐明白,财务人员工作的意义应该是:创造有价值并且不断增值的财务分析和报表,以支持管理层的决策(value-added decision making support)。近些年,财务圈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即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是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商业伙伴”(business partners)。要成为最好的商业伙伴,这些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除了要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了如指掌,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和本行业的大环境之外,还要对各种影响企业经营结果的因素非常敏感以及能够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分析,给最高管理层提供恰当的决策支持和建议。

比起以前记账、出报表、报销费用等简单的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财务人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决策支持上。记得大约10年前我看过一本书,即KPMG的Being the Best。这本书讲的是在当今新的时代CFO的角色转换。CFO以前的工作可能是以成本费用控制、财务报告和合规性申报为主,而现在的CFO越来越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战略分析、长期规划、投资人关系、公司理财、兼并收购以及应付公司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方面。这也许是许多财务人员的最终梦想。但是,很多人也在问自己:“我们成天在系统里输入数据、运算报表等,毫无价值可言,我们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因此,我很想跟广大企业的财务人员,尤其是有志于将财务工作做得更出色的人分享一些我本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想法,包括:财务分析的原则和理念、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财务报表分析实务、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分析决策的一些工具。在本书的最后,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编写的财务分析综合案例,涉及如何结合实际状况做财务报表的分析、财务管理决策、预算及再预测,以及财务管理工具的实际运用等。

本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和故事,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告诉大家财务分析其实并不是那么高深难懂,它可以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本书中有很多故事,甚至是我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亲身经历过或者听到过的,它们都是一些非常鲜活的东西。相信大家读了本书之后,将会知道企业的日常财务分析应该从何入手,如何结合业务和一些非财务的数据做好财务分析,如何帮助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分析报表数据,从而成为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财务人员。

除了在职的财务人员以外,有意愿从事财务工作的学生、年轻人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学习很多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知识,了解财务分析的思路,为今后从事财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学习并掌握分析财务报表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财务预算的基本模式、短期决策的方法以及财务分析在工作中的应用,为企业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希望通过本书,能给读者一些启发,让大家一起来思考:财务人员怎样才能成为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商业伙伴”。

在购书且微信朋友圈晒书后,加本书工作人员微信,微信号huh88huh,可参加答疑或者加入专业微信群。第1章财务报表的重新审视1.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务报表:财务的基本概念回顾

每次做培训,都会有人说:老师,财务报表真的很难懂,怎样才能理解资产、负债、利润等,平衡记账法究竟是什么?我总会回答:“不像你们想象的这么难懂。听完我讲的第一节课,你们基本上就能明白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务报表。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学财务】李娜的资产负债表

李娜,37岁,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了15年。现在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有50万元,股票投资市值15万元,汽车一辆价值20万元。几年前买车的时候,她向银行和父母都借过钱,现在,向父母借的钱早已还清,但银行汽车贷款尚有8万元本金未还完,将在一年内还清。所以,李娜的自有资金就是50+15+20-8=77(万元)。那么,李娜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是这样的(见表1-1)。表1-1 李娜的资产负债表(201X年4月30日)(单位:万元)

最近几天李娜看中了一处房子,户型是11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价格3万元/平方米。她手中没有那么多现金,现在要买房的话,就必须借钱。父亲决定借给她100万元,加上她自己的银行存款用作“首付款”,其他部分需要向银行贷款。假设李娜没有动用她的股市投资和汽车,仅仅使用银行存款中的40万元用于“首付”。那么购房之后,她的资产负债表就变成了如表1-2所示的情况。表1-2 李娜购房后的资产负债表(201X年5月31日)(单位:万元)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和大致格式,做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很多老会计师可能都知道,在我们早期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时候,这张表格原来叫作资金平衡表。表格左边的项目是资金占用,右边的项目是资金来源。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哪里,又运用到哪里去了,或者说是资金都分布在哪些项目里了。

资金的来源通常只有两种,要么是自有资金或者股东投资(相当于资产负债表里的“所有者权益”),要么是向其他个人或单位借来的钱(相当于“负债”)。而资金占用的各个项目就相当于资产负债表里的各种“资产”,也就是说,资金以何种具体形式存在。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资金平衡表被国际上更为通用的资产负债表替代了。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各种资产,包括:流动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以及无形资产等项目。报表右边显示的是企业的资金从哪里来,通俗地讲,负债是企业从外部借来的钱,所有者权益则可以看作是企业向投资人、股东借来的钱。所以,右边这些项目一般包括: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等)以及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

对照资金平衡表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资产中的每一分钱都是有来源的,钱不可能自己凭空生出来。而企业不管有多少“钱”,无论是投资人自己的还是借来的,最终都将以一种资产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在这张表上,资金来源总和等于资产的合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资产负债表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故事中学财务】李娜的利润表

我们再来看看李娜每月的收入支出。假设,201X年6月,她的月薪25000元,缴纳个人所得税和三险一金约6600元,税后可支配收入为18400元。每个月房贷还款约10000元。个人支出(汽车费用、每日三餐、手机费用等)约3000元。住房的公用事业(水电煤等)和物业管理支出约800元。其他零星支出(朋友聚会、旅游、娱乐等)大约2000元。这个月李娜个人的利润表如表1-3所示。表1-3 李娜的利润表(单位:元)

以上这份李娜的收入支出表,也就是她个人的利润表。它与企业的利润表基本结构差不多,也是包括了收入和各种支出,以及当月的盈余(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区别在于,个人的利润表是基于现金收付制的,而企业的报表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其中包括了很多“非现金收付”的项目,对此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一步说明。利润表显示了财务报表的另一个平衡等式:

收入-费用(成本)=利润(或亏损)

以上所提到的,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所谓“财务会计的语言”,即会计的六大要素和两个基本等式。

财务会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就是会计平衡式,在上面的李娜的故事中,我们也已经提到过了,它们涵盖了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成本)=利润(或亏损)1.2 会计的基本假设及原则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会计有四大假设(accounting postulates)和若干主要原则(accounting principles)1.2.1 会计的四大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business entity)

一个单位或组织要成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②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③实行独立决算。

在会计上,会计主体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legal entity),它可以是一家独立的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一个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或部门,或者是企业的一个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还可能是由多家企业组成的,甚至是由若干个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一起混合组成的。它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营活动严格区分于其他实体。换言之,就是一个企业或业务主体自己一本账,其他企业或主体的账不能记到该企业或主体身上。【故事中学财务】1元钱去哪儿了

有3个人去旅馆投宿,该旅馆只剩一个房间,有3张床,一晚30元。3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老板。在3人入住之后,老板想了想,今天最后一个房间应该有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拿出5元叫服务生退还给那3个人。服务生想反正5元3个人也分不了,偷偷藏起了2元。然后,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3个人,每人分到1元。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每人只花了9元钱,那么,3×9=27元+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还有1元钱去了哪里?

提示:从会计主体的角度出发,用会计平衡等式的原理去思考和计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持续经营假设(going concern)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先承诺的条件清偿它的债务。

如果已经预见到该企业可能无法持续经营,那么很多会计的处理,包括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处置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处理方式。而且,该企业报表的表述方式也与持续经营企业的不一样。

3.会计期间假设(accounting periods)

会计期间假设是指在编制企业会计报表和提供会计财务信息时,将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期间(月、季、年)来反映。按年划分的称为会计年度,年度以内,还可以分为季度、月度。企业要分别计算、报告各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便考核,进行对比,改善经营。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都会有月结账、季度报表和年报。在三大报表中,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该会计期间期末的资产负债状态。如果没有这个阶段性的划分,财务的信息是一直延续的,在我们不断编制报表的同时,企业的财务数据又在不断地变化,永远都无法“截止”。

4.货币计量假设(money measurement)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运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与反映,并且假设其币值不变。这样,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从而得到会计报告数据和相关比率,并能够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

这个假设也有一些缺陷,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计量的假设无法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另外,所有一切放在报表上的东西都必须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无法用货币计算价值的是不可以放到报表上的。比如,企业的管理能力、社会关系、销售网络、客户群等无形的东西,虽然它们可以转化为销售收入或成本的节约,并给企业带来收益,但由于无法用货币计量,就无法在报表上反映了。

但也有例外,比如说:商誉。从理论上讲,企业商誉是无形的,而且是无法计量的,这就好像人的名誉一样。但商誉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一个“估值”,就能当作用货币计量的资产体现在报表上了。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IFRS3)。1.2.2 会计的主要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accrual basis)

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理是:凡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已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已在本期收到或支付,均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

这个原则与现金收付制不同,现金收付制是收到现金算收入或支出的减项,付出现金才算支出。我们一般人日常的收支都是这样计算的。但企业的会计不是这样,要根据其收支应该发生的时间入账。比如:销售收入,当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无论货款是否收到,我们都应该确认销售收入。又如:如果有一项费用,我们虽然暂时还未支付,但只要它是属于当期发生的费用,就应该预提计入当期的利润表。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企业的工资成本及相关福利费用。一般来说,本月的工资通常要在月底之后进行统计和结算,然后在下个月的月初支付。但这部分费用显然是本月的成本或费用,应该在本月的利润表中列示。因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我们一般要在当月月底之前先预提,然后在下个月实际支付的时候再冲减预提。

正因为利润表上的收入和支出的列示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我们需要用现金流量表来补充说明企业的实际现金状况。对于具体的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现金流量表分析部分再进一步说明。

2.配比原则(principle of matching)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例如,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配比,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相配比。在我们分析某个产品或某个项目的收入和成本时,更需要遵循配比原则,不可以把其他产品或项目的收入和成本计入该产品或项目的收入或成本。(2)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进行配比。这通常运用于整个企业的利润表。比如办公费用和管理人员工资等,不一定与特定的产品或项目相联系,这些费用就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收入相配比。

3.历史成本原则(historical cost)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都以其取得时或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入账。除法律法规或《企业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可能有的朋友会问:“如果我们企业20年前生产的产品,至今还在仓库里,虽然也没有损坏,但样式已经过时了。我们还可以用原来的账面价值记录它吗?”这就要看企业的存货作为一项资产有没有发生价值变化,有些东西可能是越放越值钱的那种。但如果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其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可收回的可变现净值,企业就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即“存货跌价准备”。

我们平时在财务管理中提到的“八大准备”,如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就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同时,这也体现了会计的另一个原则:稳健性原则。

4.稳健性原则(principle of prudence)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处理不确定经济业务时,应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时常会遇到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做出职业判断并处理会计事项,以反映在财务报告上。所以,我们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予计入。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有多种表现,如在会计原则和税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

另外一种谨慎性原则的表现就是对或有事项(contingency)的处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 37),对于或有负债,只要多半有可能会发生(probable-more likely than not),也就是说,其发生的可能性大于不发生的可能性,就要预提相关费用或成本。以后如果真的发生,就可以冲减费用预提,从而不会影响到发生当期的利润表。而对于或有资产,就是将来可能会转化成为收益的项目,应不予确认。只有在收入的实现几乎确定时(income is virtually certain),才可以作为收益计入报表。这里,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之高低,是需要会计师的专业判断(professional judgement)来决定的。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substance over form)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项原则主要是为了让企业在遵守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准则(即所谓“合规性”,compliance)的同时,还应该如实反映实际的商业情况,不应该教条地运用相关规定和准则,而不顾企业业务的真实情况。同时,这项原则也是尽可能地减少企业为了账面数字好看进行法律文件和合同造假操作,从而造假报表。有些企业为了虚增资产或者利润,特意“编制”某些法律文件来佐证自己的会计处理。从表面上看,所有的会计处理都符合法律和准则的要求,但实际上隐藏、掩盖或粉饰了实际情况。

关于这个原则,我以前刚刚开始学习会计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家酿酒公司201X年10月将价值300万元的酒以250万元卖给银行,双方签订了销售合同。销售合同中还约定:酒存放在专门酒类仓储的机构,企业将在3年后以30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将酒赎回。

大家想想看,这个交易应该在201X年年底的报表上怎样体现?是在利润表上确认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吗?那么3年之后呢?这赎回的交易又应该怎样在报表上体现?【故事中学财务】亿万富翁为何会找银行借5000元钱

有位亿万富翁开着自己的劳斯莱斯到华尔街银行借钱,只借5000元,为期两周,直接用他的劳斯莱斯做抵押。两周后,亿万富翁如数归还贷款,并支付利息15元。银行职员发现该亿万富翁账上有好几百万元的可用资金,很奇怪他为什么要借钱。富翁回答说:“我正好要出国两周,而两周才15元的停车费,在华尔街是永远找不到的。”

你是不是也称赞亿万富翁精明能干?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比如:为什么富翁不把车停在自己家里,不用花钱,不是更好?或者说:银行愿意做这种小额短期贷款吗?才15元的利息收入,银行的员工要做贷款评估、资料核实、写申请文件、做合同,请求银行经理审核、签字等,还要把车停到车库,并安排人看管等,15元都不够承担他所花费这些时间相应的人工成本了。更何况一般对于这样的优质客户银行都会有事先约定的短期授信额度,客户有短期融资需求时,只要直接用额度就可以了。

但作为会计师,我更关心的是,以事实重于形式的原则,这15元如果亿万富翁要去自己的企业报账的话,该费用上应该计入“银行利息”还是“停车费”?你的答案是什么?

6.重要性原则(principle of materiality)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比如: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果是重大资产,要分别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或者分别记录管理台账。每一项资产都要专门编号,定期进行折旧等,所有数据都清楚地记录在案。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并做好适当的维护和保养,如有损耗或损失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这就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而对于一些数量多、规格统一且单一价值不是很高的固定资产,如一批办公桌、几十张办公椅、一次性购买的电子产品等,就可以以批量处理的方式每月一并提取折旧。即使有损耗也未必一有发生就处理,可视情况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统一处理一次;也可以每月适当备提一定比例的损耗,有实际损耗发生时,冲减备提即可。

再比如:我们在分析企业的报表时,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还是利润表,都应该先从金额大的项目入手。特别是实际与预算或者去年同期相比时,一般都会设立一个差异最低值,大于该值的差异就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个差异值既可以是一个绝对数,也可以是百分比,如“资产总额的1%”或“5万元人民币”。要是与预算和去年比较后,某项科目的差异较小,我们一般就不再做特别的分析,除非有特殊情况。

7.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division of revenue expenditure and capital expenditure)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应该区分不同类别的支出,分别计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科目。如果一项支出的效益仅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就计入收益性支出;如果某项支出的效益跨越好几个会计期间,就计入资本性支出。

在日常营运管理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支出很容易划分为收益性或者资本性支出。比如,工资、房租、水电费、差旅费、交际应酬费等通常都是收益性支出,而购建固定资产、项目支出、对外投资等基本上都是资本性支出。但是有些支出不一定那么容易划分。比如说,同样是使用在设备上的维修费用支出,就要看其实际作用和收益期间长短。如果其作用是让该设备恢复到原先的工作状态,而且费用金额相对也不是很大,那么它就是收益性支出。如果所花费的费用不仅仅是一般维修,而是改良性的支出,其作用不仅使设备正常运转,还增强了设备功能,而且受益期超过1年以上,那么它就是资本性支出。

还有一些收益性支出,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将其“资本化”(capitalization),并将它转化为资本性支出。比如:贷款利息,它通常是当期财务费用的一部分。但如果是为了购建固定资产而贷款因而支付的利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计入所购建的固定资产的成本。

另外一项可以被资本化的费用支出就是“研发费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 38)中有相关规定:通常所有的研发费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即不做资本化处理。当研发费用符合一定条件时,就可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概括而言,资本化的条件是:企业可以证明研发项目是特别设立的,而且其研究成果是可以出售并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价值的。

除以上这些原则外,针对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我们经常还提到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等。1.3 如何读懂三大报表: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1.3.1 三大报表反映的是什么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到底反映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三大报表?而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是三大报表而不是“两大”“四大”或者“五大”报表?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三大报表能告诉阅读者什么?

按照教科书上标准的说法是:财务报表是指在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方法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时期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状况的书面文件。

我们看到,这里说的财务报表反映的内容如下。

·资产负债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

·利润表:某一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金流量状况。

资产负债表通常是某个时期最后一天(月末、季末、年末)企业的资产和债务的状况。利润表是某个时期(月、季、年)企业的营运结果,但它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再用一张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企业实际的现金收支状况。因此,只有这三张表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

关于这三张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阅读、分析,我们将在下一章节做进一步阐述。

财务报表的阅读者是谁?也就是说,三大报表是给谁看的?

首先,当然是企业内部人员,主要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看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只有通过财务报表,才能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以此来决定下一步的经营策略和方针。如果企业是一个大公司、大集团的分支机构,那么企业的财务报表还要提交给公司总部或集团用以财务报表合并,以实现总公司、集团对分支机构的营运管理。

其次是外部人员或机构,包括工商、税务在内的每年参与联合年检的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的行业协会等。通过财务报表数据,他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状况,并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如果企业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阅读者还包括像证监会这样的证券主管部门。

再次,如果企业有对外借款的话,那么提供贷款、融资的银行、金融机构等,也就是企业的债权人,也要通过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状况,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资金周转情况等。

最后是股东和潜在投资人。股东肯定要通过财务报表才能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有人想投资该企业或者购买该企业的股票时,他也一定会先看该企业的财务报表,以此了解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并且预测他的投资收益和未来的投资回报率。

作为潜在投资人,他们为什么要投资该企业或者购买该企业的股票呢?

这跟我们买东西一样,我们觉得这个东西有用,也可能在将来会给我们带来“好处”,我们才会买这个东西。这种“好处”可以是以金钱标准来衡量的,也可以是以非金钱标准来衡量的,比如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买东西就是用金钱与货物价值进行的一种“等价交换”。

投资企业也是一样,当投资人相信该企业的股票或股权能给他带来未来的收益,他就会投资该企业或者购买该企业的股票。如果企业不提供任何财务报表,投资人又从何判断他的投资或者购买的股票是否值得呢?或者说如何判断投资支付的金额是否与企业的相关价值是“等价”的?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什么?

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还是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者是每股利润最大化呢?其实,这些指标都不完全是。而我们通常说的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让股东财富最大化(wealth maximization for shareholders)。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获取现金。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理所当然地,企业的发展应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

企业的价值如何衡量?

·是企业的资产总额吗?当然不是。

·是净资产吗?不完全是。

·那么是股价?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在股份制经济体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

但是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何来股价(即股票的市场价格)?

这么说,是产权交易时候的购买价吗?那么,大家想想投资人为什么愿意出这些钱呢?他(们)怎么知道买进的东西是价格合适的呢?他(们)是如何评估购买企业的价值呢?

是的,可能有人想到了,既然投资人买入的是一项资产,他(们)看好的是: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

如何衡量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呢?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如何评估等各个方面。但三大报表以及相关附注和明细报表最终可以帮助我们去预测和评估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这其实就是制作三大报表的意义所在。

因此,三大财务报表既是对企业过往财务状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帮助我们评价企业未来创造价值能力的工具。1.3.2 三大报表的钩稽关系

三大报表的钩稽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三大报表的钩稽关系

1.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关系显而易见。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成本的变化最终会体现在利润中,而利润的不断累积,就形成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具体体现为“本年利润”和“留存收益”。这是我们纯粹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两者的关系。

如果我们从营运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什么会拥有资产?大家一定会说:“前面提到过啊,资产是‘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这部分的经济利益最终将体现在企业的‘利润’中。”

再从期末报表项目处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之前提过“稳健性原则”:凡事都尽量用不会夸大资产和利润的方式去处理。这些行为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既不要高估资产,也不要低估负债,尽量做到公平、公允。这样计算出来的利润相对也就比较“稳健”。反之,我们高估了资产或低估了负债,势必使得利润表的利润将会被高估,这就违背了“稳健性原则”。

2.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曾说过:“如果让我在拥有利润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之间做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那么,今天我就选择现金流量。”这是因为利润表是用权责发生制编制的,因此,报表的使用者并不知道“钱”真正的流入和流出有多少。而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一定时期企业的“钱”(即现金与现金等价物)实际的流入和流出,便于报表使用者真正了解企业净利润的质量。也许你不止一次听到过这句话:“现金流量表是利润表的补充。”现金流量表实际上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映企业营运的状况。

从数字计算的关系来看,我们知道现金流量表里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编制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式。其中,间接法就是以本年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剔除各项非现金交易,以获得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而直接法是以主营业务收入为起点,经过各种非现金项目的调整,从而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这两种方法的实质都是对利润表数字以现金收付制的角度进行修正。

3.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上三大部分产生的现金流量加在一起的总和,就是资产负债表上年末现金余额与年初现金余额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现金流量表上现金的净流入(或流出),就是本年度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增加或减少数量。这通常也是我们验证三大报表有没有做“平”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

另外,现金流量表上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带来的企业资产与负债项目的变化也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比如说,经营活动中购买商品(如原材料)支付的现金,在资产负债表上就会体现为存货的增加。再比如,筹资活动中向银行借款收入的现金,就会体现在负债方的短期或长期负债上,而投资活动中使用的现金,也会最终体现在固定资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上。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实务2.1 财务分析的基本思路2.1.1 数据分析

财务分析就是数据分析。财务数据的分析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是最简单的分析,基本上就是统计,它通过对采集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列表,从而加总求和、求平均数或者找出最大(最小)值等。这主要是帮助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性质和构成进行分析。

2.合理性分析

合理性分析是指将当期数据与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数据进行比较,并且结合经验和实时变化,判断其合理性。

3.实际和预算比较分析

实际和预算比较分析是要找出实际与预算为什么不同。一般情况下,是实际情况与预算时候的一些假设(assumptions)有出入,或者是在预算时有些该想的东西没有想到,或者原先认为不会发生的状况实际发生了。数据分析人员在比较分析时,就要对此进行逐一分析、阐述清楚。生产成本的差异分析基本上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把分析比较的基准数据从“预算”变成“标准”而已。

4.同比分析

同比分析是指与上年或上月的同一个阶段的经营数据进行比较。它主要分析企业的业绩是增长了还是萎缩了,同时也可以分析出成本、费用等开支变化的原因。由于预算多半也是基于上年的数据形成的,将当期数据与上期的比较,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分析当前业务。

5.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指将若干天、月、季或年的同一种数据进行排列,计算比率或相互差异,以找出其发展趋势,并且作为日后预测的基础。

6.数据关系分析

数据分析人员可采用关联性分析(correlation)和回归分析(regression)方法来分析两个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些数据看似不是同一种类型的数据,但实质上相互之间是有关联性的。比如:产品质量指标与销售收入、物流管理的效率与产品销售成本、宏观经济数据与企业的人力成本等。2.1.2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1.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1)绝对数字的相互比较。很简单,它是指只要直接将两个或多个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并加以说明。比如说,关于销售,我们可以说:“由于节日促销和销售网店的增加,本地区本期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万元。”

或者,关于公司人数,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公司的人员不断增长,尤其是销售员队伍的壮大,本月比上个月新增了3位新员工,上个月比上上个月增加4位,之前的3个月每月都增加了2~4位。预期下个月也会至少增加2位新员工。这样,到下个月月底,即使剔除已经离职的销售人员人数,预计我们的销售员总数将达到30位,比6个月前多15位。”

应该注意的是,放在一起比较的数字是有可比性的,即所谓我们经常说的“apple to apple”。这种绝对数的比较分析,可以用于我们上面提到的同比分析和趋势分析。(2)比率分析(ratio analysis)。比率分析就是相对数分析。主要分析的比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市盈率等。除了使用以上这些最经典的比率分析当前的资产流动性、财务杠杆、盈利能力等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比率分析用于不同期间数据的比较、趋势分析、数据关系分析等。(3)数据列表及计算。将一些数据用一定的形式罗列出来,关键是要用让报表阅读者能看懂的方式来表现。有时,文字的叙述未必可以清楚地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先后顺序和变化趋势,因而用列表的方式显得更加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财务分析的工具(1)图形。用图形表现就是将计算的各种数据用图表表现出来。图形有很多种形式,如饼图、折线、圆环、点阵、泡泡等。另外,也可以辅以数据透视表、注释等将数据表现得更详细。

图形的表达有时会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适当的图形加上色彩,会给人十分直观的感觉。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开大会,将数据呈现给那些非财务管理人员的时候。图形的呈现往往比文字数据更管用。如果在呈现时运用一些动画,展示效果就会更好。(2)文字说明。除了数据和图表,有很多东西还是需要用文字表述。文字表述很重要,特别是针对所分析的数据和列表的意义进行说明时,特别需要文字说明对表格数据加以补充。但文字的表达一定要简洁明了,切中要害,切忌兜圈子。长篇大论很可能会引起报表使用者的反感,反而达不到真正提供有效分析的效果。2.1.3 报表分析工作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1.切忌闭门造车

财务分析人员要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即了解业务(understand the business)。财务数据的比较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数据的解构。我们先要知道某个数据是由哪些因素驱动的,才有可能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如,销售额是“销售价格×销量”得来的。要分析比较实际与预算的差别、今年和去年的不同,我们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找出销售价格变化的原因(新产品上市、产品销售结构变化等),以及销量增减的原因(广告或促销等),就可以知道销售额为何变化。找出数字变化并进行比较很简单,比较困难的是,如何找出数字变化背后的原因。作为一名优秀的财务分析师,真正要了解所在企业的业务状况,还有更多复杂的东西要学习和研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会逐一介绍。

2.敏感度

首先,财务分析人员要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具有较强的敏感度(sensitivity)。我们经常说,财务人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把周边的变化、发生的事件与财务报表上数据的变化关联起来,这样有助于财务人员分析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变化趋势或规律,找出企业业务变化的真正原因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季节性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也就是某一个变量(人流量)变化引起的另一个变量(客单数)的变化。由于天气变冷,外出购物的人就相对较少(除了圣诞、元旦和春节新年期间)。春秋季气候适宜,各种节假日也较多,相比较而言,外出购物的人就会略多一些。如果财务分析人员通过自己的观察,再与报表数据相关联,了解这些变量变化的规律,既可以帮助管理层分析业务,做出决策,也可以为今后的预算做准备。有时,这种分析的实验性很强,既需要分析人员对数据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和敏感度,又需要分析人员不厌其烦地反复推算,以期找出数据之间的本质规律。

其次,会计人员要对数据本身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以前一个真实的事情。【故事中学财务】Excel报表也会错吗

有一次,有位同事做了一张简单的报表,分析企业全年销售额变化的一些因素。他做完了之后,发给了我。我扫了一眼,就将表格原封不动地发回去给他,要他修改。他问我怎么啦?我说:“你表格中的数字加总都不对,还好意思发给我看?”他说:“怎么可能?我是用Excel做的,所有数据都是自动加总的。”我说:“你看,这个产品每个月的销售额都在90万~130万元,平均每个月110万元左右,12个月的总销售额应该在1200万~1300万元。你做的全年销售总额怎么只有1150万元呢?”果然,他一检查发现,有一行新增的数据,他在设Excel公式的时候忘记加进去了。不过,他很惊讶为什么我用了不到一秒就发现了错误。

这就是财务分析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当中训练出来的对数字的敏感度。有时,根本不需要计算器,心算一下就知道运算的大致结果。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我们后面章节要说的报表的“分析性复核”。在北美洲的数学考试中,有时就有类似的题目,不需要你计算出精确答案,只要大约知道答案的“估计数”就可以做选择了,就好像下面这道题目:

问:一家大型游乐园8月第一周的周一到周五入园总人数为231575人,那么平均每天入园人数是:

A.39785

B.46315

C.48050

D.46828

E.46132

F.42135

不需要使用计算器,看一眼就应该知道每天的平均人数肯定在40000以上。而且,总人数是以5结尾的数字,那么除以5得到的平均数当然还是个5结尾的。这样,就只有B和F可以选了。再稍微使用一下心算,231×××的1/5应该是46×××。所以,答案就是B了。心算快的人,估计一两秒钟之内就可以计算出来了,根本不需要计算器或者排列算式计算。

3.好奇心

财务人员要有好奇心(curiosity),想办法在数据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要勇于探索和发现。财务分析人员平时要多观察、关注企业的一些变化和发展,如企业战略的变化、重大人事变更、营销策略的转变、新产品研发上市等,遇到问题不要自己瞎编或主观臆断,一定要跟各部门的人多沟通,从他们那里找到解释。财务分析人员也可以平时主动与生产、营运、市场等部门的人员多交流,从中获得一些与业务相关的信息,做个有心人,有些业务的信息说不定在做分析时就可以使用了。最终,财务分析人员做分析报告时,落在纸上的每一个分析、解释、说明等,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底稿中注明出处,而非道听途说,以备日后查询之需。

4.刨根问底

财务人员要有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换言之,就是不那么容易被说服(be not easily convinced)。我们在做分析报告时,碰到数字的变化,要寻找原因,去找相关业务部门的主管询问。但是,对方未必了解我们的真实用意,或者由于他们是非财务人员,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又或者他们自己已经在这个行业这个业务部门中做了太久,许多事情的发生在他们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的,没有什么特殊性;再或者因为他们太忙了,没有时间,而无法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总之,有可能我们得到的问题的答案未必是正确的、完整的。因此,对于这些答案,我们要自己想想,这样说合理吗?完整吗?符合我们企业的情况吗?若是有疑问,要怎样进一步询问,并修正我们提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跑去提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数据的前后关系,同时做好心理准备,试想一下他们可能会怎样回答,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追问,或者有些时候需要启发性地提问题。这样才能得到问题最终真正的答案。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曾经就发生在我的身上。【故事中学财务】到底是什么拉动了销售

当时,我在一家连锁零售企业做某年12月的分析报表,有一家店的当月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了很多,在零售行业我们把这个指标叫作同比销售增长率(comp sales%)。我去询问业务部门的主管为什么这家店的同比销售增长率比去年高出很多,而且还大大高于12月全公司的平均水平。他想也没想,随口就说:“是啊,确实我们门店今年的访客量明显比去年大幅提升,这是该店管理组加强销售推广力度的结果,加上圣诞节和元旦假期的促销,所以,12月的同比销售增长率增长了很多。”这听上去颇为合理,我就把这个理由写在报表上了。但报表到了我的上司那里,他问我:“我们公司去年同一时间也做了圣诞、元旦促销啊,促销活动不是一样的吗?你有没有想过访客量增加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啊,业务主管这么明显的简单又有点敷衍的答案,我怎么没听出来呢?

我只好再去询问业务部门主管,这次他想了想,然后很认真地回答我:“一方面我们公司建立发展了会员制,增加了很多忠实顾客,根据市场部的跟踪调查,这部分会员近几个月的访店频率大大高于一般客户;另一方面,最近几个月我们在网络和新媒体上发布了很多广告,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了,尤其在年轻人中效果明显,因而这部分的访客量也增加了很多。”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修改了原来报表上的分析,再把这些内容概括放进去了。

但是,我的上司看后又问我:“这些不都是公司统一的促销行动和广告,其他店同样既增加了访客量,也增加了年轻客户人群,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唯独这家店的同比销售增长率特别高呢?”

我只好硬着头皮再去询问一次。这次,那位业务部门主管说:“我们一起给店长打个电话问一问吧。”原来,是这家店所在的商场为了促进圣诞、元旦期间的人气,联合商场内多个商家共同开展了一些促销活动,加上我们公司自己的广告和促销,效应叠加,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结果。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财务分析人员应该怎样去思考和提问题,而且,不要盲目地接受营运部门给的简单答案,自己要深入地、多角度地思考一下。

5.融会贯通

财务人员要学会逻辑推理,融会贯通,把看似独立、单个的事件联起来看(connect the dots),并把握全局视角(have a big-picture view),找出事情背后隐藏的东西。事实上,有些报表上的数字是可以相互印证的,从不同的角度询问多个部门,可以对同一个事项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再来说件真实的事情。【故事中学财务】仓库的临时工增加了,会影响销售净毛利吗

有一次,我在分析工资成本的时候发现,某个销售区域的工资福利支出比预算以及上一年多了很多。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的差异来自该区域的仓库。我去询问该区域的营运总监,他回答说:“对啊,我们这个月请了很多临时工,帮忙把仓库整理了一下,因为我们的仓库一直缺少人手,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没有认真整理和盘点了。所以,这个月我们请了一家劳务外包公司,对仓库专门做了彻底的清理,因而多出了很多临时工的人工费用。但这部分超支是我亲自申请且经CFO和CEO批准的。”

当我做完了工资的分析之后,我又想到,既然是整理仓库,也就是将仓库的货物清点、重新排列、上架,与此同时肯定会产生盘点结果。如果有碰到已经无法出售的货物、已经损坏的货物或者库存清单上的货物丢失等,势必计入库存盘亏和损耗。所以,该区域的库存盘亏和损耗(inventory write-off)这个月一定不会少。去明细账上一查,果然如此,通常库存盘亏损耗基本上占销售额的0.3%~0.5%,而这个月他们的库存盘亏损耗达到了该区域销售额的0.8%,比平时多了一倍。这些库存盘亏和损耗是作为产品销售成本的一部分入账的,由于金额相当大,所以同时也影响到该区域这个月的销售净毛利。

清算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清理预提费用、集中支付应付账款等行为,都会影响到不止一个会计科目、一张会计报表,同时也会涉及多个财务比率的变化。当有类似的行为发生时,财务分析人员要关注它们对财务整体结果的影响。

还有很多非财务指标的变化,最终也会在财务报表上体现。比如:企业的客服部门每个月都抽样调查客户满意度。当对于某个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下降时,该产品的销售额往往也会下降,退货也会增多。同时,已出售的产品相应的报修增加,维修成本也会增多。如果该产品质量的下降是由于某个供应商供应的零件质量有问题,那么,原材料的损耗报废也会增加。如果将该原材料退回去,可能还会有相应的检测、整理、仓储、搬运等费用的出现,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财务分析人员做分析要有一个企业“整体”(a big picture)的概念,而不是仅仅囿于一隅,只看到一个方面的数字变化,应该关注和它相关联的其他财务数据甚至是非财务数据的变化。往往一件小事就可以带动多个报表的多项科目的变化。

6.精确且简练

财务分析人员应写出有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报告不在于长,而在于精。精准且切中要害的报告才是好的。分析人员除了要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以外,适当的表达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有些分析内容完全可以用数据表格和图形来代替,一目了然,就千万不要像写作文凑字数那样写一大堆。还有,财务分析报告不需要太多华丽的文字,也不需要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只要客观反映事实就可以了。财务分析人员还要注意在写分析报告时尽量使用通用词汇,而不是专业的会计词汇,尤其要避免缩写或缩略语。会计部门平时经常使用的缩略语,对于非财务专业的人来说,说不定就像“天书”一样。如果报表的阅读者无法看懂我们的报告,那么财务分析报告就失去了意义。最精妙的财务分析报告是让阅读者在此报告的帮助下,自己去解读企业各业务部门的绩效、公司策略的得失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总之,作为一名好的财务分析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曾经有一次,我所在的公司要招聘一名财务分析员,面试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在财务会计领域工作过几年的年轻人。我问他:如何才能做好财务分析?他回答说:“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方面的书籍,多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我的多次启发下,他的认识还是仅仅停留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分析技能”这个层面,而没有搞清楚财务分析人员一定要了解企业业务,要自己想办法寻找数字背后的故事,提出更好的决策建议。他的回答看似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他看上去也是一位努力好学的大好青年。但是,财务分析人员光看书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对数字的好奇心和敏感度,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好的财务分析师。2.1.4 财务分析的企业环境

很多人以为财务分析是模式化的,一家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复制给另一家企业,只要具体数字改动一下就好了。其实不然,每家企业不但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人员组成,更重要的是每家企业有自己的商业环境和企业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分析的深度和维度、财务报表的种类和呈现方式,以及财务分析的模式和方法等。

1.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财务报表的需求以及财务分析的详细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1)企业初创时期,销售额较小,创业者的重点是怎样把业务量做上去。主要方法是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尽可能地增加销售网点,在有限的条件下做更多的广告和宣传,让市场知道自家的产品等。在这个阶段中,管理层对销售的大致情况、销售额的组成等基本上了如指掌。他们更关心的是要达到预期的销售规模,其投入的资本、花费的成本和费用需要多少。因此,他们对成本及费用的分析要求会比较细,看得比较严。创业者甚至会自己亲自审批所有的资本性开支和费用报销单等。短期内,销售额的大规模增长比较困难,所以管理者就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同样的道理,这在亏损企业也适用。由于企业长期亏损,而股东可能出于战略部署或市场占领的考虑,暂时不会关闭企业,因此,如果企业销售不好,就要想办法尽量“节流”。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比起利润表的详细分析,可能更重要的是资本性支出与资金需求预算的跟踪、预测和分析。因为,初创企业在营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股东投入和外部资金的支持。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如何管理好有限的资金可能比如何有效分析、利用利润表更重要。

还有一点,初创企业在开始的时候,人员不多,有时一个人要干多个人的活。这个阶段,在保证基本的会计数据记录完整和财务报表正确、及时的前提下,很难有专门的人做财务分析的工作。所以,往往是财务主管或财务经理自己做财务分析方面的工作。由于时间、人手有限,能呈现出的分析报表的规模、数据的详细程度、分析的深度(广度)都十分有限。(2)当企业逐步进入成熟期时,销售额不断增长,商业盈利模式也比较成熟。同时,商业模式也可以大量复制。随着销售渠道的扩张和销售量的增长,对销售的分析要求肯定会更多。企业决策层希望了解企业的哪些产品卖得好,哪些销售渠道比较好,或者是哪些产品在哪些地域销售得特别好,还有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企业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