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穴取穴定位速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09:18:51

点击下载

作者:京城岐黄国医馆

出版社:内蒙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找穴取穴定位速查

找穴取穴定位速查试读:

自序

一直以来,有两件事一直令我惴惴不安。

一件事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医——这一中国特有的宝贵医学财富,似乎在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眼里,渐渐变得陌生起来;另一件事,是很多人对养生保健趋之若鹜,但却存在诸多误区。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2006年我去比利时,亲眼见到当地的中医诊所里,前来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的欧洲人络绎不绝;在新加坡的一座天主教堂,周末的清晨,总有大量的患者排着长队,在等候中医医师给他们诊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前些年甚至有人在互联网上提出“取消中医”,尽管当时遭到广大网友的强烈谴责,但如何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医学,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件大事。崔馆长与“红墻”医生、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馆长王鹤滨

养生保健,这一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美丽、健康、长寿已被列入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列。与此同时,种类繁多的保健品和补品占据着药店半壁江山,电视里和报刊上也到处是保健品的宣传广告。崔馆长与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馆长王鹤滨老师一同问诊崔馆长与业内专家一同进行学术交流

事实上,很多人对保健和养生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一些人以为,工作累了,压力大了,熬夜多了,吃点保健品和补品调理调理就好了,全然不管这些保健品是否合自己的“胃口”;或者为了减肥只喝水不吃饭……

这样的观点很害人。我们知道,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多学习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与知识,真正懂得科学养护、调理自己的身体。

中医养生奥妙无穷。中医学中,蕴涵着大量珍贵、实用、方便、有效的养生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用身体去实验过的,再总结、归纳、吐故纳新;它们安全、绿色、副作用相对较低,更难得的是便于操作、经济实惠;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历久弥新。它们无疑是我们日常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最好的随身医师。崔馆长在国际肥胖病学术论坛

出于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朋友创建了“京城岐黄国医馆”。北京京城岐黄国医馆以中医诊治医疗、健康调控、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瘦身为主要服务内容。目前,馆内汇集了京城多名“红墙”医生(即国家高层保健医师)、“四大名医”嫡传弟子、国家顶级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应诊,同时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师梯队接诊。在养生与保健、疑难病症诊治、慢性病调护、中医美容瘦身等方面都小有心得。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传播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为国人的健康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于此套图书的编撰和出版,我们要特别感谢著名的“红墙”医生王鹤滨老专家(北京京城岐黄国#馆名誉馆长、医学研究院院长)。在王老的指导下,我们根据现代人的养生需求,编著了这套便于操作、效果显著、防病治病的家用养生保健手册。如果此书能成为您的养生益友和全家的健康顾问,那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了。

第一章 认识腧穴

关于腧穴

腧穴的命名

腧穴,古称“气穴”“气府”“孔穴”等,除“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外,均有名称。古人对腧穴命名时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归纳起来腧穴命名的依据及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自然类

◎以日月星辰来命名,如日月、太白等。

◎用山、陵、丘、墟来命名,如承山等。

◎用海、泽、池、泉等来命名,如少海等。

□物象类

◎以动物名称来命名,如鱼际、伏兔等。

◎以植物名称来命名,如攒竹、口禾等。

◎以建筑物名称来命名,如天井、内关等。

◎以生活用具之类来命名,如悬钟等。

□人体类

◎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如腕骨等。

◎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如承泣、关元等。

◎以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归来、交信等。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这些腧穴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相关经脉及所属脏腑的病证。

□经外奇穴

凡未归属于十四经脉,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只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

凡既无具体名称、固定部位也无固定主治,而是以病痛局部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穴位均称为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临床多用于痛证及某些脏腑病症。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脏腑的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可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腧穴上,在体表的腧穴处施以针刺或艾灸则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脏腑、经络的病症。由此可见,腧穴——脏腑——经络三者之间内外相应,不可分割。

腧穴的定位方法

关于腧穴的定位,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因为临床取穴是否准确,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疗效直接相关。

骨度分寸取穴法

骨度分寸取穴法,古称“骨度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其比例折算出分寸,作为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测量。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参见下页表。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又叫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临床上分为以下三种:

□中指同身寸法

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只适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图[4])。

□拇指同身寸法

被取穴者将大拇指竖起,以拇指的指间关节宽度作为1寸(图[5])。

□横指同身寸法

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约为3寸。此法常用于四肢部及腹部取穴(图[6])。

体表标志取穴法

体表标志取穴法是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是指人体中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如:腓骨小头前下凹陷处取阳陵泉;第2骶后孔中取下;腓肠肌肌腹下尖角凹陷处取承山;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脐中央取神阙。

□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体表标志。例如张口取耳门、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外展拇指,在拇长、短伸肌腱之间取阳溪等。

□常用定穴体表标志

应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需要首先确定常用的体表定穴标志。如果传统体表标准术语有完全对应的解剖学术语,则直接采用,不再进行定义。

>>头部

1.前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图[7])。

2.后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3.额角发际:前发际额部曲角处(图[7])。

4.眉间:两眉头之间的中点(图[7])。

5.耳尖:当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胸胁部

6.第2肋:平胸骨角或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图[7])。

7.第4肋间:男子乳头平第4肋间。

>>颈背腰骶部

8.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图[8])。

9.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10.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11.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12.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平两肩胛骨下角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13.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14.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15.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上肢部

16.肘横纹:屈肘90度时肘窝处横纹或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图[9])。

17.赤白肉际: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下肢部

18.横纹:窝处横纹。

19.外踝尖:外踝最凸点(图[9])。

20.内踝尖:内踝最凸点(图[9])。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一种简单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取血海时,被取穴者正坐屈膝,取穴者面对被取穴者,用手掌按在被取穴者的膝盖上,拇指尖指处即为本穴(图[10]);取风市穴时,被取穴者直立,两手下垂时,中指尖指处即为本穴(图[11]);如天府穴,被取穴者正坐,前臂向前伸展,鼻尖正对的地方即为本穴(图[12])。此方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

腧穴的作用

诊断作用

腧穴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灵枢·邪客》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可知,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映病症的特点,如胆囊病的患者,常在阳陵泉、胆囊穴等处出现压痛;如胃肠疾患者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感,有时并可在第5至第8胸椎附近出现结节或软性异物。

治疗作用

腧穴具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论》指出:“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五十四名,少十二腧,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这表明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留止的处所,还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通过针刺、艾灸、拔罐等方法对腧穴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使其阴阳平衡、脏腑和谐,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所有腧穴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说,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包括深层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例如,眼区的睛明、承泣、

四白

、球后各穴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头顶部的百会、四神聪等穴均可治疗头顶疼痛以及头晕、神志昏迷等症。

□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远隔部位病症的作用,有的腧穴还可以治疗全身病症。这一作用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尤为显著。此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上肢的病症,尤善治疗头面部的病症,还可治疗外感发热等症;足三里不但能治疗下肢疾患,还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腧穴之一。

预防保健作用

历代医家都有关于应用腧穴强身防病的论述,体现了扶正、固本、未病先防的医学思想。近年来利用针灸某些腧穴预防疾病更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针刺足三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预防感冒、流脑;常灸丰隆可以预防脑卒中;按摩眼周诸穴可消除眼肌疲劳等。

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

〔循行路线〕: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胃部(见[1]),下络大肠(见[2]),还循胃口(见[3]),上膈(见[4]),属肺(见[5])。从肺系(见[6]),横出腋下(

中府

、云门),下循会(见[7]),行少阴、心主之前(

天府

侠白

),下肘中(

尺泽

)(见[8]),循臂内上骨下廉(

孔最

)(见[9]),入寸口(经渠、

太渊

),上鱼,循

鱼际

(见[10]),出大指之端(

少商

)(见[11])。

其支者:从腕后(

列缺

)(见[12]),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见[13])。中府

穴名释义 中,中焦;府,处所。中焦脾胃之气聚集肺经之处。

标准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

云门

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

功效主治 止咳平喘,清泻肺热。主治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痛,肺胀满;肩背痛。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在云门穴直下约1寸,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按压有酸胀感(图[1])。

2.正坐位或卧位,以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用指腹按压在左胸窝上、锁骨外下端,感到有酸胀感之处。

经穴疗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推拿:点按法、擦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肺俞,主治哮喘、外感咳嗽。

2.配肩穴,主治肩痛。

3.配大杼,主治胸热。

备注

1.肺募穴。

2.针尖不可向内斜刺,以免误入胸腔,刺伤肺脏。尺泽

穴名释义 尺,尺部、前臂;泽,沼泽。脉气流注于此,如水注沼泽。

标准定位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功效主治 调理肺气,清热和中,通络止痛。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中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取穴操作

1.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图[2])。

2.手掌向上,肘部稍弯曲,用拇指沿肘横纹从外(桡)侧向内(尺)侧触摸,在肘弯正中可摸到一条粗大的筋腱(肱二头肌),靠这条大筋外边的肘弯横纹凹陷处,压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8~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隔姜灸5~7壮,温和灸10~2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肺俞,主治咳嗽、气喘。

2.配少商,主治咽喉肿痛。

备注

1.合穴。

2.可灸,但不宜用斑痕灸,以免影响关节屈伸。孔最

穴名释义 孔,孔隙;最,极。手太阴肺经之气深聚之处。

标准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功效主治 清热止血,润肺理气。主治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热病汗不出;痔疮出血;肘臂疼痛。

取穴操作

1.伸臂侧掌,在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上1寸处取穴(图[1])。

2.伸臂仰掌,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或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泽、肺俞,主治咳血。

2.配肺俞、风门,主治咳嗽、气喘。

3.配少商,主治咽喉肿痛。

备注

1.郄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可向前臂扩散。

3.针刺时避免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尤其应避开桡动脉、桡静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列缺

穴名释义 列,分解;缺,器破。手太阴肺经从此穴分支,别通于手阳明大肠经。

标准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功效主治 宣肺疏风,通调任脉。主治外感头痛,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高血压;遗精;手腕无力。

取穴操作

1.以被取穴者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在食指尖到达之处(图[2])。

2.立掌,把拇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

阳溪

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处。

经穴疗法

刺法:向上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大椎,主治高血压。

2.配照海,主治阴虚、咽喉疼痛。

备注

1.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2.若用于治疗腕部疾患,可向下斜刺0.5寸,若治疗外感时,可向大肠经方向斜刺0.3〜0.5寸。

经渠

穴名释义 经,经过;渠,沟渠。当动脉所在,血气旺盛,犹如水渠。

标准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缘,桡骨茎突与桡动脉搏之间的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功效主治 宣肺利咽,降逆平喘。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手腕痛,膈肌痉挛。

取穴操作

1.伸臂侧掌,从腕横纹上1横指桡骨茎突的高点向内侧推至骨边,可感觉与桡动脉间有一凹陷处(图[1])。

2.伸臂侧掌,在腕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的凹陷处,即为本穴。

经穴疗法

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大椎,主治高血压。

2.配照海,主治阴虚、咽喉疼痛。

3.配肺俞,主治咳嗽。

备注

1.经穴。

2.针刺时应避开动脉;可灸,但不宜直接灸。太渊

穴名释义 太,甚大;渊,水深处。穴位局部脉气旺盛如深渊,博大而深。

标准定位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功效主治 调理肺气,活血通脉。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背痛,咽喉肿痛;无脉症;呃逆;腕痛无力。

取穴操作

1.坐位,伸臂侧掌,在腕横纹桡侧轻触桡动脉,从感觉到搏动处稍往桡侧移动,至凹陷处(图[2])。

2.伸臂侧掌,在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处取,即掌后第1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

3.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1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2~0.3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鱼际,主治咳嗽、咳血。

2.配人迎,主治无脉症。

备注

1.输穴、原穴、八会穴。

2.刺时需避开动脉。

3.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鱼际

穴名释义 鱼,鱼腹;际,边际。掌中屈指肌隆起似鱼腹,穴在它的边际,故名。

标准定位 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功效主治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哮喘,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小儿疳积;腹泻;心悸。

取穴操作

仰掌,在第1掌指关节后,第1掌骨中点,掌后白肉(大鱼际肌)隆起的边缘,赤白肉际处(图[1])。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合谷,主治咽喉肿痛、失音。

2.配天突,主治哮喘。

备注

1.荥穴。

2.治疗小儿疳积时可用割法。少商

穴名释义 少,小也;商,五音之一。其脉气外发似浅小水流。

标准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主治 清热利咽,醒脑开窍。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高热;昏迷,癫狂;指端麻木。

取穴操作

1.伏掌,手拇指末节桡侧沿指甲桡侧面画一直线与指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按后有痛感(图[2])。

2.伏掌,在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处取,按后有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放血5~10滴。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天突、合谷,主治咽喉肿痛。

2.配太冲、经渠,主治哮症。

备注

孕妇多禁闭。云门

标准定位 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功效主治 清肺理气,泻四肢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以手叉腰。锁骨外端下方出现的三角窝的中点处。

2.在胸前臂的外上方,锁骨下缘,距前正中线6寸(图[1])。

经穴疗法 刺法:向外斜刺0.5~0.8寸。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拿法、按法、揉法。

备注

1.斜刺时,局部酸胀,可向前胸或腋下放散。

2.不宜直刺或向内斜刺,以免刺伤肺脏,引起气胸。天府

标准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

功效主治 调理肺气,安神定志。主治咳嗽,气喘;甲状腺肿大;精神病;鼻衄,吐血;肩臂部疼痛。

取穴操作 1.坐位,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侧处(图[2])。

2.坐位,微屈肘,肱二头肌外侧缘肘横纹上6寸处。

3.肱二头肌外侧沟中,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指推法、擦法、揉法。

备注

直刺时,局部酸胀,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侠白

标准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

功效主治 宣肺理气,宽胸理胃。主治咳嗽,气短,烦满;干呕;上臂内侧痛。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两手合掌向前伸直,夹住乳房,此时乳头所指的手臂内侧处(图[3])。

2.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天府下1寸。

3.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肘横纹上5寸。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

备注

直刺时,局部酸胀,似触电感传至胸前或向前臂放散。

第三章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路线〕: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指端(

商阳

)(见[1]),循指

上廉

二间

三间

),出

合谷

两骨之间(合谷)(见[2]),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见[3]),入肘外廉(见[4]),上外前廉(见[5]),上肩(见[6]),出骨一之前廉(见[7]),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见[8])、下入缺盆(见[9]),络肺(见[10]),下膈(见[11]),属大肠(见[12])。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天鼎、

扶突

)(见[13]),贯颊,入下齿中(见[14]);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见[15]),上挟鼻孔(见[16])。商阳

穴名释义 商,五音之一,属金;阳,阴阳之阳。大肠经与肺相合,行于阳分。肺音商,金音商,故名商阳。

标准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主治 清热解表,理气平喘,开窍苏厥。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牙痛,腮腺炎;高血压,热病,昏迷;食指端麻木;耳聋。

取穴操作

1.坐位,伸指伏掌,沿食指指甲底部与桡侧缘两引线的交点处,距指甲角0.1寸,按压有痛感(图①)。

2.在食指末节桡侧,指甲的根部距离指甲角0.1寸,按压有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浅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米粒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少商、中冲、关冲,主治脑卒中昏迷,中暑。

2.配合谷、少商,主治咽喉肿痛。

备注

1.井穴。

2.点刺时边挤压边擦净血液,直到血色变淡为止。二间

穴名释义 二,第二;间,隙也,意指隙陷处。穴在手第2掌指关节前陷处,本经第2个穴位。

标准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功效主治 解表清热,通利咽喉。主治牙痛,咽喉肿痛;目赤痛,麦粒肿,鼻衄,食指关节肿痛;扁桃体炎,热病,肩周炎。

取穴操作

1.坐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2.伸臂,微握拳,食指第2掌指关节前缘桡侧皮肤皱褶顶点,触之有凹陷处,按压有痛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米粒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太阳,主治目赤肿痛、麦粒肿。

2.配合谷,主治牙痛。

备注

1.荥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三间

穴名释义 三,第三;间,隙也,意指隙陷处。穴在手第2掌指关节后陷处,本经第3个穴位。

标准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功效主治 泄热止痛,通利咽喉。

主治目痛,青光眼,牙痛,三叉神经痛,咽喉肿痛;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取穴操作

1.坐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按压有痛感(图①)。

2.微握拳,沿食指桡侧的掌背交界线轻推,手食指第2掌指关节后缘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米粒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角孙,主治三叉神经痛。

2.配二间,主治肩周炎。

备注

1.输穴。

2.直刺时,局部麻胀或向手背放散。合谷

穴名释义 合,合拢也;谷,山谷也。穴在第1、2掌骨间,言两骨相合形如山谷处也。

标准定位 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主治 镇静止痛,通经活络。主治外感头痛,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牙痛,牙关紧闭;耳聋;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恶寒,发热,热病无汗,多汗;痛经,经闭;胃痛,腹痛。

取穴操作

1.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置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在拇指尖下。

2.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米粒灸8~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摩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三阴交,主治痛经。

2.配血海,主治荨麻疹。

备注

1.原穴。

2.孕妇不宜针灸。阳溪

穴名释义 阳,阴阳之阳,指阳经;溪,溪流。穴局部呈凹陷,好像山间溪流。

标准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起时,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 清热散风,舒筋利节。主治前头痛,目赤肿痛,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瘾疹;齿痛,耳聋;手腕无力。

取穴操作

1.在手腕背侧,当手拇指伸直上翘时,在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将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在腕背桡侧,手腕横纹上侧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米粒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上星、二间、前谷,主治目痛。

2.配

阳谷

,主治神经系统疾病。

3.配迎香、印堂,主治鼻炎。

备注

1.经穴。

2.灸法慎用。

偏历

穴名释义 偏,偏斜;历,经历。穴为手阳明之络,脉气由本穴偏侧别出,越历本经走向太阴之脉。

标准定位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功效主治 清热利尿,通经活络。主治龋齿;耳聋,耳鸣;鼻衄;喉痛;面瘫;水肿,手臂酸痛。

取穴操作

1.前臂侧立位,先取阳溪再向上量4横指(即3寸)处,桡骨外侧(图[2])。

2.在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下1/4与上3/4的交点处。

3.两虎口垂直交叉,在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所指处有一凹陷,按压有酸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或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听宫,主治耳聋、耳鸣。

2.配水分、

阴陵泉

,主治水肿。

备注

1.络穴。

2.针刺时,针尖向肘部方向斜刺。

温溜

穴名释义 温,温热也;溜,通流。气血流经至此而深聚之处。

标准定位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功效主治 调理肠胃,清邪泄热。主治头痛,咽喉肿痛;鼻衄;腮腺炎,扁桃体炎;面瘫、面肿;癫狂;急性肠鸣、腹痛,肩背酸痛;痔疮;疔疮。

取穴操作

1.伸臂,掌向胸,先确定阳溪与曲池的位置,再从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中点处向下量1横指处(图[1])。

2.前臂侧立位,在阳溪上5寸,桡骨外侧。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期门,主治项强伤寒。

2.配厥阳俞、内庭,主治牙痛。

备注

1.郄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下廉

穴名释义 下,下方;廉,边缘。屈肘侧置,穴在前臂桡侧内缘,上廉下方。

标准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功效主治 调理肠腑,通经活络。主治头痛、眩晕、目痛;牙痛,扁桃体炎;腹胀腹痛;肘臂痛;急性脑血管病。

取穴操作

1.前臂侧立位,曲池下4寸,桡骨外侧。

2.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2/3与1/3的交点处(图[2])。

3.侧腕屈掌,以手掌按另一手臂,拇指位于肘弯处,小指所在位置即是。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主治腹胀、腹痛。

2.配

头维

、神庭,主治头痛、眩晕、目痛等。

3.配丘墟,主治癫狂。

备注

针刺下廉穴可使胃蠕动增强。上廉

穴名释义 上,上方;廉,边缘。屈肘侧置,穴在前臂桡侧内缘,下廉上方。

标准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功效主治 调理肠腑,通经活络。主治头痛,牙痛;半身不遂,肩臂酸痛,桡神经麻痹,手臂麻木;腹痛肠鸣;脑血管疾病后遗症。

取穴操作

1.前臂侧立位,在曲池下4横指(即3寸),桡骨内侧处(图[1])。

2.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4与3/4的交点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主治手臂麻木。

2.配足三里、内关,主治脑血管疾病后症。

备注

1.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2.针刺上廉穴可使胃蠕动增强。

手三里

穴名释义 手,上肢;三,数词。里,古代有以里为寸之说。穴在上肢,因距手臂肘端3寸。

标准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

曲池

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功效主治 通经活络,清热明目,理气通腑。主治腰痛,肩背痛,上肢不遂;消化性溃疡,肠炎,消化不良;牙痛,口腔炎;腹痛,腹泻。

取穴操作

1.前臂侧立位,在曲池下2横指,桡骨内侧处。

2.侧腕屈肘,先确定阳溪与曲池的位置,从曲池沿阳溪与曲池的连线向下量约2横指(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8~1.2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肩,主治上肢不遂、胃脘胀满。

2.配后溪,主治腰痛。

备注

弹拨手三里可消除因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曲池

穴名释义 曲,弯曲;池,池塘。脉气流注于水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横纹处有凹陷,形似浅池,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即尺泽与肱骨外侧髁连线的中点。

功效主治 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主治热病,咽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头痛,头晕;月经不调;瘾疹,疥疮,丹毒;腹痛,吐泻;癫狂;瘰疬。

取穴操作

1.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即是,按压有酸胀感(图[1])。

2.屈肘,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肩、外关,主治上肢痿痹。

2.配合谷、

血海

、委中、膈俞,主治丹毒、荨麻疹。

3.配太冲、大椎,主治高血压。

备注

合穴,为强壮穴之一。

肘髎

穴名释义 肘,肘部也;,孔穴也。穴在肘上肱骨旁凹陷,靠近骨隙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

功效主治 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挛急,上肢神经痛,麻痹,风湿性肘关节炎。

取穴操作

1.在臂外侧,屈肘,先取曲池穴再向上量1横指处,在肱骨边缘处(图[2])。

2.肱骨外上髁上1寸,肱骨外侧的后缘骨边。

3.屈肘,从曲池向外上方轻推,至肱骨外上髁上缘一凹陷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或沿胫骨前缘斜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2.配列缺、阳溪,主治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1.针刺时,局部有酸痛感,可传至前臂。

2.治疗肘部疼痛时可用“齐刺”或“恢刺”。

手五里

穴名释义 手,上肢;五,数词。里,古代以里为寸,穴在曲池上3寸,若自肘端(肱骨外上髁)向上量之,适得5寸。

标准定位 在臂部,曲池与肩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

功效主治 理气散结,通经活络。主治咳血,肺炎,胸膜炎,腹膜炎;淋巴结肿大,扁桃体炎;偏瘫;肘臂酸痛,麻木,挛急。

取穴操作

1.在臂外侧部,肱骨外上髁上3寸,肱骨内缘骨边。

2.抬臂屈肘,曲池与肩连线向上量4横指(即3寸),所及肱骨桡侧缘的凹陷处(图[1])。3.在臂外侧部,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8~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2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主治肘臂挛痛。

2.配合谷、曲池,主治牙痛。

备注

直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可传至肩部或肘部。

臂臑

穴名释义 臂,上肢;,上臂肉隆起处。穴在上肢肌肉隆起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臂部,曲池与

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三角肌止点处。

功效主治 清热明目,祛风通络。主治目疾;淋巴结肿大;瘰疬;肩臂痛,上肢瘫痪或疼痛,颈项强痛,头痛;肌肉拉伤,肩周炎。

取穴操作

1.在三角肌与肱骨的交点处,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图[2])。

2.屈肘,微握拳,上肢用力使其紧张,则上臂可见明显隆起,即三角肌,在三角肌下端偏内侧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或向上斜刺0.8~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肩、肩贞,主治肩周炎。

2.配光明,主治目疾。

备注

向上斜刺时,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射。肩

穴名释义 肩,肩部;,骨,为肩部之骨。穴在肩端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即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主治 通利关节,疏散风热。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风疹,荨麻疹;高血压;乳腺炎。

取穴操作

1.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或上臂向前平伸时,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2.屈肘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处(图[1])。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臂,主治肩周炎。

2.配手三里,主治急性腕扭伤。

备注

1.手阳明、阳交会穴。

2.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巨骨

穴名释义 巨,大也;骨,水也。穴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水域,由于范围巨大而得名。

标准定位 在肩上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 通经活络,散结消肿。主治肩背疼痛,上肢抬举不利;高热痉挛,下牙痛;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瘰疬,瘿气;吐血,胃出血。

取穴操作

1.在肩上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图[2])。

2.在锁骨外端,锁骨与肩胛冈成一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0寸或斜下外下方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臂、肩,主治肩痛。

2.配

人迎

、扶突,主治瘰疬。

备注

1.手阳明、阳交会穴。

2.直刺不宜过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天鼎

穴名释义 天,高部;鼎,古代焚煮用具,其特征有三足,头形似鼎;又因穴处于人体的高部,故名。

标准定位 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喉结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的中点。

功效主治 清咽散结,理气化痰。主治暴喑,气哽,咽喉肿痛;瘰疬,瘿气;听力减退,膈肌痉挛。

取穴操作

1.头微侧仰,喉结旁开3寸,扶突下1寸,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结合处即为本穴(图[1])。

2.扶突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横平环状软骨。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廉泉,主治喑哑。

2.配攒竹,主治顽固性呃逆。

备注

1.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咽喉部位放散。

2.针刺时,应避开颈部动脉、颈部静脉。扶突

穴名释义 扶,扶持,帮助,二人搀扶;突,高处。本穴意为大肠经的经气在外部热气之扶持下上行之高处。

标准定位 在颈外侧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功效主治 清咽消肿,理气降逆。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低血压。

取穴操作

1.头微侧仰,先取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的廉泉穴,从廉泉向外4横指(即3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即为本穴(图[2])。

2.平甲状软骨(喉结),在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中间。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风池、合谷,主治上肢抬举疼痛。

2.配太冲、扶突、

通里

,主治咽喉肿痛。

3.配风门、气海、足三里,主治肩背疼痛。

备注

针刺时,应避开颈动脉,不可针刺过深。

口禾髎

穴名释义 口,口部;禾,谷物;,间隙。谷从口入,穴近口处,内对两齿牙根间凹陷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即为此穴。

功效主治 祛风开窍,活血止血。主治鼻塞,鼻衄,嗅觉减退,腮腺炎;口歪,口噤不开,面神经麻痹;龋齿,牙龈脓肿。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按压有痛感(图[1])。

2.正坐位,在上唇部,鼻孔旁开0.5寸,按压有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或向内平刺0.5~0.8寸。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地仓、颧、合谷,主治面神经麻痹。

2.配

迎香

,主治鼻炎。

3.配兑端、劳宫,主治鼻衄。

备注

1.本穴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禁灸。

2.针刺时不宜太深。

3.行针时不宜过度用力提插捻转,以免造成局部不适。迎香

穴名释义 迎,迎接;香,香气。穴在鼻旁,因能治“鼻鼽不利,窒洞气塞”,迎来香气,故名。

标准定位 在面部,在鼻翼的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功效主治 疏风解表,通利鼻窍。主治鼻塞,鼻衄;口歪,脑卒中后遗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胆道蛔虫症;便秘,痛经。

取穴操作

1.正坐位,用手指从鼻翼沿鼻唇沟向上推,至鼻唇沟中点处可触及一凹陷,按之酸胀(图[2])。

2.正坐位,在鼻翼的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2~0.3寸或沿鼻根向内上方平刺0.3~0.5寸。

推拿:揉法、点按法、拿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四白,主治胆道蛔虫症。

2.配内关,主治心律失常。

3.配上星、口禾、合谷,主治鼻塞。

备注

1.手阳明、阳交会穴。

2.本穴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严禁直接灸。

第四章 足阳明胃经

〔循行路线〕: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见[1]),旁约太阳之脉(见[2]),下循鼻外(见[3]),入上齿中(见[4]),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见[5]),却循颐后下廉,出

大迎

(见[6]),循

颊车

,上耳前(见[7]),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见[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见[9]),下膈,属胃,络脾(见[10])。

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见[11])。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见[12]),以下

髀关

,抵伏兔(见[13]、见[14]),下入膝膑中(见[15]),下循胫外廉(见[16]),下足跗,入中趾内间(见[17])。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见[18]),以下入中趾外间(见[19])。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见[20])。

承泣

穴名释义 承,承受;泣,眼泪。穴在瞳孔下0.7寸,意指泣时泪下,穴处承受之,故名。

标准定位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功效主治 疏风清热,明目止痛。主治眼部疲劳,眼部充血,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眼睑动,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取穴操作

1.正坐位,直视前方,瞳孔直下0.7寸,下眼眶边上(图[1])。

2.正坐位,直视前方,在面部,瞳孔正下方,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即为本穴。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或平刺0.5~0.8寸。

推拿:揉法、点按法、摩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内关,主治心律失常。

2.配睛明、攒竹、光明,主治目痛。

备注

1.足阳明、阳、任脉交会穴。

2.针刺时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框缘缓慢进针,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四白

穴名释义 四,四方广阔;白,明。穴在目下1寸,主“目不明”,针刺能使视力复明四方。

标准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眶下孔处。

功效主治 散风明目,通经活络。主治近视,目翳,目赤痛痒;眼睑动,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痛,眩晕。

取穴操作

1.正坐位,直视前方,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处,按之有酸胀感(图[2])。

2.正坐位或仰卧位,在面部,直视前方,瞳孔直下,沿眼眶向下约半横指,可触及一凹陷,按之酸胀。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

推拿: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廉泉、承浆,主治口歪。

2.配颊车、攒竹、太阳,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等症。

备注

针刺时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巨髎

穴名释义 巨,巨大;髎,骨隙。穴在面部上颌骨和头骨交接处的大骨隙中,故名。

标准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功效主治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主治面痛,口眼歪斜,眼睑动;鼻衄,牙痛,唇颊肿痛;三叉神经痛;青光眼,近视,白内障。

取穴操作

1.正坐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或仰卧位,直视前方,瞳孔直下,沿瞳孔直下垂直线向下轻推,至与鼻翼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按之有酸胀感(图[1])。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一指禅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合谷,主治齿痛。

2.配

地仓

、颊车,主治口歪。

备注

1.足阳明、阳交会穴。

2.治疗面瘫时,可向颊车方向透刺。地仓

穴名释义 地,土地;仓,粮仓。土生五谷,谷从口入,如进粮仓。穴在口角旁,又脾主口土,为仓廪之官。

标准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功效主治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主治口角歪斜,流涎,唇颊肿,口腔黏膜炎,面部痉挛,三叉神经痛,眼睑动;小儿流涎。

取穴操作

1.正坐位,目正视,在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直视前方,瞳孔直下,沿瞳孔直下垂直线向下轻推,至与口角水平线的交点处,按之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约0.2寸。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迎香,主治三叉神经痛。

2.配颊车,主治面瘫。

备注

1.治疗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

2.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可向迎香穴透刺。大迎

穴名释义 大,多也、尊也。迎,受也,迎合。穴前有面动脉通过,按压该穴有大动脉搏动冲迎指面之感。

标准定位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功效主治 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主治颊肿,牙痛,口腔黏膜炎;口眼歪斜,眼睑痉挛,颈部淋巴结结核,口噤,三叉神经痛。

取穴操作

1.侧坐,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处的前缘(图[1])。

2.正坐位,闭口鼓气,在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按凹陷下端有搏动处。

3.下颌角前下1.3寸。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颊车、合谷,主治齿痛。

2.配天容、天牖,主治胸锁乳突肌痉挛。

备注

对本穴进行针刺时应注意避开动脉直刺或斜刺,以免伤及血管。颊车

穴名释义 耳前颧侧面为颊,下颌骨古称“颊车骨”。穴在其处,总载诸齿开合如机轴转运。

标准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有凹陷处。

功效主治 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主治颊肿,甲状腺肿大,牙痛,口腔黏膜炎;口眼歪斜,眼睑痉挛,口噤,耳部疼痛,三叉神经痛。

取穴操作

1.侧坐,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酸胀感(图[2])。

2.侧坐,上下齿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或斜刺0.5~0.8寸。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颊车、口禾,主治牙痛。

2.配人中、承浆、合谷,主治脑卒中,口不开。

备注

1.治疗面瘫时,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

2.不宜进行深刺。

下关

穴名释义 下,下方;关,机关。穴在下颌关节前“牙关”处。

标准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功效主治 消肿止痛,聪耳通络。主治耳聋,耳鸣,耳;牙痛,三叉神经痛,鼻塞;口眼歪斜,张口困难,面痛;高血压;足跟痛。

取穴操作

1.侧坐,在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图[1])。

2.侧位,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3.颊车直上,在颧弓下缘取穴。

经穴疗法

刺法:向下直刺0.3~0.5寸。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指推法、摩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偏历,主治龋齿。

2.配听宫、听会,主治耳鸣、耳聋。

备注

1.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2.治疗颞合关节不利,用“齐刺法”。

3.宜闭口取穴。头维

穴名释义 头,头部;维,维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有维持头部正常秩序的作用,故名。

标准定位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功效主治 清头明目,止痛镇痉。主治头痛,头晕,目眩;眼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眼睑动,视力不清;高血压。

取穴操作

1.正坐,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图[2])。

2.在鬓发前缘直上与神庭穴横开的交点处。

3.正坐,在头侧部,从额角发际向上轻推约1指宽,动嘴,可觉肌肉也会动之处,即为本穴。

经穴疗法

刺法:向后平刺0.5~0.8寸。

灸法:隔物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攒竹,主治眼睑动。

2.配睛明、临泣、风池,主治迎风流泪。

备注

1.足阳明、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2.运用本穴自我保健,可用中指或食指按压50〜100次。人迎

穴名释义 人,人类;迎,迎接。穴在切脉的人迎脉,古以此迎候人事三阳之气。

标准定位 在颈部,平喉结,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功效主治 利咽散结,理气降逆。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瘰疬,瘿气;脑卒中偏瘫;胸满喘息,咳血;高血压;雷诺氏病。

取穴操作

1.正坐,头微抬,在颈部,喉结旁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图[1])。

2.正坐,头微抬,从喉结往外测量2横指,在胸锁乳突肌颈部动脉搏动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8寸。

推拿:揉法、指推法、摩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三阴交、攒竹,主治呃逆。

2.配大椎、太冲,主治高血压。

备注

1.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2.针刺时,避开动脉直刺,以免刺伤血管。

水突

穴名释义 水,水谷;突,突起。穴在胸锁乳突肌前,喉结突起之旁。当饮食咽下时,穴会向上突起冲动。

标准定位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即人迎与

气舍

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主治 清热利咽,降逆平喘。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胸部憋闷;甲状腺肿大。

取穴操作

1.正坐,头微抬,人迎直下约1寸(1横指),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按压有酸胀感(图[2])。

2.正坐,头微抬,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即人迎与气舍的连线的中点,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推拿:揉法、指推法、摩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内关,主治甲状腺肿大。

2.配太冲、风池、风府,主治脑卒中偏瘫。

备注

1.不宜深刺,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

2.治疗甲状腺肿大,可用“齐刺”“合谷刺”。气舍

穴名释义 气,空气,指肺胃之气;舍,宅舍。脉气留止之处,穴在气管旁,犹如气之宅舍,故名。

标准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 清咽利肺,理气散结。主治咽喉肿痛;胸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瘿瘤,瘰疬,颈项强痛;消化不良;落枕,颈椎病。

取穴操作

1.正坐仰靠,在颈部,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凹陷处,按之有痛感处(图[1])。

2.正坐仰靠,于人迎穴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距天突穴1.5寸处,按之有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配水突,主治瘿瘤。

备注

不宜深刺,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肝、肺等器官。

缺盆

穴名释义 缺,凹陷;盆,器物名。穴在锁骨凹陷处,因穴在其中,骨形如破缺之盆,故名。

标准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主治 宽胸利膈,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甲状腺肿大;膈肌痉挛;雷诺氏病,顽固性呃逆。

取穴操作

1.正坐,在颈外侧部,锁骨中线距前6寸,由2/3处(即旁开前正中线4寸),锁骨上窝中点处(图[2])。

2.正坐,在乳中线上,锁骨上窝中点处。

经穴疗法

刺法: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肺俞,主治咳嗽。

2.配三阴交、十宣,主治雷诺氏病。

备注

1.禁止向下斜刺。

2.不可深刺、捣刺,以免发生气胸。

3.孕妇禁针。

屋翳

穴名释义 屋,深室;翳,隐蔽。翳亦华盖之意,肺为华盖,穴主肺疾,内应于肺。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主治 止咳化痰,消痈止痒。主治咳喘,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乳痈,乳癖。

取穴操作

1.正坐位,在胸骨上部略呈高起的地方叫胸骨角,与之相平的肋角为第2肋骨,其下为第2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从乳头沿垂直线向上推2个肋间隙(男性乳头所在的肋间隙为第4肋间隙,再向上数2肋即为第2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图[1])。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2~0.3寸或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天宗,主治乳痈。

2.配中府,主治胸肋胀痛。

备注

不可深刺、捣刺,以免发生气胸。

乳根

穴名释义 乳,乳房;根,根部。穴在乳房之根部,故名。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主治 通乳化淤,宣肺理气。主治乳痈,乳癖,乳汁少;胸痛,咳喘;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胸部,男性当乳头直下,女性沿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按压有酸胀感(图[2])。

2.仰卧位,从乳头沿垂直线向下推1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少泽、足三里,主治乳汁少。

2.配少泽、膻中,主治乳痈。

备注

宜循肋骨长轴方向刺入,在女性孕期和哺乳期,此穴亦应慎用,以保护乳房。

梁门

穴名释义 梁,膏粱之物;门,门户。穴为胃气出入之重要门户,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和胃理气,健脾调中。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点的中点处,即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仰卧位,取肚脐与胸剑联合点的中点处,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处,按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掌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梁丘、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

2.配胃俞、脾俞、肾俞、

上巨虚

,主治便糖。

备注

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捻转。

关门

穴名释义 关,关隘;门,门户。穴在胃脘下部,约胃肠交界处,有开有关,如同门户,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点的连线处,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调理肠胃,利水消肿。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便秘;水肿;遗尿,水肿。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之有酸胀感。

2.仰卧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量4横指(即3寸),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按之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摩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水分,主治肠鸣腹泻。

2.配中极,主治遗尿。

备注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放散。

滑肉门

穴名释义 滑,利也;肉,肌肉。脾生肉,阳明主肉。穴主脾胃之疾,通利脾胃之门,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镇惊安神,清新开窍。主治胃痛,呕吐,癫狂,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舌炎。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之有酸胀感。

2.仰卧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1横指,旁开约2横指处,按之有酸胀感(图[1])。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摩法、掌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主治胃痛。

2.配

天枢

、丰隆,主治肥胖病。

3.配少海、温溜,主治吐舌。

备注

1.针刺时,局部酸胀,可向下放散。

2.孕妇禁灸。

3.按摩此穴时,有打嗝,放屁等症状为正常现象。天枢

穴名释义 枢,枢纽;脐上应天,脐下应地,穴在脐旁为上下腹交界处,通于中焦,故名。

标准定位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调中和胃,理气健脾。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瘕,痛经,经闭;肥胖;腰痛;胆囊炎,肝炎,肾炎。

取穴操作

1.坐位或仰卧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之有酸胀感。

2.坐位或仰卧位,肚脐旁开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5~3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支沟,主治便秘。

2.配丰隆、陷谷,主治水肿。

3.配气海、足三里,主治急性菌痢。

备注

1.大肠募穴。

2.直刺时,局部酸胀,可向同侧腹部放散。

3.孕妇禁灸。

外陵

穴名释义 外,腹中线外侧;陵,高起处,山陵。穴在腹脐外下方,因腹直肌隆起处如山陵,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和胃化湿,理气止痛。主治腹痛;疝气,痛经;胃痛,胃下垂;阑尾炎。

取穴操作

1.仰卧位,从肚脐沿正中线向下量1横指(即1寸),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图[1])。

2.仰卧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摩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子宫、三阴交,主治痛经。

2.配天枢、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

3.配阑尾、足三里,主治阑尾炎。

备注

孕妇禁灸。

水道

穴名释义 水,水液;道,道路。穴有通调水道,使水液渗注于膀胱之功,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利水消肿,调经止痛。主治小腹胀满,腹水,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脱肛,便秘;子宫病,卵巢炎;脊髓炎。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从肚脐沿正中线向下量4横指(即3寸),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三阴交、中极,主治痛经,不孕。

2.配水分,主治水肿。

3.配筋缩,主治背脊强痛。

备注

直刺时,局部酸胀,可向阴部放散。

归来

穴名释义 归,归来;来,返回。穴有恢复和复原之意。穴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诸症,刺本穴可使复原而愈。

标准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活血化淤,调经止痛。主治阴挺;月经不调,闭经,白带,阴痒;疝气;腹痛;膀胱炎,夜尿症。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仰卧位,从耻骨联合上缘沿前正中线向下量1横指,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或斜刺1.5~2.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大敦,主治疝气。

2.配三阴交、中极,主治月经不调。

备注

斜刺时,针尖朝向耻骨联合上缘方向。

气冲

穴名释义 气,经气;冲,冲要。穴在气街部位,为经气流注之冲要,故名。

标准定位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功效主治 调经舒筋,理气止痛。主治肠鸣;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前列腺炎。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腹股沟稍上方,耻骨联合上缘,肚脐下5寸,距前正中线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图[2])。

2.仰卧位,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或斜刺1.0~2.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摩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气海,主治肠鸣,腹痛。

2.配大敦,主治疝气。

备注

不可深刺、捣刺,斜刺时向外阴方向。

伏兔

穴名释义 伏,俯伏;兔,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形如俯伏之兔,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功效主治 散寒化湿,疏通经络。主治下肢不遂,腰膝冷痛;脚气;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操作

1.坐位,屈膝成直角,以手掌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手指并拢按压在大腿上,在中指尖端到达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在膝上6寸,大腿前面正中,按压有酸胀感。

3.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2.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髀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2.配

犊鼻

足三里

,主治膝关节病。

备注

针刺时,局部酸胀,可传至膝关节。髀关

穴名释义 髀,髀骨,即股骨;关,肌骨上端关节处。因穴在髂前上棘下方近股骨关节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

功效主治 增强腰膝,通经活络。主治下肢痿痹,脑卒中偏瘫,腰膝冷痛,肥胖,膝关节痛,大腿肌肉痉挛,重症肌无力。

取穴操作

1.坐位,右手手掌第1横纹中点按于伏兔穴,手掌平伸向前,在中指尖到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2.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2.0寸或斜刺2.0~3.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肘压法、弹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犊鼻、阳陵泉,主治腰腿疼痛。

2.配伏兔,主治痿痹。

3.配梁丘、鹤顶、犊鼻,主治膝关节疼痛。

备注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阴市

穴名释义 阴,阴阳之阴,指寒邪;市,集结之外。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主治阴寒湿邪集聚之患,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腿膝冷痛,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糖尿病;水肿;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操作

1.正坐屈膝,于膝盖外上缘直上4横指(即3寸)处,按压有酸疼胀(图[1])。

2.正坐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按压有酸疼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弹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阳陵泉,主治腿膝痿痹。

2.配承山,主治疝气。

3.配伏免、足三里、丰隆、血海,主治脑卒中。

备注

直刺时,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膝关节周围。

梁丘

穴名释义 梁,山梁;丘,丘陵。该穴前骨巨如梁,穴后肉隆如丘,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功效主治 理气和胃,通经活络。主治急性胃痛,腹泻,乳痈;痛经;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取穴操作

1.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2.坐位,屈膝,在膝上2寸,伏兔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药物天灸。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

公孙

,主治胃痛。

2.配少泽,主治乳痈。

3.配下虚、足三里,主治腹泻。

备注

1.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可放射至膝关节。犊鼻

穴名释义 犊,小牛;鼻,鼻孔。穴在髌韧带外侧凹陷处,犹如牛犊鼻孔,故名。

标准定位 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功效主治 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主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腹胀,便秘;脚气。

取穴操作

1.坐位,屈膝成135度,在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侧坐屈膝135度,下肢用力蹬直时,在膝盖外边见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从前向后斜刺0.5~1.5寸。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鹤顶、足三里、阴陵泉,主治膝关节病。

2.配支沟、天枢,主治腹胀,便秘。

3.配天枢、太溪、涌泉,主治脚气。

4.配梁丘、膝眼、委中,主治膝关节炎。

备注

1.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2.寒则泻之,热则补之。足三里

穴名释义 足,下肢;三,数词;里,古代有以里为寸之说,穴在下肢,位于膝下3寸,故名。

标准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

连线上。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扶正陪元。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胀鸣,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虚劳羸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乏力;头晕失眠,癫狂;膝关节疼痛,脑卒中偏瘫。

取穴操作

1.坐位屈膝,取犊鼻,自犊鼻向下量4横指处(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图[2])。

2.站立弯腰,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0~2.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阳陵泉、悬钟,主治下肢痿痹。

2.配内关,主治呕吐。

备注

1.合穴。

2.本穴可采用化脓灸,亦可采用药物天灸。上巨虚

穴名释义 巨虚,巨大空虚。穴在下巨虚之上方,胫骨、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 调和肠胃,通经活络。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消化不良;面部痤疮;下肢痿痹,脚气,膝关节肿痛;脑血管疾病后遗症。

取穴操作

1.坐位屈膝,从足三里向下量4横指(即3寸),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图[1])。

2.坐位屈膝,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8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擦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气海,主治便秘、泄泻。

2.配胆囊穴、阳陵泉,主治急性阑尾炎。

备注

1.大肠下合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可向下放射至足背。

条口

穴名释义 条,长条之形。穴在上

下巨虚

之间,胫、腓骨间隙中。穴位于条状肌肉处有如条口状,故名。

标准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 舒筋活络,理气和中。主治肩周冷痛,抬举困难;下肢痿痹,跗肿,转筋;肠炎;扁桃体炎。

取穴操作

1.侧坐屈膝,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

2.侧坐屈膝,足三里直下,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之中点同高处取穴(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3.0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承山、肩贞,主治肩周炎。

2.配太冲、中封,主治腓神经麻痹。

备注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可向下扩散至小腿、足背。下巨虚

穴名释义 下,下方;巨,巨大。虚,中空。穴位于胫、腓骨之间的空隙下方,故名。

标准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 调理肠胃,安神定志。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下肢痿痹;肋间神经痛;癫痫,精神病;乳痈。

取穴操作

1.坐位屈膝,先确定条口,从条口向下量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天枢、气海,主治腹痛。

2.配少泽,主治乳痈。

备注

1.小肠下合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丰隆

穴名释义 丰,丰满;隆,隆盛。穴在伸趾长肌外侧与腓骨短肌之间,该处肌肉丰满而隆起,故名。

标准定位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前缘2横指(中指)处。

功效主治 健脾化痰,和胃降逆。主治咳嗽,痰多,哮喘;头晕;癫狂,癫痫;下肢不遂;腹胀,便秘。

取穴操作

1.坐位屈膝,先确定条口位置,从条口穴向后量1横指,按压有沉重感。

2.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取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擦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风池,主治眩晕。

2.配膻中、肺俞,主治咳嗽痰多。

备注

1.络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解溪

穴名释义 解,分解;溪,沟溪。穴在足腕部,当系鞋带之处,如溪谷之状,故名。

标准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功效主治 舒筋活络,清胃化痰。主治踝关节疼痛,下肢痿痹;头痛,头晕;癫狂,精神病;腹胀,便秘;高血压;足下垂。

取穴操作

1.正坐,足背屈,与外踝尖齐平,在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按之有酸胀感(图[1])。

2.正坐,足背屈,在足背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与第2足趾正对处,按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或平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阳陵泉、悬钟,主治下肢痿痹。2.配昆仑、中封,主治踝关节扭伤。

备注

1.经穴。

2.可透刺,局部有酸胀感,可向整个踝关节放射。

陷谷

穴名释义 陷,凹陷;谷,山谷。因穴在足背第2、3跖骨间凹陷,如山谷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功效主治 清热解表,理气和胃。主治面浮身肿,足背肿痛;下肢瘫痪,足扭伤;急性腰扭伤;肠鸣泄痢,胃痛,疝气。

取穴操作

1.正坐,足尖着地在足背第2、3跖骨间结合部之前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2.正坐,在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可触及一凹陷处,按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弹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上星、前顶、囟会、公孙,主治面肿。

2.配

后溪

,主治急性腰扭伤。

3.配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

备注

1.输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可传至足尖。

内庭

穴名释义 内,里边;庭,门庭。穴在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趾缝如门,喻穴在纳入门庭之处。

标准定位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主治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主治牙痛,牙龈炎,咽喉肿痛,三叉神经痛;口歪,鼻衄;腹胀,便秘,胃痛;足背或跖趾关节肿痛;热病。

取穴操作

1.正坐,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合谷,主治齿痛。

2.配地仓、颊车,主治口歪。

备注

1.荥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厉兑

穴名释义 厉,胃;兑,口。本穴在趾端,犹如胃经之门户。

标准定位 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功效主治 清热和胃,通经活络。主治面肿,牙痛,鼻衄,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梦魇,癫狂,癔病;热病;休克;下肢麻痹;足背肿痛。

取穴操作

1.正坐,在足第2趾,由足背第2趾趾甲外侧缘与趾甲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处,按压有痛感(图[2])。

2.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按压有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米粒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掐法、点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内关、神门,主治多梦。

2.配大敦,主治疝气。

3.配间使、膈关,主治癫狂。

备注

足阳明胃经的井穴。

气户

标准定位 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主治 理气宽胸,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胸痛胀满,胸膜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乳中线与锁骨下缘相交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在胸部,锁骨下缘,乳中线上,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1])。

经穴疗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备注

1.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2.本穴不可深刺、提插,以免发生气胸。

库房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主治 理气宽胸,清热化痰。主治咳喘,咳唾脓血,肺炎等;胸胁胀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从乳头沿垂直线向上推3个肋间隙(即第1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图[2])。

2.正坐位,先取锁骨,锁骨下面的肋骨即为第1肋骨,在第1肋骨与第2肋骨之间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备注

本穴不可深刺、捣刺,以免发生气胸。

膺窗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主治 止咳宁嗽,消肿清热。主治咳喘,胸胁胀痛,乳痈,肠炎,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从乳头沿垂直线向上推1个肋间隙(即第3肋间隙),即为本穴,按压有酸胀感(图[3])。

2.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2~0.4寸或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备注

本穴不可深刺、捣刺,以免发生气胸。

乳中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主治 调气醒神,通窍明目。主治母乳不畅,乳汁少;咳嗽,胸闷,性冷淡;癫痫;月经不调。

取穴操作 1.正坐位,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按压有麻胀感(图[1])。

2.正坐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按压有麻胀感。

3.将食指指腹放于胸部乳头中央,食指指腹所指位置即为本穴,轻揉有麻胀的感觉。

经穴疗法 此穴作为胸腹部取穴标志,不做针灸治疗。

备注

禁针灸。

不容

标准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调中和胃,理气止痛。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咳嗽,哮喘;肋间神经痛,肩臂部痉挛。

取穴操作 1.坐位,从肚脐向上量2个4横指(6寸),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2.仰卧位,从胸剑联合中点(岐骨)沿正中线向下量2横指,再水平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掌推法、摩法。

备注

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肝、胃。

承满

标准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主治胃痛,吐血,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痢疾;肝炎。

取穴操作 1.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图[3])。

2.坐位,从不容垂直向下量1横指(拇指),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掌推法、点按法、摩法。

备注

1.针刺时,上腹部沉重发胀。

2.勿深刺,以免刺伤肝、胃。

太乙

标准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涤痰开窍,镇静安神。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肠鸣,腹胀;癔病,心烦癫狂,精神病;遗尿。

取穴操作 1.坐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约2横指,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图[1])。

2.坐位或仰卧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8~1.2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掌推法、点按法、摩法。

备注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大巨

标准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主治 调理肠胃,固肾纳气。主治小腹胀满,便秘,小便不利;疝气;睾丸炎,遗精,早泄,阳痿;失眠。

取穴操作 1.坐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约2横指,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图[2])。

2.坐位,在下腹部,脐中下约2横指处,前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摩法、揉法。

备注

针刺时,局部酸胀,针感向下放射。

冲阳

标准定位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功效主治 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胃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面肿,牙痛,口眼歪斜;癫狂,癫痫;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取穴操作 1.在足背最高处,第2、3跖骨与中间楔状骨之间,可触及足背动脉(图[3])。

2.在解溪穴下约1.3寸,有动脉搏动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

备注

1.原穴。

2.针刺时,避开动脉针刺。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循行路线〕: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见[1]),循指内侧锇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见[2]),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见[3]),上循膝股内前廉(见[4]),入腹(见[5]),属脾络胃(见[6]),上膈(见[7]),挟咽(见[8]),连舌本,散舌下(见[9])。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见[10]),注心中(见[11])。

隐白

穴名释义 隐,隐藏;白,为金之色。足太阴属土,土者金之母,言足太阴气脉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

标准定位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功效主治 调经统血,健脾回阳。主治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牙龈出血;鼻衄;腹胀;癫狂,梦魇,小儿惊风。

取穴操作

1.正坐,足着地,在足大趾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按压有痛感(图[1])。

2.正坐,足着地,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按压有酸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15分钟,用于止血。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地机、三阴交,主治出血症。

2.配大敦,主治疝气。

备注

1.井穴。

2.十三鬼穴之一,主治一切癫狂病。

大都

穴名释义 大,大小之大;都,都会。穴在大趾,为经气所留聚之处。

标准定位 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主治 健脾和中,泄热止痛。主治腹胀,呕吐,腹泻,胃痛,便秘;热病无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小儿抽搐;足趾痛,肢端寒冷。

取穴操作

1.正坐,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图[2])。

2.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10~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天枢,主治腹胀。

2.配公孙、中脘,主治胃痛。

备注

1.经穴。

2.孕妇及产后百日内禁灸。

太白

穴名释义 太,大也,始也;白,金色。穴为金色所始;又太白为星座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

标准定位 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治先天性脾虚,胃痛,便秘,肠鸣,腹胀,腹痛,泄泻,呕吐,痢疾;肢倦,血糖不稳,身重;痔疮;心痛;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脚气。

取穴操作

1.坐位,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图[1])。

2.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

2.配承山、二白,主治痔疮。

备注

1.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公孙

穴名释义 公,通;孙,孙络。脾经之络脉从此通向胃经。

标准定位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调理冲任。主治胃脘痛,胃脘堵闷,腹痛,泄泻,便血;心痛,胸闷;月经不调,产后血晕;逆气里急;癫痫;足跟痛。

取穴操作

1.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图[2])。

2.正坐,在足大趾内侧后方,正当第1跖骨基底内侧的前下方,距太白穴1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或透刺。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中脘、内关,主治胃痛。

2.配申脉、昆仑,主治足跟痛。

备注

1.本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商丘

穴名释义 商,五音之一;丘,土山。穴为足太阴之经穴,五行属金,位于突起之内踝前下。

标准定位 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通调肠胃。主治足踝疼痛;痔疾;腹胀,腹痛,泄泻,便秘,黄疸,消化不良;脚气,水肿;小儿惊厥,百日咳。

取穴操作

1.侧坐垂足,于内踝前缘直线与内踝下缘横线之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侧坐垂足,足内踝前下方可触及一凹陷,在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或平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商丘、承山,主治痔疮。

2.配申脉、昆仑、太溪,主治足跟痛。

3.配肺俞,主治百日咳。

备注

1.经穴。

2.针刺时,局部酸痛,可向整个踝关节扩散。

三阴交

穴名释义 三阴,三条阴经;交,交会。穴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之交会穴。

标准定位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调经止带。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腹胀,泄泻;足痿,脚气;瘾疹,湿疹;失眠,头痛,头晕。

取穴操作

1.侧坐垂足,在内踝尖直上4横指(即3寸)处,胫骨内侧面后缘,按压有酸胀感(图[2])。

2.侧坐垂足,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的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中极,主治月经不调。

2.配大敦,主治疝气。

备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2.针刺时,局部酸痛,可向膝关节放射。

漏谷

穴名释义 漏,渗漏;谷,凹陷处。因本穴具有渗湿利尿之功能,故名。

标准定位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利尿除湿。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下肢痿痹,湿痹不能行,女性漏下赤白,肩胛部疼痛;尿路感染;精神病。

取穴操作

1.取侧坐位,垂足,在小腿内侧从内踝尖向上量2个4横指(一夫)处,胫骨内侧面后缘,按压有酸胀感(图[1])。

2.取侧坐位,足跟抬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主治腹胀,肠鸣。

2.配阴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备注

不可深刺,防止刺伤胫后动脉、胫后静脉,导致出血过多。

地机

穴名释义 地,土为地之体,足太阴脾土;机,要。穴为足太阴气血深聚之处。

标准定位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 健脾渗湿,调经止带。主治腹痛,泄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腰痛;乳腺炎;下肢痿痹。

取穴操作

1.取侧坐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4横指(即3寸)处(一夫法),按压有酸胀感处(图[2])。

2.取侧坐位,在小腿内侧漏谷上4寸,胫骨后缘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子宫,主治痛经。

2.配血海,主治子宫功能性出血。

备注

1.郄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阴陵泉

穴名释义 阴,阴阳之阴;陵,山陵;泉,水泉。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如山陵之水泉,故名。

标准定位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主治 健脾理气,通经活络。主治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黄疸;腹胀,泄泻;膝痛;阴茎痛,痛经,女性阴痛;低血压;便秘,尿频;失眠。

取穴操作

1.侧坐屈膝,在膝部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齐平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侧坐屈膝,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到膝关节下时,在胫骨向内上弯曲处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2.0寸。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肝俞、至阳,主治黄疸。

2.配阳陵泉、膝关、鹤顶,主治膝关节炎。

备注

1.合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血海

穴名释义 血,气血;海,百川之汇。穴为足太阴脉气所发,气血归聚之海,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湿疹,荨麻疹,瘾疹,丹毒,神经性皮炎;膝关节炎,下肢溃疡。

取穴操作

1.侧坐屈膝90度,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4指约成45度,拇指尖所指处(图[2])。

2.侧坐屈膝,绷腿时,在股内侧肌隆起处最高点,约在股骨内上髁上2寸,按压有酸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2.0寸。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合谷、三阴交,主治荨麻疹。

2.配带脉,主治月经不调。

备注

3.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主治膝关节疼痛。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府舍

穴名释义 府,脏腑;舍,居处。穴为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阴维5条经脉气血聚会之处所,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主治 健脾理气,散结止痛。主治疝气,腹痛,脾肿大,肠炎,阑尾炎;便秘;睾丸炎;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下腹部,先于曲骨穴上0.7寸处做点,此点旁开4寸。

2.仰卧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1])。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气海,主治腹痛。

2.配冲门,主治腹股沟淋巴结炎。

备注

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腹结

穴名释义 腹,下腹部;结,结聚。穴为腹气结聚之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主治 健脾温中,宣通降逆。主治蛔虫症,绕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疝气;支气管炎,阳痿,脚气。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大横

下1.3寸(图[2])。

2.仰卧位,在下腹部,先取气海,再旁开4寸,再略向上0.2寸处。

3.在府舍上3寸,大横下1.3寸。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天枢、大便,主治腹痛。

2.配支沟、足三里,主治便秘。

备注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大横

穴名释义 大,大小之大;横,平,与肚脐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穴位在内应横行于大肠。

标准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功效主治 温中散寒,调理肠胃。主治泄泻,便秘,腹痛,痢疾;肠麻痹,肠寄生虫病;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腹中部,先取肚脐(神阙),再从前正中线旁开4寸,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仰卧位,在腹中部,腹直肌外侧缘距腹中线为4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神阙,主治肠寄生虫病。

2.配支沟、足三里、天枢,主治习惯性便秘。

备注

1.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腹哀

穴名释义 腹,腹部;哀,哀鸣,哀痛。凡腹中疼痛难忍,发出哀鸣之音,本穴均能治疗。

标准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理气调肠。主治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痢疾,绕脐痛;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过少。

取穴操作

仰卧位,在上腹部,先取大横穴,再向上量4横指(即3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中脘、关元,主治胃下垂。

2.配气海,主治肠鸣。

备注

1.足太阳、阴维脉交会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3.不可深刺、提插。

天溪

穴名释义 天,天空;溪,两肋间凹陷处。本穴功在宽胸通乳,犹溪水畅流。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功效主治 宽胸理气,止咳通乳。主治胸中满痛,咳嗽,哮喘,支气管炎;乳痈;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1.仰卧位,从前正中线向外量2个4横指,在第4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仰卧位,先取乳中,再旁开2寸处,在第4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膻中,主治胸胁胀痛。

2.配支沟、天宗,主治岔气。

备注

1.不可深刺,以免引起气胸。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胸乡

穴名释义 胸,胸部;乡,部位。穴在胸廓之侧,故名。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功效主治 宣肺止咳,理气止痛。主治胸胁胀痛,肺水肿,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胸部,从乳头旁开2寸,再向上1肋间(第3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

经穴疗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膻中,主治胸胁胀痛。

2.配天溪,主治肋间神经痛。

备注

1.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器官。

2.针刺时,局部酸胀感。

周荣

穴名释义 周,周行;荣,荣养。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赖肺气敷布调节以荣养全身。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功效主治 宣肺平喘,理气化痰。主治胸胁胀满,胸膜炎;咳嗽气喘,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胸部,从前正中线旁开2个4横指,再向上2肋间(第2肋间隙)(图[1])。

2.仰卧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膻中,主治胸胁胀满。

2.配天溪、胸乡,主治肋间神经痛。

备注

不可深刺,以防气胸;针刺时,局部酸胀。

大包

穴名释义 大,大小之大;包,包容。本穴为脾之大络,通络阴阳之经。

标准定位 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功效主治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主治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1.仰卧位,在腋中线上,于第6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图[2])。

2.仰卧位,沿腋中线自上而下摸至第6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主治四肢无力。

2.配天溪、膻中,主治肋间神经痛。

备注

1.脾之大络。

2.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箕门

标准定位 在股前区,在髌底内侧端与

冲门

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功效主治 健脾渗湿,通利下焦。主治腹股沟肿痛;小便不利,遗尿;精力减退;痔疮。

取穴操作 1.坐位,两腿微张开于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2个4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仰卧位,绷腿时,股内肌的尾端,约在血海穴上6寸。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备注

避开动脉,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冲门

标准定位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理气解痉。主治疝气,腹痛;崩漏,带下;尿潴留;乳腺炎;胃肠痉挛。

取穴操作 1.仰卧位,与耻骨联合上缘齐平,距前正中线3.5寸,按压有酸胀感(图[2])。

2.仰卧位,先取曲骨穴,曲骨穴旁开3.5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间接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备注

1.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2.避开动脉,针刺时腹股沟有酸胀感,可扩散到外阴部。

食窦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功效主治 宣肺平喘,健脾利湿。主治胸胁胀痛,反胃,食入即吐;腹胀,水肿,治尿潴留;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个4横指处,再向下1肋,在第5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图[3])。

经穴疗法 刺法:向外或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备注

1.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3.睡前以拇指指端轻压穴道,伴随呼吸频率连接20次,可治病。

第六章 手少阴心经

〔循行路线〕: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见[1]),通过横膈,向下联络小肠(见[2])。

其支者:从心系(见[3]),上挟咽(见[4]),系目系(见[5])。

其支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极泉

(见[6]),下循内后廉(见[7]),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见[8]),抵掌后锐骨之端(见[9]),入掌内后廉(见[10]),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见[11])。极泉

穴名释义 极,高大;泉,水泉。穴在腋窝处,位置最高,局部凹陷如泉。

标准定位 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功效主治 宽胸宁心,活络止痛。主治胸闷气短,心痛心悸;肘臂冷痛,四肢不举;腋臭;肩周炎;乳汁分泌不足。

取穴操作

1.屈肘上臂外展,手掌按于后枕,于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按压有酸痛感(图[1])。

2.正坐,一只手平伸,举掌向上,屈肘,掌心对着自己的头部,用另一只手的中指尖按压对侧腋窝正中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弹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肩贞,主治臂痛。

2.配内关、尺泽、合谷,主治脑卒中后症。

备注

避开动脉,针刺时整个腋窝酸胀,可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或上肢抽动。

少海

穴名释义 少,手少阴经;海,百川之汇。脉气汇聚之处。

标准定位 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功效主治 理气通络,宁心安神。主治心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瘰疬;腋胁痛;三叉神经痛;落枕;神经衰弱;下肢痿痹;疔疮。

取穴操作

1.屈肘举臂,以手抱头,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2.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主治肘臂挛痛。

2.配神门、内关,主治心率过慢。

备注

1.合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前臂放散。通里

穴名释义 通,通路;里,表里。本经络脉由本穴别出,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而相通。

标准定位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主治 安神定志,通经活络。主治蛔虫症,绕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疝气;支气管炎,阳痿,脚气;心悸;眼部充血。

取穴操作

1.坐位,仰掌,在前臂前区,于尺侧腕屈肌桡侧缘,在神门与少海连线上,神门上1寸处(图[1])。

2.仰掌,平尺骨头中部,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廉泉、哑门,主治不语。

2.配内关、神门,主治心悸。

备注

1.络穴。

2.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3.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阴郄

穴名释义 阴,阴阳之阴,手少阴经;郄,孔隙。气血深聚处。

标准定位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主治 清心安神,固表开音。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神经衰弱,癫痫;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

取穴操作

1.仰掌,前臂前区,于尺侧腕屈肌桡侧,在

神门

与少海连线上,神门上0.5寸,即半个横指(拇指)(图[2])。

2.前臂前区,平尺骨头下缘,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大陵、间使,主治癫痫。

2.配大椎,主治阴虚盗汗。

备注

1.郄穴。

2.针刺时避开尺动脉、尺静脉,以免引起大出血。

3.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神门

穴名释义 神,心神,神明;门,门户。心藏神,心气出入之门户。

标准定位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主治 宁心安神,通经活络。主治失眠健忘;心痛,惊悸,心烦,胸痛;神经衰弱,癫狂,痫症,痴呆;高血压;产后失血;扁桃体炎。

取穴操作

1.仰掌,在

腕骨

后缘,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在掌后第1横纹上,按压有酸痛感(图[1])。

2.仰掌,在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1横纹上,按压有麻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或向上平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内关、心俞,主治心痛。

2.配内关、三阴交,主治健忘、失眠。

备注

1.输穴、原穴。

2.针刺时避开尺动脉、尺静脉,以免引起出血。

少府

穴名释义 少,手少阴;府,聚也,处所。穴为脉气所留之处。

标准定位 在手掌面,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

功效主治 清心泻火,理气活络。主治心悸,胸痛,心律不齐;阴痛,阴部瘙痒;痈疡;小指挛痛;遗尿,尿潴留;月经过多;癔病;臂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取穴操作

1.仰掌,在手掌面,握拳,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在小指尖下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图[2])。

2.仰掌,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在小指尖下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内关,主治心悸。

2.配地机,主治阴部瘙痒。

备注

1.荥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青灵

标准定位 在臂前区,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功效主治 理气止痛,宽胸宁心。主治神经性头痛,心痛,胁痛,肩臂痛,心绞痛。

取穴操作 1.先取肘横纹尺侧端的少海,于少海穴4横指(即3寸)处,与极泉成直线位上(图[1])。

2.屈肘举臂,在极泉与少海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肱二头肌的尺侧缘。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备注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前臂和腋部放散。

灵道

标准定位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主治 宁心安神,活血通络。主治心痛,暴喑,;失眠;精神分裂症;失语;舌骨肌麻痹或萎缩。

取穴操作 1.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图[2])。

2.仰掌,平尺骨头上缘,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备注

1.经穴。

2.针刺时,应避开尺动脉、尺静脉。

3.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肘及手指放射。

少冲

标准定位 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功效主治 清热熄风,醒神开窍。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小儿休克;脑出血。

取穴操作 俯掌伸指,在手小指指甲底部与小指桡侧缘引线(掌背交界线)的交点处(图[3])。

经穴疗法 刺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备注

1.井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3.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有助于醒脑提神。

第七章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路线〕: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少泽

)(见[1]),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见[2]),直上循臂骨下廉(见[3]),出肘内侧两筋之间(见[4]),上循外后廉,出肩(见[5]),绕肩胛(见[6]),交肩上(见[7]),入缺盆(见[8]),络心(见[9]),循咽下膈(见[10]、11),抵胃(见[12]),属小肠(见[13])。

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见[14]),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听宫)(见[16])。

其支者:别颊上顺(见[15]),抵鼻,至目内眦(见[17]),斜络于颧,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少泽

穴名释义 小,幼小,初生;泽,沼泽。穴为脉气所初生之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功效主治 清热通乳,散淤利窍。主治热病,脑卒中,昏迷;乳汁少,乳痈;咽喉肿痛,目翳,头痛,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耳鸣,耳聋;疟疾。

取穴操作

1.伏掌,伸直小指,于小指甲尺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两线交点处即为本穴,按之有酸胀感(图[1])。

2.伏掌,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旁0.1寸处,按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掐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膻中、乳根,主治乳汁分泌过少。

2.配人中、十宣,主治高热,脑卒中昏迷。

备注

1.井穴。

2.此穴为急救穴之一。

3.孕妇慎用。

4.针刺时,局部胀痛。后溪

穴名释义 后,前后之后;溪,沟溪。穴在第5掌指关节后方,当尺侧横纹尽头,其形犹如沟溪。

标准定位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主治 清心安神,通经活络。主治头项强痛,失眠;疟疾,手指及肘臂挛急;脑卒中,癫狂,痫症;耳聋,目赤;盗汗;荨麻疹,腰扭伤;小儿惊厥。

取穴操作

1.仰掌握拳,在手掌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尽头处赤白肉际(图[2])。

2.仰掌握拳,在手掌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褶突起,其尖端处即是。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列缺、膻中,主治项强痛。

2.配人中,主治急性腰扭伤。

备注

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腕骨

穴名释义 腕,腕部;骨,骨头。穴在手外侧腕豆骨下的凹陷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主治 清心安神,通经活络。主治头项强痛,失眠,疟疾,手指及肘臂挛急;脑卒中,癫狂,痫症;耳聋,目赤;消渴,热病;盗汗;荨麻疹,腰扭伤。

取穴操作

1.屈肘,掌心向下,由后溪穴向腕部推,可摸到两块骨头(第5掌骨基底和三角骨),在两骨的结合部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图[1])。

2.屈肘,掌心向下,在手掌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褶突起,其尖端处即为本穴。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列缺、膻中,主治项强痛。

2.配人中,主治急性腰扭伤。

备注

1.原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阳谷

穴名释义 阳,阴阳之阳;谷,山谷。穴在手外侧豌豆骨与尺骨间凹陷中,其外形如山谷,故名。

标准定位 在腕后区,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主治 清心明目,镇惊聪耳。主治头颔肿,手腕痛;热病;头痛,目眩;精神病;小儿惊风;神经性耳聋,耳鸣;痔疮。

取穴操作

1.屈肘,掌心向外,由腕骨穴向腕部推,相隔一骨(三角骨)的凹陷处(图[2])。

2.由腕骨穴直上,可摸到两块骨(尺骨茎突和三角骨),在两骨的结合部有一凹陷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阳池,主治腕部疼痛。

2.配间使,主治癫痫。

备注

1.经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整个腕关节。

养老

穴名释义 养老,奉养老人。本穴可以治疗老年性疾病,为调治老年疾病的要穴,故名。

标准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功效主治 明目清热,通经活络。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落枕;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远视眼,近视眼;耳聋。

取穴操作

1.正坐,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在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图[1])。

2.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

经穴疗法

刺法:向上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华佗、夹脊,主治颈椎病。

2.配秩边,主治急性腰扭伤。

备注

1.郄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放射。

支正

穴名释义 支,络脉;正,正经。本穴位手太阳之络,正经由此别支而走少阴,故名。

标准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阳谷与

小海

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处。

功效主治 清热通络,安神定志。主治头痛,项强,关节松弛无力,十二指肠溃疡,肘部酸痛;皮肤赘生小疣;糖尿病;神经衰弱。

取穴操作

1.正坐,掌心向胸,在阳谷与小海连线中点,再向下量1.5寸(拇指)处(图[2])。

2.正坐,掌心向胸,在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处。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合谷,主治头痛。

2.配劳宫、少府,主治舌尖痛。

备注

1.络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手指放射。小海

穴名释义 小,微小,小肠经;海,海洋。气血至此,犹如水流入海。

标准定位 在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功效主治 清热祛风,宁神定志。主治肘臂疼痛;癫痫;头痛;精神分裂症;耳鸣,耳聋,网球肘。

取穴操作

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平齐之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用手弹拨该部位,有麻感可直达小指(图[1])。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2~0.3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手三里,主治肘臂疼痛。

2.配合谷、颊车,主治咽喉炎,颊肿。

3.配耳门、听宫、中渚、主治耳聋、耳鸣。

备注

合穴。

肩贞

穴名释义 肩,肩部;贞,正。穴在肩后纹端,当后肩正中,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直上1寸。

功效主治 清头聪耳,通经活络。主治肩臂麻痛,肩关节周围炎;瘰疬;耳鸣,耳聋;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头痛。

取穴操作

1.正坐垂肩,上臂内收,从腋后纹头向上量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2.臂内收时,腋后纹头直上1寸,三角肌后缘处,按后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1.0~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曲池、手三里,主治上肢不遂。

2.配肩、肩,主治肩关节炎。

备注

针刺时,局部酸胀,可向肩部及指端放射。

臑俞

穴名释义 臑,肱骨上端;俞,穴位。穴在部,为经气所输注之处,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功效主治 舒筋活络,消肿化痰。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足跟痛;上肢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

取穴操作

1.正坐垂肩,上臂内收,用手指从腋后纹头肩贞穴直上推至肩胛冈下缘,有一凹陷处,按压后有酸胀感(图[1])。

2.正坐垂肩,上臂内收,腋后纹头直上,在肩胛冈下缘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弹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肩、曲池,主治肩臂疼痛。

2.配昆仑、太溪,主治足跟痛。

备注

1.本穴为手太阳经、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脉之交会穴。

2.针刺时,局部酸痛,可向肩部扩散。

天宗

穴名释义 天,天空,高处;宗,本,中心。穴在肩胛冈中点下窝正中,意为人体上部重要的腧穴。

标准定位 在肩胛区,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平齐。

功效主治 通经活络,理气消肿。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胆囊炎;落枕;肘臂外后侧痛。

取穴操作

1.正坐垂肩,在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按压后有酸胀感。

2.在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平齐,肩胛冈中点下缘处,按压有酸胀感(图[2])。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膻中、足三里,主治乳痈。

2.配肩外俞,主治肩胛痛。

3.配阳陵泉,胆囊,主治胆结石。

备注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放射。

秉风

穴名释义 秉,执掌,执持,又通“柄”;风,风邪。穴主肩痛不可举,功在疏筋散风,故名。

标准定位 在肩胛区,肩胛冈上窝中点,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功效主治 疏风活络,止咳化痰。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手痛,冈上肌肌腱炎,支气管炎,肩周炎。

取穴操作

1.正坐位,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与俞、天宗成一三角形,举臂有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图[1])。

2.正坐位,在肩胛部,先取天宗穴,由天宗直上跨过一斜向骨头(肩胛冈)至凹陷中点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推法。

治病穴位配伍

1.配天宗,主治肩胛疼痛。

2.配肺俞,主治支气管炎。

备注

1.本穴为手三阳与足少阳交会穴。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肩外俞

穴名释义 肩,肩部;外,外侧;俞,穴位。穴在肩部,约在肩胛骨内侧缘之稍外方,故名。

标准定位 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功效主治 舒筋活络,散风止痛。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肺炎,胸膜炎;低血压。

取穴操作

1.坐位,低头,有颈部交界处椎骨高突(即第7颈椎)往下推1个椎骨的棘突,由此旁开量4横指(即3寸),在肩胛骨内侧缘处,即为本穴(图[2])。

2.坐位,低头,在第1胸椎棘突下,横平肩胛骨内侧缘的垂直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