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00:24:23

点击下载

作者:郭方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帝国时代

帝国时代试读:

前言

人类的文明之火首先由大河流域的几个民族燃起,随后在对外交流中,文明的内容不断丰富、地域逐渐扩大。不过,人类交流的历史轨迹并不都是和平友好的,既充满了残酷的战争杀戮,也闪现着辉煌的统一大业。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帝国是波斯,它的疆域几乎囊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个古文明中心。波斯帝国在三大古文明的融汇中升华,哺育着后世文明的成长。

佛教诞生后,孔雀家族的阿育王皈依佛门,依照释迦牟尼的教义统治国家,建立了繁盛一时的孔雀帝国。可惜帝国短命而亡,直到公元4世纪,印度才又兴起笈多帝国。

世界古代史上以国王命名的大帝国恐怕只有亚历山大帝国吧。这个受教于伟大先贤——亚里士多德的年轻人被古希腊的英雄主义深深感染,他以天才般的头脑、无所畏惧的气魄击败了波斯帝国,从欧洲文明区进入亚洲、非洲。而希腊文化也沿着亚历山大的进军路线传播至各地,此时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亚历山大帝国如昙花一现,亚历山大在世界之君的宝座上也仅坐了13年。此后帝国纷争不已,最终一分为三。尽管帝国大一统政治宣告结束,但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成果却丰硕灿烂:有富丽堂皇的建筑和艺术,还有传递生活艺术的哲学等等。

在西地中海,雄心勃勃的罗马人在与强劲对手迦太基的生死大比拼中,赢得了最终胜利。此后,在隆隆的战鼓声中,罗马登上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宝座。屋大维将罗马推向崭新繁荣的帝国时代,其疆域空前庞大,气势雄伟。不可一世的罗马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同样,它的内乱、血腥,以及无可奈何地走向分裂和灭亡的痛苦历程,千百年来也令世人慨叹不已。

如今,曾经显赫一时、威震四海的世界帝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个时代的文明却注入了人类文明的海洋中,时时闪耀着它的风采。

Chapter 1 波斯帝国

“新月”的征服者——波斯

西亚和北非拥有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而灿烂的波斯文明犹如一朵奇葩在这条文明长河里风姿卓绝。在这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里面孕育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曾一度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帝国,也曾建立了盛极一时的萨珊王朝。在这个强手如林的世界历史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历史。

小荷才露尖尖角

安静的村落里,他们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生活,身强力壮的男子都出去狩猎、捕捞。村落外面是他们饲养的牛羊,在离村落不远的地方是郁郁葱葱的庄稼,调皮的孩童们在嬉笑打闹,人们的生活一片其乐融融。然而,他们的宁静生活随着一群群游牧民族的到来戛然而止,这就是从雅利安人种族中分化出来的另外一支。他们带着希望和憧憬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并在这里住了下来。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向西到地中海,形成了狭长的弧形的地形,宛如一轮新月,于是,这片土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新月地带”。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后半期,伊朗高原西部逐渐形成米底人的奴隶制国家。这时的波斯人部落正处在米底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成为波斯人的国王。长期以来遭受米底人压迫的波斯人,终于盼到了他们的救星,这位雄才大略的国王对内励精图治,修建神庙和王宫,加强波斯人的凝聚力;对外他目光远大,开疆拓土,扬国威于四方。而这时腐朽不堪的米底国就成为波斯小试牛刀的对象。

波斯的军队由步兵和骑兵共同组成,其中以骑兵为主体力量,强大的战斗力为他在那个时代取得骄人的战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新兴的波斯,米底军队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从此,波斯人在这轮新月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始了新的耕耘。

所向披靡的铁蹄

在征服了米底之后,波斯军队所向披靡,一发不可阻挡。公元前547年~前546年,波斯与小亚细亚强国吕底亚发生战争冲突。寒冷的天气让交战双方都异常艰难,但是波斯严阵以待,胜券在握,已经投入到了全身心的备战之中,仅用了两周的时间,吕底亚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西亚大国便灭亡了,国王克列伊索斯也成了阶下囚。居鲁士欣喜地看着这些胜利果实,但并没有停止征服的步伐。时隔不久,小亚细亚海岸各古希腊城邦也被囊括到了波斯的领土之中。在居鲁士不幸战死沙场的时候,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又继承了他的征服大业,继续南下,吞并了埃及。但是,公元前492年希波战争中波斯的失败,使这个强大的帝国一步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公元前334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一把火,波斯宫殿随即化为乌有,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宣告灭亡,沦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附属地,完美的新月在诸国的兵戈铁马的践踏中沉沦,残缺的新月又在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下慢慢“升起”。

繁花消逝

在亚历山大大帝铁蹄所到之处,各地闻而却步,亚历山大大帝运用他的智慧和才能掌控这片新月之地,用了各种办法推动他的希腊化,一批又一批的希腊商人,纷纷涌入波斯,然而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这样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在他死后,庞大的帝国随即一分为三,波斯本土又处于塞琉古王国的统治。居鲁士的后裔们无法长期忍受这样的耻辱,终于在公元前247年揭竿而起,建立了帕提亚王朝,但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这个短命王朝在公元1世纪后逐渐衰落。

曾一度辉煌的文明曙光似乎越来越微弱,他们的朝代如走马灯似的更换,每一次都犹如昙花一现,而且光芒越来越暗淡。直到萨珊王朝的兴起才一改往日的低迷状态,后来又一度完成了父辈的愿望,统一了波斯,它继承了先辈王朝的风范,不断地征战,不断地扩张。到了沙普尔一世执政时期,萨珊王朝已经成为西亚地区又一个新的霸主。

如此极盛的萨珊王朝也无法摆脱衰落的厄运,四面楚歌的境地下,萨珊王朝的命运进入到了历史的谷底,之后波斯的历史步入了纷繁的中世纪。

疯狂暴君——冈比西斯

他的父亲被亲切地称为“万王之王”,而他则是“恶魔之王”。是癫痫病,抑或是触犯了埃及的神灵,他才如此丧心病狂,暴虐成性?他的死因更是扑朔迷离,成为千百年来未解的历史谜题。他就是历史上的疯狂暴君——冈比西斯。“光芒下的阴影”

冈比西斯的父亲——居鲁士是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他用金戈铁马踏平了米底、帕提亚、吕底亚、小亚细亚的各古希腊城邦以及巴克特里亚等中亚许多地区和强大的巴比伦,使波斯从一个伊朗高原西南隅的小邦变成一个庞大帝国。他宽厚大度、睿智多谋,被波斯人亲切地称为“父亲”,是古希腊各邦尊敬的“主人”,犹太人心中永远的“涂圣油的王”和“恩人”,享有“万王之王”的尊号。

当时的冈比西斯已经和父亲共治了,在巴比伦担任居鲁士的全权代理人。冈比西斯一直生活在父亲的神圣光环之下,感觉被父亲的万丈光芒遮蔽了,仿佛永远也超越不了父亲的盖世功绩。这些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甚至妒忌父亲的功绩。有一次他问自己的大臣们:“我和我的父亲居鲁士比起来,你们认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大臣回答说:“冈比西斯,你已经超过了你的父亲,因为你不仅是你的父亲曾经统治过的全部领土的主人,还征服了埃及,控制了大海。”当时的智者克洛伊索斯则委婉地夸赞说:“居鲁士的儿子,你是比不上你父亲的,因为你还没有像你的父亲那样,有你这样一个儿子。”居鲁士听后更加心花怒放。

妒忌心强、暴躁冒进、刚愎自用,以及为摆脱父亲的阴影而对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都造成了冈比西斯疯狂的行为。

梦断埃及

即位之后的冈比西斯,终于可以大展身手,建立更大的功勋以超越父亲。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急不可耐地开动战争的机器,去征服富庶强大的埃及。关于冈比西斯进攻埃及的原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是这样的:冈比西斯想娶埃及国王阿玛西斯的女儿为妻。阿玛西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冈比西斯不是真心要娶自己的女儿做妻子,因此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受委屈。可如果不答应的话,又怕得罪强大的波斯。最后阿玛西斯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让前任国王阿普里耶斯的女儿尼特提斯代替自己的女儿嫁到波斯。尼特提斯身材修长、美丽动人,非常得冈比西斯的宠爱。但好景不长,有一天,尼特提斯趁着与冈比西斯缠绵之际,就对他说:“国王啊,我看你还不知道阿玛西斯是怎样蒙骗了你呢。他将我乔装打扮,然后把我当做他的女儿送到你这里来。但是,我实际上是阿普里耶斯的女儿。阿普里耶斯原本是他的国王和主人,是他和其他埃及人一同起兵反叛,并且杀死了父王。”听完这番话,不可一世的冈比西斯勃然大怒,决定立即出兵埃及以复仇。

冈比西斯的军队穿过一片广袤的沙漠,在尼罗河的培泸昂河口附近与埃及大军展开了激战。双方军队作战都很顽强,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埃及人最终还是失败了。冈比西斯终于实现了征服埃及,使其他民族臣服于他脚下的夙愿。但野心勃勃的冈比西斯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功绩,又马不停蹄地去征服埃塞俄比亚,但因准备不足,绝粮而归;另一支派往西瓦绿洲的波斯大军也全军葬于滚滚沙尘之中。祸不单行的是波斯国内又爆发了反波斯的高墨达暴动。焦头烂额的冈比西斯忙着去扑灭国内的暴动时,在途中命丧黄泉。

暴虐成性的恶魔

冈比西斯的失败与他暴虐的统治、乖戾疯狂的举止激起的天怒人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冈比西斯性格暴躁、刚愎自用,不时做出疯狂的事情,被他的臣民称为“恶魔之王”。普列克萨斯皮斯是冈比西斯的亲信,他的儿子也获得冈比西斯的重用,担任他的行觞官。有一次,冈比西斯问普列克萨斯皮斯:“波斯人认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普列克萨斯皮斯回答说:“国王陛下,他们对于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大加称颂的,但是只是说你嗜酒过度。”冈比西斯听后火冒三丈地说:“这到底是你的看法,还是波斯人的看法?”然后他狞笑了一声,看着胆战心惊的普列克萨斯皮斯说,“这样吧,我们来试验一下,波斯人是说了真话还是在说谎。你的儿子现在就站在门庭那里,如果我射出的箭正中他的心脏,那就证明波斯人说的话是没有根据的。”他一边说,一边拉弓射向普列克萨斯皮斯的儿子。那个可怜的孩子应声倒下。冈比西斯还残忍地剖开孩子的肚子,当发现自己的箭正好射中心脏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大笑说:“你看,我就说我是个完人,是个伟大的君主。”还有一次,冈比西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活埋了12名波斯贵族。

冈比西斯对自己的臣民尚且如此残暴,更不用说对待被征服的民族了。冈比西斯在征服埃及时,活捉了埃及的法老普桑门尼图斯。他让法老和其他埃及人一起坐在城外。然后命令他的女儿和许多出身埃及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身穿破烂的奴隶服装,去用水罐打水。这些自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娇小姐们,痛哭流涕地走过她们的父亲身边。冈比西斯还让法老的儿子和其他贵族的儿子,项戴绳索、嘴里衔着马勒,从他们身边走过赶赴断头台。看到儿女们悲惨的境遇,法老和大臣们心如刀绞,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冈比西斯却兴奋得哈哈大笑。

冈比西斯征战埃塞俄比亚失利后,正值埃及人在热烈庆祝数年不遇的神灵——阿庇斯的降临。埃及人身穿华服,纷纷走上街头,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冈比西斯勃然大怒,以为埃及人是在嘲笑他,于是先把告知此事的人处死,然后又让人把这个神带给他看看。原来阿庇斯神就是一头不可能受孕的母牛所生的牛犊。埃及人认为,母牛是因为上苍之火从天而降,才得以受孕生下阿庇斯的。发现所谓的神灵就是一头牛犊时,心情浮躁的冈比西斯拔剑就向牛犊刺过去,但是没有刺中要害,刺到牛的大腿上。于是,他大笑着对埃及的祭司们说:“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神?它只不过是个血肉之躯的畜生而已。埃及人只配有这样的神!”他下令将这些无辜的祭司们鞭打一顿,并且禁止全国庆祝这个节日,否则格杀勿论。

与残暴的冈比西斯相比,他的弟弟巴尔迪亚才能出众而又宽厚豁达,得到百姓们的拥护。但嫉妒心强的冈比西斯借口梦见巴尔迪亚在波斯已经登上王位,而且他的头一直触着苍天,派人秘密地把弟弟杀害了。而冈比西斯的妻子(也是他的亲妹妹),因为说了几句怀念巴尔迪亚的话就被他残暴地杀害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了两种关于他妹妹死因的版本。据说,冈比西斯和他的妻子在观看一只小狗和一只幼狮相斗,当小狗要被打败时,另一只小狗挣脱链子前去增援,结果两只小狗联合起来打败了幼狮。冈比西斯感到很高兴,可一旁的妹妹却哭了。冈比西斯问她为什么哭泣,她说是因为想到了巴尔迪亚,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报仇。这番话惹恼了冈比西斯,随即处死了她。另一种说法是:有一次,冈比西斯和妻子坐在桌旁,他的妻子拿起一根莴苣,揪去了它的叶子,然后问冈比西斯:“是带着叶子的莴苣好看,还是不带叶子的好看?”他说:“带叶子的好看。”于是,他的妹妹就说:“可是你把居鲁士这个家族弄得光光的,就好像这根莴苣一样了。”冈比西斯听后勃然大怒,猛扑过去,对已有身孕的妹妹拳打脚踢,结果导致她流产而死。

扑朔迷离的死因

特殊之人的死亡必与常人不同,人们也许是出于对冈比西斯的憎恨,给他的死亡加上因果报应、神灵惩罚的意味,所以关于冈比西斯的死亡有着不同的版本,给力图探寻历史真相的历史学家留下了一个谜团。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冈比西斯得知高墨达发动暴乱时,非常震怒,他迅速跃到马上,准备尽快赶回波斯去镇压叛乱。但不料他所佩带的宝剑的剑鞘扣子脱落了,锋利的剑锋刺入了他的大腿,他受伤的部位恰恰是他自己刺中的埃及人的神阿庇斯的那个部位。二十多天后,冈比西斯因伤口感染、骨头坏疽而死。而有些学者根据《贝希斯顿铭文》认为冈比西斯是自杀而亡,还有的人说是被暗杀。究竟冈比西斯是怎么死的,还是留给睿智的读者去评判吧!

“铁血大帝”——大流士一世

他不是第一位所向无敌的征服者,却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统治者;他以武力为根基,摘取了世界帝国的桂冠;他所开创的行省制、军区制、货币税收制度等,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等世界性大帝国。他,就是“铁血大帝”、“众王之王”——大流士一世!

因马鸣而得天下

公元前522年3月11日的一场政变,造就了大流士出人头地的机遇。当时担任波斯宫廷总管的高墨达抓住冈比西斯久居埃及的绝好机遇,以王弟巴尔迪亚自称,发动了政变。历史却又那么凑巧,当年冈比西斯秘密处死亲弟弟的行为并无人知晓,而高墨达的长相与巴尔迪亚好似双胞胎,人们自然都信以为真。高墨达见帝国境内已承认自己,便推行了许多新政,力图恢复米底王国的势力。纸究竟包不住火,在高墨达当政第八个月时,贵族欧塔涅斯用巧计证实了他是假的巴尔迪亚,并召开贵族会议商量对策。王族出身的大流士力主趁高墨达羽毛未丰之际,果断出击,以恢复波斯帝国的统治。大流士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其他密谋者的一致同意,于是,大流士就以贵族的身份,以父亲想面见国王为借口,混进了王宫,处死了高墨达,从而获得了平定内乱的初步胜利。

大流士初战告捷,为进一步平息帝国的内乱打下了基础。但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偌大的国家到底由谁来统治,七人同盟为此争论不休。无奈之中,他们寄希望于神意来决他们的命运:他们相约第二天日出时,在市郊集合,谁的马第一个鸣叫,谁就是波斯王。蓄谋已久的大流士串通马夫,耍了个花招,让他的马第一个叫了起来。巧合的是,同时天出异象,晴空万里却电闪雷鸣,其他六人慌忙下马跪拜,俯首称臣,以为是神选定了大流士做国王,大流士遂刻“叙司塔司佩斯的儿子大流士因他的马和马夫之功勋赢得了波斯国王”的铭文,作为王位的佐证,大流士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登上了波斯王的宝座。

残酷的铁血政策

大流士成为庞大帝国的一国之君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巴比伦、米底、埃兰、亚述、帕提亚及西徐亚等地纷纷举起了起义的旗帜。既有被征服地区人民反波斯统治起义,也有波斯贵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这是对即位新君的一个极大的考验。大流士对此毫不手软,以铁和血的武力手段回敬各地的起义浪潮。公元前522年12月,大流士亲率军队,用大规模的残酷镇压,平定了巴比伦的起义。之后,大流士乘胜进击,耗时两年多,历经18次战役并以10万人丧命战场的代价又平定了各地的起义,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波斯帝国。在班师回朝的路途中,踌躇满志的大流士国王,命人在“神仙之地”的悬崖峭壁处,用古波斯、埃兰和巴比伦三种文字,刻下《贝希斯顿铭文》以记载自己的丰功伟绩,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功德流芳百世。大流士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心血来潮之作却成为近代罗林逊破译楔形文字,并进而重新认识古代西亚文明的窗口。

波斯帝国重新一统后,大流士并没有停息下来,很快便踏上了对外扩张、开疆拓土的征途。他先将扩张的步伐迈向印度,在大获全胜后,波斯大军的脚步不曾迟疑,又踏上了征服西徐亚人的地盘。令大流士沮丧的是,西徐亚人与波斯军队展开了灵活的游击战,疲惫不堪的帝国军队只得无功而返。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前6世纪末,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形成了。它的疆域北抵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东依古老的印度河,西触爱琴文明的沃土。帝国版图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种族各异,在古代三大文明圈的圣光照耀之下,文化丰富发达,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这样,“众王之王”大流士一世踩着居鲁士父子搭起的帝国天梯,以铁血的手腕,登上了帝国天梯的最高阶梯,并且摘取了世界帝国的桂冠,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帝国。

卓越的政治才干

如果说居鲁士是帝国的开山鼻祖,那么,大流士便是帝国的维系者和经营者。自居鲁士、冈比西斯至大流士,虽然以志存域外、气吞八方的气势,用武力横扫天下,但是具有卓越政治才干的大流士并没有用武力埋葬一切,而是在征服的基础上,针对波斯帝国在高墨达事件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对传统的波斯统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文明,这些都成为波斯帝国赖以进行统治的法宝。

其一,大流士对波斯帝国初期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变革,将亚述古国的行省制度继承下来,在帝国境内推行崭新的行省制度。他将全国划分为23个行省,由国王任命波斯贵族担任总督。总督只负责行省的政事和司法,并在司库的协助下征收赋税,维持本省治安。每名总督都配有一名直接听命于国王的王室秘书,他直接向国王汇报行省工作,并负责监督官员。行省的军权由国王任命的军官统领,军官、总督和王室秘书互不隶属,都直接听令于国王,互相牵制。多疑的大流士派遣许多眼线监督行省官员的一举一动,若有叛乱,叛乱者的皮就要被剥下来铺在国王的坐椅上,以杀一儆百。喜欢摆排场的大流士还设置了接见使臣和庆典的都城波斯波利斯,夏都哈马丹,冬都巴比伦及春都苏萨四个都城,建立专门连接四都的驿道,一年四季轮流在四个首都发号施令。

其二,为密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了方便军队的调动和国王命令的下达以及下情上传,大流士在帝国境内大修驿道。最长的一条沟通小亚细亚西部的以弗所和首都苏萨,全长2400千米,号称“御道”。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进宫廷。”

其三,大流士不仅每年从行省勒索黄金,铸造金砖存于皇宫的金库中,还下令统一了帝国的度量衡,制定了铸币制度,规定中央政府铸造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通行全帝国;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造铜币。大流士还明确制定了各行省向中央缴纳的年贡和实物数额的赋税制度。

其四,大流士创建了万人“不死队”、2000骑兵和2000步兵组成的近卫军及以腓尼基为核心的舰队。军队由步兵、骑兵、战车兵、象兵和海军、工兵组成,并把全国分为五个军区进行统治,指挥官多为波斯人。国王每年要对军队进行检阅,边远地区则由国王派人检阅。

其五,大流士还灵活调整政策,利用宗教的宽容拉拢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物,并尽可能照顾各地原有的法律传统,以缓和波斯与被征服地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巩固帝国的统治;大流士还开通了尼罗河至红海间的运河,派斯基拉克调查印度河口以建立印度和帝国的海上联系,在外部形成帝国强大的后方支持者。如此内外兼顾的灵活手腕,使波斯帝国的统治达到鼎盛时期!

谁与评说

大流士在波斯帝国危乱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一路杀伐,终使帝国转危为安;之后,他又锐意改革,奠定了以后波斯帝国延续达二百年的根基。但另一方面,他又同残暴的统治,残酷的征服,血腥的屠杀紧紧相连。显然,大流士建立自己功业的法宝所凭借的是强力的军事征服,一旦失去佑护帝国的宝剑,帝国将辉煌不再。由此看来,大流士也注定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因为帝国辉煌的军事征服同时也播下了陨落的种子,大流士逼迫波斯本土的农民奉献给他丰富的礼物,每年对行省大加勒索,靠着对各地人民的残酷压榨,过着极度奢侈的生活。各地人民不满其压迫和剥削,反抗情绪日益高涨,波斯境内的被奴役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最使大流士感到愤怒的就是,发动对希腊的战争屡战屡败。公元前486年,埃及爆发了反波斯人统治的起义,大流士还来不及镇压就溘然辞世了。显然,大流士不仅留给后世一个有规可循的庞大的波斯帝国,也带给后人无休止的争论。

救星与宿敌——诸民族心中的波斯

似一头久梦初醒的雄狮,沉睡许久的波斯人走下伊朗高原,开始在全世界寻觅美味的猎物。威猛的雄狮很快以秋风扫落叶的气势横扫欧、亚、非三洲,在交织70多个民族的血泪和欢笑声中演绎帝国的辉煌。究竟,谁是他们的朋友?谁是他们的敌人?各族心中自有数。

敌人怀中的宠儿们

一直在西亚地区叱咤风云的米底王国在英俊的王子普拉欧尔铁斯登上王位后,气焰更加嚣张。在征服欲望和强烈野心的驱使下,王子毫不留情地将军队开进了同族的波斯人地区,用暴力强迫波斯人成为米底的臣民,这是米底王国最为荣耀的时刻。如果米底有能预测未来的预言家的话,那么,所有的米底人,都愿历史的车轮永远停留在这一刻。不过,这都是米底人一相情愿罢了,厄运却在慢慢降临。

据说,米底的第四代王阿斯提亚格斯在位时,曾梦见自己的女儿曼丹尼肚子中长满了葡萄藤,并遮住了整个亚洲。他迷惑不解,询问占卜师,占卜师告诉老国王这个梦预示着国王女儿的后代将要取代他而为王。老国王听后胆战心惊,思虑再三,特意撇开米底的名门望族而将女儿下嫁给温顺老实的波斯人冈比西斯。

以后,当阿斯提亚格斯得知女儿怀孕后,为了根除后患,便把女儿接回米底,命令心腹务必想方设法除掉女儿肚子中的孩子——未来的居鲁士。或许是老天要惩罚这个失去人情味的阿斯提亚格斯——老国王心腹手下的牧羊人为弥补自己失去儿子的痛苦,并没有让野兽吃掉这个小男孩,居鲁士就这样神奇地活了下来。

长大后,当居鲁士得知自己离奇的经历后,心里的伤口就永远无法愈合了。他要让波斯人摆脱米底人的统治,他要建立伟大的波斯帝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勇谋兼备的他率军向米底发难。原本的主臣和祖孙,这时却成了战场上互不相让的敌我双方。年迈的外祖父和年轻气盛的外孙亲自带兵出战,双方誓不两立。造化总是捉弄人,战争的结果,昔日的臣民兼外孙摇身成为旧主的主人,米底王国注定成为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但米底人却在时刻伺机报复这个强大的敌人。公元前522年,米底人乘波斯国王远在埃及之机,起兵自立,意在推翻波斯,再建不可一世的米底王国。同时,被波斯人征服的埃兰人也掀起了长达3年的反波斯运动,但最终还是被波斯军队镇压下去。

虽是敌对的双方,米底人固然桀骜不驯,埃兰人固然执著,但居鲁士对这些战败者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还是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伙伴”。老国王虽为俘虏,却被奉养在居鲁士的宫殿中享受天伦之乐;米底首都哈马丹和埃兰首都苏萨都升格为波斯帝国的首都;形式上保留米底王国及其贵族的部分特权。顽固的米底,执著的埃兰,俨然是躺在敌人怀中的宠儿。

大救星“弥赛亚”

波斯崛起后,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东征西讨,靠武力建立了囊括三大文明圈在内的70多个民族的世界大帝国。然而,在征讨的战鼓和厮杀声中,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对于犹太人、阿拉米人和腓尼基人来说,波斯却是当之无愧的大救星。

公元前587年,对于犹太人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它给犹太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此年,新巴比伦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疯狂进军巴勒斯坦,拆城墙,烧神庙,灭犹太,并把大部分犹太国民掳至巴比伦,亲手酿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犹太人陷入苦难的深渊。但历史并没有遗弃犹太人。波斯在征服巴比伦之后,出于进一步征服埃及和长远的战略目的,不仅释放“巴比伦之囚”,将巴比伦的犹太人全部送回耶路撒冷,而且还尊重他们的宗教传统,让他们修复圣殿,建立一个自治的神权国家。难怪犹太人念念不忘,正是波斯人实现了犹太人重返家园、恢复古国的梦想。

对于阿拉米人来说,波斯是他们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大救星。伴随着亚述古国的脚步,阿拉米语文字似燎原的星星之火,开始传播。波斯为阿拉米语文字提供了施展魅力的大舞台。汲取埃兰之精华,波斯最初的文字是楔形文,铁血大帝大流士在平息帝国内部的暴动后,途经“神仙之地”时,在贝希斯顿石崖上用3种文字记录其功绩以名垂史册,有楔形的古波斯文,还有传统而又庞杂的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但笨重的波斯楔形文书写需要大量的黏土板,十分不便。在简洁方便的阿拉米语文字的冲击下,楔形文便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明智的铁血大帝便将阿拉米语文字定为波斯的官方语言。阿拉米语不仅成为文件上跳跃的美丽符号,而且还成为整个帝国最漂亮最动听的语言。统一的语言不仅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阿拉米人至尊的文化瑰宝,世界文化宝库中独一无二的珍品,伟大的波斯不愧是阿拉米人心中的大救星啊!

腓尼基虽被并入了波斯帝国的版图,但腓尼基商人却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内陆贸易区。不仅如此,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与希腊商人竞争时,波斯一次次把腓尼基商人从商战的泥潭中解救出来,并给予支援。腓尼基人对此投桃报李,将其所有的战舰作为礼物贡献给波斯,使波斯帝国由陆上王国一跃又成为海上强国。

埃及人的克星

波斯帝国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征服的快感和胜利的喜悦带给他们的是永远不知满足的野心。

公元前525年,波斯觊觎已久的文明古国埃及终于被征服了,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波斯王以高压政策统治文明圣地的埃及人,苛征重赋,虐待僧侣,诋毁埃及人信仰,使埃及人民饱受异族统治的苦难。但埃及人并没有屈服于现状,而是在波斯王远征时,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但是,埃及又一次成为波斯口中的美食,埃及的权贵们被波斯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埃及的法老和重臣被波斯王集中在空地上,目睹自己的女儿们都穿上奴隶的服装去挑水,儿子们从他们面前走过赶赴法场。法老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哀号震天动地,而一旁的波斯王却手舞足蹈,这让埃及人蒙受何等的耻辱呢?波斯王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刺死了埃及人祭祀的神牛阿庇斯。尽管后继的波斯王以温和的手腕对待埃及人,但对埃及人尊严的践踏和神灵的亵渎,已成为埃及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公元前404年,埃及人终于摆脱了波斯人的统治,赢得了尊严,获得独立。

强敌口中的美味佳肴

世间的万物有时也处在一个奇怪的

食物链之中。对于波斯而言,就是如此。一直所向披靡的波斯也无奈地扮演了一回捕蝉的螳螂,最后却成为黄雀的美食。

波斯所向披靡,成为欧洲霸主的野心随着帝国的强大而日益膨胀,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王者的脚步。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波斯王亲自率兵,把征服的脚步迈向了古希腊的土地,并不断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历史也毫不吝啬地给予波斯一个征讨的理由,米利都暴动遂成为希波战争的导火线。但同时也把波斯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公元前500年,在波斯野蛮征服严重威胁到古希腊半岛各城邦的安危的这一背景下,爱奥尼亚的米利都发生了暴动。米利都向希腊各邦发出求救,古希腊的众多的城邦由于畏惧波斯不敢出手相助,而雅典和爱斯特里亚城邦在民族情节的驱使下,派军援助米利都,拉开了希波战争的序幕。从公元前492年开始,这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拉锯战,经过马拉松战役、温泉关血战,再到影响深远的萨拉米海湾之战,历时近50年,希波双方最终于公元前449年缔结和约,以古希腊的胜利和波斯的失败而落下帷幕。波斯从此由盛转衰。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希波战争

在这里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大洲间大规模的战争,在这里古希腊人与波斯人进行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厮杀。岁月如梭,如今的希腊半岛和蔚蓝的爱琴海早已不见往日血雨腥风的场面,但是希腊人赢取了希波战争的胜利,而波斯帝国却因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是谁惹的祸

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爱琴海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它静静地睡在小亚细亚的西侧,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化。至希腊城邦文明时期,雅典和斯巴达成为两个较大的邦国。雅典位于美丽的阿提卡半岛,它以民主制度和丰硕的文化艺术成长为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擅长经营海外贸易,至公元前5世纪雅典已是国际性的海港,而斯巴达则以尚武的斯巴达勇士著称。

而在小亚细亚的另一端,逐渐兴起的波斯帝国已蠢蠢欲动,公元前6世纪末,帝国进入了极盛时期。它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更是一个有着70多个民族的大熔炉。经过大流士一世改革,帝国统领下的市场可以说是世界的商都。来自印度的香料、古希腊精美的工艺品、埃及的玻璃都在帝国汇集。尽管如此繁盛,仍阻挡不了波斯统治者扩张的野心,波斯帝国开始了西侵的步伐。

早在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沿海的许多城邦都被波斯帝国吞并。它们原是古希腊的殖民城邦,但现在都臣服于波斯了。这些地区可是黄金宝地,拥有肥沃的土地,发达的工商业,到处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景象,而其中的米利都尤其繁荣。公元前512年,大流士一世远渡博斯普鲁斯海峡征伐以游牧为生的西徐亚人失利。但他却不是空手而归,经过这一仗波斯控制了通往古希腊的黑海通道,令古希腊人很是恼火。

公元前500年,米利都骚动了。它发动了爱奥尼亚人许多城邦的起义,共同反抗波斯的统治。米利都王阿里塔哥拉斯赶往古希腊求援。他来到斯巴达,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你们的古希腊同胞要成为奴隶而失去自由,这是莫大的耻辱,请你们把同胞从奴役中解救出来吧!”可斯巴达人并没有买账,灰溜溜的他又来到了雅典。他同样讲述了亚细亚的富庶,还大谈波斯的软弱。雅典人本来就痛恨波斯人,听了阿里塔哥拉斯的一番话,决定出兵了。米利都起义最终被波斯镇压了,可波斯却将雅典视为强敌,大流士经常向神祈求,复仇的怒火燃起了。公元前492年,波斯沿着色雷斯海岸南下,却遭遇暴风的袭击,无功而返。可米利都起义却引发了希波长达50年的战争。

欢呼吧,我们胜利了

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一路开到了位于雅典东北的马拉松平原,在这里安营扎寨。提到马拉松,现代的人们都熟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其中便有长达42.195千米的马拉松赛跑。为何叫马拉松呢?它就源起于希波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较量,即马拉松战役。雅典人民并没有被波斯不可战胜的神话吓倒,一位曾经参战的悲剧诗人在其著作《波斯人》中写了那鼓舞人心的文字,“前进呀!希腊的男儿,快救你们的祖国,快救你们的妻子儿女,快救你们祖先的神殿与坟茔!你们现在是为自己的一切而战!”

马拉松长跑的起源

马拉松大战获胜后,雅典一位名叫斐地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他从马拉松平原跑到雅典中央广场,全程40多千米,途中从未停顿。到达目的地后,筋疲力尽的他对着急切盼望前线消息的人群激动地喊了一声“欢呼吧,我们胜利了”,就倒地死去了。为了纪念斐地庇第斯,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创立了一项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运动员从马拉松起跑,沿着斐地庇第斯当年经过的路线,到达雅典,全程为42.2千米。后来,对这段距离又进行了精确测量,确定为42.195千米。这便是“马拉松赛跑”的由来。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慷慨之词。

雅典经过了梭轮的军事改革,建立了完备的兵役制度,雅典步兵们各个身穿盔甲,手拿长2米的希腊长枪,全副武装。他们组成密集的方阵队形,在左右两翼各有骑兵与轻甲兵掩护着。希腊军还早早地控制了各个山头,做好了初步的防守以阻止波斯军往雅典城进攻。而另一边的波斯军还采用传统的布兵方式,使用的还是不堪一击的藤盾。此时雅典担任指挥官的米太亚德因早年曾在波斯军中服役,对波斯的布兵方式非常了解,真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斗打响了,勇敢的雅典人飞也似的向波斯军冲去。雅典人波斯人厮打在一起,米太亚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雅典的两翼取得节节胜利,最终把波斯人赶到了海边。

这是生死存亡的一役,经过鏖战多时的马拉松一战,雅典充分掌握天时、地利、人和,仅以192人的牺牲抵抗了约6000人的波斯大军。

决战萨拉米湾

经过马拉松这一仗,希腊各城邦加强了内部团结,公元前481年,31个城邦在斯巴达的领导下结成了全希腊的同盟,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公元前480年的春天,波斯国王薛西斯御驾亲征,两军经过了激烈的温泉关一战,至秋天两军在萨拉米湾决战。希腊人遇有大事,便求助于神谕和占卜。这一次特尔斐的祭祀告知了神谕:不幸的人们啊,为什么你们还坐在这里?离开你们的家吧,拿出勇气来制伏你们的不幸遭遇吧。第二次的神谕是这样的:神圣的萨拉米斯啊!在播种或是收获谷物的时候,你是会把妇女的孩子们毁掉的。人们不知如何是好。当时,领导希腊联军的是泰米斯托克利,他早年凭着著名演讲《米利都的陷落》名噪一时。在这生死攸关之时,他认为太阳神的神谕是指示希腊人将妇女和儿童送往特洛辛和萨拉米斯岛躲避,而男人们将为数不多的小型舰船开进了萨拉米海湾。他提出新的作战方略,利用有利的地形,而且希腊战船机动灵活,这样就避开波斯庞大的战舰。一旦在广阔的海域作战,希腊就真的完了。

波斯大军早已踏上了阿提卡,又攻下了雅典卫城,把城中财物抢劫一空后,一把火使雅典城化为灰烬。现在波斯实行水路夹击,波斯舰队把希腊舰队包围得严严实实。置之死地而后生,希腊人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了。黑夜渐渐地退去,海面上朦胧的白雾也在慢慢散开,光芒四射的白日照亮了整个萨拉米湾。希腊军人们相信有神灵的庇佑,他们终将逃过这一劫。骄傲的薛西斯坐在埃加罗斯山上,亲自督战,还让史官记载这一盛况呢!希腊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海岸上回荡着他们清晰的声音。这些波斯军似乎被吓到了,在异邦作战,难免都会有畏惧感,况且又来到了陌生狭窄,充满了众多小岛的水域。紧接着,希腊人勇气十足地开始了战斗,他们使出浑身的力气摇动着桨冲向了波斯舰队,茫茫萨拉米湾中,他们整齐地冲向了掠夺他们家园的敌人。

激烈的战斗中,庞大的波斯舰船施展不开,而海军的统领,即薛西斯的弟弟又阵亡了,此时的波斯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由于地方太小,后面的船只无法往前开进,而前面的舰船又乱作一团。许多波斯士兵不是被砍杀,就是掉进了深水里淹死了。泰米斯托克利指挥几十艘希腊战船用镶有青铜的舰头去冲撞波斯战船的腹部。就这样连同船上的士兵,笨重的波斯老式船只一艘一艘地沉到海底。波斯的舰船像被网进的鱼儿,任凭敌人打击,波斯水师受到重创。薛西斯见此场景,不禁潸然泪下,出征时的壮志豪情已荡然无存。此役希腊人获胜了,他们守住了自己的家园,以击沉300艘波斯战舰的辉煌战绩赢取了绝对的胜利。薛西斯率残余兵部匆匆撤回了亚洲。《孙子兵法》曰:“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萨拉米湾这一战,希腊人巧妙地利用了有利的地形,将敌人打得落荒而逃,令薛西斯吃尽了苦头。

只是渐黄昏

经历了萨拉米湾的重创,波斯军事实力大大减弱。但是在希腊,波斯仍留有一支陆军,企图挽回战局。公元前479年,希波两军又在希腊南部古城邦普拉塔亚附近进行对阵。希腊方面联合了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24个城邦,而波斯军队大约有10万人。激战中波斯军主帅玛尔多纽斯骑上一匹白马,率军作战,但不幸被一名斯巴达战士击倒在地。一时间,群龙无首,波斯军全线崩溃。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又在小亚细亚的米卡尔海角歼灭波斯海军。此后希腊乘胜追击,公元前449年,波斯与希腊订立和约,从此小亚细亚的各邦重新获得了自由,波斯不得再将军舰驶入爱琴海域,两方井水不犯河水。

长达50年的希波大战终以希腊人的胜利而告终,战争带给了两方不一样的结局。它使希腊城邦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使雅典日益成长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对于波斯帝国,创业难,守业更难。战争在人类历史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两国交战,战争无情,伤及的是百姓安乐祥和的生活。波斯帝国从居鲁士大帝,至冈比西斯,又经大流士一世的开拓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帝国,而从希波战争开始,却由盛转衰。薛西斯兵败后却不思进取,其后的波斯帝国内部更是矛盾丛生,日渐衰微,最终被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推下历史舞台。

枯萎的花冠——波斯帝国衰败

波斯是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兴衰200余年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后期的波斯帝国内乱四起、民怨沸腾、宫廷纷争、外敌入侵,颓势已不可逆转……

希波大战后的帝国——满目疮痍

公元前492年~前449年,在广袤无垠的亚欧疆域上,波斯帝国与希腊进行了近50年的战争。50年弹指一挥间,可这一战却是波斯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马拉松之战、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等将帝国的军事力量摧毁殆尽。希腊人胜利了,波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争结束后,被帝国压迫的境内民怨四起,反抗的浪潮此起彼伏。公元前405年,埃及王室后裔发动起义,建立了第28王朝,后来的涅普赫里特又建立了反抗波斯的美德西亚王朝。小亚细亚的许多部落也紧随其后揭竿而起,不久,卡都西亚人也叛乱了。塞浦路斯岛发动叛乱,还成为反波斯帝国的中心。地方势力的行省总督兼任军事首长,经常独揽军政大权,不服从中央调遣。

天子至尊,权欲无限,此时波斯的宫廷政变也层出不穷。权力之争,钩心斗角,集权的中央制也岌岌可危。公元前401年,阿塔薛西斯二世统治时,他的弟弟小居鲁士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王位嬗递,政权更迭,权力争斗场上是生与死的搏斗。薛西斯二世毅然镇压了叛乱,保住了王位,并将阵亡的小居鲁士的头与手砍下来示众,失败者倒在了殷红的血泊中。这次叛变是波斯帝国走向衰败的征兆。

宫廷政变的悲剧继续上演着,阿塔薛西斯三世继位后就将兄弟姐妹赶尽杀绝。公元前338年,薛西斯三世被他的手下巴戈亚斯刺死。心狠手辣的巴戈亚斯还杀死了薛西斯三世的幼子,最终将继位的新王也送进了坟墓。此后即位的大流士三世又使这位残酷的巴戈亚斯饮鸩而死。

希波大战后的波斯境内,呈现了衰败的局面:勇敢无畏尚武的传统很快丧失殆尽了,代之以软弱与欺骗;俭朴的优良传统销声匿迹了,代之以奢华的享受;对外敌同仇敌忾的士气也消亡了,代之以内部的明争暗斗与无情的杀戮。

遭遇亚历山大——最后的残喘

大流士三世登上波斯王位时,在希腊半岛又崛起了新的劲敌马其顿。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统一了马其顿,其子亚历山大大帝更是征战之王。马其顿东征的风声日益逼近,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了东征。当亚历山大的军队来到亚洲大陆时,两军的遭遇战在格拉尼库斯河上演了。马其顿的方阵让波斯军吃尽苦头,许多波斯兵临阵脱逃,亚历山大初战告捷,给波斯沉重的打击。亚历山大率军继续行进,势如破竹,收复了许多地方,波斯军闻风而逃。马其顿军节节胜利,双方又在沿海城市伊苏斯交战。这一战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孩子都成了亚历山大的阶下囚。亚历山大回绝了大流士的讲和。历史上的争霸战争就是这样的血腥无情。高加米拉一战,亚历山大彻底打败了波斯帝国,并一把火烧了华丽的波斯王宫,成了“亚洲之王”。而大流士被部下杀死,预示着一个庞大的帝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纵观波斯与马其顿的较量,一方面马其顿处于帝国的崛起阶段,能征善战,又有富有智慧才能的征服者亚历山大的英勇指挥;另一方面波斯已近衰亡,摇摇欲坠,波斯军尽管数量众多,却失去了往日的英勇,加之号令不一,最终已是风烛残年的大帝国终于倒在了亚历山大的铁蹄下。

远古文明的交相融汇——波斯文明

石匠来自爱奥尼亚和萨尔第斯,金银匠是米底人和埃及人,制砖的是巴比伦人,装饰墙壁的是米底人和埃及人”。看,来自不同文明、不同种族的人都为新的主人——波斯王的行宫修建而挥汗如雨。因此,宏伟的行宫不仅是辛勤汗水浇灌的娇艳花朵,更是一股股远古文明的溪流交相融汇的结晶!

辉煌的物质文明

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也意识到游牧民族的落后,便以宽容大度的姿态,保留了被征服地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开启崭新文明的同时,又汇集着一条条文明的溪流,并将之引入新的只属于波斯文明的世界!

再伟大开明的君主,注定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让历史铭记的只是他所烙下的文明之印。波斯帝国虽然昙花一现,却拥有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

古老的波斯从高原到海滨,使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第一次交汇,并形成灌溉农业文明。各地的大庄园主在国王的鼓励下,不断地研发新的农业产品,采用埃及的精耕细作制度,发明了高原灌溉的坎儿井。充实的粮食储备不仅为帝国东征西讨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帝国赚取了丰厚的外汇。而传承亚述古国的驿道制度,波斯却神奇地打开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即由巴比伦开始,经哈马丹、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直通中亚和印度河流域。这就打通了波斯和外界进行文明交流的门户。中国洛阳古墓发掘出的玻璃目珠与波斯宫廷职官科泰夏斯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产丝之国),就是最好的见证。这条通道不仅翻开了帝国物质文明交往史的新一页,而且通过交往极大地丰富了帝国的物质种类,为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添了重重的一笔。来自高原的波斯人在吸收两河流域和埃及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帽子、面纱及装饰品成为其高雅服饰的特征。交通的通达,促进了地区间经贸的发展,帝国充盈的财富更是物质文明高度的体现,当亚历山大东征撬开帝国的金库,里面竟有12万塔兰特银和无数珍宝,东征的士兵瞬间个个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

然而,庞大帝国的农业文明、服饰文明等辉煌的物质文明,最终都被亚历山大的东征摧残殆尽!

新奇的制度文明

波斯帝国史无前例地建立了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囊括了70多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历代波斯王不仅把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创造了彪炳文明史册的瑰宝!帝国的统治者如何来维系偌大的帝国呢?制胜的法宝,就是铁血大帝大流士一世缔造的一整套维系和管理帝国的制度文明。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登上国王宝座后,以“众王之王”自居,将远古文明的精髓与自我创新相结合,进行制度文明的建设。

大流士传承亚述帝国,建立了行省制度。将帝国版图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行省由国王直接任命波斯上层贵族担任总督,重要省份则由王室成员出任总督。圣明的大流士就这样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为密切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大流士继承和完善了亚述帝国的驿道制度,把帝国各省通过驿道连接起来。最长的一条驿道是以弗所至苏萨的“御道”,全长2400千米,途中设有驿站,每站备有骑手和马匹轮换,迅速地传递着帝国政府发往各地的信件和情报,有利于紧急情况下派遣军队,也便于商人往来,促进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此外,大流士以埃及法律为蓝本,建立和完善了法律和司法制度,历经22年用埃兰文和阿拉米文编成一部法典,颁行埃及行省,以约束祭司和士兵的行为。

大流士还根据波斯社会实况,建立了铸币、赋税和军队制度。

一整套传承和创新结合的制度文明,把容有70多个民族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更展现了创新与远古文明交相融汇的波斯文明的魅力!

兼容并蓄的文化瑰宝

庞大的波斯囊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大文明中心。然而,波斯既没有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也没有成为三大文明同化的牺牲品。它贪婪地从三大文明中汲取精华的乳汁,使波斯的文化宝库流光溢彩。

多种文明熏陶下的波斯文字。大流士在“神仙之地”的悬崖峭壁上,用古波斯文、埃兰和巴比伦文字铭刻了记载自己铁血镇压各地起义经过的《贝希斯顿铭文》。延续米底文明的序曲,汲取埃兰文明的精华,而后雄霸世界,注定了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古波斯文字也是在多种文明熏陶下,变化多样。开国元勋居鲁士时期,受埃兰文字熏陶,古波斯使用楔形文字,但其书写需要大量黏土板,十分不便。伴随亚述帝国的脚步,阿拉米语出现,大流士将其确定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一般情况下,楔形文字用于石刻,阿拉米语用于官方文件的往来。

文艺宝库中的建筑奇葩。波斯王宫的建造,调动了帝国内所有可用的因素。遍采各地材料,聘请各地巧匠,融合各地艺术风格,兼容并蓄,彰显自己的艺术特色。波斯王宫从样式、风格到雕刻,好似各种文明交融的盛会。大流士的行宫,主体是宏伟的贵宾厅,用来接见各地王公。贵宾厅采用的是埃及的柱廊结构,由36根12米高的柱子支撑,气势宏伟。木式屋顶,细长苗条的柱子不比埃及柱子的粗壮,于宏伟中透出灵气。柱础和柱头上是埃及风格的垂花式,柱头下方的旋涡纹则是古希腊建筑风格,柱顶的公牛和狮头像却是美索不达米亚风格,而背对背的一对动物则是波斯人的独创,台阶两侧庄严逼真的仪仗队人物浮雕是不折不扣的亚述作风。这难道不是远古文明与波斯自我创新交相融汇的巧夺天工之作吗?

善与恶的二元论宗教

古老的波斯,在宗教文化上延续了苏美尔的自然宗教,形成了古老波斯精神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就是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又称祆教。

琐罗亚斯德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它是波斯文明最重要的遗产,与佛教和犹太教一起,构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之前世界著名的三大“世界宗教”。它主张善恶二元论,崇拜代表善神、光明之神和正义之神的阿胡拉·马兹达,而阿里曼是恶神、邪恶之神和黑暗之神,善恶相争,善必取胜。该教有七大节日,参加节日庆典和坚持每日五次祈祷,是教徒必须履行的两大义务。它也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教徒不能说谎,否则要受到惩罚。其经典是《阿维斯塔》,包含了诸多伊朗语部落最古老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大流士统治时宣布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Chapter 2 古印度帝国

崛起于动荡之际——孔雀帝国

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大帝结束了他在西北印度的远征,分海陆两路撤离印度。他所留下的是一个时局动荡、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印度。这时,一个叫旃陀罗笈多·毛里亚的年轻人招募军队推翻了北印度难陀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孔雀王朝。

时局动荡的印度

在印度列国时代,诸多小国并存,力量分散,这就给外族入侵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在西北印度河流域,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军事实力较弱,先被波斯占领,后来由马其顿统治。

在波斯国王大流士时期,波斯开始了对西北印度的进军,他们很快就征服了那里,并设立了行省,将那里变为波斯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波斯帝国末期,波斯衰落,马其顿兴起,因此西北印度借机恢复独立,又成立了很多小国。但是好景不长,这些小国很快就被马其顿所消灭,它们又被纳入到马其顿的版图之中。

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的统治下,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一个大帝国,它的强大与荣光要超过波斯。亚历山大率领强大的军队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消灭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波斯帝国。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在灭亡波斯帝国之后挥戈侵入印度河流域。而此时印度河流域在摆脱波斯帝国的统治之后正处于小国纷争的局面,这里分布着众多的小邦和部落。面对强敌入侵,这里的人民不仅未能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反而希望利用亚历山大的军队消灭对手,殊不知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

在犍陀罗地区,叉始罗王与东邻波鲁斯王矛盾重重。双方常常是兵戎相见,不过双方实力大体相当,战事互有胜负,彼此都没有实力彻底消灭对方。当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到来时,叉始罗王认为千载难逢的机遇来到了,打败宿敌波鲁斯王指日可待。亚历山大刚刚渡过印度河,他就派遣使者前去劳军,并带去大量的金银和食物补给,甚至还有700骑兵,以扩充亚历山大的部队。与此同时,印度河流域众多部落首领也倒向了亚历山大一边。

公元前326年4月,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抵达希达斯佩斯河边(今杰鲁姆河),与前来迎战的波鲁斯王相遇。史载波鲁斯王率步兵3万、骑兵5000和众多的战车。亚历山大大帝并没有从正面渡河与波鲁斯王决战,而是留下一小部分军队以吸引波鲁斯王,自己亲率大军从上游偷渡过河,奇袭波鲁斯王的侧翼。波鲁斯王的侧翼被突然出现在面前的马其顿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同时留在河对岸的一小部分军队也迅速渡河投入战斗,两面夹击导致波鲁斯王的军队全面溃败。

出人意料的是,波鲁斯王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继续英勇奋战,直至重伤被俘。波鲁斯王在被俘之后仍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气度,当亚历山大问他想得到何种待遇的时候,他说:“应以国王之礼待我。”这就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希达斯佩斯河之战。此役波鲁斯王损失步兵近2万,骑兵3000,战车全部被毁。

此战之后亚历山大大帝继续向东推进,虽然损失颇重,但征服了整个旁遮普地区。同年夏天,他的军队因为长期行军的辛苦与战争伤亡的打击,再加上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拒绝前进。亚历山大大帝被迫撤军,将希达斯佩斯河西边的领土交给他任命的总督统治,此河以东则由归顺他的国王治理。亚历山大大帝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片土地,一去不再复返。

亚历山大一走,印度人民就开始了反对马其顿人的起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锈的铁柱

在克瓦图尔伊斯兰清真寺内广场的中央威严耸立着一座不可思议的纪念碑——一根在风吹日晒的侵蚀下至今没有生锈的铁柱。这根铁柱至今都不锈蚀,令人称奇。铁柱高9米,直径44厘米,大约6吨重,用梵文雕刻在铁柱表面的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据说,建造这根铁柱是为了纪念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在公元前325年他率领军队赶走入侵的马其顿军队,推翻了恒河下游摩羯陀国的难陀王朝,首次统一北部印度,创立了孔雀王朝,形成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月护王的不朽功绩就像这根永不生锈的铁柱坚定地矗立在广场两千多年,昭示着一代代的印度人。

枭雄崛起

旃陀罗笈多·毛里亚的早期身世至今仍是个谜。有史书记载说,他出身寒微,家族世代以养孔雀为生;有人说他是难陀王朝王子和一个叫Mura的女仆的私生子,Maurya(毛里亚)是Mura的音讹;还有传说称他属于毛里亚家族,毛里亚家族属于刹帝利等级,“孔雀”(Maurya)的名称是从“毛里亚”一词演化而来。孔雀氏族在公元前4世纪逐渐衰落,传说旃陀罗笈多是在孔雀驯养者、猎人和牧人中长大的。

相传,旃陀罗笈多曾在旁遮普地区见过亚历山大大帝,因为在言语上冒犯了这位君主,差点被他一怒之下处死。旃陀罗笈多死里逃生之后,遇上了自己的“伯乐”——一个叫桥底利耶的婆罗门。桥底利耶聪明过人,曾到华氏城要求谒见难陀王以求申诉,不想反被难陀王侮辱,一气之下离开了华氏城。当他与旃陀罗笈多相遇时,便认定他日后必成大事,于是决定倾全力帮助旃陀罗笈多。桥底利耶筹措了一笔款项,资助旃陀罗笈多招募起一支军队。根据古希腊史学家查士丁的记载,“旃陀罗笈多从各地招募盗贼,并怂恿印度人改变统治。”

当时,在西北印度地区有多支起义部队,旃陀罗笈多的队伍只是其中一支。他采纳桥底利耶的建议,利用古希腊人的战术,获益甚多,使自己的队伍不断壮大,很快就成为众多西北印度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当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6年离开印度时,任命一个叫腓利坡的将军统治西旁遮普地区。腓利坡于公元前324年被害,军官优德莫斯接替他指挥西旁遮普的驻军。亚历山大死后,他的继承者们忙于抢夺地盘,从印度召回一部分马其顿驻军,但旃陀罗笈多与马其顿驻军的战斗仍然打得很激烈。

旃陀罗笈多于公元前324年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之后,他又挥师东进,攻打曾是当时南亚大陆上最强大的王国——摩羯陀王国。这个王国先是在亚历山大的东侵中元气大伤,接着又在西北印度人民反马其顿人的起义中遭到进一步削弱。当旃陀罗笈多率军到来时,无异于向摇摇欲坠的破门板再踢一脚,结果可想而知:当年饲养孔雀的小男孩率军攻取了强盛一时的摩羯陀之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朝在北印度的统治,并屠杀这个家族的所有男性,开启了新的王朝。公元前317年,马其顿的驻军全部撤离印度。孔雀王朝在北印度的统治基本确定下来,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于一个王朝之下。

史载,在旃陀罗笈多统治的鼎盛时期,孔雀王朝拥有由9000头战象、3万名骑兵和60万步兵组成的军队。王朝的首都华氏城也成为南亚最为宏伟壮丽的城市,它雄踞于恒河南岸,堪称当时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英雄末路

孔雀王朝的鼎盛似乎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在帝国的西面早已有一双眼睛在窥视着这个新崛起的王朝,对这里的土地与财富垂涎已久,只是时机尚未成熟。公元前305年,塞琉古这个亚历山大帝国亚洲部分的继承人在击败了众多强劲对手之后,成为巴比伦城的新主人。塞琉古拥有可以与亚历山大大帝相媲美的雄心壮志,只可惜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运气。公元前305年,他率军沿着亚历山大当年东侵的路线再次侵入印度。当时已入暮年的旃陀罗笈多宝刀未老,再次披挂上阵。史书虽然没有记载战争的过程,但从议和结果可以看出胜利属于旃陀罗笈多。公元前302年和约签订,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同时将印度河以西的部分地区划归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则送给他500头象,以支持塞琉古入侵埃及的计划;双方缔结婚约结成友好邻邦。此战为旃陀罗笈多再加辉煌一笔。

旃陀罗笈多一生有一半时光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对人性中阴险、狡诈的一面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养成了多疑与冷酷的性格。在建立孔雀王朝之后,旃陀罗笈多为自己修建了数不清的离宫别院,他不断变换自己的居住地,从不在同一个行宫里连续居住两个晚上。

旃陀罗笈多在位25年,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军事的强大使得他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印度河和恒河两个流域的大帝国,并且和西方的一些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国强,也赢得了广大臣民的爱戴。他退位后到各地流浪,前往印度的南部过起了隐居生活,最后采取耆那教的方式,绝食而安宁地死去。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帝国的继承者

印度史学家潘尼迦对旃陀罗笈多所留下的遗产有过这样的描述,“旃陀罗笈多遗留给他儿子宾头沙罗的是一个幅员、权势和光荣都超过过去任何国王的帝国。”

旃陀罗笈多的继任者宾头沙罗同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所承继的不仅仅是一个庞大而又强盛的帝国,还有父亲的雄心壮志。据《佛本生经》记载,他曾经征服了16个王国并杀死了王国的君主,不过这些国家的具体地点今天已无可查考。宾头沙罗掌握的是一个雄踞于北印度的强大帝国,他曾率兵不断向南扩展领土。当他率军在印度南部征战时,西北印度的叉始罗地区再次发生叛乱,他将大军留于南印度前线,自己只率部分精锐回师平叛,迅速镇压了叛乱。

宾头沙罗与塞琉古王国依然保持着友好关系,塞琉古王国的使者曾常驻帝国首都——华氏城。他还与当时的众多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像塞琉古王国一样派驻使节于华氏城。

宾头沙罗晚年对继承人的选拔犹疑不决。当帝国再次发生叛乱时,他派大儿子苏深摩出外平叛,当苏深摩平叛失利时,宾头沙罗一急病倒,欲派另一个儿子前往接替长子,让长子回来继承王位。但是宰相不喜欢苏深摩,因为宰相是个秃子,苏深摩总喜欢摸他的光头。宰相心想:王子今天摸我的头,明天他当了国王说不定就会砍我的头。于是宰相设下计谋,让即将出征的王子假装生病,不能出征。然后又力劝宾头沙罗先立假装生病的王子为王,待苏深摩回师归来再把王位还给他。宾头沙罗一时糊涂,竟然答应了宰相的建议。只是宾头沙罗哪里知道这一阴差阳错的决定给了孔雀王朝又一个繁盛的30年,因为那个假装称病的王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阿育王。

耆那教

耆那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耆那教的信徒都称自己为“耆那”,意思是胜利者或者完成修行的人。该教创始人筏陀摩那被弟子尊称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他出身高贵,是刹帝利贵族的一个王子,在30岁的时候双亲亡故,于是他出家修习苦行,寻求真理,42岁的时候创立了耆那教。耆那教教徒主要来自刹帝利种姓和吠舍大商人。耆那教反对种姓制度和祭祀杀生,不承认婆罗门至上和祭祀万能,主张种姓平等和戒杀,强调禁欲和苦行。到后期,由于戒律上的分歧,耆那教分为两派,一派为白衣派,这个派别主张一个人不抛弃衣物也可以获得解脱。还有一个派别是天衣派,强调以天为衣,将地作为床,故该派的信徒都裸体行走,手里拿着一个水壶,用孔雀毛来清扫坐处。

庞大疆域的开拓者——阿育王

古老神秘的印度,造就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豪杰——阿育王。他命运多舛,但不甘心沉沦;心中有佛,却不消极遁世。他施展雄才大略,开拓了庞大的孔雀帝国,使人们摆脱动乱苦海,荫庇后世。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传奇身世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的孙子,他的母亲是瞻婆罗国婆罗门的女儿,当时的一个相师预测她将来必当王后,而且会有两个非同寻常的儿子,一个儿子是将来的转轮圣王,另一个要出家当罗汉。婆罗门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把女儿精心打扮一番,带到华氏城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嫁给国王宾头沙罗。由于阿育王的母亲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国中女子无人可敌。

所以她一下就被宾头沙罗选中并立为王后,不久就生下了阿育王。在嫔妃云集、后宫竞争激烈、母以子贵的大环境下,阿育王的母亲认为这下她所有的忧患都没有了,就给儿子起名“阿恕伽”(即“无忧”的意思)。

阿育王的母亲很受国王的宠爱,但因为阿育王相貌丑陋、脾气暴躁,所以在宾头沙罗的100个儿子中是最不受宠爱的一个。有一天,宾头沙罗在金地园召集所有的儿子来参加宴会,同时请有名的相师为各个儿子相面、占卜,看哪一个儿子有帝王之相,将来能继承王位。阿育王自认不得父亲的喜爱,不愿意去参加宴会,在母亲的百般劝说之下才去了金地园。阿育王骑着笨拙的老象,慢慢吞吞地去了,心里想:“母亲真是的,我哪里有什么帝王之相啊?去了肯定会遭父亲的白眼和无端指责,还有其他兄弟的百般嘲笑和侮辱。”金地园那天张灯结彩、装饰得富丽堂皇,奴仆们忙得团团转,其他的王子各个高傲无比,自认都是真龙天子,一副高贵威严的样子。他们坐在华丽的坐具上,用着金银器皿,觥筹交错,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而阿育王只能席地而坐,一副失意落魄的样子。与此同时,那个相师已经在默默地打量各个王子。他惊奇地发现阿育王最有帝王之相,但深知国王最宠爱的是长子苏深摩。为了投其所好,哄国王开心,他假意说苏深摩最有帝王之相,将来必能治理好国家。那时,阿育王自己都不敢想以后能荣登大宝。

弑兄夺权

不久,西北边境叉始罗国发动叛乱,宾头沙罗派阿育王去镇压,却不给他提供军事装备和粮草,“唯有四兵,无有刀杖”。叉始罗国民又骁勇善战,桀骜不驯,很难安抚。但是,阿育王坚韧不屈的性格,使他没有退缩。他积极筹措战事所需,英勇地赶赴沙场。出人意料的是,叉始罗国主要是不满孔雀帝国所派的地方官员过于残暴,所以闻讯阿育王的到来,夹道欢迎。阿育王兵不血刃地平定了叛乱,也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一举成名,威震四方。

宾头沙罗晚年,叉始罗再次爆发起义。宾头沙罗为了让长子苏深摩也能获得一定的功勋,巩固王位,于是派苏深摩去讨伐叉始罗。可苏深摩没能很快地解决叉始罗的问题,反而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中,致使宾头沙罗“即生疾病”。这时,宾头沙罗本想召苏深摩回京,派阿育王去接替他继续讨伐叉始罗,可与苏深摩有过节的朝中大丞罗崛提多却联合其他大臣拒不执行。宾头沙罗病情加重后,阿育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在宾头沙罗死后,抢先继承了王位,以罗崛提多为相。苏深摩闻讯后带兵赶了回来,想用武力夺取王位,结果惨败。随后其他王子也发动了叛乱。阿育王一一平定了叛乱并杀死了其他的所有兄弟,只留下同母的一个弟弟,巩固了自己的王位。

雄才大略

阿育王作为孔雀帝国的第三代继承人,为统一古印度、建立庞大的孔雀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育王在当王子时,就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曾经征服过为数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叉始罗、怯沙国、乌贾因和尼泊尔等地。他继位之后主要的工作也是平息叛乱、开疆拓土。经过几年艰苦的征战,阿育王建立了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国。孔雀帝国的版图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抵今巴基斯坦西境及阿富汗的一部分,北迄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南达佩内尔河。

阿育王即位之初,众臣“轻蔑阿恕伽,阿恕伽密欲治之”,于是便借一点小事而杀“五百大臣”。后又借故杀了宫中五百宫女,并听信宠臣罗崛提多的主张,设立“人间地狱”。

为了巩固政权,阿育王逐渐改变了前期残暴的统治政策。他从佛教中领悟出一套新的统治政策,即“大法”。“大法”对内推行仁政,主张对臣民要慈悲、慷慨、真诚,同时修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工程。在阿育王的一道诏令上写道:“我已下令在路边种植榕树,给牲畜和人们以荫凉。我已下令种植杧果园林,我下令每隔九英里挖水井并建驿亭,我设立了许许多多的供水点,以供牲畜和人们享用。”阿育王还引进药草、修桥建路、兴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他还身体力行,放弃了历代帝王游山玩水的习惯,进行宣教旅行。在旅行中,阿育王广泛接触僧侣和老百姓,向他们施赠钱财,宣扬自己的“大法”。

阿育王放弃了对外的军事征服,与邻国搞好睦邻友好关系。他要求臣民孝顺父母、尊敬服从年长者和老师;慷慨地向宗教人士布施;善待奴隶和仆人;怜悯穷人和不幸的人;不杀生。

为了使“大法”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实施,阿育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一方面先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并把它们刻在石壁、石柱、石碑上,称为“岩谕”、“柱谕”和“碑谕”,放置在群众聚集的场所,号召、感化人民遵守;而且刻成多种文字以使铭文被当地人认识遵行。另一方面他任命专门的监督官员,专门负责“大法”的推行和实施。

繁盛的商业之都

华氏城,是古印度摩羯陀国孔雀王朝(约前324~前187)的都城,也是古印度最大的城市,公元4世纪后,又曾为笈多王朝的都城。根据史籍记载,华氏城长约15千米,宽约2.8千米,共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华氏城素有“香花之城”的美誉,城里树木郁郁葱葱,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花园,据说里面养着许多美丽的孔雀。华氏城更是以繁盛的工商业而闻名遐迩。公路以华氏城为中心,四通八达,辐射到各地,连接星罗棋布的城镇和通往国外的主要商道。城内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如云,堪称国际化的大都市。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南印度的宝石、西北印度的毛毯、东印度的亚麻布,还能购到来自西方的马匹、红珊瑚、亚麻布和玻璃等。

阿育王崇奉佛教。关于阿育王皈依佛教,还有一个小故事。公元前260年,阿育王带领了数十万的步兵、骑兵、象兵、战车队向羯陵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羯陵伽的军民进行了殊死的反抗,但这更激起了阿育王的侵略野心。经过几次较量,阿育王的将士终于攻破了羯陵伽的首府,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城。当阿育王怀着胜利的喜悦,走进羯陵伽城时,看到的是血流成河、横尸遍野、妇孺恸哭的悲惨景象。他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产生了深深悔意。阿育王自己说羯陵伽有15万人被放逐,10万人被杀,更有不计其数的人家破人亡。

在苦苦思索如何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时,阿育王在高僧优波及多的感召下,接受了佛教。此后,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阿育王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广建寺塔,优待佛教徒;另一方面派遣大量的僧侣团、大丞四出传教,甚至把王子摩哂陀和女儿僧伽蜜多罗也先后送到锡兰,宣扬佛法。佛教从东南传入东南亚,从西北传入中亚细亚,最后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在华氏城主持了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三次结集,所谓“结集”就是召集大批僧人会诵佛法,进行佛经的编纂工作。这次结集使古佛经最后定型。

桑奇大塔

桑奇大塔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东北郊的桑奇村,大约建于阿育王死后。塔身呈半球形,状似扣着的大碗,用砖砌成,直径约30米,高约12米,顶端立着一把伞盖,象征宝塔,周围环以围墙。石制的大门上精致地雕刻着释迦牟尼生前的故事、信徒群像和不同的花纹。桑奇共有3座这样的佛塔,它们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筑。桑奇大塔的塔门雕刻、优美的药叉女,野鹿苑的狮子柱头,帕鲁德围栏浮雕,几乎汇集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精华。按照佛家的观点,整个世界是围绕佛教圣地须弥山为中心的圆盘,因此桑奇大佛塔也是圆形建筑。塔的圆顶上还有三层的伞状物,象征上天的极乐世界以及周围的圣地和塔中的舍利结合在一起。

在阿育王的护佛行动中,最为人称颂的,就是打开佛陀入灭后“八王分舍利”的舍利塔,取出其中的佛陀遗骨,集中起来重新分为8.4万份,再于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上建8.4万座塔,把8.4万份舍利分别安奉于塔中,供来往行人礼拜。而桑奇最原始的小砖塔,正是那8.4万座塔的其中一座。

阿育王不仅大力弘扬佛教,而且对其他宗教采取宽容的政策。针对当时教派林立、矛盾复杂的局面,阿育王还极力缓和各个教派的对立情绪。比如,他要求人们克制对于异己派别的批评;相互尊重;召开宗教会议,使不同教派的领袖有机会对话,增进理解;提倡学习不同教派的经典,开阔眼界,摆脱狭隘的宗教偏见,从而达到各宗教的和睦团结。他宽容的宗教政策为印度以后历代开明君主所效仿。

名垂青史

阿育王的“大法”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他结束了印度十六国以来300年战乱频仍的动荡时代,在他统治期间未出现大的战争,为印度人民争取了40年的和平;其次,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行会普遍建立,制作工艺达到很高水平,同时阿育王还统一规范了国家的税收,使得国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旺,印度的货物经陆路和海路畅销至欧洲、西亚、中亚等地。

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阿育王时期在桑奇地区修建的那座高大的佛塔,后世几经修缮,目前已成为印度一大景观。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阿育王时期制作的木雕迄今仍保存完好,精美绝伦,这在炎热潮湿、蝼蚁横行的印度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它和那三十几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刻有赦令铭文的圆形石柱,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范畴。最能体现这一时期高超的建筑雕刻技艺的是今瓦腊纳西鹿野苑地方的独石柱,柱头刻有4个半身狮子像,刻工细腻,线条明晰,庄严而生动。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宗教家。在他统治时期,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孔雀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国家繁荣富强、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但他到了晚年后变得昏聩而迷信,常常把大量财物滥施给佛教僧侣,以致影响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库的收入,最后他丧失了权力,抑郁而终,他建立的庞大帝国也很快就衰落了。

森严的种姓制度——孔雀帝国的社会与宗教

古老而美丽的恒河流域孕育了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奇特的民族,徜徉在这个神秘的文明古国中,会发现有一种神奇的制度——种姓制度统摄着整个社会,是它让同一方水土上的人们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互不往来,泾渭分明。森严的种姓制度在孔雀帝国时代依然如故,并长期成为印度社会的基本组织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外来铁蹄的踏入

随着雅利安人的铁蹄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他们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了征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种姓制度,时间大约是公元前9世纪。在这个奇特的社会制度中,同一方水土上的子民被分为了四个截然不同的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他们各司其职,婆罗门阶层专门负责祭祀和文化教育事业,处于社会的最高统治地位。属于武士阶层的刹帝利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阶层一般经营商业和贸易,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首陀罗过着最为困苦的生活,他们不仅要服务于以上三个等级,还要从事农业劳动和一切体力劳动。

这种种姓制度是世代承袭的,人从一出生就已经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轻易被改变。它的影子洒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而且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在孔雀帝国时期它更是具有自己的特色。

婚姻由命,富贵在天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这个神秘国度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它的身影,在孔雀帝国更是日臻成熟。版图辽阔的孔雀王国让种姓制度得到了更为快速的传播,这些居民被征服后信奉的是婆罗门教,自然接触到了种姓制度,他们的日常生活也被严格地限制在种姓制度之中。

通常是这样规定的,孔雀帝国的上层为婆罗门,外来种族当中有权有势的被划归为刹帝利,其他的人就成为吠舍,最后剩下的贫苦人民被定为首陀罗,当然,还有命运更悲惨的贱民阶层。种姓制度一路走来,到孔雀帝国时已经达到成熟,而且这种规定趋于严酷。这个时期有一部著名的成文法典——《摩奴法典》,其中对种姓制度作了详细的叙述,尤其是对公民的职业和婚姻。原因就在于商品经济的开放和发达,种姓间的职业逐渐发生了混乱的变化。许多高级种姓的人因为生活贫苦就开始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开始从事田间劳动或者畜牧业,经营小本生意或是过去不被人所看起的木匠活。即使这样,仍然限制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级种姓人的职业。这样的现实使原先那种严格的职业规定已经慢慢遭到破坏,这样的变化让曾经处于顶端的特权阶层坐立不安,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曾经辉煌的地位和荣耀。为了继续维护他们的特权,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高级种姓的人由于贫苦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但是绝对禁止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在这个国度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和宗教、种姓制度脱离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婚姻,孔雀帝国时期在法典中对婚嫁作了严格规定。随着帝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帝国人口的日益庞杂,以前不同种姓之间禁止通婚的规定也被打破,种姓的内婚制受到挑战。为了继续维护这种种姓制度并保持婆罗门等高级种姓的特权,所谓的“顺婚”和“逆婚”就出台了。

所谓“顺婚”,就是高级种姓的男子能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为妻,但是这样会被视为“堕落”。顺婚虽然不光彩,但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被社会所接受。高级种姓的女子则禁止嫁入低级种姓的家族,这样被称作“逆婚”,如有发生,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据说,有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离车族的一个女儿,他的父亲告诫他说:“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而离车之女属于高级种姓,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与你匹配的,我给你另外寻找与你属于同种姓的家族之女。”然而,理发师的儿子最终因忧郁过度而死。

等级森严的宗教生活

种姓制度在宗教生活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有权利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这些种姓的人被称为再生族。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认为是神的代表,或者就是神本身。而第四种姓首陀罗却被禁止享有这种权利,甚至连听一下、看一下的权利也没有。《高达摩法典》中有这样的规定:“假如首陀罗故意听或者是诵读《吠陀》,须向他的耳中灌入融化的锡或蜡;假如他诵读《吠陀》原文,须割去他的舌头;假如他记忆《吠陀》原文,须将其身体劈成两半。”在宗教著作中对各个种姓参加宗教活动所穿的衣服也有明确的规定,作为入门式标志的身体上的圣纽,婆罗门这个阶层使用的是三根棉绳制成,刹帝利阶层则是用大麻绳制的,吠舍阶层要用羊毛制的。作为他们地位象征所使用的手杖也各有不同,婆罗门的要高达发部,刹帝利的高达额部,吠舍的要高达鼻端。在进行净身仪式的时候,婆罗门阶层可以用流到胸部的水净身,刹帝利则用抵达喉部的水洁身,而吠舍用口中的水净身。此外,在其他仪式方面也有繁杂的规定。

泾渭分明的社会生活

孔雀帝国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有着严格的区分。食物被分成了三类:水果和奶制品、熟食、生食,各种姓的人只能吃本种姓或者高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生食,同时也允许吃低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熟食。但是高级种姓的人则被限制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他们做的生食或者熟食,低级种姓的人都可以吃。贱民首陀罗做的食物最为不洁,其他任何种姓的人都不可以吃。用水也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混用一口井,尤其是低级种姓的首陀罗人,他们只能使用自己的水井,否则会被社会认为是玷污了井水而受到痛打或者被处死。

除此之外,各个种姓从事自己的传统职业,而且世代世袭。与宗教有关的一系列的职业被社会公认为是高贵职业,统统由婆罗门承担,如祭司和教育之类的工作。所有一切与脏东西有关的职业都被认为是低贱的和不圣洁的,如扫地、打扫厕所、洗衣服之类的都分给低级种姓的人去做。他们的职业基本上终生不变,高级种姓的人非常反对本种姓族的人改变职业。例如,孟加拉邦的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学生因为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自己开了一间理发店。当其他婆罗门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怒然群起而攻之。无论在生活如何窘迫的境况之下,高级种姓的人也被禁止做低级种姓的工作,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在一个宁静的村落里凸显了一片用砖瓦修建的上等的房屋,这便是富裕的高级种姓的住房。在这些房屋的旁边排列开来的则是低级种姓之人的房屋。这些房屋档次的高低除了受经济状况的影响之外,种姓制度也对其有严格规定。“在南印度,高级种姓规定低级种姓只能建设哪种类型的房屋以及使用哪种建筑材料。在西海岸的一些地区甚至规定,一些低级种姓不得修建一层以上的房子。”

红尘中的地狱

在人类的历史上经历了母系氏族的辉煌之后,对妇女更多的是压迫和奴役。在各个国家的历史上,妇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在印度,妇女在传统文化和种姓制度的双重压力之下,命运悲惨,社会给她们附加了过于沉重的枷锁。

印度的妇女地位在后期吠陀时代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随着经济生活中男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妇女的地位逐渐退居到了辅助地位。到了孔雀帝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分化使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种姓制度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低级种姓的男子被严厉禁止娶高级种姓的女子,低级种姓的女子却要给高级种姓的男子做玩物。

古印度的女子在家里几乎是没有权利的,作为女儿、母亲的任何一种角色,她都处于一种服从、依附的地位。如果是一个已婚的女子,她生活的所有重心就是伺候好她的丈夫,忠贞不贰。印度社会所大肆宣扬的“妇道”,就是为了确立丈夫对妻子绝对的统治权,妻子没有权利提出离婚。宽容、服从、逆来顺受,历来被视为女子的美德。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寡妇火葬殉夫,被后人甚为赞叹,这样看来这种方式已经在高级种姓中间流行开来。虽然妇女的地位在孔雀帝国佛教兴起的那个阶段出现了一种新气象,对歧视妇女的观念和看法进行了批判,但是在婆罗门教影响下的社会中却依然如故。

种姓制度在印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孔雀帝国之后仍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一大特征。但是这种制度也成了日后印度社会发展的障碍,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潜在的影响。

今非昔比的摩羯陀——巽伽王朝

强大一时的孔雀帝国展翅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摩羯陀也今非昔比了。继之而起的是婆罗门建立的巽伽王朝,巽伽王朝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南征北战,妄图统治整个宇宙的野心让世人惊叹!

世俗梦想的实现

巽伽王朝的建立者普西亚米陀出身婆罗门,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吠陀》经典,是一个笃诚的婆罗门教教徒。长大后的普西亚米陀当了一名教师,但平凡的工作无法施展他满腔的理想和抱负。于是,他投笔从戎,凭借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孔雀帝国的国王普里哈多拉达的信任与重用。他担任了大将军的职位,陪伴在国王身边。但骨子里的婆罗门种姓和宗教思想,使他一直认为孔雀帝国的统治者是低贱的刹帝利,不配统治万民。如果由婆罗门建立一个世俗王权,借助婆罗门的神性不仅能有效地统治万民而且还有控制万神的力量,使国家更加神圣富强。

时机终于来临了,公元前187年,普西亚米陀在阅兵式上谋杀了国王普里哈多拉达,建立了巽伽王朝,实现了宗教思想和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巽伽王朝建都华氏城,基本继承了孔雀王朝的庞大版图。普西亚米陀的统治权向南可达纳巴达河,向北接旁遮普的贾郎达尔和锡亚尔科特。

婆罗门教的复兴

孔雀帝国时期大力扶持佛教,引起了婆罗门教的不满。普西亚米陀一上台就大力打击佛教势力并迫害佛教徒,同时极力复兴婆罗门教。普西亚米陀先后举行了三次象征传统婆罗门教复兴的“马祭”。“马祭”是印度婆罗门教最高祭祀之一,通常由国王举行。首先,由婆罗门导师挑选最优秀的马一匹或百匹,然后给马进行斋戒、沐浴并点燃祭火。其次,在一个清晨将马放之东方,让马自由地驰骋,国王带领全国的精锐部队紧跟其后,圣马经过本国的领地则当地百姓要举行祭祀,如果跑到敌国的土地上,国王就要指挥军队奋勇杀敌。直到婆罗门说“止”,国王才能班师回朝。最后是杀马祭神。婆罗门教认为这种祭祀可以使国王成为王中之王,进行百次马祭之后,国王就有统治天神的权力,成为宇宙的主宰与众神之王。

尽管如此,巽伽王朝压制下的佛教徒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默默地以山琦、巴赫特的圣地佛塔作为怀念佛陀的凝聚重心,思念的情怀常见于口耳相传的故事之中,展现于栏楯的浮雕之上。

王朝的衰微

巽伽王朝建立于孔雀王朝的废墟之上,无形之中将孔雀王朝的各种矛盾转嫁在了自己身上,内外交错的矛盾伴随王朝的始终。在巽伽王朝初期,还拥有几乎整个恒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区。巽伽王朝的强大据说是在普什亚密多罗和阿耆尼密多罗父子统治时期,其领土南达纳巴达河,北到旁遮普的部分地区,尽管如此,巽伽王朝的领土还是逊色于孔雀王朝。马祭和连年不断的战争可能是王朝衰微的关键因素。普什亚密多罗和阿耆尼密多罗父子统治时期,侵占德干高原北部邻国,遭遇希腊人的强师劲旅,又受到南方羯陵伽国的进攻,王朝领土不断丧失。在一百多年间,巽伽王朝退回到摩羯陀地区,但王朝的矛盾并未因此而得到解决。公元前73年,巽伽王朝被甘婆王朝所取代。

三百余年的“黑暗”历史——从甘婆王朝到新帝国前夜

公元前2世纪,孔雀帝国覆灭,印度又回到了小国纷争的黑暗时代。在这300余年的黑暗中,大夏人、塞族人、安息人和大月氏人接连登上印度历史的舞台,在印度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印度的“战国时代”

公元前73年,大臣婆苏提婆发动政变,废黜了巽伽王朝的末代国王提婆菩提。巽伽王朝继辉煌的孔雀王朝之后,在摩羯陀地区勉强统治了一百多年后,终于走到了末路。婆苏提婆自称为甘婆的大臣世家,因此他所建立的王朝被称为甘婆王朝。不过,巽伽王朝的傀儡国王仍然被允许在划定的一小块土地上进行着有名无实的统治。

甘婆王朝的4位国王在摩羯陀地区统治了45年,史书对甘婆王朝的历史只有轻描淡写的一笔。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们一直龟缩在摩羯陀地区,直到公元前28年被南方崛起的强国萨塔瓦哈那灭亡。

萨塔瓦哈那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安度罗。阿育王在世时,安度罗表面上臣服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死后,安度罗就越发不听“使唤”了。在第二任国王萨陀加罗尼一世统治时期,安度罗王朝曾繁盛一时,控制了整个德干地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实力略强的王国也未能保住自己在摩羯陀地区的地盘,当安度罗在摩羯陀地区撤军之后,北印度地区彻底陷入了“战国时代”。

铁蹄之下的印度

在外族人眼中印度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谁都想在印度分一杯羹。公元前1世纪起,没有强大帝国佑护的印度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公元前3世纪中叶,国王安条克二世派驻大夏的总督狄奥多特脱离塞琉古王国独立。大夏,欧洲人称之为巴克特里亚,大致位置在兴都库什山以北、阿姆河以南一带。公元前190年前后,大夏王狄奥多特的儿子德米特里在即位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印度之旅”。此时,孔雀王朝尚在,只是阿育王已死。大夏吞并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一地区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国君旃陀罗笈多在晚年通过战争从塞琉古手里夺来的。

公元前247年,塞琉古王国与托勒密王国重启战端,安息趁机独立。帕奈人的部落首领阿尔萨息自立为王,建立了安息王国。安息对于大夏在印度分得的好处十分眼红,于公元前2世纪,紧随大夏之后侵入印度。

公元前165年前后,匈奴人大举进犯居住在河西走廊及其周围地区的月氏人。月氏人哪里是强大匈奴人的对手,不得不率部西迁。他们将世代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塞族人赶了出来。塞族人在克什米尔及其周围地区建立了罽宾国。公元前88年,强大起来的塞族人开始向东南扩张,通过俾路支和信德地区进入印度,登上了印度历史的舞台。塞族人在西北印度建立了许多独立的小国。印度人称他们为塞人州长,而州长这一称谓其实是从波斯人的行政制度中学来的。塞族人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之前,此后塞族人逐渐同化于印度人之中。

在印度300余年的黑暗历史中,最后一个登上印度历史舞台的是大月氏人。大月氏人在灭亡了大夏之后,控制了整个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当时,大月氏由5个部落组成,部落的首领称为“翕侯”。其中贵霜部落在丘就却的统领下逐渐强大起来,兼并了其他四个部落,建立了贵霜王朝。丘就却与他的儿子阎膏珍不断向外扩张,而受害者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印度。

阎膏珍与他的继任者迦腻色伽的关系至今都不甚清楚,但这并不妨碍迦腻色伽将贵霜帝国推向繁盛的顶点。迦腻色伽在位时,贵霜王朝将疆界推进到了北印度的恒河流域。此后,迦腻色伽又击败了安息帝国,稳定了自己在西北印度的统治。自此,迦腻色伽所继承的王国成了一个西起呼罗珊,东至波罗奈,北自和阗,南抵孔坎的帝国。公元102年,迦腻色伽去世,贵霜帝国的繁荣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在了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印度300余年的黑暗历史即将过去,当笈多王朝于4世纪崛起时,印度将再次迎来她的黎明。

崭新文明的开端——笈多帝国

贵霜帝国昙花一现并没有使古老的印度销声匿迹,活跃在母亲河——恒河中游的旃多罗家族,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勇敢的开拓者们率其子民南征北战,如奔腾不息的河水不知疲倦,终使分裂的印度再次实现统一,在古印度的历史舞台上不仅秀出了曼妙的舞姿,而且为古老的印度开启了崭新的文明。

勇敢的开拓者们

贵霜帝国宛如美丽的昙花,在历经夜间的尽情绽放后至黎明时分而凋谢枯萎。分裂—统一—分裂—再统一,似乎是历史亘古不变的定律,此时,分裂的诸国变得不安分起来,他们都想抓住这个绝好的机遇,不惜一切代价开始争夺更为广阔的领域,强大的勇敢者就这样出现了……

盘踞在母亲河——恒河中游的笈多王国,经过几代生息繁衍,养精蓄锐,成为诸多小国中最强大的一支,随之展开了一系列疯狂的征服活动。公元319年,“伟大的王中之王”旃多罗笈多,率军南征北战,建立了统一的笈多帝国,定都华氏城,并以公元320年为新的纪元,即笈多纪元。经过他的一番征战,乔萨多、考山比、离车国、比哈尔及今北方邦和孟加拉尽为其囊中之物,并成为帝国的心脏地区。

第二代王沙摩多罗笈多(约330年~380年在位)与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几乎在兵刃相交中度过了一生。他喜好武功,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经常亲自率兵南征北伐,将帝国的对外征服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征服了恒河流域的9个王国,德干北部12个王国,北部以及东北部的一些边远地区和国家,使帝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无愧于“征服者国王”的称号!

超日王旃多罗笈多二世也毫不逊色。他即位后,不畏艰难险阻,通过一番征战,赶走了楼陀罗辛哈三世,并取代其建立起对西马尔瓦和卡提阿瓦半岛的统治。超日王统治时期,印度的疆域囊括了除旁遮普西部和克什米尔外的整个印度北部和印度南部的一部分,并迁都优禅尼,把笈多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多重保险造就繁荣

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笈多帝国的建立,使得印度混乱的局面又复归了统一。此后,英明的统治者积极采取多重保险的有力措施巩固了江山,并因此迎来了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态势和轻松自由的信仰氛围,使帝国在旃多罗笈多二世时期迈向巅峰。

笈多帝国的历代君王都采取了怀柔政策,实行藩国属民制度。允许被征服的地区保留原来的王公制度,由笈多帝国来颁发诏书,藩属国要向帝国履行朝见、纳贡及服兵役等义务。而在中央的直统区也放宽限制,给商人、贵族等更多的权力直接参与政治。自由代替统制,使得被征服诸国在这个强悍武力征服者的领导下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中,感觉到了被尊重,因而不得不心悦诚服,竭尽全力为其服务。另外,面对诸多不安分的诸小邦,笈多帝国的统治者采取了联姻和亲的政策。早在建国之父旃多罗笈多一世时,他便巧妙地运用联姻手段与离车族公主结婚,既为自己迎娶了美丽的新娘,又达到了开疆拓域的目的。旃多罗笈多二世继承了爷爷优良的联姻传统,与伐卡塔卡国王联姻,将南印度纳入了自己的版图。统治者通过联姻,不仅开拓了疆域,避免了彼此间你争我夺的残杀,而且创造了安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可以使帝王们安心致力于国内的生产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正如中国高僧法显记载说,印度经济繁荣,人民殷乐。好的种子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经济的繁荣与统治者们高明的统治政策是分不开的。在农业上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和开荒,重视耕种技术和农业知识的发展与普及,因地制宜耕种农作物,笈多帝国时的印度已是蔬菜满园、瓜果飘香了,而且有的香味已经飘向国外,为帝国赚取了丰厚的“外汇”。统治者们也不乏灵活的经济头脑,帝国时期内外贸易活跃,政府重视修筑和养护道路,并发行金银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得笈多帝国在内外贸易发展上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手工业技术也迎头猛赶,其发展进步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金属的开采、冶炼和铸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德里库特卜尖塔附近的高近23英尺的铁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而不曾生锈,其冶炼水平之高真是无法想象。百人乘船观光旅行已不再是生活安定的人们的梦想了,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已使大型多桨帆船把人们的这一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宗教上,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笈多帝国时期,婆罗门教(后发展为印度教)、佛教这两股势不两立的意识流并没有给统治者们带来困惑。笈多帝国的帝王们大都虔诚信仰婆罗门教,并举行“马祭”,但是他们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国王沙摩多罗笈多就曾以其宽阔的胸襟邀请佛教徒去宫廷做客,并为了使本国佛教徒朝圣方便,同意在菩提伽雅建立了一座佛寺。这样宽松的信仰自由,帝王与百姓坚持各自的信仰,少了高压,少了暴力,民心所向是必然的了。此后婆罗门教由等级森严而演变为崇拜诸神。改善了首陀罗地位的印度教,其包容性、适应性减少了民众的抵触情绪,更为帝王经营帝国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日落西山却欲罢不能

然而,曾经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大帝国,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后,到5世纪下半期,辉煌背后所隐藏的林林总总的危机毫不保留地显现出来了。这个曾经的大帝国就在危机的伴随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渊,如日落西山,一点一点地被拖出历史的舞台。

笈多帝国在政治上实行的藩属国制度,虽然有利于形成自由稳定的政治气候,但自由必须有个限度。随着藩属国势力的膨胀,他们要求突显个性,使得庞大的帝国只是表面上松散的统一体,无力把个性纳入帝国的主流成分之中,势大盖主的局面不可避免。“守成之王”鸠摩多笈多(约415年~455年在位),墨守成规,靠吃祖辈打下的江山维持统治,这样必然会坐吃山空。然而,毕竟是一国之首,这位可怜的国王恨不能有三头六臂,刚刚击退从南方入侵的布湿耶密多罗部落,从西北方入侵的蛮族又气焰嚣张地挑衅起来,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塞建陀笈多(455年~468年在位)统治时,不顾他族疯狂的战事侵扰,却在反复进行铸币改革,这种“抓芝麻丢西瓜”的做法对于帝国走向衰败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靠野蛮的武力征服建立的统治是不能长久的。一旦停止武力征服,内在潜藏的分裂因素就因争夺利益而激化。政权的分散软弱,因战事的频仍导致的国库亏空,军队的崩溃,外族的入侵,内外困境夹击,庞大的帝国终无回天之力,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即在心脏地区的统治无法有效进行),历史的帷幕在惋惜声中落下。

文明的曙光

笈多帝国虽然迫于内外困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昔日的帝国缔造了属于笈多时代,属于整个印度的灿烂与辉煌,开启了崭新文明之锁,登上了古印度文化之最的宝座,也为其后的时代带来了文明的曙光。

帝国初期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和欣欣向荣的经济生活为其文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笈多帝国迎来了其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生活的艺术魅力——古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世界上很少有像印度这样的民族,一方面对欲望没有节制地放纵,一方面在生活中又有着森严的戒律。享乐主义与禁欲主义在古印度人群中的地位不分伯仲,成为他们生活的两极,两极的交织形成了他们生活艺术的魅力所在。生存在“矛盾”之中的古印度人对美一样有着执著的追求,美的理念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也贯穿着印度河文明的始终。

古印度人对美的追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印度人就已经开始戴手镯。而且研究者发现,无论贫富贵贱,当时的印度妇女都有手镯,只不过质地和价值有所不同而已,可见爱美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古印度人的心中。

在衣着方面,印度河流域的人都喜欢穿紧身的棉质长衣,这些长衣一般都有贴花和颜色,为了达到审美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肩上还要披上一块棉织品,头上戴着头饰或者头巾,有钱的贵族妇女还要带上镶有珠玉的项链。恒河流域的贵族妇女还很注意修饰自己的足部,一般在脚踝处还要系上铃铛。不仅女士注意修饰自己的外表,就连男人对美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将自己的胡须染成各种颜色,每天沐浴时还要喷洒香料,他们甚至还戴耳环。作为祭司的僧侣也不例外,他们不仅有头饰,而且在长袍上也要镶嵌上美丽的图案或者染成漂亮的红色。

印度人的爱美有时竟成为了一种公共事件。在婴儿满月后,要由公众裁决他是否貌美,是否有继续生存的需要。如果公众裁决的结果是这个婴儿是丑陋的,那么他的生命就危在旦夕了,因为这样一来法官就有权判处他死刑。这种对美的极端爱好,有文明风尚的一面,但又势必会引起社会生活的奢靡与腐化,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日常娱乐与饮食风俗

从印度出土的一些印章和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在很早的时候印度人就有很多娱乐方式。在印度早期的娱乐方式中有类似古罗马的人兽相斗的表演,这种表演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人们内心深处一种嗜血的本性。佛教和耆那教开始在印度流行以后,这种残忍的游戏很快就被禁止了。

除此之外,印度人很喜欢下棋。棋类的发明和发展同印度的宗教密切相关。下棋很需要动脑筋,因此,要想推广下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印度和两河流域,有着两个非常相似的有关棋类的传说。在印度这个传说是关于一个祭司向国王请求在有着64格的棋盘中放上一些米,但是这些米的放法就是每换一个格子,就要增加一倍,起初国王没有意识到这个棋盘的巨大能量。在放米的过程中他才发现:如果真的按这种方法实行的话,整个国家的米都不够。这个祭司的目的就是希望国王重视宗教。而在两河流域讲述的则是一个小孩子为了营救自己的父亲采取的一种策略。但是两个故事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那就是国王认输并且开始迷恋下棋,直接推动了棋类的推广。

古印度人还很热衷赌博。印度投骰子技术的发展就和一个叫做那罗的国王密切相关,他由于迷恋赌博将自己的国王宝座输给了别人,后来在流亡过程中学会了这种赌博技术又赢回了自己的王位。赌博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一种丧德败行的行为,相反是反映一个人智慧的指标。

印度人劳作之余经常用木棒按摩身体,求得身体的愉悦。古印度人在日常休闲中还发展了舞蹈和音乐。古代印度人对于舞蹈和音乐有着特别的兴趣和高超的造诣,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表现在他们将各种神都刻画得舞姿翩跹,很有美感,并且把自己喜欢的舞者和乐师加以神化。在印度最受尊崇的湿婆神就是舞王,也是印度舞蹈的始祖。湿婆一边跳舞一边创造和毁灭世界。印度人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舞蹈音乐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印度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古代印度在佛教产生以前就形成了素食主义的风尚。这种素食主义的风尚并不单纯是一种宗教信仰。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尤其是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候,畜力是极为重要的生产性资料,因此印度人对牛有一种高度的崇敬心理。在古印度人的印章上最多的动物图像就是牛,因此可以断定牛在印度人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为牛可以为原始的农业耕作提供最大的帮助,再加上牛本身的温顺与善良,印度人认为牛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吉祥之物,因此坚决反对以牛为食物的肉食主义,这种风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全民族的信仰。

后来产生的耆那教和佛教,在古印度都是风行一时的国教,这两个教派出现以后对素食主义给予了教理上的肯定和进一步阐释。耆那教和佛教都有五戒,在这五戒中又都有戒杀生一条,所以也就不能吃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一句名言叫做“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都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怜惜与保护。奉行素食主义的初期,早期的佛教号召人们甚至连牛奶都不要喝,这样一来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营养状况。佛教认为“食”是众生生死症结的根本所在,若调适不当则不能与道相应。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行6年,有时一日仅食一粟一麦,饿得骨瘦如柴,却始终未能与解脱境界相应。他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牧牛女供养的奶酪,身体得到滋益,于菩提树下很快进入禅定境界。从此以后,佛教不再反对喝牛奶,在提倡素食主义的同时,号召人们注意营养的调配。佛教戒令同时规定不吃辛辣食物,不饮酒。

古印度的婚俗

在子女婚姻问题上,古印度的做法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印度也存在这种情况,子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决定的。而且在古印度还存在一种非常奇特的嫁女习俗。印度姑娘长大后,由父亲领到市场上,赤裸上身,向过往的人群展示自己成熟的身体,表明自己是一个健康、可以生育的女人。如果哪个男人看上后,而女孩也同意,男人就可以马上领走她,两人即可成为正式夫妻。到了吠陀时代,父亲的权力进一步加强,父亲有权出卖自己的子女。同时这种父系社会还体现在男女地位的分别上,儿子是未来的一家之主,因此可以帮助父亲做各种工作,甚至父亲的葬礼只能由儿子主持,母亲都不可以。

在古印度甚至还有童婚的习俗,因为当时人们对少女的童贞很是看重,童婚可以保证少女的贞洁。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在古印度妇女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是受男权统治的阶层。在印度人的观念中,每个成年男子不仅要结婚,还必须养育儿女,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哪个人不能完成生殖和繁衍就要受到惩罚。这大概和当时的生存环境有关,只有通过鼓励生育的方式才能靠更大的人群抵御灾害、战胜自然。

Chapter 3 古典鼎盛时期的希腊

雅典的黄金时期——伯里克利时代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马克思曾这样评价。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每年连选连任雅典最重要的官职——首席将军。在这位古代世界最杰出的政治家的领导下,雅典的民主政治、奴隶制经济和古典文化呈现极盛的局面,史称“伯里克利时代”,一个令后人无限怀念的黄金时期。

温和待人的伯里克利

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出身于雅典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山提波斯是雅典舰队的指挥官,母亲阿迦里斯特是改革家克利斯提尼的侄女。伯里克利身材高大,体格健硕,唯独头颅较长,显得有点突兀。当时敌视他的人都称他为“葱头”,并取笑说他硕大无比的脑袋里能安置11张睡床;而崇敬他的人则认为这是他鹤立鸡群的标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伯里克利的肖像,头上大多戴着一顶头盔,据说是画师们不愿意有损于他的形象,特意加上去的。

伯里克利天资聪颖,自幼接受过哲学、政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良好教育和训练。他性格温文儒雅,沉着冷静,几乎从不发脾气。有一次,一个怀有恶意的人在城市中心的市场公开辱骂他。伯里克利一言不发,任他破口大骂。傍晚时分,当他回家时,那个人还是紧跟着他辱骂不休。伯里克利回到家,见天色已晚,竟吩咐仆人打着火把将辱骂他的那个人送回了家。

在古希腊,特别是雅典,要进军政界必须拥有出色的口才,而伯里克利正是一个天才的演讲家。面对不同的场合,他的演讲或朴实或华美,充满了说服力和震撼力。修昔底德(与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同名的政治家)是他的政敌。斯巴达国王曾问修昔底德,他和伯里克利摔跤谁胜谁负。修昔底德不无风趣地说道:“我把他摔倒了,但是他辩称他没有摔倒,结果在场的观众被他说服了,所以应该是他赢了。”

进入政坛

伯里克利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希腊同盟抗击波斯侵略者的岁月中度过的。他对局势有着冷静的分析,同时也怀着热切的爱国心极欲参加到政治当中。公元前472年,伯里克利出资承办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所著《波斯人》一剧的演出,从而声名大噪,为他踏入政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时在雅典政坛上,贵族派和民主派的斗争十分激烈,站在贵族派这边的是阿里斯提德、客蒙、修昔底德,拥护民主派的则是地米斯托克利、埃菲阿尔特。双方的交锋互有胜负,阿里斯提德和地米斯托克利先后被放逐,后者还被缺席判处死刑。伯里克利进入政坛时,阿里斯提德已经谢世,地米斯托克利投奔了波斯,两派政治势力仍然相互倾轧。

伯里克利救妻

伯里克利的权势显赫,但是这位“奥林匹克山之巅的宙斯”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也没有用专制独裁对抗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曾经与一个雅典女人结婚,后来他遇上了才貌双全的阿斯帕西亚。他与雅典妻子离了婚,娶了阿斯帕西亚。阿斯帕西亚是米利都人,姿容美丽,风度优雅,聪慧过人,受到苏格拉底的推崇,不少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她的座上客。然而因为她的异邦人身份,伯里克利的政敌时常攻击她,说她是个放荡的女人,后来还诬蔑她犯下“渎神罪”。阿斯帕西亚被送上了法庭,伯里克利不是用权力而是用热泪和演讲打动了陪审员的心,救回了妻子一命。

伯里克利与他的母族长辈克利斯提尼一样,虽然出身贵族,却对民主政治抱有深切的好感。公元前466年,他正式加入了以埃菲阿尔特为领袖的民主派。埃菲阿尔特家境贫寒,是靠着战功起家的,自然对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获得成功的骄纵贵族感到不满。他致力于改革政体,促使更多的平民百姓能参与到政治事件中。伯里克利受他的影响,逐渐成长为一名远见卓识、刚毅果敢的青年政治家。

公元前461年,埃菲阿尔特和伯里克利联合将对手客蒙放逐,掌握了雅典的政权。同年,因为执行的措施过于激进,遭到了反对派的仇恨,埃菲阿尔特被暗杀。埃菲阿尔特死后,伯里克利成为了民主派的领导者。

伯里克利的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和坚毅冷静,赢得了雅典人的爱戴和尊敬。公元前444年,他放逐了政敌修昔底德,如此一来,贵族派的重量级人物全被驱逐出了雅典。公元前443年,伯里克利在雅典政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29年的10多年里,他几乎每年都被选举为首席执政官,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

伯里克利的严谨务实在当时是出了名的,据说他每天的路线只有两条,不是去市场,就是去议事厅,而且从不应别人之邀赴宴。他雄健的体魄、高人一等的身材和崇高的地位,使他又获得了一个新绰号——奥林匹斯山之巅的宙斯。

民主政治的灯塔“民主”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人民的权力”。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其他城邦的模范。其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某一个阶层或少数人手中。在法律面前,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每个男性公民都有担任国家公职的机会。一个人担任公职是否称职,取决于他的个人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任何人都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上台后进一步打击氏族贵族的势力,规定贵族会议只能处理一些宗教性质的事务。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是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商讨决定国家大事,如对外战争、粮食供应、国家债务、官员审核和罢免等。公民如果想在大会上就某个问题发言,可以在祭坛上放一枝橄榄枝表示请愿。由于公民大会的人数太多,为了便于行政管理,五百人会议应运而生。五百人会议负责主持公民大会的召开、准备议案和处理日常事务,但决策权仍归公民大会。其成员是从各个选区通过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且不能连任。陪审法庭是民主制度的监督机构,同时又是最高司法机关。陪审员也是通过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且不能连任。

为了保障政治民主,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当然,对待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更慎重,虽然对候选者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但必须按比例在各选区选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抽签决定当选者。此外,为了保证贫穷公民也能参加政权管理,伯里克利打破传统,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放生活补贴,为五百人会议的政府官员提供膳食,给参加公民大会者发放津贴,甚至还发放观剧津贴。

在古代历史上,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发展高度确实是空前绝后,同时也是有瑕疵的。例如,在当时的雅典,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此外,直接选举制容易造成暴政,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泰米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都受过公民大会的责罚,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是雅典政治的牺牲品。

灿烂的物质文明

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经济的全盛时期,这和奴隶是分不开的。伯里克利作为雅典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毕生致力于经营奴隶主民主政治。据说,当时雅典总人口40万,奴隶数量达20万,居全希腊之冠。奴隶的价格非常便宜,他们出现在雅典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还能担任管理档案的文书、警察刑吏等。“手工业大作坊使用奴隶20人至30人,最多可达100余人。小作坊使用奴隶5人至10人”,使用奴隶最多的行业是采矿业,如著名的劳力温银矿使用奴隶达1万人以上。

这一时期的雅典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工商业发达,农业已被卷入商品经济中,人们大面积种植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制成酒和橄榄油出口各国,但2/3的粮食依靠进口。希波战争之后,从爱琴海到黑海的各商路变得畅通,雅典和比雷埃夫斯港成了著名的国际性商港,雅典与周边的色雷斯、地中海的东部和西部、小亚细亚西部、北非等地有了更紧密的商业联系。雅典的冶金业、造船业、兵工业、建筑业也闻名遐迩。伯里克利还统一了雅典与其他盟邦的银币和度量衡制,同时抑制猖獗的海盗,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仅皮里优斯港的年贸易额就高达2000塔兰特银。

希腊文明的中心

伯里克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古典希腊文化的推崇者和倡导者,他的理想是要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学校”。“伯里克利卓越的天赋和气魄使他周围的人才智奋发起来,并把有雄才大略的人们吸引到雅典来。”当时,希腊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艺术大师等都汇集于雅典,他们呼吸着雅典自由的空气,在交流畅饮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创作了令世人惊叹的成果。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斯是伯里克利的恩师,希腊哲学的三位巨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诞生于这一伟大的时代。此外还有“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他奠定了临床诊断的基础,提出了体液说,还制定了西方医学界至今仍在遵奉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腊古典时期的主要文学成果是悲剧和喜剧。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在艺术上最为完美,充分反映出伯里克利时代古典文明的鼎盛,他的《俄狄浦斯王》风格庄重和谐,气魄宏伟,叙事抒情都恰到好处。强调个性、将讽刺机智运用到戏剧中的第一人是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阿尔刻斯忒斯》、《美狄亚》、《埃勒克特拉》和《海伦》是他的代表作。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也是后世难以超越的杰作。另外,我们了解雅典历史离不开“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和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功劳,他们的著作《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成为世界上脍炙人口的史学名篇。

伯里克利为了显示雅典城邦的光荣和富强,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使其他城邦仰慕,还邀请当时的著名建筑家和艺术家菲狄亚斯修建雅典卫城,城内的神庙、音乐厅、剧院,包括卫城正门,每一座建筑都金碧辉煌,堪称千古不朽的艺术杰作。

当时的雕塑艺术也到达了古典时期的顶峰。人物造型合乎比例,既高度写实又充满理想的古典风格,臻于优雅庄重的完美境地,正如文艺评论家一致赞扬的那样,它们是“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伯里克利之死

在伯里克利统治的后期,雅典与斯巴达的矛盾冲突加剧。公元前446年,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缔结30年和平条约。但是在此期间,斯巴达对雅典的不断扩张感到不满,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于公元前431年,雅典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斯巴达大军压境,伯里克利基于优劣势的考量,决定退守雅典城,将附近的农民全部迁入城内。

然而,意料不到的灾难降临了。公元前430年,雅典突然发生了严重的瘟疫,约1/4的居民死亡。雅典人心混乱,怨声四起,人们把战争的不幸归咎于伯里克利,他被课以罚款,执政官的职务也被解除。但是雅典人很快就认识到缺少了他不行,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再度当选为将军。然而不久后他也被瘟疫夺去了生命。

宿命的对决——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3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爆发了一场“古代世界大战”,几乎所有古希腊城邦都被牵扯进来,其间数度停战又数度开战,最后以斯巴达的胜利告终。战争终结了希腊的民主时代,也深深改变了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同时,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也戛然而止。

是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希腊城邦时代,雅典和斯巴达是古希腊200多个城邦中最有实力的。希波战争期间,为了抵抗侵略,希腊的自由城市成立了提洛同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同盟蜕化成雅典维持霸权的工具。此外,为了有效地保护雅典城,从公元前460年开始,雅典修筑了一道庞大的“长墙”,把城市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与之相对的,为了维护陆地霸权,斯巴达领导成立了伯罗奔尼撒同盟。

在军事上,两个同盟各有千秋。以雅典为首的同盟国家多是岛国和滨海城市,发展海军的资源得天独厚。依靠同盟军及海军的优越条件,雅典夺得了海上霸权。而斯巴达的盟国多是陆地城市或者国家,强于陆地作战,同时斯巴达士兵以勇猛、战斗力强著称。

在经济上,雅典的经济实力强于斯巴达。这要归功于雅典同盟强大的海军力量,它保证了各地商品的交换,促进了彼此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两个同盟也在为争夺矿产、奴隶不断发生冲突。

在政体上,雅典和斯巴达截然不同。当时的雅典正处于其文化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