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常青藤爸爸教你英语分龄启蒙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21:44:17

点击下载

作者:常青藤爸爸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常青藤爸爸教你英语分龄启蒙法

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常青藤爸爸教你英语分龄启蒙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常青藤爸爸教你英语分龄启蒙法作者:常青藤爸爸排版:红枫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562854050本书由青豆书坊(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像学母语一样习得英语

曾听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旅游时不慎落水了,在水里扑腾挣扎时,桥上有老美探出了脑袋,因为看不清楚状态,就问:“How are you?”被淹得奄奄一息的那个人,一听到“How are you?”就条件反射似的拼尽全力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有夸张的成分,不过确实折射出我们当年学的“课本英语”是多么机械和根深蒂固,让我们只会死板记忆,不会活学活用。

其实,我自己也曾经深受其害。虽然去耶鲁大学读书之前,我在国内被同学公认为英语高手:英语六级成绩是93.5分(满分100分),托福和GMAT都接近满分。但是,刚到美国读书时,生活中也常遇到尴尬事。

有一次,我跟一个国内名校英语专业的同学出去吃饭。用餐过半,相谈正欢,旁边一桌的老外跟我们打了个招呼,然后说:“Could you pass me the ketchup(番茄酱)?”

“What? ”“Ketchup, please.”老外又重复一遍。“Catch up what?”此时的我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歧途。“KE-TCH-UP!”老外已经提高了声调,并放慢了语速。“……”我们还是一脸茫然。

最后,在老外连比带画的指引下,我们才搞明白,原来他要的是番茄酱。“Oh, you want the tomato sauce!”大家终于突破次元壁来到了同一个世界,我们一直以为番茄酱叫tomato sauce!赶紧递过去,老外笑眯眯地补了一句:“Welcome to the USA.”

我们顿时从这彬彬有礼的语句中读到了画外音:小样儿,新来美国的吧?怎么连番茄酱都不知道怎么说?

但是我们不会说很正常呀,当年ketchup不是六级单词啊!可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的东西,为什么不是六级单词,这个问题我就解答不了了!

书归正传,为什么我总是提倡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英语启蒙?就是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说地道的英语,而要说地道的英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从小听英美孩子听的歌,读英美孩子读的书,看英美孩子看的动画片!在语言能力发展阶段就潜移默化地内化出地道的英语表达,而不要再像我们这样操着一口“课本英语”,虽然英语六级、八级能拿高分,留学美国了还搞出一堆笑话让人尴尬不已。

于是,我开始着手研究“双语习得怎样做最有效”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摸索和研究,我制订出了适合0~9岁中国孩子英语启蒙的学习路线图,而我本人也是这个路线图的身体力行者。只要不出差,我每天一定给孩子读半个小时的原版英文绘本;平时多听多唱原版的英文儿歌童谣;孩子要看动画片的时候也给他播放原版英文动画……这样,基本上从小就跟英语母语国家的小朋友一样同步接触英语了。在我的儿子3岁时,我给他做了个测试,听说词汇量超过了500个。儿子现在4岁半,看到外国人一点也不怯场,很愿意和他们用英语交流,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参加英国三一口语考试1级,很顺利地拿了A;参加美国权威的阅读测试(STAR测试),成绩显示他的阅读水平达到美国小学生一年级第2个月的水平。我从来没让他背过单词,这些都是每天坚持半小时英语亲子互动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常青藤爸爸”,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英语启蒙理念的推广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荐,逐渐在幼儿英语启蒙方面有了一定的影响力。2016年和2017年,我受邀出任“外研社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大赛全国总决赛评委,意外地发现有很多小选手的爸爸妈妈是我们公号的铁杆粉丝。于是,我很想把这个路线图推广给更多的父母,让孩子们更科学、有效地在快乐中习得地道的英语。

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本书的高品质,我还邀请了中国台湾地区有“儿童英语教母”之称的张湘君博士撰写了关于英文儿歌的一个篇章;邀请了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同时也是“常青藤爸爸”公众号专栏作者的小马君对本书的科学文献内容进行了复核;还邀请了一位资深童书编辑兆新撰写了亲子共读手记作为附录,希望能给大家更多的帮助。我们的公众号编辑王瑜对本书进行了润色,提高了整本书的可读性。此外,我们关于自然拼读和分级阅读的章节,也得到了美国著名的学乐出版社(Scholastic)教育专家、哈佛教育学博士Wiley Blevins的指导与帮助。

这本书从策划到成书,整整用了两年时间。其间数易其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接触的双语习得材料越来越多,我的认知不断在升级,而我又希望把这些新的认知放到书里……所以现在这本书的内容,和我两年前写的第一稿,已经完全不同。本来我还不满意,想继续改下去,但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理论的完善永无止境,你如果一直这么改下去,读者们永远也看不到这本书了。后来,我在很多场合做讲座时发现出版社的建议是对的:大部分家长对幼儿英语启蒙的整体路线图完全不了解,他们最缺少的是大方向上的指导,而学术细节的探讨与完善,对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我克服了自己处女座那种凡事过分追求完美的缺点,将此书付梓,其中若有不够完善之处,还请读者诸君指正。

最后,感谢青豆书坊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各位豆君的专业素养和认真负责使本书大为增色。也谢谢公众号粉丝一直以来的厚爱!常青藤爸爸  Part 1 幼儿英语启蒙的迷思与真相1 我们为什么要学外语?

2016年9月,谷歌翻译出了一项新技术,叫“整合神经网络的翻译系统”。这个新技术模仿人类的思考过程,实现了到目前为止机器翻译质量的最大提升。很多网友测试了一下其英汉互译的质量,然后惊呼:我们以后是不是都不用学英语了?!机器翻译质量已接近人工翻译。

我国科大讯飞推出的翻译机,则实现了多种语言的实时互译,对着机器说段中文,按个键,翻译机直接就把对应的英语句子说出来了。随着语音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十年以后可能我们随身携带一个小型的翻译机,就能实现多种语言的同步翻译。我们现在让孩子花这么多时间去学英语,值得吗?我们以后是不是真的都不用学英语了?多学一种语言,多一种维度看世界

2016年有一部口碑不错的科幻电影,叫《降临》(Arrival)。女主人公路易丝·班克斯(Louise Banks)博士是一位语言学家,为了和来地球“做客”的外星人沟通,她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一种环形文字。电影《降临》剧照

在这种文字里,所有单词在句子里都是平行关系,没有先后概念,颠来倒去都可以,就如同一个圆圈。使用这种文字的外星人跟我们地球人的思维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线性的时间概念,没有“昨天”“今天”“明天”之分,他们觉得“未来”就像“现在”一样,是完全自然而然就可以知道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语言的影响下,学会了环形文字的路易丝·班克斯也神奇地看到了未来,她开始抛弃时间的束缚,在没有“未来”与“过去”之分的世界里,奇妙地体验着她与女儿的生死人生。

这部电影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一个理念——语言影响思维方式。而多学一门语言,就是让你拥有突破自己原有思维方式的可能,多一个维度来看这个世界。正如查理大帝所说:“学会第二门语言,就好像有了第二个灵魂。”(“To have a second language is to have a second soul.”)

可能有人会说,电影都是虚构的,不足为信,那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中的例子。

目前在语言和认知思维关系的研究方面很有影响力的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莱拉·伯迪斯基(Lera Boroditsky),曾经探访过澳大利亚一个偏远的原住民社区。这里的土著语言里,没有“左”和“右”的概念,一切都以基本方位东、西、南、北来定位。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你的右腿”的时候,这些土著人说出来的可能是“你的西南腿”。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听到他们说“有只蚊子在叮你东边的胳膊!”或者“你南边的嘴角上有颗饭粒”。

伯迪斯基教授认为,在反复不断的语言训练下,这种完全不同的空间定义方式,甚至可以影响到人们对更抽象、更复杂的事物的看法,比如时间、数量、音调,甚至道德、情感等。

于是伯迪斯基教授做了一个实验,给不同的人展示一组同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照片,结果是:讲英语的人是按照从左到右来摆放排序的;讲希伯来语的人是按照从右到左来摆放排序的(希伯来语是从右往左写的);而最有趣的是这些土著人,他们的摆放顺序始终是从东到西。

为什么说是“始终”呢?因为,当这些土著人面朝南方的时候,他们的摆放是从左向右;而面朝北方时,摆放顺序又变成了从右向左;当他们面对东方时,竟然是从远处向自己的身体方向摆过来了,仍然是执着地从东向西!

既然语言对思维影响这么大,当我们想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就应该去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

我在去美国留学之前,曾经在韩国待过四年的时间。在韩国工作生活过的人,都能感觉到韩国无处不在的等级文化。一般来说,韩国人对比自己年长或者职位级别高的人说话,都是毕恭毕敬的。在路上见到自己的学姐学长,一般都会鞠躬问候。在公司里,两个人职位哪怕只差一级,说话的时候语气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没有学过韩语,你可能会把这种等级森严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时间更长,而且韩国近五六十年来受美国的平等和民主的思想影响极深,为什么韩国的等级现象要比中国严重呢?

如果你学过韩语,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因为在韩语语法里,同一句话基本上都可以有三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对晚辈、下级的,叫“半语”;一种是对平辈、同学的,叫“平语”;一种是对前辈、上级的,叫“敬语”。所以,韩国人在社交场合,常常是没认识多久,就要问年龄,这样才能知道具体应该用哪种语法来表达。

正因为在韩语语法里,根据对方的等级不同要选择不同的句式,一个韩国人从开始学说话到长大成人,长年累月地这么说话,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等级观念。这也是一个“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例证。

那么,在翻译机器如此先进且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习英语,或者更宽泛地说,要不要学习外语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作为工具的外语是可以替代的,但作为思维方式的外语却无法用机器替代。

掌握一门外语,让我们接触到一个更丰富多元的世界,有助于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多一个角度去看待世界。同时,也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和看待自己的文化。在高度国际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综合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能力,有助于我们跳脱出狭窄局限的视角,用更开阔的格局去审视当下,眺望未来。从小学一门外语,有利于提升思维能力

从小接触和学习双语的孩子,比起只会一种语言的孩子来说,智商会不会更高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几十年前就开始好奇了。学术界也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是1962年伊丽莎白·皮尔(Elizabeth Peal)和华莱士·兰伯特(Wallace Lambert)发表的研究报告。

他们以加拿大10岁小学生为测试对象,选择了两个单语组(分别讲英语或法语),和一个双语组(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并且在年龄、性别、家庭经济地位等变量方面进行了控制。测试内容包括一般智力测验、基本心理能力、态度量表等。

结果显示,双语儿童在绝大多数测验上得分明显高于单语儿童,双语儿童表现出比单语儿童更加多样化的智力结构。

从小进行双语学习,在对孩子的智商及认知水平的提高方面,至少有三个作用:

首先,双语(或多语)的孩子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在不同语言之间随时切换,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大脑的认知灵活性。

其次,从小学习一门外语,孩子抑制干扰的能力更强,专注力更强。

第三,从小学习一门外语,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

下面具体说说这三个作用。1.有利于增强大脑的认知灵活性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国内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明星刘烨的儿子诺一就是典型的双语儿童。由于爸爸说汉语,妈妈说法语,小诺一常常是这边跟妈妈叽里咕噜法语讲得开心,只要爸爸一加入,秒变中文模式,简直是无缝对接。刘烨微博截图

国内有不少双语培养得很好的孩子,平时用中文,见到外国人会自然而然地切换到用英语去沟通;国外华人家庭的孩子,在幼儿园会流利地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一回到家看见爸爸妈妈,就自然切换到汉语,描述幼儿园的见闻。

这就是双语者使用语言的特点——为了适应不同的谈话场景,或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常常会在不同语言体系之间频繁切换。

加拿大非常有影响力的双语研究者艾伦·比亚韦斯托克(Ellen Bialystok)认为,这种灵活转换的能力,是双语使用者独有的一种优势;而且这种能力还会延伸到其他方面,使人在同时面临多种任务和多项操作的时候,能顺畅切换、灵活安排。

比如艾伦·比亚韦斯托克对60名4~5岁的儿童做了一个测试(单、双语儿童各30名):给每个孩子10张卡片,卡片上有4种图案,分别是:

先让孩子们把卡片按颜色分类,之后改变要求,再让他们按形状分类,测试孩子们是否能在两套不相容的规则之间灵活转换。

结果发现,在游戏的第一阶段——按颜色分类时,单语和双语儿童基本上都能准确完成;而在游戏的第二阶段——按形状分类时,单、双语儿童的表现差异就拉大了。每个孩子持有10张卡片,如果能将8张以上的卡片准确分类就算通过,结果单语组孩子的通过率是50%,双语组孩子的通过率则达到76.7%。这种转换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中央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一个重要方面,被称为认知灵活性。

后来,以色列语言学家阿奈特·普赖尔(Anat Prior)等人又发现,只有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差不多、能随时进行语言转换的“平衡双语使用者”,才具有这种认知灵活性上的优势。

因此,学外语要达到充分增强孩子的认知灵活性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从小简单学习另一门语言还不够,而要像母语一样真正去掌握和使用。2.掌握一门外语,抑制干扰的能力更强,专注力更强

一个同时精通汉语和英语的人,他在选择用英语说话的时候,大脑里的汉语系统是在休息吗?

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伦敦大学学院大卫·格林(David Green)的“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理论,一个同时精通两种语言的人在说话、交流、阅读的时候,大脑会首先同时激活两种语言体系,然后再努力抑制其中一种,选择另一种想使用的语言。

双语使用者说话的时候,需要不断重复这个“先激活再抑制”的过程,长此以往,大脑抑制干扰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增强。

这种抑制干扰的能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例子:

如果让你读出这些字本身的颜色,你看到“红”字的时候,本能反应是不是读“红(hóng)”?但实际上,它本身的颜色是蓝色啊!

这个过程就需要大脑抑制“红”的字义信息,专注于选择字本身的颜色。

这个实验也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斯特鲁普(Stroop)实验,被用来测试一个人抑制冗余信息的抗干扰能力。

为了验证双语者是否在抑制干扰方面真的更有优势,有不少研究者用斯特鲁普实验分别针对儿童、青年和老年的双语和单语使用者进行了测试,结果都显示,双语使用者的斯特鲁普效应更小。也就是相对于单语使用者来说,双语使用者抑制干扰、专注于有效信息的能力更强。3.从小学一门外语,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德国语言学家沃纳·F.利奥波德(Werner F. Leopold)花了10年时间,采用记日记的方式,对自己两个女儿从小学习英语和德语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他发现,由于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女儿对于一个单词的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对应联系理解得相对“松散”(loose connections)。

举个例子,比如“书”这个名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单词不同,发音不同,但含义都是指“书”这种物体。对于只会汉语的人来说,他看到一本书,就只会想到“书”这个词,图书的形象与“shu”的发音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于双语儿童来说,看到一本书,他会想到“shu”(书),也会想到/b?k/(book)。

一种语义,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符号和发音,所以“书”的语义与某一种符号和发音(书或者book)都没有特别强烈的一对一联系。单/双语使用者语音和语义的不同对应模式

利奥波德认为,女儿的这种特点,可以帮助她摆脱某一种语言形式的束缚,有利于从最根本的“语义”出发,更灵活自由地运用词汇、句式等外在形式。

利奥波德还认为,语音和语义相剥离的理解方式,也更有助于孩子抽象思维的发展。

为了验证利奥波德的观点,1972年,研究人员对4~6岁和7~9岁的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做了一个实验,让孩子们在“hat”和“can”中,选择哪个词跟“cap”最相似。

从语义上说,与cap最相似的是hat,都是“帽子”的意思;而从语音上来说,与cap最相似的则是can。实验结果显示,4~6岁的单语儿童大多选择语音相似的“can”;而同龄的双语儿童则多选择语义相近的“hat”;而到了7~9岁年龄组,不论单语还是双语儿童,大多都会选择语义相近的“hat”。

研究人员从而推论:在语义认知的发展上,双语儿童比单语儿童要提早2~3年。此外,研究人员还对这些儿童进行了互换物体名称的任务测试,结果显示,双语儿童能更好地意识到词和它所指代的物体之间的任意性。

后来,又陆续有研究进行了相关测试和实验,其中大部分结果都支持前面的结论。比如,1983年,哈佛大学的塔玛·罗森布拉姆(Tamar Rosenblum)等研究人员发现,双语儿童更容易用比较抽象的一般术语回答和解释一个物体的名称。

因此,从小进行双语学习的孩子,由于他们大脑中语音和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强,所以他们常常会对抽象的语义认识更深刻,更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种语音和语义松散的关联,也更有利于孩子“元语言意识”(metalinguistic awareness)的发展。

什么是元语言意识呢?简单地说就是,双语儿童能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本质意义。他们更容易抛开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去学习和理解词汇、语音、句法。

加拿大教授艾伦·比亚韦斯托克认为,较强的元语言意识提高了双语使用者对语言信息的控制和理解能力。如果孩子以后想要学习第三和第四种语言,这种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双语学习对孩子有诸多好处,而外语的学习应该从几岁学起?在国内英语环境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双语学习”又如何实现呢?2 孩子应该几岁开始学英语?

所有重视英语教育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孩子应该几岁开始学英语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度有3岁、6岁、12岁等各种各样的说法。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孩子语言学习的规律说起。语言习得存在敏感期

美国语言与神经科学专家怀尔德·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与拉尔马·罗伯茨(Lamar Roberts)在1959年率先提出了“语言学习具有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理论:在关键期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一旦错过这段时间,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减弱。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年时的语言学习是“纯自然”的行为。观察发现,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孩子能比成人更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第二语言。

他们还通过大量实验推断,大脑对于“语言”的自然可塑性会在9岁时关闭。他们认为,任何外语学习都应该发生在9岁之前。(当然,关于“9岁”这个特定时间节点的提出,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后面会谈到。)

在彭菲尔德与罗伯茨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做了研究,并且进一步区分了“关键期”和“敏感期”:“关键期”是指错过之后就会造成不可逆的结果的这个时间段;“敏感期”则是错过后追赶比较费劲,但还有可能追上的一个时间段。

不过在与外语学习相关的很多文献中,这两个词是混用的。本书中我们将统一用“敏感期”一词来表示孩子学习外语的关键时期。

关于孩子学习外语的敏感期到底截至几岁,目前尚无公认的说法,但比较多的研究认为是在“青春期”(puberty)以前。例如,在双语习得领域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洛尔德斯·奥尔特加(Lourdes Ortega)就在其著作《理解第二语言习得》(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指出:

就“第二语言的习得和精通”而言,大部分在一定年龄之前,特别是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在形态句法和语音方面都更容易接近这种语言的母语者。而在青春期以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则不太可能拥有像母语者一样的水平,不管他们后来在这种第二语言的环境中沉浸多久,都是如此。

然而,“青春期”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10~20岁。所以,上述那段话可以理解为,在10岁以前开始学外语,才比较有可能在语法、语音等方面达到与本土人士相仿的水平;而在此之后,不管在此外语环境下居住多少年,都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事实上,“10岁以前开始学外语”已经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指南了,我们接下来看几个关于辨音、语法、口音方面的“敏感期”更细化的研究分别是怎么说的。1.1岁以前:分辨语言发音微妙差别的敏感期

华盛顿大学的学习和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帕特丽夏·库尔(Patricia Kuhl)研究指出:每个婴儿刚生下来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发音,但这种能力在6~12个月的时候急剧下降。在1岁以前,如果孩子没有听过某种语言的发音,在1岁时他很可能就丧失了分辨这种语言发音中微妙差别的能力。

比如,日语的发音中没有[r]和[l]的区分,而英语中是有的。如果一个日本的婴儿在1岁以前没有听过英语中[r]和[l]发音的话,很可能在1岁后,他就无法区别“rake”和“lake”中的发音差别了。

其实不用去看日本人的例子,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南方人n和l不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其实他们可能不光是嘴巴发不准这几个音,而且耳朵也听不出这几个音的区别。由于他们从小听到的方言里并没有[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所以从听觉上就已经丧失了区别这种微妙差别的能力了。

当然,通过后天的训练,还是有可能重拾这种能力的,毕竟孩子小的时候脑部发育很快,可塑性还很强。但是年龄越大,重拾这种能力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甚至可能再也无法获得)。2.7岁以前:内化语法结构的敏感期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对一群中国和韩国的移民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移民人士对英语语法的敏感度与其受到的语言训练的多少、努力程度、在美国的生活时间等基本无关,而与其移民到美国时的年龄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在7岁以前移民的那些人,对英语语法的敏感度可以和本土人士相媲美。7岁以后移民的人,其语法的敏感度随着其移民年龄的增加明显下降。

这个实验的重点放在了语法问题上。

研究人员给这些参加实验的3岁以上移民听几百个同样的英语句子,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他们每听完一句,要判断句子正确与否。实验用的句子语法都很基础,一般美国本土的6岁孩子都能轻易拿高分,而移民则呈现出到美国时年龄越大分数越低的明显趋势。如图:各年龄段移民与本土人士的得分比较

这个实验的基本结论之一是:7岁以前没有“浸入”英语环境中,其语法敏感度就不可能达到英语母语人士的水平了。

联系实际情况,这一结论也很容易理解。例如,一些在美国生活很久的中国人,或者国内顶尖外语学校专业八级水平的人说英语,乍一听说得都很流利,但是仔细一听,各种单复数不分、“He”和“She”不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因为在中文里,没有单复数的概念,而“他”和“她”也是同一个发音。所以,很多初中以后再学习英语的人,即使是成年后在美国生活多年,说英语的时候受中文的影响还是非常严重;不管多努力,其语法的敏感度想要达到美国小学生的水平,都是非常困难的。

以上是行为实验的研究结果,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脑神经科学方面的依据。

如今的脑神经成像技术已经可以捕捉到1/1000秒的神经图像,有一些脑神经科学家就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外语学习敏感期”的问题。有意思的是,脑成像技术得出的研究结论和上面行为实验得到的结论非常吻合。

2001年,韦伯-福克斯(Weber-Fox)与海伦·内维尔(Helen Neville)选择了53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10名英语单语者,通过脑成像技术,观察他们在听到英语句子时的脑电波情况。

根据最初接触英语时的年龄,他们把这些中国的双语使用者分成5组:1~3岁、4~6岁、7~10岁、11~13岁以及15岁以上。而他们听到的英文单词也被分成两类:

一类是有很强的语法功能的“功能词”,如he、she、in、of、the 等;

一类是表达具体语义的“内容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结果发现,在加工处理“功能词”的时候,不同年龄开始接触英语的实验对象,相关的脑电波表现非常不一样。其中7岁以后开始学英语的人,相关脑电波的潜伏期比7岁前接触英语的人要长35毫秒,表明这部分人对这些词的反应速度更慢;但是在加工处理“内容词”时,所有实验对象相关脑电波的潜伏期和分布却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实验对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敏感期的研究有重要影响,它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支持了前一个实验的观点,即7岁是孩子们掌握单词语法形态敏感期的一个分水岭。3.英语启蒙越晚,口音问题越严重

在学习发音的问题上,美国双语习得领域的专家汤姆·斯哥沃(Tom Scovel)率先提出一个观点,他把人们说话发音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纯“物理”动作。就好比我们张嘴吃饭、眨眼睛一样,发音也是一项动作,是神经控制肌肉的结果,而与人的认知发展无关。

斯哥沃认为,如果我们小时候只有母语的输入,那么大脑对于母语发音的神经肌肉活动会特别熟悉;而当人们很晚再进行第二语言的输入时,大脑需要克服原来已经熟悉的神经肌肉活动路径,再创造出一套新的路径来。这种改变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发困难。因此,大部分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无法摆脱“说外语有口音”这一现象,并且外语学得越晚,口音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

美国亚拉巴马州立大学教授吉姆·弗利奇(Jim Flege)非常赞同汤姆·斯哥沃“学外语越晚,口音问题越严重”的观点,他认为口音问题是“母语的认知经验过度迁移”导致的。弗利奇认为,大部分人的母语发音会在5~7岁时固定下来。如果孩子在母语学习时只接触一种语言,大脑对于这种语言的发音会掌握得格外出色,但同时也带来了边际效应,就是这种母语的认知经验被过度迁移到双语学习中,表现出来就是说外语的时候总是会带有母语口音。

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比如很多南方人到北京上大学之后留下来工作生活,即使定居多年,说起普通话来也还是会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儿化音永远说不地道,一听就知道是南方人;但是当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出生后,从小耳濡目染北京本地人的普通话,很容易就习得了一口地道的京腔儿化音。再比如从小移民国外的孩子,说起英语来也往往非常地道,只听声音不看脸基本听不出来是亚裔。

当然万事总有例外,十多岁移民美国后发音依然地道的也大有人在。艾伦·莫耶(Alen Moyer)专门对这些“大神”们做了研究,他发现错过了关键期依然发音地道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大共性:

第一,他们对语言学习有非常大的内在动力或需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特别喜欢说外语,不说外语就无法生存;

第二,他们大多都有一个阶段刻意模仿本地人发音,然后认真修正自己的发音。这种刻意修正与语言的自然发音习得过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这个正音过程是相当痛苦的。

所以,既然研究者已经告诉了我们一条比较容易的路径,就是让孩子在母语发音还没有那么顽固的时候就开始输入第二语言的发音启蒙,让他们有机会说一口纯正地道的外语,不用等到过了“敏感期”再破釜沉舟痛苦地硬练发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家长对幼儿英语启蒙主要担心的两个问题1.婴儿接触两种语言是否会造成“语迟”?

有些家长对从小让孩子接触英语很排斥,他们的理由是,学说两种语言会造成孩子“语迟”——因为他们可能会混淆两种语言。

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教授劳拉·安·佩蒂托(Laura Ann Petitto)做过一项研究,从小接触两种语言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就像有两块独立的区域去分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并不会造成所谓的“语言混淆”。

另外,佩蒂托教授的研究还表明,孩子并不会因为学习两种语言而出现“语迟”的现象;相反,处理两种语言需要更多的脑力,反而加速了孩子大脑的发育。2.双语学习有什么坏处吗?

从长远来看,双语学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在孩子小的时候,也就是学语言的初期,双语儿童的单一语言词汇量有可能会比单语儿童要少。因为在同样的语言学习时间内,双语儿童会听到并且需要记住的词汇大概是单语儿童的两倍。所以单就某一种语言来说,双语儿童掌握的单词会比单语儿童少。

美国学者桑德拉·本·泽夫(Sandra Ben Zeev)曾对96个5~9岁的单、双语儿童进行了单词测试(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测试在美国和以色列两地进行。

在美国,以英语-希伯来语双语儿童和英语单语儿童作为对比,测试语言为英语;在以色列,以英语-希伯来语双语儿童和希伯来语单语儿童作对比,测试语言为希伯来语。

结果显示,双语儿童每种语言的词汇成绩都比该语言的单语儿童明显偏低,而双语儿童的平均IQ成绩却比单语儿童要高。

还有一项针对居住在夏威夷的3~6岁中国孩子的调查,他们的英语词汇量也比同年龄的英语单语儿童要少。在幼儿园阶段,这些双语孩子的英语词汇量大约相当于英语单语儿童英语词汇量的60%左右。然而,这种词汇量增长的延迟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双语儿童的词汇量会迎头赶上。一项针对英语学校中意大利和葡萄牙儿童的研究发现,虽然双语儿童的单一语言词汇量相对于同龄人要落后3~4年,但到了大约12岁,这种差距基本会消失。

所以从长远来看,双语学习不仅对孩子的词汇量没有负面影响,反而会促进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在阅读能力、专注度、创造力等方面比单语儿童都更有优势。3 幼儿英语启蒙,父母应该怎么做?

让孩子学好一门语言,如果有秘诀的话,那就是为孩子尽可能地创造地道的语言环境。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人在国内,周边全都是中文环境,我自己也不是英语达人,怎么创造地道的语言环境呢?答案就是:充分利用原版英语启蒙资源,包括童谣、绘本、动画片、分级读物等,为孩子提供有趣而足量的接触纯正英语的机会。

具体怎么利用呢?本书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英语启蒙和双语习得方法,按年龄规划出了一条科学的、适合中国孩子的家庭英语启蒙路线。从0岁开始听英语童谣、进行指物训练

学习任何语言的起步和关键点都是先熟悉这种语言的声音。先听,然后才能触发说、读、写。所以,幼儿英语启蒙首先是英语语音的启蒙。

婴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非常强的掌握语音的能力,尤其喜欢韵律感强、富有节奏、重复度高的童谣。所以,从婴儿一出生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听英语童谣,感受英语的语音、韵律以及常用词汇。幼儿英语启蒙分龄路线图

但是大家要注意,听英语童谣“磨耳朵”,不是光播放出来白天听、晚上听就可以了,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亲子互动。把英语童谣作为亲子游戏的内容,结合歌词来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磨耳朵”。具体有哪些值得反复听的经典英语童谣,怎样进行互动,详见本书Part 2。

另外,在孩子1岁以前,当他们开始好奇地四处打量的时候,还有一项工作可以做起来了,就是“指物训练”。

在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所有父母都会抱着孩子到处看、到处指:“这是狗,这是猫,这是冰箱……”然后会再“考”孩子:狗在哪儿?猫在哪儿?冰箱在哪儿?就是通过这种互动,帮孩子积累起最初的词汇量。

学习英语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英语比较好,可以自己直接说给孩子听;如果父母英语不好,也可以教大家一招,就是通过“点读笔+大幅挂图”来实现标准语音下的指物训练,帮助孩子积累起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可以为后面理解童谣、学唱童谣以及绘本亲子阅读,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从1岁起坚持亲子共读英文绘本

如今孩子们学英语,不再像我们当年在教室里正襟危坐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应该叫“习得”,即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这比有意识的“学习”更有效。

语言学家史蒂文·克雷申(Steven Krashen)提出了儿童自然习得语言的三大要素:

提供儿童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

低压力

而英文原版绘本的亲子共读过程,恰恰是最满足这三大要素的方式。大量主题多元、情境有趣、画风多样的英文绘本,很容易让孩子们对英语阅读产生兴趣,“浸入”英语情境中。

1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强势的母语干扰,这个时候家长给他们朗读英文绘本,无须经过中文翻译,孩子就可以将听到的语音和书上的图画直接对应起来,自然“习得”基础的英语词汇和表达。

关于如何选书,如何进行亲子共读,详见本书Part 3。从2岁起观看英语动画

我们这里所说的英语动画,是指英语国家制作的原版动画片。比如大家熟悉的《小猪佩奇》(Peppa Pig)、《小鼠波波》(Maisy)、《卡由》(Caillou)、《爱探险的朵拉》(Dora the Explorer)等。

与绘本不同,动画片以日常口语为主,生动活泼,易于模仿,可以为以后地道的口语听说做准备。对于已经有英文绘本阅读积累的孩子,则可以从绘本改编的动画入手,把视、听、读联系起来,这样的效果更好。

有科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如果能“帮助孩子消化与理解剧情,并持续监控孩子看视频的情况”,孩子长大后在学校的语言能力也会表现较佳。

在看动画片方面,家长要注意三点:

第一,选择孩子感兴趣并与其英语水平相当的优质动画片;

第二,尽量陪孩子反复观看,帮助他们理解剧情;

第三,控制好观看时间(如2岁的孩子每天固定时间观看15~20分钟)。

看英语动画片是英语启蒙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如何选片,如何用动画片引导孩子快乐地浸入英文环境,详见本书Part 4。从3岁起学习字母和自然拼读

3岁的孩子,英语习得环境已经可以非常丰富了。通过听童谣、共读英文绘本、看动画,孩子拥有了一定的听音、辨音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在此基础上,让孩子逐步认识字母、学习自然拼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自然拼读法(Phonics)的核心是建立字母/字母群(Grapheme)与字母音(Phoneme)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自然拼读法的孩子,不需要借助音标,看到字母就可以直接拼读出大约70%~80%单词的发音。因此,学习自然拼读,也是孩子们扩充英语阅读词汇量,顺利进入流利阅读的桥梁。

与听童谣、读绘本、看动画一脉相承,自然拼读也完全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启蒙之旅中的快乐游戏。关于如何借助专门的自然拼读读物、音频、动画和游戏等网络资源,如何科学地、有步骤地学习字母和自然拼读,详见本书Part 5。从5岁起开启分级阅读

在掌握了字母及简单词汇,学习了一定的自然拼读技巧之后,大约5岁左右,孩子就可以开始尝试分级阅读了。分级阅读是孩子从绘本亲子共读向孩子自主阅读过渡的一个桥梁。

所谓分级阅读,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心智发展、语言水平,提供相应的阅读计划和指导以及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美国的图书分级标准有很多种,常见的如A—Z分级法(Guided Reading Level)、蓝思分级系统等。

分级阅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分级读物的分级标准,评估孩子的阅读水平,然后选择真正适合孩子并且孩子喜欢的分级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孩子阅读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提高阅读能力。

关于分级体系的介绍以及孩子开启分级阅读的注意要点,详见本书Part 6。

综上所述,让中国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在家里接受英语启蒙,是有一条比较系统可行的科学路线的。而家长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幼儿英语启蒙越早越好,何不尽早选择这条科学启蒙路线呢?4 幼儿英语启蒙常见问题解答(Q&A)Q:家长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态?

A:很多重视早教的家长都加入了在家给孩子英语启蒙的队伍。然而目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启蒙方法的运用和孩子接触英语的心态。

那么家长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进行英语启蒙呢?

无疑,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为英语“牛蛙”,以后能像运用母语一样熟练使用英语。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但并不能作为唯一的硬性目标。因为,如果不是真正的双语家庭,很难给孩子真正的双语环境,家长的心理压力和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使孩子在接受英语启蒙时身心备受煎熬。

所以,家长在家庭英语启蒙中不应扮演像老师一样“教”的角色,而应心态放轻松,做快乐的陪伴角色。因为“教英语”和“建立英语环境”是两个概念。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持续地营造英语听读环境——提供原汁原味的视听材料,进行原版绘本共读,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简单地总结为:

把孩子领进鲜活生动的英语世界,让孩子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音(大量持续有效的语音输入);

让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积累一定的词汇量;

逐渐自然而然地在生活情境中使用英语;

通过共读英文绘本,喜欢上英语阅读,并逐步过渡到自主阅读。Q:把孩子的英语启蒙完全交给英语培训班,靠找外教来练听说,可行吗?

A:肯定地说,不可行。

培训机构有系统的授课机制,也不乏针对幼儿心理的各种游戏教学法,但如果一周仅一两次几个小时的课程,即使有外教全程参与授课,也不能保证孩子的英语习得效果。

然而,有外教的培训班也不是没有作用。如果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在家里持续建立英语输入环境,进行英语启蒙,等孩子有了一定量的原汁原味的语音和阅读语境积累,形成了英语思维,也到了适合上培训班的年龄(四五岁左右),再报外教培训班练习口语听说,同时搭配家庭中的亲子英语活动,英语学习效果会更好。

其实,家长实在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只要平时利用零散时间陪孩子大胆地唱英语童谣、读英语故事、看英语动画、做英语亲子游戏,即使不参加培训班,孩子的英语启蒙也会走上正轨。家长担心的发音问题,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听音频、看动画、跟读模仿发音等方式来解决。

一句话,幼儿英语启蒙这件事,家长需要付出的是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能只靠花钱而不闻不问。Q:家长有没有必要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只说英语,不说中文?

A:这个不是是否有必要的问题,而是和孩子用纯正英语对话,对家长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大多数家长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家长英语口语的正确度很难保证,那就不建议通过亲子随机英语对话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

家长可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听和看原汁原味的英语音频、视频,共读原汁原味英语原版绘本;结合这些视、听、读的材料,在生活情境中家长以玩耍的形式帮助孩子回忆里面的词和句子。

对于语言习得,孩子天性喜欢重复和模仿,听大量原汁原味的语音,是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的必经之路。Q:如果孩子不是从一出生就进行英语启蒙,本书按年龄规划的英语启蒙路线有什么借鉴意义?

A:本书按学龄前孩子的年龄,科学规划进行英语启蒙的路线图和具体方法,对于不是从出生或1岁开始进行英语启蒙的家庭,本书的年龄分段亦可以看成时序分段,具体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英语水平来开展家庭英语启蒙。

比如一个孩子3岁才开始进行英语启蒙,但3岁已经能看动画了,那么进行英语启蒙的活动就非常丰富,可以听英语童谣、看英语动画、亲子共读英文绘本,并从本书推荐的经典低幼启蒙绘本看起。但是,3岁才开始英语启蒙的孩子,学习自然拼读和进行分级阅读的年龄就要相应推后,要等到有大量语音输入和词汇积累之后再进行。Q:给孩子英语启蒙,需要区分美音和英音吗?

A:思考这个问题要回到“给孩子英语启蒙的目的是什么?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上来。

幼儿英语启蒙的目标是让孩子对英语感兴趣,通过积累大量语料来自然习得基本的英语表达,为日后的自主阅读和英语学习做准备,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交流工具。如果明白这点,就会豁然开朗。

既然英语是用来交流的,就没有必要严格区分孩子接触的英语资源是英音还是美音。谁能保证孩子长大以后接触的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呢?

况且在幼儿平时接触和能理解的层次上,英音与美音的差别并不大。而无论英音和美音,年龄小的孩子都能同时接受和适应。即便只给孩子听英音或美音中的一种,只要真正掌握了发音,听到另一种也会猜个八九不离十。

另外,从给孩子推荐的原版绘本来说,虽然美国英语多一些,但没有人会从是英国英语还是美国英语的角度来给孩子推荐绘本,重点都是从绘本的语言内容和艺术特色上考虑。

同理,孩子看的动画片、听的童谣以及阅读的分级读物,美式、英式英语都会有。因此,在给学龄前孩子进行英语启蒙时,家长的第一任务是为他们寻找英语母语国家原汁原味的英语资源,以英美两国为主,没有必要分英音与美音。

当然,家长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英音或美音有所偏重,但在英语启蒙阶段根本无须为这一问题纠结。Q:家长英语不好,如何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家长如何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A:其实,并不是非要英语达到专业八级、讲一口流利口语,才可以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

家长对自己的英语表达不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时生活中没有使用英语的环境,也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轻松愉快的英语启蒙,曾经的应试教育使大家对英语没有天然的亲切感。

给孩子英语启蒙,家长需要做的是首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明确启蒙路线,然后按图索骥,搜集进行英语听、说、读的原版资料,之后最关键的是坚持日常英语启蒙的陪伴,把英语启蒙当成愉快的亲子时光中一项有趣又特别的活动。

而按照本书规划的英语启蒙路线,陪孩子一起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正好又可以帮助家长提升自身英语水平。

比如,大声为孩子朗读英文绘本故事,就是非常有效地提高英语表达水平的方法(家长可以先找原版音频学习一下发音,对生词进行扫盲,然后再读给孩子听)。不要小看英文绘本,虽然大都是简单的句式,却绝对是地道且精准的英语表达。在本书随后推荐的英文绘本《机场》(Airport)中有描述飞机在跑道上轰鸣着滑行的句子,用的是“roar down the runway”,而不是很多中国人想当然用中文翻译过来的“run on the runway”。地道英语表达的精妙之处往往就在一两个词的选用上。

让孩子从小习得这些一点都不难,只需要家长有心、有行动,把那些原汁原味的素材摆放到他们面前,一起亲子交流、互动,帮助孩子自然地吸收即可。而做这些跟家长本身的英语水平关系真的不大。  Part 2 0岁+:指物训练和英语童谣1 有意识地进行英语指物训练

很多人听说孩子一出生就应该“习得英语”,都非常吃惊,会质疑说:“孩子这么小,跟他说英语肯定都听不懂啊,有必要这么早开始吗?”那我们不妨先看看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母语的。

尽管小宝宝们牙牙学语要从1周岁左右开始,但从他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们便开始了每天满怀欣喜地和他们说话互动的过程。碎碎念、唱儿歌,或者不时地对着宝宝手舞足蹈,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亲子交流,从没有人认为孩子说话之前的母语输入是徒劳无益的。相反,在孩子出生后的一两年内,父母越经常和孩子说话,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得越好。孩子的英语习得,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指物训练”,在学语言的初期(不管是什么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婴儿1岁以前,所有父母都会抱着孩子到处看、到处指认:这是狗,这是猫,这是冰箱……然后会再“考”孩子:狗在哪儿?猫在哪儿?冰箱在哪儿?……通过这种互动,帮孩子积累起最初的词汇量。

学习英语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英语比较好,可以直接用英语说给孩子听,和小宝宝玩英语指物训练游戏。

比如,父母指着婴儿床告诉孩子:“This is your bed.”然后问:“Where is your bed?”再指向那个床。经过几次指认以后,再问孩子:“Where is your bed?”一般孩子都会很配合地去指床。

如果父母对自己的英语发音没有信心,建议使用质量好的点读笔做辅助,对孩子会有比较大的帮助。例如,用点读笔配合大幅挂图(或与点读笔配套的图画词典、绘本),点读给孩子听。

点读虽然借助了电子产品发声,但仍是父母与婴儿的互动,而且是一种能产生“指示性”信息的有效互动。婴儿在点读过程中,很容易把语音和所指示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选择点读笔和点读挂图要选品牌厂商,以保证听到的是纯正的英语发音,看到的是对婴儿认知和审美有帮助的图画。

经常就生活用品、食物、动物、交通工具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婴儿进行英文指物训练,能让孩子把语音、平面图形和真实事物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对语言启蒙还是认知发展,都很有益处。

孩子在正确地指物后会很有成就感,也越发愿意配合父母做英语指物训练,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并逐渐积累词汇,提高词汇量。1岁前进行一定量的英语指物训练,会为1岁后开始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打下很好的基础。2 为什么要从听英语童谣开始英语启蒙?1.世界各国的幼儿语言启蒙大都以童谣为教材

幼儿是如何习得语言的呢?他们最先感受到的是“声音”,然后才是那个声音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说通过“声音”捕捉“意义”。至于识字,则是要学会说话以后才逐渐开始的。所以,在对婴幼儿进行语言启蒙时,首先给他们选择“听”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幼儿语言启蒙教材,大都是用童谣或儿歌写成的。因为童谣儿歌注重押韵,词句简单且多次重复,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节奏感十足,孩子不仅十分愿意听,还愿意跟读模仿,很自然地就记住了。比如这样几句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叫妈妈,妈不在,

叽里咕噜滚下来。

孩子们反复吟诵这四句童谣,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台”“在”“来”的韵脚,掌握“灯台”“老鼠”等词汇,掌握“偷油吃”“叽里咕噜滚下来”等简单句式。

英语童谣对于英语启蒙的作用也同样如此。很多传唱百年的经典英语童谣,韵律优美,节奏感强,意象丰富,深受孩子们喜爱。它们可以为孩子们的早期语言积累提供大量地道而有趣的素材,对孩子们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句法非常有益。

此外,英语童谣还有一些独有的语言和内容特征,用它来开启英语启蒙之路,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2.英语童谣字句押韵,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音素意识,为自然拼读(Phonics)打下基础

关注孩子英语启蒙的家长,一定对“自然拼读”都不陌生,简单来说,自然拼读的能力就是“看词能读、听音能写”。

而孩子在学习自然拼读规则之前,首先要掌握一项基本功,那就是“音素意识”(Phonemic Awareness)。“音素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理解单词是由音素构成的。

能听辨单词中的音素。

有运用这些音素的能力。

举个例子。比如cat这个词,发音是由/k/、/?/、/t/这三个音素组成的。当听到cat这个词的时候,孩子要能分辨出这三个音素来。

然后再听到fat、mat的时候,孩子们会发现,后两个音/?/、/t/都是一样的,但由于首字母不同,最前面的辅音音素也不同。熟悉了单词写法以及发音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孩子才能进一步发现和掌握拼读规律。

如果再遇到bat,孩子自己就可以尝试读出/b?t/来了。让孩子大量地听那些字句押韵、富有节奏感且不断重复的童谣,便可以渐渐熟悉和分辨出英语中的各个音素,为英语学习磨炼出良好的基本功。

这些押韵的童谣歌词的韵脚,具有相同而重要的音素。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闪一闪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是这样唱的: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这里的star和are就是以/ɑ:/这个音为韵脚;后面两句的high和sky押的韵则是/a?/。再比如《滴答滴答钟声响》(Hickory Dickory Dock):

Hickory Dickory Dock,

The mouse ran up the clock.

The clock struck one,

The mouse ran down;

Hickory Dickory Dock.

Hickory Dickory Dock,

The mouse ran up the clock,

The clock struck two,

The mouse said,“Boo!”

Hickory Dickory Dock.

...The clock struck three,

The mouse said,“Wee!”...

...The clock struck four,

The mouse said, “No More!”...

其中,Dock和clock中都有个“ock”,发音都发/ɒk/,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自然拼读示例了!再比如其中的three和wee,也是都以“ee”来发/i:/的音。孩子熟悉了这些童谣,其实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开始进行自然拼读了。

只要孩子爱上这些单词的声音,熟悉这种押韵的语感,到了学习自然拼读以及自主阅读时,那些懂得押韵的孩子通常更能触类旁通,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时也更容易读出来。

比如《玛丽有只小羊羔》(Mary Had a Little Lamb)歌谣中,即使孩子不认识“go”这个词,但如果他懂得押韵,就可以顺利念出来,因为这个词显然是要与“snow”押韵的:

Mary had a little lamb,

Its fleece was white as snow,

And everywhere that Mary went,

The lamb was sure to go.

相对而言,较少听童谣的孩子上学之后往往觉得学习自然拼读是项沉重的负担,是令人气馁的绊脚石,因为他们并不熟悉这种发音的规律,也就无法从自然拼读学习中感受到愉悦与惊喜。

以往学英语,很多人的顺序都是先字母入门,然后学习单词,最后才进入故事阅读。另外也有人觉得应该单纯从发音开始,先学会用自然拼读法来念出字母及各种字母组合。

其实,正确方式是从童谣故事进展到个别的单词,最后才是单一的字母和发音。“童谣-故事-单词-字母”,对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容易、最愉快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好的童谣可以带给孩子无尽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发展出对语音的“好感度”以及对文字的“好态度”。这种“好态度”,对于任何学习都十分重要。3.英语童谣富含孩子们感兴趣的各种主题,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宝贵素材

在英国,英语童谣被编成启蒙教材,家长、保姆或幼儿园老师不仅要教孩子唱,还要给孩子做关于儿歌的系统介绍。因此,有人说英国的儿童教育是在英语童谣的引导及推动下才有成效的。

英语童谣中富含孩子们感兴趣的各种主题,如数数、食物、动物、人物、职业、交通工具等,不但帮助孩子们认识不同主题的词汇,也在童谣的听和唱中,完成孩子们的早期认知。例如,动物是英语童谣中经常出现的主角,大名鼎鼎的《五只小猴子》(Five Little Monkeys),结合了动物和数数题材,非常讨孩子们喜欢:

Five Little Monkeys 五只小猴子

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五只小猴子在床上跳,

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 一只摔下来,撞到头,

Mama called the doctor and the doctor said, 妈妈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说:

No mor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不要再让小猴子在床上跳!”

Four... 四只……

Three... 三只……

Two... 两只……

One... 一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