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艺术美和科技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2 08:46:20

点击下载

作者:梁军,朱剑波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服装设计:艺术美和科技美

服装设计:艺术美和科技美试读:

前言

服装设计作为与现代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实用设计学科,其设计思维、设计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融汇了人类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其美的本质通过设计中艺术、科技的形式与内涵得到释放表达。本书作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服装设计中艺术与科技的审美表达研究”的成果,即在此前提下研究形成的。

本书涉及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审美、科技审美等方面,整合了哲学、美学、艺术学、人体功效学、设计心理学、艺术理论等众多学科的学术观点,将过去单一的、互相分离的服装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服装结构、服装面料及服装工艺制作等体现的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审美综合体来分析阐述,不同于以往广义上泛泛所谈的设计美学和服饰美学,并且图文并茂,深刻直观。因而,本书从指向性很强的设计门类入手,结合具体的设计行为,研究、剖析美与审美,从服装设计艺术理论上提升对艺术与科技审美品质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在科学技术的审美直觉中揭示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本质和规律性,并对其他设计艺术理论具有借鉴作用;还有助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审美创造,发现服装基础理论的不足,从而创造出更完善的新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科学技术中的审美素养,使设计师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求得服装品质的真谛;在设计艺术中运用对称、和谐、逻辑简单性和数理美,还有助于促使科学技术理论不断深化发展,由此开启服装设计新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从而扩大服装设计理论及其他设计美学、技术美学和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和思路;更有助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我国自主服装品牌的设计研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董静、毕崇义、刘春生、邰昕然、田娜为课题研究收集和整理了相关素材,并撰写了书中部分章节的初稿,邰昕然为书稿作了版式设计。另外,袁大鹏老师还提供了数幅赛事设计实践范例,在此向袁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希望本书从艺术与科技审美角度对服装设计本质的剖析,能够给服装设计人员及服装专业的学生一种新的认知和启迪,同时也希望本书对于丰富、完善服装设计理论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章 导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现代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服装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已更为密切,其审美与创作表达也更具有前沿性。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审美活动对科学技术的促进,艺术对科学技术的预见和反映;科学技术对服装设计及各类艺术的影响作用,为科学技术应用于设计创作提供理论依据;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形式美的形成与特性、形式美的形式质料和形式规律以及对其进行的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有着直接关系,即科学技术不仅有美,而且可以审美;科学技术的审美活动不仅可以用于欣赏,更主要的是有助于科学创造,以科学技术研究审美的创造表达并以此带动设计。因此,21世纪服装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科学技术借助美学并通过服装设计为载体的审美创造。一、服装设计中的艺术美与科技美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形式,能通过色彩、造型、图案、材质等审美效应改善人们的心理素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服装设计中的工程技术,来自于人们对穿衣的自发创造,发挥着替代和延伸人自身功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命过程,创造出可以适应人们生存需要的客观事物。无论是技术产品或是艺术作品,它们的构成中都包含着人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客观因素。主体因素只有以客体因素为媒介,才能获得自身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工程技术的主体因素是由人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客体因素是由工具、能源和材料等组成。技术和艺术都包含知识的成分,知识来源于人的实际经验,并上升为一种科学认识。因此说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正如当代艺术家张仃所说,是围绕“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从文艺复兴到现在,五六百年间,产生了艺术解剖学、透视学、构图法、色彩学等技术科学,都是为绘画创作服务的……”而服装作为实用性设计,其中的艺术与科学技术也借用和产生了如美术学、色彩学、图案学、结构学、工艺学、材料学等许多技术科学,并且这些技术科学都是为服装的设计应用服务的。

服装作为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载体,其艺术科学审美具有互动的链式反应,特别是在现代服装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地显露出科学技术的美对服装设计审美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本身不仅存在美,而且还可以进行审美和创造美,这个美产生的基础是实在的客体和美感主体契合的统一。艺术美的内容多是感性形式,科学技术美的内容则是由客观规律显现出的理性形式。作为设计者的设计主体审美心理和设计作品客体的审美属性都具有审美张力,这两种张力达成契合统一便能产生令人动心的美感。就设计艺术审美活动而言,当作品的审美张力形式与设计主体的心理审美张力形式同形同构时,其作品就有了动情的美感,或产生出美的意向;就科学技术审美活动而言,当具有客观规律的审美张力形式与设计主体的审美心理张力形式同形同构时,其作品就有了品质的美感,就有可能把握到艺术美的本质并产生出科学美的概念和符号体系,即体现艺术与科学技术审美的构成与表达,如黄金比和费波纳奇数列中数值越大越接近黄金比的数列比值,其数理科学的形式美所传达的也是设计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美。对于服装设计造型、款式构成、形式美感、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用材料等方面,在局部分散、整体组合、结构与解构、人体功效度、材料的运用与制作手段等,无不存在“艺术科学”审美互动的链式反应关系,诸如设计中对服装廓型、长短比例、分割关系、领型、袖型、加放松量、面料、工艺手段等方面的分析运用;部件及附件设置上的局部造型、尺寸与位置、褶裥、波浪、花边、绊、带等的变化;重点造型部位,如上衣领弯曲程度、领角长短、串口线倾斜度、驳角宽度、袖山造型等设计安排,这些都无不蕴藏着艺术与科学技术审美的构成与表达。

另外,服装设计亦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对称性破缺、不和谐以及怪诞奇异等形式对科学和艺术审美创造表达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破缺、失衡、奇异、荒诞、百搭等在一定条件下审美活动的转化,即“混乱美”,它是艺术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审美意识更高层次上对对称和和谐的演化,并将日臻完美。正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所说:“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一切结构发展的基本原理显然是:每一种序只具有近似的和有限的对称性。一种序的对称性破缺或变化的规则系列是另一水平序的基础,如此递升到较高级水平。”二、服装设计艺术美与科技美的统一

服装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和代表社会文明的标志物,应体现出功能性、时尚性,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体。因此,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服装,能把服装的各个方面都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用布料把衣服做出来,或是对时尚的模仿与复制。杰出的服装设计师应是一名艺术家,同时也应是一名掌握相关科学技术的工程师。如果一名设计师只偏重设计的艺术性,那么他所感兴趣的主要是设计的形式或是材料运用的美感,而不太在乎服装的服用功能性和商品性,其设计可能只是具有审美空间的形式化的优美作品。如果设计师只注重设计的科学技术性,那么他的设计可能是具有科技品质、做工精良的服装,虽然此服装也具有材料、功能、科技品质的审美,但这种美往往会缺少生机和灵性。

当科学技术被作为特殊艺术卷入或隐藏到设计艺术中时,艺术也就关系到了科学和灵性。科学技术与服装设计艺术的结合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是牵强地拉扯在一起还是使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只有在美的接合点上,通过审美中介使科学技术与艺术整合和互补互促,才会使设计者免去徒劳无功的努力而达到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当审美成为科学技术与艺术整合的中介时,两者便进入“艺术学科反应链”。此时,美的张力将可异常强劲而灵动地穿梭于两者之间,消弭了两者明显的界限,设计师的创造性本质力量也便在其中得到空前的伸张和勃发,达到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审美构成与创造无限激发的境地。

纵观世界服装设计大师、名家的作品,在设计中所体现的“艺术科学”互补互促和美感张力在两者之间的灵动穿梭,无不给人们以强烈的审美震撼。国内以往对服装设计方面的研究多是在服饰美学、服饰文化理论、服装设计形式美原理、服装设计绘画、服装结构裁剪、服装工艺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探讨,缺少对“艺术科学”审美互动有体系的深入发掘和研究,由于这方面研究的滞后,使我国服装设计领域从基础理论到应用设计对服装本质的认识都不够,服装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掌握不够全面。三、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审美的本质及意义

研究探讨服装设计中艺术与科技的审美表达,能在服装设计艺术理论上提升对“艺术科学”审美品质的认识,有助于在科学技术的审美直觉中揭示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本质和规律性,并对其他设计艺术理论具有借鉴作用;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审美创造,弥补服装基础理论的不足之处,从而创造出更完善的新理论;有助于提升科学技术审美素养,使设计师在运用科学技术美的同时求得服装品质的真;在设计艺术运用对称、和谐、逻辑简单性和数理美的同时,有助于促使科学技术理论不断深化发展;还能够在艺术审美、科学审美、技术审美等比较研究上,整合哲学、美学、艺术学、人体功效学、设计心理学、文艺理论等众多学科的学术观点,将过去单一的和互为分离的服装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服装结构、服装面料、工艺制作等体现的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审美综合体研究,由此开启服装设计中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从而扩大服装设计理论及其他设计美学、技术美学和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和思路,另外,也有利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为我国自主服装品牌设计研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章 服装设计美与审美

以往人们把服装设计更多的看做是一门设计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服装设计已不能仅用其艺术外向化形式来表述整个服装设计的内涵。现代服装设计中更多渗透着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科学技术在服装设计中,往往以特定的人为审美需求及功能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对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审美的研究,是进行现代服装设计创作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服饰美学、服装设计美学所探讨的内容。以往服饰美学、服装设计美学虽然是研究服装美学的主体化构架,从大的方面阐释服饰美与审美的规律,但它们缺乏对服装设计体系内在本质及形式质料互为契合的审美表达的揭示与分析。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审美,正是从这一方面对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审美表达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从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审美创造的实用功能性和欣赏性方面去探讨服装设计美的形式法则。

为使人们对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审美的认识得以逐步深入扩展,本章将从服装设计美与审美的基础性常识解读进行展开。一、服装设计美的本质

人类对服饰美的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服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却是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开始有了服饰美的萌芽和积累。说它年轻,是因为服饰美学是现代美学研究的产物。在美学的百花园里,早已呈现出千姿百态、姹紫嫣红、争妍斗艳的景象,但对于服饰美学的研究,特别是现代服装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互为作用的“艺术科学”审美表达的研究,还是一株尚未绽放的蓓蕾,还有待更为精心的培植与呵护。作为服装设计工作者,对现代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美本质的研究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自上而下的学习,对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提炼美学规律,建立较为完善的服装设计“艺术科学”审美表达的法则,并遵循此法则,不断创造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的美。(一)服装设计审美

服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审美作用,依据它的商品性,在通常情况下,它在实用的前提下兼有审美功能,可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服装设计作为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应用学科,首先应具备实用性,如果服装设计美脱离了实用的功能性,也就缺少了本质性的价值意义,而只是视觉上的形式刺激。因而服装设计并不仅仅是纸上画的图形与布料的工艺技术性裁缝,它是一门伴有科学技术支撑的造型艺术。服装设计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又强化了它的实用性。所以,服装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二者是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它们构成了服装设计审美最基本的特性。

服装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审美特性,就是注重表现性与形式美。而表现性使得它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所谓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与艺术中各种形式、要素按照美的规律形成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等形式美的要素,也包括体现服装科技方面的材料肌理及结构数理性的对称、均衡、比例、分割布局以及穿着方式等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的审美已使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演变,人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不断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审美标准,但形式美仍然是服装设计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而表现性依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图2-1)。图2-1 这款服装以衣身前襟的褶皱、领饰、腰饰为形式美的点、线、面表现要素,连续的褶裥及裙装与腰饰色彩呼应的条纹,强调了主体部位不同形式的节奏感,而衣身整体款式结构的简练、实用,使审美与功能完美结合

此外,服装设计审美还离不开民族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物质生活条件,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衡量美的尺度和标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穿衣打扮上的外观形式,实质上就表达了这个民族的一种审美。如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服装或多或少都装饰有银质或其他材质的配饰,这是源于对各自民族的图腾崇拜;而当地气候温暖,各种植物繁多,用植物浆汁染色的蜡染、扎染制作的服装不仅有实用性,更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如此说明,各民族的审美观是在本民族特有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服装设计美在折射时代风貌的同时,也为推动时代的发展起着作用。

总之,服装设计审美是以它的具体形象和艺术感染力去影响人们,因此,服装作为特殊的审美商品,一定要遵从它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使人产生审美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在社会上形成流行趋势,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更美的享受。(二)服装设计的审美特征

由于服装设计的美是建立在服装功能性基础上的美,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会以功能性特点表现出来。20世纪初,女子服装合理性功能的确定,标志着现代服装设计思想的成熟。而在19世纪,当时盛行的新洛可可主义风格把服装审美推到了唯美的纯艺术地步,过分地强调装饰而忽视服装的功能,这种美与功能的分离,极大限制了服装的社会性。

现代服装设计强调服装设计美应该从彻底的功能性与合理的形态中产生,服装设计的审美应从人类共同对服装美的欲求中产生。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服装设计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曾经说:“优秀的时装应该是美与功能的完美融合”。他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高水平的时装设计大师,就是因为他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原则。

服装设计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是相辅相成的。服装设计首先作为一种商品的物质形式,是以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就是实用性为最初目的。现代社会,一些服装款式和色彩成为流行时尚,从表面看似乎是由审美性价值决定的,与功能实用的关系不大,但实际上,使用价值仍然是人们购买或服用的首选动机。可以说,服装设计审美性是以实用性的使用价值为载体,服装设计的审美应当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作为服装设计师,只有系统地去了解服装发展的规律,踏踏实实地去研究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和他们成功的过程,广泛了解当代科学、艺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审美素养,创造、表现出服装的美(图2-2、图2-3)。图2-2 这款服装是运用对称的形式美法则,设计主要以结构造型为主,使服装在具有合体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表现了服装开放、性感、时尚的美。其审美价值在于将设计师的设计审美想象转化为实用价值图2-3 此款服装上身以厚实的材料作为结构的内在变化,通过形式上的建筑感造型体现其艺术审美形式。下身飘逸的裙子与上衣较强的造型张力形成鲜明对比,怀旧感的帽子、绳捆式项链以及衣身打孔的肌理细节,构成服装既典雅又前卫时尚的审美意境,同时又不失实用性二、服装设计美的认知

人类对服装设计美的认知,来源于人自身具有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意识。人是万物之灵,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人以及许多动物,都具有审美的感觉,这就是说,他们都具有在一定事物和现象的影响下体验一种特殊快感的能力。服装既是人类物质生产的成果,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和积淀,因而人类在设计创造服装产品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美的认知融于服装设计之中。服装设计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美的创造过程,服装设计作品的完成,同时也是美感形式的完成,人类的审美意向、审美情趣,就会随之积淀于服装设计作品之中,并转化为产品的美,满足消费者需求。

服装设计的美,其本质意义是超越生存的精神产物。人类在长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服装的需求已从最初的物质生活需要,升华为对服装美的创造和审美精神层面的追求。服饰与服装构成人的外观形象美,外观形象美还包括人的形体美,是人的形体自然美和穿戴所呈现的着装美;人的内在美,是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的气质、修养、仪态和品位等。从广义上讲,服装设计的美不仅有人的着装美,还应包含人的精神气质美。而服装作为设计艺术的形式载体,要通过人的着装美才能够更充分体现服装设计的美。(一)服装设计美的总体因素

服装设计的整体美是指服装款式设计、服饰搭配、化妆和环境相互协调,与着装者的身材、容貌、气质、文化品位等融为一体所表现出的人体着装的总体形象美,其中服装款式设计起着主要作用。

1.服装设计的整体美图2-4 服装的整体美

服装设计的整体美是指在设计中,不仅是对具体单款进行设计,还要对服装上下搭配、内外搭配及佩饰方面的整体美的因素加以考虑,必须以具体而完整的着装形象美来传情达意。如图2-4所示,图中服装整体设计以短衣长裙搭配构成着衣状态,具体款式设计裙长与上衣采用5:8接近黄金比的比例关系,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清晰流畅,色彩运用既有对比又柔和协调,配合穿着者的身材和气质,充分体现了服装设计的整体美。

2.服装设计的动态美

服装设计的动态美是指着装者身体或身体其他部位在空间运动的过程中,服装随形体所产生的美感。模特展示时的动态极具艺术的动感美,服装在模特的形体动态中所呈现的曲线和不确定性,使其显示出生动的姿态和无限的韵味。这种动态美在人们的日常着装中也有所体现,但在模特的服装展示中较为突出,因为服装能够与模特的气质、风度融为一体,进而强化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图2-5)。

3.服装设计的主题意境美

服装的流行与传播同一切艺术品一样,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活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某种社会活动、社会思潮又使服装成为时代的装束和标志。所以,每一款服装在设计时都要围绕一定的主题意境表达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当服装设计表现主题作为一种形式而置身于总体文化的范围之中时,由于主题意境包含内容极其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坚实,会使之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时代审美特征。图2-5 此款服装设计以柔软面料传递层叠、悬垂、飘逸的造型信息,通过模特展示,充分表达出服装的动态美。动感中的服装所显露出的人体曲线美和行云流水般的服装韵味,给人以缥缈、浪漫、柔美的享受

服装设计的主题意境,是设计师借助于作品的设计形象,以最恰当的设计语言,揭示作品主题关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景象的艺术境界,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情感,以唤起消费者和观赏者关于审美主体的联想与情感共鸣,使之深入其境,感悟其情(图2-6、图2-7)。(a)(b)(c)图2-6 此系列服装为本书作者的设计作品,主题为《黑土瑞雪》。设计理念是以中国东北地区民俗谚语“狗皮帽子羊皮袄,抿裆裤腰裹腿脚”为创作灵感。造型采用宽与窄、松与紧、长与短、内外组合并搭配较前卫的尖顶毛皮帽;面料选用灰色长锋毛皮、黑色羊绒卷、铁灰色毛呢、网眼毛圈织物和中灰色亮光立体绒条堆积围脖。整组服装造型与用料力求在全新现代基点上融入深厚的民族文化,表现出一种浪漫、质朴、浑厚、凝重且野性十足的黑土文化所演绎的现代服饰文化。此系列服装曾获第四届“中华杯”全国服装设计大赛时装类金奖图2-7 2003年北京国际时装周,设计师张肇达作品《紫禁城》以红色绸缎、蝉翼般黄色薄纱等材料,运用褶皱与层层叠叠的错落造型,寓意紫禁城飞檐的红墙、朱漆的宫门、炫目的琉璃瓦辉煌灿烂。作品以设计师本人的独特视角,阐释了他对中华文明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解。服装以恢宏的气势流露出东方文化的高贵、庄重与华美,很好地表达了主题意境。图2-8 此款服装上鲜艳的色彩与图案,传递着色、形相互交织的色彩与图案美的艺术氛围。衣身局部翘起的毛边和眼部周围粘贴的与头饰相连的毛绒饰物,凸显后现代设计另类、放荡不羁和自我标榜的服饰文化现象。尽管服装整体装扮具有另类意味,但单品却极具穿用功能

4.服装设计的艺术美

艺术美相对于现实美而言,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产物,即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在审美理念指引下,根据现实生活运用一定物质材料进行美的创造,它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只有了解了艺术美,才能体会服装设计中的艺术美。

服装设计的艺术美是服装在长期的发展演化中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所产生的美,如从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装饰等各种姊妹艺术中借鉴和对不同时期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借鉴等。在服装上装饰各种饰品或加以各种刺绣、贴花、材料改造以及运用手工染绘、印染等手段,都能使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美,能够使服装设计作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表达视觉美感(图2-8)。

创造服装设计艺术美所遵循的规律是一切艺术作品审美创造共同遵守的形式美原理法则,即以形式美构成要素的点、线、面、体,通过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对比、重点等形式美法则,按变化统一的形式美原理去创造艺术美。与其他艺术所不同的是,服装设计的艺术美是以服用材料为载体来表达的。

5.服装设计的材料美图2-9 此款服装面料上以特殊工艺精工细做的银泡样镶嵌,呈现立体浮雕感的肌理效果,使服装同时具有材料美和科技美,服装在古朴粗犷的风格下又显得颇有新意

服装材料是形成服装设计美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审美感受,成为影响人们选择、穿着服装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对服装材料的感知是由视觉、触觉等生理感受而形成的审美心理感受。如服装材料厚薄、轻重、软硬、粗细、光泽、透气等不同质地与肌理所产生的丰富美感,对服装设计审美效果均能产生重要影响(图2-9)。

6.服装设计的科技运用美

服装设计的科技运用美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衣料材质、制作工艺技术手段形成显性的科技性运用形式美;一种是服装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科技设备制作以及缜密制作程序的隐性品质美。服装设计的科技运用美介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它贯穿于整个服装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并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现出来。尤其对高级时装业来说,高水准的工艺技术是维护其名牌声誉的法宝,科学的精工细做与科技设备特殊工艺的运用,体现了服装的高品质美。(二)服装设计美与社会因素

服装设计美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其设计风格、设计形式始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服装设计也就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

1.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影响因素图2-10 上衣下裳在腰部相连的深衣

我国自夏商出现的上衣下裳的冕服制度,至西周时更加完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他面料或刺绣缘边的深衣,这种新型连体服装,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装样式(图2-10)。

战国时的赵国发动“胡服骑射”是一场军事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服饰革命,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胡服便于“骑射”,也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这就强化了服饰的实用功能。同时,因其打破和弱化了服饰的民族界限与身份界限,也使君臣、官民服饰的身份等级差别大大减小(图2-11)。图2-11 短衣紧裤的胡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各民族、各国家交往广泛。幞头、圆领袍衫、乌皮靴为唐代官宦、士庶男子的普遍服饰,是汉服和北方民族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唐代社会开放,妇女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另外受西域、波斯等地区服饰文化的影响,唐代女装形成了襦裙装、胡服、男装三种配套服饰,以襦裙装最为典型。襦裙装基本形式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加披帛。初唐衣裙流行紧身窄小,盛唐渐向宽松肥大演变,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传统的审美观念,衣裙样式越来越肥大,直至五代又渐变为窄细合体。唐代妇女服饰堪称中国服饰史中最绚丽的一页(图2-12)。图2-12 上为短襦下为长裙的襦裙

以上几个中国古代典型时期的服饰特征说明:冕服、深衣、襦裙和民族多元化融合的服装,其服装的审美认知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宋代以后,由于受程朱理学“灭人欲,存天理”思想的束缚,社会政治、文化呈现封闭、禁锢的状况,服饰的审美也由此缺少了鲜活的个性。

2.西方近代社会影响因素

近代服装的发展,是以西方服装的演变和发展为代表的,服装受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思潮的影响,不同时期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认知与需求。

被誉为时装之父的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开创了巴黎的高级时装业。他的设计,运用紧身衣,以束腰束胸为美,刻意地将人体塑造成S型。他虽然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极经典的作品,但这种极端的造型手法也使女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图2-13)。图2-13 19世纪末期典型的束腰束胸“S”造型

20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飞机的发明和汽车的快速普及,人们出行更加便利,适合旅行、兜风等活动的功能性服装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1908年,女性被认可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对服装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12年,女子游泳首次出现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人们开始寻求具有功能性的泳装,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们相继推出泳装和海滨装,适合人体的纺织物泳装普及起来。

加布里埃勒·夏奈尔(Gabrielle Chanel)摒弃了法国传统女装“前突后撅”的紧身束腰,鲸骨裙箍的累赘、拖沓与繁复,代之以针织品和套装,让女人可以更加自由地行动。她的设计强调新古典主义的外形简洁、色彩单纯、风格朴素而又舒适自由。直至今天,拥有近百年历史的CHANEL品牌,依然传承着夏奈尔的设计思想:“适用、简练、朴素(但非贫穷)、活泼而年轻”。夏奈尔引导了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简练式样。这种流行,一方面是因为款式容易仿制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夏奈尔的设计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生活变化(图2-14)。图2-14 夏奈尔早期设计作品图2-15 迪奥的“新样式”

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推出“花冠”系列时装,震惊了巴黎和整个世界,并一举成名。“花冠”很快被“New Look”这个名称代替,原意为“新样式”的“New Look”,成为世界时装史中的经典。当时,正值欧洲“二战”后的恢复时期,女性服装受到战争的影响,没有色彩,没有曲线,保守呆板。迪奥的“New Look”肩线窄而柔美,为了突出胸部的丰满,细腰成为剪裁的重点,“二战”时期的直裙变成蓬起的长裙,并且配以圆形帽子、长手套、肤色丝袜与细跟高跟鞋等,营造出极纤美的女性气质。迪奥的“新样式”把人们从战争状态中唤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追求和社会审美,并将时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图2-15)。迪奥的作品风格简单、朴素,结构对称、色彩单纯,图案简洁,具有一种雕塑感,散发出古典主义耐人寻味的魅力。

法国时装界历来以高级时装设计为主,法国的高级时装,代表了法国服装业的最高水平。“二战”后,法国经济迅速复苏,大批妇女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生活,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整个欧洲的消费水平大增。设计师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提出“时装大众化”的口号,并将设计的重点由高级时装转向一般消费者,以使更多的人穿上时装。从20世纪50年代起,皮尔·卡丹推出了一系列风格高雅、质料适当的高级成衣,因其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欢迎。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年青一代开始追求自己生活的表现方式,音乐和服装成了他们首当其冲的选择,以披头士为代表的音乐和充分体现年轻人热情的服饰不断出现在街头。20世纪70年代,当嬉皮士运动由盛转衰时,英国服装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设计开创了代表后现代思潮的朋克文化。她以颓废、变态、离经叛道、乖僻古怪和没有章法的服装设计震撼了西方时装界。她的设计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反传统的青年一代,尤其是欧美的“朋克”青年。她一次次地将反传统文化运动推向高潮,以“朋克”风格的服装设计去不断推动“朋克”运动的发展。尽管她的设计没有成为巴黎时装界的主宰,也未能形成潮流,但她的设计观不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时装界,也对今天的服装设计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图2-16)。图2-16 衣襟开放式的半袒胸、非对称上翻折摆短裤、内装丝袜吊带外露,彰显一种反传统的离经叛道。这一大胆、开放、新奇、不循常规章法的“朋克”风格设计理念,无疑对当时的传统审美观产生了颠覆性震撼

20世纪80年代,牛仔裤进入主流社会。牛仔裤在19世纪被广泛地应用在淘金业的各个劳动领域,19世纪末发展到童装中,进入20世纪后,则适用于各种场合和用途。“二战”后牛仔裤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的学生运动、民众运动的参与者的主要服饰就是牛仔裤,数千年形成的服饰文化中的种种差异都被牛仔裤冲淡。到20世纪80年代牛仔裤更是演变成为国际性的日常装。牛仔裤的流行,由社会底层逐渐向上层社会漫延,最终得到上层社会的承认,改变了过去服装流行都是由上层社会引领的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网络的影响,流行则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向。

回顾西方现代服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服装的发展演化同中国历史中的服装发展演化一样,服装都在服从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而现代的服装设计师们也对社会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服装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服装设计以自己特有的审美形式表现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和当时公众的审美认知意向。三、服装设计审美的主体与客体

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普遍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给人以丰富多样的审美享受,这些艺术作品便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而对于实用性与艺术美相结合的审美客体——服装设计作品,作为其审美主体的人有的喜欢典雅风格、有的喜欢浪漫风格、有的喜欢文静风格、也有人追求“另类”风格。不同服装设计作品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与审美需要的条件下,可以引起人们内心不同的审美激情,使之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就审美主体的个人而言,审美标准会因时间、地点、职业、文化修养和经济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还会因为当时的心理状态、情绪等因素而有所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特定生活环境和社会分工差异性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各自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爱好等。对于生长在较封闭的乡村环境中的姑娘来说,她对服装的审美更多关注的是服装色彩为其装扮带来的艳丽;对于大城市的职业女性而言,她对服装的审美更注重服装的时尚性、品质的内蕴美与其气质的契合;而服装设计师,在面对街头流行时尚时,往往要更关注分析寻找服装美的细节和特色,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因此说人们欣赏服装设计美的过程也是一种有主观意识的再创造。(一)服装设计审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对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互作用,是美的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无论是艺术美还是自然美,美的客观性都必然体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自然属性是指美的事物的某些物理属性和人的生理属性。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在服装的点、线、面、色、形、质的美,穿着者高、矮、胖、瘦的形体比例的美等方面。

社会属性是指事物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以及它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家庭、情感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如服装设计中什么场合、什么人、什么时间的穿着规范既是服装的社会属性,也是客观性原则的表现。

2.主观性

主观美是人们所认可的理念的感性反映,从本质上讲,任何人所看到的美首先必定是主观美。人只有在事物中发现了他所认可的观念,他才能感觉到美。正因为如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对美的事物的看法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事物是美还是不美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甚至在同一民族的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审美也有着差异。

美的主观性是人们把生产劳动创造的产品加入自己主观美的意识,包括创造者的审美感知、情感、认知水平、审美趣味等。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就融入了个人情感。设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灵感,创造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品位,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又必须设身处地的替消费者考虑穿着时的环境。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人类的穿衣行为从来不可以无视他人的存在,甚至有时会为了博得旁人的认可而穿衣打扮。在满足穿着对象的要求时,设计作品既有设计师的主观意志,又有穿着者自身的主观意愿。穿着者的主观意愿,对于设计师而言就是客观存在,设计者必须根据客观情况来进行设计创作。(二)服装设计审美主体

人们之所以爱美,这是基于美本身和人自身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美本身会使人产生愉快和喜悦的感觉。万木复苏,百花吐艳,是春日之美;田畦碧绿,稼禾茂盛,是夏日之美;金色遍地,硕果累累,是秋日之美;朔风劲舞,银装素裹,是冬日之美。花园般的工厂,温馨的居屋,整洁的城市、街道,装扮入时的人流等,这些生活之美无不给人带来欢乐和喜悦。其次,人自身作为审美主体具有爱美的心理。人所以能感知美、寻觅美、追求美,是因为人的生理器官可以成为社会实践的器官,爱美是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审美过程,是人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等理性认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是因客观事物的美能否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它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审美的兴奋、喜悦,往往还有哀、伤、怒、怨等多种情绪。人们的这种心理因素,只有社会人才具有,离开社会的人是不具有这种心理活动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不能通过自身来体现的,必须通过劳动产品来表现,这种劳动产品即为审美客体,它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能够寄予人们审美情感。这种美反映出的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人本质力量的象征,是人的自我肯定。

1.审美主体心理与审美经验

人类服装文明的进程,已从最初的注重实用进入实用与精神需求并重的阶段,现今具有实用与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流行时装,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着装的主流。

时装产品从设计到流行本身就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过程。人们之所以接受或采用某些款式,是因为这些款式具有实用、舒适、美观等价值。因此,服装的流行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价值观认识的一种普及化现象。服装设计美的目的,是在于显示一个人着装的外貌、风格、身材、气质等方面的优美形象,审美主体是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及审美经验对服装设计进行审美评价的。

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服装设计美也是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的。绝对性是指美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意义,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相对性首先是说美是具体、变化的,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时空环境,具有不同的美。“燕瘦环肥”说的是时代不同,对女性人体美的标准也不同。中山装取代长袍马褂,证明服装是因时代不同而改变的。其次,美的相对性表明,美具有审美主体主观心理的差异性。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审美爱好、志趣,导致对美的追求不同。这些审美趣味的发展又同人的文化水平与文化修养有关。当人们心理对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理解并评价服装在美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就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消费观念、时间观念都在变化。在审美情趣中,传统的审美规范正在转变,人类喜爱新奇的天性,在审美意识中逐步升格,追求美的新颖性、独创性和现代性,几乎是服装消费者在今日社会的普遍心理。这种思想上的解放,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衣着上表现为由合群转化为个性,由传统转化为现代,由正统转化为自由,由拘谨转向随意,使服装设计出现了空前的发展。

设计意味着创造,然而,并非每位服装设计师都能创造出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服装产品,设计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心理的产品,这往往取决于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及审美经验,包括对形式美的把握。服装设计造型与其他艺术造型有许多相近之处,它离不开统一、协调、对称、均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另外,由于美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从劳动、日常生活、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上去理解美,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体现丰富多彩生活方式的设计作品。所以,服装设计不但要从艺术创造的美感形式上去研究探讨,还要从生活中发现美,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服装设计审美中产生的情感,是在审视、观察审美客体时因受其感染、刺激、震撼而触动引发的,因此,服装设计艺术美审美中的情感最初是受动性情感。但受动不等于被动,这种审美情感随即又转化为能动与主动,也就是说在设计审美中,情感不仅受物而动,还会随兴而发,有着极大的主动性。这种受动与主动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传达的情感具有一定选择性,即选择审美主体乐意接受,能够满足审美主体审美需求的情感;二是审美主体由审美客体所激起的情感具有生发性,审美主体会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生活经历中所体验过、所积累的情感,与当前情感相比照、相融汇,在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联想和想象中生发和强化自己乐意接受的情感,从而获得最大的情感满足。

在服装设计审美中,情感性是认同性和排他性的有机统一。情感一方面受审美客体所表现的情感的诱发、触动、制约和规范,一方面又由审美主体根据自己情感经验和情感需要的选择、接纳和生发,因而便会产生主客体情感相容相生,或是主客体情感相拒相斥的情况。这种认同性和相斥性情感的产生,既有设计表现形式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这是设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性质是否能与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相契合,使之成为审美主体情感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设计作品所表现出的美为道德、政治、宗教或民族的情感所认同和接纳,审美则产生共鸣,反之则抗拒排斥。如目前一些老年人对年轻人所穿的缝份外露、做旧、裂隙开洞的服装就嗤之以鼻,就是在审美情感上的排斥和不认同。

服装设计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所激发的情感性,表现为情感性的感动,而由此产生的兴奋、喜悦等表现为其心灵上的领悟,往往是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服装设计审美中的情感性既不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也不只是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融合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服装设计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具有自身的特定含义而又因人而异,就像学者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3.审美主体的审美价值

服装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审美心理的物化。服装作为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服装设计审美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具有物质文明的价值,二是具有精神文明的价值。物质文明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精神文明的价值即人们的习俗、风尚、审美情趣以及其他各种文化心态、观念等积淀于物质的服装之中,由此形成服装的精神构成。服装设计的这种双重价值意义也使其具有两重性: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用价值是服装设计的物质内涵,而服装设计一旦作为审美客体,人们以美的规律法则加以衡量,则可体现其审美价值。服装设计的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审美价值是抽象的,服装设计必须为人服务,设计产品是通过与人体相结合才呈现出它的两种价值的。因而可以说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是服装的固有属性,也是服装的基本功能之一。

服装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实用价值是服装设计审美价值的基础,审美价值又是实现使用价值的途径。前者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离不开实用价值,后者是第二位的,它以实用价值为依托,能更充分地帮助实用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服装设计的美必须通过消费者审美主体的穿用体现出来,消费者审美主体的装扮是服装设计美体现的核心。

服装设计美既然是服装固有属性或基本功能,是审美主体审美心理的物化,那么,服装设计美的价值也是受审美主体所关注的,它对审美主体的影响也是最普遍、最经常、最持久的。这种影响表现,一是它能美化人的形体,提高人自身形象美的价值,增强自信感;二是服装设计美能够充分表现人的仪表美,满足人爱美的天性,从而提高人的生活情趣,焕发人的精神;三是服装设计美在大多情况下是温和的,给人以怡情悦目、安静舒适之感,从而使人身心舒畅,能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情操。

总之,服装设计美是一种有普遍影响力的审美形式,它通过审美主体设计者对色彩、线条、款式、质地以及装饰等因素创作表现,以审美主体消费者的穿用装扮,表现出审美特征,塑造出美的形象。(三)服装设计审美客体本身的审美范畴

服装设计是由服用材料及各部件、各要素组成的整体,服装设计的审美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服装设计产品作为审美客体,其本身的审美范畴,决定人们对服装设计产品审美因素的认知,其中主要包括服装设计的款式美、色彩美、材料美、装饰美、首饰美及工艺技术美等。

1.服装设计款式美

服装设计的款式美,也是服装的造型美。服装的款式决定服装造型的基本风格,人的装扮美不美,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服装的款式造型,因人而异地选择款式造型,对塑造人的服饰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的要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整体;二是注意变化与统一;三是合理装饰。

着眼整体,就是注重服装设计整体的完整性,设计中各要素和形式法则的运用要与服装所表达的风格、品质相一致,形成以服装整体风格为统领的各要素美互为作用的审美韵味。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永恒的原理,也是服装设计美感表达的灵魂与核心。服装的各种款式是从设计要素及各局部细节的变化中获得,变化是发展的、是绝对的,而变化的各要素及局部要遵循相互的制约与平衡,以达到和谐状态,这即为统一。

合理装饰,即合理运用服装饰品,不能以过度的饰品装饰削弱和淡化服装的功能性与品质性审美(图2-17~图2-19)。图2-17图2-18图2-19

2.服装设计色彩美

艺术美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所谓“表现”,指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情的流露;所谓“再现”指艺术美是客观现实生活的重现。服装设计虽不是纯艺术创作,但服装的功能属性依托艺术美的表现与纯艺术活动又有相通之处。不过设计中,在造型、款式构成、色彩的运用和细节装饰等形式美方面,是借助具有特定属性的服用材料来体现的,它不同于纯艺术不受特定功能属性的限制,是完全以审美情趣及审美形式来进行创作的。

色彩往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中国古代运用色彩的原因十分复杂,它并不完全基于视觉上的美感与心理作用,使用某种色彩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需要与巫卜因素。如先秦时期的“五色说”,即五方之色青、赤、黄、白、黑,此五色为正色;而五行正色中相克的颜色产生间色,如青为木,木克土,土色黄,则青黄二色相调为间色绿色。因而间色有绿、红、碧、紫、骝黄五色。古代贵正色,贱间色,也就是说服装的颜色与官职尊卑有关,不可乱穿。传统的五正色,刚好为现代色彩学中的三原色和两种无彩色。

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有大众化形式的。歌德曾经说过:“一切生命都向往色彩”。由于色彩美具有这样普遍而重要的意义,它在服饰美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人们在选择服装时,首先选择的就是色彩,其次才是款式。因为色彩具有波长和振幅等物理特性,能在较远的距离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色彩的知觉度大于款式的知觉度,民间所说的“远看颜色,近看花”也正是这个道理。而服装色彩的审美,只有色彩与款式和谐、完美地结合,才能充分地得到表达。

设计师运用色彩与消费者选择色彩,是受个性爱好影响的,但从服装设计审美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的。一般为服饰美学界所接受的原则,大致有色彩自身和谐、色彩与人的体型和谐、色彩与个性和谐、色彩与环境和谐等以下几条原则。(1)色彩自身和谐原则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搭配统一而不含混,有对比却不刺激的和谐原则。其中包括同一色相不同明度的色彩组合搭配,这一配色具有统一性,显得悦目而调和;邻近色相(如黄和黄绿、黄和绿、红和红橙、红和橙等)的组合搭配,这种配色因色相是在共性特征里,有些对比,配色有种深入浅出的神奇趣味性;对比色相(如红和黄、黄和蓝、蓝和红、红和绿,黄和紫等)组合搭配,此配色面积上要采用大小、主次、强弱的搭配关系,以寻求对比鲜明中的和谐。

此外,色彩组合搭配要充分运用色彩的韵律美、节奏美来进一步实现色彩的自身和谐。如服装设计配色中,灰驼色大衣镶浅咖色的边,内穿浅咖色毛衫,浅咖色以线、面的形式呼应出现,给人调和的韵律美感;而由于色彩的明暗、冷暖变化构成的时空感以及颜色深浅浓淡与不同质地错综对比等,又形成节奏美感。采用大面积对比色块拼接的服装,色彩节奏感强烈,同一色相不同明度的配色,色彩节奏感则较弱,但可能具有其他因素的节奏形式(图2-20、图2-21)。图2-20 此款服装设计以对比色相大色块的相互穿插,构成较为艳丽强烈的面积区域,与衣料浅素色区域形成既有对比又有呼应的色彩节奏配置效果图2-21 整套服装由蓝紫色与浅紫色这两种邻近色相配置,虽然色彩明度相近,色相对比也不强,但由于色彩是以细条格、蕾丝、粗纺斜纹等不同面料质地为媒介,色彩属性得到各自不同的表达。加之灰茶色条的适当分割以及亮丽胸花的点缀,使服装配色显得和谐统一,同时也不失较好的层次节奏感,给人以含蓄、甜美、清雅的审美情感(2)色彩与人体和谐原则

就是根据人的体型来选择色彩。因为色彩的明暗程度不同,对人的体型有扩张或收缩的视错心理作用。人们常有胖者穿深色,瘦者穿浅色之说。服装色彩设计是以服装造型及面料肌理等因素为载体,通过对人的体型进行分割、组合、积聚、排列形成各种各样的不同造型,利用色彩原理和点、线、面的组合,使服装的材质形态和色彩有机地组合,以表现服装色彩的情态及与人体的和谐关系。

另外,人肤色与服装色彩也有一定关系,自然是冷肤色与冷色系服装色彩相调和,暖肤色与暖色系服装色彩相调和。但同色系调和容易因近似感强而缺乏生气,因此要注意在统一中寻求适当变化,通常是肤色与服装色彩在对比中调和会更具变化美。

色彩与人体和谐不仅要考虑到单件衣服的配色,还要考虑到整套服装及配饰的色彩搭配组合,乃至在社会群体中的色彩对比、呼应、协调关系。根据色彩原理,灰暗的背景环境穿着亮丽的服装就会特别醒目。(3)色彩与个性和谐的原则

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与性格,不同性格的人选择适应其性格特征的服装色彩,能体现出色彩与个性的和谐美感。性格热情、活泼外向的女孩宜穿暖色调、色彩跳跃性大的服饰;性格文静内向的女孩,穿素色的服饰更显其贤淑、端庄。

在社交活动中,除语言表达可作为人们重要的沟通媒介外,非语言表达方式也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传递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彼此获得一种潜在信息。服装色彩就是这种非语言表达方式的其中之一。如我们在街上看见身穿橄榄绿色制服、迈着整齐步伐列队前进的军人,心中会自然升起一种威武、庄重的感受;当看到运动员比赛时穿着色彩鲜艳的运动装,就会产生一种矫健活泼的美感。经验告诉我们,具有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审美观念的人,对色彩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对方选择的色彩来判断彼此的身份及修养。一般来说,色彩借助服装透露着潜在的信息。(4)色彩与环境和谐的原则

主要是指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如自然环境中,夏季宜浅色,冬季宜深色;社会环境中,庄重肃穆的场合着深色,喜庆的场合宜着绚丽多彩的服饰。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在房间里穿上一件新衣,对着镜子看时感到很美,可是一旦走入公共场所或者工作环境中,就会觉得不协调,有时可能感到衣服的色彩过于强烈,有时又会感到衣服的色彩陈旧乏味,这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使周围的色彩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协调的视错觉。再如在安静的阅览室,走进一位穿着色彩华丽、纹样耀眼服装的时髦姑娘,会使人感到别扭;在病房里,如果有人身穿大红色的服装,就容易引起病人的烦恼,可见着装与环境不相符,会给人带来精神干扰,引起情绪的不安。

长期以来,人们在工作、生活、社交活动等多方面积累了很多色彩经验,这些经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概念,如暖色调的服色适合热闹的场合,冷色调的服色适合幽静的环境,如果服装的色彩、纹样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就会令人感到是美的,反之观者就不能产生美感。

3.服装设计材料美

服装设计审美客体的审美形成,还与具有审美特征的服装材料密不可分。当欣赏服装名师的作品时,我们所看到的往往不是一个人或一件衣服,而是服装美和人体美的和谐组合,这其中材料的审美特征在服装审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服装材料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面料上的色彩、图案、面料质感及性能。

服装材料的色彩与图案一般由印花和提花两种途径实现。而现代印染工艺使面料的图案多彩多姿,传统的蜡染、扎染手法,使面料具有质朴的民族、民间风味。

服装材料的美感构成还与纤维原料组织结构、表面处理技术有很大关系,纤维原料组织结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纹理质感、张力与悬垂性。材料的纹理质感也称为肌理效果。在服装设计中材料质感肌理的审美特性尤为突出,具有形式美、质地美、联想美三个主要特点。材料质感肌理可简要划分为平滑、粗糙、凹凸、毛绒四种类型,并具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的双重性。材料表面质感或通过色、形的印染,使材料表面形成视觉可感知的质感效果为视觉肌理;能为手进一步所感知的材料表面质感特征为触觉肌理。手感柔软、滑糯的面料能产生特定的情调,给人以舒适的触觉美感;织纹粗大,如粗纺呢或结子线织造的面料质感肌理,令人体会到纯朴、粗犷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格;而织纹细腻的,如真丝双绉、乔其纱等质感肌理,能使人产生浪漫、欢快的情绪。另外,服装材料还可以通过二次改造获得材料质感再造的肌理美感。合理利用材料的质感肌理,可以取得心理上的愉悦,能够使服装设计增加更丰富的审美内涵(图2-22、图2-23)。图2-22 服装衣身主体面料织造中不同质感材料的集合、凹凸、悬浮,构成粗放、斑驳,兼具视觉与触觉的肌理效果,它与衣身其他面料以及内穿的纱质材料构成鲜明对比,具有较强的视知觉力量图2-23 此款服装为韩国启明大学学生作品,服装以材料的二次改造作为服装设计形式美表现的主要手段,作品以不同部位肌理形态的层次变化,构成服装趣味性的设计效果

服装材料质感肌理作为现代服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人的审美趋向和服装设计有着重要作用。在服装设计中,只有使不同的质感肌理形式与服装的设计风格、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的时代特征相统一,才能展现和发挥服装材料的肌理美,使设计具有较高的审美层次和价值,如图2-24所示,服装款式以领子上的毛皮、衣身的皮革、针织、平布、平绒等多种材料质感肌理拼接构成服装的整体设计效果,不同材质的互为作用,能够达到视觉上寻求审美新意的需要。图2-24

4.服装设计装饰美

装饰是美化服装设计产品的重要方法,它能够使服装款式生动并表现出其个性特色,因而装饰美也是服装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饰表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缉明线、缀扣子、饰襻、滚边、刺绣、镂空、图案等,都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以增强服装的魅力。如图2-17所示,服装领边、门襟、口袋、袖缝线、省线等内轮廓,采用嵌缝深色饰条进行装饰,对比强烈的饰条线形较缉明线更为突出服装内轮廓形态。另外深色扣子作点缀衬托,使服装表现出清晰、干练、简洁与节奏之美。

5.服装设计配饰美

配饰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装设计审美的重要内容,它是包含首饰、局部挂件及其他装饰品的总称。饰品具有悠远的历史,在1.9万年前我国山顶洞人的遗址上,就发现了用贝壳、动物骨头磨制并钻有小孔的装饰品,显然这是项链、项坠等首饰的原始雏形。民俗学研究也说明,原始人或落后的部落总是把宝石、羽毛、兽角等物品装饰在头、颈、腰等部位,以增加吸引力或表示一种象征意义。可见人类很早就知道了饰物对人的装饰美化作用。如图2-18所示,粗大珠子与长方形小托片构成的项链,极富个性,强化了项链的装饰作用,使颈部领口处饱满别致;金属丝环状弯曲的串珠耳坠向下延展,很好地形成了头颈部的整体装饰;手臂上精致且质感光洁的多环腕饰、手包,与项链、耳坠共同体现出服装简洁中的优雅与高贵,并具个性之美。图2-19中的小短裙腰胯处为绳条与金属物件串接的腰链装饰,饰物质朴、随意的组合连接,使其具有一种民族原生态的自然美。

6.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美

服装设计技术美是体现服装的功能与实用最基本的要求。法国美学家P.苏里奥认为技术美是“基于事物的有用性”而成的。因此,一件设计作品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设计不但失去意义,其产品也将是无用的废品。另外,技术美包含知识的成分,知识来源于人的实际经验,是对事物的一种科学的认识。

服装的技术美在满足人们实用的同时,还要符合服装整体造型上的审美要求,充分考虑服装的款式造型、色调花型、材料质地、工艺装饰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把服装的效用、舒适、适度以及造型的美观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多样统一的形式美为最高原则,来体现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互统一的技术美要求。

我国传统服装精湛的工艺具有突出的审美优势,从历代服装工艺的发展来看,服装工艺经过不断的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工艺操作技术要求,这就是老手艺人常说的“四功”、“九势”十六字质量标准。我国服装工艺手法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如嵌、镶、滚、包、镂、拼、贴、染、绘、绣等工艺形式,能够表现不同风格的服装。中国传统女士旗袍的独特工艺,不仅是我国传统服饰的精华,而且在国际上也占有相当地位。旗袍的款式构成是以面造型为主,用镶边来产生线的形态,以高领下的盘花扣起到点睛的作用,这种点、线、面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美学法则中变化与统一的最根本核心。另外,旗袍偏门襟的裁剪,能产生均衡的美感,体现了潇洒秀丽的审美情趣;微紧的腰部和两侧的开衩,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女性的曲线美。旗袍所采用的镶边工艺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装饰手法,给人以节奏的美感。旗袍多采用柔亮富丽的丝绸,前片往往锦上添花地刺绣一些行云流水般的纹样。旗袍所表现出的工艺美,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凝聚(图2-25)。

7.服装设计美的和谐统一

服装设计美的和谐统一,不仅是形式美要素表现的和谐统一,还在于服装设计形式美与科学技术美的和谐统一。从现代服装的发展来看,体现服装设计造型完美性的服装形式美艺术性表达,是以技术性手段逐步走向科技性手段来实现的,是由服装材料的织染、服装制作的工艺设备、服装设计的审美心理等体现出来的综合设计效果。

服装设计艺术与科技的双重性,构成了服装设计整体与局部配置上的哲理性关系。因为现代服装设计的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们的生活,服装设计意识首先是思维上的灵感意境,科学技术则是表达这一意境的手段。而表现在服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则是意境与哲理的结合。纽扣作为服装整体中的局部,它不仅具有自身的扣紧功能,还有强化和装饰整体服装的视觉效果,其意境犹如五线谱中跳动的符点,构成了自然——人——情感三者融合的意境,哲理的深处是情感的最强音,也是意境的饱和点。而五线谱一旦离开符点的跳动,线就是孤独者。服装上的纽扣就是整体意境中的点,是意境和哲理的统一,使现代服装设计达到“情与形会,意与象通”的更高层次的审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