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23:57:30

点击下载

作者:易珊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隔代教育: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

隔代教育: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隔代教育: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作者:易珊排版:昷一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出版时间:2017-01-01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对隔代教育的基本认识一、血脉相连的隔代亲

在现代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家庭中的老一辈成员,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与幼小的孩子关系密切,孩子也倾向于依赖这一代人,与父母的关系相对就显得比较疏远,甚至有些祖辈与孙辈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而且,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

很多老人对带孩子都乐在其中,一位姥爷曾经如此写下自己带外孙女的心情:春暖花开,我抱着小外孙女到广场上看风筝,她的脖子才刚刚能够抬起,我抱着她走在广场两侧的街心花园,观看桃花盛开的树枝上唧唧喳喳不停地鸣叫、欢乐地飞来飞去的小鸟,她伸出小手不停地摇摆。到了广场,看到漫天五彩缤纷的风筝,更是转头旋颈,手舞足蹈,并不时地抬起头来向我微笑,这时一种莫名的感动就会从我的心底流向每个毛孔,使我情不自禁地亲亲她的小脸蛋。现在,每当她听到我从外边回来,先是抢着为我开门,然后一边为我找拖鞋一边说:“姥爷,换鞋呦。”然后说:“姥爷,我给你摘帽子。”我只得赶紧把腰哈下让她摘。之后,又帮我拉上衣的拉链脱衣服,拽裤脚帮我脱裤子,嘴里不停地“姥爷、姥爷”地叫着。每当此时,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尤其是我打乒乓球回来,她会接过我手中的球拍说:“姥爷,我帮你洗球拍吧。”看着她那稚嫩的小手在球拍上仔细地抹来抹去,更使我由衷地感动和骄傲。每每想起我那漂亮乖巧、听话懂事的外孙女,就深深地体会到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一位“与你同醉”爷爷也是如此陶醉在天伦之乐中:一天工作下来,无论怎样疲乏、劳累,回到家里,见到我的孙子、孙女,所有的疲乏、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孙子和孙女聪明伶俐,非常可爱。每次下班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们俩都会争前恐后的跑过来,这个拉着我的胳膊,那个拽着我的衣服“爷爷、爷爷”的叫着,孩子那甜甜的、带有稚气的声音让人感到心花怒放。进到屋里,这个让你给他讲故事,那个让你陪她玩。这个问长,那个问短,我都有点招架不住了。有时俩人还会为了争爷爷打起来,这个说是我爷爷那个说是她爷爷,大有把我一分为二的气势。我被孩子的天真、稚气所感染,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每天伴随着孩子成长,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再加上每天与两个可爱的孩子一起玩耍,用孩子般的语言一起沟通,一种童心、一种纯洁、一种无忧无虑、一种不知世上还有烦恼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就是我的天伦之乐。

人之所以有“隔代亲”,并不是说老人对自己的子女就不亲,而是他们做父母时,年纪尚轻,还不大会亲;刚刚走上社会,忙于工作、事业(过去人因贫穷还得忙着想办法弄饭吃),也没时间亲。到了老年,因人生经历,对亲情的认识愈加深刻;加之,人老了,儿女也大了,不好惯了,惯惯孙辈,正是时机,也是一种乐趣;再者,亲孙辈也是对儿女小时“亲得不够”的一种补偿,是间接对儿女亲。这也是血脉交融,家庭和睦的基石。

然而现在,许多老人和孩子已经不只是隔代“亲”了,而是格外的“宠”“溺爱”“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隔代亲随之而来的便是隔代教育,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淘所言: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国情。无数的老人在“亲”孩子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而隔代教育的产生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孩子父母、祖父母自身的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1)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较多,历来有祖辈帮忙照顾孩子的习惯。(2)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

他们大多初为父母,主要的精力往往都集中在事业上,被工作所困,即使有一点空闲时间,也忙于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3)日益壮大的农村留守部落,对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城市中日渐普遍的因子女长大离家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不同,农村家庭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正缘于此,在广大农村,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二,孩子父母自身原因。(1)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

许多年轻父母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事业。尤其许多白领夫妇,根本无暇照顾孩子。(2)大多数年轻父母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往往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很多年轻父母缺乏“为人父母、照顾孩子”的意识,而且怕费神、图省事、无经验、希望保留二人世界。不少年轻妈妈甚至怕影响自己的身材而在产后拒绝给孩子喂奶。(3)因患病、伤残等身体状况或因下岗而导致的经济能力不济。(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5)出国工作、读书或到外地工作。

第三,祖辈自身原因。(1)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有时间、有精力照顾孩子。(2)祖辈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具有权威性。(3)祖辈心疼自己的儿女,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照顾好下一代,再加之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就自己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和义务。二、让老一辈人费力不讨好的隔代教育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现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四二一”的结构,也就是一个孩子、两位父母、四位祖辈共同构成家庭,这种结构决定了四位祖辈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必然会有很多的介入。

祖辈的“加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家教的内涵,巩固了家教的效果。但由于生活经历、文化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在教育孙辈上出现了很多误区。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强强的父母从国外回来了,三年不见,夫妻俩见到5岁的儿子那个亲热劲就甭提了。

这天,夫妻俩带着儿子去看朋友,回家后强强的爸爸便跟自己的母亲吵了起来:“妈!强强现在怎么成这样了,看见人一句话都不会说,总是躲在我们身后,一点也不活泼。”儿子刚说完,儿媳也跟着嘟囔:“当初还不如带强强去美国呢!”

强强奶奶听到儿子儿媳声声的埋怨,心里很委屈:“我都60多了,身体也不太好,但我非常爱孙子,强强3岁时送他去幼儿园,他那个哭哟,我只能把他接回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你们走的时候,强强病怏怏的,瘦得跟猴一样,现在长得白白胖胖的,多结实呀!却落得个费力不讨好!”

由于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而且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而且从整体上来说,其负面影响是大于正面影响的。

溺爱、护短是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抱在怀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惟恐孩子受一点委屈。不少人有一种“爱的补偿”心理,认为过去没能为子女创造好的条件,现在生活好了,要在孙辈身上把这“欠缺”补上。很多孩子面对祖辈的“红脸”和父辈的“白脸”,往往无所适从,导致他们养成了见风使舵、阳奉阴违等不良品格。还有部分老人,观念非常陈旧、保守,会有意无意给孩子灌输迷信等不良思想,还一味要孙辈“听话”,做“乖孩子”,这大大挫伤了孩子好奇、创新的天性。对孩子的问题的答复是:“小小年纪,要懂这些干什么,读你的书去!”这使得不少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出现了很多问题。

从某些方面来讲,隔代教孙,对老人自身、对孩子父母、对整个家庭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对于孩子而言。(1)溺爱当道,阻碍孩子自我成长。

一些老人对孩子过于溺爱,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不少隔代家长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他们会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护在羽翼下。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养成刁蛮任性的性格。许多老人会存在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优越生活和照顾,全部转移投射在孙子孙女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这样也必然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2)袒护不当,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有的祖父母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最终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导致童化心理的延长;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这类孩子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过分的溺爱和保护,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3)喂养方法陈旧,不利于孩子身体发育。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期,饮食卫生、膳食合理科学、营养平衡尤其重要。而由传统时代过来的老一辈,懂得这些道理的却没有多少。在喂养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由于祖辈的纵容,无限制地满足他们的零食偏好,而忽略主食,导致他们发育不正常。在农村家庭,爷爷奶奶很难给儿童提供全面的营养,有时由于农忙或者是劳动后的疲劳,而不能及时给儿童准备每一顿饭,特别是早餐,许多孩子早上总是饥肠辘辘地去上学。多数农村孩子喜好下课后买零食充饥,影响学习效率不说,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4)观念落后,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祖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已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却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再加上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也有限,常会不知不觉地灌输给孩子一些陈旧的观念,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例如:有的祖辈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要绝对服从老师,不与老师争辩,老师错了也不要指出来。这实际上是向孩子灌输盲从观念,时间长了,影响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本来不是什么缺点,比如用左手写字、拿筷子,可在祖辈眼里却当成是缺点,非要纠正过来不可。而有些真正的缺点,比如孩子撒谎、偷家里的钱买零食,他们却不以为然。所以对孩子正确的引导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行为上的偏差,会形成教育的“脱代”。(5)重静轻动,使孩子活动空间封闭、视野狭小。

祖辈人在年龄上步入晚年,容易表现为:脾气急躁,不稳定,并伴有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同时老年人自己的精力有限,对体育活动、户外锻炼兴趣较少;再加上中国的老年人通常认为,孩子小,关在家里是最安全的,所以严格控制孩子的行动,不让孩子跑、跳,只允许他们在家玩一些玩具和简单的游戏。

孩子长期处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社交退缩、心理老年化等。(6)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错失教育孩子的良机。

在培养第三代时,老人们往往“重养轻教”,只顾孩子吃好、穿暖而忽略教育。尤其是在农村,祖辈们“临危受命”,惟恐在生活上照料不周亏待了孙辈不好交待,从而忽略了教育问题,再加上他们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文化,就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

另外,老人常从补偿心理出发,尽心尽力的给予孙辈较高的物质生活待遇,使孙辈们的吃、穿、玩、用,无一不超过自己的子女,以弥补自己对子女培育中的缺失。他们不曾想到对孙辈这样的物质欲望的放纵,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攀比心理的影响,使孙辈们产生难以满足的“虚荣心”,而对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引导孙辈求知、阅读、关心他人、热爱自然等却很少关注。这样的生活,使有些祖辈在物质条件和生活照顾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精力,影响了与孙辈们沟通及与孙辈们同观察同游戏的机会,又错失了对孩子教育的良好机会,最终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第二,对于老人自身而言。(1)容易使老人身心俱疲。

祖辈抚养孙辈,刚开始孩子的需求不多时,或许还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但随着孙辈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探索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强,他的需求越来越多,心理变化会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一些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的祖辈来说是强人所难或难以为继的。同时,这也给祖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将孙辈照顾得很好,能使其健健康康的成长,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如果在其监管的过程中,孙辈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会觉得难以向子女交代。(2)增加祖辈的经济负担。

有些孩子父母经济实力较弱,在孩子的养育上经常需要祖辈资助,对于没有退休金或退休金很少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

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口号:“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从孩子出生开始的吃穿用,无一不大大超过成人的标准,再加上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一致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要上最好的大学。而要想上最好的大学就要上最好的中学,要想上最好的中学就要从小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幼儿园。于是,课外辅导班、业余兴趣班,班班必上;节日、假日、双休日,日日不能少。父母没时间陪孩子,老人陪;风里来雨里去,不怕;父母每月要还房贷没那么多钱,老人给,养老金退休金,通通用上。(3)完全占用老人的时间。

没有哪位老人不喜欢膝下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为了带孙子,一些老人已经不是在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完全丧失了自我,充当着孙辈的“全职保姆”。

乔乔奶奶自从乔乔出生后就提前退休,做起了“全职奶奶”,乔乔妈妈休完产假就“丢下”她去上班了。上幼儿园以前,奶奶白天带她玩,晚上带她睡觉;上幼儿园后,早上吃完饭奶奶送乔乔去幼儿园,回家后又是洗衣、做饭,中午接乔乔回来吃完饭再送过去,下午又是买菜、做饭、接孩子。一年365天,奶奶没有一点自己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早先,奶奶爱好书法,现在笔墨纸砚都已经收藏到地下室去了。

乔乔奶奶就是为了带孙而完全牺牲自己的典型案例。

第三,对于孩子父母而言。(1)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的亲子隔阂。

儿童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与父母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期。孩子若从小就被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亲子之间缺乏经常性的交流,彼此之间很容易形成隔膜,无法融洽相处。

另外,对于父母长期在外的家庭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孩子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而孩子的父母尽管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庭付出了很多艰辛。但他们长期在外,根本无法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而往往简单地以充足的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愧疚。然而,金钱弥补不了感情的缝隙,亲子关系会逐渐淡化。(2)丧失父母权威。

平时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孩子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严格要求或惩罚孩子时,祖父母往往会出面干预,孩子有了庇护便会肆无忌惮,这使得年轻父母的权威丧失而无法及时矫正子女的缺点,对孩子的教育也难以实施。

第四,对于整个家庭而言。

隔代教育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分歧:父母与祖父母的教育分歧、父母与外祖父母的教育分歧、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分歧,然而任何一项处理不好既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又会破坏整个家庭的和睦。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可否定祖辈的教育作用,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发挥祖辈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祖辈、父辈要齐心协力,共同为孩子的教育多多交流,共同提高。三、老一辈照样能带好孩子

隔代教育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长处,而尽量规避它的短处。进行隔代教育能够利用老年人的资源,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对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家庭中充分利用好隔代教育,对晚辈和长辈都是很好的。——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极盛

由于各种原因,隔代教育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一定父母带孩子就都能带好,而祖辈带孩子就一定有各种弊端,也有不少爷爷奶奶抚育的孩子成就了大业。只要教育方式得当,爷爷奶奶一样能够带好孩子,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隔代教育若能与亲子教育有效结合,就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祖辈要逐步培养科学育儿观,能够与时俱进地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溺爱和娇惯孩子,并能细心观察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父辈和祖辈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应达成共识,相互吸取经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亲子教育是隔代教育无法取代的。工作再忙,父母也应努力创造教育孩子的机会。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

第一,隔代亲也能带出好孩子。(1)“隔代亲”让孩子有爱心、有家庭责任心。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你必须使她(他)从小就有责任感,在个人发展空间和个人责任之间达到平衡。——丹尼斯·韦特利

薇薇外公家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太姥姥天天恨不得把她捧在手心里,姥姥姥爷照顾她的吃喝拉撒,小姨小舅舅也会经常给她买礼物,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在这种和睦的气氛下,薇薇很有爱心很有家庭观念。就是有一块饼干也念叨着留给太姥姥和姥姥姥爷、小姨、小舅舅……总之只要是家族成员都是在她惦记之列。

生长在大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并感染上浓浓亲情,这种家庭氛围之中,孩子会模仿大人的孝顺、谦爱,从而更有爱心和责任心。(2)“隔代亲”让孩子的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

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与子涵做游戏。他们欢快的指使着这个小童工:涵涵给爷爷捶捶背;涵涵给奶奶揉揉肩;涵涵把遥控器拿给妈妈;涵涵给爸爸剥个桔子……每每此时,涵涵就屁颠屁颠的忙前忙后为大家服务,大有地球离了他就转不动的架式!在赢得了大家的一片赞叹和掌声后,涵涵干的更加卖力。现在只要家里来客人,他就忙着招呼人家:坐坐。然后就搬出自己的零食热情的往人怀里猛塞,嘴里叨叨着:“打开尝尝,打开尝尝!不要客气!”看人家无动于衷,他一着急,便会手脚嘴并用的打开各类食品包装,拿出零食往人家嘴里塞。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3)“隔代亲”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每年寒暑假芊芊都要去农村的爷爷奶奶家住一段时间,由于爷爷奶奶家家族庞大,所以经常走亲访友。今天去三爷爷家吃饭,明天去姨奶奶家聚餐。每去一个地方总会碰到许多陌生人来逗她玩。久而久之,芊芊的交际能力渐有提高。小嘴倍儿甜,问好、飞吻、跳舞、唱歌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需要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让他们取得好的发展。孩子若能与人良好的交往,对他们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4)“隔代亲”让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自从有了小外孙,外公外婆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儿,一会儿做好吃的,一会儿陪孩子看书讲故事,一会儿陪孩子玩积木,一会儿陪孩子一起到外面踢球……孩子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他们再也不会闲下来就以睡觉看电视的形式来消遣时间,而是忙的充实而有意义。在他们看来虽然自己老了,却可以帮女儿带带孩子,证明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再者,从孩子身上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乐趣,真是两全齐美!

有了孙辈的陪伴,可以缓解老人的孤寂心理。老人从孩子的快乐成长中获得了生命力,每天像个老顽童似的陪孩子玩乐,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相对于现代双职工的父母来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第二,对于孙辈来说:有利于其成长。(1)祖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来说,祖辈与孙辈之间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2)祖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祖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这样的想法有利于孩子的自由成长。(3)祖辈自身有一种童心。

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4)对传统美德的言传身教。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会通过言传身教,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等一些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风,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无论是对儿童的德育发展,还是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5)弥补性别角色缺失。

现代社会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造成一些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隔代家长能很好地弥补这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缺失,这对孩子健康的性别认知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对于年轻父母来说:解除其后顾之忧。(1)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

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生活上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而且祖辈还不计经济回报,为父母解除心理上及经济上的后顾之忧。(2)孩子由祖辈教养,孩子父母可以专心致力于事业,可以为其解除工作上的后顾之忧。(3)老人有足够时间陪伴孩子,也更容易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跟年轻父母沟通,提高了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效率。

第四,对于祖辈自身来说: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老年人常常害怕孤独,儿女都在外忙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老人,隔代教育刚好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

第五,对于家庭来说:有利于家庭和睦。

共同养育第三代这一目的,能让一家人紧密的团结起来,有利于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年轻父母孝敬老人的方式,也为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隔代教育是把“双刃剑”,要正确看待其中的利弊。无论是父辈还是祖辈,都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这一共同目标,一定要在孩子的教育上协调沟通、达成一致,使隔代教育扬长避短,最大的发挥其优势作用。四、正确看待隔代亲现象

隔代亲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父母都忙于工作的情况下,祖辈抚养孩子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祖辈与孙辈往往更为亲近,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隔代抚养”的现象,充分的扬长避短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隔代亲”的情感基础。(1)自我价值再现的心理。

老人在含辛茹苦地带大自己的孩子时,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可当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他们不再依赖父母,老人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第三代的出现,使年轻的父母手忙脚乱,而老人们却能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指导自己的子女养育下一代。而且第三代又是那么依赖老人,使老人的价值又有了再次体现的机会,老人们便不遗余力地投入到照顾孩子的工作中去。(2)老人对孩子的依恋情结。

老人与孩子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感,就像有一条解不开的纽带,连接着老人和孩子的心。有人说,“老人就像孩子一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时,总是那么开心、亲密、和谐。这种依恋之情使老人一旦离开孩子,便会怅然若失,不知所措。一位奶奶曾经说:“小孙孙不在家时,我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该干什么,真是想死我了。”孩子成了老人生活的中心。(3)老人有宽容、平和的心态。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老人对人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生活的磨练也使老人们拥有了一颗慈爱、宽容的心,他们希望孙辈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孩子在老人身边感受不到压力,这使隔代情显得更加自然、和谐。

其次,要充分尊重祖辈的心理需求和劳动价值。(1)珍惜老人的劳动价值。

老人们精心呵护着孩子的生活,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实际困难,这是老人们对子女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要珍惜老人的劳动,对他们的真心付出应心存感激。(2)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

不要因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爱孩子而剥夺老人享受这份快乐的权力。老人与孩子间有一份默契,他们在一起,老人会觉得开心、充实,孩子则会更放松、自由。应让老人和孩子在欢乐、祥和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愉快地生活。(3)尊重祖辈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经验。

祖辈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及教育经验。我们在坚持自己正确的教育观的同时,也要耐心听取老人的一些经验和意见,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应主动与祖辈沟通,取得教育上的协调一致。(1)父母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因此,父母再忙,也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当祖辈照看孩子时,父母万万不可“扔下”孩子不闻不问,而应主动与祖辈沟通,经常了解、关心孩子的生长、发展情况,与老人探讨育儿的方法,尽父母应尽之责。(2)掌握方法,侧面提醒。

要经常站在老人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一些言行,尊敬、体谅他们,并且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加强与长辈的沟通,以取得教育的协调一致。当发现祖辈对孩子有溺爱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应从侧面提醒老人,可以通过与老人讨论别人的育儿经验使老人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促使老人改变教育方法。切不可当众驳斥老人,那样只会伤老人的心。(3)给老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开拓老人的视野。

我们应鼓励老人参加社会活动,携老人一同参加现代教育知识讲座,经常向老人介绍一些教育实例及书刊杂志,以丰富老人的家庭知识,转变家教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4)有分有合,注重情感交流。

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自己的事,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还要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交替管教,以免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第二章当隔代教育遇上父母教子一、正确面对隔代亲问题是处理婆媳关系的前提

在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中,婆媳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也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代社会,婆媳分歧最大的莫过于对孙辈的教育问题,很多原本关系不错的婆媳也常常因此关系恶化。

1.吃饭——妈妈的烦恼,奶奶的怨气

案例一:

胡女士的儿子小山每天吃饭时喜欢拿着笔一边画一边吃,胡女士教育他,并表示不坐下来好好吃就不给他吃,可婆婆总会干涉,还会在大家吃完后端着饭碗跟在孩子后面喂,尽给他吃大鱼大肉,说要让他长成个胖小子。胡女士告诉她孩子太胖不是好事,但婆婆就是不听。说起喂养孩子的问题,胡女士便这样诉苦。可胡女士的婆婆也有怨气:“我几个儿女都是这么喂大的,有什么不对?他们现在比别人弱吗?”

案例二:

琪琪是个7个月大的小女孩,琪琪的奶奶是医生,关于幼儿营养也是知道一些,琪琪妈妈本身也是学学前教育的,在孩子出生之前也买了育儿百科等书籍一顿恶补。关于宝宝什么时候吃辅食,什么时候可以吃肉、吃水果、吃蔬菜,什么时候喝奶粉,不可以和钙液一起喝,不可以和水果一起吃等应该注意的事项,在这些问题上奶奶和妈妈都是一致的。唯一不一致的地方是琪琪奶奶怕她吃撑了,每次吃得差不多就可以了,白天饿了,就吃零食,吃水果或者小点心之类的,而晚上这一顿琪琪吃不饱,夜里就会哭闹,翻来覆去的,于是有时候还要夜里再补一顿奶粉。

就因为琪琪每顿应该吃多少的问题,奶奶和妈妈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妈妈说:“琪琪正是身体和大脑快速生长的时期,总吃不饱会对她的生长发育有影响。”而奶奶就坚持认为“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提起来都是满肚子怨言。

吃饭问题确实是许多家庭的矛盾之一,两代人之间对第三代的喂养方面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两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分歧是很正常的,毕竟出生年代不同,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生长环境的不同等,这些都会造成两代人思想上的差异。

隔代喂养的矛盾成为婆媳之间关系的又一大障碍。调查发现,近六成(外)祖父母的喂养知识来自于自身实践和传统经验。而年轻父母喂养知识的来源相对广泛,网络、书本、专家等占了四成。年长“实践派”和年轻“理论派”各执一词。

祖辈协助喂养孙辈,可以有较多的时间陪伴小孩,能给孩子较多的安全感和早期依恋,也使年轻父母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但是,祖父母的照顾与呵护并不能取代父母责任。由(外)祖父母喂养的孩子,更易有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因此,提醒广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协助喂养孙辈时,最好以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荤菜不要吃得太多,要荤素合理搭配。另外,父辈和祖辈之间的喂养分歧,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大家一定要达成一致,哪些规则是孩子必须遵守的,并且在孩子违规时共同制止,这样可以避免分歧的出现,而且教育孩子的效果也不错。

遇到案例二中这样的问题时,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跟长辈说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是首先要尊重长辈们的想法,然后多进行沟通。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好才产生的,可以把每个人的做法及看法分析一下,谁的做法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毕竟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父母可以把查阅的资料和书籍等给长辈们看,争取他们的理解。父母也要多留出时间给孩子,在许多事情上都要争取亲力亲为,否则父母什么都不做,只是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才去告诉长辈们怎么样怎么样,长辈们难免也会有些抵触情绪,比如会想“什么事情都是我在管,你们都不管的,现在又来告诉我该怎么样,难道我不知道怎么做么?”

2.春捂秋冻——奶奶说“捂”,妈妈说“冻”

案例:

刚进入五月天便热得出奇,人们早早地穿上了短袖。一天下午天天妈妈提前下班,奶奶正抱着天天在楼下晒太阳,只见孩子满脸通红、无精打采地趴在奶奶的肩膀上,奶奶说“孩子好像发烧了”。到来医院一阵忙活,大夫却一句话把她们打发了“轻微中暑,以后给孩子少穿点”,天天妈妈这才发现孩子身上除了两件长袖外竟然还套着一件背心。奶奶赶紧解释:“不是春捂秋冻吗,我怕孩子着凉感冒,就想给他多穿点捂捂!”

奶奶看到天天因为晒太阳而中暑心里也挺难受的,因为天天爸爸妈妈有交代她偶尔也要抱孩子晒晒太阳。为此,天天妈妈跟婆婆说:“没关系,这不是您的错,主要是我没告诉您什么时间段抱孩子晒太阳会比较好。还有晒太阳的时候该注意哪些方面……”还没等天天妈妈话说完,奶奶就生气的说:“抱孩子晒太阳我还能不懂呀,都说春捂秋冻,我还不是因为怕你孩子着凉,才给他多穿了点衣服。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娇气了,我们以前带孩子哪有那么麻烦,都是被你们给惯坏了。”看着婆婆一肚子的委屈,天天妈妈心里也挺难受的。

晚上,面对可爱的小天天,奶奶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此时,天天妈妈和爸爸一起找准机会给奶奶灌输了关于如何科学的给孩子穿衣服及保暖的问题,奶奶最终也虚心接受了。

在孩子穿衣方面,我想很多爸爸妈妈一定深有体会:老人总是生怕给孩子穿少了而冻着孩子,而给他们多穿衣服。其实有的老人自己害怕冷,他们觉得冷的时候,就认为别人也一定冷,就要给孩子多穿衣服。其实孩子是很爱出汗的,穿多了反倒容易感冒。

中医认为,小儿是阳气偏旺之体,过暖则会助长阳气。实际上,过早过度保暖,身体出汗又不易觉察,反而容易感冒。长期的恒温环境只能使人的热适应能力下降。气温稍有改变而添衣保暖,就是在制造这种恒温环境。这样,没有得到锻炼的大脑皮层下丘脑,一旦与凉空气接触就抵挡不住致病细菌的挑战,最终导致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给孩子穿的太多,基本上比成人少一件就可以了。“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对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更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好多家长只知“春捂秋冻”,却不知如何正确的给孩子“春捂”和“秋冻”。“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孩子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孩子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给孩子过早过多的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的给孩子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人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让孩子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孩子上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对孩子的穿着,成人常爱根据自己的感受,成人对冷热的感受,是自己几十年的习惯养成的。孩子穿着的厚薄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在一定范围内少穿比多穿好。一般人们总怕孩子冻着,认为孩子小,身体娇嫩,抗寒能力低,冻着爱生病,而不注意增加孩子的耐寒能力。其实捂得越多,越爱着凉生病。“春捂”也要有讲究:(1)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养生家指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2)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3)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面对时而春风和煦,时而冷风阴雨的天气变化,家长应及时为孩子加减衣服。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4)做到“三暖二凉”。

三暖: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给孩子戴个棉肚兜,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三是脚暖。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足底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脚的保暖,孩子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5)脱穿衣服看情况。

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也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让孩子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外衣。

3.你要奶奶,还是妈妈

案例:

自从奶奶过来帮忙带孩子后,芳芳妈妈有一肚子的怨言却也无计可施。

我给孩子喂奶,奶奶刚从外面回来,就硬从我怀里要抱出来,说‘宝宝一直都是奶奶喂的,还是奶奶喂着舒服’我家小丫头不肯,她奶奶就很严肃的问她:“是要奶奶,还是妈妈?小丫头很怕她的,声音小小的说要妈妈,结果奶奶又问了一遍,小丫头就立刻改口说要奶奶了,奶奶立马喜笑颜开的说‘我说吧,孩子还是要我喂的’,我抱着孩子都傻了。”“每次只要我在小丫头是不要奶奶抱的,连把尿都不要奶奶来,于是奶奶就拿些糖啊,或者立马冲一瓶奶啊在她前面晃,小丫头立马跑过去,奶奶开心得假牙都要掉了。有时候小丫头不要奶奶抱她就说‘你妈妈现在在家你不要我,等她明天上班了你就一个人了,我也不抱你,看你怎么办’,小丫头听了这话就要考虑要不要奶奶抱了。”

俗话说:隔代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从中可以看出祖辈对孙辈的疼爱之情,不亚于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案例中的奶奶用各种办法来赢得孙女的心,也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应该注意对孙女的这种疼爱方式有待改善。

作为奶奶,自然而然地希望孙女和自己亲。当然,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即使妈妈再不带孩子,陪孩子时间再少,那也是有血缘关系的,分不开。

对于奶奶来说,母子亲情是任何人和事情都割不开的,这是天性,就如同自己的儿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后还依然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非得让孙女在自己和她妈妈之间作出选择呢?

如果妈妈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亲子之情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情改变,就不要对奶奶的话太在意。因为随着年龄渐渐变老,有些老人逐渐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而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只要对他好,他就会跟你亲。也许奶奶也是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奶奶一直带着芳芳,甚至超过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所以她看到芳芳最亲的竟然不是她而失落吧,人之常情,妈妈可以理解,也希望奶奶能纠正自己多余的担心。

妈妈可以和奶奶好好沟通一下,即使是奶奶对自己教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分歧,也不要以溺爱的方式去争取孩子的感情偏向。并且真诚地告诉奶奶等到芳芳长大了,妈妈会让她和爸爸妈妈一样好好地孝敬奶奶,因为奶奶为了芳芳真的付出了很多很多,不光是经济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以此来消除奶奶的失落,让奶奶感受到一家人相亲相爱才是最大的幸福。

4.妈妈不好,还是奶奶好

案例:

东东妈妈最近一直很苦恼,原因就在于对孩子管教方式和婆婆不同,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儿子东东今年7岁,是家里的独生宝贝,爷爷奶奶特别宠爱他。疼爱本不是坏事,可儿子越来越调皮,甚至有恃无恐。比如,儿子在外面跟小朋友打架,妈妈正准备训斥他,婆婆过来就把孙子一抱说“别理你妈妈,乖,待会儿给你买好吃的,气死她;还有,哪个欺负你,奶奶替你出头”。孩子一下就乐呵了,亲奶奶一口嚷着“妈妈不好,还是奶奶好”。

前段时间,她无意中发现,儿子做作业经常出错,婆婆居然跑到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他改正错题。

东东妈妈想,这样教育孩子怎么能成材啊。她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当面指责了婆婆的错误管教,没想到婆婆居然哭了,好长时间跟自己说话都带刺。

像东东妈妈和奶奶这样因为管教方式不同而产生矛盾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在少数。

奶奶疼孙子是天经地义,但要像东东奶奶这样疼就是在害孙子。孩子跟小朋友打架,不管是不是孩子自身的错,也不管孩子妈妈采用训斥的方式对不对,奶奶的话都肯定是不对的。

一方面,奶奶对孩子妈妈的管教一屑不顾,用“买好吃的”哄孩子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达到疏远妈妈的目的,还跟孩子说“别理你妈妈”“气死她”这样的话。这样不但削弱了妈妈的权威,使得以后管教孩子的困难加大,而且公开“挑拨”了母子关系。

另一方面,奶奶对待孩子跟小朋友打架,不闻不问,只是告诉孩子“哪个欺负你,奶奶替你出头”,这样是无意间在纵容孩子蛮不讲理、爱打架的坏习惯;孩子做作业爱出错,奶奶到学校去抄题目并偷偷帮孙子改错题,这是在替孩子学习,更为不可取。

而东东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一方面东东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要知道训斥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另一方面,东东奶奶管教孩子的方式不对,但当面指责婆婆的做法也很欠妥。

针对东东妈妈和奶奶的案例,对奶奶和妈妈分别提出不同的建议。

对于奶奶来说:(1)如果奶奶对孩子妈妈有意见,可以大人之间相互沟通。

东东是奶奶的孙子,更是妈妈的儿子,不能这样“挑拨”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否则久而久之,不仅引起家庭关系不和,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2)不要太放纵、娇惯孩子。

孙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要教导孙子正确解决事情的方法,而不是怂恿孩子。学校给孩子布置作业就是为了检查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奶奶帮孩子把作业做了,孩子最终又学会了什么?这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时甚至是终生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可能会产生一种享乐主义,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人代劳,他何必去吃苦呢。以后他遇到困难,遇到吃苦的事根本不想去做。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严重的依赖思想,不管什么都依赖于别人,这样的孩子还能有什么作为吗?(3)奶奶要知道,自己只能作为教育的辅助者,孩子妈妈才应该是主角。

奶奶应该尊重孩子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当面或背后,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

对于妈妈来说:(1)作为儿媳妇,一定要有一个良好、正确的心态,就是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老人过多。

因为,养育孩子本身是做父母的权利和责任,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而婆婆帮忙带孩子,不是欠谁的。就是保姆也还得礼让三分,更何况是自己爱人的亲妈。两代女人在为同一个孩子操劳,产生观念上的摩擦是避免不了的。这时候,作为媳妇,一定要抱着婆婆也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去看待和婆婆的摩擦。看问题的出发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婆婆和我们一样,是爱孩子的,而且,她们对后代的爱更具无私性,更具垄断性,我们看不惯的只是她们的有些做法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就事论事,而不是因此产生反感甚至厌烦的情绪,以致否定她们所有的想法和做法。应该承认,老人的育儿方法不可全盘否定,有些是值得参考借鉴的。因此,一定要全面地看待问题。(2)对于婆婆一些不正确的管教方法,一定得提出来,这是原则问题。

但是提出问题的方式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于容易听取别人意见的婆婆,可以双方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切记对事不对人,毕竟双方都是为孩子好;对于有些自尊心很强的婆婆,就需要由老公出面来和婆婆谈,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切记,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对方的不是,更不要起冲突!(3)妈妈应该认识到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有一点马虎。

以东东为例,无论是生活中和小朋友打架还是学习上总是出错,妈妈都必须认真对待。小孩子打架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妈妈应该教导孩子无论如何打架都是不对的,然后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打架,是他打了小朋友还是被小朋友打了,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拿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奶奶的做法很不对,作为妈妈一方面要做通奶奶的工作,让奶奶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在害孩子,一方面要让孩子真正明白做作业的目的以及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够代劳。

5.这么小的孩子能学什么,纯粹就是浪费钱

案例一:

小女莉莉说来也怪可怜的,每天除了看妈妈的面孔,就是看保姆的面孔。当妈妈的我生怕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于是毅然掏了一千多元,为孩子报名上了一家亲子园,好让莉莉和其他小朋友有个接触机会。可这下,奶奶不乐意了,由此也引发了一场两代人教育观念不同的家庭大讨论。“你们小时候就是这么一个人玩儿大的,也没见有什么孤僻的毛病”,“这么小的孩子在那里能学到什么?将来上学花费多大,现在不为孩子攒钱,只知道乱花钱”,这是奶奶的“控词”。

可我并不这样想,孩子一天天大了,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中,虽然还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打交道,但从看见新面孔、相互接触、交换玩具这些简单的活动中,她就能得到很多快乐。而且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一起难免会有小小的冲突,比如争夺玩具等,只要没有大的危险,让孩子自己学习处理冲突,自己经历获取和给予。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孩子对社会交往的兴趣,同时又逐渐教会孩子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础。几个月的实践证明了我的钱并没有白花。莉莉渐渐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嘴里经常能嘟嘟囔囔地叫些小朋友的名字,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愿意让妈妈领着到小伙伴家。虽然他们还会有冲突、有矛盾,但是他们会自己解决,一会儿满眼都是泪水,一会儿又破涕为笑。拥有一个“小伙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为他们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案例二:

我家宝宝十个月了,我看书上说教育不能晚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订了画报。我婆婆就总说我浪费钱,还说“宝宝这么小怎么看得懂呢,不如拿这钱给孩子多买一罐奶粉……”我很头痛,怎么才能让婆婆接受孩子应该尽早接受适当教育的道理。

案例三:

亲子园里有个年轻的妈妈,从宝宝一岁多起就带她来上亲子课。亲子课程的费用在老人的眼里实是价格不菲,而且老人担心宝宝年龄小,家里园里两边折腾身体受不了,始终对上亲子课的事情质疑。聪明的妈妈意识到了这些,一面让公婆看到宝宝上亲子课后的进步,一面让公婆见证宝宝体能上的可耐受能力;同时,上了一年课了,跟公婆讲,学费还没用完呢。公婆看到了宝宝的进步,就不再去重视“钱”的问题,也忘记计算课程上过多少了。

从以上三个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三位妈妈的区别,尽管三位妈妈都坚持对孩子进行早教,而祖辈也因各方面原因反对,第一位妈妈的做法是坚持自己的意见,第二位妈妈是很苦恼却也很无奈,而第三位妈妈既让孩子上了早教班,又说服了公公婆婆。可见,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办法的,只要妈妈们和祖辈好好沟通,并让他们看到成果,即使是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让他们高兴,事情也都是能够解决的。“早教”无疑是指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婴幼儿期,甚至胎儿期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关键是,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教育?

关于早教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家长对早期教育的概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0~3岁这一阶段是孩子感官发展、语言发展、肢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敏感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确实非常重要。很多家长认为,早教是教知识或者对智力的开发。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对早教的一种误解。早教跟知识性教育不同,它是最大程度地丰富小孩子的体验。早教不在于灌输什么知识,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合群、自信、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引导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早教的关键还在于了解儿童成长的过程,了解儿童学习与成熟的相应关系,过于超前了,就会事倍功半。各种能力成熟的过程,并不都是在3岁前完成的,大多数的能力,最后的成熟都可能要到十七八岁。譬如说,3岁前可以训练孩子的视觉,但是要让孩子对各种事物具备有目的、系统的观察能力,就不是3岁前能够完成的。

衡量早教成功与否的标准绝非是孩子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古诗等等。学会了生字,不一定代表孩子感知觉灵敏、手眼协调特别好、听觉特别好,成功的早教应该是全方面的,比如嗅觉、爬行、感知觉、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体格达标等等。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天性都有所差别,无论是早期教育还是今后的学习教育,重要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其次,注重教育方式。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要看采取什么方式。提前教育是摧残孩子的发展。靠训练孩子短时间内提高智商,是不值得提倡的。孩子的发展不能超越自身的成长阶段。现在一些婴幼儿教育出现异化现象,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孩子学会的东西是很多,但是他们失去了多少东西?孩子越自然越好,要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有创造能力,而不是限制他们。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多带孩子去大自然里走一走,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体会到一些东西。比如,让孩子观察小蚂蚁是怎么爬的,比教他认识“蚂蚁”两个字好多了,“蚂蚁”两个字应该放到小学去认。

最后,注意七大早教关键点。(1)和谐。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成功早教的必要条件。(2)统一。

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尽量保持一致,最好有个“领头羊”。(3)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比上亲子班更重要。从怀孕时起,早教随时随地都在进行。(4)以身作则。

家长要先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教子。品格教育与智力教育同样重要。在幼儿时期建立的道德观会影响人的一生。(5)发掘和赏识。

每一个孩子都很独特,每个孩子的学习途径都不一样,有的孩子用动作学习,有的用视觉学习,有的用情绪学习,有的用情感学习,有的用味觉来学习。要努力发现挖掘孩子的特质,而不是把孩子跟别人进行横向比较。(6)认真规划宝贵的亲子时光。

给孩子报早教班不仅仅要花费金钱,更要占据亲子时间,尤其是宝宝在身心发育关键期内,一定要找教学质量非常过硬的早教机构。(7)只选对的,而非贵的。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阳光雨露蓝天白云。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也都是不需要钱的,比如爱,比如游戏。(8)家长在家进行早教必须注意科学性,而上早教班亦绝非把责任“转嫁”给老师,家长同样要随时跟进,注意科学早教。

附:洋媳妇教育孩子,让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一位中国婆婆是这样讲述自己的洋媳妇是如何教育小孙子的。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鞋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还有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儿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不吃饭就饿着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的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