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21:20:28

点击下载

作者:刘雪燕,曾铮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

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试读:

前言

潜在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经济潜在产出的概念延伸而来。潜在产出笼统地说就是经济处于某种理想状态时的产出,但这种理想状态具体为何学术界则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现有文献看,有三种理解影响较大且应用较广,分别把潜在产出解释为:①经济处于长期可持续增长状态时的产出,这称为趋势产出;②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这称为生产可能边界产出;③消除了经济中扭曲后的产出,依据扭曲的不同,分别称为效率产出和自然产出。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统计技术方法、生产函数法和模型法。统计技术方法的思路是用滤波方法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以趋势表示的潜在产出和围绕此趋势波动的产出缺口两部分。生产函数法是估计潜在产出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如索洛模型)对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分解,通常分为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全要素生产率TFP三部分。模型法则是依靠建立较大型的经济模型来测算潜在增长率。比较常用的有计量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和近年来兴起的动态随机均衡模型(DSGE)等。一种估计方法的优劣评价有以下几个标准,如估计结果要与其他经济指标具有一致性;方法的估计过程要透明;方法要能够确定样本期末结构的变化。总的来看,统计方法(趋势或单变量滤波)与结构方法相比似乎有更多的缺陷(特别是与多变量滤波和生产函数方法相比),特别是在与经济事实一致性和误差修正方面多变量滤波和生产函数法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多变量滤波方法中,卡尔曼滤波符合大多数的检验标准,但是估计过程不具有透明性,整个估计过程是在黑匣子中完成的。与之相比,生产函数法更加透明,并且也不存在样本期末点的问题。

本课题的关注点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在选择估计方法时更加注重方法所包含经济信息的丰富性和长期预测能力。因此,本课题从我国的政策需求实际出发,以生产函数为基础,提出一个符合我国经济特征的潜在增长率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以一个多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多部门生产函数的构造来解决总量生产函数投入产出不稳定的问题。多部门生产函数中以情景分析方式解决不稳定的体制改革影响问题,即对趋势生产率进行再调整。至此得到无约束和需求结构变化下的潜在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引入资源环境约束和外需影响分析,这些分析的要点在于获取趋势改变所产生的附加影响。最后,综合多部门生产函数和资源环境约束和外需变化的影响得到最终的潜在增长率估计。利用该分析框架首先对1992~2009年我国的潜在增长率进行研究,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多部门生产函数得到的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解释能力最强,表现好于其他方法。对这一时期潜在增长率的研究表明,我国潜在增长率在1992~2009年期间出现了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在分析研究要素供给和使用效率未来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分析未来外需、能源和环境对潜在增长的影响,得到未来十年我国潜在增长的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如果沿续以往态势,我国经济潜在增长将出现明显下滑,由2011年的9.0%下降到2020年的5.3%,下滑3.7个百分点。而在改变以往趋势的乐观情景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将由2011年的9.1%下降到2020年的7%,下滑2.1个百分点。从以上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分析结果看,未来十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受要素供给、需求环境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变化影响有明显放缓的态势。这将对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宏观调控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需要认真加以应对,防止因应对经济潜在增长回落不当而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

首先,要容忍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国际经验和国内经济分析均表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速度放缓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增速放缓在相当程度上是保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际是为了保障更长远时期的经济发展。从另一方面看,当好的环境日益成为稀缺物品时,人们对环境的价值评价就会上升,因而伴随着环境改善的经济放缓并不会导致人们福利水平的下降。

其次,要有效挖掘要素供给潜力。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和资本供给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储蓄率变化都有放慢的趋势,甚至将转为下降。但我国仍有提高要素供给的潜力,应着力加以挖掘。一是目前农业劳动力比例仍较高,通过城市化的拉动和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推动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力比例,从而增加二、三产业的劳动供给。二是适当提高退休年龄,目前我国退休年龄较低,在人民健康素质已经大幅改善的条件下,实际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应视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及时调整退休年龄。三是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降低金融抑制程度。在资本供给减慢的情况下,资金价格应更多反映资本供求关系,使资本供求趋于平衡,并通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直接融资等方式,提高资本运用效率。

第三,发挥要素质量提高的新比较优势。在要素供给数量有所下降的同时,我国的要素供给质量有所提高。一是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加快。目前我国年度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到570万人以上,是本世纪初的5倍,劳动力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二是研发投入增长迅速。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增长率在20%左右,2010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6%,在绝对额上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三是资本存量质量上升。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设施,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素供给质量的改善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假定未来生产率增长高于历史趋势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要素质量的提高,推动创新和结构升级,提高技术进步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要素供给数量增长减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宏观调控的政策参数应作相应调整。一方面,宏观调控所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要与潜在增长水平相适应,未来十年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目标的中枢值,防止沿袭以往惯性设置较高目标而过度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注意由于潜在增长的部分下降是受外需影响所致,而研究结论表明外需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更甚于潜在增长,意味着未来出现负产出缺口的可能性较大,因而需要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弥补产出缺口。但政策的力度需要把握好,由于潜在增长率也在下降,因而政策不应着眼于弥补全部实际增长的下降。

第五,依据经济长期潜在增长趋势做好中长期财政计划。由于未来经济增长环境的变化,应未雨绸缪早做规划,避免政府陷入债务陷阱。应引入中长期财政计划,对未来财政收支路径做好规划,使财政制度设计、支出责任设定、赤字与债务安排都要与潜在经济增长情况相适应,以保持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六,鉴于潜在经济率分析在短期和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和长期规划部门也应开展经常性的潜在增长率测算工作。建议继续加强对测算方法的研究,并根据需要对现有统计指标做出调整以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测算和预测的精度,更好地服务于长期规划和宏观调控。

本书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2011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辑完成的。全书分为总论篇和专题篇。总论为第一章,专题篇为第二章至第十一章。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分析不同估计方法下我国近年来的潜在增长率;第五章至第七章分析需求趋势性变化、自然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对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影响;第八章分析我国各省经济潜在增长率;第九章和第十章分析不同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的国际经验;第十一章为对我国中部地区潜在增长前景的调研报告。

全书由刘雪燕总体设计并统稿。第一章(总论)由刘雪燕、孙学工完成:第二章和第七章由刘雪燕完成;第三章由唐诗磊完成;第四章由俞寅斌完成;第五章由唐诗磊、易信、俞寅斌完成;第六章由王宇鹏完成;第八章由曾铮完成;第九章由孙学工、刘雪燕、李世刚完成;第十章由郭丽岩完成。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专门听取了白和金、林兆木、刘福垣、张汉亚等院内专家的指导意见,并邀请了国务院研究中心李善同研究员、社科院刘霞辉研究员等院外学者与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他们的相关建议或学术思想对本课题成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课题组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尽管课题组成员都十分努力,也得到了名家的指导,但由于自身能力及时间的限制,现在的课题成果仍有不少缺憾,真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作者2014年9月总论篇[1]第一章 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内容提要:针对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本文建立了以多部门生产函数为基础同时考虑约束条件影响的潜在增长率分析框架。利用该分析框架首先对1992~2009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结果表明多部门生产函数得到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有强相关性,表现好于其他方法。对这一时期潜在增长率的研究表明中国潜在增长率在1992~2009年期间出现了先下降再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在研究了外需、能源和环境对潜在增长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十年的潜在增长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延续以往态势,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将出现明显下滑,由2011年的9.0%下降到2020年的5.3%,下滑3.7个百分点。而在改变以往趋势的乐观情景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将由2011年的9.1%下降到2020年的7%,下滑2.1个百分点。潜在增长下滑是供给因素、外需因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潜在增长下降前景,本文提出了挖掘要素供给潜力、发挥要素质量改善优势、调整宏观调控参数、建立中长期财政计划等政策建议。

潜在产出是与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都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短期运行方面,潜在产出及其相应的产出缺口的估测为判断一个经济体所处经济周期的位置提供了依据,即经济运行是否存在过热或者过冷,其结论可以为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EPC,2001)。其次,在长期增长方面,潜在产出的估测为衡量一个经济体长期的总供给能力提供了一个综合有效的方法,估测结论可为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政府长期财政状况的分析提供依据。虽然潜在产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潜在产出的研究也非常复杂。由于潜在产出水平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得到,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测算方法进行估测,因此,要准确测算潜在产出,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才能尽量减少偏差,得到更加接近真实的估测值,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结论。

正因为潜在产出的研究兼具重要性和复杂性,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经济学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开发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多层次多角度展开潜在产出的研究。特别是由于潜在产出研究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国际上一些主要的宏观政策制定机构都经常性地开展了潜在产出及相应潜在增长率的测算工作,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联储(Fed)、欧央行(ECB)、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欧盟委员会(EU)、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OBR)等。一、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概念及估计方法(一)潜在增长率的概念

在进行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估计测算研究之前,首先必须对其内涵有准确的把握,才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得出更具参考价值的结论。

经济潜在增长率是由经济潜在产出的概念延伸而来,是指经济在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增长率。潜在产出笼统地说就是经济处于某种理想[2]状态时的产出,但这种理想状态具体为何学术界则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现有文献看,有三种理解影响较大且应用较广,分别把潜在产出解释为:①经济处于长期可持续增长状态时的产出,这称为趋势产出;②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这称为生产可能边界产出;③消除了经济中扭曲后的产出,依据扭曲的不同,分别称为效率产出和自然产出。1.趋势产出

一种观点认为潜在产出就是产出的长期趋势。如桑德梅洛认为,考虑到实际应用,潜在产出通常被解释为实际产出的趋势增长。趋势产出是指从实际产出中分解出的长期趋势项。从理论上看,长期趋势项反映了在排除各种短期影响后的冲击的长久效应,因而是在长期中最可能持续的产出水平,是稳态均衡的增长路径。政策应努力把实际产出水平稳定在这一产出水平上,而反过来说,如果能够测度对这一产出水平的偏离,就能够为政策操作提供方向性指引。趋势产出的获得相对也较为容易,因而出于便于测算和政策制定的目的,很多机构和学者将潜在产出定义为趋势产出。依据分解方法的不同,趋势产出也分为很多不同类型。如使用较多的Beveridge-Nelson趋势产出就是由Beveridge和Nelson在1981年提出的分解方法(BN方法)得出的,BN认为趋势是一个随机过程,一个冲击不仅会产生短期效应,还会产生长期效应,当GDP分解为长期随机趋势项和波动项时,其中的长期随机趋势项就是潜在产出。HP滤波是另一种常用的趋势分解方法,它认为趋势变化是平稳的。因而与HP滤波获得的趋势项相比,BN方法获得的趋势项波动更大,而相应的BN方法下的产出缺口的波动会更小。2.生产可能边界产出

生产可能边界产出是指: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所有资源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充分利用时的产出水平。这一产出水平反映了经济正常的供给能力,也是最为常用的潜在增长定义。这一定义与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联系紧密。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和萧条阶段,经济体中会相应出现资源过度使用和闲置的情况。所以通过分析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额,即产出缺口的情况,就可以判断出当前经济运行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同样,通货膨胀压力也与产出缺口状况密切联系,当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资源利用过度,就引起通胀压力加大,反之资源闲置就引起通缩压力,所以这一潜在产出又称为“稳态通货膨胀”产出,或“无加速通货膨胀”产出,即潜在产出是无通胀压力时的产出水平。这一定义由于把潜在产出和通货膨胀直接关联,因而为很多[3]政策机构所采用。但稳态通货膨胀仍然是一个不可直接观察量,如何测定稳态通货膨胀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奥肯(1962)认为,美国的稳态通货膨胀率应定义为失业率为4%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奥肯认为,失业率为4%时,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体将保持价格稳定,从而直接建立起失业率与潜在[4]产出的关系。在奥肯(1962)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和机构继续对与潜在产出水平相对应的失业率进行研究。在货币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968年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也称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5](NAIRU)后,学术界又把自然失业率与潜在产出相联系,指出潜[6]在产出就是经济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产出水平。在实际估算这一定义的潜在产出时,一般是用生产函数进行估算。图1-1 潜在产出和失业率的关系

这种从供给出发的潜在产出概念是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理论认为假设市场是完美的,需求变动对产出的冲击都是短期冲击,能够得到即时调整,从而经济体不存在预期的需求波动,需求变动不影响经济的长期趋势,即需求波动只能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而不会影响经济潜在增长。潜在产出的波动主要由外在的供给方面(如技术冲击、供给冲击等)的非预期波动引起。3.效率和自然产出

效率产出是指商品和劳动市场处于完全竞争、价格工资完全弹性并且稳态加成和加成冲击为0时的产出水平。也就是说消除了现实经济中的价格与工资黏性和垄断后的产出水平,这是市场最有效率时的产出水平,因而称为效率产出。与这一潜在产出对比,产出缺口就反映了经济中不完全竞争和名义刚性的影响。而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都认为名义刚性导致了产量波动和通胀压力的累积,因而对偏离效率产出水平的分析对设计最优货币政策就极其有用。自然产出与效率产出相类似,区别只在于此时的潜在产出只假定价格工资完全弹性,但不要求市场完全竞争,所以稳态加成或加成冲击可以不为0。这一定义的潜在产出建立在新古典和新凯恩斯综合理论之上,有着很强的微观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别的定义下的潜在产出相比,这一定义的潜在产出波动性更大,不仅包含了趋势项,还包含一些周期成分。对这一潜在产出的估计主要依靠DSGE模型,估计结果对模型结构的依赖程度较大。

以上三种概念的潜在增长都是对经济所处的某种理想状态的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三种理想状态可以是同一状态,但更多的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选择哪种概念的潜在增长主要取决于政策分析的需要,以及不同概念潜在增长的产出缺口与政策目标的关联性,另外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方法的复杂程度也是影响选择的因素。(二)估计方法评估

随着对潜在产出研究的不断深入,测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在此对现有的测算方法进行综合分类和比较,并对各种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以提出我们选择测算方法的原则和依据。1.估计方法简介

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可分为三种:统计技术方法、生产函数法和模型法。

统计技术方法的思路是用滤波方法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以趋势表示的潜在产出和围绕此趋势波动的产出缺口两部分。例如HP滤波方法(Hodrick和Prescott,1981)、Kalman滤波方法(Harvey,1989)、Beveridge和Nelson(1981)、Watson(1986)等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数据要求不高,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这一方法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统计假设基础上,例如长期趋势性成分是否为随机游走过程,不同的假设条件将使潜在产出的估计结果显著不同。

生产函数法是估计潜在产出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如索洛模型)对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分解,通常分为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全要素生产率TFP三部分。传统的生产函数法都是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或CES生产函数,这能很方便地将经济增长分解到各个投入要素,得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又被称为“增长核算”法。生产函数法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估计生产函数形式并对潜在就业水平进行合理的估计;二是对生产函数要求是稳定的,至少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率应该是稳定的。生产函数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理论之上,全面考虑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素利用程度和技术进步等的影响,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变量的统计关系,充分体现了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而且与DSGE方法相比在技术上更为简单可行,因而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国际经济组织和学术机构广泛采用的方法。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2001)以服务于政府预算规划为目的,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核心,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生产函数法计算并预测1950~2010年潜在产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7)对大部分国家的潜在产出测算使用的也是生产函数方法。IMF将测算对象分为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三类,他们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各种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对发达国家可以使用生产函数法,而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生产函数法的使用要受到经济制度及数据限制。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使用与CBO相同的方法对OECD国家的潜在产出做出估算,并定期公布。OECD的估计方法是,首先根据双要素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方程估计劳动份额,然后用HP滤波将上面方程的残差进行平滑处理得到残差的趋势值,即趋势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将趋势要素生产率、实际资本和潜在就业一起带回到生产函数方程,得到潜在产出。欧盟政策委员会(2001)也开发了改进的生产函数模型用于潜在产出的测算。

模型法则是依靠建立较大型的经济模型来测算潜在增长率。比较常用的有计量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和近年来兴起的动态随机均衡模型(DSGE)等。大型经济模型能够反映经济中各变量间复杂的相互影响与反馈关系,对经济运行不仅能够作总量而且可以作部门的分析。特别是DSGE等最近二十年来新凯恩斯主义发展出的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建立在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Lucas,1972)、真实经济周期(Kydland和Prescott,1982)的基础上,考虑到工资和价格黏性,具有微观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现实。但较传统方法而言,DSGE估算结果更依赖于模型的具体形式和模型的假设条件(Blanchard和Gali,2007)。DSGE的另一个问题是,其函数估计主要采用极大似然函数方法估计,变量初始值的设定对于估计结果的影响非常大。表1-1 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续表1-1

上述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第一类和第二类方法都需要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第一类方法需要假设实际增长率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只有符合这一假设,才能使用滤波方法或其他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来测算潜在增长。但问题是这种情况不是必然的,它的出现需要一定条件,市场能够真正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因为只有完善的市场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负反馈”机制,使得均衡成为一个稳定的状态;当外生干扰按照一定分布产生冲击时,才能出现实际值围绕均衡值上下波动的现象。第二类方法需要事先假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具体生产函数的选择、参数的设定上都有一定的随意性,一般情况下更多地考虑计算的方便。第三类方法虽然不是建立在这些假设条件上,但是对数据的要求很高,需要较多的经济变量和较长的时间序列资料,并且估计的精度往往也不高。2.不同估计方法的评价

不同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存在不同,从现有一些国家的实践,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不同估计方法的效力。(1)生产函数法与其他经济指标的匹配度最优。以往研究中除使用潜在产出方法供给产出缺口外,还经常使用产能利用率和调查数据等指标反映产出缺口的情况。现有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方法估计得到的产出缺口与经济指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Mc Morrow和Röger,2001;Camba-Mendez和Rodriguez-Palenzuela,2001)。Mc Morrow和Röger(2001)指出,使用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与经济指标的一致性远高于其他的估计方法,一致性最差的是B-N分解和结构VAR方法,这两种方法估计得到的产出缺口与其他经济指标往往不存在一致性。(2)对过去通货膨胀变化的解释能力不同。Mc Morrow和Röger(2001)指出生产函数法和HP滤波法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当。Claus等(2000)在研究新西兰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关系时指出结构VAR方法的表现比其他方法要差,但Chagny和Döpke(2001)在研究欧洲地区时发现了相反的结论。直观来看,使用了通货膨胀方程的产出缺口估计方法(HPMV或多变量卡尔曼滤波)在追踪通货膨胀变化时的表现比较好。Kichian(1999)研究表明带有菲利普斯曲线的多变量卡尔曼滤波方程在估计加拿大产出缺口和通胀压力时表现较好。Rünstler(2002)和Proetti等以欧洲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多变量卡尔曼滤波得到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高度相关。(3)样本外预测精度的差异较大。De Brouwer(1998)研究指出,对澳大利亚而言,使用生产函数法或HPMV法估计得到的产出缺口在通货膨胀预测方程中的表现最好。Kichian(2002)指出使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得到的产出缺口在预测通货膨胀时的表现最好。而Rünstler(2002)对欧洲进行研究时发现,多变量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得到的产出缺口在预测通货膨胀时的表现一般。Orphanides和Van Norden(2001)认为各种方法估计得到的产出缺口在通货膨胀样本外预测时的帮助都不大。

总的来看,生产函数法、HPMV和多变量卡尔曼滤波方法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的表现要优于其他的估计方法。3.估计方法的选择标准

由于潜在增长率用以分析不同的政策效果,因此要使用多个衡量指标来评价不同的估计方法。本课题的关注点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在选择估计方法时更加注重方法所包含经济信息的丰富性和长期预测能力。(1)估计结果要与其他经济指标具有一致性。通过估计得到的潜在产出的特征要和其他经济指标具有一致性。比如经济本期的经济运行与上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HP滤波假设产出缺口是白噪声过程,本期的产出缺口与上期无关,事实与假设二者很难达成一致,而多变量卡尔曼滤波方法可以设定多种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生成过程,这就更加符合经济事实。再比如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潜在产出存在波动,特别是潜在产出增长随时间波动,但潜在产出的波动要低于实际产出的波动。但趋势分解模型认为潜在增长只在不同经济周期间波动,而在同一个经济周期内保持稳定。B-N分解认为序列的波动绝大部分来源于趋势的波动,周期波动的成分很小。与这两种方法相比,结构VAR方法引入了结构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估计结果具有更强的波动性。生产函数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估计得到的潜在产出水平对周期因素更加敏感,整体波动性也较小。(2)方法的估计过程要透明。多数人认为统计方法与结构方法相比更具有透明性,因为统计方法只包含有限的信息,但统计方法的假定条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HP滤波中λ参数的选择存在很大争议,但HP滤波的估计结果与λ参数的选择紧密相关。同样,HPMV方法使用的权重和卡尔曼滤波中使用的平滑参数都需要主观决定。理论上,生产函数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估计过程更加透明,因为这种方法更容易识别出潜在产出的不同构成部分,并且给出经济解释。然而生产函数法的投入变量大多通过滤波等方法得到。另外,生产函数采用的具体形式也存在较多争议。(3)方法要能够确定样本期末结构的变化。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出发,发现样本期末的结构性变化非常重要。很多单变量方法(特别是HP滤波方法)和一些多变量方法(例如HPMV方法)都会假设产出缺口存在对称性,因此其发现结构性改变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对于一些多变量方法而言(如卡尔曼滤波和生产函数法)没有对此做出约束,对产出缺口的估计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因此发现样本末期潜在产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能力更强。

总的来看,统计方法(趋势或单变量滤波)与结构方法相比似乎有更多的缺陷(特别是与多变量滤波和生产函数方法相比),特别是在与经济事实一致性和误差修正方面多变量滤波和生产函数法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多变量滤波方法中,卡尔曼滤波符合大多数的检验标准,但是估计过程不具有透明性,整个估计过程是在黑匣子中完成的。与之相比,生产函数法更加透明,并且也不存在样本期末点的问题。二、符合我国经济特征的潜在增长率分析框架的构建

潜在增长率分析测算在我国有着很强的政策应用价值。一方面对短期宏观调控,潜在增长率提供了一个判别经济增长适宜区间的有效方法,对判断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类型也都会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对长期发展战略制订,潜在增长也可以对长期增长前景、增长来源作深入分析,分析结论对制订政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政策需求出发,参考相关国际经验,并综合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我们认为我国适合使用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潜在增长率测算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兼顾短期和长期政策的需求,较纯统计技术方法可以利用更多经济数据并产出更多的信息和细节,较大型模型方法数据基础更好,透明度更高。

但由于中国经济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在我国使用生产函数测算潜在增长率也需要克服一些特殊困难。一是我国还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目前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还高达36.7%,这意味着还存在较大的产业间劳动力再配置,由于农业部门和其他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不同部门的生产函数形式存在较大差别,若构造整体经济的生产函数,其劳动力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就不会稳定,可能出现较大的估计误差。二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尚未完全完成,体制改革成为生产率增长中一个重要但不稳定的来源,在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时这一因素较难从历史趋势中获得。三是我国需求特别是外需面临较大的趋势性变化。由于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再调整,普遍认为我国的外需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生产函数是以供给侧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一般不考虑需求的影响,这么做的理由一方面在于短期随机的需求冲击不会影响潜在增长水平,另一方面则在于稳定持续的需求冲击的影响已经反映在投入产出关系之中,不需要再单独考虑。但对于需求的长期趋势性持久的变化,就必须考虑其影响。四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影响。我国未来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与需求有些相似,当资源环境约束强度不发生变化时,并不需要单独考虑这一因素,因为其影响已经反映在生产函数里的投入产出关系上,也就是内化在技术里了。但当约束强度发生变化时,则意味着技术条件或管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投入产出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必须考虑其影响。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个符合我国经济特征的潜在增长率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以一个多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多部门生产函数的构造来解决总量生产函数投入产出不稳定的问题。多部门生产函数中以情景分析方式解决不稳定的体制改革影响问题,即对趋势生产率进行再调整。至此得到无约束和需求结构变化下的潜在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引入资源环境约束和外需影响分析,这些分析的要点在于获取趋势改变所产生的附加影响。最后,综合多部门生产函数和资源环境约束和外需变化的影响得到最终的潜在增长率估计。

分析框架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图1-2 潜在增长率分析框架示意图(一)多部门生产函数的构造

由我国三次产业间的生产技术与投入产出关系存在明显不同,我们分别构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函数,然后进行加总得到经济整体的潜在产出水平。在本课题的计算中,所有价值数据全部调整为1992年可比价。在估计潜在产出时,为了得到投入变量的潜在值,需要剔除投入变量随经济周期波动的部分。现有的文献中常使用HP滤波法(OECD)或分段线性趋势方法(CBO)进行调整,本课题分别使用HP滤波和分段线性趋势法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继而得到相应的潜在产出水平。1.第二产业生产函数的构造

由于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部分,因而第二产业生产函数的构造是整个潜在产出估计的核心部分。第二产业的生产函数是在标准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造,投入要素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部分。形式如下:αβQ=ALKsi

其中,Q为第二产业的实际产出(调整为1992年价格);A为第si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L为第二产业劳动力投入;K为第二产业资本存量;α为劳动的边际产出;β为资本的边际产出。

上式中除α和β以外的变量,都可从已有统计量或其他的调整量中获得。α和β遵循以往很多研究中的做法,通过计量方法。经过多重共线性修正后,确定α和β的取值分别为0.7和0.3。

在估计潜在产出时,如果使用投入变量的实际值进行估计,那么得到的只能是产出序列的实际值,而不是潜在产出水平。因此,在估计潜在产出之前,首先要把投入变量调整为潜在增长水平。为了得到投入变量的潜在值,需要剔除投入变量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的部分。我们分别使用HP滤波和分段线性趋势法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继而得到相应的潜在产出水平。(1)对劳动投入的调整。HP滤波法分段线性趋势法对劳动投入的调整效果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HP滤波法和分段线性法得到的潜在劳动投入水平不完全一致,但估计得到的就业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图1-3 劳动投入的调整(2)资本投入的调整。从生产函数法潜在产出的定义看,潜在产出是指全部资本存量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水平,因而在估计潜在产出水平时,不需要对资本存量再做调整,直接把资本存量带入生产函数中计算,即全部的资本存量都用于生产过程。资本存量数据采取永续存盘法获得,即K=K(1-δ)+Itt-1tt

其中,K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I表tt-1t示第t年的投资,δ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t

上式中的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数据缺失部分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补充。折旧率数据通过以下方法得到:1992~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获得对应年份的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折旧,初始资本存量数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估计为起始年份当年第二产业产值的3倍,年度投资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为1992年价格。(3)全要素生产率的调整。全要素生产率是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比如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因素对产出的贡献都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组成部分。在数值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产出的增长率减去投入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权重就是我们上文中确定的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报酬。与劳动投入相同,在计算潜在产出时,也要使用HP滤波和分段线性趋势法把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为其趋势水平,再带回生产函数。在进行预测时,我们还要在趋势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调整以反映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图1-4 全要素生产率的调整2.第三产业生产函数的构造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蓬勃兴起,第三产业产值由1992年的9357.4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148038亿元(当年价),就业人数从1.31亿人上升到2.67亿人,如图1-5所示。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95,因此第三产业的产出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数密切相关。在构造第三产业生产函数时,为简便起见,构造只包含劳动力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函数,资本增长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主要通过三产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反映。这样处理也能够回避缺乏第三产业的资本存量数据的问题。图1-5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产值

第三产业生产函数可表示如下:Q=ALti

其中,Q为第三产业的实际产出(调整为1992年可比价);A为ti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L为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

和第二产业潜在产出的估计相同,在估计第三产业生产函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把三产的就业人数和劳动生产率调整到潜在水平。各投入变量的计算和调整方法与第二产业中相同,不再详述。把调整好的投入变量代入第三产业生产函数,可估计得到第三产业潜在增长水平。3.第一产业生产函数

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二产和三产又有很大不同,由于第一产业劳动力供给充裕甚至存在剩余,因而劳动的边际产出为0,影响农业生产最关键的因素是土地和土地产出率。因此用土地面积和土地产出率来构造第一产业的生产函数,其可用如下形式表示:Q=ALpiand

其中,Q为第一产业的实际产出(调整为1992年价格);L为piand[7]第一产业中投入生产的土地面积;A为土地产出率。

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潜在产出的估计相同,在估计第一产业生产函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把投入变量调整为潜在水平。土地在性质上属资本存量,因而依潜在增长定义不需要做调整,即潜在产出是在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下的产出,只需要对土地产出率做滤波调整即可,具体方法与上文相同,不再详述。4.多部门生产函数的加总

在获得三次产业的潜在增长水平后,依据其增长率和初始年份的产业结构计算三次产业结构。并依据此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的潜在增长率计算整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二)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影响分析

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主要表现:一是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供给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这将降低经济的供给水平,从而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因此在预测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时要充分考虑能源供给制约的影响。二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也趋于强化。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例,我国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下降40%~45%,这需要相应的技术投入来实现,从而影响到现有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我们在预测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时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能源约束对经济潜在增长的影响机制及分析模型

能源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渠道:第一,能源价格的上升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实际收入水平,从而降低产出水平,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能源生产难度加大,迫使更多社会资源用于能源的开采和加工,降低社会总体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速度;第三,由于一些能源的有限性,导致其他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下降,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此外,在短期内,由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固定,还可能由于能源短缺,而迫使经济增长停滞。如图1-6所示,AE为起始的生产预算线,AB为资源价格上涨后的预算线,S1、S2为等生产曲线,S1比S2代表更高的生产水平,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资源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生产预算线的左移,在更低的等产量线上进行生产,最终导致生产水平的下降。由于资源开发难度的加大,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能源生产,产出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即图1-6中,其他投入的量由A点下降到D点,产出水平相应的由S2点下降到S3点。

依据以上原理,建立能源约束影响分析模型。能源约束模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门为厂商模型。将厂商划分为一般商品生产部门和自然资源生产部门。一般商品生产部门和自然资源生产部门都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全社会的资本(K)和劳动(L)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两部门的生产中去。图1-6 能源投入影响潜在产出增长机理α

一般商品生产部门生产函数为Y=F(vK,uL,R)=(vK)(uL·β1-α-βA)R,v、u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比例。自然资源生产部门生η产函数为R=G[(1-v)K,(1-u)L]=B[(1-v)K][(1-u)L·1-ηA]。生产函数F(·)、G(·)都为新古典生产函数,满足稻田(Inda)条件。B表示自然资源部门的开采难度,值越小,难度越大,外生给定。此外,假设劳动力(L)和一般商品生产部门技术进步(A)为外生变量,按照固定速率增长,即=nL,=xA。

第二部门为消费者部门。本文沿用无限期界模型的假设,即有L个同质家庭,每个家庭只有一个用户,寿命无限,在资本积累方程的约束下,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效用函数为U(·),满足U′>0,U″<0,偏好不随时间改变。为了求得数值解,本文赋予效用函数具体形式为U(C)=,即不变跨期替代弹性效用函数,该效用函数边际效用弹性为-θ,跨期替代弹性σ=1/θ,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其中,k(0)给定。

本文采用最优控制原理求解消费者最优化行为,建立Hamilton函数如下:-βtH=U(c)e+λ[f(k)-c-(δ+x+n)k]

当厂商部门和消费者部门达到稳态平衡时,可求得稳态情况下的数值解。根据设立不同的B值就可以检验能源开采效率变化对产出的影响。2.环境约束对经济潜在增长的影响机制及分析模型

环境约束对经济潜在增长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要素的组合方式产生影响。在无环境约束的情况下,要素组合按照经济增长速度最大的形式进行组合,而我们考虑到约束后,要素组合的方式就需要考虑两个目标,即经济增长和环境的承受力。如图1-7所示,P和P表示两条等污染线,且P的污染程度高于P;Q和Q为两122112条等产量线,且Q的产量高于Q;C和C是两条等成本线,且C的21122成本高于C。如果我们不考虑环境因素,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出1寻找到的生产要素组合点为E点,如果考虑环境因素,要求环境污染2要从P水平降到P,那么我们的要素组合点就不能再选择E点,而需212要选择E点。其次是治理以前被污染的环境还需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1和资本,所以并非全部的生产要素都被用来生产,而是有一部分生产要素需要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中去,所以投入的生产要素总量会减少,总的产出也将会减少,因此我们选择的投入点为E点。1图1-7 多重约束下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

与无环境约束时相比,投入生产的劳动要素由C减少到C,资本21要素由K减少到K,相应的总产出水平由E点降低到E点。而C-C212121的劳动力要素和K-K的资本要素投入到了环境污染治理部门,用于21抵消环境的负产出。

总的来看,资源环境对潜在增长的约束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改变要素的组合方式,第二占用一部分投入要素。因此我们可建立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分析资源环境对潜在增长的约束。第一个部门为一般生产部门,用来生产潜在产出,能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进入第一部门。第二个部门为资源环境的生产部门,使用一部分劳动和资本来开采能源或者治理环境污染。

在构建相应的模型之前,我们需要分析能源环境作为投入要素进入生产函数的合理性。

第一,从参与生产的角度看,能源环境参与了生产过程。虽然微观经济学强调资源稀缺性,但经济增长理论中并没有明确将能源环境要素纳入分析框架。新古典生产函数中也没有体现能源环境要素约束的影响。能源参与生产过程比较直接,关键是如何看待环境也参与了生产过程。本文把污染物看作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而环境则可以理解为废弃物的接收者。如果没有环境,即如果没有接受经济活动中排出的废弃物这样一个容器,污染物不能排放,各种生产活动不能进行,经济无法实现增长。所以,我们把环境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投入品,其作用是用来接收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而污染则视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污染的不断排放使得环境容纳废弃物的能力不断下降,但环境自身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除此之外,现代人类由于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而为保护环境进行一定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第二,从资源的稀缺程度分析,二者具备稀缺性。新古典生产函数中之所以包含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要素,不仅因为这两种生产要素直接参与了生产过程,更是因为这两种要素存在稀缺性,其使用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而当时其他要素的稀缺性尚未显现,故新古典生产函数中仅包含这两种生产要素。现在能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显现,能源的可采量日渐减少,环境容量也不再是没有上限,资源环境也成了稀缺要素,使用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因此与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的相似性增加,所以进入生产函数也变得更加合理。

第三,从生产函数的构成看,能源环境要素与其他投入要素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经典生产函数中,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最基本的要求是它和其他的投入要素之间要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如前文所述,如果能源投入没有约束,那么人类可不必占用劳动和资本要素进行能源的生产,而可以投入更多的要素进入一般商品的生产,能源投入和劳动资本的投入之间存在替代性。环境亦是如此,现代人类由于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而为保护环境进行一定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这就占用了一部分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投入要素,如果环境投入较大,即环境约束放松,人们可减少这部分要素的投入,如果环境约束严格,则为保持一定的环境质量必须加大相应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可以看出,环境和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αβγ

根据以上分析,构造包含环境投入的生产函数模型,Q=ALKE,其中,Q为产出;A为全要素生产率;L为劳动力投入;K为资本投入;E为环境要素投入。假设模型为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γ=1。

环境要素投入使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作为代理变量进入生产函数。选择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作为环境投入代理变量的原因如下,第一,环境投入不可观测,无法直接进入生产函数进行分析,我们只能通过反面的变量进行测量,即环境的损失越大,则意味着环境的投入越多。第二,衡量环境投入我们需要综合环境要素中的多种污染物来综合衡量环境的投入数量,但由于有些污染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甚紧密,且在测算中缺乏相应的数据,而且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也缺乏明确的数量约束指标。因此我们考虑采取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测算数据完善、有明确数量约束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环境的投入。经验分析表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相关数据完善,且未来由明确的数量约束,即前文提到的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碳与2005年相比下降40%~45%,这为我们预测未来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提供了依据。因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以作为环境投入的代理变量。第三,从经验数据看,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因此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实际为一体两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与本书第六章衔接,我们选择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指标。

在模型估计时,我们使用可变参数的卡尔曼滤波进行估计,设定如下:

其中,y,x为被解释变量向量和解释变量向量,β为随机变参数向量,扰动向量ω和v满足:(三)外需变动对潜在产出的影响分析

在凯恩斯和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下,无论是需求的自动调整还是通过政府的干预,需求冲击最终会得到调整,但在全球化条件下,虽然一国对本国国内需求的创造和控制有一定的主动权,但对国际市场需求的控制能力很弱。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外需减少的趋势,一部分需求可能会永久消失,需求冲击无法得到调整,因此,这种需求结构变化带来的冲击将不仅使实际经济运行偏离潜在产出水平,而且有可能会对潜在产出水平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区分外需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潜在增长的影响,这种区分非常必要,会导致不同的政策导向。如果出口下滑导致实际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而不会影响潜在产出水平,那么当出现出口下滑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需求政策从而缩小负向的产出缺口。而如果出口下滑将直接导致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那么政府采取扩张性的需求政策将会导致正向产出缺口的扩大,从而加大通货膨胀压力。1.外需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机制

外需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需促进了物质资本的积累,因为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发挥一国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足的优势,从而相对提高了相对稀缺的资本的价格。但由于资本存在完全的流动性,能够迅速调整与劳动要素组合,从而促使物质资本不断积累。第二,外需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了劳动力的参与(降低了自然失业率),一方面,对外贸易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足的比较优势,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了大量滞留于农村的劳动力流向沿海对外贸易加工企业,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同时也提高了单纯劳动力的回报;另一方面,外需的增加还能够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激励了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第三,外需还能够促进一国TFP的提高,对外贸易使得出口部门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环境当中,促使企业采取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水平等的措施,同时在对外贸易活动当中,企业有机会接触、模仿其他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制度等,并且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具有技术溢出等外部效应,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一国TFP的提高。2.分析模型的构建

为研究外需对潜在经济增长的确切影响,参考Mankiew等(1992)和Barro等(1995)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Joyce等,2011),本文基于1978~2008年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等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如下的计量分析模型:

lnGDP=∂+αlnK+βlnL+λlnH+κlnX+ωZ+η+μ+ε itititititititit

其中,GDP为潜在产出,K为实际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存量,itititH为人力资本存量,X为出口变量,Z为其他控制变量(进口总额、ititit城市化程度、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地方财政收支水平等),η为地区固定效应,μ为时间固定效应,ε 为既随时间又随地区itit变动的残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