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管理攻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2 04:42:01

点击下载

作者:蔡松伯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管理攻略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管理攻略试读:

前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经济领域日新月异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创新浪潮风起云涌,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人才是推动创新的决定因素和重要支撑,而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摇篮在高校。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管理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管理教育、指导、服务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管理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挖掘的潜力和空间还十分巨大。

基于此,我们组织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了本书,力求让大学生在高校通过系统学习、严格训练、强化提高,在思想认识、观念理念、行为举措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使其创新和创业意识增强、观念更新、措施得当、效果明显,从而充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书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创新和创新能力、创业和创业能力、管理和管理能力。每章节以概念性知识介绍为开端,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点的基本情况;然后以课堂活动和课后思考实践等知识点来使在校大学生得到充分学习和锻炼。

本书的编写,借鉴、参考了大量创新创业与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近几年出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出版物,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夏上篇创新与创新能力篇学习目的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掌握创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了解创新技法,熟悉创新过程。第一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个人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的力量源泉。创新不仅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内在品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需求。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缺乏,往往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创新需求。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观念,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一节 创新概述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更新;其二,创造新的东西;其三,改变。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创新”有“创立或创造新的”之义。从词源上分析,“创”主要指破坏,是开始“做”,“新”是刚获得、刚出现的,与“旧”对应,侧重指事物在性质上改变得更好,是没有使用过的。二者联系起来,则主要指抛弃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具有鲜明的创造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创新”的含义被赋予了不同的诠释。尽管时代的烙印使其发生了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目前我们对其的理解主要在两个方面:创新的一般含义和经济学含义。

从一般含义上来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的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现在人们所讲的各种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进行改革或改造,即革除原有事物中不合理和不合规律,阻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创新的经济学含义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使用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采用某种产品的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或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包括经过市场细分而发现的新市场。(4)获得或控制员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采用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一切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他指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经济利益。二、维持与创新的关系

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根据物理学的熵增原理,原来基于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而严密衔接起来的有序的系统结构,会随着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的摩擦而逐渐地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导致有序平衡结构的解体。管理的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没有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计划就无法落实,各成员的工作就有可能偏离计划的要求,系统的各个要素就可能相互脱离,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从而整个系统就会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况。所以,维持对于系统生命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有维持是不够的。(2)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而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系统内部某个或某些要素在特定时期的变化必然要求或引起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从而对系统原有的目标、活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3)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而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又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系统要向社会提供这种贡献,则必须首先以一定的方式从社会中取得某些资源并加以组合。系统向社会的索取(投入资源)越是小于它向社会提供的贡献(有效产出),系统能够向社会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越是吻合,则系统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其寿命周期也越有可能延长。孕育期、初生期的系统,限于自身的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提供社会所需贡献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随着系统的成长和成熟,它与社会的互相认识不断加深,所能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便倾向和谐;而一旦系统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其产品或服务不再被社会需要,或内部的资源转换功能退化,系统向社会的索取超过对社会的贡献,则系统会逐步地被社会所抛弃,趋向消亡。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要提高系统的生命力,扩展系统的生命周期,就必须使系统提高内部的这些能力,并通过系统本身的工作,增强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被社会所淘汰。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三、创新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创新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创新的规模和影响程度,可将其划分为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局部创新是指在组织整体性质和目标不变的条件下,组织活动的部分内容、要素的性质或组合方式及组织的社会贡献形式等发生了变革。整体创新是指组织的目标、运行方式和社会使命都发生了改变。(2)按照创新与环境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防御性创新和攻击性创新。防御性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生存及运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为防止该威胁可能造成的损失扩大,而在组织内部进行的局部或整体创新。攻击性创新是指组织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主动调整系统战略,积极创新,谋求组织更好地发展。(3)按照组织系统组建的过程,可将其划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组织系统组建的各项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例如,新建组织的目标确定、组织结构及运行规划的拟定等。当组织系统正式运行后,欲使其正常、良性运行并不断寻求发展,管理者就要不断创新,以顺应环境的变化,调整组织结构与系统运行方式、内容,拓展组织规模。(4)按照创新的组织形式,可将其划分为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自发创新是指组织系统针对外部环境变化自觉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组织的创新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系统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度化地研究环境状况与组织内部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四、创新的特征

创新活动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

1.创造性

创新是创造性的思想观念及其实践活动。创新活动及其成果是创造性的劳动及其结晶,是前人或别人没能认识、做到或加以更好利用的;即使是同类活动及其成果,创新也意味着有质的改进和提高或实现了更好利用。创新者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变革和革新,勇于从事创造性的思维及其实践活动。

2.高风险性

创新活动的创造性也决定它具有风险性。实践证明,创新是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而具有高风险性。从总体上讲,获得成功并收到预期效果的创新,往往不是多数而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创新一旦失败,不仅创新过程的大量投入无法收回,而且会错过发展机会,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企业里,创新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是难于把握市场需要的基本特征以及将这些特征融入创新过程,因而创新的决策和最终结果很难说能否为用户所接受、为市场所欢迎,能否超越竞争对手。技术风险是能否克服研究开发、商品化过程的技术难题和高成本问题,因而存在技术上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同时,创新也存在管理上的风险。当然,创新充满风险并不是说它比守旧的风险还大。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存在着使组织萎缩甚至被淘汰的风险,因此,只有创新,组织才有希望、才有生机和活力。认识创新的高风险,充分考虑到创新成功的不确定性,其目的是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减少风险,增大创新的成功率,这是管理的创新职能所在。

3.高效益性

创新一旦成功,能获得极高的甚至是意料不到的效益。创新的风险高,但效益更高,创新的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呈正相关关系。从总体上讲,创新获得的效率和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要大于创新的投入和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的创新不仅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且使它有可能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益。当然,这种地位会随技术的扩散或更高水平的创新出现而丧失。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总是追求不断创新。

4.系统性

创新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从创新的过程看,创新是涉及战略、市场调查、预测、决策、研究开发、设计、安装、调试、生产、管理、营销等一系列过程的系统活动。这一系统活动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效果。从创新的影响因素看,创新活动受技术、经济、社会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与经营过程息息相关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状况也影响企业的创新效果。从创新的参与人员看,创新是由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众多部门和人员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以产出系统的协同效应,使创新达到预期的目的。

5.动态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仅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组织的创新能力也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决定创新能力的创新要素也都在进行动态调整。从企业间的竞争来看,随着企业创新的扩散,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消失,这就需要不断推动新的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不断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创新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同时期组织的创新内容、方式、水平是不同的。从组织发展的总趋势看,前一时期低水平的创新,总是要被后一个时期高水平的创新所替代。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动力。

6.时机性

创新的时机性是指创新的机会往往存在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如果人们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时机,抓住并充分利用时机,就有可能获得创新的成功;相反,如果人们错过时机,创新活动就会前功尽弃。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同时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创新的时机在不同方向上不同,甚至在同一方向也随着阶段性的不同而不同。而且由于创新成果的确认和保护与时间密切相关,人们只能承认和保护那些在第一时间获得确认并以专利形式表现出来的创新成果。创新的时机性特征,要求创新者在进行创新决策时,必须根据市场变化趋势、社会技术水平和专利信息状况等进行方向选择,识别该方向的创新所处的阶段,选准切入点,抢先获得创新成果。五、创新的作用

当前,创新正快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预计在今后的一二十年,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将以锐不可当的势头蓬勃发展,世界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大师熊彼特认为: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将创新和生产手段有机结合,而“创新”可能是技术的新发展,可能是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可能是一个流行趋势,但它都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许多经营成功和经营失败的企业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管理创新贯穿于企业生命的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是企业改善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

首先,通过产品创新可以改善现有市场条件。因为,产品创新能加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能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变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看法。其次,通过创新可以形成新的市场,使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中进行选择,因为,如果企业的创新成果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就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用户。最后,若企业创新的成果是首次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它将具有领先者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市场规模和产品价格。

2.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现代企业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想生存和发展,且要生存发展得好,就必须改革、创新。因为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产品在更新,只有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站到科技领域的前沿,才能占领市场。

3.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企业持续发展是指企业不仅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发展,而且能在变化的条件下发展;不仅在短期内实现发展,而且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实现发展。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综观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无不是以不断创新来实现的。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只有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能从容应对的企业,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而这种从容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具备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并且将创新与企业生存的环境协调起来,才能达到。

4.创新是企业提升素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改善研制条件,提高研制能力,提高企业的基本素质,从而改进产品或设计,开发或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加速新工艺在企业中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可以改善企业管理,完善企业组织,重塑企业市场形象,开发企业创新人才等,从而提升企业行为素质,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企业要发展,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在调整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企业只有通过技术、管理、制度、市场、观念、战略等诸方面的创造和创新,才能适应市场运行的法则——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6.创新可以利用剩余生产能力,产生联动效应

企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中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不少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但如果能开动脑筋,积极开拓,结合实际,深入了解市场,在技术上和市场经营上大胆创新,就有可能充分利用现有剩余的生产能力,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获得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同时,一种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后,随着该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量也会随之增加,这就是创新的联动效应。【课堂活动】

内容:打破思维定势。

目的:通过小游戏,让同学打破思维定势。

要求:现在我们请12位同学上来做一个小游戏。这12个同学平均分为两队,把放在地上的两个钥匙扣捡起来,再把钥匙扣从队首传到队尾。游戏规则是必须按照顺序,并使钥匙扣接触到每个同学的手。现在两队比赛看看,哪一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游戏。

思路:最快的方法是抛开传递的方式,把两个钥匙扣扣在一起,把手扣成圆筒状,摞在一起,形成一个通道,让钥匙扣像自由落体一样从上落下来,既按了顺序,同时也接触了每个人的手。【课后思考实践】

一个食品店有一次接到一个刁钻古怪的顾客的订货单。上面写道:“定做九块蛋糕,但要装在四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里至少要装三块蛋糕。”这位顾客傲慢地说:“贵店不是以讲信誉闻名远近吗?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办不了,还是把招牌砸掉算了!”

如果你是食品店的店员,你能想出办法来吗?第二节 创新的基本内容一、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求得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对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革命的兴起,技术创新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实力,而技术创新又是通过技术管理的创新来实现的,技术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保证。因而,从广义上说,技术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技术创新的内涵

何谓“技术创新”?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不管持何种观点,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技术创新必须实现商业化应用。综合考虑之下,作者比较赞成这样一种观点: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这里的“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是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采用新的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技术构想的产生为起点,以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为终点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手段,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企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在经济学界,讨论“技术创新类型”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的著述比较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技术创新分类有以下几种:

1.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按创新的对象分,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即创新的目的是得到新的或者某种改进、改善的产品的创新活动。工艺创新,即设计并采用某种新的加工方法,包括改进和革新原有工艺技术条件。

2.企业创新与产业创新

按创新的规模分,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主要是指以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市场开拓,组织及管理变革为内容的创新活动。产业创新,则是某一类技术创新的产业化。

3.原理独创型、结构综合型、功能移植型与局部革新型创新

按创新的性质分,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原理独创型、结构综合型、功能移植型与局部革新型创新。(1)原理独创型的技术创新:根据科学研究所发现的科学原理,经过应用科学研究的探索得到的技术原理,创造出全新的技术实体。例如:马·可尼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波原理创造出无线电通信技术。(2)结合综合型的技术创新:把几种科学原理所规定的现有技术重新组合起来,创造出结构形式全新的技术装置、手段和工艺。(3)功能移植型的技术创新:根据自然规律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各种特殊表现,按现有的成熟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功能作用,把它移植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扩大技术的功能范围。(4)局部革新型的技术创新:在原有技术主体部分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对其缺陷不足的部分加以改进,使之不断完善和成熟起来,更加适应人的需要。

4.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与中性技术创新

按创新的效益分,创新可带来生产要素的节约,包括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和中性技术创新。(1)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即在创新完成之后,可使商品价值构成中活劳动凝结的价值比重增大,物化劳动转移价值的比重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向资本密集型靠拢。(2)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即在创新完成之后,可使商品价值构成中物化劳动转移价值比重增大,活劳动凝结的价值比重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向资本密集型靠拢。(3)中性技术创新,即在创新完成之后,生产效率提高,商品内含的价值减少,但在商品价值构成中,活劳动凝结的价值和物化劳动转移价值所占比重不变。

5.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

按创新的程度分,技术创新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1)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通常针对当前市场和顾客的变化改进技术,虽然不彻底,但对产品的成本降低和性能提高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而对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生产率具有重大的影响。(2)根本性创新是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是一种跳跃式的创新,往往通过全新的方式生产产品和改善服务。(三)技术创新战略的模式及选择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这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有力保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总的谋划。通常又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取得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市场收益的创新。

自主创新的优势表现为:(1)技术壁垒优势。由于自主创新企业的技术突破来自于企业内部,从而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模仿者对新技术的解密、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有些技术的解密十分困难,如可口可乐诞生一百多年来,无数竞争对手试图破译其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结果一无所获。因此,自主创新企业能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2)垄断优势。自主创新一般都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在产品投放市场的初期,自主创新企业将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可获得大量的垄断超额利润,使企业的新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附加值。(3)专利优势。自主创新成果可以通过专利的形式加以巩固,借助专利保护,企业可确定是否转让其核心技术,向谁转让,何时转让等,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4)制定标准。由于自主创新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率先性,其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很可能演变成为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迫使后来者接受这一标准,成为其跟随者。统一标准的确定将奠定自主创新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自主创新企业还能够较早建立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率先占领产品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开辟良好的销售渠道,使得创新产品在组织生产和市场销售方面有较强的保障。

自主创新的劣势表现为:(1)开拓成本大。自主创新常常要承担巨大的研究开发成本,并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2)风险高。核心技术一旦被泄漏、解密,或者出现不能进行自身的完善等情况则可能使自主创新者前期的研发投资化为乌有,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实施自主创新一定要充分利用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注意产品的自我完善,并且重视对创新的后续投入。(3)人员素质要求高。自主创新企业难以在社会上招聘到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2.模仿创新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方式。模仿创新绝不意味着单纯的照搬抄袭,而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进。

模仿创新的优势表现为:(1)通过学习、模仿技术领先者的经验和长处,可以减少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降低成本水平,减少投资风险。(2)通过学习和分析技术领先者的战略及其得失,寻求更好满足市场需要的技术战略,有可能获得后来居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然,模仿创新战略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劣势:(1)由于只是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只能被动适应,难以进行长远的规划;在市场方面被动跟随市场定位,不利于营销渠道的巩固和发展。(2)模仿创新战略有时会受到进入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施的效果。

3.合作创新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或高等院校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创新形式。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合作创新有利于在不同的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地位;有利于打破产业和地区壁垒;有利于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

企业到底选择何种战略,要根据企业宗旨与发展目标、总体经营战略实力、产业竞争态势和国家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后做出自己的选择。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和很高要求的系统工程。现代企业制度不是指某一单项的制度,而是通过企业构成的反映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体系。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理顺这些关系并使之制度化的过程。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几十年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的桎梏。产权制度改革的不到位,经济制度的落后,管理制度的乏力,使得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故而缺乏市场压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一)制度创新的内涵

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是对其成员的权、责、利关系的合理界定。因此企业制度就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组织,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和实现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在财产关系、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或称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三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1)产权制度。它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规定着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有计划配置方式下的“公有制单位”形式和市场配置形式下的“企业制”形式。而企业制度按其产权归属及历史发展顺序可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类型。(2)经营制度。它由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行使权力的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构成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3)管理制度。它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项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材料、资金、设备、劳动力等各种因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分配制度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以上有关企业制度含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是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的综合创新。(二)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从国际国内企业的实践来看,企业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是很丰富的。因此,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只能在基本内容的层次上加以总结。

1.产权制度创新

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

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产权关系明晰化、产权结构多元化、国有资产存量化。建立企业法人制度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制度与所有者的产权;为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通过法人相互持股来实现;建立出资人制度可以保证出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将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有助于在流动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有些国有企业则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改为混合所有制;对于小型国有企业则可以实行转让、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或国有民营等多种方式进行放活。

2.经营制度创新

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和建立股份制的要求,企业经营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是建立起企业完全自主经营的领导体制,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各股东代表组成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相互之间形成监督、制衡的关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以及董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董事会集体决策与授权董事长决策的有机结合。吸收外部专家进入董事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提高董事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企业监事会职能,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事前监督,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3.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管理制度用于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确立内部各种行为方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原则。制度安排应当有助于克服各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使各利益主体共同为追求企业的目标而努力。(2)竞争性原则。将企业的外部竞争引入企业内部,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员工之间建立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3)个性化原则。各个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建立符合本企业需求的管理制度,形成管理特色。(4)系统性原则。企业管理制度应当包含人、财、物、供、产、销以及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管理,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和系统。

管理制度创新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几乎涉及企业生产、销售、经营、分配的方方面面:(1)制定完善的组织制度,明确权责关系。首先,一个完善的组织制度的建立能够明确不同职能员工的隶属关系,明确在职人员的权责关系和工作内容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相互推诿和“踢皮球”等不正常的现象出现;增强各职能部门和在职人员的责任心,为企业实施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用人制度,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明确的职责关系能够制衡权力滥用和越级、越权办事情况的发生,帮助企业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和体系。最后,完善的组织制度也有助于对不同反馈和声音作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如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了企业的汇报层次,能及时汇通,了解生产第一线和顾客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机制。(2)制定完善的人事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和人才选拔机制。一个完善的人事制度有助于企业坚持“三公”原则,解决人才评估和人才选拔的问题。公开原则坚持人才考评制度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公平原则要确保以人为本,兼顾德、勤,任人唯贤,将具备“德、能、勤、绩”的人才放到适合的岗位上,实现竞争上岗。公正原则着重于人才选拔制度的标准化和科学化。一个企业要确保“三公”原则的真正实施,必须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体系和监督体系,对“才”不对“人”,对所有员工做到一视同仁,用“成绩”代替“感情和人际关系”。(3)以市场为先导,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首先,现在的国企中多实行企业效益工资,而不是实行以市场行情为依据的“市场薪酬”。这就使员工价值无法和市场价值相匹配,造成“不该走的走了,不该留的留了,想要的人进不来”的局面。其次,企业领导人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励,因此企业领导人缺乏开拓创新动力,缺乏将企业经营好的主观愿望和冲动。最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没有相得益彰。对于有重大贡献和特殊贡献的员工奖励多侧重于精神和荣誉奖励,而在物质上的奖励缺乏必要的激励。

以市场行情为依据,以绩效付酬为原则,改变“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传统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和合理化的激励体系和分配制度,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精神,才能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是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创新。企业应当进一步推进经营者的职业化和市场化,不断完善经营者的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行年薪制、期权股份制、特殊劳动贡献分红等各种要素分配形式,使经营者既有薪金收益,又有股权收益,形成有效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应当进一步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平的竞争机制。(三)制度创新的作用

首先,制度创新对企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适时的制度创新能够使企业趋利避害、起死回生。举世闻名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可以说是美国19世纪后期建立起来的最大的公司,曾享誉全球。但一度因体制僵化等原因,濒临破产边缘。后来由于它的领导人艾柯卡按照新的原则和结构,改组了公司,强化了公司的集中统一领导,精简机构,开源节流,建立新的财务、人事、销售体制,才使公司从绝境中起死回生,又成为美国乃至当代汽车生产王国里的“巨人”。

其次,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等其他创新的基础。没有制度创新,其他创新就无法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必须内化于企业制度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冲动。因此,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活动的前提和源泉。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企业家,都应当学会从高处和远处打量自己,随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通过制度创新,迅速加以克服,并赶上和超越对手。三、组织创新

现代经济的复杂、多变及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要求企业的组织必须具有动态的特征,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对组织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实现企业组织与管理的全局性优化组合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将成为企业组织与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一)组织创新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入资本,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最根本的竞争力,而这一切都是由人来承担和组织实施的。使企业的员工能充分、迅速地共享与交流知识和信息需要组织创新的保障,然而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已显然不具备这一特征,迅速的市场变化对组织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1)组织中以知识流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物流和资金流成为组织结构的主线。通过跨领域学习和基于知识、信息共享上的合作,实现组织知识的生产、更新、传播、使用;同时建立共享知识和不断学习的组织理念,组织才能变成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基地。(2)组织中要建立智慧集成、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环境和超越传统界限的生产、研究开发等系统,打破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内部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界限。(3)组织中要建立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建成等级制和网络结构相结合的柔性体制。与此相对应,组织的领导方式需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官僚主义”方式向以协调、沟通工作为主的新型“领导”方式转变。(4)组织的外部关系上,竞争和协作并重,既竞争又合作。(二)组织创新的基本趋势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创新主要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围绕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价值增值能力,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划小核算单位,使组织规模小型化;二是努力降低管理层次,加强横向联系,建立虚拟企业和团队组织,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三是重新调整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调整企业供应链,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现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为例。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作为组织创新的显著趋势之一是指通过重新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拆除在市场、设计、生产、销售、财务、人事和辅助工作等之间设置的“围墙”,构建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分工体系,形成既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又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组织的创新。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目标是要塑造企业的核心业务,改造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层级式组织,从而提高核心业务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灵活、高效的企业组织结构。(三)面向未来组织创新——学习型组织

21世纪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美国麻省斯隆管理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J.W.Forrester)在其发表的《一个新型公司设计》一文中就提出了今天学习型组织的雏形概念。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如下特征的组织: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开放化,员工与管理者关系转为伙伴关系,组织能够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关系等特征。一般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够不断增强其创造性能力的组织,或者说是一个拥有知识并能对其进行管理和运用的组织,即能够不断“学习”知识、适应环境的组织。如今已有不少国际性大企业包括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联邦快递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正朝着学习型组织的新目标迈进。四、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转变观念或更新观念。无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还是营销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观念创新是先导、是基础。中国企业当前最大的落后并非技术的落后,而是经营管理方面的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不是经济发展的差距,而是经营观念上的差距。因此,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观念的更新,落后的观念只能把企业引向“死胡同”。(一)观念创新的内涵

观念创新是指形成能够比以前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新概念或新构想的活动,它是以前所未有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物质或情感需要的意念或构想,来创造价值的活动。

观念创新是没有止境的,现在的新观念,经过几年之后,可能就变成了老观念。因此,只有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不断产生适应并领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具体落实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念创新,是创新成功的导向,是其他各项创新的前提。(二)观念创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观念创新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三种基本关系:(1)超前型。观念创新领先于环境变化,有一个时间的提前量,做好准备应付环境变化。(2)同步型。观念创新基本与环境变化同步,及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观念创新。(3)滞后型。观念变革跟不上或适应不了环境变化,观念落后在后面,少变、慢变或不变。作为经营者应该自觉进行观念创新,力求超前,至少同步,绝不滞后。

优秀企业首先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资本,不是利润指标,不是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而是不断创新的思想观念。持续的观念创新,是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要诀,是企业各项创新的导向和关键。五、产品创新

产品是劳动者借助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来的成果,是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产品要为社会所承认,通过销售取得收入以抵偿其耗费并获得盈利,方能使企业存在和发展。当今社会,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开拓新市场、增加销售额和盈利额,产品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

产品的概念不只是一个物质形态,而是包括反映物质形体的功能(即用途)、性能(如效率、消耗、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等)、外观(如外形、色彩、包装装潢等)、品牌商标以及附加服务和利益(如质量保证、销售服务、融资方便)等各要素在内的完整概念。

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完整产品概念的诸方面构成要素来改造老产品,创造新产品。当前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是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小型化、简易化、多样化、美观化。六、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即市场开拓,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去刺激需求、引导需求,推动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实现,不断地拓展现有产品市场,开辟新的产品市场。

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起源和动力,也是企业能否持续和扩大创新的制约条件,因为企业创新的最终实现,都要以市场接受和回报为标志。市场需求的创造,与许多企业外的其他组织都有密切的关系,如政府有关组织、金融组织等。对企业自身而言,市场需求的创造就是市场创新。企业市场创新的内容,一是在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继续拓展现有产品市场;二是开辟新的产品市场,创造新需求,刺激需求结构的改变。企业市场创新的实现途径,既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也包括全部营销活动的创新。产品创新和生产技术创新无疑是市场创新的主要实现途径,它们与市场创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营销创新的内容广泛,是实现市场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样不可忽视。营销创新一般有营销观念、营销组合的创新,包括实施绿色营销、网络营销以及品牌、形象、文化等营销。【课堂活动】

1.请一笔画出4条直线,连接图中的9个点,不允许倒退、重复、重叠和中断。

2.方法如下图,进行连接即可。

3.目的:思维定势是一种按照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创新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是在思考有待创新的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敢于开发新思路。【课后思考实践】

如下图,16根火柴构成了5个正方形,如何移动2根火柴使16根火柴构成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答案:第三节 创新意识一、创新意识概述

1.创新意识的内涵

创新意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式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2.创新意识的特征(1)新颖性。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2)社会历史性。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3)个体差异性。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环境氛围、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因素对创新意识的产生起到重大影响作用。而这类因素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3.创新意识的作用(1)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2)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3)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传递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二、创新意识的确立

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确立要注重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2)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好奇欲。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3)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4)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其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青年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青年创新。鼓励青年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青年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造活动,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把创新意识培养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创新精神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大学生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明确创新的真实含义,既要面对现状勇于创新,又要防止把创新当时髦,空谈误国,把创新当成没有实质性新内涵的新提法、新名词;即要着眼于解决现有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制定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措施。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把创新精神培养与科学求知态度结合起来,克服重创新的过程,轻创新的结果;克服重创新的数量,轻创新的质量;克服重一般的技术创造,轻科技含量高的、核心技术的创新的思想。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把创新精神培养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自己培养创新意识的信心、勇气和能力。三、创新意识的激发

创新意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来源于想象力。可以说,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特别是科学的想象力。人力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力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进化和人类的进步。因此,激发创新意识,发挥想象力,是促进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激发创新意识,可以从身边做起,从我们已知的一切入手,如街边的路牌、途中的风景、吃饭的餐具、工作的桌椅,等等。很多人都有上网购物的习惯,这不仅是积累各方知识及了解时下流行视觉趋势的好方法,无形中也丰富了我们的创意阅历,为借鉴创意中下良好的因子。在工作中,当我们为找不出一个好的创意解决方案而挠头时,可以吸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其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表现出发,借鉴其成果之处,拓宽创意思路,往往可以做出优质的创新设计。【课堂活动】

内容: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目的:通过把问题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即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产生新的想法。

题目:站报纸的问题。

要求:把一张报纸铺在地上,不允许把报纸剪开或者撕开,想出一个办法,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报纸上,却碰不到对方。

思路:把报纸放在门下,且关上门。一个人站在门里面,另一个人站在门外面。【课后思考实践】

举例说说你身边的创新小故事。第二章创新思维

从狭义上讲,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创建新理论等。从广义上讲,创新思维不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型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以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第一节 创新思维概述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二、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

1.迁移原理

迁移原理分为原型启发、相似原理、移植原理三种类型。(1)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根据自然界已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启发,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