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00:57:04

点击下载

作者:蔡建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试读:

前言

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杂志发表“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掀起了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浪潮。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注重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安排,强调以团队为基础的跨专业教育,重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推行转化式学习,倡导建立相互依存的教育体系。

我国高度重视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近年来,连续出台多个文件规划、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工作。2011年年底,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2012年5月,出台《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新时期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路、框架和任务;2014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2017年7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府部门的密集举措,强力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

医学教育是国家医改的主要供给侧,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医学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吉林医药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西医本科院校,始终致力于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2004年划转吉林省办学以来,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2014年,学校围绕“贯彻标准、落实意见、深推改革、迎接认证”,按照“统筹设计、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全面启动了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出台了《吉林医药学院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原则意见》,着眼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突破、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显著提升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明显增强,着力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优化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了医学人才培养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自2014级学生起,学校每年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遴选学生组建“教学改革试点班”,单独开展教学。通过系列改革,学校构建了“一中心、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一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四导向”即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本书对吉林医药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汇集了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医学教育研究和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成果,涵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背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吉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社会影响和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纪实等五个部分。本书的出版,将会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较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成功范例。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教育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书中定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术专著、文献及教材,并得到了业界领导、专家和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蔡建辉2017年9月第一章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一、社会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广泛性更加凸显,“质”与“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更趋全面、个性、多样,更加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整体健康。医学发生深刻变化,医学任务从以防病治病为主转变为以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为主,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更趋明显,医学的国际化加速发展。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强并具有特殊性。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我国2009年起实施“新医改”,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也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适应医改需求,满足医改需要,是历史赋予医学教育的新使命。三、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考验

信息时代,医学学科快速分化,医学知识量骤然激增。以有限的学时、财力,应对海量的知识,必须要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驾驭爆炸性增长的知识,用于临床决策。四、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标准

20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发表100年之际,21世纪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系统性的总结了100年来医学教育的各项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理念即“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即以“胜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转化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第三代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注重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安排,强调以团队为基础的跨专业教育,重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推行转化式学习和建立相互依存的教育体系。五、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连续出台多个文件规划和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确立了新时期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路、框架和任务,突出强调了教育改革的极端重要性,把质量作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011年我国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拉开序幕;2012年,教育部先后下发了“高教30条”和《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以适应国家医改的宏观策略;2014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等6部委联合下发《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作了进一步的部署;2016年,下发对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具有“出口”导向作用的《加强医教协同做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文件;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就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就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这一专项工作出台的文件。国家近年来的密集举动,突显了对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和迫切程度。快速而稳步的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开展的重要工作、核心工作。改革的有序推进有赖于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的可靠支撑。第二章 国内外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民生之首,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十大期盼”之首。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现代教学手段,按照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对人才进行教学管理的教育模式,是学校为培养学生而打造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机构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结构和目标的方式,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健康关注度的不断增加、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的相互依存性的逐渐增强,推动了世界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浪潮。一、现阶段国内医学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长期受传统文化和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观念的影响,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学生统一、标准化培养多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传统道德多于职业态度和价值;重知识、技能教育多于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重临床通科医师培养多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毕业后医学教育或继续医学教育做的准备等不够。(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符合时代要求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面过窄,存在重医学专业,轻人文学科;重医疗能力,轻预防保健能力;重技术、技能培训,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丰富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精神严重不足,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三)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缺陷

在教学模式上,虽然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和“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但是,理论和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相融合,基础不能很好地运用于临床。单纯传授知识,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不厚,素质不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由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向多样化模块课程体系转变。但是,课程的综合性不高。人文社科课程比例虽相对略有增长,但是比例较低。(四)教学方式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中灌输多于启发,学生习惯于全盘接收,机械记忆,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措施,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质疑精神。教学手段跟不上信息时代技术,先进的教学法没有被很好地推广应用。各种原因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低,达不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五)人才评价方式简单

人才评价方法落后,重分数轻能力。以考知识记忆、认知能力为主,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机制和手段,忽略情感、思维、能力的评价,缺乏对实验和实践能力考核的现代方法;教师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知识整合、综合运用能力考核评估;测试范围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主,习惯于使用单一标准、唯一标准答案,导致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薄弱。二、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可借鉴的经验(一)生源要求

在美国,修完四年制大学本科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方可报考医学院校,其采取两次选拔考试的方式录取学生,其一是学术能力倾向测试,对有意向学习医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第二次考试是医学院入学考试,专门测试生物学、物理学、阅读和理解信息以及沟通能力等,此外,医学院校招生对报考申请的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在日本,报考医学院校的考生多,录取名额有限,是最难考的院校。日本医学院采取两次选拔考试的方式招录学生,前期考试为大学入学中心(一个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格的机构)考试,考试成绩供各大学参考;各大学有较大的自主招生权,组织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后期考试,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拿大医学院具体招生方式不同,但普遍是参考大学期间成绩(或组织医学院联合考试)和面试等选拔形式,尤其注重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欧洲国家,以英法德为例,凡是中学毕业考试合格并获得毕业证书有意向学习医学的学生,均可报考医学院,但各国也不尽相同,英国对临床医学、外科学和口腔医学的要求较高;法国在名额上没有限制,但有着医学教育的高淘汰率;德国则参考多种因素来确定招生,如高中毕业成绩、医学生入学考试、面试、申请时间等,另有10%的名额给予特殊申请者,如苦难情况,多次申请的考生。(二)学制与学位

在美国,一名执业医师的培养时间需要11~15年,包括大学本科医学教育阶段4年,医学院研究生教育阶段4年,住院医师培训3年(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如想成为专科医生,还需进行专科医师培训(普通专科医师2年、外科医师4年)。在日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本科教育阶段为6年,包括前4年的临床前教育和后2年的临床教育,毕业后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学制为4年,博士毕业后需要有1年的实习医生经历,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方能获得医师资格,总共花费11年时间。加拿大培养一名医师的程序是大学本科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报考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进行4年的研究生学习。毕业后通过建安大医学委员会、加拿大皇家内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学院组织的分为两阶段的医师资格考试(MCCQE)。欧洲国家的学位与学制设置各国间也有不同,英国医学教育学制为5年,但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学制为6年,完成前3年的基础知识且成绩合格即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后3年完成临床技能学习,通过考试后获医学学士学位。法国和德国不设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医学院的毕业生需要经过专科培训并获得博士学位才能有执业医师资格,学制为9~11年。(三)课程与教学

美国的医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态度、技能和知识三个方面,宗旨是在四年医学教育阶段,努力将生物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临床技能等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的、科学的整合,形成整合课程。在学习中,学生至少有1/3的时间可以用来选修课程,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日本,医学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以加强临床教学为宗旨,精选学习内容,整合医学课程。核心课程分基础理论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部分,各医学院在实施的过程中以70%的时间实施核心课程,30%的时间用于学校的特色课程教育。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强调培养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素养三方面能力,课程设置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式,分基础和临床两个阶段进行加教学;另一种是以器官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式,按照系统进行授课。欧洲英法德等国家的课程设置上,一般设置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实习阶段、毕业后继续教育阶段。三、我国针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做的工作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相继出台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系列改革工作。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高等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5月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指明了现阶段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要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医学院建设。2014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卫生计生行业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机制,深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纲要提出未来健康工作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2017年6月,教育部针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人才培养,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做好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衔接、加大一体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等工作做了具体的要求。四、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实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注重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整体框架;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教育综合改革,也要满足国家和地方医学教育需要和新一轮医改要求。(一)严抓质量控制,控制准入标准,保证培养质量

培养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把握生源质量,提高医学教育的准入标准,严格医学院校招生。加强医学生的考核制度,采取淘汰制度,提高医学学生的淘汰率,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工作岗位。(二)更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发展,满足新形势下对医学工作者的要求,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培养能从事各种疾病的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三)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学科结构,重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医学生培养的核心与关键,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主干课程,建立以“整合课程”为主的核心课程体系,围绕知识、技能、素养,切实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加强课程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优先建设专业主干课程,兼顾非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设,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问题导向学习”为切入口,开展问题导向学习(PBL),全面培养医学生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网上教学体系,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结合教学。对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加大投入,并加强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通过设置专门课程教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在已有课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将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和课程知识教学相结合。(六)培养科学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与“健康中国”建设

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提供教研室(实验室)适应学生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丰富一线科研人员与学生的信息渠道,此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时讲座和会议机会。社会实践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为学生提供走出校门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让医学教育服务社会,在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服务社会的理念,使得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好的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七)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不能够满足医学教育终身学习的要求,在医学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主要通过教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等相关内容来完成。第三章 吉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总体设计思路

◆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课程计划的原则意见

◆吉林医药学院关于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的原则意见

◆吉林医药学院考核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吉林医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吉医在线学堂”建设实施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教改试点班)课程计划◆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原则意见吉医院字〔2014〕34号

机关各处,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下称“意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迎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就学校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提出指导意见。本意见主要阐明学校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举措,明确改革工作方向和重点,是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纲领和指导性文件。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引领,以“意见”为指导,以提高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有力促进医学生培养与吉林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统筹设计、分步实施,强化内涵建设,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显著提升,着力于临床实践能力的明显增强,着力于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学校“整体优化、重点跨越”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推动学校向“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迈进。二、改革目标和任务

结合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模式,稳步开展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面落实“2.5+2.5”培养方式,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改善临床教学条件,显著提高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整体优化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制订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临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临床教学质量监督、评估和反馈系统。三、改革主要举措(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调整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组成,增补学生担任委员。牢固确立学生中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和“三种精神”(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快速推进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育思想观念的5个转变:教学目标从“授人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从重点考虑“教师教什么”转变为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教学策略从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变为重点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学评价从重点评“教师教的怎样”转变为既评“教师教的怎样”,又评“学生学得如何”。

1.广泛开展学习交流

全面总结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交流会暨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动员会”。进一步明确实施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和细节问题,分别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优化等专题研讨会。以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和专业认证为主题,邀请医学教育专家来校讲学,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印发《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宣传册》,促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充分认识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意义、改革重点、核心任务和主要举措,充分理解专业认证的理念和精髓。征订并下发《医学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和《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加强教师学习交流和理念更新,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责任。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强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将学生自主学习列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安排中保证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的态度、内容、方法、环境等考核、评估。编写课程指南,提供学习活动要点和课程主题,帮助学生管理学习。加快网络课程和“慕课”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模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个性发展。(二)改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等利益方的参与,逐步构建“一中心、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四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在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遴选试点班,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和支持服务。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控制授课规模,逐步采取小班方式教学。依据试点班改革成效和学校资源情况,逐步推广改革成果。

1.夯实医学生人文底蕴(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医学人文社会学课程体系,进一步规范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重点加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以法制、公德、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以尊重生命、关爱病人、高尚医德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教育。

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团队活动、相互讨论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专题化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贴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大爱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对医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注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衔接,注重校园文化与医学职业精神的结合。(2)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特点,促进人文社会学科同医学学科的融合。加强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材教育学生,以教师的良好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教育学生,以高尚的职业精神和医德医风感染学生。(3)加强医学伦理教育:从职业伦理、技术伦理和制度伦理3个层面,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卫生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医学伦理学实践,深入临床和社区,开展现实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伦理问题,关注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强化学生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念。

2.强化临床实践教学

加强临床教学体系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体系,加大临床实践教学比重,优化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基层见习、实习。以临床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以临床实践为主,模拟训练为辅的基本构架,加强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合理分配理论学习、模拟训练、门诊实践、床边实践、社区实践等教学形式。建立基于网络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自主学习、教学素材整理及教学效果考核、评估等功能。

3.推进课程整合(1)实施“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SBCM):基础医学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基于器官、系统重构教学内容,形成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临床医学遵循“从病因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面向临床实践,整合相关学科和内容,按各系统组织教学。逐步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人体健康与疾病导论整合课程,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和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三大课程群,逐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指南和跨学科整合试题。(2)打造模块化教学团队:按照器官、系统课程模块组建模块化教学团队,抽调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组建课程组,遴选课程组负责人,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加强模块课程组集体备课、试讲,促进模块中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教研室与课程组双重管理的互动机制,打造与整合式课程相适应的整合式教学团队。

4.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和基于团队的学习(TBL)。制订教学规范,开展教师教学法专项培训,遴选骨干教师,制订培训计划,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实行OSBCM结合PBL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以自学为基础,以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为主要形式,加强多学科知识整合及应用。研究制定PBL案例标准和PBL教案标准,组织开展PBL案例大赛,激发教师参加PBL、编写PBL案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PBL教室,引入专业数据库,构建符合PBL教学需要的网络环境,为开展PBL教学搭建平台。

5.完善评价体系(1)实行分阶段综合考试:建立分阶段综合考试制度。基础医学阶段实施基础理论综合运用考试,临床阶段实施临床理论和技能综合考试,毕业实习阶段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试,分别制定考核实施方案,明确考核时段、考试方式、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等具体要求。(2)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价,完善评价反馈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反馈,加强小组讨论、病例讨论、临床教学查房过程对学生个人表现的评价和反馈,加强对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资料的评价和反馈,做好PBL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反馈。改进反馈形式,加强面对面反馈,注重反馈效果评价。(3)完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招募和培训标准化病人,建立标准化病人招聘、培训、考核、管理等规章制度。实施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CCS),引入CCS系统,制订CCS实施方案。加强OSCE组织与运行,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及时更新病例,优化考站安排和设置,完善操作标准和规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考核反馈,充分发挥考试在人文精神、临床技能、沟通技巧、循证决策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评价和反馈功能。(4)完善考试命题和考核分析:制订考核试题质量标准,明确考试效度和信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等要求。建立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命题与分析机制,实行双向细目表法命题,加强考试结果的分析与反馈,充分发挥考试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信息的作用。

6.制定配套政策

出台促进改革、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配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改革工作。提高承担整合课程教学任务和实施PBL教学教师的课时津贴标准,提供经费支持教师编写课程指南和PBL案例,优先支持参加改革教师申报教改课题。参与改革并承担具体工作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中给予量化加分。(三)落实“2.5+2.5”培养方式

1.调控招生规模

加强市场需求调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建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动态调控机制。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搜集反馈信息,调整教育计划,改进教学工作。

2.改善临床教学条件

统筹规划,科学配置,大力改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条件。将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非直属附属医院投入。增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科学设置中心机构,合理配备各类人员,拓展中心示教、操作训练、考核、评估等功能。加强中心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临床技能标准化操作流程,制订临床技能专业化培训规范。

3.提高临床教师能力和水平

出台激励政策,调动临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引导临床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潜心研究教学。充分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在临床教学中的引领和核心作用,选派直属附属医院教学专家,定期深入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示范教学、示范查房。分批、分层次开展临床教师培训,提高临床教师教学和管理能力。邀请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学校大型教学活动,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升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氛围,带动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建设。(四)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加强合作交流

加强学校与临床教学基地及基地间的交流,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主动搭建协调沟通平台,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坚持两年一次的临床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每年召开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研究、解决临床教学的重大问题。

2.加强教学管理

加强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融合,实现专业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统一。健全临床教学医院教学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由主管院长、科教科(处)长、临床教研室主任组成的临床教学管理领导机构,临床教研室配备教学秘书。完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临床教学基地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出台教学查房、临床示范操作、临床小课、出科考试和教学资料登记等管理制度,规范临床带教工作,保证临床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实行临床教学资料“七记录”制度,即:实习安排记录、实习生考勤记录、出科考核记录、临床小课记录、教学查房记录、病例讨论记录、学生临床操作记录。

3.加强监督反馈

成立临床教学督导专家组,开展临床教学全过程监督、反馈。完善临床教学检查制度,深入临床教学基地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了解、解决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加强科室临床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估,建立临床带教抽查制度。制定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和临床实践教学基地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附属医院开展专项评估,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验收。吉林医药学院2014年5月26日◆关于制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课程计划的原则意见吉医院教字〔2014〕7号

各教学单位: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迎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根据学校《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原则意见》(吉医院字〔2014〕34号),现就制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课程计划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遵循医学教育规律,顺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课程整合为主线,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完善评价体系为驱动,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构建“一中心、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二、总体构架

通过制定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课程计划,建立“一中心、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四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三、基本原则(一)坚持先进性原则

全面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课程计划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自主学习。合理减少必修课,科学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计划中预留自主学习时间,在教学安排上给予充分保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贯穿整合理念。既开展横向整合又开展纵向整合;不能进行外部整合的,进行内部整合。改革教学方法。基础医学阶段重点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临床医学阶段重点开展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完善评价体系。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特别重视和强调评价反馈,改进反馈形式。在毕业综合考试基础上建立分阶段综合考试制度,基础医学课程结束、临床医学课程结束和毕业实习结束分别组织综合考试。进一步优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优化考站设计、探索实行CCS、完善操作标准和规程。(二)坚持系统性原则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统筹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贯穿式的全过程改革,适当增加医学人文内容比重,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加强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教学,增强大卫生观念和全科医学意识;减少课堂理论授课,增加实践教学。系统改革教学方法,兼顾学生、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师教学发展。整体改革评价方式,从考试命题、考核过程到考核总结、结果分析和反馈,覆盖课程考试、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和综合考试。不仅保证单项改革的系统性,而且确保各项改革的协调性;不仅建立整合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且建立适应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整合式的教学团队和评价方式。实现相互搭配,协同共进。(三)坚持可行性原则

充分考虑学校办学资源,综合学校人力资源、办学软实力和办学条件情况,力所能及的推进改革,保证改革的可操作性,确保课程计划落到实处。四、课程整合方案(一)总体整合思路

1.医学核心课程采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模式。课程整合以横向整合为主,主要开展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整合。适当开展纵向整合,通过PBL、CBL、TBL等体现。

2.人文社科课程、部分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等积极开展内部整合,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形成性评价。

3.临床医学课程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教学,重点开展CBL、TBL等教学方法改革。

4.减少课程计划总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在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遴选30人建立教改班,第一学期末遴选学生,第二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计划。(二)具体整合方案

1.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总论部分

将基础医学不能整合入器官、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形态学总论、机能学总论、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局部解剖学课程。同时,设置相应的独立实验课。

2.器官、系统整合课程

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精神系统及感觉器官,共9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

3.其他整合课程

课程计划中涉及的其他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内部整合。设置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学、临床技能学等整合课程。五、时间安排

1.放假期间各相关单位按照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遴选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按照《关于编写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组织研究制订课程计划全部涉及课程的实施细则,明确课程知识点和学时数。9月1日前将课程组人员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细则提交教务处。

2.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研究、讨论各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细则,确定课程学时数,制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课程计划,面向全校征求意见,9月30日前提交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

3.10月31日前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指南和PBL案例编写工作。

4.9~11月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学习培训。

5.学校在相应时间点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2014年7月11日◆吉林医药学院关于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的原则意见吉医院字〔2016〕37号

机关各处,各院(部),教辅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吉发〔2013〕1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十三五”时期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为确保深入实施,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高教强省战略,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医药健康产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深植“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迎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着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点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专业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考核评价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助推学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第三步走战略目标如期实现。(二)基本原则

1.前瞻部署与动态调整相结合

立足现实、着眼发展、前瞻规划,根据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制定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适应宏观政策调整和需求变化,建立先导性调节机制。

2.重点突破与引领带动相协调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管理、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相互支撑,在兼顾全面健康发展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通过重点突破,引领和带动整体提升。

3.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相统一

深入调查研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办学思路和模式,以改革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试点为引领,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突出优势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促进内涵建设。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更加鲜明,本科教育标准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顺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成绩大幅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就业质量居同类高校前列,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主要任务

1.建立以教学单位为主体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全面实行学分制,构建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更加规范。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超过40%,实验开出率超过95%,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超过40%,理、工、管类专业超过35%。

2.新增本科专业2~4个,建成省级品牌专业2个,打造一批医药产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比例不低于65%。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主编或副主编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2部以上,规划教材使用率超过94%。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突破,实践教学基地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后2.5年教学全部在医院展开,建成省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家以上。

3.校内“卓越教育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建成学校专业集群转型发展示范点2个,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格校。建成“吉医在线学堂”,校内在线课程达100门,网络教学资源大幅增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开展。考核过程管理科学规范,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考核评价体系。三、重点举措(一)全面强化教学管理

1.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明确二级管理的责、权、利体系,扩大院(部)自主权,充分发挥院(部)办学的主体作用。强化目标管理和追责机制,实施院(部)量化考核,有效调动积极性。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做好教务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建立统一门户认证的综合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提早准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确保顺利通过。

2.推行学分制管理

出台《学分制实施方案》,全面实行学分制。通过分类、分层、流程控制,建立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广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将学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有机结合。完善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修订《转专业管理规定》,允许学生在政策范围内转专业。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做好基于平均学分绩点的学籍管理制度设计。

3.强化临床教学管理

健全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出台教学查房、临床小课和出科考试等管理制度,保证临床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实行临床教学资料“七记录”,即:实习安排记录、实习生考勤记录、出科考核记录、临床小课记录、教学查房记录、病例讨论记录、学生临床操作记录。完善临床教学检查制和临床教学工作会议制,建立临床带教抽查制,强化科室临床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估。加强与临床教学基地交流,通过调研走访、教师培训、观摩竞赛等活动深搭沟通平台,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4.筑牢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重。着力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建立以临床实践为主,模拟训练为辅的基本构架,加强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引进学位论文检测系统,探索毕业设计(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结合,加强外聘导师管理,建立导师库,鼓励“双导师制”。(二)全面加强教学建设

1.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重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增补学生和共同利益方成员。落实专业负责人制,遴选新一届专业负责人。建立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密切跟踪吉林经济结构调整、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动态,研究增设卫生检验与检疫、儿科学、口腔医学、精神医学、临床药学、生物工程、卫生监督、运动康复等本科专业,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医药健康产业的专业聚集。监测教师队伍、实践条件、就业质量等关键指标,倒逼专业调整。加强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优势专业建设,加快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省内布点较多专业的改造,加速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市场紧缺专业发展,加大康复治疗学等新开专业投入,构建主动适应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遴选和发展机制。

2.加强课程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资源信息化、优质课程慕课化。引入“后评估”机制,重点解决“重立项、轻建设”问题。修订《选修课管理办法》和《选修课指南》,扩充网络选修课,鼓励增开高质量专业选修课,提倡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开设综合型、研究性、讨论式选修课。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委员会作用,强化教材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健全教材质量评估机制,坚持教材选用审批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统筹实验室管理,优化实验室布局,在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资源高度共享并各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大力改善临床教学条件,着力做好临床技能中心建设,争取接收1~2所三级甲等医院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或增建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筹建附属医院教学综合楼,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投资购买仪器设备,建设教室、实验室。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