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5 15:07: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招生专业: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

1.新闻场域

2.全媒体

3.赫伯特·马尔库塞

4.新闻娱乐化

5.静态式设计

6.自审与送审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大众媒体的新闻选择或多或少受哪几种力量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试从新闻的专业角度,简述你对标题党现象的看法。

3.什么是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哪些场合拍摄新闻照片,才不致侵害肖像权人的权利?

4.试结合BBC不实报道案例,简述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时发表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认为这对于我国的新闻改革有什么样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试举例分析阐述。

2.试结合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阐述你对所谓“国际化叙事”的内涵和特点的了解,并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评价其作用及意义。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招生专业: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

1.新闻场域

答:新闻场域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摘和“评论”文章的理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新闻场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但是,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会受制于市场商业逻辑的裁决与考验。新闻场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其他场域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对不同文化生产场的自主性构成威胁。

2.全媒体

答:“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在传媒市场领域里的整体表现为大而全,而针对受众个体则表现为超细分服务。

3.赫伯特·马尔库塞

答:赫伯特·马尔库塞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他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家,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之父”。他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理性与革命》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马尔库塞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联系;50年代以后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4.新闻娱乐化

答: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信息海量等优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5.静态式设计

答:静态设计指报纸版面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的稳定性和统一性。静态式版面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版面的空间布局、标题位置、字体字号、网纹线条、刊头、图片等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定性。求稳、求静是静态式版面的显著特点。静态式设计的核心是经过对报纸的整体、各个分叠、各个版面甚至各个栏目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版面位置和形式设计上予以相对固定,强调连续性和关联性。而在报界存在多年的横向动态式,各个专刊都由不同组负责编辑,每一个分叠都有自己设计的报头和版面,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结果像是同一家报头下的几家报纸。静态式版面的编排工作相对动态式版面而言要简便得多,省去了版面空间布局的构思,一般情况下,只需把稿件分门别类,按稿件的轻重次序安排到固定的版面位置,在空间的大小上作一些局部调整。

6.自审与送审

答:自审与送审是新闻机构监督和管理新闻发布,保持新闻客观性、党性原则的重要手段。自审是指新闻传媒机构在新闻稿件完成之后,由新闻机构内部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审查、审核。防止出现稿件错误,对新闻进行把关。送审制度是新闻机构将稿件送由新闻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核实,并决定是否可以刊登发布。1950年4月19日由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是由党中央发出的唯一的一个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批评报道的专门文件。文件指出,记者采写的打算反映的问题如涉及全省或全市全区大局的稿件,要征求各省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等等。反映问题的稿件,包括批评报道,凡涉及“全局”的都要送给省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审查。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大众媒体的新闻选择或多或少受哪几种力量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答:新闻选择,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进行新闻选择,是把关人即新闻传播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在实施新闻选择过程中,传播者要受到传播环境和传播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传播环境包括媒介生态和传播生态两个方面。媒介生态指媒介生存与运作的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国际环境,如经济的繁荣或贫瘠、政治的民主或专制、文化的进步或落后、社会的开放或保守、国际关系的紧张或缓和等。传播生态指新闻体制、法制、规章、设计心理等与传播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条件及交通、通讯、物资供应等同信息化过程相关的物质条件。所有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与规范着新闻选择的运作。

传播控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政党、社会集团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制裁等手段的控制,也包括社会舆论与行业组织的监管,还包括传媒内部新闻自由体制的调控等。

直接影响新闻传播者进行新闻选择、已内化为中国传播者习惯遵循德各项因素是:

第一,党性原则要求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第二,法律、法规和有关新闻传播的专门法律文件;

第三,社会主导价值观;

第四,新闻价值取向与宣传价值取向;

第五,行业规范;

第六,本媒介编辑方针、标准和风格特征;

第七,社会公德水准和社会心理承载力;

第八,相关媒介新闻选择惯例的分析及比较把握。

除此之外,目前传媒业更关注的是媒介融合的影响,但与媒介融合这一趋势并行的,还有另外几个将对大众传媒业的新闻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它们分别是: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和大数据。(1)社会化媒体:开启“用户为中心”时代

尽管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在互联网1.0时代已经出现,但在1.0时代,整个互联网是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但门户模式是对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沿袭,在某种意义上,与网络本身的特性是相违背的,门户时代只能算是网络传播的热身阶段。而今天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也可以说,互联网关键的变革之一,便在于从门户时代转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化媒体真正代表了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的冲击。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与消费模式都会带来重大的冲击。而无论是从新闻生产还是新闻消费角度看,其影响的核心,都是用户成为了中心。(2)移动传播: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时空

手机开启了移动数字传播的温饱时代,平板电脑等将移动传播升级到小康时代。但这些都只是移动传播时代的开始。移动传播是数字传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飞跃,它所带来的影响目前还只是展露出冰山一角。今天的时代,已经被称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这一概念,首先是指信息或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的单位,已经从G和T发展到P、E、Z等为计量单位。有资料称,2011年全球的数据量达到1.8Z。此外,“大数据”时代也意味着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等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之间的交换和相互利用也变得十分频繁。(3)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闻的“富矿”

大数据时代的出现,与很多因素相关,除了政府机构、媒体、企业等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外,用户数据、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UGC、移动终端的地理信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也使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也需要“云计算”等技术做支撑。目前,“大数据”的概念及其价值更多地是被IT业和企业营销领域所关注,但事实上,传媒业也将是受到大数据时代冲击的主要行业之一。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这些新技术因素,直接影响着媒介融合的进程,传媒业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

2.试从新闻的专业角度,简述你对标题党现象的看法。

答:(1)标题党的定义

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2)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3)对标题党的看法

①媒体在转载文章时,或按照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为体现自己关注的侧重点,或为了使文章标题更准确、更生动、更富表现力而重拟标题,也算正常之事,拟得好的称得上“二度创作”。但“标题党”的所作所为很难说属于正常之举,他们往往偏离文章内容,剑走偏锋,或断章取义、摘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弄玄虚、竭力迎合猎奇心理,或低俗煽情、用隐晦暗示吸引眼球,或戏谑恶搞、不惜完全歪曲文章本意。

②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提炼了文章主旨,浓缩了文章内涵,可谓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有人说,网络开创了“读题时代”,“浅阅读”大行其道。由此,一个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标题,就成了人们检索和获取有用信息的一把钥匙。反观“标题党”制作的标题,看上去很抓人,点开之后才发现完全名不副实、题不对文,让人直呼上当,正所谓“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却夺去了文章的‘眼睛’”。这样的标题,浪费了读者时间,捉弄了读者感情,更失去了文章“眼睛”的功能,怎能叫人不反感。

③吸引眼球、赚取人气、谋求商业利益,只要走正道,都无可厚非。然而,道德、法律和公序良俗,是不容挑战的红线。这一点,“标题党”们理应明白,商业网站更该清楚。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都要讲社会责任,那么报道新闻信息、评论天下大事的网络媒体要不要讲社会责任?答案不言自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标题党”的游戏可以骗人一时,但骗不了一世;可能赚取一时的点击率,但终将被正直的人们所唾弃。

3.什么是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哪些场合拍摄新闻照片,才不致侵害肖像权人的权利?

答:(1)肖像权

肖像权是公民对于自己肖像享有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包含制作和使用两个方面。制作权,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自己肖像的权利和许可或者禁止他人制作自己肖像的权利。使用权,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和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有通过使用自己肖像取得财产收益的权利。(2)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3)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4)新闻报道对肖像的合理使用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人的肖像,是国际公认的对肖像的合理使用,可以无须征得肖像人的同意。学界列举对肖像的合理使用包括: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使用参加具有报道价值的活动的人的肖像,为行使正当舆论监督而使用他人肖像等,这都属于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人肖像。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肖像,主要是指在新闻图片、录像中出现的他人肖像。有时,为新闻报道或评论配发一些不具有新闻性的含有肖像的图片、录像,如果在内容上确有需要,也可作为合理使用。

①公共利益的需要

新闻传播是维系和凝聚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公民表达自由和知情权的重要渠道,蕴涵着重大的公共利益,这是国际的共识。以图像方式报道各种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社会事件,还有公众关注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要出现各种人物的肖像。公众需要认识各级官员、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以及各类新闻事件中的主角,这也需要显示他们的肖像。在公共利益面前,个人的肖像权应有合理的退缩。有些批评性的新闻报道,照片上披露某些从事违反公德或违法犯罪活动的人的形象,显然违背了肖像人的意愿,但这是符合社会公益的,只要不是宣扬隐私或带有损害人格尊严的性质,肖像人不得主张肖像权。

②肖像人默示同意

许多被新闻报道的人物属于官员、企业家、艺人、学者等公众人物,新闻媒介报道他们的职业(职务)活动和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非但为公众所关注,而且也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事业,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符合他们的愿望。大多数被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在公共场合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或场面,在新闻报道中公开显示参加者的形象也与他们所从事活动的目的和利益相一致或者至少没有违反。以上情况只要没有相反表示,应该推定为肖像人默示同意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们的肖像。

③肖像主体的淡化

有些新闻图片、录像是对大型公开场面的记录,图像上出现的个人只是群体的一部分或是某个场景的点缀,并不是刻意表现某个特定的个人形象,而人们所看到的也只是某些抽象的“人”,而很少会注意到这是某个特定的个人。这里单个人的形象即使尚可辨认,它的肖像功能也已经被大大淡化了。这种形象显示对肖像人的影响可谓微不足道,肖像人一般不会也不应主张肖像权。

4.试结合BBC不实报道案例,简述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答:(1)BBC失实报道案例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BBC调查节目《新闻之夜》在此前的报道中称,前保守党上院议员麦卡尔平涉嫌性侵害儿童。节目中,一位名叫史蒂文·梅沙姆的受害者称这名保守党政客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威尔士的一家福利院对他进行性侵犯。警方在调查中让他看了一张照片,而他错误地被告知这个人就是麦卡尔平。本月9日,梅沙姆看到了另外一张照片,这才意识到性侵者其实另有其人。于是他发表了一份声明,向麦卡尔平表示“诚挚的歉意”。他说,在BBC找他做节目的时候,记者并未向他出示麦卡尔平的照片来核实。(2)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①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应当是新闻从业者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人民的喉舌,新闻职业的政治性和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要求其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我们要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坚持新闻自律,切实维护“真实、客观、公正”的无产阶级新闻基本原则;要淡泊名利,不媚世俗,鄙夷不良文化倾向,自觉地抵制和抗击各种诱惑、各种邪恶的撞击和挤压,坚决不做沽名钓誉、见利忘义、出卖良心的“御用记者”。

②自觉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认真改进采访作风。党的实事求是原则是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重要内容,是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武器,是一切假新闻的克星。在报道实践中,要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讲真话,报实情,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要切实改进采访作风,坚持深入第一线,抓第一手材料;要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学会用事实说话。对新闻信息决不捕风捉影、夸大其辞,决不滥加形容、以偏概全。对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的信息,决不抢先发稿。

③增强法律意识,严格依法采访,依法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司法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新闻的本质、特性与司法精神是一致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从法律的高度深刻领会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④在行使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评论权、监督权的同时,要对采访对象和其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学会以法律为准绳来衡量和鉴别新闻素材的真伪与对错。要注重对事实的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的报道,以确保所报道事物的方方面面、每个细节都真实无误;要注意引用证据,切忌随意去取舍;要遵守制度,切忌抢先发稿;要注意规范词语,切忌感情渲染和随意形容。这样就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预防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遭遇新闻官司时,也能应付自如,确保胜诉。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时发表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认为这对于我国的新闻改革有什么样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试举例分析阐述。

答:以齐鲁网特设专题“一网情深走基层,聆听民声改文风”为例分析如下:

当前,按照中宣部的统一要求,各级宣传、新闻媒体单位都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教育活动。而齐鲁网立足本职工作,响应号召,精心策划,制作了精美的专题网页,利用声、图、文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报道有关活动进程情况,明显感受到的是每日网站首页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新闻资讯,为其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而触动。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和思想认识端正期,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贫富差距增大、幸福指数高低和生活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只有一个思想上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够有安定详和的生活环境,个别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极端认识,造就了人民和谐相处的不协调,这就需要我们从思想源头抓统一,弘扬正善美,鞭策丑恶陋。用媒体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用基层的点点滴滴,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去为百姓、为广大群众和广大网友,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责任。“当代红嫂于爱梅:我不拖奶奶后腿!”、“大山深处,乡村卫生所有位80后小生”、“网络自组织菏泽未成年姐弟因父母双病辍学,捡废品供养一家四代”,一篇篇真情实感,一段段场景回味,一个个字斟句酌,无不体现了媒体人对广大群众、广大网友的情真意切。用真实的语言、用真实的情感和用真实的文风,记录了基层百姓的酸甜苦辣,不讲空话,不说套话,不做虚事,认真深入基层,走下去用心倾听群众的声音,真正体现了“扎根泥土,代言百姓”的初衷,显露出此次教育活动贵在实效。记者深入农村、深入厂矿、深入学校,从各层各面采集了大量的基层民声信息,老百姓和广大网友的吃喝拉撒睡,都成为记者采访的重中之重,可谓之真实。不走过场、不走形式、不走虚套,是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最明显的成效。“什么样的事情?是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是影响百姓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事情,是做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主线。如何搞好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是最终做什么事情,要用媒体这种形式去发现社会问题,去影响丑恶现象,去弘扬道德观念和社会正气。齐鲁网的记者风采、记者走基层和记者感悟栏目,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做最具体的事,做最真诚的事,做最朴实的事,用最实实在在的做事之道去完成使命。

认真做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可借鉴的成功方法,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踏实工作,认真思考,创新思维,才能够做出一番成绩。

2.试结合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阐述你对所谓“国际化叙事”的内涵和特点的了解,并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评价其作用及意义。

答:《舌尖上的中国》,一部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不仅在国内迅速走红,取得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佳绩,而且受到海外主流播出机构的认可。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认为,该片大大缩短了中国纪录片和世界纪录片的差距,成功跨越了语言及价值观的传播障碍,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出许多宝贵经验,对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做出了方向性的引导。(1)题材选择

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选择什么题材去传播本国的文化,去“吸引和说服别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好的选题既要有跨文化的国际化特征,又要有独特的本土化特征,还要兼具人文关怀。依据现代传播学以受众为主体的基础理论,只有尽可能多地与广大受众互动,才可能引发更多共鸣。对于相互间全然陌生的受众来说,“吃”可能是最具共通性的话题之一。其实,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并不鲜见,但《舌尖》却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其突破所在,一是注入了人文关怀,通过美食这个题材来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二是重新发现了传统文化,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国美食进行新的解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美味正在消失,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再也找不回记忆中的味道;吃变得越来越机械化,食物不再饱含感情,甚至变成了人们诟病的对象。于是人们开始重新怀念“失落的传统”,比如手工制作的年糕的醇厚滋味、家人团聚包饺子的幸福温馨等等。陆文夫认为,人们之所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主要是出于对快节奏的现代化的反思和抵抗。只有重新回到传统,才能找到“失去的自我”。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舌尖》对中国美食传统进行重新发掘就具有了不平常的意义。

总编导陈晓卿认为,《舌尖》和以往同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不同之处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美食这个窗口看中国人,包括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第二,表达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第三,通过舌尖上的味道感受中国的变化。实际上,《舌尖》的重新发现,是在上述的变化之中,去寻找不变——从地理、气候、人文、食材的源头,去找回中国传统美食本来的味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稳定和持久的部分,是让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其文化意义无异于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2)叙事方式

大时空调度中的节奏与悬念。中国的纪录片,在设置悬念等叙事技巧方面一直做得不够好。画面精美,内容也新颖、充实、生动,其无法打开海外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悬念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以致在海外传播时,不得不重新进行加工。《舌尖》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碎片化、快节奏、叙述式拍摄的方法。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种食材、一道传统菜式等微观的视角,来反映中国美食文化这样的大题材。(3)叙事结构《舌尖》并没有采取理性至上的宏大叙事结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亲切的见人见事的碎片化叙事结构,用“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关键词,串联起七个主题的内容,每个主题又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让观众在轻松的场景转换中享受美食的视觉盛宴。从云南的高山到广西的竹林,从海南到内蒙古草原,大时空、快速的场景调度,是《舌尖》叙事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快速的时空转换,可能会给不熟悉中国地理的观众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舌尖》在每一集的内容安排上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比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其叙事线索是食材,按照松茸、竹笋、诺邓火腿、莲藕、鱼的顺序一路讲过来;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以烹饪方式为线索,煮、蒸、炒、刀工、油脂运用等各尽其妙;第七集《我们的田野》,则是以耕种的场所为线索,高山、海洋、湖泊、河口、高原、屋顶逐一道来。观众沿着这一条条线索去观看,不用考虑时空的转换也能看得清楚明白。

在《舌尖》里,每一个故事都要换一个地点,故事与故事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平衡的更替关系。在故事之间的过渡上,《舌尖》明显借鉴了BBC《美丽中国》的连接方式:或从地理角度,比如“从中国东部的浙江一路向西南1500公里,就走进广西柳州人阿亮家盛夏的竹林”;或从时间角度,比如“晚稻成熟之后,就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或从类比关联的角度,比如“同样是做面,广州人用毛竹,中原人用的则是擀面杖……”这种快节奏的场景切换和故事转换,让观众产生一种跟拍的感觉,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跟着味觉游走,从塞北到江南,从地头到餐桌,见证美味的诞生,体会不同的人生。《舌尖》讲故事的最重要手段,就是体现矛盾冲突和设置悬念,以此造成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和美感。生态恶化、乡土中国逐渐消失的残酷现实,与人们对纯净食品、传统美食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这一冲突,贯穿了整部影片。《舌尖》中最常用的悬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时间的紧迫感,一个是成败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加工的品质,人们在加工和运输时都争分夺秒。(5)文化传播

传统价值观中的“珍宝”《舌尖》的成功,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如手法新颖、内容专业、影像精良;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其所包含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传播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包括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等文化要素对人们的吸引力,其中尤以能被各国人们接受的价值观最为重要。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认为,《舌尖》以独特的人文视角传递出了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有节制地获取,这些理念符合国际普遍认同的绿色环保的主流价值观。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如对苦味的欣赏是中国人独有的喜好,《舌尖》通过在澳门经营陈皮鸭的阿伦辛苦打拼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人喜欢品尝苦味的心理奥秘:先苦后甜、苦后回甘的味道,体现了人生奋斗的辩证哲理。中国人把对某种自然客体的感受内化为人生感悟,并在表述上将二者同构的思维习惯,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综上所述,在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路途中,《舌尖》在运用国际化叙事技巧,增加纪录片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作出了许多成功探索,必将为后来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47新闻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走转改”

2.调查性报道

3.处境记者

4.微博元年

5.纯净版面

6.公共频道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当代记者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和使用原则。

2.简述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与意义。

3.试述你对电视新闻“小报化”的看法。

4.试述发展新闻学的兴起及现实意义。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1.结合实例分析微博的迅速发展对于职业新闻的影响和启示。

2.2011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对此新政策,你有何评论?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47新闻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走转改”

答:“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2.调查性报道

答:调查性报道是指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的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并能引起治疗的注意;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调查工作通常较为艰苦、复杂,需要相当的调查技巧,一般较费时费力;它的主题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公众相当关心的;有人或组织企图掩盖这些信息,但他们不一定付诸行动;调查记者的调查工作应该受到公众和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新闻理论界则一般认为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源于二十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普利策倡导的社会改革报道。

3.出镜记者

答:“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4.微博元年

答:微博元年指的是2010年。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创造性的解决了信息传递的点对点问题。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是微博服务,通过网络重要年度人物、事件(犀利哥、凤姐、3Q战争、唐骏学历门)使微博都成为网民关注讨论的焦点。在认证机制下,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网站等组织纷纷进驻微博,做为企业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

5.纯净版面

答:纯净版面是指在20世纪末报纸版面设计中出现的越来越单纯的趋势。报纸版面专家马里奥·加西亚称这种追求简洁的版面为“纯净版面”(pure design)。加西亚是《华尔街日报》改版的主设计师,在这一理念主导下,《华尔街日报》所有版面元素的调整都只为了帮助读者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纽约时报》的版面设计也是朴素简洁的“纯净版面”的代表。该报版面元素应用单纯、整齐,贯穿了“少即是多”的美学观念。纯净版面的作用在于读者目光会很直接地会投向新闻及图片本身,提高了可读性和易读性。

6.公共频道

答:公共频道指公共性质的电视媒介,与国营、私营性质的电视媒介相互区别、鼎足而立。它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电视节目,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日常的运作经费以观众的电视机执照费、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大多不接纳商业广告,有的容许少量的商业广告,但明确规定不能影响节目的内容。最著名的公共频道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广播协会(NHK)、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PB)、公共电视网(PBS)、全国公共广播网(NPR)等公共广播机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当代记者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和使用原则。

答:(1)记者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

网络正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种新闻报道环境。在全球网络传播的匿名环境中,每一个网络媒体的消费者,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新闻学的核心是新闻的公信度和新闻的核实。但是,在网络里,人们生活在一个使用假名、匿名,信息丰富冗杂的一个舆论环境中,面对庞杂而难辨真实性的网络信息,记者应当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有调查确认信息真实性的职业习惯。(2)记者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原则

①传统新闻学的核心是平衡、公正、全面、准确、真实。这些元素构成新闻的公信度和品质。在网络这样的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传统新闻的公信度和职业操守将会带来媒体品牌和广告效益。

②记者在使用网络信息时,应该尽量明确信息来源:点名信息来源、信源的身份等。记者可以报道别人的观点和言论,但是,要说明发表这种言论的人的身份和动机。如果是匿名引用别人的观点,读者就会相信这是记者本人的观点。如果处理不好匿名信源、网络虚假信息、人身攻击、侵犯个人隐私、语言不文明、写作不专业、不公正、观点平庸,以及形式上过分追求商业化(点击率、发行量、眼球)等问题,公众会对媒体越来越不信任。

③由于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新闻记者在获取信息方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自由和方便。越来越多的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记者应该遵从职业道德,维护他人隐私权。

2.简述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与意义。

答:视觉传播的内涵:报纸的编辑方针,组织架构,到信息的整个采集组织、传达这样一个流程,以及最终体现在报纸版面上的视觉产品。(1)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

①受众的变化。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受众渐渐倾向于直观的、感性的、跳跃式的、浏览式的阅读方式,不同于以往几百年间报纸提供给读者的,那种基于逻辑的、线性的以文字为根本的阅读方式,这个变化被称为视觉转向,就是说读者更倾向于以形象化的方式接受信息。

②技术的进步。报纸在过去几百年间采取非视觉化的方式,是因为以前无论是影像的生产技术还是整个设计与制版的技术,都制约了它,使得整个报纸在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一个视觉传播充分施展的空间。但是应该看到对于报纸而言,整个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给视觉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③跨媒介的影响。电视与网络媒介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报纸的视觉化。(2)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意义

①作为一个纯粹的视觉媒介,报纸应当注重视觉传播,在理念里让视觉思维发挥应有的功能。重视视觉传播能够增强传播效果,使报纸更富有视觉冲击力,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②通过视觉思维与视觉创新,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面对今天的浏览型读者,面对今天的传播语境,面对报纸是注意力经济这一本质,它能够帮助报纸投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效益。因为报纸几百年来一直内容为王,一直信息量优先,但是通过视觉优化,视觉包装,信息设计来提升报纸的竞争力。

3.试述你对电视新闻“小报化”的看法。

答:(1)“小报化”是指电视媒体用一种煽情的手法制作新闻和电视节目,以唤起受众的注意,把媒体降为纯消遣的工具。(2)作为媒介文化一部分的广播电视文化有两个基本特性:组织化和货品化。广播电视文化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在组织目标和利益指导下,经过集体创作的制式产品,同时也是针对大众市场所制造的文化货品。在组织化与货品化的制约下,大众媒介供给我们娱乐与资讯,也传播着特定的价值与意识形态。大众媒体有责任去挖掘具有普遍社会性的人物和事件,其出发点应当是社会责任,而非“自利”目的,即片面追求媒体的经济效益。(3)电视是当今最重要的舆论工具,以健康向上、高品位的精品力作武装人、引导人、鼓舞人、陶冶人是电视从业人员的神圣使命。“小报化”与电视新闻这一社会功能相违背,应当进行制止。(4)媒介一旦热衷于小报化,热衷于走低俗之路,就踏上了权威的末路。低俗之风虽然一时赢得了收视率,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自掘坟墓”,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娱乐至死”的前例早已多不胜数。以各大卫视为代表的党的喉舌的电视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看生活、看社会的主要窗口,人们愿意相信电视节目内容是真的、是健康的,低俗内容弥漫在电视节目中,慢慢会使受众成为“俗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媒体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公派赢得社会的推崇,是极其艰难的,小报化不仅削减了这种公信力,而且也挖掉了它的一切基础。

4.试述发展新闻学的兴起及现实意义。

答:(1)发展新闻学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首要的任务,新闻媒体应配合所在国政府来完成发展的任务。有学者曾经提出,就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流而言,“发展新闻学”将会成为新闻理念革命的新浪潮之一。(2)发展新闻学的兴起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新闻学,曾是国际新闻界的重要话题。好几本著名的理论专著,如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哈森的《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论述世界上“五种新闻理念”;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全球的“六种理论”;198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划分“媒介交响乐三乐章”;均把“发展理念”、或“发展媒介理论”或“进步中世界(第三世界)理论”,与“西方理念”、“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或“市场经济世界理论”并列,作为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本书都在修正或挑战久负盛名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旧的“四种理论”不足以说明变化了的现实,“发展新闻学”已经崛起。(3)发展新闻学的现实意义

发展新闻学是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理论,作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能够进入前三或前六种的世界级声音,它于中国有特殊意义。

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发展。

②发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有现实需要,又有学科专长,把发展新闻学同国别研究相结合能找到学科生长点,其中蕴含巨大的学术潜力。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1.结合实例分析微博的迅速发展对于职业新闻的影响和启示。

答:(1)微博的迅速发展:2006年5月Twitter正式开通,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大、市值最高的微博服务。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我国首个微博服务“新浪微博”(内测版),随后搜狐、网易、腾讯等也推出微博服务,在短短几个月内,四大门户网站及先后推出微博服务的人民网、凤凰网、和讯网、聚友网等网站携手将微博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的又一项主流服务。(2)微博对职业新闻的影响

①微博的时效性为专业从事新闻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2010年7月南非世界杯期间,新浪微博发起了“围观世界杯”活动,总计有4300多万条世界杯微博被发送。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微博已经成为人们参与体育赛事以及其他公共性的新闻事件的一种新方式。即时的传播得益于各微博服务开通的多种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除通过网页发布以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布微博,此外许多微博服务还与即时通讯工具软件兼容。这意味着微博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即时传播方式,正如新浪微博的标语“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所言,微博的实效性很高,在移动终端所能及之时之处,便有进行传播的可能性。

②微博对突发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可小觑。玉树地震的时候新浪微博起到了一些不错的作用。在现场的记者,还有在现场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在同一时间告诉你他们在玉树遇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微博的及时、迅速、海量信息,成为新的新闻源,每一个新闻事件的背后总有微博的存在,无论是最初发源于微博还是经过微博传播、聚合。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开始在微博上发现新闻线索、舆论倾向。

③微博等自媒体可以提供多种声音,降低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依赖。微博对于媒体的新闻周期的压迫也很厉害。以前CNN第一次搞24小时的新闻模式的时候,就是24*7这样一个新闻模式,而微博时代的到来,导致24*7不能满足需求,完全变成所谓的real time。(3)微博对职业新闻的启示

①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个经典的例子,当年德拉吉对莱温斯基的报道,本来是传统媒体先拿到的消息,但是传统媒体不敢报,传统媒体要经过很多关,但德拉吉在网上不用核实就先报了,结果他就成了第一个报莱温斯基事件的人。这里,新闻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机制限制了一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内容的传播,而微博却可以自由抒发,“把关”变成了微博发出之后。所以有人提出来现在的传播模式是不是可以颠倒过来,先发布,后过滤。理想状态是很多人相信有所谓的信息的自由市场,自然会有人出来给你纠正,最终总能获得正确的信息,这个其实对新闻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

②微博可以成为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正如记者可以登录某某吧或某某社区搜寻新闻线索一样,微博也正成为媒体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目前,政府和名人的微博大多以实名登记,而且一有侵权现象马上就会被揭穿,只要记者具备一定的辨别力和搜索能力,就能通过微博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对普通人的微博则需要进一步辨认消息真伪)。

③及时发现人们关注的热点,采写相关新闻。在微博平台上,人们可以轻易搜索到任何标签信息,利用这个功能寻找热议话题,衡量事件的受欢迎程度和受众的感兴趣程度,获得大量有用的新闻线索并进一步展开深度报道。

④传统的新闻采写方式被突破。微博丰富了传统新闻采访手段。记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畅通无阻地进行采访和新闻发布。微博的140个字符也足够准确而清晰地提问和回答。此外还可以进行微博采访。微博采访既不会造成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也不用担心遗失采访信息,采访对象也会顾虑到自己所发表言论的公开性,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谨慎和负责这更能保证采访信息的真实性。

⑤新闻写作,短些短些再短些。美国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曾提出过信息选择的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微博言简意赅的特性深受人们喜欢,因为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之中获取新闻信息,并快速判断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信息。

⑥传统媒体在向微博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警惕。虽然微博号召实名,但有些人会盗用名人名字(企业、政府的名称)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倘若传播的信息没有进行求证或者筛选的话,不仅会有损形象,还会造成新闻失实。

⑦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形式和功能产生影响,最终可能是价值观的影响。现在在网络上版面是无限的,这种空间限制被打破以后对于新闻界的冲击是很大的。没有版面限制以后,思维方式也会改变,这就说到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媒体的形式可能比内容更重要,所谓的媒介即讯息。所以这些都会给新闻媒体造成形式和功能的影响,最终是价值观的影响。

2.2011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对此新政策,你有何评论?

答:(1)电视剧禁止插播广告的积极意义

①取消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中间插播广告,能够有效实现播出电视剧每集剧情的完整性和观众收视的连贯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更好地体现广播电视公益文化服务的职能。从长远效果看,也有利于促进电视剧行业科学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电视台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②电视广告播放行为得到规范,有利电视行业科学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广告也是海外电视台营收重要来源。但是发达国家电视台在电视剧播放过程,基本没有剧中插播广告,即使在电视剧间歇,播放的广告也不完全是直白的产品推荐,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由此可见,电视剧剧中插播广告并不一定是提高电视台营收收入必然路径。

③视频网站的广告收益进一步增加。网络视频尤其是近两年来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投入巨资打造各自网站的电视剧、电视节目媒体库,再加上由网络陪伴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他们的观看习惯更偏向于网络,导致原本属于电视的广告商纷纷转而投向视频网站。大量资金的收入进一步促进了视频网络的发展,以及整个互联网的影视制作发展水平。

④电视台真人秀、相亲交友类等娱乐和谈话类型的节目出现井喷。电视剧插播广告受限,播电视剧利润大不如前,许多电视台开始复制国外成功电视娱乐节目,或者创新或者改编各种综艺娱乐节目以提高收视率赢得广告。(2)电视剧禁止插播广告的负面影响

①植入性广告、游走字幕隐性广告形式的抬头。对大部分电视台而言,60%的收入来自于电视剧播出广告,此次禁令将对各家电视台都影响深远。为弥补这一分部分损失增加植入性广告、游走字幕或角标等。导致植入广告价格上涨,电视台加大自制剧的播出比例、在自制剧中加大植入性广告。

②电视广告价格大幅上涨,广告收益不均。由于频道资源有限,不能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只能在其他黄金时间播出,或者到收视率高的电视台播出,致使原本仅靠播电视剧赚钱的电视台收益下滑,广告资源都集中在几个收视率较高的卫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进一步加剧了广告市场的“强在中央,弱在地方”的格局。

③电视广告大量流失。由于年轻人习惯于网络观看,加上广告插播限制令,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将广告投入到互联网中,比如视频网站、游戏网站等等。

④电视选秀、生活娱乐节目相互模仿,形式雷同。国内很火的娱乐节目,比如源自荷兰的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带动了全国各大卫视的相亲交友类栏目,充斥电视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电视节目雷同,靠炒作、雷人雷语赚取眼球。电视剧播出方和制作方积极性受到打击,虽然视频网站买剧,但电视台的购买仍然是电视剧制作方的主要收入来源,长远来讲,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发展(3)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从传播学科学规律来看,观众因被某个电视剧吸引,愿意将自己注意力锁定在这一时段,就使得这一时段产生了广告价值。既然观众将自己注意力潜在价值转移给电视台而带来广告价值,那么电视台应该尊重观众完整欣赏电视剧的权益,这才是对等且相对科学的商业规则。在总局行文中,强调观众欣赏电视剧的权益,事实上也是两者有机的统一。(4)背后的隐喻

人们之所以对这条禁令反应如此大,不仅仅是因为它将大幅减少电视台的收入,更多的是它背后隐藏着的信息——广电总局可以管的更宽。中国的电视媒体领域本来就非真正的市场化,在行政管控仍然十分严厉的情况下,大谈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是无的放矢。

一个开放的电视剧市场会形成能够自我节制的插播广告空间。过量的、微观的调控只会越来越扭曲市场的配置。要切实减少插播广告的乱象,关键还是要从培育、助推形成完善的电视剧竞争市场上入手。倘若电视剧市场充满了完全的竞争特征,那么一些电视台必然会致力于打造与引进“既叫座”兼广告播出状况“适宜”的电视剧,所谓插播广告的怪现状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弭了。

2013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武汉大学

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学位)

科目代码:440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B卷)

一、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电视新闻中联线“本台特约评论员”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逐步成为受众喜爱的环节。试述“本台特约评评论员”成功的条件和因素。

二、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分析“真实电视”的类型特征及其传播基础。

三、写作题(共3小题,共110分)

1.(40分)以如下标题写一篇短评:“限娱令”限什么?

2.(40分)请根据下面的新闻资料,拟写一份400字左右的电视采访报道提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