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最棒的男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19:08:56

点击下载

作者:赵子墨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最棒的男孩

培养最棒的男孩试读:

前言

给男孩家长的一封信:每个男孩都能成为最棒的男子汉

为什么世界上只有1%的男孩可能成就伟业,

而99%的男孩却注定一生平凡?

为什么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越高投入越大却失望越大,

甚至是付出与收获总是成反比?

为什么许多家长在教育男孩过程中有太多的难题、烦恼甚至无奈?

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们还没有了解男孩的特性,还没有找到世界上最好的男孩教育方法。题记身为男孩的父母,无论何时何地,儿子无疑都是你心中永远的牵挂,相信你对他的期望和培养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因为你和普天下的父母有一个同样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最棒的男孩,长大以后成为最棒的男子汉,为此即使付出再多的爱、再多的心血和精力,你都会在所不惜。英国有句名言:一个男孩比十二个女孩增添的麻烦还多。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他们爱冒险,结果总是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让你整日提心吊胆;因为他们很顽劣,任凭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棒棍相加仍然我行我素;因为他们争强好胜,所以经常与人争执,甚至拳脚相向、大打出手,还得让你去息事宁人;因为他们固执和反叛,所以总会想方设法地和你对着干;因为他们冲动易怒,常常莽撞行事,而且很少考虑后果,所以从小到大闯祸不断;因为他们常常不把学习当回事,上课不认真听讲,放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结果连累你三天两头被老师传到学校“训话”……

其实,你遇到的这些苦恼,大多数男孩家长也都曾经历过或是正在经历着。为什么男孩这样难以管教?其实,男孩之所以如此,都是由他们的性别特征决定的,男孩体内荷尔蒙睾丸素的分泌远远大于女孩,而荷尔蒙睾丸素正是雄性特征的体现,它直接导致了男孩比女孩更加叛逆与好动,这也正是为什么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更不容易管教、更不好培养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当你的付出和收获不能成正比的时候,不要急着抱怨和指责儿子,而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儿子身上这些由于生理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个性和特点你了解多少?如果你从不曾考虑过这个问题,或者即使考虑过却并没有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帮助儿子解决它们,那么你就没有权利去抱怨和指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家长。当然,想要把儿子培养成最棒的男孩,除了要了解他自身的生理特征之外,更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为如果方法选择不得当,也会让男孩变得问题多多,不服管教。下面这三道题,可以从一个侧面考量一下你的教育是否科学合理。

你爱你的儿子吗?面对这个问题,相信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我最爱的就是他。我从不让他吃苦,更不让他受累,无论他提什么要求我都会倾全力满足,给他买想要的玩具,给他买名牌的衣服,给他买最高档的文具,带他吃爱吃的麦当劳,送他进最好的幼儿园,让他读最好的小学、中学……你说,我怎么可能不爱他呢?

你对儿子要求严格吗?面对这个问题,或许你会说:严,当然要严,不严怎么行!那样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上幼儿园时,每个星期都要求他必须背熟三首唐诗,每天都要练琴半小时;上小学时,每个周末都要上一节课外绘画课、一节书法课、一节奥数课,每天都要练琴一小时;上中学时,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排在全班前十名,每天都要学习到十点……达不到要求?强制执行!

你经常苛责或打骂儿子吗?面对这个问题,或许你会犹豫一下,但你的回答却是肯定的:当然,不打不骂孩子能成材吗?现在的男孩都这么顽劣,只是说服教育,往往很难让他们服从管教,所以必要时动动手也未偿不可。而且,有时候这种办法还真挺管用,打过之后,他明显老实听话了许多……当你正在为你的这些爱儿子和教育儿子的方式方法津津乐道的时候,你是否发现,你的溺爱已经让儿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对你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你又是否发现,你的苛求和严厉已经让儿子变得越来越像一部学习机器,属于他这个年龄本该有的活泼和灵动已经逐渐消失;而你又是否发现,你的打骂已经让儿子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脆弱,或者越来越叛逆?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的教育已经彻底失败。换句话说,你还没有找到一种真正可以让儿子成为最棒男孩的教育方法!而本书的写作也正是源于此。

其实,每个男孩的身体里都潜藏着性别赋予他们的巨大能量,你的儿子当然也是如此。而本书就是教你从男孩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性格的特征入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么他的潜能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他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乐观自信、品质卓越、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最棒男子汉!所以,当教育失败时,多作一些自我检讨吧,认真地想一想: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儿子?你给儿子的教育是否是最正确的、可以真正让他们成才、成功的教育?如果不是,那么你就有必要打开本书,学习一下了。相信阅读过本书后,你一定能解决很多以往的教育烦恼,同时也能找到最正确、最适合男孩的教育方法。赵子墨

导读

有一种职业、一种冠冕叫父母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冯夏婷教授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很特殊,它是全天候的,不分白天和黑夜,没有休息日,不能请假,也没有退体的一天,更没有薪水可拿;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冠冕也很特殊,它是终身制的,从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永远不会被褫夺,只是有时候,它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还有责任、紧张和压力……这种职业,这种冠冕,叫做父母。而男孩的家长,在从事这项职业的时候恐怕会更辛苦一些;被加冕之后,责任、紧张和压力比荣耀也会更多一些。因为,比起女孩,男孩的培养往往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为了让男孩能够成功成才,相信父母们一直在认认真真地履行着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但是许多父母在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之后,收获的成果却不容乐观,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培养最棒的男孩》这本书。《培养最棒的男孩》这本书简单、直接、易于阅读,是一本千万父母必读的育子指南,更是可以让无数平凡男孩走向优秀和杰出的“桥梁”。本书以众多名人的教育事例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男孩的生理、心理个性特征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展开,全面揭示了男孩从孩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最关键的问题,为家长提供许多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经验,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细节,总结出教育男孩的十三个关键问题:

关键一:为什么培养男孩要戒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因为男孩在将来要承担比女孩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父母往往对男孩寄予了更大的希望,投放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这样也很容易让男孩产生心理压力,重压之下自然更容易出现问题。其实,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所以,男孩的父母们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铭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真理。

关键二:为什么男孩一定要“穷”养才会最棒?俗话说:自古富贵多淑女,从来纨绔少伟男。“穷”养男孩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内涵为:对男孩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真诚坦率、机智果断以及具有责任感等品质的培养。“穷”养就是让男孩多去经历风雨,多去实践。古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说,只有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获得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方成大器。

关键三:为什么现在的男孩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陶行知先生曾赋诗曰:“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这首诗诙谐地道出一条人生的至理名言:独立对于男孩来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放养”教育异曲同工。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这句话更是切中现代家庭教育的“软肋”:爱孩子不是要成为他们的护身符、保护伞,而应该通过培养和引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的男子汉!

关键四:为什么要让男孩勇于承担责任?不懂得责任重要性的男孩永远也长不大,永远都是小角色。正如丘吉尔说的那样:伟大的代价,即是责任。所以,父母爱儿子,就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

关键五:为什么要重视男孩黄金品质的培养?常言说,做事先做人。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做事的成败与否。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出男孩诚信、正直、勤奋、自尊、积极向上的黄金品质,这是他们今后迈向成功的基础。所以,开阔男孩的视野这一“教育课程”在家庭教育中必不可缺。

关键六:为什么许多现代男孩都缺乏阳刚之气?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有句名言:“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没有一个男孩生而刚毅,同样,也没有不能被培养出刚毅气魄的男孩。只要家长能够给男孩创造锻炼刚毅的成长环境,使之从多方面同软弱进行斗争,那么每个男孩都能成为坚强刚毅的男子汉。

关键七:为什么要开阔男孩的视野?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梧。身为未来的男子汉,如果男孩从小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具备广阔的视野,那么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就能战胜更多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键八:为什么说社交能成就男孩的大未来?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则是依靠他的人际关系。因此,对于男孩来说,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保障。

关键九:为什么有修养的男孩才能成为翩翩绅士?所谓绅士,就是同时具备了宽容的性格、感恩的心态、幽默潇洒的谈吐、教敬父母的言行的“综合体”,所以,要想让男孩成为翩翩绅士,个人修养以及礼仪方面的培养不可或缺。

关键十:为什么要重视男孩能力的培养?男孩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成长期,这时候也正是培养他们诸多能力的最佳时期。无论是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决断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还是想像能力,都是男孩成就未来人生必不可少的资本。

关键十一:为什么要重视男孩学习能力的培养?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一个人在学习上能否取得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热爱学习,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男孩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才是科学家教的根本。

关键十二:为什么要重视男孩的财商培养?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让男孩从小学习掌握理财的知识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同样重要的,这些都是男孩将来生存、发展必备的技能。因此,家长对于男孩财商的培养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关键十三:为什么要重视男孩的青春期教育?青春期的男孩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正处于朝阳初生、蓬勃向上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男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一些变化,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叛逆、早恋、沉迷网络,甚至离家出走等等。因此,这时候家长必须付出比原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宽容和理解,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平安度过这个“危险期”。以上总结和列举了男孩教育中最为典型的13个关键问题,为父母们教育男孩提供了直观、极具操作性的参考范例,力争带来更多的指导和启迪。书中以国内外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中外名人的成长经历为研究例证,把最好的男孩教育方法加以总结和提升,力图把世界上最好的、最易行、最实用的男孩培养方法告诉每位父母,从而指引家长把儿子培养成为天底下最棒的男子汉!最后,让我们呼吁一下,为了孩子,让我们每个人都多读一本书吧!鸿蒙家教编委会

本书重点索引:

1.本书涉及的教育方法和相应专家如下:

全能教育——卡尔·威特(德国著名教育家)

绅士教育——约翰·洛克(英国著名教育家)

自由教育——鲍里斯·塞德兹(俄国著名教育家)

成就感教育,优势教育,爱心教育,分享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前苏 联著名教育家)

独立教育——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

教育要有平常心——马卡连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梦想教育——斯特娜夫人

军事化教育——西点军规《塔木德》:造就天才的摇篮——犹太家教圣经

慢养: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叶圣陶(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教育需要耐心——乌申斯基(俄国著名教育家)

独立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陶行知(中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独立教育: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陈鹤琴(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独立教育: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孙云晓(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

2.本书引用和调研的重要知名人物成长案例如下:

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成吉思汗——元太祖,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毛泽东——伟大领袖,开国元勋,共和国的缔造者

华盛顿——美国国父,美国第1任总统

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美国第34任总统

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

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

小布什——美国第43任总统

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

罗尔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州长

马丁·路德·金——著名的美国民权领袖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幽默大师

爱迪生——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的发明者

爱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相对论和质能方程的提出者,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泰戈尔——印度诗人,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纪伯伦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凭借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巴甫洛夫——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

海曼斯——比利时著名的生理学家,193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

巴顿——英国著名有机化学家,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牛顿——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

默多克——世界传媒大亨

贝利——世界足球史上最伟大的球王

韦尔奇——“世界第一CEO”,通用电器前董事长兼CEO

乔丹——“空中飞人”、“篮球之神”,被称为NBA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球员

苏洛沃夫——俄国著名的军事家

安徒生——丹麦著名作家,世界童话大王

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巴赫——德国作曲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莱特兄弟——飞机的发明者

洛克菲勒——世界石油大亨

董建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执行长官

朱启南——雅典奥运会男子十米气步枪冠军

第1章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慢养”的男孩才能成大器

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点出了教育的真谛,但现在的很多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都急功近利,恨不得立刻就要看到孩子出类拔萃。但事实证明,家长在这种心态下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因为,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每一个男孩的成长都有他自身的规律,都需要根据他的自身特性慢慢打磨培养。因此,急于求成是教育的大忌,家长们要永远熟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哲理。

“教子成龙”是一项长期工程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常识告诉我们:站在一棵幼苗面前,可以看出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会发现它的变化;另外,农业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都说明,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长”,那么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颗粒无收。这些都说明,培养孩子也像培养秧苗一样需要耐心。

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人中之龙”,所以很多家长从儿子还在襁褓中时就开始起步开发他们的智力,剥夺孩子玩的权力,向孩子灌输知识和技能,任何使孩子可以获取知识的方法都用最快的速度进行,丝毫都不耽搁。这样一来,无形中便给男孩们带来很多心理压力,正如在农田里“拔苗助长”一样,很可能导致成长出现停顿,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塞达斯曾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神童。他的父亲原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他认为,人的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而不断增强的。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他决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试验。塞达斯出生之后,父亲便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在他耳边不断地发出这些字母的读音。6个月后,父亲的教育初显“神效”,小塞达斯已经能够把26个英文字母全部记住了,而且能够读出声音。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非常的自豪,紧接着,他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小塞达斯的玩具,让他独自苦读。这样做的结果确实让小塞达斯的智力发展得很快,两岁他就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他已经发表了4篇文章,6岁的时候还完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但是,正当人们对塞达斯父亲的教育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小塞达斯却表现出了一些反常的举动,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其实这是因为父亲的过分施压使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的一些初期表现,但父亲却忽视了这个危险信号,继续进行试验。在12岁那年,塞达斯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了。正当人们艳羡地谈论着这个天才神童的时候,塞达斯却在14岁那年因患病而住进了精神病院。尽管治愈后,他又返回学校继续上学,并取得优异成绩,但是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和人们的赞扬深恶痛绝。他热切地渴望过一种正常人的平凡生活。于是,他离家出走,改名换姓,在一家商店做了一个最普通的店员。

这个人造天才“试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过高的期望,过于严格的要求,加上过早过多的知识灌输,给塞达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于一个身心十分稚嫩的孩子来说,如何能够承受得了长期的重压。

不过,有的家长或许会说:世界上最知名的家教先驱,诸如卡尔·威特、塞德兹都是早期教育的拥护者,他们也正是利用这种教育方式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天才的,而且他们的家教理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论证,几乎得到了全世界教育界的认可。而塞达斯父亲的教育观念与他们是一致的,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反差巨大呢?其实,这种所谓的“观念一致”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要家长能够仔细阅读卡尔·威特或者塞德兹的教育法则,就不难找出其中的差别所在:虽然卡尔·威特和塞德兹也提倡早教,但是他们教育理论的基础都是以孩子的天性或者兴趣为出发点,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而绝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硬性地将一些孩子无法理解、无法掌控的知识用强迫的方式灌输给他们。虽然目的相同,但操作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那么,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应该采用哪些方法,才能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塞达斯呢?

方法1:一定要避免机械性地灌输

儿童的大脑神经细胞比较脆弱,容易疲劳。过度机械地让儿童学习,会增加他们神经系统的负担,不利于其身体健康。

方法2:不要过分限制男孩的活动

儿童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因此,他们大多好动不好静,男孩的这种表现尤为突出。所以,一味限制他们的活动,势必使他们很少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这样便会造成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导致他们在性格、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

方法3:充分利用男孩自身的学习欲望

其实,男孩子本身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他们渴望认识世界,渴望用自己的行为支配身边的世界。当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促使他们更加热衷学习,即对学习产生兴趣。然而家长的过高要求以及急于求成的心理却会扼杀孩子的这种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失去热情。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用健康的心态和方式去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味地强调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其实是有违教育的规律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过早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过强过重地进行技能训练,却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无异于拔苗助长,而幼苗一旦脱离生活的土壤,结果可想而知。拔苗助长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教育方式,家长一定要引以为戒。

培养男孩,父母要有平常心

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教育应有的外部表现。——马卡连柯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心中的渴望,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就意味着100%的成功或失败。古时的孟母三迁、国外的天才教育、今天的哈佛爸爸设计童年,这些鲜活的案例不知凝结了多少家长对孩子的期盼,情之真、意之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家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然而,古往今来一共出了几个孟子?几个卡尔·威特?又有几个孩子圆梦哈佛、牛津了呢?事实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走上了一条普通的人生之路。所以,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还是要多备一颗平常心,这样才不会在大悲大喜中患得患失。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以告诫家长:“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成为“人中人”,首先自己要有一颗平常心,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发生不该发生的悲剧。几年前,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徐力有期徒刑12年。为什么一个17岁的少年会使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记者采访之后得知,原来悲剧产生的根源竟是徐母的“爱”,只不过这是一种畸形的“爱”。在家里,徐力没有一点儿自由和秘密,所有的课外时间都必须用来学习。当徐力升入高中后,徐母便经常把“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让孩子产生恐惧、反感和怨恨,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或许许多家长认为这只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其实不然,自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家长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很难再以平常心来养育子女了。可以说“家有徐母”的现象很普遍。

因此,为了让男孩快乐地做自己,也为了家长自己减轻一些负担和压力,家长应该丢掉补偿心、反常心、虚荣心、惧怕心等心结,找回最初的“父母心”。

方法1:丢掉补偿心理

把孩子当成实现某些未完成愿望的唯一“载体”,这就是家长的补偿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这样往往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使孩子顺从,但从此会变得毫无创造力;二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因此,家长应及时丢掉这种心理。

方法2:丢掉反常心

有些家长的眼光多少有点“不正常”,总是拿其他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做比较,并因此责怪孩子,这样难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烦恼,还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如果能够丢掉这种心理,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而孩子也会在这种肯定和赞赏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方法3:丢掉虚荣心

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与自己的“面子”挂钩。孩子成绩好就觉得添光彩,反之就觉得丢脸,这就是虚荣心在作怪。其实,家长要认清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孩子不是家长“面子工程”里的“道具”。所以,只有把虚荣心丢掉,才可以换回那颗平常心,进而与孩子成为朋友,陪孩子走过一程又一程。

方法4:丢掉惧怕心

外面的社会纷繁复杂,而男孩又天性冲动、爱冒险,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他们在接触社会时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惯,甚至走上歧途,因此经常对他们采取过度保护措施:放学必须按时回家,课外活动尽量不要参加,选择同学或朋友也要经过家长的严格“筛查”。这样不仅会造成男孩自我保护能力的欠缺,也会让他们变得没有责任感。

冰心曾经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呵护孩子独特的个性,让他们快乐地成为自己,拥有游戏的童年、正常的童年,是家长给他们的最美好的人生厚礼。或许,这在现实中很难做到,但家长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用一颗平常心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然后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家长们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千世界,是由芸芸众生组成的,你的孩子也正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所以,对待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太不切合实际。而是要把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交给孩子自己,再把奋斗的意识传输给他们,让他们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多鼓励,少批评,给男孩成长的自信

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内在的奖励,它并不需要拿什么具体的东西来装饰,只要给他一点鼓励,他就能感受到父母是多么信任他的能力。——尔奎哈德曼

赏识教育被称为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正如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庄稼快快成熟一样,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才,这两种心情是完全一样的,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如果庄稼长势不好,农民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水没浇够,还是肥没施好?而面对出现问题的孩子时,家长却很少能做到反思自己,更多的则是对孩子进行训斥和批评。做法相反,那么获得的结果当然也会相去甚远。

其实,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家长能够耐心地鼓励他们一番,那么结果会大大不同。鼓励作为赏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像一道神奇的魔光,照射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变得心明眼亮,从而找到一条宽敞而笔直的人生之路。美国影片《师生情》中有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情节:一位白人老师到社区给一群长期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在课堂上老师伸出一只手问其中一个孩子说:“告诉老师这一共是几个手指?”那个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5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3个。”面对这样的错误,这位老师出乎意料地说:“太好了,你真了不起,一共就少数了两个。”

没有指责,只有鼓励,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理由教不出出息的好孩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样会鼓励孩子的家长太少了,尤其是家有男孩的家长们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让儿子早日“成龙”。所以,他们看到的总是儿子作业本上的红叉,总是把眼睛盯在儿子的点滴错误上,他们失去了耐心,更很少说鼓励的话语,反而是教育儿子带来的失败感时刻萦绕在心头:教育为什么这么难?我们到底错在哪里?

其实,在男孩最初的生命经历中,他们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而且他们绝大多数的感觉记忆都是失败的经验。于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对所处的环境充满恐惧,只有在家长耐心的呵护和不断的鼓励下,他们才能逐渐地学会做各种事情,并累积一些成功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把男孩培养成优秀的人,家长就要认清鼓励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学会怎样正确地运用鼓励。

方法1:相信每个男孩都有无限的潜能

每个男孩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家长要相信只要经过适当的开发,他们任何事都可能学会。所以,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或遭遇挫折时,家长不要总是指责和批评,而是要耐心地给予一些鼓励,这样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这种动力会帮助他们克服人生中各种各样的困难。

方法2:鼓励男孩是家长每天都要做的功课

男孩的成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家长的鼓励也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家长应该将这两件事都当作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完成。男孩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也正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同时,他们的错误更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这些都需要家长一点一滴地帮助和鼓励,想要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方法3:鼓励男孩也要分清时势

鼓励并不代表一味地夸赞男孩“真聪明、真棒”,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审时度势,即不同情势下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会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1)男孩遇到困难或经历失败时家长应该说:别气馁,相信你一定能行;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儿来的成功;你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全力支持你!(2)当男孩犯错时家长应该说: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没关系,重新再来!(3)当男孩有需求时家长应该说:我们会尽量满足你,如果你真的需要的话;你为什么需要这个呢,说出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4)当男孩取得进步时家长应该说:祝贺你,你的付出有回报了;你真棒;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5)当男孩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应该说:我们知道你努力了,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你其他方面都很优秀,说明你一点儿也不笨,只要以后多用功就行了!

适时又适当的鼓励,是召唤失败的男孩重整旗鼓的号角,是催促男孩在成功的路上马不停蹄的鼓音,是浇开男孩心中那朵叫“成长”的鲜花的甘霖。没有一个男孩生下来就是天才,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也一定不会一帆风顺,无论失意还是得意时,家长如果都能给以不同鼓励的话,那么就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走向成功。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鼓励教育需要家长丢掉急功近利的心态,充满爱心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耐心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总之,鼓励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吝惜它,多给你的男孩一些鼓励,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欢乐,少一些压抑,这样他们才能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意。

重视交流,学会倾听男孩的心声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

瑞吉欧,这所坐落在意大利北部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因为学前教育的成功风靡世界,这里的学前教育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在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意思是说,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从语言和行为中捕捉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只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提问和回答做出积极回应,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孩子的心灵。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说话的方式,尤其是男孩,想法和做法会更大胆,作为家长,就应该有不同的倾听、感叹和爱的方式,不要轻易否定和打断男孩自鸣得意的想法,这样才能成为男孩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过:“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然而,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让许多家长失去了耐心,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再有精力去静下心来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他们把孩子抛过来的球重重地挡了回去。这样便导致了孩子的快乐无人分享,孩子的苦恼无处诉说。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孩子,本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就比较严重,他们很少能从同学或朋友那里得到安慰或者中肯的意见,他们真正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就只有自己的父母了。然而,如果家长把他们的这种权力也剥夺了的话,势必会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这样的孩子又怎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轻轻松松地成才呢?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中,学会倾听孩子讲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仅仅意识到倾听的重要还是不够的,家长还要注意倾听的态度,这要比倾听的技巧更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通常人们对于听到的信息,平均只能保留一小部分,大部分都会被漏掉,这种倾听只是一种无效倾听。有效的倾听需要我们对倾听保持积极、接纳的态度,并灵活运用鼓励、询问、探究的技巧,这样才能使沟通发挥出更大的效力。具体来说,在倾听孩子讲话时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倾听时首先要专注

在倾听孩子讲话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为其他的事情分心,暂时把手里的活停下来;要用眼睛注视着孩子,不要显出心不在焉的样子。家长的专注换来的是孩子更多的倾诉。

方法2:一边倾听一边给予积极的回应

一言不发的倾听很可能被孩子理解成你根本没注意他在说什么。所以,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适当用一些简短的语言表明你在认真地听,或者对他谈话内容已经了解,比如:“哦,是吗?”“我知道。”“你真的是这么想的?你的想法让我有些意外。”这些回应可以鼓励孩子更积极地吐露心声。

方法3:倾听时要适当地复述和释义

复述是指在听孩子说完一个话题之后,引用他的话做出复述性的回馈,比如:“你刚才说语文考试不理想,是因为你复习的不彻底?”而释义则是对孩子的话作出简明扼要的归纳性总结,比如:“你想认识隔壁新搬来的小朋友,让我请他到家里来玩是吗?”这些复述或释义的技巧不仅有助于家长确定孩子的真实想法,还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认真听他们说话。

方法4:倾听时要保持冷静的态度

孩子的思想是幼稚的,所以他们的话语中难免会有一些内容或是观点让家长无法认同和接受,还可能会在某些言语上冒犯了家长,这时候,保持冷静的态度是家长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家长立即进行辩解、反驳或训斥,那么就会让孩子失去说下去的勇气。

学会倾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可以使亲子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建立深厚的友谊;学会倾听也是了解孩子想法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家长有必要定期抽出时间来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当孩子对你的信任感越来越深时,他就会向你袒露更真实的内心世界,使亲子间的沟通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每位家长都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曾认真地聆听过孩子的倾诉,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是否尊重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否尊重过他们独特的生命感受。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能算一个真正懂得倾听孩子心声的合格家长。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倾听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沟通,它可以鼓励孩子把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家长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听众,在倾听孩子说话上面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听,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而孩子也会在这样的赞扬声中更健康、更茁壮地成长。

奖励适度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过度的物质刺激,往往会让孩子对金钱产生依赖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赵子墨

美国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曾说: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奖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细想一下,确实如此,任何一个男孩受到激励而改过的几率都远远大于受责骂而改过的几率。激励除了口头的表扬之外,当然还包括适当的物质奖励。

因此,物质奖励对于男孩的成长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他们心理深层次的需要。当然,物质奖励除了用钱来表现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比如,当男孩取得好成绩时,给他买一件中意的礼物;当男孩表现突出时,履行以前的承诺带他去他想去的地方,比如动物园、游乐场等。

物质奖励的目的在于让男孩积极进取、明辨是非。但是这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表扬,而是涉及到物质方面,而男孩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家长在对他们进行物质奖励时要十分慎重,掌握好其中的技巧和分寸,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一位父亲事业有成,儿子从小便在十分优越的环境里长大。上学之后,每当考试成绩不错时,父亲都会好好奖励他一番,除了大把大把地给零花钱之外,还有许多变相的物质奖励:平时测验成绩好,名牌衣服、名牌鞋子随便买,价格昂贵的玩具随便挑;期中考试成绩好,暑假就带儿子出国旅游,欧洲、日本,极尽奢华……有一次,儿子期末考了全年级第三名,父亲更是拿出几十万给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买了一辆豪华轿车。父亲原以为儿子一定会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可是没想到,到了六年级,儿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从前几名落到了十几名。与老师一沟通,父亲才知道,儿子之所以成绩退步,是因为他想要的一切都很轻易地得到了,所以便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儿子的学习成绩很理想,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给予一些物质奖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过于奢侈的奖励方式对于年纪尚小的男孩来说并不适合。因为,当物质快乐的尺码已经达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时候,那么再让他们感到快乐一回也就很难了。而且,物质刺激过多、过重,男孩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读书就是为了得到奖励,那么,现在什么都有了,也就可以不用再认真读书了,由此就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过度的物质刺激不仅不利于男孩的成长,反而会让他们产生读书无用的错觉,一旦形成这样的思想,那么他们将来还能有什么大作为呢?

物质奖励就像一把“双刃剑”,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呢?

方法1:奖励首先应致力于男孩的全面发展

有些家长眼里只看见儿子的学习成绩,只有成绩优秀时才会给予奖励,而对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它其实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一种发展趋势。所以家长在这几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与肯定,这样才能让男孩更健全、更快乐地成长。

方法2:奖励男孩的顺从不如奖励他的独立

许多家长总是以男孩是否听话为标准来决定是否奖励他们,但家长似乎没有想过,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很可能让男孩成为一个懦弱又没主见的人。所以,当男孩的选择没有出现太多偏差的时候,家长要尽量放手,而且要对他们的这种独立做出适当的奖励。

方法3:奖励男孩的聪明不如奖励他的努力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的结果。所以,在奖励男孩的聪明时,更不要忘记奖励他的努力,这会让他们从心理上、思想上都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才是他们成才的关键所在。

方法4:奖励男孩宜“精”而不宜“滥”

如果平时受到的物质奖励过多,时间久了会让男孩产生一种惯性意识,对这种奖励他们会有所期待,而当哪一次家长未能履行诺言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从而使积极性受到打击。所以,家长要记住,奖励是为了让男孩从中受到激励,而不是让他有意识产生某种期待,所以千万不能滥用。

方法5:一定要让男孩了解得到奖励的原因

奖励男孩时,一定要让他知道事出有因,到底是为什么而得到了奖励,这样不但能让他更高兴,也会让他的心智跟着成长,学会明辨是非。

男孩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家长希望看到的,而适当的奖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斗志,促进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所以,家长们要好好地掌握这其中的技巧和艺术,使奖励的效果发挥到极致。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男孩在获得成就时,最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而物质奖励也是表示肯定的一种。但因为物质奖励联系着金钱,所以与一般的口头鼓励有着一些区别,因此,提醒家长一定要慎用这种奖励方式,适时、适当、适度地给予,这样才能发挥其更大的功效。

成就感对男孩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积极向上。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成就感是一种令每个人都会产生兴奋心理的东西,因此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它。男孩有了成就感,前进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强大,才会越来越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每个男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环境,想要在其中培养出他们的成就感,当然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对男孩的一些奋斗目标,或者是小小的成功之举,家长都应该给予支持和赞赏;同时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表现才智的机会;另外,多和他们平等地交流,这些都可以增强男孩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的男孩才能积极地面对学习和今后的人生。

但成就感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能心急,要充满责任感地对男孩循循善诱,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把这些闪光点放大再放大,让它们成为男孩获得成就感的诱因。具体来说,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不断培养男孩的成就感。

方法1:肯定男孩的奋斗目标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梦想,这个梦想或许是一场作文比赛的获奖,或许是一场球赛的胜利。因为有主见、争强好胜、想成为中心人物是现代男孩的普遍特点,所以当男孩想要参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时,家长一定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通过努力奋斗没有不能实现的梦想。这样一来,在这个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会获得许多的成就感。

方法2:给男孩提供充分展示能力的机会

有时候,男孩之所以在对待一些原本不太感兴趣的事物上突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就是因为他们在一些展示的机会里得到了肯定。比如,有个男孩本来对钢琴不太感兴趣,每次都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会坐下练琴。有一次,在社区举办的联欢活动中,妈妈推荐他在现场演奏了一首曲目,虽然他弹得不是很好,但获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在练琴这个问题上他再也没有让家长操过心。因此,家长一定要适时地为男孩提供一些展示的平台。

方法3: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也要不吝赞赏

成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体现着不同的意义。对男孩来说,一次考试的好成绩,或者一纸涂鸦获得的小小奖励都是成功的体现。所以,在男孩取得进步的时候,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赞扬和鼓励,这些都是他们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来源。

方法4:在家里多让男孩充当“老师”的角色

平时,家长可以多向男孩“请教”一些他知道的问题,他一定会自告奋勇地“教”给你;另外,也可以让男孩多体验一下当“参谋”和“管家”的滋味。这样,他们会为自己的“学识渊博”和“受到重用”而获得小小的成就感。

当男孩的成就感在家长的培养下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就会越发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而这种心理对于他一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在如何让男孩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做到细致、耐心地引导和培养。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其实让男孩有成就感,就是为了让男孩对自己充满信心,一个有了自信的孩子是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的。所以作为家长就要格外细心,从小处着眼观察男孩,发现增加他们成就感的诱因,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一个充满成就感、充满自信的男孩便会由此诞生。

天才早发现,优势慢培养

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他们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儿子是聪明的,但一旦遇到其他男孩比自己的儿子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时,他们就会产生疑惑:我的儿子也很聪明啊,为什么比人家差那么多?其实,资质相差不多的男孩,在能力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很可能是教育方法导致的。

也就是说,即使拥有很高的资质,如果不能得到科学的指导和培养,那么也发挥不出多大的才智;而即使资质平平,只要经过家长不断的启发和引导,那么也可能成为“天才”。

如今许多家长都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们热衷于带着男孩奔走于各种才艺训练班之间。虽然这样可以让男孩在短时间内练就一些才艺,但如果这些才艺与男孩自身的优势毫不相干的话,那么他们学到的也只是一些表面肤浅的东西,对这些才艺真正的内涵则无法理解和认知。如此一来,学习这些才艺也只是在浪费时间,不具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所以,家长要尽早发现男孩在某一方面潜在的“优势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让他们的优势慢慢发展,最终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去指导未来的人生之路。那么,究竟该怎样发现和培养男孩的优势呢?

方法1:要区别不同的年龄与生理特点进行优势培养

由于生理上的一些原因,不同年龄段的男孩的优势能力是有所差异的。而有很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在孩子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反之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后果。比如说,男孩在对色彩、线条等还没有达到一定认知程度时就让他去学习绘画,那么多半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谓的得不偿失。

方法2:从“游戏”开始培养男孩的优势

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大脑细胞直到死亡前都在不断地进行分裂,所以,如果外界能给予大脑不断的刺激,那么就会促进脑细胞的分裂和新细胞的生成。大脑最重要的养分来自于丰富的感官体验,而通过游戏刺激又能为男孩提供最丰富的感官体验,而且,游戏又是一种男孩本能的学习方式,所以开发男孩的大脑潜能可以从“游戏”入手。

方法3:培养男孩的优势要因材施教

瑞士心理学家发现,虽然人有四种不同的学习风格,但有一点却很相似,那就是总是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效果才能达到最好。对于男孩而言也是如此,如果家长提供的学习方式和他们先天占优势的学习风格正好相吻合,那么他们学习起来自然会轻松又有效率,甚至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发现和培养男孩的“优势能力”必须兼顾到很多方面,诸如男孩本身的能力、兴趣,加上环境与机会等等,同时也需要家长丢掉许多急功近利的心态,从细微处仔细观察男孩的特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优势,然后加以积极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正确的。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男孩长大后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职业,那么他们一般都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所以,家长从小便应该培养男孩的自身优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这对男孩一生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挖掘并激发男孩的无限潜力

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柏拉图

20世纪初期,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只运用了其潜能的10%左右,其他90%左右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尚未被开发的巨大的潜能。这一观点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如果能够认清男孩身上某种潜在的能力并将其积极地挖掘出来,那么就等于为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

被世人誉为“诗人音乐家”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主要在于他有超常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总是从童年开始的。”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在童年时就表现出了在乐感上的非凡能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母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夫,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母亲便常常抱着他,一边哼唱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边轻轻地拍打他的小屁股,使他在和谐的节奏中安然入睡;父亲一回到家就把他抱在双腿上,一面从嘴里发出“的笃、的笃”的马蹄声,一面轮流交换抬起左、右腿,使他东摇西晃,上下颤动,让他充分享受到了什么是“节奏情趣”。从小在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得柴可夫斯基拥有了一双为音乐而生的耳朵。稍大一点儿的时候,父母发现他能够把许多听过的旋律用钢琴准确地弹出来。于是,为了不泯灭他的这种音乐的潜力,便把他送到了正式的音乐学校去接受教育。由于过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刻苦的学习,柴可夫斯基终于成为一名享誉全世界的伟大音乐家。

其实,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当初并未有意培养他成为音乐家,但他们“哄孩子睡”和“逗孩子乐”的行为,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节奏感,这使他自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当他们发现儿子在音乐上的天赋时,更是给予其最大的支持。这就是激发和挖掘孩子潜能的最佳体现。

由此看来,对男孩潜力的挖掘和激发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的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又该怎样去挖掘男孩的潜力呢?

方法1:发现男孩的优点,加以鼓励

每个男孩身上都有优点,即使是性格顽劣、学习成绩不好的男孩也是一样。所以,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发现男孩的某些优点时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一来,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优点也有可能转变成一种很强大的能力。

方法2:在提问中激发男孩的潜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随时随地随机向男孩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这对于男孩潜力的激发也是大有益处的。

方法3:在兴趣中挖掘男孩的潜力

根据男孩的兴趣慢慢地培养其爱好,再视其发展情况加以引导,将这种爱好发展成潜力,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到这些,需要家长拥有耐心、细心和爱心。

仔细研究一下世界上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可以发现,他们成功的原因不乏名师指导和自身的勤奋,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对他们某些天赋潜能的重视和呵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富于很多启发意义。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有的男孩可能天赋异秉,不用大人教也能够学习、品格样样优秀,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大多数男孩都是资质平庸的,这就需要家长用耐心、细心和爱心激发出他们某种潜在的能力,这样他们也可以成为成绩优秀、品格高尚的好孩子。

耐心教育,让“问题”男孩不再有问题

几乎所有人都承认,教育需要耐心。——乌申斯基

国外一则古老的童谣说:小女孩是由糖果、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构成的,而小男孩则是由剪刀、蜗牛和宠物小狗的尾巴构成的。所以,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更不听话,更难管教,所以在教育男孩时家长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其实,男孩之所以更难管教主要是因为他们体内的荷尔蒙睾丸素在“作怪”,它是雄性特征的体现。从婴儿时期开始,男孩的体内就有远远大于女孩的睾丸素分泌,这便导致了男孩女孩行为的不同。另外,众多儿童心理学专家也认为,男孩之所以表现得冲动、顽劣、爱撒谎、喜欢出风头,也都与睾丸素的分泌直接相关。

教育男孩对家长来说是一项比较难的工程,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孔子曾说“循循善诱”,即指耐心地教育和诱导,而不是动辄训斥打骂,当然更不是放任不管。家长通过诱导让男孩自己悟通道理,自己学会怎样做,这比替他们做,或是让他们照猫画虎的教育方法好得多。

不同的“问题”男孩身上有着不同的“毛病”,而家长在面对这些“毛病”时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方法1:对待爱冲动的男孩——培养他保持理智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偶尔的冲动行为可以纠正,但是,如果男孩的冲动行为经常发生,甚至形成了习惯,那就会导致男孩性格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出现主观臆断、缺乏理性思考等问题,那样纠正起来就不容易了。

家长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帮助男孩克服这个“毛病”:一是不断丰富他的知识,让他尽早学会辨别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这样,男孩就会慢慢从冲动走向理智;二是教他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比如,内心愤怒时,可以默数十个数字,然后在这期间思考一下冲动的后果,做到三思而后行,养成这种习惯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怒气,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方法2:对待顽劣的男孩——给他制造一些“破坏”的空间

男孩的顽皮是让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如果顽皮发展到了顽劣的地步,家长更是苦不堪言。作风强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取打压的态度,用责骂或是体罚的方法来教育顽劣的男孩,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其实,只要家长仔细观察,常常会发现男孩的某些“破坏”行为其实是求知欲旺盛、好动、好问、好观察的另一种表现。

所以,对待这种男孩,家长一定要多方引导、鼓励、保护,这样将更有利于他们大脑发育的加快及日后办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男孩浓厚的求知欲望。要知道,被男孩“破坏”的是可以估量的价值,然而为此得到的却可能是让他们一生也享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的能力和智慧的提高。

方法3:对待爱撒谎的男孩——循循善诱,对症下药

哲人罗素曾经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因为,一般来说,发现男孩撒谎,很多家长都会用打骂的方法来惩罚他们。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因为害怕责骂而再次撒谎,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教育爱撒谎的男孩,教育专家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点建议:第一,不要因为男孩撒了一次谎就轻易下断言,认为他品德不好;第二,要帮助男孩认识说谎的危害性,比如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第三,当男孩承认错误时,应当立刻给予表扬和肯定;第四,要善于发现男孩的说谎行为,防止说谎因“漏网”而频繁发生;第五,平时加强与男孩的沟通,增进感情,增进信任。而要想做到这些,则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

方法4:对待木讷的男孩——鼓励他走进阅读的世界

木讷男孩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会因此受到限制。因此家长要鼓励他与人交往,多带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果这些不能让他很快适应,那就可以引领他走进阅读的世界。书本是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宝库,当他从书中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之后,就会变得见识广博、聪明睿智,这样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却句句都是经典,人们会因为他丰富的学识而对他另眼相看。久而久之,受到尊敬和欢迎的木讷男孩也会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总之,在对待这些“问题”男孩时,家长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家长能够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相信一定会得偿所愿。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对于家长而言,耐心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对孩子的理解与宽容,是一种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深深期盼。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只要能够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一定可以使他们改正错误。耐心是教育的一种艺术,只要家长坚持不懈、耐心地教育孩子,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第2章 男孩就要“穷”着养:理解穷养的内涵,把握穷养的关键

中国人历来就有“穷”养男孩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之所以历久弥新自然有其道理可循。从古至今,男人一直承担着比女人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因此,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男孩成长为坚强、勇敢、智慧又富有责任心的人。但怎样才能培养出男孩的这些品质呢?“穷”养无疑是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穷”养不仅仅是让男孩远离丰富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经历一些苦难和挫折的磨练,让他们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样他们才能学会独立和坚强,才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理解“穷”养的内涵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教育格言“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的说法在中国由来已久,是许多先辈根据教育的实践经验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因为男人生来就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成为挑起家庭重担的“一片天”,成为支撑事业的“一片天”,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片天”。既然是“一片天”,就必须具备保护一切、统驭一切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求男孩先要具备坚强、勇敢、智慧且勇于承担责任的优良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从何而来?“穷”养的意义在此时便充分显现了出来。

一提起“穷”养,许多家长便被其表面的意义所“蒙蔽”了,以为“穷”养就是让孩子“吃糠咽菜”,经历一下祖辈人所受到的苦难。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我们提倡的“穷”养最主要是对男孩品质的培养,即从小开始就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独立自主、真诚坦率、机智果断、责任感等品质。而“穷”养的方法就是要让他们多去经历风雨,多去实践,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失败了重新再来。

如果男孩没有经历这样一个必要的成长过程,那就极有可能养成贪图享受、脆弱无能、不负责任、不知人间真情等不良品性。试想一下,这样的男人能够成为撑起家庭、事业和社会的那“一片天”吗?

古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想要成大气,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这句话绝对是培养男孩的至理名言,也就是说,只有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方成大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首席行政长官董建华是世界船王董浩云的儿子,按常理来说,董建华应该从小就过着富贵奢华的生活,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董浩云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格,从不娇生惯养。董建华在读书的时候,每天都是乘公交车往返于校园和住所之间。毕业以后,大家都认为董浩云一定会送儿子到国外去深造,或是安排他在家族企业中执掌大权。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董浩云竟然安排儿子进入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了一名普通职员。他对董建华说:“小华,我知道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是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倚靠,就不想去刻苦奋斗。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炼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对你的种种挑战,并战胜它,这样你才能无愧自己的人生。”董建华听从了父亲的话,在美国勤勤恳恳地干了四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学会了为人处事之道,更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为他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此看来,董浩云就是一位深谙“穷”养之道的伟大父亲,当然,董建华回报给他的也是异常出色的“成绩”。

李嘉诚也曾这样告诫儿子们说:我挣再多的钱,是我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你们没有权力享受。世界巨富的家教之道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响应呢。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深谙“穷”养男孩的道理和内涵,这样才能打造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方法1: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有人戏称,如果男孩兜里有大量的钱财,那么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有可能买回囚车和监牢。所以,为了男孩的积极奋进,为了男孩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方法2:让男孩体验一些挫折

家长的大包大揽,会让男孩变得意志不坚定、心理承受力差,稍遇打击或挫折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所以,一定要让男孩多经历一些挫折,然后再鼓励他去克服并战胜它们,这样他才会越挫越勇。

方法3:让男孩学会独立

一个时时处处都要依靠父母,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十分缺乏的男孩,将来是没有能力接受社会上各种挑战的。所以,从小就要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并教导他们独立承担所有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男孩才会有出息。

方法4:适当让男孩受点儿委屈

男孩必须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学会承受。适当地让他们受点儿委屈,会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会淡化他们的逆反心理,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方法5: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

责任是男人肩头的“徽章”。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才让男人更显魅力。所以,家长要从小对男孩进行责任心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将来有能力担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重担。

家庭是男孩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是男孩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仅给予男孩生命,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塑造着他们的未来。所以家长有义务把男孩培养成能够撑起一片天的真正的男人,就像教育专家说的那样:“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儿子们从‘不成熟、反复无常的少年转变成诚实而有爱心的男人,他们尊重父母、尊重婚姻、信守承诺,是果断有力的领袖、优秀的劳动者,保持着健康的男性气质。’”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家长,但在教育儿子上,爱有“小爱”和“大爱”之分。那种一味地娇生惯养的做法,只能算是“小爱”,而“穷”养儿子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大爱”。大爱无疆,男孩只有历经了“穷”养的风雨,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家庭和社会撑起一片天。

挫折教育:培养男孩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陪伴他们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约翰·贝曼

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磕磕碰碰”,遇到许多挫折。经过这些逆境的打磨,他们才会慢慢学会逆事顺办,学会坦然面对失败,并把挫折当作一种挑战。所有这些经验都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库,赋予他们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承受失败的能力。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现在的男孩大多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他们很少会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也会在家长的大包大揽下轻松跨越过去,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他们承受能力的缺乏。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家长们必须明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就必须要让他经历一下“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制造”出各种难题,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他们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男孩要自强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坚强的意志。因为人生的道路总有坎坷,生活的大海总有波涛,如果不在儿时就养成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品质,那么就无法承受成长道路上的任何风雨。因此,挫折教育对于培养男孩来说值得提倡。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老肯尼迪非常注重对儿子坚强性格和精神品格的培养。有一次老肯尼迪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玩,由于马车速度非常快,在一个街道的拐角处小肯尼迪猛地被甩下了马车。老肯尼迪虽然立即勒住了缰绳,却没有下车去扶起儿子,而是坐在车上悠闲地掏出烟吸起来。小肯尼迪向父亲求救了几次,可是都遭到了父亲的拒绝。老肯尼迪说:“你要自己站起来,自己爬上马车。”小肯尼迪见父亲确实没有帮助他的意思,于是便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艰难地爬上了马车。老肯尼迪问:“你知道为什么我要让你自己站起来,自己爬上马车吗?”小肯尼迪摇了摇头。老肯尼迪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经过无数次挫折的历练,才会有所作为。”小肯尼迪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正是父亲从小对肯尼迪的挫折教育,才使他最终克服万难,登上了成功的顶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家长与其为男孩遮风挡雨,还不如在男孩前进的道路上再多设置一些沟壑,然后让他们勇敢地、大踏步地走过去。这样才能锻炼出他们正视挫折,超越挫折的能力。

具体来说,对男孩进行挫折教育时,家长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让男孩克服依赖的心理

如果家长总是帮助男孩解决困难,那么就会导致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会自然地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

所以,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男孩的依赖性。比如,摔倒了就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做错了事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只有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方法2:利用创设的困难情景,提高男孩的挫折承受力

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在男孩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现实情景“制造”一些难题,然后让男孩开动脑筋,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去克服这些困难。这是提高他们承受挫折能力的好办法。

方法3:利用榜样的作用,增强男孩的抗挫折能力

男孩都喜欢听英雄人物的故事。所以,家长就要学会利用这种机会,多向他们渲染一下英雄们是怎样克服困难、挑战挫折并最终赢得胜利的。然后,让男孩以这样的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方法4:多鼓励,改变男孩的受挫意识

只有不断得到鼓励的男孩,才能在挫折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家长要多给予男孩一些鼓励和肯定,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虽然挫折教育是男孩成长的必经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别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来,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阶段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果不注意这些,只是一味地加强“难度”,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男孩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挫败感,这样就事与愿违了。

挫折是人生的里程碑。男孩只有经过挫折的考验,才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将来也才能更有出息。因此,家长要引导男孩树立向上的人生观,正确面对挫折和痛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地面对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样才能成为生活上和事业上的强者。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家长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男孩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这样他们才能在人生浩瀚的海洋中力挽狂澜,乘风破浪。当然,对男孩的挫折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要求家长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一些技巧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持之以恒的态度。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然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教育之中,取得更大的教育成果。

吃苦教育:让男孩懂得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价值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能磨练人的意志,让人和善,让人坚强,让人奋斗。经历过苦难的洗礼,人才会懂得生命的价值,才会更加珍爱生活,珍惜生命。因此,要想培养真正的男子汉,让男孩将来拥有辉煌的人生,就必须让他们从小经受苦难的洗礼。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爱子心切,舍不得自己的儿子吃一点点苦。于是,在家长这种过度的保护和关爱之下,男孩便成长为自私任性的人。而这种性格的养成对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独自生存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不要舍不得让男孩在年少时吃苦。

越是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男孩越需要锻炼吃苦的精神。父母应该制造“打工挫折”、“社会磨练”、“家务锻炼”等种种吃苦的氛围,让男孩甩掉身上的娇气,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造就出男孩卓尔不凡的才能,以适应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巴顿是英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1969年,因为“形成构象概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所作的贡献”,与挪威科学家奥德·哈塞尔教授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巴顿生于富贵人家,自小母亲就对他十分溺爱,家里的仆人也都对他惟命是从,久而久之,小巴顿便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性格。值得庆幸的是,他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使他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小巴顿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准备送他去学校。但母亲害怕他受不了苦,便想为他请一位家庭老师。但父亲却严厉地拒绝了:“想想那些请不起家庭教师的孩子吧!我们为什么要给他这样的待遇?”小巴顿被送到学校后,很快就感觉到了不适应。他就读的学校是当地一所最普通的小学,不但桌椅都很破旧,而且更让小巴顿受不了的是,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不仅不像母亲和仆人那样娇惯他,反而经常批评他、排斥他。小巴顿向母亲求救,于是,心疼儿子的母亲便以学校对小巴顿有偏见为理由再次向小巴顿的父亲请求请家庭教师来辅导儿子。然而,父亲再一次严厉地拒绝了。他说:“他越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就越是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你难道打算一辈子照顾他,一辈子让他过着寄生虫一般的生活吗?”母亲虽然不甘心,但拗不过父亲,只得作罢。父亲经过再三思考,认为巴顿骄纵、任性个性的养成与母亲的溺爱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让他彻底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让他在那里经历一下锻炼。父亲选择了一所执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把巴顿送到了那里。刚开始,小巴顿每次都对来探亲的母亲又哭又闹,希望母亲能把他带走。但是,父亲却对自己的决定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对巴顿说:“你越是受不了这里的生活,越证明你有必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受得了?孩子,你在优裕的生活中过惯了,这样对你的成长非常不利。只有让你吃点儿苦,才能磨炼你的意志,纠正你的坏习惯。”当时,小巴顿对父亲简直恨之入骨。不过,寄宿生活的确使小巴顿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后来,巴顿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严厉的父亲,否则,我很可能一无所成。”

让男孩吃点苦是对他的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练,没吃过苦的男孩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对男孩进行适当的吃苦教育,是一种“大爱”的表现。古语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让男孩吃点儿苦,免得将来他们会更苦。要培养男孩的吃苦精神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培养男孩的吃苦精神,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男孩在生活的琐事中得到锻炼,可以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从而才能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也才会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营造出幸福的生活。

方法2:让男孩在吃苦中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

如果现在舍不得让男孩吃苦,那么他们就不会学到将来独自生存的本领,到时候就会吃更多的苦。所以,家长要及时引导男孩在吃苦中学会适应社会的经验和能力,让他们有信心去独自面对和开拓未来。

方法3:苦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让男孩吃苦虽然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但并不是说吃的苦越多男孩就会越有出息。吃苦教育的本意是希望家长尽量不要刻意地去避免孩子吃苦,把吃苦的机会“剥削”掉。如果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给他们过多的压力,那么很可能会事与愿违。所以,进行吃苦教育时家长也要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人生经常要面临选择:安逸或苦难。选择安逸,可能一生将碌碌无为,选择苦难,人生就会熠熠生辉。正如台湾著名作家李敖说的那样:“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半辈子。”所以,家长要让男孩经历一些苦难,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坚定地走好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步。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教育应多推行“苦育”措施,让男孩在雷电交加的雨季自然穿行,在挫折不断的环境中自我适应,在苦累持续的经历中磨练心志,这比什么物质滋养都更有教育和现实意义。

远离奢侈:再富也不能富男孩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教育格言

虽然“穷”养的深刻内涵是培养男孩坚韧的品质,但拒绝物质享受则是“穷”养的基础。

中国的父母实在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父母,但这种爱有时候却显得有些缺乏理性。尤其在孩子之间的攀比热潮中,家长几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条件好的家长二话不说就给买,条件差一点的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要买名牌山地车,买,当然要买,别的孩子都有,不能委屈自己的孩子;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家长更是会高兴地倾囊而出,给足孩子物质奖励……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今有许多家长不是想方设法地教育孩子,而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积累钱财。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攒够钱,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就是爱孩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家长都这么做,那么就会直接导致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不劳而获的人,那么,我们的民族又要依靠谁来振兴呢?

丰富的物质享受,容易让男孩沉溺其中,养成他们贪慕虚荣、喜欢攀比、铺张浪费、坐享其成的毛病。而当他们这种膨胀的欲望无法从家庭获得满足时,就很有可能铤而走险,走向“为钱”而犯罪的道路。有关调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犯罪的案例中,绝大多数孩子的日常零花钱都很多,他们经常光顾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青少年不宜”的场所。所以,他们接触社会不良人员和走上“歪”路的机率也就更大,而这些严重不良后果的造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位母亲在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时痛心地说道:“孩子现在好吃懒做,成绩不理想,喜欢上网玩游戏,在高档商场花钱如流水……这些都是钱惹的祸。”可见,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积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金钱,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让男孩少一些物质享受,多一些磨难,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事业心、有宽容心的伟男子。

方法1:利用传统思想教育孩子

其实,我国是重视教育传统的国家之一,古代的名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非常值得现代的家长们借鉴学习。林则徐没有给子孙留钱财,他只留下了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无独有偶,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的工资4万余元,让妻子全部交还给党组织,还在病床上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罗荣桓临终前告诉老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搞特殊。”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都更看重精神的鼓励,而不是金钱、物质的刺激。

方法2: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再把目光投向国外,西方国家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深思。

在美国,政府曾计划逐步取消遗产税,但这一举措却并没有受到富人的欢迎,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抗议”。2001年,美国120名富翁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声明,呼吁政府不要取消遗产税。这些人包括比尔·盖茨的父亲老威廉、巴菲特、索罗斯、洛克菲勒等。老威廉在请愿书中这样写道: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有悖于社会公平,也违背了美国的创业精神。2008年6月27日,当比尔·盖茨宣布正式退休,淡出微软日常管理工作的时候,同时还声明将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慈善事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更是在一开始就和夫人达成一致意见,不准备把财产留给子女。他们的理由是:遗产会使下一辈失去生活的热忱和做事的成就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甚至丧失自尊和毅力而堕落。他们认为巨额遗产是一种“反社会”的错误。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国的某些富人只要听到了一丁点儿有关征收遗产税的风声,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一些财产进行“转移”,生怕少留给孩子一分一毫。当然,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当这些家长在感慨“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不是‘疯’了”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给孩子留下大量的钱财就可以保证他们富贵一生吗?虽然东西方在某些思想上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求同存异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教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留钱财给后代,避免给他们带来太多的物质享受,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许多事实证明,太多的物质享受确实不利于男孩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在对待这个问题时,一定不能心慈手软,而是要坚持原则。当然,这并不是让你不给孩子一分钱,或者极尽克扣之能,而是要引导他们养成计划开支、合理消费的好习惯,从而让他们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和自食其力的重要。

参与劳动:让男孩学会用劳动去改变和创造生活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苏霍姆林斯基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简单来说,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总觉得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而忽略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因此,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却忽略了劳动能力的培养,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不会系鞋带、不会叠被子”的大学生。这样的孩子能够担负起振兴国家和社会的重任吗?

跟中国的家长比起来,西方国家的家长做得好得多。他们大多从小就让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给花园除草、倒垃圾、修剪草坪或是修理栅栏等。通过劳动训练出来的男孩,长大以后往往身体都比较健康,生活也会比较幸福。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实际上,在一个男孩的成才过程中,体力劳动和智力发展一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既能强健男孩的身体、磨炼男孩的意志、提高男孩的自我照顾能力,还可以促进男孩智力的开发。可以这样说,一个从来不参加体力劳动的男孩,很难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虽然家境不富裕,但父亲对他的教育却从不放松。在艰苦的条件下,父母教他养成了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优良品质。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他们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男孩更不能例外。在学习之余,孩子们还要做饭、打扫卫生等等。有一年,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猩红热,家里显得异常忙乱。父母都在忙着照顾生病的弟弟,两个哥哥也都在外面帮工,于是烧水做饭的事情自然就落在了艾森豪威尔头上。开始,妈妈手把手地教他怎样切菜、生火,每天吩咐他做什么饭,安排好后,他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因为从来没有做过饭,他感到还有几分新鲜和有趣,所以做得极其认真仔细。但由于手艺不精,大家吃他的饭菜常常皱着眉头。后来,他越做越熟练,大家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父母的教育让艾森豪威尔明白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改变和创造生活,并赢得别人的尊重。

父母对艾森豪威尔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让他受益终身。尽管很难让人把他的硬汉形象和做饭这样的琐碎事情联系到一起,但他确实是在做家务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中才学会了吃苦,学会了独立,最后修炼出了成功的潜质。

由此可见,培养爱劳动的习惯,是男孩成才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有了爱劳动的习惯,可以磨炼男孩的意志,养成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的成才铺平道路。

那么怎样才能让男孩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呢?

方法1:让男孩了解劳动的意义

家长可以利用一些机会引导男孩观察周围人们劳动的情景,比如建筑工人日夜忙碌建造高楼大厦、清洁工人起早摸黑美化城市环境等,让男孩明白城市的变化、街道的整洁都与人们的劳动密不可分,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劳动是光荣的、美好的。

方法2:安排男孩从事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

培养劳动能力应该从适合男孩年龄的劳动开始。也就是说,不要让年龄太小的男孩去做一些他做不好的事情,比如洗衣服、刷碗等。由于做不好,很可能会让他对劳动失去兴趣。

方法3:和男孩一起做家务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男孩学会如何与人合作。而且,从心理学上讲,对他的成长也大有帮助,要知道,通过做一些家务得到家长赏识的过程,是一种男孩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重要契机。

方法4:让男孩适度参加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无偿劳动,是对男孩进行劳动能力培养的有力手段。如修补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等等。通过这类劳动,可以培养出男孩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具有其他劳动难以取代的特殊意义。

通过劳动,让男孩知道了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他们才会更加爱惜、尊重别人的劳动。通过劳动,让男孩在动脑筋思考如何提高做事效率的过程中,增强了逻辑思考能力与判断力。通过劳动,还可以提高男孩的动手能力,而灵活的双手可以让他们的小脑神经得到多次刺激,使大脑更灵活。

因此,那些经常用怕孩子耽误学习、怕他们吃苦受累这些原因而不让男孩参加劳动的家长们要改变一下想法了,应该赶快让自己的男孩投入到劳动的快乐当中去。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从小就让男孩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在劳动和生活中成长,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为将来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家长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劳动对于男孩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体育锻炼:培养强健体魄,不做“小病夫”

我给他们留下的最大财产就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体育运动事实上也是一种智能运动。古希腊和我国古代都很强调身心和谐、修身养性,认为训练心智能使身体灵活而健康,而反过来,训练身体也能发挥心智的巨大力量。曾有人统计出这样一个数据: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奖获得者已有四百余人,而他们当中体育爱好者占60%以上,其中有的人的体育素质还相当强。比如医学大师巴甫洛夫,“盘尼西林”的发明者弗莱明等,都是体能出众的科学家。

巴甫洛夫曾说:若要脑灵,必先腿勤。从小,父母就十分注重对巴甫洛夫进行体能训练。父亲经常带着他去野外散步,野外的清新空气、山林瀑布的美景、鸟语花香,不仅成为巴甫洛夫儿时最美好的回忆,更是开发他智慧的良好催化剂。

在父亲的教育下,巴甫洛夫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他每天坚持负重散步,这种好习惯伴随他一生。而正是因为长期步行,才让他保持了身体健壮、思路敏捷,从而在生理学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强健身体,增加体能运动能够保证男孩的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使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直觉敏锐。对于迫切想成为男子汉的男孩来说,运动还是他们克服生理和心理困难的重要方法,他们将从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增强信心、强化意志。

然而在现代家庭中,丰厚的物质条件使孩子的营养普遍有些过剩,而且有许多家长因为怕孩子辛苦、怕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而不提倡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这导致了许多“小胖墩儿”的产生。虽然说有一部分儿童肥胖是受遗传因素影响,但是大多数儿童肥胖都是由于缺少运动、锻炼导致的。而肥胖已经成为孩子患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同时,经常锻炼,不仅能促使新陈代谢加快,肌肉及各器官结实、耐劳,而且运动时,还能促使大脑皮质、神经系统和感受器官也随之积极地工作,从而使身体各部位都能敏锐、灵活、协调一致地共同工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不要忽视男孩的体育锻炼。

那么家长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增强男孩的体能呢?

方法1:让男孩有效利用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

相对于家庭锻炼的随机性来说,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比较有规律,如果好好利用完全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家长一定要经常提醒男孩充分利用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比如,认真做好课间操、上好体育课。

方法2:鼓励男孩长期坚持锻炼

锻炼的功效不在于其难度和技巧,而在于能否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锻炼习惯不仅让男孩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会养成他们拖延的坏习惯,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缺乏毅力。所以,在男孩制定好锻炼计划之后,家长要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方法3:为男孩置办一些体育锻炼用具

相对来说,男孩一般都比较喜欢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那么家长就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爱好为他们置办一些体育用具。在周末或是傍晚,可以到附近的篮球场或足球场和他们一起运动。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增进与他们之间的沟通。

方法4:让男孩坚持室外锻炼

室内新鲜空气少,长时间的学习会增加大脑的负担,因此家长要多陪男孩进行室外活动。例如,散步、爬山、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要经常做,以增强男孩的心血管健康。

不过,家长在培养男孩热爱运动的好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比如,运动量的增加一定要循序渐进,以防止因急于求成或盲目攀比而造成男孩身体上的损伤;每次练习前都要做一些准备活动,比如活动活动四肢,让肌体各部分从静止状态到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等等。总之,锻炼身体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样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动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与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律),起到强化训练效果的作用。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对正处于发育期的男孩来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他们练就一副好身板,而且在这种体育锻炼中还可以培养他们果断、坚韧、合作、自信的品性。另外,健康的身体也是男孩研究学问的基础。因此,家长们在帮助男孩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他们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拒绝溺爱:“穷”养是“灵丹”,溺爱是“毒害”

我们似乎对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溺爱,但你可知道,现在给孩子幸福,将来就是给他痛苦;现在给他天堂,将来就是给他坟墓。——卢梭

天下父母都有一颗爱子之心,加之现代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这种爱更被放大了许多倍。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本是世界上最可贵的一种情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爱过了头,变为溺爱,便往往会适得其反。在父母的溺爱下,孩子会变得任性、骄傲、自私自利、事事依赖,智力也无法得到最佳发展。

而教育男孩,最怕的就是溺爱。一个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男孩,会出现很多问题:丧失远大的理想、是非观念缺失、养成诸多不良习惯、经受不了任何挫折等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他们人格上的不健全。这样的男孩,你还指望他能有什么大出息呢?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这样说过:“如果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他就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而当你在最后不得不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作是一种反叛……当他踏入社会后,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极大失败。”

那么家长的哪些做法,已经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了呢?

做法之一,男孩在家庭中往往享有“特殊待遇”。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仍持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男孩在家庭中的地位总是高人一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这个“小皇帝”转,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但孙子过生日一定要大摆筵席。久而久之,便会让男孩变得自私、跋扈、缺乏同情心。

做法之二,男孩的要求总是能轻易得到满足。有的家长对儿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有求必应,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这样就会养成男孩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金钱以及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

做法之三,男孩独立的权利往往被父母“剥夺”。男孩要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强烈的独立精神是必须具备的。但是有的家长保护意识太强,不让儿子离开视线一步,就连睡觉也要抱着、搂着。这样的男孩会变得胆小无能,依赖心理重,严重的还会丧失自信,甚至形成性格缺陷,结果便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

做法之四,父母总是“大惊小怪”。男孩天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顽皮淘气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不怕黑,不怕病痛,不怕摔跤,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可是,有的家长却忽略了这些,儿子稍微有点闪失,就惊慌失措,大呼小叫,这样很容易给男孩的性格打下懦弱的烙印。

做法之五,父母角色扮演反差太大,一个“红脸”,一个“黑脸”。有的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儿子还小呢。”有的父母管教孩子,奶奶、爷爷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男孩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性格变得扭曲。

这五种溺爱方式哪怕在家庭里只出现了一种,都要引起家长的高度警惕,一定要及时扑灭“溺爱”的火苗,防患于未然。

所以,为了儿子的成长,家长们要理性地付出爱心。那么,家长又该怎样防止溺爱的发生呢?

方法1:不要凡事以孩子为中心

家长不要把业余的一切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不要过分关注孩子,最好留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一些有意义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做出一个好榜样,还会渐渐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方法2:平时对儿子的爱要藏而不露

家长对孩子最深沉的爱应该埋在心底,不要处处呵护,处处保护,以免造成溺爱。把这种内在的爱变为对孩子的指导,坚持正面教育。当儿子有优点时要及时表扬,犯了错误更要及时纠正。

方法3:要让男孩懂得付出

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就会让男孩变得冷漠无情。所以,家长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或者换一种方式满足他。比如,孩子缠着你想要买玩具,可以答应给他买,但买玩具的钱需要他做家务来偿还。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他的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他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方法4:不搞特殊的待遇

不要时时处处给男孩特殊的照顾,比如,不要吃的、喝的、玩的都留给他,而应该大家共享,这样就会避免男孩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让他们学会分享,具备爱心。

方法5:教育男孩时家长态度要一致

家长教育男孩时,千万不能一个唱黑脸,另一个唱红脸,全家人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一定要一致。最好的方法是采取民主的态度,有事和男孩平等讨论,让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方法6:应制定“家规”

制定“家规”的目的是为了让男孩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不过,这些规定一定要跟他们说清楚、讲明白。这样会让男孩形成一定的是非观念,有利于他们日后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家规”一定要坚决地执行,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其实大多数都源于家长教育的不得当。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根据父母的态度来判断,所以,如果父母能够按照以上几点原则来教育男孩,那么就会让他们远离溺爱的漩涡,健康地成长。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理性、科学的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溺爱却会阻止孩子的成长。因此,为了男孩的未来,家长不能用溺爱代替对男孩的理性教育,不能处处庇护男孩,忽视男孩身上存在的缺点,把男孩的胡闹当作是聪明的表现。爱孩子一定要做到爱得深、教得严。

第3章 越早独立的男孩越出息:让男孩学会独立自强的关键几步

雄鹰只有展翅高飞才能鹏程万里,猛虎只有回归山林才可成为百兽之王。养育男孩,父母什么都要为他承担是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他们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儿子成长的权利,当儿子有一天必须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这种爱就成了扼杀他们独立的杀手。父母作为坚强的后盾及精神的指引者,应该永远站在儿子的身后给予他最多的信任与支持,所以,早一点放手,早一点支持他独立的“放养”教育才是对他更大的支持与关爱。

放手:让男孩有意识地沿着独立道路前行

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蒙台梭利

与女孩相比而言,男孩长大以后要承载的压力和负担要多许多,他们不仅要肩负家庭的重担,还要兼顾事业的重担,更要肩负社会和国家的重担。如果从小就缺乏独立性,缺乏主见,那么长大以后不仅很难担当大任,还有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

然而,在家长“包办”式的教育和过度保护之下,男孩普遍表现得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独立性差的男孩做事没有主见,对问题缺乏自己的判断,创新的勇气更是谈不上。这样的男孩又该如何迎接未来的风雨和挑战呢?

歌德说过:“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永远是一个奴隶。”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逐渐培养起来的。独立自主的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男孩独立自主的习惯,这样才能让他们将来成为有能力主宰自己命运的男子汉。默多克是闻名世界的传媒大亨,他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帝国。他的母亲曾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她性格果敢,做事很有主见。正是母亲给予默多克的早期教育,使得他成就了辉煌的人生。默多克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因此深得父亲的宠爱。父亲处处纵容他、娇惯他,母亲却坚决反对父亲的做法。为了纠正默多克在父亲的溺爱下养成的任性和娇气的坏习惯,克服他的依赖心理,母亲专门为他在花园里盖了一间小木屋。从春天到秋天,母亲要求小默多克都要去花园的小木屋睡觉。刚开始,父亲十分反对母亲这样的做法,几次三番地想把小默多克接回大房子。每当这时,母亲就会对父亲说:“我认为这样做对儿子是很有好处的,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你想一下,独自在小木屋睡觉,他不仅仅要适应周围的树木,他还要适应自然界的黑暗,适应独处,这样做会让他变得勇敢,变得独立。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如果总是把他保护在我们的羽翼下,他会变得越来越娇嫩,越来越无法独立。那么长大以后他又怎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呢?”就这样,小木屋陪伴默多克走过了童年岁月,也让他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其实,男孩远不像父母想的那样脆弱,他们其实可以做很多事。默多克母亲的教子故事说明,对男孩应该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实践,给他们锻炼、积累经验的机会。经验长见识,实践出真知,男孩的自立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长期的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教育家陈鹤琴也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一句话,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另外在培养男孩独立性的同时,对男孩一些自主性的表现,家长也应当给予保护和支持,使其得到早期开发。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男孩的自主能力。

方法1:用责任感引发男孩的自主欲望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男孩布置工作、安排角色、赋予责任,培养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每次完成任务后,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一来,男孩会因为责任感而引发出自立的欲望。

方法2:把说话的权利还给男孩

即使事先知道男孩要说什么,或是明白了他们的某些意图,家长也不要先点破,而是要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增强男孩独立性的有效办法。

方法3:教男孩学会说“不”

有主见的男孩往往会成为孩子群中的中心人物。所以,平时就要慢慢培养他的独立和自主,让他遇事自己多拿主意。比如玩游戏、吃水果,以及平时穿衣服时,家长只扮演协助的角色就可以了。当他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们说出来,比如,“我吃饱了,不想再吃了”,“我不喜欢吃桔子”,“我不愿意学画画”等等。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他们独立性的养成相当关键。当然,如果孩子的意见没有道理,家长需要耐心地给予教导,告诉他怎样才是正确的。事实证明,这样做更容易让孩子遇事有主见,不盲从。

总之,培养男孩的独立性要从生活中一些细小的问题入手。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千万不能操之过急,看到孩子有一点儿欠缺,就否定他的努力,或是代劳,这样会使他们失去信心,独立性的养成也就成了空谈。家长要做的是当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持之以恒,因为每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独立习惯的养成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条件之一。一个独立的人,他会坚守信仰,保持自我,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勇往直前,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一道亮丽的色彩。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人生是一个艰难的旅程,有困难更有挑战,只有让男孩学会独立,将来他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救自己于危难之中。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多给男孩制造一些独立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选择权: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

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蠢材就是选择了自己不合适的路。——孙云晓

由于成长的环境和一些先天遗传因素的不同,每个男孩总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家长硬要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往往是“强扭的瓜不甜”,效果适得其反。

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我行我素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发展,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想要获得成功,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存在着许多机缘和变数,这些都不是人可以左右的。所以,人为地去控制或强行塑造孩子,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还会带给孩子巨大的伤害。

一位学者曾对一所中学的150名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很让人担忧。学者的问题是: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被调查的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而对于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90%的学生说要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试想一下,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孩怎么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呢?因此,要想让男孩将来能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家长就要从即刻做起,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男孩。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了男子十米气步枪的冠军,他的成功完全得益于自己的选择。朱启南的父母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因此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朱启南好好读书,走出“农门”。可是,后来朱启南却选择了另外一条人生之路——学习射击。父母经过慎重的考虑,尊重了朱启南的选择。他们认为,孩子今后要走的路应该由他自己去选择。

朱启南的父母之所以尊重了他的决定,是因为他们从儿子的角度考虑了他本身的素质、兴趣,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了儿子,这才培养出了今日的奥运冠军。让男孩自己选择,他就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然后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下,努力奋发,克服一切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男孩终归要离开父母,开拓比父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他们从小没有选择的权利,从未体验过选择的滋味,长大后就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难以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因此,当男孩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且表示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即使最后失败了,对男孩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经验的积累。而当这种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何愁成功不会到来呢?

那么,怎样做才能把选择的权力还给男孩呢?

方法1:培养男孩的选择意识

男孩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选择的,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教育和培养。家长可以经常给男孩制造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选择哪一门兴趣课,暑假到哪儿去旅游,这样就会让男孩渐渐形成自己做主的意识。

方法2:不要对男孩管得过细

父母不应该包办男孩的一切事务,不应该认为只要是儿子的事情就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男孩的路是需要靠自己去走的,父母不可能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方法3:让男孩在体验中成长

当男孩面对难题的时候,父母可以不给男孩太多的建议,而是让男孩自己去体验、比较,在几种结果中确定自己的选择。

当然,男孩在自主选择时,因为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时候切忌“因噎废食”,就此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家长们应该明白这样两个道理:第一,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才能提高判断力和选择能力。第二,选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责任感是在自我选择中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男孩选择的权利,只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那么他们也就不会产生任何的责任感。而缺乏责任感的男孩将来会有出息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因此,家长应该尊重男孩,还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选择中不断磨练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样,男孩才能成为有出息的男子汉。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给男孩选择的权利,说起来容易,但要父母们心服口服地去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如果你希望儿子的未来有一个蔚蓝的、可以展翅翱翔的天空,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给男孩选择的权利,让男孩早日学会独立。

独立思考:依赖、盲从的男孩不会有出息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罗伯特·M.赫钦斯

思想指挥行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男孩走向独立的基础。因此,家长在培养男孩独立性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尽量做到凡是他们自己能够想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现在有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都能做到耐心细致地解答,但却往往忽略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只是一页页、一本本地讲下去,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这样,既不利于孩子记住故事的内容,故事对孩子的启发作用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这时候家长能够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参与进来,那么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九岁的男孩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的竹管,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然后把竹管放在了水盆里。这时候,一个个小泡从洞里冒出,孩子们欢呼道:“空气!是空气!”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高兴。

陈先生的这种教育方法值得所有家长借鉴学习。

男孩天生自信、生机勃勃,他们喜欢思考、喜欢竞争,竞争让他们兴奋,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如果这种品质能够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那么他们会更早地走向独立。科学实践表明,当男孩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了,而不是像女孩那样借助哭泣等手段。而且男孩更擅长抽象思维,具有很强的立体空间认知能力。因此,家长在培养男孩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首先要保护好他们这种天生的“能力”,然后再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这样将更有利于他们独立性的形成。

另外,有的家长会把男孩的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当成他们独立的开始,这是错误的。培养男孩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为了让他们在面临选择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所以,如果发现男孩出现这种倾向,一定要及时纠正,以免他们“误入歧途”。一般来说,家长在培养男孩的独立思考能力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方法1:要让男孩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让许多孩子只学会了死记硬背,当然这也能让孩子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孩子看来,独立思考是卖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家长就要让他们明白独立思考的意义,并积极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方法2:要让男孩多进行独立思考的活动“自古成功在尝试”,只要孩子敢于独立思考,就说明他不拘泥于现有的东西,这是十分可贵的一种品质,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并尽力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

方法3:告诉男孩,独立思考并非“高不可攀”

一提起独立思考,大多数男孩或许会这样说:“独立思考应该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只要做到老师讲什么,我们学什么就可以了。”的确,独立思考是科学家必不可少的能力,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其实,对老师讲的知识有不同意见,对书上的习题提出不同的解法都是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所以,家长要启发男孩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进行独立思考,善于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方法4:让男孩学会独立思考

人们常说,男孩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所以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时候,家长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动脑筋,然后家长可以从旁协助,与他们共同找到答案。这样做会让男孩不知不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常常听到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懒得思考。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反思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给他们思考的机会了吗?如果不能确定,那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了。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相对于女孩来说,独立性是男孩的优势。但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男孩的这种先天优势正在不断丧失,同时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没有主见的、不能独立的男人是很难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的。因此家长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用之才。

动手实践:让男孩亲自操作,亲自体验,提高能力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到的,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想去做的,就帮助孩子去做。——赵子墨

家长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给自己的儿子“鱼”,而不是“渔”,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儿子会累着、伤着、磕着、碰着。

与中国家长不同,美国的家长很注重男孩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男孩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向他们介绍包括锯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工具的名称、用途、性能及安全使用的方法,并积极鼓励男孩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比如,家里有什么小物件坏了,就会让男孩尝试着修理。因此,美国的男孩从小便养成了独立动手的习惯,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反观中国家庭的男孩,有的男孩上了中学都没摸过钳子、扳手,原因当然是从小家长便绝对禁止这种行为,理由是危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这种做法是减少了许多危险的发生,但是与失去锻炼男孩独立动手能力的机会相比,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那么家长可以给男孩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比如小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男孩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男孩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还能够提高动手能力。例如,当男孩的玩具车坏了时,父亲可以把儿子叫来和自己一起动手修理。在修理玩具车的过程中,男孩要忙前忙后地帮父亲递工具或者帮其他忙,好奇的男孩会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这时候父亲就应该认真地回答男孩的每一个问题,还可以指导男孩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做不仅锻炼了男孩的动手能力,而且还促进了亲子关系。暑假的一天,富翁埃里克带着自己的3个孩子到沙滩边修理小木船。埃里克指着甲板上一块松动的木板说:“孩子们,我们先把这块木板钉好吧!汤姆,过来帮我压住这块调皮的木板。”“还有你,乔治,快去,帮我把工具箱里的大钉子和锤子拿来!”一切准备就绪后,埃里克说:“儿子们,你们自己动手修理小木船好了,爸爸得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现在要看你们的表现了!”说完之后,埃里克就坐到了4岁的小女儿菲比的身边,和她玩了起来。可是,还没有到5分钟,在一旁修理小木船的兄弟俩就吵了起来。汤姆埋怨乔治差点把钉子钉在自己的手上,乔治说汤姆没有压好木板,两个人越吵越激烈,修理工作自然停了下来。埃里克急忙对他们说:“喂,喂,两个能干的小工匠,不要吵,不要吵,让我给你们做个示范,你们就知道怎么干了。我之所以让你们动手修理小木船,是想让你们知道光有勇气和蛮力是做不好事情的,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另外再加上十个灵活的手指,才能做好修理的工作!”于是,从如何握住一颗小小的螺丝,到应该使多大的力气才能拧紧这颗螺丝;从怎样调节一只扳手的开口大小,到怎么做好手脑的结合工作;从不同钳子的种类到使用,埃里克一一对两个孩子作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让孩子亲自做一下,加深体会。很快,两个孩子就学会了怎样正确地使用工具,他们又自己动手修理起了小木船。

无论做任何事情,经验和知识都是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男孩都是在不断摔倒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家长与其援手扶持,不如传授给男孩爬起来的勇气和方法。

比如,让男孩学会自己整理卧室,自己洗袜子、短裤,自己管理学习用品、玩具。刚开始时,他们可能会做得不够好,这时家长可以在旁指点,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小技巧,但是绝不能全权代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让男孩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是很关键的一步。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父母要培养有出息的男孩,就应该培养男孩的独立性,因为凭自己的脑袋想事,用自己的嘴讲话,靠自己的双腿走路,以自己的本事谋事,才能真正活出男子汉的尊严。

社会性活动:支持男孩走进社会大课堂

温室的花朵永远体会不到风吹雨打。——赵子墨

一般来说,与农村的男孩相比,城市中的男孩似乎有着更优越的生存环境,但是这种环境却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与同龄伙伴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由此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这样不仅让他们丢失了童年的快乐,也因没有学会交往技巧而无法适应群体生活;二是家长更倾向于向他们进行说教式的教育,而忽略了让他们在真实的活动与交往中受教育。这些都对男孩独立个性的形成极为不利。

为了消除这些弊端,家长有义务通过社会性活动来培养男孩的独立性。

方法1:多留一些时间让男孩与同龄人相处

其实这也是社会性活动的一部分。比如,允许他们与同伴交往。男孩应当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成人社会无法取代的。这种交往是男孩获得情感体验和走向独立的最基本的条件。再比如,让男孩与同伴共同承担一定的任务。经历这种共同完成任务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这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方法2:把男孩“推”出家门

鼓励男孩走出家门,鼓励男孩走出校门,到社会大课堂中去经受锻炼。

方法3:向西方的独立教育方法学习。

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每年的暑假是孩子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绝佳时机,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外的孩子是怎样度过暑假生活的。

美国:美国孩子没有暑假作业,但学校和社会会引导青少年利用暑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社会活动项目一般包括:参观银行和警察局,看看那里的工作人员是怎样为他人服务的;到医院去照料病人,到流浪者收留中心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做饭;到社区、湖边清扫垃圾;到公众场所油漆陈旧的建筑物;学习做面包、蛋糕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十分热衷于远走中美洲或是非洲国家做义工,但出于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更多的青少年选择将家乡作为义务服务的场所。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参加过义务服务活动。

西欧:在西欧,不少国家的工厂企业在暑假期间都要经过一些技术准备,用以接待来自各地的参观者,这就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必要的见习场所。譬如,法国葡萄酒享誉天下,因此不少中小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法国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产地进行工业旅游,对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进行具体而形象的了解;在比利时,街头广场还会搭建起嘉年华的游艺设施,供正在假期里的孩子们玩耍。

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各种夏令营相比,英国的夏令营显然更有针对性,比如,文学类的可以游历名人故乡,艺术类的可以学习艺术技巧,宗教类的能突显西方色彩,当然还有奇幻刺激的魔法类等。然而,在众多的夏令营项目中,最受欢迎,名目最多的则是运动夏令营,因为骑马、开跑车、打网球、攀岩及各种水上运动都是血气方刚的少男们非常向往的。

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假期是孩子们充分表现自我的绝佳时机。孩子们不管做什么,都是在没有压力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他们可以参加社区活动,可以去打工,也可以去旅游。但澳大利亚更重视和倡导孩子去参加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如学习辅导、环境保护、家务劳动、帮助残疾人、为患者服务等。

日本:日本一所高中的校长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素质有三个层次,最上面的层次是知识,中间的是情操,最下面的是意志。他的意思是说,没有好的情操和意志,仅有知识,是不可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的。所以,日本中小学暑期活动的目标就十分偏重于陶冶情操和锻炼意志。许多学生利用难得的长假去野外游玩,观察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教育主管部门充当的是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孩子参观博览会或进行发明创造比赛。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自发性俱乐部,体育类有网球、足球、羽毛球、爬山等,文化类有舞蹈、乐器等。这类俱乐部活动,对培养孩子组织能力、激发参与意识、培育集体合作精神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韩国:中小学生假期通常会有组织地去一些旅游地或野外爬山、游泳,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坚韧的民族气质。孩子们也会被安排去庙宇,接受一些儒家思想的教育。

与国外的孩子比起来,我们的孩子似乎累得多。他们的暑假除了要应付大量的暑假作业以外,其余的时间也经常被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所挤满。有的孩子甚至觉得放假比上学的时候还要累,希望能够取消假期。假期本来是用来休息的,可是却无故添出这么多学习的负累,难怪孩子们抱怨连连。当然,一味地任由孩子疯玩也不现实。因此,家长们应该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鼓励和支持他们去参加社会性活动便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一来可以把他们从学习班和培训班的负累中解脱出来,二来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意识,培养他们独立的性格。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培养男孩的独立性,只有理论上的静态说教无异于“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可言。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和支持男孩多参加一些社会性活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自由探索:给男孩一个独立的机会

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爱因斯坦

男孩天生个性较强,他们喜欢张扬与众不同的做事方法,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自豪感。男孩天生自信,他们生机勃勃,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来估计自己的地位,喜欢主宰、控制周围的环境。男孩天生喜欢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他们会觉得兴奋,他们身上有着不为任何理由就去冒险的倾向。

科学实验表明,如果男孩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他们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性别赋予男孩的巨大能量,推动着他们急切地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上独立成长之路。这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们制造一些可以独立的机会,让他们去尝试独立的滋味,从而养成独立的个性。海明威于1954年凭借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作品和精神影响了几代美国人,他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海明威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平常爱好体育运动,尤其热衷并擅长钓鱼和打猎,海明威也正是受父亲的熏陶才迷上了这两项运动。父亲从小就十分注重对海明威独立性的培养,并经常为他制造一些可以独立的机会。在海明威4岁时,父亲严肃地对他说:“孩子,这周围的自然环境你都已经很熟悉了,以后别老跟着我,自己去活动吧。”他还递给海明威一根鱼枪,鼓励他说:“自己去干吧,你肯定能行。”海明威稍大了一些后,父亲又给了他一支猎枪,海明威在父亲的指点和鼓励下,开始了独立活动,并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独自钓鱼、打猎这两个从小养成的爱好,不仅丰富了海明威的见识,增强了他的独立性,更为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海明威的父亲从儿子4岁时就放开手,让孩子去探索新天地,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坚毅勇敢的性格。父亲给予海明威的自由、独立的教育,让他独立自强的性格有了一个起点。

与海明威的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却很少给男孩制造这种机会。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上学的路上,家长帮忙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忙系好;孩子要喝水,家长递到嘴边……家长的做法,无疑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家长终究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尤其在这样一个复杂纷纭、竞争激烈的世界,孩子不可能永远躲在没有风雨的温室里。所以,家长应尽早教会男孩独立,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认识世界,从精神上给他们早早断奶,斩断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方法1:让男孩自己决定画什么

生活中经常看见这种情形:家长把一些绘画的对象摆在男孩面前,让他参照着画下来,结果男孩却画出了自己想画的东西。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能责骂孩子,否则他创意的火花就会被熄灭,而应该肯定他、赞扬他,这样不仅可以让他品尝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能让他慢慢学会自己做主。

方法2:让男孩自己决定买什么

家长们常常出于自己的喜好为男孩挑选一些日常用品,从不问男孩的意见如何。其实这些小事是培养男孩独立性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家长们千万不要错过。什么样式的书包、什么颜色的衣服、哪一款运动鞋,都让男孩自己来做主,事情虽小,却可以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这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的独立性。

蒙台梭利这样说过:“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教子有方的家长已经参透了这个道理,他们不仅注意从小培养男孩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也十分注意创造机会,培养男孩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和培养下,男孩一定会成长为出息的男子汉。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机会是人创造的,培养男孩独立性的机会是家长创造的。所以,家长要学会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方法,为男孩多创造一些机会,给他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慢慢形成独立的人格。

拒绝“圈养”:“放养”教育才能真正培养男孩的独立精神

“圈养”的孩子往往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放养”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参天大树”。——赵子墨

现代家庭里的独生子女很容易被家长“圈养”起来,他们的课余时间和假期往往都被学习班和兴趣班填得满满的。虽然在学习成绩和才艺方面有所长进,但却牺牲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精神上的独立。“圈养”的孩子往往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丝一毫风雨和挫折。尤其对于男孩来说,“圈养”的教育方式更是压抑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埋没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制约了他们的独立精神。

而与“圈养”相反的“放养”教育则提倡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家庭,融入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为他们提供宽广的成长空间,这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教育观念与方法。“放养”的男孩眼界更宽、格局更大、素质更强,相应的,他的人生起点也更高。刚一放暑假,儿子淘淘就被妈妈送到了乡下舅舅家。陪着他在这待了两天后,妈妈便回城里工作去了。刚开始,淘淘有些不习惯。因为每天他都要在六点钟起床,吃过早饭还要帮舅舅到菜园给蔬菜浇水、拔草,而饭菜也很简单,萝卜青菜。不过,几天之后,淘淘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喜欢上了舅舅家的小狗,喜欢上了舅舅家的菜园,喜欢上了跟村里的小伙伴去河边捉鱼、到果园里摘水果,也喜欢上了乡下新鲜的空气。同时,他也学会了许多知识,比如西红柿和辣椒的秧苗有什么不同,桃树和苹果树又该怎么区分,青菜长虫子该打哪一种农药……整个暑假,淘淘没看一眼动画片,没上过一次网,但他却过得充实而快乐。

孩子在“放养”期间总是能学到不少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学校生活里没有的经历。所以,家长最好能有意识地为孩子多安排一些亲近自然、走入社会的机会,让孩子在假期里换个头脑,激发孩子多方面的潜能和兴趣,这样有利于孩子开学后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当然,“放养”并不仅仅意味着把孩子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去锻炼,这只是“放养”中的一小部分。从广义上来讲,“放养”是与“圈养”相对的,即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多让他们自己做主去决定,去选择,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所在。

不过,有许多家长对“放养”并不放心,他们认为“放养”和放任自流、放手不管很相近,其实并不是这样。“放养”孩子就像放风筝一样,不管风筝飘得有多高,那根牵扯着它的线始终在放风筝的人手里。当然,放养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关心、指导和保护。如果“放养”成了撒手不管,那么,“风筝”便有跌落的危险。

家长要怎样做才能更好、更合理地“放养”男孩呢?

方法1:“放养”男孩时别忘了激励

男孩年龄尚小,在“放养”的时候,难免产生一些惧怕心理,或是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这时候需要家长及时给予一些正面的鼓励,让他们消除惧怕心理,也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的引导。

方法2:“放养”男孩要有收有放“放养”并不是放任,孩子年龄小,自制力较差,还不能完全认清事物的本质,因此很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对危险行为进行制约或制止孩子进入危险的环境。但是,不能吓到孩子,最好在无声的状态下,完成对孩子的行为制约及保护。

方法3:“放养”男孩要做示范

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操作不规范的时候,家长应及时给予正确的示范。比如,孩子准备自己为小狗做一个小房子,锯了几次木板都不合适,这时候家长应该积极参与进来,教孩子怎样正确使用一些工具,然后和孩子一起完成这项工作。

方法4:“放养”男孩要有提示

在孩子的活动中,要不断给他具体、有效、细节的提示。此外,在实施“放养”教育过程中,不能有硬性规定,比如规定孩子必须达到什么目标等等,而是要尊重孩子自身的现有水平,让他在无序行为中达到目标。

既要“放养”孩子,又要关心孩子。不要怕孩子犯错误,也不要怕孩子走弯路。生活是多彩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进行机会教育,给孩子以指导,帮助他树立新的目标。

其实,“放养”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不对,包治百病的教育方式也不可能存在。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男孩的成长不会等着大人空出时间来,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忙乱,但带来更多的则是幸福的体验。“放养”男孩,给他自由飞翔的空间,他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一定会是最阳光的一个。

自我保护:让男孩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困难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何时何地,生存都是人生的第一要素。——赵子墨

据统计,因窒息、溺水、车祸、跌落、中毒等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占我国儿童总死亡率的50%左右。因此,加强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男孩天性爱玩、爱动,这便直接导致了他们处于“危险”中的机率比女孩更大一些,所以家长有责任教给他们一些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领,让他们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与困难。汤姆森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他却成为了现代美国人心目中最优秀的青少年楷模之一,这完全得益于他那次惊心动魄的自救之旅。汤姆森是一个高中生,住在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1992年1月11日,当他独自在父亲的农场里操作机器时,两只手臂不慎被机器切断。他忍着剧痛跑了400米来到一座房子跟前,然后用牙齿打开门栓,跑到了电话机旁边,用嘴咬住一根铅笔,一下一下地拨号,终于拨通了表兄的电话,表兄马上通知了附近的有关部门。在等待救护人员的时候,为了不让血白白流走,汤姆森把断臂伸在浴盆里。当被救护人员抬上救护车时,他还冷静地提醒医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明尼阿波利斯州的一家医院为汤姆森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手术获得了成功。汤姆森住了一个半月的院,便回到家里休养,几天以后就回到学校上课了。他的全家和朋友都为他感到自豪,人们由衷佩服他的勇气和忍耐力。

汤姆森之所以临危不乱,最后成功地救了自己的生命,自然与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不无关系。据说,他的爸爸经常给他讲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和自救的措施。由此可见,安全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父母应该一方面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一方面提高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家长若只是把男孩护在怀中,限制他们发展的空间,那么将来他们在独自面对社会时必然会束手无策,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结果会很糟糕。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曾提到了澳大利亚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中有一门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课程——野外生存训练,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被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全面推广。从小学三年级起,也就是孩子大概八九岁时就开始接受最初的野外生存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的长短和强度,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年龄有所不同。训练科目也有很多种,如行军与露营训练、峭壁攀爬与下落、划艇与漂流的技巧、丛林识途与越野等等。通过这些训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力、技能、面对险恶环境时的应变能力,还激发了孩子挑战自然的勇气,练就了他们坚强的品质。

自我保护能力是男孩在生活中保证身心健康和安全以及顺利成长必备的能力之一。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呢?

方法1:对男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冒险、争斗是男孩的天性,这是男性基因赋予他们的征服力量和渴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潜在危险。这就需要家长对他们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这种教育最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比如,要求他们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家长不在家时,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等等。

方法2:培养男孩健康的体魄

身体羸弱的男孩在遇到危险时往往反应较慢,容易受到伤害;相反,身体健壮的男孩在遇到危险时反应则较快,并能积极采取自救方法,减少受伤害的几率和程度。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男孩身体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多运动,多锻炼,以增强体质。

方法3:培养男孩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的培养是减少孩子遭到意外伤害的关键所在,因此,家长要格外注意这一点。这些应变能力主要包括: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如,春天早晚温差大,勤添、减衣服等;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如玩耍时不小心磕伤破伤,应及时请求他人的帮助;突然发生地震时,要马上躲到稳固的物体下面等等。

方法4:让男孩慎重对待“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值得提倡,但这并不包括未成年人在内。对于未成年的男孩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肩负起这样的责任,所以,家长要告诫男孩,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去寻求大人的帮助。要见义“智”为,而不是莽撞行事。

无论何时何地,生存都是人生的第一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学会生存”。每位家长都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男孩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能够勇敢一点,机智一点,把受伤害的程度降到最低。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自我保护能力是男孩在生活中保证身心健康和安全、顺利成长的必备能力之一。很多有远见的家长都很注重对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他们知道孩子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大事,而保护他们的最佳手段莫过于让他们掌握保护自己的手段。

第4章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从小培养小男子汉的责任感

丘吉尔说过:“伟大的代价,即是责任。”这句话一次又一次被那些为着人类的幸福、美好而奋斗的人所证实。不懂得负责,不懂得责任重要性的男孩永远也长不大,永远都是小角色,而那些但凡能够做出事业的男人,都是懂得为自己的过失埋单并且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所以,父母爱儿子,就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有意识地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

好汉做事好汉当:鼓励男孩勇敢地承担责任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费兰克

人能够主动、自觉地尽职尽责,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情感体验;而不能尽责时,就会产生负疚和不安的情感。所以,对孩子来说,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成长所必需的一种特殊营养,它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和独立。

家长可以做、应该做的,就是让儿子懂得自己的责任。只有学会负责,男孩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男孩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对方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希望父亲可以帮他解决。父亲对他说:“你是一个男子汉,自己做错的事情要自己负责。”男孩小声说:“可是,我现在没有那么多钱。”父亲说:“这笔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是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男孩答应了。从那以后,每逢周末、假日,男孩便外出打工,洗车、擦玻璃、漆房子,他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希望尽快能攒够这笔钱。就这样,经过半年的辛苦努力,他终于赚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在回忆这件事时,他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父亲这样做,就是为了让里根明白一定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责任心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所以,培养未来一代的社会责任心,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负责。而责任心的培养也应从小开始,这其中家长的教育责任重大。那么,具体该怎样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呢?

方法1:培养男孩的责任心要从小抓起

其实早在男孩年龄很小的时候,他的责任心就已经开始萌芽了,比如要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这时候千万不要怕他弄巧成拙而全权代劳,那样会把责任心的嫩芽完全扼杀掉。家长应该做的是积极引导,让他们逐渐养成习惯。

方法2:让男孩和家长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

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让男孩发表一下意见和看法,同时让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些都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方法3:教育男孩“好汉做事好汉当”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导男孩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逃避推卸责任。比如,把伙伴的玩具弄坏了,或是把邻居家的花盆打碎了,应该让他们自己去修理或用零用钱去赔偿。

方法4:让男孩品尝一下不负责任的苦果

如果男孩玩过玩具之后不整理,家长劝过之后也不听,那么就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让他明白不负责的后果。比如,将玩具收起来,等他再想玩的时候却找不到,这时候就可以把事情的道理跟他讲清楚,用事实警示他,使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方法5:不要对男孩太过严厉或频繁地处罚

一般情况下,责骂和处罚都很容易造成男孩的畏怯与退缩心理,使他们不敢勇于面对该负的责任。所以,孩子犯错后,家长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责任心的产生和增强。

男孩在犯错之后不敢承担责任或是推卸责任的行为,让家长感到相当恼火与困扰。让男孩勇于承担过错,或是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是培养他们自主性与自律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是,培养男孩的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每位家长都应高度重视,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从小事做起,让男孩在有责任感的氛围下快乐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责任心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只有学会负责,男孩才会具备真正的竞争能力,而父母帮助儿子树立责任感的关键,是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生活、学习和工作。另外,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较强,所以,责任心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让男孩学会道歉

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大卫·休谟

在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里都有着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做错事时,因为孩子还没有能力承担责任,作为父母代替孩子说声“对不起”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种传统观念是错误的,它直接导致了孩子责任心严重缺乏,因此,父母不应为孩子做错的事去道歉,而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做错的事道歉!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道歉是需要勇气的,让男孩为由自己的疏忽、失误、错误而给别人造成的不快或伤害真心诚意地说声“对不起”,是对错误的一个弥补,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也可以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道歉是人际交往中挽回过错的最直接也是最好的办法。当男孩学会真心诚意地道歉时,他就从内心深处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这样可以增强男孩的自律精神,让他们学会谨言慎行,那么在将来独立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时,他们才会更加得心应手。高桥敷是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当年在秘鲁的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的时候,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高桥先生家大门上的一块儿玻璃踢碎了。按照东方人的思维,高桥先生估计那对美国夫妇很快就会登门道歉。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登门道歉的却并不是那对夫妇,而是闯祸的小男孩本人。第二天一大早,男孩在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儿用于赔偿的大玻璃。小家伙见到高桥先生,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放学之后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儿玻璃来赔偿您。请您收下这块儿玻璃,也请您接受我的道歉。以后我会小心的,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高桥先生不仅原谅了这个孩子,而且喜欢上了他。他在家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而且还送给他一袋日本糖果。事情发展到这里,本来可以就此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夫妇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未开封的糖果客气地还给高桥先生,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闯了祸的孩子是不能够得到奖励的。

如果说高桥先生在接受小男孩道歉的时候会有疑问:这样小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如此通情达理呢?那么看到孩子的父母后想必他一定会知道答案了:当然,这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如果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学会道歉的语言,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道歉的重要性会越加深刻地领悟和理解。因此,我们的家长应该向这对美国教授夫妻学习,让男孩从小就学会以道歉的方式来承担责任。当他们真诚地向别人道歉之后,通常都会得到对方的谅解,这不仅有助于团结,更会让孩子体验到承担责任的快乐。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男孩学会道歉呢?

方法1:家长首先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很多家长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即使做错了事也不愿向孩子认错。要知道,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不能以身作则,那么教育孩子的时候自然也不可能理直气壮。反之,如果能向孩子认错,就可以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还可以现身说法地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从而让他们养成为自己的错误向人道歉的好习惯。

方法2:教男孩明辨是非,大胆承认错误

孩子年龄还小,有时候会因为分辨不清是非概念而不能及时道歉,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所以,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教会他们分辨是非,而不是动辄责备。另外,有时候孩子不敢认错,是害怕被责骂。所以面对做错事的孩子,家长要尽量少一些责骂,多一些理解。

方法3:警惕男孩脱口而出的道歉

有时候,孩子犯错后,为了尽快结束麻烦,可能“对不起”就会脱口而出。但这种道歉的“质量”多数不过关,因为过不了多久,同样的错误他们还会再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则要偏重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而不是事后的道歉。同时,还要告诉他:“只有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道歉才是有意义的。”

男孩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明白道歉的含义。一旦能够发自肺腑地说出“对不起”时,表明他不仅掌握了一项社会交往技能,也学会了如何去补救自己的过失,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懂得这些,他们在长大以后才能够勇于承担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而富有责任感的人。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做错事,说错话,尤其是孩子,父母要让孩子拥有好人缘,就要教会孩子认错和道歉。当孩子用真诚的态度和宽容的心对待他人时,他才能得到他人的原谅和宽恕,也会切身体会自己的责任,并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没有任何借口:改掉男孩经常找借口的习惯

找借口解释失败是人类的习惯。这个习惯同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但对成功却是致命的破坏。——拿破仑·希尔

男孩大都淘气,所以常常做错事,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教导,他们便很容易养成找借口的习惯。对此,家长一定要让男孩明白:借口用多了,就会成为一种潜意识里的“理智的声音”,在耳边告诉自己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做某事,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设置很多无形的障碍。而只有抛弃这些借口,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不至于淹没了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其实,造成男孩爱找借口的原因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因为家长的包办,使男孩被照顾得很周到,这样就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于是,一旦碰上什么事情,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找一个可推脱责任的“替罪羊”,长此以往,凡事爱找借口的毛病就养成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妈妈不同的育儿经历:第一位妈妈:儿子开始蹒跚学步时经常跌倒,每次跌倒在地,她就使劲用手拍地说:“都是地不好,让我的宝贝摔倒了。”儿子撞到桌子上磕痛了,她就使劲用手打桌角说:“桌子不好,把我的宝贝碰疼了。”久而久之,儿子一受委屈,就眼泪汪汪地等着妈妈找出“罪魁祸首”来给他出气。转眼间,儿子已经上小学了,也明白自己磕到却责怪桌子是很可笑的事情。但是,由于这种爱找借口的毛病已经养成了,所以每当做错事时,他都会习惯性地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比如,“妈妈,今天我摔了一跤,是爷爷不好,他没有拉住我的手。”“妈妈,今天我没拿到五角星,是老师不好,因为我帮小朋友收拾铅笔,老师没看见。”“妈妈,今天我去游泳班迟到了,是爸爸不好,他没有按时叫醒我。”反正,只要犯了错误,都是别人的不对。到了这时候,这位妈妈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教育方法有着多么严重的“后遗症”。第二位妈妈:这位妈妈的做法与第一位妈妈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当然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是不同的。儿子从旁边跑过来,不小心撞到桌子,哭起来了。这位妈妈没有扶他起来,更没有“责怪”桌子,而是对儿子说:“自己站起来,再走一遍!”就这样,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儿子能顺利地从桌子旁边跑过。接着,妈妈又问儿子:“撞到桌子,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跑得太冲太快,来不及停下来;第二个是因为一直低着头,没有注意到桌子;第三个是注意力不集中,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你是因为哪个原因呢?”

上面事例中的两个妈妈哪个能教育出更出息的儿子,相信家长们都已经有答案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因患小儿麻痹症下身瘫痪,本来他最有资格为自己找借口。可是他从来不去找任何借口,而是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向一切困难挑战,最终冲破传统的束缚,连任4届美国总统,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成功篇章。所以,家长要让男孩明白,养成为自己找借口的习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

那么,究竟该怎样帮助男孩克服凡事找借口的坏习惯呢?

方法1:解除男孩找借口的理由

比如,儿子说生病了不想去上学,家长可以带他去看医生;儿子说作业没完成不想去上学,家长可以告诉他跟老师承认错误可以得到原谅。总之,当孩子找出一些借口的时候,家长要用更合理的解释打消他们的这种念头。做到这些就要求家长平时要和孩子多沟通,当孩子有烦恼无法自我排解时,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找借口。

方法2:激发男孩的兴趣,让借口无处藏身

家长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各种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学习和生活都顺心如意,孩子自然不会再有找借口的动机。

方法3:家长要为男孩树立不找借口的好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了为自己找借口,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便把这种坏习惯“传染”给了孩子。比如,没评上职称,说领导给自己穿小鞋;和朋友闹意见,说对方蛮横无理。这些都会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贻害无穷。

作为父母,应该让儿子明白,人生历程实质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遇到失败的时候,应该勇敢地面对,找出失败的原因,而不是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一旦形成找借口的习惯,便会凡事为自己开脱、主动打退堂鼓,从而半途而废,并因此而丧失信心,一败涂地。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找借口的行为。男孩找借口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男孩的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作为家长能掌握男孩的心理与生理习惯,适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将男孩的借口泯灭,就一定会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男孩。

让责罚来得理智些:恐惧是孩子逃避责任的诱因

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罗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年幼、顽皮的男孩,他们经常是大错不犯,但小错却不断。当发现男孩做错事时,很多家长会着急、生气,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训斥。他们希望通过严厉的惩罚能够让男孩吸取教训,遏制他们的错误行为,然而却忽略了这种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男孩做错了事,向家长老老实实讲明情况后,非但没得到原谅,反而被狠狠地训斥甚至是痛打了一顿,那么以后他还敢承认错误吗?当然不敢,因为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让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强迫他们产生了防卫心理,以至于在下一次做错事后,会想尽办法编造谎言以躲避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对男孩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羊城晚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小孩说谎引起的屠杀》的文章:1946年7月4日,距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已经过去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然而有一天,在离华沙170公里的凯尔采市却发生了一起十分恶劣的集体袭击犹太人的事件。当天,几百名群情激愤的市民冲向街头,对犹太人进行猛烈的攻击。许多犹太人被抓到帕兰蒂大街7号的一幢房子里被活活打死。这场肆无忌惮的屠杀从早上10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最后有42人被残忍杀害,其中还有2人是被误当成犹太人打死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