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领导科学与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11:05:26

点击下载

作者:朱立言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领导科学与艺术

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领导科学与艺术试读:

内容提要

Abstract

本书针对领导科学研究面临的诸多新课题,综合近年来国内外领导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领导理论、领导主体与客体、领导决策、领导沟通、领导艺术、领导绩效评估、领导力开发等方面,系统分析、介绍了当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的理论与应用,旨在通过对国内外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领域核心主题的分析,使学生系统掌握领导理论与领导方法的基本知识,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开发学生领导力打好基础。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至第四章为基础理论部分,分析了领导管理、领导者、领导环境、领导理论演进等领导学基本范畴;第五至第九章分专题介绍了领导决策、领导沟通、领导用人、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等基本领导方法;第十和第十一章介绍了领导绩效评估和领导力开发的相关知识。此外,本书选用了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在每章末尾还列举了关键词和思考题,以及推荐阅读书目,供学生学习时阅读参考。

本书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材,可供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MPA研究生和公务员培训使用。

总序

Preface《领导科学与艺术》、《社会保障概论》、《电子政务》、《行政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作为“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第一批书目的出版,是在MPA专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和公共管理类学科获得进一步深入拓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一、编写原则“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在编写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教材编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材编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联系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本学科最新学术成果的实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新性原则。教材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特别是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在编写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进而形成特色。

二、特色定位“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的特色定位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1)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注重本土化。吸收和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概念、范式、案例,切忌照本宣科、拿来就用,脱离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现实;要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密切结合,体现本土化特色,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启发、有所创新。(2)全面加强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科需要坚实的学术底蕴作为基础,但它更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对大量典型的、成熟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模拟训练,才能拓展学生的眼界,积累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3)寻求编写内容上的突破与创新。结合当前已经出版的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当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以及亟须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求内容上的突破与创新。“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的读者对象定位于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层次、MPA研究生,同时可供公共管理类学科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阅读参考,也可供公务员培训或供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的出版除了得到主编及参编此套教材的重点院校及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外,以下院校及单位的领导、老师对我们的工作不仅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与帮助,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意见。它们是(以汉语拼音为序):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MPA中心

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处、人文学院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大学MPA教育中心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MPA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行政法研究所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

浙江师范大学MPA教育中心

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

谨向以上这些院校单位领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变化日新月异,MPA专业教育和公共管理各学科专业知识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保持“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更长久的生命力,希望广大高等院校教师、学生和读者能关心和支持本套规划教材的发展,及时向每种教材的编写者提出使用本套教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以便我们及时修订、完善。

 “21世纪公共管理类系列规划教材”编委会2008年10月第一章导论本章导言

领导学家伯纳德·巴斯(Bernard Bass)认为,领导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程度不亚于人类文明对领导者们的影响程度,卓越领导者因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突出作用而成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培养和造就领导者既是公共和私人部门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领导科学关注人类文明进程中累积的领导经验,关注开发领导潜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因此强调对领导者、领导环境、领导规律、有效领导行为、领导效能的研究。我国古代也有着丰富的领导思想,然而学科意义上的领导学是从近代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第一节 领导活动与领导科学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认为,20世纪是“政治巨人的时代”,也正是那些政治巨人,如毛泽东、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铁托、甘地等,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影响着全世界、全人类。领导学家伯纳德·巴斯认为,领导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程度不亚于人类文明对领导者们的影响程度,对领导的研究与人类文明的出现几乎是同步的。

追本溯源,领导活动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生活实践,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进。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为了生存而劳动,而劳动又必须以集体的、社会的形式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因此就需要有人指挥和协调,这可谓人类领导行为的发端。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决定了领导行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人类活动有特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说过,蜜蜂建造蜂巢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都感到羞愧,但是人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在实际建造自己的住房之前已经在头脑中预先把它建成了。蜜蜂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蜂房坏了,不知道修理,还不断往里填蜜。而人类在建造自己的住房之前,头脑中已经预先有了设计图、施工方案和步骤,是自觉的活动。

2.人类活动是有组织的,有特定的规范性和秩序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小系统里面有更小的系统,大系统外面有更大的系统,系统和系统之间又互为系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按系统进行的。人类活动是有组织地进行的,而有组织就有领导。我国历史上的黄帝、尧、舜、禹,古希腊传说中的诸神,《圣经》中的摩西等,都是当时组织中的领导者。

3.人类活动是不断发展的,有特有的累积性、传承性和进步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这种进步以几何级数加速发展,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学家预测,就像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明相当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发明的总和一样,21世纪未来10年的科技发明将相当于20世纪科技发明的总和。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需要有领导。领导活动和领导行为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始终,贯穿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之中。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领导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不同,但领导行为始终存在。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组织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都是单独的个体绝对无法完成的,必须有人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把无序的活动协调起来,因此,领导工作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领导成为一种职业行为。

领导是人类自觉的社会活动,是特殊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以科学的理念认真研究领导活动的规律及特点,不断提升组织的领导效能和开发个人的领导潜力。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理论来源

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某些相关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形成了某些固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这些逐渐积淀起来,就构成了领导经验。领导经验经过专家、学者、政治家、领导人的加工概括,上升为理论,进而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理性知识。古往今来,有大量关于领导经验和理论的历史积累,这些经验和积累成为人们世代传承和修习的东西,成为领导实践不断进步的理论阶梯,也构成领导科学(或称领导科学与艺术)的理论来源。一、我国古代领导思想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领导实践自古有之,关于领导实践的智慧、经验、理论观点也自古有之。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生动地说明了领导者率先垂范的重要性。纵观各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都包含有领导工作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历史记载尤为丰富。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领导思想的记载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的著作

如《论语》、《曾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管子》、《孙子兵法》等都有关于领导思想的记载。北宋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2.历史典籍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其核心都是围绕领导这根主线编撰的政治史。如《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等,都充满了统治经验的记载,记录了众多的领导原则、方法和艺术,至今仍给人以启迪。如被称为正史的二十五史,毛泽东就认为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是一部我国古代领导人领导活动的记录史。

3.官员或研究人员所作的“官箴之言”

西周至明清,目前可查到的“官箴之作”有300多种,1000多万字,其中均有“官箴之言”,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4.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等传世之作和民间传说中包括包拯、海瑞、寇准、况钟等清官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领导实践的深入见解,驾驭领导实践活动的本领、方法和艺术,其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二、西方管理思想及其对领导问题的关注

一门理论学说要臻于完善和成熟,要依赖于实践的成熟,依赖于相应的科学条件和手段。学科意义上的领导学是从近代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任何科学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渊源和历史发展过程,领导科学也不例外。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有价值的领导经验和思想,构成了领导学的间接理论来源;而近代蓬勃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管理学,则是领导学赖以脱颖而出的直接母体。近代西方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等。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探讨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1911年,机械工程师弗里德里克·泰勒在美国正式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并于次年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听证会上,就泰勒制和其他工场的管理制作了正式发言。这标志着经验管理时代的终结和科学管理时代的开始。在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就包含有科学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如“管理的例外原则”。

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的“人际关系”——即“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赫茨伯格,以及后来的马斯洛、麦格雷戈、卢因等。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对人的本性和需要、动机和行为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研究者梅奥1927—1932年领导的霍桑试验具有开创意义,梅奥因此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有些研究者认为,领导科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即指霍桑试验和这本书而言。因为当时他们所研究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领导和下属、群体的关系,而如何激发和引导人的行为以及领导者自身的行为问题,恰恰是领导问题。

3.“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时期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为主的现代西方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巴纳德、西蒙、卡斯特、罗森茨威克、德鲁克、伯法、孔茨、韦里克等。这一阶段在吸收现代科学发展新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管理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各个领域和行业,如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乃至整个社会在内的、全面的社会管理理论,诞生了现代管理学,因此,20世纪被称为“管理的世纪”。

管理学孕育了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中包含着丰富的领导学理论。随着管理学的丰富,领导学也日益丰富起来。很多管理学家,特别是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的管理学著述中都包含着大量领导科学的知识内容。随着一些学者和学术群体专门研究管理中的领导问题,领导学逐渐从管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等都有领导学研究中心或相应的学术群体,开设领导学课程。俄亥俄州立大学领导研究中心就是一个有较大影响的领导学研究机构,是美国领导理论发展趋势的一个代表。它在20世纪40—60年代提出的领导行为学,70年代倡导的权变学说等都曾风行一时,至今在领导学理论方面仍有很大影响。另外,还有很多学者致力于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研究领导学,使领导学的关注主题日趋丰富。三、当代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发展

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但又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我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总结概括出一系列科学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如领导班子和组织建设的理论,领导体制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领导作风和勤政、廉政建设的理论,调查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理论等,许多已成为领导科学宝库中极其宝贵的财富。毛泽东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周恩来的《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刘少奇的《肃清空谈的领导作风》,邓小平的《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中青年干部》,江泽民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领导科学》,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关于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领导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发展、繁荣起来,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1年9月,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召开的干部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在各级党校、干校开设领导科学课程的设想。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的决定》,把领导学列为党政干部必须学习的共同业务基础课之一。1983年5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领导学著作,即夏禹龙等合著的《领导科学基础》,4年之内连续再版7次,印数达70多万册。1985年3月,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领导科学》杂志创刊,这是我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领导科学专业刊物。同年4月,由领导科学杂志社和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发起主办的全国首届领导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洛阳召开。此后,在武汉、成都、柳州、长沙、海口、呼和浩特、聊城等地相继召开。在这期间,最有影响的领导科学教学活动是1986年10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和《现代领导》杂志联合举办的“领导科学系列讲座”,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出席开学典礼,并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领导科学》的重要讲话,对领导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传播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国内成立了领导科学研究会及各级分会,出版的有关领导学的专著、译著、教材、杂志等已达数百种。领导学不但进入了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而且进入了高等院校的课堂,成为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第三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在于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所谓研究对象,就是学科观察和思考的客体。领导科学是关于领导理论、方法、艺术的知识体系,是一门研究领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领导问题,目的在于开发领导力,提高组织的领导效能。领导科学亦称领导学,也称为领导科学与艺术。

由于研究的目的、关注的主题和采用方法的差异,国外领导科学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约翰·安东纳基斯等在《领导力的本质》一书中就提出了领导学研究的8个主要学派,即特质学派、行为学派、权变学派、情境学派、怀疑学派、相对学派、新型领导力、信息处理等。他认为,领导力研究的多元化,便于人们更完整地把握领导科学。

国内学术界对领导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同样存在不同解读。

1.强调领导要素研究

有学者认为,领导科学就是研究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作用对象三者合理结合、互相作用的规律的科学。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作用对象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活动规律及其应用,就是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相近的观点认为,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是领导活动的主体,二是领导活动的结构,三是领导活动的过程。

该观点强调,领导活动基于三个基本要素,即领导者、追随者、领导环境。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领导活动。所以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追随者、领导环境这三个要素组成的复杂函数,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领导活动(领导)=f(领导者,追随者,领导环境)

领导活动中特有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个是领导环境中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领导者和追随者共同构成领导活动的主体,与被改造的客体即领导环境之间的矛盾。由这两对基本矛盾又派生出一系列其他矛盾,如领导者之间的矛盾、追随者之间的矛盾、领导者主观指导与领导环境之间的矛盾、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矛盾的交叉等。从上述意义上可以说,领导科学就是研究领导者、追随者、领导环境之间的关系。

2.强调领导的作用系统研究

有学者认为,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领导系统以及这个系统本身运动的一般规律。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当是领导工作系统,具体地说,就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手段和共同作用对象构成的动态系统。邱霈恩等则认为,领导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领导现象、领导活动以及相关的行为主体、外在环境、内在因素和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内外部环境如何影响领导行为及其效果是领导科学关注的特定内容。

3.强调领导规律研究

王乐夫认为,领导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领导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领导活动的规律。夏禹龙等人认为,领导科学是研究现代领导工作的规律性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一些学者指出,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影响领导活动诸领域、诸方面、诸环节、诸因素的合理结合平衡运动的规律,而我国领导学研究对象应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中主体、客体的特征以及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一般规律。有学者认为,领导学是以领导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领导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活动,因为大多数的活动与其目标的关系都是直接的,而领导活动却相反,领导行为与目标的关系是间接的。这一“间接性”的关系决定了领导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目标的特殊活动。领导规律研究包括的基本内容有:(1)领导者素质结构与领导绩效相关性的规律;(2)领导班子建设的规律;(3)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4)领导活动过程及机制的规律;(5)领导的职能和作用的规律;(6)领导风格、方法和艺术的规律;(7)领导绩效及其考评的规律;(8)领导者学习与成长的规律;(9)领导能力的发展过程、途径的规律。

4.强调领导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研究

有观点认为,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领导问题,领导科学就是通过研究领导问题,揭示领导规律的科学。本章重要概念

领导活动(leading activity)

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

霍桑试验(hawthorne studies)

人际关系(human relations)本章思考题

1.你心目中的杰出领导者有哪些人?你认为他们最杰出的才能是什么?你认为这些才能可以通过模仿或培养来达到吗?

2.近代西方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基本阶段?

3.领导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还知道领导科学研究的其他内容或相关领域吗?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1.[美]沃伦·本尼斯,罗伯特·汤森.重塑领导力[M].方海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二章领导活动的主体本章导言

一个人能够改变一个环境,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可以重塑一个组织。领导品质与领导风格的差异可以影响到公共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领导者可以提升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相反,领导行为失当可能导致公共管理的失败。领导是公共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的灵魂,领导贯穿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即贯穿于计划、决策、组织、控制等各项公共管理职能之中。当前,公共组织日趋多元化,领导的作用更显突出。领导行为如何影响和改造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有效的领导取决于哪些条件,有效与无效领导者有哪些差异,如何促进有效领导,等等,这些都将是本章要探讨的核心问题。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的内涵一、领导的内涵

在中文里,“领导”具有相当广泛的含义。一是名词意义上的领导,用来指担任领导的人,具体而言,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职位和职权的高层管理者,如市长、总经理、协会主席、医院院长等均可被称为领导。二是动词意义上的领导,用来指一种行为、活动、过程或功能,其作用是率领并引导人或事朝一定的方向发展。

1.领导的定义

在西方学术界,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领导的定义林林总总,而且含义各不相同。一位管理学家说,有多少管理学家为领导下定义,就有多少个领导的定义。(1)领导是影响和支持其他人为了达到目标而富有热情地工作的过程。约翰·纽斯特罗姆和基斯·戴维斯指出,在帮助个体或群体确认目标以及激励和协助他们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领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该定义中,领导力的来源是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和支持,领导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目标,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组织成员自愿的努力。(2)领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约翰·科特指出,有时,领导指的是有助于引导和动员人们的行为和(或)思想的过程;有时,它指的是处于正式领导职位的一群人,希望他们起着引导和动员人们的行为和(或)思想的作用。(3)领导可定义为影响力。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指出,领导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领导者的行动即在于帮助一个群体尽其所能地实现目标。领导者并不是站在群体的后面推动和激励,而是要置身于群体之前,引导群体前进,鼓舞群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这里强调的是领导行为的战略性、引导性、艺术性和领导的组织、激励功能。(4)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斯蒂芬·罗宾斯指出:这种影响的来源或许是正式的,如来源于组织中的管理职位。

综合上述观点,在公共组织中,领导是领导者依托个人影响力或组织赋予的权威,为了完成公共管理使命而在特定的管理情境下制定战略、作出决策、提升绩效、实现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2.领导内涵与中文里“领导”的差异(1)领导权并不一定来自正式的权威。一个群体的领导者可以通过正式任命的方式产生,也可以从群体中自发产生出来,如黑人运动的领导者,游行示威的组织者,宗教领袖等。(2)对于公共组织而言,领导者并非只有行政官员。体制内的立法和司法系统,体制外的政党、利益团体等都存在领导者。如政党领袖、公立学校校长、工会领袖、法官等,他们或代表一个利益集团,或代表一个权力机构,或代表一个非营利机构,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的领导者。(3)一个有职位的行政官员事实上也许并不能被称为领导者。因为,仅仅由于组织提供给管理者某些正式权力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实施有效的领导。二、领导的构成要素

1.拥有领导权威的领导者

按照福莱特的观点,领导者是和谐与效率统一体的代言人,如果一个领导者具有令人钦佩的人格、会用权力并且能够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他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2.追随者

领导的实质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彼得·德鲁克认为:“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追随是主动的行为,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应该是互惠的。现实生活中可导致追随的因素很多,如领导者自身的知识、才能、魅力和业绩,或者满足追随者的愿望和需求,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等。

3.拥有明确使命与目标的组织

在组织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对领导的需要,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使命的完成需要借助有效的领导来完成。

4.管理情境或领导环境

福莱特指出,领导是以在情境的相互联系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为基础的,一个领导者并不单纯是一个部门的头头,他应该“能够总揽全局,能够将情境与特定的目标和政策联系起来,能够保证由一种情境演变到另一种情境,能够懂得如何从一种情境过渡到另一种情境”。

5.领导行为

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使组织的计划能够顺利有效地运作起来。领导者应该能够为自己的团体尽心尽力,懂得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集思广益;他必须对工作有透彻的了解,能够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具有开拓者的冒险意识。三、领导与管理

从管理职能的角度看,领导是一个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然而,并非所有的管理都是领导,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成为领导者。领导与其他职能的区别之处在于与人相联系的方面和特征上。斯蒂芬·罗宾斯说:“每个组织都包含人。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人就成为管理工作,这就是管理的领导功能。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卷入了领导工作。”

有效的领导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对实现管理目标起着重要作用。领导是管理的一项核心职能,因为管理的其他各项职能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保证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由此而对组织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在组织的各种要素和资源中,人的要素和资源是最重要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组织目标的实现及实现程度。管理工作如果不了解如何去挖掘人的潜力,开发人力资源,那么其他管理职能都将收效甚微。所以,如何正确地引导组织成员,有效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就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说:“当我们分析有关领导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将重点集中在人的因素、激励、领导和信息沟通等四个方面。”四、领导的属性

从属性来看,领导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领导之中包含着很多科学的方法与规律。如有效的领导往往与一定的领导特质(如坚定、热情、充满魅力、富有勇气等)有密切关系;领导的有效与否通常与领导者的行为、领导风格、领导情境差异有内在的直接关联等。

然而,领导也有艺术的成分,这是领导职能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区别的重要之处。因为领导都是与人打交道的,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较多,随机性、或然性和临场发挥的余地均较大,其方式方法往往没有精确、统一的答案。所谓领导艺术,就是指在实施领导的方式和方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首先是领导者素质和经验的综合体现,是在领导科学和方法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发挥和升华。领导艺术最重要的特征首先是创造性,这是与模式化、程序化相对立的;其次是因人而异,所以,领导艺术可以学习,但切忌模仿;再次是注重实效,以完成领导任务、达到组织目标为评价标准。

与领导艺术相对立的是“权术”,即“弄权之术”。某些冠以各种名称的所谓领导学或管理学的书籍,实质上是宣扬权术之类的东西,必须坚决反对。领导艺术与权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领导艺术的运用是出于公共利益,而权术则往往是为了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②领导艺术强调必须符合道德标准,而权术则无视道德标准,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③领导艺术是公开的和光明磊落的,而权术则秘而不宣,不可示人。五、领导与权威

领导一般可简单地定义为影响力,即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也就是说,领导的这种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权威,这种权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一)职位权力

职位权力,即职权,来源于等级制的组织,是外部如上级、组织、法律等赋予个人的。其特点是同职务具有不可分性,有职就有权,无职则无权,并且职权同职务的关系成正比,职务越高,拥有的权力也就越大。职位权力包括奖惩权、奖赏权等,它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

职位权力的主要影响方式有以下方面。(1)合法要求。领导者在职权范围之内,可要求所管辖的下级履行与工作有关的责任和义务。(2)奖励报酬。可分为经济性奖酬和非经济性奖酬,前者包括提供佣金、红利、加薪、入股、福利待遇等经济诱因,后者包括表扬、升迁、给予较好的工作条件、调整有利的工作时程、授予更大的自主权等非经济诱因。(3)强迫。强迫的影响方式在于以恐惧引发服从,如批评谴责、罚款、减薪、降职、降级、停止加薪、开除等,这种方式在现代管理中已受到严格的制度限制,作为领导者也应尽量少用这种方式影响他人。(4)决策。通过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影响个人和群体,如修改工作程序、机构调整、人事任免、组织目标的确定、政策的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抉择、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分配等都是决策的影响方式。(5)信息控制。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控制信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领导者都应有效地控制各种情报信息的流程,从而影响和制约被影响者。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控制不只是职位权力者所有,个人权力也有。(二)个人权力

个人权力(即非职务权力)是职务之外的,是由于个人的性格、知识、经验、能力、技术,乃至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业绩、声望或其他个人因素获得的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个人影响力。个人权力渊源于领导者自身,以对方的追随和自觉服从为前提,是一种超时空的影响他人的力量或能力。这种影响力与职位无关,只取决于个人素质,是保持组织正常运作的补充要素。

个人权力的主要影响方式有以下方面。(1)专家权。专家权指个人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有时也表现为文凭、执照或资格证书。专家权具有群体和社会认同感,领导者在运用这一权力时具有说服力,从而对公共组织能产生良好的影响。(2)个人魅力。个人魅力产生于领导者的特质个性。斯托格第尔研究表明:个人魅力表现为生理特质(如精力、外貌和身高等)、智慧与能力特质、个性特质(如适应性、进取心、积极性、自信心等)、工作特质(如成就欲、持久性、主动性等)、社会特质(如合作性、交际技巧、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愿意追随那些他们认为可以满足他们个人或群体需要的人,并且深信他一定能够带领他们走向成功。(3)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组织或社会成员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学者认为,个人事业的成功,30%取决于技术、知识和智慧,70%取决于人际关系。因此可以说,建立在相互尊敬、羡慕、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完成工作的一种重要权力来源。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成为重要的信息渠道,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来源。(4)高尚的品质。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忠诚正直,廉洁奉公,群体为高,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个人在群体中的威望,在组织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力。(5)创新精神。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墨守成规的组织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人们通常渴望创新,而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才能在组织或社会中形成强大的个人影响力。(三)领导权威的完备性原理

由于对以上两种权威来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两种权威观,即正式权威论和权威接受论。(1)正式权威论是古典管理学派的权威观。这个学派认为,领导者主要依靠职位权力来树立威信。法约尔说:“所谓权限,是指发布命令的权力和引导职工服从命令的能力。”他们主张充分利用职位权力,在发号施令中树立领导权威。(2)权威接受论是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权威的主要来源是个人权力,而非职位权力,权力和权威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下级的认可,领导者的权威是否成立,不在于发布命令本身,而仅仅在于命令是否被接受和执行。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影响力的领导权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领导权威仅指职位权力,也就是职务影响力或强制性影响力;广义领导权威则包括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后者即个人影响力或非强制性影响力。领导权威就是二者的统一体,即领导权威=职务权力+个人权力。也就是说,职务权力带来的强制性影响力与个人权力带来的非强制性影响力的结合,即构成现实的领导力,这就是领导权威的完备性原理。

事实上,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在权力结构中并不是均衡的,后者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的开发领导力或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指开发个人权力,而不是职务权力。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权力的来源是血缘关系、财富和暴力,谁拥有这些谁就容易享有权力。当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谁拥有知识、能力,谁就容易拥有权力。更全面地说,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谁拥有这三方面的优势,谁就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就容易获得正式的职务权力,或强化职务权力。这种权力来源的重大变化,正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之一。第二节 公共组织领导者一、公共组织领导者的内涵

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公共组织领导者和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主要区别在于,依法占据公共组织中正式的负责职务,具有相应的职权和职责。领导职权是指来自领导职务,并用于履行公共职责的权力。职权同职务紧密相连,公共组织领导职务一旦取消,公共组织领导职权也随之消失。领导职责是指担任领导职务者在行使其职权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工作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内部来源,即从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升任和补充。这类人员熟悉情况,具有施政经验,便于尽快打开领导工作局面。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内部人员的进取心。另一种是外部来源,即从全社会选拔优秀人才。这样可以取得为组织输入新思想、新活力,开拓新局面的效果,同时有助于防止帮派和小集团的滋生。在我国,公共组织领导者取得领导职务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当前我国法定的担任公共组织领导者职务序列中的人员,是通过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四种方式产生的。

我国行政机关领导者的职务,按照国家公务员的领导职务序列,共有10个职务等次,分别是: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和乡科级副职。另外,还设有8个非领导职务序列,即巡视员(相当于厅局级正职)、副巡视员(相当于厅局级副职)、调研员(相当于县处级正职)、副调研员(相当于县处级副职)、主任科员(相当于乡科级正职)、副主任科员(相当于乡科级副职)、科员和办事员。这八级非领导职务,都规定了任职资格条件,严格职数和层级限制(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最高可设到正司级,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最高不能超过所在部门的领导职务层级)。二、公共组织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

美国学者华莱士·塞尔曾提出一个引起争论的定律:“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的管理,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基本相同的。”这个定律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格言式的结论。哈佛学者格雷厄姆·奥尔森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的观点:“公共事业管理和私营企业管理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同样多,并且不同之处比相同之处更为重要。”美国的约翰·邓洛普在《政府管理部门与私营企业的印象比较》一文中,从10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理查德·诺思塔特以美国总统和大公司总经理为例,指出了他们6个方面的显著区别。格雷厄姆·奥尔森则从更多、更细微的方面,对美国环境保护局长和美国汽车公司总经理这两个典型人物进行了案例分析。

公共组织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存在诸多差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任期

公共组织领导者,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一般都是有任期的,有严格的等级晋升和退休制度,在一个岗位上的服务期限相对较短。工商企业领导者没有任期制和行政级别,通常在领导岗位上可以有较长的任期。

2.薪酬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工资多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即纳税人缴纳税款的转化形式,这集中体现了他们公共服务的角色。工商企业领导者的薪酬源于企业自身利润。这说明二者的工作性质和激励方式大为不同。

3.个人素质结构

公共组织领导者大多与政治关系密切,又行使公权,因此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讲政治”摆在首位,其领导活动对全社会有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对工商企业领导者当然也有上述方面的要求,但由于他们主要从事经济和商业活动,更看重的是他们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4.责任

公共组织领导者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其自身及其工作方式都是开放的,特别是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贯彻公开原则,如公民参与或听证,便于社会公众知晓和检查、监督。而工商企业领导者及其工作则有更多的私人属性,其工作方法多为内部运作,除管制规定如上市公司要求财务公开等以外,并没有对公众开放的义务。

5.人事权限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人事权限受到很多制约,如个人不能作出人事任命。政府的人事政策和权限更多的是在组织人事部门的控制之下,包括机构之外的组织人事部门和民意代表机构。工商企业领导者作为独立的经营法人,有相当大的人事自主权,有权任命、罢免和解雇其雇员。

6.与传媒的关系

公共组织领导者与大众传媒关系越来越重要,他们通过大众传媒监测环境、了解民意、阐释政策、引导舆论、开展工作,同时他们的活动及工作内容也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公共组织领导者要善于和大众传媒打交道。工商企业领导者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宣传和广告,而且多是通过工商企业公关部门来策划运作的。

7.绩效评价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绩效表现为社会公共效益,涉及众多因素和主观评价标准,评估难度较大。工商企业领导者的绩效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即“账本底线”,相对来说易于衡量。

8.公共监督

公共组织领导者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行使公共权力受到各方面的检查和监督,如立法、司法、政党、舆论等,个人活动也受到很多制约。工商企业领导者当然也要受到上述方面的检查和监督,但更多的是在工商、税务和消费者方面,个人行动相对更加自由。

公共组织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之间虽有上述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最为相同的一点,就是都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扬弃旧的事物,创造新的事物,这恰恰是领导的本质。领导带来变革,没有创新,就不成其为领导。对一个公共行政组织和工商组织来说,领导者作为引路人和掌舵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引导本组织、本部门跟上时代发展,创造骄人业绩。

公共组织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公共组织领导者在相互影响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全社会有导向作用。因此,公共组织领导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就尤为重要。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这个道理。公共组织领导者也要向工商企业领导者学习,吸收他们的长处,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领导绩效。但是,如果认为只要将工商企业中成功的领导模式直接、简单地移植到公共管理中来,就能产生重大的改进,这种观点则是错误的。第三节 领导者的基本技能

对于承担不同公共管理职能的领导者而言,拥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是其完成组织使命、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前提。组织赋予领导者一定职权,要求其完成管理任务,然而,仅有职权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领导者个人技能,这样才能使领导行为变得卓有成效。

罗伯特·卡茨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技能(业务能力)、人事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概念技能(抽象和决策能力)。上述技能又简称为领导者的THC技能。一、T技能

T技能即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正确地掌握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专业技术,如公共预算技术、工程设计技术、各种机器设备的操作技术、人员功能的测评技术等;(2)掌握工作方法和程序,如行政执行方法、机关办公的收文和发文程序、市场营销的各种营销方法等;(3)掌握工作制度和政策,如行政许可制度、税收政策与法律、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人事制度和人事政策等。多数技术技能可以在学校教育和工作培训中获得,但唯有工作实践才能提高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

一般而言,领导者所处层级越低,对其技术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基层领导者大多数时间都在指导和监督操作者的具体工作,回答他们有关工作方面的问题。基层领导者为提高管理权威和管理效率,就必须具有过得硬的技术技能。对中高层领导者来说,技术技能在其需要的全部技能中所占比例相对小一些,而且技术技能的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要求其由单一技术技能发展为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一般说来,中高层领导者是由基层领导者晋升上来的,基层领导者技术技能的单一化必然造成中高层领导者技术技能的单一化,这显然不利于中高层领导者对下级的技术指导。为克服这一弊端,可采取两种措施:第一,运用组织手段,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之间轮换基层领导者,以便培养未来的中高层领导者;第二,优化中高层管理队伍的人员组成,使整个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技术技能结构。二、H技能

H技能即人事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是指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主要指协调技能和沟通技能)。领导者处于组织结构网络的网结上,与上(上级)、下(下级)、左右(平级)的人发生着联系,有时还要与组织外部的人发生联系(尤其是高层领导者)。娴熟地运用人事技能处理与这些人的关系,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和真诚的合作态度,管理工作则会事半功倍。(2)识人用人的技能。管理就是通过他人的努力达成组织的目标,因此领导者必须深入地了解他人,用人所长,避人所短。而要做到这些,领导者就必须有一套高超的识人和用人的技能。(3)评价激励技能。一般而言,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领导者给予激发,因此领导者应该掌握现代评价和激励方法,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给予激励。人事技能可以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步获得。

人事技能对各层领导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且,要求领导者具有人事技能也是民主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使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H技能突出的领导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并非所有领导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于那些曾经搞过技术工作的领导者来说,往往会有以具体工作为中心的取向。因此,对他们来说,人际关系在他们的工作日程表上是不会取得‘优先权’的。他们认为,如果把时间都花费在处理人际关系这种琐碎的、不起眼的‘小事’上得不偿失。事实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一个领导者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重视组织内部关系的领导者,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人际关系。”三、C技能

C技能,即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和概括技能。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它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它包括三个方面。(1)预测技能。组织及其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动中,领导者应密切注意组织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预测各种因素在当前的微妙变化将对组织未来的发展构成哪些可能的影响。(2)判定技能。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造成混乱的局面。领导者需要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局面中辨别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迅速地判定问题的实质,以便果断地采取对策。(3)概括技能。领导者应依据信息作出决策,而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象出对组织全局和组织战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信息则依赖于领导者的概括技能。概括技能虽难以描述,但它绝非生而有之,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是获得概括技能的最佳途径。

对各种不同类型公共组织的领导者而言,具备THC技能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但研究发现,不同层级的领导者对技术、人事、概念等三种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法约尔指出,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相对的重要性”。随着领导者等级地位的提高,管理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增加,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减少。罗伯特·卡茨则进一步提出,如果把领导者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那么技术、人事、概念三种技能在这三个层次中的结构比例如下:低阶层是47:35:18,中阶层是27:42:31,高阶层是18:35:47。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出色的概念技能可使领导者作出更佳决策。概念技能对高层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中低层领导者也应具备一定的概念技能,否则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贯彻执行高层的决策。本章重要概念

领导(leadership)

领导者(leaders)

管理(management)

公共组织(public organization)

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

人事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本章思考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领导与管理两者差异的认识。

2.试阐述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3.什么是公共组织领导者?公共组织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有何差异?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1.[美]加里·尤克尔.组织领导学[M].陶文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张晓君,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朱立言.行政领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朱立言.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第三章领导活动的客体本章导言

领导活动的客体是指领导者开展领导实践的环境或场所。在领导学研究视野中,领导活动的客体一般被定义为被领导者及领导环境。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有着重要影响。迈克尔·哈默在《新组织之魂》中提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历史形态(神话)以及自己的英雄。这一连串丰富的内容缠绕在一起,不断向新老成员证实和灌输着组织的形象特征和行为规范。同时,以各种各样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告诉组成人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像其他社会团体一样,公共和私人部门也培育了自身独特的“组织文化”,它影响着领导行为,也塑造着领导者。第一节 领导环境一、领导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组织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合作形式和合作形态,任何组织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组织与环境之间既有区别,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二者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和互动过程,来影响和制约对方的行为和功能,在相互适应和调整过程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一)领导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指事物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的最初含义主要是指空间上的范围大小,具有明显的地域边界,即环绕而成的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含义逐渐突破了原有的狭窄的空间属性,具有越来越宽泛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

领导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领导环境,是指领导者所在组织的内部情境。广义的领导环境,则是指组织内部情境和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具体而言,领导环境是指独立于领导者之外并能为领导者所认识的客观存在,包括对领导活动产生直接或潜在制约的各方面因素、条件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发展态势。领导环境与领导者、追随者共同构成了领导活动的最基本要素。

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一定的领导环境中展开的,同样地,任何领导者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力量变动的开放系统中进行决策、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的。一方面,正是由于领导者受制于一定的客观环境,才使得任何领导理论或领导方式都面临着时空的限制;另一方面,领导者也在塑造着有利于自身的领导环境。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作为领导者必须对环境给予高度的重视,带领追随者积极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念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一致性程度首先要以认知程度为基础。作为领导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领导环境是对领导者、追随者和群体目标的一个有效补充,有助于从更为广阔的视角研究领导活动运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领导环境沟通和连接了领导活动中多种表面看来并无联系的要素,为领导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联系的观察视角和学术思路,这充分说明了研究领导环境的重要意义。对领导环境的基本含义,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作进一步的了解。(1)领导环境既包括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条件,也包括主观的精神因素和条件,他们都是领导者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领导环境具有动态性,其各个方面的条件、因素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会派生出很多矛盾和变化,也必然会使领导者及其追随者在工作上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