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管理新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11:40:02

点击下载

作者:许华春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办高职院校管理新论

民办高职院校管理新论试读:

希望和辉煌寓于不断探索的努力之中——读许华春院长《民办高职院校管理新论》(代序)

在义务教育阶段后所有类型的教育中,民办中高等职业教育是最贴近市场、最贴近实际、最有抗挑战能力的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国家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专业培养领域。对于这类教育来说,尽管在中国“双轨制”这一并不十分合理的现实中,对其已构成了种种不利的制约和影响,风险也大,问题也多,起步和发展都很艰难,曾使很多办学者知难而退,探索者缺少信心。但是,也有一批院校立定目标、不懈努力,终于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许华春院长和他的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的有心的探索者和佼佼者。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想寻求在这方面有所创新的思想和探索案例,当我看到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许华春院长的《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论》一书时,我觉得我找到了这样的典型。尽管我与许校长只有一面之交,也并未对他所领导的学院有过多的考察,但从该校寄来的许院长的专著中,可以感受到他和他的学校在民办高职院校的艰辛探索中有着贴近实际而又深刻的感受,其中不少观点、想法和实践尝试都是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值得我等研究者和相关的实践者借鉴和参考的。

与国外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一样,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多是依托企业创办的。因为,举办和经营高等职业教育是需要有专门的职业技术背景的。而企业在感受市场与社会、对应市场与社会等方面又较之政府和普通高校更有优势和发言权,其办学理念和方式也更具活力和生机,了解和感受他们的发展实践与思考对推进相关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积极的意义。

在许华春院长的办学思路和理念中,民办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倚重的教育形式。为此,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与曲折,他的办学信念是坚定的、不动摇的。

从宏观上看,他注意坚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职教特点,不追羡学术型高校,不追风图虚名,而是认准一个目标,立足将本校办出特色和质量,珍视民办高职院校独有的优势。他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其自身也有产学研结合、贴近就业现实、机制灵活、管理有效、资金充分利用、珍视自身品牌,以及注重校本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从另一个角度看,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能缺少民办企业或机构的参与,否则,不仅教育的生态无法和谐,教育的资源也会受到局限,进而难以支撑国家和民众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巨大需求。为此,作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理直气壮、充满信心地办好自己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而不应一味地追随公立学术型高校的发展方式,结果最终将自己边缘化,迷失了办学主体自身的价值和本应坚守的发展方向。

许院长的这一想法和认识体现一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经营者和探索者的广阔襟怀,也代表了一直坚守在办学第一线的广大教育者的心声。如果不认清这一点,只是被动地听从政策和市场的安排,则不仅学校办不出质量和特色,学校的价值和社会的认可也会大打折扣。多年来,在这一思想引导下,许院长和他的办学团队一直潜心研究和尝试实践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全方位的发展,并有心将第一手的实践经验,结合广泛的相关信息,通过思考和研究,归纳和整理出不少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思想,在同行中走在了前面。

了解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是为了准确定位,要办好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特别是要做整体的思考和全面的探索。在这方面,许院长和他的学院也有许多具体的经验和成功的实践。如他们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情况和特点,提出并坚持“育人为中心”、“从严治校”、“构筑民办高职全员育人格局”、“打造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清了与本校改革与发展相关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能力建设等问题,在办学思路不断明晰的基础上,使各方面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得以落实。

在院校管理方面,他们很清楚,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要精通相关法律和政策,确保自己所做的探索和尝试都能基本符合“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思路清晰、决策能力强、操作规范、适应挑战、有团队精神的领导管理层,充分发挥领导力、决策力和实践力的巨大作用。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他们概括出“内强管理、外树形象、质量兴院、稳步发展”的学院发展战略,以严抓管理、规范办学为主导思想;并在职能分工整合的摸索中提出了“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行政后勤”四轮驱动、协调发展的院校内部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在学校管理的中观层面,积极地推进了多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在院校教育教学的微观层面,许院长和他的院校还努力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探索了有新意、有自身特色的“2+1(N+1)培养模式”,提出了教师要必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等基本能力的标准与要求,将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还在双师、科研、师德规范与修养等方面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在教材教法的改善方面,他们还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遗留问题,作了教材建设方面的探索,编写并实验了《高职语文》等自编校本教材,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点上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加强了院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拓展性和实用性。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他们非常关注和强调学生工作的创新,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放在首位。面对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或不适应学科学习的学生,面对那些个性强、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好管理和调教的学生,他们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想对策、改方式,寻求适宜的教育教学良方,并积极探索高职特长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创立“导师制”培养方式和配套的评价体系,并把学生的适应能力、技能素养、非技能素养等以往被忽略的教育教学目标也纳入到本校的教育视野中来。如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院校的教育教学风气,也使广大学生体会到院校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逐渐认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经过不断的磨合与理解,硬性的制度将逐渐变化为院校的文化,使院校中的所有人都能在潜移默化的良好氛围中得到教育和培养,院校自身也将成长和壮大。

每所院校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轨迹,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简单地照搬别人的经验是会陷入“削足适履”的窘境的。因而,重视具体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对于一所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整个民办高职教育而言,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没有过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充分借鉴,所以更需要有一批实践经验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加强研究,积累研究的成果和资源供大家分享。在未来学习型的社会中,院校应该是学习型、研究型的院校,校长则应该是学习型、研究型的校长。这是时代对职业高校的要求,也是职业高校发展的需要。许院长有学者型、研究型校长的素质和风范,其对本校问题全面和深入的探索是该校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经营和探索本校问题的同时,许院长和他的团队还特别注意开阔视野,关注了解和研究国外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他的著述,包含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美国、法国、德国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动态,并能结合本国同行的经验与思想加以比较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其在研究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努力不仅可以给同类院校以参考,对于公立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读完许院长的这部专著,我很有感慨,也很受启发。我国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环境还很不理想,社会对其的关注与支持仍很有限。而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有许院长这样的一些有识之士不畏艰难、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尽管这些探索还是基础性的和有待深入的,但其研究价值和开风气之先的精神是令人瞩目和敬佩的。

在新世纪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为一切有益的探索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多元化教育发展格局的形成,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等,都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探索和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发展交流平台。可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生逢其时,不仅需要相应的政府管理者、研究者和立法者等加强研究,更需要一线的经营者、办学者自觉地探索,希望和辉煌寓于不断探索的努力之中。[1]程方平2011年8月[1] 程方平:博士,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卷 书稿

第一章 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坚持从严治院方针

一、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它们大都是依托于行业或企业办学,具有产学研、就业、机制、资金、品牌及文化等诸多优势。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精神的深入人心,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适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对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浙江省民办高职教育形势十分喜人,在全省47家高职院校中,民办的就有12所。不少民办高职院校正朝着省内一流的目标靠近。(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第五条又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这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应该加大对高职高专的投入力度,调整政策,促进它们发展,使它们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高职高专的投入主体应该是地方和民间,因为高职高专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与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关,所以应该发挥地方的主动性。民办高职要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必须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育人水平。

1.民间办学是我国优秀传统

有观点认为,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教育产品属于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的教育必须由政府负责实施。这明显有失偏颇。公众的教育由公众来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孔子被公认为我国教育之鼻祖,而他办的学校就是私立学校或曰民办学校。我国素有孔子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之说。他不但为社会培养了人才,还为我国的教育创建了经典。假如这样的说法成立,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国的教育始于民办教育。孔子是公认的教育宗师,在职业教育方面他有其妙论。在《论语·子路第十三》就有孔子的名言。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意思是说,叫没有训练过的人去打仗,等于叫他们去送死。打仗一直是古代最需要的职业,对战士战术的培训,是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在与孔子同时代的越国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打败了吴国。这“十年教训”就是教育,而且是职业技术教育。越国的胜利靠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越国是靠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成功范例。东阳属古越之地,“六百博士汇一市,六千教授同故乡”,重视教育,自有渊源。我国自唐开始设置官学,官学里面几乎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可以这么说,古代除战术以外,其他职业技术的传授,大都以民间为主,是两条腿并重的。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强调私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民办教育的地位,在美国恰恰与我们相反,那里的学子以上民办学校为荣。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民办大学质量高,如名满全球的哈佛大学,就是一所民办高校。我国的民办高校却只能处于“拾遗补缺”的“二等公民”地位,这不能单纯责怪民办高校没有水平。首先是政策上的问题。到2001年,我国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仅89所,而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却达到1280所。所谓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就是没有颁发高等学历证书资格的专修学院。这是极不公平的待遇。其次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许多学院办了五六年,却还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这样的“草台班子”似的组装学院,根本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大学来。要办好一所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没有实验实训场地等必备的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现状是,我们以占世界1畅5%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的人口的教育,大学生只占同龄青年的6%。2000年,我国的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OECD国家对应指标平均值为80%和26%。穷国办大教育,缺的就是钱。但另一方面,却有许多实力雄厚、看好教育产业的民企,因投资政策等原因举棋不定。还有什么事比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更重要?我们到底有什么理由拒民营企业于教育之外呢?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走向。如法国的民办中学,在上世纪70年代占同类学校的20%,韩国的民办大专在上世纪80年代占同类学校的85畅9%。在职业教育上更是如此,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只占50%,而且正在逐渐减少;同时,在《培训保障法》中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的2%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通过的《技术和职业与培训:21世纪展望——致联合国秘书处的建议书》指出:应该认识和支持非政府机构在实施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往往能提供十分宝贵却又容易被忽略的资源贡献。要强调企业在这里的作用,特别是私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因为企业最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并能够提供最有效的实习和培训场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企业的动态,并亲身经历安全生产的现场,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六大优势

民办高职教育在产学研、就业、机制、资金、品牌及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

1.产学研结合优势

产学研结合的根本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每个学校都应该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命力。”因此,“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推进产学研结合包括四层含义: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作用。二是要实施“双证”教学,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三是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拓展高职高专学院的职能。四是要通过产学研结合开放行业、企业市场。民办高职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较好地做到产学研结合。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大都是依托行业或企业办学,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行业或企业在给其所投资的学校提供充裕的办学资金的同时,都直接参与了学校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等,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能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实训基地和实训教学指导师资。所以,民办高职比其他高职院校更能“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从而推动学院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

2.就业优势

高职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就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为市场所接受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将高职教育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199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技术和职业与培训是通向21世纪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渠道,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经验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这段话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息:高职院校的生命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就是授人以渔,为就业者直接架起桥梁。如果你培养出来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那你的办学就是失败的。而由民营企业办的高职院校,肯定会考虑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同时,其企业内部的岗位也能为毕业生提供初次就业保障。如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100%,而且,不少学生已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3.机制优势

民办高职院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机制的灵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质变,民办教育凭借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他们还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给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他们更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广纳人才,建立名师队伍,使学院有足够的后劲。在学院内部,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可使人才各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各类人才,各路英雄,皆有用武之地。

4.资金优势

政府无疑是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1998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2畅55%,到2005年将提高到3畅43%,到2010年达到4%的水平。仅此,政府的投入就要增加3000亿元。政府的投入,当然无法满足日益庞大,且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市场。上市公司和民间资本纷纷相中教育这块蛋糕。众多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抢滩教育,必将为我国的教育注入强大的资金活力。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很好,截至2001年底,全国民营企业突破202万户,从业人员2畅7亿,创产值12316畅99亿元,比2000年增长14畅69%,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分量上都不轻。面对巨大的教育消费市场,民营资本进入教育是必然的事。中国广厦控股公司投资教育战略的正确性和前瞻性,由此可以得到印证。

5.品牌优势

所谓“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品牌是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从市场角度看,企业生产产品,但品牌存在于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心里,可这品牌又属企业所有。民办高职院校大都办学时间不长,很难说国内的哪家民办高职已形成自己的品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大多数民办高职都是由著名企业创办,从品牌的角度分析,他们只不过是企业品牌的延伸,如吉利大学,是吉利汽车品牌的延伸——吉利教育;如我们广厦学院,是广厦品牌广厦建筑和房产的延伸——广厦教育。民办高职的这种品牌优势具有以下特征:(1)市场定位清晰。如广厦品牌,它以建筑和房产为主要特色。因此,其品牌延伸——广厦教育,也有较清晰的市场定位,其专业是以建设类、房产类为主。吉利则以汽车制造维修为主。(2)品牌宽度较大。品牌宽度是指品牌核心区所能控制的市场范围。像大红鹰的品牌核心区主要在浙、沪、闽、粤;吉利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中国广厦品牌主要在浙江、重庆、西安、安徽、南京等。(3)美誉度较高。多数民办高职的举办者是当地乃至是省内、国内的著名企业。

6.文化优势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民办高职的举办者,大都从长期的创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民办高职只要能理性地融入这种颇具活力的文化之中,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实际,吸取其精华,就一定能在创建校园文化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二、民办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

民办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成绩斐然,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内部和外部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不够到位,定位不够准确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不安于“职业”教育,不去研究职业教育的规律,而是热衷于模仿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追求多专业、综合性、大而全的“学术型”、“精英型”、“通才型”教育。结果,事与愿违,既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又因为起步晚、起点低、师资力量缺乏,软、硬件不到位,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使学校步入歧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追求实际应用性,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本校办学条件,科学地构筑和建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模式,而是套用传统的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沿袭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专业设置,甚至办成“本科压缩型”,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显明特点,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2.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如果说,理念问题是制约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障碍,那么,规范管理问题应该属于其第二位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前几年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规模的扩张上,而相对忽视了内部管理,没有及时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规章制度,没有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手段,没有可遵循的管理标准和考核标准,办学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有的民办高职院校没有摆脱粗放型办学模式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没有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投资者经常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院长没有真正的人事权和财权,学校内部矛盾丛生。还有少部分学校乱发虚假广告、乱招生、乱收费,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降低了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信誉,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3.生源质量较差,教学与管理难度较大

我省高职院校面向“三校生”和普高第五批考生录取,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低,学习基础差,而民办高职比公办高职的学生录取成绩又要差一大截。由于家长和考生对民办高职院校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报考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刚上分数线的,招生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的一些民办高职,在录取普高考生时往往还要降分录取。因此,民办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成绩差、自主能力差及行为习惯差等“三差”现象。这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于提高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以兼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为主。根据有关部门对“百所民办院校”的调查统计,在被调查的103所民办院校中,有2/3的院校专职教师人数不足40人;56%以上的院校教师是以6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为主。这两组数据基本反映了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师资力量薄弱,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低下是制约民办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二)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环境尚欠理想

1.民办教育发展受到诸多因素限制

在当今我国教育格局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都是中国教育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应该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但目前的情形是两者竞争不在一个起点上。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给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几乎所有类型、所有层次的高校都可以办高职,形成“校中校”,这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雪上加霜”。有一些公办转制院校利用过去学校的声誉和“特权”,收取高额学费,与民办高职院校抢生源,争市场,挤占了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使本来社会认可度就不高的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也使民办高职院校在不公平的竞争“夹缝”中难以生存。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尚未形成。

2.政策环境对民办教育具体支持不够

国家虽然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仍有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上将民办划为“另类”,把公办高职院校作为扶持发展的重点,把民办高职院校视为可有可无的“补充”。在招生、教育资源配置、教师待遇、贫困生助学资金等方面,其政策尚不够公允。《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精神尚未真正落实,这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设置了政策性、体制性障碍。

3.社会公众对民办高职院校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观念上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百姓心中已习惯于认可公办学校。据统计,选择民办高职院校的家庭只占有子女报考高校家庭的7%左右。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民办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面对诸多困扰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与外部问题,面对教育市场日趋紧张、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民办高职院校要走出困境,有所作为,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立足市场,扬长避短,扩大办学规模,以其优质的硬件环境、灵活的办学方式、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品牌效应、雄厚的师资力量、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规格、较高的就业率,走出一条独特、先进、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这是由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是片面的、不符合逻辑的观点,也不切合高职教育实际。民办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形成全员育人格局,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坚持教学工作在全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目前高职院校比较普遍的提法。窃以为这种“教学中心论”,不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精神,与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办学目的及具体的实践相背离。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出发,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在此前提下精心构筑全员育人格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追求卓越,才能取得更大发展。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也是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一)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民办高职院校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以及学校制订政策的导向性和办学资源如何配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或者强调“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中心论”,其依据是教育部2004年制订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有关条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第一个一级指标第三个观测点“教学中心地位”规定,如果高职院校“重视教学工作,基本能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基本落实”,其考核为合格;如果能做到“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各项政策规定向教学、教师倾斜力度大”,则考核为优秀。该观测点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权重系数为0畅3。就是这个0畅3的权重系数,传递了一种错误信息:即高职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这样就将手段和目的混淆在一起,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上的混乱。目前,在高职院校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上,应该有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到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教育的本义就是为了育人,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人们通常说“教书育人”,其实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学所以为人”,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则强调“人是靠教育而成的”。他们的论断都说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马克思主义教育论也认为,教育是为了使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是一个自然人,只有通过完整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才能使他(她)们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我国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规定得比较明确。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一条规定得更加明确:“高等学校应当?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005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6年9月15日,李长春同志在吉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必须“以育人为中心”。他指出:“落实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要求,首先就要切切实实地把育人为本摆在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育人为本的核心含义,是党和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要以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不渝地把育人为本摆在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育人为本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二)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高教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人把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职能中的前两个拿出来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心。窃以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不能认为教学、科研对学校重要,就强调其为中心。社会服务也是高校的一个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服务会越来越重要,也会像教学、科研一样,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到时也许还会有人提“社会服务中心论”。因此,弄清高职院校到底应以什么为中心,意义十分重大。

从具体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学只不过是育人的一个主要手段,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都面向市场的情况下,教学工作只不过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已。从具体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工作分为“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行政后勤”四大环节。这四大环节就像四个轮子,都必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转动,并做到协调发展。其中,“招生就业”是源头性工作和关键性“入口”与“出口”,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管理”同样重要,它不仅是校园稳定的根本所在,也是教学得以正常开展、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的前提和保证。如果一个学校管不住学生,那一切就都无从谈起。行政后勤的管理和服务同样重要,在后勤服务上稍有差池就可能成为校园不稳定的导火索。因而,不能把教学这样一个育人的具体环节和手段,当作学校的中心工作。从哲学角度看,只有把目的当作中心,使所有工作都围绕目的来开展,才能理清思路,纲举目张,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有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避免“五官争位”,才能协调一致,才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真正把教育质量抓上去,使学校越办越好。

同时,教学工作也存在一个教什么、怎么教及为什么教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而展开的。一是教什么。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除教给学生本专业所需的重点知识和核心技能外,还要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育人为中心,包括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文化素质、专业才能、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等。当然,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就业并由此促进社会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重点。因此,育才——培养学生专业才能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但毕业生也是社会成员,职业道德与人所应有的素质必须得到保证,育人是学生全面发展又是课程设计的根本。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素质教育列为一项世纪工程。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二是怎么教。这是一个教学改革的问题。要改变旧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掌握并应用“泰勒新课程论”,切实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制订和实施课程计划。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法和新模式。要探索校企结合、校社结合的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教学和教改,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边干边学。积极探索特长生培养模式,推行“骨干教师培养特长生,特长生带动一班学生”的“师父带徒型”的技能学习和培养方法。三是为什么教。这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问题。教师的根本职责是育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引领学生担负天下责任,传承高尚品德。授业,就是传授知识,研修学业。解惑,既解传道之惑,也解授业之惑。传道授业解惑都是教育人,传道为先。因此,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展开,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追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三)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民办高职院校稳步发展的体制性保障

民办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精心构筑全员参与的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从院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树立“人人是教育工作者、处处是教育工作阵地、事事是教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在具体实践上,要做到以育人为中心,“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后勤保障”四轮驱动,协调发展,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上。

1.招生就业

在招生工作方面,必须坚持诚信招生,坚持“不搞虚假宣传,不诋毁别人,不乱承诺”的“三不原则”。招生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在就业服务方面,要求学生学有所长,正确定位,不好高骛远。采取“2+1”模式,让学生提早实习,了解社会,熟悉企业,掌握技能,是就业前的“热身”。采取个人自主择业与学院推介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

2.学生管理

在学生管理方面,坚持严格管理,狠抓行为规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立由领导、学生管理人员、课任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干部组成的轮流值日制度。领导必须亲自挂帅,全体教师、行政人员共同参与,院、系两级学生干部协同管理。确保学院每天从晨跑到就寝,从寝室、课堂到食堂,整个校园均有相关人员值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不文明现象、违纪情况等进行督查,真正形成全员、全程育人氛围。进一步总结“两课”教学改革经验,积极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空泛,效果不好的现象,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由与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从学生心理特点、思想道德特征出发,采取从最亲的人、最小的事着手,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思想教育工作思路,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强化学生道德观念上,以期收到良好效果。推行德育百分制考核,全面推进“新三进”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抓好思政主题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思政工作进公寓体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和安全的教育管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建立一个覆盖全校、辐射社会、延伸课外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素质,从而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社会欢迎的人才。

3.教学改革

在教学管理方面,狠抓教学规范化管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取硬性措施和鼓励措施,抓好精品课的建设;抓好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教改。逐步克服教学内容学过的用不上,用上的没学过的弊端。将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和核心课程,突出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将能力分为一般动手能力和核心动手能力,突出对核心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教材改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教材按照岗位需要进行必要整合,使教材贴近生产和企业实际,适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在资源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学的需要;制订公平、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学生能力。

4.后勤保障

在行政后勤服务方面,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克服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后勤管理压力大等困难,采取有力措施,从学生的吃、住、行关心起,从每一个细节上做好工作,一是让各食堂之间展开充分的竞争,让学生进行满意度投票,满意率低于80%的经营者淘汰出局。二是米、面、油等大宗食品集中采购,以量换价格,让利学生。三是让学生参与管理,形成后勤专门管理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学生代表组成的管理队伍,加强对食堂、超市、后勤服务的监督管理。形成富有特色的管理和育人模式,师生满意度提高,促进了学院的和谐稳定,得到领导和媒体的充分肯定。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校的各类人员都要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管理干部人员要树立管理育人的思想,后勤人员要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从育人这个高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政治品行良好、技能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踏实的高技能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从严治院方针

(一)从严治院是企业对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企业从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企业发展靠管理,管理才能出效益。有了严明的管理,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从严管理,说白了,就是对人的管理,要在人的身上做文章,一切管理行为和决策首先应以尊重人、理解人为立足点。企业要发展,人是关键因素。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非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举办者,中国广厦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先生在办学之初,就要求学院实行从严治院方针,并要求落实责任制,实行班主任跟班制,教师坐班制,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因为,广厦是搞建筑起家,知道从严管理的重要性。广厦是全国著名大型企业,广厦视质量如生命,强调产品即人品,这是广厦的质量理念。一流的质量来自严格的管理。广厦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就是“责任”,就是责任心、事业心与敬业精神。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坚持从严治院,实施从严治院方针,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二)从严治院是社会和企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殷切期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06〕101号)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的重点是:民办高校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充实和完善办学条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和补充保险,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职院校: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特别是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特别是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5号《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第十九条强调:民办高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我们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行业、企业、家长,几乎是众口一词,都希望学院要从严治院,严格管理。这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体现。2004年7月2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视察我院时,嘱咐学院领导,一定要从严治院,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他强调说,纪律性很重要,一个连早上都不肯起来的人,到工地上去有什么用呢。所以,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三)从严治院是民办高职院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有人分析,民办高职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三差二多一悬殊”现象。所谓“三差”就是成绩差、自主能力差及行为习惯差。我省高职学院面向“三校生”和普高第五批考生录取,录取分数线低,学生基础差,而民办高职比公办高职的学生录取成绩又要差一大截。由于家长和考生对民办高职学院还缺乏应有的了解,报考民办高职学院的学生几乎都是刚上分数线的,招生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的一些民办高职,在录取普高考生时往往还要降分录取。进民办高职被家长和考生看做是“无奈的选择”,甚至是“最失败的人生”。因此,不少学生进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情绪不稳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自觉性不强、主动性不够、缺乏远大志向,浑浑噩噩度日,而花钱大手大脚,上课迟到早退,上网玩游戏没日没夜,寝室卫生和个人卫生脏乱差,问题成堆。“二多”就是问题多:一是学生自身问题多。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些学生之所以成绩差,一般并非智力不好,而是“问题”缠身所致。二是家庭问题多。家庭问题是导致“三差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三差生”的家庭要么是单亲家庭,缺少必需的亲情;要么父母常年外出经商,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却没有精力过问,对孩子放任自流。“一悬殊”就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悬殊。我国民办教育的学费不仅包括教育的成本费,还包括一部分学校的建设发展费。进入民办高职学院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父母职业好,学生对学习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及日常开支没有丝毫压力;但另有一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富裕,缴了费用后,生活上捉襟见肘,维持正常的学习都存在困难。这种状况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失衡,问题增多。面对这样的学生,管理难度可想而知。有人甚至作出“多办一所高职,少办一座监狱”的偏激论断。这恰恰说明,对这类高职学生只能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从严管理。要让学生成才,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要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就是严格训练,要从学生的生活起居习惯到学习习惯,从教育全过程到每个细节一一抓起。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要热爱学生。但是“爱”字不能只挂在嘴上,要留在心里,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爱”字落实到行动就成一个“严”字。管理学生必须“严”字当头,正所谓松是害,严是爱。因此,从严治院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四)从严治院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学秩序一团糟,教学质量又从何谈起!那么,良好的教学秩序从哪里来?靠全体教职员工管出来,带出来。良好的教学秩序源于“从严治院”。稳定教学秩序,严格教学控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教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否不断地提高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在这里,课堂秩序起着关键的作用,课堂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秩序能激发教师的灵感,使教师充满激情,发挥自如;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意犹未尽,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地完成。相反,纪律混乱的课堂秩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教师课前无论怎样精心准备,如果他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好的课堂秩序,上课举步维艰。所以,提高教学质量,要从管理好课堂秩序入手。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从严治院,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实施质量兴院的战略。(五)坚持从严管理与倡导学生自主管理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学生在生理、心理上比中学生成熟。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精神。但大学生也分三六九等,特别是高职学生,他们来自普高第五批及“三校”考生。尤其是地处县级市的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就更为复杂,有高职、成高、五年一贯制等,不能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提并论。对这样的学生,实行纯自主管理,实践证明是不行的。当然,坚持从严管理与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自主管理的内涵。自主管理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而是在从严基础上的学生全员积极参与管理。如我院形成的富有特色的“民办高职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自主管理模式。先后建立起学生干部参与“全员育人管理制度”、“公益服务周活动制度”、“学生助理班主任制度”,“楼层长参与公寓管理制度”,等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筑工程学院于2006年9月,率先在全院推行“学生助理班主任制度”,制订了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交流,为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了范式。学生处狠抓学生公寓“楼长、层长、寝室长”的三长队伍建设,举办团委、学生会主要干部,各班长、团支书,学生公寓楼层长学生干部培训班。学院开展“公益服务周”活动和“行为规范”教育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学院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管理别人促进自身各项素质的提高。

总之,坚持从严治院方针,实施从严管理,不是高职院校领导心血来潮的胡乱选择,而是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我们从实际出发的正确选择,是党中央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的一个高职教育的基本管理理念。

第二章 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

一、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截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已达1731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为104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全日制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达608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43畅2%。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事实说明,无论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需求,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需求,或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来看,高职教育都是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也是真正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主要力量。但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职院校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其发展速度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设施运行紧张,管理难以到位,教学过程粗放,其中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一)高职教育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对隶属教育部或其他各部委高校的高职教育进行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各省高教评估办负责组织专家对所管辖的高职院校不定期进行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估。检查周期过长,被检对象提前知道、有所准备,效果几近流于形式。在高职院校内部,一般由教务部门负责采取期中教学检查、督学听课、教研活动、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监督、控制管理。管与教职能未能有效分离,教学质量控制效果全凭办学者自己掌握。(二)高职教育证书的衔接尚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证书体系包括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类。高职教育学历证书由政府教育部门颁发、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则由政府劳动、人事部门核发、管理,其中劳动部负责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人事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这种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多头管理,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内容上缺乏沟通,在认证时存在互不相认的现象。另外,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高职教育,其文凭证书仅代表大专学历,而不能作为上岗的职业资格证,岂不有悖职业教育的初衷。目前,我国的职业岗位资格证要求还不是严格到位,对于就业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好多行业根本就未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三)高职学院的内部管理尚不规范

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理念落后。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由中专学校升格“带帽子”及职工大学挂牌“变帽子”而产生的。这些学校一开始就忙于大规模招生,走外延式发展道路,而其思维理念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中。主要表现为:教职工事实上仍是捧着“铁饭碗”,坐着“铁交椅”,吃着“大锅饭”,内部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严重,“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办学过程中推崇行政权力,忽视学术权力;推崇以人管人,忽视以制管人;推崇经验决策,忽视科学决策;推崇规模效益,忽视质量结构;推崇外延扩张,忽视内涵提升。二是运行机制不活。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基本上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色彩,其主要弊端是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办事推诿扯皮,中间环节太多,办事效率低下。高职院校办学有其本身的运行规律,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似乎还是政府行政运行机制的一种延伸,既没有体现高职教育规律所隐含的管理特征,也难以体现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的权威性和认同性。另一方面,政府的行政职级的管理权威在高校中又难以推行。因此,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整体上相对僵化,致使学校上层决策过程长,中下层执行过程不到位,没有形成职级的压力传递。再者,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教职工队伍缺乏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活力和动力。三是市场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管过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市场意识还十分淡薄,突出表现在:人事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身份管理,薪酬分配仍是职务、职称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用人注重的仍是学历、职称、身份,忽视知识、业绩、能力。办学定位不准,思路不清,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育教学改革滞后,办学特色不鲜明,过分强调政府作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忽视市场调节效应。四是基础管理薄弱。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基础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众所周知,中专学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实行二级管理,其教学基层机构是教研组,而教研组既没有管理的基本要求,也缺乏管理的基本规范。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又忙于应付扩招后的日常教学运转,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既无经验,也缺乏认识,致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制可依、有制不依、执制不严的现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管理采用的大都是以教师为本位、以班级为单位、封闭式的全日制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主要是知识的提供者,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是课任教师的安排,还是学习内容、方式、地点、考核办法的选择,学生基本上处于完全服从的位置。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古板,难以满足部分学时制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由于管理软件的开发、推广不力,大多数学院的学生的注册、学籍管理、课程信息服务等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多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是在社会招聘的兼职教师,自己有部分专职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我国的高职教育,一方面,可能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太快,师资十分短缺;另一方面,可能是高职教育尚处“婴儿期”,国家要求的“双师型”师资十分匮乏。高职教育的师资管理也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体现在招聘的教师质量缺少必要的资格控制和质量监控手段,在职的教师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相应的业务培训。(四)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成熟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高职学院自己负责。一般由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研究制订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则由学院的相关系组织专家、教授共同研究确定后,由教务部门依据教学程序和师资、教室状况具体落实实施。课程的开发自主权由学院自己掌握。课程的教学大纲基本上由此课的专家、教授编写,由任课教师执行。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是不统一的,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新开设的专业。但总的来说,基本上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其教学计划课时比例大致为4∶3∶3。总之,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管理方面,规范化、科学化颇为欠缺,亟待统一调整、规范和进一步完善。

我国高职教育的教材选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公共基础课,大部分院校普遍选用普通高校的版本,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可能是为了满足学生以后专升本的考试需要。另一种情况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优先选用国家统编的职教专用教材,没有专用教材的就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版本。关于教材的最终选用一般由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与课任教师研究决定,缺少必要的评估、质量控制措施。

我国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一般不少于50%,综合实习一般不少于一学期,以此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受资金方面的限制,目前高职教育的实验设备条件、实训基地条件还十分有限,普遍落后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国家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也还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和质量控制。

二、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

(一)坚持依法治校,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在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增强的同时,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原则,学校各项制度的建设,各项管理规章的出台,既要尊重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也要在法定范围内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也已确定,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务必要强化法制意识,建立健全校内制度法规体系,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学校的章程规定。

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增强,提高学校管理决策水平愈显重要。要提高高职院校管理的决策能力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一方面,一个完整的决策包括明确问题、设定目标、调查论证、制订预案、评价和选择几个基本环节,同时每个环节都要配备相应的制度和规定;另一方面,对要决策的事情,要分层次、分类别制订程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凡涉及学校整体利益和职工利益的大事,最后都要经学院党委决定;而一般行政事务,就由相应行政层级或再上报学院院长办公会、院务会决定。

2.加强民主决策

决策是一门综合、系统的科学,又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既需要当机立断,又需要反复斟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被管理的对象,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且在心理需求上希望得到尊重,民主意识强烈,因此学校在改革和发展及管理事务中,应多听取老师、教授们的意见,增强决策管理的公开度与透明度,建立相应的民主参与机制,来协调多方权利、多方需求和多方利益的分配关系。这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管理的内在要求。(二)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科学运行机制是使管理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1.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激励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现代人事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末位淘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变“干部”管理为“人才”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单位人”管理为“社会人”管理。在人才的使用和奖励上,要提倡能力导向,使有能力者得其职;要提倡业绩导向,使有业绩者得其酬。提倡科学用人,用其长避其短,人尽其才。提倡人才创新,在创新中选拔人才,充分开发人才的创造能力,展示人才的创造价值,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是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在评价考核制度的建设中,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原则;要坚持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业绩考核为主,工作过程考核为辅;要允许创新改革者犯错误,但绝不允许平庸无能、无所作为,更不允许投机钻营;要注意学术考核与行政考核的有机结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有机参与,力求最大限度降低个人情感因素对评价考核的影响。

3.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监督制约机制按其功能和作用形式不同,分为监督和制约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监督可以采取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教代会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并强化财务、审计在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作用。制约可采取以下两种手段:其一是以法治权,即以法制化的规则和程序制约权力,使掌握权力的人只能在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定的范围、程序、程度上行使自己的权力;其二是以权制权,即通过在学校不同机构中合理配置权力,使权力系统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相互牵制、制衡,但这种制衡和牵制要适度,不能束缚手脚而影响正常积极性的发挥。

4.完善保障机制

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学校办学的内在需求,是学校内在逻辑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求,是与学校教育质量生成过程并行的保证过程。要严格操作规范,对学校内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明确的要求。要提高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要逐步完善高职院校的信访制度、安全保卫制度、教育质量检查制度、教学督导与评估制度、学校决策审议制度、年度总结与奖惩制度、年度财务审计制度,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专业教育委员会等每一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

环境管理队伍是决定管理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从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现状来看,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制度保障。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要像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样,抓好管理队伍建设。二是注重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要加强管理干部系统的管理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制度,鼓励管理干部结合其本职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要适当地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管理人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具有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又有较强管理工作能力和一定学术水平,且热心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将其充实到学校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整体上提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行高校管理人员职级制。在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建议试行高校管理人员职级制,设置职员分类管理制度,实行职务、职级相结合,以利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营造管理文化环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的管理,创造一个非常和谐的氛围,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为此,一是要使管理理念形态人文化,把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在长期管理实践中凝聚起来的管理精粹提炼成既言简意赅又生动朴实的语言,并以此作为管理文化的内核。二是要使管理方式形态人文化,在管理中提倡以文化启迪人,以文化说服人,正确处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在制度建设中赋予文化的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建章立制。三是要使管理过程人文化,提倡在员工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营造一个和谐的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管理环境。

三、努力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在《转发枙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枛》中指出:要“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从整体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须,是直接关系民办高职学院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大问题。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德为先,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上下工夫,把落脚点牢牢放在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这一根本点上。(一)构建民办高职学院全员育人格局内涵

要探讨如何构建民办高职学院全员育人格局,首先应该搞清楚其内涵。所谓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就是民办高职院校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民办高职院校政党工学团等组织的整体效能,使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都确立育人意识,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渗透到各个环节,形成领导、学生管理人员、课任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干部等人人参与的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网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这里探讨的全员育人概念,应该包括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含义。同时必须强调,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只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增强民办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二)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

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师生中,对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否定以育人为中心。民办高职学院大都创办不久,有人就提出学院工作必须以招生为中心,或者按照传统思路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二是不能坚持以德为先。一些领导没有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而是忙于招生、建新校区等事务性工作。三是没有形成全员育人氛围。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育人的功能,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一些社会科学课程的教材建设滞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有些教材照抄照搬,不分析、不批判,任由错误思想泛滥。四是只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品德培养。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以后从事的是技能型岗位,所以一门心思学习技能,认为“只要一技在身,走遍天下都不怕”。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吸引力、感染力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做得不够。五是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六是只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和技能素质,忽视师德师风建设。

这些模糊认识不澄清,构筑全员育人格局就缺乏基础和动力。因此,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从提高全院师生的思想认识入手,真正形成全员育人氛围。

2.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德为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有人认为,高职学院以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强调德育为先,是否会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起冲突。事实证明,注重高职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大问题。《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就把高等教育的要义,规定为“明明德”,在于“止于至善”。孔子的“成人”之道,就是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论语·问宪》在解释什么是“成人”时说:“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求者,皆古代贤人。孔子的意思是能兼臧武仲之知、孟公绰之仁、卞庄子之勇与冉求之艺,然后,用礼乐加以节制,这样就已“成人”了。尽管要求过高,但可以看出孔子“成人”的标准。孔子认为“知”、“仁”、“勇”是成人的必备品质。其中“仁”是核心,“仁者必勇”;“智”是仁人、勇士的前提条件;而“勇”是实现其道德理想的具体手段。孔子还把“温、良、恭、谦、让”,“义、直、信、敏、笃”,“刚、毅、木、讷”等都看作成人的必备品质。

强调以德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是现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必然要求。有企业家认为“有德有才是人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坏才”。育人单位都喜欢有德有才的真正人才,最头痛的是无德有才的坏才。这样的认识如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出现了素质特征或素质模型的问题。

素质特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到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认为,从第一手材料直接发掘的、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素质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1993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所谓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从广义上还可包括技能和知识。素质是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一个人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浅层的知识和技能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潜藏在水面以下,很难判断和识别(如图所示)。其深层面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素质,比浅层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更为重要。素质模型已越来越为企业家所接受和重视。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

3.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绩差、自主能力差、行为习惯差。多数学生进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情绪极不稳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自觉性不强、主动性不够、缺乏远大志向,浑浑噩噩度日,花钱却大手大脚,上课迟到早退,上网玩游戏没日没夜,寝室卫生和个人卫生脏乱差。家庭问题是导致“三差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三差生”的家庭要么是单亲家庭,缺少必需的亲情;要么父母常年外出经商,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却没有精力过问,导致孩子放任自流。但也应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较为突出。这样的现状,给民办高职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使如何构筑适合民办高职学院的全员育人格局成为当务之急。(三)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的途径

1.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从严治院方针

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必须认真贯彻从严治院方针,落实人责到位,“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和老师跟班制”。要从“治校、治教、治学”三个方面着手,制订出《学生工作考核细则》、《教学工作考核细则》、《行政工作考核细则》,根据责、权、利到位的原则,对各系部从行政、教学、学生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建立相关考核台账,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挂钩。加强对班主任工作考核,不断提高班主任业务水平。树立正面典型,实行新老班主任传帮带制度,促进教学秩序稳定和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

2.要切实构建起全员育人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这一指示精神,坚持以德为先,强化育人意识,完善全员育人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人人都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从院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确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坚持“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行政后勤”四轮驱动,协调发展。并按照这一要求,构筑起全员育人机制。要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格局,建立由领导、学生管理人员、课任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干部组成的轮流值日制度。领导必须亲自挂帅,全体教师、行政人员共同参与,院、系两级学生干部协同管理。要确保学院每天从晨跑到就寝,从寝室、课堂到食堂及整个校园,均有相关人员值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不文明现象、违纪情况等进行督查,真正形成全员、全程育人氛围。

必须进一步总结“两课”教学改革经验,积极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空泛,效果不好的现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由与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从学生心理特点、思想道德特征出发,采取从最亲的人、最小的事着手,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思想教育工作思路,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强化学生道德观念上,以期收到良好效果。推行德育百分制考核,全面推进“新三进”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抓好思政主题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思政工作进公寓体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和安全的教育管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建立一个覆盖全校、辐射社会、延伸课外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立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四)以就业为导向是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根本落脚点

1.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德育的特色和重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从满足受教育者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突出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和重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职业指导必然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职业指导工作的任务包括教育与援助两方面。其中教育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德育的重点和特色,而就业援助是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两方面相互影响,不可割裂。只有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来看,“成功教育”应受到重视。通过职业教育德育的有效载体——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调整就业意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发展前景,树立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形成自觉提高自己的动力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是职业教育德育必须落实的任务。

2.就业率是全员育人的根本落脚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李立国认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这种人才培养能力必须放到就业市场上去检验。就是说要看你培养出来的人才受不受社会欢迎,被不被用人单位接受。这是最硬性的检验,也是我们办学的最根本目的。人才培养能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四项指标):第一方面即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指标;第二方面即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两项指标。其他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主要以与这四项指标的相关程度来确定。一所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不受社会欢迎,就业率是主要检验指标。就业率越高,说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好。但这还不够,还要看你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全员育人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民办高职院校如果能培养出政治品行良好、技能素质过硬、工作踏实、人格高尚的人才,那么他(她)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明灿烂。

四、转型期民办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我国民办高职教育开始进入转型期

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2002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133所,在校学生31畅98万人;民办普通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注册学生140畅35万人。到2005年底,民办普通、成人高校252所,在校生105畅13万人;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各类注册学生128畅66万人,其中学历文凭考试在校生20畅35万人,其他在校生108畅31万人。浙江的民办教育就像浙江的民营企业一样势不可当。1999年,全国第一所由公办普通高校改制的“万里学院”成立后,一批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专修学院和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也在全省各地相继崛起。截至2004年底,浙江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有1775所,其中民办小学167所,民办普通中学325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5所,民办高校11所,独立学院19所,还有大量的非学历培训机构,在校生有123万人。到2005年,又有了新的发展,民办高校在校生达13畅5万人。而且几所规模接近万人的高职学院,多数是民办。可见民办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旺盛,也说明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总之,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层次、办学条件,还是在校生人数、教职工人数,民办高职院校均逐年增长,并且达到了历史的新水平。各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综合实力雄厚、办学质量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优秀民办高校。至此,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步入了转型期,即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已经从初创期的注重量的扩张,转到注重质的提高上来,在合适的规模下转向提高质量、科学管理、市场调控、制度创新等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上来。低速度增长的数量变化与高内涵高效益的质量变化相统一,成为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民办高职院校能经受住这一时期的种种考验,那么它就会走上发展坦途。否则,将前途难卜,生死未知。创新民办高职管理模式,是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的妙药良方。创新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走过关键期的根本保证。(二)切合实际的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法宝

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切合自己办学实际的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我院地处县级市,办学之初面临师资队伍建设难、招生难、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难、教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最终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难以就业。不能破解这一难题,就有可能“关门大吉”。我们将压力变动力,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逐步找到了一个适合民办高职学院的从严管理的育人模式。即“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坚持从严治院方针,构筑全员育人格局,狠抓教学规范,深化教学改革,以质量立院”。这就是我们破解难题的钥匙,是我们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学院一系列管理制度的确立,都是以“从严治院”方针为基调。我们按照“内强管理,外树形象,质量兴院,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做到“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后勤保障”四轮驱动,协调发展。招生工作,我们坚持诚信招生,坚持“不搞虚假宣传,不诋毁别人,不乱承诺”的“三不原则”,有力地保障了学院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就业服务方面,要求学生学有所长,正确定位,不好高骛远。学院采取“2+1”模式让学生提早实习,了解社会,熟悉企业,掌握技能。采取个人自主择业与学院推介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在学生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严格管理,狠抓行为规范,加强纪律教育,并严格考核学生校内表现。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并为其喜闻乐见的,以“四想四对照”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对激励学生成才,促进学生自律意识的提高,为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教学管理方面,狠抓教学规范管理,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向老师提出了努力提高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学生能力的“三项”要求。同时狠抓教学改革,逐步克服教学内容学过的用不上,用上的没学过的弊端。将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和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的教学。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将能力分为一般动手能力和核心动手能力,突出核心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教材改革,使教材切近生产和企业实际,适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行政后勤服务方面,学院克服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后勤管理压力大等困难,采取有力措施,从学生的吃、住、行关心起,从每一个细节上做工作,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健康有序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的提升,进入了不断做大做强的良性轨道。继获得“全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单位”等称号后,又获得“全国高校管理示范单位”和“全国先进民办学院”等荣誉称号。在2005年度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我院成绩在全省40所参赛高校中居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及宁波大学之后列第五位,在29所同类院校中列第二位,是浙江省参赛成绩最好的高职院校。2005年12月,潘珠、陈家怀两同学获第十一届“21世纪澳门之星”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学院所属的专修学院每学期考试成绩均在全省33所同类学校前五名之内,2006年期末统考成绩跃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名,9门课程有8门全省第一,一门第二;计算机等级考试,超过全省平均合格率17畅71个百分点;英语等级考试,超过全省平均合格率43畅3个百分点。在2006年6月举行的全省“托普康杯”测量比赛中,获团体二等奖;2006年11月,参加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获得团体三等奖;2006年11月4日,参加浙江省第五届“三鼎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与本科学生同台竞技,获得团体三等奖。就业率历年名列全省同类学校前茅,200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达到98畅75%,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二。特别是,自2005年至2010年,连续荣获全国各类奖项16项;依次为1、1、3、2、3、6项,呈逐年递增趋势。(三)创新转型期管理模式事关民办高职生死存亡

有学者认为,“未来的五年,是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什么是关键时期?如果民办教育通过自身的改革,科学的发展,在五年之内无论是在民办教育的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面都有一个巨大的深化和延伸拓展,民办教育就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如果在未来五年内依然徘徊,那么中国的民办教育可能就没有希望”。民办高职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民办高职教育前期规模迅速扩张,或多或少地存在定位不准、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等现象。这势必造成学生与学校关系的紧张对立。前不久《瞭望》周刊刊载文章称,近日国内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发生学生聚集哄砸事件,而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目的、方法上的偏差及有关部门在监管上缺乏有效机制。连续的事件提醒有关部门,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急速扩张之后,民办高职院校正进入矛盾易发多发期,亟待善策善治。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民办高职教育要顺利渡过这个关键期,创新管理模式是前提和保证。办学的事情,无论对什么学校,都有一个“招得进,管得住,教得好,送得出”的问题。据专家预测,2010年之前是我国高中升学的高峰期。这几年,民办高职的招生压力明显比过去减轻,基本建设也多数就绪。因此,如何管住、管好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真正使学生满意,家长放心,成为一个关键性、根本性的问题。在转型时期,民办高职院校千万不能放松教学管理、学生教育和管理,要大胆创新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走上“质量兴院,稳步发展”之路。通过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加强政工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让学生的诉求渠道通畅,让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及时得到梳理和化解,以确保学院做大做强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标准形式,或指人们可以仿照着去做的标准样式。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经过近20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对于这些管理模式要进行分析比较和论证,优化出高效率的、规范化的、适应客观实际的科学管理模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实践中形成了切合学院发展实际的特色鲜明的管理模式,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管理模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今后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创新,优化管理机制和模式,使其真正成为学院做大做强的法宝。(四)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不容忽视的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将进一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考量。学生需要与学校教学和管理之间的矛盾,家长的期待与学校管理和办学质量的矛盾不但不会缓解,可能还会因某些隐患的存在导致矛盾激化。因此创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民办高职教育转型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继续坚持从严管理

从严管理是民办高职学院构建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指导方针,是我们做大做强的法宝,无论处在哪个发展时期都不能放弃。2004年7月2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视察我院时嘱咐我们,一定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要让学生早上起来跑步,否则以后怎么上工地去管理。因此,在创新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时,必须坚持从严管理。

2.坚持以人为本,在从严管理前提下推行人性化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学生的新需求。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深化“四想四对照”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理想与前途、纪律与自由、亲情与爱情、张扬个性与遵守社会公德等大讨论和主题教育活动,使思想教育活动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并真正收到实效。

3.不断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育人能力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育人能力,是创新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的关键。要花大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4.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根据各学期的教育重点确定主题,如行为规范、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理想价值、职业道德、实践发展等;教学内容上,与各学期主题相一致;教学方式方法上,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座谈式、访谈式、报告式、案例式、情景式、表演式、辩论式、演讲式、体验式、调研式等,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方面,拓展教育途径,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相互支撑的三维框架;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面,形成“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三结合的模式。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5.健全教育和管理量化考核

在德育百分制考核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和管理的量化考核制度。一种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学生必须接受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把教育与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分别制订分值比例,建立学生的学分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教育管理学分制包括教育学分与管理学分两部分。教育学分项目包括军训、入学教育、人文素质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诚信行为、社会实践、自律活动、技能比赛等;管理学分项目包括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自我管理、违纪情况等。教育管理学分制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需的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6.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实效性

高职学生是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他们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工作者,在自己的技术劳动中体现出为社会负责的精神。要重视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讲座。(五)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健康发展的关键

早在2004年,我们在认真贯彻从严治院方针的时候,就提出了“内强管理,外树形象,质量兴院,稳步发展”的16字工作思路,强调以育人为中心,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和后勤服务四轮驱动,协调发展。在这个工作思路中,我们始终把质量放在核心地位。没有质量,如何立院;没有质量,兴院又从何谈起!那么,质量从哪里来?质量从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中来。具体地说,就是在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核心是制度创新。要靠制度去规范管理,推进改革。在教育教学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方面,我们已有很好基础。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先后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有些制度具有创造性,如骨干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师联系企业锻炼制度及特长生培养制度等,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改革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努力的方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

从教育管理理念,到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管理手段,都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唯有如此,我们的学院才能充满活力,我们的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当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一项长远的、系统的工作。要在不断引进优质师资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管理和制度创新,推进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早就提出每位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以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能力。一定要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工地,下企业,考证书;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到实践第一线去增长自己的才干。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都缺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何谈起!三是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师除了教书,还要担当育人重任。不会当班主任的教师,其能力是不完全的。要用制度来保证广大高职教师能力的提高,还有许多工作有待于我们去做。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要多层次、多渠道地从社会上、企业中聘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训、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对已有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进行重新审视。要突出实训,减少实验性的设备和基地。要做到硬件软做,软件硬做。要坚持一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核心动手能力的梯状,突出核心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突出实训的原则。

3.探究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促进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检验各分院、各专业的育人水平。要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尽快制定出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就业力评价体系,并切实付诸实施。要以就业力的评价,来统率学院的各项教学评价。要以就业力的评价,来保证课程改革的质量。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不受社会欢迎,就业力是主要检验指标。就业力越高,说明你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好,也说明你这个专业有生命力,有前途!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个教育评价工作才会发挥实效,我们的教育质量或说是人才培养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六)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方式

例举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是相当严格健全的。以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为例,仅宿舍管理就有如下制度:(1)饮酒制度。美国各州法律都规定,21岁以下者,在公共场所不得饮酒。在学生宿舍也有相同的规定,若学生违反这个规定,第一次被发现要参加由宿舍部举办的三小时学习班,再次发生被令参加义务劳动或搬出校园,屡教不改或饮酒肇事者则开除出校。(2)安静时间制度。为确保大家的学习和休息,他们规定平时每天晚上10:00到第二天上午10:00,周末晚上12:00到第二天中午12:00为宿舍的安静时间;在这段时间,寝室里的电视机和音响不能开得过响,在走廊上不得跑步,只能轻轻地走路,不准在走廊和卫生间大声谈笑。考试期间,安静时间每天为24小时。如有人违反上述规定,学生管理员和学生会的干部,乃至其他学生都会出来干涉,做工作。(3)会客制度。每天早上9:00前及晚上10:00后不得会客,其余时间可会客,但要登记。(4)客人留宿制度。平时寝室里不准留宿客人,周末可以,但留宿时间不得超过三天。(5)清洁制度。他们给每个学生寝室发一个塑料桶,内放编有寝室号码(以防乱扔)的塑料袋,存放生活垃圾,袋满了由学生本人扎紧袋口扔到楼外的垃圾箱内。他们还规定,走廊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不得乱扔果皮纸屑,废纸、易拉罐、塑料盒等必须分档放在指定的地点以便回收。若发现某人有乱丢乱扔现象,则让他(她)自己打扫。厨房也是这样,用毕必须清扫干净。对严重违反清洁制度及不听劝告者则处以罚款。(6)吸烟制度。每个宿舍都有一些允许吸烟的房间,在其他房间和公共场所不得吸烟。(7)关于家具及使用电器的规定。寝室内家具不得搬离或移动位置。寝室内只可以使用电视机、录音机、咖啡壶、小型微波炉以及5畅4m3的电冰箱,如果使用其他电器则一律没收。(8)四禁制度。严禁赌博、吸毒,严禁将动物和枪支弹药带进学生宿舍。(9)安全撤离制度。为保证人身安全,各宿舍都装有火警报警器,若听到报警声,不管在白天还是深夜,全楼人员必须迅速撤离大楼,对滞留者处以重金罚款。如果听到龙卷风等预报,也必须迅速撤离房间到地下室躲避。(10)赔偿制度。丢失宿舍大门钥匙或厨房钥匙要罚款,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

国内有些人认为,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方面一定是很松散的,这是一种错觉。美国是一个注重法制的国家,几乎一切都有章可循,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当然也不例外。这可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转型期提供相关参考构筑起适合民办高职教育转型期学生教育和管理新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为院校转型期各项目标顺利实现提供保证。

第三章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院之路

一、教学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命线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国家和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殷切期望

育人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寄予厚望,广大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渴望。家长花了那么多精力和财力,把孩子送到民办高职院校来读书,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孩子具备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质量上去了,学生成才了,就业容易了,家长就满意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就得到了满足。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5号《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第十九条指出:民办高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二)提高教学质量事关民办高职院校生死存亡

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很大成绩,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以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民办高校在招生、管理、教学等方面存在不少混乱现象和严重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有待深入。从根本上讲,还是质量意识淡薄,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管理民办高职院校,促进其健康发展。首要的任务还是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坚决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民办高职院校要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院之路,花大力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要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针对教学管理相当薄弱,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针对教学改革亟待深入,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牢固树立起教学质量是“一把手工程”的意识

民办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一把手工程”的意识,确立学校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精力投入,切实把最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工作,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校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会兼职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好本领,掌握真才实学。

要正确处理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数量和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是互相对立的,也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今后一个时期,提高质量成为工作重心,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辩证关系。

把质量意识贯穿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教学计划管理要体现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标准。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人员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教育部宏观指导下,由学校组织专家自主制订的,既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及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的制订、调整和修订一定要认真进行企业岗位调查,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要体现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确定合理的质量标准。

教学运行管理要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进行。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它包括教学大纲的制订、课堂教学环节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教师工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它要求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各教学部门要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互通情报,相互协调。建立规章制度,对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提出规范要求,使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每个教师都掌握教学环节中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要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很快,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对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非常薄弱,问题相当严重。在现阶段,要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一定要规范管理,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改革和创新,解放思想,敢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规范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巩固改革与创新成果的保障;改革创新又是规范管理的不竭动力,有助于推动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改革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和高职教育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都是为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二)要构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每一项制度的制订、每一项计划的筹划、每一项措施的实施,都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都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终极目的和最高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要求改变以往过多注重行为管理、制度管理的方式,而把质量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其成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其水平高低取决于多种要素,不仅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实验设备条件、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等硬件因素,还包括办学思想、学风建设、专业建设等软件因素。各因素之间组合的紧密程度及科学程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这是教学管理所应起的作用。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由此可见,教学管理的内容涵盖了教学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因此,构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管理系统要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组织保证。教学管理组织是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保证,其领导体制决定着教学管理实施是否顺畅。因此,必须健全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出谋划策。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工作。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为重点做好长远和近期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立项交流研究,把研究与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结合起来。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要紧密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要面向企业和社会经济,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院校立足生存、谋求发展的基本要求。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的改造、拓展与延伸,课程结构的整合,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这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各级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参与,更需要各专业教研室、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思想只有为教学的主导者所采纳,为教学的主体所接受,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落实到教与学的行动之中。(三)要坚持“三突出”原则,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必须坚持“实验实训突出实训,一般课程和主干课程突出主干课程,一般动手能力培养和主要动手能力培养突出主要动手能力培养”的“三突出”原则,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要彻底改变按研究型学院配备实验设备造成设备投入大,闲置严重的局面。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课开出率。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定位开始,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审视。审视的标准是高职教育的定位与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所谓科学定位,首先是人才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养。其次是人才怎么培养。培养方式有多种多样,目前还很少有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现成模式,这要靠我们发扬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要注重订单式培养。第三是每个专业要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和本地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位置,才有可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有可能找到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第四是要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一定要摆脱“小本科”的阴影,尤其是主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进行广泛的调查,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从岗位实际出发,来确定每个专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积极推行模块教学法。

加强专业建设力度,实现由培养目标确定知识需求和基本技能要求,确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确定基本实训环节,做到重点知识突出,重点技能熟练。在广泛专业调查基础上,确定职业岗位群,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能力培养点,整合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实施模块化教学。如高职语文主要确定四个能力点,即书写、演讲、应用文写作和阅读欣赏,分成四大模块实施教学。对课程教学改革认识必须到位,思路必须清晰,措施要扎扎实实。转变那些不适合高职教学的陈旧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以保证改革取得实际成效。必须牢固树立“向课程改革要质量,靠质量来促进学院发展”的理念,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成为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高职的课程问题同一切教育一样,是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活动也体现着人类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因而,课程活动作为先于教学活动的预设育人方案的规划,对于教学的正常运行有先导作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正确定位、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就业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民办高职院校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改变那种把课程建设只看作教材建设的落后理念,树立起课程就是育人方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学为中心的陈旧思想,牢固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新教学思想。课程有着一个庞大的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活动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课程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繁多复杂,刚迈步的我国高职院校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和创新实践才能逐步积累起经验,逐渐得到完善。为了使课程改革工作系统、稳健、有效和更切合高职院校实际,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可执行和易检查的改革目标,使课程改革工作建立一套有序的、分阶段实施的目标系列。各分院、各专业要在一定年限内形成具有高职特征、区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教学法。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不顾岗位实际需要,一味按照知识体系授课的小本科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力为核心的新的高职教育理念。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课堂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授课质量,这是高职院校广大师生普遍关注并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一)要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最基本单位是课堂,最终环节也是课堂。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高职教育观念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及技能本位等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为理论教学的点缀,选修课才不至于是“招牌”,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效。

2.课堂教学要着重于能力培养

高职教学课堂目标一般来说,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对具有专业特点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及课堂教案,都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图,如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图应包括土木工程测绘放样能力、土木工程图识读能力、建筑材料选用与检验能力、土木工程地基勘察能力、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土木工程设计能力和土木工程结构计算能力等。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这么多门课,通过学习最终具备哪些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素分析

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

1.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教学实践来看,讲一个小时的课,备课至少要花8至10个小时。认真备课,首先要精通教材,吃透教材,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要尽可能地选用一些参考材料,真正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语言,针对学生实际,提纲挈领地书写教案,列出要点,着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重点要突出,难点分析要透彻,处理要得当。课本上的例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最好有补充例题。老教师课前要备好全部课程教案,新教师至少要有提前一个月的备课量。教案书写要工整,或用电脑打印,版面设计要美观。

2.教学内容要突出“新颖”和“适用”

对高职学生来说,要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要新颖又适用。讲理论知识时要做到必需、适度,基本概念要清楚准确,不能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讲课时要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要内容,最好有重复,使学生有一个回顾、重温的过程;难点分析要透彻,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难点的方法。讲课时还要尽量介绍或补充本学科的新内容、新成果,使学生尽可能了解学科前沿发展状况。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是知识的继承者,而且是未来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两方面必须互相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欲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强调一个“动”字,要师生互动,要精讲多练。教师讲课内容要精,不能像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那样,内容越多越好,理论知识强调必需、适度,要着重技能训练,给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以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或做1至2道习题。有位老师在讲授应用文写作时,在课堂上留出10多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学写“求职信”,并当堂辅导、提问学生,当堂讲评,效果就很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更要强调让学生多练习,要注重多种技能培养,将“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学生奉献给社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竞争能力。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要增加实验课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3.讲究教学方法

要善于运用“引”字,要有吸引力,引起学生兴趣,引人入胜,注意并强调以下几点:(1)要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要结合生产、生活等实际,要恰当、贴切、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2)要合理使用教具,示范操作要熟练。要充分利用并发挥模型、仪器、挂图、表格、图册及自制教具的作用,要物尽其用,恰到好处。有位老师在上建筑工程测量公开课时,采用预先画好的“地形图”配合讲解内容,既节省画图时间,又一图多用,效果很好。在室外上测量课时,作为教师本人,一定要正确、熟练地操作“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在机房或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鼠标和键盘操作必须快速、敏捷、准确,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3)板书布局合理,书写工整规范。板书要设计好,布局一般从左向右。有的年轻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有的从中间写,有的从右边写,有的随意乱写,没有养成良好的布局习惯。一堂课,如果一个字也不写,这不叫上课,是在演讲、作报告;反之,一开始上课就抄黑板,不停地写,不停地擦,也不好。板书要因课程而异,不同的课程,板书量可不相同。高等数学课,板书可以多一些。其他课程,书写量可适当控制,不宜多写。可写可不写的就不一定写,必须板书的一定要写。基本概念、定义、术语等,字数少的要写;太长的、有好几行字的,可叫学生看书,但老师一定要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清楚。板书时要标号清楚、层次分明,要写得平齐、工整,符合规范要求,不要编造简化汉字、写错别字。有的人板书很潦草,龙飞凤舞,好像故意让人看不清楚。字写得大小要适中,英文连笔字不能太小,要让后排的学生看得清楚。还要注意计算单位,不能粗心大意。作图要正规,制图课要用圆规、三角板,其他课程绘图则尽可能用手工画,以显示出教师的作图功底。

4.教学效果要追求一个“好”字

教学效果要追求一个“好”字:(1)要求讲普通话,让学生听懂,在这方面年轻教师普遍比老教师好。表达能力要好,要声情并茂、感情丰富,有吸引力,有时还要配合肢体语言,讲到高潮时甚至可慷慨激昂,活跃课堂气氛。讲话也是一种艺术,切忌平铺直叙,像唱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2)要重视教学仪器和自制教具的演示效果。比如在讲材料力学或结构力学中的扭转变形时,先用粉笔做一个破坏试验,然后问学生为什么断口呈螺旋形状。让学生思考并带着这个悬念听老师讲解,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3)课尾要回顾小结,再次突出要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为深刻;还要布置作业,这是不言而喻的。(4)凡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的课程,应尽量采用,这样信息量大,更直观、生动、形象,教学效果会更好。(5)还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注意课堂纪律,注意学生反应。应该看到,高职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确实有一部分学生不肯学习、贪玩,是来混日子的,上课迟到、早退、打瞌睡、讲话、看杂志、打闹嬉笑,甚至在教室里走动等。针对这种情况,在上课前要跟学生打招呼,要他们遵守课堂纪律,要关掉手机等通讯工具,还要求班级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关心周围同学,互相督促帮助。当老师发现有人打瞌睡或讲话时,可用目光扫视一下,或略微停顿讲话,用暗示方式引起有关学生的注意。不要老是批评或提醒学生,更不能出现和学生顶撞现象,以免扰乱课堂秩序,分散注意力,影响授课正常进行。

5.教书育人要体现一个“爱”字

我们培养学生,首先要教他们学会做人,所以要特别注意关心爱护学生,重在教育,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启发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然,这不是空洞说教,要讲究授课艺术,教师本人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寓思想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指导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有用人才。总之,只要认真备课,全力以赴对待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堂课,授课质量就一定会提高。(三)要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与普通高校虽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课堂时间的安排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上以及课堂教学要求等方面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一句话,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普通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方法。高职课堂教学的改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具体说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公共课和基础课如何处理教材,体现“必需、适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专业课如何体现专业性、职业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3)示范课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信息量更为丰富,而且内容新颖,更形象、生动、直观,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教师本人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提高,才能与时俱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四、构建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的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任何模式都是为目标服务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毕业生应在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的培养规格决定了高职教育首先属于大专层次的学历教学,其次是高技能教育。这就规定了其人才模式,必须定位于培养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由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方案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校企结合、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行业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情况,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二)要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教师培训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必须从高职特点出发,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并尽可能请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二是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三是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教学工作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是处理好对优秀学生施教与对一般学生施教的关系,针对高职学生来源多样化的现状,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在同一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三)坚持产学结合,构建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结合,共同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校企联合办学,能取得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学校能够迅速找到最佳的产学研结合、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能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量身定做的合格人才;并能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以提升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得到实践锻炼,并找到能切实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岗位。产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良好习惯,树立起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使他们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以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大多由企业直接投资创办,在其办学的理念、宗旨及文化上直接与企业有渊源关系,而投资者为其创办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广泛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为订单式培养直接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

在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2+1”培养模式、“3+2”培养模式及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所谓“2+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就读两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好比毕业前的“热身”活动。其好处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即完成了由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换,使毕业生直接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并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其难度在于顶岗实习1年期间的管理,以及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等。“3+2”培养模式,即在中职学校培养3年,再到高职院校培养2年,是一种校校联合的培养模式。其好处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减轻了招生压力。“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是教育部极力提倡的,但实行难度较大,主要在于专业与企业的结合;有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做到,有些专业却不行。

五、积极探索高职特长生培养模式

探索高职特长生培养的模式及实现途径,是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就业为导向的特性所决定的。高职特长生培养必须突破原有的模式,在导师制基础上,结合导师联系企业制度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一种新的以导师制为核心的特长生培养模式。(一)构筑高职特长生培养新模式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高职学院不职业,高技术人才缺技能”的状况,导致有的高职学生就业率不尽如人意。高职教育中目前还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讲授轻实践,重传统轻创新的现象,尤其是高职教师技能特长普遍缺乏,导致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无法体现出来,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技能训练或远远不够,或与社会需求脱节,使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最高诉求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各用人单位的要求,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给供需双方造成很大的矛盾。因此,探究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成为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课题。探索高职学院技能特长生的培养方式,也就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寻找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二)国内外高职特长生培养模式探索现状

法国采用高级技术员班形式。他们将“理论加实践”作为教育的座右铭,并强调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多面性或多学科性。英国采取“证书模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大学学位)联系起来。澳大利亚实行“阶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教育水平与所取得的证书、学位及工作方向对应起来。如技术学院——证书——高级技术工人、监工。

国内一般采用以下形式:(1)能力中心培养模式。办学单位采用CBE‐DACUM教育模式,成立专门的能力中心培养机构。这个模式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基础要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管理的科学性。(2)技术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各院校在院内或各地建立起培训中心,既使本校的学生获得某一专项能力和证书,也为社会培训各种专门人才。(3)校内外素质教育培养模式。除课堂教学外,各院校还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增加知识,加强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的科学技术与教学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很多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大量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中心”或“以车床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计算机和工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中获取信息,先在计算机上模拟生产过程,后到工厂中实习。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加大了学生所学的信息量,减少了教学设备,是教育的一大创新。(5)导师制。以有技能特长的教师为导师,带领有一定技能素质的学生进行专门强化训练,培养技能特长。(三)高职特长生培养新模式

1.高职特长生的含义

高职特长生是指那些有特长能力的高职学生。所谓特长能力,是指那些区别于一般能力的能力和素质。那么,一个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呢?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其次,要有全面的知识素质。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整体功能。这些知识之间以专业性知识为核心,以工具性知识和相关性知识为两翼,从而形成完整的、均衡发展的、高度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三,能力素质。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的,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就高职教育来说,综合能力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能力是第一层次。主要包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现场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互影响,其交集能力越多,则表明核心能力越强,自然而然地可以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体现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鲜明特色。相关能力是第二层次。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巩固和强化核心能力,加强核心能力同外围能力联系的基础,对提高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综合能力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围能力是第三层次。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等。这是构成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综合能力结构的基础,是开发、提升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的营养源。此外,还有特长能力。这是充分体现毕业生个人魅力的地方,比如有人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有人有发明创造专利能力,有人有美术声乐等方面的天赋等。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很多时候这些特长是求职制胜的“法宝”。

2.高职特长生培养新模式

为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力,建立一种新的特长生培养模式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个新培养模式可以叫做导师制核心模式。即在导师制基础上,与导师联系企业制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相结合,建立起一种适合目前高职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特长生培养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导师联系企业制度。(2)建立骨干教师培养特长生制度,或就叫导师制度。(3)发挥技能培训中心职能,使其真正在特长生技能培训中发挥应有作用。(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特长生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社团的作用。(5)探究和建立特长生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以确保特长生培养质量。(四)构筑高职特长生培养新模式应该抓住的几个环节

1.关键是导师队伍技能水平的提高

构筑高职特长生培养新模式,关键环节是导师队伍建设。从目前高职教师队伍看,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刚接触高职教育的新教师多,高职教育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少;从事基础学科教学的教师多,适合专业技术教学的教师少;老教师多,年富力强的教师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高职教育办学时间普遍不长,要形成一支有特色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困境。二是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升格的,学校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忙于教学,疏于进修,脱离企业,与高职教育要求还存在距离。特别是个别资金紧张的高职院校,不肯下本钱培养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全面素质,导致办学多年,学院规模大扩张,但师资质量还是老样子。三是国家对高职师资培养重视不够,国内没有几所高师在培养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这样的局面直接制约着特长生导师队伍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是高职特长生培养的前提和关键。应把导师队伍能力的培养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目前,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即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而这三种能力中,又以实践教学能力为高职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但目前高职教师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实践教学能力缺乏,集中体现在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不足上。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解决:一是建立导师联系企业制度。要求每位特长生导师至少与一家专业对口企业建立联系,每月至少一次深入企业,暑假至少在企业工作两个星期,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平台。每位导师要与固定联系企业中专业对口的技术骨干结为对子,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并为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二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特长生导师。

2.要把导师制度落到实处

要建立骨干教师培养特长生制度,或就叫导师制度。首先建立由重点骨干教师、一般骨干教师和双肩挑骨干教师及兼职教师组成的技能特长生导师队伍。由专业教研室负责,确定每位骨干教师与其任教专业的3~5位特长生,结成对子,并及时建档。要求骨干教师切实担负起辅导特长生学技术、学技能的责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并切实有效地实行之。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制订《特长生导师申报和选聘办法》、《特长生导师考核管理办法》及《特长生选拔和管理办法》等制度。我们学院早在2005年1月就发出文件,经各系、部民主推荐,校园网上公示,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56名教师为第一批重点骨干教师、一般骨干教师和双肩挑骨干教师。各系部、各教研室根据学院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骨干教师培养特长生制度,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活动进行认真检查考评。教务处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把培养特长生制度作为骨干教师评聘条件之一,纳入考核。骨干教师所培养的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比赛,根据获奖情况,给予300~10000元奖励。其次,要使导师们真正沉到企业去,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技能。我们要求每位骨干教师至少要与一家专业对口企业建立联系,每月至少深入企业一次,暑假至少在企业工作两个星期,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平台。骨干教师要为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对骨干教师在为企业技术服务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职务晋升、年度评优的参考条件。各分院、各教研室要认真落实骨干教师企业联系制度,及时确定联系企业和活动内容,建立联系活动档案。教务处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把企业联系制度作为骨干教师评聘条件之一,纳入考核。3.要充分发挥培训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首先,要发挥技能培训中心职能,使其真正在特长生技能培训中发挥应有作用。教务处和培训中心等部门负责对特长生技能的评价考核。我院于2004年成立了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学生的技能培训和各类技能证书的考试。并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特长生技能培养中的作用,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特长生。如通过计算机模拟实训等形式培养学生技能特长,并结合学生社团如计算机协会、建筑协会等促进特长生技能培养。我院拥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系统、英语广播电台、千兆校园网等教学设施。拥有钢筋加工与制作、模板、强弱电、测量等26个实验实训室,以及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实训馆,并与广厦建设集团、杭州建工集团、冀发机电集团、诸暨机床厂、义乌的一些外贸厂家等60多家企业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一流的硬件设施,为特长生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4.要建立科学的特长生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指标权重。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阵地的位置不会改变。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不断规范评价,使之成为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管理手段。但在已有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还不够突出。其指标权重还应该加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高技能人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同时,要使全体教师明白,课堂教学不仅指理论课教学,更主要的是指实验实训课教学。而对实验实训教学评价,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考试方法,还亟待改进。对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考查,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要重视教育质量监控方法的探究。教育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通过对教育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育工作质量、教育产品质量和办学条件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教育行为及时调控,以稳定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教育质量监控从共时性角度上看,要求监控教育工作的全方位;从历时性上看,要求监控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与其他教育评价方法相比,教育质量监控具有全面发展性特点,以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监控方法依据监控程序可划分为信息收集方法、信息处理方法、结果反馈方法与调整控制方法等。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必须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只有用人单位认为培养出去的学生符合他们岗位要求,这样的教育质量才算真正过关。因此,要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要吸收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人士参与学校的质量监控和评价。第三,要以就业力的评价统领整个评价体系。关于建立就业力评价体系的问题,清华大学就业问题研究所的姚裕群教授,对此专门作过研究,并于2005年11月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的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会上,发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姚教授构建的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分专业、素质、潜力3个一级指标,工作力、专业对口率、收入水平、求职力、适应力、稳定率、自信力、就业率、晋升率和企业满意率等10个二级指标。这个指标体系,是指导高职教育进行就业力测评的主要依据。我们要树立以就业力评价统领教育评价的理念,要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检验特长生。

六、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如果说,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那么,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准确把握“课程”和“课程体系开发”的概念

首先,是“课程”这个概念。不能否认,我们有不少教师至今还把它理解成“具体的某一门课”甚至就是“教材”。这是没有与时俱进的表现。现代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内容”,即为达到培养目标的教学总体方案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培养目标均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也可认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课程概念,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推进,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其次,是“课程体系开发”概念。有人把课程体系开发理解成课程管理或者是教材编写,这都是错误的。课程体系开发是指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类专业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教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体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能否办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例如,技能训练在高职教育中占重要地位,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开发出详细、完整的训练大纲。

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确定以后,便要构建开发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即构建该专业学生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构成。这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发,即专业学生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构成,必须以岗位实际要求为准则和目标,否则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与岗位不能对接,就没有单位要,就业就困难。所以要强调坚持产学研结合,也就是说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学生知识学习要点和能力培养要点的确定,以及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都要求我们先到生产一线去作调查研究,请一线的专家做顾问,然后再来确定。(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小本科型(学术型)的课程价值取向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具体规定还欠明确。不少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刚从学校出来的新教师和来自本科院校的教师,太拘泥于学科体系,只知按教材体系或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地授课,说难听一点就是照本宣科。这不行,我们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不能脱离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计划。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还不是很多,你拿到一本教材后,要自己动脑筋,哪些应该给学生讲,哪些务必使学生掌握,哪些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你要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进行取舍。

2.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课程一般有五种类型:(1)公共必修课,即公共基础课。全校各专业学生必须上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训等。(2)专业必修课。某一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限定选修课,即为扩大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范围,增设的一批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中选择若干门。(4)文化素质修养选修课。(5)任意选修课。由学生在全校课程内任选,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或强化专业知识的需要,或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需要。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凸现了“内容深、负担重、学习难”的弊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一般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常规,开发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就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实际看,首先要解决课程体系混乱的问题。主要是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划分不明确,有些专业确定主干课程随心所欲。学院2005年招生简章上的专业介绍,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出的主干课程有建筑工程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建筑施工与组织、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等8门。那么,什么是主干课程?你的专业主干课程是怎么定出来的?何为主干?主干就是骨干,就是核心,所以美国又把主干课程叫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就是这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最核心最关键的课程。你七门八门的定着,依据究竟是什么?能不能真正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开发活动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使课程体系开发系统、稳健、有效和更切合本院校实际,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可执行和易检查的改革目标,建立一套有序的、分阶段实施的目标系列。关键要根据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深入企业调查,确定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从培养方向出发,确定关键知识点和能力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发薄弱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最薄弱环节,也是我院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应该下工夫的地方。这次管理工程学院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推出校内实训周,把工程预决算的课程进行整合,实施模块教学,把实训时间集中起来,形成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工程预决算实训课程,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也为我院实训课程体系开发带了一个好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加强实验实训不行,而实训是关键。加强实训又有许多内涵,首先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实训课程开发和建设,这是软件建设,也是关键。4.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训课争时间、争地位过去我们对教师实行课时工资制,主要以教师的课时为考核重点,这固然有量化考核的诸般优点,但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导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训课争时间、争地位。一些公共课教师为了挣课时,争着上课,这就无端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后来通过改革工资制度,情形有所好转,但是一般课程与主干课程争时间、争地位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三)课程体系开发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

高职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以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和训练,因此,在制订具体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对该行业进行社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情况,经过详细论证之后,才能确定培养目标和具体专业的培养规格定位,并保证确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

2.重视职业能力分析

要充分依托和发挥广厦企业的优势。广厦企业不仅是我们的办学主体,更是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好场所。我们要以广厦企业的用人理念和“产品即人品”的质量意识,来指导我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开发。要积极吸收生产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施工员、预算员和各类工程师担任我们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员,并切实发挥其作用。制订或修订教学计划,要主动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注意对毕业生作追踪调查,吸收社会上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并作为修正的依据。

3.密切注意课程整合

由于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所以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将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全部纳入教学计划。但考虑到学生认知过程的逻辑顺序性,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按照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原则,对相关基础知识作出实用性选择,这就必然导致某些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类课程)要作必要的整合调整。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为了加强职业能力培养,要普遍加大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并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的比例一般可以达到1∶1左右。4.教学中实施“学生主体”

选择高职教育的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借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根据学生入学时具有的不同知识技能基础,承认以前所掌握的能力。通过考核予以确认之后,再由教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允许学生学习进度可快可慢,以实际掌握所需能力为目标。

七、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寻及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一)坚持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学院实践教学特色

要坚持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寻找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统一规律,全方位、多视点地构建规范、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突出技能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使学院的实践教学形成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要多层次多渠道地从社会企业中聘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训、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对已有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进行重新审视。要突出实训,减少实验性的设备和基地。要做到硬件软做,软件硬做。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室,提高操作技能的实训条件,完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协作,依托广厦集团的行业优势,将部分费用投资大、场地面积大的实训项目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二)加强硬件建设

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实践教学设施硬件是支持实践教学的基础。保证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学基地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包括实(试)验室、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与专业相关的仪器、设备、工具、实物、模型、仿真设备、虚拟生产现场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多媒体软件和设施等。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受其具体人才培养方向的制约,实践设施的布局与结构,任务与功能,规模与技术,方法与手段等所有方面均不可能应用某单一的模式。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深入调查与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抉择。在硬件建设中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实践教学要具备技术含量

社会、行业科技进步,高新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产业快速科技化。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应该适应各专业领域新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不断追踪生产一线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接近甚至超前反映生产运用一线的发展状况。

2.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接近生产实际环境生产一线的主要设备、工具、仪器等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使用、维护、保养、拆装及故障处理的技术,也是培养学生职业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3.实践教学设施应具备开放性

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反复实践和提高的机会。而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规定基本项目之外,要增加一些设计型、开发创新型的项目供他们进一步发展、提高,使其个性、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学思想。

4.实践教学应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各专业岗位(群)需要的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协作能力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敬业爱岗、与人协作的精神和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因地制宜,引入社会、企业教育资源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因地制宜,引入社会、企业教育资源,以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实习教学管理;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专家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参与学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根据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需要及时反馈、调整、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培训。可以多种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与建设,积极探索“N+1”教学模式(注: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弹性学制、学分制、“实基础、活模块”等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认真开展地域性高校之间实践教学设施的互补与合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解决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的问题。

八、大力推进高职语文教育改革

(一)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亟待重视与强化

1.大学语文的历史及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过程。1949年以前,国内各大学曾普遍开设这门课程,名为“大一国文”,朱自清、沈从文等都曾担任过主讲。1949年以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听、说、读、写并重,但仍没有脱出“知识型”的窠臼。“文化大革命”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被抹杀,语文教育成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工具,将语文课上成准政治课,甚至出现取消语文课的现象。1979年以来,在匡亚明、苏步青和徐中玉等教育界前辈的倡导下,大学语文课程在国内各高校陆续恢复开设。然而,百年语文教育,不管是“读经”,习“中国文字”,学“中国文学”,抑或习“国文”、“国语”及“语文”,都只注重知识基础,强调涵蕴。语文教育虽强调“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及“发展智力”,却仍被“应试教育”所干扰,以致始终未能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至今,大学语文仍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它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现象的当下,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受到新形势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又严重影响到这门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开始怀疑其在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开始考虑减少该课程的课时数量,大学语文课程面临“下岗”的危机。

当代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生比,甚至跟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比;横向跟他们的英语水平相比,都要逊色许多。很多人不仅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还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错别字连篇,表述词不达意。曾有如下一些报道:北京某著名高校校长在赠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幅题有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的小篆书法礼品时,读得磕磕巴巴不说,竟将重要字句读错,弄得洋相百出,颜面丢尽;一位博士、副教授板书时不知“野兽”的“兽”字怎么写,在全班学生一起比划下写了15次最后才算写出来;一位大三学生写一份不足百字的建房申请竟有28个错别字?这既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更与建国几十年来整个教育体系轻视语文教育有关。身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国民,都必须深思: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生活水准的提高,是不是一定要以人文素质的下降为代价?2.必须重视与强化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的改革首先,因为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是学习“民族共同语”或“母语”及包含在祖国语言里面的各学科知识,同时运用祖国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综合工具。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1)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依靠语言、文字来表达(绘画、音乐、舞蹈除外),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和表达,因此,语言又是信息、文化的载体。(2)交际离不开语言,交际以语言作为载体存储、传递信息(不管口头交际或是书面交际);离开了语言,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行为和过程便无从揭示。正因为如此,新制定的高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现代化的角度说,语文还是人际间最重要的交往工具。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造便成为一句空话。据此,高校语文教育的定位应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讲究人文性,把语文能力作为一种基础素养来培育。其次,语文也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工具。近几年的高校语文界,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论争此起彼伏,胜负难分,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高校语文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工具。人的思维和交际,无不自然地流露出思想和精神,所以,思想、语言、文字其实是一体的,它们共同反映了语文的本质,并使人们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科学的、人文的素养成为可能。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掌握、运用语文这一工具,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育中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再次,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其原因在于:(1)语文是知识、经验、文化的信息载体,人们可以以此充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实践本质和人的智慧、人的主体能力的丰富和深化。(2)语文的思维、交际属性,最能促进人的意识、思维、个性、品德的快速成熟,使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力、智力、创造力得以不断地更新和再生。(3)语文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紧密相关,最能引发人的创造本质的飞跃,提高人的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人向实践、创新的方向迅速发展。(4)语文是学习、生存、发展、创造的基础,最能促进人的经济、政治、意识、文化、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最有利于人的自我实践、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可见,语文的“基础优势”和“本质力量”在于最能促进人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接受前人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终身发展结合起来,引发、激励学生实践、创造的机能,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是高校语文素质教育和21世纪高校语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二)以人文性、实用性为核心,大力推进高职语文学科教育改革

1.高职语文学科教育现状

首先,高职学生语文能力堪忧。高职学院面向“三校生”和普高第五批考生录取,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低,学生普遍存在“三差二多”现象。“三差”,即成绩差、自主能力差及行为习惯差。“二多”,即学生自身问题多、家庭问题多。在语文能力方面,略有语文知识,少有语文能力;多为网络游戏高手,却少语言、文章功夫,甚至连字都写得不成样子。有人概括为两句话:字不成体,文不成句,语无伦次;上课只讲俏皮话,文章只到网上找,毕业难填求职表。然而,他们未来的就业岗位,必定需要他们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以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

其次,高职语文教育现状堪忧。就教材而言,难寻一本适合全国通用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0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而因其共同特点:一是以古文为主,二是偏重文学作品,三是突出思想“教化”,四是忽视能力训练,五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编写,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使用。一些高职院校自行组织编写教材,由于生源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自为政,故良莠不齐。就师资而言,教师组成成分复杂,整体力量薄弱。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以兼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及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因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上课“带不动”的现象普遍。离退休教师虽有很强的责任心,却因年纪较大,以致讲课节奏慢、信息量不大。反应不够敏捷,甚至懒于备课,随机应付。本科毕业生虽然思维敏捷、富有活力,但学识、经验缺乏,还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就教法而言,大都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的层面。老师照本宣科,为“讲课本”而讲课本,教法与高中没多大变化,课堂缺乏“生气”,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2.把准方向,大力推进高职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要把准方向,大力推进高职语文学科教育改革:(1)注重人文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编写真正适合高职学生需要的教材。为方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国家应当组织专家编写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统一的大学语文教材。教材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能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适当安排能力素质的训练内容,如文字书写、口语交际、实用写作等方面的内容。(2)改革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重视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支点,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把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高职语文应以丰富的内涵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同时汲取西方的优秀文化,使学生的精神品格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教学内容应充分融进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感。其三,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大学语文教材主要安排有诗歌、散文、小说及议论文等体裁,大多数是文化、美学、道德、情感等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想主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忽视学生语文技能培养的现象。语文素质包括文学素质,同时也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为了确保高职学生符合大学语文“学而能用”的要求,必须适当安排语言应用方面的内容。(3)改进教学方式,博采多种形式,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高职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抱有的共同学习期望:语文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要从“课堂”走向“实践”。而当前高职语文普遍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的课堂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缺陷:老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但课后学生对其所讲全然记不到心上。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和灵感,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又能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须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完全可由教师凭自己的经验和洞察力,结合课文的内涵、特点去组织、发挥与创造。(4)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营造声情并茂的情境,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从多方面给学生各种感官以刺激,效果会更好些。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及课文等内容。但由于学校、教师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种种问题:学校没有创造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空间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方便;教师也不十分重视,认为多媒体教学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不如传统教学方式来得直接;一味依赖现成的网络、光盘,按部就班,没有创造性地汲取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多媒体教学,显得生硬、呆板。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应要力避的问题,否则也会使其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文化底蕴、审美情感及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要保证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实现,培养一支具备人文素养且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就显得非常需要。人文教育要圆满实施,必须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支这样的教师队伍,人文教育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高职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思想见识,关注现实生活的准确的视觉和关怀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与耐心。教师只有具备这种人格魅力,才能产生无声的力量,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尊重。作为从事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师,应牢记在“兼顾高职语文的实用性的同时,把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摆在第一位”,让高职语文课堂走近生活、走近时代、走近学生,让它焕发出生气和活力,使语文课堂真正具有生命力。(三)首部《高职语文》编写思路及教学实践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享有“教授之乡”、“建筑之乡”及“工艺美术之乡”美誉的东阳,是全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之一。自2002年创办以来,学院以广厦集团董事局楼忠福主席“一流企业办一流学院”的宏旨为指导,从严治院,狠抓教育、教学及科研领域里的改革,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起步较早,收效较大。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确定的141项省级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选题,其中之一就是高职语文,面向高职高专全体学生。我院在此选题申报通知尚未下达之前,已开始编写《高职语文》教材。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原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张静先生说:“我相信这本教材,不啻在以‘高职语文’命名方面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合用’的高职语文用书。”

1.编写缘起及框架

面对大学语文的整体背景,在教材使用方面,多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蓝本,而它却是针对理工类高校学生而编写的,与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不符;在教材编写方面,虽已出现几十种选本,但或与徐中玉本接近,或偏重于应用写作、文学欣赏、口语表达等诸多能力中的某一方面,与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全面要求不符;在教学方面,高职语文教师尚以传统教法为主,注重理论与知识,强调课堂灌输与书面作业,与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应用要求不符;在理论探索方面,虽偶有零星论文谈及相关命题,但缺乏全面、系统且直指教学实践与应用实践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理应重视的问题。编写高职语文教材仅仅是我院“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课题中的内容之一,我们想要做的包括六个相辅相成的目标:分析当前高职语文在目标界定、教材选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与弊端;调查社会对高职毕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研究高职学生真正需要哪些方面的语文内容;探索如何构建直接针对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综合素质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编写切近高职学生实际需求的《高职语文》教材;编写适合新教学模式的《高职语文教学指导书》。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且只有同时在这六个方面取得突破,高职语文学科建设才能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针对高职学生实际——兴趣爱好广泛,热衷于时代焦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文化基础知识不及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牢固,而在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又不能不同时具备文字书写、语言交际、文章赏析、实用写作等“四大能力”,我们突破以往大学语文的思维局限与内容局限,大胆提出了“四编一附录”的架构。第一编,文字与书法。包括“文字概述”与“书法训练”等两个部分,突出一个“练”字,旨在让学生把字写“对”写“好”。第二编,语言与交际。包括“语言的特征”、“语言的表达”、“语言的修炼”及“语言的交际”等四个部分,突出一个“说”字,旨在让学生把话说“通”说“顺”说“美”。第三编,课文解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及“论说文”等四个部分,突出一个“读”字,旨在培养学生赏析既成文章的能力。第四编,实用写作。包括“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科技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新闻三体”及“学术论文”等七个部分,突出一个“写”字,旨在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附录”部分,主要介绍一些知识性、法规性和工具性的文件及资料,突出一个“用”字,供师生于工作和学习中选用。

2.教学实践及实效

2006—2007学年,我院开始在2006级新生中使用自编《高职语文》教材,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园林工程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市政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投资、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贸易、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19个专业。总学时定为14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4%;课外实践教学(实训)82学时(书法实训50学时、口语交际12学时、课外阅读10学时、实用写作1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6%。(1)课程目标及设计思想。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能胜任本职工作。从这个成才目标出发,我们要求语文课程紧紧围绕“四个模块”,牢牢把握书写、交流、实际动口与动手能力这个核心,突出“练”、“说”、“读”、“写”等四个重要环节,跳出语文传统教法,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将课堂讲授、课内讨论、实用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实践、实训内容。(2)课程内容及选择依据。学院根据学生书写潦草、语言交际能力较差、实用写作能力较弱等实际情况,根据本院生源情况和就业方向,除“课文解读”等内容外,还安排有以下实训内容:其一,以钢笔楷书、行书为基本内容,通过一学年的教学与实训,掌握硬笔书法笔画、结构、布局等一般规律,达到把字写正确、写清楚、写美观的目的。实训安排50学时,具体安排每一学时的训练内容,并且要求于规定时间上交作业。一学年内,组织全校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二次,评选出优秀学生、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适当奖励。其二,以有声语言、演讲、求职口才技巧为基本内容,通过实际演练,让学生把话说“通”说“顺”说“美”,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实训安排12学时,一学年内,各教学班组织学生演讲会一次,模拟求职招聘活动一次,使其在实际体验中,提高演讲水平和面试应聘能力。其三,每个学期举办名著欣赏、经典阅读指导报告会二次,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写读书心得,共计10学时。其四,安排实用文体写作训练10课时,要求学生学会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常用文体的写作。(3)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课程实行考、教分离。改进考试方法,注重实训考核,强化平时训练。将书写技能列入每个学期语文考试的内容,一个学年内完成练字100张计100分,算平时成绩分,占期末总分的20%。班级组织演讲或模拟招聘会实训活动时,请该班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一起担任评委,公开、公平评定成绩,占期末总分的20%。实用文体写作的实训成绩占期末总分的10%。文章赏析考试分数占期末总分的50%。评定总分时,提高实训考核的比例,适当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例。(4)教学原则及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如下原则:其一,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课程组转变教学观念,统一改革思路,重新确立高职语文的学科地位,重新认识高职语文的教育功能。我们认真修订《教学大纲》,全面落实教学内容,及时制订教改方案、教学计划;加强集体备课,重在以老带新,相互交流,让有特长的教师发挥专长,如书法、写作、朗诵等,使每位教师都有个性化的发展空间;教学中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唱主角,突出练、说、读、写等能力训练;采用导学式、讨论式、启发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强化高职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把这门课程视作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终身教育的起始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图书资料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努力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安排好高职语文的延伸教学,在全院定期开设学术讲座,构建较为完整的课内与课外、书内与书外相结合的教学框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其二,改进课程考试和成绩评定方法。“四大模块”采用不同的考试办法,将课程考试成绩、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分。在试卷中,尽量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主观性和分析性试题,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活学活用,减少死记硬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把实训成绩纳入考评机制,把它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体现教学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原则。本课程以“练、说、读、写”四种能力为主线安排教学,强化能力训练,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因人制宜。在“四大模块”的教学安排中有所侧重,如在“语言与交际”教学中,强化求职语言的训练;在“实用写作”模块中,重点掌握求职自荐信、毕业论文等最常用文体的写作。即使在同一模块的教学中也有所侧重,如“实用写作”模块的教学内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开工报告”、“项目申请”等文体的写作;“工程造价”专业以“经济合同”等作为训练重点;而外语专业则侧重于“市场调查报告”的训练。如此,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打好基础,使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挂钩,为专业教学铺路,为就业创业奠基,为未来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配备幻灯机、投影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设备,开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二是购置先进的电脑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配合高职语文教学,学院信息中心为学生提供网上查询服务,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开展网络互动教学。三是加强课件的数字化建设。目前部分教师授课已基本上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课件,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5)教育与教学效果。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张静教授认为,我院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力度大,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以四个模块为架构,重在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语言表达、文章赏析和实用写作能力,真正适应了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加强了对语文教学的领导,注重教师水平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原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柴春华教授在与我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座谈后说:教师队伍老、中、青三结合,不仅结构合理,又很有水准。

学生的实习单位晟元集团有限公司认为,我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给公司民工夜校上课,能很好地承担工地宣传栏和黑板报撰稿及版面设计等工作,体现出较好的语言文字水平。不少实习学生也反映,学院开设高职语文课,重视文字书写、语言交际、文章赏析、实用写作等四大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学习和工作的帮助很大。学院督导处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能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料齐备,情况良好;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专家及有关部门评价较好,学生评价很高。每学期教学督导处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授课质量评价,课程主讲教师得分均在90分以上。对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一致反映,学生的实验报告、毕业论文、求职自荐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提高较快。高职语文教学取得实效,对90%以上的教师予以充分肯定。

目前,我院高职语文课程已通过院级鉴定,并已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高职语文》教材也被越来越多的兄弟院校所采用,反映普遍良好。当然,作为我院高职语文学科教育改革的这一系统工程,一切都还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尚需不断深入与强化。

九、建立以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正确把握教育评价的含义

要想正确理解教育评价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评价”。《现代汉语词典》中,“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显见评价与价值分不开。要了解评价的含义,就得了解价值的含义,及价值与评价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这两句话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基本含义,价值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主体对客体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关系,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中的人和事(客体)与人或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教育评价应该是教育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一种评判。为此,进行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除要牢牢把握住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特征外,还应把握评价依据和标准、评价对象、评价的根本特征、评价的手段等四个要素。

因此,有人把教育评价界定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这个界定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依据和标准之上。这个依据不单是教育目的,它还是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各专业教学的目标,甚至是为了了解教育革新方案的效果的目标,然后,依据目标制订出教育评价的指标标准和体系。其次,评价的对象是“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的状态与绩效”,就是说评价的具体对象包括各种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人事工作、总务工作等)及各种教育活动人员;包括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状态),及教育活动的最后效果(绩效)。既可以是对某一工作或某种人员的评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评价。再次,教育评价绝不是随意的、简单的,而是建立在系统收集客观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当的技术手段,不仅要进行量化的测定与分析,还要进行定性分析,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二)教育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动手能力指标权重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阵地的位置不会改变。我院在建院之初就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并不断规范评价,使之成为促进我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管理手段。但要强调的是,在已有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还不够突出。其指标权重还应该加大。我们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高技能人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同时,还应该提醒全体教师,我们的课程教学,不仅指理论课教学,更主要的是指实验实训课教学。而我们的实验实训教学评价,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考试方法,还亟待改进,对动手能力方面的考核考查,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2.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监控方法的探究

教育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通过对教育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育工作质量、教育产品质量和办学条件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教育行为及时调控,以稳定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教育质量监控从共时性角度上看,要求监控教育工作的全方位;从历时性上看,要求监控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与其他教育评价方法相比,教育质量监控具有全面发展性的特点,以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监控方法依据监控程序可划分为信息收集方法、信息处理方法、结果反馈方法与调整控制方法等。

在2004年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时,专家组对我院教育质量的监控体系的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主要是制度比较完整,监控比较有力,实效也明显。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在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方法上还要不断探究,在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环节上还要下工夫。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必须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只有用人单位认为我们培养出去的学生符合他们岗位要求,这样我们的质量才算真正过关。因此,我们要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要吸收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人士,参与我们的质量监控和评价。3.要突出德育评价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分量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冲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成了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德育评价方法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德育评价方法一般分德育工作评价与品德评价两种。品德评价方法是德育评价方法的主要部分,可归纳为品德考核评等法、品德考核评分法、品德考核加分减分法与品德等级量表法。我院根据自己实际,从2004年开始推出德育百分制考核。满分为100分,分为基础分(70分),及加分、减分部分(30分)。加分条件为荣誉奖励情况、表扬情况、任职情况、比赛(学习、体育除外)获奖情况等。减分条件为违纪处分情况;集体受处分情况;批评情况(包括宿舍批评)等。德育分在学生综合(德、智、体)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为30%。这种评价方法实施后,的确起到了实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也还需要结合发展的形势,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三)要以就业力的评价统领整个评价体系就业力,指学生的就业能力。

它至少应该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或叫生存能力)。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学校。如何提高“就业力”,现在是个热门话题。关于建立就业力评价体系的问题,清华大学就业问题研究所的姚裕群教授,对此专门作过研究,并于2006年11月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的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会上,发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姚教授构建的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分专业、素质、潜力3个一级指标,工作力、专业对口率、收入水平、求职力、适应力、稳定率、自信力、就业率、晋升率和企业满意率等10个二级指标。这个指标体系,是指导我们进行学院就业力测评的主要依据。

我们的就业辅导工作还刚刚起步,就业力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们必须树立以就业力评价统领教育评价的理念,要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检验各系部、各专业的育人水平。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不受社会欢迎,就业力是主要检验指标。就业力越高,说明你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好,也说明你这个专业有生命力,有前途。有关部门要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尽快制订出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就业力评价体系,并切实付诸实施。要以就业力的评价,来保证课程改革的质量。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个教育评价工作才会发挥实效,我们的教育质量或者说是人才培养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十、认真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定向招生、模块教学、订单培养三个环节。在诸环节中定向招生是基础,模块教学是关键,订单培养既是重要手段又是终极目标。

建筑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全省拥有建筑业企业4200家,其中特级企业8家,一级企业232家。全省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2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77畅7亿元,继续保持规模和效益全国第一的良好态势,其中产值连续2年全国第一,实现利税连续6年全国第一。在上虞、东阳等“建筑之乡”,建筑业产值已占到当地GDP的20%以上。我省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占职工队伍总数的3%,职工队伍的素质已严重影响到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我省建设事业“十五”计划和远景目标规划指出,要加快培养各类建设人才,即300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000名技术骨干、50000名专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岗位,需要大批有理论、懂操作、会管理的专业人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能尽快适应形势,培养出适应21世纪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高等应用型人才,以保证我省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满足建设事业发展对施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建设部决定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根据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的规定,从2004年起,在建筑施工(含市政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和建筑智能化等4个专业领域,在全国选择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建设行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养培训基地),与各地推荐的702个企业合作开展“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预计到2007年,相关职业院校可向建设行业输送毕业生23畅8万名,提供短期培训130万人次,逐步缓解建设行业生产实践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我们广厦学院从2005年起正式实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2005年9月,已开设建筑工程专业,计划招收300名学生。这里,试从实践的角度阐述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要点。(一)抓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必须实行定向招生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学制为两年。”同时又要求:“发挥相关院校和合作企业在探索新的培养培训模式、优化教学与实训过程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反应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这无疑是对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院校的一次考验。

既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高职建设类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又要“提高对社会和企业的应对能力”。这样的要求实在很高。一般来讲,承担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高职院校,大多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欠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要在学制缩短1/3的情况下,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缩水,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现在要作示范,要提高对社会和企业的应对能力。一个高职学院对社会对企业的所谓应对力,就是这个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具体可以落实到就业率和毕业生初试工资这两个指标上。

实践证明,可靠的生源质量,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保证。生源质量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里要强调的是,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并非单纯地指学生的高考分数,关键还是他们的技能水平。高职招生除面向普通高中外,主要还面向职业高中、职业技校和职业中专等“三类学校”招生。并且在招生过程中,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实行定大类招生。如2006年浙江省把“三校生”划分成17个大类。培养实践证明,对口专业的“三校生”在培养过程中,在技能培养方面,要比普高毕业生容易得多。因此,为了保证质量,实行2年制的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一定要面向专业对口的“三校生”招生。(二)抓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推行模块化教学是关键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改革原有的线性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并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技能素质培养与非技能素质培养的关系。

1.推行模块化教学

坚持“理论够用,着重培养职业技能和非技能素质”原则,按照职业岗位对人才要求,确立相关专业的核心教学课程与训练项目。把教学过程设计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反复循环的模块,按照认识论的规律,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法,使学生入学就到第一线进行认识实习,认清职业岗位目标对自己的要求。对每一个“理论—实践”周期,设计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模块。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理论部分必须改革原有理论体系,依据职业岗位目标要求,对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删补,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与职业要求紧密相关。同时,教学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模块(如应用数学)可运用到多个专业。按照具体专业的特点定出不同的循环周期和循环频率,如一学期理论,一学期实践;半学期理论,半学期实践等。2.推行模块化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推行模块化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模块教学,实质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新整合。整合的标准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关键是要按照有用原则,对课程进行整合。整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论课自身的整合。应该坚持理论够用即行,尤其是2年制高职,要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对现有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如现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力学课程,就有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重复繁琐,如果按老章程授课,势必浪费学生精力而收效甚微。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条例中规定,高职学生的实践课时必须保持在40%以上。这仅仅是个量化要求。如何在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一个需要进行大胆探索的问题。(2)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指出:要将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用人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孰重孰轻?传统看法,总是学历重要,找工作,评职称,升职务,哪样不是某某学校毕业,什么什么学历。有些不是科研、教育等部门的单位招工也非本科以上不行。这种只重文凭不重技能的“唯有读书高”传统,正被经济社会所淘汰。随着职业准入制度的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学历证书。如毕业生或实习生到上海浦东的建筑工地工作,没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就不行,相反学历证书就没有那么重要。据我院在浦东工地的实习生反映,当地建管部门只把职业资格证书关,对学历证书却不看重。并不是说学历证书不重要,但上海人更看重资格证书,这就是人家先进的地方,也是以后全国的必然趋势。因而,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专业,更应该重视学生资格证书的考核。要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兼顾专业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的教学与训练项目或课题,在学生每完成一项教学与训练项目或课题后,适时组织相应职业(岗位)、工种的技能鉴定。有条件的相关院校应该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要按照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推动相关在校学生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证书的原则及规定的程序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应该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3)技能素质培养与非技能素质培养的关系。所谓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从广义上讲,还可包括技能和知识。素质是一个人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能做什么(技能、知识)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在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中,存在重技能素质,轻其他非技能素质的现象。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价值观、品质和动机等非技能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技能素质还要重要。因此,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专业,应该在加强技能素质培养的同时,重视非技能素质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育事业首先是一项道德教育养成事业。学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关键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才是立身之本。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神圣职责。无论是“专门人才”,还是“拔尖创新人才”,都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树立求真务实,踏实苦干,团结协作,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知识,有能力,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创新本领。良好的非技能素质,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有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是容易认识的,而其他非技能素质不易在面试时认识。因此,强调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越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以学知识、学技能为主,特别是随着“双证制”的推行,为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虽然我们强调以育人为中心,以德为先,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全员育人的模式构筑还在摸索过程中。如何在认识上和制度方面保证高职学生非技能素质的培养,如何处理好技能素质培养和非技能素质培养的关系,是摆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三)抓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必须走订单培养之路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指出,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培训的机制,实行用人“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格,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实行订单式培养,关键是一个“订”字。这个“订”既是订购之订,又是盯人之“盯”。就是说在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必须让用人单位牢牢盯住育人的每个环节,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职业技术院校则要牢牢盯住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建立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参与合作单位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

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还必须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切实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要紧密跟踪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在实训中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第四章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命脉,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师弱则学校弱。因此,教师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灵魂,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前途和命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定会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实乃当务之急。

第四章 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一、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一)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大体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公立学校的兼课教师;离退休教师;本校专职教师。这三部分人又可分为外聘和专职两种。从教学角度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1.兼课教师

公立学校来的兼课教师,一般教学经验丰富,能较好地把握课程,责任心也较强,教学质量有保障。但因为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上课“带不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间难以产生良好的互动,特别是外语和高等数学,从而影响了教师上课的情绪和效果。这部分教师之所以选择在民办学校上课,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考虑。由于在外兼职毕竟是副业,经常会因为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变化等因素请假较多,而又不能及时找时间补上所耽误的课程,会影响民办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

2.离退休教师

这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大多数责任心很强,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其教学质量是可以放心的。但由于年纪较大,多数教师讲课节奏慢,每堂课的信息量不大,反应也不够敏捷。许多老教师懒于备课,只是沿用自己原来的教案,不做任何改进,教学也就难以有针对性,这在理工科类教师中比较普遍。许多老教师不注重学习,知识陈旧,在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离较远,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老年教师上的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教师会越来越少。

3.专职教师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大多以本科毕业生为主。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富有活力,接受新知识快,思维敏捷,但还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专职教师的层次和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诸如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离退休教师、兼职教师比例高,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四金”即养老金、公积金、事业保险金及医疗保险金难到位等。(二)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应该摆到管理者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就现阶段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实行专兼结合,多渠道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实行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体制。要加大高素质、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吸纳一批德高望重,富有才学,能带领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精简高效、按需设岗、以岗定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强化岗位聘任力度。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环境。设立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建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激励机制,从而构建一支能管理、能教学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加大选聘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在理论、实践、创新上有所作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骨干,优化师资结构。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吸纳一些本校的优秀毕业生进入管理岗位,并认真加以培养,为他们提供深造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既要保证关键岗位、重要岗位的人才质量,又要为青年教师提供生存空间。

3.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

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既要与其多样化的市场定位相协调,也要便于其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师资源。在发达国家,私立高校对教师的聘用非常严格,校方一般都会力争挑选一流的教授,以保持自己的声誉。其中美国和日本私立高校的教授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在保障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年富力强、具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骨干,创立自己的教学品牌和学术品牌,减少对公立高校师资的依赖。

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难以聘请和留住人才,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例如,教师的编制问题,城市户口问题,以及教师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5.营造学术氛围,提高科研水平

学术气氛不浓,科学研究氛围不足影响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办高职院校提高自身档次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履行科学研究的职能,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民办高职院校事实上是被排除在外的。应该建立分级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鼓励师生进行科学研究,使民办高职院校沿着健康、稳定的道路发展。

二、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应该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重”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按“双师型”素质、能力的不同,可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双师型素质教师、双师型资格教师两个层次。(1)双师型素质教师。指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同时具有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的教师。(2)双师型资格教师。指获得了高校教师系列职称(一般为讲师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或相关职业岗位的相应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工种等级证(一般中级或以上)、技师证或工程师职称的教师。

从教师个体来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良好的师德。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是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具有敬业精神。职业素质则是指除了任职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外,还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能适应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了解相关专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2)适用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知识。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熟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加速,全社会各个领域中经济增长方式中技术含量和岗位技术要求都将不断提高。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重点,以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具备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变革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避免出现学非所用的现象。(3)较强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动手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二)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落实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

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挂职顶岗,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同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国外对于高职教师的资格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学位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工厂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我国高职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疏通渠道,争取并鼓励教师参加本系统、本行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并从时间上、财力上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2.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此《决定》的精神,不能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作为发展高职教育的权宜之计,而应该作为一项策略来抓。一方面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采用这种“请进来”的办法,选聘技术管理人员来校任教,可以优化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将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当然、这些教师由于是非师范出身,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缺乏的情况。应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师范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流动站,以签约的形式,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等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让他们讲授本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创业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养。知名专家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还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声誉。3.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

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名教师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学科(专业)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首先要制订骨干教师的标准,然后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在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要根据标准,通过科学程序公正地筛选出骨干教师,再从骨干教师中筛选出学科(专业)带头人,作为培养目标和对象。在培养过程中要委以重任,明确总体和分阶段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提供各种机会,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科技开发研究。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素质,造就出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对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应给予优厚待遇,要采取非常措施。加大奖励力度,在报酬、住房、工资晋级等方面要优先。当然,也要对他们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三)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相应举措

1.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我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大专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职学院。学院投资方中国广厦控股公司位列全国民企规模第六,浙江省第一。学院现下设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29个专业。学院目前占地515605畅20平方米,建筑面积305218畅14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1301多人,教职员工867人,有高级职称教师101人。拥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系统、千兆校园网、1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及17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在浙江同类学校列第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从建院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已初步形成一支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又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院师资来源渠道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从城乡建校和东阳电大来的教师,这是大多数;二是面向全国招聘的名校长、名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三是从企业单位调入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四是从中学、中专等学校调入的中青年教师;五是从高校或中学、中专返聘的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这部分人已逐渐减少。

2.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工作评估方案(试行)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职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按照这一标准,我院距“双师型”教师与评估标准还有较大距离。

我院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实践工作年限不长,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能力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我院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高校教师、中专教师及刚大学毕业的学生、部分中职(或中学)教师和少量生产第一线人员,对高职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高职教育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以至于许多人把高职教育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知识的提高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课程的基本要求来看,高职基础理论课教师与普通高校基础理论课教师无实质性区别,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只是在教学方法上高职教师更要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但专业课教师则有很大的差别。高职专业理论课的要求是能充分满足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这类课程偏重于实践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职业实践课包括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其内容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尤其注重智力技能和创造能力的教学,也就是说,职业实践课完全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是完全必要的。我们不反对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恰恰相反,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但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是完全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往往只注重或追求学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或不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大问题。对于我院来说,理论教学水平相对来说是一个强项,而实践教学却相对较弱。正如院领导所比喻的“跛足”那样,会越来越严重。如不高度重视,我们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将有畸形发展的可能。3.我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有:(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重点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发展规划是计划管理的前提,是学院根据宏观经济环境、教育事业发展趋势、控股公司战略目标及自身发展需要所制订的未来3至5年内总的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我们已制订了2007—2010年总体发展规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强调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兼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的建设。根据这一总体规划要求,还要详细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总的规划,逐年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重点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这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2)创造条件,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获得第二系列技术职称需要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教学计划更明确地做好安排,使学生实习的时间随生产、工程施工时间而改变。让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实习环节,使之与生产、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这是保证教师获得第二技术职称工作环境的基本措施。教师多参加校内实践活动教师除上好本门课程外,应多寻找校内实践机会,如参加本门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使教师熟悉教学环节,同时密切注视行业发展的动态,掌握相应的技能;积极参加用于生产的设计及试验,参加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顶岗工作、教学联系生产实际创造条件。努力缩短获得第二技术职称资格时间,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3)把教师送到广厦等对口企业、单位进行短期或中期锻炼。我院是由一流的大型企业——广厦集团投资建设并管理的。广厦控股集团以建筑和房地产为主导产业,下辖广厦建设、广厦房产、浙江广厦、广厦投资、广厦旅游、广厦传媒和广厦国际七大企业集团,为我院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对口部门联系,做周密细致的计划安排,定期(不一定非要安排在寒暑假)把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送到对口的生产部门或建筑工地,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直至顶岗工作。除把教师送到广厦集团各对口企业或单位进行短期或中期锻炼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对口的社会培训与岗位培训,如社会上旅游、饮食、酒店等服务行业和外贸企业的对口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相应的业务水平。(4)积极引进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调入或聘用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及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有利于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院,传授给学生,与其他专业教师一道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教师到校后,必须参加教师岗位培训学习班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教,以后还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使其向讲师方面转变。这样,既可以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力推行科技开发、科技服务,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一所学校可产生方位辐射效应,能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开展科技开发与服务活动,既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市场需要,从而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改革。我院将成立“广厦建筑科技研究院”,各分院将成立研究所。这样学院将拥有勘察设计院、监理公司、建材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可能,以逐步建立为宜。(5)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加速培养,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人才要引进,更要培养,而且应以培养提高为主。学校既要加大经费投入,又要采取学校与个人共同负担或鼓励自费学习等办法,解决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培养培训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其一,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年轻教师,合理调配教师资源,鼓励他们读在职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或参加高校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现在我院已有多名教师参加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其二,利用寒暑假,合理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其三,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学习,参加岗位培训,使其获得相应职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如会计师、监理工程师和注册工程师等。学校已组织多名专业教师参加省建设厅组织的抹灰、砌砖、钢筋、管道、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等5个工种的岗位培训,经考核皆获得岗位证书。制订切实可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及相应实施办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要按学年、学期具体落实到分院、教研室以至具体人身上,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定期实践制度一旦制订就要执行,保证专业课教师在规定期内(兄弟院校一般是每三年)有半年以上的实践时间,每年有一定比例(兄弟院校一般为20%)的教师轮换在第一线工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此外,还要制订挂职锻炼计划,充分利用广厦集团的优势,每年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广厦集团所属各对口单位挂职工作,进行实践锻炼,参加生产、施工单位的技术革新,更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制订奖励政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及待遇。设立“双师”培养资金,采取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到校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任教,参加实训和生产实践的锻炼。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及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和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国内培训、出国进修及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和效果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逐年淘汰不合格教师。可以预料,在2至3年时间内,通过面向全国招聘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支由名师领衔,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双师型”教师为主力,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已为时不远。

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目前教育界较为关注的话题。那么,高职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我们认为,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学生能力。这是高职院校的实际所决定的,也是高职院校构筑全员育人格局的需要。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三种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设立教师入口的能力门槛,其次是要建立高职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增强能力指标权重。(一)关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术语。

1.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包括经验和系统的科学理论两个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知识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的形态作了明确界定,指出知识既包括能够编码的知识,如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也包括那些可以意会但不可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如技能知识、人力知识等。

2.能力

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前者指智力,适合于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也包括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3.素质“素质”一词有多重含义,但对素质概念的界定一般都同时兼顾了素质的生物学和文化学两方面的因素,认为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一般把一个人所具有的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素质特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认为,从第一手材料直接发掘的、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素质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1993年针对素质模型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素质模型指能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深层次特征、因果关系和效标参考。(1)深层次特征指个体潜在的特征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并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其基本层面为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浅层的知识和技能。(2)因果关系指胜任素质能引起或预测行为或绩效。一般说来,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胜任素质能够预测行为反应方式,而行为反应方式又会影响工作绩效,可表述为意图—行为—结果。(3)效标参考是指胜任素质能够按照某一标准预测效标群体的工作优劣,是胜任素质定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一种胜任素质如果不能预测有意义的差异,与参考的效标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则不能称之为胜任素质。

在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我们往往比较注重讨论知识和素质,对其能力的探讨和关注相对比较缺乏。尤其是对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的确是一个需要尽快进行研究的课题。(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

1.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学生能力教师所具有的多重角色身份表明其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因而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是通过相对独立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应当是首尾相接的教育链。在每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具有以一种或几种能力为主的多种教育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胜任两门以上课的能力,以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能力。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为目标,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过硬的技能,教师首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所谓打铁先得自身硬。因此,一定要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工地,下企业,考证书;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到实践第一线去增长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管理学生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要担当管理学生的重任。不会当班主任的高职教师,其能力是不完全的。这也是高职教师的特殊性所在。2.提高管理学生能力,构筑全员育人格局在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这三种能力中,理论教学能力是一般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实践教学能力,大家也比较容易认识,因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要使学生掌握技能,你老师不懂专业技能能行吗!关键是第三个能力,不少高职教师不接受。有不少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这么认为,高校学生应该实行自主管理,都大学生了,你自己还管不住自己,那就不是大学生。因此,主张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像普通高校的教师那样,有教学能力就是好教师,轻视教师的管理能力。这种认识是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也是与全员育人的要求相背离的。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管理学生的能力,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学生都管不住,那一切都无从谈起。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管理学生的能力,也是构筑全员育人格局的根本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有关教育部门也强调,要“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从整体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全员育人格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党政工学团等组织的整体效能,使全体教职员工都确立育人意识,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渗透到各个环节,形成领导、学生管理人员、课任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干部等人人参与的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网络,就是人人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从院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没有出色的管理能力,显然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三)如何提升高职教师的三种能力

1.在教师队伍入口设立能力门槛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通常要通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保证从事政府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很重要。它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影响到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样也应该通过类似的“教师职业能力测验”来保证教师的基本能力素质。在美国,由全国职业教师标准委员会负责制订教师的职业标准。在英国,则在教育和就业部的主持下,认证机构制订了详细的教师职业标准。两国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教师职业标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标准进行更新和修订,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手段,来评价申请者是否具备了胜任教师工作的最低能力。英国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所有教师资格申请者参加教学能力测试、读写能力测试和信息交流能力测试。这些测试覆盖了从事教师工作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在美国,教师资格主要由州教育部门认定。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40个州在教师资格认定中采用由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托福、GRE、托业等考试的开发单位)编制的“教师实践能力(Praxis)”系列测试。在我国,虽然教育部曾颁布有关教师资格认定的文件,但长期以来,这种资格认定基本上流于形式。在教育部2000年9月23日颁布的《枙教师资格条例枛实施办法》中,仅对教师的道德、学历、普通话水平、身体条件作出了具体规定,而对更为重要的基本能力条件却没有具体规定,更没有就能力标准和具体测试办法作出规定。这直接导致在教师的选用上,人情、关系等非能力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毕业生留校任教,往往不是学生能力的竞争,而是导师权威和活动能力的竞争,使一部分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人进入了教师队伍。

2.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精神,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骨干教师企业联系制度。应该要求每位专业课教师至少与一家专业对口企业建立联系,每月至少一次深入企业,暑假至少在企业工作几个星期,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平台。教师要与固定联系企业专业中对口的技术骨干结为对子,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技能。教师要为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中的一些技术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务部门要加强监督,把企业联系制度作为骨干教师评聘条件之一,纳入考核,以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3.在教师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中突出能力指标权重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对于有效的教师评价,有三种因素必须重视:第一,评价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发生于整个学年中。第二,评价必须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明确需要发展的领域而不只是寻找缺陷。第三,评价必须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这些原则与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类似。在对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应该提高其能力指标的权重,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非师范类教师多,这些教师缺少教师基本功,不熟悉教学规范,更应该注重对教师基本功和教学规范的考核评价。

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阵地的位置不会改变。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不断规范评价,使之成为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管理手段。但在已有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还不够突出。其指标权重还应该加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高技能人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同时,还应该提醒全体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指理论课教学,更主要的是指实验实训课教学。而实验实训教学评价,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改进考试方法,突出动手能力方面的考核考查。

四、切实加强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所高职学院提高育人水平的关键所在。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大都创办不久,师资队伍相对年轻,加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道德建设已成为最为迫切的课题。甚至可以说,民办高职如果不能解决好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问题,便将没有出路。(一)教师道德素质的内涵

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以师德为核心。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还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师德应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即传统的育人。第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隐性知识,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管是狭义的师德,或是广义的师德,不仅仅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本身,而应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二)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大约有以下特征:一是年龄偏轻,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民办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教师队伍年龄偏轻。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些刚跨出校门的教师,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事业未立,疑惑多多,世界观、价值观还未见“立”。二是普遍存在雇佣思想,缺乏主人翁意识。大学毕业选择民办高校或是无奈,或是冲着那杯比公办院校要浓厚的羹。有的甚至是看准民办高职刚刚起步,对教师要求不敢太高,就先来这里塑造金身,以待日后振翅一飞。这些念头留存于心间,主人翁意识从何谈起?三是师德建设一片空白,对学生的爱心冷冷淡淡。有些青年教师不关心学生,甚至不能跟学生平等沟通。四是阅历浅,缺少人格魅力。不少青年教师心理不够成熟,不知道要靠什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他们非但不爱学生,还处处刁难那些对自己有意见的学生。五是忙于晋升职称和恋爱婚姻,投入育人工作的精力不够。(三)加强民办高职年轻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民办高职年轻教师道德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民办高职年轻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这一论断是指导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根本指针。德育为先,师德建设是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就很难有高质量的学校德育工作。因此,中央把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七项重点工作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学校全部工作的成功依赖于教师道德的提高。教师既然是学生的楷模,那么就必须具有比平常人更为优秀的道德品质。江泽民同志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先地位。崇高的教师职业,决定了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更非同一般,因为高校教师教学的成功,除了依靠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外,还要依靠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魅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和营造良好校风与学风的根本措施之一。“德育为先”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德、智、体、美等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统帅,必须放在第一位。二是师德建设是一所高校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师资队伍年轻,师德师风建设任务更是十分艰巨。(四)切实加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

卢梭在《爱弥尔》中对教师指出:“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我们认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应该从育“三德”、树“三心”及加强“三个修养”起步,积极投入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高职德育建设热潮中去。

1.要育“三德”

所谓育“三德”,就是要培育正人君子之德、高校教师之德和完人之德。这是人们从师德建设的内涵出发,达成的共识。(1)要培育正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就是孔子认为的那种“以实行种种道德之模范者”。君子之德,首先在于正直。师德正直,是指教师为他人,为社会履行教育义务时的人格特征表现,是师德的基础。培育君子之德,首先要求年轻教师做个正人君子。怎样才能称得上正人君子?就是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胸襟坦白;洁身自好,表里如一。孔子说过君子应该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就是说正人君子必须耳聪目明,温良恭俭让;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善于发问,善于发难,有利益得到的时候就该想想是否是不义之财。这与我们目前强调的师德规范基本符合。(2)要培育高校教师之德。由于高校教师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教学品德外,还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工作品德;以及摆正利益关系,顾全大局的服务品德。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师,尤其应该注重服务品德的培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服务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的社会服务观,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3)要培育完人之德。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虽世无完人,却有完人之德。何谓完人之德?完人之德也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道德。因为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她使人积极向上、人生求真、人性求善、人格求美,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目标,共产主义道德便是实现这一最高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和途径。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国的鲍德温研究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渗透到他(她)工作与学习的各个场所。

2.要树“三心”

所谓树“三心”,就是要树仁爱之心,树创新之心,树奉献之心。这是从师德行为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树仁爱之心。孔子曰:“仁者爱人,知者知人。”“仁”虽然属于圣人之德,但并不是高不可攀。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社会就要求广大教师具备圣人之德。“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也就是说要以人为本,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要。教师要树立仁爱之心,就是要求教师有博爱之心,要“爱满天下”(陶行知语),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着想。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有个别教师,对那些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的学生,明显缺乏爱心。有的甚至把那些智商不高的学生比作猪,这是严重缺乏师德修养的表现,是妨碍育人水平提高的绊脚石。个别教师把热爱学生错误地发展到“恋爱学生”,同样是严重缺乏师德修养的表现。(2)树创新之心。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是高校教师的必备之德。教师的进取心是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力所在。创新进取的基础是教师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够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前进。只有具备不断进取之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求真。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树奉献之心。奉献就是忘我工作,事业第一,勤勉如黄牛负犁,执著如夸父追日。而缺乏“奉献”精神的人,对工作拈轻怕重,处处斤斤计较;一事当前,先替自己利益打算,忘掉或损害集体利益和学院整体利益。民办高职的年轻教师,应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3.要提高“三个修养”

师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上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具体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信念及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要提高思想政治修养。人的政治思想对道德的形成,起着直接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从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入手,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教师,教育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品德和思想境界。政治思想对师德的形成也起着直接的作用,规定了师德的政治目标和政治导向。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师树立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奋斗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教师尤其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教育事业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准则。民办高职的年轻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应自觉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观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并严格要求学生。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要提高业务修养。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目前,我国教师总体收入并不高,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会影响道德认识。当然不能说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成正比,但丰富的学识肯定对提高道德修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对人类文明和伦理道德带来种种影响。以微电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