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2 23:38:2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试读: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边界(武汉大学2015研)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表示。

图1 生产可能性边界

该图形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达到的产量组合,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成立,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可以生产出的产量组合。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要获得更多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性;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存在。

2公地的悲剧(东北财经大学2019研)

答:公地的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过度地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公地的悲剧产生于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并不考虑自己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所有个人的最优放牧数量总和将远大于公共地整体的最优放牧数量,由此导致放牧超载,土地日益衰落。

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会使得资源被过度消耗、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对于公地的悲剧,其解决方法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来限制公共资源的消费数量,如采取限制公地上放牧的牲畜数量等措施。

3外部性(吉林大学2009研)

答: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有: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

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吉林大学2011、2010研)

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初一起提出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新古αβ典模型的典型代表函数,其一般形式为:Q=ALK。

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三个参数,0<α、β<1。

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参数α与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5科斯定理(吉林大学2010研)

答: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由斯蒂格勒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而成。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6公共物品(吉林大学2011研)

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

①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②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不用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7逆向选择(吉林大学2011研)

答: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研究先河。他考察了一个次品充斥的旧车市场。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最后均衡的结果是好车都退出了市场,只有差车留在市场。也就是说,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低质量商品会将高质量商品逐出市场。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8恩格尔系数(吉林大学2013研)

答: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恩格尔定律的系数,指居民家庭消费中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性,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9乘数(吉林大学2010研)

答:乘数是指宏观经济学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描述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如GDP或货币供应)。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等。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等变动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效应可用图2来表示。

图2 乘数效应

图2中,c+i表示原来的总支出线,c+i′表示新的总支出线,原来的均衡收入为y,新的均衡收入为y′。可以看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实际上,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以及净出口的变动等,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变动。

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

10李嘉图等价定理(吉林大学2010研)

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和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的效应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因此,这种政策不会刺激消费者更多支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11货币中性(复旦大学2016研;吉林大学2011研)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换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12卢卡斯批判(吉林大学2011研)

答:卢卡斯批判是指卢卡斯针对货币理论预期的朴素原理(当被预测变量发生变化时,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对计量经济政策评估的批判。卢卡斯认为,由于政策变化,预期形成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关系发生变化。这使根据以往数据估算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再能正确评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卢卡斯批判也指出,一项具体政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公众对该政策的预期。

13自然失业率(中山大学2019研;东北财经大学2018研;厦门大学2013、2009研;南京大学2012研)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如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它是衡量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水平。经济在长期中将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内,一旦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通货膨胀就会加速。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14货币乘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研;山东大学2018研)

答: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R/r和Dd=R/(r+r)(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为法定存款准ded备金率,r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e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k=1/(r+r+r)。其中r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decc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u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15GDP平减指数(南京大学2018研;厦门大学2006研)

答:GDP平减指数是指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物价总水平变动的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它采用双缩法编制。第一步,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的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数据及其相应的物价指数,来推算各产业的不变价的实际值。这是第一道减缩。第二步,用总产出的实际值减去中间投入的实际值,得出各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值。这是第二道减缩。各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值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数据。利用现价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以上是按生产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缩所求得的平减指数。另外还可以通过按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缩,来编制平减指数。

16结构性失业(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并存,但不匹配。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和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由于它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随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对失业的影响也在增加。

17周期性失业(四川大学2018研)

答: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的失业。周期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黯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大量失业。

凯恩斯认为,周期性失业是可以避免的。周期性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能解决这类失业。一般情况下,政府采用扩大购买的积极财政政策,就能刺激有效需求,扩大就业,消除周期性失业。

18购买力平价(中山大学2019研)

答:购买力平价指一种传统的,但在实际中不太成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①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②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③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④经济中如技术、消费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

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①绝对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②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差额。但由于运输成本及关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情况并非是实际上的那样。此外,汇率并非由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决定,而是由外汇的供求、资本转移以及政府的汇率政策等决定的,因而实际汇率会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以对不同国家选择一套合适的商品加以比较,并计算平衡价格。

19费雪效应(武汉大学2013研;厦门大学2006研)

答:费雪效应是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在长期中同比例变化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利息理论》一书中阐述了这一关系。这一关系假定,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最终会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的同比例上升;反之,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最终则会导致货币存款利率的同比例下降。从国际资本流动来看,费雪效应体现了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关系。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在外汇市场上将导致该种货币的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最终将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的上升。这一关系还可以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结合来说明。相对购买力平价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利率平价表明,两国货币汇率预期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两国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之差,即两国货币存款未来的利率之差。在长期中,两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即为两国货币汇率的预期变动。这样,两国货币存款未来利率之差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用公式表示:R-R=π-π,R和R分别代表两国货币存款的利率,πabababa和π分别代表两国的通货膨胀率。该公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b时,一国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最终将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同比例上升。

20适应性预期(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适应性预期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在经济学中,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在通货膨胀理论中,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是短期的冲击造成的。但是,一系列的冲击会引导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持久性的特征,特别在冲击较大的时候。这样,他们就会基于将来高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修正他们的经济行为。譬如,他们会开始寻求更大的工资提升,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推高价格,如果企业自身也有类似的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将会激起另一轮的支付提升。因此,“物价与工资螺旋”一起作用直接制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适应性预期的存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1理性预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研;武汉大学2017研)

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②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事态。

22自动稳定器(南京大学2011研;厦门大学2008研)

答: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3泰勒规则(厦门大学2011研)

答:泰勒规则为考虑货币政策提供了一种很有用的方法:选择目标通胀率,然后,既重视目前的通胀情况,又重视当前的失业情况,**并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表述如下:i=i+a(π-π)-b(u-ttt**u)。其中,π表示通胀率,π表示目标通胀率,i表示名义利率,intt*表示目标名义利率——从中期来看与目标通胀率π相一致的名义利率,u表示失业率,u表示自然失业率。a和b表示正的系数,都反映tn出与重视通胀相比,中央银行更重视失业的程度。a越高,中央银行应该针对通胀越多地增加利率,经济下降的幅度越大,失业率增加得越多,通胀回落到目标的速度越快;b越大,中央银行愿意偏离目标通胀的程度越大,以使失业保持在接近自然率的水平。泰勒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a都应该大于1。

但是,泰勒同时指出不应该盲目地依照规则行事:许多其他的事件没有包括在这一规则中,如汇率危机,或者需要改变支出构成因而改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这些都会引起名义利率的改变。

二、简答题

1说明经济学上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学上的相关概念不同?(吉林大学2009研)

答:(1)经济学中的成本与会计中的成本概念是有区别的。会计中的成本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通常是指显成本,而经济学中的成本除了显成本以外,还包括隐成本。此外,经济学还引进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①显成本与隐成本。在经济学里,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包含显成本和隐成本。显成本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比如给工人支付的工资、为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货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它们可以从企业的会计账簿上得到反映。隐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比如企业所有者自身的劳动,生产中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厂房、机器等。在经济学中考察生产成本时,应将隐成本包含在内。

②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放弃的将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a.资源是稀缺的;b.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c.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无论是显成本还是隐成本,都需要以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和度量。(2)经济学家眼中的企业利润是经济利润,即总收益扣除机会成本后得到的利润。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该经济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成本不同,它不只包含了生产中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而且把生产中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所花费的隐性成本也包括在内。

会计师所核算的会计利润是指总收益除去会计成本后的利润。会计成本又称为显性成本,就是在生产中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广告费以及税金等。

由上述定义就可以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经济利润不包含隐性成本,而会计利润包含了隐性成本。经济学之所以强调经济利润,是因为经济利润与机会成本有关。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经济主体把每种生产要素用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用途上,即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否则,所损失的潜在利益将超过所取得的现实收益,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够合理,将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而会计师只从企业本身取得的收益出发,并不考虑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

2用图形分析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该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吉林大学2010研)

答:(1)吉芬物品指需求与价格之间呈正向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提出而得名。(2)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如图3所示。

图3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图3所示,横轴OX和纵轴OX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12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P下降前后,消费者的1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X″,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X‴为替1111代效应;X‴X′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11X‴X′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X‴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1111成的总效应X′X″为负值。在图3中,a点必定落在b、c两点之间。11(3)需求曲线特征

对吉芬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但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就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

3简述古诺模型。(吉林大学2010研)

答:(1)古诺模型的主要内容

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厂商的情况。它的假定是: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古诺模型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可以用图4表示。

图4 古诺模型

在图4中,D曲线为两个厂商共同面临的需求曲线,由于生产成本为零,故图4中无成本曲线。

在第一轮,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由于成本为零,收益等于利润,A厂商面临D需求曲线,将产量定为市场总容量的一半,将价格定为P,从而实现了最大利润。然后,B进入市场,它准确地知道A在本1**轮留给自己的市场容量为QQ=OQ/2,B也生产它所面临的市场容1*量的一半即产量为QQ=OQ/4。此时市场价格下降为P,B获得的122最大利润相当于图4中矩形QHGQ的面积。而A的利润因价格的下降12而减少为矩形OPHQ的面积。21*

在第二轮,A知道B留给自己的市场容量为(3/4)OQ。同样,A*将自己的产量定为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一半。即(3/8)OQ。与上*一轮相比,A的产量减少了(1/8)OQ后,B再次进入市场,选择自*己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一半,即产量的(5/16)OQ。与上一轮相比,*产量增加了(1/16)OQ。

这样重复到最后,达到均衡状态,得到结论:A、B的产量都为*市场容量的1/3,即每个厂商的产量为(1/3)OQ,行业的总产量为*市场容量的2/3,即(2/3)OQ。(2)古诺模型的结论

以上双头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推广。在以上假设条件下,令寡头的数量为m,可以得到一般的结论如下:

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1/(m+1)

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

4用图形说明价格的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吉林大学2011研)

答: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归纳如下:(1)对于e>1,即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d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这种情况可用图5(a)予以描述。图5(a)中的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当价格从P变为P时,价格变动率引起一个较大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具体地12看,当价格为P,需求量为Q时,销售收入PQ相当于矩形OPaQ1111的面积;当价格为P,需求量为Q时,销售收入PQ相当于矩形22OPbQ的面积。显然,前者面积小于后者面积。这就是说,若厂商22从a点运动到b点,则降价的结果会使销售收入增加;若厂商从b点运动到a点,则提价的结果销售收入减少。

图5 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2)对于e<1,即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d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用图5(b)说明这种情况。图5(b)中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当价格由P1变为P时,价格变动率引起一个较小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具体来2说,价格分别为P和P时,销售收入分别为矩形OPaQ的面积和矩1211形OPbQ的面积,且前者面积大于后者面积。这就是说,当厂商降22价,即由a点运动到b点时,销售收入是减少的;相反,当厂商提价,即由b点运动到a点时,销售收入是增加的。(3)对于e=1,即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d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如图5(c)所示。图5(c)中的需求曲线是单位弹性的。价格为P时的销售收入即矩形OPaQ的面积等于价111格为P时的销售收入即矩形OPbQ的面积。不管厂商是因降价由a222点运动到b点,还是因提价由b点运动到a点,其销售收入量是不变的。

5用图形说明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吉林大学2011研)

答: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社会福利遭受净损失。

图6 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在图6中,横轴表示厂商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表示厂商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再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并由直线AC=MC表示。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厂商遵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把产量定在Q,价格由需求曲线确定为P,P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没有达222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所引起的成本。

显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价格应降到P,1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价格和产量只能是P和Q。如果产22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和价格P,消费者剩余是三角11形FPH的面积,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时,消费者剩余只有三角12形FP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2即四边形PPGE的面积,另一部分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12净损失三角形GEH的面积,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6为什么自然失业率又被称为NAIRU?(吉林大学2011研)

答:自然失业率是指实际价格水平等于预期价格水平时的失业率。等价地,自然失业率是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用u表示(n表示自然),那么把实际通货膨胀ne等于预期通货膨胀(π=π)的条件代入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πttte=π+(μ+z)-αu,则有:0=(μ+z)-αu。ttn

解出自然失业率u:u=(μ+z)/α。nn

因此,加成μ越大,或者影响工资制定的因素z越大,自然失业率就越大。e

重新整理公式π=π+(μ+z)-αu,得到:ttte

π-π=-α[(u-(μ+z)/α]ttt

从式u=(μ+z)/α可以得到右边的分数等于u,因此,重新整nn理得到:e

π-π=-α(u-u)tttne

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π)恰好近似等于去年的通货膨胀率t(π),该关系最后就变成:t-1

π-π=-α(u-u)tt-1tn

上式表示一种很重要的关系,主要基于下述两个原因:(1)它提供了另一种考虑菲利普斯曲线的方法,可把它看成是实际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u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π-π)之间的tntt-1关系。通货膨胀的变化取决于实际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差异。当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减少;当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增加。(2)它提供了另一种考虑自然失业率的方法:它是要求通货膨胀保持常数的失业率,这就是自然失业率也被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即NAIRU的原因。

7在什么意义上,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是新古典的?(吉林大学2011研)

答:(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规模报酬不变,即经济规模足够大,资本K、劳动L、技术进步A以外的生产要素不重要。

②边际收益递减,即斜率递减。(2)索洛-斯旺模型的基本假设是:

①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

②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④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

⑤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

由于索洛-斯旺模型的关键假设具有以上两个特征,所以索洛模型是新古典模型。

8什么是生产函数?说明决定产量的因素和产量的变动规律。(吉林大学2012研)

答:(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假定X、X、…、X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12n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Q=f(X,X,…,X)。12n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Q=f(K,L)。(2)在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此时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短期产量变动规律:对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存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3)在长期,企业可以变动全部的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企业的产量呈现规模报酬变化。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①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②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③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此时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全部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大小。

长期产量变动规律: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9什么是寻租活动?说明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吉林大学2012研)

答:(1)寻租活动是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2)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主要体现着以下两个方面:

①寻租行为会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而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其造成的资源浪费会使产量下降,从而减少社会福利。

②寻租活动导致人们把大量经济资源从生产性用途转移到非生产性用途,这类活动只能给个人或特殊利益集团带来收益,而不能增加社会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属于利益再分配。

在寻租市场上,寻租者往往不止一个,单个寻租者的寻租代价只是整个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的一部分。整个寻租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等于所有单个寻租者寻租活动的代价的总和。而且,这个总和还将随着寻租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增大。整个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要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

10什么是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为什么他们会导致市场失灵?(吉林大学2012研)

答:(1)不完全信息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决策时面临信息不充分的约束。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它们。

非对称信息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即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2)在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市场主体并不能总是做出理性的选择,易导致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易导致以下几个问题:

①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②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③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是指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的预期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两者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

11失业率是如何计算的?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有怎样的关系?(吉林大学2012研)

答:(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用U表示失业,N表示就业,L表示劳动力,则有失业率为:u=U/L=(L-N)/L=1-N/L。(2)奥肯定律说明了失业率的变化和产出增长率对正常增长率的背离之间的关系。假设劳动力不变,当产出和失业一起变动时,用g表示产出增长率,u表示t期的失业率,奥肯定律的一般表达式ytt为:_

u-u=-β(g-g)tt-1yty_

其中,u-u表示失业率的变化,g表示经济的正常增长率,tt-1yβ表示单位产出增长率与正常增长率的背离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经济的正常增长率是指需要维持不变失业率的产出增长率。奥肯定律说明,高的经济增长率使得失业率下降,低的经济增长率导致失业率上升。

12为什么长期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英文字母U形状?(吉林大学2013研)

答: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但二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1)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呈U形,即SAC最初递减然后转为递增,是因为可变要素的边际报酬先递增后递减导致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因此,在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下,短期平均成本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2)在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可变的情况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产生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主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的。一开始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

13如何衡量一国经济总水平?(吉林大学2013研)

答:一国经济总水平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核算:(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获得GDP指标,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价值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所有新创造的价值。

生产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所谓“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与买进的中间产品价值的差价,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2)收入法

收入法是指由于所有产出都是通过货币计量的,并构成各生产单位所雇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因此可以从要素收入角度来对GDP进行计量。一般来讲,收入法计量GDP时,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包括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盈利性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3)支出法

支出法是指因为所有产出和服务都是提供给市场的,市场上的需求者购买这些产出时就会有支出,因此可以从总支出的角度来测算GDP。从这个角度计算的GDP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支出法的计算公式为:GDP=C+I+G+(X-M)。

消费C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产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发放救济金等)不计入G。

X-M为净出口,即出口与进口的差值,可正可负。

14什么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什么关系?(吉林大学2013研)

答:(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用U表示失业,N表示就业,L表示劳动力,则有失业率为:u=U/L=(L-N)/L=1-N/L。(2)奥肯定律说明了失业率的变化和产出增长率对正常增长率的背离之间的关系。假设劳动力不变,当产出和失业一起变动时,用g表示产出增长率,u表示t期的失业率,奥肯定律的一般表达式ytt为:_

u-u=-β(g-g)tt-1yty_

其中,u-u表示失业率的变化,g表示经济的正常增长率,tt-1yβ表示单位产出增长率与正常增长率的背离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经济的正常增长率是指需要维持不变失业率的产出增长率。奥肯定律说明,高的经济增长率使得失业率下降,低的经济增长率导致失业率上升。

15有人说“通货膨胀时时处处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如何看这个观点?(吉林大学2013研)

答: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全面。理由如下:

方法一:利用交易方程说明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显著地上涨。由货币供给方程PY=MV可得:P=MV/Y,对等式两边取对数有:lnP=lnM+lnV-lnY。

对上式求全微分则有:dP/P=dM/M+dV/V-dY/Y。

也可记为:π=dP/P=dM/M+dV/V-dY/Y。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则dV/V=0,且在长期,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dY/Y=0,因此,有dP/P=dM/M。价格水平变动与货币供给变动一致,即通货膨胀完全由货币供给决定,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时时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

方法二:利用总需求关系说明

总需求关系把产出增长和名义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联系起来,即:g=g-π。ytmtt_

假设中央银行坚持名义货币增长率不变,为g。m

①在中期,失业一定保持不变,失业率不会永远地上升或下降,__在奥肯定律中,u-u=-β(g-g),则由u=u可知,g=gtt-1yytt-1yt_。在中期,产出以正常增长率g增长。yy__

②因名义货币增长等于g且产出增长等于g,总需求关系导出通my__货膨胀为常数并且满足下式:g=g-π。ym__

即可得通货膨胀来的表达式为:π=g-g。my

即通货膨胀等于名义货币增长率减去正常产出增长。

③如果通货膨胀保持不变,那么今年的通货膨胀就等于去年的,而在菲利普斯曲线中π=π,从而由π-π=-α(u-u)可tt-1tt-1tn知u=u,即在中期,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tn

因此,在中期,产出增长等于实际增长,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二者都与名义货币增长无关,名义货币增长仅仅影响通货膨胀,即在中期名义货币增长是决定通货膨胀仅有的因素,故“通货膨胀时时处处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虽然和货币供应量有密切关系,但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货币供应量增加。需求变动、成本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改变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上述观点并不全面。

16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实现条件。(吉林大学2019研)

答: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进入的可能性,因此,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那么,其利润在长期内不会因为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如图7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