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和是一种能力,淡泊而明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1 13:06:5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漫兮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随和是一种能力,淡泊而明志

随和是一种能力,淡泊而明志试读:

前言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随和做人。

随和的人,是聪明的人,他们明白“雄辩是银,沉默是金”的道理,用冷静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随和的人,是包容的人,他们明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用宽广的胸怀包容这个世界。

随和的人,是淡泊的人,他们明白“非淡泊无以明志”的道理,用淡然的态度看待虚名重利。

随和的人,是低调的人,他们明白“贵而不显,富而不炫”的道理,用低调的姿态谨慎从事。

随和的人,是隐忍的人,他们明白“心平气和”的道理,用忍让的姿态创造不败的人生。

随和的人,是知足的人,他们明白“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道理,用轻松的姿态活出精彩的自己。

随和的人,是糊涂的人,他们明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用糊涂的心态做人。

本书正是从这七个方面入手,告诉读者一个处世随和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与态度,培养自己的随和能力。相信经过一番历练,一番自律,你就能真正成为一个随和的人。第一章随和的人明白雄辩是银、沉默是金的不争智慧

人活一世,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不必烦恼,这都是生活的常态。此时,适当地保持沉默不仅是一种大度,也是一种涵养。它能让你自省反思、慎言慎行,更重要的是能帮你去除满腹的牢骚。管住自己的嘴巴,默默地提高自己,这就是沉默的大智慧。随和之人懂得沉默是一种大智慧

沉默是智慧,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生活中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必要的沉默不是软弱,而是理智和大度;不是冷漠,而是内心深处的安宁和淡泊;不是消沉和放弃,而是奋进的前奏。人总是在饱经世间的喧嚣和争斗之后,才会归于恬淡和平静,才能彻悟沉默是无价之宝。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简洁地表达你的看法,然后保持沉默,留一个宁静的空间给别人去慢慢思考。在你批评别人时,适当的沉默可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常来讲,当你批评他人时,那人一定情绪相当激动。他可能不但不虚心接受意见,而且还会反唇相讥,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开脱。这时,你就需要保持沉默。你的沉默、你的无言是对当事人的一种威慑。这既显示出了你宽广的胸怀与大度的品格,又给对方留有思考的余地,他的态度也会就此改变。你的沉默并非是对矛盾的回避、对错误的迁就,而是在提醒对方,冷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无声的战场上,情绪越是强烈的人,越是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嗅觉灵敏的美国新闻记者得到情报:罗斯福领导的一个小组,成功地破译了日军关于进攻中途岛的密码,并掌握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美军据此已针对性地进行了战略准备。芝加哥的一家报纸根据这位记者提供的稿件,立即作为独家新闻在报上捅了出去。

这样一来,不但会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立即更换密码和调整战斗部署,而且会使美军的中途岛之战前功尽弃,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面对如此严重的泄露国家战时情报事件,有关人员请求罗斯福总统下令严查法办。罗斯福却一反常态,他既没有责令追查,也没有兴师动众地辟谣,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出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令人意外的是,事情很快就平息了下去,此事根本就没有引起日本情报机关的注意。——摘自360doc个人图书馆《糊涂思维》2012.3.4“沉默”是有效的缓兵之计,也许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争执的结果是将和谐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谁还能安心专注于做事呢?适当保持沉默,等争执的双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奋、精疲力竭之后,再发表你的意见也不迟。

头脑发热时的人们只想向外发散能量,谁会再去接受你的善言良语呢?你的沉默可使矛盾冲突趋于缓和,当人们争辩得不可开交时,看到他们身边有这样一位静静的旁观者,他们也许会后悔自己的冲动和不冷静。

有时,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过去,心理学家常常认为人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一个服装厂的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机器,他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1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却在说:“沉住气。”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

卖主依然一言不发。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给您12万美元,一个子也不能多给了。”不到一个小时,买卖成交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有一些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中的韵味往往荡然无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对他人表示关爱时,默默地给予实际帮助,比口若悬河地表白更显真诚,更具感人魅力。此时,尽管什么都没说,又仿佛什么都说了,可谓无声胜有声。

面对复杂局面和大是大非,沉默往往是潜心思索,凝聚智慧,为从容应对积蓄力量。当然沉默不是故作深沉或天性木讷,而是盛开在心灵深处的智慧之花。“沉默是金”并不意味着“万马齐喑”,我们应当崇尚内心充实而不失真诚的沉默。

沉默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沉默是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沉默是自己的财富;沉默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只有在倾听中才能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是一种光辉;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遭受困难的时候需要沉默,等待时机需要沉默,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沉默是金”,却也不是不说话,而是说话要分场合,要分情况,不能说则不说,保持适当的缄默,能说则尽量少说,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言多必有失”。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唯有保持适当的缄默,才会避免厌、薄、侮。夸夸其谈,不得人缘

一个人越是吹嘘自己,就越会容易使人们对其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夸夸其谈,只能是暴露自己学识欠缺,品味不好,这样不但不会让人们觉得这个人很有魅力,而且会让人产生厌恶。即便是真的有才华、有能力,但是经常吹嘘自己也会降低人们的好感。

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的英雄,他被人们封为“战神”。在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的时候,他率领部队奋勇杀敌,屡次使城免遭屠戮。但是因为他经常驰骋在外地的战场上,罗马的人都没有见过他,这就使得他成为谜一般的传奇人物。

公元前454年,马西尔斯打算告别军戎生涯,参加竞选,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从而进入政治界。按照规定,所有候选人,都必须在公众投票前发表公开演讲,向人们展示他自己的风范。在演讲会的讲台上,马尔西斯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脱下身上的衣服。人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累累伤痕,感动得泪如雨下,几乎每个人都认定他会当选。

然而,在投票的前一天,马尔西斯在公众场合与公众见面,但是他只与那些陪同他来的高层官员和富有的市民说话,而且一味地吹嘘自己的功绩。人们终于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个吹牛大王而已。于是,人们决定第二天不投他的票了。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将军,他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当他回到京城的时候,别人都赞扬他退却在后、舍生忘死的精神。这位将军只是很平淡地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

上面的这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同样是立功的将军,对待自己的功劳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才是使得人们对他们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摘自南京廖华《总有一条道路抵达心灵—第六章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

马尔西斯一味地吹嘘自己曾经在战场上的功绩,本来是想让人们知道他有多勇敢、多伟大,他为这个国家做过多么重大的贡献。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们对他的装腔作势很反感,他把自己说得越神勇,人们就对他失望越多。他本来以为这样能赢得公众的好评,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中国古代的那位将军,他谦逊地把断后的功绩推掉,认为这不是自己勇敢,而是因为马不行进,使得自己不得不退却在后。他这样的做法反倒是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那些谦虚的人对自己的优点不以为然,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想占什么便宜,而是不愿夸耀自己的功绩。但是越是这样,这些人就越是得到更大的荣誉。

要知道经常吹嘘自己的人,只不过是想满足自己被人羡慕,受人恭维的快感。但是当人们发现他们言过其实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也因此,在失望的同时就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排挤那个吹嘘的人。古今中外,因为吹嘘和自以为是而丧命的人不在少数。

一个罗马将军在公元前131年带领部队围攻希腊城堡。那个时候是需要用撞墙槌攻破城门,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准备撞墙槌。将军沉思了一会儿,他想起来看到过雅典船坞里有两支沉甸甸的船桅,其中较大的一支船桅可以用来代替撞墙槌,撞开希腊城堡的围墙,于是便下令将较大的这支立刻送来。接到命令的雅典军械师却认为,较短的一支更容易把墙撞开,于是军械师自作聪明,坚持把较短的桅杆送了过去。他深信将军一定会因为他这个明智的决定而赏赐他。

短桅杆运到战场后,将军一看没有按照他的命令来执行,非常生气。然而军械师一点都没有发觉,仍然兴高采烈地向将军解释送来短桅杆的原因。他滔滔不绝,说自己是专家,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深知其中的原理,并表示在这些事情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才是最明智的,攻城时采用他送来的短桅一定是最有效的。将军越听越怒,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这个军械师这样敢违抗他的命令,并且还在他面前吹嘘,这使得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还没等军械师说完,就下令把他吊起来,用鞭子活活打死了。——摘自南京廖华《总有一条道路抵达心灵—第六章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

吹嘘的人总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总喜欢逞口舌之能,他们总是趾高气扬,自以为是,在权势面前也没有忌讳,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因此,我们不要自以为有点才能,就四处吹嘘,想让人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不要自以为发了点小财,就到处夸耀,好像自己是比尔·盖茨。更不要做了点小事,就觉得劳苦功高,四处张扬。要知道,这样的人是最讨人嫌的。因为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达·芬奇说过这么一段话:“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

有时候沉默胜于千言万语,聪明的人都知道节制,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闭起嘴巴。低调不是没有个性,沉默也不代表一无所知,真正的卓越非凡不用吹嘘总会有人知道。吹嘘自己知识的人,等于宣扬他的无知;吹嘘自己勇敢的人,无疑告诉别人他是个胆小鬼;吹嘘自己富有的人,只能证明他是个爱财的人。平平常常的人,谦逊朴实地对待人生,无论他是否有所作为,人们都会对他有个好印象。学会沉默,管好你的嘴巴

俗话说:“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口才的重要并不次于能力,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一个滔滔不绝的人不见得就是拥有了一副好口才,一个偶尔沉默的人也不见得就是木讷之辈,真正会说话的人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说话的机会,管好自己的嘴巴。

沉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愚钝木讷,其实,沉默是一种修行,能为自己镀上一层保护膜。孔子去后稷之庙参观,在三座金铸的人像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孔子说的“无多言,无多事”,就是在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可贵的处世之道。

大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曾经开了一个小小的印刷厂。那时,他被选为当地议会的书记。但是,在选举之前,一位新议员发表了一篇明显表示反对他的演说,演说中,他把富兰克林贬得一文不值。对于这位新议员的反对富兰克林当然不会高兴。但是,这位新议员是一位有身份、有学识、有教养的绅士,他的声誉和才能使他在议院里很有地位。该怎么做呢?

富兰克林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打听到这位新议员的藏书室里有几部很珍贵、稀罕的书,于是就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他,说他想看看这些书,希望他能答应借几天。没想到,接到信后,这个议员马上就把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富兰克林将那些书送还回去,还另外附了一封简短的信,真诚地表示了谢意。这样一来,当他们下一次在议院里遇见的时候,那位议员居然主动跑上前来和富兰克林握手谈话,而且非常客气,并且说一切事情他都愿意帮忙,于是两个人成为了知己,美好的友谊一直维持了终生。

在富兰克林的成功之路上,用沉默的语言来“回敬”他人的批评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富兰克林运用这个策略,取得了成功。这种策略的作用,存在于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潜意识中。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为什么当初反对富兰克林的议员竟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东西在那位议员心中起了作用,使他不仅与富兰克林握手言和,而且成为了挚友?

其实,在借书的那个小环节里,富兰克林无形之中已表示了推崇对方的意思,而使自己居于较低的地位。这种情形下,也就无形地抬高这位议员的地位而贬低自己的地位,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使别人感到自己地位的优胜和重要”。简单地说,这个策略,是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在人类所有的意识中,活动最强的欲望,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因此,古人说:“治理中显露的,是大众的小事;治理中默然无声的,是圣人的表现;存心于私利的,是小人的追求;存心于远大的,是圣人的事业。”言语的灾祸,轻则害人,重则害己,该沉默时就沉默,你可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说话不分场合的人。这样的人不知道,有些话是可以公开谈的,而有些话只能私下说。他们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是常常会引起始料不及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伤害。

在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贺若敦为北周的大将。他居功自傲,恃才放旷,不甘心居人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心中颇为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凯旋而归,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可是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他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更加不满,整天牢骚满腹。

这些怨言传到了晋国公宇文护的耳朵里,大为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并迫使他自绝。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因为这张不牢固的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一定要铭记在心啊!”说完后,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目的就是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若干年后,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可是他把父亲的遗言忘得一干二净,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载道,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绰绰有余。不久,能力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又被皇帝所耳闻,皇帝龙颜大怒,贺若弼被逮捕下狱。

隋文帝批评他说:“你这个人有三个过错:嫉妒心太强;自以为是的心太强;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强。”因为他有功,皇帝不久就又放了他。可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也是废物不成?”这时因贺若弼平时言语不慎,招惹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都不顾及过去的私交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言论,并声称他罪有应得。

隋文帝听了众大臣的谈话,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意见颇深,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说说看你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充足理由?”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份上,给小臣留下条小命!”

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颖说‘陈叔宝被削平,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颖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还提它做什么?”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地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终于,隋文帝念他劳苦功高,就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摘自单眼老表博客的博客《当闭口时绝不言语》2014.9.27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贺若敦临死前的嘱咐早就被贺若弼忘得一干二净,他不但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反而更加过分,这也是他自食恶果的必然结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管好自己的嘴巴,该沉默时就沉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祸端。

某乡间有一名德高望重的员外,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心中大为高兴。于是,他决定在儿子满月时邀请全村的人喝满月酒。村中有一名读书人,学问不错,但常在公开场合说出一些不得当的话,引起别人的不满。因此,员外决定不请他参加宴会,避免破坏欢乐的气氛。

书生没有收到员外的邀请函,就跑去向员外表示,全村的人都可以参加宴会,独有他无法参加,面子挂不住。员外最后接受他的请求,同意他参加,但有附带条件,要求他在喜宴中,一句话都不能说。书生同意了,果然在宴会中三缄其口而宾主尽欢。

但在散场送客时,书生嘴又痒了,脱口表示:“员外!员外!我今天可是遵守你的规定,一句话都没有说,将来你儿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你可不能怪我。”员外听了书生的话,气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在不恰当的场所,说不恰当的话,会让人难过、心烦,所谓言多必失,很多时候,沉默胜于说话。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更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让人们为你的通情达理而鼓掌称赞。所以,闭上你那经常喋喋不休的嘴吧,偶尔沉默一下,也会换来不一样的效果哦!有理也不争,要让三分

无理让人难,得理也让人那就更难了,当和别人竞争之时,我们常会自恃有理,据理力争,决不罢休。殊不知,即使你有理,但是你的话可能已经伤害了对方,使他尴尬,下不了台,甚至恼羞成怒,这是人际交往的大忌。有理也要让三分,对别人谦虚忍让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他一生设计了很多有名的建筑,西敏斯特市的市政大厅就是他的不朽杰作。1688年,雷恩爵士为西敏斯特市设计了这个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当时市长住在二楼,他不懂得建筑的原理,看了设计图之后,非常担心三楼会掉下来,压倒他的办公室。

于是,他要求雷恩再加两根石柱作为支撑,加固房子的结构。雷恩很清楚市长的恐惧是杞人忧天,没有什么道理,但是他没有同市长争辩,也没有跟他解释其中的原理,而是按照市长的要求建造了两根石柱,市长为此感激万分,工程也得以顺利进行。

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这些石柱其实根本没有顶到天花板。这位杰出的建筑师为了满足市长的要求,在他的设计中加了两个并不起实际作用的石柱。他没有跟市长争辩,因为他知道争辩是没有用的,有可能还会激怒市长,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无法进行,所有的设计都前功尽弃了。实际上多出来的两个石柱并没有影响到他的设计艺术,相反,当人们看到这两根柱子没有顶到天花板的时候,明白了他的苦心,更加赞赏他了。

有理也要让人三分,非原则问题,凡事都要争个对错,比个高下,证明自己更聪明、更正确,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多无用,行动则更有力得多。在雷恩的设计中,石柱只是一个摆设,是虚假的,但是双方都从中得到了满足,市长可以松一口气,不用担心三楼掉下来砸到自己的办公室,而后世也将会了解雷恩的设计是成功的,加建石柱其实并没有必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是,怎么解决矛盾?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难办、最头痛的事情。在与他人的矛盾中,有些人总是得理不饶人,非要证明自己才是对的,咄咄逼人,结果只能把事情越弄越大,越弄越僵,最后无法收场。而懂得做人的人,懂得凡事让三分,少说几句,少争无谓的“理”,再大的矛盾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轻松解决。

1502年,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来到佛罗伦萨,他要用一块别人认为已经无法使用的石头雕出手持弓箭的年轻大卫。他的赞助人是当时的执政官索德里尼。

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雕像快要完成了,索德里尼进入了工作室。他自以为是行家,在仔细地“品鉴”这项作品后,开始对这座雕像品头论足。他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说:“米开朗基罗,你的这个作品诚然是个杰作,很了不起,但它还是有一点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你来看看是不是?”

米开朗基罗知道索德里尼没有鉴赏水平,并且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正确。但是米开朗基罗什么都没有说,而是拿着工具,让索德里尼跟着他爬上支架。他在雕像鼻子的部位轻轻敲打,一边敲打一边让手里事先拿好的石屑一点一点掉下去,还不时问索德里尼的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他是按照索德里尼的意见在修改,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改动鼻子的任何地方。

经过几分钟后,他站到一边,问道:“现在怎么样?”

索德里尼端详了半天,得意地微笑着回答道:“我比较喜欢现在这个样子,更栩栩如生了,这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很明显是索德里尼不对,但他是米开朗基罗的赞助人,米开朗基罗知道冒犯他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他看不起自己的赞助人,跟他争辩起来,最后可能会胜利。但结果是除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快,不会有任何收获,并且还可能因此而得罪这个赞助人,使自己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最后可能连这个雕塑都无法完成。他在口头上忍让,没有据理力争,但是并不是因此而对索德里尼言听计从,因为如果改变鼻子的形状,很可能就毁了这件艺术品。对此,他的解决办法是让索德里尼在无意中调整自己的视野——让他靠鼻子更近一点,而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些人总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与人争辩,有理要争,没理也要争三分,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肯以自己吃亏告终。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他们不知道得理不争,保持沉默就是最好的竞争之术。虚心的人只会少说多做

话说得最多的人,不一定是事做得最多的人。雷声再大,如果雨点太小,也只是虚张声势。实干才是最真的,行动胜于空谈。少空谈,多做事,能实干,能行动,是一个人品质、修养的体现。华罗庚说过:“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我们要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其实,何止是科学之道,做人之道更是如此。脚踏实地做事,谨慎认真为人,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实干精神,求实态度。

阿诺德和奥卡姆同时进入一家德国的超市做业务。半年后,奥卡姆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被老板委以重任,薪水也不知翻了几倍,而阿诺德还是像刚进入公司那样,领着微薄的薪水,做着同样的工作。看着奥卡姆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阿诺德心里觉得不满意,认为经理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于是,一天他推开了经理室的门,向经理发起了深埋在自己心里的牢骚。经理很耐心地听他说完,然后开口说:“阿诺德啊,你的情况我们也了解,这样吧,明天早上你先到集市上,看看有些什么东西卖,然后回来跟我说说。”

阿诺德爽快地答应一声出去了,心想:这有什么难的。

第二天一大早,阿诺德就到了集市上,回来对经理说:“经理,今天早上集市上只有一位老人拉了一车土豆在那儿卖。其他就没什么了。”“哦,是这样啊!那你问了多少钱一斤了吗?大概还有多少斤?”经理问。

听经理这样问,阿诺德转身又往集市上跑去,一会儿回来对经理说:“老人说,大约有300斤,两毛三一斤。”“土豆是什么地方的,你问了吗?是今年的,还是去年的?”

阿诺德又匆匆忙忙地跑去问了回来。经理看着他满头大汗的样子,说:“你先坐在沙发上歇一会儿,我让奥卡姆进来,你看看他是怎么去做的。”

经理把奥卡姆叫到了办公室,也让他去集市上看看有些什么东西卖,然后回来告诉他。听经理交代完,奥卡姆转身出去了。过了好大一会儿,奥卡姆从集市上回来了,和经理说集市上只有一位老人拉了一车土豆在那儿卖,然后顺手拿出一个笔记本,把土豆的价格是多少,还能降价多少等一些问题都清清楚楚地说明白了。同时他还让老人把土豆送一些到超市里去,另外老人家里的其他蔬菜也送一些来,因为这几天他们卖的蔬菜都是老人送来的,而且卖得非常好。

经理笑了笑,回头对阿诺德说:“阿诺德,你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奥卡姆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阿诺德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默默地走出了办公室。

同样是到集市上去看看有什么东西卖,而阿诺德在经理的再三提醒下都没把事情办好,奥卡姆只需要经理的一句话就把事情做得妥妥帖帖的,只是因为奥卡姆对待工作比阿诺德更用心,也更努力的缘故。

进入公司的新职员,都要谨记——少说多做。当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进入一个单位,许多时候,并不意味着他已被这个组织的群体所接纳。他还必须面对领导与同事的种种考察,被领导和同事在心理上接受。只有在心理上被接受了,新同事才能得到大家热情的帮助和照顾。要得到这种心理上的认同,新同事就必须谦虚谨慎,少说为佳。

约翰·格兰特在一家五金商店工作,每周只能赚2美元。他刚进商店时,老板就对他说:“你必须对这个生意认真负责、熟门熟路,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对商店有用的人。”“一周2美元的工作,还值得认真去做吗?”与格兰特一同进公司的年轻同事不屑地说。然而,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作,格兰特却干得非常用心,充满着责任感。

经过几个星期的仔细观察,年轻的格兰特注意到,每次老板总要认真检查那些进口的外国商品的账单。那些账单使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于是,他开始学习法文和德文,并开始仔细研究那些账单。一天,他的老板在检查账单时突然觉得特别劳累和厌倦,看到这种情况后,格兰特主动要求帮助老板检查账单。由于他干得实在是太出色了,所以之后的账单自然就由格兰特接管了。

一个月后的一天,他被叫到一间办公室。老板对他说:“格兰特,公司打算让你来主管外贸。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我们需要有责任感、能胜任的人来主持这项工作。目前,在我们公司有20名与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只有你看到了这个机会,并凭你自己的努力,用实力抓住了它。我在这一行已经干了40年,你是我亲眼见过的三位能从工作中发现机遇并紧紧抓住机会的年轻人之一。其他两个人,现在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

格兰特的薪水很快就涨到每周10美元。一年后,他的薪水达到了每周180美元,并经常被派驻法国、德国。他的老板评价说:“约翰·格兰特很有可能在30岁之前成为我们公司的股东。他已经从平凡的外贸主管的工作中看到了这个机遇,并尽量使自己有能力抓住这个机遇,虽然做出了一些牺牲,但这是值得的。”——摘自山木培训网《校长讲话: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吗?》

年轻人往往充满梦想,这是件好事。但年轻人还需要懂得:梦想只有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才能得以实现。许多浮躁的人曾经都有过梦想,却始终无法实现,最后只剩下牢骚和抱怨,他们把这归咎于缺少机会,也就是缺少责任心的最终结果。

一个普通员工小刘在谈到她被破例派往国外公司考察时说:“我和某位同事虽然同样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我们的待遇并不相同,那位同事的职位高一级,薪金高出很多。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待遇不如人就心生不满,仍是认真负责地做事。当许多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时,我尽心尽力做好我手中的每一项工作。我甚至会积极主动地去找事做,了解领导有什么需要协助的地方,事先帮领导做好准备。在后来挑选出国考察人员时,我是唯一一个资历浅、级别低的普通员工,这在公司里是极为少见的,我也是非常幸运的一个。”

虚心的人,必定是一位少说多做的人,他们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任务,甚至会主动地包揽其他工作,而且没有任何怨言。自然,这样的人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发牢骚之前,请先保持沉默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被别人指指点点,有的人喜欢你,可能对你多说溢美之词;有的人也许因为嫉妒你的能力而对你妄加评论。面对这些是是非非的评论,你纵有千口万舌也抵不过。此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沉默,而不是发牢骚,因为沉默胜过口若悬河的辩解。沉默是金,沉默是一种智慧。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很早以前,有一个小国家的派遣使臣到中原来,给皇帝进献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十分高兴,爱不释手。但是小国的使臣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中有一个是最有价值的,看贵国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分辨出来。

皇帝尝试了很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称重量,看做工,发现它们没有一丝区别,这可愁坏了皇帝。要是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大国的脸面可就丢光了。皇帝召集大臣,让大臣们想想办法。最后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在大殿上,这个老大臣将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是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中,没有出来。老大臣当即对小国使臣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节点头称是,连连称赞老大臣聪明。

简单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做人,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著名作家李敖在《沉默》中写道:“大体说来,沉默就是进步的表示,沉默的时候是我最进步的时候,我不以为这样说是武断或矫枉过正的,因为沉默带给我缜密的思考、清醒的意识、安定的内心与沉重的情绪,多说可不必说的话只能证明我为人的没有定力,言辞没有分量,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示,一个成熟的公式应该是爱因斯坦所说的A(成功)=X(工作)+Y(游戏)+Z(少说话),因为目前还停留在浅薄与自救的阶段,对任何问题都还没有真知灼见,不,妄言无当、大言不惭,对我这好说好道的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戒条。”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朱自清说:“沉默是一种出世哲学,用得好,又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必要的沉默不是软弱,而是理智和大度;必要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内心深处的安宁和淡泊;必要的沉默不是消沉和放弃,而是奋进的前奏。还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得好:“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在当今这个压力巨大而又烦躁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吹毛求疵、流言蜚语和抱怨。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运用沉默这种大智慧。

曾经有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却常常得不到重用,为此,他觉得非常苦闷。有一天,他找到了一位智者,问:“命运真不公平,我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之地啊。”智者听了他的抱怨,沉默不语,只是捡起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把它仍在了乱石堆中,并让那个人将这颗小石子拣出来。结果,这个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

此时,智者又摘下自己手上的那枚金戒指,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并让那个人拣出来。结果,这一次,他很快就找到了那枚金光闪闪的戒指。智者依旧保持沉默,没有说一句话,而那个人仿佛恍然大悟:当我是一颗普通的石子,而不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是金子早晚都会有发光的一天。我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成为一块闪亮的金子。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顺心的事情,心里异常烦躁,抱怨多多。但是,当你沉默下来,静下心来想一想,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的时候,或许事情就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了,或许你就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了。所以,当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能只一味地抱怨,埋怨上天不公,而是在沉默中有所准备,抓住有利时机,然后靠自己的勤奋实干,不断磨砺自我,始终保持清醒意识,最终使自己散发光彩,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抱怨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抱怨的过程就是浪费生命的过程。人总是在饱经世间的喧嚣和争斗之后,才会归于恬淡和平静,才能彻悟沉默是无价之宝。沉默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沉默让你自省反思、慎言慎行,更重要的是能帮你去除满腹的牢骚,有助于你成就快乐的人生。每天默默地做一点

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并不是简单且公平的,反而往往是:一分耕耘,零分收获;九分耕耘,零分收获。你只有十分耕耘,才会有所收获。

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有多付出一点的想法。虽然这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但你若想要收获多一些,就必须多付出。你希望自己得到一分收获,就要“两分耕耘”;你想要自己得到十分收获,就要“十一分耕耘”,你只有永远多付出一分,多做一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位著名的大企业家曾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就是“多做一点”。确实如此,耕耘多一点,多收获才会成为可能;每天多做一点,才能使自己更接近成功。

同在一家公司里工作,大家都做着与自己同样的一份工作,该如何才能在多数人中脱颖而出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多做一点。一天多做一件产品,一个月就多做30件,这其中的差别是巨大的。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研究,总结出一条重要定律:多一盎司定律。这个定律表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多一盎司,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但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区别里,却可能使得两人之间出现天壤之别的结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阿尔波特·哈伯德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为杜兰特工作时,职务很低,现在已成为杜兰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迁,秘密就在于“每天多干一点”。

一次,作者在与道尼斯先生谈话时,道尼斯先生平静而简短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在为杜兰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兰特先生仍然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很晚。因此,我决定下班后也留在办公室里。是的,的确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但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需要时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一些帮助。杜兰特先生经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这些工作都是他亲自来做。很快,他就发现我随时在等待他的召唤,并且逐渐养成了招呼我的习惯……”

卡洛·道尼斯只是每天晚下班一点,每天在公司多做了一点,但是就是因为这一点,使他成为老板的得力干将,他能够受到老板的重用也可想而知了。       ——摘自《服从:完成任务的学问》(美)哈伯德,剑东译著 2004年1月出版 当代中国出版社

其实,做的事情越多,得到的经验就越多,而能力自然也就会得到提高。因此,多做一点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我只是在打工而已,只要把老板布置的任务完成就行了,何必让自己多做呢?多做了老板也不会多给我一分钱。诚然,在你刚开始多做了一点时,老板不会马上给你加薪涨工资,但是你的形象却在他心中美好起来,地位重要起来,当时机成熟,自然老板会给你以补偿。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个人发展的过程。永远要将多做一点视为对自己锻炼的好事,不要总是以“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为由来推卸额外的工作,要知道,当额外的工作分配到你头上时,不妨视之为一种机遇。

多做一点,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每天多做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实际上它的作用却极其巨大,这是一种备受欣赏的职场精神。许多人从平凡走向成功,无不跟“多做一点”有很大的关系。“多做一点”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员,它都可以成为你成功的砝码,使你得到老板的认可和信赖,从而让你获得更多的机会,那么你的职业生涯也将更加亮丽多彩。

可见,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功与不成功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之上: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叫林海,他原来是一家小公司的普通职员,一年后他成为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这是什么原因呢?

林海原来在一家服务公司当普通职员,他成功地转变是由一件小事引起的。一个星期二下午,公司所有员工都下班走了,但是林海有一个习惯,每天下班以后,他都会在公司里多呆半小时,他要确定所有同事都走完了,再把所有电脑的电源、电灯关了,然后检查所有的门窗是否关好才离开公司。这并不是他的事,但他一直都坚持着这样做。这天他还没有走,一个人走了进来,问他能不能找一名排版人员帮忙,可是他们公司的员工已经下班走了。

林海告诉他,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回家去了,如果他晚来五分钟,他也要走了。同时,林海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帮他。

工作完成后,那位先生请林海吃饭,饭后他打算给林海一些工作费用,林海坚持不要。几个月之后,林海已经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那位先生却找到了他,交给他一张聘书,邀请林海到自己的公司去工作,薪水比现在高出一倍。

多做不是吃亏,当你养成每天多做一点事的时候,你就和他人有了质的区别,你具备了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你将来的发展中,你会因为这种每天多做一点事的习惯得到更多的回报和收获。所以,赶快放弃“这不是我的分内工作”的念头吧!把“每天多做一点点”养成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沉默之人懂得用学习充实自己

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有助于自身能力的增长,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对于自身而言,将有助于自己与社会保持统一的步伐,并不断超越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时代的宠儿。是的,最好是将豪情万丈的话语转化为一种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虚心地学习,增强自身的各项能力,是让自己脱颖而出的唯一一条平坦之道。

杰克·汉克斯是一家中央空调公司的业务员。我们都知道像这种类型工作的薪水是与业务员业绩挂钩的。如果能够多推销出去几台空调,他所获得的回报也会随之增长。在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想让自己脱颖而出,就需要干出一番成绩来。杰克·汉克斯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认为自己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应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便干得不那么尽心尽力了,反而产生了消极混世的情绪,再也不卖力气去联系业务。他每天只是早上去公司去报一下到,然后借口要和客户见面,就离开公司,要么回家看电视打发时间;要么就是去别的公司应聘。可惜的是,虽然他想寻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他。

有一天,杰克·汉克斯在社区门口遇到了他的一位朋友,像以往一样和他打了一个招呼。

那位朋友问:“听说你准备从公司辞职,那以后怎么办呢?”“怎么办?混呗!”杰克·汉克斯说。“你认为自己真的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朋友反问他。

对于朋友的问话,杰克·汉克斯有些不解了,睁大眼睛狐疑地看着他。“你认为你这样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朋友望着他,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其实,你这是在做一种消极的对抗,你应该尽早地抛弃现在心中的念头,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所遇到的事情。即使你认为那家公司真的糟糕透顶,不利于你个人的发展,在你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更加适合于你的职业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把它当作是一种锻炼自己和学习的机会呢?我想这样对你是没有什么坏处的,通过这些能够提高你的能力啊!再说,如果你不愿意出去跑业务,你又何必要采取这种方式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时间呢?难道你不能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一些有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知识吗?”

杰克·汉克斯听了朋友说的话,默默地点了点头。

两个月之后,朋友再次见到杰克·汉克斯的时候,被杰克·汉克斯的那种热情和活力吸引住了。杰克·汉克斯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看来,你现在不错!”朋友笑着说道。

杰克·汉克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一切都要谢谢您上次对我所说的那一番话。我还在原来那家公司。”

杰克·汉克斯的话让朋友感到有些吃惊。杰克·汉克斯看出了朋友心中的疑问,微微一笑说:“我现在的这种变化,就连我自己也感到有些吃惊。当我按着你所说的去做之后,在工作的实践之中,让我一次次地体会到了自己原来还有欠缺,我便通过网络和书籍上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突然之间,我觉得其实我选择的行业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只不过是我自己某些知识上的不足而已。现在,我已经谈成了好几份单子,并且,提升为某个区域的销售主管。”

杰克·汉克斯的成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杰克·汉克斯开始时念头的人不少,他们不满足于微薄的薪金,总是向往更高的薪水。可是,又不知道该怎样去获取更高的薪水,总是怨天尤人。试想,他们能够取得比现在更高的薪水吗?我们何不改变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对自我提出一种更高的要求,默默地将那种对现状不满的消极心态,转化为一种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呢?这样既能增强自身的各项能力,也能为自己脱颖而出奠定基础。

没有知识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到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学习都是我们生存的重要课题。当你学到了让自己生存的本领,你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赢得生活的资本。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靠吸收知识一步步地走出来的。

李大志如今是一家实力雄厚的皮革制造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如果告诉你他其实只是一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也许你会怀疑,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坐到今天的位置上的呢?原来,他初中毕业后迫于生计就到了一家皮革厂打工。上班第一天,李大志就被种类繁多的皮革弄得发晕,在家乡只见过牛皮、羊皮的他似乎第一次明白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种类的皮革。因为公司转型不久,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工友们说,皮革发僵、变硬、破损等问题经常出现,影响工期,还经常要返工,怎么办呢?晚上回去躺在床上,李大志辗转反侧,他最后想到了书。

第二天一下班,他就奔到书店买了一本《皮革加工1000问》,书的价格是40元,相当于李大志一周的生活费。晚上,他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在书里都有详细的分析、说明。他索性不睡觉了,爬起来,找了一块木板,开始做试验,就这样一直忙到天亮。于是,第二天上班,两眼通红的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而且讲出一套套的理论,同事们看着显得有些亢奋的他惊奇不已。第8天,他被任命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一旦钻研起来,李大志发现即使就皮革来讲,知识也非常庞杂,需要继续学习。相关的书很贵,他就每天去书店蹭书看,每天都看到书店关门。有时候会捧着书在厂里呆到很晚,反复地看书、试验。后来他又自学了电脑。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学完电脑没多久,公司要调一个人到写字楼工作,有一个前提就是会电脑操作,李大志顺利入选。新的挑战随后开始,李大志被任命为客户代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大志没有签到一个客户。在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同时,他相信知识可以救自己,他总结后认为:一是因为自己和人打交道有问题,见到女客户甚至脸红,表达能力不好;二是因为自己知识面窄,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客户缺乏共同语言,而且不能掌握高学历人群的心理和需求。

于是,他补习社交礼仪、演讲口才、顾客心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一个月之后他见客户不再紧张了,知识给了他自信。在随后的6个月时间里,他签下了450万元的订单,名列公司第一位。

因为在每个岗位都能胜任,李大志逐渐受到重用,先后担任技术监理、销售部经理、客服中心总监等职务。他又开始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类的管理类书籍,同时开始为总监的公司员工编写培训教材。

作为高级技术人才调入公司领导层的李大志目前仍然是初中学历,他笑称自己是写字楼里学历最低的人。不过他的下属都很服他,他们说,李总相当专业,也很健谈。8年的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凭借的是对知识的不断渴求。——摘自《管理好学习在主动自发中快乐学习》作者:汤晨龙 2014年10月出版

只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就一定能让自己脱颖而出。为了自己的将来,再累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并且,要让学习变得有意思起来。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明天不再像现在这样碌碌无为,我们一定要像海绵一样,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学习,让自己的才华不断提升,永无止步。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知识始终都是支撑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对于个人而言,要让自己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快速的进步,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自己的豪言壮语,转为学习知识。一次默默地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有一类人,是所谓“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谈起理想、抱负、目标,可以滔滔不绝,显得志向远大、思想不凡,可是拿出的行动却区区可数。就好比他们的“理想之舟”,停泊在一个“下次开船港”中,迟迟不扬帆出航,明日复明日,最终“万事成蹉跎”。

当人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白日梦便是一种幻想,如果白日梦代替了有意义的行动,就会成为逃避现实的手段,也可能成为心理变态的征兆,发展成为幻想症。

幻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幻想只是一种感觉,其实大家应该多了解真实的世界。如果想要人生有成,就应该立足于现实,尤其是为人处世时,更不可不切实际,否则就无法切实地解决问题,求得改变与发展。

人们经常会产生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渴求成功,一方面又逃避成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有的人最终成为只会幻想不会行动的“超人”。

因为害怕遭遇失败,那些自我圣化的人便表现出对成功的恐惧。也许他们本能地觉得,自命不凡只是他们一种强迫性的自我满足的需要,而真正的成功并非一厢情愿就能得到的。

某年的春晚,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一段声情并茂的演唱,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可是,时隔不久,某报就登出了一篇有损英雄名声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场“名人官司”随即拉开了序幕。

然而,当人们看到这场诉讼官司的主角之一——某报记者时,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诞。

这名记者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常常以“伟人”自诩。“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他经常神经质一般念叨着尼采的语言,怀揣着“天才”的幻想。他从小就具有逆反的性格,躁动不安的心情使他很敏感。他对自己怀着莫大的期望,他甚至坚定地相信:“当代如果有一个思想家,那必定是我,这毫无疑问。”因此,他总是在窥视外界发生的一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他信奉“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震撼一时”。

在生活上,他没有规律,吃饭早一顿晚一顿,有一餐没一餐。出门衣冠不整,做事丢三落四。有熟人打趣他让他注意仪表,端正举止,他却把一只又脏又臭的脚放在拉开了的抽屉里,说:“你知道什么啊,很多大人物都是有怪癖的,生活上不拘小节、放浪形骸,我只是小巫见大巫。”

他以伟人为楷模、为蓝本,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伟人”境界中。显然,对于伟人的精神内涵,他并没有领会透彻,只能凭借怪异的言行来模仿伟人之“僻”。

总而言之,他不能想象自己是平庸的。

恰好,一场官司使他声名鹊起,正如他所愿,“未能名垂青史,却足以醒人耳目”。在官司之后,有朋友便开玩笑说:“我敢打赌,百年以后,保证会有演员来扮你的角色,你的这场官司肯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听了这话,他感觉特别好。渐渐地,他习惯性地以此为荣。初到一地,与人初谈,他必谈官司,诉说他如何顶住了各类新闻媒体犹如千军万马般的攻势。

不过,在官司中,他败诉了。

于是,这个失败的“英雄”一下子又成了“祥林嫂”,开始絮絮叨叨地对人诉说着自己的不甘。他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幻想,而是一直沉睡在成功的迷梦中。他把自己的履历、发表的文章打印成册,四处散发,希望在哪一天遇见伯乐,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

后来,他因不愿意接受上司的工作安排,一怒之下放弃了安定的工作。其实,他真正无法忍受的是他的“平庸”现状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心焦虑。

然而,尽管他“心怀远大”,再次谋职却让他历经坎坷、磨难。他闲逛了好长一阵子,高不成低不就,直到生计成了问题,他才把家中的书拿到街上去摆地摊。放下了那些矫饰的伟人颜面,打破了幻想,他也逐渐认识了自己。

生活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他开始走出心灵的困境。他终于接受了自己的普通与平凡,不再掩耳盗铃。原来的桀骜不驯、我行我素、自高自大的态度,已经随着生存竞争的洗礼而有所改变。——摘自《一生要避开的26个心灵陷阱》肖悦著 2010年1月出版

一个人把自己构思成理想的形象,是因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自我美化、自我圣化固然可以用来抵消其不美的真实形象,但是,一旦把自己抬得过高,便不能容忍真实的自我,甚至还会引起恼怒和自我鄙视,并且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要求而烦躁不安。想象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使他左右为难,并且这种矛盾和冲突削弱了他的能力,使之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摆脱这种情况,就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不做不现实的幻想,只有从美好的幻想中走出来,积极行动,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很久以前,澳大利亚有一位年轻人,他家世代以养羊为生。到了他这代,经过努力,羊群数量逐年递增,已经发展到10万只的规模。为此,年轻人感到十分自豪,但又有些困惑。因为,尽管他一再努力,羊群的数量却只维持在10万只上下,不再增长,他非常不解。

有一天,他的爷爷来到他放牧的农场。见爷爷来了,年轻人便用手指着漫山遍野的羊群,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爷爷。

爷爷只说了一句:“我也一样。”

年轻人大为不解,正要细问缘故,爷爷却一声不响地走了。年轻人不明白爷爷所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夜幕降临,四散的羊群逐渐安静下来。淡淡的月光下,他望着一望无际的羊群若有所思。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时,他总能听见羊群发出的哀号。第二天,至少有50只羊被咬死、肚子被撕开,而被咬伤的羊羔数量更是无以计数。他想不到这是谁干的?

一天,一位动物学家经过牧场。年轻人求教于这位专家,才知道事情真相。原来,在澳大利亚境内有一种野狗,是澳洲的头号食肉兽,估计整个澳洲约有100万只。正是这种动物的存在,才使他的羊群数量不再递增。年轻人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我也一样”的话,原来,早在爷爷放牧的时代,就存在这种情况,只不过,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而已。

既然问题已经找到,能不能彻底解决呢?善于思考的他又开始了富有想象力的思维。他决心在全澳大利亚建一道防护墙。但年轻人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几千公里的围墙,不但耗资巨大,而且极难维护。但他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刚开始,年轻人一个人在自家的牧场周围用铁丝网筑起了一道防护墙,后来,他就沿着自家牧场往四周扩展。防护墙一点点延伸着。他的这种做法感染了周围的其他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筑墙的行列,以至于政府也开始关心和资助由他发起的这项筑墙运动。

一年以后,一道从南澳洲大海湾向东延伸,经新南威尔士,穿过昆士兰东部,抵达太平洋沿岸的高1.8米、下部由小眼铁丝网、上部由菱形铁丝网、顶部由带刺铁丝构成的世界上最长的防护墙建成了。由于它的建成,澳大利亚的羊群数量猛增。它像一条河在澳洲大陆上蜿蜒着,穿过沙丘、石头山、茂密的灌木丛和荒芜的平原,保护着越来越多的羊群。

许多年过后,这道防护墙成为了澳洲人为之自豪的一处旅游景点。前来旅游的人们善意地称它为“爱心围墙”。——摘自《心态左右你的人生》作者:龙染 2011年10月出版

好的想法是成功的一半。一样的环境,一样的问题,就因为年轻人想法与祖辈不一样,并且付诸行动,问题才得以解决。

梦想是不能等待的,尤其不能以实现另外一个条件为前提。实现梦想的关键是能否果断地采取行动。行动才是最强大的力量。所以,不要整天谈论自己的梦想,而是默默地将它付诸实践吧!第二章随和的人拥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传统美德

虚怀若谷道出了谦逊是人的一大美德,更是一个人在人生之旅中不断向前的必备因素。谦虚的人能永不满足,正视自我,从而善于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海纳百川就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尚书》云:“有容,德乃大。”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可见,立身处世一定要有容人雅量。唯有如此,才能以宽容赢得别人的尊敬。骄傲会让人迷失自我

谦虚谨慎使人清醒地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自己所掌握的一点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根本就没有骄傲的资格。骄傲的人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全世界唯其独尊,以为世上没有人能比得了自己,从此迷失了自我,不再努力,结果终把自己毁掉。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有一只狐狸喜欢自夸自大,它以为森林中自己最大。一天傍晚,它单独出去散步,走路的时候看见一个映在地上巨大的影子,觉得很奇怪,因为它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大的影子。后来知道是它自己的影子,就非常高兴。它平常以为自己伟大,有优越感,但一直找不到证据可以证明。为了要证实那影子确实是自己的,它就摇摇头,那个影子的头部也跟着摇动,这证明影子是自己的没有错。它就很高兴地跳舞,那影子也跟着它舞动。它正得意忘形时,来了一只老虎。狐狸看到老虎也不怕,就拿自己的影子与老虎比较,结果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老虎大,就不理它继续跳舞。老虎趁狐狸跳得得意忘形的时候扑过去,把它咬死了。

饿昏头的人有时真的会相信,在本来空无一物的地上看见了食物。由于尊严匮乏造成幻象,也常使人错生“优越感情结”的海市蜃楼。从这种错误的心理出发,表现出自以为是、我比你行、刚愎自用的傲慢态度。幻象总是比较显著地出现在一个人生命中最自卑的地方,以便身体的平衡系统帮他从自卑的郁结中解放出来。

骄傲并不是自尊或自信,而是过度的自我意识使然。有一位哲学家说:“一个人若种植信心,他会收获品德。”一个人若种下骄傲的种子,他必收获众叛亲离的果子,甚至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就像那只自夸自大、自我膨胀的狐狸一样。

人因自谦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成功固然值得自豪,然而自傲就是自暴,自满就是自弃。老子《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如果成功之后,只知自我陶醉,而迷失于成果之中停滞不前,那就是为自己的成就画下句号。

有人会说,大凡骄傲者都有点本事,有点资本。你看,《三国演义》中“荆州”和“失街亭”的关羽和马谡不是都熟读兵书,立过大功吗?这种说法其实是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看到事情的本质。关羽之所以“大意失荆州”,马谡之所以“失街亭”,不正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有资本”而铸成的大错吗?

奥地利在滑铁卢战役前夕已经看出了法国即将战败的端倪,这是奥地利王朝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为此它暂时没有加入新的反法同盟,而是派出外交大臣进行调解,希望法国与反法同盟握手言和。应当说,这对法国是十分有利的,也是争取奥地利至少保持中立地位的良机,但拿破仑被自己以往的胜利蒙蔽了眼睛,他认为自己继续作战必胜无疑。

因此,他不仅不把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的意见放在眼里,反而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怒火中烧,大骂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啊!梅特涅!你说说,英国给了你多少钱,让你扮演这个角色来反对我? 好吧,让战争爆发吧!再见吧,我们在维也纳再见吧!”

这种侮辱对欧洲的一个大国来讲是无法忍受的,奥地利很快便投入了同盟国的怀抱,随之而来的便是法军的惨败。傲慢是一把自杀的利剑,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傲慢而一意孤行,最终败走麦城。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自豪,再接再厉,但不能被这些成绩冲昏头脑,以致最后一败涂地。

我们说,一个人有一点能力,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产生一种满意和喜悦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种“满意”发展为“满足”,“喜悦”变为“狂妄”,那就成问题了。这样,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将不再是通向新胜利的阶梯和起点,而成为继续前进的包袱和绊脚石,那就会酿成悲剧。

有一角力高手,浑身足有360种解数,每逢比武,灵活变化,交替使用,所以,每次出手都各不相同。他最喜欢的是长得英俊的那个小徒弟。他把自己的本事教给他359种,只保留一招未传。小徒弟力大无比,学成后谁也敌他不过。

后来,小徒弟跑到国王面前夸下海口,说:“我之所以不愿胜过师父,只因敬他年老,又看他毕竟是自己的师父。其实,我的本领和力气,绝不比师父差。”

国王见他这样目无师长,很不高兴,令他师徒二人当着满朝达官贵人的面,进行比武。那青年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地走进赛场,像头愤怒的大象,仿佛他的对手是一座铁山,他也能把他推倒。

他的师父见他力气比自己大,只好使出留下未传的那最后一招,一把将他扭住。他还不知怎样招架,就已经被师父举过头顶,抛在地上。满场的人都欢呼叫好。国王赏赐师父一袭锦袍,并斥责那青年说:“你妄想和你师父较量,可是你失败了。”

徒弟说:“陛下!他胜过我并不是凭力气,而是用他留下没教的那一点儿小本事,才把我打败的。”师父说:“我留下这一招,为的就是今天。”徒弟听完后羞愧难当。——摘自读趣网《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第三章 如何在人生中推销自己(6)》

真正有本事,胸怀大志的人是不容易骄傲的,这是一个人的修养达到较高境界的表现。倒是那些胸无大志的人,一知半解的人,很容易骄傲。这说明骄傲的程度与愚蠢的程度成正比,与成功的概率成反比!要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既坚定又稳健,必须戒骄戒躁,永不自满。千万不要做半瓶子醋,要以一种空杯为零的态度虚心学习,养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我们才会在有所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才会有成功路上坚实的步履。自负的下一步就是无知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爱表现的心理,有的人懂得谦恭之道,所以没有过分的言行,而有的人则喜欢炫耀自己,拿自己的优势招摇,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多少才学,即便有点才学也会因为自负而走入认识的盲点,要知道,自负离无知只有一步之遥。

在一列火车上,一个戴眼镜的人正在向坐在他对面的漂亮女孩自我吹嘘。他口若悬河地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听了他的一番高谈阔论,大家才知道他原来是某名牌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当这个博士生向女孩讲述数学的奥秘时,女孩似乎完全入了迷。

这时,坐在博士生旁边的一个看似民工的年轻人说话了:“这位大哥,听你说了对数学的一些见解,我十分佩服,正好我这儿有一道数学题,你能否帮我算算?”

博士生被人打断,显得有些不高兴,但听对方要请教问题,便不由得显出了傲慢的神色,他白了年轻人一眼说:“什么题?你不妨说出来,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年轻人笑着说:“也没什么,前些天和家中通电话,我侄女向我求教,是一道小学五年级的题。”

博士生听了这话,脸上有些不屑地说:“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拿道小学数学题找一名名校数学系的博士生做,这也太可笑了吧。”“呃,既然大哥你这么说,那就算了。”

博士生摆摆手,把头一抬说:“把题拿来吧,我看看。”

年轻人开玩笑似的说道:“那你就试试吧,要是给难住了,可别怪我。”

博士生自负地答道:“哼,小学数学题能难倒我?你别胡说了,赶紧出题吧。”

年轻人点了点头,便把题说了出来:“3个‘5’、1个‘1’,每个数字只准用一次,数字的顺序可以随意排列,但结果必须是‘24’,不过有一条,那就是必须用小学生学过的四则运算法则。”“我还以为什么题呢,你等着,一会儿就给你答案。”

博士生说完,拿出纸和笔开始计算。年轻人看了一会儿博士生的解题方法笑了一下,便靠着椅背闭目休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列车快到终点站的时候,博士生已经算了近5个小时,但是依然没有得出结果。

博士生有些坐不住了,他感觉自己要崩溃了。万般无奈之下,博士生推醒了正在睡觉的年轻人,说:“兄弟,你确定这个题目有解吗?这是什么破题啊,你不是在耍我吧?”

年轻人揉了揉眼睛,偏着头看着博士生,说:“你确定这个题目没有解,而不是你做不出来吗?”

博士生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解题步骤,觉得其中并没有什么纰漏,便大声地说:“我肯定这题根本没有答案,你要是能解出来,我就跳火车。”

年轻人呵呵一笑说:“大哥,你把话收回去吧,别把话说满了!”说着,他拿过纸和笔,只几秒钟的工夫,就在纸上写出了算式:(5-1÷5)×5=24

博士生拿出稿纸,看了半晌,脸刷地一下红了。

自负感的产生往往源于已经获得的一些成绩,是自满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可以说有自负感的人,也有一定的资本,但他们在成功面前不小心失去了自我,以为自己已成了人物,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谏。

夏夜的屋角,一只气喘吁吁的苍蝇碰到了一只悠闲的蚊子。

蚊子问苍蝇:“为什么跑得这么急啊?”

苍蝇回答:“我刚才被人拿着苍蝇拍追,差点就完蛋了,要不是我跑得快……”“干嘛那么怕人类呢?”蚊子轻蔑地打断了苍蝇。“难道你不怕他们?” 苍蝇吃惊地问。“那当然!”蚊子不屑地挥挥前爪,“他们还应该怕我咧!”“哎?”苍蝇瞪大了眼睛,“怎么回事?”“你来,我带你看一样好东西。”说完,蚊子连拉带拽地将苍蝇拖进了书房。

书房的桌子上摆着一本打开的书,是本关于哲学方面的书,他们就落在了那本书上。“看看吧,上面是怎么写的。” 蚊子指着书中的一段傲慢地说。“一只蚊子在大洋的另一边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美国气候的改变……”苍蝇纳闷地读道。“哈哈哈……”蚊子狂笑着,说,“看到没有,可以引起美国气候的改变!以前我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没想到我这么厉害!现在我还怕什么人类,我只要轻轻地扇一下翅膀,他们就会被吹到九霄云外去……”

这时,一只壁虎出现了。苍蝇先看到,拼命地飞起来,并对蚊子大喊:“快跑啊!有壁虎!”

蚊子不屑地瞄了他一眼,说:“我连人都不怕,小小的一只壁虎能奈我何?看我不把你扇到世界尽头去!”于是,非常自信地扇动着翅膀向壁虎走去。

壁虎张开嘴,舌头一弹,蚊子不见了。苍蝇看到,叹了口气,摇摇头,飞走了。——摘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博客《压力病: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二)》2011.7.2

自视过高的蚊子终于付出了失去生命的惨痛的代价,这不能不说是他咎由自取。想想,蚊子如果不是过于自负,假如对于苍蝇的劝阻他能听得进去,那么,他就不会如此轻易地丢掉性命。

自负者因为过于自信,总是仰着头走路,他们常常趾高气扬,昏昏然不辨东西,等待他们的,不是迷途就是跌跤!所以,做人还是谦虚一些为好。在谦虚中走向成功

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在他人的经验中或书本上,只要自己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就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永不骄傲自满,是最好的学习态度。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知识的不断充实与丰富,完全有赖于自身的不断努力和谦虚谨慎的良好心态。想让自己在这无涯的学海中搏击风浪,拼搏进取吗?那好,从现在开始培养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吧!

凡是文明的民族、礼仪之邦,均注重培养做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的良好习惯。

著名相声演员牛群36岁得子,取名牛童。儿子4岁时,牛群就教他下棋。开始儿子老输,输了就哭,牛群高兴极了,说:“知道哭,说明儿子在乎输赢,孺子可教也!”每次下完棋,牛群等儿子哭完了,就耐心告诉他输在哪儿,然后爷儿俩再战。哭的次数和输的次数多了,儿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了,就不再输一盘哭一次,明明心里很难受,却能强忍着不流泪。

妹妹的儿子比牛童大一岁,牛童叫他小哥哥。小哥哥语文成绩好,作文常在全校广播,因为他特别喜欢看课外书。牛童不爱看书,更怕写文章,小哥哥就笑话他。牛童爱面子,不得不经常抢着书本看,时间一长,也看上瘾了。牛童数学成绩好,尤其电脑学得好,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就夺得三等奖。为了让两个孩子竞争,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在计算机大赛前,牛群买了一些黄白扣子,黄扣子当“金牌”,白扣子当“银牌”。

他又弄来两面小旗子,一面旗上画头牛,另一面旗画只鼠。因为两个孩子一个属鼠,一个属牛。牛群规定,谁赢了就升谁的旗,“鼠”哥哥得了“金牌”,升“鼠旗”; “牛”弟弟得了“金牌”,升“牛旗”。比赛前几天,不用大人催,小哥儿俩一个赛着一个地起早。有一天凌晨3点,两个孩子就起床摸黑练计算机。这一年,小哥儿俩双双夺得全国一等奖,一人抱回一台电脑。——摘自原创文学网《为人要谦虚—第二章地低成海,人低为王》

牛群有意识地安排两个孩子一起学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收到良好的效果。牛群对自己的儿子和妹妹的儿子的培养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他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知道了谦虚地做人,谨慎地做事。

如果你的计划很远大,很难一下子达到,那么,在别人称赞你的时候,你就把现在的成功与你那远大的计划比较一下,相比将来的宏伟蓝图,你现在的成功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根本不值得去夸耀。这样一想,你就不会对此前的一点小成就沾沾自喜了。

洛克菲勒在谈到他早年从事煤油业时,曾这样说道:“等我的事业渐渐有些起色的时候,我每晚把头放在枕头上睡觉时,总是这样对自己说:‘现在你有了一点点成就,你一定不要因此自高自大,否则,你就会站不住,就会跌倒的。因为你有了一点开始,便俨然以为是一个大商人了。你要当心,要坚持着前进,否则你便会神志不清了。’我觉得我对自己进行这样亲切的谈话,对于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我恐怕我受不住我成功的冲击,便训练我自己不要为一些蠢思想所蛊惑,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正因为有了这种时刻保持清醒的理智心理,洛克菲勒的事业才得以稳步发展,日臻兴盛。

有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成功了。他们努力过,奋斗过,战胜过不知多少的艰难困苦、流血牺牲,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使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现实。然而当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便经受不住考验了。他们懒怠起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往后慢慢地下滑,最后跌倒了。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被荣誉和奖赏冲昏了头脑而从此懈怠懒散下去,终至一无所成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当迪普把议长之职让出来以拥护林肯政府的时候,在一般人看来,由于他的贡献,不知该受到多么热烈的欢呼、称赞才好。然而,他说:“傍晚我当选为纽约州州长,一小时之后又被推选为上议院议员。不到第二天早晨,好像美国大总统的位置,便等不及让我的年纪足够后就落到我头上了。”他用这种调侃,善意地批评了别人对他的夸大赞扬。

虽然迪普那时很年轻,但是头脑很清醒,并不因为别人对他的那种夸张的称赞而自高自大,不因为别人的奉承而趾高气扬。这也是他能在政坛上步步上升的原因。

你能够承受得住突然的成功吗?要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能有所成就,就要看他能否有这种承受的能力。福特说:“那些自以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会再有什么奋斗的决心。”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要整天目中无人,而是要低调处世、谦虚对待周围的人!原谅别人的过错,快乐自己

宽容是一种对事、对人洒脱的人生态度,它不同于忍让,因为宽容的人的内心,从来就不曾有过怨恨,而忍让则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在怨恨发泄出来之前将其化解掉。可以说,宽容的境界比忍让更高一层。

在传统观念中,宽容向来被视为一种美德,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提醒人们,宽容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它还是一种保持心理卫生的心理健康之道。有的心理学者甚至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宽容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人活在世上,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些与之交往的人中肯定会有不合其胃口的人,所以,有怨恨、愤怒等情绪也是在所难免的。宽容则会使一个人尽可能少生气、少发怒,把你的生气频率、发怒频率降到最低点。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忘记过去,学会原谅别人,才会在生活中游刃有余,才能看见生活中更为精彩的所在。保持与人为善的良好心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夏原吉是湖南湘阴人,是明宣宗时的宰相,为人宽厚、豁达,素有君子之风。

有一次,夏原吉巡视苏州,婉言谢绝了地方官员的招待,只在客店里进食。厨师做的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随后,夏原吉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些担心。

此时刚好有人路过,夏原吉便上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

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头笨牛!”

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呵斥,并要他跪下向宰相赔礼。

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便笑着把路人放走。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

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你就安心留在府里吧。”

又有一次,一位刚进相府不久的年轻仆人,在给他收拾书房时,不小心打碎了他心爱的砚台,一直躲着不敢见他。

夏原吉便派人安慰他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

因此,夏原吉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地相处在一起。

当夏原吉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叫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了,伙计却不敢报告。

过了好久,伙计才托人请罪。夏原吉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扔掉了。

夏原吉回到家乡以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地,显得非常亲切。不知道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朝廷宰相的人。——摘自《南怀瑾人生哲学:慎独慎行》作者:项前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5.12

也许你没有夏原吉那么高的职位,也许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你一定能像他那样具有忍让、宽容的美德。这一点,平凡人也能做到。

人活在世上,并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周围有着各式各样的人。在和生活中的人打交道时,不可能特别认真。假如过于认真的话,你就会发现,在生活中做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非常难。只有豁达的人才会快乐,豁达是一个人的美德,豁达的胸怀能包容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有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由自己的期望所造成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只能专注地耕耘自己的小园地,只能在自己的生命乐章中奏出属于自己的音符。我们不可能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乱加指责。

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据理力争。如是与非,真理与谬误,等等。对某一些人,也不能不闻不问,任其肆无忌惮。但是,当他们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谬误时,我们仍可以大度地说一声“没关系”,因为我们恪守的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其着眼点并不在于人如何,而是事情的结果如何。

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由于如此巨大的功绩,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这事惹恼了急躁刚直的廉老将军。他说:“我出生入死,攻城野战,功勋卓著,才赢得眼下的高位。那蔺相如有何本领?他不过是摇唇鼓舌,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他原来地位那样低贱,现今却官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见到他,非羞辱他一顿不可。”

蔺相如听说这事,每逢上朝就经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颇争位次先后,有时外出,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就急忙令人把车赶到小巷子去。蔺相如的门下看到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才投到您的门下。现在您位居廉颇之上,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居然躲起来,害怕得不得了。对那种难听的话,平民百姓都难以忍受,何况像您这样的大臣呢?我们没什么本领,请允许我们辞别吧!”面对众门客激烈的言辞,怎么辩解呢?蔺相如先不做解释,故意岔开话题,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众门客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秦王有那样大的威风,我敢在秦廷大声叱责他,还敢责骂他的文武高官,难道我还会害怕廉颇吗?我所想的是,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扰赵国,只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在罢了。现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众门客顿时醒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也令人由衷折服。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羞惭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此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美谈。——摘自百味论坛网《厚德载物,雅量容人》2011.2.6

宽容他人,就是拯救自己,只有宽容他人的不是,才能快乐你自己。每个人都会有点毛病,甚至很大;每个人都会有点脾气,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原谅是一种风度、一种情怀、一种溶剂、一种相互理解的润滑油。原谅像一把伞,它会帮助你在雨季里行路。

原谅自己不能成就伟业,不能出人头地;原谅自己不能才华横溢;原谅自己没有成为富翁;原谅自己,别紧紧抓住自己的弱点、缺点、过失不放,太苛求自己,只会使自己丧失自信和勇气,放弃希望与上进心。要学会放下包袱,给自己解压,相信以后的人生还有机会。

面对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宽容是我们现代人适应时代社会的必要素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一味敌视别人或不能原谅别人,那么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用宽容眼光看待缺陷之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古人很早就对人格的尊严做了形象的比喻。可见,人格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何其重要。“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是何其短暂,所以,很多的人就更加重视自己人生的质量。

古之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他们忍受了这么多的奇耻大辱,到了最后还是取得了成功,报了当时的屈辱之仇。可见,没有一个人是愿意忍受那种有失人格、丧失人格尊严的侮辱的,除非他们是在忍辱负重,他们有把握取回今天的付出。

所以,我们不要试图去揭人之短,偏颇己见,只看到别人的弱点,用别人不好的地方侮辱人,或让他人有失人格尊严。那样,即使他当时不予还击,日后,定会记恨你一辈子,甚至令你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学会宽容别人,就要做到不只注重别人不好的地方。如果别人有生理缺陷,就不要当众拿此类的话题来开玩笑;如果别人有绰号,在朋友之间是无所谓的,但在正式场合切不可使用;如果别人屡试不第,你就不应该当众问他此类的问题,让他难堪……

不在众人面前议论他人的不好之处,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一个君子宽容心态的表现。如果你和朋友反目成仇,你还能宽容朋友的短处,那你一定是个真君子;相反,如果在这个时候,你经常谈到朋友的坏处,还经常当众揭人之短,透露他的隐私,甚至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朋友,那么,不仅表明了你是一个小人,而且你终将受人唾弃,失去许多的朋友。

宽容是一种人生境界。树有千姿,花有百态,光有七色,乐有八音。社会生活,异彩纷呈。宽容,就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海纳百川,不择细流。有宽容之心的人,才能做到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莫将自己心田昧,休把他人过失扬。”宽容,就是心存容人之量,常为他人着想。有宽容之心的人,才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才能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富兰克林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而另一种人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界也在于此。”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和不顺利的地方。无论在什么交际场合,所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总有讨人喜欢的和不讨人喜欢的;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餐桌上,酒肉的味道总是有可口的和不可口的,菜肴也是煮得有好有坏;无论在什么地带,天气总是有晴有雨。天才所写的诗文有美点,但也总可以找到若干瑕疵;差不多每一个人的脸上,总可找到优点和缺陷;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

在这些情形之下,上面所说的两种人的注意目标恰好相反。乐观的人所注意的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同时尽情享乐。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不但会大煞风景,个别的还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与别人格格不入。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对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应该怜悯了。但是那种吹毛求疵令人厌恶的脾气,也许根本就是从模仿中而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

假如悲观的人能够知道,他们的恶习对于他们一生的幸福有着不良的影响,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希望这一点忠告,可以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掉恶习。这种恶习实际上虽然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行为,但是它能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带来真正的悲哀与不幸。他们得罪了大家,就不会再有人喜欢他们,至多以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跟他们敷衍,有时甚至连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都谈不到。

他们常会因此而气愤,引起种种争执。他们如果想将地位改变或将财富增加,别人谁也不会希望他们成功,没有人肯为成全他们的抱负而出力或出言。如果他们遭受到公众的责难或羞辱,也没有人肯为他们的过失辩护给予原谅;许多人还要夸大其词地同声攻击,把他们骂得体无完肤。如果这些人不愿矫正恶习,不肯迁就,不喜欢一切别人认为可爱的东西,而总是怨天尤人,自寻烦恼,那么大家就会避免与其交往。因为这种人总是难以和人相处,一旦你发觉自己被牵扯在他们的争吵中时,你将会感到极大的烦恼与痛苦。

有一位研究哲学的老人,由于饱经世故,时时谨慎、留神。他的一条腿长得非常好看,而另一条腿却因意外事故而呈畸形。陌生人初次和他见面,如果对他的丑腿比对他的好腿更为注意,他就有所猜忌。如果此人只谈起那条丑腿,不注意那条好腿,这就足以使老人决定不再和他做进一步的交往。这样的“大腿仪器”并非人人都有,但是只要稍微留心,那些有吹毛求疵恶习行迹的人,大家都能看出来,从而可以决定避免和他们交往。因此,我们劝告那些性情苛酷、怨愤不平和抑郁寡欢的人,如果希望受人尊敬而自得其乐,那就不能只是去注意人家的丑腿了。

下面的这个故事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在一条比较繁华的街道上,一位僧人看到有个画家的生意出奇地好。画摊周围聚集了很多人,而其他画摊边的人却寥寥无几。

一天,僧人也挤进了人群想探个究竟。“给我也画一幅!”一个小伙子抢先坐到小木椅上。他衣着邋遢,尖嘴猴腮,看起来很讨厌。作家暗忖:这模样还当众画像,简直就是出丑!

画家上上下下打量着小伙子,旁若无人异常专注,然后又示意小伙子调整身体眼神的位置和方向,认真揣摩。准备就绪后,画家便挥笔作画,几分钟后,一幅画交到小伙子的手上。

大家纷纷凑过来一睹为快。哇!像极了!这也的确是人们的第一印象:小伙子有几分像日本影星高仓健,而画中人面容棱角分明,双目炯炯,更把小伙子的特点突出出来。小伙子拿着画端详了老半天,眉开眼笑,十分满意。他绝对没想到,形象丑陋的自己,在画家笔下竟会有如此神韵。

接下来,一个模样圆滑势利,大腹便便的商人,在画家笔下,变得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一个凶神恶煞的彪形大汉则变得豪放耿直,像梁山好汉一般令人敬畏……

这时,僧人恍然大悟。这位瘦小画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用心捕捉到所画对象最美好的气质,然后稍加放大,所以,他的画受到大家的欢迎。——摘自查字典网《街头画像》2015.9.20

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如果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每个人,我们一定能寻觅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到世界的美好。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宽容别人的短处和不足,少注意别人不好的地方,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摒弃狭窄心胸,放大宽广胸怀

青蛙坐井观天,结果封闭了自己的视线,如果我们也像它一样,必然会故步自封,没有任何发展。一旦我们拥有并且放大了承受的胸怀,就一定会发现眼前是一个全新而又闪亮的世界。能够勇敢地去宽容、去承受的人,其人生路上的步伐往往会显得非常沉稳,他们的世界也往往是宽广、阔大、迷人的。

面对这千姿百态的生活,我们需要有一种承受的气度和宽容的境界。承受是一种始终清醒的看待生命的理念,是一种对生活的坦然接纳;宽容则是一种关乎前途发展的自我蓄积,是一种为实现自我而收敛的一种藏拙。

印度有一个师傅收了个徒弟,然而由于那个徒弟慧根尚浅,总是抱怨这、抱怨那,师傅感到很厌烦。于是一天早上他就派徒弟去食品店里取一些食盐回来。徒弟很不情愿,虽然纳闷,但他还是去了。当这位徒弟把盐取回来之后,师傅就让他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并问他喝了之后感觉如何。

徒弟喝下去不到一秒钟,就全吐了出来,嚷道:“咸死了,咸死了。”

师傅笑了,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去湖边,徒弟很迷惑地跟着去了。

他们一路上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走到了湖边。

到湖边之后,师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让他喝点湖水,徒弟照着师傅说的做了,师傅问道:“现在你喝到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徒弟很高兴地说:“很清凉、甘甜,很好喝呢。”

师傅又问道:“那你尝到咸味了么?”

徒弟摇摇头:“没有呀。”

师傅笑笑,拍拍身边的草地让这个总是怨天尤人的徒弟坐下来,然后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道:“我们的心里能承受痛苦的大小决定了你痛苦的程度,佛告诉我们要六根清净,就是不想我们被太多的俗事羁绊。如果你还是感到痛苦的话,就把你的内心放大一些,让它变成一个湖。”——摘自单眼老表博客的博客《宽容是一种“不说破”的境界》2015.2.23

就像这位师傅说的,只有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宽容那些人生中的各种变故和打击,我们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对于人生中的那些幸福与苦难而言,假如没有能够超越自我的气概和善于内省的精神品质,就不可能在苦难来临的时候依旧保持一个淡然沉稳的自我;假如没有对世事人情的彻悟、了然,没有一个洒脱自守的生命情怀,就不会在幸福的包围之中仍然保持一个恬然自如的心境。

只有放开心胸,勇敢地去宽容、去承受,人生的境遇才能美丽与苦涩并存,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才能一个都不会少。放大自己的胸怀,去宽容生活中各种不平和的是是非非,才会显得我们拥有良好的修养和博大的人格魅力。

大凡历史上有所功名成就的英雄豪杰,没有一个不是气度恢宏、心胸开阔的人中之龙,也没有一个不会善用“宽容”这一处世的法宝。“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帝王,他“一鸣惊人”的事迹,直到今天还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下面这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则显示了他作为帝王,所拥有的宽厚待人的气魄和胸怀。

春秋时期,一次,楚庄王在平息斗氏之乱时,六年没有喝酒,没有听过丝竹管弦之声,在叛乱平息之后,楚庄王非常高兴,便在宫中设宴招待有功的将士们,宫殿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喝了不一会儿,庄王来了兴致,于是便召唤出最宠爱的妃子许姬,轮流替大臣们斟酒,并跳舞助兴。

大家正在闹腾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把所有的蜡烛都吹灭了,宫中立刻一片漆黑。在黑暗中有人趁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许姬便顺手拔掉那人的帽缨挣脱离开,然后跑到楚庄王身边告诉他说:“大王,有人想趁黑暗调戏于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缨,还请大王快快吩咐点灯,看谁没有帽缨,就把他抓起来处置了。”

谁知道,楚庄王听说之后,对许姬说道:“且慢!今天我请大家前来喝酒,他们都是一群粗豪的汉子,酒后失礼也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说,下面的众位将士为国效力,我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洁而辱没我的将士呢?”说完,楚庄王就不动声色地对下面的将士们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请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尽兴,现在我命令你们在亮灯之前把帽缨都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于是所有人都拔掉了自己的帽缨,楚庄王这才命宫人重新点亮蜡烛,宫中又陷入了一片欢笑之中,到了深夜,所有人都尽兴而回。

三年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在双方的交战中,楚庄王发现自己军中有一员名叫唐狡的将官,总是奋不顾身地冲杀在前,楚国的众位将士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斗志高昂,奋勇杀敌。后来两军交战,晋军大败而回,楚军得胜转回。回宫后,楚庄王就把那位叫做唐狡的将官找来,问道:“你在此次战争中奋勇异常,可是寡人平日里好像并没有给过你什么特别的恩惠,你为何还要冒死奋战呢,这样不是很傻?”

那将官跪在宫阶前,低着头回答说:“大王还记得三年前大宴群臣的时候,有人失礼冒犯了妃子,臣就是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臣酒后失礼,本该处死,而大王不仅没有追究、问罪,反而还设法保全我的面子,这令我深深地感动,对大王的恩德铭记在心。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次上战场,不正是我报恩的绝好机会么?所以我才决定不惜生命,奋勇杀敌,就算是战死疆场也不足以报答大王的恩情。”唐狡说完之后,早已泣不成声。

他的一番话,使楚庄王和在场的所有将士深受感动,楚庄王于是走下台阶将他扶起,并随后把许姬赐给了他。

楚庄王不计小节,终得良将,这就是极度宽容带来的意外收获。俗话说得好:“处世让人一步为高,待人宽厚一分是福。”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风格。它像春风,抚慰人心;它像阳光,温暖人心。——摘自单眼老表博客的博客《宽容是一种“不说破”的境界》2015.2.23

如果不能具备宽容大度的胸襟,就难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并不是别人强加到我们身上的,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胸太过狭窄,从而给自己设置了障碍。

懂得尊重、理解、善待别人的人,就拥有宽容的美德;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常常为他人着想,为大局着想的人,就拥有宽容的心;懂得求同存异,团结不同意见的人一起工作,哪怕是对曾经的敌人,也毫不鄙弃、不猜疑的人,一定是走到了宽容的最高境界。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社会生活复杂纷纭,在人际交往中,难免有时会与别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还是宽容为怀,不念旧恶?这涉及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要想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轻松一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其实,人际间的矛盾往往因时因事而转移,总把思路放到过去的恩怨上,总是怀着苛求于人、不讲宽容,乃至睚眦必报的心态,就会降低人格和品位,也很难与人相处得好。须知,宽容是一种博大而深邃的胸怀,是人类崇高的美德之一,而在很多情况下,它正体现于“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的宽广气度中,也是为人处世的良好法则。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行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来休息。被打巴掌的那位因为站错位置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地如果得到帮助,我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东西都不能抹灭它。”

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谈论他人的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心性,妨碍解脱之道。在谈论是非之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是不知道谨言慎行,可以预见,这个人将会很难挣脱是非的困扰。

原谅像透视镜。人际关系很少由一方毁约而破裂,通常是一连串不能原谅、和解的冲突爆发出来的积怨所造成的。在婚姻生活中,没有从不抱怨的夫妇,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享受爱与和谐的夫妻,他们的秘诀就是原谅。

或许“不责小人过”容易做到,“不发人隐私”也并不太难,而要对待曾经坑害甚至威胁过自己生命的人“不念旧恶”,却绝非是常人所能做到的,的确需要有天空般的宽厚胸怀,大海般的包容雅量。慈航法师曾经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可以从中明白这个道理。

慈航法师当年在鼓山当沙尼的时候,有一次上厕所忘记带卫生纸了。于是,他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厕所的寺中一位茶房头索取,不过茶房头是个坏心人,他把用过的卫生纸扔给了慈航法师,弄得慈航法师一手的大便。茶房头如此地捉弄人,要是别人一定会很生气的,可是慈航法师并没有生气。

一天,慈航法师搬房间,那位茶房头来了,慈航法师对他说道:“你来得正好,请你帮我看守一下东西,我先把棉被搬去,马上就回来。”

不一会儿,慈航法师回来了,他发现抽屉里的一百元银元少了六七十个,很明显,不是茶房头拿的还会是谁呢?这件事如果揭穿了的话,会对茶房头的名誉造成很大的影响。钱少了还是有再来的时候,但是失去了名誉的人,又要怎么恢复呢?慈航法师想到这里,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茶房头要告辞了。临别时,慈航法师拿出十五块银元送给他,他却不肯接受,慈航法师告诉他,人要互相帮助,他现在当沙尼,每月有二十元,这一点给他拿去用没有关系,这样茶房头才肯接受。

不久,寺中很多人都怀疑茶房头哪来这么多的钱,茶房头说是慈航法师送给他的。又有人来问慈航法师是不是真的,如果换作是别人早就揭发茶房头的窃盗行为了,但是宽宏大量的慈航法师,始终都没有说一句茶房头的不好。——摘自《包容比批评更重要》汪建民 珠海出版社 2009.8.1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对事情的处理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为标准,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别人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就有了双重的标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一方面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行为、失误,对他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另一面却又放纵自己,任由自己发挥,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当我们用放大镜看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用放大镜看待我们。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由此产生的冲突有多么的后患无穷。

东汉末年的时候,董卓肆虐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

有一次,袁绍打算进攻曹操,让陈琳写檄文。陈琳用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完成了3篇檄文。这就是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

连曹操见到讨伐自己的檄文,都惊出一身冷汗,不想却因祸得福,头风顿愈。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被曹军俘获。曹操的手下人都劝他将陈琳的头砍了。曹操爱其才而有心赦免他,便问陈琳:“你为什么骂我骂得那么厉害?”

陈琳也不卑不亢地如实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仰天大笑,赦其无罪,并委以重任,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璃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曹操的大度将陈琳感动得痛哭流涕,之后,他尽心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摘自佳妮心语的博客《心量有多大 事业就能做多大》2013.10.2

这不禁让人感慨曹操的雅量,正是他的宽容,才使他赢得了陈琳这样的才子、谋士。俗话说: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事原则,是处理异议时的“润滑剂”。厄运,就是因为对他人一时的狭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进路上自设的一块绊脚石。幸运,也是因为无意中对他人一时的恩惠和帮助,而拓宽了自己的道路。

宽容能够驱散仇恨,能够让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更加广阔;理解能沟通人们的心灵,打消人们的猜疑。我们能够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很不易,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艰辛,只有做到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人生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人生的道路才会更加宽广。宽容带给你与人为善的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有人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即使最和善的人也有时会伤别人的心。朋友背叛了你,领导责骂了你,兄弟之间产生了矛盾,都会伤害你的心。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宽容是你给他人最好的礼物,也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生活中,往往有些错误出自意外,并非出于故意。如果你勃然大怒,不仅让当事人下不了台,自己也会给人留下没有涵养、蛮横粗野的印象,而大度宽容,既可以解除当事人的尴尬,更会增加别人对你的敬佩。古人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确,君子都有容人的雅量。

做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有容人之量。这是与人为宽、于己有利之道,也是很多人修身养性的目的之一。明代吕坤曾说:“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原谅他,甚至要替他隐藏几分。这样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这句话似乎就与人们惯用的处世原则相抵触,然而,仔细寻思一下,却发现这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

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

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很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

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中国妇人用宽容宽恕了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这种化诅咒为祝福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它是送给他人,也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看待世界,就会觉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无一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彩图;如果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是一首诗,是一曲动人的歌谣。宽容打开心灵的墙,宽容没有界限。它能带给人们与人为善的力量,也会让自己找到一片美好的家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胜利的当天,上万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他们是那样的疲惫不堪和无精打采。

胜利的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围观的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苏联军队在战胜法西斯入侵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当中许多的亲人,就是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被法西斯杀害了。

战俘慢慢走近了,人群开始出现骚动。有人大喊“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直接就拥上前。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可是在汹涌的人潮中根本就无济于事。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才勉强将人潮挡住。

战俘慢慢地走过,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好像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又何尝不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失去了双腿躺在担架上不断地发出痛苦的呻吟,有的可能是聋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一片茫然。他们面对激怒的人群,出于人的本能,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不断向后退缩,有的甚至吓得瘫痪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员,更是满脸的恐慌和无奈。

这时,一个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面前,举起拳头。眼前的战俘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血迹,脸上的稚气看得出他还不到二十岁。面对举起的拳头,他无法躲闪,只是闭上了眼睛,流下了不知是害怕还是愧疚的泪水。中年妇女呆呆地站在那里,怔怔地看着这个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痛。她好像从这张充满稚气的脸上看到了他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拳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了他的面前。年轻的战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惊恐地盯着妇女,不敢伸手去接。直到妇女硬塞给他时,他才如梦初醒,抓过面包连纸都顾不上撕就塞进嘴里,看来他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妇女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失声痛哭起来!

悲痛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静了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凝固,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自己的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慢慢向受伤的战俘走去……——摘自360doc个人图书馆《苏德战场上的感人故事》翟波 2012.10.11

人们可以利用仇恨奋发,将仇恨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把仇恨仅仅当作仇恨,那么它们除了禁锢你的心灵,让你不断地回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外,似乎一无是处。假如你用宽容作为送给他人的礼物,用另一种方式代替仇恨,你的心灵就会飘扬起猎猎旗帜,照亮你清明的心灵。

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宽容别人,就等于送给了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任何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混乱或被认为是示弱行为或怕丢面子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几乎所有这样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没来由的。

虽然宽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从被伤害到原谅对方的过程中,心灵往往会经历一些困难而痛苦的挣扎,但是,宽恕又是必需的。因为只有宽恕才能释放自己,让自己压抑的心灵松一口气。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因此,不管怎样,我们对任何事和人都应该包容与接纳,要有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因为你原谅了别人、宽容了别人就是原谅了你自己,宽容了你自己。有人说,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学会用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去代替那些不满与抱怨,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更加快乐,世界会更加美好!得理也要饶人

在生活中,得理不饶人的现象非常普遍。总有那么一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比较有道理,就会抓住他人的缺点穷追猛打,直到逼得对方立起白旗。一个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但若要硬讲理,则是一个盲点。在现实中,很多时候理直气“和”要远比理直气“壮”更加能够改变他人、说服他人,我们要学会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为人处事中,一定要牢记得理要饶人,给得罪你的人留一点余地回转,给对方台阶下。否则,不但不能让别人佩服你,还会让自己的朋友渐渐地疏远你。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我们不可能什么事都做到尽善尽美,总是会不停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说,既然错误不可避免地存在,仅凭人类之力又不能让它消失,那么为什么不学着去宽恕呢?

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修养,一种坦荡,一种豁达,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得理饶人的宽容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德。荷兰的斯宾诺沙曾经说:“人的心不是用武力所能征服的,而是用爱与宽容大度来征服的。”宽容一如阳光,它无比的亲切、明亮,让人难忘。

饶人就是饶恕自己。对别人多一点饶恕,我们的生命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有朋友的人生旅程中,才会得到想要的关爱与扶持,不会被孤独和寂寞包围;有朋友的生活,才会有人与你分担更多的风风雨雨,才能多一点温暖和阳光。饶恕永远都是一片晴天,为你带来明媚的阳光。

饶人就是忘却。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痛苦,都有着自己的伤疤,如若动辄去揭,便会添新伤,旧痕新伤更加难以愈合。饶恕别人之前对自己的指责与谩骂,才会让自己忘记那些让自己受伤的是非。时间是最佳的止痛剂,学会饶人,学会忘却,人生才会有阳光,才会有欢乐。

饶人就是不计较。事情既然过去了,那就算了。每一个人都会有错,假如过于执着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在自己的心中形成思想包袱。这样的耿耿于怀、不信任、放不开,不仅仅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对对方的发展造成了限制。哪怕是背叛,也不一定不可容忍。

饶人就是潇洒。用一颗宽厚的心去对待他人、容纳非议,乃家庭幸福美满、事业成功之道。如果凡事都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生活一定会很累,人生短短数十年,好好珍惜这宝贵的生命,轻松潇洒才是最重要的。

饶人就是忍耐。同事朋友对自己善意的批评、伴侣的误解……,对于这些,用过多的争辩与“反击”并非是最好的方法,实不足取。只有忍耐、谅解、冷静才是最好的。人生若能退一步,天地自然也就更宽广。

在英国,已经退出政坛的丘吉尔,一天骑着一辆自行车闲逛在路上。同一时间,一位女士也骑着自行车,从丘吉尔的左边急驶而来,由于这位女士没能及时刹住车,最后不可避免地与丘吉尔撞在了一起。

这位女士恶人先告状地大声骂道:“你这个糟老头,难道没有长眼睛吗?你会不会骑车……”

面对这位女士的大骂和恶人先告状的行为,丘吉尔并没有争辩,也没有反驳,只是温和地不断向她道歉:“是的,我还不太会骑车,对不起!对不起!看来你已经会骑车很久了,对吗?”

这位女士本来怒气冲天,听了这些话怒气马上就消了一半,她觉得眼前的这个人非常熟悉,再仔细一看,这位女士惊呆了,对方竟然是伟大的首相!她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非常羞愧,在嘴里喃喃地说:“哦,不……不……你或许不知道,我骑车是在半分钟之前才学会的……而教会我骑车的人就是阁下您!”——摘自360doc个人图书馆《宽厚是和谐的第一要素(一)》2011.11.30

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丘吉尔得理也饶人的非凡气度。在为人处事的交际中,最不可少的便是得理饶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受到他人的尊敬,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

人际交往最为纷繁,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会发生人们所预料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摩擦。当摩擦产生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主动积极的态度来解决它,尽量化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类同处在社会这一个共同的大家庭中,和别人之间的相处应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没有谁会永远不犯错,哪怕是圣贤也不可避免。在这种时候,就需你知道得理也要饶人的道理,不然人们所共同生存的这个社会就将充满了摩擦,从而引起满天战火。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快、摩擦和委屈,和人产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如果两个人之间谁也不肯妥协,而是针尖对麦芒的话,怨恨就会像一只气球一样,越鼓越大,最后会膨胀到让人无法控制的地步,直至爆炸。

面对生活中的怨恨与不愉快,我们只有不念旧恶,不计新怨,在应当宽容让人的时候就宽容待人。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道:“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话很简单,却异常地启人心智。

著名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就像当时许多年少无知的年轻人一样,到处流浪,得过且过。不过,在洛克菲勒的心里一直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拥有一笔任由自己支配的巨大财富。

带着这个伟大的梦想,洛克菲勒四处流浪。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小镇上并结识了镇长杰克逊先生。杰克逊先生已经年过五旬,他一直以来都生活在这个虽不繁华却令自己倍感亲切的小镇上。虽然他已经担任很多年的镇长了,但是镇上的人们好像不约而同地都忘了选举新的镇长一样,从来没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杰克逊会是镇长?

事实上,杰克逊也确实是担任镇长的最佳人选,他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而且平易近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善良博大的心。不论是镇上的原始居民,还是来到镇子上的任何一个人,凡是和杰克逊有过一定接触的,都会深深地感受到杰克逊的善良和热情,同时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洛克菲勒租住的小旅馆离杰克逊镇长的家非常近,甚至洛克菲勒站到旅馆旁的大门前向远方遥望时,都会清晰地看到镇长家门口那片井井有条、长满各色鲜花的花圃。热情的杰克逊镇长每次路过遇到洛克菲勒时,都会停下忙碌的脚步问这个独在异乡的年轻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当洛克菲勒需要一些生活用品时,热情的镇长夫人总是会十分高兴地给予帮助,而且镇长还会时不时地让女儿为洛克菲勒送去一些妻子做的可口点心。

洛克菲勒在这个小镇上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一无所获,于是他决定过几天就离开这个小镇,但在离开之前,他要特别感谢杰克逊镇长一家给予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照。然而就在他准备向镇长告别那几天,小镇上迎来了连续的阴雨天气,于是洛克菲勒不得不继续停留在这里,同时他也在心里咒骂着这该死的鬼天气。

连绵的阴雨天气总是最讨人嫌的,淅淅沥沥的小雨时断时续,每当雨停的时候,洛克菲勒都会走出旅馆的大门——实际上洛克菲勒就住在杰克逊家的斜对面,看看镇长家门前经雨露滋润而更感娇艳的花朵。这天,当他走出旅馆大门的时候,发现来来往往的人群已经把镇长家门前的花圃踩得不成样子了。洛克菲勒为此感到非常地气愤,他真为镇长和这些花朵感到惋惜,于是他站在那里指责那些路人的行为。

可是第二天,路人依旧踩踏镇长家门前的那片可怜的花朵。第三天,镇长拿着一袋煤渣和一把铁锹来到了泥泞的道路上,他用铁锹把袋子里的煤渣一点一点地铺到了路上。一开始洛克菲勒对镇长的行为感到不解,他不知道镇长为什么要替这些践踏自己家花圃的路人铺平道路。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镇长的苦心,原来有了铺好煤渣的道路,那些路人再也不用踩着花圃走过泥泞的道路了。

虽然洛克菲勒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小镇,但是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无所获地离开了,他带着镇长杰克逊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从从容容地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那句话就是“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一直到成为闻名于全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依然牢牢地将这句话铭记在心中。——摘自文章阅读吧《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2007.8.26

没错,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那些自私的人不愿意对别人付出任何关爱,因此他们永远不会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友情和温暖;而那些拥有宽容胸怀的人则终生都生活在关爱与幸福之中,这些温暖与快乐不单单来自别人,也来自他们自己。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谷当中的喊话,你没有必要期望要谁听到,但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就是生活对你最好的回报。”

一片茫茫沙漠的两边存在着两个村庄。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果绕过沙漠走,至少需要马不停蹄地走上20多天;如果横穿沙漠,那么只需要三天就能抵达。但横穿沙漠实在太危险了,许多人为了寻找捷径,结果再也没有从沙漠里出来。

后来有一天,一位智者经过这里,让村里人找来了几万株胡杨树苗,每半里一棵,从这个村庄一直栽到了沙漠那端的村庄。智者告诉大家说:“如果这些胡杨有幸成活了,你们可以沿着胡杨树林来来往往;如果没有成活,那么每一个走路的人经过时,要将枯树苗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给淹没了。”

果然,这些胡杨树苗栽进沙漠后,很快就全部被烈日烤死了,成了路标。沿着“路标”,这条路大家平平安安地走了几十年。

有一年夏天,村里来了一个僧人,他坚持要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去化缘。村民们告诉他说:“你经过沙漠之路的时候,遇到要倒的路标一定要向下再插深些;遇到要被淹没的路标,一定要将它向上拔一拔。”

僧人点头答应了,然后就带了一皮袋的水和一些干粮上路了。他走啊走啊,走得两腿酸累,浑身乏力,一双草鞋很快就被磨穿了,但眼前依旧是茫茫黄沙。当遇到一些就要被沙尘彻底淹没的路标,这个僧人想:“反正我就走这一次,淹没就淹没吧。”他没有伸出手去将这些路标向上拔一拔,遇到一些被暴风吹得摇摇欲坠的路标时,他也懒得弯腰扶正或者是往下再插一插。

当这个僧人走到沙漠深处的时候,寂静的沙漠突然飞沙走石,有些路标被淹没在厚厚的流沙里,有些路标被风暴卷走了,没有了影踪。

僧人像没头的苍蝇似的东奔西走,却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片浩瀚的沙漠。在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僧人十分懊悔:如果自己能按照大家吩咐的那样做,那么即便没有了进路,还可以拥有一条平平安安的退路。——摘自《善待别人 善待自己》朱丽华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1.6

是的,给别人留条道路,其实就是给我们自己一条退路。对他人行善,关爱他人,实际上就是在善待自己,关爱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我们往往没有想到,有时候搬开别人面前的绊脚石,恰恰就是为自己铺了一条新的道路。包容万物,顺其自然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都与别人争抢一番,然而,争抢的后果却常常都不尽如人意,不但没有抢到东西,反而还受了一肚子气,使得原本可以高兴的一天,变成了最郁闷的一天。其实,何必要与人相争呢?不防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当别人得到了一次、两次,那么第三次,一定会是我们的,如此一来,不但能得到东西,还能让自己更快乐。

古代圣贤都认为,在纷乱而复杂的社会之中,静是一种豁达的智慧,就像人生的许多大道理,都朴素得如同泥土一般,无须用太多的鲜花来点缀,也无须用娇嫩的绿叶来衬托,只要活得有度量,人生的本色绝不会因误解而消损,反而会因此增加不少。生活中的我们,应始终保持一份豁达的宁静。如果我们仍不甚理解,不妨先看看圣贤们顿悟的经历,或许对我们能有所启示。

名誉与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是,追求名声、地位与荣誉,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唯有拥有了名誉与权力,才算是实现了自身价值。事实上,能体现一个人价值的东西,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仓促下台的匆匆过客。人生如此短暂,活着就要珍惜时间,从容地面对一切!

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小小的寺院,此时,寺院里的一个小和尚看着院子里的枯草地,有些焦急地对师父说:“师父,现在都是三伏天了,这片草地却枯了一大片,我们快撒点草种吧,不然来年生命都长不出来!”“等天凉了再说,”师父挥了挥手,继续道,“播种要随时。”

到了中秋时节,师父从集市买回了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小和尚抓了一把草籽向草地撒去,但是,由于秋季的风大,草籽边撒边随风飘到了其他地方。“不好了!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失声地喊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一旁的师父说,“没事,这叫随性。”

可是,刚刚撒完了种子,几只小鸟就飞了过来,叽叽喳喳地啄食着地上的草籽。看到这种情形,小和尚便急忙跑去驱赶,边赶边又对着师父喊道:“要命了!师父,我们的种子都被鸟儿给吃了。”

此时,师父闭着眼睛不慌不忙地说:“没关系,这叫随遇。种子多,吃不完。”

到了半夜时分,乌云翻滚而来,随即大雨从天而降,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小和尚起床去看撒下的草籽,发现昨天撒下的大部分草籽,都已经被雨水冲走了。此时此刻,小和尚感到十分伤心,于是,他来到师父的禅房,低着头对师父说:“师父,这下可真的要完了,好多草籽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父看了一眼小和尚,说道:“这叫随缘。冲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就这样,一个星期过去了,然而,这座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原本光秃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撒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点点的绿意。看见到处都长满了嫩草,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摘自xuanxuanma的博客《豁达知足,人生轻松》2014.1.22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的就是好心情。所有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乐事、苦事,都是一件事,事情总有因有果,人与事、事与人,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岁月在悠悠然然的钟声里消失,一切将幻化成空气中的那份宁静、淡然。所以,人应该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风雨坎坷人生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所有的事情都来得很自然,有失败就会有成功,有完美就会有缺陷,且让一切顺其自然,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记忆里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鲜的事和物。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就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就要更加努力。

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地活着,越是刻意追求反而会被其所累,迷失了自己。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听完女歌手的演唱后,来到后台告诉她:“你有演唱的天赋,但照现在情况继续下去,你不会成功。”

女歌手很诧异地说:“为什么呀?”

老先生说:“不瞒你说,你长有龅牙,所以你在歌唱时一直想要掩饰它,嘴巴不禁要合起来,这使你在台上很不自然。如果你相信我,那我告诉你,龅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正是你的特色。所以,不要顾忌它,只管好好唱歌,你会唱出最美的歌声。”

这位女歌手因为这位长辈的指点,在歌唱上脱胎换骨,最终成为成功的歌手。

龅牙是天生的,不是你的错误,何必耿耿于怀,让它影响了你在舞台上的发挥呢?——摘自中国佛教故事网《活着,要顺其自然》2013.5.27

人生其实就像一个舞台,也许你天生一副笨嘴笨舌的样子,那是你的本色,何必忧心忡忡;也许你天生一副多情善感的样子,但绝不要违背内心显示你的坚强……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可爱。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不是凤凰;小鸭学着天鹅的嗓子,也永远成不了歌王。

这世间的很多事,本身并无所谓的好坏之分,只是我们的那颗心,一直在左右着自己,只要我们能始终追求一份豁达的心境,便自然能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快乐之人。豁达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有了豁达的心境,我们便可以包容他人,自然也能够获得别人的包容。因此,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重要的是应该学会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人活着必须顺其自然,依照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不同的成功和成就。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刻板的错误观念,成功就一定要怎样怎样,幸福就必须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达到某个标准的人才算成功幸福。其实,人生不是比赛,幸福和成功也不需要终点。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的生活未必幸福;在生活上过得愉悦自在的人,未必拥有庞大的事业。只要你能认清这一点,你就会肯定一个事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让一切顺其自然。因此,在滚滚红尘中打滚的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一颗豁达之心。我们不妨试着想一想,初来人世间的我们都两手空空,原本就不曾拥有任何东西,而在人间短暂的停留期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则都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失去了,也不过是减少了所得,又何必与别人争个你死我活呢?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心态,必然能少一点疲惫。没有豁达就没有宽容

著名文学家歌德告诉我们:“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会给人生带来快乐的感受,还能促进一个人的成功,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需要以宽容的品质为基石,在相互的宽容谅解中求得发展和进步的愿望才能实现。一个人首先只有自身具备了宽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具有仁爱之心,容人之量,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水果市场上熙熙攘攘的,许多摊位前都摆有各色的水果,其中一个卖海棠的果贩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客人。“咦,这水果这么烂,也要卖5元一斤么?”客人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

小贩很客气地笑道:“我这水果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不然先生你可以先去别家比较比较,再决定要不要买。”

客人坚持说:“不用比较了,一斤4块钱,不然我不买。”

果摊小贩还是微笑着说:“先生,假如我一斤卖你4元,那我又怎么向刚刚买我水果的顾客们交代呢?”

那位先生还是不甘心:“可是,你看你的水果这么烂,价格还是很不合理。”“呵呵,不会的,如果是很完美的,那估计一斤就要卖10元了。”小贩依旧笑眯眯的,丝毫不见生气的迹象。无论这位客人怎么挑剔,怎么嫌弃,小贩都一直面带微笑地接待他,就像第一次的微笑一样亲切。客人虽然百般刁难,最后还是以一斤5元买了。

隔壁摊位的小贩说他:“刚刚那个人的脾气那么差,你还对他微笑,真有你的,怎么可能一直不生气呢。”小贩笑笑,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嫌货的人才是真正想买货的人。”旁边的小贩恍然大悟。

这位卖水果的小贩,完全不在意别人批评他的水果,并且能一直保持不生气的状态,不只是对自己的水果有信心的缘故,更在于他良好的个人修养。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们根本都不能和这个小贩相比,稍微有人说两句,我们就已经沉不住气了,更不用说始终面带微笑。

小贩可谓是一个洞察人心的明白人,而明白人往往是那些豁达、宽容的人。宽容不仅仅表现在对别人错误的容忍和原谅,更表现在对世事和人情世故的洞悉,而其最高境界就是豁达。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

美国有位作家曾说过:“没有豁达就没有宽容。”不管你曾经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不管你爬过了多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无论你有多少闲暇的时光,假如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你仍然会遭受内心潜在的痛苦,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古今中外因豁达、开朗、宽容、谦让的品德而获得他人的友情、爱戴,或者消除仇恨、恩怨的例子数不胜数。

唐高宗时期有个吏部尚书叫裴行俭,就是一个非常豁达,拥有宽容美德的人。裴行俭家里有一匹皇帝赐的好马和一副珍贵的马鞍。一天,他的一个部下私自将这匹马骑出去玩,结果马摔了一跤,摔坏了马鞍,这个部下非常害怕被怪罪,因此连夜逃走了。裴行俭叫人把他招回来,并且没有因此而责怪他。

又有一次,裴行俭带兵去平都支援李遮匐,结果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珍宝,于是就宴请大家,并把这些有价值的珍宝拿出来给客人看。其中有个部下在抱着一个直径两尺、很漂亮的玛瑙盘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谁知道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盘子掉在地上摔碎了,那个部下顿时害怕得不得了,伏在地上拼命叩头以至流血。裴行俭笑着说:“你又不是故意的。”脸上并无可惜的样子,并且随后召来下人带那个部下去处理额头上的伤口。——摘自应用技术学院网《豁达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之一》作者:佚名 2007.5.25

这些流传久远的忍让故事里,受损的那一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利益损失或者难堪而大发雷霆、怀恨在心。相反,他们所表现出的豁达开朗、宽宏大量,以及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不但没有让自己损失更多,在不知不觉中平息了纠纷,还博得了别人的颂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