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先要养体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19:39:51

点击下载

作者:田元祥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养生先要养体质

《黄帝内经》养生先要养体质试读:

前言

咳嗽患者一定能吃梨吗?冬季吃棒冰的行为能跟风吗?为什么有的人肤质难以改善?喝水也长肉的你是否在看到暴饮暴食却依旧保持完美身材的同事时感到愤愤不平?更多的例子不需要一一列举,你肯定已经察觉到每个人的体质存在差异。那让我们深究一下,体质都是先天遗传来的吗?体质会根据个人的后天努力而改变吗?我这种体质的身体需要调理吗,又该如何调理呢?如果你已经急于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迈出了“体质养生”的第一步——探索体质的奥秘,产生对体质养生的兴趣!

近年来,回归自然的绿色养生观念已渐趋完善。人们从不同的出发点找到了许多科学的养生概念——养生先养脏腑,科学食疗调节身体循环;时下流行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运动养生口号;温泉浴、森林浴、音乐鉴赏等一系列洗涤心灵的方法共同构成了“情志养生”的理念。从这些细微的生活态度变化中,我们可以对人们的养生意识和行动略窥一二。

但无论是从相关领域的书籍或者媒体的曝光频度上看,人们都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养生要点——体质养生。这个源自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至今还没有深入普及到大众当中。可是,要想解决前面提到的日常生活中困扰着我们的现象,不了解体质和体质养生的概念是行不通的。体质类型决定着我们的健康状况,中医向来注重个体差异、辨体识病、因人养生,进而才提出了体质养生的概念。当你理解了“体质养生”的渊源,你已经走出了第二步——追本溯源,透过医学经典触及体质养生。

依据《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和历代中医的观点,体质大致分为9种类型: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本书即结合前人关于体质养生、防病方面的成果,荟萃中医及现代医学的精华,并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不同养生法的理念,帮助读者辨识自己所属的体质类型,全面、透彻地分析体质成因、易患疾病,并从调整饮食、生活起居、精神状态、中医按摩和艾灸等角度提供养生妙方,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改善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当你翻开本书,并借鉴书中的知识进行实践时,你已经迈出了体质养生的第三步——依据自身体质,辨证施法巧养生。

中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蕴含着大量珍贵、实用、有效的养生妙方。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能从中获益。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摸清“体质养生”的门路,借助九型体质养生法获得焕然一新的生活。

第一章 从零开始学体质养生

解读中医体质养生法

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体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黄帝内经》,书中对体质的形成、体质的特征与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体质的概念

从中医学上看,体质可以理解为:人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因素与获得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活动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综合特性。从生理上分析,它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从病理上分析,它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及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在疾病转变转化中的某种倾向性。每个人的体质特点都各不相同,它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所以,体质实际上是建立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人体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反应。

与体质概念联系最为密切的还有“素质”。所谓素质,从现代生理学上分析,是指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包含感觉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所以属于体质的范畴。然而,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素质概念的实际应用看,它是指人体在某些方面的本质特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生理机能与形态结构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它涵盖了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反映了人体各个系统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动中的机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身体素质,它主要体现于一个人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行为、智力、感知力、态度、个性、性格、意志等。

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者联系紧密,心理素质产生于身体素质,且长期影响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它们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彼此产生作用。

体质的差异性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于形与神协调一致,即“形与神俱”或者“形神合一”,它是生命存在与人体健康的基本特征。

所谓健康,指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精神心理三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类经·藏象类》中所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神在形的基础上产生,它依附于形而存在,神是形的作用体现与主宰,对人体生命起着主导作用;反之,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它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所以人们常说,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在中医学领域,这种神与形合为一体的生命观、人体观与医学观决定了体质概念中的“体”,既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形体,也是形神之体的简称。因此,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体质的差异性主要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三个方面构成。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现人体体质特征的重要部分——人体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依据中医学中的“司外揣内”思想,内部形态结构与外部形态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人体体质的外在表现,而内部形态结构则是人体体质的内部基础。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外部形态结构最为直观,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紧密相连,故人的体质特征最先表现为外部形态的差异。

外部形态结构是体现人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它主要由体格、体形、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组成。体格主要是指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它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体形主要指身体各部位胖瘦与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也可称之为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中医观察体形,主要观察人体体形的胖瘦与高矮,皮肉之厚薄与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等。其中,胖瘦最具有代表性,《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即把体形分为胖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根据形态特征划分为脂型、膏型与肉型。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理功能是在形态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决定着身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而身体生理功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并且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所以,生理差异也是人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功能将反映其内部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同时,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功能的重要体现。所以,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将体现脏腑功能的差异,也关系到人体消化、呼吸、水液代谢、血液循环、生长发育生殖、感觉运动、精神思维等各方面功能的强弱差异。

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于身体的防病抗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新陈代谢情况以及或偏于兴奋,或偏于抑制的基本状态等。

人体的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大小便情况、性功能、生殖功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程度、皮肤肌肉弹性、毛发多少和光泽等,都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的具体反映,也是了解体质状况的重要内容。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所谓心理,主要是指生物对物质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也是感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等的总称,在中医学的“神”的范畴之内。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特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相关心理状况的综合体,形态、机能、心理三者紧密相连,特定的形态结构总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倾向。通常,不同的形态结构,总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由于人体脏腑精气及其功能各有区别,所以个体所表现的心理活动也有差异,正如生活中一些人易怒,一些人善悲,一些人胆怯一样。

人的心理特征,不仅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有密切的联系,还与个体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即使为同类型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者,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中医体质养生法

中医体质养生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体质的偏颇,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历代的医学文献记载,人们已经发现不良的体质是人体发病的内因,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人们也从实践中认识到,体质并不是固定不变、不可改善的,外界环境、发育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影响都可能使体质发生改变。

因此,不良体质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改变周围环境、改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积极的养生方法,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体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它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以及病证、诊法、论治、养生、运气等学说。《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体质的形成、特征、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及治疗的关系,提出在治病与养生时不仅要了解“人的病”,还要区分“病的人”。

在中医学科体系中,中医体质养生法已经成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新的学术热点。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中医体质养生法与现代科学充分交汇。

体质研究不仅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民族医学与西方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中医体质学和现代科学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是中医学与民族医学和其他医学进行对接的平台。

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

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哲而成的关于物质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人对宇宙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本原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主要的思维方法解释人体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变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康复,成为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而独特的概念,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渗透到医学领域,借用大量的医学实例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详细地阐述阴阳的相互交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关系,不但使抽象的哲学概念得到了深化细化、发展和充实,而且成为中医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构建了中医学理论,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体质学用阴阳学说解释人类体质的形成、特征和类型,说明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治。

人体特点来源于父母,禀受于先天,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父母自身阴阳气血的偏颇和功能活动的差异,会使后代产生同样的倾向性。正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所说:“血气为人之橐篱,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禀赋各有阴阳。”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以及体内脏腑功能都可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和认识,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关系。人体体质的差异,实际上是体内气血阴阳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重在整体层面的身体反应状态。体质实质上是人体在常态之下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反映。

人体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就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反映了身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所以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每个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导致不同个体在生命活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倾向性和属性上偏阴偏阳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人体体质现象的多样性。因此,中医体质学着眼于整体生理功能的高低强弱,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归纳了不同的体质类型。

如《灵枢·通天》中有体质阴阳五分法,其根据个体阴阳之气的多少,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5种类型,强调由于个体阴阳多少的差异,导致个体形态结构、功能活动等生理特征和行为、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灵枢·行针》有体质阴阳四分法,根据病人阴阳的偏盛偏衰,将体质分为重阳、重阳有阴、阴多阳少、阴阳和调4种类型,强调体质不同,对针刺治疗的反应有迟、早、逆、剧等差异。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阴阳匀平……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但是身体的精气阴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正常体质出现偏阴偏阳的状态。因此,古代医家将人的体质常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由于身体本身阴阳的偏盛偏衰,决定了个体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从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即“同气相求”,所以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不同。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肝、肾之阴气。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由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进一步决定了不同体质的人不同的发病倾向性,如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泄泻、痹病等。然而,由于体内阴阳之气多少不同,致病因素的性质又有阴阳之别,因此发病后个体的病理变化又有所差异。正如《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所说:“此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即六气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阴阳强弱而变化。如素体阴虚阳亢者,功能活动相对亢奋,感邪后多从阳化火,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阳虚阴盛者,功能活动相对不足,感邪后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

不同体质之人,患病特点不同,诊治时需区别对待。章楠《医门棒喝·人身阴阳体用论》说:“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察之之道,审其形色气脉而已……因其病虽同,而人之体质阴阳强弱各异故也。”所以临床常以患者的体质特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对体质内在阴阳偏颇的调整,是治疗的关键。

一般而言,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本系寒湿之体,若感受寒湿之邪,则非用姜、附、参、桂等大热之品则邪不去;反之,若面色苍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湿从热化,反伤津液,治宜清润之品。因此偏阴虚质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温热伤阴之剂;偏阳虚质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寒凉伤阳之品。养生食疗时,体质偏阴虚者,进食宜凉而忌温,宜甘润生津,忌肥腻厚味和辛辣燥烈之品;体质偏阳虚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应多食温补之品。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学说之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有原始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其以“五”为基数说明宇宙的根本秩序,解释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及其发生、发展与变化和相互联系,揭示复杂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维系着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因此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最一般的功能及结构关系的理论。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与医学内容相结合,构成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确立了中医学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核心理论,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中医学在五行学说指导下所构建的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分析归纳复杂的体质现象,探求不同体质的形成原因,阐释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并根据体质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预防,形成了独特的体质理论。

体质禀受于先天,得养于后天。人生于天地之间,先后天多种因素构成影响体质的内外环境。《素问·六节藏象论》:“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五方、五气、五时、五味、五色、五音、五化、五志等对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液、五神等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偏颇各有不同,功能特点有别,故对气候变化、情志等刺激的反应不同,对饮食五味的需求不同,必然会表现为个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的差异,即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在先、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表现为不同的体质现象,形成不同的体质类型。

经大量观察获得了众多的体质差异现象后,从这些现象的差异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征,直接与五行的特性作比较,从而找出体质的差异规律并进行归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作为五行分类法的代表篇章,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总结了人体的肤色、形体、举止、性格等生理和心理特征及与四时气候的适应性等特点,将人划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5种体质类型。以此为基础,结合五音、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阳经的上下左右、气血多少之差异,将每一基本类型再推演为5种亚型,即25种体质类型。正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所说:“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这种分类方法,既概括了人体生理、心理特征的差异规律,又归纳了人的外在体貌和人与地域、时令的关系,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较全面的体质分类法。

运用五行学说认识了体质的差异规律后,再观察体质与疾病关系,中医学认识到由于“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相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灵枢·论痛》),因此“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灵枢·论勇》),从而用五行理论巧妙地解释自然因素对体质的影响。《灵枢·五变》还以木喻人,以匠人用刀斧砍削树木出现不同的结果,再与树木本身质地各异作类比,论述外来病因虽然相同,而发病情况不同的原因在于个体体质的差异,从而说明体质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和临床表现的特征。原文中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肠胃恶……积聚乃伤”。说明以五行归类的脏腑有坚脆刚柔之别,体质便有强弱之分,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也就不同,从而决定了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各不相同。故临床诊治时,应仔细辨别,结合体质特征进行诊断,因人施治。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又称为“元气论”、“气一元论”,是古人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指导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精气学说融入体质学说之中,渗透到体质内容的各个层面,由此产生了中医体质学的精气血津液等内容。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气,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和《管子》。《周易·系辞上》曰“精气为物”,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管子·心术下》曰“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是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周易》和《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黄帝内经》也认为精是充塞于太虚(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古人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共同原始物质。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由于精气运行不息,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万物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这种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实体,和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因而精气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质。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类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精气学说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帝内经》在最初形成中医体质学说时,吸纳了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和关于神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医疗实践,用于阐述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疾病状况,逐渐创立了中医精气神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精有形为生命本原,气无形为生命的动力,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神为生命的主宰及体现,即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而其又是以五脏之精气及其运动为基础产生的)。《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在精与气、有形与无形的相互转化中,显现出各种生命活动,产生了精神心理过程。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能化神,神又能驭气统精。精、气、神三者有机整合和协调,使整个生命过程处于有序代谢状态,因而能够做到《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的“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否则就如《灵枢·天年》中所说的“五脏皆虚,神气皆去”。

总之,在《黄帝内经》中,精气学说被全面用来解释人类的存在以及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体结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并广泛地指导疾病的防治,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早期构建起了重大作用。该学说也因而融入《黄帝内经》的中医体质学说之中,渗透到体质学说的各个层面,由此产生了中医体质理论的精气血津液等内容。

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

质实质上是通过组织器官表现出来的脏腑精气血阴阳之偏颇和功能活体动之差异,是人体生理活动综合状况的反映。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体质的内部形态结构,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配合与隶属关系,构成五大功能系统——以精气血津液为重要物质基础,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是构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中心。人的生理活动离不开脏腑,所以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根本因素。

在个体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不同个体常表现出某一藏象系统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化倾向,如《灵枢·本藏》曰:“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不同,造成了个体体质的差异。

脏腑之小大坚脆及功能之盛衰可以根据外部特征推知,如“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灵枢·本脏》)等,提示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影响着体质。《灵枢·论勇》云“勇士者……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怯士者……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说明脏腑形态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人的勇怯。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体质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内脏功能活动的强弱,还有赖于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经络正是实现这种联系沟通的结构基础。脏属于内,形见于外,何以知脏腑的盛衰,唯观形体而已。体质差异主要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而经络将脏腑之气血精微输送于形体。然而,脏腑经络各分阴阳,故各经气血阴阳的多少亦有定数。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不同的个体,其脏腑阴阳的盛衰、经络气血的多少不同,表现于外的形体也就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质类型。经络气血充盛,则体质强壮;气血不足,则体质虚弱多病。

正如《灵枢·寿夭刚柔》曰:“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由于经络对脏腑气血的调节作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体质状况,因此个体对针刺治疗的反应就有差别。如《灵枢·行针》曰:“百姓之气血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即个体经络气血多少及运行状况不同,针刺后有立即反应者,有适时反应者,有出针后始有反应或仍有遗留反应者,有经数次针刺后才逐渐有反应者,有针刺后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者。因此临证需根据个体对针刺感应的差别,调整针刺的深浅、手法而施治。

精气血津液理论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通过经络的传输作用,输布于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成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精气的盛衰,经络气血的多寡,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质的类型,故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人体生理特点和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精泛指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以及后天获得的对人体有用的精粹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具有繁衍后代的功能。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后,由脾胃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具有培补先天之精,促进、维持人体功能活动,化生气血津液的功能。

先后天之精藏于肾中,共同维持、调节、促进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决定着体质的强弱。老年体质的共性即为精气不足。气作为精微物质,来源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其生成及运行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气具有推动、温煦、气化、固摄、防御、营养等作用,是推动和调节各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的盛衰和升降出入运动的偏颇,直接影响脏腑功能特性的偏颇和形体特征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如气虚质、气郁质。

血和津液均来源于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血行于脉中,内养脏腑,外养形体,化神载气,对体质的强弱起重要作用;津液全身无处不到,濡养脏腑,化生血液,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血与津液的盈亏与运动状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如血虚质、血瘀质、痰湿质。

精气血津液均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源于水谷之精气,因而气血互生、津血互化、精血同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精气血津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身体某一方面的性质偏盛偏衰,还会出现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血虚精亏、津亏血瘀等。所以血气之多少,精亏之与否,津液的盈耗,阴阳之偏颇等,都影响着人的体质。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说道:“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斯而已。”

总之,中医体质学以精气、气血、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认识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变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指导对疾病的诊治和养生康复,形成了独特的体质理论,确立了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学基础。

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体质的重要因素。体质将脏腑气血阴阳之偏颇通过形态、功能、心理的差异表现出来,实际上就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固有素质的总体体现,是因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个体特征。

中医体质学说基本原理

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独特的理论概念,也是人们生活中关注健康体的主要表述内容,它是人类在生命体验过程中,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性格心理方面的综合特质。

生命过程论“生命过程论”认为,体质是一种按时相展开的、与身体发育同步的生命过程。个体在自身的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体质阶段:幼年(稚阴稚阳)→青年(气血渐盛)→壮年(气血充盛)→老年(五脏气衰)。幼年时的活泼可爱,青年时的朝气蓬勃,中年时的成熟稳重,老年时的从容不迫,都是同一个体由于其发育水平和程度的变化,所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性。其中每个阶段的体质特性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些不同的体质阶段依身体发育的程序相互连续,共同构成了个体生命体质发展的全过程。

不同个体的体质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比如不同性别的人,其体质的特性和发展过程就有一定的差异。《素问·上古天真论》曾分别以七、八为基数论述了女性和男性体质发展过程的不同规律。后世医家则将男、女体质的差异概括为“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由于女性体质的特殊性,对妇科疾病中医多注重从肝论治,以调肝补血为要。另外,某些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和特异性体质也可影响个人体质的形成。

形神统一论

体质是特定身体素质与相关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中医称为“形神统一”。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都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动态统一。形,就是形体、形态结构,比如人的高矮胖瘦、骨骼肌肉、毛发皮肤、五官九窍,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神,指性格心理、情绪反应等,是可以感受得到而不能触摸到的抽象概念。

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形神统一,就是说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基于这种“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既包括形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形体与心理的双重特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一定的形态结构,可表现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禀赋遗传论

禀赋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体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而成的胚胎,禀受母亲气血的滋养而不断发育。父母的体质特征影响着孩子的体质,人体从呱呱落地时就带有个体体质的独特性。

因此,禀赋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父母身体的强弱、胖瘦、肤色,父母的性格、气质都会对子女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父母的先天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也很有可能传给后代。

先天禀赋遗传也受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状况的影响,所以在准备怀孕时要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准妈妈在怀孕前要注意调养自己的体质,这样才利于胎儿形成良好的体质。

当然,我们既要重视先天的体质禀赋,也要注意后天的养护。即使先天获得的体质比较不理想,也不要气馁,只要做好后天的养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纠正体质的偏颇。

环境制约论

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个体体质的形成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可产生一定的制约,甚至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生活条件优越的人,体力劳动较少,因而体质虚弱,腠理疏松,易患各种外感性疾病,同时由于其饮食喜膏粱厚味、油腻腥膻,易积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人,体力劳动较多,因而体质强壮,腠理紧密,不易患外感性疾病,同时由于其饮食粗粝,饥饱不时,易损伤脾胃,而致元气虚弱。

地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人类及生物体内的元素丰度曲线与地壳元素丰度曲线是一致的,因此,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性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了全球各地区人类和生物生态的明显地区性差异,而且在一些地区还导致许多地方性疾病和某些疾病的高发现象。所以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是形成各种生态型体质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是认识中医体质的源头

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成书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体质《黄理论的源头。即使现代体质养生专家重新划分中医体质的不同类别,也是脱胎于此。

有关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体质与发病《黄帝内经》认为,在遇到病邪侵袭时,身体发病与否,不仅与病邪的种类及其量、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身体体质有关。《素问·刺法论》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也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表述。正气不足是身体发病的主导因素,体质就其生理基础及表现特征和功能活动而言,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人体体质的强弱是邪气能否致病的前提。

在外感病的发生中,体质虚弱,则正虚感邪而发病。若是体质强壮,正气旺盛,卫外固密,抗病能力强,病邪就难以侵犯人体,即使病邪侵入,身体也能及时调节修复,驱邪外出,疾病也就无从发生。在内伤病的发生中,体质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素问·经脉别论》中“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体质与疾病的传变和转归《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在感受邪气而致病后,疾病的发展、变化、转归会因人体体质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相同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体质的人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明确提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风论》中指出,同样是“风邪”伤人,遇到肥胖体质就表现为“热中而目黄”,遇到消瘦体质,就表现为“寒中而涕出”。《素问·痹论》中说,同样是身患痹证之人,阳虚体质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阳盛体质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另外,《黄帝内经》体质理论还认为体质是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灵枢·论痛》中指出:“同时而伤,其病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说明气盛体强者病易愈,气衰体弱者病难愈。《素问·评热病论》中对劳风的病理演变规律及预后,则有“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的预测性论述,意思是说如果是精气旺盛的年轻人,通过治疗一般3天就可痊愈;精气较弱的中年人5天可以痊愈;年老精衰的人,7天才能痊愈。

●辨体质论治诊疗思想的提出

在体质与诊断的关系上,《素问·经脉别论》中说:“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诊病最重要的理论是观察人体强弱、骨肉和皮肤形态,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在《素问·徵四失论》中同样指出,医生在诊病时“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此治之三失也”。这里的“勇怯”、“寒温”指的就是人的不同体质状况。总之,辨体质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原则,医生在临床诊断时应首先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体质状态,若不注意结合体质的胖瘦、寒温、强弱,仅凭诊脉治病就会惑乱不明,甚至出现诊断上的失误。

因人制宜、强调个性化治疗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在体质与治疗的关系上,《黄帝内经》体质理论首先强调辨体质论治的重要性。《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指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黄帝内经》体质理论还认为,体质的差异还表现在对治疗方法和药物性味、剂量的反应性和耐受性方面。《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指出应针对不同体质对药物的耐受力,选择药味的“厚薄”:对体质强健、能够耐受猛烈药物的人,可用气味俱厚的药物治疗;对体质虚弱、不能耐受者,用气味比较和缓的药物治疗。针刺疗法也是如此。《灵枢·始终》中就提出“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应根据人体体质的不同状况和类型来决定针刺的方法。

有关体质与治未病的关系“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这部著作,“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也贯穿于《黄帝内经》始终。“治未病”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平时的养护和调摄上,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强调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是致病因素与身体正气相搏的结果。正气亏虚作为内因是发病的根本,而正气的强弱是由个体体质所决定的。《灵枢·百病始生》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此,在平时就应注意保养身体,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邪能力以防止病邪的侵袭,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要想有效地预防疾病,必须了解个体体质的偏颇,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偏救弊。就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所说的,“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改善体质的基本措施是改变个体的生活环境、饮食偏好,并通过必要的锻炼和药物等摄生方法,逐渐使体质的偏性得以纠正,预防其可能发生的某些病证。

除未病先防之外,《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还提出了“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思想。也就是强调在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根据体质类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护身体的健康。《素问·刺热》中就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提出的体质分类

帝内经》不仅对人体体质的形成及其表现特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黄而且还对人体体质的差异现象进行了讨论。《灵枢·论痛》中指出人体的“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说明人体在结构上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们通过对人的形、色、体、态、神诸方面的观察,以“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作为基本研究方法,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心理特征等不同的认知角度,对人体的体质进行了多种分类。

根据五行学说划分体质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阐述了体质的概念,以及体质与自然环境、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等因素的关系,揭示出体质就是人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活动倾向,并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知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这是传统医学对人体体质的最早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性格、心理特征融入体质分类的范畴,不管是现在还是当时,无疑都是十分科学和先进的。

●木形之人

外形特征: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心智表现: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

外界适应能力: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火形之人

外形特征:赤色,广,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摇,肩背肉满。

心智表现: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

外界适应能力: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土形之人

外形特征: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大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

心智表现: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

外界适应能力: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金形之人

外形特征:白色,方面,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

心智表现: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

外界适应能力: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水形之人

外形特征: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大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

心智表现: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

外界适应能力: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根据阴阳学说划分体质类型《黄帝内经》根据身心之阴阳两种特性的匹配关系,把人划分为五种类型,称为“五态人”,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这五种不同类型都与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关系,明确指出阴阳偏颇是病态的体质,阴阳相对平衡才是正常体质。

●太阴之人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基本性格特点是:“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此类人贪得无厌,为富不仁,表面谦虚,内心阴险,喜欢索取,厌恶付出,喜怒不形于色,处心积虑,不动声色,只知利己,惯于后发制人。主要表现为面色阴沉,假意谦虚,身体长大却卑躬屈膝,故作姿态。这类人的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

●少阴之人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基本性格特点是:“少阴之人,少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此类人贪图蝇头小利,常存害人之心,有幸灾乐祸之心,见到别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得,对别人的荣誉则气愤妒忌,对人没有感恩之心。主要表现为貌似清高,实际上行为鬼祟,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似伏身向前。这类人的心理健康处于一般水平。

●太阳之人

太阳之人,多阳而无阴。其基本性格特点是:“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此类人好表现自己,惯说大话,能力不大却言过其实,随意自得而不拘谨,好高骛远,喜欢高谈阔论,作风草率,常过于自信而意气用事,虽遭失败也不知悔改。主要表现为高傲自满,仰胸挺腹,妄自尊大。这类人的心理健康一般都处于较低水平。

●少阳之人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其基本性格特点是:“少阳之人,谛好自贵,有小小宫,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此类人处事精细谨慎,很有自尊心,但是爱慕虚荣,稍有地位则自夸自大,擅长人际交往,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站立时头仰得很高,行走时惯于左摇右摆。主要表现为行走站立都好自我表现,仰头而摆体,手常背于后。这类人的心理健康处于一般水平。

●阴阳和平之人

阴阳和平之人,阴阳和谐平衡。其基本性格特点是:“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宛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谈)而不治,是谓至治。”此类人生活平静安稳,不介意个人名利,不惊恐忧虑,不过度兴奋,一切顺从自然,不争胜好强,位高而谦恭,以理服人而不以权势压人,善于适应环境,不固执保守。主要表现为从容稳重,举止大方,品行端正,胸怀坦荡,处事理智。这类人的心理健康处于最佳状态。

根据人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划分体质类型

形体的强弱、胖瘦是体质差异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必然伴随着生理功能的差异。《灵枢·逆顺肥瘦》中根据体形的肥瘦、年龄的壮幼,把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常人”3种类型,并根据常人的不同体质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端正敦厚者”、“壮士真骨者”以及“婴儿”等不同体质类型。

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划分体质类型《灵枢·论勇》中根据人格心理特征在勇怯方面的典型差异,将体质分为“勇”和“怯”两种类型,并论述了“勇士”和“怯士”两种体质类型的人在外部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脏腑组织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素问·血气形志》中还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将体质划分为五种形志类型,即体质的“五形志”特征:“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乐志苦”、“形数惊恐”。总之,《黄帝内经》十分关注不同体质类型的客观存在,体质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认识的。《黄帝内经》对体质的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活体观察和对人体的整体考察基础上,体现了“形神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第二章 影响体质的8大因素

先天禀赋决定体质基调

天禀赋指的就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基因,以及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先育情况。先天禀赋决定了一个人的体质基调,即生命旋律乐章的主旋律。在一个人体质形成的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它掌控着体质的“基调”。虽然先天因素对人体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体质的发育及定型还会受到后天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遗传基因影响体质

中医体质学认为,先天禀赋的不同决定了体质差异的存在。如《灵枢·寿夭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即说明了人类的体质差异与遗传差异之间的关系。

禀赋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毫无疑问,个体体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所决定的,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这种由遗传背景决定的体质差异,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遗传的基因好,在娘胎里养育得好,那么出生后体质自然棒。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

自打从两性结合开始,新生命的体质基调无不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烙印,这是不会变的。先天赋予了个体体质特殊的“稳定性”,就算人在后天的生活中,体质会受到环境、养护等作用的反复修改,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本质的、遗传来的“稳定性”体质则变化不大,这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自己体质的先天禀赋要认“命”,认父母、家族、种族遗传给自己的体质,掌握自己体质的基调,顺势而为。

胎儿在母体里的发育影响体质

先天禀赋还受胎儿在母体里的发育状况的影响。父母的个人行为所带来的体质变化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孩子的体质。比如有的孕妇内热明显,怀孕期间是“一盆火”,内热再加“一盆火”,这样孩子的体质受母亲体质的影响,出生后体质明显偏热,孩子内热就很容易得病。还有的孕妇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这就容易流产,即使不流产,宝宝出生后体格也不会强壮。因此,准妈妈最好在怀孕前就好好地调养、改善自己的体质,把胎儿赖以生存的“土壤”调理好了,这样才利于后代形成良好的体质。并且,在怀孕时还要做好孕期保健,从怀孕开始到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母体为止,都要做好养护,这样才能为后代的体质打下良好基础。孕期保健具体该怎么做,也可以咨询你的保健医师,由他(她)给你提出合理的建议!

虽然你先天获得的体质可能很糟糕,但也不要气馁,因为只要做好后天的体质养护,在很大程度上就可避免某种遗传而导致的体质偏颇。比如有些家庭会有糖尿病(或高血压、肥胖症、精神病、癌症、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家族病史,从而担心将这些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实际上这些疾病本身并不遗传,而是家族体质对这些疾病有高度的易感性,容易得这些病,只要做好后天的养护,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你完全可以不得这些病。

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先天决定的体质的基调,也要注意后天的养护,就像养育一棵树苗,它先天长得歪扭、瘦弱,可是后天只要经过园丁不断修整、施肥、护理,同样也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当然,先天基因中的缺失则另当别论。

如果能生长在长寿家族当然很幸运,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就算是平和体质的宝宝,自幼的家庭养育对维护或促生平和体质也有重要作用,不能自恃优秀体质而无所顾忌。我们在认识到遗传对人体体质发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应从遗传与变异的客观规律出发,进一步认识到后天体质养生的积极意义。合理养生,才能保证人人都有一个良好的体质。

生活环境造成体质差异

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因素是决定一个人体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水一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等,会对一个人的体质产生影响。

地区不同,体质不同

人类具备能动的适应性,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人们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制与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如中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北沿海为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气候。因此从“形”上讲,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东南方人体质多柔弱,腠理偏疏松。

环境不同,体质不同

即使是一辈子生活在同一个地域的人,也会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改变而使体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空气、水源、土壤都是养育生命的根本,但是污染了、肮脏了,人体就会气、津、血积滞壅塞,内环境不洁,人体的体质能不发生变化吗?气候变暖,“天以常火”,人心应之而浮躁,人的体质能不变化吗?相反地,环境治理好了,人生活的地方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人的脏器受到清新空气的抚摸,心神受到优美环境的影响,人的体质自然也会得到改善。

保护环境是体质养生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养生就无从谈起。顺应环境做好体质养生保健,才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人人都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饮食习惯影响体质

品加工方式、饮食结构、吃多吃少、进食方式等,都会对体质产生深食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质是吃出来的也不为过。

饮食结构不同,体质不同

饮食不当,将会影响脾胃功能,使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人体体质发生不良改变。如长期饮食摄入量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容易使体质虚弱。饱食没有节制,则会损伤脾胃,形成形盛气虚(看似强壮,其实气虚)的体质。偏嗜某一种或几种饮食,可造成人体内营养成分不均衡,出现一部分营养成分过剩,一部分营养成分缺乏,从而形成偏颇体质。如长期偏嗜寒凉的食物,容易形成阳虚的体质;长期偏嗜温热和辛辣的食物,容易形成阴虚体质;嗜食肥腻多形成痰湿体质或湿热体质。

盲目进补,影响体质

乱吃药膳也是改变体质的重要因素。很多人把药膳不当回事,看人家吃,自己也吃。人家吃药膳补气,他不需补气也要吃,结果或是把火气补上来了,或是把脾胃给腻滞住了,体质也就出现了偏颇。所以不要盲目滋补,吃药膳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寒热虚实而盲目进补。因为大多数药膳中都含有专门治疗某种病症的药物,用药不对症,或用药不适合体质,哪怕是平和的补药,同样也对人体有害,也会造成体质偏颇。

年龄不同影响体质

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人体气血、脏腑盛衰和生理活动会随着俗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身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能力,所以年龄与疾病关系密切。

儿童期

中医说小孩子是“纯阳之体”,“纯”就是指小儿先天禀受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理机能好,如旭日初升般充满活力,这体现在孩子活泼好动,生理发育非常迅速。但小孩子比较娇嫩,很容易生病,比如易患消化不良、积食、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病证,这正好应了小儿“心肝有余,肺脾不足”的体质特征。小孩子生病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很快就会好,马上就又活蹦乱跳,这说明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由此看来,小孩子的体质呈“纯阳”状态,生机盎然,但却又稚嫩脆弱,需要好好保护。

青壮年期

随着人的生长发育,童身的“纯阳”之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生长发育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慢慢变成阴阳相合的体质。到青壮年时期,人的体质又会变成壮阴壮阳。此时的人,血气方刚,身体健壮,心智达到一生的巅峰状态。青壮年阳气偏盛、容易内热是其体质的共性,这不同于小儿的“纯阳”之体,也不同于年老的“阴盛阳衰”之体。而且,青壮年的体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心智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偏颇,所以要注意养生,不大喜大悲,平衡饮食,规律生活,保持人体的壮阳壮阴之态。如果思虑过多,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时间久了肯定会影响体质。

中年期《灵枢·天年》指出:“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平盛不摇,故好坐。”这表明中年阶段,人体的脏腑经脉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但也是在此阶段,人体体质出现转折征兆,脏腑气血由盛极而转向渐衰,肌表腠理开始疏松,面部光泽有所减退,头发出现斑白,行为表现特点为“好坐”等,反映出生机逐渐衰退的迹象。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到中年,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功能减低,抗病能力下降,可出现内分泌紊乱、消化功能失常及性功能下降等各种病变。另外,中年是个多事之秋,由于家庭和工作上的负担重,人际关系繁杂,身心压力大,容易出现紧张、抑郁、焦虑不安等情绪。

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人由中年转入老年的过渡时期。由于体内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加之疾病、精神、社会生活环境等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与结构逐渐衰退,从生理活动的高峰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是体质状态的特殊转折点。更年期体质的变化,因性别不同而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女性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多出现在44~55岁。在此阶段,大多女性或轻或重地感觉到身体不适,如潮热汗出、头晕耳鸣或头痛、心悸、心烦不宁、急躁易怒、月经紊乱、绝经等。现代医学认为,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不足以引起子宫内膜的增殖,所以月经紊乱以至绝经。同时雌激素分泌减少及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多,造成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多出现于45~60岁,其体质特征为脏腑功能衰退,并以肾气虚衰为主而波及其他脏腑。因此,因肾阴肾阳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情况比较多见,同时也存在肝气郁结甚而化火、脾失健运等病理变化。男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其更年期综合征表现的轻重以及波及的脏腑不同,有的人无明显症状,有的人却出现失眠健忘、体力下降、阳痿早泄等症状。可根据其表现而辨证论治,助其度过更年期。

老年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表现为皮肤老化、头发脱落、牙齿脱落、视觉和听觉下降等,且抵御内外致病因素的能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因此老年体质与其他年龄相比,多为非正常体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正常体质越来越少,偏颇体质越来越多,与年龄基本呈正相关性。

性别不同影响体质

性体质与女性体质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体质。由于男女的遗传性征、男身体形态、脏腑结构等方面的差别,与其相应的心理特征和生理功能也各有不同,因而在体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生理结构不同

女性发育成熟后,体质的“个性”表现为月经来潮,冲脉、任脉气血充盈,可以孕育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体质衰败,发脱齿落,脏腑阴阳失衡,月经绝,故不能再受孕。而男子发育成熟后,体质则出现与女性完全不同的表现,如在三八(24岁)、四八(32岁)期,筋骨强盛,肌肉健壮,肾气平和,五脏六腑阴阳均衡,此期应成家娶妻生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子的体质也开始走下坡路。当肾气开始衰减时,也会出现精气不足,头发脱落,脏腑阴阳失调,筋骨迟缓,生殖能力降低。

心理状态不同

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状态不同,也会使体质不同。女性性格一般多偏于内向,多愁善感,感情细腻,所以容易被七情所伤,导致气机郁滞,易造成或加重气虚、气郁、阳虚等体质。男人平常大大咧咧,高谈阔论,比较张扬,多属于阳性外张的体质。总的来看,男性平和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明显多于女性,女性血瘀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明显多于男性。

疾病、用药影响体质

病制约体质的形成,体质又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一些危重病、慢性疾病,不仅会损害人体的各个部位,还可以使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影响体质状态。生病了,就要服药,但药用得不恰当,也会给体质带来不良的影响。药性药味有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若长期偏用某一性味的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就会出现偏颇,从而改变人体体质。而且“是药三分毒”,虽然生病用药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选药时还应谨慎,不要盲目。

疾病影响体质

人这一生中大都会得病。中医说“久病及肾”、“久病入络”,说明生病时间长了就会肾气亏损,经络不通,不通则伤身,时间久了会耗伤元气,所以说疾病对体质的影响深远。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往往是疾病与不良体质纠缠在一起的结果。通常来讲,疾病改变体质大多都是向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方面改变,如当一个人大病、久病之后,常常会体质虚弱;一些慢性病(如慢性肾炎)患者的体质很容易表现出相应的特异性。但罹患一些疾病如麻疹、痄腮等,则会使身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使患者今生不再罹患此病。

此外,体质改变与疾病的逐渐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慢性肝炎处于早期的时候,属于气滞型体质,而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可转化为瘀血型、阴虚型等不同类型的体质。由此可见,疾病因素也会影响体质不断转变。

疾病制约体质的形成,而体质又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因此保持良好体质,可以预防疾病,而积极治疗疾病,也可维护体质平衡。

合理用药,增强体质

对用药,只有合理运用,才能够对体内脏腑精气的盛衰及经络气血的偏颇加以合理地调整,才会收到补偏救弊的功效,使病理体质恢复正常。若用之不当,或用药误施,将会加重对人体体质的损害,从而使它由强变弱、由壮变衰。

这里我们就几个常见的用药问题来分条解析。

滥用抗生素。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你现在去问10个人,不要问医生,就问普通人,发烧了用什么药?回答保证都一样——抗生素,并且有的还能列举一大堆的抗生素名称出来。要知道不同的抗生素对不同的菌株是有选择性的,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也会让人体的正常细胞受到严重的伤害。有些病人不明就里,甚至医生为了省事,经常选用广谱抗生素,对正常细胞滥杀无辜,造成人体产生耐药性,形成“坏证”。在中医看来,这等同于使阳气受损,往往越治越差,出现体质下降、面色青白、食欲不振、遗尿、遗精、腰酸背痛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一定不要滥用抗生素,而是要顺着体质去养护自己的身体,多用一些自然的方法去激发身体的免疫力,比如通过经络、饮食、运动等,尽量少用药物,尤其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滥用激素。所有的激素都可导致阳气极大的损伤,消耗人的肾精,随之就会出现阳虚诸症,用激素越久,其损伤阳气的表现越是明显。

滥用其他西药。现在的西药品种繁多,可以说人的大多数疾病,西药都有“对症”的。可是,这类药物的一个总的特点是激发人体潜藏的真精真阳,从而使病态的阴阳暂时恢复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效果。可是这种结果却耗损了阳气,也就压制了生命。所以,对西药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务必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分析利弊后再使用,不能盲目滥用。

滥用中药。“是药三分毒”,中药不是没有副作用,弄不好还会有大的毒副作用。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是阳热之体,老是宣发,收藏不了,用苦寒药可以清热降火,使气机潜降。但如果这个人并非阳热体质,却也用了苦寒药,结果生气一天天地被耗伐。也就是说它动摇的是人生命的根本,难道这个还不算副作用吗?

虽然用药是难以避免的,但应谨慎,不要盲目。医生要严谨,不能当药物危害人体的“帮凶”,老百姓也不要为自己选择“毒药”。从饮食、运动、经络调节,注重养生保健,永远是防治疾病的正道,也是养生的主要内容,体质养生尤其不提倡乱用药。

七情过激、生活方式不当影响体质

成人体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情感动物的人类来说,情志影造响可能是超乎想象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是人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一种正常反应,反映了身体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七情是通过影响脏腑精气,从而改变人体的体质的。

七情过激易造成体质偏颇

中医素有“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的说法。情志变化无论强弱久暂,从其开始出现就包含着影响脏腑气机协调运行的致偏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体质。如果这种作用超出人体能够耐受和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气机升降失调、体内环境变化,从而引起体质的变化,最终致病。

如果受到长期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持久的情志异常波动,超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就会影响脏腑经络功能,导致身体阴阳气血失调,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形成某种特定的体质。如长期精神抑郁,情志不畅,则脏腑失调,气血阻滞,易形成气滞或血瘀体质;再加上经常愤怒,则化火伤阴灼血,形成阴虚体质。

由此可见,体质是情志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生理改变影响心理情绪;同时情志反作用于体质而引发疾病,则是心理情绪反作用于生理功能。现代聚类研究已经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体质与情志的密切关系及两者的差异。如女性中体质偏虚弱者,情志易波动、善抑郁、多焦虑。而这些消极的情志又进一步通过心身机制干扰生理功能,削弱体质,使体质偏颇更加严重。

七情调和体质壮

精神状态的好坏对体质很重要。精神情志,贵于调和。情志舒畅有节,就能身体健壮。如果长期精神抑郁,或精神波动很大,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就会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人的很多病其实都由消极情绪所引起。

不良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持续的不良情绪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还会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等。只要消除了造成疾病的消极情绪,很多人都能恢复健康。所以说,保持一种积极的正常的心态非常重要。

医学界已经不断证明,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能够增强免疫力,让身体更快恢复健康。甚至有的医生还让一些癌症患者通过登山等活动,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免疫力。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让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体质出现偏颇的主要原因。如果持续下去,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所以一定要学会调节情志。

首先要做到“心静”,清心寡欲,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烦恼。还要善于调节情绪,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的相关理论。

另外,要多静养。静则神安,仅5分钟闭目养神都可见效。可在树荫下或屋内静坐,也可采取听悠扬音乐、看优美图画、钓鱼、打太极拳等方法入静。

总之,只要经常把心神安抚好,不思虑过度,多让自己快乐,寻求合理的精神寄托,我们的心自然就清静了,体质也不会因为七情过激而导致偏颇,人也会更健康。所以,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即养生之根本。心神旷达安怡,身体自然安详舒泰,得到很好的生命体验,祥和欢乐,必享高寿。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体质偏颇《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活到天年的养生方法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有常”就是要有规律,怎么做到生活起居有规律呢?古人的做法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候人们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也没有丰富的夜生活,太阳一下山、天一黑,吃了饭就到屋里聊聊天,然后早早就睡觉了,太阳升起来、鸡一叫就起床了。生活起居是和日月同步的,这也是顺应自然节律的表现。

可是如今不一样了,人们的夜生活太丰富了,不光年轻人爱玩儿,老年人也爱玩儿,有打麻将的,有上网的,还有连续剧播不完不睡觉的,晚上一两点才上床。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睡醒以后往往头昏脑涨、不解乏。

事实上,睡眠时只是大脑休息了,我们的脏腑却没有闲着,它们正在加紧工作,将白天体内产生的垃圾及时分类化解并清运,还要制造第二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深夜静卧没有那么多的干扰因素,是脏腑进行修复工作的最好时间;而白天阳气旺盛,一切处于活动、喧嚣中,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不利于脏腑工作,它们的效率很低,这正是白天不解乏的主要原因。

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损害身心健康。

生活中的细节会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健康。千万不要小看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和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睡早起,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要过度劳累,不要患得患失……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而身体过劳或过逸、依赖空调、以车代步、不离电脑、长时间打麻将等现代生活方式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身体过劳,易转化为气虚体质。神过劳更是不容忽视。用脑过度伤心脾、用眼过度伤肝血,会造成气血不足,转化为气虚体质。身体过逸,容易转化为瘀滞体质。有的老人年轻的时候吃过苦,觉得现在是享福的时候了,经常休息,又是进补,又是吃药,结果身体反而越来越糟。

第三章 辨清体质,养生养到实处

养生先要认清不同体质

医认为,在先天禀赋与后天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体质的差异现象。中体质之间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

体质的标志

中医认为,体质的标志是通过体质的构成要素来体现的。因此,当判断一个人的体质状况时,应当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心理特征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体质评价指标1. 人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包括体表形态、体格、体形、内部结构与

功能的完整性、协调性等。2. 人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特别是

身体心血管、内分泌和呼吸系统的功能。3. 人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包括速度、耐力、灵敏性、力量、协调

性及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4. 心理发育水平,包括智力、行为、情感、性格、感知觉等方面。5. 人体的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神心理环

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损害的抵抗、调控和修复能力。

●理想体质标志

理想体质,主要指人体在充分利用与发挥遗传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积极培育,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即中医上所说的形神合一。形神合一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中医学通常把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理想健康体质的具体标志主要是:1. 身体发育完善,体格健壮,形体匀称,体重适当。2. 面色红润有光,头发润泽,双目有神,且肌肉、皮肤有弹性。3. 双耳灵敏,牙齿坚固而清洁,声音洪亮,脉象和缓并且均匀,睡

眠质量好,二便正常。4. 动作灵便而有活力,具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5. 精神振奋,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感觉灵敏。6. 遇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富有理性和创造性。7. 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及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有较强的抗干

扰、抗不良刺激和抗病的能力。

体质类型及特征

根据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状态和邪气的有无,可以将体质划分为正常体质与异常体质两大类。异常体质又可按阴阳盛衰划分为虚性体质与实性体质及复合性体质三类。

●正常体质

正常体质又称平和体质,主要指身体强壮且无寒热之偏的体质。其特征为:体形匀称,体格健壮,头发油黑而亮,面色红润,肤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唇红润,胃纳佳,四肢有力,能耐受寒热,脉象从容和缓,二便正常,舌质淡红、润泽,舌苔薄白,脉象节律均匀。

●虚性体质

所谓虚性体质,主要指人体脏腑亏虚,气血不足,阴阳偏衰。常见以下四种类型:

气虚体质:以身体气弱少力为特性。气虚体质具体表现为:毛发不华,面色稍黄或白,肤色发黄,目光无神,鼻子部位淡黄,口淡,唇色少华,肢体常常疲乏无力,禁不起寒热,纳呆,大便正常或者偏于便秘,小便正常或者偏多,脉象虚缓,舌淡红,边有齿痕。

血虚体质:此种体质主要以血虚为特征。具体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色淡,毛发枯燥,肌肤不泽,无精打采,疲乏少力,活动时气短,大便时常便秘,脉象细弱。

阴虚体质:此种体质主要反映人体阴液亏虚、失于滋润及阴虚阳亢的状态。其特点为:体形瘦长,两眼干涩,视物昏花,眵多,鼻中微干或有鼻血,面色多偏红或颧红,肤色苍赤,巩膜红丝较多或暗浊,口燥咽干,多喜饮冷,唇红微干,手足心热,大便偏干或者秘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者无苔,脉细弦或数。

阳虚体质:主要反映人体阳气亏虚、阴寒内盛的状态。其特点为:体态肥胖,面色少华,毛发容易脱落,肤色柔白,两目胞色晦暗,鼻头冷或色微青,口唇色发红,形寒肢冷,倦怠,背部或胃脘部怕冷,喜吃热食,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实性体质

中医认为,邪气有余为实。因此,实性体质主要以体内阴阳偏盛,痰、瘀等邪气内结为特征。实性体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阴寒体质:此种体质主要反映体内阴气偏盛之质。其特点为:形体健壮,肌肉紧缩,皮肤紫黑,四肢常冷,舌质淡,脉紧实,喜静厌动,喜热恶寒。

痰湿体质:此种体质主要由于体内痰饮水湿潴留而形成。其特点为:体形肥胖,面色暗黄,肤色白而滑,鼻子部位微黑,口中黏腻不爽,四肢沉重,嗜酒茶,恣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很少或微浑,脉濡或滑,苔腻。

血瘀体质:此种体质多反映人体经脉不畅,血瘀不行,或者瘀血内阻。其特点为:多见于瘦人,毛发容易脱落,面色黧黑或面颊部见红丝赤缕,肤色偏暗滞,或见红斑、斑痕,或者有肌肤甲错,眼眶暗黑,或白珠见青紫,红筋浮起,鼻部黯滞,口干,但欲漱口不欲咽,口唇淡黯或者发紫,舌质青紫或舌边青,有点状或片状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或沉、细涩或结代。

气郁体质:此种体质主要体现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气机郁滞的状态。临床常见于女性,常常会出现肝郁不舒、气机郁滞为特征的体质状态。这种体质通常表现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素多抑郁,遇事善思虑并且难以忘掉,胸部胀满,脘腹胀闷,多怒易急躁,口干苦,经常多愁善感、叹息嗳气等。

●复合性体质

这种体质兼具虚性与实性体质的不正常身体素质。如气虚与痰湿体质常混见,多见于肥胖之人;气虚与血瘀体质也常混见;阳虚与阴寒体质常混见;气郁与阴虚体质常混见等。但也有两种体质均为实性体质,与复合性体质定义中的“虚与实”不符。

基本体质类型的命名依据

本书中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命名,采取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的分类方法。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根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而总结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

中医望、闻、问、切体质判定法

个好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一双眼睛、三个手指头,就可以走遍“一天下”。所以,为了让大家对如何判断体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中医四诊结合相应的症状讲讲中医判定体质的方法。

●看形体

形体看上去肥胖,但未达到肥胖标准,只是超重;肌肉摸上去结实,行动灵活,多数是平和、湿热、痰湿体质,气虚不明显。

如果很慵懒,动作拖泥带水,走路拖拖沓沓,经常一屁股坐那儿,整个人显得沉重倦怠,这种人多数是痰湿间夹阳虚或气虚体质。

形体消瘦,体重不达标,皮下脂肪又少,基本上是虚性体质。

如果瘦而肌肉松软,脸黄,说话气若游丝,语声低怯,以气虚体质为主。

如果精瘦结实,灵活,精力好,通常是阴虚内热体质。

如果形体干瘦,面色口唇发暗,皮肤干燥,舌质紫暗,多数是以血瘀体质为主。

●看神气

情绪波动大、容易兴奋、躁动,多是体内有热。多数为湿热、阴虚内热、上热下寒等体质。

偏于安静、消沉,精神不振,则偏于气虚或阳虚体质。

反应迟钝,思维动作缓慢,则是痰湿体质。

看上去比较郁闷、不开心、不开朗,甚至抑郁,则是气郁或血瘀体质。

身体像一个症状感觉放大器,稍有不适即周身痛苦,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全身上下检查一遍,结果往往问题并不大。这种患者通常敏感多疑,既容易心神不定、焦虑不安,又容易钻牛角尖、难以自拔,常见于女性虚性体质者。

●看面色

中国人是黄种人,正常面色应该是黄而有光泽,透出少许血色。当然,肤色有深浅,不论白皙还是黝黑,都应该有光泽。

面色萎黄,即黄而没有光泽、血色,是血虚。

皮肤黄而油腻,多为湿热。

面色、口唇发黯,月经前或行经过程中受寒、失眠时常出现黑眼圈,多是血瘀体质。

面色白而缺乏血色、没有光泽,是阳虚。

●看舌象

舌体胖大,又淡又嫩,质软,说明是虚性体质,阳虚、气虚常见。

舌体胖大,很红,是热性体质,一般食欲旺盛。

舌头明显胀大,舌尖红赤,吃东西的时候好像总是要咬着舌头似的,说明是吃多了热性东西或者吃得太多了,容易生口疮。

舌体瘦小、色淡而萎软,是气血虚。

舌体小,但是很红,舌苔也不多,是阴虚或者有内热。

舌体颜色发紫发暗,或者有瘀斑瘀点,是血瘀。

舌体边缘经常有牙齿痕,是气虚。

舌苔经常很厚不退,不是湿热就是痰湿。

如果没有舌苔,是阴虚。

●看眼睛

目光炯炯有神,偏于热性或者平和体质。

目光呆滞无神,是虚性体质,气虚、血虚、阳虚都可能会出现。

眼睛巩膜上面经常有脂肪沉淀,或者常年有很细小的血丝,看上去比较浑浊,多见于血瘀、痰湿和湿热体质。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上热下寒的阳虚体质,也会见到浑浊的眼睛。

●看指甲

手指甲根部的月牙:正常的月牙占整个指甲盖的1/5左右,如果不及1/5,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超过1/5,说明体内有热。

拇指和中指应该出现月牙,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寒热适中,不会有大的健康问题。

10个手指头都没有月牙,如果从小没有,这说明是寒性体质;如果以前有现在没有,那说明体内寒气较重。

体质大热时,10个手指都有月牙,有7个以上的月牙就属于偏热或热性体质。

●听声音

声音轻浅,没有中气,是气虚。

声音底气足,中气足,通常是痰湿或平和体质。

●闻味道

经常汗味、体味特别大,是痰湿或湿热体质。

经常有口气,说明有内热、积滞。痰湿、湿热、阴虚内热、上热下寒的人容易出现口气。

●问二便

经常小便很黄,说明体内多热;喝了水就要去厕所,夜尿又多,这是阳虚;每遇精神紧张则小便次数增多或经常因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安,常见于气郁、气虚的女性。如果小便深黄发红、淋漓涩痛,则要到医院及时检查治疗。

长期大便量少干燥,可见于阴虚、气虚。

大便经常烂而不成形,可见于气虚、阳虚、痰湿。

经常大便干结或黏腻、味道臭,小便黄,是湿热体质。

遇到精神紧张就会大便稀溏的是气郁体质。

●问情志

凡事思虑过多者,多为气虚、血虚、气郁;容易伤感悲忧者,多为气虚、阳虚;七情难以舒展,内向压抑者多是气郁;容易惊恐不安者多是阳虚、气虚。

●问寒热

畏寒怕冷、耐夏不耐冬、常年手脚发凉,尤其到了冬季手冷过肘和足冷过膝、睡不热被窝、身患每遇寒冷则发作或加剧的慢性病者,基本可以判断是阳虚体质。

怕热、耐冬不耐夏、四肢温暖,尤其到了夏季手心脚心发热,喜欢吹空调喝冷饮者,是热性体质。

还有的人尤其是女性,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不耐寒热,一冷就穿很多,一热就吹空调,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差。这种人常见气郁体质、气虚体质。

素体血虚的女性也会见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通常伴有头晕、心悸、多梦、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的血虚表现。

●问汗液

少汗或无汗,能量代谢就会缓慢不畅通,闷在里面,内生痰湿、郁热、湿热。

汗出太多,比如白天不活动汗出(自汗)、晚上入睡后汗出(盗汗)都不正常,见于气虚、阴虚体质。

汗少或无汗,又能吃的人,肥胖往往在所难免;而自汗或盗汗,又胃口差、饭量小的人,会出现消瘦、失眠、健忘、心慌。

有的人很容易出汗,吃饭、喝茶、运动、天稍热会汗出明显,不喜欢空调,可见于平和体质、偏于气虚体质者,这种人往往身体素质不错,情绪也较为稳定平和,也不容易发胖,因为能量代谢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汗出畅通,内热容易发散出去。

喜热食热饮,天热时比别人明显汗少者。通常见于气郁、湿热、痰湿体质,少汗无汗令人容易发胖、肿胀、闭经、烦躁易怒、生痤疮等。这是因为能量消耗少、水液代谢不畅、内热散不出去。

●问经带

经常性的月经量偏少、经期延后、色暗、痛经者一般多见于血瘀、气郁体质;经常月经量多、经期提前、色鲜红则以热性体质居多;月经颜色淡红,多是血虚、气虚体质。

白带长期偏多、色白,伴有容易疲倦者,多是痰湿、气虚、阳虚体质;而带下色黄、阴痒者,多是湿热。

脉象有力,节奏整齐,说明身体状况好,最起码反映心肺功能好。

如果半天还摸不到脉,好不容易摸出来了,却感觉很细,若有若无,那就是虚性体质;如果脉象细,胃口又好,就很容易发胖。

脉象似一根直直的琴弦,叫弦脉,也叫肝脉,意味着肝脏功能不调。

在平静状态下,脉象比较快,是有热(实热或虚热);脉象明显慢,是阳虚。

阴阳平衡是体质养生的宗旨

质是人体在自然界阴阳运动的产物。所以我们只有顺应自然之阴阳、体天地之阴阳、自身之阴阳,努力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自然结合,与天地相合,与自身本质相合,使人体内在的、外在的各种阴阳对立关系都达到平衡状态,人才能健康长寿。

阴阳平衡与体质养生

●阴阳平衡是养生治病的关键

世界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的相互对立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都要遵循的准则,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所在,也是世间万物运化的动力。

人体疾病的形成是因为阴阳失调,所以养生治病的关键也在于恢复其平衡。凡是有点“道行”的中医,都会依据阴阳来诊病、治病。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这样的说法:“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这段话把人体的每一脏、每一腑都分出了阴阳,把人体的每一层次,无论是整体与局部,还是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概括成阴阳的对立统一体,这充分说明了人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体质养生也要阴阳平衡

体质是人体各层次阴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阴阳运动的产物。所以我们只有顺应自然之阴阳、天地之阴阳、自身之阴阳,努力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自然相“合”,与天地相“合”,与自身体质相“合”,使人体内在的、外在的各种阴阳对立关系都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健康长寿。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重视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关系,要把阴阳平衡当作体质养生的宗旨,顺应体质,合理养生。

体质养生可借天时

●儿童时期:纯阳之体要多注意

小儿是纯阳之体,容易产生高热惊厥、感冒发烧、咽喉肿痛、肺炎、积滞等疾病。因此,要谨慎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中药,切不可多用,更不可预防性使用。尤其是容易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更要注意,否则就会陷入不良循环,体质会越来越差。

要想小儿体内没有热气、不积滞,就需要饮食均衡,帮助小儿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让小儿玩到太晚;少吃饼干、巧克力、奶油、饮料、火腿肠等精细加工的高热量、高营养食品;不要总怕孩子吃不饱,满世界追着喂饭;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这样自然会养出健康的孩子。

如果小儿先天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家长则要注意:宁愿稍饿三分,不要过饱一分,因为过饱只会伤脾胃。一些早产儿,如果后天总是吃得很饱很好,反而容易引起单纯性肥胖。

儿童体质类型较多,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血虚体质、过敏体质均较为常见。

●青春发育期:不要肥胖

进入青春期,是女孩子改善体质的好阶段。

体质血虚、气虚的女孩子,月经期要小心,不要受寒、不吃冷、不生气,注意腰骶部、少腹部的保暖,不剧烈运动,月经后在饮食上适当进补,比如红枣、桂圆、枸杞子、莲子、葡萄干、当归等,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虚和血虚的体质。

痰湿体质、形体偏胖的女孩子,要特别注意控制体重,因为一旦明显肥胖,就容易闭经,然后更加肥胖,加重痰湿体质的偏颇。

青春期,虽然生长速度已经不能和儿童相比,但是很多青少年嘴馋贪吃,尤其是女孩子零食不断,这也很容易导致肥胖。痰湿、气虚、阳虚体质的女孩子这时要特别小心控制饮食。因为上述体质本身就容易导致肥胖,尤其育龄期生孩子之后,很可能喝凉水都会胖。青春期就肥胖,没有给体重的正常增长留下一点余地,产后要胖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痛经的女孩子,月经前可以适当喝点红酒、糯米甜酒、红糖水,给少腹腰骶保暖,不要再穿露脐装,还要注意加强个性修养,尽量温和,不躁不怒,否则很容易促生或加重血瘀体质,尤其进入中年后,容易导致色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妇女产后:坐月子不可受风寒

妇女怀孕期间,身体内环境、脏腑功能会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气血相对旺盛以养育后代,对虚性体质是一个较好的调整时机。

生产过程中产妇紧张、用力、失血,体力消耗大,气血不足,百节空虚,腠理疏松。“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产前产后,冰火两重天。

属于血虚、气虚、阳虚、血瘀等类型体质的女性如果注意产后月子调养,其体质很可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如果不注意保养,也很可能使气虚、血虚、阳虚、血瘀等体质出现明显偏颇,甚至落下病根,比如肌肉劳损、腰腿关节痛、贫血、抑郁症、胃病、偏头痛、眼花、视力下降等。凡是月子里落下的病,很难根治。

坐月子要注意三点:

第一,产后要注意保暖,不可受寒受风,少吃寒凉水果。情绪要舒畅,饮食宜温热熟软。

第二,身上、头上汗出潮湿时,不要洗头洗澡,应该待汗落、皮肤干爽时再洗,并选择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洗完后把身体头发完全擦干再穿衣服或睡觉。

第三,产后饮食调养应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可以分别服用不同的有补血活血作用的食物,只要适合妇女产后多虚多瘀的状况即可,没有必要一定要服用某种食物。

●更年期:固护阳气振根基

如果人们在更年期注意调养身体,就能为自己拥有良好的老年生活做一些铺垫。明代医家张介宾谓之“中年修理振根基”,人的根基就是肾气。肾气不亏不伤,在小儿则表现为促进生长发育,在成人则是增强身体素质,在老人则是延缓衰老速度。

进入更年期,生命活力明显下降,所以阳虚;因为阳虚,所以蒸腾汽化、新陈代谢缓慢,痰湿、血瘀由此渐生渐多。这时以阳虚、痰湿、血瘀等混合性体质较为常见。

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畏寒怕冷、不敢再吃冷东西、怕风吹等,这是正常衰老的表现,不用刻意补益,平时饮食和用药注意不用少用寒凉之品即可。

饮食上,要少吃多餐,少盐、少油、少乱补。适当进食山药、陈皮、薏米、生姜等利于减少痰湿之品。心态平和,多运动,少用空调冷气,适当进食山楂、红酒、糯米甜酒、黑木耳等食品,利于减少瘀血。

更年期要控制体重,尤其是腰腹围。进入更年期,可能睡不着午觉、睡不够八小时了,但只要睡醒不疲乏,就不要担心害怕,顺其自然。更不能计较名利,争强好胜,用气斗狠。更年期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懂得舍弃、放弃就是养生。

●大病后的康复阶段:不可过饱或多食肉

大病之后的康复期是改善调整体质的关键时期。并非说大病之后身体会更好,而是说,一方面不仅要使疾病痊愈,各项指标正常或好转,更重要的是体质要尽量恢复至病前原有水平,而不使之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大病往往令人感到疾病的巨大痛苦、经历生死考验,使人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珍视生命,重视养生,能够较病前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能科学地生活、起居、饮食,从而因祸得福,使体质得到改善。

大病康复期的养生,不同疾病具体方法也不同,但也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随着食欲的恢复,宁可饥三分,不可过饱一分,尤其在康复初期,更应避免过饱、油腻;二是亲属朋友鼓励、关心但不应过度,使之心绪相对宁静。

根据不同体质治病

质作为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状态,必然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体程,成为制约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要素。通过辨识体质类型,可预示不同体质类型所易患的疾病谱,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体质影响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根据,而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邪之所客必因正气内虚。正气虚,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实,则邪气无入之机。正气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因此,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体质因素。

人体受邪之后,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立刻发病的,有延迟发病的,也有时而复发的。体质健壮,正气旺盛,则难以致病;体质衰弱,正气内虚,则易于发病。如脾阳素虚之人,稍进生冷之物,便会发生泄泻;而脾胃强盛者,虽食生冷之物,却不发病。可见,感受邪气之后,身体发病与否,往往决定于体质。当然我们绝不能因为强调了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而否定邪气的作用。要提醒的是,人体感受了邪气,因其体质不同,不一定就会患病;即使患病,其临床类型和发病经过也因人而异。

治病求本,本于体质

体质决定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中医病因学对这一现象早有认识,针对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淫邪的特点有“同气相求”之说。如迟冷质者素体阳虚,形寒怕冷,易感寒邪而为寒病,感受寒邪亦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燥红质者素体阴虚,不耐暑热而易感温邪;黏滞质者素体湿盛,易感湿邪,常因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黄帝内经》中还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五变》)等记载。

由此可见,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嗽;年老肾衰,多病痰饮咳喘。凡此种种,均说明体质的偏颇是造成身体易于感受某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人施治,权衡制宜

体质不同,需要采取的保健方法也不同。按照不同的分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案,才能将体质调养到最佳状态。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治病不仅要了解“人的病”,还要了解“病的人”。

体质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同一治法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体质不同,故疗效不一。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即便是同一致病因素或者同一种疾病,由于不同患者的体质各异,其临床症候类型也有区别,表现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

如同样感受寒邪,有的人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有的人一发病就出现畏寒肢冷,纳呆食减,腹痛泄泻,脉象缓弱等脾阳不足之证。前者平时体质尚强,正气御邪于肌表;后者阳气素虚,正不胜邪,以致寒邪直中太阴,故出现上述症状。

又例如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所发生的感冒症状,由于病邪不同,体质各异,每个人的感受也有轻重。因此,感冒的临床类型有风寒、风热两大类别,以及挟湿、挟暑等不同兼证。

医圣张仲景所论之伤寒,其传变途径一般是由太阳至阳明至少阳,然后传入三阴。为什么有的人从阳明而热化,有的人却从少阴而寒化?其原因就在于,从热化者素体阴虚,从寒化者素体阳虚。由此可见,病因相同或疾病相同,而体质不同,则出现不同的证候。

另一方面,异病同证亦与体质有关。即使是不同的病因或不同的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常常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临床证型。如泄泻和水肿都可以表现出脾肾阳虚之证。这可能是由于虽然病因不同或疾病不同,而体质相同,所以才出现了相同的证候。

可见,体质是形成“证”的生理基础之一,辨体质是辨证的重要根据。

认识九型体质

医学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根据人体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将人的体质分为中9大类:平和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若能根据自身机能的表现和特征,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体质,然后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便能使人体机能处于健康良好的运行状态。

平和体质

●体质特征

体质平和不平和,是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来说的。平和体质,顾名思义就是不偏不倚,指人体保持着一种平衡。拥有这一体质的人是非常幸运的,总是精力很充沛,外表看上去,不胖不瘦,刚好合适,性格也比较开朗,最重要的是,很少得病。一年基本上不去医院,也就是偶尔有个小感冒,不会因为生病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正常体质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这里强调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有完满的精神状态。说白了,健康就是平衡状态。如果身体挺好,但很容易生气、急躁或跟周边的人都处不来就不叫健康,不叫平和状态。归纳来说,就是体强曰“健”,心怡曰“康”。

处于平和状态的人,就算受到了挫折,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都能够应对。身心健康,这就是平和体质。外表看起来面色很好,精力很充沛,心理素质也很好。这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平和体质的一个标准。

●调养原则

调气血,协阴阳。

气血的平和充足、阴阳的协调平衡是平和体质的基础。先天禀赋良好的人,对环境的适应及耐受好,自身免疫调节机制灵活完善,只需要保持原有的生活规律就能达到健康平和的状态。

后天调养得当的人注重养生,虽然先天条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讲究调养,顺应自然规律,依靠饮食、作息、运动、精神方面的调摄,可以使自己的脏腑、气血、阴阳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易得疾病

平和体质的人较少患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种体质的人大都正气充足,抵抗力强,耐受寒热干湿,环境适应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但是,身强体健之人往往不注意自身的保护,反而因为疏忽而受伤患病。

季节更替,应适时增减衣被,祛暑避寒,预防一些外感性的疾病发生,如伤风感冒、中暑、冻伤等。在疫病流行的时候,应当加强自我防护,杜绝传染途径。另外,在运动、旅游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外伤的发生。运动损伤、虫兽咬伤等意外伤害是平和体质者要注意的。

气虚体质

●体质特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