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20:59:44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司法部监狱管理局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罪犯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

罪犯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戴圩章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3ISBN 978-7-305-18049-1Ⅰ.① 高… Ⅱ.①戴… Ⅲ.①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中学 Ⅳ.①G44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18724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书  名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  编 戴圩章责任编辑 秦 露 王日俊照  排 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南通彩虹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开  本 787×1092 1/16 印张12 字数312千版  次 2017年3月第1版 2017年3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8049-1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微信服务号:njuyuexue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编委会(按姓氏笔画排序)编  委:丁文桂 石太东 田利建 刘建国

许金松 孙海建 李春梅 时鹏寿

陈海峰 陈 培 姜 华 祝存建

夏 隽 钱剑飞 徐友琪 殷济亮

崔志峰 鲍 龙 蔡成兵 戴圩章主  编:戴圩章执行主编:崔 娟副 主 编:殷济亮 张曼利 钱玉芳编  者:吴 静 时 婧 沈晓枫 侯飞建

徐小燕 黄亚勤 章志生寄语高中生朋友

告别了天真活泼的童年,好奇求知的少年,悄悄地,心灵的窗户挂上了青春的铜锁。没有完全脱离稚气而与大人们并肩而立的中学生开始有了秘密,有了自尊,有了主见,并且敢想敢说,敢作敢为。在青春的花园,激情与苦恼并存,希冀与失望同在。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你们背负着学习,背负着梦想,背负着种种难以量测的负荷,一次次实现着人生的跳跃。你们的成长伴随着跌爬滚打,总让大人们心疼不已,但你们在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沉着与坚强,着实让师长们无比欣慰。

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走过雨季,越过泥泞,收获了直面挫折的勇气、挑战失败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在不无坎坷的成长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顺,但我们也心疼而遗憾地看到,有些学子因为种种心理困惑而迷失了方向,耽误了行程。

高中三年,是一个开花结果的过程,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美丽而有诗意。可是,我们有成长路上的迷茫与无助,有面对竞争的彷徨与焦虑,有应对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种种困惑与烦恼……如何调整心态,自我减压,走出困扰,笑迎挑战,让高中生活有苦有乐,无怨无悔,硕果累累,收获满满?

如皋市第一中学学生成长与发展指导中心的老师们热望把勇敢、乐观、坚强、理智、自信的种子撒播在你们心灵的土壤上,并期待它们生根,发芽,长大。我们诚愿把爱的阳光撒向你们的心田,让你们感受着温暖和快乐,并且收获着喜悦和成功!衷心祝愿你们能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东风扬帆远航!编者2016年11月目录

寄语高中生朋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任务第三节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二章 高中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第一节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概述第二节 高中生常见生命困惑及对策第三节 高中生珍爱生命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章 中学生适应心理辅导 第一节 适应心理概述第二节 高中生常见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第三节 高中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调适

第四章 高中生学习心理辅导 第一节 学习心理概述第二节 高中生常见学习问题及对策第三节 高中生学习心理优化的途径

第五章 高中生情绪管理 第一节 情绪概述第二节 高中生情绪特点及常见情绪问题第三节 高中生情绪困扰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第六章 高中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第一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概述第二节 高中生常见自我意识与人格问题及对策第三节 高中生自我意识培养与人格优化的途径

第七章 高中生人际交往辅导 第一节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第三节 如何与父母交往第四节 如何与教师交往第五节 如何与同学交往

第八章 高中生恋爱与性心理辅导 第一节 什么是爱情第二节 高中生的恋爱心理第三节 高中生性心理

参考文献

后记第一章 导论

生命,是一道方程,这道方程有着无限的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生命,是一块魔方,这块魔方有着万千种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图案。

我们年轻,小心翼翼地捧着纯如白纸的生命。世界,早为我们备好了七彩的颜料。我们快乐,因为我们拥有青春;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拥有现在。我们会用汗水浇灌明天的花朵,我们会用勇气为生命着上绚丽的色彩。

多彩多姿的生命离不开健康的心情。拥有健康,才拥有让生活变得五彩斑斓的资本。美丽的生命,如若没有一份健康的心情,犹如沙上建塔、水中捞月,一切都无从谈起。心情牢牢黏附在胸膛最隐秘的地方,坚定不移地陪伴着我们。快乐的人,在黑夜中也会绽出笑容;凄苦的人,即使睡着了,梦中也有泪落。

如果你渴望健康与幸福,如果你珍惜生命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为这世界增添晴朗和欢乐,如果你即使倒下也要面向太阳,那么,请锻造你的心情。它宁静而坚定,像火山爆发后凝固的岩浆,充满海绵状的孔隙却坚硬无比。它可以蕴涵人生的苦难,但绝不会被苦难所击碎。快乐顺遂时,它如丝如弦,于细节处彰显生活的圆融温馨;忧伤愁苦时,它如锚如链,在风暴中守护人生巨轮安稳如磐。它延展着,包容着,保卫着我们精神的海洋与天空。它是蓝色澄清的内心疆域,在那里,栖息着我们永不疲倦的灵魂。

我们充满朝气的生命,在一次次的淬火锤炼中,终将剔除杂质,收获坚韧。面朝朝阳,我们一起讴歌年轻生命,收获无限精彩。第一节 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概述一、人的心理活动

荣格说过:“心灵的探究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

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表现,是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为了研究和理解的方便,目前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统一整体。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任何一种行为表现都要通过这一心理过程来完成。同样,提升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矫正不良的心理认知行为也必须通过这一过程去实现。所以认识心理过程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

知情意的具体内涵:(1)认识过程: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所认识的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主观体验。比如人的喜、怒、哀、惧,人的责任感、羞耻感、美感、价值感等。(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人的认识、情感及意志过程,是人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其中,认识过程是引起人的情绪、情感和确定行动目标的基础;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与意志活动起着动力或阻碍作用;意志品质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及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影响。

2.个性

上述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共性的一面。但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同,使得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个体自身的特点,即个性。具体表现为人的个性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也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所以个性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天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家庭、社会环境等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在个性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实践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度觉醒,为个性再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对心理健康内涵的认识,我们主要了解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状况分类特点及心理健康的鉴别,从而使同学们知晓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现代健康观(即大健康观):“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心理健康亦在其中。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给出这样定义: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以培养提升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二)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无论是谁,也无论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节俭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三)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性格的结构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说法不一,国内外正式发表的心理健康标准就多达二十多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们指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至少包含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应该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关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学界比较认可的是马建青教授提出的八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行为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性格中往往有如下特质:(1)现实态度: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2)独立性:一个头脑健全的人办事凭理智,他稳重,并且适当听从合理建议。在需要时,他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乐于承担他的决定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3)爱别人的能力:一个健康的、成熟的人能够因为爱别人而获得乐趣。(4)适当地依靠他人:一个健康、成熟的人不但可以爱他人,也乐于接受爱。(5)发怒要能自控:任何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偶尔生气是正常的,但是他能够把握尺度,不致失去理智。(6)有长远打算:一个头脑健全的人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利益有很迷人的吸引力。(7)关于休息: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并且善于享受闲暇和休息。(8)对他人的宽容和谅解: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说,这种宽容和谅解不单是对性别不同的人,还应该包括种族、国籍以及文化背景方面与自己不同的人。(9)不断学习和培养情趣:不断地增长学识和广泛地培养情趣是健康个性的特点。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任务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

人必须经过一系列发展才能走向成熟,即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原因有二:其一,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有着诸多关于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他们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其二,他们对自我、他人、人际关系及社会生活都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并对其未来人生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中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困惑:(1)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缺乏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学习压力引起的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等,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2)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与父母、老师没有心灵沟通,或沟通很少,互相了解、理解不够,他们极其渴望理解。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社交退缩和社交恐怖,形成负面情绪,如焦虑、自卑、沮丧、孤独、抑郁等。此外,不少高中生觉得同学之间交往不够真诚,知心朋友难交,他们会时常感到心灵孤独。(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模仿,容易择友不善,一旦同辈群体受到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渗透,就会很快传染、扩散,形成错误世界观,出现行为不良的行为,如打架、吸烟、酗酒、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等。(4)早恋。相对而言,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一旦恋爱,部分学生会控制不住情感的冲动,情绪极不稳定,从而影响学习。遭遇恋爱失败,很容易情绪冲动,做出不够理性的事情。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与思考中,学会肯定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少数学生则无法解决问题,或采取不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需要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主人。他们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他们肩负着民族兴旺与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很多领域,包括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潜能开发、科学思维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荀子在《天论》中曾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的。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会引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引起躯体的症状。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焦虑、挫折感等有关。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生理病变,也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病患中,由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疾病的占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可见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具有三种内涵: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这包括了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智力、理想、道德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人格就是力量,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良好的人格促使你战胜自己,功成名就;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人格具有可塑性,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学校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下功夫,力求使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是离不开现实的,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有效地适应环境,与客观现实取得积极的平衡。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通常乐观开朗,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好,注意力集中,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充满信心,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这些能力,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合作意识、团结意识、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如何获得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第三节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一、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一)高中生在不同年级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

1.高一年级

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不完整等。

2.高二年级

学习负担与焦虑问题,“早恋”问题,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多元性难以调和问题,亲子关系淡漠问题,心理的可塑性,敏感性与教育要求的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等。

3.高三年级

学习负担“过重”(主、客观)与学习适应不良,美好的期望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及各种心身疾病(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二)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等;(2)考试焦虑普遍存在,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更为严重;(3)厌学,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有一位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一百多名。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有一位男生则说:“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尔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考试前总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有时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张的地步。”

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说:“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例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讥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导致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道:“晚上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表现出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2.青春期心理方面

一是情绪化心理严重。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和情绪上的波动,情感既丰富又脆弱。最常见的表现有: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二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就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三是早恋。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高中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出现“早恋”问题,并引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一旦走进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难免会产生种种负面心理反应。

3.人际关系方面

这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一类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甚至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二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三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和睦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专横。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4.挫折适应方面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带来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的反应方式有消极反应与积极反应两类。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即使挫折状态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习惯化的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引导转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三)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成因:

1.社会心理因素所致

在目前高中学生当中,95%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共和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代。生活及教育条件较好,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较大,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很快,他们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空前的。与此同时,他们缺少困难与挫折中的磨炼,缺乏兄弟姊妹的亲情体验,人际关系单一。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就容易造成其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敏感、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遇到环境变化缺少足够的心理应付能力,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也在所难免,这也是近年来社会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的滞后与缺乏所致

中国俗语讲:“子不教,父之过。”但是在孩子进入高中以后,有60%左右的家长就已经放松了家庭教育,20%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有45%的家长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如何教育心中没有底,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他们说得再多也没有用,只要学校教育好就可以了。事实上,家长的这些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据调查,80%的问题学生,其形成原因主要和家庭教育不力(如离异、寄养、放任、溺爱等)有关。若家长不注重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孩子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她)在校的成长也会受到相应影响。孩子现在除了学习还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有80%的父母无从知晓。60%左右的家长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对策和措施,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严重匮乏。如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真空”,那么这期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有了极高的概率。

3.媒体传播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繁小”的信息村,人们被各种眼花缭乱的视听信息所包围,要生存在“真空”已是天方夜谭。信息化的挑战早已来临,但很多孩子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辨析力,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只是出自一种原始的本能和冲动在欣赏、接受着这些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和诠释的信息,迷恋、好奇、模仿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他们在与“流行”结伴而行,价值观的异化已不再是没有可能。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高中学生崇拜各类“明星”,崇拜父母和科学家列在末位,只占1%。“孩子不愿读书”是在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答案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

4.同伴的影响

同伴会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各种影响。同学、朋友之间有共同语言、爱好,学习及生活的内容和规律相似,极容易达成理解和共识,马斯洛的“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同伴中间最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同伴间人际关系的优劣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二、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及教育对策(一)学生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

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另外他们又置身于社会迅猛发展并充满着变革、竞争的时代,他们经受更多的是与学习、校园生活及社会变革等相关的心理矛盾与精神挫折。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殊心理生活背景,有助于科学考察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之为心理品质上的缺点或缺陷,大多与个体的曲解、误会及过错行为有关,其心理活动往往呈现出一些背离社会普遍标准的不良倾向。心理偏差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有的心理问题,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人们经常讲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指的心理偏差在现实人群中的普遍存在性。学生中的心理偏差更是普遍存在。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心理偏差却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的起点和最原始的根源,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危机的潜在性原因,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和消除,往往使个体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到损害,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匹配性,使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效率受阻,甚至大为降低。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它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诸多心理偏差累积的基础上,个体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由此形成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妒忌、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从本质上讲,心理障碍是个体“意识流”流动不畅或阻塞不通而引发的异常心理反应。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其内在心理冲突往往比较激烈,形成了一种无法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如不及时疏导、消除,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实践表明,对有心理障碍中的学生而言,基本上不存在“速成”的解决办法,需作长期的疏导和矫治工作,任何试图以“立竿见影”的方式消除心理障碍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相反可能还会导致危机的加深。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的心理疾病与成年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这是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实践不同的缘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有增长的趋势。这种严重态势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视角,勇于直面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培育与成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新的“希望工程”。

上述学生心理问题三个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逐层“劣化”的趋向。每个层次还可作轻度、中度、重度的划分。(二)应对策略

心理问题最忌讳的就是“累积”,就是“不重视”。心理问题的层次越高,矫正越难,付出的代价越大。心理上一旦出现矛盾和冲突,如不及时疏导和缓释,累积起来就形成心理包袱,由心理偏差进而转化为心理障碍,而后再进一步累积就质变为心理疾病。心理问题有如滚雪球,如不及时扼制,就会越滚越大。因此,有了心理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忌拖延,使之随时发生随时化解。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我们完全可以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起始状态。

1.学会自助是关键

有句成语叫“解铃还须系铃人”,说的是南唐时候的故事: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据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僧人都瞧不起他,唯独住持方丈对他颇器重。有一次,方丈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僧:“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方丈听后,点头称赞。“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自此世代流传下来,并用它来比喻谁造成的困境还得由谁自己来解决。

对待我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样,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我们自己的认知态度偏激、狭隘等所致,要改变认知心态,别人不可能代替我们,就像不能代替我们吃饭、呼吸一样,只有学会自助,才是走出心理困境的唯一出路。

中学校园里,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发展和适应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业发展,持续发展下去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以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适显得十分重要。比如说,一旦我们因期望值过大、目标过高而产生了焦虑、自卑情绪,就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实力,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这样才能消除焦虑和自卑,逐渐找回自信。因此,主动掌握心理常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应当引起每一位中学生的高度重视。

2.主动排查很必要

近年来,不少学校通过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结合日常的摸底排查,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通过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的约谈识别,为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进行跟踪辅导。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所以同学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心理普测和心理问题排查工作,积极主动配合。一方面要应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经常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周围的同学是否有心理困扰发生。

3.寻求支持与帮助是手段

当同学们发现和认识到自己有了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又不能奏效时,就应该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其中,心理咨询是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就心理咨询的有关常识做一些介绍,让大家认识心理咨询,走近心理咨询。(1)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通过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的咨访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消除心理困扰带来的压抑、痛苦、伤心、难过、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使来访者回到心理健康的状态。它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2)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哪些

开展心理咨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个别面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咨询、专栏咨询等,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以满足同学们不同的需求。其中个别面询、团体辅导在学校应用最多。(3)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主要的对象是存在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群,主要解决适应发展成常性问题;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来访者,则需要到专业治疗机构进行诊治,恢复期也可辅助心理咨询。中学生面临许多适应与发展中的问题,如环境适应、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情感、生涯规划等,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给予相应的帮助。(4)走出心理咨询的误区

a.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正确的看法: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正常人的发展性问题。极少数人的心理问题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误区之二:认为有心理问题是不光彩、丢人的事,不愿意让人们知道。

正确的看法:心理问题和身体出现问题一样,是十分常见和正常的。所以当人们有了心理困扰问题时应该积极寻求帮助,以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的发生。

误区之三:认为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正确的看法:心理咨询的范围主要是正常人群的发展性问题,如果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则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仅用心理咨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困惑中走出,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完善。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有偏见,认为来心理咨询的都是“心理有问题”、“脑子有毛病”的人,因此对心理咨询服务顾虑重重。其实,大家应该完全抛弃这种偏见,在国外,不少人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他们每周都要与心理医生沟通、交流。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有许多心理困惑和压力需要排解,希望同学们能正确对待心理咨询,有效利用心理咨询,使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b.要区别心理咨询和心理安慰的不同

心理安慰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困扰时,可以找亲朋好友诉说一番或痛哭一场,可以得到许多宽心话和精神安慰,这种做法具有情绪宣泄和暂时恢复心理平衡的作用。一般人在安慰时,会劝说对方尽快忘却不愉快的经历,“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过去吧”,但心理咨询不会简单劝说忘记过去,而是竭力使人积极地看待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看到挫折与磨难背后的积极意义,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因为它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促使人成长。快乐自习室一、延伸阅读【相关知识】(一)个案面询知识问答

1.面询为什么要进行预约?

个案面询预约主要针对没有危机情况的来访者。因面询资源有限,为了避免来访者现场等待,在进入正式面询前,必须事先预约。预约接待员要尊重来访者的选择,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咨询师进行面询。如求询者问题单纯,仅仅在认知层面,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或QQ网络咨询得到解决。

2.面询为什么要知情同意?

心理咨询是有严格规范的专业的助人工作,其要最大程度地保护来访者的权益,来访者对咨询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应有知情权。咨询师在面询开始前有责任将有关咨询事宜告知来访者。咨询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来访者要配合咨询师按咨询规范和要求投入其中,以保证咨询取得实效。

3.面询的时间怎样安排?

个案咨询时间一般规定每次约50分钟,每周一次。一般来讲,心理咨询很少能一次解决问题,大多数个案都需要咨询几次,若是较复杂的个案,可能要十几次或更长。若需要多次咨询,由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咨询时间。

4.可以随意更改咨询时间吗?

首询、复询时间一旦约定,不可以随意改变(咨询师或来访者有特殊情况者例外),这是由咨询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定频率的咨询是心理咨询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效果就无从谈起。所以接受面询需要做好时间安排,按预约时间准时应约。

5.咨询中能选择咨询师或者中途更换咨询师吗?

来访者在面询开始前可以选择咨询师,以使个人问题得到更有效的帮助。一旦进入面询,无特殊情况中途不主张更换咨询师。有两种情况可以更换咨询师:一是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问题需要转介;二是来访者觉得咨询师不适合自己,要求转介。

6.咨询中的自愿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是否开始或终止心理咨询都由来访者本人决定,咨询师只能提出建议,无权强硬要求。相应,随意终止给咨询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由来访者本人承担。

7.咨询中的保密问题

许多来访者会担心将自己的秘密告诉咨询师,他能做到保守秘密吗?保密是心理咨询师首要遵守的原则,若无特殊情况,咨询师不得将来访者的任何信息资料泄露给其他人。学术交流或个案讨论时,要隐去求助者的身份信息。

当然保密原则的应用有其限度,下列情况为保密原则的例外:(1)咨询师发现寻求专业服务者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2)寻求专业服务者有致命的传染性疾病等且可能危及他人时;(3)法律规定需要披露时。

8.如何理解面询中的“助人自助”问题?

许多来访者将自己的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咨询师。来访者必须明确的是,咨询工作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咨询师不能代替来访者解决问题。其职责是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所在,与来访者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指导来访者掌握心理认知行为与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能,真正要解决问题则主要依靠来访者自己的努力。

9.心理测量、辅助心理训练问题

来访者是否需要进行有关的心理测量、辅助心理训练,由咨询师面询后会依据需要确定。如需要,咨询师征得来访者同意,开具心理测量、辅助训练通知单方可进行。

10.面询的地点、录音、录像问题

面询服务只限定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安排的地点进行。因工作需要,咨询过程中有时需要录音、录像,但必须征得来访者的同意。

11.面询中的转介问题

由于咨询师有自己的擅长和局限,在咨询工作中若发现来访者的问题不是自己擅长的,可以建议来访者转介合适的咨询师。如果发现或怀疑来访者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咨询师应及时通知学校并告知监护人,将来访者转介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诊治。

12.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问题

来访者与咨询师在面询期间,只是咨访关系,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咨询结束,关系结束。来访者不得索要咨询师的私人电话,咨询师不得收受来访者的任何赠品,对于不配合工作的来访者,咨询师有权终止对其提供服务。(二)心理保健方法——科学运动可促进心理健康

1.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它不仅仅是指运动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而且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1)运动可调节情绪。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个老鼠以不同形式放在一个可以转动的阶梯式的滚筒上。其中一只老鼠捆绑在滚筒上的台阶上,当滚筒转动时,捆绑的老鼠躺在上面“睡觉”,而另一只老鼠则随着转速加快,跑动也加快,直至跑不动掉下滚筒为止。这时人们发现,跑动的老鼠尽管筋疲力尽,但休息一会儿就无大碍。而捆绑的那只老鼠尽管没有耗什么能量,却死了。

实验者解释说:虽然两只老鼠都处于恐惧、惊慌的状态,但奔跑的老鼠通过运动将这种恐惧、惊慌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了,所以仍然活着。而另一只老鼠因为被捆绑着,无法动弹,虽然不费力气,但恐惧、惊慌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又不能排除,所以最终被吓死了。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使右脑的激活水平处于优势地位,也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分泌增多,给人带来愉快感和兴奋感,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研究表明,一定力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为积压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的发泄渠道,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负面情绪通过运动得到宣泄、升华或转移,从而减缓、消除某些情绪障碍。(2)运动能促进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众多研究表明,运动对于改善身体表象和个体自尊至关重要。例如,身体肥胖的人对身体表象的不满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而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对自己身体表象的满意度较高。

如果你觉得自己遇到事情容易紧张,那就应该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这些比赛在进行时常常是形势多变、紧张激烈的,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胜利。若经常在这种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后的你在遇事时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3)运动能协调人际关系。大多数运动项目在团队合作中进行,在运动中人们往往有和队友们友好的拥抱,拍拍肩膀,和对方握手或击掌等行为。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使人们不因感情深浅、身份高低、年龄长幼、长相俊丑、不同民族而存有戒心。在运动中形成的这种关系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成为经验,并对后来生活中的交往心理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总之,体育活动在扩大人际交往、克服孤独感、增进人际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运动能消除心理疲劳。人在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种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肽,它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能使人的头脑从其他紧张性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疲劳。有规律的运动将提高人对应激的抵抗力。

2.科学安排运动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及学习时间来确定。但不同的锻炼时间有不同的锻炼特点,选择什么时间锻炼,这里面有一定的学问。(1)清晨锻炼。这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锻炼时间。选择这一时间锻炼有极大好处:首先,清晨的空气新鲜,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可以提高锻炼的效果。其次,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郁状态,通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可适当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再者,清晨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适应外界的环境的变化,不易患感冒等疾病。如果你的清晨时间较宽裕,这不失为理想的锻炼时间。

需注意的是:清晨锻炼,由于常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体运动量不宜太大,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低血糖。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心肌劳损的发生率均在上午6~12时为最高,所以,心血管功能不是很好的人不适宜在上午这一时间段锻炼。(2)下午锻炼。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后,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可安排30分钟左右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锻炼。如果下午进行锻炼,运动的强度可稍大一些,最好从事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集体竞赛运动。(3)傍晚锻炼。晚饭后锻炼也是体育锻炼的大好时光,我国自古就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健身强体,又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

需注意的是:傍晚锻炼,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不可过大,心率应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因为运动强度过大和运动时间过长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干扰晚间睡眠。还要注意晚饭后过半小时才可进行锻炼,锻炼结束与睡眠的间隔时间要在1个小时以上,否则将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科学选择运动项目

我们应该怎样针对自己的心理缺陷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呢?(1)腼腆胆怯者:如果你是个胆小、怕风险、容易脸红、难为情的人,那就可以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跳马、单双杠等活动。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的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跨越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你的胆量自然会增大,处事也会老练成熟许多。(2)孤独怪癖者: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很合群,也不善于与人交往,那你就不妨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活动。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地与人交往,增强你的人际适应力。(3)急躁易怒者:如果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那就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强调耐力的活动。这些项目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4)自负好强者:如果你是个好胜、自负的人,可以找一些实力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以不断克服自己自负、骄傲的情绪。(5)遇事紧张者:如果你觉得自己遇到的事情容易紧张,那就应该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这些比赛在进行时常常是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的应对,才能取得胜利。若经常在这种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后的你在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6)优柔寡断者:如果你觉得自己处理事情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那就应多参加网球、羽毛球、拳击、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遇失败,因此进行上述锻炼后,必能帮助你培养果断的个性。

4.行动是金,贵在坚持

根据上述策略,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践。在锻炼的同时,坚持写锻炼日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一段时间后,比较一下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总结自己有何收获。【心灵故事】(一)带上自信,扬帆远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