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21:34:06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下)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四、隋唐五代军事名家

李密

李密出身贵族,少有大志,非常喜欢读书。一次,李密骑牛出行,边赶路,边聚精会神地诵读,牛角上还挂着一册《汉书》。此景恰被宰相杨素看到,叫来问寻。对答间,李密谈吐不俗,杨素大为惊讶,认为“此儿定当成瓦岗军开仓散粮(油画)就大事”,遂将他引荐给自己的儿子杨玄感,命他们多多亲近。后来两个小儿结成莫逆之交,这便是有名的典故“牛角挂书”。

长大成人后,李密做了隋炀帝的侍卫。眼见隋炀帝荒淫无道,臣子们竞相豪奢,自忖隋朝存不长久,自己不能随其一同毁灭。遂称病请辞,回家专心读书,等待时机。

公元613年6月,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急召李密辅佐。李密早有反心,闻听大喜过望,急赴黎阳,杨玄感拜其为军师。

李密向杨玄感献策:“败隋军有三计:第一计,隋炀帝现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他的退路。前有高丽,后无退路,粮草又接济不上,不出10天,其军自乱,我们可以轻易拿下。这是上策。第二计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的老巢。官军来了,我们可以将关中地区作根据地,凭险坚守,待日后图大计。这是中策。第三计是进攻东都洛阳。洛阳尚留有不少官军,不一定能攻下来。所以此计为下策。”

杨玄感急于求成,认为前两条太费时间,决定采用第三条,发兵攻打洛阳。

在高丽前线的隋炀帝接到报告,立即派大将宇文述带领大军回师,分路夹攻杨玄感。

杨玄感不敌,西退长安。宇文述跟踪追击,将其团团围住。杨玄感无路可走,最终被杀。

李密在混乱中逃出来,半路被抓。他用行贿押解士兵的办法才得以解脱。

李密脱险后,不敢返乡,想另寻机会,继续反隋。但没人对他这个文弱书生感兴趣。李密游说一年,四处碰壁,直到遇见好友王伯当,被他引荐给瓦岗军的首领翟让,这才找到栖身之所。

李密投奔翟让以后,帮助翟让整顿人马,发展队伍,使瓦岗军面貌为之一变。当时,瓦岗山附近各地还有一些小股的农民队伍。李密到各处去联络,说服他们联合起来,听从翟让指挥。

通过李密的努力,翟让有了很多人手,但是他并没想到自己能推翻隋炀帝。李密对翟让说:“从前刘邦、项羽,本来也是普通老百姓,后来终于推翻秦朝。现在皇上昏庸暴虐,百姓怨声载道,官军大部分又远在辽东。您手下兵强马壮,要拿下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打倒暴君,夺取天下是轻而易举的事!”

翟让被他说活了心,向他问计,李密对翟让说:“现在天下大乱,农事俱废。你的兵马又多,如若不积聚粮草,一遇强敌便会土崩瓦解。只有占领重镇荥阳,积聚粮草,休整兵士,才能徐图天下。”

翟让认为李密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李密的建议,攻克了金堤关(今河南荥阳北)直逼荥阳。隋炀帝为保住荥阳这一军事要地,派猛将张须陀征讨瓦岗军。张须陀以前曾多次打败过瓦岗军,这次听说张须陀又来讨伐,瓦岗山军心不禁大动,翟让准备退让以避张须陀。李密说:“张须陀有勇无谋,其官军也是将骄兵疲,大家不必惊慌,我有一计可一战而胜。”翟让等半信半疑只好列阵迎战。

瓦岗军与张须陀的部队一交战便有意后退,十分轻敌的张须陀不知是计,立即挥师急追,结果陷入了李密早已布置好的包围圈。隋军在瓦岗军的前后夹击下大败,张须陀被杀。

荥阳一役使李密名声大振,翟让佩服李密的军事才能,他让李密另率一支队伍,号称“蒲山公营”,这是瓦岗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精锐。

此后,李密凭借着他的谋略,与翟让一起,多次击败官军,声势越来越大,起义军号称百万之众。势力壮大了,矛盾也就随之而来了。瓦岗军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翟让为首,多是瓦岗军的旧部;一派以李密为首,主要是隋朝降将。

这时,有人向李密密报,说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劝他夺他的军权,翟让的哥哥翟弘劝他当皇帝。李密惟恐真的发生这种事,决定先下手。

公元617年11月,李密在行军元帅府设宴,翟让、翟弘、翟摩侯以及徐世勣、单雄信等将领全都到场。李密借故遣走翟让的卫士,然后声称新得一张宝弓。翟让是有名的射手,爱弓如命,拿来把玩。李密的亲信蔡建德趁机举刀猛砍,翟让顿时身首异处。翟弘、翟摩侯随后被杀。

李密杀死翟让后,瓦岗将帅相互猜忌,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后,率领10余万兵将北上,想打回东都洛阳。在东都称帝的越王杨侗怕皇位被宇文化及抢走,而守城大将王世充又屡吃进攻洛阳的李密的败仗,杨侗很为难。大臣元文都向他献计,让他招降李密,条件是将宇文化及赶走。杨侗纳谏,派人与李密联系。

此时,李密的日子也不好过,独揽大权后,李密率军进攻洛阳,虽然接连胜了几场小仗,但洛阳就是攻不下来,士气低落。又听说宇文化及杀来,自己将腹背受敌,一时进退两难。见杨侗派人送来的诏书上说,只要他解洛阳之围,打退宇文化及,便封他为太尉,执掌文武大权。李密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欣然应允,转头迎击宇文化及。

于是,在潼山脚下,两军展开决战。宇文化及死拼不敌,率两万人马逃到魏县,自称皇帝,国号许。公元619年被窦建德杀死。

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后,赶奔洛阳,准备入朝为官。不想,王世充早就发动了政变,执掌了朝政,不仅不准李密入朝,还带兵来战。

李密曾多次击败王世充,骄傲轻敌,被王世充打败,率残部两万投奔到唐朝李渊门下。其余众将以及州县官员大多归附王世充。

公元618年10月,李密到达长安,被唐朝拜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但并无实权,待遇也不高,他所带士兵甚至整天都没有食物。李密心怀不满,于是产生叛唐之心。他奏请唐高祖李渊,请求去山东收抚瓦岗军旧部,企图东山再起。当时,瓦岗军的部分将士仍在山东坚持斗争,李渊十分希望李密前往收抚。12月,李密离开长安前往山东,王伯当与他同行。途中,唐长史张宝德测知李密等的阴谋,报告唐廷。唐高祖于是降敕书命李密单骑入朝,另给任务。

李密在稠桑(今河南娄宝县西)接到敕书,知道事情不妙,于是与王伯当杀掉唐廷使者,起兵叛唐,不久,又施计攻克桃林(今河南灵宝县治),但随即遭到唐军袭击,队伍被歼灭,李密被斩首,骁将王伯当也力战而死。这一年,李密年仅37岁。

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习武,刚刚应募从军便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华。据史料记载,公元615年,隋炀帝被突厥10万人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刚刚16岁的李世民应募跟随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李世民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征鼓相应”的疑兵之计,迫使突厥兵马撤围而去。

公元616年,李世民佑父起兵,第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李世民用兵灵活,在建唐后实现统一大业的战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渊长安称帝之时,全国范围之内,还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李唐政权所能直接控制的地区仅是关中一隅。因此,集中力量扫平割据势力,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乃是唐王朝的首要战略任务。为实现统一大业,唐王朝建立后先后发动了“六大战李世民役”,历时7年,而由李世民亲自挂帅、独立指挥的就有平陇右、克代北、攻东都、战河北四大战役。李世民能够依据实际,制定战策,灵活用兵,因而连战皆捷,屡建战功,为建成统一、巩固的大唐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世民文武并用,通过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的有机结合,很快平定了北部边疆。唐初,北方突厥不断南下攻掠。李世民先是采取签约结盟、赂以金帛等方略,企图“和平”地解决突厥攻掠问题,后来根据事态的发展,又派李靖等重臣率大军“重拳”打击突厥军《武经七书》队;接着又采取“怀柔”政策将突厥的投降人员10多万人安置于幽州至灵州一带,把大批突厥贵族迁到长安,封官赐爵,官至五品以上的达100多人。这样,就基本消除了自北朝以来突厥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不久,李世民致力开拓西部地区,同样采取了文武并用的方略。他先后嫁出弘化、文成公主与吐谷浑、吐蕃和亲,但也相继遣将派兵攻灭了焉耆、龟兹等部族,最终确立了唐对西域的统治。后来,李世民又派大将率兵打到都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东支)北,平定薛延陀,解决了“北荒”问题;他本人还亲征辽东进攻高丽,但这次远征没有取得全胜而被迫撤军。

公元649年,“雄才大略,智勇兼备”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李世民病逝。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书法家。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119119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传世的书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相传有《倪宽赞》。

刘知远

刘知远(895~948),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沙陀部人。居住太原。后唐时,石敬瑭为北京(即太原)留守,以知远为押衙。敬瑭密谋称帝,以称儿、称臣、割地、岁输金帛为条件,求契丹主出兵助己灭后唐。知远进谏,认为称臣已可,以父事之太过,只用金帛贿赂也可以使契丹发兵,不必割地,否则,恐异日为中原之大患。敬瑭不从。天福元年(936)敬瑭即位,先后以知远为陕州、许州、宋州、河东节度使,邺都、北京(太原)留守,加侍中。七年,敬瑭死,侄重贵嗣位,是为出帝,封知远为北平王。时吐谷浑部归附河东,后来又有反复,知远杀其首领白承福等,收其精骑,得其财畜,河北富强冠于诸镇。开运年间,契丹军南下中原,知远不出一兵支援朝廷。开运三年(946)冬契丹陷开封,灭后晋,出帝北迁。知远派王峻至开封上表奉贺,契丹主耶律德光赐诏,称“知远儿”。次年正月,耶律德光称帝,国号辽。二月,知远见辽帝贪残不能统治中原,于是在太原即位,仍称天福十二年,意在争取后晋旧臣归附。三月,辽帝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被迫北返。辽所署的汴州节度使萧翰矫称辽帝命,拥立后唐明宗子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知远乘虚入洛阳,从益被逼死于开封。知远入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次年正月改元乾枯。更名茲,当月卒。

张巡

张巡是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博览群书,通晓战法,重义气,尚气节,为县令时颇有政声。

安禄山叛变后,天宝十五年(756)一月,叛军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今豫、皖、鲁三省接境地域),谯郡太守杨万石降敌,强令张巡以长吏西迎安禄山叛军。张巡拒不受命,起兵讨叛,响应者约千余人。与此同时,单父(山东单县)县尉贾贲,亦起兵讨叛,进攻宋州。张通晤逃襄邑(河南睢县),被顿丘(河南清丰)令卢杗所杀。张巡遂与贾贲合兵,同去雍丘。总兵力约二千余人。此时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敌,奉命东去襄邑支援叛军,所俘淮阳兵百余人,拘于雍丘,令狐潮乘外出之机,杀看守,迎张巡、贾贲等进入雍丘城。令狐潮调动叛军四万余人围攻雍丘。贾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击退叛军,遂兼领贾贲所部。不久,令狐潮复率叛军四万人攻雍丘,张巡乃留千人守城,自率千人,分数队,开城出击。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敌阵,叛军以事出突然,人仰马翻,遂败退而去。次日,叛军复设百炮,环城攻打,城上楼堞皆毁。张巡令守军在城上立栅柜守。叛军缘城而上时,张巡令士卒束篙草灌油脂,点燃下投,叛军无法登城。他还不时出兵袭击,并利用夜暗令守军缒城袭击敌营等,以扰乱敌军,挫其士气。

当叛军载米、盐之船数百只,抵雍丘城外时,张巡令一部兵力潜出河滨,夺获其盐、粮千余斛,焚余船后归还。守军箭尽,张巡令部众扎草人千余,着以军服,夜间缒城。叛军以为守军出击,万弓齐射,因而获得大量箭矢。几次以后,叛军发觉是计,不再射箭。张巡又选敢死队千人缒城杀入令狐潮营,焚其营房。令狐军大溃。张军追杀十余里。以后,叛军再度围城,雍丘粮、水均已缺乏,张巡以诈降欺骗叛军,要求安军撤退六十里。张巡乘叛军后撤之机,率军出城,扒掉城关所有房屋,取回木料后重入城内加强守备。令狐潮大怒,再度合围雍丘城,张巡复以计对令狐潮说:“君须此城,归马三十匹,我得马且出奔,请君取城以藉口”,令信以为真,果然送了三十匹马,张巡以此分配给各骁将,并商定当叛军来时,每人要捉具一将。次日,令狐潮来责问张巡失信,张答以“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令孤潮怒而攻城,阵尚未布好,张巡骑将三十人冲杀而出,擒叛军十四人,斩杀百余人,俘器械牛马甚多。令狐潮退据陈留(河南开封东南),不敢再犯雍丘。此次战役,叛军围雍丘近四月,兵力达数万人,而张巡军仅二千余人,始终拒守,每战常胜。

令狐潮攻雍丘,数月不能克,乃筑城于雍丘之北,绝张巡军粮道,叛将杨朝宗率马步二万,将袭宁陵以断巡军之后。张巡遂舍雍丘,东向守宁陵,并与睢阳太守许远部会合,在宁陵西北,大败杨军,斩敌万余人,残部退走。张巡升江南节度副使。至德二年(757)安庆绪以尹子锜为汴州刺使、河南节度使,率同罗、突厥、奚等少数民族兵并会合杨朝宗部共十余万人,来攻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张自宁陵引兵三千入睢阳与许远共同防守,城内兵力总计约七千人。安军集中力量,攻城,张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日进行二十余次战斗。许远推崇张巡为主将,专任第一线战斗指挥;许远负责粮、械供应,并居中接应。

尹子锜军久围睢阳不下,但城中已将食尽。每人口粮日仅一合,掺以树皮而食,外无支援,将士饥疲不堪。战至八月,睢阳守军仅余六百余人,张巡与许远分区防守,与士卒同甘苦,仍坚守不懈。时谯郡、彭城(江苏徐州)、临淮(江苏盱眙)均有唐将,但皆拥兵不救,因而尹军攻城更急。十月,睢阳食尽,马、雀、鼠等一切可以入口的东西均已网罗食完,敌军登城,将兵无力再战,城遂陷。但张巡固守睢阳达十月之久,前后大小战斗凡四百余次,累计斩杀敌军约十二万人,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守城战役之一。张巡及部众均在城破后,被俘不屈而死。

李光弼

在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涌现出两位齐名的大将:一位是

郭子仪

;另一位便是李光弼,史称“李郭”。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光弼,是契丹人,他的父亲原是契丹的一个酋长,武则天时入朝,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大将军。由于这一影响,李光弼善于骑马射箭,崇尚军事生涯。从军之后,因善于骑射、刚毅果敢,他深受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器重,很快晋升为兵马使。后来,内陆又参加了征讨吐蕃、吐谷浑的战争,因功晋升为云麾将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郭子仪的保荐下,他当上了河东节度副使,奉命征讨安禄山、史思明叛军。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攻占河北各郡和河南荥阳、洛阳后派史思明继续向河北增兵。为彻底切断安禄山的后路,郭子仪率领步骑兵1万和太原驽手3千,东出井陉,收复河北重镇常山(今河北正定)。不久,史思明率先头部队2万骑兵来攻。李光弼根据敌兵远来,意在速快的客观情况,制订了“入城据守,伺机出兵”的作战方案。在敌军攻城时,他先用1500名驽手轮番发射利箭,打得敌军纷纷溃退,然后乘机杀出城门,短促突击敌军。经过几个回合,敌骑兵死伤惨重。史思明下令停止进攻,准备等步兵赶到之后再组织进攻。这时,有人来报,史思明的5000步兵,从饶阳来援常山,一昼夜走了170里,现在已到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城南的逢壁,正在那里埋锅造饭。李光弼闻讯大喜,亲自率领步、骑兵各2千,偃旗息鼓,迅速东进。到达逢壁时,敌5000步兵正在吃饭。李光弼乘其不备,率军突然冲杀过去,一口气将毫无防备的5000叛军全部消灭。史思明吓得再也不敢进攻常山,率军退守九门和藁城两县。李光弼又乘胜收复了属于常山郡的真定、井陉等7个县。不久,郭子仪也率军抵达常山,与李光弼胜利会师。两军联合,迅速攻下九门、藁城,大败史思明。接着,李光弼又乘胜收复赵郡(今河北赵县),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州)。随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又乘叛军疲惫,联手在嘉山与史思明的5万大军展开决战,歼敌4万多人,并乘胜再收复河北10多个郡,切断了安禄山的后路。就这样,李光弼兵出井陉之后,便旗开得胜,打了一个“以少败众”的大胜仗。

李光弼和郭子仪向唐玄宗提出“坚守潼关、北攻范阳”(叛军巢穴),消灭叛军于黄河南北的方略。但唐玄宗不仅听不进去,反而相信奸相杨国忠的鬼话,强迫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兵反攻,结果哥军全军覆没,叛军乘势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不久,新即位的唐肃宗令郭子仪率5万精兵前往朔方保驾,令李光弼领兵5000守太原。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察希德等人率领10万李光弼大军,兵分四路,围攻太原。而此时的太原守军,除李光弼带来的5000人外,另有几千人的民团,二者合计也不足1万。兵力对比,唐军不及叛军的1/10。叛军总指挥史思明由此预言太原“指掌可取”,他计划迅速拿下太原,进而攻取郭子仪所据守的朔方,彻底消灭唐朝。因此,能不能坚守太原,对于制止叛军攻势乃至平叛战争的全局,影响极大。一个月后,他又巧施诈降计,乘敌不备,出城反击,一下子斩杀、俘虏敌军1万多人。正在这时,安庆绪刺杀了他的父亲安禄山,继位当了大燕皇帝。他令史思明回守范阳,令蔡希德为总指挥继续围攻太原。李光弼果断地抓住史思明撤兵西走、叛军兵力削弱、军心不稳之机,率军奋起反击,一举歼敌7万余人,蔡希德率领残兵仓皇撤逃。李光弼以不足1万之兵,前后歼敌8万多人,又痛快淋漓打了一个“以少败众”的大胜仗。太原防御战的胜利,保证了唐军北冀的安全,为唐军积聚力量转入反攻争取了时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光弼因战功卓著,授兵部尚书,封魏国公。

公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定绪,自称大燕皇帝。经过半年的准备,他率领十几万人马兵分四路攻入河南。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弼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河北、朔方节度使,负责抵御史思明的进攻。叛军的猖狂进攻,有的主张整兵迎战,有的建议坚守洛阳,还有的提出退守潼关。李光弼认为,兵力敌众己少,利在坚守;而坚守洛阳,又兵力不足;退守潼关,将无故弃地500里,会使叛军气焰更加嚣张;而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可进可守”、“能伸能缩”,呈“猿臂之势”,是制止史思明攻势的理想地点。于是,他果断放弃洛阳,率领2万兵马移师河阳。在兵力对比敌众己少的情况下,他又接连打了几场胜仗:战幕刚刚拉开,他便令部将率精兵小分队突然杀出城外,将城下挑战的敌将擒杀,给叛军“当头棒喝”;当史思明出动装满柴草、油料的几百艘战船,企图发动火攻时,他又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拦船长竿和抛石车,将叛军火船全部击沉;在史思明“狗急跳墙”出动了3万兵马南北夹攻河阳之际,他又凭借有力的战前动员和出色的指挥调度,大获全胜,杀敌1万多,俘敌8千余,还缴获了数以千计的战马、军械等。史思明攻打河阳多日,不但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损失了好几万兵力,只好率兵退回洛阳。李光弼再次“以奇用兵,以少败众”。

但不幸的是,李光弼指挥才能再也没得到应有的发挥。昏庸的唐肃宗被河阳一战的胜利进一步冲昏了头脑,强令李光弼等人率劣势之兵反攻洛阳。结果,李光弼先是兵败邙山失去兵权,后又遭恶人诬告,终于忧愤成疾,病死徐州,终年57岁。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代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身兼将相两职六十余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生于公元697年,死于公元781年。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他多次担任军事要职,参与指挥了历次重大的平叛战争,因而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平叛大将军”。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正式爆发。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从此踏上了平叛战争的征途。由于安禄山、史思明握有重兵、蓄谋已久,而唐王朝军备空虚、士无斗志,叛军南下后,1个月之间,就攻占了河北各郡和河南荥阳、洛阳。

面对危局,郭子仪认为,唐军初战强敌,不宜正面交锋,而应避实击虚,断其后路,因此他率兵首先收复了云中、马邑(今山西大同、朔县东北)两郡,然后兵出井陉,会合李光弼一军,收复河北10多个郡,切断了安禄山的后路。这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又提出“坚守潼关、北攻范阳”,消灭叛军于黄河南北的方略。但是,唐玄宗听不进正确意见,强迫哥舒翰率领缺乏训练的潼关守军展开战略进攻,结果全军覆没,叛军攻下长安,唐玄宗出逃,唐王朝的东、西两京(洛阳、长安)被叛军占领,战局急剧恶化。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肃宗),郭子仪奉命率兵5万前往保驾。一年后,唐军力量有了一定的增强;叛军内部出现分裂,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死,而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动。在这种形势下,唐肃宗决定展开战略反攻,首先,收复东、西两京。公元757年4月,唐肃宗任命他的儿子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授以收复两京的任务。5月,郭子仪于进军长安的途中在清渠(今西安西)与叛军安守忠、李归仁部相遇交战。结果唐军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4个月后,郭子仪率领15万大军重攻长安,在长安的西南的香积寺附近,又遇安、李叛军10万余人。这次,郭子仪吸取清渠之战中遭到叛军骑兵冲击而迅速溃败的教训,加强了纵深部署和侧翼掩护,并注重骑兵的使用和迂回的战法,仅半天时间就歼敌6万多人,第二天收复了西京长安。随后,唐军乘胜东进,在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与叛军主力15万人遭遇。郭子仪率部从正面进攻,令骑兵从侧后袭击,大败叛军。安庆绪听说主力战败,万分惊慌,仅率1300名步、骑兵从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唐军又胜利收复东京洛阳。郭子仪因收复两京有功晋封代国公。唐肃宗也发出了“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的赞叹。郭子仪由此而名声大震。

公元763年,吐蕃乘唐王朝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不久攻入京城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遭受谗言而闲赋在家的郭子仪奉命任关内副元帅(元帅是雍王李适),再次被赋予“平叛”重任。经过一番努力,郭子仪只召集了逃散唐军4000人,而吐军有20万之众。为此,他以洗雪国耻激励将士,又以“白天击鼓张旗、夜晚遍燃灯火”和使用有限兵力四处机动等“疑兵之计”迷惑敌人。吐军惊慌失措,误认为唐军主力已杀回长安,仓皇撤出长安。就这样,郭子仪又“兵不血刃”地平息了这场叛乱,唐代宗回长安后很内疚地说:“用卿太迟,才落到这步田地。”

公元764年,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史仆固怀恩同朝廷矛盾激化而谋反,唐代宗任命他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东节度史、朔方节度大使,又一次率兵“平叛”。仆固怀恩原为郭子仪的部属,郭在仆的部队中有很高的威望。听说郭子仪来了,仆固怀恩的部下纷纷前来归附,仆固怀恩只好带领他的300多个亲信逃走。但不久,他又引来回纥吐蕃军队30万人攻入关中,长安再次受到威胁。郭子仪立即建议唐代宗调兵遣将,扼守要冲。他自己率兵万人坚守洛阳,保卫长安。郭子仪刚到泾阳,就被吐蕃、回纥联军10万余人团团围住,形势非常危急。年近70岁的郭子仪,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镇定自若,毫不惊慌。他一面令诸将严密设防,坚壁不战,一面密切监视敌军的动向。不久,仆固怀恩突然病卒,吐蕃和回纥因争霸而产生矛盾,在泾阳城外分营而居。郭子仪决定利用这一矛盾,争取回纥(郭曾与回纥军并肩作战),共击吐蕃。他不顾个人安危,只带几个随从赴回纥营地。到了回纥营门前,他又摘下头盔,脱去铠甲,放下刀枪,免胄空手而进。在谈判中,郭子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终于说服了回纥大帅。吐蕃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大势不妙,连夜撤兵西走。唐、回纥联军奋力追击,在灵台附近大败吐蕃军,毙俘6万余人,再次稳定了京都局势。这段故事便是人们常说的“免胄见回,单骑退敌”。

公元778年,唐德宗继位,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公元781年,这位“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的“平叛大将军”病逝,死时84岁。

五、宋元军事名家

赵匡胤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开封大街小巷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没有人会想到即将发生重大历史事件。赵匡胤就在这一天指使人向朝廷谎报军情,说北方的契丹和北汉联合出兵,正在向开封进军。宰相范质、王溥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这是圈套,立即命令赵匡胤北上迎敌,以保卫开封。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后周禁军到达开封的陈桥驿,便决定在这里兵变。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亲信召集禁军将领们开会,说皇帝年纪小,大家如要“长保富贵”,就应当立赵匡胤为天子。正月初四,赵匡胤假装喝醉躺在床上,他的弟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将皇袍加盖在赵匡胤身上。众将立即下拜,齐声高呼“万岁”。这次政变,完全是赵匡胤跟他的亲信一手策划的,可是,他却假意推让一番。众将哪里肯答应,赵匡胤乘机在此时就宜布了自己当皇帝的要求和军队的纪律,马上领军回开封,开封城内早已有人暗中接应。后周的大臣韩通,听说赵匡胤发动政变,想组织力量进行抵抗,被王彦升当场杀死。范质、王溥听到赵匡胤回师开封,方知上当,被迫同意赵匡胤当皇帝,并率领百官朝拜赵匡胤。正月初五下午,赵匡胤举行做皇帝的仪式。崇元殿上,聚集了文武百官。一位官员拿着事先以柴宗训的名义写的诏书,宣布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正式登上了皇位,接受群臣的拜贺。

由于赵匡胤原来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定为“宋”,仍旧把开封作都城,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这次政变,称为“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北宋,从此开始了。

宋太祖在宋朝统治稳定之后,随即开始实行收兵权的措施。

通过“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虽然初步巩固了内部,但他并不能高枕无忧。宋太祖自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全中国,当整个国家的皇帝。在原有的基础上,他处心积虑,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决心先消灭南方诸小国后,再回过头来对付北方强大的辽国,以及辽国的附庸山西的北汉。

乾德元年(963)正月初,宋太祖一声令下,慕容延钊兵会襄阳(今湖北襄樊),直指潭州(今湖南长沙)。潭州张文表战败被俘。荆南四面楚歌,在宋军奇袭江陵后俯首降宋,首战告捷。第二年十一月,宋太祖决定挥师向西,吃掉四川后蜀。王全斌率骑步兵6万,分南北两路进川。成都后蜀主孟昶见大势不好,于次年正月向王全斌行“亡国之礼”后投降,天府之国四川尽为宋朝所有。

开宝一年(970)九月,宋太祖指示潘美率军从湖南郴州出发,向南汉进军。南汉派出训练过的大象,与宋军对阵。经过一番拉锯战,南汉被消灭,岭南地区为宋版图。

开宝七年(974)九月,宋太祖目光盯向东南,于次年二月兵临金陵(今江苏卤京)。金陵南唐国主李煜走投无路,率领众屯向宋投降。江苏、江西等地又入宋朝版图。

宋太祖南征北战,西征东讨,势如破竹。浙江吴越钱俶坐卧不安,于九年二月亲自到开封拜见宋太祖,实际上归顺了宋朝。福建的陈洪进则先走一步,早就向宋朝俯首称臣。10多年时间,在历史上不过是弹指一瞬间,宋太祖却基本统一了大江南北,从而结束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大分裂局面。

宋太祖立国,尤其是统一江南后,百废待兴。他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进行大胆的整顿改革。宋太祖一反五代以来军政不分的旧制度,改为军政分离,军不代政,明确规定军人不允许参加或干预中央及地方政府行政经济事务。

此外,宋太祖还曾废除苛捐杂税,奖励开荒种田,注重兴修水利,号召植树造林等等,使宋朝的农业生产得以很快恢复和发展。就其影响而言,宋太祖的改革不仅保证了宋朝300年的发展和生存,而且大多为明清等后来者借鉴效法。

开宝九年(976),宋太祖驾崩了,时年50岁。对于宋太祖突然死亡的原因,由于历史记载不详,至今尚未弄清,成了千古之谜。宋代有一个叫文莹的山林老僧在《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赵匡胤之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已经卧病的宋太祖,召其弟赵光义来到寝宫,把宦官宫妾全部屏退,二人对饮。有太监远望去,只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有时做出避席的姿态,像是有难忍之状。三更鼓响过,二人方饮罢。此时殿前的落雪已有几寸深了,太祖赵匡胤用柱斧戳着雪地,盯着赵光义说:“好做!好做!”便回殿解衣入睡,鼾声如雷。这天夜里赵光义也留宿于禁中。没到五更,宋太祖赵匡胤就毫无声息了,内侍一看,已经归天了。宋太祖刚死,赵光义抢先赶到太祖床前,并宣布自己是遵先皇遗嘱继任皇帝,史称宋太宗。

杨业

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深入人心。杨业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最主要的真实人物。

杨业原名杨崇贵,他的生年没有记载。《宋史·杨业传》上说,杨业入北汉时为弱冠之年。《礼记》上解释,男人满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弱冠是不足20岁。杨业入北汉是乾佑四年(951),向上推20年,为五代的后唐长兴三年(932),这一年大约就是杨业的生年。他的卒年是北宋雍熙三年(968)。所以,杨业一生大约活了55岁。山西代县的杨业后裔说他享年59岁。若按此说,杨业则生于后唐天成三年(928)。

杨业是哪儿人,史传记载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地方: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北)、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和保德火山(今山西河曲南)。一个人的籍贯怎么有三个地方,究竟哪儿是杨业的故乡呢?清朝乾隆年间的《保德州志》上记载:“杨业,旧志(指以前修的《保德州志》)谓即本州人。”旧的《保德州志》虽然不是杨业时修撰的,但保德人记载本州的名人,总不能把不是本州的人硬当作保德州人来写。而且,民间传说杨业的父亲杨信是“火山王”、“火山刺史”、“火山节度使”。火山是个地名,属于唐朝岚州宜芳县,紧靠黄河东岸,宋朝时曾设火山军、火山县。五代时候,契丹进扰到保德州,杨信就在家乡聚众结堡,当了一支武装力量的首领。“火山王”大约就是杨信的自号或是乡人对他的称呼。明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也讲到杨信起兵火山地区。还说他亲自去过这个地方,看到杨信屯兵的一座城堡遗址,当地居民称之为“杨家城”。至今,河曲旧城东数十里仍有“杨家城”、“杨家寨”等村寨多处。又据清朝初年山西不康基田讲,在河曲附近的岢岚州(今山西岢岚县),出土了杨氏墓碑,上面写着杨业夫人折太君的事。还有,晚清人李慈铭的《荀爽斋日志》说:“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大中祥符三年(1010)是宋真宗统治的年代。所以,说杨业是保德人,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出土文物可以为证。

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见于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墓志中说:“杨君琪,字宝臣,麟州新秦人也。”杨琪是杨信的重孙,杨业的侄孙。所以,后人根据这个墓志,就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还有,北宋曾巩著的《隆平集·杨业传》以及《资治通鉴》上也都说杨业是麟州人,那是因为杨信在后汉时担任过麟州刺史,当时全家迁居麟州。杨信后来死于麟州,由于长子杨业不在杨业像身边,麟州刺史一职就由次子杨崇训继承。杨琪是杨崇训的孙子,欧阳修称杨琪为麟州新秦人,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杨琪的曾祖父就已移居麟州了。当然如果论原籍,杨琪还应当说是保德人。《宋史》上说杨业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于后周初年,应北汉皇帝刘崇之召,赴太原任职。他在北汉供职29年,长期居住太原,所以《宋史》上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实际上,杨业无论祖籍还是他自己的出生地,都是保德,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就不太合理了。

杨业出生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黄河流域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个朝代统治着。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建立了前蜀、吴、闽、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期,藩镇林立,混战不已。北方生活在辽河地区的少数民族契丹,逐步强大起来。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于神册元年(916)建立契丹国。契丹贵族乘中原地区动乱,时常向今天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出兵,掳掠人口和牲畜。杨业的家乡保德州火山,正是契丹经常骚扰的地方了。他率领当地百姓结成堡寨,组织“士兵”,抵抗契丹。到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统治的时候,后唐的藩镇石敬瑭想做皇帝,就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后唐清泰三年(936),辽太守乘势率大军入山西,第二年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出兵帮助石敬瑭灭亡了后唐。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和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割给契丹,还向辽太宗自称儿皇帝。杨信对石敬瑭的卖国行为十分愤恨,就自树旗帜,起兵抗辽,转战于山西西北部,从石敬瑭手中攻取了保德、离石等地。他还同黄河西岸的府州(今府谷)折从阮、折德偺父子结为同盟,共同抵御契丹。那时杨业大约只有五岁。

石敬瑭死了以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对契丹不再那么恭顺。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于契丹会同九年(946)大举出兵南下灭掉后晋。第二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改国号为辽。他纵兵大肆掳掠,中原人民纷纷武装反抗,耶律德光被迫退出开封北归,途中病死。杨信带领儿子杨业,在耶律德光攻入开封之时,联合府州的折氏父子,共渡黄河北上,攻克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自为州主。这时杨业已有十八九岁。

山西自古出良将,民间谚语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杨业出生在这样的地方,父辈又是地方武装力量的领袖,加之生长在烽火连天的时代,所以他自幼就善骑射,好打猎。每次出猎,他的猎获物总是比别人多,他还常对伙伴说:“我当了大将带兵,会像老鹰、猎犬追逐兔子一样。”十五六岁的时候,杨业已跟随父亲出入沙场了。

杨业同折德偺的女儿折太君结婚,折太君就是民间传说的“杨门女将”的主帅佘太君。折作为姓氏读shé,与佘同音,以折为姓的极少见,所以民间就把折作佘,折太君也就变成了佘太君。

折氏世居今天陕西府谷一带,是当地的豪族。折太君的高祖,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祖先折从阮在后梁时为府州刺史。后晋时,契丹入掠,他同杨信联合共同举兵抵抗。后来,他俩共同辅佐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做了后汉皇帝。折德偺是折从阮的长子,行伍出身,一直跟从父亲参加抗辽斗争,后汉时为府州团练使。折太君生长在军人家庭,经常耳闻战马嘶鸣,婚后的公公、丈夫,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所以,她也“善骑射”,“尝佐业立战功”,连她的侍女、仆从也个个武艺过人。她和杨业的婚姻可说是门当户对的美满姻缘。至今,山西临县、离石的人民还流传着杨业在当地的七里庙迎娶折太君的故事。

后周广顺元年(951),后周灭后汉。后汉的河东留守刘崇据河东称帝,史称北汉。在麟州任刺史的杨信,应刘崇之召,派长子杨业到太原见刘崇,留在刘崇的军中任保卫指挥使。刘崇为表示对他的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