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第九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5 11:29:14

点击下载

作者:洪应明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菜根谭(第九卷)

菜根谭(第九卷)试读:

菜根谭与事业

依阿权势,凄凉万古

原文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文

恪守道德规范的人,可能会遭受一时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远的凄凉。但凡通达事理、胸襟开阔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精神的价值,考虑到自己死后的名誉。所以他们宁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远的凄凉。

活学活用:

依阿权势,凄凉万古

历史上有不少恪守道德的高洁者,走的是寂寞的人生之路。如人们熟知的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身遭流放而后自沉于汨罗江的屈原;持节牧羊的苏武;坚持抗金而血洒风波亭的岳飞等等。他们不是人生的春风得意者,但他们却是历史上的有德之人,千百年来,人格的魅力永远传颂。

相反,类似赵高、秦桧之流,生前趋炎附势,虽可享尽荣华富贵,不可一世,却也免不了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遭到审判,遭人唾弃。

据此来论,只要一个人的荣誉富贵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那么,一切就如山林的自然盛开之花,繁衍不息,是建立在依仗权势基础上的富贵名誉所不可企及的。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原文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涉世不深阅历短浅的人,其所受社会不良影响也就少一些;涉世很深见多识广的人,其城府也随之而增加。所以君子与其处世圆滑世故,不如保持质朴憨厚的个性;与其小心谨慎、委曲求全,不如豁达、豪迈一些。

活学活用: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是一所大学校。刚刚踏入社会的人,因处世缺乏经验,所以仍能保持纯朴天真的个性。但随时光的飞逝,社会阅历的加深,人往往变得圆滑世故。

曾有这样一个人,领导让他看一报告,他看了看说:“写得不错。”领导摇了摇头。他赶紧说:“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领导又摇了摇头。他说:“问题不大。”领导再次摇头。他又忙说:“我建议打回这个报告。”谁想领导一言惊醒梦中人,“这新衣领真不舒服。”

你看,这样为人处世,岂不很累?

追求“善于处世”本身并无过错,可善于处世,并不等于要圆滑、虚伪、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或是大耍阴谋。一味在如何讨好别人,如何使自己不吃亏上下功夫,就会扭曲自己、使自己变成一条变色龙。从此点上看,为人处世,多些正直、多些真诚、多些朴实、多些洒脱,实在难能可贵。

心胸宜坦,才华宜藏

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译文

君子的心胸,应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以告人的事情;君子的才华,应像珍珠美玉一样珍藏,不应轻易炫耀让人知道。

活学活用:

心胸宜坦,才华宜藏

胸怀坦荡是做人的原则,蕴藏才华是处世的智慧。

胸怀坦荡的人,为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更是一个诚实的人,他诚实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赞扬过一位叫平老静的老者,称他“平凡而伟大”。平老静是一个包子铺的店主,他曾拿镀金镯子去当,赎回来的却是真金镯,就去当铺还掉,大家知道平老静光明磊落是个诚实的人,都去他的铺子买包子,他因此而生意兴隆。

一个人胸怀坦荡,他就能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也就拥有了成功的基础,但若想成功还须谨记:切忌锋芒毕露。

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就像人们露出来的才华。有锋芒是好事,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须小心翼翼。否则,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来嫉恨,从而导致自己的失败。当然,蕴藏才华并不是永远藏而不露,而是“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先保全自己,待时机成熟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出淤不染,知巧不用

原文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译文

权势和财利,不接近这些的人就清白,接近了而不为之所动的人就更清白;机谋巧诈,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了却不使用那就更高明了。

活学活用:

出淤不染,知巧不用

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而在权势富贵者的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在一起。究其原因,只因一个“贪”字。因“贪”而聚集起来的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出现“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的局面也不足为奇。

有贪必有失。从古至今,因权力而贪污、因金钱而堕落丧命者比比皆是,只有人格高尚的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才能耻于机谋巧诈而不用。尤其掌握了权力和金钱的时候,却能保持清醒、淡泊则更高尚。

智者说:“你认为美玉是宝,我则认为不贪才是宝。”同样一个“宝”字,世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解,哪种令人钦佩?哪种令人鄙夷?聪明的你又会选择哪一种呢?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原文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身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耳中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像是敦品励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反之假如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悦耳动听,想到的每一件事都称心如意,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里。

活学活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孔子家语》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句话人们常说,其间道理也显而易见。可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喜欢听夸奖奉承之词,别人一夸就飘飘然、得意洋洋;反之,对待逆耳忠言,一听如坐针毡,甚至是暴跳如雷。殊不知自己生活的轻浮,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己的上进心。

记得那穷途末路的郭国国君,逃亡之际仍改不了喜欢听奉承话的毛病,当车夫告诉他之所以逃亡全是由于他有德,而天下人皆无德的缘故,郭君听后喜不自禁,笑着睡熟于车上,而车夫悄悄离去,郭君死于田野。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多么幼稚、无知,其失败并非偶然。

听逆耳忠言,思失意之事,能使人更加成熟,是使人成功的阶梯。从听和思中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正如哲人所说:“人是在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中成长和提高起来的。”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原文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译文

在狂风暴雨的天气里,连飞鸟也会感到惶惶不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中,连草木也会呈现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能一天没有和煦温馨的气氛,而人的内心也是一样,不可以一天没有乐观自信的情绪。

活学活用: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只要你感觉你是幸福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幸福的!”境由心生,世间万物常随我们心理的变化而转移。当我们怒气冲天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恨可憎;当我们悲观失望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悲可泣;当我们喜开颜笑时,看万事万物都觉得可喜可乐。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人的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面对同样一件事,你可以是欢天喜地,也可以是忧愁悲伤。你拥有欢欣乐观的心态,如霁日光风的天气,使你生活健康明亮;相反,你拥有悲观失望的心态,如狂风暴雨的天气,使你庸人自扰一事无成。

真味是淡,神奇是常

原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译文

美酒佳肴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那粗茶淡饭;有着神奇本领的人并不是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人只是那平淡无奇的人。

活学活用:

真味是淡,神奇是常

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平平淡淡才是真。

像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固然都是极其可口美味的佳肴,但吃久了会让人厌腻觉得难以下咽;粗茶淡饭,最益于身体,人生在世百吃不厌。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做一个平凡人,是修身养性的关键;做平凡事,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做平凡人、平凡事,在平凡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中实践自己伟大的理想,在不骄不矜中修养自己的品德,这样的人总有一天能达到理想境界,在平凡之中尽显英雄本色。

闲时吃紧,忙处悠闲

原文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译文

天地好像是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从未有过片刻停息;日月昼夜都在旋转,而日月永远是静静地高悬天际、光照万物。所以君子应效法大自然的变化,闲暇时要有紧迫感作一番打算,忙碌时也要懂得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悠闲的乐趣。

活学活用:

闲时吃紧,忙处悠闲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从自然的规律中来认识人生的处事法则,即一个人闲暇之时要有应变之心,紧张忙碌之中要学会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的乐趣。

闲时吃紧,用现代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事前有远见,遇事之时才能不慌不乱。《伊索寓言》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问它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而且现在还没看到猎人?野猪回答:“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有了“危机意识”,我们才能有备而无患,多有成功,少有失败。

有“闲”就有“忙”,忙时应学会悠闲。在繁忙之中静下来深思自己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至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才最有效率。

静坐观心,妄穷真露

原文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译文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独自一人静坐,观察自己的内心,你会觉得虚妄的杂念都荡然无存,心灵的真性显露无遗。每当这个时候常常可以获得许多启发和趣味,即达到返璞归真,驱除了荒诞的杂念,又可以从中反省过失,为之感到羞愧。

活学活用:

静坐观心,妄穷真露

古人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里讲真心与妄心。所谓真心,就如空中明日,光辉皎洁,没有一点乌云遮掩。所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圣人之心经常静如止水,凡夫之心易起妄念。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终日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静下来细细思索生命的意义,难免会产生非分的妄念,以致丧失纯洁之心。只有当静心回首时,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其实,做人也要像做生意那样,每日把账目查得清清楚楚。如果赚了,继续努力;如果亏了,赶快改弦更张,免得一败涂地。

俗话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正如伊壁鸠鲁所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可见,自省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快意回首,拂心莫放

原文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译文

身处顺境被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一定要及早清醒;遭受挫折身处逆境,有时反而会使人走向成功,因此不如意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追求。

活学活用:

快意回首,拂心莫放

得意之时早回首,失意之时莫灰心。

老子《道德经》中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就是劝诫人们功成名就、官显位赫之时,就应退而赋闲,也即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只有知足常乐,知止而止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如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的张良,功成身退,让人景仰。而从做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得意之时要谨慎,不骄不躁,不贪图名利,懂得为后来者让位。

有得意就会有失意,一个人失意之时,千万不能自我消沉、甘于平庸、放弃追求,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看看那些成功者的自述与伟人们的传记吧!可以说,每一位成功者都经历过失败的磨炼。卧薪尝胆的勾践如此,因试验炸药从血泊中爬起来的诺贝尔如此,发明大王爱迪生也如此。可见,要取得成功,须先学习承受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

淡泊明志,肥甘丧节

原文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甘肥丧也。

译文

靠粗茶淡饭度日的清贫之士,操守多半像冰玉一般纯洁;锦衣玉食奢侈享乐的人,多半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大概是淡泊的生活可以培养人坚贞的意志,而奢靡安逸的生活则会使人气节丧尽、意志消沉。

活学活用:

淡泊明志,肥甘丧节

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他们的生活容易陷入糜烂,精神上空虚,这样的人定会与高尚的品德远离,越走越远。他们的欲望永远也不能得到满足,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享受,他们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甚至卑躬屈膝、人格丧尽。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一种表面现象所困扰,被世俗的一种争抢之心占据着思想的空间。

反之,甘于平淡、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们处在喧嚣的社会之中而不烦乱,能够为自己开辟一片自然的天空,因为他们心灵宁静而平和,他们的志向明晰而远大。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值得贪婪之人学习的闪光点,他们的作为无时无刻不在告诫贪婪的人们:较好的物质生活是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较高的精神是较好物质生活的基础,没有充实精神的物质追求是空虚的。

心胸开阔,恩泽绵长

原文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文

待人处世要宽厚些,因为如此才不会使人有愤愤不平的怨恨;身后的恩泽要流传久远些,因为这样才会使人永远怀念。

活学活用:

心胸开阔,恩泽绵长

古人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德乃大。”“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从社会生活实践来看,宽厚的确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

做人,首先要宽以待人。反之,以敌视的目光看人,对周围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痛苦之中,与人交往必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一个人若能宽以待人,那他在生活中肯定能与人无争,无争便会无祸,无争之人更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行善积德,一心想着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样的人恩泽就会流传很久,为人爱戴、为人景仰、为人怀念。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原文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译文

在狭窄的道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有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请别人品尝。这是为人处世一种最安乐的方法。

活学活用: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高尔基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让镶边,就会更灿烂夺目。”谦让的确是人的美德,它不仅不会招来危害,反而是寻求安乐的有效方法。比如走在山间小道上两人不能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就有跌落深谷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自己停住脚步,让他人先行才有礼貌,才不会有危险。又如享受美酒佳肴,你总是一人独享,势必招来别人的妒恨,面对美酒佳肴这样有利可图的事情,要想想周围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才能有好人缘,危难之时才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这是一种谨慎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是谦让的美德。人绝不能自私自利,除了生活中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情、个人利益做到谦让会带来个人身心的愉悦,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谦让,那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再有无谓的纠纷,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做人脱俗,为学除物

原文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译文

做人并不是非要懂得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做大的事业才行,只要能摆脱俗欲就可跻身名流;要想求得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别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保持宁静之心,就可以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

活学活用:

做人脱俗,为学除物

跻身名流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难舍物欲世俗;成就学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特殊就特殊在耐得住寂寞之心。

孔子推崇其弟子颜回,就在于他远离物欲,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注重品德修养,每日只食一竹筐饭、一瓜瓤水,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丝毫不受外界物质的困扰。颜回舍去物欲世俗,他被后人尊为“复圣”;颜回耐得住寂寞之心,他成就了自己的大学问。

再看今人,人们为了追求生活的享受,忽视了精神的价值,结果变成了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人不被物欲所奴隶,虽不能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成圣,但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定的意志,他的精神生活总是充实的。

侠气交友,素心做人

原文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译文

结交朋友要有几分甘为友情赴汤蹈火的豪侠之气,做人要存一颗朴实纯洁的赤子之心。

活学活用:

侠气交友,素心做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是道家庄子的名言,与儒家《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是同一个道理。君子交往之道,如淡淡的流水,长流不息、渊远流长。现代人将交友比作花香,说“友谊就像花香,越淡香气越长久”,与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为朋友的理由很多,但侠义之肠无疑是朋友之间最宝贵的。朋友之间,重的是义气之交,重的是肝胆相照。交朋友要交有血性、有骨气、有仁德的朋友。利势、利权、利财之交不是长久之交,酒肉朋友、臭味相投是歪曲了交友的真义。日常做人,始终应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光明磊落、心地善良,与志向一致、心灵相通有侠肝义胆的人相交,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受享毋逾,修为毋减

原文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

追求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人先,进德修业不要落于人后;在物质享受上不要超过限度,在个人修养上不要降低标准。

活学活用:

受享毋逾,修为毋减

人的品德修养是从实际的利益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

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人生态度,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一种完善道德的标准。我国历史上的大禹含辛茹苦治水三十载,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那种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追求功名利禄不抢在人先,进修德业不居于人后,真可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种把快乐留给别人,自己吃苦的精神,是一个人高尚道德的具体体现。从辨证的角度来看,苦与乐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的法则,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不可能成功,苦尽才能甘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名利享乐上不争先、不过度,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不落于人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样我们的精神才能充实,我们的身心才能愉悦。

退让为高,利人利己

原文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遇事让别人一步是明智之举,因为让一步就等于为进一步留下了余地;对待他人宽厚一点大有好处,善待他人实际上为自己以后受到善待奠定了基础。

活学活用:

退让为高,利人利己

退让并非懦弱,而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孔融四岁让梨,千古传诵。清朝大学士张芙有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芙之母深明其意,将院墙退后三尺,相争的邻居见了愧疚难当,同样将院墙退后三尺,因此世间传为佳话,至今被人乐道,“六尺巷”也保留至今,成为安徽桐城一景。

类似孔融让梨,会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类似张芙的谦让,则不仅是给自己和别人留下了更多的生存活动空间,也是给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留下了更多回旋的余地,给邻里人际关系带来了更多谦和之气。

进一步悬崖万丈,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退一步将有进一步的可能,待人退一步则会被人善待,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如此皆大欢喜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原文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译文

哪怕有盖世的功劳,假如因此而骄傲自满,就必然要栽跟头;哪怕犯下弥天大罪,只要能悔过自新,还可以重新做人。

活学活用:

骄矜无功,忏悔灭

罪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向上的品质。舜教导禹说:“你正因为不自夸自大,所以天下才没人能与你争高下。”同样傅说告诫高宗:“如果自大自夸,即使有了美好的东西,也会丧失掉;炫耀自己的能力,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舜、禹、高宗都是圣明的君王,傅说则是贤能的丞相,他们都用这些真言来告诫自己。所以我们做人必须排除一个“矜”字,更何况即使你有了功,那也只能说明过去,今天则应抛弃那荣耀的光环,一切从头开始。

与功相对的就是罪,犯下滔天大罪的人,假如能彻底忏悔,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邪念就会消去,罪孽也能灰飞烟灭。这就如《佛经》所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个人的行善与行恶仅仅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让名远害,归咎修德

原文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

完善的名声和节操,不要自己集于一身,分一些给别人,可以远离灾祸而保全自身;有辱操行和败坏名誉的事,也不要推个一干二净,应当自己承担几分,这样就能避免锋芒太露,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

活学活用:

让名远害,归咎修德

做人不能只享美名,不担责任。从历史上看,一个人功高业隆、名倾天下之时,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半杀戮开国功臣,故有“功高震主者身危”之言,如春秋时期的文仲、范蠡,他们经历磨难,备受艰难,为越王勾践光复了社稷江山,报了大仇,雪了大耻。本可安享富贵,范蠡却独具匠心,急遁江湖,并劝文仲遁去。文仲不信其言,终被越王赐剑自刎。只有像范蠡那样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君子宜明了居功之害,将名利等物与他人一同分享,否则,就会招人嫉恨,导致灾祸。

人都喜欢美名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可以损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有污名降身,也不可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承担几分。这样才不至于锋芒太露,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让自己有宽大的胸怀。

业不求满,功不求盈

原文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译文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做绝,因为这样即使是创造万物的天地也不会嫉恨我,鬼神也不会对我造成伤害。如果对事业都追求尽善尽美,对功绩都希望登峰造极,即使不从自身发生变患,也必然会招来外部祸端。

活学活用:

业不求满,功不求盈“满招损,谦受益。”太阳到了正午,就会西斜;月亮到了圆时,就会渐缺;事物达到极盛就会走向衰败,这是自然的规律。《易经》有言:“天的意志是将圆的变缺,让缺的变圆;地的意志是让实的变虚,让空的变满;鬼神的意志是给自满者以损害,给谦让者以增益。”《道德经》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忍经》也有言:“月盈则亏,器满则覆,一盈一亏,鬼神祸福。”如此也难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感叹。

人们凡事都追求完美,为之而绞尽脑汁。其实,不论什么事情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强盛到了极点,就预示着衰败的来临。成功之时骄傲自满,不知进取,就会走向失败。凡事不求盈满,留有余地,这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诚心和气,胜于观心

原文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种、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译文

任何家庭都应该有一个真正需要敬拜的“真佛”,日常生活都要有一种需要努力修行的“大道”。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以诚相待、和颜悦色,这样才能使父母兄弟和谐无间,相互理解。常拜此“佛”胜过吃斋念咒,常修此“道”胜过调气养性千万倍!

活学活用:

诚心和气,胜于观心

俗话说:“百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说明“一团和气”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当然,这里所讲的“和为贵”,并不是不讲原则。“和为贵”是指要发扬团结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人们以家庭和谐为重,过上亲密温馨的家庭生活。“和为贵”贵在和气。怎样才能达到“和为贵”的目的呢?通过对家庭问题的调查,除了树立家庭成员和为贵的观念外,平时要和气处事,和气待人。要做到和气,需要办事和气,谈话和气,态度和表情和气。现在商业上提倡微笑服务,说到底就是和气处事,和气待人。在家庭生活中,只要大家和气了,就有了共同的基础,遇到分歧也就好解决了。

定云止水,鸢飞鱼跃

原文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心体。

译文

好动的人,就像云中闪电、一盏风前的孤灯,倏忽闪灭,不能持久;好静的人,宛如熄火的灰烬、枯干的树木,毫无生气,缺乏希望。过分变幻和过分清静,是两个极端,不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在缓缓浮动的云下和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鹞鹰飞舞、鱼儿跳跃的景象,才算是达到了理想境界,人也才具备崇高的道德心胸。

活学活用:

定云止水,鸢飞鱼跃

动和静是人两种不同的行为。正是因为它们相互对应,所以人们常常有一个错觉:动是忙碌、追求;静是停止、淡泊。动时就不可能静,静时也就不可能动,两者互为矛盾,不能相并而生。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一个好动的人就如云中闪电,不可能持久;而一个好静的人就如枯干的树木,缺乏希望。一味地动和一味地静都走向了人生修养的两个极端,只有动静合宜才最正确,也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此才不失人生的节度。如忙时悠闲,忙碌之时静下来深思做事的方法,劳逸结合;如闲时吃紧,闲暇之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正如那“定云止水,鸢飞鱼跃”之象,在极为宁静的心境中却蕴藏动态,这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攻人毋严,教人毋高

原文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

指责别人的过错时不能太刻薄,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能期望过高,要考虑到别人是否能够做到。

活学活用:

攻人毋严,教人毋高

人人都喜欢表扬、称赞,批评总令人难堪。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发现别人的错误而不能指出,甚至还要随声附和,那会是件多么令人难过、不安的事情。

因此,要摆脱“说”还是“不说”这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需要掌握批评的技巧。要考虑到时间、地点、对象等多种因素,其宗旨是要顾及到对方的自尊心,力求不伤害对方。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领导不顾场合对其下属大声斥责,以为这样可以树立威信;一位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唠唠叨叨不停地指责,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他们的做法对吗?看一下实际效果吧,这样批评、教诲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即使对方感到是自己的错误,也会强词夺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欢而散。

如果我们谨记“攻人毋严,教人毋高”,私下与其交换意见,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循循善诱,他就会心悦诚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

洁白污出,明从晦生

原文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译文

粪土中的蛆虫是最污秽的,但当它变成蝉后,却可以在秋风送爽的秋季吮吸朝露;腐烂发霉的野草本来晦暗无光,但从其中孕育而出的萤火虫,却能在月色皎洁的夏夜发出光彩。由此可知,高洁往往出自卑污,光明每每生于晦暗。

活学活用:

洁白污出,明从晦生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他的命运。翻开历史就可以知道,大多数成功的人,在以前许多都是贫苦的孩子。成功的人,大多是从困乏的“学校”中训练出来的。困境就像是人生路上的筛子,它让强者通过,它把弱者截留。

戴尔?卡耐基说:“不幸而为富家之子的人,他们的不幸,是因为他们从开始就背负着包袱而赛跑着。”大多数的富家子弟,总不能抵抗财富对他们的影响,这些人就像林中的一棵弱苗,他们不是穷苦孩子的对手。困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优越却能使一个人腐化堕落。犯错误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失败的过程也是接受成功的过程,只要自身努力,再恶劣的环境也可以改变,再远大的梦想也可以实现。

消得妄心,真心自现

原文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

一个人所以会有骄矜高傲的无理态度,无非是心理浮躁的表现,只有抑制住这种浮薄的心理,合乎义理的正气才能伸张;情感、欲望及其它杂念都属于虚幻无常的荒诞心念,只有将其彻底铲除,善良的本性才能显现出来。

活学活用:

消得妄心,真心自现

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都要以正气为主心骨,因为正气乃天地之间至大至刚之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正气之人重气节、脊梁直、骨头硬。古往今来,浩然正气之士灿若群星,他们做人光明磊落,为国家、为民族气壮山河;他们的言行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万代,教育、激励着无数后人。

林则徐是浩然正气之士的典范,他曾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袒露了其“无欲则刚”的博大胸怀。“无欲则刚”——杜绝一切私欲,刚正不阿,堂堂正正,这就是浩然正气之人最大的表现。

浩然正气是人应把持的根本,只有浩然正气才能压服住虚骄之心,并加以消灭,才能克服虚妄不实之心,终而显露出自己的本性,显出一个本我。

事悟删除,性定动正

原文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酒足饭饱之后再想那些美味佳肴,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亲近女色之后再去想那淫乱之事,便会觉得兴趣全消。所以假如人们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办一件事开端的判断参考,就可以消除一切执迷不悟而恢复聪明的本性。能做到这一点,就会真性坚定,做事情也就不会偏离正道了。

活学活用:

事悟删除,性定动正

生活中人们常常喜欢当事后诸葛亮,事情做完了才明白走了弯路或为自己做的事后悔不已,可结果已经产生、损失已经造成,只能阵阵感叹而无济于事。所以做事要事先谨慎考虑,切忌盲动。“事悟删除,性定动正”是经验之谈,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危不乱;行而不贪,做而不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一个磨炼的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慎重考虑,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惘的执著。惟有这样才能不后悔,才能稳定本性。

删除则事明,性定则心正。这样做事就不会盲目,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视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原文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身居高位,终日华车美服,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栖身山野林间,每天布衣粗食,必须要有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

活学活用: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大,表现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出世,身处在名利场中,往往被困扰在烦琐事务之中,不得一刻清闲,如果在百忙之中走进大自然,品味一下隐居山林的情趣,名利心就会淡一些;另一方面是入世,身处江湖的山林之中,对时事不闻不问,名为修身养性,实际上是逃避责任,如果隐居山林而不忘报国之志,关注国家兴亡大事,自己的意志就会受到磨砺,以便将来走出山林有更好的作为。

出世是主张人在繁华之中要思淡泊,入世则主张淡泊之时不泯青云之志。

但不管你出世,还是入世,都不可以忘记国家兴亡的大事。在今天,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人们意愿的方式也更多,“志在林泉,胸怀廊庙”已不应是口号,更应付出行动,社会的发展已不允许人把自己封闭在社会之外,锁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天下兴亡你我都有关系。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原文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译文

为人处世不必追求功名显赫,只要踏踏实实,没有大的过失,就是功劳;帮助别人,不希求别人感恩戴德,只要大家都心平气顺,没有怨言,便是德业圆满。

活学活用: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有功就理应得到奖赏,自己帮助了别人就理应得到别人的回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施恩图报,那就等于贪婪而不是给予。真正的给予,不是施小惠,完全是一种自我牺牲。真正的给予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多奉献,少索取,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奢求不贪恋,应该顺其自然,强求反而会适得其反。老子曾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无私奉献,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大业。“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会把奉献、给予当成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而这样的人会得回报的。

忧勤勿过,淡泊勿枯

原文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译文

忧国忧民,勤奋劳苦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如果过分清苦就难以涵养高雅的性情;淡泊无欲本来是一种高洁的情操,但如果过分清心寡欲,对社会对他人也就不会有什么贡献了。

活学活用:

忧勤勿过,淡泊勿枯

凡事讲究适度,即便是美好的行为也是如此。太过,事物就要走向其反面。如勤于事业、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一味陷于忙碌之中不可自拔,因忙碌而终使自己心力交瘁、丧失了生活本应有的情趣就很不可取。再如淡泊无欲,“高贵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本来是一种高尚的节操,但如果太追求淡泊而忘记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忘记了人间真情而自我封闭同样也不可取,甚至于演变为只管清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地步,就成了自私自利,就变成了心胸狭窄,如此就会被人们视为没有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就会人情淡泊、遭人鄙夷。

因此,凡事要学会把握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只有做到恰到好处才最明智。

事穷原初,功成观末

原文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生活中遭遇困厄的人,这时应回忆自己昔日之抱负,方能振奋精神,继续奋进;功成行满之人,则应未雨绸缪,自警自省,以防晚节不保。

活学活用:

事穷原初,功成观末

茅盾说:“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弱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决定。”遭遇困厄的人,如果在困厄之时谨记自己昔日的抱负,能以不服气的精神去挑战,如此才能有飞跃的进步而克服逆境。

困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困厄的信心。哲人说的好:“只有在困厄的砧铁上不断锤炼,才能锻造成一种铁的品质。困境可以使强者更强,勇者愈勇,也可以使弱者更弱,从此一蹶不振。”贝多芬曾陷入几乎绝望的困境之中,但他不忘自己的理想、对音乐的追求,面对困境他大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总之,如果你因逆境而失去信心,那么成功就会离你而去;如果你永远充满信心,不忘初志,那成功也就不再遥远。

逆境固然可畏,可顺境、成功亦可畏。成功的人就易自傲,终因骄傲而失败;成功的人就易不思进取,终因止步不前而功败垂成。成功之时,要能小心谨慎,未雨绸缪,自觉自醒,这样才能善始善终,自保晚节。

富多施舍,智不炫耀

原文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译文

一个富贵的家庭本应宽厚待人,却反而尖酸刻薄。这种人家虽家藏万贯,可是所作所为却十分卑劣,这样又怎么能安享富贵呢?一个聪明敏锐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恭藏而不露,可是他却处处炫耀。这种人看似聪明实际上却愚昧肤浅,怎么能不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呢?

活学活用:

富多施舍,智不炫耀

一个人的言行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思想要与地位相称,否则就会有失身份,有损形象,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发展。

一个富裕的人,要时时想着那些穷苦的人,因为富贵也是一件很凶险的事,众人皆穷,惟吾独富,易招致别人的嫉恨,引来祸端。所以宜通过捐助、慈善、义举来为自己树立美名,消除别人的嫉妒之心。生意鼻祖朱陶松,就曾仗义疏财而广施众人,终而与人相安无事。总之,多行善举,才能常保富裕。

同样,一个聪明的人就应做聪明的事,不处处炫耀自己的才华,而是将自己的才能默默地运用到工作之中,否则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聪明而害了自己,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和成功。

居本知高,处晦知明

原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

曾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懂得身处高位的危险;在晦暗处生活过的人,知道追求荣耀实在过于招眼;甘于淡泊的人深感喜欢作为是多么累人,保持沉默的人看得透喜欢乱发议论之人的浅薄。

活学活用:

居本知高,处晦知明

尊与卑,晦与明,静与动,默与躁,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它们是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人认识事理,往往只会站在本身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善于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去对比观察,如此就很难认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优劣。

生活中处处充满辩证法,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总结。例如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无意之间做了一点工作,他由此就品尝到了劳动的快乐;一个整日忙碌的人,一旦忙里偷闲,他自会享受到悠闲的乐趣。比之更重要的是,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则能更好地安身立命。如处于幸福之中而想到那曾经历过的痛苦,就不至于会身在福中不知福;居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声名显赫,却能想到那位低人卑的生活,自然就会不骄不躁……

总之,用辩证法去认识生活,会对生活有个客观正确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为人,永远不会有什么危害。

放得心下,入圣超凡

原文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

一个将功名富贵不放在心上的人,才是一个脱俗之人。一个靠自己纯朴的本性,做人做事而不将仁义道德挂在心上、讲在嘴上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活学活用:

放得心下,入圣超凡

追求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追求财富运用合法的手段,有了钱财,可为自己的作为提供基础,为社会和他人尽一点力,这是好事。追求权力则通过业绩的升迁,有了权力,能够为国为民作贡献,这也是好事。

事虽好,但切忌走向极端。如果为求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于是无形之中高尚的追求就变了质,让人不齿、让人恶心。所以一个人在平凡的奋斗中,不可以太热衷于功名富贵。

同样,仁义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义道德而不顾,势必被人骂为一个不通人性的禽兽。但是,如果太热衷于仁义道德的追求,一心想让他人赞美自己,满口仁义道德,可事实上却没有敦品厉行的毅力,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伪君子。“放得下心,入圣超凡”,只有凡事不走向极端,靠自己纯朴的本性,做人做事,才能有所收获,才能超凡脱俗,甚至成为圣人。

偏私害人,聪明障道

原文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译文

对于利禄的追求未必全是毒害心灵的东西,只有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念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歌舞美色未必都会妨碍人的品德,只有自作聪明的人才是破坏道德的最大障碍。

活学活用:

偏私害人,聪明障道

做人做事,内心的意志往往起决定作用,可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总是喜欢过分强调客观的原因。

据说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得到了衣钵传承后,来到了广州法性寺,听到两和尚在寺前的旗幡旁争论。甲认为:“这是幡在动。”乙则坚持:“这是风在动。”慧能则指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这些仁者的心在动。”“仁者心动”,正如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其中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名利、欲望、女色等等,都是来自外界的诱惑,对于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来说不起任何作用。只有那些意志薄弱、自作聪明的人才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而且还为自己找了许多理由。

因此,在人的修养中,找到自己思维的误区,克服刚愎自用的偏见、自以为是的聪明,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

知退一步,加让三分

原文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情变化无常,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遇到障碍难以通过时,必须学会暂时退避,必须明白以退为进的方法;畅通无阻,春风得意之时,也要恭谨慎行,具备遇事让三分的美德。

活学活用:

知退一步,加让三分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不能事事出头露尖,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也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处世方式。这也正如前面所说,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安详。

凡事让步表面上看来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这其实是一种圆熟的、以退为进的做法。俗话说:“人情翻覆似波澜”,今日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日的仇敌;而今日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去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让人三分便利。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同时也是为自己,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不恶小人,礼待君子

原文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译文

对待那些卑鄙小人,态度严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不去憎恨他们;对待那些谦谦君子,态度恭敬并不困难,困难在于不容易事事合乎礼节。

活学活用:

不恶小人,礼待君子

待人处世做到爱憎分明并不容易,而做到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就更不容易。

鼠辈小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他人,令人防不胜防。对待小人我们常常心生憎恶,不去教育,结果小人仍是小人,或者在批评小人之时,由于心中憎恨而言语过激,一来会伤害小人自尊,使其丧失改过自新的自信心;二来得罪了小人,从而使他想方设法地破坏自己,分散精力,不能安心地工作、生活。所以与其如此,倒不如不去憎恨他们,而是真正地去爱他们,帮助他们,这样于人于己都会有益。

反之,对待君子,我们都要敬重他们,可是如果太谦虚就会变成谄媚,使自己由于过分自卑而处于卑微地位,这就不是应有的礼貌,所以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总之,待人处世应把握好分寸、尺度,过与不及都不正确,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才合乎礼节。

正气天地,清名乾坤

原文

宁守皆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译文

做人宁可纯真质朴,而不耍小聪明,以使自己在天地之间保留一分正气;处世宁可平凡清贫,而不追求繁华富丽,以使自己在世上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

活学活用:

正气天地,清名乾坤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就是保持本性,就是正气于胸。诸如那原始人类,他们处于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所以他们也就不懂得什么功名利禄,什么浮夸欺骗。可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的“本性”越来越难,而一味地回到那浑噩的本性状态似又是人类的退步。

因此要做到“正气天地,清名乾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我们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

降魔自心,驭横平气

原文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译文

要想制服邪恶必须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恶,自己内心的邪恶降服之后,那么一切妖邪都会不起作用而退却。要想制伏蛮横之人,必须先能驾驭自己的脾气,心气平和才能不心浮气躁,如此才能慑服一切外来的横暴势力。

活学活用:

降魔自心,驭横平气

对于一个人的修养来说,外在邪恶容易看到、克服,内心的邪念往往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六祖经》说:“心平何带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自心觅,何劳自求玄。”强调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人生中最难战胜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要想控制蛮横的人必须能先驾驭自己的脾气,因为别人蛮横的行为只有通过内心才能作用自己,并致使自己心浮气躁,假如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便易与蛮横之人争吵,甚至动起武来,如此即使你制服了他,他也不会真正的服气,心中仍想着反抗。反之,你控制住了自己,让自己心平气和,甚至笑脸相迎,蛮横的人会为你的宽容而退让,会为你的善意而羞愧。

修身更重要的在于修心,只要你内心静如止水,也就可以做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了。

教子养女,严出谨交

原文

教子弟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译文

教导子弟,要像养育一个女孩那样谨慎,必须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所交往的朋友。一不小心结交了品行不正的人,就等于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的种子,一年到头也别再想长出好的庄稼。

活学活用:

教子养女,严出谨交

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孟母为孟子的健康成长曾经搬过三次家,只为选择一个好的邻居。生活之中,结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奋上进的人,这样的朋友是益友,一生中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而结交酒肉朋友、为非作歹、地痞流氓之类的人,就会使自己走向堕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朋友,切不可滥交,一定要避免和那品行不正的人结交,免得沾染恶习。基于此理,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师长教导自己的弟子,就要严格要求,不放任自流,否则后患无穷。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原文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译文

涉及欲望方面的事,绝对不要运用便利而贪图便宜,一旦贪图,就会堕入万丈深渊;涉及光大正义、完善品德方面的事,绝对不要惧怕困难而退却,一旦退却,就会和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

活学活用: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人生在世,七情六欲。欲望本非坏事,欲望、欲求这是人生的内在源动力。正因为人有欲望、欲求,才会有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才会有科学、艺术、进步等物质和精神的建树。正因为人有欲望、欲求,人类才会有飞驰的轿车、摩天的大楼和可与龙宫天庭媲美的俗世物品,人类才会有奇特的幻想和各种色彩的风俗。总之,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都离不开这种源驱动因素。

但欲望、欲求难得有度,失度则会贻害无穷。放纵情欲就会迷失本性,堕入欲念深渊,小则害身,大则误国。所以古人处世修行非常讲究理性的修炼,“欲路勿染,理路勿退”“一寸道九寸魔”,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欲望的度难以把握,可见修炼品德是一件艰辛的事,就像登山一样要奋力前进,否则蹉跎一生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结果,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对于欲望千万不能放纵,对于修德千万不要怕苦,坚持不懈,终会有所成就。

念头勿浓,勿陷枯寂

原文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译文

一个心胸开朗的人,自己的生活丰足,对待别人也讲究慷慨大方,因此他凡事都讲究豪华气派;一个欲望淡泊的人,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待别人也很淡泊,因此他凡事都表现的冷漠无情。所以君子日常的爱好,既不可过分讲究奢侈豪华,也不可过分刻薄吝啬。

活学活用:

念头勿浓,勿陷枯寂

生活中,许多人为人处世走向了一个极端。有人欲望强烈,他对自己讲究锦衣玉食,对待别人也是过于慷慨;有人欲望淡泊,他对自己讲究清苦,对待别人也冷漠无情。这两者都不可取,因为宽厚过度就等于流于奢侈,淡泊过度就流于吝啬。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生活也不例外,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浓艳枯寂一定要适中,要做到既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既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既不奢侈豪华,也不寡淡无味。

浪费无度足以败身,刻薄寡恩必将失人,这是决定人生失败的两大因素。心中要有一把准确的尺子,什么事过与不及都没有好处。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

原文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译文

别人富裕而我坚守仁德,别人官高位显而我坚守正义。作为君子绝不会被统治者的高官厚禄所收买。人力可以胜天,意志可以改变受到的挫折,所以君子出神入化、无拘无束,就连造物之神也无可奈何。

活学活用: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之物所左右。

别人富裕而我坚守仁德,别人官高位显而我坚守正义,如此我行我素。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富贵名利所诱,这才是君子的高风亮节,比之争名夺利的小人不知高出多少倍。

一个人能保持自我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能超然物外,不为任何权势所动。正如佛语云:“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一切皆由自己造成,并非是由外力所左右。控制住了自我,外力也就没了作用。

遵从大义,坚定自我,一个有为的人理应锻炼自己的意志,开阔自己的心胸,铸造自己的人格。人定胜天,广阔天地任我遨游。

立身要高,处世须退

原文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译文

对自己做人的标准,一定要订立得比世俗要高,否则,就如同尘里振衣、泥中洗脚,又如何能超凡脱俗呢?与世相处,要处处想到忍让,而不能像飞蛾扑火、羝羊触藩那样,使自己失去了退路。这样一来,生活中有何安乐可言呢?

活学活用:

立身要高,处世须退

为人处世应立大志、立高志,惟有比别人高一步立身,才可以超越眼前事务所带给人的那些局限,否则,就如在尘土飞扬之时抖振衣服,在泥泞中洗脚……展开的只能是一团糟的人生。

反观历史和现实,常常可以看到,成功者与失败者之差,往往仅有一步之遥、一分之差。高一些立身,高一步追求,往往就能使一个人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竞争中的赢家。揭竿而起的陈胜曾叹:“唉!低飞觅食的燕雀哪会理解鸿鹄的冲天志向呢?”闻名天下的班超曾说:“庸碌小人怎么理解壮士的胸怀与志向啊!?”

立身要高,如此才不至于将来默默无闻,才不至于力有余而心不足,才不至于让“我这辈子只能如此”的想法妨碍自己更上一层楼,才不至于安于现状而养成惰性……立身高的人,更不会与人斤斤计较,争执不休,他目光远大、顾全大局,以退为进,由此他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志向,安乐地生活。

修道忘名,读书深心

原文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做学问的人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钻研。如果一面修养道德,另一面在乎名声荣誉和事业成功,那么必然不会有真正的造诣;读书学习时却热衷于风花雪月吟诗作赋,那么在学业上一定不会有所成就。

活学活用:

修道忘名,读书深心

历来做学问讲究一个“勤”字,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追求学业本来就无捷径可寻,要想在学业上有一定的造诣,就必须专心致志地钻研。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朝车胤聚萤作囊,倪宽一边为人做饭一边读书,更有甚者头悬梁、锥刺骨,这些人都成了饱读诗书的圣贤、国家的栋梁。反之不知劳苦,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思其意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求得真才实学。

同样,读书修德不能三心二意。林语堂曾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如果一个人读书之时,却想着以读书为跳板,追求名利,那他就歪曲了读书的真义,他也就不可能真正地读好书,只有读书修德忘掉功名之心,才能学有所成,这样的人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欲闭情封,咫尺千里

原文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译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大慈大悲的纯真之心,就连屠夫和刽子手也和以慈悲为怀的维摩诘的本性相同;世上到处都有生活的情趣,金屋和茅屋也没什么差别。不过人们常常为私心贪欲所蒙蔽,因而使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