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09:56:2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1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两河流域地区建造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表现了当时最高水平的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的基本理念、形制、艺术形式以及结构和施工技术是从原始的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物都是国家性的,其产生和发展与国家制度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产生和演变反映着国家和它的最高统治者的产生和演变。

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

一、古代埃及的建筑概况

1.古代埃及建筑的成就及其影响因素(1)成就

①埃及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

②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几何形体十分精确。(2)影响因素

①尼罗河两岸的灌溉农业使大量人口能脱离直接生活资料的生产从事建筑劳动;

②河流提供了芦苇、纸草和泥土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题材;

③峡谷和三角洲的自然景观培育了古埃及人的审美经验和形象构思特点;

④尼罗河的水利建设促使古埃及人创造并发展了建筑知识和技术。

2.古代埃及建筑的历史分期表1-1  古代埃及建筑的历史分期古王国时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后期(希腊期(公元(公元前21~(公元前16~化时期和罗历史前三千18世纪)11世纪)马时期)分期纪)手工业和商形成了中业有所发央集权的公元前332展;古埃及最强皇帝专制年被马其顿大的时期;皇帝崇拜逐制度;王征服;社会渐从原始拜皇帝崇拜和背景皇帝崇拜公元前30物教脱离出太阳神崇拜还没有脱年被罗马征来;结合离原始拜服产生了祭司物教阶层皇帝的纪念物从陵墓完全转化为太纪念性建建筑出现了阳神庙;皇帝的纪念筑物是单带有希腊、建筑物从陵墓逐纯而开阔建筑力求神罗马因素的特点渐向庙宇转的(金字秘和威压的新的类型、化塔)气氛;形制和样式受到西亚建筑的影响

二、古代埃及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1.石头在古代埃及建筑中的应用(1)制作日常生活用品

古埃及人用石头制造生产工具、日用家具、器皿,铺设地板,甚至制作装饰品。(2)建造纪念性建筑物

皇帝的陵墓和神庙,为了追求庄严的纪念性,都采用石材建造。

①古王国时期,建筑砌筑严密,金字塔内的走道里,至今连刀片都插不进缝里去,在库富金字塔里,大墓室的门口安置着一块50多吨重的巨大石块;

②中王国时期,用整块石材制作了许多二三十米高的方尖碑;

③新王国时期的神庙中,有些石梁重达几十吨,而柱子竟有高达21m左右的。(3)刻制浮雕以装饰纪念性建筑物

①浮雕的样式

在石材上雕琢出用木材或纸草做的柱子的模样,或逼真地刻出编织的苇箔的模样来。

②浮雕的特点

a.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凹浮雕代替凸浮雕,柱子精致且华丽;

b.浮雕的构图多样,但都是平面的,避免表现空间深度;

c.人物形象选择了各自最有表现力的视角;

d.有些石构表面抹了灰再绘彩绘,浮雕的构图和表现方法非常丰富。

2.古代埃及的石建筑知识和特征(1)绘制建筑物图样

①绘图方法

a.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用正投影绘制建筑物的立面和平面图;

b.在新王国时期,用比例尺绘画总图和楼房的剖面图;

c.总图里的建筑物立面画在平面位置上。

②绘图工具

到新王国时期,已经有了青铜的锯、斧、凿、锤和水平尺。(2)赋予建筑物神圣色彩

神学观念的重要作用使得建筑方案通常由祭司提出,皇帝在祭司的帮助下亲自主持建筑物的奠基、定向和划界的神圣仪式。(3)产生专门的纪念性建筑的工程主持人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化产生了“工程主持人”,也可兼任“建筑师”,建筑平、立、剖面图多由他们绘制。

3.对于古代埃及石建筑的评价(1)积极影响

①古代埃及的纪念性建筑代表了建筑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②建筑从很原始的状态下脱颖而出,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消极影响

大型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建造,给平民百姓带来了苦难。

三、府邸和宫殿

1.古埃及的原始住宅

古埃及比较原始的住宅大致有两种

①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外面抹泥或不抹,屋顶也用芦苇束密排而成,呈微拱形,主要分布在下埃及;

②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再铺上一层泥土,外形如有侧脚的长方形土台,主要分布在上埃及。

2.古代埃及的府邸(1)中王国时期

贵族府邸的布局已经很发达。

①代表性府邸

三角洲上卡宏城内的贵族府邸。

②府邸特点

a.规模较大

有的占地达到60m x45m,有几层院落,房间70多间,有的有楼层。

b.重视遮阳、通风的布局

第一,采用内院式,主要房间朝北,前面有敞廊,以减弱阳光的辐射热;

第二,屋顶是平的,大小房间之间有高低差,利用这个高差开侧高窗通风。

c.私密性强

第一,房间分男用、女用两组;

第二,朝院子开门窗,外墙基本不开窗,力求和街道隔离。

d.布局统一

主要房间和院子同在住宅的纵轴线上。(2)新王国时期

①代表府邸

阿玛纳城内兴建的贵族府邸

②府邸特点

a.一般占地70m×70m,分三个部分:

第一,中央是主人居住部分,其余房间向它开门;

第二,南面是妇女和儿童的居室;

第三,北面是种植果蔬的大院子。

b.新王国时期的3层楼府邸:

第一,大多是木构架的,柱子富有雕饰;

第二,墙垣以土坯为主;

第三,平屋顶,上面日间作为晒台,夜间可纳凉。

3.古代埃及的宫殿(1)古代埃及的代表宫殿

①卡宏城里的宫殿和府邸差距不大;

②新王国初期的宫殿已与太阳神庙结合,布局不严整;

③阿玛纳的两所宫殿有了明确的纵轴线和纵深布局。(2)古埃及阿玛纳宫殿的特点

①形制已从贵族府邸分化出来,反映了皇帝崇拜的演化;

②皇帝权威的提升要求宫殿建筑庄严、气派;

③宫殿中庙宇居于正中,反映了祭司集团力量的强大;

③阿玛纳宫殿仍为木构、砖砌墙。

四、金字塔的演化

1.金字塔的形成(1)农耕时代陵墓建造频繁

古埃及人迷信人死复生,因而重视陵墓建造,较大的陵墓包括墓室和祀厅两部分。(2)审美价值地产生

埃及皇帝美乃特在内迦达的陵墓有意复制当时的宫殿,本来产生于构造技术的形式有了审美价值。(3)陵墓模仿住宅和宫殿

①人们只能以日常生活设想死后生活;

②以最熟悉地建筑物为蓝本,探索其他建筑物地形制和形式。(4)纪念性建筑物

①要制造对皇帝本人的崇拜,就必须将其陵墓发展为纪念性建筑物;

②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构图的纪念性被发现。(5)金字塔的形成

①对皇帝的崇拜日盛;

②石头,这一永久性材料被用于陵墓建造;

③形制在乃伯特卡陵墓基础上,不断探索,最后形成。

2.金字塔的演化(1)多层金字塔

昭赛尔金字塔

①历史地位

这是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皇帝昭赛尔于公元前3000年所建。

②形制特点

a.基底东西长126m,南北长106m,高约60m;

b.阶台形,分为6层;

c.把墓室放在地下27m深处。

③先进之处

a.墓室仍在地下,祭祀厅堂被移至塔前,台基被发展为形体单纯的纪念碑,成为陵墓外观形象的主体;

b.塔的本身排除了仿木构的痕迹,在形式和风格上同长方台式贵族坟墓相似;

c.形式和风格简练稳定,符合纪念性建筑物的艺术要求,适应石材的特性和加工条件;

d.沿人流线作纵深的、多层次的艺术布局手法已经被有意识地运用。

④不足之处

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也反映着当时的政治需要。(2)吉萨金字塔群

①历史地位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吉萨所建造的第四王朝3位皇帝的3座相邻的大金字塔,分别是库富金字塔、哈弗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②形制特点

a.都是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极其单纯;

b.塔很高大,因此其形体能够充分表现出来;

c.附属建筑物采用方正平直的几何形,同金字塔本身的风格完全统一;

d.以金字塔为标志,石建筑抛弃了对木建筑的模仿而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③进步之处

a.发展了昭赛尔金字塔入口处理的构思,从门厅到厅堂,要通过石头砌成的、密闭的、黑暗的、仅可通过一个人的甬道;

b.其艺术表现力主要在于外部形象,3座金字塔气度恢宏,以对角线相接,造成建筑群参差的轮廓;

c.位于广阔无垠而又充满神秘感的沙漠边缘,以高大稳重的形象显示其纪念性;

d.其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

3.金字塔的基本矛盾(1)虽然它体现着古埃及劳动人民卓越的起重运输和施工技术,对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雄健魄力,但是这些建筑物却是皇权的象征,表现着皇帝的“神性”;(2)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旦皇帝专制制度被推翻之后,前者就要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金字塔就要作为劳动人民创造伟力的纪念碑而巍然屹立。

五、峡谷里的陵墓

1.石窟陵墓出现(1)出现背景

①中王国时期,迁都底比斯后,多狭窄峡谷;

②皇帝多在山岩上凿石窟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巉岩崇拜来神化皇帝。(2)结构技术的进步

用梁柱结构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增强纪念性建筑物内部艺术的意义。(3)皇帝陵墓新格局

①祭祀厅堂成为主体,被扩展为祀庙;

②墓室开凿在更深的地方;

③悬崖被巧妙地组织到陵墓的外部形象中,起着金字塔起过的作用。

2.曼都赫特普三世墓(1)开创新形制

①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作用相当,内部空间的重要性大为增加,但外部形象仍占主体地位;

②墓区大门与中心广场之间铺着1200米长的石板路,两侧排着皇帝雕像;

③两层平台之上建造一座不大的金字塔作为中心;

④陵墓后面是一个院落,穿过大厅则是凿在山岩里的圣堂。(2)石窟陵墓的内在意蕴

①呈现明确的几何形

山崖壁立而高达100m,顶部轮廓平平,陵墓的几层柱廊同它发生着强烈的光影和虚实的对比,大大增强了陵墓雄伟宏壮的力量。

②蕴含匠师的杰出才能。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把它包含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中。

③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柱廊的使用既显示出爱琴文化的影响,又与商人、手工业者的地位加强有关。

3.哈特什帕苏墓

新王国时期,紧靠着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的北边建造了女皇哈特什帕苏的墓,以及她的神庙和圣堂。(1)特点

①布局和艺术构思与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基本一致;

②规模更大,正面更开阔,多了一层前沿有柱廊的平台,因此同悬崖的结合更紧密,比曼都赫特普的更加壮丽;

③轴线纵深布局更统一,艺术构思更完整。(2)内在意蕴

第二层平台之上,柱廊的每根柱子前面有一尊女皇的立像,穿着彼岸之神奥西里斯的服装,这种柱子即奥西里斯柱,是皇帝祀庙里特有的,但神的面容却是皇帝的,表示皇帝死后在彼岸为神。

4.石窟陵墓与金字塔的比较(1)石窟陵墓借鉴了金字塔的构思

利用悬崖,将皇帝的威力当作自然力来表现,具有一种浑朴和粗犷的气度。(2)石窟陵墓的建筑艺术超越了金字塔

①曼都赫特普三世的陵墓,建筑群有严正的纵轴线,强调对称构图的庄严性;

②雕像和建筑物、院落和大厅作纵深序列布置;

③完善了用建筑处理反复地渲染气氛的手法;

④已经出现彻底淘汰金字塔的石窟陵墓。

六、太阳神庙

1.太阳神庙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1)宗教背景

新王国时期,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形成,设计了一整套神谱。皇帝崇拜彻底摆脱了自然神崇拜,祭司们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2)经济背景

新王国时期,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对外征战掠夺来大量财富和奴隶,奴隶劳动基本上取代了公社成员的劳动,劳动力更加廉价;

在此背景下,太阳神庙代替与原始拜物教联系的陵墓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全国普遍建造,且规模极其庞大。

2.太阳神庙的形制特点

太阳神庙实际是皇帝庙,其形制在中王国定型。(1)太阳神庙的具体形制

①贵族祀庙将府邸的中央部分加以发展,在一条纵轴线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

②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空间因而逐层缩小;

③太阳神庙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的标志的方尖碑。(2)太阳神庙的艺术重点

①大门

a.作用

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门前举行。

b.样式

第一,大门包括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

第二,大门前有一两对皇帝的圆雕坐像,像前有一两对方尖碑;

第三,石墙的统率作用使构图主次清楚,完整统一。石墙上刻有雕塑。

c.特点

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②大殿

a.作用

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

b.布局样式

第一,大殿里密排着柱子,中央两排的柱子相对较高;

第二,正中三间的顶上画着飞翔的鹰隼,这是皇帝的标记;

第三,大殿里布满着深凹的浮雕,都着色。

c.特点

力求幽暗而威严,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3.太阳神庙的代表建筑(1)卡纳克的阿蒙神庙

①建造时间

从中王国时期到托勒密时期陆续建造起来。

②规模

总长366m,宽110m。前后一共6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

③布局

a.庙的轴线朝向西北,以利于皇帝威严与太阳神的“合一”;

b.大殿内部密排134根柱子,制造神秘的、压抑人的效果,使人产生崇拜的心理;

c.柱子上满布阴刻浮雕,上着彩色。柱粱之间的交接非常简洁,比例十分匀称;

d.承重构件与被负荷构件之间的视觉上是均衡的,艺术上很成熟。

④作用

每年一度,宗教仪式在卡纳克开始,把阿蒙神像抬到鲁克索结束,称为阿蒙神回后宫。(2)鲁克索的阿蒙神庙

①建造时间

建于公元前大约1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

②规模

总长大约260m。大门宽65m,高24m,它没有完成。

③布局

a.在两进院子之间现存7对20m高的大柱子,是原设计的大殿的中央部分;

b.比较小的柱子作纸草花束的形状,比卡纳克的更加精致一些;

c.大门前竖立一对方尖碑。

④与卡纳克的神庙的比较

a.除大门之外,二者的建筑艺术已经全部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金字塔和崖壁的阔大雄伟的概括的纪念性转到了庙宇的神秘和压抑;

b.都位于尼罗河东岸。体现了皇帝崇拜与太阳神崇拜的结合。(3)阿布辛波的石窟庙

①建造背景

新王国时拉姆西斯二世皇帝为庆祝自己登位34周年所建造的石窟庙。

②形制布局

a.开凿在尼罗河一个转弯处的悬崖上,面向主航道,充分利用自然来强化它的表现力;

b.它最杰出的、最动人心魄的正面完全从峭壁上凿出,呈梯形,外廓像神庙的大墙门;

c.在正面凿出4座20m高的拉姆西斯二世的坐像,端庄稳定,十分雄伟;

d.入口正上方的龛里雕着太阳神和天神的合体神;

e.所有的墙面和天花都布满彩色的浮雕和壁画,内容都以皇帝敬神的场面为主。

七、希腊化时期的埃及建筑

1.埃及国内的建筑发展停滞(1)从公元前11世纪起,埃及的建筑工艺开始衰退;(2)大型的建筑活动都停止了,只有公元前7世纪的赛易斯王朝修复过几个大庙。

2.埃及的建筑文化与其他国家互相产生了较大影响(1)波斯人从埃及掳走大量工匠去建造他们的宫殿;(2)公元前一千世纪的中叶,埃及从工艺品、美术品到住宅建造、神庙建造乃至都城建造都已经希腊化;(3)埃及建筑通过爱琴文化对希腊柱式的发展提供过一些构思。

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一、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

1.主要的建筑类型(1)土坯墙

公元前四千年起,大量使用土坯砌墙。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的土坯墙上,砌垂直的凸出体,其中方的凸出体作为加强墙垣的措施而长期保留下来,常用于住宅和宫殿,墙体厚重。(2)券拱结构

只用于仓库、坟墓和水沟,住宅、宫殿和庙宇只在门洞上发券。(3)房顶

在土坯墙头排树干,铺芦苇,再拍一层土。(4)住宅

房间从四面以长边对着院子。主要卧室朝北,有浴室,用砖铺地,设置下水道。(5)宫殿

①通常有串联的或并联的三个院子,一个是行政部分,一个是居住部分,一个是服役部分,有些宫殿还有一个神堂院子;

②平面布局没有完整的构思,但是渐渐有追求对称和整齐并突出大殿和圣堂的趋势。(6)门

拱门,被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门道两侧有埋伏兵士的龛。

2.主要的建筑形制(1)山岳台

①由来

东部山区崇尚山的居民把庙宇称为“山的住宅”,将庙宇造在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上,形成山岳台。

②特征

a.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一般为7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

b.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神堂,但是比较小;

c.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③作用

既使人感到庄严神圣,又可以成为聚落标志,引导荒漠中的行旅。(2)星象台(天体台)

①特征

其形制与天神崇拜的宗教观念相合,建造方法仿照山岳台。

②作用

人们可以在高台上向天神祈祷,和天神沟通。(3)分布

公元前三千年开始,几乎每个城市的主要庙宇里都有山岳台或者天体台。

二、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

两河流域下游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饰面技术及其艺术传统。

1.饰面艺术的起源和演变(1)起源

公元前四千年,为防止重要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受到暴雨侵蚀,人们将陶钉楔进土坯,以增加砌体的强度,并在陶钉底面涂上红、白、黑三种颜色,组成图案。(2)演变

①沥青

公元前三千年之后,多用沥青保护墙面,再贴上各色石片和贝壳形成装饰图案。

②石板

土坯墙下部用砖、石垒或石板贴面,做成墙裙,在墙的基脚部分或墙裙上作横幅浮雕。

③琉璃砖

约公元前三千年,琉璃成为两河流域下游的主要饰面材料,它防水性能好,色泽美丽,不需采集,流传到上游地区和伊朗高原。其构图方式有:

a.以整面墙为一幅画面,分段处理,题材横向重复,但上下各段不同。

b.在大墙面上均匀地排列动物像,简单地不断重复。

2.饰面艺术的具体作用(1)适应了土坯墙的实际需要,反映出建筑的结构逻辑;(2)富有艺术表现力,生命力很强,形成艺术传统;(3)表达出劳动人民美化生活的愿望。

三、萨艮二世王宫

1.位置

王宫位于亚述都城夏鲁金西北角的卫城里,高踞在18m的土台上。

2.布局2(1)宫殿占地大约17hm,前半部分在城内,后半部分在城外。(2)整个宫殿重重设防,210个房间围绕着30个院落。(3)不同方位的建筑作用不同,东边是行政部分,西边是庙宇,北边是正殿和后宫。

3.建筑特征(1)宫墙

①土坯墙,厚3~8m。

②墙下部1.1m左右高的一段用石块砌,重要地方外侧再用石板贴墙裙,其它贴砖和琉璃砖。

③石板墙裙是重点装饰部位,多作浮雕。(2)宫门

①4座方形碉楼夹着3个拱门。

②中央拱门宽4.3m,墙上满贴琉璃。

③石板墙裙3m,上作浮雕。(3)庙宇和山岳台

①反映出皇权和神权的合流。

②台是两河流域下游的式样,基底大约43m,共有4层,第一层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红色,代表人世;第三层蓝色,代表天堂;第四层白色,代表太阳。

③台顶上建神堂。

四、帕赛玻里斯

1.帕赛玻里斯的位置和历史地位(1)位置

帕赛玻里斯位于苏萨,建造于大流士皇帝一世至薛西斯一世之间。(2)历史地位

帕赛玻里斯是仪典中心、帝国象征,是波斯帝国建筑技艺成就最高的宫殿。

2.帕赛玻里斯的布局和建筑特征(1)布局特征

①总体布局

大体分成三区,以一座三门厅作为联系枢纽。北部是大殿,东南是财库,西南是后宫。

②大殿

两座,正方形,其形制来自米地亚。殿内布置并未有神秘、压抑的气息,皇帝的威严靠建筑艺术、乐舞来彰显。

a.朝觐殿

殿内有36根石柱,中心距纵横相等,四角有塔楼。西柱廊是检阅台。

b.百柱殿

殿内有100根石柱,柱础是覆钟形,刻着花瓣。覆钟之上是半圆线脚。宫殿内部墙面布满壁画。(2)建筑特征

①帕赛玻里斯宫殿的墙裙、台基、台阶、门窗和壁龛的边框用石材砌筑或贴面。

②贴面上饰有浮雕,题材和构图贴切。

③正面入口前的大台基和106级高的大台阶上,侧面刻着朝拜人的行列。

④大门形制和萨艮王宫相似,高18m,门洞前沿两侧有一对五腿兽。

⑤后宫采用埃及式样。

第2篇 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

第3章 爱琴文化的建筑

一、爱琴文化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

爱琴文化产生于古希腊文化前期。爱琴海沿岸地区和岛屿,在公元前三千年时曾经出现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其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

二、爱琴文化的建筑

1.克里特岛的建筑(1)社会历史状况

①经济发达

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克里特的手工业和航海业很发达,从事海盗活动,比较富有。

②城市发达

克里特岛有90~100座城,最重要的是克诺索斯城,称为众城之城。

③宗教衰弱

文化中宗教因素很少。(2)建筑

①性质

世俗性,没有神庙。

②类型

住宅、宫殿、别墅、旅舍、公共浴室、作坊等。

③代表性建筑

a.克诺索斯宫殿

第一,位于丘阜上,内部空间复杂。

第二,以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小天井和周围房间自成一组。

第三,房屋开敞,房屋布局采用正厅形制。

第四,宫殿大院的西侧是仪典性部分。

第五,宫殿大门形制是在中央工字型横墙上开门洞。

第六,出现最早的露天剧场遗迹。

b.费斯特宫殿

第一,墙的下部用乱石砌,以上用土坯。

第二,土坯墙面露出木骨架,涂成深红色。

c.特征

第一,内部空间不大不高,尺度亲切,风格平易,形式玲珑轻巧,变化突兀。

第二,宫殿内部富有装饰。

第三,纹样以植物花叶为主要题材,壁画题材多样。

第四,宫殿里广泛使用小巧的木质圆柱。

2.迈锡尼的建筑(1)城市布局

迈锡尼卫城坐落在高地上,卫城外围一道石墙。(2)建筑

①宫殿

中心是正厅,正厅是独栋,四周是杂乱的建筑物。

②迈锡尼卫城

a.城墙有狮子门,门上过梁中央厚约90cm,两端渐薄。

b.门上有叠涩券,大致呈正三角形,使过梁不承重。

c.叠涩券里填石板,浮雕一对狮子,保护中央柱。

③阿特鲁斯墓

a.墓室前有长达35m的羡道。

b.墓室呈圆形,直径14.5m,用叠涩的穹顶覆盖。

c.墓室内壁贴铜皮,节点用黄金的团花装饰。

3.克里特和迈锡尼建筑的比较(1)不同点

①迈锡尼建筑粗犷雄健,克里特建筑纤秀华丽。

②迈锡尼建筑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克里特建筑毫不设防。(2)共同点

①宫殿建筑群的布局以正室为核心。

②以分散的院落通风采光。

③布局不规则、没有轴线。

④大门呈工字形平面。

⑤石柱上粗下细。

第4章 古代希腊的建筑

一、概述

1.古希腊建筑的成就与不足(1)成就

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驱。

①古希腊建筑物的形制、石质梁柱结构构件及其组合的特定艺术形式,建筑物和建筑群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经验影响了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

②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艺术形式的完美。(2)不足

①处在萌芽和胚胎时代,很多技艺不太成熟。

②类型少,形制简单,结构比较幼稚,发展速度缓慢。

2.古希腊建筑的历史分期(1)荷马时期建筑(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

①住宅基本形制是长方形正室,平面狭长,有的加一道横墙划分前后间。

②氏族领袖的住宅兼作敬神场所,早期神庙采用与住宅相同的正室形制。

③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头和生土。(2)古风时期建筑(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

①神庙用石头建造,形制初现。

②柱式基本定型。(3)古典时期建筑(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①圣地建筑群和神庙建筑完全成熟。

a.建造出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雅典卫城。

b.建造出古希腊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帕特农神庙。

②最完美的代表作品多用柱式。(4)希腊化时期建筑(公元前4世纪末~前2世纪)

类型增加,功能专化,艺术手段丰富。

二、圣地和庙宇的演进

1.圣地建筑群的演进(1)氏族制时代

以卫城为代表,主要有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宫殿。(2)共和城邦时代

①特点

a.定期举行节庆;

b.商贩云集;

c.圣地周围陆续造起竞技场、旅舍、会堂、摊贩敞廊等公共建筑物;

d.在圣地最突出的地方建造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守护神庙。

②典型代表

奥林比亚的宙斯神圣地(3)两种建筑群布局

①圣地建筑群的布局追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a.不求平整对称,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景色,庙宇统率全局。

b.既照顾到远处观赏的外部形象,又照顾到内部各个位置的观赏。

②卫城是氏族贵族的居住地。

a.防卫森严,与和平民群众没有亲密联系。

b.守护神庙群墨守正面朝东的规定,一律平行排列,不分主次,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气氛很沉重。

2.庙宇的演进(1)类型

①贵族庙宇

②民间庙宇(2)特点

①初期庙宇,以狭端为正面。

②使用陶瓦后,屋顶两坡起脊,平面以长方形为宜,在两端构成三角形山墙。

③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保护墙面常沿边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柱廊。(3)艺术作用

①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宇在建筑群中位置的要求。

②造成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

③使庙宇与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

④适合民间自然神的宗教观念和圣地世俗的节庆活动。(4)演进

沿外廊式方向发展,公元前6世纪以后,重要的民间圣地庙宇普遍采用围廊式形制。

三、柱式的演进

1.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1)木建筑

早期庙宇是木构架,容易腐朽和失火。(2)陶建筑

①公元前7世纪起,使用陶瓦保护木架构,在檐部用陶片贴面。

a.陶片以长条形装饰线脚,把线脚引进建筑。

b.把彩绘引进建筑,使檐部覆满装饰。

c.为适应木构件的位置和形状,制造多种多样的贴面陶片。

d.使用陶片促进建筑构件形式定型化和规格化。

②公元前7世纪中叶,陶片贴面檐部的形式稳定。

a.额枋、檐壁、檐口大致定型,具有一定的模数关系。

b.瓦当和山墙尖端上的纯装饰性构件产生。

③公元前6世纪初,西西里的部分石造庙宇,仍在檐部用陶片贴面。(3)石建筑

①石柱

②公元前7世纪末,全用石材建造。

a.平面彩绘被淘汰,代之以陶塑、雕刻,涂彩色。

b.粗质石材,先涂大理石粉,然后着色。白大理石,直接烫熔有颜料的蜡。

2.柱式的诞生(1)公元前8~前6世纪,小亚细亚城邦有更华丽、更开朗的两进围廊式和假两进围廊式庙宇。(2)围廊式庙宇流行后,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开始采用,但庙宇紧密地平行排列,柱廊的特色没有表现出来。(3)在民间自然神的圣地里,庙宇充分展示出围廊式建筑的完整和明朗。(4)荷马时期,由于结构跨度小,庙宇很狭长。(5)公元前6世纪末,在圣堂内部设两排柱子,形成中央空间,庙宇宽度继续增加。(6)公元前5世纪,围廊式庙宇是6柱×13柱,圣堂长宽之比为2:1。

3.柱式的演进(1)柱式

①爱奥尼柱

秀美华丽,比例轻快,开间宽阔。

②多立克柱

沉重、粗笨。

③科林斯柱

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古典时期后期才独具特色。(2)柱式的演进

①公元前6世纪,柱式产生一些变化。

a.檐部的高度逐渐缩小到与柱子相适应,承重构件与被负荷构件趋向平衡。

b.柱子的细长比逐渐增大。

c.柱头逐渐加厚,挑出减少,轮廓渐趋挺直。

d.柱身上做卷杀,台基上沿做成略微隆起的弧线。

e.缩小角开间,加粗角柱,使立面更加强劲稳重。

f.确定各部分的搭配关系,形成模数制。

②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柱式接近成熟。(3)影响因素

①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世界观。

以男子雕像代多立克式柱,以女子雕像代爱奥尼式柱。

②自然科学和理性思维。

a.在柱式各部分之间建立模数关系,便于同贴面陶片的生产工艺相适应。

b.体现理性精神,体现审美感受。(4)风格成熟的表现

①独特性,有鲜明的特色。

②一贯性,其特色贯穿整体和局部。

③稳定性,其特色表现在一个时期内的一批建筑物上。(5)多立克柱与爱奥尼柱的比较

①多立克柱比例粗壮,开间较小,爱奥尼柱比例修长,开间较宽。

②多立克柱檐部较重,爱奥尼柱檐部较轻。

③多立克柱头是圆锥台,外廓上举,爱奥尼柱头是涡卷,外廓下垂。

④多立克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爱奥尼柱的棱上有圆面。

⑤多立克柱没有柱础,爱奥尼柱有柱础。

⑥多立克柱收分和卷杀比较明显,爱奥尼柱不很显著。

⑦多立克柱极少线脚,爱奥尼柱使用多种复合的曲面线脚,线脚上串着雕饰,最典型的是盾剑、桂叶和忍冬草叶。

⑧多立克柱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四角低,中央高,微有弧形隆起,爱奥尼柱台基侧面壁立,上下都有线脚,没有隆起。

⑨多立克柱是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爱奥尼柱是薄浮雕,强调线条。(6)柱式的逻辑结构

①构件形式完整。

②承重构件和被负荷构件容易识别、互相均衡。承重构件质朴无华。

③垂直构件作垂直线脚或凹槽,水平构件作水平线脚。

四、雅典卫城

1.新建时间

公元前449年,打败波斯入侵者后,雅典卫城立刻彻底新建。

2.卫城建筑群的革新

突破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3.布局方式(1)发展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2)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边沿。(3)帕提农庙从山顶中央移到南边,人工垫高地坪。

4.祭祀活动(1)每年在雅典娜诞辰之时祭祀,每四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祀庆典。(2)节日期间,雅典举行赛马、竞技、音乐、诗歌、戏剧等比赛。

5.建筑群的特点(1)根据动态观赏条件布局。(2)建筑物和雕刻交替成为画面的中心。

①建筑物有形制、形式和大小的变化,有两种柱式的交替。

②雕刻的材料、体裁、风格、构图和位置都不一样。(3)建筑物的朝向不死板,向游行队伍显示最好的角度。(4)帕提农庙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构成一个整体。(5)布局体现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6.主要建筑物(1)卫城山门

①突出于山顶西端,地面不平,屋顶断开。

②北翼是绘画陈列馆,南翼是敞廊,掩蔽山门的侧面。

③高低两部分之间在内部用墙隔开,墙上开5个门洞,与立面柱廊的五开间相应,中央门洞前设坡道,其余门洞前设踏步。

④山门是多立克式,前后柱廊各有6根柱,额枋微呈弧形,柱身卷杀减弱。

⑤中央开间特别大。

⑥门的西半,内部沿中央道路的两侧,各有3根爱奥尼式柱。(2)胜利神庙

①爱奥尼式,很小。

②柱子比较粗壮。

③檐壁上的浮雕和基墙上沿女儿墙外侧的浮雕,题材都取自反波斯侵略战争的场面。

④基墙上悬挂着反波斯侵略战争缴获的旗帜、盾和兵器等战利品。(3)帕提农庙

①外部结构

a.在卫城最高处。

b.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

c.是卫城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形制最隆重。

d.是卫城最华丽的建筑物,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用金制装饰物,陇间板、山花和圣堂墙垣的外檐壁上满是雕刻。

②内部结构

a.朝东的一半是圣堂,圣堂内部南、北、西三面都有多立克式列柱,做成上下两层,重叠起来,神像用象牙和黄金制成。

b.朝西的一半是存放国家财物和档案的方厅,里面有4根爱奥尼柱。

③柱式特点

a.比例匀称,风格高贵典雅、刚劲雄健,没有重拙之感。

b.存在一个比数4:9。

c.檐部比较薄,柱间净空比较宽,柱子比较修长,与爱奥尼柱相协调。

d.柱头外廓接近45度斜线,坚挺有力。

④雕刻

a.东山花上安置雅典娜诞生故事的群雕,西山花上安置海神波赛顿和雅典娜争夺对雅典保护权故事的群雕。

b.群雕内容的安排符合三角形。

c.圆雕或高浮雕,位置很高,与多立克风格相协调。

d.围廊之内,圣堂墙垣外侧的檐壁采用爱奥尼式,有长幅浮雕。(4)伊瑞克提翁庙

①特点

a.各个立面变化很大,体形复杂。

b.构图完整均衡,各立面之间互相呼应,交接妥善,圆转统一。

②与帕提农庙之比较

a.伊瑞克提翁庙用爱奥尼柱式,帕提农庙用多立克柱式。

b.伊瑞克提翁庙用不对称的、复合的形体,帕提农庙用对称的、单纯的长方体。

c.伊瑞克提翁庙活泼轻巧,帕提农庙凝重端庄。

d.伊瑞克提翁庙本色淡雅,帕提农庙金碧辉煌。

e.伊瑞克提翁庙有朝南的白大理石墙,帕提农庙有朝北的柱廊。

7.评价

雅典卫城建筑群反映自由民的民主制度,表现出平民世界观中先进的、积极健康的因素,但也体现着阶级社会中建筑发展的片面性和矛盾性。

五、开拓新领域

1.希腊晚期建筑(1)变化

①建筑创作领域扩大,公共建筑物类型增多。

a.会堂、剧场、市场、浴室、旅馆、俱乐部等形制逐渐有稳定的功能特点。

b.建造图书馆、灯塔、码头和测录气象的风塔等。

c.一些功能性建筑形成相应的成熟形制。

d.私人住宅的水平普遍提高。

②结构和施工技术进步。

a.起重运输机械改进。

b.出现木质的桁架。

c.从东方传入砖和面砖的生产技术以及券拱技术。

③艺术手法丰富。

a.广泛使用叠柱式和壁柱,科林斯柱式形成其特点。

b.构图有多方面的创造,纪念性建筑物流行起集中式构图形制。

c.马赛克艺术达到较高水平。

④产生专门的著作。

a.个别建筑物的建造经验。

b.构图法则。

c.施工机械。

d.全面论述建筑学。

⑤文化中积极因素不断衰退。

a.圣地建筑群和守护神神庙衰退,特殊人物纪念物逐渐发展起来,宫殿、陵墓成为重要建筑物。

b.建筑艺术品味个人化、风格庸俗化。

c.建筑趋向纤巧,一味追求光鲜花色、新颖别致。

d.多立克柱式的刚强坚毅精神遭到严重歪曲,失去纯正风格。

e.爱奥尼柱式以其华贵受到偏爱,成为主要的柱式。(2)贡献

新领域的开拓、新形制的创造、新手法的形成。

2.剧场和会堂(1)露天剧场

①发展过程

a.起源很早,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里已有露天剧场,古典时期出现大型露天剧场。

第一,其成熟形制是:观众席作半圆形,利用山坡建造,逐排升高,以放射形纵过道为主,顺圆弧横过道为辅,出入方便,不妨碍观众视线。

第二,在自由民民主制城邦里,剧场是公民大会的会场,席位平等,除酒神宝座外,没有特权的位子。

b.公元前4~3世纪,剧场盛行,质量提高,用石头砌筑台阶、坐席等。

c.随着自由民的分化,前排往往设置荣誉席;在专制王国,剧场有国王包厢。

②代表性剧场

a.半圆剧场

b.酒神剧场

c.麦迦洛波里斯剧场(2)会堂

①麦迦洛波里斯剧场会堂

a.建在化装室小屋的后面,平面为矩形。

b.座位沿三面排列,逐排升起。

c.室内柱子都按以讲台为中心的放射线排列,避免遮挡讲台的视线。

②普利耶城会堂

公元前3世纪建造,形制与麦迦洛波里斯剧场会堂相仿,规模较小。

3.宗教建筑的新形制(1)庙宇

①守护神庙宇失去政治意义,市场代替庙宇成为城市中心。

a.由于观赏角度比较固定,围廊式庙宇减少,只在前面设柱廊和台阶。

b.庙宇同市场的敞廊相关。

②民间神话逐渐被淘汰,宗教趋向神秘。在庙宇前举行种种秘仪,用一圈廊子把庙宇包围在中央,形成新形制。(2)祭坛

①祭坛发展成为独立的建筑物。

②帕迦玛卫城宙斯祭坛是当时最大、最华丽的。

a.形制全新,完全没有内部空间,造在台基上。

b.基座正面中央嵌着20m宽的台阶。

c.基座上沿边造一圈爱奥尼式柱廊,平面呈“口”字形,两翼前伸,祭台在口字形的中央。

d.基座壁面上有120m长的高浮雕,近于圆雕,构图松散,动态过大,破坏基座稳定沉厚的性格。

4.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1)雅典奖杯亭

①基座和亭子各有完整的台基和檐部,构图独立,协调统一。

②圆亭和方基座相切。

③下部简洁厚重,越往上越轻快华丽、分划越细。

④下部用深色粗石灰石,表面处理比较粗糙,砌缝清晰。上部用白大理石,表面光滑,不露砌缝。(2)莫索列姆陵墓

①围廊式灵堂放在高基座上,顶上放置金字塔,塔顶立着奔马驾车的铜像。

②陵墓总高43.55m,建在高地上,大台阶两侧排着卧狮像。

5.市场敞廊和叠柱式(1)古典时期敞廊

长条形居多,也有两端凸出形制。(2)希腊晚期敞廊

①市场普遍建设敞廊,规模扩大,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②方格形城市里,市场在干道一侧,地段方正,周围柱廊连续。

③商业兴旺的地方,敞廊进深大,中央用一排柱子隔为两进,后进设单间小铺。

④两层高的敞廊,采用叠柱式,下层用比较粗壮质朴的多立克柱,上层用比较颀修华丽的爱奥尼柱。

a.上层柱子的底径等于或稍小于下层柱子的上径。

b.上下层柱式都具备完整的三部分,不因叠置省略或简化。

6.街坊和住宅(1)发展过程

①古典时期,曾有过以方格形道路网为基础的规划。

②公元前4~3世纪的城市,广泛采用方格网布局,明显区分出奴隶主和商人居住的市中心和贫民居住的边缘区。(2)特点

①街坊面积比较接近,约有4~6所住宅,紧靠在一起,外表类似一座大建筑物,部分富人大府邸占据半个甚至整个街坊。

②住宅比较规整,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各面的房子连成一个整体。

a.院子一面或几面有柱廊。

b.妇女有专用的活动场所。

c.居室和杂务室在一起。

d.北屋向阳,是主要建筑,有时有两层,尽量利用好朝向。

e.男子餐室是最豪华的房间,四周有土台,供奴隶主倚在上面进餐。

f.地面铺镶彩色马赛克。

g.向街没有窗子,住宅外观封闭、沉闷,大门口两侧有壁柱,稍晚出现门廊。

③部分明厅式住宅,形制内向,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布置柱廊和生活用房。

a.平面形制并不拘守一格,比较自由。

b.部分有后花园,花园一面或几面有柱廊,花园里设水池、喷泉。

第5章 古罗马的建筑

一、光辉的券拱技术

1.意义(1)券拱技术,特别是混凝土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和成就,是罗马建筑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2)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都与券拱结构有关。(3)罗马城市的选址、人口规模、格局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分布等与混凝土券拱结构技术密不可分。(4)罗马人将券拱技术与希腊建筑遗产相结合,扩充希腊建筑的艺术手法与适应性,增强建筑生命力。

2.要素(1)混凝土

罗马建筑广泛使用天然混凝土,其主要成分是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碎石后,凝结力强、坚固、不透水,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的发展。

①应用

a.起初,混凝土被用来填充石砌的基础、台基和墙垣砌体里的空隙。

b.公元前2世纪,混凝土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

c.公元前1世纪中叶,天然混凝土在券拱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从墙脚到拱顶都由天然混凝土构筑。

②发展条件

a.混凝土原料的开采、运输比石材廉价、方便。

b.混凝土可以用碎石作骨料,节约石材,也可以用浮石或轻质石材作骨料,减轻结构重量。

c.大量没有技术的奴隶都可以熟练使用混凝土,技术成本较低。

③技术革新

a.表现

在浇筑混凝土筒形拱前,每隔60cm左右,先用砖砌券,两券之间用若干砖带连接,把拱顶划分成许多小格,混凝土浇进小格里,与砖券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

b.优点

第一,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会在拱的两侧向下流动。

第二,混凝土分块,收缩均匀,不会产生裂缝。

第三,混凝土可以分段浇筑,便于施工,砖券分段承重,可以使用薄模板,节约木材。

c.代表性建筑

第一,巴拉丁山皇宫中的大殿。

第二,万神庙穹顶。(2)摆脱承重墙

①原因

a.筒形拱和穹顶很重,需要承重墙来负荷,覆盖空间封闭单一,给建筑物带去极大束缚。

b.屋顶的跨度和支承方式决定着覆盖空间的使用价值。

②解决方案

a.十字拱

第一,十字拱覆盖在方形间上,只需四角有支柱,不需连续的承重墙,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

第二,十字拱促进建筑平面的模数化。

第三,十字拱便于开侧窗,便于采光。

b.圆券(3)拱顶体系

①形成

2~3世纪,平衡侧推力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列十字拱串连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横向由两侧横向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纵轴与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

②意义

拱顶组合成系统使罗马浴场获得宏敞开阔、流转贯通的内部空间,初步形成有轴线的内部空间序列。

③实例

罗马市中心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4)肋架拱

①基本原理

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连续的承重墙。

②后续发展

欧洲中世纪建筑大大发展了肋架拱。(5)木桁架

木桁架技术已经可以分辨受拉构件和受压构件,采用节点构造方法和形式。(6)墙

①浇筑工艺

a.混凝土墙,内外两面各砌一道石墙,用混凝土浇筑其间。

b.混凝土用模板浇筑,浇筑时贴膜板排一层不很整齐的方锥形石块,尖角朝里,混凝土固化后,形成墙体表面。

c.薄砖砌在墙体内外两面,其间浇筑混凝土,尖角朝里,利于混凝土与石、砖的结合。

②装饰工艺

a.抹火山灰,灰里掺大理石碴,可以磨光。

b.公元前1世纪末,流行用大理石板贴在墙面的做法,先用铜钩把大理石板同墙体连接,然后在缝隙内灌砂浆。

c.公元1世纪,公共建筑的窗子已用很薄的平板玻璃。

③石材选用

石材商品化、标准化,出现了大规模的采石场。

a.石材规格

第一,公元前1世纪末,常用规格是60cm×60cm×120cm。

第二,2~3世纪,罗马城建筑,使用优质花岗石和大理石。

b.石材标准

第一,墙垣上部用轻弱的,如浮石;下部,用重强的,如凝灰岩。

第二,使用大理石,组成图案。

c.选用方法

结构上区别承重的和围护的,受拉的和受压的,材料上区别结构的和装饰的,轻而弱的和重而强的。(7)施工能力

①技艺精湛。

②施工迅速。

③运用动力。

二、柱式的发展与定型

1.柱式的发展

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使用塔斯干柱式。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广泛使用柱式。(1)解决柱式与券拱结构的矛盾

①矛盾

a.支承券拱的墙和墩子厚大,必须装饰。

b.支承券拱的墙和墩子必须与梁柱结构的艺术风格协调。

②解决方法

a.装饰性柱式

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把券洞套在柱式开间里。

第一,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线脚装饰;柱子和檐部保持原有比例,开间放大;柱子凸出于墙面大约3/4个柱径。

第二,方的墙墩与圆柱形成对比,方的开间与圆券形成对比;柱式成为单纯的装饰品,有损于结构逻辑的明确性。

b.连续券

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2)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

①叠柱式

叠柱式是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矛盾最常用的办法。

a.表现

叠柱式底层用塔斯干柱式或新的罗马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四层用科林斯壁柱。

b.规则

第一,为求结构稳定,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

第二,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叠加。

②巨柱式

巨柱式能突破水平分划的限制,同叠柱式合用,可以突出重点;缺点是尺度失真。(3)解决柱式和罗马建筑巨大体积之间的矛盾

①矛盾

罗马建筑高大,柱式不宜于等比例放大,否则会显得笨拙、空疏,失去尺度。

②解决方案

a.必须使柱式更富有细节,用组线脚代替线脚,用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线脚,用雕饰来丰富柱式。

b.在科林斯式柱头上加一对爱奥尼式的涡卷。

2.柱式的定型(1)罗马柱式趋向华丽、细密。(2)罗马柱式失去典雅和端庄,沦为一种装饰品。(3)罗马柱式规范化程度较高。

三、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1.成就(1)系统地总结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奠定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初步建立起建筑科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全面地建立起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3)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美和现实美结合起来。

2.缺点(1)为迎合复古政策,有意忽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火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贬低其质量。(2)对柱式和比例规则作出过于苛细的量的规定。(3)文字略显晦涩,部分地方语焉不详,以致后人随意附会。

四、古罗马建筑的矛盾

1.建筑类型(1)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建筑

①营垒城市

a.形制

城市格局呈矩形,街道如棋盘,两条主要干道成丁字形,相交处是中心广场,广场四面有大型公共建筑物。

b.建筑实例

北非替姆迦特城、叙利亚巴尔米拉城。

②凯旋门

a.形制

第一,方立面、高基座、女儿墙。

第二,券柱式,中央1间采用通常比例,券洞高大宽阔,两侧开间较小,券洞矮,上设浮雕。

第三,女儿墙上刻铭文,女儿墙头有马车,门洞侧墙上刻主题性浮雕。

b.建筑实例

第一,单券洞。例如替度斯凯旋门。

第二,三开间。例如赛维鲁斯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凯旋门。

③其它建筑

纪功柱、广场、庙宇等。(2)为腐朽生活服务的建筑

罗马公共建筑物数量多,容量大。例如赛车场、角斗场、公共浴场。

2.影响(1)奴隶主把全部财富用在非生产性消费上,无数壮丽的建筑物吸干社会的膏血。(2)奴隶制生产关系占领绝大多数生产领域,社会耗尽其生产力。

3.评价(1)宏伟壮丽的罗马建筑是劳动者创造胆略的表现。(2)多数劳动者没有机会成为熟练工匠,罗马建筑物往往不精致。(3)罗马建筑往往浮夸、艳丽。

五、广场的演变

1.共和时期的广场

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1)布局

①广场周围散布着各种公共建筑物。

②周边建筑零乱建造,每幢建筑独立。

③庞贝城广场,在周围建造一圈两层柱廊。角斗时,柱廊上层成为观众席。(2)建筑实例

罗曼努姆广场,其构成和布局鲜明地反映出罗马共和制度特色。

2.帝国时期的广场

广场从公共活动场所变为皇帝个人的纪念物,从开放变为封闭,从自由布局变为轴线对称,以皇帝的庙宇作为整个构图的中心。(1)恺撒广场

①布局

封闭的广场,在广场两侧有钱庄和敞廊。

②形制

a.总面积是160m×75m。

b.广场后半部是维纳斯庙,前廊有8根柱子,进深3跨。

③意义

a.恺撒广场第一次定下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形制。

b.恺撒广场的形制借鉴古希腊晚期的庙宇,广场上各个建筑物失去独立性,被统一在一个构图形式之中。

c.恺撒广场的建成宣告着罗马共和制的结束和帝国时代的来临。(2)奥古斯都广场

①布局

奥古斯丁广场两侧各造一个半圆形的讲堂。

②形制

a.总面积大约120m×83m,沿边有一圈单层柱廊。

b.庙宇用围廊式,面阔35m,8根柱子。柱高17.7m,底径1.75m,立在3.55m高的台基上。

c.广场周边的围墙全部用大块花岗石砌筑,将广场同城市完全隔绝,全长450m。

d.广场墙外是贫民窟,墙里是大理石的建筑物,布满金光闪闪的雕刻

③意义

奥古斯都广场的建成展现着罗马帝国建立的过程。(3)图拉真广场

①广场形制呈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

②广场正门是三跨式凯旋门,进门是广场,两侧敞廊在中央各有半圆厅,形成横轴线,在纵横轴线交点上立着镀金的图拉真骑马青铜像。

③广场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

④小院子中央立着多立克式纪功柱,柱身记功,柱头是图拉真的头像。

⑤围廊式大院子的中央是庙宇。

3.广场演变的意义(1)从罗曼努姆广场到图拉真广场,形制的演变反映着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皇权不断加强并神化。(2)广场建造发展出轴线对称的多层次布局,逐渐认识到艺术特质和力量,掌握建筑和室外院落空间统一构图的技巧,便于巩固帝制、神化皇权。

六、剧场和斗兽场

1.剧场(1)形制

①剧场位置

罗马剧场多建在城市中央。

②观众席

观众席形制与希腊晚期类似,但有部分变化:

a.化妆室扩大,两端向前伸出,与观众席连成整体,檐口连接交圈。

b.舞台夹在化妆室伸出的两翼之间,早期台前表演区成为乐池。

c.化妆室墙面成为舞台背景,装饰华丽。

③楼梯与环形廊

a.底层有两道环形廊,内道集散前排观众,外道集散后排观众。

b.第二层和第三层布置外墙环廊,集散后排观众。

c.观众席中以纵过道为主。

④拱券

a.支承观众席的拱作放射形排列,一头大一头小,一头高一头低。

b.拱券在剧场外立面上开口,形成连续的券洞,有两层或三层。底层券洞都是出入口,上层券洞是环形廊的窗口。

c.券洞有编号,便于观众寻找席位。

⑤声学处理

剧场有细致的声学处理,座位下有作共振用的铜质空瓮。(2)评价

古罗马时期,建筑技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3)建筑实例

马采鲁斯剧场、奥朗治剧场、阿斯潘达剧场等。图5-1  马采鲁斯剧场平面

2.角斗场(1)形制

①大角斗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

②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观众席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好。

③观众席架在环形拱和放射形拱上,空间关系复杂。(2)材料

①地基混凝土用坚硬的火山石为骨料。

②墙用凝灰岩和灰华石。

③拱顶混凝土的骨料用浮石。

④墩子和外墙面衬砌一层灰华石。

⑤柱子、楼梯、座位等用大理石饰面。图5-2  大角斗场平面与剖面局部(3)功能分区

①外圈环廊供后排观众使用,内圈环廊供前排观众使用。

②楼梯在放射形墙垣间,分别通达观众席各层区,人流不相混杂。

③出入口和楼梯都有编号,观众进离场井然有序。

④兽槛和角斗士室在地下,有排水设施。

⑤表演区满铺砂子。(4)评价

①立面不分主次,适合人流均匀分散。

②光影富有变化,叠柱式的水平分划强化效果及整体感。

③券洞宽阔,开朗明快,装饰合理。

④工程水平高。(5)地位

大角斗场的结构、功能、形式和谐统一,古罗马建筑技艺高超。

七、庙宇

1.形制

庙宇形制以矩形为主,采用前廊式,少数被围在院落中。庙宇多建在城里、市场边。图5-3  罗马前廊式神庙平面

2.巴尔贝克的大庙(1)大庙前有方形院、六角形院和门廊,呈纵深布局。(2)大庙采用双层围柱式,用独石制成。(3)装饰华丽,具有西亚风格。

3.万神庙(1)形制

①穹顶

万神庙是圆形平面,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43.3m。

a.象征性

穹顶象征天宇,中央开圆洞。

b.装饰

穹顶外覆一层镀金铜瓦。

c.材料工艺

第一,穹顶材料是混凝土与砖。

第二,穹顶越往上越薄,穹顶内面有五圈凹格,每圈28个。

第三,混凝土用浮石做骨料。

②墙

万神庙墙厚6.2m,混凝土构成。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做骨料。

a.形制

第一,每浇筑到1m高度,砌1层大块的砖。

第二,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7个做壁龛,1个做大门。

b.墙面层次

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装饰薄壁柱。

③门

a.形制

门廊面阔33m,正面8根科林斯式柱子,高14.18m,柱身用灰色花岗石。山花和檐头雕像,大门扇、瓦、廊子的天花梁和板用铜制成并包金箔。

b.功能

古罗马时代,万神庙柱廊经常为艺术展览所用。(2)内部空间

①内部空间单一有限,但十分完整,呈几何形状。

②穹顶凹格划分半球面,尺度与墙面统一,在光线作用下呈现出穹顶饱满的半球形状,四周构图连续,不分前后主次,加强空间的整体感。

③内部墙面贴15cm厚的大理石板,穹顶抹灰,每个凹格中央点缀一朵镀金铜花。

④建筑比例与尺度正常,色调沉稳。

⑤地面铺彩色大理石板,中央路凸,向边缘逐渐低下。(3)功能

万神庙是献给天神的,曾供奉过恺撒和奥古斯都的铜像,曾经举行过政治性公共活动。

八、公共浴场

1.技术(1)轴线对称

共和时期,浴场房间不对称。帝国时期,浴场房间逐渐趋向对称,呈轴线对称。(2)拱顶

浴场是最早使用拱顶的公共建筑物,有采暖措施,墙体和屋顶表面砌一层方形空心砖。

2.建筑实例(1)阿格里巴浴场

阿格里巴浴场占地575m×363m,前沿和两侧前部是店面,店面后是演讲厅和图书馆,地段后部是运动场,运动场看台后是水库。看台旁边是演讲厅。(2)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戴克利提乌姆浴场占地240m×148m,前面没有商店,后面是半圆剧场。地段中轴排着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其余功能区对称分布。

3.成就(1)结构出色。(2)功能完善。(3)内部空间组织简洁多变,开创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4)内部装饰华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