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股票操作学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18:02:52

点击下载

作者:赵涛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股票操作学全书

新编股票操作学全书试读:

总序

受圈内朋友所邀,为“股市藏金阁”系列丛书作序。春节期间,这些稿件就寄了过来,厚厚的一叠,堆在案头。说句实话,本来只想粗略看看,大过年的谁都忙。但随意翻看了几段后,竟有了读下去的欲望。一个春节将书稿逐行看完,感觉不错!

细读之下,书中的内容很多都是经验之谈与实战心得,可操作性强。这套丛书从炒股的基本知识到财报分析乃至更高阶段的投资理念,均有所涉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正所谓“开卷有益”,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这套丛书中找到对自己叱咤股海有所裨益的“利器”。

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学习,股市中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可惜的是,股市中的不少投资者,尤其是不少中小投资者,缺乏的正是学习的精神。在对股市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然高举资金在股市驰骋,这就好比一位“无证驾驶者”在高速路上风驰电掣。

汽车上路必须得有个驾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因为这是个高风险的活儿。股市投资同样是个高风险的活儿,历来都有“股市十人,七亏二平一赚”之说,也就是说十个人当中,按概率只有一人能盈利,可见股市风险程度之高。但在这个高风险行业中,真正拿到“驾照”的人却不多。

笔者有一次接受一位投资者的咨询,末了这位朋友问了一个问题:“曹老师,您看我入市半年多为什么总亏呢?”我问他:“你入市前都做了些什么准备工作?”这时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说:“也没做什么准备工作,邻居一介绍我就拿钱进来了,现在连K线都看不大懂呢。”我当时心里就有一句话:你不亏才怪呢!因为没有“驾照”啊。

股市中如何获取“驾照”?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汲取实战家的经验。学习吧,朋友们!在实战中学习!在书籍中学习!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您是完全可以跻身于那能盈利的“一人”之列。生活总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连中国足球也会带给我们惊喜,还有什么是我们不敢期待的呢?希望这套丛书也能给您一个大大的“Surprise”!

衷心祝愿走进“股市藏金阁”的各位朋友都能取得真经,赚个盆满钵溢!第二代操盘手、股票投资大师曹明成联系方式:QQ:150610568网站:www.8stock.net

第1篇 股票操作入门知识

◎股票的基本概念

◎股息和红利

◎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交易

◎股票市场的风险

第1章 股票的基本概念

股票的概念

什么是股票?股票是一种由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用以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它表明股票的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部分资本拥有所有权。由于股票包含有经济利益,且可以上市流通转让,股票也是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的用途有三点:(1)作为一种出资证明,当一个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时,便可获得股票作为出资的凭据。(2)股票的持有者可凭借股票来证明自己的股东身份,参加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对股份公司的经营发表意见。(3)股票持有人凭借着股票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参加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红。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人们获取股票通常有四种途径:(1)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而获得股票,如我国许多上市公司都由国有独资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原企业的部分财产就转为股份公司的股本,相应地原有企业就成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东。(2)在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募集资金而发行股票时,自然人或法人出资购买的股票,这种股票通常被称为原始股。(3)在二级流通市场上通过出资的方式受让他人手中持有的股票,这种股票一般称为二手股票,这种形式也是我国股民获取股票的最普遍形式。(4)他人赠与或依法继承而获得的股票。

不论股票的持有人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股票,只要他是股票的合法拥有者,持有股票,就表明他是股票发行企业的股东,就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在于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短缺、资本不足便成为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于是,出现了以股份公司形态,由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进而又将筹集资本的范围扩展至社会,产生了以股票这种表示投资者投资入股,并按出资额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权益和承担一定的责任的有价凭证,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吸收和集中分散在社会上的资金。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据文献记载,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即股票交易所。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股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而股票的发行和市场交易亦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经营内容,成为证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股票的内容

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它不但要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才能发行,且在其票面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内容。在我国,现在所有股票的发行都必须征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另外,股票在制作程序、记载的内容和记载方式上都必须规范化并符合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股票上应具备以下内容:(1)发行该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称,该公司依何处法律在何处注册登记及其注册的日期、注册地址。(2)发行的股票总额、股数和每股金额。(3)股票的类别。根据股票持有人权利及义务的不同,股票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和转让的股票都是普通股票,一般都不注明类型。但如果是特别股票,在票面上就应当标明其股票种类。(4)股票的票面金额及其所代表的股份数。(5)股票的发行日期及股票编号。如果是记名股票,则要写明股票持有者(股东)的姓名。(6)股票发行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签章,主管机关或核定发行登记机构的签章。(7)印有供转让股票时所用的表格。(8)股票的发行公司认为应当载明的注意事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沪深股市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都借助电子计算机及高科技通讯系统进行,上市的股票已实现了无纸化,所以现在的股票仅仅只是计算机系统内的一串符号而已。但在法律上,上市挂牌的股票都必须具备上述这些内容。

股票的性质

股票虽然只是一种凭证,但由于股票的持有人凭着股票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并享有相应的权利,所以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并具有以下一些性质。

1.收益性

股票的收益性主要表现在股票的持有人都可按股份公司的章程从公司领取股息和红利,从而获取购买股票的经济利益,这也是股票购买者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基本目的,也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必备条件。如我国就规定,一个公司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前三年必须是连续盈利,这就为上市股票的收益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因为盈利是股票分红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应注意的是,股票挂牌后公司是否能继续盈利且盈利多少是无法预测的。在上市公司中,虽然亏损的比例很小,但企业间的盈利水平却相差很大。

2.风险性

任何一项投资都伴随着风险存在,股票投资也不例外。股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影响股份公司经营的因素繁多且变化不定,其每年的经营业绩都不确定,而股票的股息和红利是根据公司具体盈利水平确定的。盈利多,股息红利就可多发;经营不佳盈利少,股东的收益就少甚至无利可分;若公司破产,则股票持有者就可能血本无归。其二,当投资者购买的是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时,股票的价格除受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外,还要受众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当股票的价格下跌时,股票持有者会因股票的贬值而蒙受损失。但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并不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业绩,如股民购买股票的目的是取得上市公司的股息红利,则二级市场上股价的波动对其经济利益并无实质性的影响。

3.流通性

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流通或进行柜台交易,股票的持有者就可将股票按照相应的市场价格转让给第三者,将股票所代表着的股东身份及各种权益出让给受让者。当持有的股票是可流通股时,其持有人可在任何一个交易日到市场上将其兑现,这就是股票的流通性。但不论在哪一国家或地区,能上市流通的股票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如我国现在上市的企业就只有1400多家。一般来说,在证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占股份制企业的比例大约也就5%左右,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4.参与性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票的持有者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他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参加公司董事机构的选举及公司的经营决策。也正因为如此,股东的投资意志和经济利益才能通过其行使的股东参与权而得到强化。如最近几年中,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多起分红方案和配股议案被股东大会所推翻,从而维护了股东的经济利益。虽然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的权利不受所持股票多寡的限制,但参与经营决策的权利大小是要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份额的。一般来说,当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额达到决策所需的相对多数时,他就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策者。

5.稳定性

股票是一种无期限的法律凭证,它反映的是股东与股份公司之间比较稳定的经济关系。在向股份公司参股投资而取得股票后,任何股东都不能退股,股票的有效存在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存续相联系的,即股票是与发行公司共存亡的。对于股票持有者来说,只要其持有股票,其股东身份和股东权益就不能改变。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要么等待公司的破产清盘。

股票的分类

由于股票包含的权益不同,股票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一般来说,股票可分为普通股股票和优先股股票。由于我国的股份制改造起步较晚,股票的分类尚不规范,其类型具有一些特殊性。

1.普通股股票

所谓普通股股票,就是持有这种股票的股东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他们都能参加公司的经营决策,其所分取的股息红利是随着股份公司经营利润的多寡而变化。而其他类型的股票,其股东的权益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普通股股票的主要特点如下:(1)普通股股票是股票中最普通、最重要的股票种类。股份公司在最初发行的股票一般都是普通股股票,且由于它在权利及义务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发行范围最广且发行量最大,故股份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一般都是通过发行普通股股票筹集而来的。(2)普通股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标准股票,其有效期限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相始终的,此类股票的持有者是股份有公司的基本股东。(3)普通股股票是风险最大的股票。持有此类股票的股东获取的经济利益是不稳定的,它不但要随公司的经营水平而波动,且其收益顺序比较靠后,这就是股份公司必须在偿付完公司的债务和所发行的债券利息以及优先股股东的股息以后才能给普通股股东分红。所以持有普通股股票的股东其收益最不稳定,其投资风险最大。

对股份公司而言,持普通股股票的股东所处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在股份有限公司存续期间,他们都毫无例外地享有下述权利,法律和公司章程对此没有任何特别的限制。(1)通过参加股东大会来参与股份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一般来说,股份公司每一年度都至少要召开一次股东大会,在遇到重大事件时还要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在股东大会上,股东除了听取公司董事会的业务和财务报告外,还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发表意见,参加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选举。如果认为公司的账目不清时,股东还有权查阅公司的有关账册。如果发现董事违法失职或违反公司章程而损害公司利益时,普通股股东有权将之诉诸于法庭。(2)具有分配公司盈余和剩余资产的权利。在经董事会决定之后,普通股股东有权按顺序从公司经营的净利润中分取股息和红利。在股份有限公司解散清算时,有权按顺序和比例分配公司的剩余资产。(3)优先认股权。当股份公司为增加公司资本而决定增资扩股时,普通股股东都有权按持股比例优先认购新股,以保证普通股股东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控股比例不变。如以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配股时,都是按比例先配给现有的普通股股东。当普通股股东不愿或无力参加配股时,它可放弃配股或按相应的规定将配股权利转让与他人。

2.优先股股票

所谓优先股股票是指持有该种股票股东的权益要受一定的限制。优先股股票的发行一般是股份公司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和需要,且在票面上要注明“优先股”字样。优先股股东的特别权利就是可优先于普通股股东以固定的股息分取公司收益并在公司破产清算时优先分取剩余资产,但一般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其具体的优先条件必须由公司章程加以明确。

一般来说,优先股的优先权有以下四点:

在分配公司利润时,可先于普通股且以约定的比率进行分配。

当股份有限公司因解散、破产等原因进行清算时,优先股股东可先于普通股股东分取公司的剩余资产。

优先股股东一般不享有公司经营参与权,即优先股股票不包含表决权,优先股股东无权过问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在涉及优先股股票所保障的股东权益时,优先股股东可发表意见并享有相应的表决权。

优先股股票可由公司赎回。由于股份有限公司需向优先股股东支付固定的股息,优先股股票实际上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举债集资的形式,但优先股股票又不同于公司债券和银行贷款,这是因为优先股股东分取收益和公司资产的权利只能在公司满足了债权人的要求之后才能行使。优先股股东不能要求退股,却可以依照优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赎回条款,由股份有限公司予以赎回。大多数优先股股票都附有赎回条款。如果将优先股股票细分,它还有:(1)累积优先股股票和非累积优先股股票。累积优先股股票是指在上一营业年度内未支付的股息可以累积起来,由以后财会年度的盈利一起付清。非累积优先股股票是指只能按当年盈利分取股息的优先股股票,如果当年公司经营不善而不能分取股息,未分的股息不能予以累积,以后也不能补付。(2)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和不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是指其股票持有人不仅可按规定分取当年的定额股息,还有权与普通股股东一同参加利润分配的优先股股票。不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就是只能按规定分取定额股息而不再参加其他形式分红的优先股股票。(3)可转换优先股股票和不可转换优先股股票。可转换优先股股票是指股票持有人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按公司条款把优先股股票转换成普通股股票或公司债券的股票,而不可转换优先股股票是指不具有转换为其他金融工具功能的优先股股票。(4)可赎回优先股股票和不可赎回优先股股票。可赎回优先股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一定价格收回的优先股股票,又称可收回优先股股票,而不附加有赎回条件的优先股股票就是不可赎回优先股股票。(5)股息可调整优先股股票。它是指股息率可以调整变化的优先股股票,其特点是优先股股票的股息率可随相应的条件进行变更而不再事先予以固定。

3.其他类型股票

除了普通股股票和优先股股票外,根据股票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经营决策的表决权,股票又可分为表决权股股票和无表决权股股票;根据股票的票面是否记载有票面价值,股票又可分为有额面股股票和无额面股股票;根据股票的票面是否记载有股东姓名,股票可分为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除此之外,还有库藏股票、偿还股股票、职工内部股票和储蓄股股票等。在这些股票当中,比较特殊的是后配股股票和混合股股票。(1)后配股股票,又称劣后股股票,是指在规定的日期或规定的事件发生以后才能分享股息红利和公司剩余资产的股票。具体来讲,后配股股票股东行使的收益权顺序位于普通股股东之后,但行使的股东权和普通股股东一致,即可通过股东大会参与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后配股股票的收益极不稳定且没有保障,其股东地位要强于优先股股东。即使如此,一般的投资者都不愿意接受,所以后配股股票一般都是无偿地向公司发起人或参与公司经营的股东管理人赠送,故后配股股票也称为发行人股或管理人股。(2)混合股股票是将优先分取股息的权利和最后分配公司剩余资产的权利相结合而构成的股票。具体地讲,股份有限公司在分配股息时,混合股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行使权利。而在公司清算时,混合股股东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顺序又处于普通股股东之后,混合股股票是优先股与后配股的结合体。

我国股票的分类

由于我国股市正经历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历程,我国股票的通俗分类和国外有所不同。在没有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按照是否流通,可将其分为流通股及非流通股两大类。目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非流通股票正在减少。

1.可流通股股票

可流通股股票是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北京两个法人股系统STAQ、NET上流通的股票。由于中国证监会在1992年10月成立,所以在此之前的股票上市都是由各证券交易系统自己审批的,而在此之后,所有股票的上市流通都统一归口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在可流通的股票中,按市场属性的不同可分为A股、B股、法人股和境外上市股票。

A股股票是指已在或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的且以人民币为计价币种的股票,这种股票按规定只能由我国居民或法人购买,所以我国股民通常所言的股票一般都是指A股股票。

B股股票是以人民币为股票面值、以外币为认购和交易币种的股票,它是境外投资者向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而形成的股份,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H股是以港元计价在香港发行并上市的境内企业的股票。

此外,中国企业在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上市的股票,分别称为N股、S股和T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沪市挂牌B股以美元计价,而深市B股以港元计价,故两市股价差异较大,如果将美元、港元以人民币进行换算,便知两地股价大体一致。以字母代称进行股票分类,不甚规范,根据中国证监会要求,股票简称必须统一、规范。可以相信,随着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A股、B股、H股等称谓将成为历史。

2.非流通股

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中,非流通股股票主要是指暂时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其中国家股是在股份公司改制时由国有资产折成的股份,而法人股一部分是成立股份公司之初由公司的发起人出资认购的股份;另一部分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时专门向其他法人机构募集而成的。这一部分股票未上市流通的原因其一是国家股的代表人尚未确定,其上市转让难以操作;其二是在发行股票时,部分法人股的募集和社会公众股条件有所不同;其三是国家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所占比例高达2/3,其上市流通会对现在的二级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股市的成熟和发展,这一部分股票必然将会进入沪深股市的二级流通市场。

股票的作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对于发行者说,股票的基本作用有四点。

1.股票是筹集资金的有效手段

股票的最原始作用就是筹集资金。通过发行股票,股份公司可广泛地吸引社会暂时闲置的资金,在短时间内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集中成为巨大的生产资本,组成一个“社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而通过二级市场的流通,又能将短期资金通过股票转让的形式衔接为长期资金。正是基于这个特点,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来组织股份有限公司,以经营工业、农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中的一些大企业。我国一些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的主要目的也是筹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

2.通过发行股票来分散投资风险

发行股票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分散投资风险。无论是那一类企业,总会有经营风险存在,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由于产品的市场前景不明朗,技术工艺尚待成熟和稳定,在经营过程中,其风险就更大。对这一些前景难以预测的企业,当发起人难以或不愿承担所面临的风险时,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将风险转嫁或分摊于他人,而通过发行股票来组成股份公司就是分散投资风险的一个好方法。即使投资失败,各个股东所承受的损失也就非常有限。

3.通过发行股票来实现创业资本的增值

在股票发行市场上,股票的发行价总是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联系的。当一家业绩优良的企业发行股票时,其发行价都要高出其每股净资产的许多,若遇到二级市场的火爆行情,其溢价往往能达到每股净资产的2~3倍或者更多,而股票的溢价发行又使股份公司发起人的创业资本得到增值。如我国上市公司中国家股都是由等量的净资产折价入股的,其1元面值的股票对应的就是其原来1元的净资产。而通过高溢价发行股票后,股份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就能提高30%甚至更多。

4.通过股票的发行上市起到广告宣传作用

由于有众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股票投资,股市就成为舆论宣传的一个热点,各种媒介每天都在反复传播股市信息,无形之中就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知名度,起到了宣传广告作用。

股票的作用——对于股民来说

而对于股票的购买者来说,股票的基本作用有如下三点。

1.股票是大众投资工具

由于股票具有收益性,股票投资就成为大众投资的一种工具。人们总是希望钱能生钱,而除了银行存款、购买债券及亲自创办经济实体以外,通过购买股票也可取得收益,实现资本的增值。

2.通过购买股票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

通过购买股票,投资者可非常方便地实现参股投资或控股及购买、兼并股份公司的目的,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如美国和日本的大型企业,通过购买我国江西的江铃汽车股票、北京的北旅汽车股票来参与这两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引进这两家企业,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3.通过购买股票进行赌博或投机

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因而人们可通过股票来进行投机活动,从买进卖出中赚取股票的价差,这也是股票市场吸引众多投资者的原因之一。而又由于股票价格特别是其短期趋势较难预测,股民投资股市时并不作基本的分析研究,就是进行详细的分析也不一定能把握胜机,所以许多股民往往都抱着一赌而决胜负的心理进行股票投资,故股票有时也成为某些股民变相赌博的一种工具。

股票与储蓄的比较

股票和储蓄存款在形式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货币的所有人将资金交付给股份公司或银行,相应地有权获取收益,但股票与储蓄存款在实质上有根本的不同。

1.股票与储蓄存款虽然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但其性质不同

股票是以资本信用为基础,它体现着股份公司与股东之间围绕着投资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储蓄存款则是一种银行信用,它所建立的是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借贷性债权债务关系。股票的购买者是股份公司的股东,而存款人实际上是贷款人,他将自己暂时闲置的资金借与银行。

2.股票持有人和银行储户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内容有所不同

股票持有人和储户虽然都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股票持有人处于股东的地位,有权参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而储户则仅仅是银行的债权人,其债权的内容限于定期收回本金和获取利息,但不能参与债务人的经营管理,对其经营状况不负任何责任。

3.股票和储蓄存款虽都可使货币增值,但其风险性不同

股票是向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资,它可根据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直接获取所追求的收益——股息和红利。这一收益可以很高,也可能很低或没有,它随股份公司的经营业绩而定,每年都有所不同,处于一种经常性的变动之中。而储蓄存款则仅仅是通过实现货币的储蓄职能来取得收益——存款利息。这一增值部分是事先约定的、固定的,它不会受银行经营的影响。

4.股票和储蓄存款的存续时间和转让条件不同

股票是无期限的,不管情况如何变化,股东都不能要求股份公司退股而收回股本,但可以进行买卖和转让。而储蓄存款一般是有固定期限的,储蓄存款人到期就可收回本金和利息。即使提前支取,任何形式的储蓄都能收回本金,而股票只能到证券市场去转让,其价格要随行就市,能否收回投资要视交易时的股市行情而定。

5.股票与储蓄的成本不同

在购买股票时,股民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关注股市行情的变化,通过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资料,来帮助其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而决定股票的买进卖出。而储蓄存款只需根据利率事先选择好存款期限即可,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和物力。

6.股票与储蓄收益的计算根据不同

储户存款所获利息是根据存款的本金来计算的,其收益的多少与投入的资金数量成正比,存得越多,收益越大;而股息红利是根据股民所持股票数量来派发的,与股民投入资金的数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股民投入的资金数量虽然很大,但由于购买的股票价格较高,其收益可能要远远低于同期的银行储蓄利息。

股票与债券的比较

股票和债券都是有价证券,股票是股份公司公开发行用以证明出资人和股东身份的凭证;而债券是政府或企业为了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并且承诺在限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的证券。它们既存在共同之处,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作为投资手段,股票和债券的作用是相同的,它们一方面可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发行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作为有价证券,经过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后,两者都可在证券市场进行买卖和转让,其流通价格均要受到银行利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从投资性质来讲,股票和债券有所不同。认购股票是向股份公司的投资,构成公司的自有资金。相应地,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与公司之间形成股东权与公司生产经营权的关系。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股东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股东有权从公司经营中获取收益,有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购买债券所投入的资金是发行人所需追加的资金,属于负债的范畴。投资者成为发行者的债权人,与发行人之间产生的是借贷性质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可向发行人行使债权,要求收取利息,但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所以股票和债券各自包含的权利内容就不尽相同,股票是一种综合性的股东权,而债券则是债权,其内容包括到期收取利息和本金的权利,在债务人破产时优先分取财产的权利。

从收益多寡与风险程度来讲,股票和债券有所不同。持有股票的股东依法获取的收益是股息和红利。由于它是从公司利润中支出,故其数额事先难以确定,完全依赖于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好的,则可获取大大高于公司债券的收益;而经营不善的,则可能低于公司债券的收益,甚至分文不收。与持有股票不同,持有公司债券的债权人依法获取的收益是利息,其数额事先固定,并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支付,其支付顺序要优先于股票的红利。且企业经营效益的优劣与债券持有人的经济收益呈刚性关系,只要发债企业在经营上实现盈亏平衡,债券持有人到期就能收回本息,企业的盈利水平再高,债券的持有者却不会因此得到额外的利益。

由于股票是一种没有期限的永久性投资,股东不能要求退股,也不一定能获取固定的股息和红利,所以在经济收益上股东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

而债券则是一种风险很小的保守性投资。原因是:(1)认购公司债券是有期限的借贷关系,公司债券持有人到期既可收取固定的利息,又可收回本金。(2)在收益分配上,公司债券持有人的地位优先于公司股东,特别是在公司经营亏损或破产时,要先偿还公司债权人的本息,然后才能在股东之间分配盈余或剩余财产。(3)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流通性有所区别。由于股票是永久性投资,股东不能退股,故只能通过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买卖转让才能收回投资,加之股票投资的风险性很大,使得股票的流通性较强,相应地其交易价格也就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股东在转让股票时收回的金额与股票市场的波动直接相关。相比之下,公司债券作为有期限的债权凭证,可以定期收取本金,投资风险较小,其流通范围和流通频率均小于股票,交易价格的变动较为平缓。为了维护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信用,确保偿债能力,法律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有所限制。比如规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总额,不得超过该公司净资产。如果股份有限公司对以前发行的公司债券有迟延支付本息等违约行为的,法律则规定不准再发行新的公司债券等。

股票与投资基金的比较

股票与投资基金,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处在于当前的很多投资基金都是偏股型基金。也就是说在基金投资的品种中,主要以股票为主。如果投资人购买偏股型基金,则等同于委托基金经理代为投资股票,一般来讲基金经理及其团队具有较为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广泛的信息渠道,其投资收益相对比较稳健,基金投资人可以享受专家理财的好处。但是由于国家对基金投资有诸多限制和规范,因此当大盘变换迅速时,作为大资金入市的基金公司“船大难掉头”,其投资的灵活性又不及技术娴熟的散户投资人。

具体而言,投资基金与股票的区别如下。

1.发行主体不同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股本时发行的,非股份公司不能发行股票。投资基金是由投资基金公司发行的,它不一定就是股份有限公司,且各国的法律都有规定,投资基金公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在其发起人中必须有一家金融机构。

2.股票与投资基金的期限不同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凭证,它的存续期是和公司相始终的,股东在中途是不能退股的。而投资基金公司是代理公众投资理财的,不管基金是开放型还是封闭型的,投资基金都有限期的限定,到期时要根据基金的净资产状况,依投资者所持份额按比例偿还投资。

3.股票与投资基金的风险及收益不同

股票是一种由股票购买者直接参与的投资方式,它的收益不但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且还受股票交易者的综合素质的影响,其风险较高,收益也难以确定。而投资基金则由专家经营、集体决策,它的投资形式主要是各种有价证券及其他投资方式的组合,其收益就比较平均和稳定。

由于基金的投资相对分散,其风险就较小,它的收益可能要低于某些优质股票,但其平均收益不比股票的平均收益差。

4.投资者的权益有所不同

股票和基金虽然都以投资份额享受公司的经营利润,但基金投资者是以委托投资人的面目出现的,他可以随时撤回自己的委托,但不能参与投资基金的经营管理,而股票的持有人是可以参与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只拥有1股的股票,从法律上讲,你也有资格参加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但无论你购买了多少份基金,你都不能参加基金公司的决策会议。

5.流通性不同

基金有两类,一类是封闭型基金,它有点类似于股票,大部分都在股市上流通,其价格也随股市行情在波动,它的操作与股票相差不大;另一类是开放型基金,这类基金随时可在基金公司的柜台或者基金公司委托的银行柜台和网上账户买进卖出,其价格与基金的净资产基本等同。所以基金的流动性与公开上市发行的股票的流动性相差无几。

股票与期货的比较

通常所说的股票交易一般都是指股票的现货交易,而股票的现货交易与一般商品的期货有较大的差别。

1.收益来源不同

股票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的股息红利,二就是股票交易的价差;而期货的利润仅来源于价差,它完全依赖于期货交易者对市场价格走势的预测,对则盈、错则损。股票交易是投资、投机均可,而期货交易是纯粹的投机。

2.收益的大小不同

期货的收益比股票的收益要高,因为期货实行的是保证金交易,其交易额可做到保证金的10~20倍,它可以小博大,而股票的现货交易实行的是全额保证金制度,其收益率比期货要低得多。

3.风险程度差异较大

期货的风险比股票要大很多倍,如买进股票后价格下跌,股民可耐心等待价格的回升。而期货实行的是每日结算制度,一旦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其保证金就被吃掉,而没有套牢一说,即使以后价格又回到对交易者有利的水平,其以前的交易已被平仓而不算数。所以期货的风险特别大,一旦交易做反了,就会造成血本无归。

4.时限不同

期货交易在期货合约到期时必须交割或实施反方向的对冲以进行平仓,所以期货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股票在买进后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将股票予以存放或依市场行情随时抛出,不受相关时间的限定。

第2章 股息和红利

股息和红利的来源

股息是股东定期按一定的比率从上市公司分取的盈利;红利则是在上市公司分派股息之后按持股比例向股东分配的剩余利润。获取股息和红利,是股民投资于上市公司的基本目的,也是股民的基本经济权利。

一般来讲,上市公司在财会年度结算以后,会根据股东的持股数将一部分利润作为股息分配给股东。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条理,我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在财会年度结束的120天内公布年度财务报告,且在年度报告中要公布利润分配预案,所以上市公司的分红派息工作一般都集中在次年的第二、第三季度进行。

在分配股息红利时,首先是优先股股东按规定的股息率行使收益分配,然后普通股股东根据余下的利润分取股息,其股息率则不一定是固定的。在分取了股息以后,如果上市公司还有利润可供分配,就可根据情况给普通股股东发放红利。

股东一年的股息和红利有多少要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为股息和红利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所以税后利润既是股息和红利的唯一来源,又是上市公司分红派息的最高限额。在上市公司分红派息时,其总额一般都不会高于每股税后利润,除非有前一年度结转下来的利润。由于各国的公司法对公司的分红派息都有限制性规定,如我国就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规定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资本公积金来弥补公司亏损或转化为公司资本,所以上市公司分配股息和红利的总额总是要少于公司的税后利润。

由于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既是股息和红利的来源,又是它的最高限额,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股息和红利的发放。在一个经营财会年度结束以后,当上市公司有所盈利时,才能进行分红与派息。且盈利越多,用于分配股息和红利的税后利润就越多,股息和红利的数额也就越大。

除了经营业绩以外,上市公司的股息政策也影响股息与红利的派法。在上市公司盈利以后,其税后利润有两大用途,除了派息与分红以外,还要补充资本金以扩大再生产。如果公司的股息政策倾向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则就有可能少分红派息或不分红而将利润转为资本公积金。反之,派息分红的量就会大一些。

股息和红利的分配受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东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要依法承担纳税义务,如我国就有明确规定,持股人必须交纳股票收益(股息红利)所得税,其比例是根据股票的面额,超过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部分要交纳20%的所得税。

上市公司在实施分红派息时,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且不得违反公司的章程,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股息和红利的发放数量。这些规定如下。

1.必须依法进行必要的扣除后才能将税后利润用于分配股息和红利

其具体的扣除项目和数额比例要视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通过的分红决议是不能与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相抵触的。

在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中,其分配顺序如下:(1)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任意公积金。(4)支付优先股股息。(5)支付普通股股息。

在公司按规定的比例交纳所得税后,将依照注册资本的数额(也就是总股本)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但当法定盈余公积达到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可不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和股利由公司董事会根据当年的盈利情况报请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实施。

2.分红派息必须执行上市公司已定的股息政策

上市公司一般都要将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与股东们追求短期投资收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股息政策,作为分配股息、红利的根据。

3.分红派息必须执行同股同利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持有同一种类股票的股东在分红派息的数额、形式、时间等内容上不得存在差别,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可例外。如沪深股市的一些上市公司在分红派息时,给个人股或职工内部股送红股,而给法人股或国家股派法现金红利。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行为,它侵犯了法人股和国家股的权益,是同股不同权的表现,所以国有资产管理局多次发文制止同股不同权的分红方式。

4.上市公司在依上述原则分红派息时,还必须注意有关的法律限制

我国证券市场管理法规对上市公司分红派息的规定,包括:(1)上市公司在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或者实施分红派息后将无力偿付债务时,不得分派股息、红利。即使是公司的总资产额超过了公司所欠债务总额,但是当其流动资金不足以抵偿到期债务时,公司亦不得分派股息、红利。(2)上市公司分配股息、红利,不得违反公司所签订的有关约束股息、红利分配的合同条款。(3)上市公司分派股息、红利,依法不得影响公司资产的结构及其正常的运转。如此,公司为了分派股息、红利或收回库藏股票而支出的金额,不得使公司的法定资本(股本)有所减少。(4)公司董事会的自行限制。其主要表现在分派股息、红利时,不得动用公司董事会为了扩大再生产或应付意外风险而从公司利润中提取的留存收益部分。

股息与红利的发放方式

股息红利作为股东的投资收益,是以股份为单位计算的货币金额,如每股多少元。但在上市公司实施具体分派时,其形式可以有四种:这就是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和股票股利等。(1)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以货币形式支付给股东的股息红利,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股利形式,如每股派息多少元,就是现金股利。(2)财产股利,是上市公司用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向股东分派的股息和红利。它可以是上市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也可以是实物。(3)负债股利,是上市公司通过建立一种负债,用债券或应付票据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这些债券或应付票据既是公司支付的股利,又确定了股东对上市公司享有的独立债权。(4)股票股利,是上市公司用股票的形式向股东分派的股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送红股。采用送红股的形式发放股息红利实际上是将应分给股东的现金留在企业作为发展再生产之用,它与股份公司暂不分红派息没有太大的区别。股票红利使股东手中的股票在名义上增加了,但与此同时公司的注册资本增大了,股票的净资产含量减少了。但实际上股东手中股票的总资产含量没什么变化。

由于要在获得利润后才能向股东分派股息和红利,上市公司一般是在公司营业年度结算以后才从事这项工作。在实际中,有的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进行两次决算,一次在营业年度中期,另一次是营业年度终结。相应地向股东分派两次股利,以便及时回报股东,吸引投资者。但年度中期分派股利不同于年终分派股利,它只能在中期以前的利润余额范围内分派,且必须是预期本年度终结时不可能亏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程序是,首先由公司董事会根据公司盈利水平和股息政策,确定股利分派方案,然后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方能生效。董事会即可依股利分配方案向股东宣布,并在规定的付息日在约定的地点以约定的方式派发。

在沪深股市,股票的分红派息都由证券交易所及登记公司协助进行。在分红时,深市的登记公司将会把分派的红股直接登录到股民的股票账户中,将现金红利通过股民开户的券商划拨到股民的资金账户。沪市上市公司对红股的处理方式与深市一致,但现金红利需要股民到券商处履行相关的手续,即股民在规定的期限内到柜台中将红利以现金红利权卖出,其红利款项由券商划入资金账户中。如逾期未办理手续,则需委托券商到证券交易所办理相关手续。

除权与除息

上市公司发放股息红利的形式虽然有四种,但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进行利润分配一般只采用股票红利和现金红利两种,即统称所说的送红股和派现金。当上市公司向股东分派股息时,就要对股票进行除息;当上市公司向股东送红股时,就要对股票进行除权。

当一家上市公司宣布上年度有利润可供分配并准备予以实施时,则该只股票就称为含权股,因为持有该只股票就享有分红派息的权利。在这一阶段,上市公司一般要宣布一个时间称为“股权登记日”,即在该日收市时持有该股票的股东就享有分红的权利。

在以前的股票有纸交易中,为了证明对上市公司享有分红权,股东们要在公司宣布的股权登记日予以登记,且只有在此日被记录在公司股东名册上的股票持有者,才有资格领取上市公司分派的股息红利。实行股票的无纸化交易后,股权登记都通过计算机交易系统自动进行,股民不必到上市公司或登记公司进行专门的登记,只要在登记的收市时还拥有股票,股东就自动享有分红的权利。

进行股权登记后,股票将要除权除息,也就是将股票中含有的分红权利予以解除。除权除息都在股权登记日的收盘后进行。除权之后再购买股票的股东将不再享有分红派息的权利。

在股票的除权除息日,证券交易所都要计算出股票的除权除息价,以作为股民在除权除息日开盘的参考。

因为在开盘前拥有股票是含权的,而收盘后的次日其交易的股票将不再参加利润分配,所以除权除息价实际上时将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予以变换。这样,除息价就是登记日收盘价减去每股股票应分得的现金红利,其公式为:

除息价=登记日的收盘价-每股股票应分得红利

对于除权,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格除去所含有的股权,就是除权报价。其计算公式为:

股权价=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1+每股送股率)

若股票在分红时即有现金红利又有红股,则除权除息价为:

除权价=(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每股应分的现金红利+配股率×配股价)÷(1+每股送股率+每股配股率)

送红股的利弊

在上市公司分红时,我国股民普遍都偏好送红股。其实对上市公司来说,在给股东分红时采取送红股的方式,与完全不分红、将利润滚存至下一年度等方式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三种方式,都是把应分给股东的利润留在企业作为下一年度发展生产所用的资金。它一方面增强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实力,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它不像现金分红那样需要拿出较大额度的现金来应付派息工作,因为企业一般留存的现金都是不太多的。所以这三种形式对上市公司来说都是较为有利的。

当上市公司不给股东分红或将利润滚存至下一年时,这部分利润就以资本公积金的形式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而给股东送红股时,这一部分利润就要作为追加的股本记录在股本金中,成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但在送红股时,因为上市公司的股本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上市公司需到当地的工商管理机构进行重新注册登记;另一方面还需对外发布股本变动的公告。但不管在上述三种方式中采取哪一种来处理上一年度的利润,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总额并不发生任何变化,未来年度的经营实力也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变化。

而对于股东来说,采取送红股的形式分配利润将优于不分配利润。这几种方式虽都不会改变股东的持股比例,也不增减股票的含金量,因为送红股在将股票拆细的同时也将股票每股的净资产额同比例降低了,但送红股却能直接提高股民的经济效益。其根据如下:(1)按照我国的现行规定,股票的红利的征税可根据同期储蓄利息实行扣减,即给予一定的优惠,具体税额就是每股红利减去同期同等金额储蓄利息后再征收20%的股票所得税率,这样在每次分红时要征收的税额是:

股票所得税=(每股红利-本年度一年期定期储蓄利息)×20%。(2)当上市公司在本年度不分配利润或将利润滚存至下一年时,下一年度的红利数额就势必增大,股民就减少了一次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3)在股票供不应求阶段,送红股增加了股东的股票数量,在市场炒作下有利于股价的上涨,从而有助于提高股民的价差收入。(4)送红股以后,股票的数量增加了,同时由于除权降低了股票的价格,就降低了购买这种股票的门槛,在局部可改变股票的供求关系,提高股票的价格。将送红股与派现金相比,两者都是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只要上市公司在某年度内经营盈利,它就是对股民的回报。但送红股与派发现金红利有所不同,如果将这两者与银行存款相比较,现金红利有点类似于存本取息,即储户将资金存入银行后,每年取息一次。而送红股却类似于计复利的存款,银行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将储户应得利息转为本金,使利息再生利息,期满后一次付清。但送股这种回报方式又有其不确定性,因为将盈利转为股本而投入再生产是一种再投资行为,它同样面临着风险。若企业在未来年份中经营比较稳定、业务开拓较为顺利,且其净资产收益率能高于平均水平,则股东能得到预期的回报;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平均水平或送股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不善,股东不但在未来年份里得不到预期回报,且还将上一年度应得得红利化为了固定资产沉淀。这样送红股就不如现金红利,因为股民取得现金后可选择投资其他利润率较高的股票或投资工具。

上市公司的分红是采取派现金还是送红股方式,它取决于持多数股票的股东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的判断和预测,因为分红方案是要经过股东大会讨论通过的。但我国上市公司中约有一半以上的股份为国家股,且其股权代表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由于切身利益的影响,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上都赞同企业的发展与扩张,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中,送红股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配股的利弊

1.配股不是分红

分红是上市公司对股东投资的回报,它的特征为:上市公司是付出者,股东是收获者,且股东收获的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所以分红是建立在上市公司经营盈利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利润就没有红利可分。上市公司的分红通常有两种形式,其一是送现金红利,即上市公司将在某一阶段(一般是一年)的部分盈利以现金方式返给股东,从而对股东的投资予以回报;另外就是送红股,即公司将应给股东的现金红利转化成资本金,以扩大生产经营,来年再给股东回报。而配股并不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只要股东情愿,即使上市公司的经营发生亏损也可以配股,上市公司是索取者,股东是付出者。股东追加投资,股份公司得到资金以充实资本。配股后虽然股东持有的股票增多了,但它不是公司给股民投资的回报,而是追加投资后的一种凭证。

为什么股民会将配股混为分红呢?这是我国股市和股民尚不成熟所致。现代中国股市创立的时间较短,正处在发展和成熟期间,股市的规模较小,股票严重短缺,只要买到股票就赚钱。这种现实极大地刺激着百姓入市投机的热情,而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低价向老股东配售新股,一方面壮大了公司的资金实力,同时也满足了股民对股票的渴求。

2.配股与投资选择

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当上市公司要配售新股时,它应首先在老股东中进行,以保证老股东对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变,当老股东不愿参加公司的配股时,它可以将配股权转让给他人。对于老股东来说,上市公司的配股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追加投资的选择机会。

老股东是否选择配股以追加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可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配股资金的投向及效益的高低来进行判断。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除了配股外,股民还可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投资债权及居民储蓄来实现追加投资,其关键就视投资收益情况来确定。如配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还达不到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显然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太差,其投资回报难以和居民储蓄相比拟,股民就可不选择配股这种方式来追加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当然,当一个上市公司确定配股以后,如配股权证不能流通,其配股就带有强制性,因为配股实施后股票就要除权,价格就要下跌,如老股东不参加配股,就要遭受市值下降的损失。其逃避配股的唯一方法就是在配股前将股票抛出。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中,由于我国股份制的运作尚不规范,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绝对的控股地位,这些大股东极力赞成配股但拿不出资金来参加配股,且还将其配股权强制性地转让给上市公司的个人股东。这种举措实际上是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一种侵犯。

3.配股与投资风险

在比较成熟的股市上,配股是不受股东欢迎的,因为公司股东往往是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的前兆。当一个上市公司资金短缺时,它首先应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一般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不会拒绝一个经营有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的贷款要求的。而经营不善的公司就不得不向老股东伸手要钱以渡难关。从最近两年我国股市的配股情况来看,一些配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往往都是业绩平平、不尽人意的。当然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之风盛行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期间资金较为紧张、贷款实行规模控制,上市公司也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另外从上市公司的扩展方式来说,由于通过配股来筹集资金比较容易,且因流通股股东所占比例较小也无法抗拒,所以配股就成为上市公司扩展规模的最好途径。

对股民来说,配股有时预示着更大的投资风险。首先,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每年可有30%的配股额度,不配也就浪费了指标。许多上市公司纯粹是为了配股而配股,所筹资金并不一定有合适的项目去投资。如一些上市公司,因在本行业已无扩展余地,就拿着配股资金去经营一些非主营业务,有时干脆就将资金存银行或炒股票、房地产,而这些公司在这方面是不具优势的。其次,按比例、高溢价地配股意味着要用配股资金再造一个和公司现有规模相差无几的企业,即使能找到合适的项目,但项目的建设是否能顺利进行,项目投产后产品是否能有销路、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是否能跟得上,这都是影响配股资金能否在预定的期限内见成效是关键问题,上市公司对股民的投资回报就较难达到要求。再者,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的配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配股会将股民更多的资金拖入股市这个风险之地。按照分散资金的原则,鸡蛋是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股民不但不应将资金都投入到某一只股票,且还应留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小的领域,如购买国库券或进行其他的实业投资。而每年连续不断的配股势必将股民更多的投资拖入股市,使股民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4.配股与资产流失

配股,一般是全体股东都应按持股比例追加投资,这样将不改变原有股东的相对持有比例。当然,如果某些股东对持有比例不介意的话,也可以放弃配股。但放弃配股的股东可能遭受市价损失。

当流通配股后,由于除权的作用,股价就要下降,对于参与配股的股东来说,由于股票数量的增多,股票的市价总值不发生变化。而若放弃配股,这部分股东将因所持股票总市值的的减少而蒙受损失。而对于暂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来说,市值只是一个名义的价格,其经济利益是否受损要视其配股后每股净资产含量和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而定。

当配股价不等于每股净资产时,股东放弃配股将导致资产的相互转移,也就是说,部分股东的资产将在配股之中流失了。当配股低于每股净资产时,配股后每股净资产含量将高于配股价且低于原来的基数,这样,放弃配股的股东的部分净资产将无偿地流向参与配股的一方;而当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值时,配股后每股净资产将大于原来的基数而小于配股价,参与配股一方的部分净资产就无偿的流向了放弃配股的一方。而依照中国证监会的现行规定,上市公司的配股价是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额的。这样,在上市公司的配股中,若国家股和法人股放弃配股,个人股东配股后所形成的部分资产将无偿地流向国家股和法人股股东,且配股比例越大、溢价愈高,个人股东的资产流失也就越大。

5.配股与市盈率

股民之所以热衷配股,除了配股能增加手中的数量外,通过追加投资,配股还能降低市盈率。

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税后利润

在上市公司配股时,只有当配股价低于配股时的股票市价,配股才能进行。当配股大于或等于配股时的股票市价,股民可直接在股市上购买同类股票来增加持有的股票数量。

相对配股时的股票市价来说,配股价都是很低的,配股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若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由于配股后股民受中的股票成本有所下降,平均股价有所下降,股票的市盈率将会随之下降。

如股民甲以每股20元的价格购得G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每股税后利润为0.2元,其市盈率为100倍。在G股票市场价格为每股15元时,上市公司宣布配股,配股价每股5元,配股比例每股0.5股。

根据配股的除权方式,配股后的除权价为:

Y=(市价+配股率×配股价)÷(1+配股率)=(15+0.5×5)÷(1+0.5)=11.66元

股民甲以每股5元的价格配500股后,共持有G股票1500股,持股成本从每股20元降为每股15元,其市盈率从100倍降到75倍。

其实,降低股票的市盈率或股票的平均持有成本,并不一定非要通过配股来实现,如果股民甲能在市场上买到市盈率较低的股票,则其效果与配股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持有股票的种类增加了,因为股票只不过是上市公司为股民提供了一个购买低市盈率股票的机会而已。在上例中,如果股民甲能买到市盈率只有25倍的股票,再投资2500元,降低持股市盈率或股票成本的效果将是一样的,只不过所持股票的品种增加了。

在追加投资时只要股民把握住这么一个原则,即后买股票的市盈率比先买的低,就能降低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如果股民仅仅是想降低股票的持有成本或降低持股的市盈率,就不一定非要将自己限制在配股上。如在上例中,股民追加2500元投资就不一定非要投资到原有股票的配股上,如果市场上有市盈率更低的股票,如每股价格2.5元,市盈率只有10倍的股票,此时股民甲就可购股票1000股,其持股的平均市盈率就从100倍降到了56.25倍,其效果比参加配股更好。

股息红利与投资回报

获取股息红利,是股东投资于上市公司的基本目的,也是上市公司对股民的主要回报。但股息红利不是上市公司给予股东的全部回报,而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沪深股市1992—2008年度分红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分红率平均约为70%,剩下的税后利润(总数的30%)都充实到了资本公积金中,成为企业的发展基金。

分红率=平均每股分红派息额÷平均每股收益

所以有些股市分析中单纯地只将股息红利作为上市公司对股民的全部回报是片面的,只要是上市公司实现的利润,它都是对股东投资的回报,因为资本公资金的增加也就是股东权益的增加,它增强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实力,为未来的经营奠定了基础。

因为股息红利不是收益的全部,所以将分红派息额与平均每股净资产相比较,上市公司资本回报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例如以中国股市发展早期的1995年为例,当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实际分红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为7%左右,远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国债利率(11%左右)。而实际上1995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为11%。

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盈利÷每股净资产实际分红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红利÷每股净资产

如果上市公司把当年盈利全部用于分红,则上述两个指标是相等的。也有的上市公司会把往年的资本公积金也拿出一部分用于当年分红,这时第二个指标就会大于第一个指标。

在论述股票的收益性时,人们都认为股票的收益高于银行储蓄或国债。而在实际中,由于股票的价格与其所含的净资产数量相脱节,股票的投资收益要远远低于储蓄利率或国债利率。若用平均股价来衡量,沪深股市的平均股价收益率只有3%左右,也就相当于1年期的活期储蓄。

股价收益率=每股税后利润÷每股股价=1÷市盈率

如果把上述公式中的每股股价采用投资人买入股票时的实际价格,则可计算投资人的投资回报。它显示了投资人实际投入的资金参与企业经营后获得的盈利状况。如果将股民在交易中所消耗得交易税、费计算在内,股民的投资回报率还要低。

业绩增长与投资回报

股民的回报来自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业绩好,股民的回报就高;若上市公司经营不善,股民的回报就少,甚至没有任何回报。

在谈及上市公司的发展时,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是经常被用来论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些投资价值报告也常应用这几个指标的增长率来说明公司对股东的回报。

实际上,营业收入是一家企业在1年中取得的收入之总和,它是一家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一家生产型的公司,营业收入是销售额;对于一家服务性企业,它是所提供劳务的总收入。如果将股民比作一家企业,营业收入就是1年中股民卖出股票的总交易额。所以,营业收入表示的是一种销售规模,销售的越多,营业收入就越大,而对于一家贸易公司来说,资金周转得越快,营业收入也就越大。

由于营业收入是一家企业的毛收入,它没有扣减经营支出即成本,它不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所以经营收入当然增长与否,还谈不上是对股民的回报。对于同一家企业来说,即使今年的营业收入比往年有成倍的增加,但如果成本上升更快,企业的利润有可能比往年要低或发生亏损。所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与它对股民的回报没有直接的关系。

净利润是一家公司在1年的经营成果,它是股息红利的最高限额。净利润高,股民能分得的红利就高,所以净利润的增减就影响股东的投资回报。但在将净利润用来考证上市公司对股民的回报时,应该注意股民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如果股民的投入增加了,净利润的增长就是理所当然的。

在我国沪深股市,由于上市公司频繁配股,且配股比例高达30%,企业的经营资本一年比一年雄厚,相应地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增幅每年也应在30%以上,上市公司经营的扩张主要是股民投入增加的缘故,而非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增强了。

衡量上市公司回报能力的最好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它是每单位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因为它是一个效益指标,就很容易用它与其他领域的投资收益作比较。当股民购买股票的价格与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相当时,股民的收益回报(不包括价差)就等于净资产收益率。

在上市公司的利润增加时,如果其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提高,就说明是由于加大了投入而引起的利润扩张,如果在净利润增加的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也有所提高,就说明公司的经营能力增强了,其对股东的回报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第3章 股票市场

证券机构与股市

证券机构包括证券管理机构、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交易机构及证券服务机构。股市也称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它是指对已发股票进行买卖和转让的场所。

1.证券管理机构

我国已建立了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和全国统一的、跨部门的、自律性的证券行业组织相结合的证券市场管理体制。

1992年10月,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证管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其中证监委是我国证券管理的权力机关,主任委员由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委员由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领导担任。证监委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证监会是证监委的办事机构,其根据证监委的授权,依法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除以上政府机构外,我国还设立了自律性的证券管理组织——中国证券业协会,它是1990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经民政部注册登记的社团法人,是由证券经营机构主体会员自愿组成的全国证券行业自律组织。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及协会章程独立开展活动,并接受证券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与主管机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信息交流,并贯彻证券管理的意图。

2.证券经营机构

证券经营机构,也称证券商或证券经纪人,是证券市场的中介人,是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并从中获利的企业法人。它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在发行市场上充当证券筹资者与证券投资者的中介人;二是在流通市场上充当证券买卖的中介人。我国的主要证券经营机构有:(1)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我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交易业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有:代理证券发行、证券自营,代理证券交易,代理证券还本付息和支付红利,接受客户委托代收证券本息、红利,代办过户等。(2)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并以受托人身份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它除了办理信托投资业务外,还可设立证券部办理证券业务,其业务范围主要有:证券的代销及包销,证券的代理买卖及自营,证券的咨询、保管及代理还本付息等。

3.证券交易机构

证券交易机构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及证券交易中心,这里仅只介绍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经政府证券主管机关批准设立的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有形场所。证券交易所主要是提供交易场所和服务,同时也兼有管理证券交易的职能,但其本身不能参与证券交易。证券交易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人组织,它有两种基本组织形式:一是股份公司制交易所,二是会员制交易所。

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成立的证券交易所,由股东共同出资,提供交易所的场地、设备、人员等,在政府主管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下,吸收各类证券在场内自由买卖并集中交割。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是一种自负盈亏的盈利性机构,它收取证券发行者的上市费并抽取证券成交的手续费和其他服务性费用,并且对场内交易双方违约产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由证券商共同协商、制定章程和管理细则、报请国家证券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团法人组织。参加交易所的会员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法人会员多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投资信托公司等,法人会员须有一代表人,其资格与个人会员相同。会员制交易所的收入主要来自会员费、证券上市费,特殊服务费,支出则用于购置或改善必要的交易设备、职员工资和其他开支。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买卖者一般以该所的会员为限,其他投资人若要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或债券,则必须通过会员方可进行。

4.证券服务机构

证券服务机构是为证券经营和证券交易服务的机构。我国的证券服务机构主要有:(1)证券登记公司。证券登记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性质的证券服务机构,其主要业务是: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的证券登记,上市及未上市的记名证券的转让登记,代理有价证券的保管,代理有价证券的还本付息和分红派息,从事与证券有关的咨询业务及主管机关批准的其他业务。(2)证券评级公司。证券评级公司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评级业务的企业法人,一般都是独立的、非官方的,其主要业务是对有价证券的发行公司进行客观、准确、真实、可靠的评级,并负责提供评级结果及有关资料。

股市的基本功能

1.为股票的流通转让提供场所

股市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为股票的流通转让提供场所,使股票的发行得以延续。如果没有股市,股票的发行就比较困难甚至难以为继,这是由股票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当一个投资者选择银行储蓄或购买债券时,他不必为这笔资金的流动性而担心。无论怎么说,只要到了约定的期限,他都可按约定的利率收回本息,特别是银行存款,就是提前支取,除收回本金外还能得到少量利息,将投资随时变现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股票则有所不同,一旦购买了股票而成为企业的股东,你既不能要求发行股票的企业退股,又不能要求发行企业赎回。如果没有股票的流通和转让场所,购买股票的投资就成了一笔死钱,而一旦持股人急需使用资金,股票就无法兑现,这样人们对购买股票就有后顾之忧,股票的发行就会出现困难。有了股市以后,股民随时可将手中的股票在股市上转让,按比较公平和合理的价格将股票兑现,使死钱变为活钱。所以股市一方面为股票的流通转让提供了基本场所;另一方面也可刺激人们购买股票的欲望,为一级股票市场的发行提供保证。同时由于股市的交易价格能较客观地反映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股市也能为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提供价格及数量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2.通过设立股市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股市的第二大功能就是能减少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股票投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发行股票企业的经营不善,二是股票价格下跌,三是欺诈性的股票发行。

股市的设立可有效地减少这些风险,其一是因为上市挂牌的企业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其上市条件里规定公司必须在过去数年里连续盈利,并且要按规定公布经营信息,其舆论监督对企业的经营有一定的约束力,所以上市公司的盈利性有一定的保证。而在实际的经营中,上市公司的业绩确比普通企业要好得多。其二是股市里集中了大量的股票,投资者可选择多种股票进行组合,从而减少或分散风险。其三是股市作为一个有高度组织的市场,它对股票的发行及上市都有一系列的法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序上可以防止和减少欺诈活动的发生。

3.引导资金合理流动

股市的第三大功能就是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股市中,由于股民一般都是将资金投向业绩较好的企业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应地这类股票在股市上的价格就比较高,同类企业在发行股票或配股时就能依此制订出较高的价格,使之筹到较多的资金,使资金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

股市的负面作用

1.剧烈的价格波动让股民遭受损失

股市的最大负面作用就是股市中的股票价格波动剧烈,股民会因此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由于影响股票行情的因素繁多,股民对股市中的各类消息都较为敏感,若有人在股市中故意传播不实消息或谎报企业财务状况、散布虚假的政治动向等,都会在股市中引起恐慌,造成股票价格的大幅涨跌,使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而另一些人则会趁机渔利。如深市1993年发生的“苏三山事件”,就是一股民故意散布虚假的收购信息,而趁股价上扬、大量股民追涨之机,该股民将自己的股票抛出盈利。当骗局揭穿之后,股价又迅速回落,一些股民就惨遭套牢。

2.股市中有从事不正当交易的可能

由于股价的走向决定于资金的运动,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大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价的涨跌,一些机构大户就可能利用自己的资金实力,采取各种方式制造虚假行情而从中获利。如我国股市经常有机构大户轮流做庄等事情发生,一旦不明真相的中小股民跟进,做庄的大户便拉高出货而从中牟利。

3.内募人员操纵股市

上市公司的管理大权均掌握在大股东手中,他们最了解公司的发展和盈利状况,这些人就有可能通过散布公司的盈利、发放红利及扩展计划、收购、合并等消息来操纵公司股票的价格或直接利用内募信息谋利。

如某上市公司某年经营业绩十分出色,但为了压低股价,董事会故意抛出一个不甚理想的分红预案,市场一片哗然,立即引起股价的下跌,此时相关人员便大笔吸纳该股票。其后不久便召开股东大会,由于该分红方案遭到绝大部分股东代表的抨击,于是按股东的提议,对分红方案进行了修正。新的分红方案公布后,该股票立即得到市场的追捧,股价便扶摇直上,此时相关人员便将股票悉数抛出,打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另外,我国股市经常所见的股票价格涨跌在先,信息发布在后的怪现象,也是有人利用内幕消息炒作所致。

4.证券经纪商和交易所工作人员有作弊的可能

由于券商和交易所是股票交易的组织者及参与者,是股市信息传播及资金流动的必经之道,证券经纪商或交易所工作人员就可利用工作之便,通过所掌握的信息或客户资金从中作弊,或通过劝说客户频繁交易以获取高额佣金。如一些证券从业人员利用股民的资金或股票进行股票的炒作,一些券商经常搞一些讲座或股市沙龙等活动,诱使股民进行频繁交易,从而赚取高额的手续费等。

股权分置的概念与背景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暂不上市流通。股权分置问题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所形成的制度性缺陷。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为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3.55%;国有股份占非流通股份的74%,占总股本的47%。

股权分置造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不规范,表现为:上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地割裂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部分,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约为2/3,并且通常处于控股地位。其结果是,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现象,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作为资本市场一项基本制度的改革,解决股权分置重在解决非流通股股东流通权的取得问题,目标在于真正实现同股同权。

解决股权分置本质上是推动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而不是解决包括国有股在内的非流通股减持变现问题。

现有的非流通股转为可流通后是不是实际进入流通,不仅取决于股东的策略选择,而且要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

股权分置的由来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总体上采取搁置的办法,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2)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为了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试点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该思路的延续,同样由于市场效果不理想,于当年10月22日宣布暂停。(3)第三阶段: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股票指数

股票指数即股票价格指数,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供参考的指示数字。由于股票价格起伏无常,投资者必然面临市场价格风险。对于具体某一种股票的价格变化,投资者容易了解,而对于多种股票的价格变化,要逐一了解,既不容易,也不胜其烦。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和需要,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就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熟悉市场的优势,编制出股票价格指数,公开发布,作为市场价格变动的指标。投资者据此就可以检验自己投资的效果,并用于预测股票市场的动向。同时,新闻界、公司老板乃至政界领导人等也以此为参考指标,来观察、预测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

这种股票指数,也就是表明股票行市变动情况的价格平均数。编制股票指数,通常以某年某月为基础,以这个基期的股票价格作为100,用以后各时期的股票价格和基期价格比较,计算出升降的百分比,就是该时期的股票指数。投资者根据指数的升降,可以判断出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且为了能实时的向投资者反映股市的动向,所有的股市几乎都是在股价变化的同时即时公布股票价格指数。

计算股票指数,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抽样,即在众多股票中抽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成份股;二是加权,按单价或总值加权平均,或不加权平均;三是计算程序,计算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或兼顾价格与总值。

由于上市股票种类繁多,计算全部上市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的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因此人们常常从上市股票中选择若干种富有代表性的样本股票,并计算这些样本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用以表示整个市场的股票价格总趋势及涨跌幅度。计算股价平均数或指数时经常考虑以下四点:(1)样本股票必须具有典型性、普通性,为此,选择样本对应综合考虑其行业分布、市场影响力、股票等级、适当数量等因素。(2)计算方法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能对不断变化的股市行情作出相应的调整或修正,使股票指数或平均数有较好的敏感性。(3)要有科学的计算依据和手段。计算依据的口径必须统一,一般均以收盘价为计算依据,但随着计算频率的增加,有的以每小时价格甚至更短的时间价格计算。(4)基期应有较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

股价平均数的计算

计算股票指数时,往往把股票指数和股价平均数分开计算。按定义,股票指数即股价平均数。但从两者对股市的实际作用而言,股价平均数是反映多种股票价格变动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术平均数表示。人们通过对不同的时期股价平均数的比较,可以认识多种股票价格变动水平。而股票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的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也就是将第一时期的股价平均数作为另一时期股价平均数的基准的百分数。通过股票指数,人们可以了解计算期的股价比基期的股价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于股票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就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股票指数比股价平均数能更为精确地衡量股价的变动。

股票价格平均数反映一定时点上市股票价格的绝对水平,它可分为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修正的股价平均数、加权股价平均数三类。人们通过对不同时点股价平均数的比较,可以看出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及趋势。

1.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是将样本股票每日收盘价之和除以样本数得出的,即: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P1+P2+P3+……+Pn)÷n

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价格平均数——道·琼斯股价平均数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的。

现假设从某一股市采样的股票为A、B、C、D四种,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分别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计算该市场股价平均数。将上述数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价平均数=(P1+P2+P3+P4)÷n=(10+16+24+30)÷4=20(元)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虽然计算较简便,但它有两个缺点:一是它未考虑各种样本股票的权数,从而不能区分重要性不同的样本股票对股价平均数的不同影响。二是当样本股票发生股票分割派发红股、增资等情况时,股价平均数会产生断层而失去连续性,使时间序列前后的比较发生困难。例如,上述D股票发生以1股分割为3股时,股价势必从30元下调为10元,这时平均数就不是按上面计算得出的20元,而是15元[(10+16+24+10)÷4]。这就是说,由于D股分割技术上的变化,导致股价平均数从20元下跌为15元(这还未考虑其他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显然不符合平均数作为反映股价变动指标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价平均数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有两种:

一是除数修正法,又称道式修正法。这是美国道·琼斯在1928年创造的一种计算股价平均数的方法。该法的核心是求出一个常数除数,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资、发放红股等因素造成股价平均数的变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数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具体做法是以新股价总额除以旧股价平均数,求出新的除数,再以计算期的股价总额除以新除数,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数。即:

新除数=变动后的新股价总额÷旧的股价平均数修正的股价平均数=报告期股价总额÷新除数

在前面的例子除数是4,经调整后的新的除数应是:

新的除数=(10+16+24+10)÷20=3,将新的除数代入下列式中,则: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数与未分割时计算的一样,股价水平也不会因股票分割而变动。

二是股价修正法。股价修正法就是将股票分割等,变动后的股价还原为变动前的股价,使股价平均数不会因此变动。美国《纽约时报》编制的500种股价平均数就采用股价修正法来计算股价平均数。

3.加权股价平均数

加权股价平均数是根据各种样本股票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股价平均数,其权数(Q)可以是成交股数、股票总市值、股票发行量等。

股票指数的计算

股票指数是反映不同时点上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是将报告期的股票价格与定的基期价格相比,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该报告期的股票指数。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一是相对法,二是综合法,三是加权法。

1.相对法

相对法又称平均法,就是先计算各样本股票指数。再加总求总的算术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股票指数=n个样本股票指数之和÷n

英国的《经济学家》普通股票指数就使用这种计算法。

2.综合法

综合法是先将样本股票的基期和报告期价格分别加总,然后相比求出股票指数。即:

股票指数=报告期股价之和÷基期股价之和

代入数字得:

股票指数=(8+12+14+18)÷(5+8+10+15)=52÷38=136.8%

即报告期的股价比基期上升了36.8%。

从平均法和综合法计算股票指数来看,两者都未考虑到由各种采样股票的发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对整个股市股价的影响不一样等因素,因此,计算出来的指数亦不够准确。为使股票指数计算精确,则需要加入权数,这个权数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发行量。

3.加权法

加权股票指数是根据各期样本股票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加权,其权数可以是成交股数、股票发行量等。按时间划分,权数可以是基期权数,也可以是报告期权数。以基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为权数的指数称为拉斯拜尔指数;以报告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为权数的指数称为派许指数。

拉斯拜尔指数偏重基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而派许指数则偏重报告期的成交股数(或发行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股票指数都是派许指数。

几种著名的股票指数

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都有自己的股票指数,其中下列指数比较著名并有一定代表性。

1.道·琼斯股票指数

道·琼斯股票指数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股票指数,它的全称为股票价格平均数。它是在1884年由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查理斯·道开始编制的。其最初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根据11种具有的代表性的铁路公司的股票,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计算编制而成的,发表在查理斯·道自己编辑出版的《每日通讯》上。其计算公式为:

股票价格平均数=入选股票的价格之和÷入选股票的数量

自1887年起,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开始分成工业与运输业两大类,其中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包括12种股票,运输业平均指数则包括20种股票,并且开始在道·琼斯公司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上公布。在1929年,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又增加了公用事业类股票,使其所包含的股票达到65种,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的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数,因为这一天收盘时的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恰好约为100美元,所以就将其定为基准日。而以后股票价格同基期相比计算出的百分数,就成为各期的股票价格指数,所以现在的股票指数普遍用点来作单位,而股票指数每一点的涨跌就是相对于基数日的涨跌百分数。

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最初的计算方法是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求得,当遇到股票的除权除息时,股票指数将发生不连续的现象。1928年后,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即在计点的股票除权或除息时采用连接技术,以保证股票指数的连续,从而使股票指数计算方法得到了完善,并逐渐推广到全世界。

目前,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共分四组,第一组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它由30种有代表性的大工商业公司的股票组成,且随经济变化而发展,大致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美国整个工商业股票的价格水平,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引用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数。第二组是运输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它包括着20种有代表性的运输业公司的股票,即8家铁路运输公司、8家航空公司和4家公路货运公司。第三组是公用事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由代表着美国公用事业的15家煤气公司和电力公司的股票所组成。第四组是平均价格综合指数。它是综合前三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所选用的、共65种股票而得出的综合指数,这组综合指数虽然为优等股票提供了直接的股票市场状况参数,但现在通常引用的是第一组——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

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最有权威性的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原因之一是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所选用的股票都是有代表性,这些股票的发行公司都是在本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公司,其股票行情为世界股票市场所瞩目,各国投资者都极为重视。为了保持这一特点,道·琼斯公司对其编制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所选用的股票经常予以调整,不断的用具有活力的更富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去替代那些失去代表性的公司股票。自1928年以来,用于计算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的30种工商业公司股票,已有30次更换,几乎每两年就要有一个新公司的股票代替老公司的股票。原因之二是公布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的新闻载体——《华尔街日报》是世界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该报每天详尽报道其每个小时计算一次的采样股票平均指数、百分比变动率以及每种采样股票的成交数额等,并注意对股票分股后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进行校正。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营业时间里,则每隔半小时公布一次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原因之三是这一股票价格平均指数自编制以来从未间断,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的股票行情和经济发展情况,成为反映美国股市行情变化最敏感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之一,是观察市场动态和从事股票投资的投资者的主要参考。当然,由于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是一种成分股指数,它包括的公司仅占目前2500多家上市公司的极少部分,而且多是热门股票,且未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服务性行业和金融业的公司包括在内,所以它的代表性也一直受人们的质疑和批评。

从1996年5月25开始,还针对我国的股票市场编制了道·琼斯中国股票指数。截至1998年4月1日,沪深两市共有88只股票作为其成分股入选,故称为道·琼斯中国88股票指数。

2.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

除了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外,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在美国也很有影响,它是由美国最大的证券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该公司于1923年开始编制发表股票价格指数。最初采选了230种股票,编制两种股票价格指数。到1957年,这一股票价格指数的范围扩大到500种股票,分成95种组合。其中最重要的四种组合是工业股票组、铁路股票组、公用事业股票组和500种股票混合组。从1976年7月1日开始,改为40种工业股票、20种运输业股票、40种公用事业类股票和40种金融业股票。几十年来,虽然有股票更迭,但始终保持为500种。标准·普尔公司股票价格指数以1941年至1993年抽样股票的平均市价为基期,以上市股票数为权数,按基期进行加权计算,其基点数位10。以目前的股票市场价格乘以基期股票数为分母,相除之数再乘以10就是股票价格指数。

3.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

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是由纽约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它起自1996年6月,先是普通股股票价格指数,后来改为混合指数,包括着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00家公司的1570种股票。具体计算方法是将这些股票按价格高低分开排列,分别计算工业股票、金融业股票、公用事业股票、运输业股票的价格指数,最大和最广泛的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有1093种股票组成;金融业股票价格指数包括投资公司、储蓄贷款协会、分期付款融资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的223种股票;运输业股票价格指数包括铁路、航空、轮船、汽车等公司的65种股票;公用事业股票价格指数则有电话电报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和邮电公司的189种股票。

纽约股票价格指数是以1965年12月31日确定的50点为基数,采用的是综合指数形式。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半个小时公布一次指数的变动情况。虽然纽约证券交易所编制股票价格指数的时间不长,但它可以全面及时地反映其股票市场活动的综合状况,因而较为受投资者欢迎。

4.日经道·琼斯股票指数(日经平均股价)

它是由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制并公布的反映日本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股票价格平均数。该指数从1950年9月开始编制。最初在根据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市场上市的225家公司的股票算出修正平均股价,当时称为“东证修正平均股价”。1975年5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社向道·琼斯公司买进商标,采用美国道·琼斯公司的修正法计算,这种股票指数也就改称为“日经道·琼斯平均股价”。1985年5月1日在合同期满10年时,经两家商议,将名称改为“日经平均股价”。

按计算对象的采样数目不同,该指数分为两种,一种是日经225种平均股价。其所选样本均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市场上市的股票,样本选定后原则上不再更改。1981年定位制造业150家、建筑业10家、水产业3家、矿业3家、商业12家、陆运及海运14家、金融保险业15家、不动产业3家、仓库业、电力和煤气4家、服务业5家。由于日经225种平均股价从1950年一直延续下来,因而其连续性及可比性较好,成为考察和分析日本股票市场长期演变及动态的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标。该指数的另一种是日经500种平均股价。这是从1982年1月4日起开始编制的。由于其采样包括有500种股票,其代表性就相对更为广泛,但它的样本是不固定的,每年4月份要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市价总值等因素对样本进行更换。

5.《金融时报》股票价格指数《金融时报》股票指数的全称是“伦敦《金融时报》工商业普通股股票价格指数”,是由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发表的。该股票价格指数包括着从英国工商业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30家公开挂牌的普通股股票。它以1935年7月1日作为基期,其基点为100点。该股票价格指数以能够及时显示伦敦股票市场情况而闻名于世。

6.香港恒生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是香港股票市场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股票价格指数,由香港恒生银行于1969年11月24日开始发表。恒生股票价格指数包括从香港500多家上市公司中挑选出来的33家有代表性且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股票作为成份股,分为四大类——4种金融业股票、6种公用事业股票、9种房地产业股票和14种其他工商业(包括航空和酒店)股票。这些股票涉及香港的各个行业,并占香港股票市值的68.8%,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恒生股票价格指数的编制是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期,因为这一天香港股市运行正常,成交值均匀,可反应整个香港股市的基本股市,基点确为100点。其计算方法是将33种股票按每天的收盘价乘以各自的发行股数为计算日的市值,在与基数的市值相比较,乘以100就得出当天的股票价格指数。由于恒生股票价格指数所选择的基期适当,因此,不论股票市场狂升或猛跌,还是处于正常交易水平,恒生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能反映整个股市的活动情况。

自1969年恒生股票价格指数发表以来,已经过多次调整。由于1980年8月香港当局通过立法,将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所合并为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在目前的香港股票市场上,只有恒生股票价格指数与新产生的香港指数并存,香港的其他股票价格指数均不复存在。

我国的股票指数

1.上证股票指数

它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指数,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始发布。该股票指数的样本为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挂牌的第二天纳入股票指数的计算范围。

该股票指数的权数为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流通量与总股本并不一致,所以总股本较大的股票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就较大,上证指数常常就成为机构大户造市的工具,使股票指数的走势与大部分股票的涨跌相背离。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的发布几乎是和股票行情的变化相同步的,它是我国股民和证券从业人员研判股票价格变化趋势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2.深圳综合股票指数

它是由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指数,1991年4月3日为基期。该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与上证指数相同,其样本为所有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权数为股票的总股本。由于以所有挂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代表性非常广泛,且它与深圳股市的行情同步发布,它是股民和证券从业人员研判深圳股市股票价格变化趋势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在前些年,由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投不如上海证券交易所那么活跃,深圳证券交易所现已改变了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采用成份股指数,其中只有40只股票入选并于1995年5月开始发布。

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并存着两个股票指数,一个是老指数深圳综合指数,一个是现在的成份股指数,但从最近3年的运行态势来看,两个指数间的区别并不是特别明显。

股票指数与投资收益

股票指数是指数投资组合市值的正比例函数,其涨跌幅度是这一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但在股票指数的计算中,并未将股票的交易成本扣除,故股民的实际收益将小于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是指数投资组合的最大投资收益率)。

股市上经常流传的一句格言,叫做“牛赚熊赔”,就是说牛市中股民盈利、在熊市中亏损,但如果把股民作为一个投资整体来分析,牛市中股民未必能盈利,原因有三。

1.如果一个牛市是可逆转的,股民只赔不赚

我国上海股市上证指数的中间点位约为600点,在1993年出现的牛市中,沪市曾突破过1500点,后在1994年的7月跌回到300多点;1994年9月,沪市又冲上1000点,但不久又跌到600点以下。从这几年的指数运行来看,上证指数总是从600点以下开始启动,形成一个牛市后又回到600点,可以说上海股市的所有牛市都是可逆的。

当上证指数从600点冲上1000点又回到原地,对于个别股民来说,可能有赚有赔,相互间进行了财富的转移。但对于股民这个群体而言,他们不但无所得且还有所失。其一,不管是在那一个点位上交易,股民都需要交纳交易税和手续费。股票指数从600点上扬再回到600点,对于股民这个整体来说,除了要开销交易成本外,没有任何投资回报。而上海股市在这个点位上的成交量至少要占总成交量的一半以上,对于股民来说,最少一半以上的手续费和交易税的支出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投资股票的目的是企图在股票的上扬中得到收益。其二,股民为配股和新股的发行付出了额外的代价。配股和新股的发行总是参照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的,二级市场的股价越高,发行价就越高,当指数又回到600点以下时,对于在此点位上配股或购买新股的股民来说,就相当于套牢,而这种套牢又不同于二级市场的套牢,因为二级市场的套牢只是股民间的转手而已,资金并无损失。但高价配股或购买新股后,其资金就流向了上市公司,一级市场的这种套牢对股民这个整体就是巨大的损失。如青岛啤酒的发行,每股的成本约为12.8元,但其净资产每股只有2元,也就是说股民花了12.8元只买到2元的净资产,不管该只股票后来的上市开盘价如何,股民这个整体为每股青岛啤酒股票还花了12.8元的代价。如果股民用买一股青岛啤酒的钱去投资国库券或存银行,每年至少能获得1.3元的收益,而不论青岛啤酒如何前程似锦,它每年的平均收益是难以达到如此之高水平的。所以对一个可逆的牛市,把股民作为一个投资整体来看,股民只赔不赚。

2.即使是大牛市,股民也不一定就盈利

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是股民的投资收益率,但这个投资收益率是名义上的,是没有扣除交易成本的。对于西方一些较为成熟的股市,因为其年换手率一般只有30%左右,其交易成本一般可忽略不计。而我国股市,由于股民的频繁倒手,最近两年的换手率一般都在700%左右,如果将交易成本计入,我国股民的收益实际上是一个负数。

1994年,沪深股市流通股部分共为股民产出了近50亿元的税后利润,但两市这1年的总成交额却高达8200亿,按单位成交额买卖双方各需交纳3%的交易税和近4.5%的手续费计算,股民累计将支出120亿元的交易成本,收益和支出相比,股民还将倒贴70亿元。

虽然沪深股市的综合指数比开始计点时的基数100点上扬了许多,但据初步估算,到1995年止,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在5年中一共只为二级市场上的股民产出了100亿元的税后利润,而股民在该阶段支出的交易费、税却高达200亿元。相对于1990年,虽然沪深股市现在也还是牛市,但股民这个整体却是亏损的,因为上市公司给予股民的回报难以抵消股票交易的开支。

3.如果一个牛市使股价偏离了它的投资价值,股民的盈利是虚拟的,且部分股民的盈利都是奠基在他人的亏损基础上的

在短期牛市中,股市可能造成一种错觉,即股民人人都是盈利者,其实这种盈利是虚拟的,因为股票的整体价值是以部分股票的成交价来计算的。当一只股票以较高的价格成交时,一些交易的股票市值都将以成交价来计算,其结果是持有该种股票的股民账面价值都升高了。但若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都进入流通,由于股票的供给量急剧增加,股票的价格就难以炒到现今股市这种高度。所以股市中的盈利不能以他人的成交价来计算,而只能以卖出时实现的成交价来计算。另外,当股价脱离其投资价值时,某些股民的盈利是以其他股民的亏损为前提的。

如某只股票的每年的税后利润为0.1元,同期1年期储蓄利率为10%,故这只股票的理论价格应为1元。当一些股民将其价格狂炒至偏离其投资价值以后,比如说将其价格由1元炒至5元,1元买进5元卖出的股民盈利4元,但5元买进的股民却亏损了4元,因为该只股票的实际收益仅相当于1元的储蓄存款。所以在股票的炒作中,一般都是后买的回报了先买的,新股民回报了老股民。

股票市场与零和博弈

股市零和博弈的定义可以表述为:输家损失+现金分红=赢家收益+融资+交易成本。等式左边是股市资金的提供者,右边则是股市资金的索取者,在长期当中等式两端必须平衡,这个“游戏”才能继续下去。

根据这一定义,当融资大于现金分红时,额外的资金需求也要由输家来承担,所以投资者亏损比例扩大;而当现金分红大于融资时,上市公司开始为股市提供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输家的比例。

假如我们不是在全部市场参与者范围内和长期当中进行检验,而只是在股市局部(例如只包括各类投资者)以及某一阶段上进行调查,则股市可能会表现出“非零和”的特征。

例如道格·亨伍德在《华尔街——如何运作及为谁运作》一书中写道:“到了1980—1997年,股市走到了提供资金的反面,变成了-11%。这种资金反向输送主要体现在红利上。因此在这时,根本就不是非金融企业求助于华尔街的投资,相反是非金融企业的钱一直充斥着华尔街。”

这表明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美国股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已经大大超过了其在股市中的融资额。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美国股市投资者来说,股票投资成为一个“正和”游戏,也因此才有了道琼斯指数长盛不衰的这一轮大牛市。

股市零和博弈的定义也可以换一种表述方法:赢家收益-输家损失=现金分红-融资-交易成本

在这个等式的基础上,我们来进行下一步的讨论,在等式右边为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投资者(赢家与输家)之间的财富分配结构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对此,陈浩教授有过贴切的回答:“如果有一种方法1年能赚1倍,那么,就不允许市场上有一半的资金都使用它,否则1年以后,别的资金就全没了。”

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者之间财富分配的结构取决于赢家从输家那里“搬钱”的速度,每一种速度都对应于一种投资者内部的财富分配结构。

任何一个行业,假如企业能够自由地进入和退出,那么在效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众多企业的竞争最终使这个市场的经济利润趋向于零,而上市公司正是由这些企业组成的。如果股市中上市公司的数量足够多,可以代表实际的经济结构,那么上市公司在长期当中对股市资金的贡献与索取应该看作互相抵消。同时如果投资股市可以获得超过其他行业的利润,大量游资的涌入也会把高度差填平。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交易成本的存在,则大数定理——股市中的大多数必须是输家——成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市场的一个辩证认识:市场是可以战胜的,前提是多数人无法战胜它。

这就是零和博弈,它是股票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学上说,它是股市运行的最根本的约束条件。

由此可以得到带有普遍性的推论:在零和博弈之下,任何方法要想在股市长期获利,必须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它,于是存在某种形式的垄断,而这种垄断所导致的市场结构往往对完全信息和完全竞争造成了某种损害。假如这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那么随着模仿者的加入,它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的方法,因此垄断最终会消失,对完全信息和完全竞争的某种损害被消除,股市在通往有效市场的道路上前进一步。简而言之,股市中的确存在长期获利的方法,但是如果这种方法被大多数人都知晓了,这种方法就不灵了。

基本分析流派的奠基人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976年去世前不久,在杂志访谈中宣布他不再信奉基本分析流派。他认为,靠证券分析方法中刻意创立的分析技术,已不再能发现超值获利的投资机会。在他的《证券分析》一书出版的年代,确实存在这样的机会。但是当整个投资行业都在用同样的方式来发掘超值股票时,分析的成本就被极大地提高了。格雷厄姆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他没有将这种分析技术公诸于世,也许它至今都是一种可以获利的方法。当然其他人早晚也会发现这种技术,但假如每一个发现者都守口如瓶的话,长期获利的方法也依然会是少数人掌握的秘密。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如果再要一个人公布他行之有效的投资分析方法就无异于劝说一个神志正常的人自杀。这方面的正反例子有很多:

W·德尔伯特·江恩是20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投机家,他精确的预测技巧和极高的交易胜率至今无人能及,因此有“交易大师”的称号。江恩在中青年时期由于对自己的交易技术极有自信,曾多次公开进行交易演示,让公众观摩,从而留下了一些极具公信力同时可以让任何时代的职业投资家都叹为观止的交易纪录。但是江恩的操作技术在其晚年效益大大下降,以至于穷困潦倒而终其一生,原因就是他的分析技术变得过于公开化和流行化,严重伤害了其获利能力。

爱德温·李费佛在投机生涯中几起几落,但结果还是没能在最后一击中爬起来(因投机失败而自杀)。他在《股票作手回忆录》中对自己使用的各种投机手法的详尽说明会不会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呢?

因此,要想在股市胜出,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少数。如果使用的方法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这叫做出奇制胜,而一旦出了这个范畴,那就是不择手段了。但无论是那种方法,要想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保证这种方法不为人所知和不能被其他人所掌握。因此,股市获胜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要尽力去利用甚至去制造信息的不对称和竞争的不对称,即垄断。例如投资者之所以热衷于打探内幕消息,就是渴望获得垄断——少数人才知晓的信息垄断——的一种表现。

第4章 股票市场交易

股市交易基本名词概念——交易制度类

一级市场是指股票的初级市场,也即发行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投资者可以认购公司发行的股票。通过一级市场,发行人筹措到了公司所需资金,而投资人则购买了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实现了储蓄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一级市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发行市场是一个抽象市场,其买卖活动并非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场所。(2)发行是一次性的行为,其价格由发行公司决定,并经过有关部门核准。投资人以同一价格购买股票。

二级市场是指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二级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有效地集中和分配资金:(1)促进短期闲散资金转化为长期建设资金。(2)调节资金供求,引导资金流向,沟通储蓄与投资的融通渠道。(3)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经济情况,有助于抽调劳动生产率和新兴产业的兴起。(4)维持股票的合理价格,交易自由、信息灵通、管理缜密,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密的保护。已发行的股票一经上市,就进入二级市场。投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买进和卖出股票,其交易价格由买卖双方来决定,投资人在同一天中买入股票的价格是不同的。

无形市场是相对于有形市场而言的,无形市场不设交易大厅作为交易运行的组织中心,投资者利用证券商与交易所的电脑联网系统,可直接将买卖指令输入交易所的撮合系统进行交易。投资者委托买卖、成交回报、股份资金的交割,均通过证券商与交易所的电脑联网系统实现。传统的股票市场都是有形市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今天的股民大多数都是在电脑前的“无形市场”中进行交易。

柜台委托柜台委托是指投资者到证券部营业柜台填写书面买卖委托单,委托证券商代理买卖股票的方式。

电话委托电话委托是指投资者通过电话向证券商计算机系统输入委托指令,以完成证券买卖委托和有关信息查询的委托方式。

电脑委托电脑委托是指投资者通过与证券商自动委托交易系统联结的电脑终端,按照系统发出的指示输入买卖委托指令,以完成证券买卖委托和有关信息查询的一种先进的委托方式。

托管托管是在托管券商制度下,投资者在一个或几个券商处以认购、买入、转换等方式委托这些券商管理自己的股份,并且只可以在这些券商处卖出自己的证券;券商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买卖、分红派息自动到账、证券与资金的查询、转托管等各项业务服务。

转托管卖是在托管券商制度下,投资者要将其托管股份从一个券商处转移到另一个券商处托管,就必须办理一定的手续,实现股份委托管理的转移,即所谓的转托管。

指定交易是指定交易指投资者可以指定某一证券营业部为自己买卖证券的唯一的交易营业部。

停牌股票由于某种消息或进行某种活动引起股价的连续上涨或下跌,由证券交易所暂停其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交易。待情况澄清或企业恢复正常后,再复牌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涨(跌)停板是指交易所规定的股价一天中涨(跌)最大幅度为前一日收盘价的百分数,不能超过此限,否则自动停止交易。

涨跌幅限制是指在一个交易日内,除上市首日证券外,证券的交易价格相对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格的涨跌幅度不得超过10%;超过涨跌限价的委托为无效委托。

大户就是大额投资人,例如财团、信托公司以及其他拥有庞大资金的集团或个人。

中户指投资额较大的投资人。

散户就是买卖股票数量很少的小额投资者。

经纪人执行客户命令,买卖证券、商品或其他财产,并为此收取佣金者。

非上市股票是指不在证券交易所注册挂牌的股票。

委托书是指股东委托他人(其他股东)代表自己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投票权的书面证明。

T+1交收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次日完成与交易有关的证券、款项收付,即买方收到证券、卖方收到款项。

特别处理:ST沪深证券交易所在1998年4月22日宣布,根据1998年实施的股票上市规则,将对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由于“特别处理”的英文是Special treatment(缩写是“ST”),因此这些股票就简称为ST股。上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经审计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被实行特别处理其间,其股票交易应遵循下列规则:(1)股票报价日涨跌幅限制为5%。(2)股票名称改为原股票名前加“ST”,例如“ST辽物资”。(3)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必须审计。

特别转让服务:PT是英语Particular Transfer(意为特别转让)的缩写。这是旨在为暂停上市股票提供流通渠道的“特别转让服务”。对于进行这种“特别转让”的股票,沪深交易所在其简称前冠以“PT”,称之为“PT股”。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3年亏损等情况,其股票将暂停上市。沪深交易所从1999年7月9日起,对这类暂停上市的股票实施“特别转让服务”。第一批这类股票有“PT双鹿”,“PT农商社”,“PT苏三山”和“PT渝太白”。特别转让与正常股票交易主要有四点区别:(1)交易时间不同。特别转让仅限于每周五的开市时间内进行,而非逐日持续交易。(2)涨跌幅限制不同。特别转让股票申报价不得超过上一日转让价格的上下5%,与ST股票的日涨跌幅相同。(3)撮合方式不同,特别转让是交易所于收市后一次性对该股票当天所有有效申报按集合竞价方式进行撮合,产生唯一的成交价格,所有符合成交条件的委托盘均按此价格成交。(4)交易性质不同。特别转让股票不是上市交易,因此,这类股票不计入指数计算,成交数不计入市场统计,其转让信息也不在交易所行情中显示,只由指定报刊专栏在次日公告。

股市交易基本名词概念——研判分析类

绩优股绩优股是指那些业绩优良,但增长速度较慢的公司的股票。这类公司有实力抵抗经济衰退,但这类公司并不能给你带来振奋人心的利润。因为这类公司业务较为成熟,不需要花很多钱来扩展业务,所以投资这类公司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股息。另外,投资这类股票时,市盈率不要太高,同时要注意股价在历史上经济不景气时波动的记录。

热门股热门股是指交易量大、流通性强、股价变动幅度较大的股票。

成长股成长股是指这样一些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它们的销售额和利润额持续增长,而且其速度快于整个国家和本行业的增长。这些公司通常有宏图伟略,注重科研,留有大量利润作为再投资以促进其扩张。

龙头股龙头股指的是某一时期在股票市场的炒作中对同行业板块的其他股票具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股票,它的涨跌往往对其他同行业板块股票的涨跌起引导和示范作用。龙头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地位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大盘股、中盘股、小盘股一般流通股本在1个亿以上的个股称为大盘股;5000万至1个亿的个股称为中盘般;不到5000万规模的称为小盘股。就市盈率而言,相同业绩的个股,小盘股的市盈率比中盘股高,中盘股要比大盘股高。特别在市场疲软时,小盘股机会较多。在牛市时大盘股和中盘股较适合大资金的进出,因此盘子大的个股比较看好。由于流通盘大,对指数影响大,往往成为市场调控指数的工具。投资者选择个股,一般熊市应选小盘股和中小盘股,牛市应选大盘股和中大盘股。

黑马股黑马股是指股价在一定时间内,上涨1倍或数倍的股票。

白马股白马股是指股价已形成慢慢涨的长升通道,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对市场和股票进行的分析研究。技术分析研究价格动向、交易量、交易趋势和形式,并制图表示上述因素,用图预测当前市场行为对未来证券的供求关系和个人持有的证券可能发生的影响。

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根据销售额、资产、收益、产品或服务、市场和管理等因素对企业进行分析。亦指对宏观政治、经济、军事动态的分析,以预测它们对股市的影响。

基本面基本面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反映出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也为上市公司进一步的发展确定了背景,因此宏观经济与上市公司及相应的股票价格有密切的关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体制、人才构成等各个方面。

政策面政策面指国家针对证券市场的具体政策,例如股市扩容政策、交易规则、交易成本规定等。

市场面市场面是指市场供求状况、市场品种结构以及投资者结构等因素。市场面的情况也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有关。

技术面技术面是指反映介变化的技术指标、走势形态以及K线组合等。技术分析有三个前提假设,即市场行为包容一切信息;价格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或规律;历史会重演。由于认为市场行为包括了所有信息,那么对于宏观面、政策面等因素都可以忽略,而认为价格变化具有规律和历史会重演,就使得以历史交易数据判断未来趋势变得简单了。

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税后利润又称每股盈利,可用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公司总股数来计算。

股东权益公司净资产代表公司本身拥有的财产,也是股东们在公司中的权益,因此,又叫作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市盈率市盈率又称股份收益比率或本益比,是股票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值,计算公式是:市盈率=当前每股市场价格/每股税后利润

换手率换手率也称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中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也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强弱的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周转率(换手率)=某一段时期内的成交量÷发行总股数×100%。

成交量成交量反映成交的数量多少。一般可用成交股数和成交金额两项指标来衡量。目前深沪股市两项指标均能显示出来。

分红分红是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投资回报。

送红股送红股是指上市公司将本年的利润留在公司里,发放股票作为红利,从而将利润转化为股本。

转增股本转增股本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本,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股益,但却增加了股本规模,因而客观结果与送红股相似。

题材板块题材板块通常特指由于某一些突发事件或特有现象而使部分个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资产重组板块、WTO板块、西部概念等。市场要炒作就必须以各种题材做支撑,这已成了市场的规律。

根据有关市场人士的分析,常被利用的炒作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①经营业绩好转、改善;②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政府实行政策倾斜;③将要或正在合资合作、股权转让;④出现控股或收购等重大资产重组;⑤增资配股或高送股分红等。

周转率周转率是指股票交易的股数占交易所上市流通的股票股数的百分比。认股权证认股权证是指股票发行公司增发新股票时,发给公司原股东的以优惠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证书。认股权证通常都有时间限制,过时无效。在有效期内持有人可以将其卖出或转让。

含权凡是有股票有权未送配的均称含权

除权除权是由于公司股本增加,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为。除权价等于前一日收盘价减去所含权的差价。

除息除息由于公司股东分配红利,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为。除息价等于股票前一日收盘价减去上市公司发放的股息。除息也称为派息。

填权填权是指在除权除息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多数人对该股看好,该只股票交易市价高于除权(除息)基准价,即股价比除权除息前有所上涨,这种行情称为填权。

贴权贴权是指在除权除息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多数人不看好该股,交易市价低于除权(除息)基准价,即股价比除权除息前有所下降,则为贴权。

增资上市公司为业务需求经常会办理增资(有偿配股)或资本公积新增资(无偿配股)。

配股公司增发新股时,按股东所有人份数,以特价(低于市价)分配给股东认购。

阻力线阴力线是指股价上涨到达某一价位附近,如有大量的卖出情形,使股价停止上扬,甚至回跌的价。

支撑线支撑线是指股价下跌到在某一价位附近,如有大量买进情形,使股价停止下跌甚至回升的价位。

跳空股市受到强烈利多或利空消息的刺激,股价开始大幅跳动,在上涨时,当天的开盘或最低价,高于前一天的收盘价两个申报单位以上,称“跳空而上”;下跌时,当天的天盘或最高价低于前一天的收盘价两个申报单位,而于一天的交易中,上涨或下跌超过一个申报单位,称“跳空而下”。

填空填空是指将跳空出现时将没有交易的空价位补回来,也就是股价跳空后,过一段时间将回到跳空前价位,以填补跳空价位。

回档上升趋势中,因股价上涨过速而回跌,以调整价位的现象。

天价个别股票由多头市场转为空头市场时的最高价。

突破突破是指股价经过一段盘档时间后,产生的一种价格波动。

探底股价持续跌挫至某价位时便止跌回升,如此一次或数次。

头部股价上涨至某价位时便遇阻力而下滑。

近期趋势20~30天为近期趋势。

对敲转账转账交易的一种方式。这是证券经纪商赚取投资利润的一种手段。经纪商们经低价买进股票,并收取客户的佣金,再以高价卖给另一客户,这样就赚取了大量利润。

股市交易基本名词概念——实盘交易类

手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成交股数的单位。必须是手的整数倍才能办理交易。目前一般以100股为一手进行交易。即购买股票至少必须购买100股。

挂进买进股票的意思。

挂出卖出股票的意思。

开市价开市价又称开盘价,是指某种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每个交易日开市后的第一笔买卖成交价格。

收市价收市价又称收盘价,是指某种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每个交易日里的最后一笔买卖成交价格。

最高价最高价指某种证券在每个交易日从开市到收市的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最高价格。

最低价最低价指某种证券在每个交易日从开市到收市的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低价格。

涨跌以每天的收盘价与前一天的收盘价相比较,来决定股票价格是涨还是跌。一般在交易台上方的公告牌上用“+”、“-”号表示。

开高盘开高盘是指开盘价比前一天收盘价高出许多。

开低盘开低盘是指开盘价比前一天收盘价低出许多。

开平盘开平盘是指今日的开盘价与前一营业日的收盘价相同。

盘档盘档是指投资者不积极买卖,多采取观望态度,使当天股价的变动幅度很小,这种情况称为盘档。

整理整理是指股价经过一段急剧上涨或下跌后,开始小幅度波动,进入稳定变动阶段,这种现象称为整理,整理是下一次大变动的准备阶段。

盘整股价经过一段快捷上升或下降后,遭遇阻力或支撑而呈小幅涨跌变动,做换手整理。

回档回档是指股价上升过程中,因上涨过速而暂时回跌的现象。

反弹反弹是指在下跌的行情中,股价有时由于下跌速度太快,受到买方支撑暂时回升的现象。反弹幅度较下跌幅度小,反弹后恢复下跌趋势。

多头多头是指对股票后市看好,先行买进股票,等股价涨至某个价位,卖出股票赚取差价的投资者。

空头空头是指认为股价已上涨到了最高点,很快便会下跌,或当股票已开始下跌时,认为还会继续下跌,趁高价时卖出的投资者。

多头市场也称牛市,就是股票价格普遍上涨的市场。

空头市场亦称熊市,是指股价呈长期下降趋势的市场,空头市场中,股价的变动情况是大跌小涨。

多头陷阱即为多头设置的陷阱,通常发生在指数或股价屡创新高,并迅速突破原来的指数区且达到新高点,随后迅速滑跌破以前的支撑位,结果使在高位买进的投资者严重被套。

空头陷阱通常出现在指数或股价从高位区以高成交量跌至一个新的低点区,并造成向下突破的假象,使恐慌性抛盘涌出后迅速回升至原先的密集成交区,并向上突破原压力线,使在低点卖出者踏空。

多翻空原本看好行情的多头,看法改变,卖出手中的股票,有时还借股票卖出,这种行为称为翻空或多翻空。

空翻多原本作空头者,改变看法,把卖出的股票买回,有时还买进更多的股票,这种行为称为空翻多。

买空买空是指预计股价将上涨,因而买入股票,在实际交割前,再将买入的股票卖掉,实际交割时收取差价或补足差价的一种投机行为。我国股市目前没有买空机制,欧美发达国家股市有这种机制。

卖空卖空是指预计股价将下跌,因而卖出股票,在发生实际交割前,将卖出股票如数补进,交割时,只结清差价的投机行为。我国股市目前没有卖空机制,欧美发达国家股市有这种机制。

利空利空是指促使股价下跌,对空头有利的因素和消息。

利多利多是指刺激股价上涨,对多头有利的因素和消息。

套牢套牢是指预期股价上涨,不料买进后,股价路下跌;或是预期股价下跌,卖出股票后,股价却一路上涨,前者称多头套牢,后者是空头套牢。

抢短线预期股价上涨,先低价买进后再在短期内以高价卖出。预期股价下跌,先高价卖出再伺机在短期内以低价再回购。

抬拉抬拉是用非常方法,将股价大幅度抬起。通常大户在抬拉之后便大抛出以牟取暴利。

打压打压是用非常方法,将股价大幅度压低。通常大户在打压之后便大量买进以取暴利。

护盘股市低落、人气不足时,机构投资大户大量购进股票,防止股市继续下滑行为。

洗盘洗盘是主力操纵股市,故意压低股价的一种手段,具体做法是,为了拉高股价获利出货,先有意制造卖压,迫使低价买进者卖股票,以减轻拉长压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股价容易拉高。

骗线大户利用股民们迷信技术分析数据、图表的心理,故意抬拉、打压股指,致使技术图表形成一定线型,引诱股民大量买进或卖出,从而达到他们大发其财的目的。这种期骗性造成的技术图表线型称为骗线。

坐轿子预测股价将涨,抢在众人前以低价先行买进,待众多散户跟进、股价节节升高后,卖出获利。

抬轿子在别人早已买进后才醒悟,也跟着买进,结果是把股价抬高让他人获利,而自己买进的股价已非低价,无利可图。

下轿子坐轿客逢高获利结算为下轿子。

反弹股票价格在下跌趋势中因下跌过快而回升的价格调整现象,回升幅度一般小于下跌幅度。

斩仓(割肉)在买入股票后,股价下跌,投资者为避免损失扩大而低价(赔本)卖出股票的行为。

平仓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卖股票的行为。

建仓投资者开始买入看涨的股票。

筹码投资人手中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

踏空投资者因看淡后市,卖股票后,该股价却一路上扬,或未能及时买入,因而未能赚得利润。

跳水股价迅速下滑,幅度很大,超过前一交易日的最低价很多。

阴跌股价进一步退两步,缓慢下滑的情况,如阴雨连绵,长期不止。

跳空与回补股市受强烈的利多或消息影响,开盘价高于或低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股价走势出现缺口,称之为跳空;在股价之后的走势中,将跳空的缺口补回,称之为补空。

大盘上的红色、绿色、白色、白线、黄线各代表的意义证券行情实时显示系统上所显示的红色、绿色、白色和白线黄线是软件设计者为了便于分辨和识别而设定的,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

在通常采用的钱龙分析软件中行情即时显示屏上,出现红色表示该股票即时成交价格较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出现上涨,绿色代表下跌,白色则代表持平或停牌。在股价指数走势图中所出现的白线表示的是加权平均股价指数的走势,它充分体现了每个股票股本大小对综合指数的影响;而出现的黄线则表示算术平均股价指数,它将每个股票对综合指数的影响平均看待;当黄线高于白线时,表明小盘股相对大盘股涨得多,反之,表明大盘股相对小盘股涨得多。在个股股价走势图中出现的白线则表示个股实际成交价格的走势,黄线则是指该股票自当天开盘至目前为止的平均成交价格的走势。

N、XD、XR、DR分别表示什么当投资者观看股票行情时,往往会看到有些股票的名称前面突然冒出了英文字母,这些字母分别表示什么呢?让我们分别作出解释:(1)当股票名称前出现了“N”字,表示这只股是当日新上市的股票,字母“N”是英语New(新)的缩写。看到带有“N”字头的股票时,投资者除了知道它是新股,还应认识到这只股票的股价当日在市场上是不受涨跌幅限制的,涨幅可以高于10%,跌幅也可以低于10%。这样就较容易控制风险和把握投资机会。(2)当股票名称前出现“XD”字样时,表示当日是这只股票的除息日,“XD”是英语Exclud(除去)Dividend(利息)的简写。在除息日的当天,股价的基准价比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要低,因为从中扣除了利息这一部分的差价。(3)当股票名称前出现“XR”的字样时,表明当日是这只股票的除权日。“XR”是英语Exclud(除去)Right(权利)的简写。在除权日当天,股价也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要低,原因由于股数的扩大,股价被摊低了。(4)当股票名称前出现“DR”字样时,表示当天是这只股票的除息、除权日。“D”是Dividend(利息)的缩写,“R”是Right(权利)的缩写。有些上市公司分配时不仅派息而且送转红股或配股,所以出现同时除息又除权的现象。

开户

一般客户是不能直接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的,而要委托证券商或经纪人代为进行。客户的委托买卖是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基本方式,是指投资者委托证券商或经纪人代理客户(投资者)在场内进行股票买卖交易的活动。股票的交易程序一般包括开户、委托买卖、成交、清算及交割、过户等几个过程。

我们要想买卖股票,首先要寻找一家信誉可靠,同时又能提供优良服务的证券公司作为经纪人。投资者选择证券公司一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必须是信誉可靠。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投资者本人不能进入证券交易所从事股票的买卖。同时,他也不能全面了解股票交易的有关信息。在变化无常的证券市场上从事股票交易,选择一个信誉可靠的证券公司作为经纪人,毫无疑问,将是保证其资产的安全,进而能够盈利的重要前提。(2)该证券公司应取得证券交易所的席位。因为,只有取得了证券交易所席位的证券公司才能派员进入证券交易所从事股票的买卖。不然的话,证券公司只能再委托其他获得席位的经纪人代理买卖,如果这样将会徒然增加委托买卖的中间环节,增加投资者买卖股票的费用。(3)投资者在选择证券公司时,还应考虑该公司的业务状况是否良好,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是否高,公司的交易设施是否完备、先进,收费是否合理等多方面。

当投资者选定了一家证券作为其买卖股票的经纪人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证券公司开户。所谓开户,就是股票的买卖人在证券公司开立委托买卖的账户。其主要作用是在于确定投资者信用,表明该投资者有能力支付买股票的价款或佣金。

客户开设账户,是股票投资者委托证券商或经纪人代为买卖股票时,与证券商或经纪人签订委托买卖股票的契约,确立双方为委托与受托的关系。

证券商接受客户委托代理买卖股票的主要规定有:(1)证券商必须经证券主管机关批准方可在证券交易市场经营经纪业务。(2)代理证券商受理委托买卖股票,限于其公司本部营业机构和分支机构以及经证券主管机关批准的股票交易业务的代理机构。

代表证券商受理买卖股票的,是必须在证券交易所注册登记的出市代表。

委托某证券商代办股票买卖交易,必须先向该证券商办理名册登记手续,以建立一种委托与受托关系。名册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职业、联系电话并留存印鉴和签名样卡。法人名册主要包括法人证明、法人授权书、法人姓名、证券商名称。在我国上海,这种工作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办理,投资者出具身份证、银行存折办理股票账户,股票账户类似于股票存折,既是股民的代码卡,又是股民分红派息、买卖股票的有效凭证。

在深圳,凡要购买股票者,都必须首先到市内任意一家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综合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有全市电脑联网、办理通存通兑的储蓄所办理存款手续,确定开户银行和账号,以便作日后分红派息之用,此账号也可作为委托买卖资金专户,以便清算交割的顺利进行。投资者凭身份证和存折到登记过户公司办理股东代码卡,每一个投资者只能建立一个代码,投资者在认购新股、委托买卖、代理股票过户时,必须在有关凭证上填写自己的代码。

按照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证券商有权拒绝下列人员开户:(1)未满18周岁的成年人及未经法定代理人允许者。(2)证券主管机关及证券交易所的职员与雇员。(3)党政机关干部、现役军人。(4)证券公司的职员。(5)被宣布破产且未恢复者。(6)未经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允许者。(7)法人委托开户未能提出该法人授权开户证明者。(8)曾因违反证券交易的案件在查未满三年者。

一般除了答复证券主管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及证券交易所的查询外,证券商对于客户的一切委托事项均应严守秘密。同时,证券商须按客户委托的具体要求办理买卖,不得超越客户委托的范围和权限。但委托买卖证券有下列各项情况之一者,受托证券商不得受理:(1)全权选择证券种类的委托买卖。(2)全权决定买卖数量的委托买卖。(3)全权决定买卖价格的委托买卖。(4)全权决定买入或卖出的委托买卖。(5)分期付款方式的证券买卖。(6)对委托人作含赢利保证或分享利益的买卖。

证券商接受委托证券买卖时,必须先与委托人办妥委托契约。委托人须亲自签订受托契约并交验居民身份证和股东代码卡正本。委托人为法人者,应附法人登记证明文件复印本、合法的授权书与被授权人居民身份证正本。委托契约应载明委托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联系电话和地址、居民身份证编号、开户银行账号,其为法人者应载明名称、地址及统一编号。受托契约的有效时间,由契约双方当事人约定。

从事证券交易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开立以下几种账户:(1)现金账户。开立这种账户的客户,其全部买卖均以现金完成。当通过经纪商购进股票时,必须在清算日或清算日之前交清全部价款,用现金支付。同样,当卖出股票时,也须在清算日或清算日之前,将股票交给证券经纪商,证券经纪商将价款收入账户。我国目前使用此种账户。(2)保证金账户。保证金账户又叫普通账户,开立这一账户的客户,在买进股票时,只需要支付部分现款(即保证金)就可以买进全数的股票,全部价款与保证金的差额部分由证券商代垫,按市场利率计息,买进的股票则存在证券商处作抵押品。例如:若规定保证金比例为55%,则开立保证金账户的客户在买进股票时,只需支付所购股票价款55%。余下的45%价款,由证券经纪商公司提供贷款。(3)联合账户。它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个人共同在经纪商那里开立一个账户,如一方死亡,另一方不需等到法院的判决就可以出售股票。这种情况多见于夫妻双方、父子等亲戚关系间,两个以上的没有亲戚关系的人也可开立联合账户,以减少佣金。(4)信托账户。这是专为未成年人的保护人开立的交易账户。许多国家的法律禁止未到法定年龄,由于继承遗产或亲友赠送等原因,就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为解决这个矛盾,证券公司设立比账户,由未成年者的保护人代其交易。(5)授权账户。这是一种特殊的账户。投资者开立此账户意味着他将授权证券公司,可以事先不与其商量,根据市场情况随机处理,代其进行股票的买卖,它通常是在投资者完全信任证券公司的情况下,才开立此类账户。但日前在很多国家的法律中规定禁止使用这种账户,不少证券公司为避免纠纷,也拒绝开设上类账户。

以上第(2)、第(3)、第(4)、第(5)种账户,我国目前尚未使用。

开立账户之后,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作为授权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就基本确定。投资者作为授权人委托证券公司代理买卖股票,证券公司作为代理人负有认真执行客房的委托的责任,并为客户的委托事项保守秘密。任何一方如果失信,将承担违约责任。

成交的基本原则

1.价格优先原则

价格优先原则是指较高买进申报优先满足于较低买进申报,较低卖出申报优先满足于较高卖出申报;同价位申报,先申报者优先满足。计算机终端申报竞价和板牌竞价时,除上述的的优先原则外,市价买卖优先满足于限价买卖。

2.成交时间优先顺序原则

成交时间优先顺序原则是指在口头唱报竞价,按中介经纪人听到的顺序排列;在计算机终端申报竞价时,按计算机主机接受的时间顺序排列;在板牌竞价时,按中介经纪人看到的顺序排列。在无法区分先后时,由中介经纪人组织抽签决定。

3.成交的决定原则

成交的决定原则是指在口头唱报竞价时,最高买进申报与最低卖出申报的价位相同,即为成交。在计算机终端申报竞价时,除前项规定外,如买(卖)方的申报价格高(低)于卖(买)方的申报价格,采用双方申报价格的平均中间价位;如买卖双方只有市价申报而无限价申报,采用当日最近一次成交价或当时显示价格的价位。

电脑自动交易竞价作业程序

1.作业程序(1)电脑交易的买卖申报由终端输入,限当日有效。(2)买卖申报的输入自市场集会时间开始前半小时进行。前款输入买卖申报的时间,证券交易所认为必要时可变更。(3)买卖申报应依序逐笔输入证券商代号、委托书编号、委托种类(融资、融券、集中保管、自行保管)、证券代号、单价、数量、买卖类别、输入时间及代理或自营。但证券交易所可视需要而增减。前款输入序号,证券商应依接单顺序,按每部终端机分别编定,不得跳号。(4)买卖申报传输至交易所电脑主机,经接受后,由参加买卖的证券商印表机列印买卖申报回报单。(5)买卖申报仅限于限价申报一种。(6)证券商查询其未成交的买卖申报,应经由终端机进行。(7)申请撤销买卖申报时,应经由终端机撤销。申请变更买卖申报时,除减少申报数量外,应先撤销原买卖申报,再重新申报。

2.行情揭示

行情揭示分为公开揭示屏幕与专业揭示屏幕。

公开揭示屏幕置于深圳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场和各证券商营业厅。在市场集会时间内,公开屏幕应将成交价格随时揭示,买卖申报价格的揭示以当市最近一次成交价格为基准报出最高叫买价与最低叫卖价。

专业屏幕通过证券商的作业终端显示,可随时揭示围绕最近一次成交价上下两个升降单位的所有申报。

3.证券商的买卖申报

经交易所电脑主机接受后,由交易所主机自市场集会时间时起自动撮合成交。

4.决定买卖申报的优先顺序原则(1)价格优先。(2)时间优先。(3)客户委托优先。

5.买卖申报的竞价方式

买卖申报的竞价方式,分为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两种。开盘或收盘采用集合竞价方式。收盘时采用集合竞价自收盘前10分钟开始。

6.集合竞价与连续竞价

集合竞价产生首次上市或除权除息后上市开市价。依集合竞价方式产生开盘价格的,其未成交买卖申报,仍然有效,并依原输入时序连续竞价。

开盘价格未能依集合竞价方式产生时,应以连续竞价产生开盘价格。

7.连续竞价时,在当市最近一次成交价或当时揭示价连续两个升降单位内,其价格依下列原则决定(1)最高买进申报与最低卖出申报价格优先成交。(2)买(卖)方申报价格高(低)于卖(买)方申报价格时,采用较接近当市最近的一次成交价格或当时揭示价格的价位成交价格。

8.成交回报单

买卖申报一经成交,即经由参加买卖的证券商的印表机列印成交回报单。在炒股软件的委托明细列表中会出现:“已经成交”。

成交回报单的项目应包括证券商代号、委托书编号、委托种类、证券代号、成交数量、成交价格、成交金额、买卖类别、代理或自营及成交时间。

股票交易的集合竞价制度

上交所、深交所定在上午9:15~9:25,大量买或卖某种股票的信息都输入到电脑内,但此时电脑只接受信息,不撮合信息。在正式开市前的一瞬间(9:30)电脑开始工作,十几秒后,电脑撮合定价,按成交量最大的首先确定的价格产生了这种股票当日的开盘价,并及时反映到屏幕上,这种方式就叫集合竞价(下午开市没有集合竞价)。通过集合竞价,可以反映出该股票是否活跃,如果是活跃的股票,集合竞价所产生的价格一般较前一日为高,表明卖盘踊跃,股票有上涨趋势。如果是非活跃股或冷门股,通过集合竞价所产生的价格一般较前一日为低,卖盘较少,股票有下跌趋势。

具体来说,集合竟价是将数笔委托报价或一时段内的全部委托报价集中在一起,根据不高于申买价和不低于申卖价的原则产生一个成交价格,且在这个价格下成交的股票数量最大,并将这个价格作为全部成交委托的交易价格。集合竟价的基本过程如下:

设股票G在开盘前分别有5笔买入委托和6笔卖出委托,根据价格优先的原则,按买入价格由高至低和卖出价格由低至高的顺序将其分别排列如表4-1所示:

按不高于申买价和不低于申卖价的原则,首先可成交第一笔,即3.80元买入委托和3.52元的卖出委托,若要同时符合申买者和申卖者的意愿,其成交价格必须是在3.52元与3.80元之间,但具体价格要视以后的成交情况而定。委托成交后其他的委托排序如表4-2所示:

在第一次成交中,由于卖出委托的数量多於买入委托,按交易规则,序号1的买入委托2手全部成交,序号1的卖出委托还剩余3手。

第二笔成交情况:序号2的买入委托价格为不高于3.76元,数量为6手。在卖出委托中,序号1~3的委托的数量正好为6手,其价格意愿也符合要求,正好成交,其成交价格在3.60~3.76元的范围内,成交数量为6手。应注意的是,第二笔成交价格的范围是在第一笔成交价格的范围之内,且区间要小一些。第二笔成交后剩下的委托情况如表4-3所示:

第三笔成交情况:序号3的买入委托其价格要求不超过3.65元,而卖出委托序号4的委托价格符合要求,这样序号3的买入委托与序号4的卖出委托就正好配对成交,其价格为3.65元,因卖出委托数量大于买入委托,故序号4的卖出委托仅只成交了4手。第三笔成交后的委托情况如表4-4所示:

完成以上三笔委托后,因最高买入价为3.60元,而最低卖出价为3.65元,买入价与卖出价之间再没有相交部分,所以这一次的集合竟价就已完成,最后一笔的成交价就为集合竞价的平均价格。剩下的其他委托将自动进入开盘后的连续竟价。

在以上过程中,通过一次次配对,成交的价格范围逐渐缩小,而成交的数量逐渐增大,直到最后确定一个具体的成交价格,并使成交量达到最大。在最后一笔配对中,如果买入价和卖出价不相等,其成交价就取两者的平均。

在这次的集合竞价中,三笔委托共成交了12手,成交价格为3.65元,按照规定,所有这次成交的委托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其成交价都定为3.65元,交易所发布的股票G的开盘价就为3.65元,成交量12手。

当股票的申买价低而申卖价高而导致没有股票成交时,上海股市就将其开盘价空缺,将连续竞价后产生的第一笔价格作为开盘价。而深圳股市对此却另有规定:

若最高申买价高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就选取该价格为开盘价;若最低申卖价低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就选取该价格为开盘价;若最低申买价不高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最高申卖价不低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则选取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为今日的开盘价。

B股交易规则

1.交易品种

深圳B股和上海B股。

2.交易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0,下午1:00~3:00(北京时间)。

3.交易原则

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4.价格最小变化档位

深圳证券交易所为0.01港元,上海证券交易所为0.001美元。

5.交易单位

委托买卖及清算的价格以1股为准。深市B股买卖数额以1手即100股或其整数倍为单位。沪市B股买卖数额一手为1000股或其整数倍为单位。

6.交易方式

深市B股交易方式分为集中交易和对敲交易。

7.集中交易

指在交易时间内通过交易所集中市场交易系统达成的交易。

8.对敲交易

B股证券商在开市后至闭市前5分钟将其接受的同一种B股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配对后输入,经交易所的对敲交易系统确认后达成的交易。对敲交易仅限于股份托管在同一证券商处且不同投资者之间的股份协议转让。每笔交易数量须达到50000股以上。

9.T+3交收

B股的交收期为T+3,即在达成交易后的第四个交易日完成资金和股份的正式交收,并实现“货银对付”。在此之前,投资者不能提取卖出股票款和进行买入股票的转出托管。

B股交易常见问题

1.投资者可以在哪些机构进行B股交易?

只要经证监会批准经营B股业务和经外汇局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其总部和每一家分支机构都可以办理B股业务。境内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同城任何一家经批准经营B股业务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进行B股交易。

2.哪些人可以投资B股?

投资B股,投资者本身首先应具备由证管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根据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B股的投资者限于:(1)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2)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3)定居海外的中国公民。(4)境内个人投资者。(5)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人。

3.B股交易的“非居民”指什么?

非居民指中国港、澳、台地区、外国公民及取得外国永久居留权者。

4.“非居民”须携带“身份证件”办理开户,“身份证件”是指什么?

非居民开户者开户所持的“身份证件”分别为:(1)外国公民持身份证或护照。(2)中国香港、澳门特区居民身份证。(3)中国台湾同胞台胞证。(4)取得外国绿卡的中国公民持护照及绿卡,开户时须填写护照号码。

5.非居民如何开立B股账户?

具体步骤:(1)首先办理汇款,并在汇款单的备注栏注明“新开户”字样和股东姓名。(2)开户者自汇款当日起5个工作日后(境内汇款约为3个工作日)凭银行汇出汇单传真件或复印件到开户证券部查询资金是否入账。(3)确认资金已入证券公司账号后,即可办理开户手续。(4)开户者一般在T+3后领取资金卡及B股账户卡。

6.B股授权委托书应注意什么?

B股授权委托书没有固定模式,但须明确表明代理人是否有权代理股票买卖和资金划拔这两种权限或其中一种。股东选择委托代理必须有时间限制,如无明示,则默认为2年,但股东代理人不得再请代理人。

7.什么是B股有效委托书?

B股有效委托书是指由委托人所在地的公证机关或中国驻外国大使馆、领事馆出具的证明,确认委托书由股东本人亲笔书写并签字。

8.境内投资者可以在境外B股证券经营机构开户交易吗?

不可以。根据规定,境内个人投资者进行B股交易,必须通过交易所有资格从事B股交易业务的证券商进行,境内投资者B股交易不得在境外B股证券经营机构处办理。

9.境内个人投资者与境外投资者之间可以B股协议转让吗?

不可以,根据规定,境内个人投资者与非居民之间不得进行B股协议转让。

10.境内法人投资者可以投资B股吗?

不可以。根据规定,目前我国的B股只对境内的个人居民开放,境内法人机构尚不能投资B股。

11.B股可以“银证通”交易吗?

不同的开通银证通业务的网点有不同的规定,能否“银证通”交易B股,应视你所开户的网点是否为你提供了该项服务。

12.开户资金的数量限制是多少?

深圳证券交易所B股资金账户最低金额为7800港元(即等值1000美元),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资金账户最低金额为1000美元。没有规定上限。境内居民个人从外汇资金账户向证券经营机构B股保证金账户划转资金时,没有任何数量限制。

13.B股也要“验三证”吗?

是的。与A股一样,证券部在投资者进行柜台交易、转托管、资金存取或办理其他手续时,一般要求投资者须提供证券账户卡、身份证、资金账户卡,即所谓的“验三证”。

14.B股的“一卡”也可以全国通用吗?

可以,对于境内的B股个人投资者,无论是深圳B股账户卡还是上海B股账户卡,一张B股账户卡可以在全国任何一家交易所会员券商处开户。两者所不同的是,深圳B股账户卡可以在多家证券营业部开户并可同时交易,而上海B股账户卡必须办理指定交易,在办理指定交易后只能在指定的一家证券营业部使用,转换证券交易营业部时,只须办理变更指定交易手续即可。

15.怎样修改B股开户资料或办理B股销户手续?

由于个人资料的变更,投资者有时需要修改开户资料,办理修改开户资料的手续,证券营业部一般对投资者提供修改开户资料的业务流程为:(1)投资者提供股东身份证、股东代码卡、证券账户注册资料变更申请表。(2)投资者须亲临柜台修改有关资料,如系代理,还需出具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及经公证证明的授权委托书。(3)投资者填写《交易账户更改密码申请书》和《投资者开户资料变动表》。(4)营业员审核无误后,输入股东代码修改。

如果投资者提出销户,一般手续为:(1)投资者提供股东身份证、股东代码卡、注销证券账户申请表。(2)营业员审核资料、查验密码后送主管签批。(3)结清股东的资金和股份,办理销户手续。(4)交回投资者身份证和股东代码卡。

16.什么情况下应该办理B股账户资料变更手续?

投资者B股账户的下列资料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到开户代理机构办理账户资料变更手续:(1)姓名或名称。(2)身份证明文件号码、商业注册登记证或其他证明文件号码。(3)住所。(4)其他资料。

17.境外人能否用现钞开户?

不能。境外投资者投资B股不能使用现钞,应持现汇存款。现汇存款是指境外汇入外汇或携入的外汇票据转存境内商业银行的存款。

18.外币信用卡上的资金能否买卖B股?

目前,国内将外币信用卡视同现钞管理。投资者如果将外币信用卡上的资金转成现钞存款,即可以买卖B股。

19.境内外B股投资者在交易上有何差异?(1)开户提交的文件材料不同在申请开立B股证券账户时,境内居民须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1000美元以上的银行进账凭证,到具有B股代理开户资格的券商处办理。

而境外(非居民)投资者则仅须凭个人有效证件(外国护照、外国身份证、中国护照+永久居住证明),未取得境外永久居住权的,视同境内居民办理。(2)保证金存取方式不同投资者凭B股证券账户在券商处办理外汇资金账户(即B股保证金账户)时,境内居民将从银行转出的现汇或现钞存款,存入B股保证金账户内;而境外(非居民)则须将从境外汇入的外币现汇或境内商业银行的合法现汇存款,存入B股资金账户内。

保证金支取时,境内居民须先将B股保证金账户中资金划回境内商业银行,再到银行提取,而划回银行的资金视同外币现钞,不得向境外支付;而境外(非居民)则可汇出境外支付,或存入其在内地开立的合法外汇账户。(3)境内沪市B股投资者需实行指定交易境内沪市B股投资者在取得B股账户的同时,其指定交易已一并完成,作为买卖证券的唯一交易点,投资者只能在被指定交易的证券营业部进行交易、清算、交收;如需变更指定交易,须先到原已指定交易的证券营业部撤消指定,然后到其他证券营业部重新办理指定交易。(4)境外投资者买卖沪市B股“随处可买,随处可卖”与境内居民不同的是,境外投资者在买卖沪市B股中体现为:随处可买,随处可卖。即同一个证券账户在任何不同证券营业部买入的B股,亦可在任一证券营业部卖出。

股份余额由结算会员每月进行对账。但无论在何营业部买入的B股,此间发放的股票现金红利,仍在其指定的结算会员处,有关查询、挂失、权益领取、冻结、解冻、非交易过户等均须在指定的结算会员处办理。

最后,就B股投资者对象而言,对境外是全方位开放,既可是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可是境外非居民个人;而目前向境内开放仅限于居民个人而已,暂未对法人开放。

20.境内个人投资者如何办理划转资金和开立B股账户手续?(1)凭本人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到其外汇存款银行将其现汇存款或外币现钞存款划入拟开户的证券经营机构在同城、同行的B股保证金账户,暂时不允许跨行或异地划转外汇资金。(2)境内商业银行向境内居民个人出具进账凭证,并向证券经营机构出具对账单。(3)凭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和本人进账凭证到证券经营机构开立B股资金账户,开立B股资金账户的最低金额为等值1000美元。(4)凭B股资金账户开户证明在经结算公司委托的证券经营机构或其他机构开立B股股票账户。

股票交易费用

1.直接费用(见表4-5)

2.交易所收取的其他费用(见表4-6)

3.我国印花税调整的简要历程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1990年,为稳定初创的股市及适度调节炒股收益,深圳首先开征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的6‰交纳,拉开了中国股市印花税调整的序幕。同年11月,深圳市对股票买方也开征6‰的印花税,中国股市双边征收印花税的历史开始。

1991年10月,为了刺激低迷的股市,深圳市将印花税率调整到3‰,上海也开始对股票买卖实行双向征收,税率为3‰。股市旋即迎来一轮大牛市,半年后上证指数从180点飙升至1992年5月的1429点,升幅高达694‰;

1992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股票交易双方按3‰缴纳印花税,牛市终结,指数在盘整一个月后即掉头向下,一路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跌幅超过70%。

1997年5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3‰提高到5‰,大牛市当天从顶峰跌落,此后股指下跌500点,跌幅达到30%多。

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5‰下调至4‰。

1999年6月1日为了活跃B股市场,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将B股交易税率降低为3‰,上证B指一个月内从38点拉升至62.5点,涨幅高达50%多。B股至此步入牛市行情中。

2001年11月,财政部决定将A、B股交易印花税率统一降至2‰,股市产生一波100多点的波段行情,11月16日这天正是这轮波段行情的启动点。

2005年1月,财政部又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2‰下调为1‰,一波探底行情后,迎来年中股改行情的启动。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将印花税率由1‰上调至3‰,引发牛市中的大雪崩,当日两市天量暴跌,近千只股跌停。

2008年4月24日,千呼万唤声中,管理层终于下手,印花税率应声回落至1‰。

第5章 股票市场的风险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读者除了应了解专门性的投资知识外,还应全面认识在证券投资活动中所存在的种种风险及相关的问题。“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我们经常看到这句话,也应该时刻将它放在心上。

所谓股市中的风险是指在竞争中,由于未来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或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造成股价随机性的波动,使实际收益和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使投资者有蒙受损失甚至破产的机会与可能性。

股票和风险是孪生子,只要股票存在,而伴随而来的是风险。风险从字面上看,是“风”和“险”两字组成。股海是一个险滩,充满风险,股市风云永远变幻莫测,没人能够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行情,因为,如果有人准确无误地分析股市行情,那么他是上帝,世界上没有输家,当然,没有输家,那么赢家也不存在。因此,股市上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但身处股市之中也应该经常听股市行情分析和投资专家们的意见,掌握股市信息,不能独断专行,否则结果可能遭到损失。换句话说,股市预报,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有两种人在股市中必然会失败:一种是不听任何人的话的人,一种是任何人的话都听的人。

任何一个准备或已经在证券市场中投资的投资者,在具体的投资活动前,都应认清风险、正视投资风险从而树立风险意识,并相应的做好如下的基本的准备工作。

1.掌握必要的证券专业知识

证券市场的本身是一门非常广泛而深奥的学问,当然一般普通投资人很难研究透彻,但是若想成为一个稳健而成功的投资人就必须花些心血和时间去研究一些最基本的证券知识,假如连一些基本的投资知识都没有就妄想碰运气赚大钱,即使运气好误打误撞捞上一笔,不久也肯定会再赔进去。

2.认清投资环境,把握投资时机

股市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经济衰退、股市萎缩,股价下跌;反之,经济复苏、股市繁荣,股价上涨。政治环境亦复如此。政治安定、社会进步、外交顺畅、人心踏实、股市繁荣,股价上涨;反之,人心慌乱、股市萧条,股价下跌。

在股市中常听到一句格言“选择买卖时机比选择股票种类更重要”。这也就是说在投资前应先认清投资的环境,避免逆势买卖,有许多人在未了解股市大势之前即糊里糊涂盲目买卖,结果与股势反道而行。多头市场时做空,空头市场时却做多,这种人焉与能不赔光老本?

3.确定合适的投资方式

股票投资采用何种方式,因投资人的性格与空闲时间而定,一般而言,不以赚取差价为主要目的,而是想获得公司红利或参与公司经营者多采用长期投资方式。本身有职业,没有太多时间前往股票市场,而又有相当积蓄及投资经验的,适合采用中期投资方式。时间较空闲,有丰富经验,反应灵活的人可采用短线交易的方式。经验丰富,整天无事,且自认反应快,赌性浓,喜爱找刺激的人,多半向往当日交易。

就理论而言,短期投资利润最高,次为中期投资,再次为长期投资。但经验上证明很少人能每次准确的在底部买进,顶部卖出,所以就平均获益能力来计算,中期与长期投资较期投资利润高,当日交易投机性最浓且具有赌博性质,是赚是赔一半凭经验,一半靠运气,风险大,伤脑筋,害身体,一般投资人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4.制定周详的资金运作计划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股票交易中的资金就如同我们赖以生存解决温饱的大米一样。大米有限,不可以任意浪费和挥霍,因此巧妇如何将有限的“米”用于“炒”一锅好饭,便成为极重要的课题。

同样,在血雨腥风的股票市场里,如何将你的资金作最妥切的运用,在各种情况发生时,都有充裕的空间来调度,不致捉襟见肘,这便是资金运用计划所能为你做的事。

股票投资人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价格的涨跌之上,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打探各种利多利空消息,研究基本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研究技术指标作技术分析,希望能做出最标准的价格预测,但却常常忽略本身资金的调度和计划。

事实上,资金的调度和计划、策略的运用等所有一切都基于一项最基本的观念——分散风险。资金运用计划正确与否,使用得当与否都可以用是否确实将风险。分散为标准来进行衡量。只要能达到分散风险,使投资人进退自如,那便是好的作法。至于计划的具体作法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世界上有1000人就会有1000种性情、观念、做法、环境的组合,任何再高超再有效的计划也须得经过个人的融会贯通才会立竿见影,不能生搬硬套,这点请投资人千万记住。

时下市场上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分散投资风险就是将所有的资金投资在不同的股票之上。因此就真的有人将100万元资金分成若干份分别投向不同的股票市场、不同股票之上:花20万元买“深发展”,20万元买“万科”,30万元买“海尔”,20万元买“华联”,最后10万元再买点“中石油”。

这样的操作,不但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更容易将事情搞糟。万一5种投资里有3种行情走反,他马上手忙脚乱,无法应付接踵而来的变化。一如同时从天上掉下5个西瓜,接住1个,接不住其他4个;接住2个,接不住其他3个,或者,最常发生的情况是,5个西瓜都跌碎。这样的操作,陡增风险。

真正的风险分散方案,概括地说就是不要一次性把所有可投资的资金悉数砸进市场。

投资人,尤其是初入市场的投资人,手中握有的股票种类应该尽量单纯,绝不能如上例所述选择不同市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股票。这样在行情分析预测以及应付不时出现的意外行情时,才不会左支右绌,穷于应付。在具体操作上,可将资金分成三份。第一份作为第一次投入的先锋队,第二份作为筹码,第三份作为补投资金。例如100万元的资金可分为40万元、30万元、30万元这样3份,在做价格行情分析后,选择适当品种投入第一份资金40万元开仓交易;当行情如预测一样走势时,随即投入第二份资金30万元作为筹码,逐渐加码,并随即选定获利点获利离场;当行情走反,朝着不利方向发展时,此时第二份资金30万元配合做摊平。而最后一份资金30万元,可以灵活运用,在行情大好时追杀,在行情大坏时当成反攻部队,弥补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动作均必须将较情确的行情判断和资金策略配合使用,保持清醒克制的头脑,行情走对时要下得狠心加码追杀,行情走反时要冷静选择反攻机会。

5.正确选择投资对象

选择适当的投资对象亦为投资前应考虑的重要工作,对象选对了可在短期间获得几倍的暴利。选择错误时天天眼见别的股票节节升高,而自己的股票却如老牛拖车,跌时别的股票缓缓下跌;而反弹时,自己的股票却连连下跌且无反弹。

至于选择何种股票最好,要视当时的经济环境,投资人个性和对股市的了解程度以及经验而定。通常不怕冒风险,股市经验丰富的人多半喜欢买卖涨跌幅度大的热门投机股;而一些正要或刚投入股市的人应该投资获利能力强、涨跌幅度稍缓而流通性仍然很大的优良热门股。

股市风险的种类

所谓风险,是指遭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就证券投资而言,风险就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风险的定义来看,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可能性损失;另一种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的可能性损失。

在多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都有可能遭受损失。对于股票持有者来说,发行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亏损时,或者没有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时,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其分派收益就会减少,有时甚至无利润可分,投资者根本就得不到任何股息;投资者在购买了某一公司得股票以后,由于某种政治的或经济的因素影响,大多数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此时,因大批量的抛售,该公司的股票价格直线下跌,投资者也不得不在低价位上脱手,这样,投资者高价买进、低价卖出,本金因此遭受损失。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债券发行者在出售债券时已确定了债券的利息,并承诺到期还本付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债券发行者都能按规定的程序履行债务。一旦债务发行者陷入财务困境,或者经营不善,而不能按规定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甚至完全丧失清偿能力时,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就必然会遭受损失。

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损失,主要来自于通货膨胀。在物价大幅度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时,尽管投资者的名义收益和本金不变,或者有所上升,但是只要收益的增长幅度小于物价的上升幅度,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就会下降,通货膨胀侵蚀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

从风险产生的根源来看,证券投资风险可以区分为企业风险、货币市场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和购买力风险。

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来看,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Market Risk),又称系统风险和非市场风险(Non-market Risk),又称非系统风险两种。

1.市场风险

它是指与整个市场波动相联系的风险,它是由影响所有同类证券价格的因素所导致的证券收益的变化。经济、政治、利率、通货膨胀等都是导致市场风险的原因。市场风险包括购买力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和货币市场等。

2.非市场风险

它是指与整个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它是某一企业或某一个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例如,管理能力、劳工问题、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对于证券收益的影响。非市场风险包括企业风险等。

具有较高市场风险的行业,如基础行业、原材料行业等,它们的销售、利润和证券价格与经济活动和证券市场情况相联系。具有较高非市场风险的行业,是生产非耐用消费品的行业,如公用事业,通讯行业和食品行业等。

由于市场风险与整个市场的波动相联系,因此,无论投资者如何分散投资资金都无法消除和避免这一部分风险;非市场风险与整个市场的波动无关,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分散化来消除这部分风险。不仅如此,市场风险与投资收益呈正相关关系。投资者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可以获得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非市场风险并不能得到的收益补偿。

在西方现代金融资产组合理论中,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的划分方法得到了相当广泛地采用。为了更清楚地识别这两种风险的差异,表5-1列出了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的定义、特征和包含的风险种类。

股市风险的成因

证券市场中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风险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客观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另一类是由投资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风险。

外部客观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如下:

1.利率风险

这是指利率变动,出现货币供给量变化,从而导致证券需求变化而使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利率下调,人们觉得存银行不合算,就会把钱拿出来买证券,从而造成买证券者增多、证券价格便会随之上升;相反,利率上调,人们觉得存银行合算,买证券的人随之减少,价格也随之下跌。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变动频繁,因利率下降引起股价上升或因利率上调引起股价下跌的利率风险也就较大;而在不发达国家,利率较少变动,因利率变化所引起的风险也相应较低,人们承担这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差。例如1988年8~9月,我国银行利率上调,对一些原来买债券的人来说,当初购买时就是因为看中债券比银行利率高,有的好不容易才通过各种关系购得,这时,债券利率反比银行利率下降了,而且还不能"保值",故有不少债券投资者向银行、发行债券的企业以及新闻媒介呼吁,要求调高债券利率。实际上,这正是他们缺乏投资常识,不知道买证券还会遇上利率风险的一种反映。

2.物价风险

物价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重要物品(如电、煤、油等)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大部分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另一种是物价指数的变动。一般来说,在物价指数上涨时,货币贬值,人们会觉得买债券吃亏了,而引起债券价格下降,1988年抢购风时100元面值的国库券以七八十元的价格抛出,就是受此影响。但是,股票却是一种保值手段,一方面,因为它是拥有企业资产的象征,物价上涨时企业资产也会随之增值,因此,物价上涨也常常引起股价上涨。另一方面,物价上涨,特别是煤、电、油的价格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这时投资股票也不免会有风险。但是总的来说,物价上涨,债券价格下跌,股市则会兴旺。

3.市场风险

这是指证券市场本身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证券价格变动的风险。

证券市场瞬息万变,直接影响供求关系,包括政治局势动荡、货币供应紧缩、政府干预金融市场,投资大众心理波动以及大投机者兴风作浪等,都可以使证券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就拿上海股市来说,1991年6月前疲软不振,持股人眼看自己手中的股票价值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跌进票面,对股市失去信心;拥有资金者面对行情持续处于跌势,也不愿贸然进场,造成进出均少,尽管上市股票不过区区几千万元,仍是供过于求。7月以后,在外地投资者的影响下,加之浦东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兴奋作用,上海股市大振,大众心理起了根本变化,几千万元股票变得大大供不应求。对这样畸冷畸热的股市,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意料,因为其中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偶然因素。换言之,投资者若在6月投资股市,尽管价格很低,却会碰到许多难以意料的风险,正因为风险大,获利机会也高。6月投资的人,到10月,股价就翻了两番。

4.企业风险

企业风险是指上市企业因为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原材料供给、成本费用的变化,以及管理等因素影响企业业绩所造成的风险。企业风险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营业风险,这里有市场上某种产品饱和滞销的因素,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使某一行业或产业受到限制。例如,为防治污染,污染严重的企业或因此关门,或则迁移,或则必须花极大费用去整治污染,从而造成企业利润大大下降甚至亏损。二是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状况不良,包括财务管理不当,规划不善,扩充过失等,从而造成不应有的营业损失和资本损失。一个企业若发生营业性风险尚可调整方向,若遇财务风险,有时在其会计报告中会用不属实的财务数据来欺瞒股东,误导投资人,当财务报告中突然出现大额营业外收入或非常利益所得,看起来公司获利大为增加时,需特别引起注意,这很可能是一种假象,投资者一定要谨慎对待。

投资风险若按风险影响的范围来说,可分为社会公共风险和个别风险,上述利率风险、物价风险、市场风险均属公共风险,企业风险则是一种个别风险。同样,因投资者本人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也属于个别风险之列,包括盲目跟风、不必要的恐慌、贪得无厌、错误估计形势、错过买卖时机、像赌徒一样迷恋股市等。其中盲目跟风和贪得无厌更是会将投资者置于死地的两种常见风险。

盲目跟风常常与不必要的恐慌联系在一起,成为大投机者操纵股市的牺牲品。一些大投机者往往利用市场心理,把股市炒热,把股价抬高,使一般投资者以为有利可图,紧追上去,你追我赶一直把股价逼上顶峰;这时投机者又把价位急剧拉下,一般投资者不明就里,在恐惧心理下,又只好盲目跟进,不问情由,竞相抛售,从而使股价跌得更惨。这种因盲目跟风而助长起来的大起大落常常让投资者跌得晕头转向,投机者则从中大获其利。

贪得无厌则跟赌博心理联系在一起。这种人在股市中获利后,多半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像赌徒一样频频加注,直到输个精光为止。反过来,假如在股市中失利,他们常不惜背水一战,把资金全部投在股票上,孤注一掷。毫无疑问,这种人多半落得倾家荡产的下场。

股市风险的度量

从风险的定义来看,证券投资的风险是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衡量就是要准确地计算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

一般来讲,有三种方法可以衡量证券投资的风险。

1.计算证券投资收益低于其期望收益的概率

假设,某种证券的期望收益为10%,但是,投资该证券取得10%和10%以上收益的概率为30%,那么,该证券的投资风险为70%,或者表示为0.7。

这一衡量方法严格从风险的定义出发,计算了投资于某种证券时,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低于期望收益的概率,即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但是,该衡量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许多种不同的证券都会有相同的投资风险。显然,如果采用这种衡量方法,所有收益率分布为对称的证券,其投资风险都等于0.5。然而,实际上,当投资者投资于这些证券时,他们遭受损失的的可能性大小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计算证券投资出现负收益的概率

这一衡量方法把投资者的损失仅仅看作本金的损失,投资风险就成为出现负收益的可能性。这一衡量方法也是极端模糊的。例如,一种证券投资出现小额亏损的概率为50%,而另一种证券投资出现高额亏损的概率为40%,究竟哪一种投资的风险更大呢?采用该种衡量方法时,前一种投资的风险更高。但是,在实际证券投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后一种投资的风险更高。之所以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基本的原因就在于:该衡量方法只注意了出现亏损的概率,而忽略了出现亏损的数量。

3.计算证券投资的各种可能收益与其期望收益之间的差离(Deviation),即证券收益的方差(Variance)或标准差(StandDeviation)

这种衡量方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该衡量方法不仅把证券收益低于期望收益的概率计算在内,而且把证券收益高于期望收益的概率也计算在内。其二,该衡量方法不仅计算了证券的各种可能收益出现的概率,而且也计算了各种可能收益与期望收益的差额。与第一种和第二种衡量方法相比较,显然,方差或标准差是更适合的风险指标。

股市风险的回避

市场风险来自各种因素,需要综合运用回避方法。

1.要掌握趋势

对每种股票价位变动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了解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例如,小汽车制造业,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时,其公司利润有保证,小汽车的消费者就会大为减少,这时期一般就不能轻易购买它的股票。

2.搭配周期股

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一年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停工停产,其股价在这段时间里大多会下跌,为了避免因股价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可策略性低地购入另一些开工、停工刚好相反的股票进行组合,互相弥补股价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损失。

3.选择买卖时机

以股价变化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算出标准误差,并以此为选择买卖时机的一般标准,当股价低于标准误差下限时,可以购进股票,当股价高于标准误差上限时,最好把手头的股票卖掉。同时注意投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要注意不要把股市淡季作为大宗股票投资期。在西方国家,股市的变化对经济气候的反映更敏感,常常是在经济出现衰退前6个月,股价已开始回落。比如1991年2月,美国经济进入新的一个衰退期的前6个月,道·琼斯工业指数已开始下跌,而在经济开始复苏前半年,股价即已开始回弹。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还可知道它的经济繁荣期大多持续48个月。因此,有可能正确地判定当时经济状况在兴衰循环中所处的地位,把握好投资期限。

4.防范经营风险

在购买股票前,要认真分析有关投资对象,即某企业或公司的财务报告,研究它现在的经营情况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况趋势。如果能将保持收益持续增长、发展计划切实可行的企业当作股票投资对象,而和那些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资距离,就能较好地防范经营风险。如果能深入分析有关企业或公司的经营材料,并不为表面现象所动,看出它的破绽和隐患,并作出冷静的判断,则可完全回避经营风险。

5.避开购买力风险

在通货膨胀期内,应留意市场上价格上涨幅度高的商品,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中挑选出获利水平和能力高的企业来。当通货膨胀率异常高时,应把保值作为首要因素,如果能购买到保值产品的股票(如黄金开采公司、金银器制造公司等股票),则可避开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风险。

6.避免利率风险

尽量了解企业营运资金中自有成份的比例,利率升高时,会给借款较多的企业或公司造成较大困难,从而殃及股票价格,而利率的升降对那些借款较少、自有资金较多的企业获公司影响不大。因而,利率趋高时,一般要少买或不买借款较多的企业股票,利率波动变化难以捉摸时,应优先购买那些自有资金较多企业的股票,这样就可基本上避免利率风险。

系统风险及其防范

股票风险的防范,首先是要防范系统风险,这就是常说的何时买比买什么更重要。何时买指的就是系统风险的防范,而买什么就是非系统风险的防范。而要防范系统风险,投资者首先就应该学会区分股票的高价区和低价区,因为系统风险往往都发生在高价区,且在高价区系统风险的杀伤力最大。

如沪市和深市的综合指数在1993年上半年分别从1558点、358点的高位跌至1994年7月底的333点和94点,从1994年9月底的1050点、230点跌至1995年2月的532点、123点,从1995年5月下旬的920点、175点跌至1996年年初的510多点、110点;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9日的6124点跌到2008年10月31日的1664点,这些熊市中的大跌,反映的都是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根据Wind数据的统计,从1994年至今的15年间,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以上年年报为业绩基准)为39.67倍,沪深300为30.22倍,其中,在1994年、2005年、2008年的市场底部,A股平均市盈率都低于过20倍,沪深300成分股在3次熊市的最低市盈率都低至15倍;而在1997年、2001年和2007年的牛市顶部,A股平均市盈率均超过60倍,沪深300的市盈率也超过50倍。

也就是说从市盈率的角度来看,整体平均50~60倍以上的市盈率说明整体股价已经脱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基本面,标志着股市的系统性风险累积到一触即发的程度,说明头部就在眼前;反之,在15倍市盈率之下,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得到充分释放,说明底部即将到来。如图5-1所示:

除了避免在高价区域买入股票外,为了有效地防范系统风险,股民还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国家的政治局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货币政策的变化、利率变动趋势和税收政策的变化等。如果在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之前而采取行动,股民也就成功地逃避了系统风险。

对于非系统风险的防范,主要在选股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历史、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情况、生产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及企业外部形象等方面要有详细的了解,力图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发展前景作出比较客观的预测。即便如此,由于上市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之中还是存在着股民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防范非系统风险的有效方法还是在于分散投资,这就是在选择投资组合时,要注意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股票之间的搭配,一旦某只股票的收益情况不尽人意,其他股票的收益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损失。如1994年房地产行业不景业,1995年汽车行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若股民在选股时不将全部的资金注入这一个行业,其损失就相当有限。而那些在股市中热衷于寻黑马、炒概念、追板块而不注意分散投资的股民,久而久之都难以逃脱非系统风险的惩罚。

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从事股票交易的目的就是赚取价差,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并不重要,只要避免了价格套牢,也就规避了风险。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软件和技术分析方法,其在一定的范围和应用条件内能帮助股民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掌握股票的买进卖出机会。但应注意的是,任何测市系统或技术指标给出的买入或卖出信号充其量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股民若依葫芦画瓢,其最终还是躲避不了股市的风险特别是非系统风险。所以短线股民在购入股票时还是应有风险意识,这就是投机不成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购买股票时不要发生价值套牢,在股票投资时关注股票的投资价值,尽可能只在投资价值区域内购入股票。

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风险的防范比短线投资要简单且有效,因为长线投资只要避免价值套牢即可,价格套牢不套牢不太重要的,只要能坚持只在股市的投资价值区域内买入股票即可。

当然,对于长期投资者也存在一个把握机会的问题,不能因为不在乎套牢而盲目地入市。股价越低,投资收益也就越高。当股价下跌至投资区域后,长期投资者也需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利率的走向、股市发展的一些相关政策以及股票指数的轨迹,对股价的运行趋势多作一些分析研究,尽可能在股价的底部投入,这样不但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还可减轻股价套牢对股民心理的压力。

那么,什么是股市的投资价值区域呢?一般来说,当整个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低于一年期同期储蓄利率的倒数且股价不高于股票平均净资产的1.5倍时,股市就进入了投资价值区,此时股民只要将投资分散在一些业绩和发展前景较好且股价与其净资产值较为贴近的股票,就可以说已将股票投资的风险控制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准。

规避风险的交易策略

因股票价格的变幻规律难以掌握,股票的见险就较难控制。为了规避风险,使股票投资的收益尽可能达到最大化,前人总结了一些股票投资的基本交易策略,本节将选其中六种予以简略介绍。

1.固定投入法

"固定投入法"是一种摊低股票购买成本的投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其关键是股民不要理会股票价格的波动,在一定时期固定投入相同数量的资金。经过一段时间后,高价股与低价股就会互相搭配,使股票的购买成本维持在市场的平均水平。

例如,某投资者每季固定用1万元购买某种股票。1年后他所购买的股票情况如表5-2所示:

该股票在1年中的平均价格为47.25元,4万元资金能买股票840股。由于采用“固定投入法”,使股票的平均成本降为47.06元,共买入股票850股,如果他用1年的总投资额4万元都在股票价格最高的二季度时买进股票,那就只能买到730股,自然比“固定投入法”的买入数量要少。如果他在股票价格最低的一季度时投入全部资金4万元购买股票,那能买到1000股,则要比“固定投入法”买入数量多。“固定投入法”是一种比较稳健的投资方法,它对一些不愿冒太大风险,尤其适宜一些初次涉入股票市场、不具备股票买卖经验的股民。采用“固定投入法”,能使之较有效地避免由于股市行情不稳可能给他带来的较大风险,不致于损失过大;但如果有所收获的话,其收益也不会太高,一般只是平均水平。

2.固定比例法“固定比例法”是指投资者采用固定比例的投资组中,以减少股票投资风险的一种投资策略。这里的投资组合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保护性的,主要由价格不易波动、收益较为稳定的债券和存款等构成;另一部分是风险性的,主要由价格变动频繁、收益变动较大的股票构成。两部分的比例是事先确定的,并且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动,采用固定的比例。但在确定比例之前,可以根据投资者的目标,变动每一部分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偏重于价值增长,那么投资组合中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可大些。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偏重于价值保值,那么投资组合中保护性部分的比例可大些。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按照“固定比例法”进行投资。首先他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为投资组合确定一个比例。假如该比例为保护性部分和风险性部分各占50%。于是,他就得把其中的500元投资股票,另外500元投资债券,各占50%。在其后,根据股票价值的变化,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使两者之间始终保持既定的比例。假如股票价格上涨,使他购买的股票价值从500元上升到600元,那么,在投资组合中风险性部分就要大于保护性部分,破坏了原先各占50%的比例规定。这时要进行修正,将升值的100元按50%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卖出50元股票,再投资于债券,促使两部分的比例重新恢复到各占50%水平。

固定比例法是建立在投资者既定目标的基础上的。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发生变化,那么投资组合的比例也要相应变化。

比如其价值增长的欲望加大,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要加大;反之,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要缩小。

3.可变比例法“可变比例法”是指投资者采用的投资组合的比例随股票价格涨跌而变化的一种投资策略。它的基础是一条股票的预期价格走势线。投资者可根据股票价格在预期价格走势上的变化,确定股票的买卖,从而使投资组合的比例发生变化。当股票价格高于预期价格,就卖出股票买进债券;反之,则买入股票并相应卖出债券。一般来讲,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看涨时,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比例增大;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看跌时,投资组合中的保护性部分比例增大。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两部分的比例都是不断变化着的。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按照“可变比例法”进行投资。最初股票与债券各占50%的比例,即500元投资于股票,购入某种每股50元的股票10股,500元投资于债券。假如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线是看涨的,并且预期每股每月上涨5元。投资者根据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额买入或卖出股票,并相应买卖债券。那么,当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时(即每月上涨5元),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在第二个月就会从50%上升到52.4%(股票额550元与债券额500元之比),在第三个月又从52.4%升到54.5%。

当股票价格低于预期价格或者高于预期价格时,则可以根据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买入或卖出股票,从而也会使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逐月加大。比如股票价格上涨到每股61元,较预期价格每股55元高出6元,这6元就是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实际差价。如果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仍然为各占50%,那么投资者就要在每股股票中抽出3元(6×50%),将总价值为30元的股票抛出,并买入同额债券,这样他的投资组合是股票580元,债券530元,风险性部分占52.25%,保护性部分占47.75%。这里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和具体情况而确定。假如股票的预期价格走势线是看跌的,那么情况正好相反,投资组合中的风险部分的比例会逐步减小。

因此,在使用可变比例法时预期价格走势至关重要。它的走势方向和走势幅度直接决定了投资组合中两部分的比例,以及比例的变动幅度。

4.分段买高法“分段买高法”是指投资者随着某种股票价格的上涨,分段逐步买进某种股票的投资策略。股票价格的波动很快,并且幅度较大,其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股民用全部资金一次买进某种股票,当股票价格确实上涨时,他能赚取较大的价差;但若预测失误,股票价格不涨反跌,他就要蒙受较大的损失。

由于股票市场风险较大,股民不能将所有的资金一次投入,而要根据股票的实际上涨情况,将资金分段逐步投入市场。这样一旦预测失误。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他可以立即停止投入,以减少风险。

例如,某投资者估计某种在50元价位的股票会上涨。但又不敢贸然跟进,怕万一预测失误而造成损失。因而不愿将1000元现款一次全部购进该种股票,就采用“分段买高法”投资策略。先用250元买进5股,等价格上涨为55元时再买进第二批;再上涨到每股60元时,买进第三批。在这个过程中。

一旦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他一方面可以立即停止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获利情况抛出手中的股票,以补偿或部分补偿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假如投资者买进第三批股票后,价格出现下跌,这时投资者应停止投入,不再购买第四批;同时要根据股票价格下跌幅度来决定是否出售已购股票。当股票价格不跌为55元可考虑出售全部股票。这样,第三批股票上的损失可以用第一批股票上的盈利来弥补,保证1000元本金不受损失。当然,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股票下跌幅度,分批出售股票。

5.分段买低法“分段买低法”是指股民随着某种股票价格的下跌,分段逐步买进该种股票的投资策略。按照一般人的心理习惯,股票价格下跌就应该赶快买进股票,待价格回升时,再抛出赚取价差。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股票价格下跌是相对的,因为一般所讲的股票价格下跌是以现有价格为基数的,如果某种股票的现有价格已经太高,即使开始下跌,不下跌到一定程度,其价格仍然是偏高的。这时有人贸然大量买入,很可能会遭受重大的损失。因此,在股票价格下跌时购买股票,投资者也要承担相当风险。一是股票价格可能继续下跌,二是股票价格即使回升,其回升幅度难以预料。

股民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就不在股票价格下跌时将全部资金一次投入,而应根据股票价格下跌的情况分段逐步买入。

例如,某种每股50元股票,其价格逐步上涨,当上升到每股60元时,开始回跌,假如跌到每股55元,这时可能继续下跌,也可能重新回升。由于原先上涨幅度较大,使得继续下跌可能性要大于重新回升的可能性。如果某投资者在下跌时将所有的资金1000元一资投入该股票,那么他很可能会因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而遭受较大的损失。他只有在股票价格重新回升,并超过每股55元时,才有获利的可能。如果他采用“分段买低法”逐步买入该种股票,就能通过出售股票来补偿,或部分补偿遭受的损失,以减少风险。当股票价格跌到每股55元时,他先买进第一批5股该种股票,待股价跌到每股50元时,买进第二批,再跌到每股45元时,买进第三批。这时,如果股票价格重新回升,当上升到每股50元时,投资者就可以用第三批股票来抵消买进第一批股票的损失。如股票价格继续下跌,那么也能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如股票价格重新回升到最初的每股60元时,那么股民就能获得巨大收益。“分段买低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市场价格高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如果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对于长线股民来说,可以一次完成投资,不必分段逐步投入。因为股票价格一般不可能低于其内在价值,其回升的可能性很大,如不及时买进,很可能会失去获利的机会。

6.相对有利法“相对投资法”是指在股市投资中,只要股民的收益达到预期的获利目标时,就立即出手的投资策略。股票价格的高低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高价与绝对的低价。此时是高价,彼时却可能是低价;此时是低价,而彼时则有可能是高价。所以,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自己的预期目标,即“相对有利”的标准。因为在股票投资活动中,一般投资者很难达到最低价买进、最高价卖出的要求,只要达到了预期获利目标,就应该立即出手,不要过于贪心。至于预期的获利目标则可根据各种因素,由投资者预先确定。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买进了20股某种每股50元的股票。如果确定预期获利目标为10%,那么当股票价格上升到每股55元时,他就该立即出售全部股票,获净利100元,正好为其本金的10%,如果其确定的获利目标为20%,那么必须等到股票价格上升到每股60元时,才能卖掉股票。很显然,“相对有利法”虽然比较稳健,可以防止因股价下跌而带来的损失,但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股票出手后,如股票价格继续上涨,那么股民就失去了获取更大收益的机会;二是如果股票价格变化较平稳,长期达不到预期获利目标,那么投资者的资金会被长期搁置而得不到收益。投资者除了事先确定预期获利目标外,还可相应确定预期损失目标,这就是止损线,只要股票价格变化一达到预期损失目标,股民就立即将股票出手,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机构大户设置陷阱的一般手法

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除了客观因素造成的股市风险外,还有一类风险是人为的,这就是机构大户为中、小散户设置的陷阱。

一般来说,中、小散户的资金实力相当有限,力量单薄,在股市上难以形成气候。而大户却可凭借自己手中雄厚的资金实力,呼风唤雨,推波助澜,可以制造一些股市陷阱,专等中、小散户上当,以牟取高额利润。机构大户设置陷阱的一般手法如下。

1.造谣惑众

造谣惑众是机构大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既简单又省事,又不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在股市中,机构大户故意散布一些无中生有的谣言,以影响中、小散户的购买意向。如在股市的顶部区域,机构大户就经常制造一些利空传言,从而打压股指;而在牛市初期,机构大户就经常性地扩散一些利多消息,从而吸引中、小散户跟进。

2.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券商利用职业之便,进行非法的股票交易来获取暴利。如1963年年末,美国的一上市公司在加拿大东部发现了一座矿山,并购买了周围的土地,然后该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内幕人士”及其亲朋好友们就纷纷购入该公司股票,同时又发布新闻对社会舆论的报道予以否定。1964年4月,该公司的秘密还是被公众发现了,其股票价格当天就从18美元涨到36美元,到1968年,该公司的股价涨到150美元,那些经营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就趁机大发了一笔横财。

3.囤积居奇

囤积居奇是指机构大户凭借手中巨额资金大量套购股票,并依此为理由,要求参加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干脆吞并上市公司,要挟上市公司以高价收回,借些大赚一笔。

4.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是指某个机构大户利用不同的身份开设两个以上的账户,或某一个集团利用分公司的账户,以互相冲销转账的方式,反复地做价,开销少量的手续费和交易税,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

5.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是指机构大户连续以小额买卖,以“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的手法,来达到压低股价或拉抬股价的目的。当以小额资金抬高股价后,机构大户就趁中、小散户跟风之机,倾巢抛出,从而获取暴利。反之,当以少量股票打压股价后,就大量买进。

中、小散户防范股市陷阱的有效方法

中、小散户防范股市陷阱的有效方法有两种。

1.远远地避开

在股市投资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策略,不为股价的涨涨跌跌所动,不为谣言所惑,股价到达了自己的预期就抛,降到了投资价值区域就吸,与机构大户井水不犯河水。

2.搭船过河、过河拆桥

即利用机构大户的造市,从中赚得一把。但采取这种方法一般风险较大,在操作中难以把握分寸,在我国中、小散户中,绝大多数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2篇 宏观经济面分析

◎国内宏观经济指标与股票的走势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与股票的走势分析

◎经济周期与股票的走势分析

第6章 国内宏观经济指标与股票的走势分析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走势,被看作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发展良好与否,增长快速与否,体现在股票市场上就是暴涨暴跌,牛市与熊市。

作为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宏观经济走势来把握在股市中的投资节奏。国家统计局每年每月都会公布当期的宏观经济数据,这些经济数据是投资者分析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视角。

常见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失业率、利率、汇率、财政收支等。本书选择其中四个指标来谈对股市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股票市场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我国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更加通俗的说,GDP是以人民币计算的,所有在中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的价格标签。它是一种价值总和,其价值分别来自所有在特定时期在中国出售或出口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即便那些未出售而放置在库房货架上的产品也被计入GDP,因为这些产品已经被装配完毕。在此GDP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全部产出价值,而不管它们是卖出了还是作为存货。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

GDP=CA+I+CB+X

其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2.GDP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5000万元。5000万元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5000万元,当然,乙的这顿加餐吃得也并不轻松。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地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5000万元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5000万元。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的收回了5000万元,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嚎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的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释。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的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1个亿啊!1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个亿的产值!”

上面当然是个笑话,但是这个笑话非常经典,它部分地反映了GDP统计的方法。

GDP究竟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呢?

计算GDP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3.统计GDP的收入法(或称要素成本法)

收入法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而成,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所以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

从收入的角度看,GDP由四块构成:第一块是固定资产折旧。例如,当我们投资企业的时候,购买了100万元固定资产,年折旧率是10%,每年就有10万元的折旧费;第二块是劳动者报酬,这是给工人、农民及所有劳动者的工资;第三块是政府的净税收,也就是全国人民缴的税,由政府支配的部分;第四块是企业盈余,也就是企业家盈利的部分。

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是生产要素的报酬。(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末分配利润等。(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用公式表示就是:

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4.统计GDP的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

支出法是把一国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

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2)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其中: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3)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4)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

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为:

Y=C+I+G+(X-M)或Y+M=C+I+G+X

当GDP构成人们的收入之后,又是如何花掉的呢?也就是说,GDP是怎么支出的?这是计算GDP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从支出的角度看,GDP由三部分组成: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首先,GDP的一部分是大家的消费;另一部分是人们的投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产品,也就是我国的出口。出口记入本国的GDP。

消费和投资这两部分好理解,而出口为什么算作本国的GDP?当我们把产品输出去的时候,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产品,外汇流入本国的企业,这样,我们的蛋糕就做大了。反之,本国的进口同样做大了别国的蛋糕。所以我们在计算GDP的时候,要计算净出口,就是出口减去进口后的净值。

既然从支出的角度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三部分构成了GDP,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清晰的计算公式: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公式中这个“净”字,表示出口减去进口。宏观经济常常出现一个“净”字,例如,一国出口1000亿美元,进口1200亿美元,那么,出口对该国GDP的拉动就变成了一个负数。

GDP=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C+I+G+X-M)。

所以消费、投资与出口就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被称为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我国的出口受到影响,因此加大投资和拉动内需也就是刺激消费就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统计GDP的生产法(或称部门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而成。

标准形式的生产法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即各部门生产单位在生产中所消耗的购自其他生产单位的货物和服务。

第三步,从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便是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步,对第三步所得结果进行调整,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加上本国政府和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其结果即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公式: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6.GDP数据的发布

我国由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上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7.国民生产总值(GNP)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激起了人们想要了解国民经济状况的欲望,于是,西蒙·库兹涅茨教授受美国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之托,开始试图建立并发展一系列用来统计核算一国总产出的指标,并由此发展成后来的“国民收入账户”。1933年,当地公布1929—1932年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时,人们这才发现,这次经济危机竟是如此可怕。库兹涅茨教授的这一套统计核算指标,后经修改补充形成了国民生产综合指标体系。其中作为衡量国民收入的手段,使用最广、最著名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GNP是英文“Gross Nation Product”的首字母缩写语,翻译为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1年中,一国或地区拥有的生产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并不包括那些在该国境内从事生产活动的外国企业的产值。例如,日本在华的独资企业,其产值就应加进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而不应记在我国的账上。

8.GNP和GDP的联系和区别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国名称叫“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1年内一国国境之内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一国国境内的产值,不管是国内企业的产值还是国外企业的产值,都算在内,外资的产值也算在内。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中国名称叫“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在1年内一国国民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一国国民的产值,这个国家在外国的产值也算在内。

GDP和GNP,无论是外国名还是中国名,都只差一字,所以很容易让一般人混淆。许多人在刚开始接触GDP的时候,也误以为它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正是因为很容易让一般人混淆,所以有人才利用它们制造了重重迷雾,常用GDP偷偷代替GNP。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区分它们,这里举个例子。

假如有一家子,妻子在家里种苹果,1年的产值是5000元,丈夫在外地卖馄饨,1年的产值是10000元。他们还有一间房屋出租给一个公司搞软件开发,1年的产值是100000元。那么,这个家庭的“家民生产总值”(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产总值,就应该是15000元;这个家庭的“家内生产总值”(GDP)就是这个妻子和那个公司的生产总值,就是105000元。

GDP和GNP的关系是:

GDP=GNP+(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

在上例中,那个家庭的GDP=15000+100000-10000=105000元。

从上面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假如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和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相等,即“(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的值为0,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等于它的GNP。如果这两个值相差不大,那么这个国家的GDP也就约等于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大于它的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小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小于它的GNP。

GDP和GNP,究竟哪个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呢?当然是GNP。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反映地要真实一些。外资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外资在该国内,就像在一个人肚子里的用塑料薄膜严密封好的一个蛋糕,这个蛋糕虽然在这个人肚子里,但是不属于这个人。还拿上例来说,真正能反映那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数据,是15000元,而不是105000元,那个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值再高,也和这个家庭无关。

所以说,在GDP和GNP这两个核算方法中,要想选择一个能比较真实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方法,应该选GNP。

9.我国现在为何没有GNP

以前,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使用GNP。中国从1985年起,用的也是GNP。20世纪80年代末,那个时候,书本里出现的都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所以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很眼熟,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没见过GNP这个缩写。

那么,为什么中国后来要把GNP换成GDP呢?很简单。中国的外资太多了,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外国的企业又很多,在本国内的企业相对很少,一用GDP来算,那么中国的数据就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小多了。说明如下:

在上面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的GDP=美国的GNP+外资在美国的生产总值-美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中国的GDP=中国的GNP+外资在中国的生产总值-中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

因为美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很大,外资在美国的生产总值不是很大,而外资在中国的生产总值很大,中国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很小所以公式一变,中国的GDP就和美国的GDP很接近了。

再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吧。那个家庭的家长,当他要和其他家庭比数据时,他就喜欢用105000的GDP,而不喜欢用15000的GNP。

当前,中国已查阅不到官方公布的GNP数据。如果你在网上或其他地方看到了中国现在的GNP数据,那其实是GDP数据,是用GDP代替GNP。而实际上,这两个数据要相差很大。

10.GDP与股票走势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快速增长的GDP表明该国经济正迅速扩张,因此,该国公司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优良的经营业绩,从而促进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增长缓慢或负增长的GDP则表明该国经济比较低迷,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情景就比较暗淡,许多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上升乏力,甚至下跌。

11.股神巴菲特判断股市长期走势的指标

巴菲特从不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但是巴菲特却认为股市长期波动是可以预测的:“如果预期股市长期走势的话,我就觉得非常容易。格雷厄姆曾经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尽管短期来说股市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股市却是个称重机。”

巴菲特发现,股市的极端非理性行为是周期性爆发的。短期内,贪婪和恐惧在投票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会让价格过于偏离价值。但长期内股价总是会回归于价值。

想要在股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回报,就应该学会如何应对下一次股市非理性行为的爆发。巴菲特建议投资者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如同一针清醒剂,可以让你避免陷入大众的疯狂,而理性地把握过于高估时卖出和过于低估时买入的机会。

巴菲特认为,对于股市总体而言定量分析并不需要十分复杂。2001年他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股市定量分析指标。

巴菲特的定量分析指标: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

巴菲特认为,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GNP的比率,这个指标尽管非常简单,对于需要了解众多信息的投资人来说,这项指标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但它仍然可能是任何时点上评估公司价值时的最佳单一指标。

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人财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快,那么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形成的曲线必须不断上升、上升再上升。如果GNP年增长5%,而希望市值增长10%,那么这条曲线必须迅速上升到图表的顶端。而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巴菲特对这个指标的涵义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长期而言,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换句话说,股市长期是一台称重机,称出的是国民经济增长。

巴菲特分析了过去80年来美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他发现的规律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

这项指标在1999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时间,这个比率接近200%,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警告信号。巴菲特说,在这个时候购买股票简直就是在玩火自焚。

2000年,美国股市开始持续下跌。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道·琼斯指数从高点大幅回挫2000点时,很多人都在讨论重返股市的时机。但当时股市总市值仍相当于美国GNP的133%,所以巴菲特并未轻举妄动。

从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点,到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点,32个月下跌超过50%。巴菲特成功避开了股市大跌。

有学者计算了1992—2008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率,结果发现,这个指标与上证指数几乎完全同步。

2000年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高,达到48.4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2073点,也创9年新高。

2005年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低,仅有17.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1161点,也创7年新低。

2007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16年最高,达到12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5262点,也创16年以来最高。

如果你看了巴菲特2001年的文章,知道股票总市值与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是合理的,那么即便研究者采用的数据是GDP,2007年高达127%肯定是过于高估了。

如果你看到了,也做到了,在2007年年底退出股市,那么你就能避免2008年一年下跌66%的悲剧。

巴菲特在金融海啸之后入市了吗?

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公开发表文章宣布,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下跌,将用私人账户买入美国公司股票。美国股票总市值占GNP比率在1999年最高峰时达到190%,经过2008年大跌之后,目前下降到75%左右,给了巴菲特一个充分的入市理由:“如果总市值与GNP的比率落在70%~80%之间,进场购买股票可能会很有利。”

巴菲特对于总市值占GNP比率重返正常一点也不感到讶异,他告诉《财富》杂志说,这种变化让他想起他的导师对股市波动规律的描述,他说:“股市短期像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像是一台称重机。”

那么巴菲特赚钱了吗?

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时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于940点,到2009年2月23日却跌到743点。过了4个月,股市又下跌了21%。

很多美国人疑问为什么巴菲特开始买入美股,美国股市还继续下跌呢?巴菲特的指标预测的是长期股市走势,短期未必准确。他做的也是长期投资,并不追求短期业绩。

请注意巴菲特在文章中说,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下跌,他将会大量买入股票。巴菲特说他喜欢股市大跌,这让他能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买入更多他看中的好公司股票。

2008年底上证指数收盘于1820点,股票总市值为121366亿元,GDP按照大部分经济学家增长9%的共识为280464亿元,那么中国股市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下降到43%,即便考虑到GDP与GNP之间的差额,也应该大大低于巴菲特认为70%~80%的合理区间。

中国股市却从2008年10月28日最低的1664点开始反弹,2009年2月16日最高冲到2389点,最大涨幅超过43%。如果你根据巴菲特的这个指标,短短3个来月会赚上一大笔。可能股神也没想到,他的文章没有唤来美国股市的春天,却唤来中国股市的一波小阳春。

如果你对中国经济有信心,那么意味着你认为GDP还会继续增长,那么股市越跌,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越下降,根据过去17年的历史经验,你长期投资赚钱的概率越大。

这里要说明的是,运用巴菲特的股市指标,长期投资成功的概率更大,但短期未必。短期内股市波动无法预测,没有人也没有什么指标可以预测得准。

通货膨胀与股票市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

1.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全称为Consumer Price Index,中文意思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其反映的是根据和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动力价格所统计出来的一个指标。其作用是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量化体现。通俗地说,现在我们吃的、喝的、用的一些物品,很多价格都在涨,那到底涨了多少呢?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CPI。

我国的CPI是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权重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米还是吃面,是穿皮鞋还是穿布鞋等。国家统计局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品,把这些代表品的物价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价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就是我们所说的官方的CPI。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商品质量的改进或者下降,对于新产品也不加考虑,它所考量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价格。

当CPI升幅过大的时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较之以前变高,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实际是降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去年你得到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CPI上升了6%,那么你现在用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相当于去年94元就能买到的商品及劳务服务。

因此CPI的大幅上涨,即最通俗的说法“涨价”,是不受欢迎的。如果CPI升幅过大,则通货膨胀就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即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继而导致经济前景不明朗。

CPI的变化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CPI增幅过大,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央行为了抑制通胀,会采取加息等紧缩策略,继而导致股市流动资金的减少,而减小股票的买盘。根据供求关系,股票买盘小的情况下其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CPI降低,则股市走热,股票上涨。

CPI计算体系是1993年确立的,但一直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2007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3%的CPI目标,这一底线,也被认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但自2007年5月开始,这条警戒线,却被轻松突破。

2007年5月,CPI增速首次越线,达到3.4%,6月再上新台阶,达到4.4%。到了8月,已是“连升三级”,达到了令人瞠目的6.5%。8月8日,曾经一心力保3%的央行甚至发出了“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警告。但是,CPl只稍微放慢了脚步,9月降到6.2%。随后又急速上涨,直到2008年2月份的8.7%,达到11年来新高。以食品类价格为例,食品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23.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

细心的人士会发现,从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开始快速上涨,那些不断涨价的产品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粮食、蔬菜、食用油、煤炭、电、自来水、天然气等,为什么这些生活必需品会涨得这么快呢?

粮食、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粮食要等上一年半载才能收获,而打下的粮食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上市,所以说靠耕种土地赚钱很慢,于是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住宅或厂房,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工业是快速致富之路,这也是全球性的趋势。所以,在稀缺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也就变得稀缺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米、面、油等必需品也就不得不涨价了。我国的物价指数虽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但真正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CPI指数实际上更高,只是总体数值被那些降价促销的耐用消费品摊平了。

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进一步增加生活成本,影响居民的幸福水平。房价不断上涨,让有些人发现,买房不如买房地产股划算;黄金价格不断上涨,于是买不起实物黄金还可以买黄金股;吃不起猪肉可以买农业股。通胀环境中,人们可以想到什么产品价格上涨就买产销这种产品的企业股票,这样就能够做到“跑不过刘翔,但总能够跑过CPI”,不过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通胀概念然后再投资。

2.通货膨胀的概念

简而言之,通货膨胀就是指经济生活中,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的上升。这个定义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是整体的物价水平。这是指全社会总的消费品和生产品等所有可供交易的物品的价格整体上涨,比如说,你今天去买菜,发现因为苹果歉收所以价格上涨了,但是其他水果和蔬菜的价格没有变,这不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是整体价格的上涨,让你感觉手中的钱不值钱了,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

第二是持续的价格上涨。这是说价格上涨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趋势,不是偶而出现的。比如说,这一段时间由于铁路运力受影响,某个城市的蔬菜供给跟不上来,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但是过一段时间又恢复了,这也不叫通货膨胀;再比如,东北寒冷的地方,一到冬天蔬菜的生产成本较高,绿色蔬菜都会涨价,这也不叫通货膨胀,是供求关系引起的。通货膨胀必须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通常分成:需求推动型、供给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和滥发纸币型,通过分类来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3.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少的货物”,按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4.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度增加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于是引发了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5.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结合来看,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6.滥发纸币型通货膨胀

还有一种观点,直接抛开这些经济的直观现象而剖析本质,认为通货膨胀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无论何时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本质上是由于钱太多了而导致的。

7.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解释通货膨胀,那就是钱不值钱了。除了钱贬值之外,通货膨胀还有其他的影响:

首先是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说白了,在没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你借给别人1000元钱,能干很多事情。结果发生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别人再还你这1000元钱的时候,你发现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值钱了。这等于是说借钱的人受益,而债主却承担了损失。

其次是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工资的调整总是慢半拍的,即使经济中发生了通货膨胀,工资的上涨也总是慢,你发现自己赚到的钱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东西越来越贵,可是自己却挣得越来越少,于是严重影响了生活。

第三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还有就是,政府通过发行公债,往往是债务人,而购买公债的广大居民则是债权人,通过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债务人是受益的,那么政府也会通过通货膨胀受益。

第四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除了刚才提到的几点之外,经济学中还专门有几个名词来阐释这个现象。(1)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改变加工,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2)鞋底成本。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必须频繁地到银行去存钱,以保证所持资金的市值。这样频繁地光顾银行,必然使鞋底磨损得较快,所以将这种成本称为鞋底成本。可见通货膨胀给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变。

除了这些有形的影响之外,通货膨胀最可怕的是影响了人们的信心,终日惶恐的生活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下,使得人们担心生活便无法正常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严重影响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综合来看,通货膨胀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防止通货膨胀的继续攀升,以保证生活的稳定。

8.通货膨胀、GDP与股票市场

高通货膨胀下的GDP高速增长是泡沫经济的表现,经济形势有在矛盾激化中恶化的可能。

通货膨胀企业成本上升;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大于求;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导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实际购买力下降)。三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最终引发股票价格的大跌。

如果政府对通货膨胀进行宏观调控(例如,采用收缩性货币政策),那么GDP会出现减速增长。受政策收缩,增长减缓影响,股票价格有一个下跌的过程。随着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显现,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矛盾逐步缓解,股票市场也会体现对经济向好的预期而出现平稳渐升的态势。

9.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观点

沃伦·巴菲特在美国《财富》杂志1977年5月号上,发表了名为《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的文章。30多年来,该文被公认是深度剖析通货膨胀与股票投资者利益的经典之作。本书摘选其核心内容如下。

股票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像债券一样表现不佳,这已经不是个秘密。在过去10年里,我们一直处于这种通胀环境里。确实,这是一个股票遇到麻烦的时期。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造成股票市场难题的原因仍然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

在通胀时期债券持有者所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神秘。当美元月复一月地贬值,一种本金和收入都用美元支付的证券不会是个大赢家。你根本不需要一个博士学位就能搞懂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股票是不同的。多年来,传统智慧坚持认为股票是对通货膨胀的对冲。这个说法来源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股票不像债券一样是对美元的所有权,而是对有着生产设施的公司的所有权。因此,股票投资者们相信,无论政客们如何印钞票,股票投资者仍然能保持他们投资的实际价值。

但是为什么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股票在经济实质上非常类似于债券。

我知道我的主张对很多投资者来说显得古怪。他们马上就观察到债券的回报(利息)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资的回报(盈利)会每年变化极大。这确实是事实。但是,任何研究战后公司总体回报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资本回报率实际上并没有变化那么多。

1.停滞的息票

战后10年,一直到195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里的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是12.8%。战后的第二个10年,这个数字是10.1%。在第三个10年,是10.9%。财富500强(历史数据最早到50年代中期),这一个更大范围的数据显示了相似的结果:1955—1965年资本回报率11.2%,1965—1975资本回报率11.8%。这个数字在几个特殊年份里非常高(财富500强的最高值是1974年的14.1%)或者非常低(1958年和1970年是9.5%)。但是,过去这些年,总体上,净资产的回报率持续回到12%的水平。在通胀时期,这个数字没有显著超越这一水平。在价格稳定的时期净资产的回报率也没有超越这一水平。

让我们先不把这些公司看成上市的股票,而是生产的企业。让我们假定企业的所有人按净资产价值购买了这些企业。如果是这样,这些企业的所有人自己的回报也是12%左右。由于回报如此固定,我们有理由把回报看成“股票的息票”。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股票投资者并不只是购买并持有。相反,很多人在股票市场上反复买卖,试图战胜其他投资者,以获得公司盈利里面自己那部分的最大化。这种争斗,从总体上来说是无效的,对股票及股票自身的盈利无影响,却减少投资者的收益。因为这些活动会造成很高的摩擦成本,比如咨询费和交易费等。一个活跃的期权市场的引入根本无法增加美国企业的生产率,只不过是产生了给这个赌场配置数以千计的人手的需求。而摩擦成本则进一步升高。

2.股票是永久的

实际上,在现实世界,股票投资者通常并不用净资产价格购买股票。有时他们能在净资产价格之下购买。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的购买价格要比净资产价格高。这种情况下,就进一步增加了12%的资本回报的压力。在后面的文章里我会进一步谈两者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关注主要的一点:通货膨胀已经增加,但资本回报不变。本质上,买股票的人得到的是内在的固定收益和买债券的人一样。

当然,股票和债券有一些重要的不同。首先,债券最终会到期。债券可能需要等很长时间才到期,但是最终债券投资者能够重新谈判合同的条款。如果目前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上涨使债券投资人旧的息票率显得不够,他可以拒绝再买。除非目前的息票率提高,重新引起他的兴趣。这种情况在近些年一直在持续上演。

股票,与之相反,是永久的。股票具有无限的到期日。股票投资者只能接受美国企业的盈利,无论好坏。如果美国企业注定获得12%的资本回报,这就是股票投资人必须接受的水平。作为一个群体,股票投资者无法退出,也无法重新谈判。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投入是增加的。单个的公司可以被买卖或破产清算。公司可以回购股票。但是从总体来说,增发新股和未分配利润肯定会使锁定在公司系统里的资本增加。

所以,债券在这点上占了上风。债券最终会被重新谈判,股票的“息票”不会。确实,在很长时间里,12%的息票率看起来并不需要很多调整。

3.债券投资者拿的是现金

这是另外一个债券与12%回报的“股权债券”的重要的区别。股票就好像是穿着股票证书华丽外衣参加华尔街化妆舞会的一种新的债券——“股权债券”。

通常情况下,债券投资者拿到现金息票。他可以自己决定这笔现金最好的投资方式。我们的股票投资者的“息票”——盈利,则与之相反,一部分被公司留用并重新投资,而且投资回报率完全取决于公司。换句话说,公司的12%的年资本回报率一部分以现金方式发股息,剩下的重新投入盈取12%的回报。

4.美好的旧日时光

股票盈利的一部分重新再投入的特性,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这取决于那12%的回报到底有多诱人。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这的确是好消息。当债券收益率只有3%或4%的时候,能够有权自动把股票盈利的一部分再投入,取得12%的回报,具有极大的价值。注意,投资人无法把自己的资金投资其他的东西而取得那12%的回报。在这个时期,股票价格远超过净资产价格。由于价格高涨,无论公司内在的回报率是多少,投资者都无法直接从公司的收益中获得回报。这就好比年息12%的债券,如果你以远远超过票面价值的价格购买,是无法获得12%的回报的。

但是,投资者的存留收益可以获得12%的回报。实际上,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存留收益让投资者以净资产价格购买价值远超出净资产价格的企业。

这种情况让现金股利与收益存留相比没有任何吸引力。确实,能有更多的盈利再投入赚取12%回报,投资者就更认为他们的投资有价值。他们就更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在60年代早期,投资者对增长区域的电力公司股票付出了高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成长型公司有能力再投入大量的盈利赚取更多回报。而由于运营环境的原因付出更多现金股利的电力公司则股价很低。

如果在这一时期,一个高等级、无法回购的年息12%的长期债券存在的话,也会卖得远远超过票面价值的。如果这样一个债券再有另外一个不寻常的特性——能够把利息收入的大部分再以票面价值投入到类似的债券中去,那它还会卖得更高。实际上成长型股票把大部分盈利存留下来再投入,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债券。当资本再投入的回报是12%而银行利息只有4%左右时,投资者非常高兴。当然,他们也付出了高的价格。

5.逃离

回首过去,股票投资者可以认为他们在1946—1956年享受了丰盛的三重盛宴。第一,他们享受了远超过银行利息的公司回报。第二,这些回报的很大部分又重新被投入,获得了其他投资方式无法获得的高回报。第三,当前面两点好处被广泛认知时,他们从股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中又进一步获得了好处。这第三重好处意味着在12%的公司资本回报率之上,他们获得了额外的奖金。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价格从1946年的相当于138%的净资产增长到1966年的相当于220%的净资产。在这一增长过程中,投资者短暂地获得了超越其所投资企业内在盈利能力的回报。

这一人间天堂式的情形在60年代中期被许多主要投资机构“发现”。但正当这些金融界的大象争先恐后进入股票市场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加速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时期。非常合乎逻辑的是,股票的上涨开始改头向下。升高的利息无情的减少了现存的固定收益投资的价值。当长期公司债券利息开始上升(最终达到了10%的附近),股票投资的12%的回报和再投入的优势都变得不一样了。

股票被认为比债券更加具有风险。在一定时期内,股票的收益率虽然多多少少是固定的,但却每年上下浮动。投资者对未来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被每年的这种收益率浮动所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错误的。股票有更大的风险还因为股票是无限期的。(即使你的友好的股票经纪人有“安全”的100年的债券,他也不敢兜售给你。)由于这些额外的风险,投资者自然预期股票要有令人满意的高于债券的回报。而同样是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股票回报12%,债券回报10%,这两者的差异还够不上令人满意。当两者的差异缩小时,股票投资者开始寻找逃离的方式。

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无法逃离。他们所能取得的只有很多的股票价格变动,显著的摩擦成本和新的、更低的估值水平。这一估值水平反映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12%的股票收益率毫无吸引力。在过去10年,债券投资者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他们在这一遭受打击的过程中发现,在任何债券利息水平,无论是6%,或8%,还是10%,都没有任何神奇的力量阻止债券价格的崩溃。股票投资者虽然总的来说没有意识到他们也有“息票”,但是他们还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6.提高盈利的五个方法

我们必须把12%的资本回报率看成是不变的吗?有没有一条法律规定:公司资本回报率不能自我调节,来应对长期的更高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当然,并没有这样一条法律。恰恰相反,美国企业无法通过意愿或者命令增加盈利。为了提高资本回报率,企业需要至少下面的其中一项:(1)提高周转率,也就是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2)廉价的债务杠杆(3)更高的债务杠杆(4)更低的所得税(5)更高的运营利润率

这就是所有的方式。根本没有提高普通股资本回报率的其他方式。让我们看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方式。

我们先从周转率开始。为了分析周转率,我们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类型的资产:应收账款、库存和固定资产,如厂房和机器。

应收账款随销售额增加成比例增加。而以美元计的销售额增加是由销量增加或通货膨胀引起。在这里没有改善的空间。

库存的情况非常不简单。从长期看,计件的实体库存数量趋势跟随销量趋势。但是从短期看,实体库存的周转率会上下波动,原因可能是空间影响、成本预期、或者生产瓶颈。

在通胀时期,使用后进先出库存估值方法会提高报告的周转率。当由于通货膨胀引起销售额上升,使用后进先出方式的公司库存值要么会保持不变(如果销量不增加),要么会跟随销售额上升(如果销量上升)。无论哪种情况,以美元计的周转率都会提高。

在70年代早期,公司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转向“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这样做有降低公司报告的盈利和降低税的效果)。这一趋势目前似乎有所减缓。但是,很多“后进先出”公司的存在,加上很多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入“后进先出”这一行列,会使未来报告的库存周转率提高。

7.中等程度的改善

在固定资产方面,假定对所有产品的影响是相同的的情况下,任何通胀,在一开始会有改善周转率的效果。这是因为销售额会立即反映新的价格水平。但固定资产会逐渐反映价格的变化。当前的资产逐渐消耗掉,新的资产反映新的价格水平。很明显,一个公司的固定资产替换过程越慢,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的越多。但是当替换过程完成后,这一上升就停止了。假定通货膨胀率是固定的,那么销售额和固定资产将随通货膨胀率一起上升。

总结一下。通胀将引起周转率在一定程度的上升。由于“后进先出”会计方式,也会带来一些周转率的改善。如果通胀加速,由于销售额增速超过固定资产增速,也会改善周转率。但是,所有这些改善都是中等程度的,没有达到明显改善资本回报率的程度。1965—1975年这10年间,虽然通胀总体加速,企业广泛应用“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财富500强企业的周转率只从1.81:1提高到了1.29:1。

便宜的债务杠杆呢?不太可能。高通胀通常导致借贷成本昂贵而不是便宜。快速增长的通胀创造了快速增长的资本需求。但是发放贷款的一方越来越不相信长期合同,变得更苛求。即使通货膨胀率不进一步上升,债务杠杆也会变得更加昂贵。因为目前公司账面的借贷成本低于替换成新的贷款后的成本。而替换新的贷款需要等目前的贷款到期。总的来看,未来的债务杠杆成本的变化会轻度压缩资本回报率。

更多的杠杆呢?美国企业已经用了够多的债务杠杆了。《财富》500强的数据就是证明。在1975年之前的20年里,财富500强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的比例从63%降到了50%以下。换句话说,每一美金的资本已经比过去利用了更高的债务杠杆。

8.贷款发放者学到了什么

通胀引发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财务要求:高度盈利的公司,一般有最好的信用,但只需要相对很少的债务。但是在盈利方面不佳的公司对债务的需求从来就没够。相对10年前,贷款发放者对此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他们不愿意贷款给资本匮乏、盈利不佳的公司,让他们把债务杠杆抬高到天上去。

即便如此,在通胀条件下,将来很多企业看起来肯定会利用更高的债务杠杆来提高资本回报率。很多公司通常即使维持同等规模的实体商业运营,也需要巨额的资本。而减少股息或者增发新股在通胀条件下都不具备吸引力,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因此会选择更高的债务杠杆。无论债务成本如何,这些公司都会债务堆积如山。他们的行为会像那些电力公司。那些公司在60年代曾经为八分之一个点的利息而与发放贷款者争执。而1974年,他们对能拿到12%的债务融资已经很感激了。

和60年代早期4%利息的债务相比,以现在的利息水平增加的债务对资本回报的促进有限。但另外的问题是高债务比率会降低信用评级,进而提高利息成本。

所以,除了我们讨论的其他因素,债务比率增加会提高利息成本,也会导致债务杠杆成本增加。更高的债务杠杆成本会抵消更高债务杠杆的各种好处。

除了这些之外,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太多的债务。很多企业担负了大量的养老金义务。这些义务把养老金设置成当现在的工人退休时的实际支付水平。在低通胀的1955—1965年,由这些养老金义务引发的负债相当好预测。而今天,没人能够真正搞清楚公司的最终义务是多少。但是,如果未来通货膨胀率平均7%的话。一个今天25岁挣12000美金一年的雇员,未来的工资涨幅仅仅和通胀持平,在他65岁退休的时候也要挣180000万美金。(译者注:通用汽车就是这么死的。)

当然,每年有很多年报里有非常精确的缺少资金的养老金义务数字。如果那些数字可信,一个公司可以把这个养老金义务的数字加上当前的养老基金资产,把整个养老金交给一个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承担养老金义务。实际上,找到一个愿意听一听这样一个交易的保险公司都不可能。

实际上,每个美国企业的司库都不敢有发行“生活成本”债券的想法。“生活成本”债券也就是一种无法召回而且息票和价格指数相联系的债务。但是,通过私人的养老金系统,美国企业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相当于“生活成本”债券的债务。

对更多的债务杠杆,无论是传统的债务还是没有记录的与价格指数相关的养老金债务,股东都应该持怀疑态度。一个无债一身轻的企业的12%回报要远胜于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的同样的回报。这也意味着今天的12%的回报的价值要比20年前的12%回报低得多。

……

9.投资者的公式

即使你同意12%的回报是不可改变的,你仍然希望在未来能取得好的业绩。这可以理解。毕竟有很多投资者长期业绩很好。但是,你未来的业绩取决于三个变量:股票净资产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关系、税率和通货膨胀率。

让我们算算净资产和市场价格。当股票一直在净资产价格销售时,非常简单。100美元的净资产,平均市场价格100美元,12%的公司盈利就给投资者产生12%的回报。(还要减去摩擦成本,在此我们先忽略不计。)如果股息发放率为50%,我们的投资者将拿到6美元的股息,并获得另外6美元的净资产增加。这一净资产的增加会体现在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场价格上。

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150%,情况就不一样了。投资者会受到同样的6美元股息。但是这只相当于他150美金成本的4%而已。公司的净资产也会增加6%(达到106美元)。而投资者的股票市场价值在净资产150%的基础上也会增加6%(达到159美元)。但是,投资者的总回报,也就是净资产增值加上股息,才只有10%而不是公司内在的12%盈利。

当投资者低于净资产买入,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比如,如果股票价格是净资产的80%,同样的盈利和股息发放率将产生7.5%的股息回报(6美元除以80美元)和6%的净资产增值回报。总回报为13.5%。换句话说,你最好买打折的而不是高价的,这和常识告诉我们的一样。

战后,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的市场价格最低达到净资产的84%(1974年),最高达到过净资产的232%(1965年)。大多数时候,股票市场价格远超过100%的净资产。(今年春天早些时候,股票价格大约是110%的净资产)让我们假定未来这一比率在100%左右。这意味着股票投资者会获得12%的回报。至少,他们在税和通胀之前可以获得那么多。

……

10.通货膨胀率——一个没人知道的数字

通货膨胀率到底会是多少?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没有人知道。政客不知道,经济学家不知道,权威评论家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几年前还觉得,只要这里那里轻微调节一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就会像训练过的海豹一样做出反应。

但是,很多迹象并不支持稳定的价格:事实上,通货膨胀现在是世界性的。我们社会的主要集团倾向于利用他们对竞选的影响,转移而不是解决经济问题。如果可以推迟,即使是最关键的问题(比如能源和核扩散)他们也不愿解决。我们的政治系统鼓励短期行为。为了重新当选,立法者做出有利于短期,但却最终会带来长期痛苦的决定。

绝大多数政客都强烈反对通胀,但他们都坚定支持制造通胀的政策。(但是这种精神分裂还没有让他们远离现实。众议院已经确保他们的养老金与退休后生活成本变化挂钩。这与私人部门的一般做法可不一样。)

讨论未来通货膨胀率往往会触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敏感性。这两者是决定任何精确的通胀公式结果的重要变量。但是问题的根源在于:和平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个经济问题。人的行为才是最关键的。货币不是关键。政客也是人,肯定会顾及自己的利益。选择短期利益确保下届继续当选,还是选择长远利益为下一代着想而失去竞选?他们通常会做出确保自己利益的选择。

这种泛泛而论无法得出精确的数字。但是,对我来说,将来通货膨胀率很有可能会在7%的平均水平。我希望我的预测是错的。这个预测确实可能是错的。对未来的预测通常告诉我们更多有关预测者的信息而不是未来。你可以自己选择把你自己的通货膨胀率代入投资者的公式。但是,如果你预测未来2%~3%的通货膨胀率,那你的视角肯定和我不同。

所以,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在扣除通胀及税之前股票有12%的回报;扣税但不扣除通胀,股票还有7%的回报;扣除税和通胀后股票可能为零回报。这可不像是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公式。

作为一个普通股票投资者,你将有更多钱。但是,你将不会有更多的购买力。这可不像富兰克林(“存的一分就是挣的一分”)和弗雷德里曼(“一个人可以消费,也可以投入他的资本。”)所说的。

11.寡妇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算术可以很清楚的证明一个事实:通货膨胀是一种税。而且这种税比我们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种都更具毁灭性。通货膨胀税具有可怕的消耗资本的能力。对于一个依靠存折上5%利息收入的寡妇来说,零通胀时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胀时期5%的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两种情况都让她没有任何实际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钱都直接来自于资本。她会对120%的所得税感到气愤。但她却不会注意到6%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上就相当于120%的所得税。

如果我对通胀的假设接近正确,不仅市场下跌时业绩会令人失望,市场上升时业绩也会令人失望。上个月早些时候,道·琼斯指数是920点,比10年前上涨55点。但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道指实际下降345点——从865到520。道·琼斯指数里的公司还必须把属于股东的盈利的一半截留,然后再投资,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

在下一个10年,只要股票有12%的资本回报率,40%的股息分红率和110%的市场价与净资产的比率,道·琼斯指数会翻倍。但如果有7%的通货膨胀,10年后在1800点卖出的投资者付出资本利得税后的实际结果还远不如今天的水平。

我几乎都可以听到一些投资者对我悲观想法的反应。他们会认为无论新的投资时代带来何种困难,他们都能巧妙应对,为自己获得出色的结果。他们的成功未必有把握。而在总体上说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感觉你可以在股票市场来回买卖来击败通货膨胀税。我愿意做你的股票经纪人,而不是合伙人。

即使那些所谓的免税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和大学捐款基金,也不能逃避通货膨胀税。假设我的7%的通胀率是正确的,一个大学的司库应该把每年的前7%回报看作只是补充购买力。大学捐款基金在超越通胀前没有挣得任何东西。在7%的通胀水平,总体回报8%时,这些机构相信他们是免税的。但是,实际上他们付87.5%的“所得税”。

12.社会的公式

不幸的是,高通胀造成的问题不仅困扰投资者,而且影响整个社会。投资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是实际投资回报为零,而人均实际收入能以健康的速度增长,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许会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给参与者不成比例的回报。嗓音、解剖结构、身体力量或者智力等天赋可以让人从未来国民产出中得到巨额的财富(股票、债券和其他资本)。投对了胎也能在一出生就拥有一生无尽的财富。如果通胀造成的投资零回报能劫富济贫。从这些有着巨额财富的幸运儿手中,把国民产出的更大一部分转给一样努力工作,但却没那么幸运的公民。那么,这对一个公平的世界不会有什么损害,上天也不会干预的。

但是,这种劫富济贫的效果并不明显。员工报酬已经是分红的28倍。而很多这些分红会流向养老基金、非营利组织,比如大学和并不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所有富裕的股东的分红都转移到员工报酬里。这种事情我们只能做一次。因为这是杀鸡取卵。这样的转移对实际工资的提高还比不上我们过去从一年的经济增长中获得的多。

13.俄国人也理解这一点

所以,通过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来减少富人,这对穷人来说连短期的实际帮助都没有。穷人的经济状况随通胀对经济的总体影响而起伏。而通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是好的。

民众经济状况的大幅度改善需要资本的大幅实际增长,并将资本投入现代的生产设施中。如果不通过产业发展来持续创造并使用昂贵的,新的资本资产,即使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政府的许诺,也只能导致失败。这个公式俄国人和洛克菲勒都理解。这一公式在日本和西德已经被应用,并且产生了惊人的成功。高资本积累率让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即便我们相对于他们有着能源的优势,但他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远超过我们。

为了理解通胀对真实资本积累的影响,需要一点数学计算。让我们回到12%的资本回报率。这样的回报是除去了折旧之后的。也就是说假定可以补充现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的回报。但前提是厂房和设备可以在未来通过与当初相似的价格购买来。

14.过去的方式

让我们假设盈利的一半用来分红,剩下的6%的资本投入未来的增长。假如通胀很低,为2%,那么增长的大部分将会是实际产出的真实增长。在这一条件下,必须额外投入2%在应收账款、库存和固定资产上,明年的实际产出才会与今年持平。剩下的4%对资产的投资将带来更多的实际产出。这2%的虚幻增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而剩下的4%则支持实际增长。如果人口增长1%,这4%的实际增长会转化为3%的人均收入真实增长。这虽然是非常粗略的估算,但这就是我们经济过去增长的方式。

现在,让我们算一下7%的通胀率下,在满足了必须的通胀部分后,还有多少能剩下给真实增长。答案是,如果分红政策不变,债务杠杆也不变,没有任何东西能剩下支持真实增长。12%回报的一半分红,剩下的6%都要用来投入才能保持明年的实际产出与今年持平。

很多公司面临正常分红后,无真正的存留盈利来支持业务扩张的困境。他们只能临时想办法。怎么办呢?他们会问自己:我们怎么才能偷走,或者减少分红,但又不触怒股东呢?我有一个好消息给他们:有这样做法的现成的一组蓝图。

近些年,电力工业只有很少,或者没有能力分红。或者说,如果投资者同意买他们的股票,他们就有能力分红。1975年,电力公司分红33亿美金,却要投资者交回34亿美金。当然,他们把这些都混在一起,施展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以免得到ConEd那样的坏名声。ConEd电力公司,如果你记得,在1974年非常不明智的对股东实话实说:公司没钱分红。这种坦诚带来的是市场的灾难。

更老于世故的公用事业公司保持,甚至是增加季度分红,然后要求股东(老股东或者新股东)把钱寄回去。换句话说,公司增发新股,让股东把钱送回去。这一过程把大量资本转给了税务局和投行。但是,所有人都很兴致勃勃(尤其是投行)。

……

15.政府将试着投资

随着公司在真实资本积累问题上的挣扎,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伪装起来的减少分红的做法。但是从股东那里截流不会完全解决问题。7%的通胀率和12%的回报率加在一起,会减少公司赖以支持真实增长的资本。

所以,当传统的私人资本积累方式在通胀条件下失效,我们的政府将会更多的尝试影响资本向工业的流动。这样做可能像英格兰一样失败,也可能像日本一样成功。但是美国缺少日本式积极的政、商、劳工结合所必须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如果我们幸运,我们会避免重蹈英格兰的覆辙。在英格兰,所有的各方争夺自己的份额,而不是合力把蛋糕做大。

总的来讲,在未来一些年,我们会听到更多有关投资不足、滞胀和私人部门无法满足需求的失败的事情。

利率与股票市场

1.利率概述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时间×100%

例:1万元的年利息额是500元,那么这笔借款的年利息率合约利息率是多少?

解:年利息率=500÷10000÷1×100%=5%

月利息率=500÷10000÷12×100%=0.42%

利率(InterestRates),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套能够完全解释利率结构和变化的理论,“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资本的价格,而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凯恩斯则把利率看作是"使用货币的代价"。马克思认为,利率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合理利率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2.利率的种类

各种利率是按不同的划分法和角度来分类的,以此更清楚的表明不同种类利率的特征。(1)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2)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3)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4)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5)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6)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7)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8)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9)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利率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例如,3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4.95%,这一利率既是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差别利率、长期利率与名义利率。各种利率之间以及内部都有相应的联系,彼此间保持相对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国的利率体系。

3.决定和影响我国现阶段利率的主要因素(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2)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3)物价变动的幅度。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4)国际经济的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我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我国的利率水平;②我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我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建国后至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4.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存款利率暂时不能上、下浮动,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至上浮70%。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市场化。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2)基础性。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3)传递性。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5.利率与股票走势的关系

下表列举了1990年以来历次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基准利率的情况,以及调整后第一个股市交易日上证指数的点位情况,然后对比出两次调息期间指数点位的变化趋势。基准利率调整与股票市场波动表如表6-1所示。

从理论上讲,利率的变化与股价的变化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提高利率对股市是个利空,降低利率对股市是个利好。原因最基本的有两点:(1)从上市公司来讲:当利率上升时,公司的借贷成本增加,公司的经营业绩通常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恶化;而同时利率的上升又减少了公司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导致了股票价格的下跌。(2)从股市投资者角度来看,利率上升意味着银行存款的利息增加,投资人为了获得稳定的储蓄收益,会减少对补票投资的配置,从而导致股票买方资金的衰减,股价下跌。换言之,利息低,储蓄存款汇搬家到股市;利息高,股市资金汇搬家到银行。

从上表的数据来分析,A股的走势与利息的调整之间的变化规律与上述结论是基本一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次利息调整都会在股市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利息调整的方向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这被称为加息周期或者减息周期,而股市却是变化无常的,而且影响其走向的因素错综复杂。例如在2004年10月到2007年9月的加息周期内,股市一直是上涨的,这形象地说明了,利息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股票投资者除了要关注利息调整是加息还是减息之外,还要关注利息调整的频率(表现为两次加息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来讲,加息的频率快,说明宏观经济的决策层认为经济发展过热,股市上涨过快,需要通过连续的加息为经济降温,打压股市。例如2007年的连续加息就源于此;反之,减息的频率快,说明宏观经济决策层认为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出现恶化,需要刺激经济、鼓励消费、拉抬股市,例如2008年的连续减息就是如此。

汇率与股票市场

1.汇率的概念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2.汇率与进出口

一般来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比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2007年金融海啸以来,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大,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就是,人民币升值可令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打击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并反过来刺激中国大量进口他们的商品。回顾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如果人民币贬值,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将更糟糕。而当时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塑造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3.汇率与物价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4.汇率与资本流出入

短期资本流动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意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同时,由于纷纷转兑外汇,加剧外汇供求紧张,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内流。同时,由于外汇纷纷转兑本币,外汇供过于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

5.汇率与股市

综上所述,汇率会通过影响进出口、物价和资本流动,对股市产生影响力。

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国内出口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就会降低,国际竞争力增强,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增强国内经济的发展,这样,公司(尤其是出口公司)的盈利前景就比较好,使股票的价格有上涨的空间。如果本国货币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降低了国际竞争力,阻碍商品的出口,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这样公司(尤其是出口公司)的盈利就会下降,使得股票价格下跌。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讲,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本国资本会选择流出,在股市抛售股票,导致股市下跌;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外国资本会流入,形成所谓的国际热钱,这部分热钱会选择买入本国的股票,导致股市上升。

人民币汇率升值,实质上利好A股市场,但也潜藏了一定风险。汇率升值会带来资本市场效应,使大量外来资金投到股票市场上去,有利于市场资金的扩容,活跃A股市场,增强市场信心,从中长期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实质性利好。同时,通过带动直接投资直接进入各行业,形成资本投入、购并和重组的热潮,成为刺激A股上涨的另一条途径。人民币升值也有可能成为影响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外来资本的投机属性,使其一旦感受到风险,就会快速的大量撤出,造成股市的暴跌。

平均利润率与股票价格

平均利润率是关于资金流动的一条客观定律,其大意为:当两个部门间投资利润率存在差别时,资金就会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直到两部门的投资利润率基本相等。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表述平均利润率规律就是:水往低处流,资金向利润率高的地方走。

股票的价格是直接受资金的供给情况影响的,当进入股市的资金增加时,股票的价格价就会上涨,如利多消息出台时,外围资金就纷纷进入股市,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

当某个领域的投资利润率发生变化时,股市和该领域间的投资利润率就会产生一个位差。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股市和该投资领域之间就会出现资金的流动,而资金流动的结果就会引起股票的价格发生变化。

股民投资于股市,其期望就是获得超额利润,即获得超过社会平均投资利润率水平的收益。而股民在股市中的一切操作(买进和卖出)都是平均利润率规律的集中表现。综合起来,平均利润率规律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给股价定位

绝大部分股民购买股票的动机就是认为股价会上涨,且一年之内的涨幅肯定要高于自己能涉足的投资领域,要不然,股民会将资金投入到其他利润率高的领域。而股民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股市的结果,就会驱驶股价逐步攀升,从而导致股价收益率的下降。当资金运动的结果使股价收益率接近于其他领域的平均水平时,股民购买股票与进行其他投资的收益就基本相等,此时资金的流动就会趋向于平缓,股价就会维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平,既不上涨,也不下跌。所以平均利润率规律有给股价定位的作用。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其资金实力较小,又要兼顾工作,其在现阶段的主要投资渠道也就是银行储蓄、购买债券和股票投资。由于银行储蓄几乎无风险可言,又不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所以银行储蓄是一般市民的首选投资工具。若要进行股票投资,一般都会将银行利率作为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当投资于股票的收益要大于银行存款利率时,人们将选择股票;反之,当银行存款利率高于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时,人们将会选择储蓄。所以,当一个股市的股民较为理性和成熟时,股市的投资收益基本上就会与所在地一年期的储蓄利率相等,因而其股价也就稳定在与此相适应的水平。

衡量一个股市的投资利润率通常是用股价收益率的倒数-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由于股市的投资利润率与平均市盈率之间是倒数关系,当股价收益率与银行一年期的储蓄利率相等时,也就有:

股市的平均市盈率×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1

当银行的存款利率确定以后,股市的市盈率也就稳定在一个相对应的水平,股票价格也随之确定。

股市的平均市盈率=1÷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2.引起股价涨跌

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当股市周边领域的投资利润率发生变化时,资金总是要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导致资金的转移。在现阶段,影响股市资金的主要领域是银行储蓄、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等,另外,商贸、实业投资及收藏业对股市也有一定的影响。(1)银行储蓄和债市:当储蓄和债券的利率调整时,股市与储蓄或债券市场上的收益平衡就会打破,资金就会转移以追逐较高的利润。具体就是当储蓄或债券发行利率上调时,股市的投资价值会相应降低,股民就会抛售股票而将资金投向储蓄或债券,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反之,当储蓄或债券的发行利率下调时,人们就会从储蓄或债券市场抽出资金而投入股市,最终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2)期货:由于期货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所以我国的期货市场也吸收了大量的游资,且我国的证券营业部门中许多都代理期货业务,资金在股市与期货之间的转移极其方便。

当期货市场行情火爆的时候,它往往将股市的资金吸引过去,从而导致股市的低迷和股价的下行;而当期货市场行情清淡的时候,股市的资金就比较充盈,股价就比较坚挺。(3)另外,当股市周边的房地产业、收藏业、商贸及实业投资等领域比较兴旺时,由于高利润率的诱惑,这些领域也会从股市吸引一些资金。如我国的温州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擅长于商贸及实业投资,且在这些行业能取得较高的利润率,即使在行情火爆时,相对于其他城市,其证券买卖业务也较为冷清;然而这种情况在2006年之后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实业投资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股市、楼市持续升温,因此,温州炒房团、“涨停”敢死队等现象在全国声名鹊起。(4)相应地,股市内部资金的转移也可导致股价的涨跌。当股民认为某只股票具有投资价值时,相当的资金便会涌入该股票,从而促使其价格的上扬;而当一只股票的前景不佳时,股民便会抛售该股票而从中抽出资金,从而导致该股票价格的下跌。如2008年的中期年报公布时,某只股票的业绩每股还亏损0.70元以上。在信息披露的当天,其价格便直接打到了跌停板。

3.导致股价的回归

当一个股市的股价上涨过快时,股票的价差收益就会明显超过其地领域。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外围的资金就会纷纷涌入,从而进一步抬高股价,推动股指的上涨。而由于涌入资金的惯性,股指往往会涨到一个相对高点。此时,进入股市的资金已相对过剩,市盈率偏高,过高的股价对资金已不再具有吸引力。相对于周边投资市场,股市的投资收益率已明显偏低。这是,平均利润率规律又将作用于股市,它将引导资金从股市向其他投资市场流动,一些较为理智的投资者就会率先撤出资金,股价开始下跌,从而引起连销反应,最终导致股市的暴跌,使股指又回到一个与周边领域投资利润率相适应的水平,这也就是股票市场暴涨之后必有暴跌的原因所在。反之,当股市暴跌而出现股价过低时,股价收益率提高,市盈率降低,股票的投资价值就会明显高于其他投资市场。此时,在平均利润率的作用下,资金又会从周边市场向股市转移,导致股价的回升。

4.限制公司业绩增长

研究表明,股价的上涨是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同步的。而平均利润率规律却象一只无形的手,它最终要导致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向社会平均水平回归,将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及业绩限定在一个相当的水平。而由于利润的增长受到限制,股价的急剧上扬就失去了内在动力和业绩基础。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大部分都是各行各业的排头兵,其管理、经营机制比非上市公司要灵活一些,但其收益水平同样会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制约。其具体表现就是,当某个上市公司开发出获利水平较高的新产品、新工艺或探索出一些经营管理的新方法时,其经营业绩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其他企业就会争先恐后地将资金投向这些产品,或对其管理方法进行效仿,从而进行市场分割,增强了市场竞争,而最终使这些新产品或新行业的利润趋向于平均水平。如前几年的房地产曾是获利能力最强的产业,许多上市公司因此而获利不菲、创下了骄人的业绩,其股价也表现不俗。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不但全国上下和各行各业都大搞房地产开发,就是上市公司配股后也将大量资金投向该行业。回顾1994年,商品房开始滞销,销售率还达不到50%,大量的资金积压,大批的公司巨额亏损,一些上市公司也因此而未能完成经营计划。1994年后空调又成为热门货,一些经营该产品的上市公司又大出风头。而现在大量资金又开始向该产品聚集,空调大战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爆发。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产品的盈利水平将会随之下降,直到和其他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基本持平。而如今,由于房价上涨迅猛,大批带有地产概念的上市公司都成了热门股票。

虽然上市公司的经营机制比非上市公司要灵活,他们是股份制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心较强,素质相对较高,其产品的竞争能力也非常出众,但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将难持久地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第7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股票的走势分析

财政政策与股票市场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整财政收入规模和收支平衡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的总称。

当经济增长缓慢或处于衰退时,政府通常会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是采用扩大财政支出的方式,就会直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刺激企业的投资,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自然趋于上涨。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推出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就属于积极财政政策,股市应声而涨;其他各国也推出相应的“救市”计划,全球股市都走出了探底回升的走势。

如果政府是采用降低税率的方式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效果也一样。因为税率的降低会直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促进他们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相反的,如果政府缩减财政支出或提高税率,将促使股票价格下降。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来实现。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有三个政策工具可供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就出售债券,一方面可以回收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市场利率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又会促使金融市场上的债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上升。这两方面都会使股市资金收紧,股市下跌。

如果经济不景气,中央银行则进行相反操作,购进债券,促使利率下降,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这对股市是个利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再贴现政策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限定。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会提高再贴现率,一方面可以向市场起到“告示”作用,说明国家判断经济过热,又紧缩的意向;另一方面,又增加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间接提高客户的贷款利率,使得银行信用量收缩,减少货币供应量。这两方面都会使得市场利率上升,从而给过热的经济降温。这对股市是个利空。

当认为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或即将衰退时,中央银行将下调再贴现率,以促进经济发展。一般来讲也会带动股市止跌回升。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即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最终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就可以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市场货币供应量较大幅度的减少,从而促进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股市也会因资金面收缩而止涨下跌。

相反,当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市场货币供应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促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股市会止跌回升。

供给政策与股票市场

供给政策着眼于提高经济的生产能力,其目标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工人和资本所有者有最大的动力和能力来从事生产活动。供给政策包括如税收政策、教育政策、研究开发政策等。

例如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目标后,加大对新能源、环保、节能等技术的科研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相关的行业板块从中受益良多,对股市是个利好。

第8章 经济周期与股票的走势分析

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经济周期的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由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动方向来唯一确定。我们相信,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某一特定资产类别: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现金,如图8-1所示。图8-1 经济周期与投资轮动

在衰退阶段,经济增长停滞。超额的生产能力和下跌的大宗商品价格驱使通胀率更低。企业盈利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中央银行削减短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进而导致收益率曲线急剧下行。债券是最佳选择。

在复苏阶段,舒缓的政策起了作用,GDP增长率加速,并处于潜能之上。然而,通胀率继续下降,因为空置的生产能力还未耗尽,周期性的生产能力扩充也变得强劲。企业盈利大幅上升、债券的收益率仍处于低位,但中央银行仍保持宽松政策。这个阶段是股权投资者的“黄金时期”。股票是最佳选择。

在过热阶段,企业生产能力增长减慢,开始面临产能约束,通胀抬头。中央银行加息以求将经济拉回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上来,此时的GDP增长率仍坚定地处于潜能之上。收益率曲线上行并变得平缓,债券的表现非常糟糕。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取决于强劲的利润增长与估值评级不断下降的权衡比较。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

在滞胀阶段,GDP的增长率降到潜能之下,但通胀却继续上升,通常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归于石油危机。产量下滑,企业为了保持盈利而提高产品价格,导致工资—价格螺旋上涨。只有失业率的大幅上升才能打破僵局。只有等通胀过了顶峰,中央银行才能有所作为,这就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回暖步伐。企业的盈利恶化,股票表现非常糟糕。现金是最佳选择。

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从短期看,经济经常偏离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就是要使其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上来。在潜能之下的经济增长会使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并最终变为紧缩;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潜能之上会导致破坏性的通胀。

拐点何时到来

金融市场一贯地将增长率的短期偏离误以为是其长期趋势的改变。结果,在经济偏离的极限处,当政府的“矫正”政策就要起作用时,资产往往被错误定价。投资者正确地识别拐点,可以通过改变资产配置而盈利。但前几年的情况套用该理论会出现错误。例如,许多投资者凭着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科技股公司从“新纪元”中受益最多的判断,在1999年年底买入了昂贵的科技股。然而,美联储对抗正在轻微上升的通胀的紧缩性政策已经在起作用。这轮周期在2000年年初达到顶峰,接着科技股泡沫破灭。随后的下跌推动了激进的美联储从债券和住宅房地产市场中追逐巨大利益。

投资时钟

美国美林证券在2008年金融海啸全面爆发之前,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投资银行,虽然今天已经成为次级债危机中倒下的失败典型,但是该公司提出的投资时钟理论,却依然是投资界奉为经典的经济周期分析工具。“投资时钟”是一种将经济周期与资产和行业轮动联系起来的方法。

投资时钟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经济中的重要拐点,从周期的变换中获利。

如何使用投资时钟?

美林在超过30年的数据统计分析中,发现了投资时钟,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状况,美林的投资时钟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图中标识的资产类和行业的表现倾向于超过大市,而处于对立位置的资产类及行业的收益会低过大市,如图8-2所示。图8-2 投资时钟

经典的繁荣—萧条周期从左下角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循环;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组合的表现依次超过大市。但往往并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候,时钟会逆时针移动或跳过一个阶段。

从投资时钟上看,一个经典的繁荣—萧条周期始于左下方,沿顺时针方向循环。我们把投资时钟画为圆圈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分别考虑增长率和通胀率变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指向南北方向,通胀率指向东西方向。当经济受到海外因素影响或受到冲击时,如“9·11”事件时,投资时钟不再简单地按照顺时针方向变换阶段,投资时钟的这种画法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动。

投资时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行业投资战略:(1)周期性:当经济增长加快(北),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好。周期性行业,如高科技股或钢铁股表现超过大市。当经济增长放缓(南),债券、现金及防守性投资组合表现超过大市。(2)持续期:当通胀率下降(西),折现率下降,金融资产表现好。投资者购买久期长的成长型股票。当通胀率上升(东),实体资产,如大宗商品和现金表现好。估值波动小而且久期短的价值型股票表现超出大市。(3)与标的资产相关:一些行业的表现与标的资产的价格走势相关联。保险类股票和投资银行类股票往往对债券或股权价格敏感,在衰退或复苏阶段中表现得好。矿业股对金属价格敏感,在过热阶段中表现得好。石油与天然气股对石油价格敏感,在滞胀阶段中表现超过大市。

投资时钟对资产类和行业板块的投资也是有意义的,可以用来做配对交易。例如,如果在过热阶段,我们应该做多大宗商品和工业股,位于对立面的是衰退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同时做空债券和金融股。

按照美国的经验,连续两个季度是负增长,则定义为经济衰退,但是目前阶段,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因为中国有自己完整的经济体系。现在的中国再大的危机除以13亿就很小了;再小的投资机会乘以13亿就很大了。考虑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要在一定的发展率中解决,所以中国最少要保持5%~6%的增长速度,所以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6%,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衰退,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中国低于8%的增长速度就是衰退。目前,按照经济指标计算,中国虽然没有处于衰退阶段,但是从出口数据分析,已经有进入经济衰退的征兆,外贸出口定单在大幅度地衰减,所以目前阶段最佳的投资策略是选择债券和寻找未被经济周期所影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后等待经济增长周期取得超额收益。

美林的测试结果

美林用自1973年4月至2004年7月美国完整的超过30年的资产和行业回报率数据来验证了投资时钟的合理性。以下是美林的一部分研究成果。

1.不同类别资产的收益率(1)所有资产中股票的表现最好,年均实际回报率达到6.1%,相比债券收益率,存在约2.5%的股权风险溢价。(2)债券的收益率高出现金2%,反映了债券的久期风险和违约风险。(3)大宗商品的收益率高出预期。(4)1.5%的现金实际回报率是平均实际利率。

2.不同阶段的资产收益率

比较几类资产的收益率。以下列出每个阶段的收益率排序:(1)衰退:债券>现金>大宗商品;股票>大宗商品(2)复苏: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3)过热: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4)滞胀:大宗商品>现金/债券>股票

第3篇 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

◎股票的估值

◎上市公司经营层面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巴菲特的上市公司分析方法

第9章 股票的估值

股票的五种价值

从本质上讲,股票仅仅是一种凭证,其作用是用来证明持有人的财产权利,而不象普通商品一样包含有使用价值,所以股票自身并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有价格。但当持有股票后,股东不但可参加股东大会,对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且还能享受分红和派息的权利,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所以股票又是一种虚拟资本,它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转让。而股票的价值,就是用货币的形式来衡量股票作为获利手段的价值。所谓获利手段,即凭借着股票,持有人可取得的经济利益。利益越大,股票的价值就越高。

在股票的价值中,有面值、净值、清算价值、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等五种。

1.股票的面值

股票的面值,是股份公司在所发行的股票上标明的票面金额,它以元/股为单位,其作用是用来表明每一张股票所包含的资本数额。股票的面值一般都印在股票的正面且基本都是整数,如百元、拾元、壹元等。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的股票,其面值都统一定为壹元,即每股1元。股票票面价值的最初目的,是在于保证股票持有者在退股之时能够收回票面所标明的资产。随着股票的发展,购买股票后将不能再退股,所以股票面值现在的作用一是表明股票的认购者在股份公司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作为确认股东权利的根据。如某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为一千万元,持有一股股票就表示在该股份公司所占的股份为千万分之一。第二个作用就是在首次发行股票时,将股票的面值作为发行定价的一个依据。

一般来说,股票的发行价都将会高于面值。当股票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后,股票的价格就与股票的面值相分离了,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股民爱将它炒多高,它就会有多高,如前些年上海股市有些股票的价格曾达到80多元,但其面值也就仅为1元。

2.股票的净值

股票的净值,又称为账面价值,也称为每股净资产,指的是用会计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每股股票所包含的资产净值。其计算方法是将公司的注册资本加上各种公积金、累积盈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股东权益,将净资产再除以总股本就是每股的净值。股票的账面价值是股份公司剔除了一切债务后的实际家产,是股份公司的净资产。

由于账面价值是财会计算结果,其数字准确程度较高,可信度较强,所以它是股票投资者评估和分析上市公司经营实力的重要依据之一。股份公司的账面价值高,则股东实际所拥有的财产就多;反之,股票的账面价值低,股东拥有的财产就少。股票的账面价值虽然只是一个会计概念,但它对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也是产生股票价格的直接根据,因为股票价格愈贴近每股净资产,股票的价格就愈接近于股票的账面价值。

在股票市场中,股民除了要关注股份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外,还需特别注意股票的净资产含量。净资产含量越高,公司自己所拥有的本钱就越大,抗拒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

3.股票的清算价值

股票的清算价值,是指股份公司破产或倒闭后进行清算之时每股股票所代表的实际价值。从理论上讲,股票的每股清算价值应当与股票的账面价值相一致,但企业在破产清算时,其财产价值是以实际的销售价格来计算的,而在进行财产处置时,其售价都低于实际价值。所以股票的清算值就与股票的净值不相一致,一般都要小于净值。股票的清算价值只是在股份公司因破产或因其他原因丧失法人资格而进行清算时才被作为确定股票价格的根据,在股票发行和流通过程中没有什么意义。

4.股票的市场价值

股票的市场价值,又称为股票的市值,是指股票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达成的成交价。股票的市值直接反映着股票市场行情,是股民买卖股票的依据。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股票的市场价值处于经常性的变化之中。股票的市场价值是与股票价格紧密相联的,股票价格是股票市场价值的集中表现,前者随后者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波动。在股票市场中,股民是根据股票的市场价值(股票行市)的高低变化来分析判断和确定股票价格的,所以通常所说的股票价格也就是股票的市场价值。

5.股票的内在价值

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在某一时刻股票的真正价值,它也是股票的投资价值。从长期来看,股价的走势会和股票的内在价值保持一致。

什么是股票的估值

上节所列举的五种股票的价值,对股民而言,最重要的是后两种,即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由于市场价值和股价是一个概念,因此,每天股市开盘都能看见它的变化。但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则是看不见的,预测、分析和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过程,就是股票的估值。

换言之,估值就是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价值,并将内在价值与当前股价进行对比,得出股价是否偏离价值的判断,进而指导投资人的决策。

以A股的贵州茅台为例,在2008年1月创下了230.55元的历史高价,之后随着大盘指数的暴跌,在2008年11月股价降至84.2元,截至2009年12月22日,股价已升至170元附近。作为A股优质成长股的典型,贵州茅台的内在价值到底是多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运用股票估值的方法。

股票估值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影响的因素很多,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

影响股票估值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每股收益、行业市盈率、流通股本、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

股票估值分为绝对估值、相对估值和联合估值。

估值是基本面分析的第一要事

在股票的基本面分析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估值。具体来讲,股票估值有以下作用和意义:(1)发现被低估的股票。帮助投资者发现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买入待涨获利,直接带来经济利益。(2)决定卖出还是继续持有。帮助投资者判断手中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低估,以作出卖出或继续持有的决定,帮助投资者锁定盈利或坚定持有以获得更高收益的决心。(3)不盲从。帮助投资者判断机构或投资咨询机构推荐的股票的安全性和获利性,做到有理有据的接受投资建议;也能帮助投资者理解股评信息中对股票价值低估的判断。(4)帮助投资者在热点板块中寻找最大的获利机会。通常热点板块中的股票的表现大相径庭,有些投资者虽然踏中了热点,却获利不高。估值帮助投资者在热点板块中寻找到最佳的股票、获得最大的收益。

绝对估值法:两种贴现模型

绝对估值法主要分为两类:DDM(股利贴现模型),DCF(现金流贴现模型)。这两种方法都要用到贴现法。所谓贴现法是通过把股票的未来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成现值的方法。

假设某股民在2010年1月1日存入1万元银行储蓄,当年的定期存款利息是5%,那么1年后的本利额是10500元。也就是说1年后的10500元在今天的价值就是1万元。同理,假设该股民在2010年年初以每股10元的价格购买1000股L公司股票,L公司当年的每股税后利润是1元,那么该股民1年后的收益是11000元。由于1年后的10500元的现值是1万元,贴现率是5%,所以,1年后11000元的现值是:11000÷(1+0.05)=10476(元)。

进而算出:每股L公司股票的价值折现=10476÷1000=10.476(元)

结论:2010年初L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了。

以上计算是为了说明折现法的基本含义,在现实中,股票估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其公式如下:

P=L1/(1+I1)+L2/(1+I2)+……+Lt/(1+It)+……+Ln/(1+In)

其中:Lt是股票在第t年的每股税后利润,n是上市公司的寿命期,It是第t年的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

由于上市公司的寿命期、每股税后利润及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等都是未知数,所以股票的内在价值较难计算,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是取预测值。

1.DDM:股利贴现模型

由于财务报表中的每股税后利润不等于每股的分红额,但对于投资人来讲,每股分红的股利是实实在在的收益,也是最直接的投资回报。另外,与自由现金流、净利润相比,有些公司的股利分红往往更加稳定。在此情况下,以每股分红的股利为基础,形成了股利贴现模型。公式如下:

P=L1/(1+I1)+L2/(1+I2)+……+Lt/(1+It)+……+Ln/(1+In)

其中:Lt是股票在第t年的每股分红,n是上市公司的寿命期,It是第t年的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

DDM的劣势在于:(1)不适用于经常不分红的公司。(2)如果股利政策与公司未来的盈利不相关,则DDM法也是不适用的。简单点来说就是,股利必须随着公司净利润的增长而增长。如果一个公司的净利润不断增长,但其股利却是越分越少或者不变,那么DDM法也是不适用的。其实,实际的计算中,DDM是假定公司的长期现金分红比例是确定且不变的。

DDM对我国A股股市基本不适用。因为从近20年的历史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分红比例不高,分红的比例与数量也不具有稳定性,难以对股利增长率做出预测。

2.DCF:现金流贴现模型

现金流贴现模型是通过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来进行估值。公式为:

P=L1/(1+I1)+L2/(1+I2)+……+Lt/(1+It)+……+Ln/(1+In)

其中:Lt是股票在第t年的每股净现金流量,n是上市公司的寿命期,It是第t年的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

DCF估值法适用于:(1)那些股利不稳定,但现金流增长相对稳定的公司。(2)那些现金流能较好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公司。

相对估值法概述

相对估值是使用市盈率(PE)、市净率(PB)等价格指标与其他多只股票(对比系)进行对比,如果低于对比系的相应的指标值的平均值,那么说明股票价格被低估,股价将很有希望上涨,使得指标回归对比系的平均值。

绝对估值法把上市公司自身的未来收益通过贴现计算出现值,因而所估计的股票价值具有绝对性。而相对估值法是通过建立一个对比系,通过对比来评估股票价格是否背离了其内在价值,因此,具有相对性。

相对估值法通常的对比方法包括:(1)和该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2)和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它的位置。(3)和国际上的(特别是中国香港和美国)同行业重点企业数据进行对比。

相对估值法Ⅰ——市盈率PE(股价/每股收益)

PE是简洁有效的估值方法,其核心在于e的确定。

PE=p/e

即: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

从直观上看,如果公司未来若干年每股收益为恒定值,那么PE值代表了公司保持恒定盈利水平的存在年限。这有点像实业投资中回收期的概念,只是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实际上保持恒定的e几乎是不可能的,e的变动往往取决于宏观经济和企业的生存周期所决定的波动周期。所以在运用PE值的时候,e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也衍生出具有不同含义的PE值。e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的e,另一个是预测的e。对于历史的e来说,可以用不同e的时点值,可以用移动平均值,也可以用动态年度值,这取决于想要表达的内容。对于预测的e来说,预测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在实际市场中,e的变动趋势对股票投资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公式计算的市盈率被称为静态市盈率。在估值分析的时候还会经常用到动态市盈率。其计算公式是以静态市盈率为基数,乘以动态系数:

动态系数=1/[(1+i)n次方]

其中,i为企业每股收益的增长性比率,n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存续期。

例如,上市公司目前股价为20元,每股收益为0.38元,去年同期每股收益为0.28元,成长性为35%,即i=35%,该企业未来保持该增长速度的时间可持续5年,即n=5,则动态系数为1÷[(1+35%)5次方]=22.3%。相应地,动态市盈率为11.73倍即:

静态市盈率=20÷0.38=52.63(信)

动态市盈率=52.63×22.3%=11.73(信)

两者相比,相差之大,相信普通投资人看了会大吃一惊,然后恍然大悟。动态市盈率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即投资股市一定要选择有持续成长性的公司。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资产重组为什么会成为市场永恒的主题,及有些业绩不好的公司在实质性的重组题材支撑下成为市场黑马。

相对估值法Ⅱ——市净率PB(股价/每股净资产)

对于股票投资来说,准确预测e是非常重要的,每股收益e的变动趋势往往决定了股价是上行还是下行。但股价上升或下降到多少是合理的呢?市净率PB可以给出一个判断极值的方法。比如,对于一个有良好历史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在业务前景尚可的情况下,PB值低于1就有可能是被低估的。如果公司的盈利前景较稳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性特征,公司的PB值显著高于行业(公司历史)的最高PB值,股价触顶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这里提到的周期有三个概念:市场的波动周期、股价的变动周期和周期性行业的变动周期。这里的PB值也包括三种:整个市场的总体PB值水平、单一股票的PB值水平和周期性行业的PB值变动。当然,PB值有效应用的前提是合理评估资产价值。

相对估值法Ⅲ——净资产收益率ROE(税后利润/净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例如某公司税后利润为2亿元,净资产为1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就是13.33%[(2亿元÷15亿元)×100%]。

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例如。在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每股盈利将会下降,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而事实上,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

如果说净资产收益率的年度目标值是2.8%,目前至4月末,净资产收益率为1.6%合理;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假定各月净利润均为正数)。

有关净资产利润率的分析:(1)净资产利润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2)净资产利润率是从所有者角度来考察企业盈利水平高低的,而总资产利润率别从所有者和债权人两方来共同考察整个企业盈利水平。在相同的总资产利润率水平下,由于企业采用不同的资本结构形式,即不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例,会造成不同的净资产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的缺陷:(1)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分子是净利润,分母是净资产,由于企业的净利润并非仅是净资产所产生的,因而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并不一致,从逻辑上是不合理的。(2)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反映企业净资产(股权资金)的收益水平,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企业的资金运用能力。

道理十分明显,全面反映一个企业资金运作的整体效果的指标,应当是总资产收益率,而非净资产收益率,所谓总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是:

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十所有者权益)×100%

比较一下它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别,仅在于分母的计算范围上,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分母是净资产,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分母是全部资产,这样分子分母才具有可比性,在计算口径上才是一致的。

运用净资产收益率考核企业资金利用效果,存在很多局限性。(1)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互补性不强。由于各个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不相等,因而不能以各企业的收益绝对值指标来考核其效益和管理水平。目前,考核标准主要是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两项相对数指标,然而,每股收益主要是考核企业股权资金的使用情况,净资产收益率虽然考核范围略大(净资产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但也只是反映了企业权益性资金的使用情况,显然在考核企业效益指标体系的设计上,需要调整和完善。(2)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考核指标不利于企业的横向比较。由于企业负债率的差别,如某些企业负债畸高,导致某些微利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却偏高,甚至达到了配股要求,而有些企业尽管效益不错,但由于财务结构合理,负债较低,净资产收益率却较低,并且有可能达不到配股要求。(3)考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也不利于对企业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企业可通过诸如以负债回购股权的方式来提高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而实际上,该企业经济效益和资金利用效果并未提高。以2000年度实施国有股回购的上市公司“云天化”为例,该公司2000年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比1999年下降了33.66%和36.58%,但由于当年回购国有股2亿股,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只下降了0.01元和2.33%,下降幅度分别只是2%和13%。这种考核结果无疑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不良影响。

由上可以看出,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企业再筹资的考核标准,弊病较多,而改用总资产收益率考核,较之要合理得多,一方面可以恰当地反映企业资金利用效果,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玩“数字游戏”达标。因此认为,为全面地考核企业资金利用效用,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真正使资金流向经济效益高的企业,抑制企业筹资冲动,应改用总资产收益率来作为配股和增发的考核标准。

相对估值法Ⅳ——PEG估值法(个股动态市盈率/税后利润增长率)

PEG估值法是一代宗师彼得·林奇最爱用的一种估值方法,非常简单实用。其中:P指价格,E指收益,G指增长。方法如下:

PEG=个股动态市盈率÷税后利润增长率

这种估值方式是在市盈率的基础上考虑公司的利润成长速度,当用市盈率除以公司的利润复合成长率时,所得的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公司之间因为利润成长率的差异所形成的差别,从而帮助投资者作出相对更为准确的估值判断。

彼得·林奇以PEG选股时,就认为当某只股票PEG小于1时有可能被低估,当PEG大于1时说明该股被高估,从而有助于选择出相对更有吸引力的股票。

PEG方式是对简单市盈率方式的一个改进,对于解释为什么高成长的个股往往具有高市盈率的特征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创业板发行过程中,就有不少分析师用此来解释创业板个股为什么应当具有高市盈率。但应当看到,这一指标有着很强的局限性,在使用上更多的只能作为试错的依据,运用这一指标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未来的公司利润成长速度,没有人能够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一些处于高速成长的新兴企业,其高利润成长速度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有限的一段时间内所具备的特征,从长时间看将会回归到一般行业的正常水平,而且这种企业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营问题、财务问题、管理问题,从而导致其利润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降。因此如果简单地运用其此前的高成长率作为PEG中间的参数进行估值,就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特别是由此计算出的PEG数值和一般个股之间不存在太大差别时,这种风险将会非常之大。

由此可见,PEG这种方式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如果不能确保对利润复合成长率这一关键性数值作出准确的判断,简单地运用这一方式进行估值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判风险。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PEG最多只能是一种辅助解释不同利润增长率的公司之所以存在市盈率差距的方式,而不能作为直接的比较依据,这也是投资者在判断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时所应当重视的一点。

联合估值法

通过对前面多种估值方法的学习和研判,人们会发现几乎没有完美无缺的估值方法。因此在股票操作的实践中,就产生了更为谨慎的联合估值法。

所谓联合估值就是结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寻找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都被低估的股票,从而使所选择的股票的价格最有希望上涨。反之,对于联合估值结果都表明被高估的股票,应该抛售或者远离。但是联合估值法也有局限性,因为更常见的情形是,绝对估值的结论与相对估值的结论是完全相反的。

估值法的种种适用性和局限性,更加说明了一个真理:股票投资有方法、有技术,但没有包赚不赔的真理。

防止估值失误的对策——安全边际原则

巴菲特强调防止估值失误的一个保守却可行的办法是坚持安全边际原则:“尽管用来评估股票价值的公式并不复杂,但分析师,即使是经验丰富且聪明智慧的分析师在估计未来现金流时也很容易出错。我们采用两种方法来对付这个问题。第一,我们努力固守于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了解的公司……第二,亦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强调在我们的买入价格上留有安全边际。”

现代证券分析创始人、人称华尔街教父、巴菲特最尊敬的导师格雷厄姆告诉他最喜爱的学生巴菲特两个最重要的投资规则:

第一条规则:永远不要亏损;

第二条规则: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那么,在实际投资操作中如何应用以上两条规则呢?

格雷厄姆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密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

巴菲特始终遵循导师的教诲,坚持“安全边际”原则是成功投资的基石。这正是巴菲特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巴菲特指出:“我们相信这种‘安全边际’原则——格雷厄姆尤其强调这一点——是成功的基石。”

1.安全边际的内涵: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显著差异

格雷厄姆认为,“安全边际”是股票投资的核心。尽管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涨落不定,但许多公司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训练有素且勤勉的投资者能够精确合理地衡量这一内在价值。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当前交易价格通常是不相等的。基于安全边际的长线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通过公司的内在价值的估算,比较其内在价值与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当两者之间的差价达到某一程度时(即安全边际)就可选择该公司股票进行投资。

格雷厄姆在他的名著《聪明的投资者》中首次提出了安全边际概念:“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密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概念可以被用来作为试金石,以助于区别投资操作与投机操作。”“为了真正地投资,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并且,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在一个10年的周期中,股票盈利率超过债券利率的典型超额量可能达到所付价格的50%。这个数据足以提供一个非常实际的安全边际——其在合适的条件下将会避免损失或使损失达到最小。如果在20种或更多种股票中都存在如此的安全边际,那么在完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理想结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就是投资于普通股的典型策略,并且不需要对成功概率做出高质量的洞察和预测。”

2.安全边际的作用:减少风险的同时增加投资回报

安全边际是对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市场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低于价值,我们仍可通过公司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增长,来保证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取得满意的报酬率。如果公司股票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我们反而能够以更大的安全边际买入公司更多的股票。巴菲特告诉我们,市场从长期来说是一台称重机,最终会回归于股票的内在价值。正如巴菲特所说:“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在大家普遍看好时,你只能花高价从市场买人股票。所以,不确定性反而实际上是长期价值者的朋友。”

寻找到安全边际的前提在于对公司价值的准确评估,但公司估值永远只能大致准确,却永远不可能精确。因为估值的前提在于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长期预测,而预测永远不可能绝对准确。

价值评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长期现金流,而未来的现金流又取决于公司未来的业务情况,而未来是动态的、不确定的,预测时期越长,越难准确地进行预测。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不得不感叹:“价值评估,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巴菲特一再强调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但是内在价值的计算并非如此简单。正如我们定义的那样,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相应改变的估计值。此外,两个人根据完全相同的一组事实进行估值,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的估计值,即使对于我和我的伙伴查理来说也同样如此。这正是我们从不对外公布我们对内在价值的估计值的一个原因。”“查理和我承认,我们只是对于估计一小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点自信,但这也只限于一个价值区间,而绝非那些貌似精确实为谬误的数字。”“无论谁都可能告诉你,他们能够评估企业的价值,你知道所有的股票价格都在价值线上下波动不停。那些自称能够估算价值的人对他们自己的能力有过于膨胀的想法,原因是估值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价值评估之所以非常困难,是因为未来公司收益预测是决定公司估值准确程度的最主要因素,估值公司的核心是公司未来收益预测。

证券公司纷纷花费巨资聘请专家预测公司收益变化,股票分析师中的明星便是那些预测专家。那么,这些专家对公司收益预测的准确程度如何呢?《金融世界》发现明星股票分析师推荐的股票涨幅比市场平均水平低34%。《机构投资者》每年评选一次最优秀的分析专家,从数百个经纪公司中选出一支最优秀的明星队,由他们来预测每一个行业的收益变化。《金融世界》研究了这些明星的实际表现,发现预测专家们的真实业绩却令人吃惊的拙劣:“真正的英雄少之又少,在研究期间股市平均上涨14.1%,而‘明星’推荐的股票,总体上涨9.1%,比市场平均水平还低34%。在推荐的134种股票中,只有42种,接近1/3,上涨幅度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水平……在激烈竞争的股市中,明星似乎无能为力……他们在不该大胆时大胆,在不该小心时小心,显得非常可笑,股市仿佛与他们的预测反其道而行之。”

美国逆向投资专家德瑞曼的研究表明1973—1991年18年间分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