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23:14:30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斌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思录

教思录试读:

写在前面

人生天命,执教卅年,不知不觉间,已由青春年少到鬓角霜染。三十年间,虽为乡梓子弟计,为师道己任计,总未敢懈怠敷衍,然前期之教,如羊入山林,不识琼草仙花,只知东啃西啄,得豆而丢瓜,杂草苦汁,一一尝遍。后经研究、求教、思索,终得渐入教门。所慰者,而今也算桃李天下,同事、学生少有贬谪之言。

空闲之余,也偶有教学感悟行走笔端,或将对世事之管见寄于墨香。今集成一册,一为鸣老骥之志,亦为求教于大方,得教而后行,不负师道之漫漫。

虽为文集,然自以为拙文浅陋,无颜求序于大家,遂自书之,是为序。二〇一七年八月于菏泽

教学与思辨

中职学校基础课课堂管理浅论

课堂管理是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课堂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课堂,学生必将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学习主动,能经常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培养。

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在普通中学里,语文、数学、英语等是“主科”,是教学的重点科目。而在中职学校里就变成了公共基础课,是“副科”。从学生角度说,普通中学的学生这些科目的基础和学习积极性普遍较好,而中职学校的学生这些课程大都学得不好,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些课程学得不好,高考无望,才来中职学校上学(有特长或特别喜欢某专业的学生除外)。而且,他们总认为文化学习比不上专业学习重要,因此就往往出现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与之相伴生的就是学生课堂纪律差、学习效果差、课下作业差等问题。课程地位和受众的明显不同,就构成了中职课堂的特殊性,也造成了中职课堂管理的难度。

有特殊,有难度,但课还是要上的,而且还要上好,怎么办?在此,浅谈几点课堂管理体会:

一、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加里宁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实施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由此观之,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人施教,从而加强完善课堂管理。

比如,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稍差,课堂上又常犯“多动症”,但他们思维活跃,“面子”观念和表现欲较同龄孩子要强。这一特点显然区别于同龄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所以,不能全盘套用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既要遵循传统的教学规律,又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我的感觉是,多采用讨论式或体验式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一些。

所谓讨论式教学管理,就是一堂课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组织中,教师是“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互动。通过讨论,教师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情况和思维能力,可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则能在讨论中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作比较,拓宽思路,并有利于增强学生间的合作关系。

比如,我尝试过“圆桌式”讨论课。针对课文中能够设问的环节提出几个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允许前后位、邻桌“交头接耳”;对有些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不妨上成“圆桌”讨论课,教师走下讲台,学生围成一圈,把讲课变成故事会或讨论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表现欲望。这样既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又克服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耳旁风的老毛病。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能顺利完成,收到了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

所谓体验式教学管理,是指通过体验或实践来认知知识,通过让学生完全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这种方式正逐渐成为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思考体验和行为体验,正好也符合学生的“多动症”、表现欲的特点。

比如,讲授《祥林嫂》时,我就在讲解了课文的基本知识后,就分别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把课文里的具体场景编成小品或情景剧,分组表演,并进行评比。很多学生没想到语文课上也能做表演,于是兴趣大增:戏曲班的学生化妆出场,音乐班的学生把漫天飞雪演绎成音乐,舞蹈班的学生模仿一些舞剧动作表现出祥林嫂绝望而又无助的悲愤情感……总之,各个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尽管学生的编排和表演还显得粗糙和不严谨,但是,积极性上来了,课堂活跃起来了,以往课堂上偶尔出现的“突发事件”也不会出现了。

二、正确面对,因势利导,宽严相济

课堂教学内容是预设的,但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按照老师的预设方案完全走下来。出点小情况,出点新问题,都是常见的和不可预设的。如何处理好“突发”问题,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办法。

比如:上课时,有些调皮的学生,偶尔会耍一点小“聪明”,特意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再如:老师提问他,他一张嘴就是一腔京调,戏剧的台词韵味运用到课堂上来了,弄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对青年教师来讲,会生气,会发怒,或采取强硬的措施,或拉或拽,赶出课堂,或讽刺批评,但长久效果一般不会太好。

面对这些突发情况,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一般不会发怒,而会用严峻的目光对着他。一般情况下,这时候这个学生会收敛起来,其他学生也会安静下来。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目光注视”法。

也有的老师会把一脸严肃的表情呈现给学生,课堂气氛会很快安定下来。这时你也不用去品评这件事,可突然间地向那位“发起事端”的同学提一个课文中的小问题,让他回答,因他没听课,所以一般不会回答,那么让那位学生站在那里想想吧。这样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教育作用,就能够保持稳定有序的课堂秩序。

老师还可以顺势给学生说,看来某某同学的台词课学得不错,那就请他课下把课文中的这个情节用台词的方式改编一下,下次上课时给大家表演一下怎么样?他如果不接受这个作业,老师就可以接着批评一下这种在课堂搞笑的行为,让大家引以为戒;如果他接受这个作业并且做的比较好的话,也算是语文课的另一教学成绩。

三、激励与批评相结合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经常实行一些奖罚措施,以激励积极的力量或行为,削弱消极的力量或行为。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矫正不良的倾向或习惯,稳定课堂秩序,顺利完成课堂任务。比如,对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经常性的给予口头表扬,或将他们的名字写在教室“班级园地”的光荣榜上;或者把平时课堂的学习表现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分值,计入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激励方法都给其他学生带来一种正能量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个别上课不遵守课堂秩序,不用心学习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惩罚”。如,为今天的课堂擦黑板;或当堂站起来,给大家讲一则古人励志的故事,如果讲不上来,到下次上课时再补上,那么这位讲不上来的同学,回去后就一定会查阅资料,掌握故事内容,补上这则励志故事,这样教育了大家,也教育了这个同学,同时大家也增长了文史知识;或者,每个学期要求所有学生各写一段自我“鉴定”,检查一下自己,然后,当着全班同学宣读一下,这样也可以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这些奖优罚劣的行为示范和矫正,既符合十几岁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长此以往,就能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好的课堂管理必须体现在有好的教学效果的产出。只要广大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管理经验,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能够实现。

文、舞相长 相得益彰——论加强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之必要性

舞蹈专业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练好专业技能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不是衡量他们素质的唯一标准,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相关知识来全面提高其舞蹈素质,而文学便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我想从以下几点谈一谈加强舞蹈专业学生文学修养的必要性。

一、就舞蹈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加强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是必要的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任何艺术都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而且“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是任何艺术都必须具有的共性”。它们源于丰富的生活,并深刻地反映生活,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文学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也不例外。(一)舞蹈能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诠释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物质载体,而“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基础和中心环节的一种艺术”,它是通过人——这个特殊载体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其艺术魅力的,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展现的,既是舞蹈之美,也是文学之美。别林斯基在谈到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时曾说:“文学不能没有读者群而存在,……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和二乘二等于四那样可敬的真理相同。”同样,在欣赏改编成舞蹈(剧)的文学作品时,欣赏者从舞蹈这个新的角度,通过其鲜明的形象、细腻的动作刻画去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从而也拓宽了文学欣赏的渠道,有利于对文学作品主题理解的进一步升华。(二)文学以其博大的内涵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丰富着舞蹈艺术“舞蹈美是舞蹈作品应该具有的属性”,我们是借助于舞蹈作品来感受舞蹈美的。优秀的舞蹈作品,除了注重舞蹈表现手段、舞蹈语言之外,明确的舞蹈主题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好的主题予人以极强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显而易见,文学博大的内容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编导在民间传说、神话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收集资料,并进行选择、提练和加工,对形成好的主题是极有裨益的,而且有助于形成舞蹈精品。比如,《雷雨》《祝福》《原野》等大量作品不但是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而且被改编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优秀的舞蹈作品就是明证。同时,文学上的不断创新,对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更能激起舞蹈创作者从中吸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拓展舞蹈创作思维,丰富舞蹈实践。

二、就舞蹈教育而言,加强舞蹈学生的文学修养是必要的

(一)加强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利于他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各类风格的专业技能技巧是专业学习的关键,一定的必需的文学修养,对于舞蹈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一定的文学修养可增强舞蹈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舞蹈专业学生已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学习舞蹈动作对于舞蹈学生来说是过程,目的并非只为学会和自如地掌握动作,而是如何通过动作训练,掌握各种舞蹈的运动本体,掌握其规律、风格、韵律及其特点,进而将自己的身心训练得能够运用各种舞蹈语言去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归根到底是提高舞蹈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表演中有着良好的舞蹈感受,较强的表演能力才是舞蹈学习的根本。许多舞蹈形象均是源于文学作品,有针对性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内蕴,再与表演良好结合,才能使表演日臻完善。同时,广泛阅读能丰富情感,开拓视野,促使学生更好地将内心感受与外在表演相融合,增强舞蹈表演活力。

2.一定的文学修养可提高舞蹈学生的编导水平

能编会导同样是舞蹈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故在表演学习之外他们更应该学以致用,运用丰富的舞蹈语言凸现多姿生活,即不仅要具有表演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编导能力,因此学生的编导能力必须在四年学习中得到较好的锻炼,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熟悉各类舞蹈,掌握大量素材,培养好的舞蹈审美素质,这些都是他们搞好创作的基础,但是想让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修养。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那么,他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就具有更敏锐的眼光,更易于从生活中提炼好的主题;而且,他在编导过程中完全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运用各种手法、技巧更出色地创作出好的作品——因为对文学作品细腻的体会能使他在编导过程中善于捕捉准确的舞蹈语汇来表达主题,使舞蹈作品锦上添花。(二)加强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实践工作

从近几年的就业趋势看,舞蹈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这一方面。显而易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相当的文学修养是教师成功开展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在“软件”。

1.生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良好的文学修养

舞蹈教学是具有美感的肢体语文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较好地利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美好的情感,享受美的愉悦。而优美准确的肢体语言,配以对舞蹈动作生动的讲述分析,更能取得交辉相映的效果。这与教师的文学修养是不可分割的。例如,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舞蹈中肩、臂、步等典型动作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特点;跑马步、走马步等动作,脚下要求灵活、敏捷,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如骏马般彪悍奔放的性格;又如蒙古族舞蹈的肩部运用,有的连绵不绝,柔中有刚;有的波浪延伸,柔韧优美,这就与他们在舞蹈中经常模仿鹰的雄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讲解示范这些基础动作时,较好地结合一些民族文学知识,易于帮助学生清楚地懂得动作的来龙去脉,形象地把握舞姿形态,培养正确的舞蹈气质。由此可见,舞蹈专业学生应当在校学习阶段,大范围地收集相关文学资料,提高自身这方面的修养,早日为将来的教学做长远准备。

2.全面细致地总结经验离不开教师良好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逻辑

舞蹈教学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而教师在劳动中所得出的经验与日俱增。以文字的形式,及时全面细致地总结这些教学经验,对于教师今后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与此同时,这也是展示自己教学成果,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取长的方式之一。如果老师缺乏较强的文学功底和语言逻辑,那么他所撰写的文章很有可能出现思路紊乱,语句含糊,表达不清等问题。这样自己在辛勤教学中得出的经验,自己通过努力工作获取的教学成果不能清晰地明确地得以表达,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而文字功底和语言逻辑能力正是其文学修养的基本体现。

总之,舞蹈源于生活,文学也源于生活,生活是两者共同的基础。舞蹈专业的学生不应只是为学习舞蹈而学习,还应该多方面吸取生活的元素,其中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文学中获取我们所需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舞相长,相得益彰,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毕业生。

提高“差生”学习效果之尝试

这里所说的“差生”是指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差的学生,并无道德素质或人格上的贬义。

毋庸讳言,通常情况是,走高中→大学之路无望的初中在校或毕业生才到中职学校,想通过学到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这样的学生,一般都是文化课程度较差,平时又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艺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此类(确有艺术天赋的除外)。但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他们虽然文化课基础较差,但又有天资聪颖的特点。所以,在文化课教学方面,既不能完全按照差生对待,又不能按照普通中学生的学习标准要求他们。我认为,对这些学生既要严谨地传授知识,让他们尽量多地学到文化基础知识,又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接收能力,不能局限于灌填式的强制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又要考虑到他们就业的实际需要。

南怀瑾先生说过“文化教育在没有完成之前,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作为中职教师,我们既要面对这个尴尬的学生实际,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学到应有的文化知识。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中职语文课应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之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好5分钟时间

(1)每堂课讲课前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段话。这段话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分析或点评,但必须条理清晰、观点明确。(2)如果你是读别人的文章,就必须要做到有表情的朗读,然后谈谈你认为此文好在何处,同学们可以从中学习和领悟到哪些内容。(3)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课下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复述故事梗概。

从实践效果来看,虽是短短的5分钟,但学生既有热情,又有行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留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作文,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作为教师,要慢慢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观察生活,多学习借鉴好的文章的语言、结构和章法。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后基本文体的写作要求外,笔者要求学生隔周自由写作一篇小文章,日记、随感、生活记录均可,诗歌、歌词、剧本更好,字数不限。每次作文课后都选出若干篇较好的习作,经全体学生认真讨论修改,打印成册,让每位同学在毕业时都能有一套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每个学生的作文兴趣。

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仍保留着当年的班级“优秀”作文选,后来学生聚会的时候还有学生拿过来让老师看。看到这些的时候,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流下了不可名状的眼泪。

三、努力尝试“活动”式教学法

这个“活动”有两层含义: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讨论”式,既针对课文中能够设问的环节提出几个问题,让大家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允许前后位、邻座“交头接耳”,活跃其思维。二是不拘泥于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课桌前洗耳恭听的课堂模式,有些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不妨上成“圆桌”讨论课,即教师走下讲台,学生围成一圈,把讲课变成故事会或讨论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避免了昏昏欲睡、“大雁行空”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样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四、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文艺工作者没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鉴赏与创造力,是很难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的。而我们艺术学校的学生因其文化素质较差,在专业学习中往往明显地表现出审美能力偏低的问题。即对于老师所讲授或示范的作品,只能“照本宣科”地生硬地接受,不能真切地体会并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形象特征,更谈不上对之加以丰富和创新了。所以,艺术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当协助专业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典·美育》条目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语文教学应该在积极健康的审美原则指导下,从分析基础知识入手,提炼出具体感人的形象来,把学生引入美好的、光彩夺目的、想象的世界,激发其激情,展开其联想,使之觉得“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把自我融入作品的景色、人物的心灵中去,直到达到披情入文,以情悟文。

为此,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意选取教材中的短章精华作品为审美教学的突破口,把其中的意境、角色、情感等成分尽可能地分析给学生,并注意和专业教学相结合,以期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提高了审美水平,又学得了必要的文化知识。

总之,我认为,根据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结合艺术学校的学生实际,艺校语文教育应克服“高中教育说”和“应试自考说”,要积极地从应试教育的旧巢中跳出来,更好地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入手,带动其他基础学科的教改,使基础课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环节浅议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若干个重要的环节,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点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的失败或低质量,而若能很好地处理好各环节及其衔接点,就能把事情做得比较完美,甚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有很多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做好这些环节的功课并长期坚持之,就能很好地完成教与学的活动。

通过十几年的艺校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熟练地驾驭课堂,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育理论外,还特别要在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由于艺校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对文化课有厌学情绪,学生课下很少有预习的习惯。然而,没有课前充分阅读理解文本的预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实现,有效、高效教学更无从谈起。所以,笔者在每堂课下课前都会给学生布置好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并作为课下作业的重要内容重点检查。当然,预习内容笔者会提前给出主要的知识点和预习提纲,以便学生有的放矢,并按照由简到难的思路适量布置。慢慢地,学生逐渐适应了课前预习的方式,课前预习成为学生自觉普遍的行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都能很好地完成。

二、导课

导课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开始,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好的导语犹如桥梁,联系着新课旧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好的导课,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打好基础。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用简洁的能激发学生情绪和学习兴趣的导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能触动学生神经、激发学生情绪的导语,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

三、诵读

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走进课本、融入课本的重要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诵读的重大功用。

作为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之一,教师要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不断强化朗读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

在学生诵读过程中,老师要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要指导学生体现出感情的细微变化,体现出诵读者对课文的领悟程度。但这种领悟对语文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练好诵读基本功,给学生做好示范。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让每个学生的语言情感和表现力在朗读中不断得到提高。

四、积累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明积累的重要作用。语文知识犹如汪洋大海,如何让不喜欢或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掌握正确的积累方法和内容,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基本功。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积累本杂乱无章,乱记一气,越积越多,越多越乱,越乱越不愿看。这样的积累变得毫无意义,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变积累本为活页纸,按照普通中学的题型分门别类的专题积累,使积累变得富有逻辑性。再者,活页纸积累可以随意按专题递加,也可以随意抽出某一专题进行记忆,大大提高了积累速度和识记效果。

五、书写

常言道:字如其人。书写,是人的第二面容。很多高考阅卷老师说过:“(字体)漂亮是得高分的王牌,丑陋是打不赢的官司”,足以说明书写的重要性。现在的中职学生,卷面脏乱差、书写不规范的现象比比皆是。无论从目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都需要提高其书写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临摹规范字贴,提高书写水平,要从平常作业的一笔一画严格要求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笔者曾在语文基础较差的音乐和舞蹈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一页钢笔字贴,而且一定要用钢笔,不能用圆珠笔,每次上课前抽查一部分习字贴。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坚持,很多学生的书写水平大有提高。很多参加工作的学生后来见了我还说多亏老师当年要求我们练字,现在真正感觉到了一手规范的好看的字体对工作是多么重要啊。

以上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关注的一些重点环节。作为教师,只有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某些重点环节,才能有条不稳地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亲和 微笑 引领——我的亲近教学观

大多数中职学生是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身努力程度等原因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成为一般人眼中的所谓“差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他们功底薄弱,缺乏自信,但在人格、心理方面自尊心又很强,更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造成了自卑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互矛盾的现象。因此,中职教师既要正视他们在自身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存有不足,同时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同龄人的美好渴望,渴望得到赞扬、肯定和鼓励。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成绩也要及时鼓励,肯定他们自身的特长,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和表扬,促使他们不断地认知自我,树立自信心,清除自卑感,提升自我,使中职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信心。

通过探索,我感觉到亲和的姿态、微笑的表情、积极的引领就是达到这一育人目的比较有效的手段。

一、把亲和带进课堂

讲台上的老师,面对的是台下几十双鲜活而且具有灵性的眼睛,尽管他们因种种原因在中学里文化课学的不好,但是,他们也都有一种求知的渴望,到了中职学校,我们不能怠慢了他们那颗渴望的心灵。他们正处青春年少,我们要尊重台下的灵魂,尊重他们颇有特性的见解,只有这样才可赢得他们的尊重。

在授课的过程中,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把心灵打开,像和自己的孩子谈心一样敞开心胸,和学生心系相连,真挚而诚恳地和他们合作、交流、沟通。用我们的亲和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让他们在祥和温馨的氛围之中,快乐而又轻松地接受老师,接受知识,在宽松的氛围中提高自己。

二、把微笑留给学生

人,总离不开别人的肯定;人,也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人生的台阶,也就是在别人赞同的目光中步步攀升的。

课堂,因预设而灵活地生成,即使课前准备得再完美,也免不了现实中的课堂出现某些让我们始料不及的事。即使是一个大家认为再简单不过的题,依然会有学生回答错,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或耻笑,我们应当微笑着点评他们的答案,在微笑中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如:某次让学生默写《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逐),宠命优渥,岂(乞)敢盘桓(恒),有所希冀!”非常简单的字,而那个学生却每写一句均有一别字,这是名句默写最忌讳的。台上讲评时,台下学生笑成一团,我明白那个学生的难堪,也明白大家的那种有点想嘲笑的心态,于是便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在爬黑板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许是因为太紧张了,或许是记忆不正确,大家要以此为戒,要多加练习和记忆。同时也诚挚渴望这位同学以后认真、努力,相信你一定能行。他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课下便留下一张纸条给我:老师,我会努力,谢谢你的信任!看到此,我舒心地笑了。

三、把引领当作扶梯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道为之首。所以,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为人处世之道,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就是他们走向社会后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总是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共同研讨的题目,让他们共同探究,查阅资料,互相补充,共同完善研究报告。他们从选题开始,每个环节的展示、交流,每一次的信息查阅都能让他们在共同努力的实践中获得真知,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样的集体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亚于一次集体项目的运动会或比赛活动。慢慢地,就能让他们达到在实践中求知,在求知中协作,在协作中提高的目的。

总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学生当孩子,把学生当朋友,才能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接受你和你的课堂。

没有一朵花儿会错过春天的阳光,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

真心送出你的玫瑰,就会留下满手的余香。

兴趣养成——做好基础课教学的第一步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是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和学生本身文化课知识浅薄之外,学习兴趣是最大的障碍。对他们而言,学习唱歌、跳舞等专业课的兴趣远高于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这就给语文等基础课教学提出了一个严肃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学习上首先应做好的是培养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想有效改变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的无趣状态,培养其兴趣乃是关键。

几年来,我们基础课教研室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化无形于有形,增强亲身感悟

“全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说过,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艺校的学生大多有舞台表现欲,当语文课上有比较鲜明的艺术形象需要给学生讲解时,就可以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揣摩。上课时,分组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和交流,单调的课文讲解变成了活动的舞台表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了人物,锻炼了语言,活跃了课堂。慢慢地,他们认识了白居易、李白、陆游、岳飞、李清照、关汉卿,从一幅幅隽永、清新、悲壮的画面里,看到了历史画卷,感悟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对英雄和市侩、刚正和奸邪有了更明晰的感悟。如此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和讲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特长,体验成功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助他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就会成为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比如,笔者讲授《祥林嫂》时,在讲解了课文的基本知识后,就分别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把课文里的具体场景编成小品或情景剧,分组表演,并进行评比。很多学生没想到语文课上也能做表演,于是兴趣大增:戏曲班的学生化妆出场,音乐班的学生把漫天飞雪演绎成音乐,舞蹈班的学生模仿一些舞剧动作表现出祥林嫂绝望而又无助的悲愤情感……总之,各个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尽管学生的编排和表演还显得粗糙和不严谨,但是,他们都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感觉到了学以致用的喜悦。这样,积极性上来了,课堂活跃起来了,笑声掌声响起来了,对文章的理解远胜于老师的传统讲解。

三、鼓励多向思维,促进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给舞蹈班小学程度的学生讲解《滥竽充数》时,讲解完了课文的基本意思后,笔者要求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说一下这则故事的寓意。小学生嘛,思维角度相对单一,经过笔者充分提示后,学生分别说出了多角度的答案,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投机分子,有的说齐宣王的大锅饭给南郭先生提供了条件,还有的说南郭先生及时离开是个很聪明的人……不管学生的认知对错和深浅,起码一点,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发言踊跃了,课堂活跃了,兴趣提高了。这就是目的。

四、变单一为多维,以趣味带动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历史课,在讲授甲午中日海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甲午中日海战的录像,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场战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讲到为什么中国会失败时,再让学生观看截取的有关的录像片段后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

通过上述实践,我们认识到让艺术专业的学生像普通中学的学生一样全身心地学习文化基础课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但是,通过老师的努力,让学生变苦为乐,在轻松中学到应有的文化知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那就是首先让学生养成学习兴趣。

校团合作办学,创新培养模式——与菏泽市戏剧院合作办学的经验和思考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更快更好地培养人才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艺术类职业学校,更多的是和相关专业的艺术团体进行合作,打通学生出口,为艺术团体输送专业艺术人才。菏泽艺校作为我市唯一的国办专业学校和地方戏曲演员主要的培养学校,也多次尝试开展校团合作的办学模式。其中,2006—2010年与菏泽市戏剧院(后改为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的合作是较为成功的一次。

一、合作背景

菏泽,古称曹州,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这里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地方剧种繁多,山东梆子、枣梆、大弦子戏等九大剧种,地方特色鲜明,唱腔韵味浓郁,是我国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目前,这些地方剧种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伴随着新的传媒技术的普及和文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受到大的冲击,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等问题令戏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菏泽艺校作为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是品牌专业,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过去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戏曲人才,现在大都成为各个剧团的台柱子。

为保护、传承地方戏曲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立适应当前演出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2006年7月,菏泽市戏剧院和菏泽艺校经过反复论证,决定联合办学,培养一批年轻戏曲后备人才。

二、总体思路

以学校为基地和依托,以剧团师资和经费为主,联合招生,联合教学,共同管理。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传承效果,由戏剧院制定传承和教学工作四年规划,使人才培养最大程度符合传承要求和院团的需要。制定各阶段教学重点和传承目标,建立以各剧种国家级传承人为主要教学力量的师资队伍,针对学员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夯实学生基本功;合理安排专业课和文化课课时比例;有效利用戏剧院所属两团为实践场所,给学生创造艺术实践机会;切实保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正常有序;成立青年艺术团,打破身份界限,建立科学用人机制,解除学生的就业顾虑;同时加强艺德教育,使之能热爱这门艺术,成为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

三、具体做法

1.为保证传承和教学质量,学校和戏剧院联合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负责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努力逐年加大投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突出人才培养与剧种保护传承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与院团实际需要相结合。安排剧种传承人及院团优秀演员和艺校戏曲教师共同授课,建立培养戏曲表演人才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注重文化理论课教学,注重舞台实践活动,注重尖子生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条件出发,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在传授形式上采取“人盯人”和“开小灶”的办法,实行“一对一”的学习,量身培养,因材施教。

3.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强化舞台实践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戏曲人才的成功经验,如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继承,如系统的戏曲理论课程要学习,同时也根据现实情况加以革新,使戏曲教育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化、实用化,做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二年级以后,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进行20天左右的随团观摩或实践演出,让学生切身感受舞台的感觉和表演过程,尽早体验并适应剧团生活,实现独具特色的、师生同台的戏曲表演的实践形式。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脱节的矛盾。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快速实现学以致用,提高了培养效率。

四、教学效果

经过四年的培养,这一班级学生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他们的加入,演员数量大为增加,使一批需要众多演员的传统剧目得以复排,同时在新剧目的创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剧团相继恢复,上演了山东梆子《五世请缨》《老羊山》《五凤岭》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经典传统折子戏,丰富了剧团演出剧目,为拓宽演出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出剧目,其中现代戏《山东汉子》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奖”等多个国内、省、市大奖;现代戏《忠诚》获山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第九届齐鲁文化艺术节“新创作节目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新编古装戏《龙门谣》获第九届齐鲁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奖项,扩大了菏泽戏曲在省内外的影响,引起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0年元月,戏曲班师生在大剧院进行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展地方戏曲事业”大型汇报演出,展示了教学成果,突出了菏泽“戏曲之乡”的鲜明特色,演出受到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五、经验与反思

这次合作,是学校参与人数最多、系统性最为完好的一次联合办学,主要解决了以下几点问题:

1.解决了戏曲人才培养难的问题。

2.解决了戏曲人才培养成才率低的问题。

3.解决了单纯课堂教学和演出团体用人脱节的问题。

4.解决了戏曲人才培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机结合的问题。

后备人才培养是戏曲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根本,这种探索完善了戏曲专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对戏剧团体和整个戏曲专业教育的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探索和示范作用。

戏、舞、乐、声综合培养,切实做到一专多能——谈我校戏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摘要:近些年戏曲专业剧团在录用人才时逐渐增加了对声乐、舞蹈表演的专业要求。菏泽艺校2012级戏曲专业有很多学生具有较好的音乐、舞蹈素质。为了适应各剧团对戏曲人才专业技能的新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该班级陆续增设舞蹈、声乐、民乐、礼仪表演课程。截止到2016年底,该班学生在戏、舞、乐、声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切实实现了“以戏为主,一专多能”的培养目的。

关键词:综合培养;一专多能;强化师资;实习共建

一、学校戏曲专业基本情况

菏泽艺术学校于1985年4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首批专业设置为“戏曲表演专业”,当年招收山东梆子专业学生50人。后来,逐渐增设了豫剧、枣梆、两夹弦、柳子等专业科目。2016年又和东明县大平调剧团联合招收了大平调专业,当年招生30人。截至目前,累计培养戏曲专业学生1500余人。

作为著名的“戏曲之乡”,从2012年开始,地方戏曲院团改革逐步深入,很多陷入低谷的地方剧团开始焕发生机,对年轻演员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演员待遇逐渐提高。很多升学无望的农村孩子开始走入艺校,学习戏曲专业。2012年,当年有150多人报考学校的戏曲专业,经过逐层筛选,有70名考生被学校梆子和豫剧专业录取。

二、2012级戏曲学生基本情况

该年级学生入校时共有70名,经过专业自然淘汰,目前留有55名,其中演员28名(男生10名,女生18名),乐队伴奏27名。本届学生是历届戏曲学生中演员行当最全、乐器种类最全的一届。

这些学生入校时大都是小学毕业生或初中在校生,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戏曲基本功、演唱技巧、伴奏功底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身体发育也具备了唱歌跳舞的基本条件。而且,通过戏曲基本功、唱腔课、伴奏课的训练,也为舞蹈或声乐学习、民乐合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设想

从这一届学生入校开始,就有很多剧团给学校提出了用人申请和专业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届学生的专业情况,学校决定于2014年秋季学期始,打破传统的戏曲教学模式,对本届戏曲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培养。基本思路是“在全面进行戏曲教学,保证戏曲主专业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随着乐理、视唱以及文化基础课的逐渐减少,逐学期、渐进式为演员学生开设舞蹈、声乐、礼仪展示等非戏曲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排练,以戏曲乐队为基础组建学校民乐队,以期在2017年学生毕业时取得戏、舞、乐、声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使本届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者和最大受益者”。

四、具体做法

(一)加强戏曲专业教师配备和管理

良好的师资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保证。培养地方戏曲传承人才近年来一直是学校工作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对戏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教学条件的改善一直都有政策倾斜。

随着艺校本身在职戏曲老教师的逐年退休,加上戏曲行当的繁多,戏曲师资出现了很大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学校每年都拿出50万元左右的资金在社会上招聘十几位专业戏曲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这些人才大都是专业剧团内退或即将退休的老专家、老艺人。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大都怀揣着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学子的奉献精神,不计报酬,兢兢业业。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我们还特别聘用了两名刚从戏曲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他们办理了劳动保险、医疗保险等手续,还制定了完善的工资增长制度。这些年轻教师都能做到虚心好学、吃苦耐劳,并且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还制定了完善的聘用教师管理制度;为了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学校专门给他们开办教学计划、教案编写培训;为了让他们感觉到和在职教师并无不同,学校的所有奖励或慰问一样不少。诸如此类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聘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些教师的周课时量超过15节也毫无怨言。

对在职戏曲教师的管理,学校也格外重视。为了让他们拓宽教学思路,开阔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手段,学校为戏曲专业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设备,每年都安排一到两次外出观摩或培训的机会。(二)首先增开舞蹈课、民乐排练课

1.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为演员类学生开设8节舞蹈课,课时为上学期已结业的乐理、视唱课时。我们认为,除了满足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舞蹈课的开设还可以让戏曲学生的肢体语言更丰富,肢体动作更舒展,舞台形象更美观。同时,学生有了两年戏曲基本功的基础,学习舞蹈基本功完全可以借力打力,戏为舞用,戏功助舞功,可使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事半功倍,诸如跟斗、跳跃等有难度的舞蹈动作比纯舞蹈专业的学生要快得多,质量也高得多,能更快更好地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和表现力。戏曲专业教师在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观摩戏曲排练课演员类学生上舞蹈课苏芙蓉、王骞骞等表演开场舞《扇舞凝香》

2.同学期,给乐队学生开设民乐排练课。本届伴奏专业乐器种类最全,除了传统的武场和文场乐器,原来一般剧团不常配备的伴奏乐器如扬琴、古筝、电子琴、琵琶、大提琴等也一应俱全,而且伴奏专业的学生练功时间相对要多,组成一支20多人的民乐队完全可以。由于这些学生做乐队伴奏时疏于形体的美感训练,我们首先给他们每周开设了4节形体课训练,让他们保持舞台形象的整体美感。专门安排民乐相关专业的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精心挑选民乐合奏曲,每周安排4节合奏训练。这样,也为毕业后不愿到剧团做乐队伴奏的学生提供了进入民乐领域的就业渠道。吴奇、王冰冰等演奏《天山之歌》(三)适时开设声乐课程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大部分学生已经渡过了变声期年龄。于是,在2015年春季学期始,学校为演员类学生每周增加2节发声课、2节声乐课。发声课可以使学生的声腔更加圆润通畅,气息更加饱满有力,声音位置更加准确,歌唱方法更加科学。发声课的开设更加有益于他们戏曲唱腔课的学习。在公共声乐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老师注意物色一些同样适合声乐歌唱的学生并按照声乐教学的方法提高其歌曲演唱水平。声乐课开设,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戏曲唱腔,又能让那些有歌唱素质的学生得到声乐训练,既能满足剧团对演员的歌唱要求,又能为不能或不想进剧团的学生提供另一就业技能。演员类学生上声乐集体课(四)适量开设礼仪课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是几千年灿烂辉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文化蕴藏着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礼仪作为一门应用艺术,仪态的美是一种综合之美,完善的美,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相互协调的整体表现,同时也显示了一个人内在素质与外在仪表的和谐统一,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一个人的仪表仪容往往体现或反映出其生活情调、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文明程度。

作为一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向外界展示自我的场合相对较多,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礼仪形象。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礼仪知识和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学校在2016年秋季学期,为学生开设了每周2节的礼仪课程。从基本理论知识到实际舞台展示,特别是女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参加菏泽市中华礼仪比赛活动,获一等奖

五、综合培养的教学成果

以上课程的开设,都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拥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各个课程的学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甚至于让部分学生忽然感到自己还有另一种专业的学习潜能。除了戏曲主专业之外,很多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成果简列如下:(一)戏曲专业技能

戏曲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呈逐年提高之势,戏曲传承的培养效果已初步显现,本年级学生已开始逐步被县区剧团借用顶角色演出。从2015年开始,本班学生有100多人次已先后参加了菏泽市地方戏剧传承研究院《南下》、单县豫剧团《大汉英后》、定陶区两夹弦传承中心《春秋商圣》等剧目在定陶老乡联谊会(驻京)、济南百花剧场、菏泽大剧院等地的演出,为校团实习共建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山东省文化厅领导在2015年对参加省戏曲调演的单县文化局局长说,没有菏泽艺校的20名学生参演,你们的《大汉英后》怎么能登上舞台呢。

由于学生的多才多艺,聊城市茌平京剧团已经和学校签订了本年级学生的毕业录用意向,承诺在2017年为这批学生专门申请20个事业编制,同时为毕业后去茌平剧团的学生支付一年的生活费用。菏泽市定陶区、成武县、东明县等县区剧团也多次派人到学校观看学生的现场教学和表演,并提出了录用意向。这一批学生大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感。李曰涵参加牡丹电视台2016年春晚,表演《梨花上马把鞭摇》(二)个人单项成绩

2015年8月,李曰涵的山东梆子《梨花上马把鞭摇》获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称号。

2016年8月,在菏泽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中,侯玉梅的豫剧《大祭桩》获一等奖;王骞骞的豫剧《钓金龟》获二等奖;李鑫等的豫剧《见国太》获二等奖……

2016年9月,王银桥的《太白醉酒》获第二届山东梆子戏迷票友大赛(青少年组)三等奖。

2016年10月,刘俊豪的山东梆子《太白醉酒》获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称号。刘俊豪参加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获“金花”称号(三)其他专业成绩喜人

2016年6月,在菏泽市“文明中国礼”比赛活动中,李彭秀、李哲、李露洁获知识问答一等奖;刘佳秀等8人获礼仪展示二等奖。

2016年8月,在菏泽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中,刘倩等表演的群舞《茉莉花》获一等奖;苏芙蓉等表演的群舞《袖舞翩迁》获一等奖;黄菁等表演的群舞《岁月如歌》获一等奖;朱国伟等表演的小合唱《包楞调》获一等奖;李曰涵的独唱《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获一等奖;刘彬等表演的民乐合奏《赛马》获一等奖;魏东丽等演奏的民乐合奏《天山之歌》获一等奖;闫世童等演奏的打击乐《武场锣鼓》获二等奖……

2016年11月,在菏泽市大中专院校第三届“家乡美、菏泽颂”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歌手比赛中,李曰涵的独唱《沁园春·雪》获金奖;曹凯次、李品的女声二重唱《报答》获银奖;侯玉梅的独唱《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获银奖……

六、经验与反思

回顾本班级一年多来的教改实践,我们有以下体会:

1.专业建设和改革要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才能把学生招进来,让学生走出去。

2.想培养出好学生,必须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对于那些请进来的好教师,学校要礼爱有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让他们真心实意为学校出力,为学校奉献。

3.对外聘教师,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和工资增长制度,稳定教师队伍,打消他们的“临时工”心理,解除他们“随时被解聘”的顾虑,让他们安心教学。

4.课程的开设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他们能切实接受开设的课程知识,而不能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顺水推舟”,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的。

5.要及时研究总结并解决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课程和课时安排,及时调整任课教师的课程分配,确保人尽其用,确保资金保障,确保总体教改目标的顺利推进。

6.要广泛调查市场需求,积极和用人单位对接,认真吸纳用人单位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建议,确保学生就业渠道畅通。

语文课创造性思维之培养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由此,我们说中职语文课程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是提高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课程。换句话说,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像普通中学那样为高等院校提供足够的合格新生,而是直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业务熟悉的劳动者,倾向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注重于对就业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想要提高创造能力,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引人发现真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钥匙,是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里美不胜收的选文比比皆是,作为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里的“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用自己较为丰富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感觉去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文章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中去,在无形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核舟记》中对工艺品的刻画,李白、王维诗与绘画艺术的关系,以及一切艺术中声气相通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正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美感教育。

深化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在感受美、赞赏美的基础上去用自己的劳动表现美、创造美。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会也不应该是仅仅从概念到概念,从文章到文章,从知识到知识,从课文到课文,思维训练方式不会也不应该是机械、烦琐、僵死的。这就要求我们应遵循美的原则,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把美的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孕育出美的心灵及培养学生观察、表达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热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并以这种感情作为自己生活的基调去认识生活,把握生活。

二、多角度思考

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式教育,会使学生失去思辨和批判能力,它意味着下一代人的精神退化。作为中职学校,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和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