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2 09:05:35

点击下载

作者:杨承清,徐志晶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世界未解之谜作者:杨承清;徐志晶排版:青杨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1-01-01ISBN:9787546343808本书由北京日知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FOREWORD前言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遥远的月球上已印上了人类的足迹,“太空站”使地球与茫茫宇宙的联系更为紧密,“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然而,当人类把目光投向浩瀚的苍穹和逝去的历史时,仍面对着诸多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与未解之谜,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谜团与困惑。“替欧洲人创造了心目中的亚洲”的马可·波罗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为何早早就离开了喜爱她的观众?“魔鬼海域”百慕大三角缘何频频出现事故,这块神秘地域隐藏了什么秘密?金字塔的神奇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何时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圣泉”能够“起死回生”,奥秘究竟在哪里?法老的死亡咒语为何屡屡应验?真的有外星人吗?哲学家苏格拉底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死?深受百姓爱戴的美丽王妃戴安娜为何年纪轻轻的就香消玉殒?双胞胎真的有心灵感应吗?为何一些动物喜欢杀害自己幼小的孩子?婀娜的风流草会跳舞,是不是很神奇?长满麦子的田地里,一夜之间竟然会出现极具美感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面积巨大,而且图形复杂深奥,是谁制造了它们……时至今日,这一个个谜仍然困扰着人们,到底何时人们才能寻找到这些谜题的答案?

本书撷取了人类、地理、自然、生物等领域中最经典的未解之谜,分为人物传奇、神秘地带、文化迷踪、天外来客、人体密码、历史悬案、生物谜团、科技奇观八个部分,采取审慎的态度,从科学的视角,探索了这些领域中尚未破解的神秘现象,并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生动剖析了种种现象背后隐藏的真实与玄疑。虽然这些未解之谜仍然没有得到完美的答案,但是它们却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让人类的想象力更加开放地挑战极限、探索未来。

让我们一起步入这片神秘的未知领域,充分享受探索发现的乐趣吧。第一章人物传奇苏格拉底因何而死

一个讲求民主的盛世城邦为何容不下一位哲人的言论?民众以民主的方式通过了对一个七旬老者的判决,这种方式是正确还是错误?而老人面对不公,依然接受了判决,他想要以这样的态度向人们说明什么呢?盛世哲人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和孔子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生逢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之时,在伯里克利的盛世的光辉下成长。伯里克利作为当时的雅典执政官,是雅典的辉煌与盛世的缔造者,因此人们常把雅典的黄金时期直接叫做伯里克利时代,从公元前461年至公元前429年,历时32年。自此,雅典成了古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

当时的雅典是希腊智者云集之地,自由论辩成为一种风尚,不拘学派,只有见解,民主的雅典给新知识提给了广阔的舞台。年轻的苏格拉底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之一。他虽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魅力无限,又极富求学的热情。智慧的思辨,对社会、人事的哲学思考,让他逐渐成为众哲人中的佼佼者。他和他的追随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由此开创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可以说,开创希腊哲学新纪元的人要首推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70岁高龄的他,因论辩被人控告有罪,处以死刑。◆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民主投票判处死刑。此图画的是苏格拉底服毒临死时与朋友、学生从容告别的情景。悲剧的诞生

如果残暴的专制政体不容许人们自由的观点和民主的言论,那么苏格拉底被处死还可以理解。但是伟大的哲学家却死于一个盛世的民主时代,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人民按合法的程序,经过民主的投票,以278票赞成,221票反对,最终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民主的雅典为何将这位优秀的思想家处以死刑?苏格拉底又为什么从容赴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哲学家踏上了不归路?这些似乎仍然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悲剧到底如何诞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首先,以英国学者A. E. 泰勒为代表,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民主派一直担心民主的希腊出现新的寡头政治。而苏格拉底反民主的思想和言论可能会促使新的专制独裁局面产生,因此对苏格拉底感到恐慌。民主派最初是要将苏格拉底驱逐出境,但傲慢与固执的苏格拉底拒绝接受这一要求。无奈之下,民主派只得起诉苏格拉底,以公决的方式剥夺了他的生命。

其次,以美国报人斯东为代表,持有的观点是:苏格拉底一直对民主政体和民主制度持有反对的看法,而他的看法却不被当权的民主派所接受,哲学家便要以实践生命的方式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他挑衅民主派,逼迫他们采取不同手段,向自己宣战,从而最终放弃自己的生命以证明自己思想和学说的正确性。

最后是“民众迫害说”:认为是民众对精英的恐惧与敌视置苏格拉底于死地。苏格拉底杰出的思辨才能,与常人不可等同的哲学成就,让普通、愚鲁又怯懦的民众感到一种异样。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之外追求真理的卓越思想,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威胁。这样的民众在当时的民主政体下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却让他们对自己的地位有些惶恐。所以,民众的意志不容许有精英的存在。

人们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探究不已,就是因为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思想和言论而被处死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许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人。以上几种观点,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有其自圆其说的理由,也给了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恺撒遇刺之谜

恺撒,全名葛约斯·尤利乌斯·恺撒,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共和国末期的独裁者。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天之骄子在登上独裁者之位还未满四年之时就被人刺杀致死。恺撒临死前的状态和遇刺时的不寻常反应,也让世人百般猜测而不得其解,从而令其一生都蒙上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被刺身亡

恺撒所在的尤利乌斯家族,原是古罗马的贵族,不过恺撒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但是恺撒从小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公元前60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同盟,史称“前三头”。但不久之后,克拉苏在对安息的战争中全军覆没,死在了东方。而结盟中仅剩的庞培,也被恺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最终恺撒统一了全国。之后恺撒开始一个行省一个行省地肃清庞培余党,不仅扫除了共和体制的残余影响,还建立了新的统治机器。

公元前44年,尤利乌斯·恺撒被推举为古罗马的终身独裁官,实际上,当时他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他统治期间,元老贵族的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统治基础得到了巩固。由于恺撒部分独裁和改革的措施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元老贵族的强力反对,部分反对势力甚至组成了暗杀集团。而原庞培的部下、后来恺撒信任重用的人——布鲁图,就是暗杀集团的一员。

曾经赢得古罗马市民尊重和信赖的布鲁图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也是恺撒的好友。开始,布鲁图感念恺撒对他的恩情而不愿背叛,但是暗杀集团的人用元老贵族的利益来游说布鲁图,并说如果继续让恺撒独裁下去,古罗马一定会被毁掉。于是,布鲁图的想法最终发生了改变,他决定加入暗杀集团。就这样,一个总人数超过60人的暗杀集团组成了。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的贵族们邀请恺撒前往元老院进行会晤。身披紫袍的恺撒在前往元老院的途中被人拦住,此人佯称是为犯了罪而被放逐海外的兄长求取赦免。在恺撒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之后,那个人紧紧抓住了恺撒的紫袍,而这个动作正是暗杀集团动手的暗号。紧接着,躲藏在明处和暗处的刺客们一拥而上,挥动手中的短剑刺向恺撒。当时,恺撒随身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只能用一个记事本抵挡刺客的进攻。最终,这位时代的巨人还是倒在了血泊中。

对于历史上这段记载,人们质疑的声音从来不曾停止过:为什么达到事业巅峰的天之骄子在刺杀中竟然没有反抗呢?

有人说,就在恺撒奋力抵挡对方的进攻时,布鲁图突然出现并随刺客一起攻击恺撒。恺撒惊呼一声:“你也是一起的吗,布鲁图?”之后就颓然地放弃了抵抗,用袍子裹住自己,任凭仇敌刺砍。或许是恺撒看到布鲁图也在刺杀的人群中,接受不了好友背叛自己的现实,再加上当时几十个人围攻,所以他只能选择放弃抵抗。好友的背叛对恺撒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吗?这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质疑不断

对于恺撒的死,长期以来人们有多种猜测。有种说法是,在恺撒接到元老院的邀请之后,他已经事先得到了警告,知晓了阴谋集团的刺杀计划。但是他仍然只身一人前往会议厅,并拒绝卫队的跟随保护。他说:“要卫队来保护,那绝对是胆小鬼干的事。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从历史上看,历代帝王最爱惜的就是江山和自己的性命。恺撒这样做,是想确定布鲁图是否真的会背叛他,还是失去希望,一心赴死?

据说出席元老会的前一天,在用餐的时候,恺撒突然对他的骑兵长雷必达提出了一个有些突兀的问题:“怎样的一种死法才是最好的死法呢?”在场的人说了许多种死法,有的说战死沙场才光荣,有的说老死最好。等大家都发表完意见之后,恺撒说,他愿意突然而死。但又有谁能料到,第二天,他的预言就应验了。有很多人推断说,恺撒一定是提前知道了什么。那他为什么又会不带护卫只身赴约,并且在遭到刺杀的时候不抵抗呢?

据说当时的恺撒已经饱受癫痫病的折磨,且病情不见好转,日渐恶化。骄傲的恺撒不愿死于病痛,于是就把自己送到了刺杀者的手上。但这也仅仅是个传闻,并未得到证实。埃及艳后留下的谜团

埃及艳后,即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这位女王不仅容颜绝世,而且一生都充满了传奇。古罗马人因她差点让古罗马变成古埃及的一部分而对她痛恨不已,称她是“尼罗河的花蛇”。但是在古埃及人的眼中,她为当时甚为弱小的古埃及赢得了长达22年之久的和平,她是古埃及人心目中的勇士。可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女王最后却死于非命,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姐弟相残

克里奥帕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是托勒密的后裔。托勒密曾是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马其顿将军,亚历山大将其帝国的一部分——古埃及赐给托勒密管辖,后来就形成了托勒密王朝,克里奥帕特拉后来成为这个王朝的一位统治者。托勒密王朝承袭了古埃及人近亲婚配的制度,这样虽然可以保持王室的纯净,但也使托勒密家族出了许多不称职的统治者。

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死后,他的女儿克里奥帕特拉和弟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当时的克里奥帕特拉才18岁,但已经表现出对权力的强烈渴望,她不能容忍弟弟和她分享王位,因此和弟弟矛盾重重。托勒密十三世依靠朝廷重臣波希纽斯的支持,与克里奥帕特拉为敌。公元前49年,托勒密十三世将克里奥帕特拉赶到了叙利亚。公元前48年,姐弟二人在珀鲁修摆开了战场,准备为争夺古埃及王位而战。就在两人僵持不下时,恺撒的到来让局势发生了变化。用美貌征服恺撒

恺撒是古罗马的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人物,谁要是获得了他的支持,谁就能统治国家。为了赢得恺撒的支持,克里奥帕特拉和托勒密十三世各自寻找高招。

恺撒有一个义子名叫庞培,觊觎古罗马的统治权而背叛了恺撒,庞培跑到古埃及寻求保护,托勒密十三世乘机将他杀死,并拿着庞培的头颅作为向恺撒邀宠的见面礼。托勒密十三世获得了恺撒的好感。

托勒密十三世献完庞培的首级刚刚离开,有人抬着一卷巨大的地毯来到了恺撒的军营。地毯在恺撒面前铺开了,突然,克里奥帕特拉从里面跳了出来。

这个美色绝伦、艳丽无比的女人一下子就征服了54岁的恺撒,恺撒很快站到了克里奥帕特拉一边,下令恢复她父亲在遗嘱中的安排,由姐弟俩共掌古埃及政权。这样的决定对托勒密十三世极为不利,于是托勒密十三世发动了反对恺撒的叛乱,但恺撒凭借着他的骁勇善战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败的托勒密十三世企图乘一条大船顺尼罗河逃跑,因负荷过重大船沉没,结果葬身水底。

恺撒征服了古埃及,本想宣布古埃及为古罗马的一个行省,但克里奥帕特拉用她的柔情和智慧,最终使恺撒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恺撒恢复了克里奥帕特拉的王位,让她与她另一个只有10岁的弟弟共同执政。迷倒安东尼

公元前44年,恺撒被暗杀,继承王位的是恺撒最忠实的朋友安东尼和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安东尼执掌权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克里奥帕特拉的王位,宣布古埃及为古罗马的一个行省。克里奥帕特拉又一次面临威胁她王位和她的国家独立的新危机。这时的克里奥帕特拉虽然已经28岁,但依然美艳动人,并通晓各种政治手腕,恺撒都被她征服了,安东尼就能保证不受她的诱惑吗?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克里奥帕特拉之死》A.贝卢奇绘,克莱蒙费朗博物馆藏。克里奥帕特拉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法老,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克里奥帕特拉乘着一只装饰得金碧辉煌的大船,来到了达塔尔苏斯,她的风姿震惊了当地的居民。当安东尼出现时,她盛情迎接,全无一丝乞怜或取悦的意思,倒像是置身豪华盛宴的尼罗河王后。

最后,还是克里奥帕特拉获胜了,她用美色征服了一代英雄。公元前36年,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举行了婚礼,他们统治了古埃及和小亚细亚的绝大部分,安东尼称克里奥帕特拉为“女王之王”。虽然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爱得如火如荼,但他们的感情对古罗马人来说是极大的耻辱。尽管克里奥帕特拉具有超凡的魅力,但她不是古罗马人,她的服饰、举止、做派,她的一切都使古罗马人感到陌生且不可思议。身为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安东尼,他的重婚行为更是激起了古罗马人的愤慨。更让古罗马人不堪忍受的是,安东尼把古罗马的领土奉送给了克里奥帕特拉和他们的孩子。艳后之死

公元前31年,对古埃及王后克里奥帕特拉来说是痛苦绝望的一年,她和安东尼的船队受到了屋大维船队致命的打击,匆忙之中,她抛下安东尼逃到了亚历山大城。

虽然克里奥帕特拉在做着反击的准备,但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快要来到了。她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遭毒蛇咬更理想了,因为这样不会使人产生惊厥或呻吟,只会使人在昏昏欲睡中平静死去。克里奥帕特拉把这个计划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克里奥帕特拉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她命人把无数的金银财宝搬运到墓堡中,她知道自己衰退的美色再也无法使屋大维跪拜在她的脚下,她要用这些财宝作最后的一搏。

屋大维也确实担心这位绝望的女王会将这些财富付之一炬。因此,他率军进攻亚历山大城,开始把他的军队驻扎在赫波德鲁姆。在这里,安东尼准备对屋大维做最后一次拼命反击。但克里奥帕特拉派人告诉安东尼说,她已经死了。安东尼相信了,迅速脱掉盔甲,拔剑自刎了。

想到自己将要被带回到古罗马游街,克里奥帕特拉彻底地绝望了,她给屋大维写了一封信。

随后,她命令手下人为她准备沐浴。洗完澡后,她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正在这时,一个乡下人模样的人给她送来了一篮子无花果,她让所有的人立刻出去,只留下两个侍女在身边。

克里奥帕特拉的信送到了屋大维的手里,屋大维急切地打开了信,看到了一位多情女子哀婉动人的祈求,恳求把她和安东尼埋在同一个坟墓中。屋大维飞快地赶到墓堡,但一切都晚了,克里奥帕特拉已经断气,平静地躺在一张金床上。屋大维为了防止克里奥帕特拉自杀,想尽了所有办法,没料到还是让克里奥帕特拉成功了。屋大维对她的死虽然很失望,但不能不钦佩她的伟大,下令将她的尸体葬在安东尼旁边。谜团重重

克里奥帕特拉以她的美貌、魅力和才智挽救了古埃及,使古埃及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但她到底有多美呢?考古专家根据不久前出土的古埃及雕像得出,真实的古埃及女王应该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因为是近亲联姻,女王甚至还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缺陷。如果考古学家的推测是真的,艳后又是用什么让恺撒和安东尼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的呢?

此外,围绕着这位女王的死,考古学界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克里奥帕特拉打开了那个乡下人给她送来装有无花果的篮子,她倒掉上面的无花果,看见了毒蛇,她把自己的手臂伸过去,让毒蛇咬了一口,又把另一条毒蛇放在胸前,克里奥帕特拉以预先设计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有人认为克里奥帕特拉把这种名叫“阿斯普”的毒蛇放在花瓶里,用一个金簪子刺伤它,迫使它恼火,直到缠住自己的手臂,使自己最终昏迷而死。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在克里奥帕特拉身体各部位都没有发现刺伤或咬伤的症状,在她的墓堡中也没有找到毒蛇,她有可能采取了别的自杀方式。

不管考古学家们如何推测,历史已经无法复原。一代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何时才能解开你的神秘面纱?克劳狄一世是“傻子”吗

克劳狄一世是古罗马帝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帝王之一。有人评价他“与其说他是一个皇帝,不如说他是一个奴仆”,但也有人说他是“众帝王中最伟大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使克劳狄一世充满了神秘色彩。以“傻”闻名的皇帝

公元前10年,克劳狄出生于古罗马行省高卢的首府——鲁恩。他的父亲德鲁素斯是这个省的总督。虽然出身高贵,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克劳狄是不幸的。克劳狄不仅体弱多病,而且行动迟缓、不善言谈、貌似痴呆,因而他处处受人歧视,冷眼和嘲笑几乎一直伴随着他。据说小时候的克劳狄傻里傻气,让母亲非常伤心,以至于她常常在讥讽做了蠢事的人时,总是无奈地用一句口头禅:“他比我儿子克劳狄还傻!”

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幼被视为傻瓜的人,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垂垂暮年登上了古罗马帝国的皇位。

公元41年1月24日,正是古罗马乍暖还寒的季节,但这一天并不显得冷清,因为古罗马人又迎来了一个盛大节日。城中的人们三五成群,或是在街头巷尾中跑来跑去,或是在街道两边翘首以待。元老院里更是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突然,外面一阵骚动。人们循声望去,只见近卫军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克劳狄,向军营走去。

原来,就在三天前,克劳狄的侄子、古罗马帝国皇帝盖乌斯在皇宫里被禁卫军刺杀。当时已经50多岁的克劳狄正好目睹了这一切,吓得躲在窗帘后面瑟瑟发抖。近卫军发现后将他拖出来,见他不仅又老又丑,而且胆小怕事,就恶作剧般地拥立他为皇帝。

军营里的士兵们不断高呼着克劳狄的名字,元老院里却骤然一片肃静。元老们面面相觑,好长时间才缓过劲来。但是近卫军和士兵们的意志不能违反,他们只得把皇帝的一切权力和头衔都授给了这个他们内心难以接受的人。

古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由禁卫军拥立的、以“傻”闻名的皇帝克劳狄一世,就这样传奇般地上台了。治国有方

当时的古罗马帝国经过长期的扩张,已经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内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傻”皇帝克劳狄一世登基后,是怎样统治这个国家的呢?

据史料记载,貌似痴呆的克劳狄一世,不但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当政后,以宽容、合作的姿态同元老院建立了良好关系。他下令取消对被控有叛逆罪的犯人进行审讯,允许一些遭到放逐的元老回来,给国家的政治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团结气氛。他完善了古罗马帝国初期的政治机构,使元首办公厅、御前会议、元首财政部门、最高法院等机构运作日益制度化。当时,扩大帝国统治基础是当务之急,克劳狄一世向行省居民赠送罗马公民权,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他又吸收高卢行省的上层贵族参加元老院,平衡罗马与行省之间的关系。对外方面他恢复扩张政策,为帝国新设立了5个行省。他还亲自主持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大型工程建设,如疏浚港口、兴修水道、排水治沼、铺设公路,等等。后来历史学家们评价,克劳狄一世的这些做法非常富有政治远见。

史料还提到,克劳狄一世酷爱读书,擅长写作。他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是个很有成就的学者。他著有《埃特鲁里亚历史》20卷、《迦太基史》8卷、《奥古斯都史传》41卷,还写过《自传》,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在长期的研究和著述中,他对古罗马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古罗马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引进新鲜事物,在改革的同时又不丢掉自己优良的传统。这和他执政时期的一些方针、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是傻子,还是大智若愚

虽然克劳狄一世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大家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不一样。尤其是与克劳狄一世同时期的古罗马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塞涅卡,他对克劳狄一世的描述、评价竟然自相矛盾,实在是令人感到奇怪。

在公元42年的一封信里,塞涅卡称赞克劳狄一世是“恺撒之后最好心的人”,但在后来的一篇讽刺文章中,他又把克劳狄一世描绘成一个暴君、一个傻瓜。塞涅卡在这篇文章中讽刺克劳狄一世死时没有变成神,而是变成了一个南瓜。在当时人的思想中,南瓜是愚蠢的象征和代名词。随后的塔西佗等人也沿袭此种说法,一方面称颂克劳狄一世在统治初期宽厚仁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另一方面又嘲笑克劳狄一世是笨蛋,认为他毫无头脑和主见。苏托尼乌斯在他的《十二恺撒传》中也写道:“由他自己决断的事甚至没有他的妻子和被释奴(克劳狄的宠臣)命令得多,因为他总是按照他们的利益和希望做事。”苏托尼乌斯认为,克劳狄一世实际上处于他妻子和那些顾问的控制下,他扮演的角色不是皇帝而是奴仆。

总的说来,塔西佗等人是倾向于否定克劳狄一世的,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一个傀儡。

唯一对克劳狄一世高度赞扬、给予充分肯定的,是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作家——庞朴怒斯·迈拉。他认为克劳狄一世是“众皇帝中最伟大的”。

克劳狄一世一直是古罗马历史上最让人疑惑的人物。对他的“智”和“愚”,一直存在着争论。

1920年至1921年,在特杰亚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一封克劳狄一世写给亚历山大里亚的信。信中涉及亚历山大里亚市政组织的诸多复杂问题,有人仔细研究后认为,克劳狄一世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丰富知识和决断能力。显然他对当时的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并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他当时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体现了他非凡的能力和手段。

根据这封信,再结合历史文献中的一些记载,有人认为克劳狄一世在位时确立的方针、采取的措施以及完成的一些重大工程和建立的一些组织机构,在整个古罗马历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许多事情绝非一个傻子所能完成。

由此,西方历史学界在20世纪上半叶掀起了对克劳狄一世个性特征、功过是非的再评价、再研究的热潮。1940年,斯克拉热的《克劳狄皇帝》出版了。他认为克劳狄一世在统治古罗马时期显示了自己的能力,他绝非一个低能、愚笨的傀儡皇帝。其他几位著名史学家也倾向于肯定克劳狄一世。他们认为克劳狄一世只是在晚年的时候,才因为智力不断衰退而被身边最亲近的人所左右。肯定克劳狄一世的人还比较一致地认为,塔西佗等人有些言过其实。

克劳狄一世于公元54年死去,死因不明,据说是被他第四个妻子毒死。这样,克劳狄一世从生到死,都是那样的不明不白。

在一些人看来,克劳狄一世不仅是一位聪明、睿智的学者,而且是个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个傻瓜、笨蛋、可怜虫。那么克劳狄一世到底是貌似痴呆其实大智若愚,还是真的低能,受人操纵、愚弄呢?不知什么时候世人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上帝之鞭”阿提拉

阿提拉在历史上被称为欧亚大陆匈奴人最伟大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帝国是匈奴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他使罗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丧胆,具有令西方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力量,以致他和他的匈奴铁骑被称为“上帝之鞭”。最后的匈奴王

阿提拉约生于公元406年,12岁时作为人质被送到罗马宫廷。罗马人给阿提拉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以便日后阿提拉回国后,把罗马的文化传播给匈奴人,进而加强罗马对周边民族的政治影响力。在罗马宫廷里的长期生活,不仅使阿提拉了解了罗马人的传统和习俗,还耳濡目染了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方式。虽然生活貌似无忧无虑,但作为人质远离国家的生活,还是让自小心怀抱负的阿提拉一度很郁闷,他尝试逃跑,但罗马人严密的监管让他的计划失败。为日后有所作为,让落后的匈奴能够日渐强盛,学习罗马先进的政治和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认识到这一点,阿提拉开始专心学习和研究罗马的政治体系构成和内政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阿提拉日后的进军西方、征服罗马、强有力地统治帝国,这一系列的成功不能不说得益于当年在罗马的潜心学习。

公元434年,阿提拉和布莱达联合统治匈奴,进入所谓的分治时代。之后他们的势力快速扩展,不久使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屈服,签订了纳贡条约。他们转而进攻波斯帝国,但在亚美尼亚被波斯军队打败,于是他们放弃了征服波斯的计划。公元440年,匈奴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廷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市。公元443年,阿提拉和布莱达以东罗马毁约为借口,再次沿多瑙河沿岸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围困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终狄奥多西二世与阿提拉达成协议,签订了一份条件更严厉的条约作为早先毁约的惩罚。◆匈奴王阿提拉

约在公元445年,阿提拉杀害布莱达,成为统治匈奴唯一的君主,并再度将矛头指向拜占廷帝国。公元447年,巩固了作为匈奴唯一领袖地位的阿提拉看到拜占廷国力衰微,饥荒不断,便伺机而入。但当匈奴军队再次到达君士坦丁堡后,面对迅速重建后的新城墙却束手无策。阿提拉于是提出恢复“和平”的条件。此后协商断断续续地持续了约三年。神秘退出罗马城

5世纪中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已与日耳曼人混战了数十年。长年的战乱使西罗马帝国国力日渐衰弱,军备松懈,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这种错综纷乱的局面被阿提拉利用,他以强劲又聪明的手腕让匈奴帝国迅速崛起,使国势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的匈奴帝国不仅疆域辽阔(大致东起里海,西至波罗的海和莱茵河),而且士兵骁勇善战,军力强盛。虽然日耳曼人的势力也日渐强大,但与匈奴帝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而东西罗马帝国面对匈奴帝国的威胁,除了被迫纳贡再也无力抗争。

阿提拉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政治家,他并不满足于打击东西罗马帝国,将整个高卢尽收手中是他的下一个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阿提拉进行了几年的军事准备,并为发动进攻寻找充足的理由。大战在公元451年9月20日这天拉开序幕,短短的一天战事就达到了高潮。这场中古欧洲史上著名的战役史称“沙隆之战”,双方投入了100万的庞大兵力,有16万人在这天丧生。这场世界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以双方的惨重伤亡而收场,也给匈奴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惨烈的战役最后以罗马和西哥特联军的胜利结束,但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在此战中战死,阿提拉在此战之后,离开了高卢并把目标指向意大利本土。

阿提拉进入北意大利后,最终还是放过了罗马。至于他为什么从罗马撤军,历史学家众说纷纭。

沙隆之战后,匈奴帝国国势迅速衰落。阿提拉的身体也在征战中受到损伤。公元453年的一天,阿提拉为自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婚礼自然少不了美酒祝兴。大醉的新郎阿提拉第二天清晨被发现倒在血泊中。死因是血管爆裂。“上帝之鞭”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一生的帝业。马可·波罗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

一部书,第一次为西方人开启了东方之门,让很多欧洲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心怀东方情结。然而,这部奇书却又遭到众人的质疑。是作者的杜撰,还是作者本身的经历更让人怀疑?《马可·波罗游记》

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威尼斯的富商大贾,为了一些商业活动,经常奔走于地中海东部。

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父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跋涉,经过四年多的旅行,在1275年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见到了当时很渴望了解欧洲情况的忽必烈。在1275年至1292年的17年间,马可·波罗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职,因为办事认真、谨慎,受到忽必烈器重。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除了视事京城,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足迹远至中国的西南及邻国缅甸、暹罗(今泰国)、越南、印度,并曾巡游中国南方各省,做过扬州地方官。马可·波罗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的民风民情、物产状况,回来向大汗报告。

1292年夏天,利用护送蒙古公主到波斯(今伊朗)的机会,马可·波罗与父亲和叔父三人从泉州出发,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回到阔别多年的威尼斯。带回许多东方珍宝的马可·波罗成了富豪,人称“百万君”。但同时他也得了“百万谎言的人”的称号,因为很多威尼斯人认为他的“天方夜谭”不可相信。

回国后,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对热那亚人的战争,被俘入狱。在狱中通过他的口述,由同狱的比萨文学家鲁斯提执笔,完成了流传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亦名《东方见闻录》)。这本书问世后就被大量翻译、出版,成为中世纪最畅销、影响欧洲人最大的游记著作,至今已有五六十种不同版本,成为风靡一时的“世界一大奇书”。◆马可·波罗拜见元世祖忽必烈

书中第二卷记载的中国部分最为详尽,引人入胜。元初的政事、战争、宫殿、朝仪乃至中国名都大邑的繁荣景象都被描绘得有声有色。当时的欧洲,对中国还一无所知,他在书中介绍了许多新奇的知识,为欧洲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窗户,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无怪乎人们说,马可·波罗“替欧洲人创造了心目中的亚洲”。质疑《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以来,人们就对它的真实性不断提出质疑。因为书中的许多叙述经过一些学者研究后,疑点颇多。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主要的疑点:

疑点之一: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臣子,又是外国人的身份,在当时的朝廷应该是引人注目的。但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却找不到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一些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两百多年来,中国的、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却一无所获。

疑点之二:《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很多地方的统计资料都很模糊,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变成灰茫茫的一片,对蒙古皇帝的家谱也说得含混不清。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疑点之三:茶和汉字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当时中国女子裹脚也是异于域外的一个鲜明现象,这对于注重了解中国风俗人情的马可·波罗来说,应引起他极大的重视和兴趣,但他在书中从未提到中国的书法,也没说喝茶,更没有对女子裹脚的描述。

疑点之四:在书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地名,采纳了不少波斯语的叫法。对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些描写,错误之处也很多。

也有欧洲学者说,你或许会怀疑马可·波罗到底都去过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深信马可·波罗确实来过中国,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如果有人质疑,也是因代笔的鲁斯提一向喜欢渲染、添加想象,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圣女贞德真的是神派来的吗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节节胜利,占领法国大片领土。这一时期,一位勇敢的女性挺身而出,欲拯救法国于水火之中。她就是圣女贞德。贞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有人说她是神派来的。贞德真的是神派来的吗?14岁的农家女要去为国御敌

1412年,贞德出生于法国香槟省的多雷米小村。父亲老实厚道,以务农为生,母亲性情慈善,在家相夫教子,他们一共生了五个子女,贞德就是其中一个。贞德是个性格很和善的孩子,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贞德还非常勤劳,很小就学会了缝纫、纺纱等活计。贞德自幼爱好念经祈祷,还经常为圣堂采集鲜花。

童年时期的贞德虽然过得很贫穷,但是却很幸福。后来,国家的局势一天比一天坏,英王亨利五世入侵法国,占据了诺曼底,企图推翻国王查理六世的王位。后来,英法两国国王相继去世,英国伯福公爵以摄政者的身份继续率兵与法军作战。法军大败,各大城市相继陷落。当时,法国新国王查理七世尚未加冕,见大势已去,他意志消沉,每日饮酒,把收回失地的计划置之脑后。

当时的贞德年仅14岁,据说有一天她突然得到神的启示。最初,她听到一个声音在她附近对她说话,她循着声音看见了一团异光。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多,她能渐渐地辨清说话者的面容,其中有圣女加大利纳、玛加利大以及其他一些圣人。这些神灵开始启发她,让她认识到一个艰巨的、伟大的任务正在等待着她,那就是保卫国土,抗击英军。

于是,这个农家少女只身来到华古留城,在见到巴林古将军后,提出要领兵打仗,将军见她是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对她的请求感到很可笑。赢得国王的信任

当时,法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就连最后一个堡垒奥尔良也被英军重重包围,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

据说,贞德回到多雷米,神奇的声音再次催她到奥尔良去指挥军队作战。贞德说:“我一个弱女子,既不会骑马,也不会使用武器,怎么能指挥军队呢?”可是那个声音仍然对她说:“指挥战争的,不是你,是天主。”于是,贞德再次去见巴林古将军。

第一次与巴林古见面时,贞德预言法军将吃一场大败仗。后来这个预言完全应验。所以第二次见面时,巴林古对贞德刮目相看,他派三位武士护送贞德到国王的宫殿去觐见国王。贞德女扮男装,在武士的护卫下于1429年3月6日到了国王的宫殿。

觐见国王的时候,国王故意改装混杂在大臣中间,可是贞德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神奇的声音又把查理七世的一件秘事告诉给了贞德,这件秘事只有查理七世一人知道,如今被贞德一语道破,查理七世不由得对贞德十分佩服,确信贞德是天主特派的使者。

贞德请求查理七世拨一支军队给她带领,去奥尔良解围。朝中诸位大臣都坚决反对。他们怀疑这个村女可能神经不正常,要请牧师来审查贞德的话是否可信。

经过三个星期的详细审查,牧师们一致认为:贞德的话是可信的,建议国王予以采纳。这样,一支军队迅速组织就绪,特制的军旗上写着“耶稣,马利亚”两个圣名,另有一幅画绘着圣父以及两个天神跪捧着百合花。

大军于1429年4月27日浩浩荡荡地由波罗依出发,两天后抵达奥尔良。不久,包围奥尔良的英军被法军一一打败,贞德在战斗中受了箭伤。但这一切事,贞德都已在事前预言过,现在全都一一应验了。后来贞德乘胜追击敌军,把敌军的主力摧毁。

通往莱斯的大道已完全打通,贞德力促查理七世到莱斯,举行加冕典礼。

1429年7月17日,查理七世在莱斯加冕。加冕时,贞德手持军旗站在国王的旁边,贞德的任务全部完成了。目不识丁竟能舌战群儒

1430年5月,战火再一次点燃,公比爱城告急,贞德又率军队前往增援。5月23日,双方军队开始交战,贞德率领少数兵士,退回城里。不料城门外的吊桥已除去,敌军很快就把她包围起来,贞德势孤,最后只有束手就擒。得知贞德被擒,忘恩负义的查理七世也不想办法搭救她,后来贞德被交给英军。由于战俘不能被判刑,所以他们指控贞德施行巫术,企图借此来处死贞德。

圣诞节前两天,贞德被押往路洪。她被关在一间小屋里,被铁链锁住,日夜有兵士在旁看守。1431年,英军物色了一位法国神学家柯松,让他在卢昂宗教裁判所主持了对贞德的宗教审判。审讯开始,法官反复讯问神奇声音的性质,企图罗织罪名宣判贞德死罪,贞德这个目不识丁的村女,竟然把法官们驳得哑口无言。火刑传闻,留下不解之谜

贞德坚决否认自己犯了罪,悔罪一事当然也被拒绝。她在狱里声称自己是天主派来的,神奇的声音是天上来的,这一切是千真万确的。但审讯结果,法庭依然判贞德犯了罪,处以火刑。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英军押赴至里昂一个公众广场的火刑台。在万余名群众的注视下,这个身材瘦小的少女逐渐被无情的烈火吞噬。在熊熊烈火中,很多人都听到贞德在不停地喊着耶稣的名字。烈火烧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然能听到她还没有被烧死。最后,她又低低地呼唤了一声“耶稣”,才离开人世。之后,人们看到行刑者从火堆中拉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贞德虽然死了,但是关于她的死有种种奇特的说法。

有个英国士兵说,在贞德的灵魂离开肉身时,他亲眼看到一对白鸽从火堆中飞上天空。还有一些人说在火堆中出现“耶稣”的字样。不少人则认为火焰没有伤及贞德,行刑后她依然活在人间。

贞德去世时,还不满20岁。23年后,贞德的母亲和兄弟申请重新审查贞德的案件。1456年,天主教下令组织委员会对此进行审查。审查的结果一致认为贞德确是无罪的,所谓异端的罪名全属无中生有。1920年5月16日,天主教宣布贞德为圣女。

有人在巴黎一家药店的阁楼里发现了一个罐子,罐子上刻有这样一段铭文:“遗骸发现于奥尔良圣女贞德的火刑柱下。”大家据此推断罐子里装的是贞德的遗骸。贞德的遗骸被教会奉为圣物,保存在图尔大主教辖区希侬的一家博物馆。有人说,贞德的骨灰被投在塞纳河里,博物馆里的根本就不是贞德的遗骸。还有人说,贞德是上天派来帮助查理七世加冕的,完成任务以后,神让她进入了天堂。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小女孩,居然能带兵打仗,辅佐国王成功加冕,实在是不可思议。人们认为,贞德一定是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才从小女孩变成圣女的。至于到底是神的力量,还是贞德本身就具有某种异能,可能谁也不能给出答案。解密达·芬奇

达·芬奇既是艺术天才,也是科学巨匠,这样的奇才世间少有。研究他的著作无疑会给人类带来福祉。但这项工作却是难上加难,因为达·芬奇的手稿都是用左手反写的,且因时间的久远,大部分被损毁。达·芬奇的秘密,已成为人们心中一个急需解开的谜团。多才多艺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一提起达·芬奇,你首先可能想到的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然而他更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

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达·芬奇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但是,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直升机之祖

众所周知,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但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早在莱特兄弟之前就有可能开创了人类飞行的历史。

在佛罗伦萨待了一段时间后,达·芬奇来到米兰,开始了他的天才设想。1483年至1486年间,达·芬奇绘制了一幅飞行器工作草图。飞机的外形由木头、帆布等当时的材料制成,在飞行器两侧是一双结构和形状酷似蝙蝠或翼龙的膜状翅膀,这双翅膀展翼最大可以达到11米。动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当飞行员背负着这个巨大的飞行器,通过不停地踩动一个动力滑轮来驱动,而这个推动力又通过手摇曲轴得到放大,同时向提升装置提供动力,以使这个飞行器真正能飞起来。

在达·芬奇的设想中,这是一种依靠飞行员自身提供动力来驱动的飞行器。事实上,尽管这个最早的飞行器的机械设计十分完美,但是,由于人自身所提供的动力和飞行器本身的自重不成比例,是无法实际应用的。达·芬奇称自己的发明也只是提供一个直升动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飞行器。但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将达·芬奇的设计视为直升机的先祖,因为他告诉了人们直升机的简单的一般工作原理。解剖人体

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之下。那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几乎没有。为了认识人类自身,达·芬奇偷了几十具尸体用来亲自解剖,对人体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内脏器官进行了精确了解和绘制。但解剖学的研究在当时给达·芬奇带来的是无数的诽谤。

达·芬奇不为所动,在多次解剖后,他发现了血液对人体所起到的新陈代谢作用,血液把营养带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又把废物从各部分带走。事实上,当年达·芬奇连人体循环系统工作机理的一点概念都没有。

在具体的解剖观察中,达·芬奇发现了心脏由4个腔组成,并画出了心脏瓣膜图。根据解剖结果,达·芬奇还设计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脏修复手术。更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国外科医生还利用达·芬奇设计的方法做心脏修复手术,并获得了成功。◆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

此外,挖河机、潜水机、起重机、照相机、加热机、温度计……达·芬奇曾有过无数的发明设计。而这些发明足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科学文明进程提前100年。达·芬奇长达7000多页的手稿(现存约5000多页)至今仍在影响科学研究,他就是一位现代世界的预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的真正百科全书”。伊凡雷帝“杀子”之谜

历史上各国宫廷内部都充满了血雨腥风,父子反目、兄弟相残、亲友成仇的事情时有发生,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就是深陷宫廷斗争的一位皇帝。据说,他不仅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就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痛下杀手……真的是这样吗?年少得势

伊凡雷帝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生于1530年,三岁时就继承了莫斯科大公位,号称伊凡四世。由于年幼,母亲叶莲娜摄政。

叶莲娜不仅重用宠臣,而且专横独断、党同伐异,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后来叶莲娜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宫廷大贵族重新得势。王权涣散、政局扰攘之际,无人顾及年龄尚幼的伊凡四世。那些整天忙于争权夺利、火拼厮杀的贵族,也根本不将伊凡四世放在眼里。伊凡四世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早早地就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丑恶。

当时皇叔伊斯基家族长期把持朝政,经常假借大公之名发布法令,幼小的伊凡雷帝心里早已埋下复仇的种子。慢慢地,他养成了残酷无情的性格,经常残忍地将小鸟一刀一刀地杀死,或者站在高墙上,活活将小狗摔死,以发泄心中不满。13岁时,伊凡四世终于得到机会,他命令手下放出恶狗,咬死了皇叔,并将其暴尸宫门之外。

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在宫廷部分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宣布亲理朝政。加冕时他将自己的“大公”头衔改为“沙皇”,并立志改革愚昧落后的俄国,创立一个唯我独尊、君临一切的大帝国。后继有人

伊凡四世亲政伊始,便向大贵族势力宣战,并加强皇权统治。他在中央建立缙绅会议,以辅佐沙皇,取代贵族杜马的特权;他命令没收大贵族领地,将往日声名显赫的大贵族流放边关;他颁布兵役法,规定世俗贵族都得无条件地为国家提供武装骑兵;他限制农民迁徙,加强对农奴的压榨。

从1565年起,伊凡四世雷厉风行地推行了沙皇特辖制,抑制国内的大封建贵族。为推行这一制度,他建立直属沙皇的特辖军团,在全国实行恐怖政策,无情惩处反对自己的人。在特辖制实行的七年中,伊凡四世既惩处了大贵族,也诛杀了众多的无辜平民,估计其间有数万人被处死。因此,当时人们称伊凡四世为“伊凡雷帝”,意即“恐怖的伊凡沙皇”。

伊凡雷帝的一系列政治、司法、行政和军事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加强了俄国国家的统一和皇权。但是,他的暴政和独裁不仅使遭到镇压迫害的大贵族心怀怨恨,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就是他身边的人,也常常感到恐惧不已。到了晚年,孤独的伊凡雷帝性情更加乖戾,并且喜怒无常。他总是无端怀疑周围所有的人。

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伊凡雷帝选择了儿子伊凡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伊凡雷帝对皇子伊凡宠爱有加,时常让其跟随左右。他不再信任任何人,除了这个儿子。作为伊凡雷帝的长子,伊凡已被确立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但没有料到,这位皇太子竟然先于伊凡雷帝而死。千古之谜

对于这位皇太子的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说法是:从1581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之意。多疑的性格使他的这种想法日益强烈,他开始时时提防这个儿子。这样,父子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有一天,伊凡雷帝看见伊凡的妻子仅穿一件薄裙在宫中走动,违反了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他勃然大怒之下,动手打了儿媳,使已经怀孕的太子妃当即因受到惊吓而流产。太子伊凡闻讯后,对伊凡雷帝大发雷霆,这更激怒了伊凡雷帝。他一边大骂儿子是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铁头权杖向儿子又砸又刺。谁知权杖正中伊凡的太阳穴,他最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去。

就伊凡雷帝父子相争的这一场面,俄国著名画家列宾创作了《伊凡雷帝杀子》一画,在画中可以看到,在灰暗压抑的气氛下,伊凡雷帝惊恐地将儿子搂在胸前。他一只手抱着奄奄一息的伊凡,另一只手紧紧按住儿子流血的伤口,似乎想挽回儿子的生命。而垂死的皇太子伊凡,无力地支撑在地毯上,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着他……

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伊凡雷帝是在盛怒之下,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但俄国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却有不同说法。他认为,1581年11月15日,伊凡父子虽发生激烈争吵,但父亲只不过用权杖在儿子身上敲了几下,并未造成致命伤害。皇太子伊凡原先就有病在身,后来因为痛失爱子,极度痛恨父亲,在过度悲伤下,突发癫痫病,后又继发热病死亡。其论据是伊凡雷帝在1581年11月9日的信中曾写道:“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伊凡之死主要是病死,而非父杀。

任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所谓“伊凡雷帝杀子”一说至今尚无明确的说法。伊丽莎白一世为何终身未嫁

伊丽莎白的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国家建立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此时英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拥有了世界上一流的海军。一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渐渐崛起。可她为何终身不嫁,使自己成为“童贞女王”呢?囚徒女王

1533年9月7日,伊丽莎白出生在格林威治宫。母亲是安娜·博林,父亲是英王亨利八世。她从小在王宫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553年7月,英王爱德华六世生命垂危,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成为首选继承人,围绕王位继承问题出现了各种利益集团的斗争。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玛丽成为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对玛丽女王表示了充分的支持,然而玛丽女王无法容忍卧榻之侧将来可能成为王位继承人的伊丽莎白。玛丽登上王位后,以伊丽莎白信奉新教为由,对伊丽莎白进行了迫害。为了缓和与女王的矛盾,伊丽莎白违心地接受了天主教。1553年10月,伊丽莎白决定离开女王,但是,不久,一批贵族密谋废黜玛丽的活动败露,这次事件使伊丽莎白受到牵连,虽然她对这次阴谋一无所知,但她的特殊身份使她成为一些政客和阴谋家手中的“王牌”。玛丽女王更感到伊丽莎白是对她王权的最大威胁,伊丽莎白的境况更加危险了。

玛丽女王立即让伊丽莎白来伦敦,1554年3月15日,伊丽莎白被送入皇家监狱伦敦塔。伊丽莎白悲愤至极,乃至绝望。但天无绝人之路,阴谋的策划者、参与者拒绝指控她。不久,因为证据不够充分,政府下令将伊丽莎白从伦敦塔释放出来,把她流放到一个偏远的小镇,伊丽莎白总算逃出了这场劫难。1555年3月,在伊丽莎白10个月的流放生活后,玛丽最终下令释放她。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玛丽的猜忌无法消除,伊丽莎白提心吊胆地生活在玛丽的威胁下,而玛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她既要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王位,又要面临无子女的痛苦,挥之不去的情感创伤也在缠绕着她。

1558年11月17日,玛丽女王因病去世。伊丽莎白历经磨难后,最终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伊丽莎白登上王位后,立即着手巩固王权,加强统治,不久,通过了《至尊法令》,要求英国的宗教组织对国王宣誓效忠,不受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她还拒绝了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的求婚。她的举动,维护了英国的独立,受到了英国臣民的热烈拥护。

伊丽莎白被广泛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她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国家建立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增强,英格兰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史称“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像嫁给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经济繁荣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个人生活问题却引起了众多历史学家的猜测,她的终身未嫁成为历史之谜。

伊丽莎白几经周折登上英国王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伊丽莎白即位后,惧怕政治联姻的危害。于是女王用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借口默然面对众多求婚者的热情,结果她终身未嫁。

女王并未为此感到后悔、遗憾,从此成为英国人民的“公共情人”,有人说她嫁给了英国,女王似乎很乐意接受这个称谓。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她和臣民的关系是长期调情的关系。”女王经常用一种温情脉脉的姿态处理王国内部各种复杂的关系,或许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化解了王国臣民的恩恩怨怨,受到了臣民更加深切的爱戴。女王嫁给了英帝国,她本身并不孤独。谁是真正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无数读者被《哈姆雷特》的精彩剧情吸引,但这样闻名于世的伟大作家,他的真实身份却扑朔迷离。莎士比亚是真是假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被誉为文学史上不可超越的丰碑。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观念。剧作家本·琼斯曾评价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1616年,52岁的莎士比亚在家乡斯特拉特福去世。自此,斯特拉特福成为人们缅怀莎士比亚的圣地。1700年,有个非常有学问的僧侣,在莎士比亚的家乡住了很久,他想弄明白莎士比亚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词汇量。有人统计过,莎士比亚戏剧里至少有2万个英语词汇,因此,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英语词汇量掌握最多的人。然而结果令他非常失望:在莎士比亚出生的小镇上,他既没有发现有什么图书存在,也没发现人们所熟知的“莎士比亚”就是那个小镇上的“莎士比亚”的证据。斯特拉特福镇上的莎士比亚,13岁辍学,18岁结婚,21岁生子,没有受到过完整的教育,也没有出国游历的经历,更没有和宫廷中人保持联络。莎士比亚的生活经历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内容完全融合不到一起去,那样伟大的作品应该出自一位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人之手啊,那么13岁辍学的莎士比亚从哪里获得那么多的词汇和天文地理以及异域知识呢?于是,他对莎士比亚自学成才一说产生了怀疑,从此,“莎士比亚真伪问题”真正产生。马克·吐温、拜伦、狄更斯等都是怀疑论的支持者。谁是真正的莎士比亚

1920年,英国人托马斯·卢尼提出真正的莎士比亚是德韦尔。德韦尔是牛津伯爵,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表兄,他对宫廷生活非常熟悉,他有过游历经历,他曾在意大利的帕多瓦、热那亚、威尼斯和佛罗伦萨逗留过。而且他的身世和哈姆雷特比较相似。当时上流社会和达官贵人认为编剧、演戏有伤风化,迫于压力,德韦尔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但是不久有人质问,“国王的人”剧团一直到1614年仍然在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可是德韦尔1604年就去世了,支持德韦尔的人虽然辩解说,德韦尔死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些剧本的创作,死后再上演也没什么稀奇。但因为没有直接证据,所以德韦尔是真正的作者这一说法也难以确立。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艺批评家霍夫曼提出另一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莎剧的真正作者是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的剧作家克利斯多菲·马洛。马洛毕业于剑桥大学,著有名剧《汤姆兰大帝》,当过英国情报局长法兰西斯·华星汉的情报员。1593年,马洛在伦敦郊外一家酒店被人暗杀。不过,据霍夫曼的考证,马洛并没死,后来他隐姓埋名,继续写剧本,他把写好的作品先交给法兰西斯的堂弟,再由他转交给莎士比亚,用莎士比亚的名义上演。

就像怀疑论者到处找证据证明他们的怀疑一样,坚持莎士比亚本人即是真正作者的人也在寻找证据。伦敦收藏家阿兰·金氏于1940年在莎士比亚展览会中买到一本1510年出版的《约克和兰加斯达两家的结合》,在这本书的空白处,发现附注有戏剧的台词草稿,经调查考据,确认附注是莎士比亚的亲笔。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古籍研究家罗纳德·阿西福德购得1605年出版的《科尼利斯·达克达斯的年代记》一书的最后页,发现有酷似莎士比亚笔迹的草书,写着“与其追昔日之梦,不如握今日之宝”,旁边还绘有自画像。但因缺乏最后的鉴定,仍未打破莎士比亚真伪之谜。

就如鲁内尔大学校长莱希所说:“关于莎士比亚的一切,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铁面人”之谜

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小说《布拉热洛公爵》改编拍摄的英国电影《铁面人》,曾经引起相当大的轰动。在影片中,那个神秘的“铁面人”显然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然而,法国历史上确有那么一个神秘的“铁面人”。伏尔泰曾说“这个囚犯无疑是个重要人物”,但接着又说“他被押送到圣马格丽特岛时,欧洲并没有什么重要人物失踪”。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谜。路易十四时代的“铁面人”

伏尔泰在其名著《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这样记述:1661年,圣马格丽特岛上的一座城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一个身材修长、举止典雅的年轻人。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年轻人头上被罩上了一个特制的铁皮面罩,无论是在其被秘密押送的途中,还是在囚禁期间这个面罩都被严令禁止摘掉。该面罩在下颌部位装有钢制弹簧,吃饭、喝水之时也无需摘下。因此,一直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

在圣马格丽特岛上关押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年轻人又被秘密押送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巴黎政治犯监狱——巴士底狱。在那里,这个人受到了特殊的优待:住处舒适、饭菜可口、衣着精美,甚至他还可以弹奏心爱的乐器,另外还有专门的医生为他定期检查身体。由于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