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套装共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21:17:44

点击下载

作者:丁长清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套装共3册)

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套装共3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套装共3册)作者:丁长清排版:skip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6245801053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的第一部。本书以生动的文字、简洁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历届世博会的背景、主题、概况、展馆、展品、逸事以及影响等,细数世博会150余年的发展历程。本书在最后一章讲述了世界博览会公约的演变、国际展览局的构成及职能、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世界博览会分类及级别、世界博览会的申请及参展程序等,让您在了解世博会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对世博会的制度、运行机制及影响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本书为大众性读物,适合各个层次读者阅读。序言“人生七十古来稀”,笔者已经到了古稀之年。适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国际盛会。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的简称。世博会是西方工业革命、现代文明进步的产物,它于1851年诞生于英国,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从西欧扩展到北美、东亚、大洋洲乃至全球。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发展前景的最大国际性展览会。世界上有“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永不结束”之说,可见其影响之巨大和深远。

世博会在国际上被誉为“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广受世人关注。

美国对于世博会的兴趣最大。早在100多年前,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就对世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博览会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的进步历程。它激发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能,促进人类的聪明才智的发展。博览会走进了千家万户,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博览会为万千学子开启了信息宝库的大门。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会使人类文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总是能给人以启迪,使人类的大脑更充实、双手更灵活。接踵而来的是友好的竞争,它是产业进步的动力,是发明创造及人类活动各领域所作努力的灵感源泉。”(威廉·麦金莱1901年9月5日在布法罗泛美博览会的讲话)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对世博会,特别是对美国参与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关注。1851年10月13日马克思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英国人承认美国在首届博览会中得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他们。”他接着历数美国在首届世博会上展出的新产品:“一、树胶,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产;二、武器,有连发手枪;三、机械,有割草机、播种机和缝纫机;四、银版照相第一次大量应用;五、航海中的快艇。最后,为表示美国人也能供给奢侈品起见,特陈列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巨大金块一块和纯金餐具一套。”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毕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露其矛盾,批判其罪行,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他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世博会如此重视,这是发人深思的。

中国对世博会也十分重视。中国人民早就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商人徐荣村参加了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并获得金奖。中国改良主义者王韬参观了欧洲大陆举办的1867年巴黎世博会,并写下《漫游随录》 ,记述其见闻。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初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不远万里到美国参观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并给予高度赞扬。另一位中国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盛赞世博会“扩见识、励才能、振工商、兴利赖。故各国当赛会之后,其民之灵明日辟,工艺日精,物产日增,商务日盛”。他还进而首先提出在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集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中国政府与世博会也有很深渊源。一百多年来,中国告别帝制、走向共和,告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几经变迁,中国政府参与和举办世博会的意愿,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日益强烈。旧中国参与世博会,从被动走向自觉;新中国重返世博会,从配角变成主角。中国政府把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再强调,举全国之力量,集世界之智慧,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全面展示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绩。

我辈生逢其时,能够参与这百年一遇的国家盛事,真乃莫大荣幸。于是应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聚集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三年来广征有关中外文资料和图片,分工合作,撰写《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简称《三部曲》),作为向上海世博会献礼,以飨读者。《三部曲》并非作者一时冲动、赶时髦、凑热闹之作,而是长期准备、积累、孕育的结果。它是笔者研究中外经济关系史的延续、深化和扩大。笔者196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史研究和教学至今,长期指导中外经济关系史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书绝大多数作者都是经济学、历史学博士或博士后,均具有系统的经济历史知识。他们学有所长,博学多识,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在学习、研究、教授和讨论中外经济关系史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改革创新对于民族发展之重要,和谐、和平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之宝贵;深感中国与世界关系之紧密,友好合作对于各国人民之利益。写作《三部曲》,为进一步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领域、材料和机遇。

创新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前途命运。世博会在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光辉的世博精神,其核心是创新。西方世界的崛起,源于工业革命,技术创新;革命改革,制度创新;启蒙运动,文化创新。世博会正是展示创新、奖励创新、表彰创新、保护创新的最大国际平台。中国在这个期间的衰落,与其创新成果甚少密切联系。中国人民经受了100多年的苦难。但多难兴邦,中国终于觉醒,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改革开放,融入世界,走进世博,不断创新,参与世界竞争。主办世博,标志中华民族复兴,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读者了解世博会,了解中国与世博会关系,关注上海世博会,振奋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团结奋斗,把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和谐和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和保证。人类社会是在战争与和平、危机与繁荣、灾难与重生交替中艰难前进的。世博会在和谐理念指导下,为人类进步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和平持续发展。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人类文明将不断走向辉煌。历史已经证明,创办和举行世博会是城市国际化、区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契机和动力。英、法、加、德、意、日等西方大国的崛起,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长期延续,均得益于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此契机。

友好合作有利于世界人民,这从中国与世博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充分证明。

中国从被动参与世博会,到主动参与世博会,进而举办世博会的曲折历程,再一次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离不开世界,封闭导致停滞落后,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振兴;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对中国采取孤立、排斥与封锁的政策,不仅阻碍中国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中国与世界,“合则两利、离则俱伤”,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值得人们牢记不忘。中国与世界各国应以世博会为舞台,加强交流,相互理解,互利合作,建设和谐世界,共同促进世界的发展与繁荣。这些就是本书写作的背景与初衷,也是贯彻本书始终的主旋律。《三部曲》由(1)《解说世博会》、(2)《参与世博会》、(3)《举办世博会》三本书组成,每本书虽各有所侧重,但异曲同工,都围绕着“中国与世博会”这一主题。

(1)《解说世博会》,系统记述工业革命与世博会诞生、全球化与世博会演进,世博会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意义和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2)《参与世博会》,概要论述中国与世博会关系,全面分析中国政府、商会和企业在世博会中的活动与功能,中国展品的总体映象与特征,以及世博会对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举办世博会》,重点介绍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历程、组织管理、主题演绎、场馆建设、运作模式、展务安排、后续利用及其对上海城市国际化、长三角区域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影响与推动。《三部曲》三本书系独立成册,同时出版发行。为便于读者了解《三部曲》全书梗概和精华所在,做序曲三篇,置于各分册前。序曲回放世博会盛况,解读世博精神;概览中国参与世博、融入世界的艰难历程;展望中国举办世博、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光明前景。《三部曲》正式出版之前,我到美国探亲,固然有点图清闲之嫌,但也与到西方国家亲身体验和深入思考中国与世博会问题有关。

通过查阅世博会历史文献,亲历世界上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美国,实际访问多次举办过世博会的美国城市,使人更加相信:世博会有利于提升人们信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克服世界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增长。100多年来,人类遇到过许多重大自然灾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严重经济危机。20世纪是“最血腥的世纪”,然而,它又是“最美好的世纪”,因为在此期间,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老子》)祸福相依、又互相转化,关键在于要有一定条件。人类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历史的进步,在黑暗中要看到光明前途,要提高信心和勇气,团结合作,共克时艰。世博会为人类克服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空前的世界经济大萧条,随着1933年以“世纪的进步”为主题的芝加哥世博会的举办而结束。2000年笔者到芝加哥游览,陪同人员指出,该市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系20世纪30年代所建,可能与举办世博会、推行罗斯福新政有关。今年到美国时,我的孩子又弄来了“世纪的进步”世博会的全景照片,现在看来,其盛大热烈场面,仍给人以巨大鼓舞、希望和力量。

可以预见,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蔓延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也将会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而接近尾声,而告终。让我们举起双手,欢迎即将从东方海平面升空的太阳,给人类带来新的辉煌、进步和繁荣。丁长清2009年10月序曲

这是《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1)解说世博会》的序曲,是世博精神颂。

世博会从1851年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世博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光辉的世博精神,这就是世界眼光、博大胸怀、创新精神、和谐理念、持续发展。1 世界眼光、博大胸怀,是世博精神的固有特征1.1 世博会面向世界

世博会从一开始就面向世界,而不局限于某一国界之内。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筹建时,就提出:“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这次世博会邀请到了美国、巴西、土耳其、埃及等25个国家参加,它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起来,成为空前国际盛会。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设世界项目、全球论坛、全球对话,讨论世界范围问题。

世博会向人们展示一个“开放和宽容的世界”,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国家、参展者和观众,其规模不断扩大。

据粗略统计,每届参展国大多数为几十个,达100个以上国家的世博会有4个。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参展国146个,国际组织14个,共160个。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参展国155个。2005年爱知世博会:参展国家、地区121个,国际组织4个,共125个。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9年11月已报名):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共242个。

世博会的国际性还表现在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数目众多上。据2008年9月统计,国际展览局成员国已达154个,分布于世界5大洲,其中欧洲33个,美洲32个,亚洲39个,非洲38个,大洋洲12个。世博会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成就的国际平台,成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合作的国际舞台。

世博会引导人们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太空和辽阔的海洋。1.2 世博会面向太空

20世纪下半叶,世博会就展出人类探索和利用太空的科学成就,扩大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进一步向太空进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就有外层空间展,关注原子能、核能和太阳能利用。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是“太空时代的人类”,这届世博会的建筑充满了科幻色彩,其标志性建筑太空针,造型奇特,就像是一个飞碟立在细细长长的金属针上面,这正符合此次博览会走向未来太空时代的主题。

美波音公司的“太空馆”最引人入胜。里面的太空舱能容纳750位观众,共同体验10分钟虚拟遨游银河系的旅程。虽然实际上往返9万兆公里的里程需要20亿光年才能完成。

1964—1965年纽约世博会,IBM公司放映影片《飞向月球》、《返回地球》。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设大型太空展,最吸引人的是仿月球展品。

此后不久,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虚拟登月”变成现实。苏联馆展示了航天器模型,最受参观者欢迎。

1970年大阪世博会,美国展出“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1969年从月球带回的月球石,使游人流连忘返。

2005 年爱知世博会美国馆展览美国航天科技。“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同比大小的模型和许多来自火星的照片、岩石等无不令人感叹宇宙的神秘。

半个世纪以来,在世博精神的引导下,人类面向太空,登上月球,奔向火星——探索宇宙,取得成功;但宇宙是无限的,科学家认为,银河系有多达1/3的类似太阳的恒星,拥有比地球大几倍的行星,比地球小的行星可能更多。每颗类似太阳的恒星都有一颗地球那么大的行星围绕它运转。仅仅银河系可能就有1000亿颗类似地球的行星,而宇宙中至少有1000亿个银河系。地球在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虽然能够不断揭示宇宙的奥秘,但却永远不能穷尽其全部奥秘。因此,人类永远要高瞻远瞩,不断前进;停滞的论点、骄傲自满和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错误的。1.3 世博会面向海洋

1975年冲绳世界海洋世博会,提出海洋是充满希望的未来,人类应大力保护海洋。这届世博会为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海洋,建造了海底都市。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浮动建筑,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高32米,重量达160500吨,能容纳2400名游客,颇受参观者欢迎。

1992年热那亚世博会的主题“哥伦布——船舶与海洋”,再次关注海洋,在能源和航海领域,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以“海洋——未来的财富”为主题,鼓励人继续探索海洋秘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1.4 世博会面向未来

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主题和1940年旧金山世博会的主题同是“建设明天的世界”,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要以今天的力量建设明天的美好世界。纽约世博会建造了锥与圆,以体现面向未来的主题。其标志性建筑特赖龙三棱锥形纪念碑高215米,十分醒目。美国钢铁公司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地球仪——佩里球,直径55米,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两者有通道相连,组成未来的象征。佩里球里还有名为“民主城”的主题展,体现了一个理想的未来世界。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其名称就是“21世纪的世界”,主题馆称为“明天的世界”,它里面陈列的那些自动清洁的盘子、自动窗、可变颜色的桌布展示人类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华盛顿州设立了一圆形大厅,中央用一个立方体代表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看见了未来使用的喷气式飞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快速交通工具以及未来人类教育的新方式等。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充分表达了站在新世纪门槛上的中国和世界人民迎接新世纪曙光,建设美好明天的迫切心情。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人类—自然—科技”,同样体现了对新世纪、新生活的期盼。2 发明创新、人为为人,是世博精神的核心

世博会始终遵循展示创新、奖励创新、表彰创新、保护创新、推动创新的宗旨。2.1 展示创新

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是世博会的基本功能。

首届世博会就以展品是否符合新颖、重要的发明、生产商(作者)自己的创意和艺术设计优秀程度作为根据,挑选并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以及各国先进工业产品。以蒸汽机广泛运用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机器,如大功率蒸汽机、先进炼钢法、气压机、起重机、纺织机械、火车头、高速汽轮船等最受人们重视。以后历届世博会均根据创新原则,以科学进步为主线、配合科学运用于工业领域的种种发展为形式的展出思路,展出了近150年来几乎所有重大创造发明。例如:

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混凝土、钢制品、铝制品和橡胶等;

1862年,伦敦博览会展出了染布的人造染料、缝纫机、印刷机和火车等;

1867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电灯塔、海底电缆、水力升降机、滚珠轴承等;

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首次展示了电动马达;

1876年,费城博览会上,柯立斯大型蒸汽机、打字机、电话、冰库车等大量的美国技术,还有由同一条电线同步拍发两项消息的双重电报机,展现在世人面前;

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贝尔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冷冻船等划时代的发明;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主题塔为著名的埃菲尔铁塔,至今成为巴黎和法国乃至世界的象征;并展出了连续显示照片装置和新型感光胶片;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首次使用交流发电系统,并用玻璃管吹制出字母和图形形状,霓虹照亮夜空,使其成为此届世博会中最耀眼的“明星”;

1900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地铁、大型发电机、无线电收发报机、X射线等;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了飞机、汽车、无线电等;

1939—1940年,纽约、旧金山世博会上,磁带录音机、空调机、电视机、电视摄像机、尼龙制品、塑料制品等崭露头角;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原子塔,象征着人类安全、和平地利用原子能;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上,首次展出了航天器,表明人类已经能够借助高科技的威力进入太空;

1964年,纽约世博会,展示了复合屏幕、彩色电视机、可视电话、电影、传真机、核聚变、计算机、座椅连动式影像式娱乐、伏兹镜头、可口可乐和“迪士尼”主题公园;

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机器人大显身手,美国馆展出了“月亮上的石头”等;

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展出了新开发的通信产品;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时,该市进行了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网络建设,使其成为信息流和快速交通流的交汇点……

其中发电机、高压输电线路、电缆、电灯、多路传输电报机、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电话、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移动通信等,就连你每天出入家门、上下班、逛商场、登高望远乘坐的电梯,也全是世博会展品。这些新的现代科技产品,都是先在世博会展出,然后向全世界推广、普及,以至成为普通民众的日用必需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机器的应用,使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工作变得比较轻松,劳动可能真正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电灯使人摆脱黑暗,走向光明。轮船、火车、汽车、飞机为人们工作、旅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真正能做到“千里江陵一日还”,日行十万八千里;宇宙飞船使“嫦娥奔月”的神话不再神秘,人类“奔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电报、电话、手机、计算机……使人们有了“顺风耳”、“千里眼”,从而大大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地球变小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真是“天涯若比邻”。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时,不必再发思乡之幽情,可以随时拨打电话,或发手机短信,或发电子邮件,与家人沟通,与朋友畅叙友情。人们于工作之余,可以看电视娱乐、上网玩游戏,也可以阅读机器印刷或计算机打印的各种书报杂志,以增加知识和生活情趣——当你轻松愉快工作,幸福美满生活的时候,绝不要忘记世博会在展示、推广这些完全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不朽功绩。2.2 奖励创新

世博会从一开始就设立金、银、铜奖和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对优秀创新馆和展品实行奖励。首届世博会给其标志性建筑水晶宫设计者帕克斯顿5000英镑奖金,并将其盈余的一部分用于科学艺术奖励基金。1855年巴黎世博会组织者认为,世博会上的展品必须是那些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的、代表工业和艺术前沿的产品与作品,因此只有对最优秀的产品颁发奖牌,才能促进创新和竞争。本次评奖活动方式的一大改进是奖项分类评比,以保证其具有可比性和公正性。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评选出260000多个奖项,奥地利和德国分别以5991个和5066个奖牌而名列榜首,英、俄、意、西等国都获得1000多个奖牌,榜上有名。1876年费城世博会对从3万件展品中挑选出的1.3万件获奖产品发放了相同的青铜奖牌,而不区分奖项等级。1878年巴黎世博会对评审团成员组成和评审程序定有特殊规章:评审团设750个席位,其中来自参展国的有400个。各参展国的席位由其展品份额来定。本届世博会设150万法郎基金。评奖范围包括所有展品类别,并对每类奖项数量作了具体规定。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与费城世博会不同,对获奖者授予奖状,并对其中有特殊贡献的发明家等授予金银铜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由来自各国的专家500名组成评审团,评出获奖产品250527个,其中实发奖章200344枚,奖状250527张。中国获1211枚奖章,其中酒类金奖5项,国酒茅台获世界名酒殊荣,张裕葡萄酒获最优等奖牌,在旧金山华人中引起轰动,华侨社团设宴欢庆。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发明创造甚少,但范旭东的天津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吴蕴初在上海研发和生产的“天厨味精”,都曾在世博会上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使国人看到了光明前途和希望。2.3 表彰创新

表彰发明创造者是世博会的重要活动。早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期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电气工程会议上,就决定把发明者的名字作为国际电单位的名称,如欧姆、安培、伏特、焦耳、瓦特等。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设“科学的世界”专馆,表彰在科学史上做出巨大理论创新和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哥白尼、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等。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主题“发现的时代”,设馆展示哥伦布等航海探险伟大发现对欧洲文明划时代贡献,展示15—19世纪科学界的杰出人物及其理论。2.4 保护创新

世博会重视对发明创造者知识产权的保护。西方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大发展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者甚多。英法是实行知识产权保护最早的国家。1623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允许设立专利权保护新发明的权利。法国1791年颁布专利法,1793年颁布版权法,1806年颁布工业品外观设计法。1878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举行了著作权研讨会、工业产权(专利)研讨会和艺术设计保护研讨会等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会议,催生了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的《伯尔尼公约》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的国际公约。世博会将一国之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到全球范围的保护,从而大大加强了在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新的积极性。美国的崛起并称霸世界100多年与其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大。美国政府早就设立专利局以保护其知识产权,在美国首次举办的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美国政府设国家馆展示其成就,其中仅美国专利局就展示了6万张发明图片和5000多个发明模型,可见专利权对发明创造的保护和巨大促进作用。美国出了个发明大王爱迪生,世界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一生中约有2000项创造发明得益于美国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891年爱迪生的细灯丝高真空白炽灯泡获得专利,即为明证。2.5 推动创新

世博会激发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能,促进人类聪明才智的发展;拓宽人们视野,开启信息宝库大门。世博会上,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交流和友好竞争,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灵感源泉。

世博会展示和奖励创新,表彰和保护创新者,推动创新,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激发了人的创造热情。勇于探索、大胆实验,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认真钻研,蔚然成风。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产业革命,遍及全球。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其活动领域从地球表面进入深海和太空。2.6 人是发明创造者,发明创造是为了人

18世纪以来,像泉水般不断涌现的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财富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晶,而不是神仙和皇帝的恩赐。当然,像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夫君阿尔伯特亲王主动组织、创立世博会,法国皇帝、美国总统、德国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积极参与世博会活动,对于世博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明进步,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应予以肯定。世博会尊重人在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早在19世纪世博会发展的第一个50年,在展示、奖励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同时,就表彰创造发明者,特别是科学家;制定有关国际法,保护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进入20世纪,特别是其后期,世博会发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50年中,日益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与世界”,世博会已不再是单纯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展台,而是人类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平台。其场馆设计,充分展现出人是根本的主题。“人是创造者”馆,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创造力,表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人是制造者”馆将能源利用以及利用能源的人作为其主题;“人是探索者”馆介绍了人类所处自然环境,包括其所在星球和宇宙;“人与社区”馆展示了人们工作社区及其休息和娱乐场所。

其后的历届世博会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肯定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位置;探讨人类如何才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明确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人是根本。“人是创造者”、“人是制造者”、“人是探索者”。人类发明创造的世界上的一切财富,归根结底都应该造福于人类,使人类告别黑暗和野蛮,走向文明和世界大同。3 和谐理念、持续发展,是世博精神的升华

世博会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和平气氛。首届世博会被称为“和平节日”。20世纪上半期,是充满腥风血雨的时期。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劫难,又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威胁的人们,对和平发展和生活充满期盼。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定为“通过竞争 获取和平”,希望各国以经济、科技竞争取代军备竞赛,虽无果而终,但争取和平的呼声,经由世博会传遍全球。其后多次世博会的主体均与争取和平有关。“二战”前夕,1937年巴黎世博会充满和平与进步的期盼。

1940年5月,纽约世博会第二期在“二战”的硝烟中开幕。大会高奏东道主美国国歌,天空飞机翱翔,地上军队游行,旌旗招展,十分壮观。简短开幕式之后,在“和平广场”举行这次世博会特设节目——奉献典礼,充分体现其“和平与自由”的主题。“二战”后,人们反省历史,深知和平之可贵,故多次世博会均发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呼吁。1949—1950年在海地太子港举办的战后首次世博会,其主题就是“和平与进步”。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希望将最新科学发现原子能用于人类福祉,而不是用于战争和杀戮。为彰显“科学、文明、人性”的主题,会议举办者将原子放大1650亿倍,总重达2200吨,最高处距地面102米,球面用5800块弧形铝合金焊成原子塔,以体现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愿望。原子塔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夜幕中奇妙的电灯光点缀着布鲁塞尔的夜景。塔中有一部当时欧洲最高速的电梯,仅23秒即可把22人送到92米的顶层圆球。该球的四周有六面有机玻璃的大窗,并设有多架望远镜,可供250人同时从这里俯瞰这座“欧洲之都”的优美景色。此处还有可供140人就餐的饭店和纪念品售货亭。从顶层下来,可换乘电梯到其他圆球参观。世博会期间,原子球内展示国际核能技术,美国馆最重要的展品是核电设备,强调对核能和平利用。

1964—1965年纽约世博会更明确地提出“通过理解谋求世界和平”,其标志性建筑是高41米的巨大不锈钢地球仪,又称宇宙仪,含“全球”和平之意,用以驱散笼罩全球的“冷战”阴影。“和谐”理念首次出现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主题“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之中。而“和谐”这一富含东方文化的主题元素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也许是这届世博会的最大亮点。为体现“人类的互相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会场设计成一棵大树的形状,会场主入口与南北两端形成“树干”,4个边门是“枝叶”,各展馆和建筑象征树上盛开的花朵。树干区中心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太阳塔,高70米,用黄铜制成,是墨西哥印第安人阿兹台克人的太阳神 。

其后的历次世博会均涉及人与人,尤其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着重讨论节省和保护能源与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

1975年冲绳世博会继承大阪世博会的和谐要素。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倡导人与环境协调,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无污染的进步。

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共同讨论能源危机及其应对措施和节能、保护环境问题。

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弘扬“和谐协作”、“和平竞争”、“相互理解”的精神,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团结协作,彼此交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它为国际和平年增加光辉。1990年大阪万国花卉博览会,以“花与绿”为主题,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993年大田世博会强调“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调和”,其目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互补性交流与合作,寻求全球均衡发展。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强调“人类、自然、技术”和谐,旨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生态方面已经和未来可能实施的应对方案提供全球性展示和交流平台。

21世纪初的爱知世博会也是讨论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理念来响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蕴藏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推崇天人之和、人际之和、身心之和。先秦诸子和西方先贤均有和谐社会的理念,世博会赋予它以时代的特征,并将其推向全世界,实现人类的和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造福于当代及子孙后代。

欲知世博会的全貌——历史与现状、盛况与故事、组织制度、运行机制、意义与影响,请您阅读《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1)解说世博会》。第1章 工业革命——世界博览会诞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商品、技术与思想文化,博览会则为这种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人类社会的展览与交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但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大大推动了博览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性博览会的诞生。1.1 从集市到展览会

人类社会展览活动萌发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最初是以农畜产品、手工业产品参与陈列展览,随后发展到宗教艺术展示,再发展到古代物品交易的商品陈列展销。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类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举行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种集会通常被认为是世博会的最初形态。集市的英文表达源于拉丁文,包含祭礼、节目的意思,这和早期的天主教会的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

欧洲集市发展较早,功能比较齐全,包括零售、批发、国际贸易、文化娱乐等。历史上最为显赫的集市是欧洲北部的香槟区的香槟集市,它由法兰西的香槟伯爵建立,在其领地内的4个城市轮流举行,成为法、意、德、英等国商贾云集之地。12—13世纪是香槟集市最为鼎盛时期,每次集市持续约6个星期,不但吸引欧洲各地商人,连中东、非洲商人也前来交易。据记载,13世纪香槟集市交易的物品来自40个地区和城市,仅羊毛就有25种之多,此外还有多种丝绸、亚麻、棉花、皮革及皮革制品、药品、佐料、水果、石油、乳酪、啤酒、酒、贵金属、珠宝和木头等。香槟集市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古代会展活动较为完善的典范。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航海交通的发达,参与交易的商品种类和参加的人员日益增加,集市规模也日益扩大。大约在19世纪20年代,人们就把规模较大的定期集市称作博览会,并将其单一的商品买卖功能逐步扩展为物资的交流和文明成果的展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为对生产技术的交流、文明进程展示和对未来的憧憬。

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简称“世博会”)是在工业革命的光芒下,在国家博览会(National Exhibition)的基础上在欧洲产生的。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在1798年9月17日至21日在香榭马赫(Champ de Mars)举办了“第六年展览会”(Exhibition of the Year Ⅵ),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家博览会。这次“法国工业品公众博览会”(Public Exhibition of French Industrial Products)是在时任法国内政部长弗郎索瓦·内沙多(Francois de Neufchateau)的提倡下所举行的,共吸引了110位参展商。从此以后,法国不定期地举办类似的展览会,先后在1801年、1802年、1806年、1819年、1823年、1827年、1834年、1839年、1844年和1849年,在卢浮宫或路易十五广场举办了类似的展览会。这些博览会强调法国的本土特色,参展者基本都来自法国国内,具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第六年展览会”后,尤其是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法国的这种做法在世界各主要国家迅速传播,英国、比利时、荷兰、美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都争相举办了类似的国家博览会,比利时于1820年和1824年分别在根特(Ghent)和图尔奈(Tournai),美国于1825年在哈林区(Harlem),俄罗斯于1829年在莫斯科(Moscow),普鲁士于1834年在柏林(Berlin)都举办了类似的国家博览会。1.2 工业革命为世博会奠定基础

近代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15世纪,世界被发现;16世纪,人被发现;17世纪,科学被发现。三把钥匙打开了世界文明与进步的大门——世博会。1.2.1 世界被发现

15世纪,在西欧人的想象中,中国和印度遍地黄金、宝石、香料、丝绸,神秘的东方对欧洲人有着无限的诱惑力。欧洲人对财富的追求,对黄金的渴望,伴随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新航路的开辟,进而发现了世界。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只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将其命名为“风暴之角”(即今“好望角”)。

小资料: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约1450—1500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于1488年春天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资料:“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位于34°21′S,18°30′E处,北距开普敦52公里,是位于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来往于亚欧之间的船舶都要经过好望角。

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富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一路向西航行,即可抵达印度,获得大量黄金。1492年,哥伦布游说西班牙王室成功,获得3只帆船,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队出航。10月12日,船队到达巴哈马群岛,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于是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随后穿过巴哈马群岛,误以古巴为日本。到1504年,哥伦布又三次出航,但他始终没有抵达亚洲,也不知道其发现的土地是新大陆。

小资料: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于1492—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

在哥伦布第一次出航的5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组织了更大的船队,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航。1498年的5月18日,达·伽马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库特。随后,葡萄牙人用坚船利炮在印度洋建立据点,控制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小资料:达·伽马(约1460—1524年),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

西班牙王室并未因哥伦布没有找到黄金而放弃对东方的追求与向往。1519年,西班牙王室资助葡萄牙人麦哲伦前去东方寻找财富。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265名水手出航,到达美洲东部海岸后,沿美洲大陆南下,于次年10月穿越美洲南部海峡(即今麦哲伦海峡)。1521年,船队抵达菲律宾。1522年,船队回到西班牙,水手们惊奇地发现所使用的日历少了一天。这次航行,宣告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地圆学说,人类也真正意义上地发现了世界。

小资料:费迪南德·麦哲伦(1480—1521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年)和西班牙(1519—1521年)做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但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1.2.2 人被发现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对于世界的重新认识,人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的认识。15世纪,意大利人以人为中心重新解释世界,用“人的学问”取代“神的学问”;用人性取代神性;用财富、艺术、爱情取代禁欲主义;用人的创造力取代神赐力量……这些为新的世纪拉开了序幕。

在中世纪的欧洲,“地心说”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球都围绕着地球转。哥白尼用自制简陋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计算、研究,于1514年5月,写成了《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这是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冲击了传统的教会的宇宙观念,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变革。意大利人布鲁诺原本为神父,当他接触了哥白尼的学说后,转而投身到对“日心说”的宣传,使哥白尼的学说广为人知。罗马教廷宣布布鲁诺为异端,把他烧死在火刑柱上,布鲁诺在临刑时留下了千古名言:“他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害怕!”

小资料: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波兰人,现代天文学创始人,日心说的创立者。

小资料: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年),意大利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自然哲学家,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

在德国,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指责教会某些弊端,点燃了新宗教改革运动的圣火。

1520年6月,教皇发布敕令,宣布路德的论点是异端邪说。路德把教皇敕令丢入火中,同罗马教廷决裂,而宗教改革运动如燎原之火,迅速发展。

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进化论对宗教宣战,人的世俗生活得到肯定,人重新被发现与认识。同时代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群星璀璨,冲击着封建制度及其宗教组织,共同争取人的自由与权利,拉开了大时代的序幕。1.2.3 科学被发现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革命的转折点,不但冲击了宗教学说,而且改变了欧洲人对天文学的认识,更改变了人对自然的理解。自然史、医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植物学、数学和物理学逐步从神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开始有独立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这些学科在16—17世纪的基础上迅速扩张其深度和广度,由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造层出不穷。在18世纪,人类又上演了激动人心的一幕——工业革命。

1623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允许设立专利权保护新发明的权利,开始刺激许多新发明的产生。在18世纪,欧洲人口与日俱增,劳动力充足,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人们的需求亦日渐增加,家庭式工业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人们便致力于改良生产技术以提高产量,从而导致工业革命的展开。15世纪,新航路开辟,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建立各自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宗主国提供大量原料和广阔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也导致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始采用机器提高产量,这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1764—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1768年,凯伊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敦又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mule),后被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1785年,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动力织布机,并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动力织布机工厂。随后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

但当时纺织的动力依靠水力,这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于是蒸汽机被发明出来。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流或溪流而建,摆脱了传统的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局面,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被机械化生产取代,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00年,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马力。1825年,猛增到150000台,3750000马力。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利用。

新的棉纺机和蒸汽机需要大量铁、钢和煤,这一需要促进了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一系列改进。原先,铁矿石是放在填满木炭的小熔炉里熔炼。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发现,煤能够变为焦炭,如木头可以变成木炭一样。而焦炭和木炭一样有效,并且更加廉价。达比的儿子研制出一个由水车驱动的巨大风箱,从而制成第一台机械鼓风炉,大大降低了炼铁的成本。1760年,约翰·斯米顿进一步改进,舍弃达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头制成的风箱,改用由四个装有活塞和阀门的金属气缸组成的泵,并由水车驱动。在冶金技术得到改进的同时,采煤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蒸汽机用于矿井排水;1815年汉弗莱·戴维爵士发明的安全灯,大大降低了采矿中的危险。

由于这种种发展的结果,1800年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更明确地说,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人类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跨入了钢铁时代。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引起运输工具的改进。1761年,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约11公里的运河,导致曼彻斯特煤的价格下降了一半。后来,这位公爵又把运河延伸到默西河,为此耗去的费用仅为陆上搬运者所索取的价格的1/6。这些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1830年英国拥有运河4000多公里。

在陆地,道路起初非常原始,人们只能步行或骑马,碰上雨季,装载货物的运货车在这种道路上几乎无法用马拉动。1850年以后,一批筑路工程师——约翰·梅特卡夫、托马斯·特尔福德和约翰·麦克亚当——发明了修筑铺有硬质路面,能全年运行的道路技术,乘四轮大马车行进的速度从每小时6.3公里增至9.7公里、12.8公里甚至16.1公里。因此,从爱丁堡到伦敦的旅行,以往要花费14天,此时缩短至44小时。

同在这一期间,铁路的发明和建造也开始出现。18世纪中叶钢轨或铁轨已被普遍使用,它们将煤从矿井口运到某条水路或烧煤的地方。1825年,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其运输优势很快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兴建铁路的热潮先后发生于欧洲和北美。1830年,乔治·斯蒂芬孙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22.5公里的速度行驶约2个多小时,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在长途运输中处于领先地位。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800多公里铁路;到1850年,增长到1万多公里铁路;到1870年,一跃上升至约2.5万公里铁路。继英国之后,美国1828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法国、德国也分别于1830年和1835年修建铁路。1837年世界铁路总长只有4000公里,1847年达到2.5万公里,1857年迅速上升到8.3万公里。

在航运方面,蒸汽机还被广泛应用于水上运输。1802年,英国就在英格兰的福思—克莱德运河上进行蒸汽机推动船舶的试验,到了19世纪30年代,内河汽船技术逐渐成熟,航速已达每小时约17公里。1816年,英国在伦敦和法兰克福之间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由现代意义上的交通工具承载的“国际”航线;1840年欧洲与北美间的定期汽轮通航。但是在航运技术方面,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似乎比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展得更快。1819年,第一艘装有蒸汽发动机的帆船“萨凡纳”号首航于大西洋,在抵达利物浦、圣彼得堡后再成功返回美国。这次航行在人类交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航行时间从大约两个月缩短至10~15天。航运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船舶的制造。1850年,世界船舶总吨位达到903.2万吨。[1]蒸汽机和航运、铁路运输的结合,被恩格斯盛赞为“现代蒸汽工业和蒸汽交通的体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人员与物资流通不便的局面。

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也引发通信方式从古代形式向现代的转型,这促使世界交往向更深层发展。1832年,法国发明家皮克西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手摇发电机。最初将电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加以利用的是电报,俄国人希林格和美国人莫尔斯分别于1832年和1837年发明了电磁电报,并很快开始普及;1844年,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标志着电报业进入实用阶段。1847年,英国和法国在英吉利海峡成功架设第一条海底电缆。19世纪中叶,电报获得广泛运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描述:“各种电报像雪片一般飞来”、“电信立刻闪电般地传遍整个大不列颠”。所以到19世纪中叶之时,人类的交往载体已得到了极大提升。

工业革命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革命还导致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业革命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诸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工业革命还拉大了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距,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打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大门,把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

人类社会陆路、水路、航空交通与无线电报、电话通信现代化的实现,使地域上的分离再也不能成为人类交往和发展的障碍了。世界在经济上、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促使世界交往向深层发展,呼唤新型交往平台的出现,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应运而生。1.2.4 世博会的诞生

19世界前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英国煤的产量由1800年的1000万吨,增加到1850年的4900万吨;180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只有25万吨,到1850年就达到225万吨;铁路总长也从1836年的251公里,猛增至1848年的8203公里;到184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7%、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了垄断地位,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因此,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急着为它日益提高的生产力寻找释放的空间,希望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

此前,欧洲各国已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产品博览会,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婿阿尔伯特亲王认为,举办博览会可以推广英国的生产技术及产品,促进英国的工业发展。他的热心是促成此次博览会顺利举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立于1754年的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历来承担国家展览会的组织工作,阿尔伯特亲王担任皇家艺术协会主席。在他的组织下,成功举办了1847年、1848年的工业博览会。1849年,艺术协会开始筹划博览会时,阿尔伯特指示“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责令在伦敦海德公园中找到最好的展览场地,以举办一届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1850年1月3日,世博会皇家委员会正式成立,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的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邀请。第一届世博会就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努力下在英国诞生。

从集市到伟大的博览会,人类从单一的商业买卖扩展到以文明展示为主题的博览会。世界博览会的雏形开始形成,它更关注交流与发展,以有容乃大的天地情怀融文明为一炉,更多地寄托人类的思想与关怀,这也是世界博览会人文气氛日浓的初始之源。

[1]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2

[2]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8第2章 世博会第一个五十年(1851—1900年)

19世纪的世博会主要以展示世界各国的科技实力为主题。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百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炫耀其强大国力,英国决定在1851年举办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此后,西方各国对世博会在展示国力和促进技术、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2.1 世博会之源: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2.1.1 先进的工业国——英国

1851年前,英国、法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产品展览会,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新产品。频频举办博览会使英国萌发了举办一次世界各国参与的博览会的想法。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经过长期的原始积累,英国成为当时第一先进的工业国。英国积聚了大量资本,成为当时欧洲的金融中心。依靠这些因素,英国希望登上欧洲乃至世界的舞台,成为世界的主角,英国决定以世博会方式向国人及世界展示其国力与地位。2.1.2 水晶宫与世博会

1849年6月30日,阿尔伯特亲王召集皇家艺术协会成员、博览会组委会成员、建筑公司成员在白金汉宫举行第一次筹备会。会议确立了首届世博会的基本框架,决定展品分为4个大类: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和雕塑作品;举办场地选在海德公园南侧;以大英帝国名义发出参展邀请。

1850年1月3日,世博会皇家委员会成立。随后,维多利亚女王以大英帝国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邀请,包括埃及、突尼斯、美国、玻利维亚、格拉纳达、巴西、智利、墨西哥、中国、土耳其等国以及一些殖民地和英属领地。

小资料: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

世博会获得世界各国的响应,但在英国国内,抵制的声音接连不断,《泰晤士报》也一度参加到抗议的行列。距离世博会开幕还有一年半的时候,具体工作尚未正式启动,甚至连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没有确定。

此时,阿尔伯特亲王的挚友,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提出“水晶宫”方案。该方案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建筑成本低廉,在征集意见中获得广泛好评。

1850年9月26日,水晶宫奠基,不到半年就竣工了。水晶宫占地约7公顷,长564米,宽125米,高20米。整个建筑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主要由钢铁和玻璃构成,玻璃面积就达到810000平方米,共消耗4000000公斤的玻璃。[1]图2-1 水晶宫外景资料来源:http://www.expo2010.cn/a/20090317/000009.htm

1851年5月1日早上9时,水晶宫开门接纳八方来客。尽管天空飘着毛毛细雨,还是有50多万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